清朝的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自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成为了清朝赖以生存的三大主力部队,并帮助满清夺的了明朝的整个天下。八旗又被打回了原形。关于金兵与八旗的兵种问题。八旗蒙古地位低于八旗满洲,但高于八旗汉军。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清朝八旗制度的来历。1584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并以黑旗为旗帜,遂被称为黑旗军,而这就是八旗最初的雏形。1589年,努尔哈赤经过长达的5年的战争,他统一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这建州三卫,而随着人口的增加,他又建立一支以红旗为旗帜的军队,名曰红旗军,努尔哈赤亲率红旗军,而黑骑军则有他的弟弟舒尔哈齐指挥。
1601年努尔哈赤利用17年的时间大概统一了三分之二的女真部落,而此时的红黑两军已经不能满足努尔哈赤及其部落发展的需求,所以在这一年他对治下的子民和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采用了女真人所流行的猛安谋克制,即战时为兵,闲时为民。他以300人为一牛录,而这些牛录又分别划归黄、白、红、蓝四旗统领。在1615年,努尔哈赤基本已经吞并了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此时的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有五六万人,之后他并再次对其治下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先是废除黄、红和蓝三旗,之后将红白黑三旗分为八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和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和镶蓝三旗,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正红、镶红和镶蓝八旗。
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龙首朝前,同时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自此清朝的八旗制度遂成型。当然此时的八旗的颜色并不固定,在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刚登上汗位的皇太极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先是在当年将多铎和阿济格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后又将自己亲领的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之后又将杜度的镶白旗改为镶黄旗。
1635年又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和皇太极的正黄旗混编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后又将豪格统领的镶黄旗重新改成了正蓝旗。清顺治时期,豪格因被多尔衮所害,其统领的正蓝旗就被多尔衮所得,而多尔衮则将其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之后又将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而到了此时之后的清朝满八旗就再也没有变换过颜色。
清朝的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1615年在八旗满洲成立之后,在1635年皇太极征服察哈尔蒙古后,遂将归顺于后金的蒙古人依据满八旗的制度,将其改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八旗,是为八旗蒙古。八旗蒙古地位低于八旗满洲,但高于八旗汉军。1631年皇太极登基之后,为了降低满人与投降过来的汉人的冲突,遂废除了努尔哈赤将汉人作为八旗满洲的奴隶的政策,并决定将这些汉人独立编制成一旗,由汉人自己管理,而这就是八旗汉军最初的来及。
而在1642年随着后金实力和土地的急剧扩张,投降过来和俘获的汉人也越来越多,遂皇太极决定将其扩编为八旗,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和镶蓝八旗,是为八旗汉军。自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成为了清朝赖以生存的三大主力部队,并帮助满清夺的了明朝的整个天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实都是在八旗组织下的,只不过是看这个牛录组成的部分是什么民族,比如说正黄旗第十三佐领是蒙古人组成的牛录,那么他就是蒙古正黄旗的人,再不如第十三佐领是汉人组成的牛录,那么他就是汉军正黄旗的人,其实本质上他们都是八旗下正黄旗的人,而之所以会有满蒙汉八旗之分只不过是满清为了区分满蒙汉而特意设立的罢了。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满洲的地位虽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但是他们的内部也是有上下之别的。在清朝皇太极之后,满洲的八旗有镶黄旗、正黄旗与正白旗这三旗是有皇帝亲领的,当然在满清有没有入关之前,只有镶黄旗是真正有皇帝亲自统领,其余的两旗都是有宗室王公代为统领,但是到了满清入关后,顺治帝为了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权力,就将正黄旗与正白旗这两旗彻底的纳入到了皇帝的掌控中,自此之后镶黄旗、正黄旗与正白旗并成为皇帝的“家旗”,而其余五旗就有那些宗室王公们所掌控,自此并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从此之后上三旗的旗人就是皇帝的奴才,而下五旗的旗人就是宗室王公的奴才,且再顺治之后,皇宫中的侍卫就只能是上三旗的人才能担任,由他们负责皇帝的安全,而下五旗的人则驻守京师及各地。那么可想而知作为皇帝的奴才上三旗的人肯定要比作为王爷的奴才的下五旗的人地位要尊贵的多。而这也形成了清朝后期的一个惯例,那就是一个皇子或者王爷登基为帝后,他都会将自己的亲信抬入到上三旗中,而在后宫中,皇后或者说是皇帝所宠爱的妃子们,如果她们原本是下五旗的人,皇帝就会将他们抬入到上三旗中,而这就是清朝独有的“抬旗”制度。
八旗的编制。清朝八旗每300人为一牛录,由佐领统领;每5牛录为1甲喇,由参领统领;每5甲喇为1固山,由都统或旗主统领。历代八旗的编制并不固定,所以无法详细说明,但是据宣统末年的记载,自宣统而终,满清八旗共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和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牛录。当然需要注意这个牛录只是单纯的是指士兵的数量,而非人口数。
其中正黄旗占有92个牛录和2个半的牛录,共约15万人;镶黄旗共有84个牛录和2个半的牛录,共约13万人;正白旗共有86个牛录,共约13万人;镶白旗共有84个牛录,共约13万人;正红旗共有74个牛录,共约11.5万人;镶红旗共有86个牛录,共约13万人;正蓝旗共有83个牛录和11分之5的牛录,共约13万人;镶蓝旗共有87个牛录和1个半的牛录,共约13.5万。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八旗子弟的战斗力,至少维持了两百年。这就要从八旗制度说起。八旗制度要分两个时期来看,分别是入关前和入关后。八旗制度在入关前,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军事制度,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政治、经济制度,换句话说,八旗制度就是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这一时期的八旗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兵民一体,耕战一体,比较类似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兵制度。
旗丁平时负责经济生产,战时所有的旗丁轮流披甲上阵,如果是情况紧急可以动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旗丁披甲参战。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八旗男丁在经济生产之外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进行军事训练,并且为自己准备优质的兵器、铠甲和战马。而且,随着努尔哈齐席卷辽东之后,大量的汉人被掠夺为农奴。这种玩法虽然残忍,但是从八旗制度本身来说却对维持甚至提高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有好处。
因为八旗男丁可以将经济生产的任务交给家奴去完成,自己专心进行军事训练,还能有稳定的经济产出去准备相应的武器装备。这就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的斯巴达,男性公民每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而经济生产则完全交给了黑劳士负责。根据朝鲜人写的《建州闻见录》,当时的八旗每家都有农庄和奴仆,奴婢耕作以输其主,军卒但砺刀剑,无事于农亩者,无结卜之役,租税之收。
再者,八旗当时管理结构简单,管理层级低,也就是大汗(皇帝)、固山、甲喇、牛录这四级结构,没有庞大的官僚集团掣肘,因此行政效率更高,短时间内可以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战争当中。其实这一点很符合现代管理学的理念,就是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而明朝则有一个庞大且臃肿的官僚集团,什么事又要一级一级上报,等到中央知道了可能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明朝行政效率低下,使其短时间内无法集中资源应对满洲人的攻势。
另外,当时的八旗制度对于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只要有一技之长并且为满洲大汗立了功就可以获得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因为此时满洲大汗并没有染上汉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臭毛病,以实用主义为主,只要能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那就有肉肉吃。所以大量在明朝处于不光彩和奴隶地位的军士和工匠选择了投奔满洲大汗,而且他们在跳槽之后打起老队友来异常卖力,毫无心理辅导。
这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相应的回报。就比如说红衣大炮,皇太极继位后就立即重金悬赏能够仿制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天聪五年满洲人就建立了一支炮兵力量,并在大凌河之战当中轰垮了明军。后来孔有德渡海归降皇太极,一起归降的还有明朝重金培养的炮手和铸炮工匠,对于皇太极来说这是一份比黄金白银还要珍贵的大礼。
从此满洲人开始加班加点的制造红衣大炮并训练炮手,松锦大战清军炮兵打的精准凶猛,完全压制了明军炮兵,由此可见这批人对满洲大汗的认同感。所以,集合了当时东北亚几乎全部的武力(满洲人的重步兵和重骑兵、蒙古人的重骑兵和轻骑兵、汉人的炮兵和辅助部队)的清朝在甲申年大举入关,荡平了关内各种反抗势力,建立了中国古典时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这是入关前了,入关后八旗制度基本上是推倒重来,只不过还保留了一个壳子罢了。清朝入关后一直到近代之前,历次战争都少不了八旗子弟的身影。由于八旗人少,到了清末也不过两三百万人口的规模,所以清朝不太舍得用八旗兵去拼消耗,因为八旗兵是清朝武装力量当中战斗力最高,装备最好的。所以八旗兵往往作为战略威慑力量以及预备队的角色存在,一来是给绿营壮胆,毕竟绿营的前身就是明军;二来是震慑对手,因为清军的对手听到满洲大军、八旗大军的旗号往往会不战自溃,甚至绿营将领金声桓等就是假借满洲大军已到的旗号夺取江西;三是八旗往往会在战场上起一锤定音的作用,只要绿营撕开缺口,八旗重骑兵往往一个冲锋就能结束战斗。
但是硬仗永远都是八旗冲在最前面。举个例子,和通泊之战清军惨败,一万多清军土默特蒙古营和索伦营最先崩溃溃散,但是四千老满洲八旗兵抵抗到了最后,一直到弹尽粮绝、人困马乏才被七倍于己准噶尔骑兵冲散。这些旗兵的奋战也感动了乾隆:京师、右卫之旧满洲兵奋勇冲击,虽年少者亦皆死战不退,是以尽忠者甚众。所以,清朝给旗人一点特殊待遇怎么了,那是人家拿命换来的。
再者,武器以及战术的进步也对清军保持战斗力发挥了作用。清朝自天下太平后,军队开始换装火器,火枪火炮的装备率以及使用率逐步提高。而且由于战争的需要,清朝聘请传教士打造火炮,并通过澳门从欧洲进口西洋火器武装部队并仿制。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两万远征军步兵人手一杆赞巴拉火枪,并且有两百门火炮。如果清军骑兵也像阿玉锡那样背着火枪出征,那么可以认为清军已经实现了全火器。
而且,清军不管是八旗和绿营全部操演火器方阵,除了个别特殊地形以及其他原因,清军大规模野战的战术已经越来越注重火力的密度以及持续力。比如说清军的鸟枪方阵九进十连环阵,就是排队枪毙的东亚版。而清军野战,也基本是步兵炮兵居中射击,骑兵两翼迂回。也正因于此,清军平了三藩,收了台湾,夺走了黑龙江流域,征服了蒙古、新疆、青海以及西藏,打下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而清朝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八旗兵功不可没。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军几千旗兵就可以击溃上万敌军并杀伤甚众。而在黑水大营保卫战期间,清军八旗健锐营八百旗兵愣是突破了上万叛军的重围,浮水撤回大营。但是清朝入关后,八旗制度被从公民兵调整为常备军,也就是去掉了经济生产的内容,旗丁补缺披甲,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
虽然清朝没有禁止没补上缺的闲散旗人从业,因为朝廷的饷银有定数,旗人要是没当上公务员、军人以及国营农场职工就没有银子拿,但是旗人却很难找到工作。因为按照《逃旗法》,旗人未经允许离开驻防城或者旗营三十里即逃旗,轻者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重者本人斩首,家眷流放宁古塔为奴。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旗人劳动力过剩,毕竟雇主有限。
而且随着八旗人口增加,补不上缺的旗人越来越多,旗人生计问题也愈发严重。清朝也不是没有提出过解决办法,比如雍正搞的养育兵制度,乾隆把家奴和成色不高的新汉军请出八旗以及把闲散旗人赶回东北屯垦,但是都是治标不治本。旗人的生活也越发贫困,用清朝汉官的说法是形同乞丐。而且,这也导致了八旗战斗力下降,因为入关前八旗兵强悍的战斗力是因为旗兵有足够的经济水平去维持必要的军事训练,但是清朝入关后旗人没有了固定的经济产出,又如何去维持军事训练呢?也就只有补上兵缺的旗人能在国家军事体制内维持必要的训练,但是八旗兵即便是有饷银生活也依然贫困,因为一个旗兵的饷银往往要养活一大家老小,甚至入不敷出,因为一个旗兵出征往往要典卖家产甚至举债才能凑齐出征的马匹和号褂,打完了仗那点饷银还要还债。
所以,八旗制度毫无疑问的走向了衰落。但是即便如此,八旗的战斗力在古典时代依然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制度的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因为八旗兵越来越穷,军事训练的水平大打折扣,乾隆年间八旗兵还有着不俗的肉搏能力,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不过几十年光景,清军肉搏能力大幅度退化。根据洋人的记录,火器对射阶段清军还打的还很有章法,到了洋人发起刺刀冲锋的时候清军不管八旗绿营就全线崩溃。
游戏毁掉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
游戏毁掉孩子,是身为家长的一种错觉,是家长推卸责任的本能反应。游戏毁掉的是“你家孩子”,而不是孩子。我们这样思考,当一部分孩子,因为沉迷游戏,忘物丧志,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是的,会有另一部分,能力更高、自制力更强、人生目标更明确、意志力更坚定的孩子,替代他们,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一份更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中国意味着什么,这就不需要我来赘述了。
而那些因游戏耽误了“前程”的孩子呢?试想,这类孩子,在家长严密的管教下 ,在老师每天的教导下,在我国如此高压的教育体制,和如此明确的“只有读好书才有好前途”的思维方式下。和那些坚持下来的孩子比,为何有一部分会因为游戏而耽误人生?被耽误的那一部分孩子,怎么办?他们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目标,自制力差,不服管教,等等等等。
要知道,以上缺点,不仅仅适用于学习上,是缺点,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是缺陷。是的,你可以一时靠政策、靠手段,制止青少年沉迷游戏,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成绩。但当他们成年了呢,工作了呢?他们自然还是会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 ,如果他们的工作是公务员、医生、教师?是这种不容易被淘汰的职业呢?那时候,他们的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害的就是别人的家属,别人的孩子,害的就是整个社会。
那这部分喜欢游戏的孩子怎么办?当主播、当明星、当自由职业者、从事低门槛新兴行业………家长出于保守思想,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当主播,从事新兴行业,家长的思维模式、知识体系如果不更新迭代,就如法对此指手画脚、指点江山。而当明星,是需要大量资金和社会资源的。原本找个普通工作,家长可以靠人脉,靠资源,提供支持,现在帮不上任何忙,身为家长,在孩子面前显得多么无力、无能。
什么叫一个人毁了?看看那些几乎没有一分钟为自己而活的“人工机器” ,看看那些被他人洗脑控制思想的人,看看那些没有一刻开心,甚至抑郁的人。那才叫毁了。一个有自己爱好,快乐、乐观、单纯的人。不知道在怎样的价值观里,被称为毁了。本来已经写完了,不过还想补充一下关于游戏和学习的机制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游戏为什么好玩,学习为什么枯燥。
游戏的机制,是及时反馈机制,是一种互动机制,就是你的任何行为,在游戏中可以立即受到反馈。而学习的机制,是一种延时反馈机制,就是你的所有努力,不能立即收到反馈,需要特定时间,特定情形才会收到反馈。所以当你没有足够的耐心、意志力、明确的学习目标时,游戏必然比学习更吸引你。那这一定全是坏事吗?当然不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在工作当中应用。
所以更容易受及时反馈机制影响的人,更喜欢游戏的人,他们对工作中的反馈更敏锐、更在意,更能激励他们,那么他们在绩效结算的工作,如销售、外卖、快递、主播等工作表现可能更好,而更能接受延时反馈的人,在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等无法立即得到反馈的工作,一定是更适合这类人的。最后畅想一下,如何降低对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降低游戏的负面影响,不是让孩子不喜欢、不玩游戏,而是应该让孩子更喜欢、更在意学习。在人类现阶段的制度体系当中 ,以学习成绩决定前途命运,还没有更好的、可替代的制度。但是,咱们国家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确实过于违背人性了。让一个孩子,为了十几年后,并不确定的目标去努力,确实太飘渺,太不切实了。考,不然还要考,问题是怎么考。
其实外国的学分制,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当然,我不支持他们很多其他课外项目都能计入学分,但我个人觉得,高考成绩,应该是平时学习成绩的累加,孩子的学习效果,可以累加,可以相对即时的收到反馈,这样更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才是让孩子把精力更多用在学习上,而不是游戏中的好办法。否则,没有游戏,还有小说、漫画、追剧、直播………太多比学习更能吸引孩子的存在。
清末期的八旗军都到了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湘军淮军之类的军队?
清末的八旗虽然大部已经糜烂不堪,不过从编制上来说一直存在,期间清政府也曾经努力恢复八旗的战斗力,可惜效果不大。清廷入关以后,作为其基本武力的八旗军很快就腐化糜烂,战斗力急剧下降。在三藩之乱时,八旗军面对吴三桂的部队的表现就非常糟糕,全靠绿营清廷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此后在历次战争中,除了关外八旗因为生活艰苦,还保持了几分战斗力外,大部分八旗子弟已经只会斗鸡走狗,毫无作用。
但是八旗毕竟是清廷的根本武力,加上其既得利益者众多,因此并没有被撤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南方太平军的崛起、地方督抚势力的加强和外部列强的压力,恭亲王奕䜣在开展洋务运动的同时,也在八旗军中引入了新式的西洋火器,并按西式操典进行训练,以增强八旗军的战斗力。应该说奕䜣这一举措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像甲午战争期间,丰升阿统帅的正红旗、正蓝旗部队也参加了战斗,表现在清军中属于中等。
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编练的镇边军则招募猎户配以八旗军官,其战斗力比普通八旗军要强不少,和淮军相当,在甲午战争中发挥出色。不过大部分八旗军除了换装西洋武器外,变化不大。更糟糕的是在之后的庚子事变中,北京的八旗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重创,而东北八旗也被俄军打了一个七七八八。八旗又被打回了原形。此后清廷虽然借着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机会,再次以旗人为核心组建了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
东北不盛产良马,那女真人组成的金兵和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一个人要蠢到什么程度,才会相信东北不产良马这样的蠢话;才会相信金兵和八旗兵以步兵为主?东北的马多的是。中国三大名马,伊犁马、河曲马和三河马。其中三河马的产地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就在大兴安岭西麓,行政区划上归内蒙古,地理上就在东北啊。东北高寒的气候,很适合养马。所以东北各地的马很多很多。历朝历代东北的地方势力,东胡、鲜卑、金国、后金,都是以骑兵称雄天下,动辄几十万匹战马,从哪来的?难道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军马关键看训练。马跟人一样,能不能跑,能不能打,品种是一方面,但关键看饲养和训练。养的好、训练的好,普通的马也能成为合格的战马,养的不好、训练的不好,再优秀的马也会废掉。南宋岳飞手下有骑兵两万,他们的战马大部分是战场缴获的,少部分是从西南地区购买的。这些马,都不是什么名马。但是经过严酷的训练,岳家军的骑兵战斗力完全碾压金兵!这就是训练的作用。
关于金兵与八旗的兵种问题。近年来,不知道从哪里流传的一种谬论,认为八旗兵以步兵为主,不擅长骑马作战,只是骑马的步兵。简直荒谬!努尔哈赤如果知道了,还不得气活了!堂堂八旗铁骑,竟然被人说成是骑马的步兵,不会骑马作战。何其荒谬!这是清军平定准格尔的战斗图像。除了火器部队之外,全是骑兵。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一再强调,清兵是弓马取天下,不能忘了骑射的根本。
说的明明白白。无奈现在很多脑残就是不愿意相信啊。清史稿中,用大量篇幅描述清军骑兵冲击践踏明军步兵的残酷景象,叫做“如碾虫蚁”!(好像碾死蚂蚁臭虫一样。)上图是明清作战图像。清朝人画的。左边是清军,右边拿三眼铳的是明军。看看,清军是不是骑马射箭!金兵就更不用说了,铁浮屠、拐子马,都是骑兵。金兵就靠这两种骑兵打天下啊。
努尔哈赤师出李成梁,后来创立出来了“八旗军”制度,你觉得跟满清的成功有关系吗?
女真人自古以来就有谚语: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此说法说明女真人作战素质极高,很能打仗,非常能打仗,所以宋朝时,人数稀少的女真族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迅速颠覆辽政权。及至后来的大明朝,万历年间,李成梁威震辽东,各胡人蛮族在李成梁的淫威下瑟瑟发抖。李成梁,字汝契。四十岁开始世袭家传下来的铁岭卫指挥佥事,并在此基础上,对胡人蛮族东征西讨,官职也步步高升,终成这代辽东土皇帝,有“南戚北李”的说法,甚至民族抗倭英雄戚继光还没有他的军功高。
李成梁在一次讨伐建州都指挥王杲的余孽——他的儿子阿台时,在那次战事中,因用努尔哈赤的祖及父劝降麻痹敌军,大军顺利杀死阿台,乱军中俩劝降的女真奸被杀死了。理亏的李成梁把努尔哈赤收下当养子对待,并悉心教导汉族文化,而努尔哈赤有机会学习到李成梁的用兵之道,并爱看军事小说三国演义。(后来他规定女真高层都必须看三国演义)双刃的剑开始了,高等文明输入低等文明。
低等文明在前期保留有低等文明的野蛮,也学习到高等文明的先进的文化,所以形成极富侵略的心态。在后期则完全被高等文明同化,反差太大,会变得堕落迷失,丢掉自己本来作为低等文明的那种野蛮和好斗。低等文明就会腐败消亡,彻底融入高等文明。(诸君请研究历史上的楚、北魏、辽、元、清,这几个被中原文明同化的国家,最终的结局是不是非常相似?)因此,努尔哈赤在李成梁手下学习到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能,并形成制度化——创立八旗制度。
哪八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而下五旗分别是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女真人单兵作战素质又极其凸出,这是因为地理生存环境导致的,他们在白山黑水地带,人兽并存,自然环境恶劣,不强大就无法生存下去。如此强大的单兵作战素质,可惜只是一盘散沙,形不成气候,且李成梁的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又是分化击破,互相攻伐政策,所以女真人从来没有形成大的作战单位。
直到努尔哈赤一统女真族,而努尔哈赤用最先进的军事技能,征服各女真部落,并把这些单兵作战素质极高的女真人拧成一股绳,一只拳头一样的力量。而在努尔哈赤一统女真的过程中,李成梁对他的养子这种行为是持纵容态度,甚至一度有人怀疑努尔哈赤就是李成梁扶持起来的,那十三副甲来历不明,难道不是李成梁资助的?甚至在努尔哈赤扩张过程中,李成梁还曾把他亲手兴建的宽甸等6堡,以孤地难守为由而放弃,将6万余户居民迁徙内地,以大军驱赶民众撤离家园,拱手相送给努尔哈赤。
各位看官注意,李成梁儿子,李如柏的老婆娥恩哲,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你想他们是什么关系?所以有李成梁“弃地而饵奴”的动作。作为亲戚关系,在萨尔浒战役中,李家军没有被努尔哈赤攻击,并毫发无伤就能解释得通了。最后在满清编写明史时,为李成梁作传,其中不吝赞美洋溢之词的意图,则更跃然纸上了。有此关系,宋一韩这个兵科都给事中给大明朝廷想了一个损招:干掉李成梁就能吓住努尔哈赤。
宋一韩在奏折中说:“建酋(努尔哈赤)与成梁谊同父子,教之和则和教之反则反,诛成梁而建酋自不敢动!”这件事记载在《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二》。可惜当时的大明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因此,努尔哈赤师出李成梁,并统一女真族,创建八旗制度,是李成梁一手推成的后果,而满清,正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才能在中原混乱之时,成功入主中原。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