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后由司马家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伟业。所以,魏国的强大,也慢慢为三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可能性不大。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司马家族动了谋朝篡位的“小九九”,才导致三国统一的进程滞后了不少。谢谢邀请!如果孙策周瑜不英年早逝,也不能统一天下。
三国是怎样统一的?
答:一想起三国,都会想到那么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原因的,司马懿在魏明帝病逝后,逐渐掌控了曹魏集团,而当三足鼎立之时,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都为能有所大的收获,而且蜀国吴国联盟也是勉强抗衡曹魏。所以,魏国的强大,也慢慢为三国统一创造了条件。首先从当时的国力上说,蜀国是攻不下魏国的,因为蜀国的人口不及魏国的十分之一,就算吴蜀联合还是无法抗击魏国的,举例说明,就拿蜀国为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以一州之地与中国抗衡”。
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随着北方经济逐渐的恢复,实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而且连年北伐,造成国内的空虚。蜀国政权并没有很好的完成本土化,使得蜀中俊杰不能大量的补充,从而使后期出现了人才短缺的荒唐局面。而且到了后期阿斗宠幸奸佞,政局混乱腐败。导致内部矛盾众多,内讧严重。反观魏国呢,以司马懿为例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个统一三国的皇帝司马炎,根据史料记载,司马炎有着很锐利的眼光,不仅重用元老,对拥戴功臣的人才也提拔,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在他执政期间忠臣羊祜、张华、杜预三个人的作为使得司马炎稳坐江山,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忠臣羊祜主要负责战备工作而且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为一统大业做很多贡献,再则就是张华擅长战术,担任镇南将军一职,在伐吴期间充当主帅,立下汗马功劳,执行者杜预,雷厉风行,有胆识和军事能力,所以统一有必然性。所以最后由司马家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伟业。可能在这之前谁也没想到,司马家会是最后的胜者,曹魏也只是昙花一现。
如果孙策周瑜不英年早逝,东吴会统一三国吗?
谢谢邀请!如果孙策周瑜不英年早逝,也不能统一天下。在当时,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在经济上有一定的财力;战场上要有足够的人力;在政治上有明正言顺的政治旗帜。汉末三国,曹魏的实力最强,号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谋士成群,虽然没有这么多,也差不多有东吴、蜀汉两国兵力的总数量。当时我国的总人口大约九千万人,而曹魏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这就给军队提供了有力的兵源。
曹操重视农耕。能保证军队将士吃饱饭。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明正言顺的征讨四方!拥护的人一定多。孙策是地方诸侯,孙策周瑜若兴兵,那就是诸侯造反,性质不一样,反对的人一定多。孙策的能力不一定在曹操的能力之上,荀彧许攸程煜等谋士的才能比周瑜鲁肃的才能不会差,说不定还略胜一筹,许褚曹真典韦等大将的作战能力,比东吴大将陆逊程普等人的作战能力要强得多……可以说就是孙策周瑜不英年早逝,也不能战胜曹魏,统一天下!。
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三国演义》原话是出现在第三十五回“选得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隐主”,水镜先生对刘备说的原话“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指明卧龙凤雏到底是谁,则出现在第三十六回,徐庶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而后又有刘备三顾茅庐寻来诸葛亮。赤壁战后,诸葛亮往东吴吊丧,推荐庞统来投刘备。至此,刘备卧龙凤雏都得到。
虽有卧龙凤雏,刘备却始终没有得到天下。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谶语,像“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左龙右凤,飞入西川,凤雏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如然”等等,几乎所有的谶语都应验了。而为何偏偏这句却没有应验呢?罗贯中明知道三分天下尽归司马,他写下这番谶语我觉得不是另有失误,而是解读不对。“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是二人均得不一定可以得到天下。
在当时,刘备想要得天下,先图荆州,再占川蜀,然后北伐,最终一统,这个策略是必须的。完全按照当年刘邦的步子来。虽然庞统没说,但我相信无论是卧龙还是凤雏都得这样。好,大的方向没错,但在小问题的处理上,卧龙凤雏还是有不同的。诸葛亮小心谨慎,庞统较为激进。所以在取西川时,庞统是劝刘备速取得,而诸葛亮呢,没做声,也就是当时不赞成。
后面呢,庞统死在了落凤坡。彻底得罪了刘璋。如果仅仅是诸葛亮一人的话,他会等到西川的刘璋自乱阵脚,就像荆州的刘表,然后刘备取川也是十分容易,还落得个好名声。刘备也就算是彻底得到了川蜀的民心,在后面的北伐中也就不会向演义中发展的那么捉襟见肘。如果是凤雏一人呢。赤壁之战,联吴抗曹,这一定是必走的路子。但是,和东吴之后的关系不会有那么僵。
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司马家族动了谋朝篡位的“小九九”,才导致三国统一的进程滞后了不少。倘若不是“四马分曹”打乱了曹魏王朝的发展轨迹,光凭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势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并存半个世纪之久。曹魏国力远胜蜀吴,天下归魏实乃大势所趋;我们常说,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其实这就太抬举蜀汉和东吴了。
因为,与坐拥中原的曹魏相比,仅得益州一隅的蜀汉和控制东南的东吴,充其量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已,两者即便凑在一块,其国力也还是逊色于曹魏。从疆域上来看,在东汉三十州中,仅曹魏一家便独占了九个(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雍州)。而实力次于曹魏的东吴,才大致控制扬、梁、荆三州,其中扬、荆两州北部,有部分州郡还是控制在曹魏手中。
至于蜀汉则混得更差,仅控制益州一隅之地。从人口规模上来看,曹魏拥有440余万人,东吴拥有250万人,而最弱的蜀汉其人口还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蜀吴两国人口相加,也还是比曹魏人口少了100万左右。由此可见,曹魏的综合国力对比于蜀吴两国,可是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三国时期的格局并非“魏蜀吴三足鼎立”,而应该是“蜀吴联合,以抗强魏”才对。
所以,天下归魏其实是必然结果,跟“司马家族反不反”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司马家族虽并没有改变曹魏统一天下的结果,但却很大程度上延后了其统一天下的进程。因为,曹魏皇族本身并不昏暗,开国的魏文帝曹丕及之后的魏明帝曹睿,都是文韬武略的明君。即便是被司马家族架空后,曹魏皇族也有一位满腔热血的高贵乡公曹髦,他不甘沦为傀儡,有冒死“拨乱反正”的决心和勇气。
倘若司马家族不是从一开始就打着谋夺曹魏江山的算盘,而是尽心辅助曹魏幼主,尽力报效朝廷,曹魏王朝便不必被内部斗争和杀戮所耽误,可以加快消灭蜀吴,统一天下的步伐。可惜,司马懿不光狼子野心,而且还心狠手辣。他不顾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的知遇之恩,夺权专政,架空宗室,欺压曹魏幼主。当初,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曾以洛水为誓,承诺只要曹爽服软投降,则只免去他的官职,宽恕其一族及党羽。
结果,司马懿事后却背信弃义,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全族诛杀殆尽,还将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一众臣僚,全部斩尽杀绝。而通过血腥政变夺权的司马懿,之后更加疯狂,开始对曹魏内部反对自己的势力进行疯狂的镇压和杀戮。王凌、令狐愚因不满司马懿专权独断而起兵,司马懿率军讨伐,王凌事败,服毒而死。然而,司马懿并不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居然还挖开王凌和令狐愚的坟墓,将两人剖棺暴尸三天。
三国演义,假设荆州不丢,凭诸葛亮智慧刘备统一三国可能性多大?
可能性不大。据有荆州,只是诸葛亮在《隆中对》是给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即: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但据有荆州只是能够实现一统中原的一个条件,前提还在于后面一句话,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所说的“天下有变”,主要是指曹魏集团。那么,曹魏集团的是否有变呢?在外人看来,可能有一点,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所向披靡的,但赤壁之战后,曹操其实将过多的精力置于政治斗争中,以致各项出兵多无功而返,国内也间或有反抗之事发生。但即便如此,曹魏政权还是牢牢掌握在曹操父子手中,手下文臣武将仍旧尽职尽力。
曹魏政权落入司马家族手中的时间还得在“襄樊之战”三十年后才发生。其次,蜀汉与孙吴的联盟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是“蜜月阴谋”,因为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对孙权提出了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发生于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国对策,即: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也就是说,孙权若要“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荆州也是必须拿下的。曹魏未有变化,孙吴虎视眈眈。那么要问的是,蜀汉有足够的实力应付吗?——很难,有几点原因:一、蜀地虽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但整体开发较为滞后,经济基础薄弱,民间资本积累极差。
战争比拼的不仅是军事实力,还有经济实力的比拼,蜀汉在这一块始终不如物产丰富的东吴,以及中原的曹魏;二、人口稀少、百姓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刘备占据益州时,即公元 221 年的统计数字为“其户二十万 , 男女口九十万。”加上汉中与荆州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人口总数约在120万左右,而蜀汉的常规部队始终保持在十万出头,官吏五万左右,人口稀少,百姓负担沉重。
三、人才断层。蜀汉偏居西南,人才凋零严重,且刘备在用人上首先使用荆州人士,致使与益州本土士族的矛盾加深。在蜀汉后期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一哭笑不得的状况。四、统治阶层与士族阶层的矛盾。刘备入蜀后,蜀汉始终存在着三大矛盾阶层,分别是:以刘备入川时所带去那些人为主的“荆州集团”、刘焉父子入川时所组成的“东州集团”、益州本土的“士族集团”。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