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否认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正如李贽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所说,“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秦始皇乃是理所当然的“千古一帝”。“千古一帝”这个称呼出自于明朝李贽,其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说道“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为什么有人说刘禅是“千古一帝”?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三国蜀汉政权的第二任同时也是亡国之君的皇帝,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争议最大的皇帝。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发生在刘禅身上截然不同的事情太多了,有人说刘禅昏庸无能,因为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作为最高统治者,不但不能稳定局势,居然毫无抵抗意志,不战而降。有人说刘禅大智若愚,因为刘禅投降之后,凭借外表表现出来的愚蠢而欺骗了狡猾的司马昭,从而为自己赢得生命,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刘禅首先从结果上看,刘禅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亡国之君即使再有能力,那整个国家还是亡在他的手中,况且作为一个主政蜀汉40年的皇帝,这么长时间的治理,在刘禅手中而灭亡,作为最高统治者,刘禅不承担责任,谁来背蜀汉灭亡的黑锅呢?诸葛亮吗?姜维吗?刘禅不像刘协,他不是一个完全的傀儡皇帝,即使是诸葛亮当政,刘禅也有相当的权力,这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就能知道,刘禅为诸葛亮在汉中修建了祭祀的庙,善待诸葛亮的家人,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并且大力提拔毫无功劳的诸葛瞻,这一切,都印证了当初诸葛亮辅佐刘禅的忠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诸葛亮作为权臣大力打压皇帝的话,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就会报复的,可是并没有。
诸葛亮与刘禅总有人说蜀汉的灭亡不是刘禅的责任,而是诸葛亮与姜维的责任,因为他们穷兵黩武,常年征战,消耗了蜀汉的国力,所以最终蜀汉才灭亡,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说一句,蜀汉如果没有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就不会灭亡了吗?看看隔壁的东吴,他们北伐了吗?但最终结果呢?因为北方的魏朝实力摆在那里,即使诸葛亮和姜维不北伐,时间长了,照样要被曹魏灭亡的,而在刘禅当政的时期,加速了这种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刘禅的用人。
刘备托孤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临死前推荐的接班人,他们两人执政的时间加起来有19年时间,这个算作诸葛亮的政治遗产,从费祎之后,蜀汉的朝政越来越黑暗,刘禅的用人越来越差,以至于连弄权的宦官都当成了亲信,成为左右朝政的人,并且在姜维弹劾宦官黄皓时,刘禅还极力维护宦官黄皓。这说明了刘禅的用人是有问题的,照这样下去,以黄皓来专权的话,蜀汉的对外军事和政治都得靠占卜来决定了,这可是非常荒唐的事,不灭亡都天理不容。
二是刘禅的治国能力。刘禅是没有权力欲望的一个皇帝,诸葛亮当政时期,他只负责祭祀,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刘禅也不太管事,除了偶尔给蒋琬下个诏书,要求他出兵北伐之外,刘禅就很少有其他的治国处理政务的事情,给人的感觉,刘禅作为皇帝是不太管事的,因此朝中的大事都落入了宦官之手,这不就是第二个东汉吗?这种水平,刘禅无法甩锅。
刘禅这种治国水平,能不灭亡吗?刘禅其次,再来说说刘禅所谓的“大智若愚”?也就是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似乎欺骗了司马昭不杀他,如果懂历史的人,就会知道,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到东汉末年,除了赵高弑杀了秦二世之外,就算是改朝换代,也没有弑杀前朝皇帝,比如王莽都没有杀西汉末代皇帝刘婴,曹丕没有杀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当时没有杀死前朝末代皇帝的传统,而一般是善待。
司马昭也不例外,他不杀刘禅不是因为刘禅表现得如何“傻”,而是司马昭需要借助刘禅的名气来稳定蜀汉局势和那一帮人,如果司马昭杀了刘禅,蜀汉就会有很多人会不服司马昭的弑君而起兵反抗,别的不说,镇守永安的罗宪和镇守南中的霍弋就会不服司马昭而起兵造反。刘禅与宦官黄皓不说刘禅,就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东吴灭亡后,也被当时的晋朝俘虏,孙皓敢当面顶撞晋朝皇帝司马炎,并且讽刺晋朝权臣贾充,并没有因此而丢命,可见司马炎不杀孙皓,与司马昭不杀刘禅有着相同的目的,而不是因为刘禅所谓的“此间乐,不知蜀也”。
况且,司马昭是何许人也,刘禅再聪明,恐怕也无法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人家是靠阴谋诡计起家的,对于这一套欺骗人的把戏玩得炉火纯青,刘禅绝对也骗不了司马昭。最后,说说刘禅和他父亲刘备的区别。刘备是一个百折不饶、从不言败、永不放弃、时刻努力的开国之君,经历了九死一生,诸多磨难,刘备才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无论是识人、用人、军事、治国水平跟他儿子刘禅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刘禅是完全不能和刘备比的。
刘禅如果刘禅有刘备一半的能力,以不至于蜀汉会灭亡,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不仅拒绝了各路蜀军的支援,而且在谯周的劝谏下,直接不战而降投降了邓艾,而且还是在各路蜀军坚持抵抗的情况下,手下军队誓死抵抗,结果皇帝投降了,这事放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如果刘备在九泉之下知道他的后世不肖子刘禅就这样败掉了他打下来的江山,刘备绝对能气活过来。
中国古代有哪些皇帝可以被称作千古一帝?
我觉得中国可以称作千古一帝的有五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另加康熙。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这五人的丰功伟绩,大家看看他们是否能配得上这千古一帝的名号。秦始皇1、秦始皇嬴政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2、建立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废除了周王朝的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布了统一的法律。
3、统一了度量衡及全国的货币,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书同文”,刺激了文化的发展;“车同轨”促进了交通的便利。4、派蒙恬出兵击败匈奴,收复河南,迫使匈奴退到阴山以北,同时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汉武帝1、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儒家思想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具有深远的影响。
2、第一个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太学,即古代的大学,自汉武设立,历两千余年而不绝,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3、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使得中国的版图和疆域前所未有的扩大。4、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唐太宗1、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2、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朝臣进谏成风。“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流传至今的金句充分体现了他进步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3、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帝王,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都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4、唐太宗文化修养极高,自己的书法、诗歌颇有成就,唐代的文学、书法等艺术的昌盛离不开他的倡导和支持,特别是唐诗的鼎盛。宋太祖1、 宋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统一全国,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3、 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兵不血刃登上皇位,但并未对后周王室斩尽杀绝,反而生活上极其优渥他们。
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最有仁慈之心。4、 实施“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的基本国策,使得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5、 通过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使得大宋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全世界80%的GDP都在宋朝。它的富庶程度是唐朝开元盛世的20倍左右。
6、 在立国之初密刻了一块誓碑,明确规定后嗣皇帝不得杀士大夫:“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朝文人地位在历朝最高,很少有犯死罪的,大不了贬谪,但过几年又会被朝廷召回启用。7、通过科举取士,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规定了不论家庭贫富,名望高低,只要有才能,皆可应举,极大地繁荣了宋朝的文化。康熙1、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智擒鳌拜,在位61年,使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2、20岁,力排众议,下令撤藩。经过八年平叛战争,削平三藩,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满清的统一。3、收复台湾,开府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健康的发展。4、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同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了对新疆的统治。
史上最著名的五个千古一帝,你最佩服哪一个?
论千古一帝,最厉害的还是有三个,秦皇汉武加一个隋,而然我最佩服的是秦始皇帝,春秋战国是华夏最璀璨的文明,要知道上百个国家的战争兼并,一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战争,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战争而死了多少人,只有国家一统才能结束!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历经10年一统华夏,结束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终加威海内。名震天下。
国内的功绩不说了,说的太多了,对外,北命蒙恬率30万长城军团 固守长城,南令屠雎拥50万征讨百越!世人皆知秦二世而亡,那么秦始皇统一后的十几年里,为什么没有人能成功起义?都是刺杀!在荆轲刺秦王中,那个和荆轲一起的秦武阳还没见到秦王胆就吓没了,可见秦王当时的威名。相比较汉武帝,汉武帝前期很可怜,直到奶奶死了才掌握大权,又因母亲干政而弄的母子分裂,也因为政治原因利用和杀害了许多忠臣,这是我不认可他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康熙,谁还能称为千古一帝?
这问题问的,你让秦皇汉武,唐宗明祖 情何以堪~一、没有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树立了个好榜样,哪来的后世的君王以统一为人生目标?要知道秦始皇当初是征服了自己所有“已知世界”,当然了除了那些他没兴趣的,就没有纳入版图。二、汉武帝就不用说了,把匈奴打的哇哇叫,真正的做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唐太宗李世民除了帅,还特会打仗,那是战神级的皇帝,康熙1.6米左右,小时候得过天花,打仗还是算了,征葛二蛋用了什么手段,就不说了~四、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被抹黑了长相,但人家是中国历史上除了那个奴隶皇帝(没有实现大一统),就是朱元璋了纯草根创业成功的,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打到北一统的皇帝!综合以上,康熙拿什么比,拿辫子吗?还是拿裤衩?。
如何正确评价明成祖朱棣?能不能称为千古一帝?
有些人天生下来就是做帝王的人,明成祖朱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不能被称为千古一帝,我说了不算,咱们先看看别人对朱棣的评价。研究明清史的大师孟森先生对朱棣有这样的评价: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这是对明成祖赞扬的一方面,对于明成祖的问题他也可以客观的评价,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与孟森同一时代的,我国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对朱棣也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
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如果把眼光仅仅限于国内的话,我觉得得到的评价或许会更为客观。《剑桥中国史明代卷》对朱棣有如下的评价: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
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我们再来看一看《明史稿》中对朱棣的评价: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
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从这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明成祖无论是在史料中的记载历,还是在史学家的研究中都有着相当之高的评价。而从他们这些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明成祖是可以撑得起千古一定的称号的。
他这个人精力充沛,足智多谋,无论是在对外的作战中,还是对内的作战中都能做到无往不利。而他治理国家也可以知人善任,勤勉于政,这些都无一不体现着他是一个明君。就像我一开始就说的,这个人是天生的帝王,他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组织推动郑和下西洋,他是汉代天子唯一远渡沙漠之人,这些事迹或许会被人评价为好大喜功,但却也无一无体现着明成祖的自信与辉煌。
对于明成祖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明确的负面的话,我觉得那就是这个人个性中所存在的残暴,尤其是对建文帝旧臣的残暴,往往思之都有些毛骨悚然。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千古一帝,是要多方面考证的,从他的文治武功、后世影响整体的方面来评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性的答案,那么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朱棣的这几个方面。如果提及朱棣的文,那我们不可忽略的就是《永乐大典》,朱棣本人对《永乐大典》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可以说朱棣是要组织编纂一部截止他为止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可以说他成功了,永乐大典虽然说到如今有很多已经遗失了,但我们不能否认,《永乐大典》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那么我们再说说朱棣的武功,对内,朱棣为夺帝位发动靖难之变,虽然被人诟病,但胜者为王,这就是历史。而对外,朱棣讨蒙古、征漠北、定安南、战倭寇,几乎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朱棣的一生,没有防守,只有进攻,而最终他也算是死于马上的,对于朱棣的征战的一生,明史上有这样一段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对后世,朱棣对版图的奠定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若说起后世影响,别的先放在一边,单单郑和下西洋一件事,就可以称之为千古之功,国父孙中山对郑和下西洋是这样评价的,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可以看得出来,郑和下西洋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对后世都还有人在怀念当年的雄风。无论是从历代人们对朱棣的评价来看,还是我们回顾朱棣毕生的功绩,我们都能看出来,朱棣是足够有资格被称之千古一帝的,即便是以苛刻文明的思想家李贽,他对朱棣的评价是,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位皇帝,能称的上是千古一帝的有几位?
“千古一帝”这个称呼出自于明朝李贽,其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说道“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从秦始皇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开创帝制,到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帝制终结,在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中,曾先后诞生过四百余位皇帝,那么又有哪些皇帝可以称之为“千古一帝”呢?既然称之为“千古一帝”,也就是说至少也应该以一千年为时间跨度来评选,我们不妨便以唐朝灭亡的天祐四年(907年)为分界线,于此前后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各挑选出一位。
再加上秦始皇,所谓的“千古一帝”应当不超出这三位才对。无法否认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正如李贽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所说,“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秦始皇乃是理所当然的“千古一帝”。且不说他远超后世帝王的历史功绩,作为封建帝制的开创者,无论你承认与否,都无法否认他乃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这个客观事实。
即使论历史功绩,秦始皇也不输于任何一位后世帝王。实际上,纵观中国封建帝制两千余年,相较于攻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更在于统一天下后的所作所为,其所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可以说深远影响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1、为大一统思想奠定基础。由于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诸侯各国文化虽然均脱胎于西周文化,但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列国文化早已各不相同,且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例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秦国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礼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粗犷豪迈的燕赵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面推行统一的律法、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等政策之外,也曾尝试过融合列国文化,可惜皆以失败告终,以致最终导致了“焚诗书”事件的爆发。但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无疑击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壁垒,为西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大融合,统一民族观念和大一统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开创中央集权统治。先秦时期,无论是夏商的王还是周朝的天子,其更多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除了直接受其统治区域外,其统治力只能延伸至各方国和诸侯国的统治阶层,导致其对国家整体的控制力极弱。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则彻底废除了分封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其中各郡、各县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全面推行户籍、秦律,从而使得皇帝对天下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也正是自秦以后,中央集权制开始成为历代王朝的主要统治模式,而秦朝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更是直到明清时期才被多级制正式取代。3、开启精英统治时代。
先秦时期,由于长期推行世卿世禄制,统治阶层极为固化,决定你是否成为统治集团的并非能力而是血缘,因而权力长期集中于贵族之手。虽然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崩溃,世卿世禄制也一定程度遭到破坏,但贵族特权仍然大量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世卿世禄制才算彻底被废除,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度”,明确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员的设置,且官员统一由中央朝廷选拔和任命。
虽然当时没有配套的官员选拔机制,且教育普及度相对较低,但贵族统治的时代却已经成为历史,并就此拉开了精英统治时代的序幕。4、奠定自耕农经济基础。夏商和西周时期,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落后,当时农业生产主要采取“井田制”,即土地所有权属于王和天子,诸侯王、卿大夫则负责实际管理土地,百姓对土地则没有处置权。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虽然“井田制”遭到了破坏,土地王有制不复存在,但诸侯王和卿大夫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仍然牢不可破。
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推行“黔首自实田”,这才从法律层面废除了土地贵族所有权制,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化,自耕农经济也随之建立。此后,普通百姓不仅拥有了土地所有权,而且可以随意买卖土地,只需要按照比例向朝廷上缴一定的赋税便可,其余产出则完全自有。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使得百姓真正脱离贵族掌控,即使是社会底层的佃农,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自由却不受其支配。
而自秦始皇以后,自耕农经济便也就此成为了历代王朝的普遍农业经济制度。如上所述,秦始皇真正的历史贡献,其实并不在于一统天下终结了一个旧时代,而是在于推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这些制度影响了此后封建王朝长达上千年,乃至两千余年。仅以对后世的影响力而言,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秦朝至唐朝的“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虽然明朝王志坚在《读史商语》中说过,“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但关于唐朝以前谁能当选“千古一帝”,个人在汉武帝刘彻与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纠结了很久,但结合两人的文治武功和历史功绩,最终还是选择了汉武帝刘彻。1、建立官员监察系统。虽然汉初沿用了秦朝的监察御史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已经逐渐荒废,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在丞相府增设司直一职,协助丞相检举不法。
同时,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每州设监察刺史,以六条问事来监察州内地方官及豪强。后又于政和四年(前89年)设司隶校尉,监察朝中百官和京畿七郡。这可以说形成了最早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后世王朝对此多有沿用,例如唐太宗划分天下为十道,派采访史等监察官员赴地方监察等等。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秦朝虽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全新的官僚系统,但却始终没有相配套的人才选拔机制,这导致汉初以来朝廷主要职位全部被列侯或外戚所垄断。
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颁求贤诏,不问出身、只重才学。同时,汉武帝大力发展了察举制,于元光元年(前135年)下诏郡国每岁举孝者、廉吏各一人,后合称孝廉,使察举成为定制,孝廉亦成为察举制的核心科目。这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人才选拔机制,大大加强了朝廷从地方选拔人才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寒门学子一定程度得到了入朝为官的渠道,直到科举制诞生之前,“察举”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3、终结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受制于天下形势,只得推行“郡国并行制”,即在朝廷直辖区域推行郡县制,于其他地区推行分封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间的矛盾却是日益严重,最终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元朔二年(前127年),刘彻在主父偃的建议下,开始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推恩”将其封地分封给继承王位的嫡长子以外的子弟,并上报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号,诸侯王无权废除或更改。
所分封的侯国归郡统辖,不得过问政事,仅收纳封地内租税。由于“七国之乱”中诸侯实力损失惨重,在粉碎了淮南王、衡山王叛乱阴谋后,“推恩令”得以顺利推行,“郡国并行制”被彻底终结,中央集权程度大为加强。4、年号纪年就此诞生。秦汉以前,纪年方式主要以统治者“谥号 年份”的方式,汉文帝、汉景帝时虽有“改元”措施,但仍未建立年号,而是采取每六年一改元的方式,例如“前元”、“中元”、“后元”、“一元”、“二元”等。
汉武帝五元三年(前114年),朝廷便有人建议废掉以前简单的数字排列法,改以“天瑞”来纪年。次年,汾阴出土宝鼎,遂将五元命名为“元鼎”,并将一、二、三、四元分别追加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的年号。三年后,刘彻封禅泰山,改元元封,并最终于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启用年号纪元,而年号纪年制度则成为了此后历代帝王所采用的主要纪年方式,甚至还影响了东亚各国,一直延续至今。
5、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以后,为了迅速恢复社会经济,主要采取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但长期采取这种治国理念,却导致朝廷变得暮气昭昭。因此,汉武帝即位之初,便表现出了极强的崇儒意向,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第一次举贤良时便明确表示“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者都不录用,但因窦太后等势力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直到亲政之后,汉武帝才于建元五年(前136年)设五经博士,重申尊崇儒术。不过,虽然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但汉武帝却并未全部采纳,而是采取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的方针,从而使得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得以糅杂并用,从而形成了一套“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被后人归纳为“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并由此成为了此后两千余年的主流思想。
此外,汉武帝还对历法进行了修改,废除了秦朝以来以十月为岁首的颛顼历,改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并采用二十四节气,首次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我们如今所用的农历,便是诞生于此。还有盐铁官营、铸造“五铢钱”等制度,对此后历代王朝影响同样极为深远。唐朝至清朝的“千古一帝”:明太祖朱元璋李贽在将秦始皇评价为“千古一帝”之后,又在《续藏书》中说道,“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
个人认为,这个评价也算是相当准确,唐朝以后就文治武功和历史功绩而言,恐怕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可称“千古一帝”了。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的过程就已经算是地狱难度了,也正因此被赋予了“得国最正”的美誉。由于出身问题,朱元璋学识极为有限,但文治武功和历史功绩却一点也不小。1、终结皇权与相权之争。自丞相制度建立以来,虽然丞相职位时废时立,但无论是丞相还是宰相,虽然对皇帝有一定辅佐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与皇帝争权的现象,因而皇权与相权之争长期存在。
明初沿用元朝官僚制度,设有中书省左右丞相之位,后因胡惟庸权势太大,已经威胁到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不再设立丞相,皇权与相权之争就此终结。而为了减轻皇帝工作量,同年九月朱元璋又设立四辅官辅佐自己,虽然两年后又予以撤销,但却已经初步形成了内阁雏形,而这一制度则影响了明清两朝。
2、奠定地方基本制度。在地方上,由于元朝的行政区划极为混乱,朱元璋为了方便统治管理,减少行政区划层级,取消了二级制和五级制,采取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的方式,其中又以“省-府-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而这也基本奠定了明清两朝的行政区划。至于地方的官僚机构,朱元璋则废除了行省制,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3、食盐专卖制度破除。自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以来,食盐的制造与买卖便始终掌握在朝廷手中,历朝历代对于私盐的打击力度都极为严格,不过由于天下大乱,自五代十国开始民间私盐现象便极为严重,已经到了朝廷打击不尽的地步。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推行“食盐开中”新政,即开中法,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
如此朝廷不仅可以让利于民,而且也一定程度解决了边防供给难题,这项制度也影响了明清两朝。4、恢复汉家礼乐习俗。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入主中原,且采取相对粗暴的统治方式,中原汉文化受到蒙古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极为厉害。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便开始立志恢复汉家礼乐习俗,可以说有再造华夏的功绩。朱元璋下诏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
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 ,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礼仪方面革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稽首、顿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礼;姓名方面严禁胡姓;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洪武正韵》;婚姻方面禁止收继婚。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避免了汉文化因蒙元入侵而彻底断层。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底层,纵然因文化程度的原因导致了很多政策的局限性,但无疑是个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的好皇帝,就连清朝的顺治帝也说“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综上,个人认为,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者,除了秦始皇这个客观存在的历史第一帝之外,能够当此称号的也仅有汉武帝刘彻和明太祖朱元璋。
几千年中华文明中,你觉得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可以称为千古一帝?
我认为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可以称为千古一帝。因为新莽灭亡后,天下大乱,除了赤眉绿林两股大的农民起义军外,各地军阀割剧,人民生活在战乱加灾荒的水深火热之中。刘秀白手起家,东征西战,在河北招兵买马,积累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收洛阳,取长安,得陇望蜀。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袖的品质,终于统一了全国。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