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和大秦帝国究竟孰强孰弱?
罗马帝国与秦朝孰强孰弱?比军事,咱们作一个军事编制及装备对比,就得出结果来了。罗马帝国军队军事编制①、人员编制罗马以4200至6000千人组成一军团,同时配备一个附属军团,军团分成十个分队,一个分队为420人组成。60人弓弩手,120人长枪队,120人重装步兵队,120人轻装步兵队,每一队由一位百夫长指挥。
满编6000人,辅以120骑兵和60座以上的发石车。12支分队,第一分队720人,其余480人,一小队80人。②、罗马帝国时期31个兵团装备长矛:其设计是用来投掷,长1米八。中心轴是铁制,下半部有一圈木制柄。中间有一铅制球以增加重量,以求能掷得更远,更大杀伤力。短剑:军团步兵标准装备,用于大力刺杀而非砍杀。
长剑:骑兵装备,用于砍杀。琐子甲:高卢人发明,标准重量15磅。百夫长,长枪队装备。铠甲:设计精良,一般用青铜或铁打造。价格比皮革甲便宜,装备重装步兵。皮甲:用数层兽皮复合制成,一般用于保护肩膀或做成裙甲保护腿步。盾:用藤子制内芯,外蒙兽皮,并漆上漆。据说可防火箭。盾牌是半圆柱体,半人高。保护从膝盖到颈部的大部份要害,成队的士兵可用它组成一个大盒子,免受乱箭之苦。
大秦帝国①、军队构成重装步兵、轻装步,车兵、骑兵等秦朝是多兵种联合作战。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骑兵的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
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的编制,大致相近,但有所不同。车兵的编制,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没有步兵配合时,每八乘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这和《六韬·均兵》篇所说“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的编制,也是颇为接近的,但有所不同。
当有步兵配属时,则以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秦代军队的战时编组,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组建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一般称为部曲制。②、装备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铠甲军事编制及装备上罗马帝国是落后一百九十几年前的秦朝的,别看秦军多为青铜武器,但秦军多为远程攻击武,而且很先进。
东罗马帝国为什么会被阿拉伯人攻占?
感谢邀请!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被阿拉伯人攻占,相反阿拉伯帝国灭亡的时候,东罗马帝国依然屹立不倒。君士坦丁堡的两次陷落一次是由于遭到十字军东征的洗劫而,另一次则是发生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彻底灭亡了存续千年的东罗马帝国。曾经辉煌的拜占庭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曾在伟大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的统治下,几乎恢复了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领土,然而查士丁尼去世后没多久,空空如也的国库无法继续制成帝国统治如此广大的地区,伦巴第人、斯拉夫人和波斯人相继占领了罗马人的故土。
东罗马帝国奉东正教为正统,而阿拉伯帝国则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两国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具有本质上的对立。东罗马与阿拉伯的战争从公元7世纪到11世纪,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一些列的战争,史学家也将其称为:“阿拉伯—拜占庭战争”。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东罗帝国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了避免与阿拉伯骑兵展开强大的遭遇战,他们通常采用坚壁清野的方式推到军事要塞中固守待援。
然而这一情况在公元861年后发生了反转,阿拉伯帝国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腐败而衰落,而东罗马帝国则在马其顿王朝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公元十世纪中下叶,东罗马帝国连续从阿拉伯人手上夺回了北叙利亚和大亚美尼亚地区。公元十一世纪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一直在叙利亚边境上征战不休,但长期的战争使得两国的国力到达了极限的状态,谁都没有能够占到便宜,两国的国境线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接下来咱们来说说两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公元1202年到1204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军队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的贵族组成,目的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但由于军队没有足够的金钱向威尼斯商人支付渡海费用,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
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由此可见,被伪装成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实际上是一场彻头彻尾骗局。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曾几何时,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们认为攻陷君士坦丁堡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打下来付出的代价也过于巨大,得不偿失,因为这座城池拥有高大而坚固的城墙,让人心生敬畏。然而随着火炮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墙对于奥斯曼人来说已经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奥斯曼军队攻克了千年名城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率众进行巷战壮烈牺牲,东罗马帝国至此画上了句号。
罗马帝国和大汉帝国交战,哪个帝国能赢?
研究东西方两个伟大帝国孰强孰弱。我认为还是把我们秦汉两个朝代放在一起比较好。秦汉与罗马帝国都很有意思,他们的军队全都强悍敢战,令敌人闻风丧胆。如果万一这两支强军相遇,发生了战争,谁会占据优势呢。强弩对投枪,长矛对长枪,都是步兵战阵,都是长枪短剑。让白起带秦军,霍去病带领汉军,罗马帝国各领兵5万交战,罗马帝国可能惨胜。
如果各领兵50万,罗马帝国肯定惨败,两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组织能力的背景导致了秦汉和罗马的军事力量对比差了一个零。罗马周边没有与之实力相近的对手,不像秦军,战国七雄哪个都不是吃素,也不像汉军,北方是强大的匈奴。综上所述,还是秦汉要强一些。秦国最虚弱的时候,匈奴等蛮族都没有跨过长城,进入中国腹心一步。汉朝就更强了,到汉朝明年,汉军照样吊打周边任何国家,王夫之《后汉书·郡国志》曾经总结:“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罗马不仅仅给蛮族灭了,甚至连罗马的名号都给蛮族占据,跟秦汉差了一大截。在军事理论方面,中国人打仗用脑子,善于总结和扬长避短,且兵法理论强于罗马。在战役层面,战国时期的大秦就已经能够发动由持续数月的多轮战斗组成的复杂军事行动,汉朝时期的军事作战则比秦朝更加复杂。而西方到滑铁卢战役还基本上是一日战斗。从兵马俑来看,秦军团比罗马兵团的合成程度更高,分工更细致,面对罗马兵团的大盾牌,用弩箭射击杀伤效果并不大,但是秦兵团打仗一打就是几个月,动不动就断粮道之类的,这跟罗马兵团约架式的对决不同,罗马兵团的机动性严重依赖地中海的航运,不能大纵深作战。
在战术层面,战国时期的大秦已经广泛使用筑垒防御等手段,摒弃密集队形发展出方圆等多种形式的战阵,指挥手段也更加先进,更注意战场上机动,有后备队了,军队的行动更有纪律和效率。看秦赵长平之战就可以知道,秦军的机动性和指挥系统肯定远胜于罗马,即使罗马有重装步兵,但纵深作战似乎就有点问题,所以正面刚罗马不一定会输,但拖成持久战应该是必败的。
武器层面,大秦的青铜兵器登峰造极,秦军武器的制造标准化程度也远胜罗马。至于罗马的战车,人家中国几百年前就玩剩下淘汰的东西就别吹了。攻城机械方面罗马占有绝对优势,双方都不以骑兵见长,但秦军至少已经有了弓骑兵,比骑兵只能担任巡逻斥候的罗马略占优势,远程打击则秦军的强弩与复合弓完爆罗马的投枪和单体弓。攻城的话罗马占优,野战的话则罗马毫无机会。
总之,国家之间的大兵团作战和城村械斗的有区别,中央集权大一统的职业军人和自备武器平时种地战时聚集的农民有区别,殚精竭虑斗智斗勇和约架斗殴的区别,农耕集权大帝国和奴隶主小市民的区别。秦从商鞅变法到始皇帝一统六国的百余年间,动辄就是经年累月,十余万数十万的大规模歼灭战争,汉朝能够调动几十万部队深入大漠进行数千公里的远征,这在当今世界也是不容易的。
拜占庭帝国为何不能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
拜占庭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复兴昔日罗马帝国的荣光的。尽管他们曾经尝试过这么去做,但最终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在拜占庭漫长的历史上,类似的尝试或者说想法是一直存在的。结果为拜占庭最后的灭亡,打下了积淀。如要用一句话给拜占庭帝国下定义的话,比较合适的描述就是:一个用三大洲资源养活君士坦丁堡一城权贵的畸形帝国。
历史上,自从拜占庭帝国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后,就迅速成为了超越地中海地区其他城市规模的超级大都会。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罗马帝国集权化日益加深,对各地区资源榨取日益惨烈的基础上的。罗马人选择君士坦丁堡建都,本意也是如此。因集权化程度的加速,让意大利的城市都不再方便迅速补充从东方来的财富。过去用西西里和埃及就能够养活罗马城,现在却已经不够填补整个西部帝国的亏空。
所以拜占庭的建都和罗马集权中心的东移,本质上就是罗马皇帝给自己的超级政府寻找到了非常舒适的避难所。用君士坦丁堡控制地中海东部与黑海地区的大部分资源,把首都本身变成皇帝的保险箱。既可以弱化周边省份的不忠行为,也可以在遭到强敌入侵时,更从容的“丢车保帅”。在这个基础上,你很难看到罗马帝国恢复荣光的可能性。
因为罗马帝国的辉煌,是建立在共和国数代人努力建立的国际化秩序基础上的。这个罗马世界,并不要要求臣服或忠于罗马的地区,一定要完全接受罗马人深入基层的控制。只要缴纳给罗马军队以足够的税赋,其他事情都可以自行处理。虽然有不少具有野心的政治家,会要求派驻海外,控制一些身份。但更多时候,反而是当地的精英希望主动加入罗马,以便让自己升格为罗马贵族。
这些地方的城市中产,也非常希望自己拥有罗马公民权地位,自然也比较认可加入罗马共和国或帝国。只是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之后,罗马本身的内部政治生态也就出现了崩坏局面。尤其是当皇权开始集中,越来越多的政客都必须用攀爬权力顶峰的方式来为自己某得利益。否则可能是连既得利益都无法保住。上位者也对地方愈加管控,不希望地方势力像以前那样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这套逻辑最终促成了拜占庭帝国的诞生。拜占庭帝国不再拥有支撑当年罗马盛世的社会、文化和军事基础。甚至在帝国整体性动迁而西部彻底不再自己手中以后,任何原本都已经开始以罗马公民自居的人口基础也没有了。这让拜占庭帝国必须不断用还能控制的经济资源去不断招募外籍雇佣军和本国境内的地方军阀。而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治安与防务需求,还必须保留大量战斗力低下的地方驻屯部队。
这让帝国的军费开支一直高居不下,可以用来御敌的军队却越来越少。但在收入可观的时期,很多拜占庭君主还是会以恢复罗马作为“政治正确”,发动对西部帝国领地的战争。最大规模的一次,就是6世纪的查士丁尼再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在某个瞬间,真的是差点恢复了罗马人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但因为缺乏基础与后远不及,终究丢掉了大部分成果。
反而是便宜了厉兵秣马的波斯人与黄雀在后的阿拉伯穆斯林。帝国的驻外部队,则继续会在意大利等地打着永无休止的消耗战。经过了500年的挣扎,才不得不面对丧失意大利南部与西西里岛的事实。这时候的拜占庭帝国,已经因为长期的战争而被过度透支了国力。加上各种蛮族的入侵,让帝国的疆域变的千疮百孔。这种过度消耗,最后也反过来影响了君士坦丁堡本身的资源汲取。
当叙利亚、埃及、西西里、安纳托利亚甚至是克里米亚都已经被丢掉。君士坦丁堡的超级城市规模与集权官僚群体,如何养活自己?是靠被首都长期弱化的希腊本土,还是寄希望于经常被蛮族洞穿的多瑙河以南?又或者是朝不保夕的特拉比松山区与塞浦路斯岛?拜占庭人也因为这种不切实际的梦幻,一直无法调整自己的视野与心态。他们不懂得如何同周边的任何势力进行很好的合作。
经常两面三刀,却自以为获得了短期利益。结果还是被其他国家与族群,渐渐看清了本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对拜占庭恢复罗马梦想的最后打脸。哪怕是到海对岸建立尼西亚帝国的拜占庭后裔,依然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输在什么地方。所以,帝国尽管又苟延残喘到了1453年,实际上希望早就被他们自己给断送了。哪怕大家都只有一隅之地,也要先为谁是老大而争斗的你死我活。
罗马帝国如此强大,为什么没有往东方扩张?
这里的东方指什么意思呢?如果是以罗马最初立国的罗马城为中心,那么罗马帝国的领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位于罗马城以东。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大致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帕尔米拉都曾是罗马帝国东部的重要城市。
公元前146年罗马崛起道路上最危险的敌人迦太基终于被罗马征服,此时在罗马的东方是由亚历山大帝国分化出来的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均处于衰败时期,这为罗马向东扩张提供了良机。然而罗马在向小亚细亚扩张的过程中罗马遭遇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本都王国——这是一个位于小亚细亚半岛、黑海东南沿岸的国家,于公元前281年由米特拉达梯一世建立。
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63年罗马和本都为争夺小亚细亚展开了持续25年的战争,占有地利优势的本都王国在公元前87年统一了整个小亚细亚并渡海占领了希腊,罗马在此前近百年扩张所得的东方属地几乎尽归本都所有。直到公元前65年罗马大将庞培才征服本都,此后小亚细亚进入罗马统治时期。公元前53年罗马政坛的三巨头之一克拉苏来到叙利亚,准备策划针对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他在留下1个军团驻守叙利亚之后带着7个军团向帕提亚城市塞留基阿进发。但在这条道路上必须穿越一段十多公里的沙漠,当克拉苏的大军进入沙漠后迷失了方向,当他们走出沙漠时几乎已耗尽携带的干粮和淡水。也就是在这时帕提亚将领苏雷纳斯正率部在沙漠的出口严阵以待:帕提亚轻骑兵的弓箭射程远远优于罗马弓箭手,一时间罗马人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他们凭借以往的经验认定:帕提亚人的箭很快就会射光,到那时他们就能轻松击败对手了。然而帕提亚人的箭却源源不断,罗马军队的阵型开始松动。克拉苏命令自己的儿子率骑兵还击以图压制帕提亚军队的攻势,苏雷纳斯则率部后撤以暂避其锋,结果不知是计的罗马两千精锐骑兵被诱入包围圈。克拉苏的儿子自杀,他手下的士兵不是阵亡,就是被俘。
帕提亚骑兵诱歼了罗马骑兵后再次冲到克拉苏的本阵前扔下克拉苏儿子的首级。原本就已开始动摇的罗马军团被彻底击垮了心理防线,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克拉苏为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只得率部发起绝地反击,可当罗马军团见到帕提亚军队的军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完全丧失了斗志(据说这面军旗是用从中国传来的丝绸编织的)。最终罗马军团全军覆没,克拉苏本人也战死沙场。
克拉苏死后罗马政坛由三足鼎立演变为庞培、凯撒双雄争锋,最终凯撒在与庞培的交锋中胜出,成为罗马的统治者。凯撒死后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组成新三头同盟并各自领有罗马的一部分疆域,其中安东尼分得了东部地区,于是他也开始尝试征服帕提亚以扩张自己的权势,然而安东尼征讨帕提亚的战争再次以失败告终。随后安东尼在罗马内战中落败于屋大维,屋大维给自己加上了奥古斯都的尊号,此举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型。
与此同时在东方屋大维理性地选择保持克制,从此罗马与帕提亚讲和,双方的和平得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屋大维晚年曾留下政治遗言:罗马应当停止对外扩张,转而致力于对已取得的领土的巩固。事实上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其扩张速度的确明显放缓:除了公元43年克劳狄一世征服不列颠的行为之外几乎没再有大的扩张动作,直到公元98年图拉真即位后一反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延续百余年的在对外扩张上的克制状态:公元101年图拉真发动了征服生活在今天罗马尼亚境内的达契亚人的战争;公元114年图拉真又亲率大军一举吞并美索不达米亚;公元116年他又攻陷帕提亚帝国的都城泰西封,兵锋直抵波斯湾,叙利亚沙漠、亚美尼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都被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此时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海。然而图拉真死后其继承者哈德良在东方实行战略收缩:他放弃了图拉真所设立的亚述省和美索不达米亚省并让亚美尼亚重新成为仅仅依附于罗马的小王国,把罗马帝国在东方的边界缩回到幼发拉底河,由此重新缓和了与帕提亚帝国的关系。
尽管双方实现了和平,但矛盾依然存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后帕提亚帝国就成为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之间的中间商,帕提亚靠着经营丝绸之路的转手贸易积攒了巨额的财富。帕提亚人很清楚如果让汉和罗马直接接触,自己将失去相当可观的利润,这自然是其无法接受的,所以当甘英使团来到帕提亚后帕提亚国王表面上护送他们来到了地中海,然而却又告诉他们海上风浪滔天,无法通航。
由于得不到帕提亚方面提供船只的帮助,甘英最终不得不望洋兴叹。罗马方面并不知道遥远的汉帝国向自己派出了甘英使团,当然也不知道这支使团无功而返。此时罗马也在尝试开辟一条绕过帕提亚控制区直接与汉帝国沟通的新通道。在今天德国海德尔堡大学的图书馆里珍藏着关于罗马开辟这条新通道的资料:罗马人利用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从其治下的埃及横渡印度洋抵达印度半岛的黄支国,而这里正是华夏先民所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由此再往东即可进入南中国海,在这里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交汇贯通。
与此同时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还开通了另一条通道:当罗马商人抵达印度后向东通过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到达汉代云南的永昌郡。公元166年罗马安东尼朝皇帝马可·奥理略(公元161~180)派遣使者自埃及出发经由印度洋,到达汉朝统治辖下的日南郡(今越南境内)登陆,然后北赴洛阳,开创了中国、罗马两大国直接通使的纪录。
你认为秦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哪一个军事更强?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通过变法秦国国力强大,军力强盛,特种兵铁鹰锐士横空出世。 《荀子》中曾对秦国军事实力有过高度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铁鹰锐士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秦国第一名将司马错。 司马错是秦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当时,秦军中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五个士兵组成。 十个伍组成一个屯,由五十名士兵组成。两个屯组成一个将,由一百名士兵组成。五个将组成一个主,由五百名士兵组成。两个主组成一个大将,由一千名士兵组成。军队在作战时,伍、屯、将、主、大将等战术组织联系紧密,配合默契。 为帮助秦王统一天下,司马错创立了一支特种部队铁鹰锐士。
铁鹰锐士武艺高超,剑术超凡,马战步战样样精通。铁鹰锐士的选拔非常严格,奴隶、平民、贵族均可入选,但是要先过负重关,体格要健壮。 《荀子·议兵》记载了秦武卒的装备和能力:秦武卒手执一支长矛、腰挂短剑,身背50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携带3天军粮,连续疾行100里,能立即投入激战。司马错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负重约在八十余斤。
达到这个要求,才能进入步战、骑战等实战训练,会使用各种兵器,排列布阵,样样精通。据说,“十万秦卒出三千锐士”,秦国新军二十万,其中的铁鹰锐士只有一千六百人。秦国依靠其強大的军事实力,最后横扫六国,完成了中国一统。西方有一句谚语:“光荣的希腊,伟大的罗马”。又说:“罗马无敌”。如果细看历史,会明白对于罗马,这两句话都不是过誉。
自共和时代开始,罗马军队在地中海世界进行了数不清的战斗,罗马从第伯河畔小小的城邦,发展成西方世界无以伦比的巨大帝国,立国九百年以上。罗马帝国最盛时,其面积达173万平方英里,人口达6000万-7000万,均居世界第一位。这些都是罗马军队一点一点打出来的。 罗马的军事威力的传奇性,表现在罗马对它的敌人,实在没有什么“天然的优势”可言。
就天时而论,罗马诞生的时候,它身边的邻居跟它处在差不多的社会条件下(意大利诸民族在跟罗马作战时是常常获得胜利的);当它向外扩张的时候,南方的迦太基早已繁荣富强了;当它向东方进军的时候,马其顿还强盛(马第顿方阵在最初曾使罗马军队感到棘手);当它向北进发时,日尔曼人又南下了。就地利而论,罗马的地形谈不上任何优势,靴子样的亚平宁半岛上布满了民族,四周又便于海军的攻击(罗马曾严重受到海盗的困扰),不是能够远离是非的地方;罗马人本身个子不高(尤其跟日尔曼人相比更是矮小),意大利又不盛产马,没法大力发展骑兵,也没有其它特产,甚至没有足够的银矿。
论人和,罗马常常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中。罗马对它的敌人,可以说从来没有决定性的优势。在它最初崛起的时候,它的邻居们的实力跟它差距不大;在布匿战争时,迦太基的人口相当于罗马的一半、最初经济力超过罗马;在东征马其顿时,面对的是强大的马其顿军;在马略迎击条顿人和森布里人、凯撒北上进攻高卢的时候,他们所带的罗马军队跟敌人相比,是没有数量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少得令人吃惊的;在跟日尔曼人作战时,对方的身高成了罗马人心中巨大的阴影;而当以步兵为主体的罗马军队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帕提亚飘忽不定的骑射手给他们以完全陌生的战争体验。
中国古代大秦秦国和欧洲罗马帝国打仗,哪个会赢?
罗马要我国古代被称为“大秦”,所以罗马和秦朝是:东西两大秦,一统两天下。秦国一统天下之时,罗马处于与迦太基的布匿战争阶段,尚未完成对地中海的统一,也就是说秦朝要略早于罗马。但如果要比较这两大国,有一场战役可以作为参考。凯撒、庞培、克拉苏被誉为罗马“前三头”,在凯撒远征高卢之时,克拉苏则向东远征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
公元前53年,克拉苏与安息人大战于卡莱,史称卡莱战役。这是罗马人第一次与东方帝国交手,安息人的弓骑兵对阵罗马步兵军团,罗马完败,安息人2万军队全歼罗马4万大军,克拉苏本人也被杀。罗马之败,不在于国力,而在于第一次接触弓箭兵的远程射击,东方人的弓箭远比欧洲人的射程要远,再加上安息人的骑兵,所以罗马的重装步兵战败是很自然的。
战争总是再不断学习和变化的,之后罗马便吸取了教训,与安息帝国的战争便互有胜负。秦朝,以及后来的汉朝,拥有比弓箭更强大的弩,这是汉军压制匈奴骑兵的法宝。因此,假设罗马和秦朝相邻,第一战结果会和卡莱战役一样,罗马完败。但之后的战争,便只能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了。我们知道,后来罗马与安息帝国的战争旷日持久,但总的来说吸取了经验教训的罗马人还是占了上风的。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发生战争,谁会胜利?
如果是唐朝和西方的罗马帝国对战,谁会赢?哈哈,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用大汉了吗??。好吧,那就说一下。首先,为了确保双方能打起来,我们先来对一下时间。唐朝的建立从618-907年,其中能发动大军征讨四方的时间是初唐的贞观后期、盛唐和中唐唐宪宗时后,时间线大概在645-750和805-820年。然后我们再看罗马帝国。
此时西罗马帝国早已经灭亡了200多年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还没出现,所有能称得上罗马的,只有继承了帝国正统衣钵的东罗马帝国了。然后我们再看看东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自查士丁尼一世的挥霍之后,东帝国的国库已经空空如也,国家再也只撑不住庞大的军需消耗,于是皇帝决定裁军。在偌大的土地上,如果缺少了驻军,势必会被周围人所蚕食。
果然东罗马前脚刚刚裁军,萨珊波斯的大军就到了,当然这还没完。7世纪,阿拉伯人崛起,凭借着伊斯兰教强大的凝聚力,阿拉伯的大军迅速席卷整个中东地区。很快整个帝国南部的行省和叙利亚都被阿拉伯帝国吞并了,除了西征。阿拉伯的大军还杀到了东方,不过此时中亚地区正被唐军牢牢掌控着。当时唐军大将高仙芝带领几万大唐安西军和当地的杂军,和阿拉伯人大战七次,结果五胜两负,最后是汉军数量实在太少,而石国军队又背叛唐军,才导致了怛罗斯之战的失败。
而且当时唐军只是退出葱岭,即伊朗高原和阿富汗地区,今天中亚地区的大部分控制权仍然握在大唐手里。比较当时东罗马的战绩,不用问,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排除掉八世纪的对比,那就只有九世纪了。在800-899这100年里,大唐有宪宗中兴,这一时期(805-820),大唐集中了中央权力,最大程度的削弱了藩镇,整个国家有复兴的迹象。
而十几年以后,东罗马帝国也迎来了中兴的马其顿王朝。此时东帝国已经彻底遏制了阿拉伯人侵略的步伐,并且复兴了军事力量,重建了当年的甲胄骑兵(但是骑兵甲已经轻化,而且马具装为半甲),还开创了诺曼人风格的重甲步兵军团。此时唐军也和盛唐时期的军队有了区别,因为连年的内战,军阀之间都是有钱的农耕势力,于是曾经一度衰落具装骑兵又复兴了。
同时,为了对抗骑兵,步兵的甲胄也开始加重加厚。和同时期东帝国的锁子甲和鳞甲相比,唐军的铁札甲防御力要更强,整套盔甲下来要50-60斤,这就为宋代的重步人甲做了铺垫。另外就是盛唐时期华丽装饰品开始被取缔,整套甲胄看起来变得更加实用了。武器方面,这是长刀和长柄刀共存的时代。先是有大家都熟悉的横刀、陌刀等长刀,还有长柄刀的雏形“拍刀”等。
另外各种打击武器纷纷上线,在机械方面,中国的床弩威力也要强过欧洲的弩炮。投石机方面唐军的旋风砲要比扭力投石机和东帝国的人力投石机更灵活。弩石砲也是战斗力很强的大型攻城器械。虽然一个帝国走了下坡路,而另一个帝国刚刚开始中兴,但是凭借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及数量更多的军队。唐军还是胜率要明显高于东罗马帝国的。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