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游戏系列哪部适合新手上手简单易懂?
想玩“三国志”系列游戏,其实应该从自己喜欢的游戏类型当中去挑选。尽管“三国志”系列游戏一直主打的“战略”游戏,但是每一代游戏的具体侧重点不同,有 9 和 14 代这种模拟战略的玩法;也有 10 和 13 代这种类似 RPG 的类型(10 代是 RPG 战棋,13 代则是 RPG 即时战略);也有 11 代这种完全战棋玩法的模式;还有像 12 代这种完全是走单机连网对战模式的玩法。
所以想要玩哪一代具体的还是要看玩家相对喜欢的类型。PS:因 9 代之前的“三国志”系列游戏“颜值”实在是不够看,所以也不建议去玩。三国志9《三国志9》的游戏是将游戏的内政与战争全部融入到一张地图的作品。玩家将只能选择三国时期的君主进行游戏,同时在一张地图上同时派遣势力武将进行内政与战争的部署切换。尽管游戏中含有很多的“即时战略”游戏元素在其中,但是其本质还是回合制玩法。
本作最大的亮点是系列游戏中首个采用一张地图进行全部操控的作品。同时在国内“三国志”系列游戏当中玩家比较多的一部作品。游戏类型:君主扮演 回合制三国志14说到《三国志9》就不得不提今年1月份上市的《三国志14》。尽管在《三国志14》的宣传片中,官方口口声声说本作是 9 11 代的经典融合,但其实玩下来游戏中只有 11 代的格子元素,而其他的东西则更像是“阉割”版的《三国志9》,游戏中很多玩家们喜欢的环节单挑、舌战等等都更像是走过场。
唯一值得让人称赞的地方就是那 1000 张的武将立绘。游戏类型:君主扮演 回合制三国志10《三国志10》尽管在地图质感上和上一代作品类似,但是游戏完全是两个玩法和方向。这代中玩家可以扮演三国时期的任一一名武将,并建立起自己理想中的三国样子。简单的说来就是一部自由度非常高的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中的舌战和单挑,可以说是这几代游戏当中最有趣的设计。
因为不论舌战还是单挑,都有一套非常精妙的规则设计,让玩家在进行舌战和单挑时更多的是要根据手牌进行最有利于自己的出牌然后击败 AI。这比其他代游戏中的设计更为有趣。游戏类型:角色扮演 战棋三国志13此代游戏和《三国志10》比较相像,主打的还是角色扮演。但是本代游戏的侧重点,更像是在描绘现代人的人际关系一样。
玩家除了要正常扮演所在势力的武将或君主等人物外,如何建立自己在三国的人脉关系也非常有趣。本作的战斗系统是继承了 12 代游戏当中的即时战略玩法,虽然略有加强,但是整体来说还是一般般。除了正常的游戏模式之外,游戏中还有一个叫做“英杰传”的模式玩法,玩家需要达到指定的条件才可过关,算是给游戏增添了一定的乐趣。
游戏类型:角色扮演 即时战略三国志12《三国志12》可以说是系列游戏当中最为被诟病的一款游戏,因为游戏开局的感觉犹如在现在在玩快 30 年前的卡带游戏《三国志 霸王大陆》一般,简陋的让人无话可说。不过本作有两大亮点。第一,游戏的战斗模式首次采用了即时战略的玩法,如果不是和太过于简陋的内政画面组合到一起,感觉会是不错的一代游戏,可惜内政方面的内容实在是让人无法提起兴趣。
第二,就是本代主打的联机对战模式,以前的游戏大家对于游戏思路的不同,只能不断的通过嘴炮水平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但是在这代游戏中,玩家之间终于可以有一较高下的正面对决机会了。12 代游戏可以说在联机上开了一个好头,但是无奈 13 代再次离开了这个可以让系列游戏继续大红大紫的方向。评价上尽管 13 代更好,但是却也彻底扼杀了游戏联机的思路。
游戏类型:联机对战 策略模拟 即时战略三国志11“三国志”系列游戏当中赞美与口诛的焦点之作。因为本作主打的是战棋玩法,对于不喜欢的玩家来说,天天就只能念叨 11 代差点毁了这个系列游戏(因为当年本作销量不佳)。但是却看不见最新的 14 代作品,在明明是 9 代“阉割”版的情况下依然在宣传片里带上了 11 代作品的宣传词,这是为何?因为 11 代是众多“三国志”系列玩家心目中是最经典的一代。
不过这种慢条斯理的游戏玩法,确实会让很多不喜欢的玩家找不到游戏的乐趣或者共鸣。所以在风评上两级差异化特别的严重。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那?喜欢就好,不强求别人一定要认同。游戏类型:策略模拟 战棋以上就是“三国志”系列游戏的一些简评,对于一个新手玩家来说,每一代的开局引导都做的不错,只要认真的跟着引导学习,玩起来都不难,主要还是看自己更喜欢那种类型风格的游戏罢了!。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首先明确指出的是:《三国志》为史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次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人部书的概况:《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
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魚豢《魏略》,为寿书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寿本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本独立,后世始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的史料甚富。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著。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评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反动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关于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借鉴的思想材料。但书中通过尊刘抑曹等描写,作现出作者对封建的正统观念和立场,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该书用文字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的作品。通过以上介绍,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先有《三国志》后有《三国演义》。
《三国志》是由西晋人陈寿所撰,是一部历史巨著,当然成书于西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诞生在距今七百年前后,该书是一部历史小说。《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前者记述的是历史。而后者是文学小说作品。它们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历史所记载的人物、事件和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绝大部分都是有据可查的。而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的观点和想象将其夸张或有意贬低。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