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之称实至名归。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幼麒:姜维冢虎:司马懿。董卓死的时候,他俩的军队在颍川劫掠,本来听说吕布反叛,董卓伏诛,无依无靠了,有点想投降;当时的形势是长安的董卓虽死,李郭带领的西凉军并没有损失,而且势力远比长安守军强。机缘巧合之下,他向刘备打个一个谶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刘备一听,欣喜若狂,不惜屈尊降贵亲自三顾茅庐去请卧龙出山。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二将下场如何?
最终的下场当然是“死”,虽然死的没有那么快,但还是有一点快!兴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2年5月,董卓伏诛;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郭汜殒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李傕兵败被杀,被夷灭三族!董卓死后,仅五年光景后,郭汜和李傕相继挂球了,那我们来看为什么会这两位是如此下场,死之前的五年光景又干了些什么!前奏:颍川“三光”董卓死前,李郭二人被派到了帝都洛阳东南门户的颍川,陈留地区。
颍川是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富庶之地,尤其是在东汉时期,靠近首都洛阳,发展之利不言而喻。这二位来了之后,犹如饿死鬼来到了满汉全席,纵兵烧杀抢掠,那个欢快啊~,场面好比蝗灾过后,农作物连杆儿都不剩的那种场景!曹操的大谋士荀彧就是颍川人,幸亏他族里有这么个机智的人,在李郭来之前就让荀氏族人迁离了颍川,因此逃过一劫!好事不留名,坏事儿传千里,这种暴行,当地百姓肯定都恨之入骨,全国百姓听闻自然也是唾弃鄙视!如此,这两个从西北跑过来的人就已经失去中原民心了。
间奏:占长安,挟天子《三国志》: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董卓死的时候,他俩的军队还在颍川劫掠,本来听说吕布反叛,董卓伏诛,无依无靠了,有点想投降;当时的形势是长安的董卓虽死,但是李郭带领的西凉军并没有损失,而且势力远比长安守军强。
但是长安城中当时的扛把子王允王大司徒不知道了喝了几两酒,上了头,拒绝投降,一定要全数剿灭。如此情形下,汉末著名的“毒士”贾诩就给他们二人出了条计策。与其解散军队各自回家,不如赌一把,攻占长安,成功了,就能掌控国家朝政;失败了,再走也不迟!于是他们俩纠集董卓的其他部将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合围长安,十天就破城了。
破城之后,又开心了,又看到了“满汉全席”,无情洗劫!而后就挟持了汉献帝,要给自己们封官儿,所以,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高潮:把玩朝政,肆虐京城公元194年3月,西凉马腾韩遂带着部分关中的势力一起进攻李郭等人,结果马腾方面大败而归,郭汜、樊稠因有战功而加“开府”之权,郭、樊权力大增,而李傕由于在192年就已经被赐予“开府”之权,朝廷由此就被这三人牢牢地控制!《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初平三年(192年),冬十月,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献帝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
”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这里是说李傕向汉献帝推荐李儒,想让他担任侍中。皇帝的意思是李儒之前强迫自己杀了皇兄,理应问罪;结果李傕说这是董卓的意思,不是李儒的本意,不能惩罚无辜的人。这就是李郭二人随意控制朝廷的缩影。194年这一年,关中发生了灾荒,李,郭,樊三人的军队粮食不够,就不停贾诩劝阻抢了汉献帝安排的赈灾粮食,抢了赈灾粮食还不够,于是又纵兵劫掠百姓。
从192年占领长安以来,他们可以说是肆掠长安,民不聊生,导致大部分百姓逃亡到其他如袁绍刘表等等诸侯的地盘。尾奏:不和内讧,兵败身死权利都大了,互相都不服气,争权夺利白热化。公元195年2月,樊稠准备出关,找李傕要更多的兵马,然后被李傕猜忌,怕他坐大,借口开会,骗过来就把樊稠干掉了。由此他们内部人心惶惶,而剩下的争权者就只剩郭汜了。
195年3月,郭汜密谋把汉献帝劫持到自己军营来,消息走风,李傕先下手为强,抢来了皇帝;郭汜就抢来了劝和的朝廷大臣,然后两人继续刚正面。一直到镇东将军张济前来说和,这两人才互相以女儿为人质而罢休!汉献帝在李傕军营时,李傕对他很怠慢,皇帝敢怒不敢言,还要加封李傕为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以此来稳住他。争乱久了,汉献帝思念故都洛阳,李郭二人同意了。
于是,195年7月,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李傕则兵屯池阳。护送的这些人在沿途还争端不断!195年10月,李郭二人后悔放皇帝东归洛阳了,合兵来追,本来是护送将领的张济又因为与其他护送的杨奉,董承不和,加入了李郭二人的队伍。这下实力倾斜严重,护送献帝的杨奉董承大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汉献帝终于狼狈逃回了洛阳,董承暗中征召曹操来接驾,于是,皇帝被接到了许昌。
197年初,郭汜的部将伍习在郿县(今在陕西省宝鸡市)反叛,杀死了郭汜;郭汜的军队都被李傕兼并。197年10月,曹操派尚书令裴茂率领以段煨为首的关中诸将讨伐李傕,198年4月,李傕退守凉州北地郡池阳县(今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武官坊北),城破被杀,斩首传示许昌,曹操下令灭其三族,汉献帝则传令将其首级高挂许昌城头示众,以泄心头之恨!结语李傕郭汜二人粗鄙贪婪,暴虐成性,早已为百姓士族所深恶痛绝,得此下场,实属自然!。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确有其根据吗?你怎么看?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看高手过招。只不过是一句调侃的话,没有哪本书上提过,也算不上什么经典句,只有哪些不懂三国基本常识的人才挂在嘴上,不懂装懂。东汉末年有才之士常把"良禽择木而棲,贤臣择主而仕"当作左右铭,而那些高德大贤一般不肯轻易出仕,更不会主动投靠那些地方军阀。古贤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些经典事例,象周文王拜姜尚,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且都成就了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除了“卧龙”“凤雏”,还有什么别致的称号吗?
谢谢邀请。先说4个人众所周知的,再说4个比较少见的。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幼麒:姜维冢虎:司马懿。这4个里面:凤雏就是小凤凰崽子,幼麒就是小麒麟崽子。虽然都是神兽,但都属于没有长大的。所以庞统和姜威他们的功绩也并不是很大。龙是要飞龙在天的,诸葛亮的卧龙是属于龙游浅滩。所以诸葛亮虽有惊天伟地之能。但依旧完不成一代大业。
冢虎就比较厉害了,躲藏在坟墓旁边的老虎。意思就是说敌人死后连尸骨都不给他放过。这也比较符合司马懿实际上为晋国开国皇帝的事实。1.古之恶来:典韦。恶来是商朝时商纣王的大臣,以能打能扛著称。典韦作为曹操的第1代贴身大将,被曹操赞为古之恶来,实至名归。曹操在宛城被张秀围困的时候,典韦在马匹盔甲兵器都被人偷走的情况下,抡着两个敌兵当大棒子,依然战死了几十人。
2.虎痴:许诸。许诸力大无穷,用手拉着牛尾巴将牛倒退着拉着百余步。在与马超作战的时候。曾经一瞪眼就让马超放弃了进攻。曹操后来封他虎侯。3.鬼才:郭嘉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郭嘉和曹操最为相得益彰。曹操言听计从,郭嘉奇计百出。在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国家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江东猛虎:孙坚。17岁的时候就敢和一群盗贼单挑,而真正历史上的华雄也是被他杀的。
为什么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
谢谢邀请!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以前,除了徐庶帮他打了个胜仗,其余的,大都是败仗,整天东奔西走,没有像样的稳固的根据地,前途很渺茫,自从有了诸葛亮,才由败转胜。诸葛亮为刘备绘出了三分天下的蓝图,使刘备看到了奋斗的希望。刘备有了荆州,从此,才有了一个像样的根据地。
庞统,是一个才华仅次于诸葛亮的的智囊,得到荆州名士庞德公的真传,他为刘备夺取益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备采取了庞统的策略,不仅得到了益州这个好地盘,还得到了张松、刘巴、法正等重量级人才,为刘备今后打天下,增强了一定的实力。刘备有了益州,才有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可惜庞统在落凤坡中了埋伏,被暗箭射中而死,年仅35岁。
这是刘备不可估量的损失。孝直即法正,才华不低于诸葛亮,计谋可以和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等智囊相比,刘备用了法正的策略,击败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还获得了西凉虎将马超,这个功绩,是非常了不起的。刘备自从有了汉中,使蜀汉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可惜法正英年早逝,使刘备失去难得的智囊,损失不可估量。子初刘巴,是刘备的文臣,才华过人。
刘备得到益州后,各种典章制度,建国法律,都是刘巴起草并实施的,为刘备解决了许多经济困难,是刘备比较好的理财能手和得力的粮草官,堪称西汉的萧何。可惜刘巴在蜀汉建国后仅一年的时间,就去世了,这也是刘备的一个极大损失。后 人常说,若法正不死,法正就能阻止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 可见法正的能力,并非一般。法正、刘巴一死,刘备的厄运就不断到来,关羽不仅失去荆州,还被杀身死,张飞又被部下杀害,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夷陵之战惨败,家底几乎败光,悲愤而死。
从此蜀汉政权,只能依靠诸葛亮了,因此,诸葛亮什么事都要过问。为了兴复汉室,六出祁山,大都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这是对诸葛亮、庞统、刘巴、法正才华的赞美,其实,也是这么回事,诸葛亮、庞统为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印证了他们的才华,而刘巴、法正死后,蜀汉政权确实一天天衰落,使诸葛亮一人感到力不从心,蜀汉政权最终被曹魏所灭。
三国时期“卧龙”和“凤雏”这么有名,为什么之前没有人邀请他们?
首先,面对这个问题,是要搞清楚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以汉朝“举孝廉”的官员选举方式,各诸侯是不可能将“乡野村夫”带进仕途的。而“三公九卿”制长期影响下,士族门弟才更有捷径走进核心层。就拿曹操阵营的谋士群说吧,荀彧和荀攸为代表的颖川士族是很庞大的群体,汉朝在编的公务员都有很多出自颖川士族群体。《三国志》里就记载道“荀彧,祖父淑,郎陵令,有子八人,号日八龙。
彧父锟,济南相。叔父爽,司空”。想举荐是多么随意。而荀彧举荐的戏志才,郭嘉也都是官二代,否则如何认识荀彧。而钟繇,茅玠,崔琰这种大贤更是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在曹操阵营的话语权也是很高的。贾诩虽未有官家背景,但少与汉阳令交好,也是通过察举而进入仕途。司马懿就更不用说了,司马家族的威望不下于荀氏家族。东吴集团就更不用说了,说是江东才俊多,但真正进入仕途的哪个不是乡绅豪门的,张昭,张宏,鲁肃,陆逊,都是富甲一方的豪门子弟,就连刘备前期的核心谋士简雍都是散尽家财投资客刘备才进了股东会。
要说闲游隐居的卧龙凤雏,一没背景,二没做官的朋友,想走举荐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若不是徐庶在刘备身边为官,想必刘备也不会屈身去求见一个村夫吧?大家都很忙,浪费这个时间做什么呢?而曹操改良选官制度后,以九品中正制来引入庶人人才,启发了刘备,也因刘备集团确实不如其他诸侯那样人才济济,才发掘了庞统这个人才,否则庞统一辈子也不会有展现才华的舞台吧?。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2个都得了,最后还是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三国时期,就好像菩提老祖一样,自己死活不出山,却放出一个猴子搅得天下鸡飞狗跳。机缘巧合之下,他向刘备打个一个谶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刘备一听,欣喜若狂,不惜屈尊降贵亲自三顾茅庐去请卧龙出山。后来又得了庞统(凤雏)、法正(孝直)和刘巴(子初),简直是天命所归。
难道水镜先生这么神,早就知道此四人终将为刘备所用?其实这只不过是演义之辞罢了。这也是古时小说惯用的手法:把后来之事借所谓高人之口先讲出来,造成宿命天意之谶,借以博取读者眼球。但抛开这几谶语,只从后面的史实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确实很有本事的。可是为什么刘备得了四人,却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天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法正和刘巴先后去世造成的吗?或者如司马徽仰天长笑的那句“卧龙得其主,却未得其时”?却也未必!我们不否认,个人的影响,尤其伟大人物的影响,是对历史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决定性的。
我一直认同一句话,那就是:兴衰荣辱大多都是有一系列配套的原因造成的,绝非偶然,也绝非个别孤立的原因。所以,刘备之蜀汉之所以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刘备以情义而成事,却终于为情义所累。我提出这一点,并非是说关羽死后刘备伐吴的冲动,而是指蜀汉阵营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够正规。刘关张情逾兄弟,赵云功高恩重,黄忠老不可罚,马超艺高难遣,这就给内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关张二位,都是靠哄着来,别说诸葛亮,就是换天王老子来都没办法。所以长此以往就在蜀汉的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雷池关系网,普通的管理对之根本无效。所以当刘备得了根据地之后,法正提出要学刘邦用黄老之道休养生息的时候,诸葛亮却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加强法制,约束民众。难道诸葛亮想约束的只是民众吗?其二,内部派系林立,面和心不和。
我们先看曹操阵营,其核心人物都是他的亲信死忠;孙权的中坚力量也都是江东土生土长的土著世家。可是再看看刘备,却大都是东拼西凑的将领,虽然号称五虎上将,可是力量却很难使到一块儿,全靠刘备和诸葛亮在中间和稀泥。即便刘备剖腹掏心对他们,他们也从未死心塌地的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尤其是关羽这个傲慢的脾气,看不惯这个,又瞧不起那个,无形中更是加剧了内部矛盾。
其三,光复汉室的动力,最终演变成拖死蜀汉的致命包袱。三国之所以称为三国,那是因为三家平衡相峙,谁也没有把握吞掉其他两家。孙权偏安江东,身为人臣,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理由,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取汉室而代之的理想。所以人家活的很潇洒,很无忧无虑,就好像鱼轮上的沙丁鱼,若不是有两个敌手像泥鳅一样搅着,自己都能把自己睡死。
史实上东吴也就是这么亡国的。曹操阵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名正言顺的正统,国家机器的运转非常正规稳定,地广人多,势力雄厚,后劲十足。再看看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科技型人才的治理下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可是他却没有把心思放在厚积薄发的养力造势上,而是偏偏像一个被远大理想所奴役的投机者,动不动就出兵北伐光复汉室!这叫什么?这叫不识时务!可是偏偏司马徽在推举卧龙凤雏的时候说他们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俊杰,这实在是高估了他们的才略。
这也是蜀汉最后失去天下的第四个原因:外界和他们集团内部都高估了卧龙的能力。罗贯中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借司马徽的口说出了那句话: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难兴。为何?因为子初和孝直二人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的谋略家,是统筹全局的总工程师,如诸葛亮庞统之流充其量也就是部长级的发改委先锋。蜀汉亡国的最后一点,便是后继无人。
就好像丐帮的降龙十八掌传到张无忌那个时代的时候,史帮主竟完全沦落为任人摆布的三流角色。不管后人怎样说刘禅如何天才,但他正是蜀汉后期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猜忌和得过且过就好像蜀中唐门的毒药和苗家的蛊虫,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蜀汉集团的最后一点儿生机。经过以上分析,此时,我们已不难发现,诸葛亮和庞统在司马徽的心里,其实也就是一个二流角色。
卧龙,凤雏,冢虎,幼麟,鬼才,毒士,虎痴,恶来,吴国除了小霸王,怎么都没外号?
这些外号中,卧龙、凤雏、虎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在《资治通鉴》中有载: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三国志》中也有写道,后来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称其为卧龙。不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的说法,则是后来野史杜撰的,至于网上充斥的大量后半句,更是现代作者开花的结果。
诸葛亮大家都知道,在刘备死后,凭一己之力撑起蜀汉。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还擅长书法、绘画、音乐、医药、数术、建筑等等,是后世历代文臣武将推崇的偶像。卧龙之称实至名归。凤雏庞统,庞士元,出身荆州豪族庞氏。而卧龙、凤雏、水镜的称呼其实最早出自庞家的家主,东汉著名的隐士庞德公,且得到时人的认可,可见庞统的才能可与诸葛亮比肩。
赤壁之战后,庞统投奔刘备,成为其帐下重要的谋士,并随同入蜀。可惜在围攻雒城时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终不能展翅而翔,却是应了凤雏之名。另外庞统死后所葬之地被命名为落凤坡,是地因人得名,而不是人因地而亡。虎痴指的是曹操帐下许褚,得名原因见《三国志·许褚传》: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一是因为许褚力气和老虎一样大,二是因为许褚比较痴,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比较“轴”,比较一根筋的意思吧。
在典韦死后,许褚一直代替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忠心耿耿,数次救曹操的姓名。后来马超、韩遂和曹操会面的时候,想要趁机杀了曹操,但是担心其身边的护卫就是虎痴许褚,于是便问:“虎侯在哪里?”曹操一指身边的护卫,许褚马上怒目相视,马超出于忌惮终没有动手。于是许褚的虎痴的名号天下闻名,当时很多人甚至以为就是他的本名。
其余的冢虎,幼麟,鬼才,毒士,恶来,小霸王其实都是后来编的。这其中“古之恶来”典韦、“小霸王”孙策都是出自《三国演义》。冢虎,幼麟,鬼才,毒士则更是现在网络上网友们新创造的结果。冢虎指的是司马懿,大概是指其善于隐忍,又能活,直到把所有的对手都熬死,就像躲在坟墓里的老虎一样,直到最后才出来爆起吃人。不过冢中之虎,能有什么作为?明显是现代人的取名风格,古人是不会取得这么中二的。
幼麟一般指的是姜维,也有说法是周瑜。不过很明显是为了和卧龙、凤雏、冢虎这几个凑数而取的外号。鬼才指的郭嘉,本意是指那些不安常理出牌的人才,不过其得名我估计更多是受游戏《三国志》的影响,里面郭嘉的技能就叫鬼才。毒士,也有叫毒龟的,指的是贾诩,主要就是贾诩每次出的计谋都很阴毒,于是网上大家都以毒士相称呼。
这些外号明显可以看出,是和网上该人物的热度有关的,诸葛亮、庞统从三国热到现在,大家自然都知道卧龙凤雏。而郭嘉、司马懿、姜维、贾诩也都是现在网络上热度比较高,讨论比较多的人物,自然就有人喜欢给他们取外号了,这在网络上是常有的现象。而东吴在历史中给人的感觉都是偏安一隅,没有太多相关题材的描写。大家的关注点始终是代表炎汉正统的季汉和“大反派”曹魏,那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取外号。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