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单机攻略 - 魏晋政治与族群︱义阳蛮张昌之乱,攻城掠地手游发动蛮族在哪里发动

魏晋政治与族群︱义阳蛮张昌之乱,攻城掠地手游发动蛮族在哪里发动

时间:2022-05-12 07:21:15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376年,在匈人驱赶下,几十万日耳曼西哥特人逃入东罗马帝国,不久发动了暴动。长此以往被敌人抓住战机发动反击,必然失败无疑。在当地百姓的拥护配合下,对陆逊背后的江南荆州部分发动攻击,形势将对刘备十分有利。那么在三国演义里边,这孟获听着势力可不小,那么他的势力在哪里呢?在那?三国演义里边,一直在说南中,南中的?这到底是那块啊!其实这块地,搁到现在包括了三个地方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就这面积不小了。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会发动二战?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会发动二战

严格来讲,日本并不是二战的发起者,它本来是想利用德国搅乱欧洲,趁着西方无暇他顾之际扩张在远东的势力范围,最多也就是重演一次一战的渔翁得利。可军队却被胜利冲昏头脑,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且对美国的经济制裁严重不满,在错估了美日两国实力对比的情况下,主动去招惹美国,最终被拖向战争的深渊。研究过二战史的人都会明白,从1941年12月参战,到1945年8月投降,日本始终没有与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进行过哪怕一次协同作战,它在远东开辟新战场后始终都是孤立的、完全按照自己的目标展开行动,比如在1941年冬,德军深陷莫斯科会战的泥淖,这时候日军不仅没能尽到轴心同盟的义务,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吸引住远东地区的苏军,导致斯大林将几十万西伯利亚军团调往欧洲打破了苏德两军的实力对比,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日本本不想全面参与二战,它只想打打酱油、赚点便宜。但东条英机等军人出身的领头者,严重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他们希望趁机将整个东亚收入囊中,这种盲目的军事冒险让日本从一个观望国家彻底倒向轴心国,为自己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连累了德国。(日军军事力量严重落后与欧美列强,头脑清醒的日本人本不想卷入二战)日本招惹美国的行为就是偷袭珍珠港,让美国本土从建国以来第一次遭到惨重损失,这种奇耻大辱严重刺激了美国的参战热情,美国社会开始转入轰轰烈烈的战时轨道,比如它的钢产量猛增到每年8000万吨(参展前约6000万吨),增长了近3倍,年产飞机4.7万架、坦克3万辆,远超轴心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日本在战争期间海军、陆军累计生产飞机约6万多架,坦克只有可怜的几千辆。

东条英机在1941年显然没有看到这种差距,他被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表面所欺骗,盲目的以为日本举国之力具备对美一战之力。在大萧条的影响下,美国的汽车产量和钢铁生产能力虽然比日本强,但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考虑到美军分布较广,日军集中力量在远东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东条在获得山本五十六6个月所向披靡的保证后,自信地认为足够了。

东条认为只要抢占了东南亚的石油、橡胶、锡、铁、铝土以及大米、食糖等资源,日本完全可以对付美国。可事实大出所料,美国在参战后生产力暴增,使得同盟国的工业实力彻底压倒了轴心国,注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带有很大盲目性和侥幸心理,如果是留学过美国的“美国通”山本五十六做首相,绝对不会招惹美国,他很清楚两国的差距;德国挑起二战也是类似温水煮青蛙式的过程,至少德国的将军们和社会精英很不想重现一战的惨败,它们的扩张策略更加保守,但希特勒在合并奥地利、夺回莱茵区、吞并苏台德之后,彻底看清了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不管他怎么折腾,只要不伤及英法在西欧的核心利益,德国都不会陷入两线作战,因此在1939年3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德国毫无顾忌的对波兰开战了,而结果如他所料,西边的英法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干预。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这被认为是二战的起点,希特勒伙同苏联瓜分波兰,表面上看是为了夺回在一战中失去的“波兰走廊”,在波兰拒绝归还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战争,但实际上希特勒是冲着他的帝国梦去的,也为了支撑德国国内在债务中不断循环的经济。纳粹党之所以能获得德国7000多万德国人的支持,以相当高的支持率当选为执政党,是因为它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这给了德国民众无与伦比的幸福感,但缔造这种经济奇迹的主要策划者“亚尔玛-沙赫特”博士已经在1939年离职,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他强调自己是因为不满德国的扩张行径才辞职的,但大多数观点认为他无力维持德国病态的经济持续发展才是主因。

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历史事件,从公元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到1291年最后一个十字军国家灭亡,前后持续了近200年时间。为与伊斯兰教争夺中东地区,西方国家共发动了9次十字军东征行动,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战乱的同时,也促进了欧洲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欧洲曾经强大无比的教会势力,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也日渐衰微,最终为欧洲各国封建领主势力所取代。

说到这场战争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当时的伊斯兰教势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欧洲。自公元7世纪上半叶以来,伊斯兰教势力逐步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就开始了迅速扩张的道路。以基督教为国教的东罗马帝国在伊斯兰势力的打击下,丢失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北非的广大地区,到了11世纪末的时候,穆斯林军队已经占领了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其兵锋直指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伊斯兰教势力在攻占了北非后,其势力很快就跨过了直布罗陀海峡,攻入到了西班牙地区,曾一度占领了整个西班牙。当时的伊斯兰势力如日中天,甚至一度要跨过比利牛斯山,攻到法国境内,伊斯兰教势力的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欧洲以及欧洲的基督教势力,对抗伊斯兰势力的扩张,对于欧洲基督教来说,对于欧洲各国的领主们来说,也已经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是当时基督教会势力开始衰微,为提升教会势力,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了十字军东征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基本处在封建领主割据的状态中。当时的教会与封建领主之间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共同体:教会手上没有军队,要维护和扩张教会的势力只能依靠各国的国王和封建领主;另一方面,当时的欧洲人普遍信奉基督教,罗马教廷可以通过对基督教信仰的垄断,也就是意识形态的垄断来影响各国的国王和封建领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卡萨诺事件”。

▲卡萨诺之辱公元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因为拒绝服从罗马教廷对其人事任命的干涉,导致教皇格列高七世对其采取了绝罚。绝罚就意味着所有信奉基督教的人都不能与亨利四世有任何来往,都要与其绝交。亨利四世被罗马教廷绝罚后,很快就成了孤家寡人,面对教廷的绝罚,亨利四世最终服软,独自穿着粗布衣服赤裸双脚来到格列高七世所在的卡萨诺城堡前的大雪中站了三天三夜,才得到了格列高七世的“宽恕”,被免除了绝罚。

这对于亨利四世来说自然是天大的耻辱,在以后的日子里,亨利四世一边在格列高七世面前装孙子,一边不断地清除格列高七世的势力,最终格列高七世在亨利四世的军事威胁下离开了梵蒂冈,客死他乡。▲十字军东征的发起者教皇乌尔班二世格列高七世之后到了乌尔班二世时期,教廷改变了对封建领主强硬的态度,转而通过政治手段提升罗马教廷的影响力,而最能提升教廷影响力的,就是教会与领主们的共同敌人——伊斯兰势力,于是乌尔班二世便提议欧洲各国领主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圣战。

对于罗马教廷来说,利用欧洲领主的军事力量发动十字军东征,一来可以为基督教开拓新的势力范围,二来也可以将参与东征的军队纳入到教廷的管理体系当中,提升罗马教廷对军队的控制力。当然,发动十字军东征,对于欧洲各国的封建领主们来说,能够为他们增加新的领地,也是他们参与十字军东征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出于对基督教的信仰或许你会说这个理由太过于牵强,欧洲人发动十字军东征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利益,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确实也有很多人是为了基督教的信仰而参与了十字军东征的。

比如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就由一位名叫皮埃尔的法国隐士说服了大约10万平民组成了一支“平民十字军”,这支“部队”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在狂热的宗教影响下,参与到了十字军东征的行列中来的。再如每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无论是参与到东征中来的国王、领主还是骑士、士兵以及教士,其中的不少人也是出于对基督教的信仰,认为自己天生就有保护基督教的使命,而参与到了东征的行列之中。

甚至在十字军战争期间,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也改宗加入了基督教军队,这些改宗加入基督教军队的突厥人,一般被称为“突厥子”,这些人在改宗之后心甘情愿地为基督教而战,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然在这些人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三大骑士团了: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这些参与到骑士团的人员,大多都放弃了自己原有的领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捐献给了教会,长期在中东过着清贫的战争生活,是基督教信仰最为坚定的一批人。

PS:能够加入三大骑士团的,都都是拥有骑士身份的人,这些人在欧洲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领地,拿到今天来说都属于当地的土豪。出于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当时来说确实感召了很多人。四是出于利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后的格局对于罗马教廷来说,发动十字军东征是为了提升教廷的势力。对于封建领主来说,利益也是他们发动战争的一个原因。

比如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参与到东征中的几个主要的领主,洛林公爵戈德弗鲁瓦的家族就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图卢兹伯爵圣吉尔建立了特里波利伯爵领地,波埃蒙多建立了安条克公国,就连东征之前还不是领主的鲍德温也建立了埃德萨伯爵领地。此外,基督教徒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在中东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促进了中东与欧洲地区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威尼斯、佛罗伦萨和比萨等一些城邦国家也在这些贸易中大发横财。

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游牧民族都喜欢发动战争?

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游牧民族都喜欢发动战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游牧民族不是喜欢发动战争,是必须要发动战争。游牧民族自身的特点就是,食物主要依赖于牲畜。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是奶制品和肉类(但并非都是牛羊肉),还有一些从汉人手中购买的粮食。而购买粮食主要依靠贩卖牲畜或者皮毛,还是要依赖牲畜。但畜牧业是不靠谱的,受天灾影响大于农耕民族。大家也许不知道,其实农耕民族出现1年时间的天灾,根本就不叫天灾。

这是因为农耕民族通常比较容易积存余粮!在满清的康乾时期,人均粮食最低也有800多斤。除了交纳田赋以外,普通农户留下四五百斤还是没有问题的。而古人一个月20斤粮食就可以维持生存,所以一年可以积存下一些粮食,以应付可能存在的饥荒。所以古代的饥荒,基本都是连续几年欠收或者绝收,农耕民族才会出现饥荒。比如清末的丁戊奇荒,就是持续了2年北方全面旱灾,老百姓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这才饿死上千万人。

对不起,游牧民族被农耕民族脆弱十倍。粮食可以长期保存,牲畜则不能。北方蒙古高原经常有雪灾,而一场大雪灾,就能让游牧民族有灭顶之灾,甚至民族都要灭亡。1977年,内蒙古出现过一次大雪灾。首先是牲畜大量冻死,随后就是幸存的牲畜失去食物来源,又出现大面积饿死。当时资料这么写:在锡林郭勒盟,因为饥饿,平素温顺听话的牛、马,竟变得如恶狼一样,见物就啃,见东西就啃——烂毡子、布片、皮毛、木头、骨头、粪便,甚至连涂了沥青的电线杆子也未能幸免。

那些木屑残渣竟成了牲畜的美味佳肴。电线杆被牲畜啃得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使许多大队、公社与旗里、盟里的联系中断。平时被人们称为善中之善、退让成性的绵羊们,饥饿使它们变得格外凶残。它们互相撕扯着对方的绒毛吞入腹内,有的羊群甚至围住了蒙古包,拼命的撕扯着包上的毡片……茫茫雪野,冻毙饿死的牲畜尸体星罗棋布。有些牛羊陷在雪里,站立着被冻僵,像一尊尊立在雪原上的超现代雕塑。

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的雪灾,锡林郭勒盟死亡牲畜300余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2/3。看看,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救灾,1978年锡林郭勒盟的牧民就完蛋了。如果在古代,他们都要冻饿而死,就因为区区一场雪灾。那么,如果他们不像死,在当时看来只有一个方法,南下抢劫中原,抢劫农耕的汉人。所以,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时候,多是遭遇了灾难。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欧洲蛮族入侵跟中国有关系?

古代欧洲蛮族入侵确实和中国有关。被汉朝打败的匈奴西迁,最终引发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在古代中欧、东欧,生活着日耳曼蛮族,是罗马帝国的心腹之患,一直未被征服。到四世纪时,东边又来了匈人。匈人的源头是中国古代的游牧强国匈奴。匈奴被东汉帝国打败后,一部分归附汉朝,另一部分大举向西迁徙。他们一路西行,消灭、吞并了不少部族,成为具有混合血统的“匈人”。

二百多年后,匈人杀到了东欧。原本在该地区的日耳曼等部族,虽然是欧洲第一流战士,却挡不住这些东方来的彪悍骑兵。他们有的投降匈人成为附庸,有的则向西逃入罗马帝国境内。376年,在匈人驱赶下,几十万日耳曼西哥特人逃入东罗马帝国,不久发动了暴动。许多曾在罗马军团服役的蛮族士兵,以及大批贫民、奴隶也加入进来。在378年的一场大战中,他们杀死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瓦伦斯。

公元395年,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率军进攻东罗马帝国,洗劫了许多大城市。这时东西罗马帝国之间正在内讧,打得不可开交。东罗马皇帝没有兵力抵挡阿拉里克,只得改用安抚怀柔,任命阿拉里克为巴尔干地区的总督。阿拉里克趁机大批收缴罗马人的武器,征集粮食,扩充兵力。等到养足精神后,阿拉里克在401年杀奔意大利,吓得西罗马皇帝落荒而逃。

幸得西罗马帝国名将斯提里克(日耳曼汪达尔人)将其击退。403年,阿拉里克再度进攻意大利,又被斯提里克击败。到了408年,昏庸的西罗马皇帝听信谗言,处死了斯提里克。阿拉里克趁机又一次进军意大利,包围罗马城。罗马人交出了五千磅黄金和三万磅白银的巨款,才换得阿拉里克撤军。410年,阿拉里克又一次进军意大利,直接攻陷了罗马城,烧杀抢掠六天。

匈人也开始直接进攻罗马帝国,东罗马皇帝被迫每年向匈人进贡350磅黄金。“上帝之鞭”阿提拉继位后,大举扩张,几乎占领了整个中欧,把东罗马帝国压榨得奄奄一息,然后转向西罗马帝国进攻。虽然随着阿提拉去世,匈人帝国逐渐瓦解,但被匈人驱赶进入中南欧洲的日耳曼人的势力却越发扩张。数十年间,日耳曼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建立了许多国家。

其中,西哥特人4世纪后期进入帝国并一度攻克罗马城后,在5世纪初穿过意大利,进入高卢(今法国)南部,随后又越过比利尼斯山,在西班牙地区建立自己的王国。另一支日耳曼部族汪达尔人,在更早的时候就从欧洲北部进入高卢,后来到达西班牙地区。过了几年,西哥特人也过来了,汪达尔人敌不过这帮日耳曼兄弟,果断放弃西班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了北非,打败当地的罗马军队,占领了整个非洲北部。

原本居住在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在五世纪初占领高卢东北部。勃艮第人占领了高卢东南部。原本居住在日德兰半岛和易北河下游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提人渡海进入不列颠(英国),占领了不列颠岛。从匈人统治下独立的东哥特人,占领了巴尔干部分地区……就在仅剩的疆域内,西罗马皇帝也沦为日耳曼等部族将领的傀儡。公元475年,日耳曼族的罗马军大将欧瑞斯特发动政变,把西罗马皇帝尼波斯轰走,扶持自己的儿子罗穆路登上皇位。

次年另一位日耳曼血统大将奥多亚塞(435-493)起兵造反,杀死欧瑞斯特,废黜了罗穆路,自称“意大利国王”。从这一年开始,“西罗马皇帝”的称号永远消失了。但之前的那个“皇帝”罗穆路,也不过是日耳曼将领欧瑞斯特的儿子。因此历史学界有的把476年作为西罗马灭亡之时,也有的认为西罗马在475年就灭了。由此可知,罗马帝国灭亡,是中国汉朝驱逐匈奴引发的“多米诺效应”。

三国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地盘今在哪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瞅着这题目,俺首先想到的是孟获这人。印象中这可是个猛人啊!那脑瓜顶上插一脑壳的鸡毛,一张四方脸,身材魁梧,这家伙走路都带着一股子风,呼呼的刮。摇头晃脑的,那张大脸蛋子就剩下俩字——不服!而诸葛亮,摇着人家的鹅毛扇子,谈笑之间就把孟获七擒七放,把个孟获气的脑壳壳都冒青烟了,就差那火苗子往上窜窜了:“丫丫个呸!咋就老往你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手里砸,一砸还七次,俺服了!”“没关系!咱要心服口服啊,嘴上说说这不行,你回去,咱再来一次?”诸葛亮到不是很在意这事,摇着鹅毛扇子说道。

“还玩?你快拉倒吧!都七次啦,俺不服?俺手底下那帮人已经服了,你让俺拿啥玩意再来一次,再说俺累了,不和你玩了。这么玩还不如回家睡大觉去呢?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比被你抓刺激多了!不打了!”孟获摇着脑袋瓜子,一脸嫌弃。“真不打了!”诸葛亮笑着说道。“不打了!真不打了!说死也不打了,你们汉人的弯弯绕俺整不过!再说你这人够意思,栽倒你手里边,不服都不行!搁其他人手里边,俺这脑瓜子早被摘下去了,当皮球的踢了。

所以俺就是不要脸,他不也有个底线不是!七次就蛮可以了!”孟获掰着自己个比胡萝卜小不了多少的手指头说道。好吧,七擒孟获这事,在咱这大华夏的地头,那算是家喻户晓了,基本上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了。所以大家伙对这孟获想要了解的更多一点,那也没啥稀奇的。那么在三国演义里边,这孟获听着势力可不小,那么他的势力在哪里呢?在那?三国演义里边,一直在说南中,南中的?这到底是那块啊!其实这块地,搁到现在包括了三个地方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就这面积不小了。

那么这么大一块地方,他分了七个郡,历史上叫做南中七郡。这地到汉武帝手上的时候,先在这嘎达画出三郡,分别是牂柯郡,越嶲郡以及朱提郡。那么牂柯郡其实就在贵州省贵阳市附近,管理十七个县。越嶲郡这地就是现在的四川一部分外加丽江地区,大小也有数千里。那么朱提郡这地大部分属于现在的云南,包括邵通市,曲靖市以及昆明市东川区,和贵州的一部分。

这时间到了汉明帝的手中,他又在这地划拉出一个永昌郡。所以这地开头其实就四个郡,但后来刘皇叔进入了巴蜀地区,建立蜀汉政权。接着后来诸葛亮来到这南中平定叛乱,来了个七擒孟获,为了方便管理,又把这四个郡重新划分,就形成了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所以这七个郡听着好像数目变多了,其实土地压根就没有变多,还是原来的地方。

那也就是说,诸葛亮掐着孟获脖子打的时候,其实南中应该只有四郡,而这四个郡都属于益州刺史部。咱现在分析一下,这四郡都在谁的手里边。想当年,刘皇叔夷陵之战中大败,搁永安这地就病逝。大家伙也知道搁过去,只要是一块区域的老大出了事,这块区域总得乱上一阵子,只要感觉自己脑壳够大的,这都想当个草头王嘚瑟嘚瑟。这不这四郡里边有一个大姓,叫雍闿,这货蹦出来就想嘚瑟嘚瑟一番,他这就杀死了当地的太守,捎带还绑架了新上任的太守,这就号召南中四郡的人反叛。

这时间点上越巂酋长高定,也把他们的太守给弄死了,接着高定这就着急忙慌的给自己脑壳上按了一个王的字号,这就开始穷嘚瑟。牂柯太守朱褒这一瞅南中有一半都乱了,他自己也想尝尝鲜,这不也就反叛了。而永昌郡压根就不想闹事,人家集中火力搁城头上守住了这帮人的进攻,一直等到了诸葛亮的到来。所以南中四郡,只有三郡反叛。

孟获的事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里边咋没有孟获的事,他去哪了?”孟获这人也是南中地区的大姓,他的威望要比那挑头的雍闿要高的多。这雍闿闹事,感觉势单力孤,就找了孟获,让他出面说服南中的少数民族。所以孟获是少数民族各个酋长的头,也就是说只要有少数民族的地,差不多就应该算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说道根子上,这些个少数民族的酋长,压根就不想闹事,就想平平安安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就得了。

结果孟获这货,别看五大三粗的,耍了一个小心思,把这些个酋长给忽悠了,说是汉人要他们交一些不可能交出来的东西,如果不交这就大兵要压境了,这才把这些个酋长给忽悠来了。事就是这么个事。过程简单说一下,诸葛亮一来分兵三路,一路进攻高定,一路敲死朱褒,中路突进。结果事还没开打呢?高定就被雍闿弄死了,这一家伙就少了一个敌手,诸葛亮更加的得心应手,三不两下就搞定了朱褒和高定,最后迎战的就是孟获。

说道这里,俺插一句嘴,这七擒孟获的事,在《三国志》压根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有。所以就有这么一说,说是孟获这人是虚构的一个历史人物而已,没有真人。可孟获的事在地方上,却有很多的流传,你比方说嵩明县城盟台路存有一座古盟台,那里就有一块古石碑,到了明朝的时候,还在这古盟台上修了一座武侯祠,而药灵山上还有洗甲池,说那是孟获的练兵场。

在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的前提下,怎么打才不会输?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这场毁灭性的败仗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过虽然事实证明刘备攻打东吴是错误的决定,可是在刘备出征的时候,蜀汉上下没有人认为蜀军会失败。这说明刘备还是有机会打赢夷陵之战的。那么,刘备采取什么样的军事行动,才能打赢夷陵之战?一、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在刘备夷陵战败前,曹丕曾经对他的失败做出过预判。曹丕在得知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时,对手下的群臣说,刘备不知晓兵事,哪里有连营七百里可以拒敌的!兵法上说的很明白,“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孙权的捷报很快就会送来了。果然七天后,孙权击破刘备的书信就送达曹丕处了。如果从战术上来说,曹丕的说法很有道理。

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率领的军队只有四万多人。而东吴派去抵抗他的军队则达到了五万人。本身兵力就不占上风,刘备还把有限的兵力分散在七百里的纵深里。刘备筑造了几十个营垒来与吴军对抗。这就使他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来对东吴发动攻势。长此以往被敌人抓住战机发动反击,必然失败无疑。不过刘备自己就是一个枭雄,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取得过很多辉煌的胜利。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为了借重刘备的威名,不惜和没有什么实力的刘备联盟,这才打胜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更是将曹军打得狼狈不堪,主帅夏侯渊也在战场上被杀。曹操亲自前去也不能挽回败局,只能承认失败撤军。久经战阵的刘备岂能看不出曹丕都能看出的破绽,可是他也是没有办法。

因为他无法突破陆逊的防御,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企图以长时间的相持来与陆逊耗时间,来争取战局的转机。在陆逊接管防御刘备的吴军时,前线的吴军已经连吃败仗。陆逊因势利导,将吴军逐步撤退到夷陵一带,把几百里的险峻山地地带放弃给刘备,然后坚守不出。刘备为了引诱陆逊出击,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先是包围夷道,夷道的守将孙桓是东吴的公族,身份高贵,东吴诸将要求立刻救援孙桓,但是被陆逊压制了下去。

然后刘备又派吴班率领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挑战吴军。自己则率领八千精兵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企图袭击吴军。这个计谋又被陆逊识破,没有成功。刘备在无法和陆逊决战的情况下,采取和陆逊相持战术并非是消极等待,而是另一种进攻。这种进攻是在心理上对东吴的一种折磨。这是因为孙权投降曹丕并不是真心实意的,而是为了避免遭到蜀汉和曹魏的夹攻,为自己争取打败蜀汉的时间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随着战争时间的延续,东吴的处境就越岌岌可危。孙权为了讨好曹丕,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无条件满足曹丕的要求,向曹魏进贡。但是,曹丕也看出孙权的用意,让他派太子入朝当人质,好彻底控制孙权。孙权对此只能采取虚与委蛇的办法,尽量拖延时间。刘备采取相持的办法,就是要等到孙权无法忍受曹丕的讹诈,与曹丕翻脸的时候。那样一来,孙权将陷入绝境。

如果孙权不向刘备求和,答应刘备的要求,就会被蜀汉和曹魏联合歼灭。刘备的这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招数,足以看出他过人的权谋。但是让刘备意想不到的是,没有等到孙权和曹丕闹翻,自己就被陆逊用火攻击败了。二、刘备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关键。归根到底,刘备失败的原因,还是不能突破陆逊的防御,在战场上与陆逊决战并歼灭之。

他采取与陆逊相持的办法,虽然有可能获得胜利。但是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也会消耗自身的人力、物力,造成全军的疲惫,容易被敌人所乘,遭到意想不到的失败。那么,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关键就是逼迫陆逊出战,打破东吴固守不出的战略。这是因为,与刘备的蜀军在野战中一决胜负,是陆逊十分害怕的。这很容易造成吴军的失败,进而决定东吴的命运。

这一点,从陆逊的给孙权写的书信中就能够看到。孙权在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向陆逊询问前线的情况。陆逊向他回复说,自己在战争初期,最害怕的是刘备水陆俱进,如今刘备舍弃水军,全军上岸,处处扎营。这说明刘备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运用,战争进入相持状态。这样,刘备就不足为虑了。陆逊害怕和刘备进行野战,是双方军队的特点决定的。

东吴的军队主力是水军,而刘备的主力则是步骑兵。刘备的这四万军队主要是准备用来北伐秦川的军队,这支军队训练有素,其中的中坚力量则是骑兵。这支骑兵是刘备多年收集训练的,包括北方的乌丸骑兵,战斗力极强。刘备率领的这支军队,他们的野战能力远远强过吴军,这也是刘备敢于发动伐吴的原因。陆逊不出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不得军心。

吕蒙在去世的时候,他向孙权推荐自己的继承人是朱然。但是孙权没有接受吕蒙的建议,将抵御刘备的重任交给了陆逊。陆逊本身是一个书生,被孙权空降到吴军当统帅,由于资历短浅,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在他指挥作战期间,多次遭到部下的抵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陆逊率领吴军与刘备进行野战,结果肯定凶多吉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才采取坚守不战的战术,不让刘备得到决战的机会。

因此,如何打破陆逊的防御,逼迫他和刘备野战,就成为刘备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关键。三、刘备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方案。在蜀汉的战争史上,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不但刘备遇到过,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屡屡遭遇。刘备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中遭遇了曹军和吴军的坚强防守。诸葛亮则在北伐中,多次遭到曹魏的坚强防守,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不过,蜀汉也有唯一一次打破对方这种防守战术的军事行动,那次是发生在汉中之战中。在那次战役中,夏侯渊率领的曹军对刘备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刘备在曹军的坚固壁垒前不但取得不了进展,还吃了多次败仗。于是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占领了夏侯渊侧后的定军山要地。夏侯渊在前来争夺的时候,被反客为主的刘备击败,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

此战奠定了汉中之战胜利的基础。那么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要逼迫陆逊出战,只能采取法正在汉中之战里的计策,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夺取陆逊纵深的要地,逼陆逊进行争夺。为此,刘备可以采取两种方案,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第一个方案就是采取陆逊最害怕的水陆俱进的方案。刘备要充分发挥自己水军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主动对东吴出击。

东吴的水军虽然强大,但是位居下游,再加上峡口地形狭窄,他们面对蜀汉的水军将处于极端不利的状态。如果刘备采取水陆俱进的战术,就会给陆逊很大的压力。如果他不和刘备决战,就要冒着被蜀军前后包围的危险继续防守,直至撤退。如果陆逊被刘备逼得退出夷陵地区,他的处境将更加不利。刘备的野战部队得以展开兵力,荆州将很快落入刘备的手中。

东吴因此很可能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第二个方案就通过武陵山区,直取荆州在江南的地区。在镇守荆州的时候,刘备对武陵的少数民族部落多有恩德,得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拥戴。在刘备发兵之后,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主动向刘备联络。刘备派马良带着金帛前往,组织他们向东吴发动攻击。如果刘备在正面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采取当年在定军山的策略,果断率军进入武陵。

在当地百姓的拥护配合下,对陆逊背后的江南荆州部分发动攻击,形势将对刘备十分有利。由于有当地百姓的配合,刘备的军队给养会得到顺利解决。再加上荆州当地尚存的倾向刘备的势力,刘备会很快拿下荆州南部,对陆逊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陆逊要不放弃荆州东撤,要不只能和刘备在荆州决战。如果陆逊东撤,他的军心不稳,很可能军队会不战自乱,败得更惨。

如果和刘备进行野战,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很可能会遭到惨败。因此,刘备只要采取以上两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可惜的是,当时法正、张飞、黄忠等人已死,势单力孤的刘备不敢采取直插敌人纵深的战术。因为没有优秀的谋士和良将,刘备同样也面临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最终双方只得转入相持阶段,刘备无可奈何地遭到了惨败。

结语: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他无法打破陆逊的坚守,只得与之相持,被陆逊抓住破绽,遭到了失败。刘备要在夷陵之战中取胜,只有逼迫陆逊和自己野战一条路。如何逼迫陆逊出战,是刘备取胜的关键,他采取的那些浅显的办法,只能蒙骗一般的吴军将领,却瞒不过陆逊的眼睛。刘备要逼陆逊出战,可以采纳两种方案。一是水陆俱进,充分运用水军的力量,直插吴军的后方,包抄包围陆逊。

在游戏《三国志9》中,我们该如何对付强大的蛮族势力?

大家好,欢迎乘坐游戏探索机!《三国志9》是光荣推出的三国系列的第九代,相比于其他世代,本作更倾向于战略策略的类型,以势力作为玩家的主要操作,而不是单一武将。三国志九中涵盖了不同年代不同事件而制作的多重剧本,而不论在何种剧本中,都会四个无比强大的势力,这就是游戏中存在的四个蛮族势力(应该是五个,有一个邪马台国,为隐藏势力)。

游戏中的蛮族分为四个势力,分布地图的东南西北四个角落,他们在游戏初始状态就拥有三十余万的兵力,所属武将包括一个相应蛮族大王以及四个蛮族武将,他们会不定期的袭击与自己接壤的城市, 蛮族部队拥有相比于其他势力更优秀的攻击力与防御力,出征兵力最多可达到五万人,对于初期兵力羸弱的玩家势力来说,可谓是巨大的威胁。

那么对于蛮族我们又有什么应对办法呢,经过玩家们的经验,得出了以下几种办法。1.强攻型,强攻型需要大量的军队,兵力至少要在二十万以上,主力攻城部队搭配一些野战部队,战端一开,大军铺天盖地,能给玩家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这也是玩家常规的消灭蛮族方式,但是一般都会在天下大势已经稳定时,毕竟调集如此的兵力,战将,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

2.调虎离山,派遣一支高机动部队,佯攻蛮族城市,待蛮族出动,再派遣大军进攻,难点在于引诱蛮部队进行机动,蛮族部队在距离诱导部队过远时会自动后撤,距离过近也又会被攻击,不过有经验的玩家曾经做过很多尝试,不乏一些大神玩家,最出名的就是,一名玩家引诱羌族从西北内陆一直到了渤海边。 还有一名玩家,利用城池耐久度降低为0,城市就会陷落的游戏机制,只用四队投石部队,八千人,就攻陷了蛮族城市。

3.磨,投入一些精英战将,并附带一些智力较高的谋士,再加上几万兵力,在蛮族临近城市进行长期固守,蛮族虽然强大,但是智商偏低,与玩家的精英武将对比也差距甚远,与蛮族进行长期的消耗拉锯战,慢慢消耗掉蛮族的战斗能力,与此同时,也是锻炼武将最好的方式之一,当你真正能够毫不费力拿下蛮族城市时,你也将拥有一些强大无比的武将们。

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

孟获倒是想救援,但也是有心无力。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仅仅三个月,苦心经营蜀地数十年的刘氏政权,就在刘备之子刘禅的开门投降下,宣告灭亡。蜀国灭亡时,军师诸葛亮已去世数年,在亡国之际抵御司马昭大军的,是大将军姜维,凭借姜维的实力,蜀国将来犯的魏国大军阻挡在剑阁之外,但让姜维没有料到的,则是邓艾兵行险着,从景谷道暗度阴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虽拼死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在绵竹兵败被杀,同年11月,邓艾大军直逼成都,刘禅不得已开城投降,蜀国就此灭亡。

从蜀国的灭亡过程来看,有两个明显的信息,其一是灭亡的速度之快,三个月就兵败如山倒,完全没有经营数十年的那种该有的实力;其二就是,没有其他的军事力量来救援即将灭亡的蜀国。要知道,蜀国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还拥有在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而南中地区,就是当年诸葛亮曾用心经营的地方,南中地区的首领,则是广为人知的孟获。

提到孟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作为南蛮之地的首领,在诸葛亮的感召下,被七擒七纵,最终臣服于蜀国,带领南中,成为了蜀国的领地。那么说,作为蜀国一份子的孟获以及南中地区,在蜀国灭亡之际,为何不出手救援,而是眼睁睁的看着蜀国灭亡呢?不是孟获不想救,是他压根就不知道蜀国快要灭亡了!让我们捋一下时间顺序,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开启了南征,历时数年,平定南中地区,孟获也在此时臣服;而司马昭是公元263年发动的灭蜀之战,蜀国在当年灭亡,从225年至263年,中间间隔了足足三十八年。

即便是孟获在臣服蜀国时是个年轻小伙,那也至少有个30岁左右,到了公元263年,孟获的年龄大约在70岁左右。一个年近古稀的垂垂老人,在南中地区还能有什么号召力,即便是仍旧是首领,但是对于南中地区的掌控,必定也是不如当年,甚至有可能,在蜀国灭亡时,孟获已经不在人世了。这只是其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复杂的南中地区。

虽然在演义里,诸葛亮确实让孟获以及其手下臣服于蜀国,但是这毕竟是演义,真实的情况却未必如此。南中地区以蛮族为主,大小部落交错,各种势力交织,是一块众所周知的难啃的骨头,而当年的蜀国,实力上不允许诸葛亮武力征服,迫不得已,才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这背后并不仅仅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是蜀国缺乏硬实力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南中地区在孟获臣服蜀国后,却没有真正的归降蜀国,相反,各地仍有不少叛乱发生,以至于诸葛亮二次南征平叛。所以,并未真正臣服蜀国的南中地区,对于蜀国的灭亡,完全是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来对待,甚至还有部分部落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来救,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孟获并非演义中所谓的南中蛮王。

除了演义中,在其他的很多史料里面,对孟获本人提及较少,能够找到孟获生平介绍的,大概有如东晋时代《汉晋春秋》中略有提及。而这些史料中,没有一处说明孟获是少数民族出身,只是提到了他是出身于南中豪强,参与了南中的叛乱,再结合史上南中地区叛乱是有汉人主导的,所以孟获有大概率可能也是一个汉人。而孟获出身于南中豪强,在当地各方势力中都吃得开,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孟获在其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叛乱发生后,孟获迅速组织了一支队伍,并通过不断吞并其他叛乱势力,逐渐壮大成当地最大的一只叛乱队伍。

所以,诸葛亮才会拿孟获开刀,其一也是杀鸡儆猴,把最大势力的孟获先拿下,其他小的势力也会掂量掂量;其二呢,就是孟获毕竟也是汉人,相对于南蛮来讲,更好的沟通,也能够审时度势。但是,这就造成了,孟获虽降,但不代表南中投降,他是最大的势力不错,但是代表南中还不行,即便是不考虑年龄因素,假设蜀国灭亡时,孟获还健在,但是孟获根本不可能号令南中地区的势力去救援蜀国,人家又不是你的手下,没必要去卖命,更可况,和蜀国还不对付,因此,在蜀国灭亡时,其他势力完全没有必要去救援蜀国。

南中地区,蜀国前后经营了几十年,但是并没有完全归化,即便是在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的叛乱时有发生,虽然在前期,蜀国依靠军事实力将蛮族压制的无法动弹,但是压制和归化臣服是两回事,压制越久,就会反弹的越厉害。事实上,这种情况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法,即便是在南中设置了越嶲太守一职,但是效果作用并不大,南蛮人照样该反就反。

这种打打停停的日子一直维持到公元253年,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姜维上位,蜀国的战略方向,在姜维的调控下,逐渐向北方转移,对于那个从未被真正降服的南中,治理和管控也就逐渐停止。于是,解除压制后的南中,更加的肆无忌惮,时不时的侵扰蜀国边境,虽说没讨到什么便宜,但是也令蜀国不胜其烦。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大军压境前,南中的势力心中都打着小算盘,盘算着蜀国灭亡后,自己能够抢到哪一块区域,至于出兵勤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曾经在亡国前,有人向刘禅建议暂前往南中,以避魏军锋芒,但很快就被否决了。谋士谯周就说:去那鬼地方?诸葛丞相在的时候,南蛮尚且屡次反叛,现在我们走投无路去投靠,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所以,在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无计可施的刘禅只得开门投降,而南中地区,也就不可能会有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已经是日暮西山的蜀国了!。


文章TAG:攻城掠地  发动  义阳蛮  张昌之乱  手游  魏晋政治与族群︱义阳蛮张昌之乱  攻城掠地手游发动蛮族在哪里发动  

相关文章

  • 大侠立志传滋补鲜肉汤获取攻略

    在大侠立志传游戏里,玩家可以在大梁城繁华似锦楼伙计处购买滋补鲜肉汤,玩家在使用食物后可以恢复血量或者提升属性,游戏里有着丰富的食物系统,有着大量的食物和食谱等待玩家解锁。..
  • 我的世界怎么删除已购模组

    我的世界玩家购买了很多的模组插件,但是有可能遇到不兼容或者是好友无法进入的问题,想要把世界里面的插件删除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其实只需要在组件管理里面就可以删除了。..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