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单机攻略 - 子弹的威力,射入水中的子弹有没有杀伤力

子弹的威力,射入水中的子弹有没有杀伤力

时间:2022-07-04 00:09:45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射入水中的子弹有没有杀伤力

尽管水中的阻力要远超空气,但是射入水中的子弹仍然在短距离内具有杀伤力。虽然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但是子弹在水里还是有一定的威力的。最大的问题是子弹在水这种介质中的运动不稳定,基本上打不准,但是乱枪扫射还是有很大的杀伤力的。有专门的水下火药驱动武器,子弹是箭形的,可以在水下保持稳定。比如俄罗斯APS水下步枪在空气中发射时初速为350m/s,在水下5米发射时有效射程为30米,水下20米时为20米,水下40米时为11米。此外还有MPST曳光弹,全弹重27g,弹头重18.8g,初速360m/s,在水下5米发射时有效射程为28米,水下20米时为18米,水下40米时为10米。

子弹的威力,射入水中的子弹有没有杀伤力

2,弹弓为什么比子弹的威力更大

假设子弹、弹珠都是弹性的。能不能把钢板打到,其实是属于动量守恒的概念,动量与质量、速度的成绩成正比。能不能把钢板打穿,才是属于能量的概念。能量与质量、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越高,能量以平方的关系也越高。就像人打架一样,我能把你推到在地,但你死不了。子弹可以射穿人的身体,,但能把人搞死。
假设子弹、弹珠都是弹性的。能不能把钢板打到,其实是属于动量守恒的概念,动量与质量、速度的成绩成正比。能不能把钢板打穿,才是属于能量的概念。能量与质量、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越高,能量以平方的关系也越高。就像人打架一样,我能把你推到在地,但你死不了。子弹可以射穿人的身体,,但能把人搞死。

子弹的威力,射入水中的子弹有没有杀伤力

3,子弹质量与威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关于威力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含糊的,究竟是动能,还是子弹对人体的杀伤。这个威力究竟是指哪一个,这个很含糊。在动能上面,动能计算是E=1/2mv2,也就是说速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子弹的动能最大。实际上,子弹出膛的时候是加速度最大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加速度很快就没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子弹刚出膛的时候,速度其实差不多是最大的了。也就是说,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动能几乎就是最大的了。然而,动能最大的时候,一般不是杀伤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弹头和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传递能力,也就是说,传给人体最大的能量的时候,杀伤力最大。还有就是弹头与人体接触面积,面积越大,传递的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枪的口径特别大,比如手枪冲锋枪,而且手枪弹是圆头的,就是这个原因,增大接触面。这子弹口径大,传递的能量就越大。而对于一些小口径枪弹来说,刚出膛的时候,弹道是非常稳的。子弹对人体的创伤并不是打进去就OK的,而是子弹命中人体后,在人体发生翻转了,就会产生空腔,这个是致命的。而刚出膛的子弹,弹道过于稳定,很多时候,距离太近,直接从人体打穿了,杀伤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当子弹飞出去一段距离后,弹道没那么稳了,在人体发生翻转的概率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杀伤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具体距离多少,这个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没必要纠结,别管离多远,挨了一枪都受不了,十有八九还是死路一条。子弹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东西,很多东西并没有特别严进的理论数据支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关于威力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含糊的,究竟是动能,还是子弹对人体的杀伤。这个威力究竟是指哪一个,这个很含糊。在动能上面,动能计算是E=1/2mv2,也就是说速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子弹的动能最大。实际上,子弹出膛的时候是加速度最大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加速度很快就没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子弹刚出膛的时候,速度其实差不多是最大的了。也就是说,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动能几乎就是最大的了。然而,动能最大的时候,一般不是杀伤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弹头和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传递能力,也就是说,传给人体最大的能量的时候,杀伤力最大。还有就是弹头与人体接触面积,面积越大,传递的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枪的口径特别大,比如手枪冲锋枪,而且手枪弹是圆头的,就是这个原因,增大接触面。这子弹口径大,传递的能量就越大。而对于一些小口径枪弹来说,刚出膛的时候,弹道是非常稳的。子弹对人体的创伤并不是打进去就OK的,而是子弹命中人体后,在人体发生翻转了,就会产生空腔,这个是致命的。而刚出膛的子弹,弹道过于稳定,很多时候,距离太近,直接从人体打穿了,杀伤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当子弹飞出去一段距离后,弹道没那么稳了,在人体发生翻转的概率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杀伤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具体距离多少,这个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没必要纠结,别管离多远,挨了一枪都受不了,十有八九还是死路一条。子弹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东西,很多东西并没有特别严进的理论数据支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弹头有效杀伤约在5米之内,由于没有枪膛闭合弹壳分散膛压,弹壳和弹头接口处最先承受不住膛压而炸裂,弹头得不到足够推力呈翻滚姿态向前方飞出,大约飞出15米动能消耗殆尽惯性结束后落地,弹壳与弹头接口处呈现明显喇叭口形状。顺便提一下,子弹砸在地上是不会引爆的,底火单位面积上不受到足够撞击,内部的引爆药不能燃烧。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关于威力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含糊的,究竟是动能,还是子弹对人体的杀伤。这个威力究竟是指哪一个,这个很含糊。在动能上面,动能计算是E=1/2mv2,也就是说速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子弹的动能最大。实际上,子弹出膛的时候是加速度最大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加速度很快就没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子弹刚出膛的时候,速度其实差不多是最大的了。也就是说,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动能几乎就是最大的了。然而,动能最大的时候,一般不是杀伤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弹头和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传递能力,也就是说,传给人体最大的能量的时候,杀伤力最大。还有就是弹头与人体接触面积,面积越大,传递的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枪的口径特别大,比如手枪冲锋枪,而且手枪弹是圆头的,就是这个原因,增大接触面。这子弹口径大,传递的能量就越大。而对于一些小口径枪弹来说,刚出膛的时候,弹道是非常稳的。子弹对人体的创伤并不是打进去就OK的,而是子弹命中人体后,在人体发生翻转了,就会产生空腔,这个是致命的。而刚出膛的子弹,弹道过于稳定,很多时候,距离太近,直接从人体打穿了,杀伤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当子弹飞出去一段距离后,弹道没那么稳了,在人体发生翻转的概率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杀伤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具体距离多少,这个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没必要纠结,别管离多远,挨了一枪都受不了,十有八九还是死路一条。子弹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东西,很多东西并没有特别严进的理论数据支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弹头有效杀伤约在5米之内,由于没有枪膛闭合弹壳分散膛压,弹壳和弹头接口处最先承受不住膛压而炸裂,弹头得不到足够推力呈翻滚姿态向前方飞出,大约飞出15米动能消耗殆尽惯性结束后落地,弹壳与弹头接口处呈现明显喇叭口形状。顺便提一下,子弹砸在地上是不会引爆的,底火单位面积上不受到足够撞击,内部的引爆药不能燃烧。从历史中回顾中间威力弹“全威力步枪弹和中间威力弹的分界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间威力弹诞生的历史去回看,其实最先弄出“中间威力弹”这个概念的是德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TG-44突击步枪(也被成为MP-43/44型冲锋枪)使用的子弹,这款子弹弹头直径仍然为德军制式的7.92毫米,但是弹头重量为8g,弹壳长度为33毫米,发射药为1.56g。而这款子弹可以直接理解为将德军使用的7.92*57毫米全威力步枪弹直接砍掉一半而得来的。以外7.92*57毫米的弹头质量为12.8g,弹壳的长度为57毫米,发射药为3.05g。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7.92*33短弹所以从上面两种子弹的发射药和弹壳长度来看,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子弹就是那毛瑟98系列的7.92*57步枪弹直接锯断一半而得来,当然这是简单的理解,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哈。我们知道,枪支的威力全靠火药,理论上讲,发射药越另一种多,子弹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大,在配合长枪管使用远距离射击时精度也越高。而STG的弹药直接减了一半,所以在射程方面几乎是减半。至于为啥叫中间威力弹呢?可能考虑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威力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而另一种说法就是这种子弹的威力、射程在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所以处于中间的它就叫中间威力弹美苏之间的中间威力弹其实对于苏联战后研发的AK-47使用的M1943型7.62*39毫米中间威力型步枪弹,目前有不少观点更倾向于是受到前面说的7.92*33毫米毛瑟步枪短弹的设计影响,但是也看到有不同的声音,就是认为苏联早在二战爆发时就已经在研发中间威力型子弹,并且最初弹壳长度不是39毫米,而是41毫米,不过由于后来在实验中改成了39毫米。和俄军传统的7.62*54R步枪弹3.1g的发射药来看,7.62*39的发射药也只有1.6g,从发射药量来看的话,也的确是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的确是属于中间威力弹了。从左往右分别是7.62*39中间威力弹、7.62*51NATO弹、7.62*54R步枪弹至于美国以及北约国家使用的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虽然弹壳长度也达到了45毫米,几乎和北约制式的7.62*51NATO步枪弹的长度差不多,但如果看子弹的发射药量依然可以看出明显对比,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的发射药量为1.67g,而7.62*51NATO步枪弹的发射药量为3.11g。从这依然可以看出中间威力弹在装药量全威力步枪弹的一般左右。而且美军的5.56*45其实追溯最直接的全威力步枪弹其实并不是北约制式的NATO弹,而是二战时期美军M1半自动步枪的春田步枪弹。春田步枪弹的尺寸为7.62*63毫米,是所有全威力步枪弹中弹壳最长的,其发射药量为3.24g,如果以这个为参考标准的话,几乎就是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装药量的2倍。最左侧的是.03-06春田步枪弹,其他的为北约制式的51NATO弹中间威力弹是以弹壳长度为衡量标准吗题主在问题介绍中也说了“二战的步枪基本都是全威力步枪,壳长一般都在50mm以上,北约小口径是45mm,貌似没差多少啊”,既然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全威力步枪弹也是只有50毫米长一点而已,那为啥装药量为啥差了将近一半左右呢?那弹壳的长度是否是作为中间威力弹的一个衡量标准呢?左侧的为5.56*45毫米步枪弹,最右侧的为7.62*51NATO弹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以弹壳长度为计量的标准,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全威力步枪弹的装药量多,所以我认为衡量中间威力弹的标准应该是发射药量的多少,而且还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和本国的前一代全威力步枪弹作为比较标准,不能跨国对比。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弹药设计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美国和苏联,虽然用的都是用7.62口径,但是子弹长度不一样,美军的.30-06春田步枪弹的长度比毛子的54R步枪弹长了将近1厘米,弹药根本不通用。那题主的疑惑“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为啥装药量还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有同一种类型的弹壳,拿在手上对比一下你就明白了。这一点我也是过年的时候我同学拿了军训后的一颗56冲的弹壳给我后,我对比一下我此前去广州黄埔军校玩的时候买的一颗54R步枪弹才明白的。好家伙,那几乎是整整大了一圈,光看图是看不出啥名堂,因为弹壳它是接近圆柱体,全威力步枪弹的体积要比中间威力弹大上一圈,所以这也是为啥会多将近一倍的装药量,所以北约制式的NATO弹当然也是全威力步枪弹了。当时去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景区时买的纪念品,长长的那颗从外形上看应该就是毛子的7.62*54R步枪弹,不过弹头不太像原装的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关于威力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含糊的,究竟是动能,还是子弹对人体的杀伤。这个威力究竟是指哪一个,这个很含糊。在动能上面,动能计算是E=1/2mv2,也就是说速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子弹的动能最大。实际上,子弹出膛的时候是加速度最大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加速度很快就没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子弹刚出膛的时候,速度其实差不多是最大的了。也就是说,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动能几乎就是最大的了。然而,动能最大的时候,一般不是杀伤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弹头和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传递能力,也就是说,传给人体最大的能量的时候,杀伤力最大。还有就是弹头与人体接触面积,面积越大,传递的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枪的口径特别大,比如手枪冲锋枪,而且手枪弹是圆头的,就是这个原因,增大接触面。这子弹口径大,传递的能量就越大。而对于一些小口径枪弹来说,刚出膛的时候,弹道是非常稳的。子弹对人体的创伤并不是打进去就OK的,而是子弹命中人体后,在人体发生翻转了,就会产生空腔,这个是致命的。而刚出膛的子弹,弹道过于稳定,很多时候,距离太近,直接从人体打穿了,杀伤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当子弹飞出去一段距离后,弹道没那么稳了,在人体发生翻转的概率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杀伤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具体距离多少,这个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没必要纠结,别管离多远,挨了一枪都受不了,十有八九还是死路一条。子弹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东西,很多东西并没有特别严进的理论数据支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弹头有效杀伤约在5米之内,由于没有枪膛闭合弹壳分散膛压,弹壳和弹头接口处最先承受不住膛压而炸裂,弹头得不到足够推力呈翻滚姿态向前方飞出,大约飞出15米动能消耗殆尽惯性结束后落地,弹壳与弹头接口处呈现明显喇叭口形状。顺便提一下,子弹砸在地上是不会引爆的,底火单位面积上不受到足够撞击,内部的引爆药不能燃烧。从历史中回顾中间威力弹“全威力步枪弹和中间威力弹的分界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间威力弹诞生的历史去回看,其实最先弄出“中间威力弹”这个概念的是德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TG-44突击步枪(也被成为MP-43/44型冲锋枪)使用的子弹,这款子弹弹头直径仍然为德军制式的7.92毫米,但是弹头重量为8g,弹壳长度为33毫米,发射药为1.56g。而这款子弹可以直接理解为将德军使用的7.92*57毫米全威力步枪弹直接砍掉一半而得来的。以外7.92*57毫米的弹头质量为12.8g,弹壳的长度为57毫米,发射药为3.05g。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7.92*33短弹所以从上面两种子弹的发射药和弹壳长度来看,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子弹就是那毛瑟98系列的7.92*57步枪弹直接锯断一半而得来,当然这是简单的理解,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哈。我们知道,枪支的威力全靠火药,理论上讲,发射药越另一种多,子弹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大,在配合长枪管使用远距离射击时精度也越高。而STG的弹药直接减了一半,所以在射程方面几乎是减半。至于为啥叫中间威力弹呢?可能考虑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威力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而另一种说法就是这种子弹的威力、射程在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所以处于中间的它就叫中间威力弹美苏之间的中间威力弹其实对于苏联战后研发的AK-47使用的M1943型7.62*39毫米中间威力型步枪弹,目前有不少观点更倾向于是受到前面说的7.92*33毫米毛瑟步枪短弹的设计影响,但是也看到有不同的声音,就是认为苏联早在二战爆发时就已经在研发中间威力型子弹,并且最初弹壳长度不是39毫米,而是41毫米,不过由于后来在实验中改成了39毫米。和俄军传统的7.62*54R步枪弹3.1g的发射药来看,7.62*39的发射药也只有1.6g,从发射药量来看的话,也的确是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的确是属于中间威力弹了。从左往右分别是7.62*39中间威力弹、7.62*51NATO弹、7.62*54R步枪弹至于美国以及北约国家使用的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虽然弹壳长度也达到了45毫米,几乎和北约制式的7.62*51NATO步枪弹的长度差不多,但如果看子弹的发射药量依然可以看出明显对比,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的发射药量为1.67g,而7.62*51NATO步枪弹的发射药量为3.11g。从这依然可以看出中间威力弹在装药量全威力步枪弹的一般左右。而且美军的5.56*45其实追溯最直接的全威力步枪弹其实并不是北约制式的NATO弹,而是二战时期美军M1半自动步枪的春田步枪弹。春田步枪弹的尺寸为7.62*63毫米,是所有全威力步枪弹中弹壳最长的,其发射药量为3.24g,如果以这个为参考标准的话,几乎就是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装药量的2倍。最左侧的是.03-06春田步枪弹,其他的为北约制式的51NATO弹中间威力弹是以弹壳长度为衡量标准吗题主在问题介绍中也说了“二战的步枪基本都是全威力步枪,壳长一般都在50mm以上,北约小口径是45mm,貌似没差多少啊”,既然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全威力步枪弹也是只有50毫米长一点而已,那为啥装药量为啥差了将近一半左右呢?那弹壳的长度是否是作为中间威力弹的一个衡量标准呢?左侧的为5.56*45毫米步枪弹,最右侧的为7.62*51NATO弹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以弹壳长度为计量的标准,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全威力步枪弹的装药量多,所以我认为衡量中间威力弹的标准应该是发射药量的多少,而且还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和本国的前一代全威力步枪弹作为比较标准,不能跨国对比。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弹药设计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美国和苏联,虽然用的都是用7.62口径,但是子弹长度不一样,美军的.30-06春田步枪弹的长度比毛子的54R步枪弹长了将近1厘米,弹药根本不通用。那题主的疑惑“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为啥装药量还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有同一种类型的弹壳,拿在手上对比一下你就明白了。这一点我也是过年的时候我同学拿了军训后的一颗56冲的弹壳给我后,我对比一下我此前去广州黄埔军校玩的时候买的一颗54R步枪弹才明白的。好家伙,那几乎是整整大了一圈,光看图是看不出啥名堂,因为弹壳它是接近圆柱体,全威力步枪弹的体积要比中间威力弹大上一圈,所以这也是为啥会多将近一倍的装药量,所以北约制式的NATO弹当然也是全威力步枪弹了。当时去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景区时买的纪念品,长长的那颗从外形上看应该就是毛子的7.62*54R步枪弹,不过弹头不太像原装的看了一些回答,错误百出,实在是忍不了了,就把自己的回复综合在一起,写成回答了,可能比较乱,毕竟拼凑而成,大家凑合看吧!……………………………………………………………………只看口径不看弹长是很多初级军迷常犯的错误!7.62*39mm是中间威力弹,7.62*51北约标准全威力弹药,7.62*54R苏联凸缘全威力弹。中间威力弹是突击步枪使用的ak47,sks,rpd,rpk47。由于历史原因,北约并没有装备7.62口径突击步枪,没有对应口径的中间威力弹,只有7.62*51的全威力步枪弹供m14步枪,m60机枪等使用。之后小口径风潮兴起,苏联5.45*39的ak74和北约5.56*45小口径弹药的m16,G36,法玛斯等。中国之前继承苏联标准,随后搞出了自己的5.8*42mm小口径弹药供95枪族,03突,88通使用。什么中国的95小口径步枪战时可以使用缴获的5.56和5.45弹药纯属扯淡!还有说什么子弹的威力,根本就不明所以!我只知道穿透力,停止作用,侵彻力就是不明白威力。穿透力和停止作用是互相矛盾的,只能平衡取舍,所以,侵彻力才是最关键的,既要保证一定的穿透力,又要确保能量释放,甚至弹头碎裂。手枪弹一般只强调停止作用,尤其是警用手枪,冲锋枪,确保一击中目标便使其丧失反抗能力,但它连iiiA级软质防弹衣也无法击穿!然而,一些新概念单兵自卫武器pdw,比如p90,mp7,配备单独研发的弹药5.7和4.6超音速尖头弹,可以击穿3a级软质防弹衣,你说怎么算威力大?同时弹头种类也很多,铅芯,钢芯铅套黄铜被甲,空尖弹等,怎么说威力大小?这几种小口径弹药停止作用最突出的是苏联5.45*39,ak74系枪族的小口径弹药,号称毒弹!他的弹头存速性很差,所以容易失稳,容易飘,远距离表现不佳。停止作用一般和穿透力相矛盾,只能平衡取舍,不能兼得!另外,弹头的材质,质心的设置,膛线的缠距等,都对终点效果有巨大影响。所以不要吹5.8毫米穿透力强,其结果是停止作用三者最差。但这是人为取舍的结果,目的是针对有一定防护能力的目标(美军)。但是,5.8仍然无法击穿配备防弹插板的iii级防弹衣,甚至7.62全威力弹药也无法击穿对应防护级别的防弹衣,哪怕零距离!补充,中国的5.8弹药也分5.8*42步枪弹和5.8*21手枪弹。而5.8*21手枪弹又分为普通弹和95微冲专用亚音速弹!!!5.8步枪弹有早期dvp88机枪重弹,dbp95普通弹,其实是不能混用的,混用会对突击步枪造成损坏隐患,枪管寿命大幅下降,炸膛等,后来又搞出了dbp10通用弹,这次的变革钢芯铅套黄铜被甲,可以说下了血本,针对性的推出了95-1,膛线由四条改成了6条,改变低膛压高初速,精度不足,通用性差等缺点,这可以说是推到重来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是弹还是枪,加工工艺不稳定,质量差等一贯问题,造成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比如严重挂铜,离群弹等问题。一言难尽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关于威力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含糊的,究竟是动能,还是子弹对人体的杀伤。这个威力究竟是指哪一个,这个很含糊。在动能上面,动能计算是E=1/2mv2,也就是说速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子弹的动能最大。实际上,子弹出膛的时候是加速度最大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加速度很快就没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子弹刚出膛的时候,速度其实差不多是最大的了。也就是说,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动能几乎就是最大的了。然而,动能最大的时候,一般不是杀伤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弹头和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传递能力,也就是说,传给人体最大的能量的时候,杀伤力最大。还有就是弹头与人体接触面积,面积越大,传递的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枪的口径特别大,比如手枪冲锋枪,而且手枪弹是圆头的,就是这个原因,增大接触面。这子弹口径大,传递的能量就越大。而对于一些小口径枪弹来说,刚出膛的时候,弹道是非常稳的。子弹对人体的创伤并不是打进去就OK的,而是子弹命中人体后,在人体发生翻转了,就会产生空腔,这个是致命的。而刚出膛的子弹,弹道过于稳定,很多时候,距离太近,直接从人体打穿了,杀伤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当子弹飞出去一段距离后,弹道没那么稳了,在人体发生翻转的概率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杀伤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具体距离多少,这个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没必要纠结,别管离多远,挨了一枪都受不了,十有八九还是死路一条。子弹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东西,很多东西并没有特别严进的理论数据支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弹头有效杀伤约在5米之内,由于没有枪膛闭合弹壳分散膛压,弹壳和弹头接口处最先承受不住膛压而炸裂,弹头得不到足够推力呈翻滚姿态向前方飞出,大约飞出15米动能消耗殆尽惯性结束后落地,弹壳与弹头接口处呈现明显喇叭口形状。顺便提一下,子弹砸在地上是不会引爆的,底火单位面积上不受到足够撞击,内部的引爆药不能燃烧。从历史中回顾中间威力弹“全威力步枪弹和中间威力弹的分界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间威力弹诞生的历史去回看,其实最先弄出“中间威力弹”这个概念的是德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TG-44突击步枪(也被成为MP-43/44型冲锋枪)使用的子弹,这款子弹弹头直径仍然为德军制式的7.92毫米,但是弹头重量为8g,弹壳长度为33毫米,发射药为1.56g。而这款子弹可以直接理解为将德军使用的7.92*57毫米全威力步枪弹直接砍掉一半而得来的。以外7.92*57毫米的弹头质量为12.8g,弹壳的长度为57毫米,发射药为3.05g。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7.92*33短弹所以从上面两种子弹的发射药和弹壳长度来看,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子弹就是那毛瑟98系列的7.92*57步枪弹直接锯断一半而得来,当然这是简单的理解,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哈。我们知道,枪支的威力全靠火药,理论上讲,发射药越另一种多,子弹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大,在配合长枪管使用远距离射击时精度也越高。而STG的弹药直接减了一半,所以在射程方面几乎是减半。至于为啥叫中间威力弹呢?可能考虑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威力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而另一种说法就是这种子弹的威力、射程在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所以处于中间的它就叫中间威力弹美苏之间的中间威力弹其实对于苏联战后研发的AK-47使用的M1943型7.62*39毫米中间威力型步枪弹,目前有不少观点更倾向于是受到前面说的7.92*33毫米毛瑟步枪短弹的设计影响,但是也看到有不同的声音,就是认为苏联早在二战爆发时就已经在研发中间威力型子弹,并且最初弹壳长度不是39毫米,而是41毫米,不过由于后来在实验中改成了39毫米。和俄军传统的7.62*54R步枪弹3.1g的发射药来看,7.62*39的发射药也只有1.6g,从发射药量来看的话,也的确是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的确是属于中间威力弹了。从左往右分别是7.62*39中间威力弹、7.62*51NATO弹、7.62*54R步枪弹至于美国以及北约国家使用的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虽然弹壳长度也达到了45毫米,几乎和北约制式的7.62*51NATO步枪弹的长度差不多,但如果看子弹的发射药量依然可以看出明显对比,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的发射药量为1.67g,而7.62*51NATO步枪弹的发射药量为3.11g。从这依然可以看出中间威力弹在装药量全威力步枪弹的一般左右。而且美军的5.56*45其实追溯最直接的全威力步枪弹其实并不是北约制式的NATO弹,而是二战时期美军M1半自动步枪的春田步枪弹。春田步枪弹的尺寸为7.62*63毫米,是所有全威力步枪弹中弹壳最长的,其发射药量为3.24g,如果以这个为参考标准的话,几乎就是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装药量的2倍。最左侧的是.03-06春田步枪弹,其他的为北约制式的51NATO弹中间威力弹是以弹壳长度为衡量标准吗题主在问题介绍中也说了“二战的步枪基本都是全威力步枪,壳长一般都在50mm以上,北约小口径是45mm,貌似没差多少啊”,既然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全威力步枪弹也是只有50毫米长一点而已,那为啥装药量为啥差了将近一半左右呢?那弹壳的长度是否是作为中间威力弹的一个衡量标准呢?左侧的为5.56*45毫米步枪弹,最右侧的为7.62*51NATO弹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以弹壳长度为计量的标准,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全威力步枪弹的装药量多,所以我认为衡量中间威力弹的标准应该是发射药量的多少,而且还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和本国的前一代全威力步枪弹作为比较标准,不能跨国对比。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弹药设计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美国和苏联,虽然用的都是用7.62口径,但是子弹长度不一样,美军的.30-06春田步枪弹的长度比毛子的54R步枪弹长了将近1厘米,弹药根本不通用。那题主的疑惑“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为啥装药量还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有同一种类型的弹壳,拿在手上对比一下你就明白了。这一点我也是过年的时候我同学拿了军训后的一颗56冲的弹壳给我后,我对比一下我此前去广州黄埔军校玩的时候买的一颗54R步枪弹才明白的。好家伙,那几乎是整整大了一圈,光看图是看不出啥名堂,因为弹壳它是接近圆柱体,全威力步枪弹的体积要比中间威力弹大上一圈,所以这也是为啥会多将近一倍的装药量,所以北约制式的NATO弹当然也是全威力步枪弹了。当时去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景区时买的纪念品,长长的那颗从外形上看应该就是毛子的7.62*54R步枪弹,不过弹头不太像原装的看了一些回答,错误百出,实在是忍不了了,就把自己的回复综合在一起,写成回答了,可能比较乱,毕竟拼凑而成,大家凑合看吧!……………………………………………………………………只看口径不看弹长是很多初级军迷常犯的错误!7.62*39mm是中间威力弹,7.62*51北约标准全威力弹药,7.62*54R苏联凸缘全威力弹。中间威力弹是突击步枪使用的ak47,sks,rpd,rpk47。由于历史原因,北约并没有装备7.62口径突击步枪,没有对应口径的中间威力弹,只有7.62*51的全威力步枪弹供m14步枪,m60机枪等使用。之后小口径风潮兴起,苏联5.45*39的ak74和北约5.56*45小口径弹药的m16,G36,法玛斯等。中国之前继承苏联标准,随后搞出了自己的5.8*42mm小口径弹药供95枪族,03突,88通使用。什么中国的95小口径步枪战时可以使用缴获的5.56和5.45弹药纯属扯淡!还有说什么子弹的威力,根本就不明所以!我只知道穿透力,停止作用,侵彻力就是不明白威力。穿透力和停止作用是互相矛盾的,只能平衡取舍,所以,侵彻力才是最关键的,既要保证一定的穿透力,又要确保能量释放,甚至弹头碎裂。手枪弹一般只强调停止作用,尤其是警用手枪,冲锋枪,确保一击中目标便使其丧失反抗能力,但它连iiiA级软质防弹衣也无法击穿!然而,一些新概念单兵自卫武器pdw,比如p90,mp7,配备单独研发的弹药5.7和4.6超音速尖头弹,可以击穿3a级软质防弹衣,你说怎么算威力大?同时弹头种类也很多,铅芯,钢芯铅套黄铜被甲,空尖弹等,怎么说威力大小?这几种小口径弹药停止作用最突出的是苏联5.45*39,ak74系枪族的小口径弹药,号称毒弹!他的弹头存速性很差,所以容易失稳,容易飘,远距离表现不佳。停止作用一般和穿透力相矛盾,只能平衡取舍,不能兼得!另外,弹头的材质,质心的设置,膛线的缠距等,都对终点效果有巨大影响。所以不要吹5.8毫米穿透力强,其结果是停止作用三者最差。但这是人为取舍的结果,目的是针对有一定防护能力的目标(美军)。但是,5.8仍然无法击穿配备防弹插板的iii级防弹衣,甚至7.62全威力弹药也无法击穿对应防护级别的防弹衣,哪怕零距离!补充,中国的5.8弹药也分5.8*42步枪弹和5.8*21手枪弹。而5.8*21手枪弹又分为普通弹和95微冲专用亚音速弹!!!5.8步枪弹有早期dvp88机枪重弹,dbp95普通弹,其实是不能混用的,混用会对突击步枪造成损坏隐患,枪管寿命大幅下降,炸膛等,后来又搞出了dbp10通用弹,这次的变革钢芯铅套黄铜被甲,可以说下了血本,针对性的推出了95-1,膛线由四条改成了6条,改变低膛压高初速,精度不足,通用性差等缺点,这可以说是推到重来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是弹还是枪,加工工艺不稳定,质量差等一贯问题,造成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比如严重挂铜,离群弹等问题。一言难尽世界上使用过7.35mm子弹做为制式子弹的国家只有意大利,即7.35mm口径的卡尔卡诺M41步枪,配用的子弹就是题目中所指的7.35×51mm步枪弹(以下简称卡弹)。7.35mm卡弹对无防护生动目标的杀伤力十分恐怖,杀伤力主要体现在命中目标后在躯体内造成严重的空腔效应伤害,杀伤力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各种规格的7.62mm子弹。7.35mm卡弹拥有巨大杀伤力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弹头设计,一般的步枪子弹要么是在内部填充铅的普通弹,要么是填充硬质合金钢的钢芯穿甲弹,而卡弹的弹头则是前半部分填充铝,后半部分填充铅,头轻脚重的设计使其在命中目标后不直接贯穿,而是发生剧烈翻滚,撕裂目标身体组织。▼下图为正在装填7.35mm子弹的卡尔卡诺M41步枪,它采用独特的6发弹夹装弹。7.35mm卡弹的结构特点该型子弹的弹头造型为长钝头全铜被甲,直径7.57mm,质量8.29g,内部填充物为铅和铝;弹壳外形为无凸缘、瓶形,最大直径为11.3mm,长51.05mm,底缘直径11.4mm,底火类型为伯丹式;全弹长75.69mm,平均最大膛压262MPa。7.35×51mm卡弹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配用于独一无二的7.35mm口径M1941式栓动步枪,使用该枪发射卡弹时有效射程500米,穿透力略逊于7.62×51mm普通弹,但是杀伤力极强。这得益于卡弹独特的弹头结构设计,弹头在铜制外壳内填充了30%的铝和70%的铅,铝填充于弹头前半部分,铅在后半部分,是二战期间制造工艺最复杂和价格最昂贵的步枪用制式子弹。▼下图为7.35×51mm卡弹的剖面图。7.35mm卡弹对人体的杀伤形式传统的7.62mm步枪弹的弹头(指普通弹)采用全铅填充,近命中目标身体后的杀伤力表现形式为眼对眼的贯穿伤;在中远距离命中目标时弹头会在进入目标身体后变形乃至破裂,此时的杀伤力表现形式为人体组织出现喇叭型空腔,加上瞬间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巨大压力所造成的严重损害。而7.35mm卡弹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不论在近距离还是中远距离命中目标,杀伤力的表现形式均为空腔效应伤害。需要指出的是7.35mm卡弹所造成的空腔效应伤害并非7.62mm子弹那样是由子弹变形导致的,而是像现代小口径步枪子弹那样在翻滚中导致的。由于7.35mm卡弹前铝后铅的结构设计,在击中目标身体后弹头在飞行动能和离心旋转力矩被人体组织突然制约,导致弹头以“翻跟头”形式在目标体内运动,最后撕裂人体组织,造成巨大的空腔效应伤害,创伤面积是弹丸横截面积的上百倍。士兵在100米距离上遭到7.35mm子弹直接命中后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命中头部90%的人会死亡,四肢20%死亡,剩下的全部截肢,左胸(心脏附近)100%死亡,右胸和腹部70%死亡。▼下图为不同规格的7.62mm子弹所造成的的空腔效应,7.35mm子弹产生的空腔效应类似于第一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7.35mm子弹是一种配用于意大利卡尔卡诺M41式栓动步枪的制式子弹,弹头采用了独特的前铝后铅填充设计,对生动目标的杀伤力十分巨大,但穿透力不及7.62mm子弹,故此时此卡尔卡诺M41式栓动步枪成为二战期间最好的栓动步枪之一。不得不承认意大利是一个追求极致的国家,但凡是意大利人所生产的东西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品如此,武器同样如此,比如伯莱塔92F手枪、奥托舰炮等等。而使用7.35mm子弹的M41“卡尔卡诺”步枪本应像上述武器那样闻名于世的,但是基于战败国的地位以及战后加入北约的影响,意大利军队摈弃了独创的7.35mm系列枪弹,先后该用7.62×51mm和5.56×45mm北约标准步枪弹,而性能优秀的7.35mm系列枪弹则逐渐被历史长河所淹没,至今鲜有人知了,题主能想起这个问题,说明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下图为刺杀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枪手所使用的意大利“卡尔卡诺”步枪,肯尼迪总统在中弹后当场死亡,足见该枪的威力,刺杀肯尼迪总统也成为“卡尔卡诺”步枪的绝唱。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关于威力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含糊的,究竟是动能,还是子弹对人体的杀伤。这个威力究竟是指哪一个,这个很含糊。在动能上面,动能计算是E=1/2mv2,也就是说速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子弹的动能最大。实际上,子弹出膛的时候是加速度最大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加速度很快就没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子弹刚出膛的时候,速度其实差不多是最大的了。也就是说,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动能几乎就是最大的了。然而,动能最大的时候,一般不是杀伤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弹头和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传递能力,也就是说,传给人体最大的能量的时候,杀伤力最大。还有就是弹头与人体接触面积,面积越大,传递的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枪的口径特别大,比如手枪冲锋枪,而且手枪弹是圆头的,就是这个原因,增大接触面。这子弹口径大,传递的能量就越大。而对于一些小口径枪弹来说,刚出膛的时候,弹道是非常稳的。子弹对人体的创伤并不是打进去就OK的,而是子弹命中人体后,在人体发生翻转了,就会产生空腔,这个是致命的。而刚出膛的子弹,弹道过于稳定,很多时候,距离太近,直接从人体打穿了,杀伤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当子弹飞出去一段距离后,弹道没那么稳了,在人体发生翻转的概率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杀伤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具体距离多少,这个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没必要纠结,别管离多远,挨了一枪都受不了,十有八九还是死路一条。子弹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东西,很多东西并没有特别严进的理论数据支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弹头有效杀伤约在5米之内,由于没有枪膛闭合弹壳分散膛压,弹壳和弹头接口处最先承受不住膛压而炸裂,弹头得不到足够推力呈翻滚姿态向前方飞出,大约飞出15米动能消耗殆尽惯性结束后落地,弹壳与弹头接口处呈现明显喇叭口形状。顺便提一下,子弹砸在地上是不会引爆的,底火单位面积上不受到足够撞击,内部的引爆药不能燃烧。从历史中回顾中间威力弹“全威力步枪弹和中间威力弹的分界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间威力弹诞生的历史去回看,其实最先弄出“中间威力弹”这个概念的是德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TG-44突击步枪(也被成为MP-43/44型冲锋枪)使用的子弹,这款子弹弹头直径仍然为德军制式的7.92毫米,但是弹头重量为8g,弹壳长度为33毫米,发射药为1.56g。而这款子弹可以直接理解为将德军使用的7.92*57毫米全威力步枪弹直接砍掉一半而得来的。以外7.92*57毫米的弹头质量为12.8g,弹壳的长度为57毫米,发射药为3.05g。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7.92*33短弹所以从上面两种子弹的发射药和弹壳长度来看,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子弹就是那毛瑟98系列的7.92*57步枪弹直接锯断一半而得来,当然这是简单的理解,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哈。我们知道,枪支的威力全靠火药,理论上讲,发射药越另一种多,子弹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大,在配合长枪管使用远距离射击时精度也越高。而STG的弹药直接减了一半,所以在射程方面几乎是减半。至于为啥叫中间威力弹呢?可能考虑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威力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而另一种说法就是这种子弹的威力、射程在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所以处于中间的它就叫中间威力弹美苏之间的中间威力弹其实对于苏联战后研发的AK-47使用的M1943型7.62*39毫米中间威力型步枪弹,目前有不少观点更倾向于是受到前面说的7.92*33毫米毛瑟步枪短弹的设计影响,但是也看到有不同的声音,就是认为苏联早在二战爆发时就已经在研发中间威力型子弹,并且最初弹壳长度不是39毫米,而是41毫米,不过由于后来在实验中改成了39毫米。和俄军传统的7.62*54R步枪弹3.1g的发射药来看,7.62*39的发射药也只有1.6g,从发射药量来看的话,也的确是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的确是属于中间威力弹了。从左往右分别是7.62*39中间威力弹、7.62*51NATO弹、7.62*54R步枪弹至于美国以及北约国家使用的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虽然弹壳长度也达到了45毫米,几乎和北约制式的7.62*51NATO步枪弹的长度差不多,但如果看子弹的发射药量依然可以看出明显对比,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的发射药量为1.67g,而7.62*51NATO步枪弹的发射药量为3.11g。从这依然可以看出中间威力弹在装药量全威力步枪弹的一般左右。而且美军的5.56*45其实追溯最直接的全威力步枪弹其实并不是北约制式的NATO弹,而是二战时期美军M1半自动步枪的春田步枪弹。春田步枪弹的尺寸为7.62*63毫米,是所有全威力步枪弹中弹壳最长的,其发射药量为3.24g,如果以这个为参考标准的话,几乎就是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装药量的2倍。最左侧的是.03-06春田步枪弹,其他的为北约制式的51NATO弹中间威力弹是以弹壳长度为衡量标准吗题主在问题介绍中也说了“二战的步枪基本都是全威力步枪,壳长一般都在50mm以上,北约小口径是45mm,貌似没差多少啊”,既然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全威力步枪弹也是只有50毫米长一点而已,那为啥装药量为啥差了将近一半左右呢?那弹壳的长度是否是作为中间威力弹的一个衡量标准呢?左侧的为5.56*45毫米步枪弹,最右侧的为7.62*51NATO弹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以弹壳长度为计量的标准,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全威力步枪弹的装药量多,所以我认为衡量中间威力弹的标准应该是发射药量的多少,而且还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和本国的前一代全威力步枪弹作为比较标准,不能跨国对比。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弹药设计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美国和苏联,虽然用的都是用7.62口径,但是子弹长度不一样,美军的.30-06春田步枪弹的长度比毛子的54R步枪弹长了将近1厘米,弹药根本不通用。那题主的疑惑“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为啥装药量还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有同一种类型的弹壳,拿在手上对比一下你就明白了。这一点我也是过年的时候我同学拿了军训后的一颗56冲的弹壳给我后,我对比一下我此前去广州黄埔军校玩的时候买的一颗54R步枪弹才明白的。好家伙,那几乎是整整大了一圈,光看图是看不出啥名堂,因为弹壳它是接近圆柱体,全威力步枪弹的体积要比中间威力弹大上一圈,所以这也是为啥会多将近一倍的装药量,所以北约制式的NATO弹当然也是全威力步枪弹了。当时去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景区时买的纪念品,长长的那颗从外形上看应该就是毛子的7.62*54R步枪弹,不过弹头不太像原装的看了一些回答,错误百出,实在是忍不了了,就把自己的回复综合在一起,写成回答了,可能比较乱,毕竟拼凑而成,大家凑合看吧!……………………………………………………………………只看口径不看弹长是很多初级军迷常犯的错误!7.62*39mm是中间威力弹,7.62*51北约标准全威力弹药,7.62*54R苏联凸缘全威力弹。中间威力弹是突击步枪使用的ak47,sks,rpd,rpk47。由于历史原因,北约并没有装备7.62口径突击步枪,没有对应口径的中间威力弹,只有7.62*51的全威力步枪弹供m14步枪,m60机枪等使用。之后小口径风潮兴起,苏联5.45*39的ak74和北约5.56*45小口径弹药的m16,G36,法玛斯等。中国之前继承苏联标准,随后搞出了自己的5.8*42mm小口径弹药供95枪族,03突,88通使用。什么中国的95小口径步枪战时可以使用缴获的5.56和5.45弹药纯属扯淡!还有说什么子弹的威力,根本就不明所以!我只知道穿透力,停止作用,侵彻力就是不明白威力。穿透力和停止作用是互相矛盾的,只能平衡取舍,所以,侵彻力才是最关键的,既要保证一定的穿透力,又要确保能量释放,甚至弹头碎裂。手枪弹一般只强调停止作用,尤其是警用手枪,冲锋枪,确保一击中目标便使其丧失反抗能力,但它连iiiA级软质防弹衣也无法击穿!然而,一些新概念单兵自卫武器pdw,比如p90,mp7,配备单独研发的弹药5.7和4.6超音速尖头弹,可以击穿3a级软质防弹衣,你说怎么算威力大?同时弹头种类也很多,铅芯,钢芯铅套黄铜被甲,空尖弹等,怎么说威力大小?这几种小口径弹药停止作用最突出的是苏联5.45*39,ak74系枪族的小口径弹药,号称毒弹!他的弹头存速性很差,所以容易失稳,容易飘,远距离表现不佳。停止作用一般和穿透力相矛盾,只能平衡取舍,不能兼得!另外,弹头的材质,质心的设置,膛线的缠距等,都对终点效果有巨大影响。所以不要吹5.8毫米穿透力强,其结果是停止作用三者最差。但这是人为取舍的结果,目的是针对有一定防护能力的目标(美军)。但是,5.8仍然无法击穿配备防弹插板的iii级防弹衣,甚至7.62全威力弹药也无法击穿对应防护级别的防弹衣,哪怕零距离!补充,中国的5.8弹药也分5.8*42步枪弹和5.8*21手枪弹。而5.8*21手枪弹又分为普通弹和95微冲专用亚音速弹!!!5.8步枪弹有早期dvp88机枪重弹,dbp95普通弹,其实是不能混用的,混用会对突击步枪造成损坏隐患,枪管寿命大幅下降,炸膛等,后来又搞出了dbp10通用弹,这次的变革钢芯铅套黄铜被甲,可以说下了血本,针对性的推出了95-1,膛线由四条改成了6条,改变低膛压高初速,精度不足,通用性差等缺点,这可以说是推到重来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是弹还是枪,加工工艺不稳定,质量差等一贯问题,造成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比如严重挂铜,离群弹等问题。一言难尽世界上使用过7.35mm子弹做为制式子弹的国家只有意大利,即7.35mm口径的卡尔卡诺M41步枪,配用的子弹就是题目中所指的7.35×51mm步枪弹(以下简称卡弹)。7.35mm卡弹对无防护生动目标的杀伤力十分恐怖,杀伤力主要体现在命中目标后在躯体内造成严重的空腔效应伤害,杀伤力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各种规格的7.62mm子弹。7.35mm卡弹拥有巨大杀伤力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弹头设计,一般的步枪子弹要么是在内部填充铅的普通弹,要么是填充硬质合金钢的钢芯穿甲弹,而卡弹的弹头则是前半部分填充铝,后半部分填充铅,头轻脚重的设计使其在命中目标后不直接贯穿,而是发生剧烈翻滚,撕裂目标身体组织。▼下图为正在装填7.35mm子弹的卡尔卡诺M41步枪,它采用独特的6发弹夹装弹。7.35mm卡弹的结构特点该型子弹的弹头造型为长钝头全铜被甲,直径7.57mm,质量8.29g,内部填充物为铅和铝;弹壳外形为无凸缘、瓶形,最大直径为11.3mm,长51.05mm,底缘直径11.4mm,底火类型为伯丹式;全弹长75.69mm,平均最大膛压262MPa。7.35×51mm卡弹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配用于独一无二的7.35mm口径M1941式栓动步枪,使用该枪发射卡弹时有效射程500米,穿透力略逊于7.62×51mm普通弹,但是杀伤力极强。这得益于卡弹独特的弹头结构设计,弹头在铜制外壳内填充了30%的铝和70%的铅,铝填充于弹头前半部分,铅在后半部分,是二战期间制造工艺最复杂和价格最昂贵的步枪用制式子弹。▼下图为7.35×51mm卡弹的剖面图。7.35mm卡弹对人体的杀伤形式传统的7.62mm步枪弹的弹头(指普通弹)采用全铅填充,近命中目标身体后的杀伤力表现形式为眼对眼的贯穿伤;在中远距离命中目标时弹头会在进入目标身体后变形乃至破裂,此时的杀伤力表现形式为人体组织出现喇叭型空腔,加上瞬间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巨大压力所造成的严重损害。而7.35mm卡弹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不论在近距离还是中远距离命中目标,杀伤力的表现形式均为空腔效应伤害。需要指出的是7.35mm卡弹所造成的空腔效应伤害并非7.62mm子弹那样是由子弹变形导致的,而是像现代小口径步枪子弹那样在翻滚中导致的。由于7.35mm卡弹前铝后铅的结构设计,在击中目标身体后弹头在飞行动能和离心旋转力矩被人体组织突然制约,导致弹头以“翻跟头”形式在目标体内运动,最后撕裂人体组织,造成巨大的空腔效应伤害,创伤面积是弹丸横截面积的上百倍。士兵在100米距离上遭到7.35mm子弹直接命中后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命中头部90%的人会死亡,四肢20%死亡,剩下的全部截肢,左胸(心脏附近)100%死亡,右胸和腹部70%死亡。▼下图为不同规格的7.62mm子弹所造成的的空腔效应,7.35mm子弹产生的空腔效应类似于第一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7.35mm子弹是一种配用于意大利卡尔卡诺M41式栓动步枪的制式子弹,弹头采用了独特的前铝后铅填充设计,对生动目标的杀伤力十分巨大,但穿透力不及7.62mm子弹,故此时此卡尔卡诺M41式栓动步枪成为二战期间最好的栓动步枪之一。不得不承认意大利是一个追求极致的国家,但凡是意大利人所生产的东西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品如此,武器同样如此,比如伯莱塔92F手枪、奥托舰炮等等。而使用7.35mm子弹的M41“卡尔卡诺”步枪本应像上述武器那样闻名于世的,但是基于战败国的地位以及战后加入北约的影响,意大利军队摈弃了独创的7.35mm系列枪弹,先后该用7.62×51mm和5.56×45mm北约标准步枪弹,而性能优秀的7.35mm系列枪弹则逐渐被历史长河所淹没,至今鲜有人知了,题主能想起这个问题,说明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下图为刺杀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枪手所使用的意大利“卡尔卡诺”步枪,肯尼迪总统在中弹后当场死亡,足见该枪的威力,刺杀肯尼迪总统也成为“卡尔卡诺”步枪的绝唱。说到枪械的威力,其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概念,在说哪种子弹威力大之前,我们就要理清楚到底什么是威力?M16步枪是小口径步枪潮流的引领者之一一般而言,我们把子弹能给目标造成的伤害叫做威力,但是这就要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创伤弹道。而创伤弹道说起来,也是一种偏玄学的学问,从子弹造成杀伤的方式来看,口径的大小确实会影响到最后的杀伤效果,因为从目前子弹的杀伤方式看主要分为破片和翻滚,前者是指子弹在射入目标体内之后由于子弹高速旋转时附带的动能过大,会使弹头破碎,从而在目标体内“炸开”造成较大的创伤积,这类杀伤方式往往是多数小口径步枪的选择,而像7.62这样口径的步枪弹,我们以AK47步枪发射的M43步枪弹为例,这种7.62*39mm的弹药主要依靠的是翻滚这种杀杀伤方式。图为M43步枪弹翻滚式的杀伤主要依靠的是弹头质量,于小口径追求轻量化易破碎不同,由于弹头的口径和质量偏大,弹丸的初速是低于小口径弹药的,因此在射入目标体内后,弹头不会轻易破碎,而是整体翻滚,在带来巨大的停止作用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创口。那么综上所述,两种杀伤方式各有自己的利弊,如果单单以威力一词概括,显然有些武断。因为某些射击游戏而在国内人尽皆知的巴雷特步枪起初是为了打猎而设计的最后,我们回到问题本身,由于多数子弹的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其针对的目标也是人类本身,但是如果将目标定为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那么由于后者在生理机能上远比人类强大,因此小口径弹药的破片杀伤方式在面对大型野兽时,效果可能会不佳,而大口径弹药的表现相较之下毫无疑问是更加稳定的,因此,在面对大型猎物时,大口径弹药的杀伤效果要更加优秀。
子弹底火通常是指子弹弹壳底部的发火冒,军事术语对于子弹底火的称呼是定义性的,称为底火。子弹底火是子弹整体的一部分,一颗子弹有弹头、弹壳、底火三部分构成。弹头都知道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弹壳是用来容纳发射药的,而底火是用来容纳起爆药的,同时也是用来被撞击后发火的。中心式子弹底火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博克赛式底火(boxer)一种是伯丹式底火(berdan);两种底火原理一样,结构不同,博克赛式底火制造工艺相对复杂,除了装起爆药的金属火冒,还需要在火冒上加盖一个底火砧座,也叫击发火台,组装步骤是先把起爆药装入火冒,封胶,然后盖上火台,然后用可燃性密封材料封盖,装入子弹弹壳底部底火凹槽,涂上防水漆。博克赛式底火,弹壳加工容易,只需要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开一个圆形导火孔就可以了。(下图就是博克赛式底火三瓣式火台)伯丹式底火结构简单,子弹壳制造麻烦,伯丹式底火就是一个火冒,没有火台,但是,弹壳底部中心位置需要设计出一个火台,这样一来,导火孔就不能在设置在弹壳底部中心位置,而是在火台两边设置两个(有多个的)导火孔。两种底火起爆药装入后都需要涂上封胶。子弹底火还有一种,就是凸缘式底火,简单讲就是没有火冒,或者是底火结构,枪击击针直接撞击子弹底部边缘位置。底火装药军事术语叫做起爆药,起爆药属于敏感炸弹,早期起爆药多采用雷汞,由于汞具有腐蚀性,因此,现在的起爆药不在使用雷汞,多采用但四氮烯,斯蒂芬酸铅,硫化锑,叠氮铅等等。例如,叠氮铅就是典型的军用起爆药。子弹底火起爆药的特点是对撞击极为敏感,发射时,枪击击针尖撞击子弹底火,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着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在火药燃烧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使弹头与弹壳脱离,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推动下沿步枪膛线加入旋转前进,直到推出枪口射向目标。子弹底火起爆药要燃烧充分,不能有残渣,要具备一定的高温,并且具备一定的冲击压力,能够更好的引燃更大面积的发射药,产生瞬间爆燃。子弹底火起爆药不能过多,否则会因爆炸力度过大而脱离弹壳,造成底火脱落留膛,影响下一发子弹上膛。普通步枪弹底火威力很小,主要作用是引燃发射药,而不是爆炸,不能脱离弹壳,也不能炸坏底火。取下弹头,取出发射药,用钉子对正底火,用锤直轻轻敲一下,“叭”的一声,比所有小鞭炮声音都小,用手抓住弹壳都没有震感。本人曾经这样引爆过12.7毫米子弹底火,弹头,发射药都取掉,用脚踩住弹壳,用钉子顶住底火,锤子一敲,“叭”的一声,声音比小鞭炮略小,没有任何后座力的感觉,所以,底火威力不大,很小。(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关于威力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含糊的,究竟是动能,还是子弹对人体的杀伤。这个威力究竟是指哪一个,这个很含糊。在动能上面,动能计算是E=1/2mv2,也就是说速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子弹的动能最大。实际上,子弹出膛的时候是加速度最大的时候,只不过,这个加速度很快就没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是说,子弹刚出膛的时候,速度其实差不多是最大的了。也就是说,子弹出膛的一瞬间,动能几乎就是最大的了。然而,动能最大的时候,一般不是杀伤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杀伤力,主要取决于弹头和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以及传递能力,也就是说,传给人体最大的能量的时候,杀伤力最大。还有就是弹头与人体接触面积,面积越大,传递的就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枪的口径特别大,比如手枪冲锋枪,而且手枪弹是圆头的,就是这个原因,增大接触面。这子弹口径大,传递的能量就越大。而对于一些小口径枪弹来说,刚出膛的时候,弹道是非常稳的。子弹对人体的创伤并不是打进去就OK的,而是子弹命中人体后,在人体发生翻转了,就会产生空腔,这个是致命的。而刚出膛的子弹,弹道过于稳定,很多时候,距离太近,直接从人体打穿了,杀伤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当子弹飞出去一段距离后,弹道没那么稳了,在人体发生翻转的概率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杀伤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具体距离多少,这个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没必要纠结,别管离多远,挨了一枪都受不了,十有八九还是死路一条。子弹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东西,很多东西并没有特别严进的理论数据支撑。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弹头有效杀伤约在5米之内,由于没有枪膛闭合弹壳分散膛压,弹壳和弹头接口处最先承受不住膛压而炸裂,弹头得不到足够推力呈翻滚姿态向前方飞出,大约飞出15米动能消耗殆尽惯性结束后落地,弹壳与弹头接口处呈现明显喇叭口形状。顺便提一下,子弹砸在地上是不会引爆的,底火单位面积上不受到足够撞击,内部的引爆药不能燃烧。从历史中回顾中间威力弹“全威力步枪弹和中间威力弹的分界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间威力弹诞生的历史去回看,其实最先弄出“中间威力弹”这个概念的是德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TG-44突击步枪(也被成为MP-43/44型冲锋枪)使用的子弹,这款子弹弹头直径仍然为德军制式的7.92毫米,但是弹头重量为8g,弹壳长度为33毫米,发射药为1.56g。而这款子弹可以直接理解为将德军使用的7.92*57毫米全威力步枪弹直接砍掉一半而得来的。以外7.92*57毫米的弹头质量为12.8g,弹壳的长度为57毫米,发射药为3.05g。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7.92*33短弹所以从上面两种子弹的发射药和弹壳长度来看,STG-44型突击步枪用的子弹就是那毛瑟98系列的7.92*57步枪弹直接锯断一半而得来,当然这是简单的理解,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哈。我们知道,枪支的威力全靠火药,理论上讲,发射药越另一种多,子弹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大,在配合长枪管使用远距离射击时精度也越高。而STG的弹药直接减了一半,所以在射程方面几乎是减半。至于为啥叫中间威力弹呢?可能考虑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威力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而另一种说法就是这种子弹的威力、射程在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所以处于中间的它就叫中间威力弹美苏之间的中间威力弹其实对于苏联战后研发的AK-47使用的M1943型7.62*39毫米中间威力型步枪弹,目前有不少观点更倾向于是受到前面说的7.92*33毫米毛瑟步枪短弹的设计影响,但是也看到有不同的声音,就是认为苏联早在二战爆发时就已经在研发中间威力型子弹,并且最初弹壳长度不是39毫米,而是41毫米,不过由于后来在实验中改成了39毫米。和俄军传统的7.62*54R步枪弹3.1g的发射药来看,7.62*39的发射药也只有1.6g,从发射药量来看的话,也的确是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的确是属于中间威力弹了。从左往右分别是7.62*39中间威力弹、7.62*51NATO弹、7.62*54R步枪弹至于美国以及北约国家使用的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虽然弹壳长度也达到了45毫米,几乎和北约制式的7.62*51NATO步枪弹的长度差不多,但如果看子弹的发射药量依然可以看出明显对比,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的发射药量为1.67g,而7.62*51NATO步枪弹的发射药量为3.11g。从这依然可以看出中间威力弹在装药量全威力步枪弹的一般左右。而且美军的5.56*45其实追溯最直接的全威力步枪弹其实并不是北约制式的NATO弹,而是二战时期美军M1半自动步枪的春田步枪弹。春田步枪弹的尺寸为7.62*63毫米,是所有全威力步枪弹中弹壳最长的,其发射药量为3.24g,如果以这个为参考标准的话,几乎就是5.56*45毫米中间威力弹装药量的2倍。最左侧的是.03-06春田步枪弹,其他的为北约制式的51NATO弹中间威力弹是以弹壳长度为衡量标准吗题主在问题介绍中也说了“二战的步枪基本都是全威力步枪,壳长一般都在50mm以上,北约小口径是45mm,貌似没差多少啊”,既然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全威力步枪弹也是只有50毫米长一点而已,那为啥装药量为啥差了将近一半左右呢?那弹壳的长度是否是作为中间威力弹的一个衡量标准呢?左侧的为5.56*45毫米步枪弹,最右侧的为7.62*51NATO弹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以弹壳长度为计量的标准,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全威力步枪弹的装药量多,所以我认为衡量中间威力弹的标准应该是发射药量的多少,而且还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和本国的前一代全威力步枪弹作为比较标准,不能跨国对比。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弹药设计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美国和苏联,虽然用的都是用7.62口径,但是子弹长度不一样,美军的.30-06春田步枪弹的长度比毛子的54R步枪弹长了将近1厘米,弹药根本不通用。那题主的疑惑“中间威力弹的弹壳都有45毫米了”为啥装药量还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一半?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有同一种类型的弹壳,拿在手上对比一下你就明白了。这一点我也是过年的时候我同学拿了军训后的一颗56冲的弹壳给我后,我对比一下我此前去广州黄埔军校玩的时候买的一颗54R步枪弹才明白的。好家伙,那几乎是整整大了一圈,光看图是看不出啥名堂,因为弹壳它是接近圆柱体,全威力步枪弹的体积要比中间威力弹大上一圈,所以这也是为啥会多将近一倍的装药量,所以北约制式的NATO弹当然也是全威力步枪弹了。当时去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景区时买的纪念品,长长的那颗从外形上看应该就是毛子的7.62*54R步枪弹,不过弹头不太像原装的看了一些回答,错误百出,实在是忍不了了,就把自己的回复综合在一起,写成回答了,可能比较乱,毕竟拼凑而成,大家凑合看吧!……………………………………………………………………只看口径不看弹长是很多初级军迷常犯的错误!7.62*39mm是中间威力弹,7.62*51北约标准全威力弹药,7.62*54R苏联凸缘全威力弹。中间威力弹是突击步枪使用的ak47,sks,rpd,rpk47。由于历史原因,北约并没有装备7.62口径突击步枪,没有对应口径的中间威力弹,只有7.62*51的全威力步枪弹供m14步枪,m60机枪等使用。之后小口径风潮兴起,苏联5.45*39的ak74和北约5.56*45小口径弹药的m16,G36,法玛斯等。中国之前继承苏联标准,随后搞出了自己的5.8*42mm小口径弹药供95枪族,03突,88通使用。什么中国的95小口径步枪战时可以使用缴获的5.56和5.45弹药纯属扯淡!还有说什么子弹的威力,根本就不明所以!我只知道穿透力,停止作用,侵彻力就是不明白威力。穿透力和停止作用是互相矛盾的,只能平衡取舍,所以,侵彻力才是最关键的,既要保证一定的穿透力,又要确保能量释放,甚至弹头碎裂。手枪弹一般只强调停止作用,尤其是警用手枪,冲锋枪,确保一击中目标便使其丧失反抗能力,但它连iiiA级软质防弹衣也无法击穿!然而,一些新概念单兵自卫武器pdw,比如p90,mp7,配备单独研发的弹药5.7和4.6超音速尖头弹,可以击穿3a级软质防弹衣,你说怎么算威力大?同时弹头种类也很多,铅芯,钢芯铅套黄铜被甲,空尖弹等,怎么说威力大小?这几种小口径弹药停止作用最突出的是苏联5.45*39,ak74系枪族的小口径弹药,号称毒弹!他的弹头存速性很差,所以容易失稳,容易飘,远距离表现不佳。停止作用一般和穿透力相矛盾,只能平衡取舍,不能兼得!另外,弹头的材质,质心的设置,膛线的缠距等,都对终点效果有巨大影响。所以不要吹5.8毫米穿透力强,其结果是停止作用三者最差。但这是人为取舍的结果,目的是针对有一定防护能力的目标(美军)。但是,5.8仍然无法击穿配备防弹插板的iii级防弹衣,甚至7.62全威力弹药也无法击穿对应防护级别的防弹衣,哪怕零距离!补充,中国的5.8弹药也分5.8*42步枪弹和5.8*21手枪弹。而5.8*21手枪弹又分为普通弹和95微冲专用亚音速弹!!!5.8步枪弹有早期dvp88机枪重弹,dbp95普通弹,其实是不能混用的,混用会对突击步枪造成损坏隐患,枪管寿命大幅下降,炸膛等,后来又搞出了dbp10通用弹,这次的变革钢芯铅套黄铜被甲,可以说下了血本,针对性的推出了95-1,膛线由四条改成了6条,改变低膛压高初速,精度不足,通用性差等缺点,这可以说是推到重来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是弹还是枪,加工工艺不稳定,质量差等一贯问题,造成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比如严重挂铜,离群弹等问题。一言难尽世界上使用过7.35mm子弹做为制式子弹的国家只有意大利,即7.35mm口径的卡尔卡诺M41步枪,配用的子弹就是题目中所指的7.35×51mm步枪弹(以下简称卡弹)。7.35mm卡弹对无防护生动目标的杀伤力十分恐怖,杀伤力主要体现在命中目标后在躯体内造成严重的空腔效应伤害,杀伤力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各种规格的7.62mm子弹。7.35mm卡弹拥有巨大杀伤力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弹头设计,一般的步枪子弹要么是在内部填充铅的普通弹,要么是填充硬质合金钢的钢芯穿甲弹,而卡弹的弹头则是前半部分填充铝,后半部分填充铅,头轻脚重的设计使其在命中目标后不直接贯穿,而是发生剧烈翻滚,撕裂目标身体组织。▼下图为正在装填7.35mm子弹的卡尔卡诺M41步枪,它采用独特的6发弹夹装弹。7.35mm卡弹的结构特点该型子弹的弹头造型为长钝头全铜被甲,直径7.57mm,质量8.29g,内部填充物为铅和铝;弹壳外形为无凸缘、瓶形,最大直径为11.3mm,长51.05mm,底缘直径11.4mm,底火类型为伯丹式;全弹长75.69mm,平均最大膛压262MPa。7.35×51mm卡弹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配用于独一无二的7.35mm口径M1941式栓动步枪,使用该枪发射卡弹时有效射程500米,穿透力略逊于7.62×51mm普通弹,但是杀伤力极强。这得益于卡弹独特的弹头结构设计,弹头在铜制外壳内填充了30%的铝和70%的铅,铝填充于弹头前半部分,铅在后半部分,是二战期间制造工艺最复杂和价格最昂贵的步枪用制式子弹。▼下图为7.35×51mm卡弹的剖面图。7.35mm卡弹对人体的杀伤形式传统的7.62mm步枪弹的弹头(指普通弹)采用全铅填充,近命中目标身体后的杀伤力表现形式为眼对眼的贯穿伤;在中远距离命中目标时弹头会在进入目标身体后变形乃至破裂,此时的杀伤力表现形式为人体组织出现喇叭型空腔,加上瞬间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巨大压力所造成的严重损害。而7.35mm卡弹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不论在近距离还是中远距离命中目标,杀伤力的表现形式均为空腔效应伤害。需要指出的是7.35mm卡弹所造成的空腔效应伤害并非7.62mm子弹那样是由子弹变形导致的,而是像现代小口径步枪子弹那样在翻滚中导致的。由于7.35mm卡弹前铝后铅的结构设计,在击中目标身体后弹头在飞行动能和离心旋转力矩被人体组织突然制约,导致弹头以“翻跟头”形式在目标体内运动,最后撕裂人体组织,造成巨大的空腔效应伤害,创伤面积是弹丸横截面积的上百倍。士兵在100米距离上遭到7.35mm子弹直接命中后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命中头部90%的人会死亡,四肢20%死亡,剩下的全部截肢,左胸(心脏附近)100%死亡,右胸和腹部70%死亡。▼下图为不同规格的7.62mm子弹所造成的的空腔效应,7.35mm子弹产生的空腔效应类似于第一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7.35mm子弹是一种配用于意大利卡尔卡诺M41式栓动步枪的制式子弹,弹头采用了独特的前铝后铅填充设计,对生动目标的杀伤力十分巨大,但穿透力不及7.62mm子弹,故此时此卡尔卡诺M41式栓动步枪成为二战期间最好的栓动步枪之一。不得不承认意大利是一个追求极致的国家,但凡是意大利人所生产的东西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品如此,武器同样如此,比如伯莱塔92F手枪、奥托舰炮等等。而使用7.35mm子弹的M41“卡尔卡诺”步枪本应像上述武器那样闻名于世的,但是基于战败国的地位以及战后加入北约的影响,意大利军队摈弃了独创的7.35mm系列枪弹,先后该用7.62×51mm和5.56×45mm北约标准步枪弹,而性能优秀的7.35mm系列枪弹则逐渐被历史长河所淹没,至今鲜有人知了,题主能想起这个问题,说明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下图为刺杀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枪手所使用的意大利“卡尔卡诺”步枪,肯尼迪总统在中弹后当场死亡,足见该枪的威力,刺杀肯尼迪总统也成为“卡尔卡诺”步枪的绝唱。说到枪械的威力,其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概念,在说哪种子弹威力大之前,我们就要理清楚到底什么是威力?M16步枪是小口径步枪潮流的引领者之一一般而言,我们把子弹能给目标造成的伤害叫做威力,但是这就要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创伤弹道。而创伤弹道说起来,也是一种偏玄学的学问,从子弹造成杀伤的方式来看,口径的大小确实会影响到最后的杀伤效果,因为从目前子弹的杀伤方式看主要分为破片和翻滚,前者是指子弹在射入目标体内之后由于子弹高速旋转时附带的动能过大,会使弹头破碎,从而在目标体内“炸开”造成较大的创伤积,这类杀伤方式往往是多数小口径步枪的选择,而像7.62这样口径的步枪弹,我们以AK47步枪发射的M43步枪弹为例,这种7.62*39mm的弹药主要依靠的是翻滚这种杀杀伤方式。图为M43步枪弹翻滚式的杀伤主要依靠的是弹头质量,于小口径追求轻量化易破碎不同,由于弹头的口径和质量偏大,弹丸的初速是低于小口径弹药的,因此在射入目标体内后,弹头不会轻易破碎,而是整体翻滚,在带来巨大的停止作用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创口。那么综上所述,两种杀伤方式各有自己的利弊,如果单单以威力一词概括,显然有些武断。因为某些射击游戏而在国内人尽皆知的巴雷特步枪起初是为了打猎而设计的最后,我们回到问题本身,由于多数子弹的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其针对的目标也是人类本身,但是如果将目标定为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那么由于后者在生理机能上远比人类强大,因此小口径弹药的破片杀伤方式在面对大型野兽时,效果可能会不佳,而大口径弹药的表现相较之下毫无疑问是更加稳定的,因此,在面对大型猎物时,大口径弹药的杀伤效果要更加优秀。弹头质量越大,同速度下的动能越大。然并卵光是一个速度就足够让人抓狂了,何况还有形状导致的弹道损伤模型。简单来说吧,同样一个酒瓶子。让龙哥抽在你脑袋上和鹿晗抽在你脑袋上。你选谁,反正我选鹿晗...子弹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枚9mm手枪弹的纯铅,铜披甲FMJ弹头重量近8克,一枚AK的7.62mm 钢芯披铜弹头重量也差不多近8克。一个初速只有400以下,一个初速700以上。打在人身上效果估计都想得到什么区别,所以咱们得算考虑速度。你要想让弹头有更高的速度,要不增加装药,要不减轻弹头质量,或者改进弹头形状,让其更好存速。前两个是硬指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小口径能取代中间威力弹成为主流。一枚5.56mm M855弹头只有4克,而装药却和AK的M43弹差不多,用膝盖都想得到初速一定是高得多。我们再想一下,子弹快速击中固体时候会发生什么。速度越快,撞击到人体的时候子弹更容易失稳,也更容易碎裂。因此能造成更大的空腔效应,对软目标损伤更大。弹头越小,同样动能下受力点更小,单位受力面积更大,因此穿透性也更强。但也有个问题就是小口径因为质量轻,受空气阻力影响大,远距离存能不好。好了我想说的是,子弹威力太笼统了,你得看到底是对肉体毁伤能力,还是对硬目标的侵彻能力。速度,质量,形状,弹头材质这些都是因素。手枪和冲锋枪之类一般因为考虑后坐力问题,不适合装药过多,所以初速不够,初速不够没办法形成足够空腔,而且该两种武器都适合近距离使用,不考虑太远。因此会选择弹头较重,初速较低,弹头圆平,材质软容易变形的手枪弹。不求穿透,只求动能全部释放给目标。而小口径步枪的弹头初速还行,近距离毁伤牛逼,但是三百米之外因为存能问题,速度下降快。所以对远距离软目标杀伤感人。弹头是钢芯还是纯铅,是FMJ还是开尖弹,对不同目标都杀伤都不一样。所以吧,这是个很复杂的课题。不是从质量就能说的明白的

子弹的威力,射入水中的子弹有没有杀伤力

4,子弹的真实威力有多大

那真的要看是什么枪的子弹了,只要不爆头就死不了?开玩笑呢你?特种部队的人都有一个习惯,第一枪打头,第二枪补心脏。。。你说哪个重要? 防弹衣的作用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夸张,该死还得死。挨两枪之后继续杀敌,那要看哪个部位挨枪子儿了,那枪的那个手要是挨了枪子儿了,你说他还能杀敌吗? 你肯定游戏玩儿多了。。。大炮一枪就死了,打脚上也死,那是骗人的,顶多说明他威力打,脚能打掉是真的,但不至于死,但是,你说要是打脑袋上,那脑袋可就没有了。。。
要看什么型号的子弹和枪了,没有防弹衣,那只是游戏,特种部队顶多只能挺3到5分钟,还有爆头必死无疑,也有可能有头盔但也能死的。。
士兵上战场是没有防弹衣的,即使是特种部队也没有。普通士兵不列装的因为造价过高,特种部队则是因为行动不便。钢盔是为了防炮弹片的,防步枪弹都差强人意。挨上两枪战斗意志强的话是能挺个三五分钟的,时间长了就不行了。不管打在哪里
真枪威力都很大之分你打哪,如果是头或心脏立刻就毙命,awp这种狙击枪只要被打到无论哪里都是一个拳头大的洞是十分恐怖的,还有散弹在现实生活中威力是十分大的隔20米对人头开一枪头都会全没只剩身子,击中手或脚则会不断流血出血击中肚子还可能导致肠子全断还有喉咙的静脉被击中也是很恐怖的事所以现实生活的枪几乎都是十分厉害的没分威力的只有技术好的人才能称为枪神

文章TAG:子弹的威力  射入水中的子弹有没有杀伤力  子弹  威力  射入  

相关文章

  • 100款夜间禁用软件app入口,皇台十大违禁软件有哪些?

    10个被禁软件网站入口md媒体MD0076视频果冻app精品版。十八个禁用软件应用程序在夜间糖心1,禁用软件app糖心是一款大型精品视频软件,夜间禁用哔哩哔哩门户软件18项,夜间禁用哔哩哔哩门户软件18项,是指一种可以限制用户在晚上18:00到第二天早上6:00使用哔哩哔哩的软件,18种夜间禁用哔哩哔哩门户软件主要有两个功能。晚上18禁用哔哩哔哩门户软件的实现原理比较简单。1、十大黄台禁用软件有哪些Top10皇台残疾人软件2023如下:第一个生命之钟生命之钟是一个模拟游戏,通过算法预测用户的寿命。虽然有人..
  • 里番外番口工全彩本子h,番外全彩本子h高清口工合集

    什么是里番外番口工全彩本子h?里番、外番、口工、全彩本子h,这几个词语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是对于爱好动漫或者ACG文化的人来说,这些词语就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里番和外番,就是指日本动画中含有较多色情或者暴力内容的作品;口工,就是指一种以绘制口交场面为主的绘画技巧;全彩本子h,就是指完全使用彩色插图的一种色情漫画本子。2.番外全彩本子h高清口工合集有哪些特点?番外全彩本子h高清口工合集,一方面是一种ACG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对于动漫迷来说,合集的形式可以让他..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