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单机攻略 - 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唐朝与土国的联姻说明了什么

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唐朝与土国的联姻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2-07-20 11:15:43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唐朝与土国的联姻说明了什么

两族通婚 开放技术,大唐建立安西都护府以维护地区稳定,并抵御阿拉伯帝国潜在威胁,总之唐朝是通过起强大的文化对西域各国实行了一场全面的文化侵略战争,致使几百年之后远离中原几千里的西辽国依然还维持汉族习俗的原因.
任务占坑

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唐朝与土国的联姻说明了什么

2,唐朝哪一年设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是隶属唐朝安西大都护府的四个军镇,最初设立在龟兹(今库车)、焉耆、于阗(今和田)和疏勒(今喀什)。公元648年唐朝设立安西四镇。679年西突厥叛乱被唐朝军队联合当地武装力量平定后在碎叶河畔旧城基础上筑碎叶城。碎叶镇设立后,焉耆驻兵移师驻扎,后安西四镇变成了碎叶、龟兹、疏勒、于阗。

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唐朝与土国的联姻说明了什么

3,唐代安西四镇是

安西四镇,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唐朝与土国的联姻说明了什么

4,大唐盛世时期西域的疆域有多辽阔又有多么繁华呢

吐蕃与唐朝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大唐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伐西域的龟兹、疏勒时,吐蕃国派兵增援,《旧唐书》记载“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各自退兵。由于吐蕃与吐谷浑不和,双方爆发战争,吐谷浑被吐蕃打得大败,向宗主国大唐求救。《旧唐书》载:“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唐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认为对付这等小国,必定是手到擒来。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薛仁贵率领攻击,后勤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固守。薛仁贵在河口时击破吐蕃军,屯兵乌海城,而郭待封贪功冒进,没有在大非岭固守,也率军直插乌海。没想到被吐蕃打了个伏击,丢掉了粮食辎重,薛仁贵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补给,只得仓皇撤退。在撤退途中的大非川中了吐蕃埋伏,唐军大败。此战的指挥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他认为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国内必然空虚。唐军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的后路,下一步便可直捣逻娑。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此处地处冰川雪域,地势险要。薛仁贵判断吐蕃军必在乌海以逸待劳,唐军须尽快拿下乌海。由于乌海地区交通不便,辎重难以运输,薛仁贵派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建立营寨,守护粮草,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 果然在河口大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薛仁贵乘胜占领了乌海城。没想到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在半路被吐蕃20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辎重、粮草尽失,随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唐军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外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从此一跃成为西域强国,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战由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指挥。面对唐军占领乌海的不利局势,论钦陵临危不乱,迅速调集部队,袭击唐军粮草、辎重部队,切断唐军后勤补给,逼迫薛仁贵退出乌海。论钦陵之后举吐蕃全国之力,集合四十万大军,逼薛仁贵决战。吐蕃兵习惯了高原作战,以四十万对五万的兵力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虽然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奈。当时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与乌海城之间集结,很有可能切断唐军的补给,如果不跟上大部队,一旦道路被切断,薛仁贵军在乌海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吐蕃调动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围攻唐军,但薛仁贵毕竟是大唐名将,吐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将唐军吃掉。唐军固然损失惨重,吐蕃也损失不小,所以最后双方讲和。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并入吐蕃。自此,唐与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公元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记载:“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唐玄宗时期,唐朝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唐"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吐蕃与唐朝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大唐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伐西域的龟兹、疏勒时,吐蕃国派兵增援,《旧唐书》记载“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各自退兵。由于吐蕃与吐谷浑不和,双方爆发战争,吐谷浑被吐蕃打得大败,向宗主国大唐求救。《旧唐书》载:“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唐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认为对付这等小国,必定是手到擒来。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薛仁贵率领攻击,后勤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固守。薛仁贵在河口时击破吐蕃军,屯兵乌海城,而郭待封贪功冒进,没有在大非岭固守,也率军直插乌海。没想到被吐蕃打了个伏击,丢掉了粮食辎重,薛仁贵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补给,只得仓皇撤退。在撤退途中的大非川中了吐蕃埋伏,唐军大败。此战的指挥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他认为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国内必然空虚。唐军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的后路,下一步便可直捣逻娑。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此处地处冰川雪域,地势险要。薛仁贵判断吐蕃军必在乌海以逸待劳,唐军须尽快拿下乌海。由于乌海地区交通不便,辎重难以运输,薛仁贵派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建立营寨,守护粮草,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 果然在河口大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薛仁贵乘胜占领了乌海城。没想到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在半路被吐蕃20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辎重、粮草尽失,随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唐军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外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从此一跃成为西域强国,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战由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指挥。面对唐军占领乌海的不利局势,论钦陵临危不乱,迅速调集部队,袭击唐军粮草、辎重部队,切断唐军后勤补给,逼迫薛仁贵退出乌海。论钦陵之后举吐蕃全国之力,集合四十万大军,逼薛仁贵决战。吐蕃兵习惯了高原作战,以四十万对五万的兵力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虽然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奈。当时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与乌海城之间集结,很有可能切断唐军的补给,如果不跟上大部队,一旦道路被切断,薛仁贵军在乌海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吐蕃调动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围攻唐军,但薛仁贵毕竟是大唐名将,吐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将唐军吃掉。唐军固然损失惨重,吐蕃也损失不小,所以最后双方讲和。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并入吐蕃。自此,唐与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公元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记载:“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唐玄宗时期,唐朝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唐"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打到服为止,或者打到灭国为止。所以,在史书中出现了这样征战记录: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只带了包含回鹘兵在内共一万多人,其中唐军还有不少步兵,而突厥兵力在10万多一点。结果在西域称霸一方的西突厥被苏定方斩杀数万人,追奔三十里,随后一路追击,直到灭了西突厥。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747年,小勃律国叛变,归附吐蕃,引发西域各国效仿,纷纷背叛唐朝,高仙芝率兵一万余人,万里远征。小勃律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当时吐蕃占据西藏,唐军是无法经由西藏进入克什米尔的。所以只能先进军到新疆靠近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再越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才能抵达小勃律。而当时的唐军,正是在高仙芝的带领下,远征万里,克服艰难险阻,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攻灭小勃律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娑勒城是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峻,吐蕃十万大军在此“堑断崖谷,筑城防御”。高仙芝一万余唐军就是在这,大败10万吐蕃军,斩首5000余级,吐蕃兵坠崖、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与阿拉伯帝国之战751年,被高仙芝灭掉的石国王子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并联合西域昭武九姓各国计划突袭唐朝安西四镇。高仙芝率兵2万,另外有葛逻禄人、拔汗那人为胡人盟军,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带着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插大食国,突入大食境内700里。双方在怛罗斯大战,唐军以2万对战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结果唐军以强大的战斗力将绝对的劣势局打成了对峙局。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双方对峙5天后,由于盟友葛逻禄人背叛,导致唐军大败。但此举也以武力迫使阿拉伯帝国放弃东扩吞并大唐的想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其一,唐军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从以上战例中就可以看出来,高仙芝万里远征,古代没有良好的越野、登山等防护装备,唐军一两万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而且一般历尽艰辛翻过这样的险峻山区之后,肯定很疲惫,战斗意志下降。但唐军在干完这些事儿之后,战斗力依然彪悍至极,比如在娑勒城,一万人干掉吐蕃十万兵,在怛罗斯以2万人和15万兵打成对峙局。这些都说明了唐军西域驻军的战斗力,那真不是吹的,那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其二,西域各国比较弱。自从东突厥、西突厥被唐朝攻灭以后,突厥各部落就处于分裂状态,多数臣服于大唐,并且在战争时期,突厥还出兵和唐军并肩战斗。所以突厥玩儿完了之后,西域各国都是些小国,掀不起多大风浪,以唐军强大的战斗力,谁不服,派个一两万兵就能将其打服。突厥被灭之后,唯一掀起的一次风浪就是唐高宗时期,突厥部落联合起来聚集几十万人攻陷唐朝很多边境重镇。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出动30万大军,由裴行俭率领,大破突厥,得胜而归。其三,唐朝名将辈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如果说哪个朝代出的名将最多的话,那唐朝绝对是最多的!贞观时期有李靖攻灭东突厥,李世勣攻破高句丽等,高宗时期有苏定方一人灭三国,裴行俭威震西域,打服各国,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刘仁轨灭百济,大破日本舰队。武则天时期有王孝杰大破吐蕃,攻破突厥,唐玄宗时期有王忠嗣打服西域各国,使得边境数十年无战事,高仙芝万里远征,哥舒翰威震吐蕃,李光弼、郭子仪攻灭安禄山、史思明等。唐朝自开国到唐玄宗时期,代代出名将,还不止一个,都能威震各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彪悍过。这是唐朝在西域可以长期站住脚的原因之一。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别看唐朝在西域只有2万兵,要知道这2万兵本身战斗力彪悍,统兵之将又是名将,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偶尔动静大点的就出动几十万人上阵。
吐蕃与唐朝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大唐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伐西域的龟兹、疏勒时,吐蕃国派兵增援,《旧唐书》记载“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各自退兵。由于吐蕃与吐谷浑不和,双方爆发战争,吐谷浑被吐蕃打得大败,向宗主国大唐求救。《旧唐书》载:“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唐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认为对付这等小国,必定是手到擒来。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薛仁贵率领攻击,后勤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固守。薛仁贵在河口时击破吐蕃军,屯兵乌海城,而郭待封贪功冒进,没有在大非岭固守,也率军直插乌海。没想到被吐蕃打了个伏击,丢掉了粮食辎重,薛仁贵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补给,只得仓皇撤退。在撤退途中的大非川中了吐蕃埋伏,唐军大败。此战的指挥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他认为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国内必然空虚。唐军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的后路,下一步便可直捣逻娑。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此处地处冰川雪域,地势险要。薛仁贵判断吐蕃军必在乌海以逸待劳,唐军须尽快拿下乌海。由于乌海地区交通不便,辎重难以运输,薛仁贵派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建立营寨,守护粮草,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 果然在河口大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薛仁贵乘胜占领了乌海城。没想到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在半路被吐蕃20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辎重、粮草尽失,随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唐军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外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从此一跃成为西域强国,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战由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指挥。面对唐军占领乌海的不利局势,论钦陵临危不乱,迅速调集部队,袭击唐军粮草、辎重部队,切断唐军后勤补给,逼迫薛仁贵退出乌海。论钦陵之后举吐蕃全国之力,集合四十万大军,逼薛仁贵决战。吐蕃兵习惯了高原作战,以四十万对五万的兵力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虽然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奈。当时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与乌海城之间集结,很有可能切断唐军的补给,如果不跟上大部队,一旦道路被切断,薛仁贵军在乌海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吐蕃调动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围攻唐军,但薛仁贵毕竟是大唐名将,吐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将唐军吃掉。唐军固然损失惨重,吐蕃也损失不小,所以最后双方讲和。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并入吐蕃。自此,唐与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公元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记载:“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唐玄宗时期,唐朝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唐"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打到服为止,或者打到灭国为止。所以,在史书中出现了这样征战记录: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只带了包含回鹘兵在内共一万多人,其中唐军还有不少步兵,而突厥兵力在10万多一点。结果在西域称霸一方的西突厥被苏定方斩杀数万人,追奔三十里,随后一路追击,直到灭了西突厥。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747年,小勃律国叛变,归附吐蕃,引发西域各国效仿,纷纷背叛唐朝,高仙芝率兵一万余人,万里远征。小勃律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当时吐蕃占据西藏,唐军是无法经由西藏进入克什米尔的。所以只能先进军到新疆靠近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再越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才能抵达小勃律。而当时的唐军,正是在高仙芝的带领下,远征万里,克服艰难险阻,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攻灭小勃律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娑勒城是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峻,吐蕃十万大军在此“堑断崖谷,筑城防御”。高仙芝一万余唐军就是在这,大败10万吐蕃军,斩首5000余级,吐蕃兵坠崖、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与阿拉伯帝国之战751年,被高仙芝灭掉的石国王子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并联合西域昭武九姓各国计划突袭唐朝安西四镇。高仙芝率兵2万,另外有葛逻禄人、拔汗那人为胡人盟军,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带着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插大食国,突入大食境内700里。双方在怛罗斯大战,唐军以2万对战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结果唐军以强大的战斗力将绝对的劣势局打成了对峙局。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双方对峙5天后,由于盟友葛逻禄人背叛,导致唐军大败。但此举也以武力迫使阿拉伯帝国放弃东扩吞并大唐的想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其一,唐军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从以上战例中就可以看出来,高仙芝万里远征,古代没有良好的越野、登山等防护装备,唐军一两万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而且一般历尽艰辛翻过这样的险峻山区之后,肯定很疲惫,战斗意志下降。但唐军在干完这些事儿之后,战斗力依然彪悍至极,比如在娑勒城,一万人干掉吐蕃十万兵,在怛罗斯以2万人和15万兵打成对峙局。这些都说明了唐军西域驻军的战斗力,那真不是吹的,那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其二,西域各国比较弱。自从东突厥、西突厥被唐朝攻灭以后,突厥各部落就处于分裂状态,多数臣服于大唐,并且在战争时期,突厥还出兵和唐军并肩战斗。所以突厥玩儿完了之后,西域各国都是些小国,掀不起多大风浪,以唐军强大的战斗力,谁不服,派个一两万兵就能将其打服。突厥被灭之后,唯一掀起的一次风浪就是唐高宗时期,突厥部落联合起来聚集几十万人攻陷唐朝很多边境重镇。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出动30万大军,由裴行俭率领,大破突厥,得胜而归。其三,唐朝名将辈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如果说哪个朝代出的名将最多的话,那唐朝绝对是最多的!贞观时期有李靖攻灭东突厥,李世勣攻破高句丽等,高宗时期有苏定方一人灭三国,裴行俭威震西域,打服各国,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刘仁轨灭百济,大破日本舰队。武则天时期有王孝杰大破吐蕃,攻破突厥,唐玄宗时期有王忠嗣打服西域各国,使得边境数十年无战事,高仙芝万里远征,哥舒翰威震吐蕃,李光弼、郭子仪攻灭安禄山、史思明等。唐朝自开国到唐玄宗时期,代代出名将,还不止一个,都能威震各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彪悍过。这是唐朝在西域可以长期站住脚的原因之一。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别看唐朝在西域只有2万兵,要知道这2万兵本身战斗力彪悍,统兵之将又是名将,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偶尔动静大点的就出动几十万人上阵。最能体现大唐繁盛的应该是其对外交往时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大唐的对外交往,不仅在地域上横越亚欧和东西两洋,而且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兼容并包,互相尊重,海纳百川。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中外文化在唐朝交融互动,产生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辉,成为对西域各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具有强大吸引作用的软实力。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笑容上、在陕西乾陵六十一番臣残留的雕像中、在《西遊记》的神奇故事里、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和海外诸多的唐人街区内,感受到昔日大唐繁盛的光辉。
吐蕃与唐朝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大唐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伐西域的龟兹、疏勒时,吐蕃国派兵增援,《旧唐书》记载“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各自退兵。由于吐蕃与吐谷浑不和,双方爆发战争,吐谷浑被吐蕃打得大败,向宗主国大唐求救。《旧唐书》载:“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唐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认为对付这等小国,必定是手到擒来。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薛仁贵率领攻击,后勤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固守。薛仁贵在河口时击破吐蕃军,屯兵乌海城,而郭待封贪功冒进,没有在大非岭固守,也率军直插乌海。没想到被吐蕃打了个伏击,丢掉了粮食辎重,薛仁贵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补给,只得仓皇撤退。在撤退途中的大非川中了吐蕃埋伏,唐军大败。此战的指挥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他认为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国内必然空虚。唐军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的后路,下一步便可直捣逻娑。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此处地处冰川雪域,地势险要。薛仁贵判断吐蕃军必在乌海以逸待劳,唐军须尽快拿下乌海。由于乌海地区交通不便,辎重难以运输,薛仁贵派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建立营寨,守护粮草,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 果然在河口大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薛仁贵乘胜占领了乌海城。没想到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在半路被吐蕃20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辎重、粮草尽失,随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唐军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外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从此一跃成为西域强国,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战由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指挥。面对唐军占领乌海的不利局势,论钦陵临危不乱,迅速调集部队,袭击唐军粮草、辎重部队,切断唐军后勤补给,逼迫薛仁贵退出乌海。论钦陵之后举吐蕃全国之力,集合四十万大军,逼薛仁贵决战。吐蕃兵习惯了高原作战,以四十万对五万的兵力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虽然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奈。当时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与乌海城之间集结,很有可能切断唐军的补给,如果不跟上大部队,一旦道路被切断,薛仁贵军在乌海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吐蕃调动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围攻唐军,但薛仁贵毕竟是大唐名将,吐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将唐军吃掉。唐军固然损失惨重,吐蕃也损失不小,所以最后双方讲和。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并入吐蕃。自此,唐与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公元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记载:“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唐玄宗时期,唐朝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唐"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打到服为止,或者打到灭国为止。所以,在史书中出现了这样征战记录: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只带了包含回鹘兵在内共一万多人,其中唐军还有不少步兵,而突厥兵力在10万多一点。结果在西域称霸一方的西突厥被苏定方斩杀数万人,追奔三十里,随后一路追击,直到灭了西突厥。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747年,小勃律国叛变,归附吐蕃,引发西域各国效仿,纷纷背叛唐朝,高仙芝率兵一万余人,万里远征。小勃律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当时吐蕃占据西藏,唐军是无法经由西藏进入克什米尔的。所以只能先进军到新疆靠近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再越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才能抵达小勃律。而当时的唐军,正是在高仙芝的带领下,远征万里,克服艰难险阻,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攻灭小勃律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娑勒城是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峻,吐蕃十万大军在此“堑断崖谷,筑城防御”。高仙芝一万余唐军就是在这,大败10万吐蕃军,斩首5000余级,吐蕃兵坠崖、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与阿拉伯帝国之战751年,被高仙芝灭掉的石国王子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并联合西域昭武九姓各国计划突袭唐朝安西四镇。高仙芝率兵2万,另外有葛逻禄人、拔汗那人为胡人盟军,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带着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插大食国,突入大食境内700里。双方在怛罗斯大战,唐军以2万对战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结果唐军以强大的战斗力将绝对的劣势局打成了对峙局。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双方对峙5天后,由于盟友葛逻禄人背叛,导致唐军大败。但此举也以武力迫使阿拉伯帝国放弃东扩吞并大唐的想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其一,唐军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从以上战例中就可以看出来,高仙芝万里远征,古代没有良好的越野、登山等防护装备,唐军一两万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而且一般历尽艰辛翻过这样的险峻山区之后,肯定很疲惫,战斗意志下降。但唐军在干完这些事儿之后,战斗力依然彪悍至极,比如在娑勒城,一万人干掉吐蕃十万兵,在怛罗斯以2万人和15万兵打成对峙局。这些都说明了唐军西域驻军的战斗力,那真不是吹的,那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其二,西域各国比较弱。自从东突厥、西突厥被唐朝攻灭以后,突厥各部落就处于分裂状态,多数臣服于大唐,并且在战争时期,突厥还出兵和唐军并肩战斗。所以突厥玩儿完了之后,西域各国都是些小国,掀不起多大风浪,以唐军强大的战斗力,谁不服,派个一两万兵就能将其打服。突厥被灭之后,唯一掀起的一次风浪就是唐高宗时期,突厥部落联合起来聚集几十万人攻陷唐朝很多边境重镇。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出动30万大军,由裴行俭率领,大破突厥,得胜而归。其三,唐朝名将辈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如果说哪个朝代出的名将最多的话,那唐朝绝对是最多的!贞观时期有李靖攻灭东突厥,李世勣攻破高句丽等,高宗时期有苏定方一人灭三国,裴行俭威震西域,打服各国,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刘仁轨灭百济,大破日本舰队。武则天时期有王孝杰大破吐蕃,攻破突厥,唐玄宗时期有王忠嗣打服西域各国,使得边境数十年无战事,高仙芝万里远征,哥舒翰威震吐蕃,李光弼、郭子仪攻灭安禄山、史思明等。唐朝自开国到唐玄宗时期,代代出名将,还不止一个,都能威震各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彪悍过。这是唐朝在西域可以长期站住脚的原因之一。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别看唐朝在西域只有2万兵,要知道这2万兵本身战斗力彪悍,统兵之将又是名将,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偶尔动静大点的就出动几十万人上阵。最能体现大唐繁盛的应该是其对外交往时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大唐的对外交往,不仅在地域上横越亚欧和东西两洋,而且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兼容并包,互相尊重,海纳百川。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中外文化在唐朝交融互动,产生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辉,成为对西域各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具有强大吸引作用的软实力。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笑容上、在陕西乾陵六十一番臣残留的雕像中、在《西遊记》的神奇故事里、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和海外诸多的唐人街区内,感受到昔日大唐繁盛的光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和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小队甚至几个日本兵就可以占领一个县城是一个道理。什么意思呢?虽然西域广大地区只有20000驻军,但是在20000驻军身后,有大唐的百万雄师,谁要是敢于犯上作乱,这20000军队就是先锋,如果20000人搞不定,那么等待反抗者的就是唐朝的百万大军。就问你怕不怕?而唐朝之所以能够靠着20000人控制广大西域地区,除了唐帝国的强大后援,更多的是这20000人并不简单:1、怀威以远,人人皆可为将在西域驻守的20000将士,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千锤百炼的百战之师,这就保证了在开战时,这支军队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西域地区小国林立,随便一个小国的人口就可以和驻西域的唐军规模相当,强行的武力镇压肯定不好使,会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以夷制夷”,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允许本地人管理本地地区,条件就是必须宣誓效忠于大唐,而20000西域军队就退居二线,成为维护正义的西域警察。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唐朝重点控制的地方,有安西四镇,其他地区,都是原有的部落实行自治。唐朝在西域广大地区,实施的是羁縻统治的形式。而一旦某些小国犯上作乱,20000西域军队就可以出兵维护正义,由于唐朝在西域有崇高威望,因此20000西域军队能够争取到大量的其他小国军队,组成强大的西域联军镇压叛乱,这时候的20000西域联军就成为西域联军的实际领导。当然,能够实现这样威风状态的,需要国力达到盛唐的巅峰。2、占据咽喉,辐射西域全局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为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命大将军侯君集消灭高昌国,在高昌故地设立了大唐西州都护府,治所在 西州, 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648年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657年名将苏定方在灭掉西突厥,658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并设置“安西四镇”威震西域,安西四镇几经变迁,最后固定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安西四镇统属于安斯都护府之下,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个据点,对辐射西域至关重要。20000西域军队就分布在安西四镇地区。若西域某地发生动乱,安西四镇即可迅速出兵平叛,而在和平时期,安西四镇遥相呼应,控制交通要道,对周边小国进行遏制和威慑。千余年之后,日本侵略中国时有样学样,也采取了占据大城市,并依靠据点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被称为“囚笼政策”。可惜,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随之减小。808年,安西四镇彻底被吐蕃攻陷,唐朝在西域地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吐蕃与唐朝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大唐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伐西域的龟兹、疏勒时,吐蕃国派兵增援,《旧唐书》记载“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各自退兵。由于吐蕃与吐谷浑不和,双方爆发战争,吐谷浑被吐蕃打得大败,向宗主国大唐求救。《旧唐书》载:“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唐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认为对付这等小国,必定是手到擒来。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薛仁贵率领攻击,后勤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固守。薛仁贵在河口时击破吐蕃军,屯兵乌海城,而郭待封贪功冒进,没有在大非岭固守,也率军直插乌海。没想到被吐蕃打了个伏击,丢掉了粮食辎重,薛仁贵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补给,只得仓皇撤退。在撤退途中的大非川中了吐蕃埋伏,唐军大败。此战的指挥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他认为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国内必然空虚。唐军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的后路,下一步便可直捣逻娑。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此处地处冰川雪域,地势险要。薛仁贵判断吐蕃军必在乌海以逸待劳,唐军须尽快拿下乌海。由于乌海地区交通不便,辎重难以运输,薛仁贵派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建立营寨,守护粮草,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 果然在河口大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薛仁贵乘胜占领了乌海城。没想到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在半路被吐蕃20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辎重、粮草尽失,随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唐军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外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从此一跃成为西域强国,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战由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指挥。面对唐军占领乌海的不利局势,论钦陵临危不乱,迅速调集部队,袭击唐军粮草、辎重部队,切断唐军后勤补给,逼迫薛仁贵退出乌海。论钦陵之后举吐蕃全国之力,集合四十万大军,逼薛仁贵决战。吐蕃兵习惯了高原作战,以四十万对五万的兵力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虽然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奈。当时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与乌海城之间集结,很有可能切断唐军的补给,如果不跟上大部队,一旦道路被切断,薛仁贵军在乌海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吐蕃调动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围攻唐军,但薛仁贵毕竟是大唐名将,吐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将唐军吃掉。唐军固然损失惨重,吐蕃也损失不小,所以最后双方讲和。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并入吐蕃。自此,唐与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公元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记载:“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唐玄宗时期,唐朝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唐"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打到服为止,或者打到灭国为止。所以,在史书中出现了这样征战记录: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只带了包含回鹘兵在内共一万多人,其中唐军还有不少步兵,而突厥兵力在10万多一点。结果在西域称霸一方的西突厥被苏定方斩杀数万人,追奔三十里,随后一路追击,直到灭了西突厥。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747年,小勃律国叛变,归附吐蕃,引发西域各国效仿,纷纷背叛唐朝,高仙芝率兵一万余人,万里远征。小勃律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当时吐蕃占据西藏,唐军是无法经由西藏进入克什米尔的。所以只能先进军到新疆靠近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再越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才能抵达小勃律。而当时的唐军,正是在高仙芝的带领下,远征万里,克服艰难险阻,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攻灭小勃律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娑勒城是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峻,吐蕃十万大军在此“堑断崖谷,筑城防御”。高仙芝一万余唐军就是在这,大败10万吐蕃军,斩首5000余级,吐蕃兵坠崖、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与阿拉伯帝国之战751年,被高仙芝灭掉的石国王子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并联合西域昭武九姓各国计划突袭唐朝安西四镇。高仙芝率兵2万,另外有葛逻禄人、拔汗那人为胡人盟军,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带着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插大食国,突入大食境内700里。双方在怛罗斯大战,唐军以2万对战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结果唐军以强大的战斗力将绝对的劣势局打成了对峙局。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双方对峙5天后,由于盟友葛逻禄人背叛,导致唐军大败。但此举也以武力迫使阿拉伯帝国放弃东扩吞并大唐的想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其一,唐军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从以上战例中就可以看出来,高仙芝万里远征,古代没有良好的越野、登山等防护装备,唐军一两万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而且一般历尽艰辛翻过这样的险峻山区之后,肯定很疲惫,战斗意志下降。但唐军在干完这些事儿之后,战斗力依然彪悍至极,比如在娑勒城,一万人干掉吐蕃十万兵,在怛罗斯以2万人和15万兵打成对峙局。这些都说明了唐军西域驻军的战斗力,那真不是吹的,那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其二,西域各国比较弱。自从东突厥、西突厥被唐朝攻灭以后,突厥各部落就处于分裂状态,多数臣服于大唐,并且在战争时期,突厥还出兵和唐军并肩战斗。所以突厥玩儿完了之后,西域各国都是些小国,掀不起多大风浪,以唐军强大的战斗力,谁不服,派个一两万兵就能将其打服。突厥被灭之后,唯一掀起的一次风浪就是唐高宗时期,突厥部落联合起来聚集几十万人攻陷唐朝很多边境重镇。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出动30万大军,由裴行俭率领,大破突厥,得胜而归。其三,唐朝名将辈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如果说哪个朝代出的名将最多的话,那唐朝绝对是最多的!贞观时期有李靖攻灭东突厥,李世勣攻破高句丽等,高宗时期有苏定方一人灭三国,裴行俭威震西域,打服各国,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刘仁轨灭百济,大破日本舰队。武则天时期有王孝杰大破吐蕃,攻破突厥,唐玄宗时期有王忠嗣打服西域各国,使得边境数十年无战事,高仙芝万里远征,哥舒翰威震吐蕃,李光弼、郭子仪攻灭安禄山、史思明等。唐朝自开国到唐玄宗时期,代代出名将,还不止一个,都能威震各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彪悍过。这是唐朝在西域可以长期站住脚的原因之一。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别看唐朝在西域只有2万兵,要知道这2万兵本身战斗力彪悍,统兵之将又是名将,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偶尔动静大点的就出动几十万人上阵。最能体现大唐繁盛的应该是其对外交往时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大唐的对外交往,不仅在地域上横越亚欧和东西两洋,而且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兼容并包,互相尊重,海纳百川。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中外文化在唐朝交融互动,产生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辉,成为对西域各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具有强大吸引作用的软实力。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笑容上、在陕西乾陵六十一番臣残留的雕像中、在《西遊记》的神奇故事里、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和海外诸多的唐人街区内,感受到昔日大唐繁盛的光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和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小队甚至几个日本兵就可以占领一个县城是一个道理。什么意思呢?虽然西域广大地区只有20000驻军,但是在20000驻军身后,有大唐的百万雄师,谁要是敢于犯上作乱,这20000军队就是先锋,如果20000人搞不定,那么等待反抗者的就是唐朝的百万大军。就问你怕不怕?而唐朝之所以能够靠着20000人控制广大西域地区,除了唐帝国的强大后援,更多的是这20000人并不简单:1、怀威以远,人人皆可为将在西域驻守的20000将士,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千锤百炼的百战之师,这就保证了在开战时,这支军队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西域地区小国林立,随便一个小国的人口就可以和驻西域的唐军规模相当,强行的武力镇压肯定不好使,会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以夷制夷”,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允许本地人管理本地地区,条件就是必须宣誓效忠于大唐,而20000西域军队就退居二线,成为维护正义的西域警察。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唐朝重点控制的地方,有安西四镇,其他地区,都是原有的部落实行自治。唐朝在西域广大地区,实施的是羁縻统治的形式。而一旦某些小国犯上作乱,20000西域军队就可以出兵维护正义,由于唐朝在西域有崇高威望,因此20000西域军队能够争取到大量的其他小国军队,组成强大的西域联军镇压叛乱,这时候的20000西域联军就成为西域联军的实际领导。当然,能够实现这样威风状态的,需要国力达到盛唐的巅峰。2、占据咽喉,辐射西域全局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为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命大将军侯君集消灭高昌国,在高昌故地设立了大唐西州都护府,治所在 西州, 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648年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657年名将苏定方在灭掉西突厥,658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并设置“安西四镇”威震西域,安西四镇几经变迁,最后固定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安西四镇统属于安斯都护府之下,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个据点,对辐射西域至关重要。20000西域军队就分布在安西四镇地区。若西域某地发生动乱,安西四镇即可迅速出兵平叛,而在和平时期,安西四镇遥相呼应,控制交通要道,对周边小国进行遏制和威慑。千余年之后,日本侵略中国时有样学样,也采取了占据大城市,并依靠据点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被称为“囚笼政策”。可惜,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随之减小。808年,安西四镇彻底被吐蕃攻陷,唐朝在西域地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唐朝在高宗时期没掉了西突厥,并在原来西突厥的领土上建立行政治所,面积达到最大。最西边已经到达了黑海,和东罗马帝国的东部接壤。据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军消灭了西突厥,并分置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随即唐高宗派遣使者前往东罗马帝国(唐朝称为扶林国)商定边界。大唐派遣到东罗马的使臣是一个祖籍波斯的人,名叫阿罗憾,他跟随苏定方征战西突厥有功,被调往长安任职。考虑到他的波斯出生,比较熟悉西亚一代的风土人情,对东罗马帝国也比汉人更为了解,就交给了他和东罗马政府商定国界的任务。此人不负众望,通过反复磋商,最后商定了国界,并立了界碑。既然已经有史料证明大唐的最西边界已经比邻东罗马,那就说明唐朝的统治区域已经远远超出了汉文化圈范围,已经到达了现在的伊朗和中亚一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国,国境内多种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造就了大唐恢弘的气度。但是好景不长,高宗以后,历任统治者对西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唐朝领土也一直在缩水。
吐蕃与唐朝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大唐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伐西域的龟兹、疏勒时,吐蕃国派兵增援,《旧唐书》记载“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各自退兵。由于吐蕃与吐谷浑不和,双方爆发战争,吐谷浑被吐蕃打得大败,向宗主国大唐求救。《旧唐书》载:“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唐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认为对付这等小国,必定是手到擒来。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薛仁贵率领攻击,后勤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固守。薛仁贵在河口时击破吐蕃军,屯兵乌海城,而郭待封贪功冒进,没有在大非岭固守,也率军直插乌海。没想到被吐蕃打了个伏击,丢掉了粮食辎重,薛仁贵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补给,只得仓皇撤退。在撤退途中的大非川中了吐蕃埋伏,唐军大败。此战的指挥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他认为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国内必然空虚。唐军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的后路,下一步便可直捣逻娑。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此处地处冰川雪域,地势险要。薛仁贵判断吐蕃军必在乌海以逸待劳,唐军须尽快拿下乌海。由于乌海地区交通不便,辎重难以运输,薛仁贵派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建立营寨,守护粮草,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 果然在河口大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薛仁贵乘胜占领了乌海城。没想到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在半路被吐蕃20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辎重、粮草尽失,随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唐军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外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从此一跃成为西域强国,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战由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指挥。面对唐军占领乌海的不利局势,论钦陵临危不乱,迅速调集部队,袭击唐军粮草、辎重部队,切断唐军后勤补给,逼迫薛仁贵退出乌海。论钦陵之后举吐蕃全国之力,集合四十万大军,逼薛仁贵决战。吐蕃兵习惯了高原作战,以四十万对五万的兵力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虽然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奈。当时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与乌海城之间集结,很有可能切断唐军的补给,如果不跟上大部队,一旦道路被切断,薛仁贵军在乌海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吐蕃调动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围攻唐军,但薛仁贵毕竟是大唐名将,吐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将唐军吃掉。唐军固然损失惨重,吐蕃也损失不小,所以最后双方讲和。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并入吐蕃。自此,唐与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公元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记载:“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唐玄宗时期,唐朝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唐"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打到服为止,或者打到灭国为止。所以,在史书中出现了这样征战记录: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只带了包含回鹘兵在内共一万多人,其中唐军还有不少步兵,而突厥兵力在10万多一点。结果在西域称霸一方的西突厥被苏定方斩杀数万人,追奔三十里,随后一路追击,直到灭了西突厥。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747年,小勃律国叛变,归附吐蕃,引发西域各国效仿,纷纷背叛唐朝,高仙芝率兵一万余人,万里远征。小勃律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当时吐蕃占据西藏,唐军是无法经由西藏进入克什米尔的。所以只能先进军到新疆靠近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再越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才能抵达小勃律。而当时的唐军,正是在高仙芝的带领下,远征万里,克服艰难险阻,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攻灭小勃律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娑勒城是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峻,吐蕃十万大军在此“堑断崖谷,筑城防御”。高仙芝一万余唐军就是在这,大败10万吐蕃军,斩首5000余级,吐蕃兵坠崖、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与阿拉伯帝国之战751年,被高仙芝灭掉的石国王子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并联合西域昭武九姓各国计划突袭唐朝安西四镇。高仙芝率兵2万,另外有葛逻禄人、拔汗那人为胡人盟军,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带着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插大食国,突入大食境内700里。双方在怛罗斯大战,唐军以2万对战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结果唐军以强大的战斗力将绝对的劣势局打成了对峙局。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双方对峙5天后,由于盟友葛逻禄人背叛,导致唐军大败。但此举也以武力迫使阿拉伯帝国放弃东扩吞并大唐的想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其一,唐军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从以上战例中就可以看出来,高仙芝万里远征,古代没有良好的越野、登山等防护装备,唐军一两万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而且一般历尽艰辛翻过这样的险峻山区之后,肯定很疲惫,战斗意志下降。但唐军在干完这些事儿之后,战斗力依然彪悍至极,比如在娑勒城,一万人干掉吐蕃十万兵,在怛罗斯以2万人和15万兵打成对峙局。这些都说明了唐军西域驻军的战斗力,那真不是吹的,那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其二,西域各国比较弱。自从东突厥、西突厥被唐朝攻灭以后,突厥各部落就处于分裂状态,多数臣服于大唐,并且在战争时期,突厥还出兵和唐军并肩战斗。所以突厥玩儿完了之后,西域各国都是些小国,掀不起多大风浪,以唐军强大的战斗力,谁不服,派个一两万兵就能将其打服。突厥被灭之后,唯一掀起的一次风浪就是唐高宗时期,突厥部落联合起来聚集几十万人攻陷唐朝很多边境重镇。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出动30万大军,由裴行俭率领,大破突厥,得胜而归。其三,唐朝名将辈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如果说哪个朝代出的名将最多的话,那唐朝绝对是最多的!贞观时期有李靖攻灭东突厥,李世勣攻破高句丽等,高宗时期有苏定方一人灭三国,裴行俭威震西域,打服各国,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刘仁轨灭百济,大破日本舰队。武则天时期有王孝杰大破吐蕃,攻破突厥,唐玄宗时期有王忠嗣打服西域各国,使得边境数十年无战事,高仙芝万里远征,哥舒翰威震吐蕃,李光弼、郭子仪攻灭安禄山、史思明等。唐朝自开国到唐玄宗时期,代代出名将,还不止一个,都能威震各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彪悍过。这是唐朝在西域可以长期站住脚的原因之一。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别看唐朝在西域只有2万兵,要知道这2万兵本身战斗力彪悍,统兵之将又是名将,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偶尔动静大点的就出动几十万人上阵。最能体现大唐繁盛的应该是其对外交往时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大唐的对外交往,不仅在地域上横越亚欧和东西两洋,而且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兼容并包,互相尊重,海纳百川。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中外文化在唐朝交融互动,产生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辉,成为对西域各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具有强大吸引作用的软实力。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笑容上、在陕西乾陵六十一番臣残留的雕像中、在《西遊记》的神奇故事里、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和海外诸多的唐人街区内,感受到昔日大唐繁盛的光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和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小队甚至几个日本兵就可以占领一个县城是一个道理。什么意思呢?虽然西域广大地区只有20000驻军,但是在20000驻军身后,有大唐的百万雄师,谁要是敢于犯上作乱,这20000军队就是先锋,如果20000人搞不定,那么等待反抗者的就是唐朝的百万大军。就问你怕不怕?而唐朝之所以能够靠着20000人控制广大西域地区,除了唐帝国的强大后援,更多的是这20000人并不简单:1、怀威以远,人人皆可为将在西域驻守的20000将士,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千锤百炼的百战之师,这就保证了在开战时,这支军队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西域地区小国林立,随便一个小国的人口就可以和驻西域的唐军规模相当,强行的武力镇压肯定不好使,会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以夷制夷”,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允许本地人管理本地地区,条件就是必须宣誓效忠于大唐,而20000西域军队就退居二线,成为维护正义的西域警察。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唐朝重点控制的地方,有安西四镇,其他地区,都是原有的部落实行自治。唐朝在西域广大地区,实施的是羁縻统治的形式。而一旦某些小国犯上作乱,20000西域军队就可以出兵维护正义,由于唐朝在西域有崇高威望,因此20000西域军队能够争取到大量的其他小国军队,组成强大的西域联军镇压叛乱,这时候的20000西域联军就成为西域联军的实际领导。当然,能够实现这样威风状态的,需要国力达到盛唐的巅峰。2、占据咽喉,辐射西域全局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为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命大将军侯君集消灭高昌国,在高昌故地设立了大唐西州都护府,治所在 西州, 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648年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657年名将苏定方在灭掉西突厥,658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并设置“安西四镇”威震西域,安西四镇几经变迁,最后固定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安西四镇统属于安斯都护府之下,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个据点,对辐射西域至关重要。20000西域军队就分布在安西四镇地区。若西域某地发生动乱,安西四镇即可迅速出兵平叛,而在和平时期,安西四镇遥相呼应,控制交通要道,对周边小国进行遏制和威慑。千余年之后,日本侵略中国时有样学样,也采取了占据大城市,并依靠据点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被称为“囚笼政策”。可惜,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随之减小。808年,安西四镇彻底被吐蕃攻陷,唐朝在西域地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唐朝在高宗时期没掉了西突厥,并在原来西突厥的领土上建立行政治所,面积达到最大。最西边已经到达了黑海,和东罗马帝国的东部接壤。据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军消灭了西突厥,并分置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随即唐高宗派遣使者前往东罗马帝国(唐朝称为扶林国)商定边界。大唐派遣到东罗马的使臣是一个祖籍波斯的人,名叫阿罗憾,他跟随苏定方征战西突厥有功,被调往长安任职。考虑到他的波斯出生,比较熟悉西亚一代的风土人情,对东罗马帝国也比汉人更为了解,就交给了他和东罗马政府商定国界的任务。此人不负众望,通过反复磋商,最后商定了国界,并立了界碑。既然已经有史料证明大唐的最西边界已经比邻东罗马,那就说明唐朝的统治区域已经远远超出了汉文化圈范围,已经到达了现在的伊朗和中亚一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国,国境内多种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造就了大唐恢弘的气度。但是好景不长,高宗以后,历任统治者对西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唐朝领土也一直在缩水。李世民经历了隋朝的暴政,并亲自推翻了它,使他深刻认识到,皇帝应减少暴政,多稳定民生,并且和周边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他任内励精图治,善用良臣,招贤纳士,戒奢从简,开放国界,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并且通过和吐蕃和亲,促成了文成公主入藏,极大的促进了边境稳定,最终形成了贞观之治!
吐蕃与唐朝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大唐龙朔二年(662)十二月,苏海政讨伐西域的龟兹、疏勒时,吐蕃国派兵增援,《旧唐书》记载“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双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各自退兵。由于吐蕃与吐谷浑不和,双方爆发战争,吐谷浑被吐蕃打得大败,向宗主国大唐求救。《旧唐书》载:“咸亨元年(670)四月,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唐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认为对付这等小国,必定是手到擒来。唐军在大非川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薛仁贵率领攻击,后勤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固守。薛仁贵在河口时击破吐蕃军,屯兵乌海城,而郭待封贪功冒进,没有在大非岭固守,也率军直插乌海。没想到被吐蕃打了个伏击,丢掉了粮食辎重,薛仁贵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补给,只得仓皇撤退。在撤退途中的大非川中了吐蕃埋伏,唐军大败。此战的指挥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他认为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国内必然空虚。唐军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可切断吐蕃的后路,下一步便可直捣逻娑。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此处地处冰川雪域,地势险要。薛仁贵判断吐蕃军必在乌海以逸待劳,唐军须尽快拿下乌海。由于乌海地区交通不便,辎重难以运输,薛仁贵派郭待封率2万人在大非岭建立营寨,守护粮草,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 果然在河口大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薛仁贵乘胜占领了乌海城。没想到郭待封擅自率军冒进,在半路被吐蕃20万大军包了饺子。唐军辎重、粮草尽失,随后,吐蕃40万大军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唐军没有后勤保障,几乎全军覆没。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外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从此一跃成为西域强国,吐谷浑也被吐蕃吞并。唐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此战由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指挥。面对唐军占领乌海的不利局势,论钦陵临危不乱,迅速调集部队,袭击唐军粮草、辎重部队,切断唐军后勤补给,逼迫薛仁贵退出乌海。论钦陵之后举吐蕃全国之力,集合四十万大军,逼薛仁贵决战。吐蕃兵习惯了高原作战,以四十万对五万的兵力优势,取得了最终胜利。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虽然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奈。当时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与乌海城之间集结,很有可能切断唐军的补给,如果不跟上大部队,一旦道路被切断,薛仁贵军在乌海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吐蕃调动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围攻唐军,但薛仁贵毕竟是大唐名将,吐蕃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将唐军吃掉。唐军固然损失惨重,吐蕃也损失不小,所以最后双方讲和。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并入吐蕃。自此,唐与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公元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记载:“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唐玄宗时期,唐朝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唐"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事实上,唐朝西域驻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一种恐怖的水平,一万人就敢灭一国是常有的事。唐朝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有两次,一次是李世民灭东突厥时动用了十几万大军,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突厥大规模叛乱,李治派裴行俭率30万兵讨伐。除了这两次,在西域,只要谁敢不服,基本上就是西域驻军出动,有时出动一万,有时出动2万,打到服为止,或者打到灭国为止。所以,在史书中出现了这样征战记录: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战657年,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只带了包含回鹘兵在内共一万多人,其中唐军还有不少步兵,而突厥兵力在10万多一点。结果在西域称霸一方的西突厥被苏定方斩杀数万人,追奔三十里,随后一路追击,直到灭了西突厥。高仙芝万里远征小勃律747年,小勃律国叛变,归附吐蕃,引发西域各国效仿,纷纷背叛唐朝,高仙芝率兵一万余人,万里远征。小勃律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克什米尔地区中部,当时吐蕃占据西藏,唐军是无法经由西藏进入克什米尔的。所以只能先进军到新疆靠近中亚地区,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再越过喀喇昆仑险峻山区,才能抵达小勃律。而当时的唐军,正是在高仙芝的带领下,远征万里,克服艰难险阻,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攻灭小勃律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娑勒城是进入小勃律国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峻,吐蕃十万大军在此“堑断崖谷,筑城防御”。高仙芝一万余唐军就是在这,大败10万吐蕃军,斩首5000余级,吐蕃兵坠崖、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与阿拉伯帝国之战751年,被高仙芝灭掉的石国王子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并联合西域昭武九姓各国计划突袭唐朝安西四镇。高仙芝率兵2万,另外有葛逻禄人、拔汗那人为胡人盟军,他准备先下手为强,带着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插大食国,突入大食境内700里。双方在怛罗斯大战,唐军以2万对战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结果唐军以强大的战斗力将绝对的劣势局打成了对峙局。阿拉伯帝国15万人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双方对峙5天后,由于盟友葛逻禄人背叛,导致唐军大败。但此举也以武力迫使阿拉伯帝国放弃东扩吞并大唐的想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战例。其一,唐军西域驻军战斗力强悍。从以上战例中就可以看出来,高仙芝万里远征,古代没有良好的越野、登山等防护装备,唐军一两万人就敢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喀喇昆仑山脉。而且一般历尽艰辛翻过这样的险峻山区之后,肯定很疲惫,战斗意志下降。但唐军在干完这些事儿之后,战斗力依然彪悍至极,比如在娑勒城,一万人干掉吐蕃十万兵,在怛罗斯以2万人和15万兵打成对峙局。这些都说明了唐军西域驻军的战斗力,那真不是吹的,那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其二,西域各国比较弱。自从东突厥、西突厥被唐朝攻灭以后,突厥各部落就处于分裂状态,多数臣服于大唐,并且在战争时期,突厥还出兵和唐军并肩战斗。所以突厥玩儿完了之后,西域各国都是些小国,掀不起多大风浪,以唐军强大的战斗力,谁不服,派个一两万兵就能将其打服。突厥被灭之后,唯一掀起的一次风浪就是唐高宗时期,突厥部落联合起来聚集几十万人攻陷唐朝很多边境重镇。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出动30万大军,由裴行俭率领,大破突厥,得胜而归。其三,唐朝名将辈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如果说哪个朝代出的名将最多的话,那唐朝绝对是最多的!贞观时期有李靖攻灭东突厥,李世勣攻破高句丽等,高宗时期有苏定方一人灭三国,裴行俭威震西域,打服各国,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刘仁轨灭百济,大破日本舰队。武则天时期有王孝杰大破吐蕃,攻破突厥,唐玄宗时期有王忠嗣打服西域各国,使得边境数十年无战事,高仙芝万里远征,哥舒翰威震吐蕃,李光弼、郭子仪攻灭安禄山、史思明等。唐朝自开国到唐玄宗时期,代代出名将,还不止一个,都能威震各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彪悍过。这是唐朝在西域可以长期站住脚的原因之一。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别看唐朝在西域只有2万兵,要知道这2万兵本身战斗力彪悍,统兵之将又是名将,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偶尔动静大点的就出动几十万人上阵。最能体现大唐繁盛的应该是其对外交往时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大唐的对外交往,不仅在地域上横越亚欧和东西两洋,而且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兼容并包,互相尊重,海纳百川。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中外文化在唐朝交融互动,产生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辉,成为对西域各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具有强大吸引作用的软实力。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笑容上、在陕西乾陵六十一番臣残留的雕像中、在《西遊记》的神奇故事里、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和海外诸多的唐人街区内,感受到昔日大唐繁盛的光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和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小队甚至几个日本兵就可以占领一个县城是一个道理。什么意思呢?虽然西域广大地区只有20000驻军,但是在20000驻军身后,有大唐的百万雄师,谁要是敢于犯上作乱,这20000军队就是先锋,如果20000人搞不定,那么等待反抗者的就是唐朝的百万大军。就问你怕不怕?而唐朝之所以能够靠着20000人控制广大西域地区,除了唐帝国的强大后援,更多的是这20000人并不简单:1、怀威以远,人人皆可为将在西域驻守的20000将士,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而是千锤百炼的百战之师,这就保证了在开战时,这支军队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西域地区小国林立,随便一个小国的人口就可以和驻西域的唐军规模相当,强行的武力镇压肯定不好使,会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以夷制夷”,什么意思呢,就是唐朝允许本地人管理本地地区,条件就是必须宣誓效忠于大唐,而20000西域军队就退居二线,成为维护正义的西域警察。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唐朝重点控制的地方,有安西四镇,其他地区,都是原有的部落实行自治。唐朝在西域广大地区,实施的是羁縻统治的形式。而一旦某些小国犯上作乱,20000西域军队就可以出兵维护正义,由于唐朝在西域有崇高威望,因此20000西域军队能够争取到大量的其他小国军队,组成强大的西域联军镇压叛乱,这时候的20000西域联军就成为西域联军的实际领导。当然,能够实现这样威风状态的,需要国力达到盛唐的巅峰。2、占据咽喉,辐射西域全局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为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命大将军侯君集消灭高昌国,在高昌故地设立了大唐西州都护府,治所在 西州, 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648年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657年名将苏定方在灭掉西突厥,658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并设置“安西四镇”威震西域,安西四镇几经变迁,最后固定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安西四镇统属于安斯都护府之下,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个据点,对辐射西域至关重要。20000西域军队就分布在安西四镇地区。若西域某地发生动乱,安西四镇即可迅速出兵平叛,而在和平时期,安西四镇遥相呼应,控制交通要道,对周边小国进行遏制和威慑。千余年之后,日本侵略中国时有样学样,也采取了占据大城市,并依靠据点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被称为“囚笼政策”。可惜,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随之减小。808年,安西四镇彻底被吐蕃攻陷,唐朝在西域地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唐朝在高宗时期没掉了西突厥,并在原来西突厥的领土上建立行政治所,面积达到最大。最西边已经到达了黑海,和东罗马帝国的东部接壤。据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军消灭了西突厥,并分置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随即唐高宗派遣使者前往东罗马帝国(唐朝称为扶林国)商定边界。大唐派遣到东罗马的使臣是一个祖籍波斯的人,名叫阿罗憾,他跟随苏定方征战西突厥有功,被调往长安任职。考虑到他的波斯出生,比较熟悉西亚一代的风土人情,对东罗马帝国也比汉人更为了解,就交给了他和东罗马政府商定国界的任务。此人不负众望,通过反复磋商,最后商定了国界,并立了界碑。既然已经有史料证明大唐的最西边界已经比邻东罗马,那就说明唐朝的统治区域已经远远超出了汉文化圈范围,已经到达了现在的伊朗和中亚一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国,国境内多种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造就了大唐恢弘的气度。但是好景不长,高宗以后,历任统治者对西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唐朝领土也一直在缩水。李世民经历了隋朝的暴政,并亲自推翻了它,使他深刻认识到,皇帝应减少暴政,多稳定民生,并且和周边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他任内励精图治,善用良臣,招贤纳士,戒奢从简,开放国界,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并且通过和吐蕃和亲,促成了文成公主入藏,极大的促进了边境稳定,最终形成了贞观之治!唐朝初年,在唐军平定突厥颉利可汗后,在新疆地区设置伊州,就是今天的新疆哈密、西州就是现在的吐鲁番、和庭州就是现在的新疆吉木萨尔北。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后续又在都护府下边设定西四镇:龟兹、舒勒、于阗、焉耆、碎叶曾在唐高宗末年代替焉耆成为四镇之一。安西都护府起初驻西州交河城,就是吐鲁番。后来迁至龟兹。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最大时,其辖境东起金山,就是阿尔泰山,西至西海,就是现在的里海,包括葱岭东西,东边连接西州,西至药杀水,就是现在的锡尔河、乌浒水,今阿姆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因为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太大,长安二年的时候,武则天又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之后又升级为大都护府,开始和安西都护府分治西域。大致以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及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葱岭东西、阿姆河流域地区诸邦国。根据史料记载,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即使以最高估计,安西四镇也不会超过三万兵力,但是这支骑兵部队武备完整,可以说是精锐之师。那时适逢大唐盛世,长安来自西域的商旅不断,非常繁华。西出长安(西安)经陇西至金城(兰州),然后经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穿白龙堆到达罗布泊地区的楼兰。北道西行,经渠梨(库尔勒)、龟兹(库车)、姑墨(阿克苏)至疏勒(喀什)。这就是古丝绸之路。大唐盛世繁华,长安可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故国神游,今繁华依旧,古唐人何处。

5,唐代安西四镇及其选址

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
唐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作碎叶
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6,安西四镇指哪些地方

安西四镇是指隶属唐朝安西大都护府的四个军镇。最初设在 龟兹(今库车)、焉耆、于阗(今和田)和疏勒(今喀什)四个设置都督府 的地方。679年西突厥叛乱被唐朝军队联合当地各武装力量平定后, 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河畔旧城的基础上建筑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 斯坦的托克玛克附近),驻扎重兵。碎叶城规模宏伟,四甲城墙开12 个城门,城墙隐伏出没而曲折,便于设防守卫、难于进攻。碎叶镇 设立之后,焉耆驻兵移师驻扎,焉耆镇撤销,安西四镇变地了碎叶、 龟兹、疏勒、于阗。安西四镇当中,碎叶镇责任最重,控扼唐代西部边境,住有天 山军、保大军等,朝廷一直委派名将在此驻守;疏勒在四镇之中居 于中心地位,便于居间策应;龟兹是安西大都护府的驻地,也是其他三镇的后方基地。 四镇的设置经历过多次变化,它们和大大都护府互为依托,镇守和护卫着丝绸之路这一国际大通道。

7,翻译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师彪好博

充(人名),小时候失去父亲,同乡的人认为他是孝子。后来到了京师,在太学学习,拜师扶风(地名)的师彪(人名)。喜欢广博的阅览而不固守篇章句子。家中贫困没有书,曾经在洛阳的市井流浪。
你好!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扣章节与句子。(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长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后来回到乡里,隐居从事教学。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文章TAG: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  唐朝与土国的联姻说明了什么  唐帝国  帝国  西域  

相关文章

  • 大侠立志传滋补鲜肉汤获取攻略

    在大侠立志传游戏里,玩家可以在大梁城繁华似锦楼伙计处购买滋补鲜肉汤,玩家在使用食物后可以恢复血量或者提升属性,游戏里有着丰富的食物系统,有着大量的食物和食谱等待玩家解锁。..
  • 我的世界怎么删除已购模组

    我的世界玩家购买了很多的模组插件,但是有可能遇到不兼容或者是好友无法进入的问题,想要把世界里面的插件删除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其实只需要在组件管理里面就可以删除了。..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