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单机攻略 - 权倾三国国家任务攻略,QQ三国国家任务

权倾三国国家任务攻略,QQ三国国家任务

时间:2022-08-01 23:27:11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QQ三国国家任务

楼主,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国家任务是从竹海蜀军瀑布,临江西郊爆的,你可以打(竹海刀卫,箭卫,剑卫等竹海兵)但爆到蜀海令牌的几率比较低,基本上要打上好10几个兵才出一个令牌,你如果想做,就要给点耐心打了! 解答完毕,祝你游戏愉快!
你可以打怪啊
杀竹海兵都能爆的!

权倾三国国家任务攻略,QQ三国国家任务

2,权倾三国新手攻略 哪里该点哪里不该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权倾三国新手快速养成攻略,权倾三国是一款非常不错的三国类游戏,随着游戏的深入对于游戏的乐趣会越发提高,但是前期该如何发展是个大问题,一起来看看大神的分享吧~   权倾三国这款游戏,从内测玩到现在,感觉算是当前市面上比较不错的三国游戏。国战和国家任务算是这款游戏的特色。   新手玩家   一定要坚持到开服第二天晚上8点!   一定要坚持到开服第二天晚上8点!   一定要坚持到开服第二天晚上8点!   重要的话说三遍,你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世界。   好了,废话不多说,这次从我的体验来说,带给新手一些福利,避免走坑踩雷。   先说选国家。删档测试时,选择了吴国,不删档选择了魏国,感受还比较深刻。本质上选择国家对于实力提升并没有多少影响,大家可以随意选。但这游戏总有这么个尿性,吴国人少,魏蜀人多。选哪个都是各有各的好处,吴国一般比较团结,并且好像每次都有大腿抱,交流也多,打国战更有感觉。   魏蜀人多,打起来更热闹。6元党和月卡党还是建议随机,有两百元宝可以领,也可以加快一点第一次十连的节奏。   然后说游戏充值,保底6元,送赵云。然后是双月卡党,可以买开服基金。再往后200元党VIP4送孙策,也很不错,愿意冲的可以考虑。在往上就看自己心情了,反正冲了不亏,就看你感觉值不值。   接下来就是慢慢打,攒十连。皇城争霸和逆转三国要争取往后打,有元宝领。2800元宝十连一次,第一次十连必点,必出橙将,欧洲人可能出两个。对6元党和月卡党来说,不论抽到什么,直接用就好,不要浪费资源换将,意义不大。   然后是10连次数,这个就看你的充值情况了。第一次10连必出橙,第二次就不必出了,第三次必出,第四次不必出,你要相信你的脸,就接着抽,不相信,就换个方式吧。   6元党和月卡党第一次必点,第二次要点就再抽两次10连,要么就不点,看你感觉。不点的的话就去神秘商店里换想要的将,培养什么将后面说,这样玩就是会玩的很累,很久才能攒出来一个将。点了的话随机性会大一些,但是玩的轻松。   200元党可以点三次,无所谓亏不亏,后面你将魂不够还是要10连,早点还可以早看会出什么将。再往上的看自己心情抽几次了,将魂不够就去抽。这东西保值,不亏。   10连完了剩余的元宝主要就要用来祭祀了,经验祭祀是升级的主要途径,元宝不是特别缺的话,点满吧,不管多少VIP,这个不亏。   金币祭祀主要是强化装备用的,性价比不高,低V点点20几30的就可以了,一般高V点到100也可以了,神豪无视。   装备祭祀,这个看你的VIP情况,100元宝以下可以点满,小豪可以点到150,这个祭祀等级越高祭祀越好,后期祭祀影响更大,前期只要不是特别难受可以节制着点。100以下当然还是要点的。   宝物祭祀,这个感觉就有点土豪玩的了,小V也祭祀不了几次,小V 150以下点了都不亏,小豪看自己缺宝物的情况点吧,涨价不快,点几次差别不大,土豪点满。红宝提升还是很强大。   装备精炼祭祀,小V点满,土豪点到200,神豪随意。200是标准价格,基本上1次平均10颗橙色,神秘商店也是这个价,超过200就不如去神秘商店买了。200以下都算打折,可以点满。   宝物精炼,没经历过那么多VIP,但是这个东西感觉,能点满点满吧,产出途径很少,只有这个地方元宝能买。保值,不亏。   一般中小R这么多祭祀都感觉元宝不够,这个除了经验祭祀和金币祭祀,其他祭祀平分元宝就好,没有固定的标准   除了元宝祭祀,还要留元宝刷神秘商店。刷新的时候消耗免费次数和刷新令,都没了耗将魂。小V可以等免费次数刷,高V可以直接将魂刷。补充一下,皇城一定要每天买5次次数,打了领积分奖励,有刷新令拿,不亏。   神秘商店里,除了要买你要养的将,一定要买突破令,一定要买突破令,一定要买突破令。重要的事情再说三遍。这次感觉突破令急缺,武将碎片你可能剩一堆,但突破令绝对不够,见到必买!每天尽量把刷新次数用完,把能买的突破令都买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权倾三国新手快速养成攻略,更多有关权倾三国的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们的权倾三国专区和~

权倾三国国家任务攻略,QQ三国国家任务

3,荆州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刘备孙权一心要拿荆州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三国演义》里有—章节,诸葛亮设计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至一深谷中,火已点燃,无奈天下大雨,迅速将火浇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自此,他结束了六出祁山,一代谋臣,不久也命归黄泉,给后人留下了—句佳话。[捂脸][耶]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三国演义》里有—章节,诸葛亮设计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至一深谷中,火已点燃,无奈天下大雨,迅速将火浇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自此,他结束了六出祁山,一代谋臣,不久也命归黄泉,给后人留下了—句佳话。[捂脸][耶]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孙权瞬间傻眼了……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三国演义》里有—章节,诸葛亮设计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至一深谷中,火已点燃,无奈天下大雨,迅速将火浇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自此,他结束了六出祁山,一代谋臣,不久也命归黄泉,给后人留下了—句佳话。[捂脸][耶]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孙权瞬间傻眼了……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论当时的年代应是功臣、其二:拿现代社会看问题、他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因他们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是地道的、好战份子、明知国库空虚、七拼八凑、劳民伤财、来发劲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白骨成堆、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孔明得出教训:告之姜维、搞了个、南泥弯、养兵多年有些改善、他不真惜、旧病复发又去发动战争以至丢命、请问各位看官、难到他们两是功臣不成吗、功在何方??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三国演义》里有—章节,诸葛亮设计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至一深谷中,火已点燃,无奈天下大雨,迅速将火浇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自此,他结束了六出祁山,一代谋臣,不久也命归黄泉,给后人留下了—句佳话。[捂脸][耶]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孙权瞬间傻眼了……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论当时的年代应是功臣、其二:拿现代社会看问题、他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因他们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是地道的、好战份子、明知国库空虚、七拼八凑、劳民伤财、来发劲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白骨成堆、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孔明得出教训:告之姜维、搞了个、南泥弯、养兵多年有些改善、他不真惜、旧病复发又去发动战争以至丢命、请问各位看官、难到他们两是功臣不成吗、功在何方??如果2030年美国发生分裂,联合国多出来5个国家的话,全世界人民头几个月应该是弹冠相庆,而不是考虑外债的事情。这后面的走向,分为几个类型:第一:非洲大部分国家这类国家该咋样还是咋样,美国富有的时候,对它们的影响力还不如原来的欧洲宗主国,这些国家没有欠美国的外债,已经非常高兴了。第二:南美洲国家这些国家基本上也没什么变化,不过,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美国有产业,恐怕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不过,损失并不大,他们庆幸可以不用偿还美国私人银团贷款了。第三,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如:新家坡、泰国等持有一定的美元债券,会损失一点,他们担忧的倒不是国债,而是接下来的动乱,没有了美国的存在,它们的轻工业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这些国家的周边,很快便会发生不可预测事件。印度这时候肯定会跳出来,充当地区老大,虽然不至于北上挑衅,可是对孟加拉、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还是可以欺负一下的,再往东就不敢了,那是缅甸,与中国搭界了。印尼的感觉与印度一样开心,他们都是人口大国,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一下马来亚与新加坡。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立即会温顺许多,变得能歌善舞起来,至于柬埔寨,依然过着平淡的日子。第四,中东国家这些国家,没有了美军坐镇,开始卷胳膊大干一场,尤其是将矛头对准以色列,其中跳得最高的,应该是土耳其。而沙特、迪拜这样的国家,拥有大量美元债务,损失巨大,肯定也会被卷入战火当中。第五,中亚、外高加索国家开始瑟瑟发抖,应该考虑是否再次加入泛俄罗斯联邦第六,欧洲国家其中英国觉得大事不妙,最先反应过来,开始谄媚德法,而波兰、立陶宛这些国家,应该会找一根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把绳子另一端,双手递给俄罗斯,流露出哀求的目光。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这些国家,反应慢一拍,可能还在喝葡萄酒。芬兰这时候,也是如坐针毡,历史上,他们遭遇过苏联的入侵,感到后背发亮,整军备战吧。东欧国家,可能立即开始交火,原南斯拉夫三国,本来就有敌视情绪。第七,东亚国家日本可能开始发抖,美国的核保护伞没有了,驻军撤走了,虽然他们可能接收部分美军遗留的军事装备,可是自己的国土面积有限,没有战略纵深,紧邻的两个大块头,如果一激动,联合起来,日本诸岛就要变颜色了。同样,日本也损失大量美元国债,真是点背。韩国最识相,立即北上联系,看看南北一家亲的面子上,我们忘记几十年前的仇恨吧,联合起来,至少在两大块头面前,还能够活下去。因为四周围的邻居,随时都有灭掉它的可能。而东方大国,此时此刻也很开心,要知道,如果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耗费的代价需要用10万亿美元为单位计算,而今,美国分成5块,就算损失了3万亿美元外债,也是非常划算的,这时候,为了北美的人道主义危机,指不定还要掏出一部分银子来。第八,澳洲地区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此时孤悬海外,与世隔绝,毕竟此时此刻,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乱着,没有人会顾及澳洲地区,新西兰真的要靠奇异果活命,澳大利亚决定屠杀袋鼠,制成肉干续命。第九:北美国家加拿大应该感到棘手,赶紧关闭边境,防止流民、民兵、警卫队等窜到北部来避难;南边的墨西哥,感到非常兴奋,大批民众,推翻隔离网,纷纷进入北部地区,开始零元购,包括汽车、日用品、甚至是房屋。第十:经过一个月的悲喜交加,当务之急,是派兵到美国本土维和,然后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核电站等设施,防止次生灾难。2040年,联合国在苏州召开大会,隆重纪念美国解散10周年。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三国演义》里有—章节,诸葛亮设计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至一深谷中,火已点燃,无奈天下大雨,迅速将火浇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自此,他结束了六出祁山,一代谋臣,不久也命归黄泉,给后人留下了—句佳话。[捂脸][耶]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孙权瞬间傻眼了……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论当时的年代应是功臣、其二:拿现代社会看问题、他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因他们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是地道的、好战份子、明知国库空虚、七拼八凑、劳民伤财、来发劲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白骨成堆、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孔明得出教训:告之姜维、搞了个、南泥弯、养兵多年有些改善、他不真惜、旧病复发又去发动战争以至丢命、请问各位看官、难到他们两是功臣不成吗、功在何方??如果2030年美国发生分裂,联合国多出来5个国家的话,全世界人民头几个月应该是弹冠相庆,而不是考虑外债的事情。这后面的走向,分为几个类型:第一:非洲大部分国家这类国家该咋样还是咋样,美国富有的时候,对它们的影响力还不如原来的欧洲宗主国,这些国家没有欠美国的外债,已经非常高兴了。第二:南美洲国家这些国家基本上也没什么变化,不过,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美国有产业,恐怕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不过,损失并不大,他们庆幸可以不用偿还美国私人银团贷款了。第三,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如:新家坡、泰国等持有一定的美元债券,会损失一点,他们担忧的倒不是国债,而是接下来的动乱,没有了美国的存在,它们的轻工业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这些国家的周边,很快便会发生不可预测事件。印度这时候肯定会跳出来,充当地区老大,虽然不至于北上挑衅,可是对孟加拉、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还是可以欺负一下的,再往东就不敢了,那是缅甸,与中国搭界了。印尼的感觉与印度一样开心,他们都是人口大国,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一下马来亚与新加坡。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立即会温顺许多,变得能歌善舞起来,至于柬埔寨,依然过着平淡的日子。第四,中东国家这些国家,没有了美军坐镇,开始卷胳膊大干一场,尤其是将矛头对准以色列,其中跳得最高的,应该是土耳其。而沙特、迪拜这样的国家,拥有大量美元债务,损失巨大,肯定也会被卷入战火当中。第五,中亚、外高加索国家开始瑟瑟发抖,应该考虑是否再次加入泛俄罗斯联邦第六,欧洲国家其中英国觉得大事不妙,最先反应过来,开始谄媚德法,而波兰、立陶宛这些国家,应该会找一根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把绳子另一端,双手递给俄罗斯,流露出哀求的目光。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这些国家,反应慢一拍,可能还在喝葡萄酒。芬兰这时候,也是如坐针毡,历史上,他们遭遇过苏联的入侵,感到后背发亮,整军备战吧。东欧国家,可能立即开始交火,原南斯拉夫三国,本来就有敌视情绪。第七,东亚国家日本可能开始发抖,美国的核保护伞没有了,驻军撤走了,虽然他们可能接收部分美军遗留的军事装备,可是自己的国土面积有限,没有战略纵深,紧邻的两个大块头,如果一激动,联合起来,日本诸岛就要变颜色了。同样,日本也损失大量美元国债,真是点背。韩国最识相,立即北上联系,看看南北一家亲的面子上,我们忘记几十年前的仇恨吧,联合起来,至少在两大块头面前,还能够活下去。因为四周围的邻居,随时都有灭掉它的可能。而东方大国,此时此刻也很开心,要知道,如果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耗费的代价需要用10万亿美元为单位计算,而今,美国分成5块,就算损失了3万亿美元外债,也是非常划算的,这时候,为了北美的人道主义危机,指不定还要掏出一部分银子来。第八,澳洲地区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此时孤悬海外,与世隔绝,毕竟此时此刻,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乱着,没有人会顾及澳洲地区,新西兰真的要靠奇异果活命,澳大利亚决定屠杀袋鼠,制成肉干续命。第九:北美国家加拿大应该感到棘手,赶紧关闭边境,防止流民、民兵、警卫队等窜到北部来避难;南边的墨西哥,感到非常兴奋,大批民众,推翻隔离网,纷纷进入北部地区,开始零元购,包括汽车、日用品、甚至是房屋。第十:经过一个月的悲喜交加,当务之急,是派兵到美国本土维和,然后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核电站等设施,防止次生灾难。2040年,联合国在苏州召开大会,隆重纪念美国解散10周年。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刘封和孟达的战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这个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环境如何。上庸也就是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一带,公正的说,这俩县放到今天,也属于经济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区。在东汉末年也是汉夷杂处之地了,战略价值并不高。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三万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内也是人口小县。但是汉末风云变幻,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荆州成了曹、刘、孙三家的必争之地。当时刘备据南郡(现在的荆州市),曹操据襄阳地区(现在的襄阳市),这就导致夹在南郡和襄阳之间的上庸成了香饽饽。下面这张图,非常直观的展示了上庸的战略价值。上庸东连襄阳,南接南郡,如果占领上庸就可以将汉中和南郡两地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对襄阳产生严重的威胁,这对于刘备集团无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对于刘备来说,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不过最早占领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并没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将汉中郡一分为四后,就班师回朝了。当时曹操是这样分的,他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刺史部。曹操重新划分汉中,估计也是他知道刘备必会来攻汉中,所以提前做准备。只不过刘备的心很大,他不仅要夺汉中的南郑,连上庸这种不毛之地也要夺。因此刘、曹操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了上庸。并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将西城郡(安康盆地)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竹山盆地)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房县盆)划给了孟达。并令刘封为副军将军,实际就是这三个郡的总指挥。不过刘封攻取上庸后,也没有起到什么很大的作用。因为上庸虽然地势险要,但实在是太贫瘠了。并且上庸汉夷杂处,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当地的豪强申氏兄弟占山为王,是事实上的割据的小军阀。曹操来了,他们就投降于曹操,刘备来了,他们就投降于刘备。立场很摇摆的两兄弟。并且上庸、西城、房龄,名义上说起来是三个郡,但实际上就是汉中郡划分之前的三个人口小县。说的再直白一点,三个郡就是三个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现在的安康市)的面积稍微大一点,其它两个盆地比较小。资源和出产都不丰富,养活不了多少人口。这也就是说,上庸地区不能驻扎重兵,因为当地的粮食产出负担不起。这一点,跟汉中是很像的。诸葛亮五次北伐,粮食也都要靠四川供应,仅靠汉中盆地的产出,负担不起蜀汉十万大军的消耗。既然不能驻扎重兵,那也就意味着刘封和孟达不是蜀汉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刘备出汉中,关羽攻襄阳时,他们俩负责策应,形成刘备、关羽、刘封三路出击,三路夹击曹操的局面。算是一路偏师,但价值也很大!只不过关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没有能拿下樊城,导致蜀汉在荆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锯战。而就在关羽无法脱身樊城之际,东吴吕蒙乘虚袭占了公安、江陵,陆逊袭占了宜都、夷陵、秭归一线,又北上打败了蜀汉房陵、南乡等处的留守兵马,夺取了许多山地关隘,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夷陵地区,等关羽回兵之时为时已晚,在麦城遭到剿杀。当然了,关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并非是关羽的主意,此处不做过多研究。但是从关羽兵败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区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阳的必经之路,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而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缓冲区。(如果不占上庸,蜀汉从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阳的)所以总的来说,上庸郡对于曹魏,战略价值一般般,只是防备蜀兵攻襄阳的屏障;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条攻击线路之一!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刘封和孟达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为主攻,刘备自己就去了),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刘封和孟达属于很重要的一路偏师。后续:上庸被曹魏重新夺取后,蜀汉就一直没有再能够夺回来。诸葛亮死后,顶替诸葛亮的蒋琬曾经有过攻上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诸葛亮从汉中北伐,难度太大。倒不如从汉中走水路,先攻取魏兴、上庸,再徐图中原。这大概是上庸最后一次出现在蜀汉集团最高决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从今天的角度分析过蒋琬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的成功率高达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汉就多了一条北伐的路径。蜀汉可东可西,比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线要高明多了。只不过,这一建议被费禕否决了。因为费禕认为,如果出兵不顺,退兵回来不方便。会给曹魏可乘之机,不划算。蒋琬还想再争取,可惜只过了一年,他就病逝了。上庸故地,现在的竹山县城。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三国演义》里有—章节,诸葛亮设计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至一深谷中,火已点燃,无奈天下大雨,迅速将火浇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自此,他结束了六出祁山,一代谋臣,不久也命归黄泉,给后人留下了—句佳话。[捂脸][耶]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孙权瞬间傻眼了……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论当时的年代应是功臣、其二:拿现代社会看问题、他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因他们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是地道的、好战份子、明知国库空虚、七拼八凑、劳民伤财、来发劲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白骨成堆、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孔明得出教训:告之姜维、搞了个、南泥弯、养兵多年有些改善、他不真惜、旧病复发又去发动战争以至丢命、请问各位看官、难到他们两是功臣不成吗、功在何方??如果2030年美国发生分裂,联合国多出来5个国家的话,全世界人民头几个月应该是弹冠相庆,而不是考虑外债的事情。这后面的走向,分为几个类型:第一:非洲大部分国家这类国家该咋样还是咋样,美国富有的时候,对它们的影响力还不如原来的欧洲宗主国,这些国家没有欠美国的外债,已经非常高兴了。第二:南美洲国家这些国家基本上也没什么变化,不过,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美国有产业,恐怕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不过,损失并不大,他们庆幸可以不用偿还美国私人银团贷款了。第三,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如:新家坡、泰国等持有一定的美元债券,会损失一点,他们担忧的倒不是国债,而是接下来的动乱,没有了美国的存在,它们的轻工业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这些国家的周边,很快便会发生不可预测事件。印度这时候肯定会跳出来,充当地区老大,虽然不至于北上挑衅,可是对孟加拉、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还是可以欺负一下的,再往东就不敢了,那是缅甸,与中国搭界了。印尼的感觉与印度一样开心,他们都是人口大国,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一下马来亚与新加坡。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立即会温顺许多,变得能歌善舞起来,至于柬埔寨,依然过着平淡的日子。第四,中东国家这些国家,没有了美军坐镇,开始卷胳膊大干一场,尤其是将矛头对准以色列,其中跳得最高的,应该是土耳其。而沙特、迪拜这样的国家,拥有大量美元债务,损失巨大,肯定也会被卷入战火当中。第五,中亚、外高加索国家开始瑟瑟发抖,应该考虑是否再次加入泛俄罗斯联邦第六,欧洲国家其中英国觉得大事不妙,最先反应过来,开始谄媚德法,而波兰、立陶宛这些国家,应该会找一根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把绳子另一端,双手递给俄罗斯,流露出哀求的目光。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这些国家,反应慢一拍,可能还在喝葡萄酒。芬兰这时候,也是如坐针毡,历史上,他们遭遇过苏联的入侵,感到后背发亮,整军备战吧。东欧国家,可能立即开始交火,原南斯拉夫三国,本来就有敌视情绪。第七,东亚国家日本可能开始发抖,美国的核保护伞没有了,驻军撤走了,虽然他们可能接收部分美军遗留的军事装备,可是自己的国土面积有限,没有战略纵深,紧邻的两个大块头,如果一激动,联合起来,日本诸岛就要变颜色了。同样,日本也损失大量美元国债,真是点背。韩国最识相,立即北上联系,看看南北一家亲的面子上,我们忘记几十年前的仇恨吧,联合起来,至少在两大块头面前,还能够活下去。因为四周围的邻居,随时都有灭掉它的可能。而东方大国,此时此刻也很开心,要知道,如果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耗费的代价需要用10万亿美元为单位计算,而今,美国分成5块,就算损失了3万亿美元外债,也是非常划算的,这时候,为了北美的人道主义危机,指不定还要掏出一部分银子来。第八,澳洲地区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此时孤悬海外,与世隔绝,毕竟此时此刻,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乱着,没有人会顾及澳洲地区,新西兰真的要靠奇异果活命,澳大利亚决定屠杀袋鼠,制成肉干续命。第九:北美国家加拿大应该感到棘手,赶紧关闭边境,防止流民、民兵、警卫队等窜到北部来避难;南边的墨西哥,感到非常兴奋,大批民众,推翻隔离网,纷纷进入北部地区,开始零元购,包括汽车、日用品、甚至是房屋。第十:经过一个月的悲喜交加,当务之急,是派兵到美国本土维和,然后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核电站等设施,防止次生灾难。2040年,联合国在苏州召开大会,隆重纪念美国解散10周年。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刘封和孟达的战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这个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环境如何。上庸也就是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一带,公正的说,这俩县放到今天,也属于经济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区。在东汉末年也是汉夷杂处之地了,战略价值并不高。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三万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内也是人口小县。但是汉末风云变幻,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荆州成了曹、刘、孙三家的必争之地。当时刘备据南郡(现在的荆州市),曹操据襄阳地区(现在的襄阳市),这就导致夹在南郡和襄阳之间的上庸成了香饽饽。下面这张图,非常直观的展示了上庸的战略价值。上庸东连襄阳,南接南郡,如果占领上庸就可以将汉中和南郡两地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对襄阳产生严重的威胁,这对于刘备集团无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对于刘备来说,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不过最早占领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并没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将汉中郡一分为四后,就班师回朝了。当时曹操是这样分的,他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刺史部。曹操重新划分汉中,估计也是他知道刘备必会来攻汉中,所以提前做准备。只不过刘备的心很大,他不仅要夺汉中的南郑,连上庸这种不毛之地也要夺。因此刘、曹操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了上庸。并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将西城郡(安康盆地)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竹山盆地)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房县盆)划给了孟达。并令刘封为副军将军,实际就是这三个郡的总指挥。不过刘封攻取上庸后,也没有起到什么很大的作用。因为上庸虽然地势险要,但实在是太贫瘠了。并且上庸汉夷杂处,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当地的豪强申氏兄弟占山为王,是事实上的割据的小军阀。曹操来了,他们就投降于曹操,刘备来了,他们就投降于刘备。立场很摇摆的两兄弟。并且上庸、西城、房龄,名义上说起来是三个郡,但实际上就是汉中郡划分之前的三个人口小县。说的再直白一点,三个郡就是三个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现在的安康市)的面积稍微大一点,其它两个盆地比较小。资源和出产都不丰富,养活不了多少人口。这也就是说,上庸地区不能驻扎重兵,因为当地的粮食产出负担不起。这一点,跟汉中是很像的。诸葛亮五次北伐,粮食也都要靠四川供应,仅靠汉中盆地的产出,负担不起蜀汉十万大军的消耗。既然不能驻扎重兵,那也就意味着刘封和孟达不是蜀汉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刘备出汉中,关羽攻襄阳时,他们俩负责策应,形成刘备、关羽、刘封三路出击,三路夹击曹操的局面。算是一路偏师,但价值也很大!只不过关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没有能拿下樊城,导致蜀汉在荆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锯战。而就在关羽无法脱身樊城之际,东吴吕蒙乘虚袭占了公安、江陵,陆逊袭占了宜都、夷陵、秭归一线,又北上打败了蜀汉房陵、南乡等处的留守兵马,夺取了许多山地关隘,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夷陵地区,等关羽回兵之时为时已晚,在麦城遭到剿杀。当然了,关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并非是关羽的主意,此处不做过多研究。但是从关羽兵败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区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阳的必经之路,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而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缓冲区。(如果不占上庸,蜀汉从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阳的)所以总的来说,上庸郡对于曹魏,战略价值一般般,只是防备蜀兵攻襄阳的屏障;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条攻击线路之一!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刘封和孟达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为主攻,刘备自己就去了),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刘封和孟达属于很重要的一路偏师。后续:上庸被曹魏重新夺取后,蜀汉就一直没有再能够夺回来。诸葛亮死后,顶替诸葛亮的蒋琬曾经有过攻上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诸葛亮从汉中北伐,难度太大。倒不如从汉中走水路,先攻取魏兴、上庸,再徐图中原。这大概是上庸最后一次出现在蜀汉集团最高决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从今天的角度分析过蒋琬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的成功率高达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汉就多了一条北伐的路径。蜀汉可东可西,比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线要高明多了。只不过,这一建议被费禕否决了。因为费禕认为,如果出兵不顺,退兵回来不方便。会给曹魏可乘之机,不划算。蒋琬还想再争取,可惜只过了一年,他就病逝了。上庸故地,现在的竹山县城。三国关公战唐朝秦琼是一出好戏,都清楚是出戏,看看热闹就行了,没人会去计较;张文远斩杀太史慈也是一出戏,是罗贯中特意安排的,但久而久之,许多人却当真了。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没有战到一起,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很相似。史料记载,二人都是因病而亡,老罗都安排他们被箭射死。这好理解,二人因病身亡在先,老罗安排在后,就老罗移花接木的本事,把他二人都安排成被箭射死很简单,不算巧合,也不犯难。但是否还有深意呢?01太史慈之死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卒,享年四十一岁。这就是史料关于太史慈死亡的记载。太史慈也算是江东数一数二的猛将,其死亡的情况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据此分析,可能是病逝。临亡之时,太史慈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持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身先亡。“其子太史亨嗣任,历任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太史慈壮志未酬身先死,令孙权十分痛惜。在《三国演义里》,罗先生不忍心一世英雄如此寂寥的死去,就安排太史慈与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大战了一场。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太史慈病逝两年后,孙权与张辽在合肥大战一场,老罗安排太史慈与张辽单挑,大战七十回合不分胜负。随后,太史慈献“里应外合”之计,不料被张辽识破,将计就计,引诱太史慈入城,乱箭将他射死。老罗本想让太史慈再表现一下,却画蛇添足,让太史慈丢了丑,不太高明。无论史料还是演义,太史慈之死都没有许多品味的地方,比较枯燥。02张辽之死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人冲击孙权十万大军,一直打到了孙权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披靡溃败。后又以七千之众,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活捉了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就连小孩夜哭,也用张辽来吓唬孩子。”张辽止啼“,也成为了民间经典传奇。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这时得病。曹丕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来为其医珍,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病况,询问病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遇见。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中提到:“汉朝位居三公得病,皇帝才派遣侍中、黄门问病。张辽并没有位列三公,而曹丕遣侍中问疾,可见受魏文帝宠爱的程度。”张辽久未病愈,曹丕派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车驾亲临,握着张辽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都来送御膳。病情好转后,张辽便返回屯军驻地。此时,孙权再度反叛,曹丕派遣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孙权得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对诸将说:“张辽虽然抱病,但仍然勇不可当,诸位千万要谨慎在意。”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张辽与诸将一起,大破吴将吕范。但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病逝江都。曹丕为之流涕,谥号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03张辽大战太史慈《三国演义》不仅安排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了七十回合,张辽用计射杀太史慈,还安排了张辽也被东吴将领丁奉射杀。张辽跟随曹丕以大船征伐江东,被东吴徐盛击败。曹丕登岸逃亡时,吴将丁奉从岸边杀来。张辽为保护曹丕上前迎敌,却被丁奉以箭射中腰部,回营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罗先生之所以这么描写,恐怕不是随意为之,或许有其用意,就像演义里其他故事一样,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在豹眼看来,张辽与太史慈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演义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添加一些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然后去比较他们的人生经历,品味、思考人生所应该尊崇的道义。说一点与太史慈相关的、有趣的桥段吧。曹操听说太史慈是忠义双全、有勇有谋的猛将,就打起了他的主意。于是,给太史慈写了一封信,以箧筐封存好,内无别物,只是放了少量当归。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辗转来到江南。曹操的意思是想告知他,归来吧,漂泊天涯的游子,归顺朝廷,回归故乡。可见曹操对他也十分器重。看看人家老曹挖个墙角,都搞得这么高大上,文绉绉的,不愧是文学青年。太史慈病逝后,孙权十分悲伤,对其子厚待有加,可以说孙权对待太史慈不薄。上面已经介绍了张辽患病,曹丕日夜牵挂,遣医问疾,十分上心。人都是有情感的,包括帝王。有时候也不能仅仅以帝王之术、笼络人心来看待君臣相得。利益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情感却是最有效的手段。曹魏能够成就霸业,孙权能够坐镇江东四十多年,不完全依靠利益诱惑。曹丕、孙权都是情商很高的帝王,能够成就这样的事业,也并不足奇。这恐怕是老罗安排张辽大战太史慈的桥段,想要表达的意愿吧。
几率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今年42岁,生于1980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爆发的战争主要有:中越边境战争(1979年至1989年);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年至1989年)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至6月)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25日至12月15日)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年3月24日至4月15日)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至1990年1月3日)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索马里内战(1991年至1993年)波黑战争(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阿富汗内战(1990年至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26日至2000年5月)阿富汗战争(2000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至18日)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16日至10月20日)叙利亚战争(2011年3月15日至今)也门内战(2014年至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战争(2020年9月27日至11月9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武装冲突,比方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冲突等。可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全球每时每刻都在打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解放军,感谢党和政府!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三国演义》里有—章节,诸葛亮设计欲将司马懿父子烧死至一深谷中,火已点燃,无奈天下大雨,迅速将火浇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矣!”自此,他结束了六出祁山,一代谋臣,不久也命归黄泉,给后人留下了—句佳话。[捂脸][耶]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孙权瞬间傻眼了……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孙权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确立天下三分后,他对开疆扩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论当时的年代应是功臣、其二:拿现代社会看问题、他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因他们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是地道的、好战份子、明知国库空虚、七拼八凑、劳民伤财、来发劲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白骨成堆、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孔明得出教训:告之姜维、搞了个、南泥弯、养兵多年有些改善、他不真惜、旧病复发又去发动战争以至丢命、请问各位看官、难到他们两是功臣不成吗、功在何方??如果2030年美国发生分裂,联合国多出来5个国家的话,全世界人民头几个月应该是弹冠相庆,而不是考虑外债的事情。这后面的走向,分为几个类型:第一:非洲大部分国家这类国家该咋样还是咋样,美国富有的时候,对它们的影响力还不如原来的欧洲宗主国,这些国家没有欠美国的外债,已经非常高兴了。第二:南美洲国家这些国家基本上也没什么变化,不过,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美国有产业,恐怕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不过,损失并不大,他们庆幸可以不用偿还美国私人银团贷款了。第三,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如:新家坡、泰国等持有一定的美元债券,会损失一点,他们担忧的倒不是国债,而是接下来的动乱,没有了美国的存在,它们的轻工业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这些国家的周边,很快便会发生不可预测事件。印度这时候肯定会跳出来,充当地区老大,虽然不至于北上挑衅,可是对孟加拉、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还是可以欺负一下的,再往东就不敢了,那是缅甸,与中国搭界了。印尼的感觉与印度一样开心,他们都是人口大国,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一下马来亚与新加坡。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立即会温顺许多,变得能歌善舞起来,至于柬埔寨,依然过着平淡的日子。第四,中东国家这些国家,没有了美军坐镇,开始卷胳膊大干一场,尤其是将矛头对准以色列,其中跳得最高的,应该是土耳其。而沙特、迪拜这样的国家,拥有大量美元债务,损失巨大,肯定也会被卷入战火当中。第五,中亚、外高加索国家开始瑟瑟发抖,应该考虑是否再次加入泛俄罗斯联邦第六,欧洲国家其中英国觉得大事不妙,最先反应过来,开始谄媚德法,而波兰、立陶宛这些国家,应该会找一根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把绳子另一端,双手递给俄罗斯,流露出哀求的目光。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这些国家,反应慢一拍,可能还在喝葡萄酒。芬兰这时候,也是如坐针毡,历史上,他们遭遇过苏联的入侵,感到后背发亮,整军备战吧。东欧国家,可能立即开始交火,原南斯拉夫三国,本来就有敌视情绪。第七,东亚国家日本可能开始发抖,美国的核保护伞没有了,驻军撤走了,虽然他们可能接收部分美军遗留的军事装备,可是自己的国土面积有限,没有战略纵深,紧邻的两个大块头,如果一激动,联合起来,日本诸岛就要变颜色了。同样,日本也损失大量美元国债,真是点背。韩国最识相,立即北上联系,看看南北一家亲的面子上,我们忘记几十年前的仇恨吧,联合起来,至少在两大块头面前,还能够活下去。因为四周围的邻居,随时都有灭掉它的可能。而东方大国,此时此刻也很开心,要知道,如果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耗费的代价需要用10万亿美元为单位计算,而今,美国分成5块,就算损失了3万亿美元外债,也是非常划算的,这时候,为了北美的人道主义危机,指不定还要掏出一部分银子来。第八,澳洲地区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此时孤悬海外,与世隔绝,毕竟此时此刻,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乱着,没有人会顾及澳洲地区,新西兰真的要靠奇异果活命,澳大利亚决定屠杀袋鼠,制成肉干续命。第九:北美国家加拿大应该感到棘手,赶紧关闭边境,防止流民、民兵、警卫队等窜到北部来避难;南边的墨西哥,感到非常兴奋,大批民众,推翻隔离网,纷纷进入北部地区,开始零元购,包括汽车、日用品、甚至是房屋。第十:经过一个月的悲喜交加,当务之急,是派兵到美国本土维和,然后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核电站等设施,防止次生灾难。2040年,联合国在苏州召开大会,隆重纪念美国解散10周年。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刘封和孟达的战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这个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环境如何。上庸也就是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一带,公正的说,这俩县放到今天,也属于经济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区。在东汉末年也是汉夷杂处之地了,战略价值并不高。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三万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内也是人口小县。但是汉末风云变幻,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荆州成了曹、刘、孙三家的必争之地。当时刘备据南郡(现在的荆州市),曹操据襄阳地区(现在的襄阳市),这就导致夹在南郡和襄阳之间的上庸成了香饽饽。下面这张图,非常直观的展示了上庸的战略价值。上庸东连襄阳,南接南郡,如果占领上庸就可以将汉中和南郡两地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对襄阳产生严重的威胁,这对于刘备集团无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对于刘备来说,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不过最早占领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并没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将汉中郡一分为四后,就班师回朝了。当时曹操是这样分的,他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刺史部。曹操重新划分汉中,估计也是他知道刘备必会来攻汉中,所以提前做准备。只不过刘备的心很大,他不仅要夺汉中的南郑,连上庸这种不毛之地也要夺。因此刘、曹操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了上庸。并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将西城郡(安康盆地)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竹山盆地)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房县盆)划给了孟达。并令刘封为副军将军,实际就是这三个郡的总指挥。不过刘封攻取上庸后,也没有起到什么很大的作用。因为上庸虽然地势险要,但实在是太贫瘠了。并且上庸汉夷杂处,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当地的豪强申氏兄弟占山为王,是事实上的割据的小军阀。曹操来了,他们就投降于曹操,刘备来了,他们就投降于刘备。立场很摇摆的两兄弟。并且上庸、西城、房龄,名义上说起来是三个郡,但实际上就是汉中郡划分之前的三个人口小县。说的再直白一点,三个郡就是三个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现在的安康市)的面积稍微大一点,其它两个盆地比较小。资源和出产都不丰富,养活不了多少人口。这也就是说,上庸地区不能驻扎重兵,因为当地的粮食产出负担不起。这一点,跟汉中是很像的。诸葛亮五次北伐,粮食也都要靠四川供应,仅靠汉中盆地的产出,负担不起蜀汉十万大军的消耗。既然不能驻扎重兵,那也就意味着刘封和孟达不是蜀汉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刘备出汉中,关羽攻襄阳时,他们俩负责策应,形成刘备、关羽、刘封三路出击,三路夹击曹操的局面。算是一路偏师,但价值也很大!只不过关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没有能拿下樊城,导致蜀汉在荆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锯战。而就在关羽无法脱身樊城之际,东吴吕蒙乘虚袭占了公安、江陵,陆逊袭占了宜都、夷陵、秭归一线,又北上打败了蜀汉房陵、南乡等处的留守兵马,夺取了许多山地关隘,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夷陵地区,等关羽回兵之时为时已晚,在麦城遭到剿杀。当然了,关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并非是关羽的主意,此处不做过多研究。但是从关羽兵败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区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阳的必经之路,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而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缓冲区。(如果不占上庸,蜀汉从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阳的)所以总的来说,上庸郡对于曹魏,战略价值一般般,只是防备蜀兵攻襄阳的屏障;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条攻击线路之一!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刘封和孟达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为主攻,刘备自己就去了),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刘封和孟达属于很重要的一路偏师。后续:上庸被曹魏重新夺取后,蜀汉就一直没有再能够夺回来。诸葛亮死后,顶替诸葛亮的蒋琬曾经有过攻上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诸葛亮从汉中北伐,难度太大。倒不如从汉中走水路,先攻取魏兴、上庸,再徐图中原。这大概是上庸最后一次出现在蜀汉集团最高决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从今天的角度分析过蒋琬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的成功率高达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汉就多了一条北伐的路径。蜀汉可东可西,比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线要高明多了。只不过,这一建议被费禕否决了。因为费禕认为,如果出兵不顺,退兵回来不方便。会给曹魏可乘之机,不划算。蒋琬还想再争取,可惜只过了一年,他就病逝了。上庸故地,现在的竹山县城。三国关公战唐朝秦琼是一出好戏,都清楚是出戏,看看热闹就行了,没人会去计较;张文远斩杀太史慈也是一出戏,是罗贯中特意安排的,但久而久之,许多人却当真了。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没有战到一起,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很相似。史料记载,二人都是因病而亡,老罗都安排他们被箭射死。这好理解,二人因病身亡在先,老罗安排在后,就老罗移花接木的本事,把他二人都安排成被箭射死很简单,不算巧合,也不犯难。但是否还有深意呢?01太史慈之死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卒,享年四十一岁。这就是史料关于太史慈死亡的记载。太史慈也算是江东数一数二的猛将,其死亡的情况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据此分析,可能是病逝。临亡之时,太史慈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持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身先亡。“其子太史亨嗣任,历任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太史慈壮志未酬身先死,令孙权十分痛惜。在《三国演义里》,罗先生不忍心一世英雄如此寂寥的死去,就安排太史慈与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张辽大战了一场。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太史慈病逝两年后,孙权与张辽在合肥大战一场,老罗安排太史慈与张辽单挑,大战七十回合不分胜负。随后,太史慈献“里应外合”之计,不料被张辽识破,将计就计,引诱太史慈入城,乱箭将他射死。老罗本想让太史慈再表现一下,却画蛇添足,让太史慈丢了丑,不太高明。无论史料还是演义,太史慈之死都没有许多品味的地方,比较枯燥。02张辽之死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人冲击孙权十万大军,一直打到了孙权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披靡溃败。后又以七千之众,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活捉了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就连小孩夜哭,也用张辽来吓唬孩子。”张辽止啼“,也成为了民间经典传奇。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这时得病。曹丕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来为其医珍,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病况,询问病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遇见。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中提到:“汉朝位居三公得病,皇帝才派遣侍中、黄门问病。张辽并没有位列三公,而曹丕遣侍中问疾,可见受魏文帝宠爱的程度。”张辽久未病愈,曹丕派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车驾亲临,握着张辽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都来送御膳。病情好转后,张辽便返回屯军驻地。此时,孙权再度反叛,曹丕派遣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孙权得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对诸将说:“张辽虽然抱病,但仍然勇不可当,诸位千万要谨慎在意。”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张辽与诸将一起,大破吴将吕范。但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病逝江都。曹丕为之流涕,谥号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03张辽大战太史慈《三国演义》不仅安排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了七十回合,张辽用计射杀太史慈,还安排了张辽也被东吴将领丁奉射杀。张辽跟随曹丕以大船征伐江东,被东吴徐盛击败。曹丕登岸逃亡时,吴将丁奉从岸边杀来。张辽为保护曹丕上前迎敌,却被丁奉以箭射中腰部,回营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罗先生之所以这么描写,恐怕不是随意为之,或许有其用意,就像演义里其他故事一样,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在豹眼看来,张辽与太史慈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演义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添加一些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然后去比较他们的人生经历,品味、思考人生所应该尊崇的道义。说一点与太史慈相关的、有趣的桥段吧。曹操听说太史慈是忠义双全、有勇有谋的猛将,就打起了他的主意。于是,给太史慈写了一封信,以箧筐封存好,内无别物,只是放了少量当归。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辗转来到江南。曹操的意思是想告知他,归来吧,漂泊天涯的游子,归顺朝廷,回归故乡。可见曹操对他也十分器重。看看人家老曹挖个墙角,都搞得这么高大上,文绉绉的,不愧是文学青年。太史慈病逝后,孙权十分悲伤,对其子厚待有加,可以说孙权对待太史慈不薄。上面已经介绍了张辽患病,曹丕日夜牵挂,遣医问疾,十分上心。人都是有情感的,包括帝王。有时候也不能仅仅以帝王之术、笼络人心来看待君臣相得。利益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情感却是最有效的手段。曹魏能够成就霸业,孙权能够坐镇江东四十多年,不完全依靠利益诱惑。曹丕、孙权都是情商很高的帝王,能够成就这样的事业,也并不足奇。这恐怕是老罗安排张辽大战太史慈的桥段,想要表达的意愿吧。其实荆州对刘备集团来说,并不是非要不可。之所以说刘备借荆州,是因为那时候的刘备没有地盘。在赤壁之前, 刘备挂靠在刘表处。刘表死了之后,刘备自然而然的视自己为荆州的继承人。在曹操打过来的时候,刘备还在前线抗曹,后方的刘琮就已经投降了,等于把刘备坑了一把。刘备回撤,经过襄阳,诸葛亮让刘备袭取襄阳。刘备说不忍也,没有拿下襄阳。其实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因为曹操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你袭取了襄阳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要交出来?所以刘备干脆大方一点,说我不忍心。那为什么聪明的诸葛亮还要让刘备去干没用的事情呢。这其实也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你先袭取襄阳,把荆州牧的这个位置抢到手上,完成了一个替换。等曹操来的时候,你再退出去,虽然什么也没得到,但你毕竟有了荆州牧的这个名头了。那接下来,你联孙抗曹,打败了曹操,你就有话好说了,我是荆州牧,荆州这块地皮原本就是我的,应该归我。因为刘备谦让也好,或者考虑不当也好,没下这一步闲棋或者说看上去多余的棋,所以到了后面,孙权不认可他的荆州所有权,谁打下就谁的。这一来,好地方全是孙家占去了。而刘备占了一些皮毛料。这时候,刘备就着急了,一来他没有真正的大本营,靠长沙郡那些地方是无法三足鼎立的。所以,他需要借荆州,借来荆州,当然以后可以实施诸葛亮说的二路齐发,从荆州到襄阳再攻中原。但荆州并不是必需的,得到荆州,是有一个根据地,然后去夺益州,益州才是刘备最需要的地方,是一块可以称霸的地方。但是,荆州这个地方对孙家又太重要了,一来孙权也想从荆州去夺益州,要是荆州被刘备拿走了,那他跟益州就隔开了,什么招也没法想。二来,从荆州打孙权是顺流而下,也是非常容易,等于荆州是孙权的命门。所以,这块地方是万万不能借的。但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还是借了,也是因为考虑到要扶持刘备,让刘备去夺益州,这样实现三足鼎立,江东才能跟曹操叫板。最后,刘备拿下益州之后,还是应该把荆州,尤其是江陵那些地方还给孙权,因为这些地方,对刘备来说,是锦上添花,在没有充足准备,可以实现双龙出洞的情况下,还需要花力气去防曹操。而这个地方关系到孙权的安危,他是必然要争回来的,所以才有了后面斩关羽的事情,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极力反对,俄德通气管道,一但建成输送,美国的天然气,就会卖不出去,一切为了利益,拼命制裁德俄,拉拢欧盟国家,一起对付俄国,欧盟各国小弟,迫于美国淫威,跟着助纣为虐,美国不是东西,专门破坏捣乱,最终会遭天谴。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极力反对,俄德通气管道,一但建成输送,美国的天然气,就会卖不出去,一切为了利益,拼命制裁德俄,拉拢欧盟国家,一起对付俄国,欧盟各国小弟,迫于美国淫威,跟着助纣为虐,美国不是东西,专门破坏捣乱,最终会遭天谴。谢谢邀请。关羽关二爷,那可是威震华夏,名扬四海的人物。被视作“忠义”的化身,敬奉在 庙里的,是“神”一样的人物啊。关羽的形象,那是在全球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那英雄事迹,光辉形象。是戏剧和评书里最受欢迎的人物。然而,这都是演义。《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那么,真实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咱们还是要从《三国志》等正规的史书中,去寻找答案。《三国志》: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一段说明了,斩颜良的事实,也证实了关羽是“万人敌”的说法。说明关羽的武力,是不容置疑的,的确有勇有武。《三国志》: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这一点也说明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确不为曹操的恩赏所动,谓之“忠义”。至于温酒斩华雄,还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都是编造的。华雄是死于与孙坚的乱战之中。《三国志*关羽传》中还记录了刮骨疗伤的段子,这也是关羽让人敬佩的地方。然而,同样,关羽的心胸狭小,也是赫然的。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嫉妒马超,瞧不起黄忠。这都正常,作为蜀汉的第一将领,他的高傲是可以理解的。关羽作为重要的将领,犯下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是不争的事实。破坏了三分天下的基石,导致蜀汉的衰败:吴蜀联盟。这是整个战略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础,三分天下马上垮掉。关羽在荆州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联吴抗操。关羽却缺乏战略高度,目空一切。在孙权主动放下架子,求取关羽女儿为儿媳时候,被关羽大骂: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忍了,为大局利益,放弃个人荣辱。关羽犯了个最大的,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抢了“湘关米”。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立即不可一世了。在围困樊城的时候,军粮短缺。他居然放纵士兵去抢了东吴的粮草“湘关米”。这个做法太流氓了。这一下子让孙权再也没法忍了。打人不打脸,这是打的东吴上下所有人的脸,侵犯了主权。正是这个举动,导致了东吴翻脸了。白衣渡江袭击荆州。才有了关羽的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也才有了夷陵之战,有了张飞喝刘备的身亡。引起了蜀汉走向下坡路。总之,真实的关羽,是个忠勇之人。也是个目空一起的莽夫。自恋、高傲、盲目自大。他犯下的错误,大于他的功劳。是蜀汉的罪人。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极力反对,俄德通气管道,一但建成输送,美国的天然气,就会卖不出去,一切为了利益,拼命制裁德俄,拉拢欧盟国家,一起对付俄国,欧盟各国小弟,迫于美国淫威,跟着助纣为虐,美国不是东西,专门破坏捣乱,最终会遭天谴。谢谢邀请。关羽关二爷,那可是威震华夏,名扬四海的人物。被视作“忠义”的化身,敬奉在 庙里的,是“神”一样的人物啊。关羽的形象,那是在全球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那英雄事迹,光辉形象。是戏剧和评书里最受欢迎的人物。然而,这都是演义。《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那么,真实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咱们还是要从《三国志》等正规的史书中,去寻找答案。《三国志》: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一段说明了,斩颜良的事实,也证实了关羽是“万人敌”的说法。说明关羽的武力,是不容置疑的,的确有勇有武。《三国志》: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这一点也说明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确不为曹操的恩赏所动,谓之“忠义”。至于温酒斩华雄,还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都是编造的。华雄是死于与孙坚的乱战之中。《三国志*关羽传》中还记录了刮骨疗伤的段子,这也是关羽让人敬佩的地方。然而,同样,关羽的心胸狭小,也是赫然的。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嫉妒马超,瞧不起黄忠。这都正常,作为蜀汉的第一将领,他的高傲是可以理解的。关羽作为重要的将领,犯下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是不争的事实。破坏了三分天下的基石,导致蜀汉的衰败:吴蜀联盟。这是整个战略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础,三分天下马上垮掉。关羽在荆州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联吴抗操。关羽却缺乏战略高度,目空一切。在孙权主动放下架子,求取关羽女儿为儿媳时候,被关羽大骂: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忍了,为大局利益,放弃个人荣辱。关羽犯了个最大的,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抢了“湘关米”。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立即不可一世了。在围困樊城的时候,军粮短缺。他居然放纵士兵去抢了东吴的粮草“湘关米”。这个做法太流氓了。这一下子让孙权再也没法忍了。打人不打脸,这是打的东吴上下所有人的脸,侵犯了主权。正是这个举动,导致了东吴翻脸了。白衣渡江袭击荆州。才有了关羽的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也才有了夷陵之战,有了张飞喝刘备的身亡。引起了蜀汉走向下坡路。总之,真实的关羽,是个忠勇之人。也是个目空一起的莽夫。自恋、高傲、盲目自大。他犯下的错误,大于他的功劳。是蜀汉的罪人。建牙开府的概念及开府仪同三司建牙是建立自己的警卫军事部队,“牙”又有官署的意思,开府是建立自己的官署,所以建牙开府是古代王朝高级官员极具权势时才能拥有的加封。古代宰相可以建牙开府,就是可以自己建立官署并且自行招募属下,这在以皇权政治为主的古代王朝是莫大的权势。需要知道的是,可以开府是地位很高的官职才可以享受的待遇,汉朝只有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可以享受开府权,必须等同于三公的职位,才可以开府建牙。这是秦汉以来“三公”及司徒、司马和司空,地位和实际权力的变化而产生的封号,东汉之后有“仪同三司”的加封,是说某一个原本不具备跟三公相同地位的官职,可以享受跟三公等同的礼仪护卫俸禄等,但是大多都不包括开府。直到魏晋之后,才有了“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多加给各类将军官职,也就是可以跟三公一样享有开府权。关于古代权臣宰相的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1、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所谓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应当从建立官署自行招募属下和一定护卫部队来看。一般来说,皇权一直都是压制相权的,也不会允许宰相拥有自己处理政务并且不经过皇权的情况出现,这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根本所在。所以,如果皇权如果允许宰相能够自己建牙开府,这是相权的扩大和皇权的受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开府建牙可能说明了几点:一是宰相必然是在朝中权势极大,二是皇权对宰相非常信任,三是皇权受到相权压制,皇权只能妥协。这几种可能都是权臣宰相能够建牙开府的情况,但归根结底,开府建牙是对相权的扩大,是对皇权的影响。东晋时期,皇权受到士族门阀压制,门阀子弟出仕高官,占据了中枢和地方方镇,因此大批的方镇官职拥有了开府权。方镇强藩有了自己的官署和自行招募的属下,那么就完全可以自行处理地方政务及军事,并不需要中枢皇权的限制。开府对于皇权的破坏显而易见。而需要注意的是,宰相建立自己的官署处理政务,也与宰相所负责的事务过多有一定的原因。之后在宰相之后的三公、大将军等拥有了开府权,也与此有着很大关系。2、宰相拥有开府权的原因探究宰相之所以能够拥有开府权的原因,应当从中枢官职的演变来看。宰相是丞相、相国、中书令、尚书令等辅佐皇权的官职的统称。西汉时有丞相,其主要职责“无所不管”,拥有极高的权势,并且在丞相权势极大时,也并非是古代王朝皇帝的私人官署,也就是丞相并不为皇帝一个人负责,是为整个王朝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宰相拥有开府权,是其处理王朝各种政务的需要。但是,极具权势也具有开府权的宰相,很容易能够成为威胁皇权的权臣,那么这就是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皇权得以强势时便会限制宰相的地位,这也就是皇权强势的汉武帝等历史时期,丞相逐渐被三公所取代。三公也就取代了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的职责。而汉朝疆域不断扩大,紧靠一个人或者三个人是无法处理完繁复的政令的,所以三公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官署及属下,来处理各自所负责的政务。3、台省地位提升后,及宰相地位的变化不过,即便是把丞相的相权分散到三公身上,具有开牙建府的三公依旧能够依仗其官职成为权臣,也依旧是宰相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西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利用台省来限制某个权臣或者宰相的过于强势,即我们熟悉的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等。而台省是专门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的官署,是为皇权服务的存在,这已经明确有别于之前丞相、三公并非皇帝私人官署的性质。也就是说,丞相和三公等宰相虽然也依靠建牙开府,拥有了依托于官职的官署,但是这些官署的宰相并非只为皇帝所负责。而尚书台等建立后,这类官署本身就是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而存在的,那么“建牙开府”对于台省来说就不再具有意义。简单理解,建牙开府的本意就是宰相为处理繁复的政务,而开牙建府也同样是宰相成为权臣压制皇权的因素,因此拥有建牙开府权的丞相、三公地位逐渐衰落,皇权直接建立为自己私人服务的尚书台等台省官署。4、魏晋以后建牙开府的变化需要知道的是,前文中所提及魏晋时期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加封,是在门阀士族、方镇武将等权臣逐渐崛起时逐渐确立下来的。经过两汉之后,到魏晋时期丞相不常有,三公也只是成为只具有封赏的称号而已,已经缺少了实权,也因此开府权逐渐从原本的中枢宰相身上,转移到了拥有一定方镇等力量的军事官职身上。而这时候拥有了开府权,是皇权对权臣的妥协,曹魏时期对士族门阀的拉拢,两晋是对方镇门阀力量的妥协,都是皇权的一定削弱。直到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王朝官制上主要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将三公和台省长官等宰相的权势削弱到了极低的程度。而既然相权被削弱,那么宰相的开府建牙也会逐渐降低,在之后的朝代中,开牙建府、开府仪同三司等具备开府权的加封,也就逐渐失去了原本建立官署拥有实权的重要意义。总结开牙建府代表权臣宰相能够建立官署处理诏令政务,而这也是宰相权势的扩大,而宰相权势扩大会影响皇权,便招致了皇权的压制。专门为皇权服务的官署——台省就应运而生,直到隋唐之后相权逐渐削弱,皇权强势,也伴随着开牙建府所代表的实际权势,已经逐渐随着相权的衰落而没落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极力反对,俄德通气管道,一但建成输送,美国的天然气,就会卖不出去,一切为了利益,拼命制裁德俄,拉拢欧盟国家,一起对付俄国,欧盟各国小弟,迫于美国淫威,跟着助纣为虐,美国不是东西,专门破坏捣乱,最终会遭天谴。谢谢邀请。关羽关二爷,那可是威震华夏,名扬四海的人物。被视作“忠义”的化身,敬奉在 庙里的,是“神”一样的人物啊。关羽的形象,那是在全球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那英雄事迹,光辉形象。是戏剧和评书里最受欢迎的人物。然而,这都是演义。《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那么,真实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咱们还是要从《三国志》等正规的史书中,去寻找答案。《三国志》: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一段说明了,斩颜良的事实,也证实了关羽是“万人敌”的说法。说明关羽的武力,是不容置疑的,的确有勇有武。《三国志》: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这一点也说明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确不为曹操的恩赏所动,谓之“忠义”。至于温酒斩华雄,还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都是编造的。华雄是死于与孙坚的乱战之中。《三国志*关羽传》中还记录了刮骨疗伤的段子,这也是关羽让人敬佩的地方。然而,同样,关羽的心胸狭小,也是赫然的。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嫉妒马超,瞧不起黄忠。这都正常,作为蜀汉的第一将领,他的高傲是可以理解的。关羽作为重要的将领,犯下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是不争的事实。破坏了三分天下的基石,导致蜀汉的衰败:吴蜀联盟。这是整个战略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础,三分天下马上垮掉。关羽在荆州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联吴抗操。关羽却缺乏战略高度,目空一切。在孙权主动放下架子,求取关羽女儿为儿媳时候,被关羽大骂: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忍了,为大局利益,放弃个人荣辱。关羽犯了个最大的,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抢了“湘关米”。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立即不可一世了。在围困樊城的时候,军粮短缺。他居然放纵士兵去抢了东吴的粮草“湘关米”。这个做法太流氓了。这一下子让孙权再也没法忍了。打人不打脸,这是打的东吴上下所有人的脸,侵犯了主权。正是这个举动,导致了东吴翻脸了。白衣渡江袭击荆州。才有了关羽的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也才有了夷陵之战,有了张飞喝刘备的身亡。引起了蜀汉走向下坡路。总之,真实的关羽,是个忠勇之人。也是个目空一起的莽夫。自恋、高傲、盲目自大。他犯下的错误,大于他的功劳。是蜀汉的罪人。建牙开府的概念及开府仪同三司建牙是建立自己的警卫军事部队,“牙”又有官署的意思,开府是建立自己的官署,所以建牙开府是古代王朝高级官员极具权势时才能拥有的加封。古代宰相可以建牙开府,就是可以自己建立官署并且自行招募属下,这在以皇权政治为主的古代王朝是莫大的权势。需要知道的是,可以开府是地位很高的官职才可以享受的待遇,汉朝只有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可以享受开府权,必须等同于三公的职位,才可以开府建牙。这是秦汉以来“三公”及司徒、司马和司空,地位和实际权力的变化而产生的封号,东汉之后有“仪同三司”的加封,是说某一个原本不具备跟三公相同地位的官职,可以享受跟三公等同的礼仪护卫俸禄等,但是大多都不包括开府。直到魏晋之后,才有了“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多加给各类将军官职,也就是可以跟三公一样享有开府权。关于古代权臣宰相的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1、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所谓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应当从建立官署自行招募属下和一定护卫部队来看。一般来说,皇权一直都是压制相权的,也不会允许宰相拥有自己处理政务并且不经过皇权的情况出现,这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根本所在。所以,如果皇权如果允许宰相能够自己建牙开府,这是相权的扩大和皇权的受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开府建牙可能说明了几点:一是宰相必然是在朝中权势极大,二是皇权对宰相非常信任,三是皇权受到相权压制,皇权只能妥协。这几种可能都是权臣宰相能够建牙开府的情况,但归根结底,开府建牙是对相权的扩大,是对皇权的影响。东晋时期,皇权受到士族门阀压制,门阀子弟出仕高官,占据了中枢和地方方镇,因此大批的方镇官职拥有了开府权。方镇强藩有了自己的官署和自行招募的属下,那么就完全可以自行处理地方政务及军事,并不需要中枢皇权的限制。开府对于皇权的破坏显而易见。而需要注意的是,宰相建立自己的官署处理政务,也与宰相所负责的事务过多有一定的原因。之后在宰相之后的三公、大将军等拥有了开府权,也与此有着很大关系。2、宰相拥有开府权的原因探究宰相之所以能够拥有开府权的原因,应当从中枢官职的演变来看。宰相是丞相、相国、中书令、尚书令等辅佐皇权的官职的统称。西汉时有丞相,其主要职责“无所不管”,拥有极高的权势,并且在丞相权势极大时,也并非是古代王朝皇帝的私人官署,也就是丞相并不为皇帝一个人负责,是为整个王朝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宰相拥有开府权,是其处理王朝各种政务的需要。但是,极具权势也具有开府权的宰相,很容易能够成为威胁皇权的权臣,那么这就是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皇权得以强势时便会限制宰相的地位,这也就是皇权强势的汉武帝等历史时期,丞相逐渐被三公所取代。三公也就取代了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的职责。而汉朝疆域不断扩大,紧靠一个人或者三个人是无法处理完繁复的政令的,所以三公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官署及属下,来处理各自所负责的政务。3、台省地位提升后,及宰相地位的变化不过,即便是把丞相的相权分散到三公身上,具有开牙建府的三公依旧能够依仗其官职成为权臣,也依旧是宰相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西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利用台省来限制某个权臣或者宰相的过于强势,即我们熟悉的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等。而台省是专门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的官署,是为皇权服务的存在,这已经明确有别于之前丞相、三公并非皇帝私人官署的性质。也就是说,丞相和三公等宰相虽然也依靠建牙开府,拥有了依托于官职的官署,但是这些官署的宰相并非只为皇帝所负责。而尚书台等建立后,这类官署本身就是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而存在的,那么“建牙开府”对于台省来说就不再具有意义。简单理解,建牙开府的本意就是宰相为处理繁复的政务,而开牙建府也同样是宰相成为权臣压制皇权的因素,因此拥有建牙开府权的丞相、三公地位逐渐衰落,皇权直接建立为自己私人服务的尚书台等台省官署。4、魏晋以后建牙开府的变化需要知道的是,前文中所提及魏晋时期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加封,是在门阀士族、方镇武将等权臣逐渐崛起时逐渐确立下来的。经过两汉之后,到魏晋时期丞相不常有,三公也只是成为只具有封赏的称号而已,已经缺少了实权,也因此开府权逐渐从原本的中枢宰相身上,转移到了拥有一定方镇等力量的军事官职身上。而这时候拥有了开府权,是皇权对权臣的妥协,曹魏时期对士族门阀的拉拢,两晋是对方镇门阀力量的妥协,都是皇权的一定削弱。直到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王朝官制上主要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将三公和台省长官等宰相的权势削弱到了极低的程度。而既然相权被削弱,那么宰相的开府建牙也会逐渐降低,在之后的朝代中,开牙建府、开府仪同三司等具备开府权的加封,也就逐渐失去了原本建立官署拥有实权的重要意义。总结开牙建府代表权臣宰相能够建立官署处理诏令政务,而这也是宰相权势的扩大,而宰相权势扩大会影响皇权,便招致了皇权的压制。专门为皇权服务的官署——台省就应运而生,直到隋唐之后相权逐渐削弱,皇权强势,也伴随着开牙建府所代表的实际权势,已经逐渐随着相权的衰落而没落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在战国后期发生的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群雄的命运。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关东唯一能够在军事上对秦国造成威胁的强国赵国,遭受了极为惨烈的失败。赵国先后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在战役初期,秦国最强的将领白起并没有参战,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赵国。在这场战役中,赵国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头到尾都处于不利的态势。这使得赵国和秦国交战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再加上赵国对战役的指挥指导方面的错误,更加重了这种状态,失去了能够挽回败局的机会。在外交上,赵国接受上党郡,违反了当时的外交准则,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秦国与韩国进行战争,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终于将上党郡从韩国割裂出来。为停战求和,韩国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但是在秦国接收上党前,为了挑拨秦国与赵国的关系,上党郡私自投降了赵国。赵国君臣利欲昏心,居然接收了上党。上党郡本来和赵国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归属完全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问题。赵国强行占有了秦国的战利品,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准则,必然引来秦国的报复。同样,不顾外交准则的赵国,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失去了其他国家的信任。在此后,赵国企图以外交手段解决长平战役的时候,其他国家根本就不予理睬。这就造成了势单力孤的赵国与强大的秦国单挑的局面,结局必然是赵国失败。在军事实力上,赵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始终处于进攻的态势。赵国被秦军打得屡战屡败,连重兵防御的营垒都被秦军攻破多处。赵军根本无力与秦军对抗,只能构筑层层壁垒,坚守不出。在经济上,赵国也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在赵国君臣讨论赵国是否接收上党时,就有人提出秦国“牛田水运粮”,赵国根本不是对手。这是因为当时的秦国科技水平发达,已经使用牛来耕作,而后勤运粮则以水运为主,快捷方便。对于长平之战,有一个主要的论断,也是最错误的论断,那就是廉颇死守长平,会给秦国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长此以往,粮草断绝的秦军会被赵军打败。其实,产生这种错误论断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秦国的作战特点。秦国在决定远交近攻,先战略韩魏,断天下之脊的战略后,就开始了对韩魏的攻击。在这些进攻中,秦国采取了蚕食战术,得一尺就是一尺,得一寸就是一寸的方式。秦国在战略韩魏的土地后,就把当地百姓驱逐,从秦地移民过来填充。这些领土被秦国设立郡县,而这些人平日里耕作,发生战争时参战。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补充兵员源源不断,补充的粮草络绎不绝。因为人力、物力基地就在战场旁,秦军的补充速度超过了赵国。在战役后期围困赵军的时候,秦王将战场旁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赐爵一级,送上了战场。与之产生鲜明对照的是,赵国在后期粮草断绝,向齐国借粮不得,也没有任何援军,只能看着赵括被围困而亡。因此,所谓的廉颇的死守能够挽救形势,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廉颇死守,是只有这种办法能够苟延残喘罢了。二、同样措手不及的秦军。赵国与秦国的战争必败无疑,那么秦国为何在一开始不派名将白起上阵呢?以名将白起直接碾压赵军,岂就不会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了吗?其实秦国也有它自己的苦衷,因为这场战争的发生是出乎秦国意料之外的,让秦国也感到十分的棘手。秦国的战略是先击灭韩魏,夺取出入关东的咽喉。然后再东进攻打楚国、赵国,最后征服燕国、齐国。在这些国家中,齐国由于被乐毅打败,国力衰微,燕国实力弱小,不会主动参战。楚国、韩国、魏国的军队主力都被秦国重创。唯有赵国还是一个军事强国,能够与秦国一战。秦国原本并没有与赵国交战的准备,这是因为两国之间有韩魏阻隔。秦国原本准备在击灭韩魏后再对付赵国,谁知道因为上党发生的变故,提前与赵国发生了战争。以秦国与赵国的实力对比,秦国如果单独与赵国交战,是完全有取胜的把握的。但是,在秦国的侧背还有韩魏楚三国的威胁。如果这三个国家加入赵国的阵营与秦国交战,秦国是没有取胜的把握的。实际上,在历史上也是如此,长平之战后虽然赵国损失惨重,但是在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却遭到了惨败。这是因为赵国运用外交手段,感到唇亡齿寒的韩魏楚各国纷纷出兵救援邯郸。无论秦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也不可能是四国联军的对手。如果在长平之战中出现四国联盟对抗秦国的情况,秦国同样会凶多吉少。这就是在长平之战前期,白起没有上阵的主要原因。因为赵国军队战斗力远不如秦军,秦军派王龁率军就能够把廉颇打得屡战屡败,丢盔弃甲。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动用白起去对付廉颇,这是对白起能力的浪费。白起的任务是震慑韩魏楚三国,不让他们轻举妄动。对于这三个国家,白起的威名如日中天。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杀敌军二十四万。在伐楚之战中,白起歼灭楚军主力,攻占楚国国都郢城。这三个国家倾全国之力都被白起打败,白起在这三个国家的君臣眼中,就如同战神一样的存在。只要有白起坐镇,这三个国家根本没有对秦国发动战争的勇气。于是,秦国就利用这一点,以白起来威慑韩魏楚三国。赵国在战争过程中,努力拉拢三国参战,可是这三国最终也没有人敢参战。只是在战争后期,赵国换上赵括为将后,为了保险起见,秦军才换上了白起为将,一举歼灭了四十五万赵军。结语: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在战争初期没有派白起为将对战赵国,是因为如果秦赵双方单独对战,赵军必败无疑。廉颇率领的赵军根本不是王龁率领的秦军对手,派白起去对战廉颇,完全是对他能力的浪费。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以他的威名震慑韩魏楚三国,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保证了赵国独力对抗秦国的局面。白起顺利完成了使命,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在邯郸之战时,白起赌气托病不参战,秦国君臣请求他亲临战场,用威名震慑对方都不答应。这使得秦朝上下对白起怨恨不已,逼使他自杀身亡。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极力反对,俄德通气管道,一但建成输送,美国的天然气,就会卖不出去,一切为了利益,拼命制裁德俄,拉拢欧盟国家,一起对付俄国,欧盟各国小弟,迫于美国淫威,跟着助纣为虐,美国不是东西,专门破坏捣乱,最终会遭天谴。谢谢邀请。关羽关二爷,那可是威震华夏,名扬四海的人物。被视作“忠义”的化身,敬奉在 庙里的,是“神”一样的人物啊。关羽的形象,那是在全球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那英雄事迹,光辉形象。是戏剧和评书里最受欢迎的人物。然而,这都是演义。《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那么,真实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咱们还是要从《三国志》等正规的史书中,去寻找答案。《三国志》: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一段说明了,斩颜良的事实,也证实了关羽是“万人敌”的说法。说明关羽的武力,是不容置疑的,的确有勇有武。《三国志》: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这一点也说明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确不为曹操的恩赏所动,谓之“忠义”。至于温酒斩华雄,还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都是编造的。华雄是死于与孙坚的乱战之中。《三国志*关羽传》中还记录了刮骨疗伤的段子,这也是关羽让人敬佩的地方。然而,同样,关羽的心胸狭小,也是赫然的。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嫉妒马超,瞧不起黄忠。这都正常,作为蜀汉的第一将领,他的高傲是可以理解的。关羽作为重要的将领,犯下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是不争的事实。破坏了三分天下的基石,导致蜀汉的衰败:吴蜀联盟。这是整个战略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础,三分天下马上垮掉。关羽在荆州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联吴抗操。关羽却缺乏战略高度,目空一切。在孙权主动放下架子,求取关羽女儿为儿媳时候,被关羽大骂: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忍了,为大局利益,放弃个人荣辱。关羽犯了个最大的,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抢了“湘关米”。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立即不可一世了。在围困樊城的时候,军粮短缺。他居然放纵士兵去抢了东吴的粮草“湘关米”。这个做法太流氓了。这一下子让孙权再也没法忍了。打人不打脸,这是打的东吴上下所有人的脸,侵犯了主权。正是这个举动,导致了东吴翻脸了。白衣渡江袭击荆州。才有了关羽的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也才有了夷陵之战,有了张飞喝刘备的身亡。引起了蜀汉走向下坡路。总之,真实的关羽,是个忠勇之人。也是个目空一起的莽夫。自恋、高傲、盲目自大。他犯下的错误,大于他的功劳。是蜀汉的罪人。建牙开府的概念及开府仪同三司建牙是建立自己的警卫军事部队,“牙”又有官署的意思,开府是建立自己的官署,所以建牙开府是古代王朝高级官员极具权势时才能拥有的加封。古代宰相可以建牙开府,就是可以自己建立官署并且自行招募属下,这在以皇权政治为主的古代王朝是莫大的权势。需要知道的是,可以开府是地位很高的官职才可以享受的待遇,汉朝只有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可以享受开府权,必须等同于三公的职位,才可以开府建牙。这是秦汉以来“三公”及司徒、司马和司空,地位和实际权力的变化而产生的封号,东汉之后有“仪同三司”的加封,是说某一个原本不具备跟三公相同地位的官职,可以享受跟三公等同的礼仪护卫俸禄等,但是大多都不包括开府。直到魏晋之后,才有了“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多加给各类将军官职,也就是可以跟三公一样享有开府权。关于古代权臣宰相的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1、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所谓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应当从建立官署自行招募属下和一定护卫部队来看。一般来说,皇权一直都是压制相权的,也不会允许宰相拥有自己处理政务并且不经过皇权的情况出现,这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根本所在。所以,如果皇权如果允许宰相能够自己建牙开府,这是相权的扩大和皇权的受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开府建牙可能说明了几点:一是宰相必然是在朝中权势极大,二是皇权对宰相非常信任,三是皇权受到相权压制,皇权只能妥协。这几种可能都是权臣宰相能够建牙开府的情况,但归根结底,开府建牙是对相权的扩大,是对皇权的影响。东晋时期,皇权受到士族门阀压制,门阀子弟出仕高官,占据了中枢和地方方镇,因此大批的方镇官职拥有了开府权。方镇强藩有了自己的官署和自行招募的属下,那么就完全可以自行处理地方政务及军事,并不需要中枢皇权的限制。开府对于皇权的破坏显而易见。而需要注意的是,宰相建立自己的官署处理政务,也与宰相所负责的事务过多有一定的原因。之后在宰相之后的三公、大将军等拥有了开府权,也与此有着很大关系。2、宰相拥有开府权的原因探究宰相之所以能够拥有开府权的原因,应当从中枢官职的演变来看。宰相是丞相、相国、中书令、尚书令等辅佐皇权的官职的统称。西汉时有丞相,其主要职责“无所不管”,拥有极高的权势,并且在丞相权势极大时,也并非是古代王朝皇帝的私人官署,也就是丞相并不为皇帝一个人负责,是为整个王朝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宰相拥有开府权,是其处理王朝各种政务的需要。但是,极具权势也具有开府权的宰相,很容易能够成为威胁皇权的权臣,那么这就是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皇权得以强势时便会限制宰相的地位,这也就是皇权强势的汉武帝等历史时期,丞相逐渐被三公所取代。三公也就取代了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的职责。而汉朝疆域不断扩大,紧靠一个人或者三个人是无法处理完繁复的政令的,所以三公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官署及属下,来处理各自所负责的政务。3、台省地位提升后,及宰相地位的变化不过,即便是把丞相的相权分散到三公身上,具有开牙建府的三公依旧能够依仗其官职成为权臣,也依旧是宰相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西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利用台省来限制某个权臣或者宰相的过于强势,即我们熟悉的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等。而台省是专门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的官署,是为皇权服务的存在,这已经明确有别于之前丞相、三公并非皇帝私人官署的性质。也就是说,丞相和三公等宰相虽然也依靠建牙开府,拥有了依托于官职的官署,但是这些官署的宰相并非只为皇帝所负责。而尚书台等建立后,这类官署本身就是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而存在的,那么“建牙开府”对于台省来说就不再具有意义。简单理解,建牙开府的本意就是宰相为处理繁复的政务,而开牙建府也同样是宰相成为权臣压制皇权的因素,因此拥有建牙开府权的丞相、三公地位逐渐衰落,皇权直接建立为自己私人服务的尚书台等台省官署。4、魏晋以后建牙开府的变化需要知道的是,前文中所提及魏晋时期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加封,是在门阀士族、方镇武将等权臣逐渐崛起时逐渐确立下来的。经过两汉之后,到魏晋时期丞相不常有,三公也只是成为只具有封赏的称号而已,已经缺少了实权,也因此开府权逐渐从原本的中枢宰相身上,转移到了拥有一定方镇等力量的军事官职身上。而这时候拥有了开府权,是皇权对权臣的妥协,曹魏时期对士族门阀的拉拢,两晋是对方镇门阀力量的妥协,都是皇权的一定削弱。直到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王朝官制上主要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将三公和台省长官等宰相的权势削弱到了极低的程度。而既然相权被削弱,那么宰相的开府建牙也会逐渐降低,在之后的朝代中,开牙建府、开府仪同三司等具备开府权的加封,也就逐渐失去了原本建立官署拥有实权的重要意义。总结开牙建府代表权臣宰相能够建立官署处理诏令政务,而这也是宰相权势的扩大,而宰相权势扩大会影响皇权,便招致了皇权的压制。专门为皇权服务的官署——台省就应运而生,直到隋唐之后相权逐渐削弱,皇权强势,也伴随着开牙建府所代表的实际权势,已经逐渐随着相权的衰落而没落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在战国后期发生的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群雄的命运。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关东唯一能够在军事上对秦国造成威胁的强国赵国,遭受了极为惨烈的失败。赵国先后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在战役初期,秦国最强的将领白起并没有参战,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赵国。在这场战役中,赵国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头到尾都处于不利的态势。这使得赵国和秦国交战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再加上赵国对战役的指挥指导方面的错误,更加重了这种状态,失去了能够挽回败局的机会。在外交上,赵国接受上党郡,违反了当时的外交准则,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秦国与韩国进行战争,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终于将上党郡从韩国割裂出来。为停战求和,韩国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但是在秦国接收上党前,为了挑拨秦国与赵国的关系,上党郡私自投降了赵国。赵国君臣利欲昏心,居然接收了上党。上党郡本来和赵国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归属完全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问题。赵国强行占有了秦国的战利品,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准则,必然引来秦国的报复。同样,不顾外交准则的赵国,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失去了其他国家的信任。在此后,赵国企图以外交手段解决长平战役的时候,其他国家根本就不予理睬。这就造成了势单力孤的赵国与强大的秦国单挑的局面,结局必然是赵国失败。在军事实力上,赵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始终处于进攻的态势。赵国被秦军打得屡战屡败,连重兵防御的营垒都被秦军攻破多处。赵军根本无力与秦军对抗,只能构筑层层壁垒,坚守不出。在经济上,赵国也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在赵国君臣讨论赵国是否接收上党时,就有人提出秦国“牛田水运粮”,赵国根本不是对手。这是因为当时的秦国科技水平发达,已经使用牛来耕作,而后勤运粮则以水运为主,快捷方便。对于长平之战,有一个主要的论断,也是最错误的论断,那就是廉颇死守长平,会给秦国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长此以往,粮草断绝的秦军会被赵军打败。其实,产生这种错误论断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秦国的作战特点。秦国在决定远交近攻,先战略韩魏,断天下之脊的战略后,就开始了对韩魏的攻击。在这些进攻中,秦国采取了蚕食战术,得一尺就是一尺,得一寸就是一寸的方式。秦国在战略韩魏的土地后,就把当地百姓驱逐,从秦地移民过来填充。这些领土被秦国设立郡县,而这些人平日里耕作,发生战争时参战。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补充兵员源源不断,补充的粮草络绎不绝。因为人力、物力基地就在战场旁,秦军的补充速度超过了赵国。在战役后期围困赵军的时候,秦王将战场旁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赐爵一级,送上了战场。与之产生鲜明对照的是,赵国在后期粮草断绝,向齐国借粮不得,也没有任何援军,只能看着赵括被围困而亡。因此,所谓的廉颇的死守能够挽救形势,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廉颇死守,是只有这种办法能够苟延残喘罢了。二、同样措手不及的秦军。赵国与秦国的战争必败无疑,那么秦国为何在一开始不派名将白起上阵呢?以名将白起直接碾压赵军,岂就不会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了吗?其实秦国也有它自己的苦衷,因为这场战争的发生是出乎秦国意料之外的,让秦国也感到十分的棘手。秦国的战略是先击灭韩魏,夺取出入关东的咽喉。然后再东进攻打楚国、赵国,最后征服燕国、齐国。在这些国家中,齐国由于被乐毅打败,国力衰微,燕国实力弱小,不会主动参战。楚国、韩国、魏国的军队主力都被秦国重创。唯有赵国还是一个军事强国,能够与秦国一战。秦国原本并没有与赵国交战的准备,这是因为两国之间有韩魏阻隔。秦国原本准备在击灭韩魏后再对付赵国,谁知道因为上党发生的变故,提前与赵国发生了战争。以秦国与赵国的实力对比,秦国如果单独与赵国交战,是完全有取胜的把握的。但是,在秦国的侧背还有韩魏楚三国的威胁。如果这三个国家加入赵国的阵营与秦国交战,秦国是没有取胜的把握的。实际上,在历史上也是如此,长平之战后虽然赵国损失惨重,但是在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却遭到了惨败。这是因为赵国运用外交手段,感到唇亡齿寒的韩魏楚各国纷纷出兵救援邯郸。无论秦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也不可能是四国联军的对手。如果在长平之战中出现四国联盟对抗秦国的情况,秦国同样会凶多吉少。这就是在长平之战前期,白起没有上阵的主要原因。因为赵国军队战斗力远不如秦军,秦军派王龁率军就能够把廉颇打得屡战屡败,丢盔弃甲。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动用白起去对付廉颇,这是对白起能力的浪费。白起的任务是震慑韩魏楚三国,不让他们轻举妄动。对于这三个国家,白起的威名如日中天。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杀敌军二十四万。在伐楚之战中,白起歼灭楚军主力,攻占楚国国都郢城。这三个国家倾全国之力都被白起打败,白起在这三个国家的君臣眼中,就如同战神一样的存在。只要有白起坐镇,这三个国家根本没有对秦国发动战争的勇气。于是,秦国就利用这一点,以白起来威慑韩魏楚三国。赵国在战争过程中,努力拉拢三国参战,可是这三国最终也没有人敢参战。只是在战争后期,赵国换上赵括为将后,为了保险起见,秦军才换上了白起为将,一举歼灭了四十五万赵军。结语: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在战争初期没有派白起为将对战赵国,是因为如果秦赵双方单独对战,赵军必败无疑。廉颇率领的赵军根本不是王龁率领的秦军对手,派白起去对战廉颇,完全是对他能力的浪费。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以他的威名震慑韩魏楚三国,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保证了赵国独力对抗秦国的局面。白起顺利完成了使命,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在邯郸之战时,白起赌气托病不参战,秦国君臣请求他亲临战场,用威名震慑对方都不答应。这使得秦朝上下对白起怨恨不已,逼使他自杀身亡。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顾茅庐的故事肯定有,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有人说这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那么我们来读一下杜甫的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难道杜甫也读了《三国演义》?或者罗贯中穿越到了唐朝与杜甫会唔?定三分隆中决策,流传了两千年的“隆中对”是讹传?不可能的事!就算考古,也是把文字证明的资料作为第一位的证明资料!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01三国名称之由来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02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极力反对,俄德通气管道,一但建成输送,美国的天然气,就会卖不出去,一切为了利益,拼命制裁德俄,拉拢欧盟国家,一起对付俄国,欧盟各国小弟,迫于美国淫威,跟着助纣为虐,美国不是东西,专门破坏捣乱,最终会遭天谴。谢谢邀请。关羽关二爷,那可是威震华夏,名扬四海的人物。被视作“忠义”的化身,敬奉在 庙里的,是“神”一样的人物啊。关羽的形象,那是在全球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的。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那英雄事迹,光辉形象。是戏剧和评书里最受欢迎的人物。然而,这都是演义。《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那么,真实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咱们还是要从《三国志》等正规的史书中,去寻找答案。《三国志》: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一段说明了,斩颜良的事实,也证实了关羽是“万人敌”的说法。说明关羽的武力,是不容置疑的,的确有勇有武。《三国志》: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这一点也说明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确不为曹操的恩赏所动,谓之“忠义”。至于温酒斩华雄,还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都是编造的。华雄是死于与孙坚的乱战之中。《三国志*关羽传》中还记录了刮骨疗伤的段子,这也是关羽让人敬佩的地方。然而,同样,关羽的心胸狭小,也是赫然的。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嫉妒马超,瞧不起黄忠。这都正常,作为蜀汉的第一将领,他的高傲是可以理解的。关羽作为重要的将领,犯下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是不争的事实。破坏了三分天下的基石,导致蜀汉的衰败:吴蜀联盟。这是整个战略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础,三分天下马上垮掉。关羽在荆州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联吴抗操。关羽却缺乏战略高度,目空一切。在孙权主动放下架子,求取关羽女儿为儿媳时候,被关羽大骂: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忍了,为大局利益,放弃个人荣辱。关羽犯了个最大的,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抢了“湘关米”。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立即不可一世了。在围困樊城的时候,军粮短缺。他居然放纵士兵去抢了东吴的粮草“湘关米”。这个做法太流氓了。这一下子让孙权再也没法忍了。打人不打脸,这是打的东吴上下所有人的脸,侵犯了主权。正是这个举动,导致了东吴翻脸了。白衣渡江袭击荆州。才有了关羽的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也才有了夷陵之战,有了张飞喝刘备的身亡。引起了蜀汉走向下坡路。总之,真实的关羽,是个忠勇之人。也是个目空一起的莽夫。自恋、高傲、盲目自大。他犯下的错误,大于他的功劳。是蜀汉的罪人。建牙开府的概念及开府仪同三司建牙是建立自己的警卫军事部队,“牙”又有官署的意思,开府是建立自己的官署,所以建牙开府是古代王朝高级官员极具权势时才能拥有的加封。古代宰相可以建牙开府,就是可以自己建立官署并且自行招募属下,这在以皇权政治为主的古代王朝是莫大的权势。需要知道的是,可以开府是地位很高的官职才可以享受的待遇,汉朝只有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可以享受开府权,必须等同于三公的职位,才可以开府建牙。这是秦汉以来“三公”及司徒、司马和司空,地位和实际权力的变化而产生的封号,东汉之后有“仪同三司”的加封,是说某一个原本不具备跟三公相同地位的官职,可以享受跟三公等同的礼仪护卫俸禄等,但是大多都不包括开府。直到魏晋之后,才有了“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多加给各类将军官职,也就是可以跟三公一样享有开府权。关于古代权臣宰相的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1、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所谓建牙开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应当从建立官署自行招募属下和一定护卫部队来看。一般来说,皇权一直都是压制相权的,也不会允许宰相拥有自己处理政务并且不经过皇权的情况出现,这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根本所在。所以,如果皇权如果允许宰相能够自己建牙开府,这是相权的扩大和皇权的受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开府建牙可能说明了几点:一是宰相必然是在朝中权势极大,二是皇权对宰相非常信任,三是皇权受到相权压制,皇权只能妥协。这几种可能都是权臣宰相能够建牙开府的情况,但归根结底,开府建牙是对相权的扩大,是对皇权的影响。东晋时期,皇权受到士族门阀压制,门阀子弟出仕高官,占据了中枢和地方方镇,因此大批的方镇官职拥有了开府权。方镇强藩有了自己的官署和自行招募的属下,那么就完全可以自行处理地方政务及军事,并不需要中枢皇权的限制。开府对于皇权的破坏显而易见。而需要注意的是,宰相建立自己的官署处理政务,也与宰相所负责的事务过多有一定的原因。之后在宰相之后的三公、大将军等拥有了开府权,也与此有着很大关系。2、宰相拥有开府权的原因探究宰相之所以能够拥有开府权的原因,应当从中枢官职的演变来看。宰相是丞相、相国、中书令、尚书令等辅佐皇权的官职的统称。西汉时有丞相,其主要职责“无所不管”,拥有极高的权势,并且在丞相权势极大时,也并非是古代王朝皇帝的私人官署,也就是丞相并不为皇帝一个人负责,是为整个王朝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宰相拥有开府权,是其处理王朝各种政务的需要。但是,极具权势也具有开府权的宰相,很容易能够成为威胁皇权的权臣,那么这就是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皇权得以强势时便会限制宰相的地位,这也就是皇权强势的汉武帝等历史时期,丞相逐渐被三公所取代。三公也就取代了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的职责。而汉朝疆域不断扩大,紧靠一个人或者三个人是无法处理完繁复的政令的,所以三公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官署及属下,来处理各自所负责的政务。3、台省地位提升后,及宰相地位的变化不过,即便是把丞相的相权分散到三公身上,具有开牙建府的三公依旧能够依仗其官职成为权臣,也依旧是宰相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西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利用台省来限制某个权臣或者宰相的过于强势,即我们熟悉的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等。而台省是专门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的官署,是为皇权服务的存在,这已经明确有别于之前丞相、三公并非皇帝私人官署的性质。也就是说,丞相和三公等宰相虽然也依靠建牙开府,拥有了依托于官职的官署,但是这些官署的宰相并非只为皇帝所负责。而尚书台等建立后,这类官署本身就是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处理诏令政务而存在的,那么“建牙开府”对于台省来说就不再具有意义。简单理解,建牙开府的本意就是宰相为处理繁复的政务,而开牙建府也同样是宰相成为权臣压制皇权的因素,因此拥有建牙开府权的丞相、三公地位逐渐衰落,皇权直接建立为自己私人服务的尚书台等台省官署。4、魏晋以后建牙开府的变化需要知道的是,前文中所提及魏晋时期的“开府仪同三司”的加封,是在门阀士族、方镇武将等权臣逐渐崛起时逐渐确立下来的。经过两汉之后,到魏晋时期丞相不常有,三公也只是成为只具有封赏的称号而已,已经缺少了实权,也因此开府权逐渐从原本的中枢宰相身上,转移到了拥有一定方镇等力量的军事官职身上。而这时候拥有了开府权,是皇权对权臣的妥协,曹魏时期对士族门阀的拉拢,两晋是对方镇门阀力量的妥协,都是皇权的一定削弱。直到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王朝官制上主要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将三公和台省长官等宰相的权势削弱到了极低的程度。而既然相权被削弱,那么宰相的开府建牙也会逐渐降低,在之后的朝代中,开牙建府、开府仪同三司等具备开府权的加封,也就逐渐失去了原本建立官署拥有实权的重要意义。总结开牙建府代表权臣宰相能够建立官署处理诏令政务,而这也是宰相权势的扩大,而宰相权势扩大会影响皇权,便招致了皇权的压制。专门为皇权服务的官署——台省就应运而生,直到隋唐之后相权逐渐削弱,皇权强势,也伴随着开牙建府所代表的实际权势,已经逐渐随着相权的衰落而没落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在战国后期发生的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群雄的命运。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关东唯一能够在军事上对秦国造成威胁的强国赵国,遭受了极为惨烈的失败。赵国先后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在战役初期,秦国最强的将领白起并没有参战,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赵国。在这场战役中,赵国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头到尾都处于不利的态势。这使得赵国和秦国交战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再加上赵国对战役的指挥指导方面的错误,更加重了这种状态,失去了能够挽回败局的机会。在外交上,赵国接受上党郡,违反了当时的外交准则,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秦国与韩国进行战争,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终于将上党郡从韩国割裂出来。为停战求和,韩国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但是在秦国接收上党前,为了挑拨秦国与赵国的关系,上党郡私自投降了赵国。赵国君臣利欲昏心,居然接收了上党。上党郡本来和赵国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归属完全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问题。赵国强行占有了秦国的战利品,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准则,必然引来秦国的报复。同样,不顾外交准则的赵国,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失去了其他国家的信任。在此后,赵国企图以外交手段解决长平战役的时候,其他国家根本就不予理睬。这就造成了势单力孤的赵国与强大的秦国单挑的局面,结局必然是赵国失败。在军事实力上,赵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始终处于进攻的态势。赵国被秦军打得屡战屡败,连重兵防御的营垒都被秦军攻破多处。赵军根本无力与秦军对抗,只能构筑层层壁垒,坚守不出。在经济上,赵国也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在赵国君臣讨论赵国是否接收上党时,就有人提出秦国“牛田水运粮”,赵国根本不是对手。这是因为当时的秦国科技水平发达,已经使用牛来耕作,而后勤运粮则以水运为主,快捷方便。对于长平之战,有一个主要的论断,也是最错误的论断,那就是廉颇死守长平,会给秦国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长此以往,粮草断绝的秦军会被赵军打败。其实,产生这种错误论断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秦国的作战特点。秦国在决定远交近攻,先战略韩魏,断天下之脊的战略后,就开始了对韩魏的攻击。在这些进攻中,秦国采取了蚕食战术,得一尺就是一尺,得一寸就是一寸的方式。秦国在战略韩魏的土地后,就把当地百姓驱逐,从秦地移民过来填充。这些领土被秦国设立郡县,而这些人平日里耕作,发生战争时参战。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补充兵员源源不断,补充的粮草络绎不绝。因为人力、物力基地就在战场旁,秦军的补充速度超过了赵国。在战役后期围困赵军的时候,秦王将战场旁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赐爵一级,送上了战场。与之产生鲜明对照的是,赵国在后期粮草断绝,向齐国借粮不得,也没有任何援军,只能看着赵括被围困而亡。因此,所谓的廉颇的死守能够挽救形势,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廉颇死守,是只有这种办法能够苟延残喘罢了。二、同样措手不及的秦军。赵国与秦国的战争必败无疑,那么秦国为何在一开始不派名将白起上阵呢?以名将白起直接碾压赵军,岂就不会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了吗?其实秦国也有它自己的苦衷,因为这场战争的发生是出乎秦国意料之外的,让秦国也感到十分的棘手。秦国的战略是先击灭韩魏,夺取出入关东的咽喉。然后再东进攻打楚国、赵国,最后征服燕国、齐国。在这些国家中,齐国由于被乐毅打败,国力衰微,燕国实力弱小,不会主动参战。楚国、韩国、魏国的军队主力都被秦国重创。唯有赵国还是一个军事强国,能够与秦国一战。秦国原本并没有与赵国交战的准备,这是因为两国之间有韩魏阻隔。秦国原本准备在击灭韩魏后再对付赵国,谁知道因为上党发生的变故,提前与赵国发生了战争。以秦国与赵国的实力对比,秦国如果单独与赵国交战,是完全有取胜的把握的。但是,在秦国的侧背还有韩魏楚三国的威胁。如果这三个国家加入赵国的阵营与秦国交战,秦国是没有取胜的把握的。实际上,在历史上也是如此,长平之战后虽然赵国损失惨重,但是在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却遭到了惨败。这是因为赵国运用外交手段,感到唇亡齿寒的韩魏楚各国纷纷出兵救援邯郸。无论秦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也不可能是四国联军的对手。如果在长平之战中出现四国联盟对抗秦国的情况,秦国同样会凶多吉少。这就是在长平之战前期,白起没有上阵的主要原因。因为赵国军队战斗力远不如秦军,秦军派王龁率军就能够把廉颇打得屡战屡败,丢盔弃甲。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动用白起去对付廉颇,这是对白起能力的浪费。白起的任务是震慑韩魏楚三国,不让他们轻举妄动。对于这三个国家,白起的威名如日中天。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杀敌军二十四万。在伐楚之战中,白起歼灭楚军主力,攻占楚国国都郢城。这三个国家倾全国之力都被白起打败,白起在这三个国家的君臣眼中,就如同战神一样的存在。只要有白起坐镇,这三个国家根本没有对秦国发动战争的勇气。于是,秦国就利用这一点,以白起来威慑韩魏楚三国。赵国在战争过程中,努力拉拢三国参战,可是这三国最终也没有人敢参战。只是在战争后期,赵国换上赵括为将后,为了保险起见,秦军才换上了白起为将,一举歼灭了四十五万赵军。结语: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在战争初期没有派白起为将对战赵国,是因为如果秦赵双方单独对战,赵军必败无疑。廉颇率领的赵军根本不是王龁率领的秦军对手,派白起去对战廉颇,完全是对他能力的浪费。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以他的威名震慑韩魏楚三国,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保证了赵国独力对抗秦国的局面。白起顺利完成了使命,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在邯郸之战时,白起赌气托病不参战,秦国君臣请求他亲临战场,用威名震慑对方都不答应。这使得秦朝上下对白起怨恨不已,逼使他自杀身亡。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三顾茅庐的故事肯定有,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有人说这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那么我们来读一下杜甫的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难道杜甫也读了《三国演义》?或者罗贯中穿越到了唐朝与杜甫会唔?定三分隆中决策,流传了两千年的“隆中对”是讹传?不可能的事!就算考古,也是把文字证明的资料作为第一位的证明资料!其实荆州对刘备集团来说,并不是非要不可。之所以说刘备借荆州,是因为那时候的刘备没有地盘。在赤壁之前, 刘备挂靠在刘表处。刘表死了之后,刘备自然而然的视自己为荆州的继承人。在曹操打过来的时候,刘备还在前线抗曹,后方的刘琮就已经投降了,等于把刘备坑了一把。刘备回撤,经过襄阳,诸葛亮让刘备袭取襄阳。刘备说不忍也,没有拿下襄阳。其实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因为曹操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你袭取了襄阳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要交出来?所以刘备干脆大方一点,说我不忍心。那为什么聪明的诸葛亮还要让刘备去干没用的事情呢。这其实也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你先袭取襄阳,把荆州牧的这个位置抢到手上,完成了一个替换。等曹操来的时候,你再退出去,虽然什么也没得到,但你毕竟有了荆州牧的这个名头了。那接下来,你联孙抗曹,打败了曹操,你就有话好说了,我是荆州牧,荆州这块地皮原本就是我的,应该归我。因为刘备谦让也好,或者考虑不当也好,没下这一步闲棋或者说看上去多余的棋,所以到了后面,孙权不认可他的荆州所有权,谁打下就谁的。这一来,好地方全是孙家占去了。而刘备占了一些皮毛料。这时候,刘备就着急了,一来他没有真正的大本营,靠长沙郡那些地方是无法三足鼎立的。所以,他需要借荆州,借来荆州,当然以后可以实施诸葛亮说的二路齐发,从荆州到襄阳再攻中原。但荆州并不是必需的,得到荆州,是有一个根据地,然后去夺益州,益州才是刘备最需要的地方,是一块可以称霸的地方。但是,荆州这个地方对孙家又太重要了,一来孙权也想从荆州去夺益州,要是荆州被刘备拿走了,那他跟益州就隔开了,什么招也没法想。二来,从荆州打孙权是顺流而下,也是非常容易,等于荆州是孙权的命门。所以,这块地方是万万不能借的。但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还是借了,也是因为考虑到要扶持刘备,让刘备去夺益州,这样实现三足鼎立,江东才能跟曹操叫板。最后,刘备拿下益州之后,还是应该把荆州,尤其是江陵那些地方还给孙权,因为这些地方,对刘备来说,是锦上添花,在没有充足准备,可以实现双龙出洞的情况下,还需要花力气去防曹操。而这个地方关系到孙权的安危,他是必然要争回来的,所以才有了后面斩关羽的事情,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

权倾三国国家任务攻略,QQ三国国家任务

4,关于QQ三国的国家任务

30级才可以做,我就觉得初级国家任务一天做一次就好了,根本不值得做那么多,因为30以后的国家任务一次就2W,第一次4W,当然,如果LZ的副职是庖丁的话,还是做的好,因为拿的副职材料很多,比较划算.因为30以后的国家任务拿的副职材料都是比较高级才能用的,像庖丁拿的材料,都是副职8级才用得上的.
要到30级才能做中阶国家任务,到30级的时候去蜀国的临江,魏国的襄阳,吴国的江夏找一个和你接初级国家任务一样的人接。
什么任务

5,新手求助国家任务流程

废弃商店马克先生的任务你全把它做了,也就可以选国家了。你想选卡国还是普国。
废弃的商铺怎么去啊?
废弃的商铺怎么去啊?
我晕~~~~~~~~你! 在雷堡狗那里
现在好想可以挑任务了,95级雷堡废弃的商店,马克先生的任务。你打开看看咯。
哎呀,还好进来看,要不还不知道国家任务呢,也是挂机的,就做了升阶任务.我狂顶.

6,蜀国30级可以做的所有任务 包括国家任务 剧情任务 副本任务

任务名称:出使魏吴 任务地点:临江 任务要求:LV30 任务NPC:李恢 任务步骤: 一,去找李恢谈谈,他会让你去成都找诸葛亮 二,找到诸葛亮之后,他要你去找刘备聊聊 三,刘备让你出使到魏国和吴国 四,先走到魏国找曹操 五,最后去吴国找孙权 任务名称:家常美味 任务地点:江陵 任务要求:Lv30、副职业为庖丁 任务NPC:千货商 任务步骤: 一,和江陵千货商对话获得任务信息 二,给千货商制作1份煮鸡蛋和1份红红肉 三,去荆山之南黄巾重锤军卒身上寻找是否有线索 四,找到线索后回江陵回复千货商

7,权倾三国怎么获取稀有道具

黄金迷雾(1级开放)迷雾守卫会携带大量资源道具,击败迷雾守卫可以获得元宝、铜币等丰富的道具奖励。世界地图宝箱(10级)在世界地图中,各城池之间会随机散落各种宝箱,当移动武将经过此处时,即可获得宝箱内的道具资源。主线副本(16级)通过主线副本可以获得元宝、铜币等资源奖励;累计到达一定星数还能开启宝箱获得大量额外的道具。神秘商店(17级)神秘商店中主要产出武将碎片,您可以使用一定的元宝和将魂兑换您需要的武将碎片哦~祭祀(17级)金币祭祀、装备祭祀、功勋祭祀、宝物祭祀通过祭祀可以获得指定道具,偷偷告诉你,祭祀性价比高千万不要错过哟!装备商店(18级)在装备商店中使用军功币兑换您需要的装备,军功币可以在功勋宝箱中获得,特殊装备需要到达指定段位才能兑换哦!议政厅(18级)调遣武将前去完成事件任务,通过指定时间可以获得宝物等丰富道具奖励。完成事件还能获得功绩币,可在功绩商店兑换相应道具。精英副本(21级)通过精英副本可以获得元宝、铜币等资源奖励;累计达到一定星数还能开启宝箱获得大量额外的道具。兵器冢(23级)通过兵器冢系统可以获得大量的装备合成材料,装备合成提升武将属性。三国争霸(27级)三国争霸为小组竞争模式,胜利后可以赢取排名积分和丰富的道具奖励,按照活动周期,排名积分还会发放不同的奖励。

8,dnf像素勇士大创造攻略有哪些

dnf像素勇士大创造前期建筑优先升级事务所、树、教堂,其次装备商店、袖珍罐商店依次升级,怪物掉落的装备强度大于制作出来的装备。游戏角色加点全点防御,满足各地区防御即可,然后到100级初始化,100级初始化血量点5~10点,之后全部加攻击。尽量不要让角色死亡,角色死亡会消耗大量疲劳,一定要想办法提高角色的生存能力,才能收益最大化。所有建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功能型建筑,一类是商店类建筑。建筑升级需要消耗金币和灵魂,建造新建筑可以获得新的冒险家角色。赛丽亚之树:功能型/核心建筑用途:回复PL所用,每升1级,减少1秒回复间隔。Lv1时,,每51秒回复1点PL,总耗时2.21小时;Lv15时,每36秒回复1点PL,总耗时1.56小时。另外,升级后会解锁新的区域和新的建筑,属于核心建筑。升级建议:升级到Lv10,即可解锁所有的城镇地块和打怪区域,到这个阶段就可以停一段时间,把材料省下来先供应其他建筑。雷米迪亚大圣堂:功能型/非核心建筑用途:复活冒险家,建筑等级越高,复活所需时间越短。升级建议:1级就够用,因为本身有PL限制,升多了浪费钱和材料。冒险家公会事务所:功能型/核心建筑用途:获取建筑升级所需灵魂的唯一途径,升级可以获取新的讨伐任务。满级时可接取8个讨伐任务/天,每日可获得稀有/神器/传说/史诗灵魂各8个。升级建议:7级就可以停,每天拿8个稀有、8个神器灵魂即可,资源先供其他建筑。讨伐相关:每天6点重置,根据讨伐对象的不同,可以分配不同人数的讨伐队出战。土罐的袖珍罐商店:功能型/核心建筑用途:可以获得普通~史诗级别的武器、防具、首饰、特殊装备。通过升级解锁罐子种类。升级建议:拉满!这才是真正做装备的商店。角色获取:和游戏的大职业划分一样,小游戏一共可获取16个角色。初始可获取4个角色,后续角色通过建造新建筑解锁。角色升级:每个角色的初始PL均为156点,刷图会消耗PL,PL清空后需要休息,回满PL后才能再次出战。任务区域一共三个大块,格兰之森,天界,魔界,每个区域有两个等级梯度的怪物存在。在前期啥装备都没有的情况下,不建议越级打怪。角色加点:每升1级可以获得1点自由属性点,每1点属性点分别对应15点攻击力,2点防御,30点血量,20点暴击。建议游戏角色加点全点防御,满足各地区防御即可,然后到100级初始化,100级初始化血量点5~10点,之后全部加攻击。尽量不要让角色死亡,角色死亡会消耗大量疲劳,一定要想办法提高角色的生存能力,才能收益最大化。

9,QQ自由幻想玲珑塔攻略

全新单人副本领取任务:首先是找到龙城NPC天将(坐标248/90),位于龙城城隍附近的一员猛将就是他了!获取仙豆方可进入副本,其中,仙豆的获得有两种途径:  限量免费领取——玩家达到30级、并且名誉值超过200,就可以免费在天将处一次性领取5个仙豆(每个角色只能领一次,不是每天都可以领哦);  无限量彩玉购买——在龙城NPC天将或者副本内的天兵处购买,也可以从货架购买,售价100彩玉。  关于仙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玲珑塔一共20层4个阶段,每阶段的最后一层是BOSS,打败它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而每次进入下一层都需要消耗一个仙豆,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挑战20层,就需要准备20个仙豆,但是每个玩家每日最多使用仙豆20个。拥有了仙豆之后就可以进入玲珑塔开始你的英勇刺激之旅了!开始挑战:进入玲珑塔内,每一层迎接你的都是威武的天兵,加好各种增益状态以后就可以和天兵对话召唤出怪物了,每层怪物分布在地图的各个角落,你只有2分钟的时间尽量消灭怪物获得仙点,仙点可是你战绩的象征哦。2分钟之后本层地图内所有怪物消失,你可以凭借仙豆进入下一层,但是在每个阶段的最后一层,即第5、10、15、20层会出现BOSS,必须在2分钟内打败它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如果失败了,那么你的玲珑塔之旅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加倍小心、不可大意哦!小记提醒大家:在天兵这里,你可以选择进入下一层、召唤怪物或者选择离开玲珑塔。
45CK 不建议去打玲珑(主要是考虑你的准备一般),要是有一双好鞋子倒是可以考虑下(纯速度鞋子),打法的话是用刷天泉的方法,拉着打的··希望帮助到你。。。(说实在的装备一般 我倒建议你到了60级再去·· 那会拿套60龙套总有的··)
没什么好说的,刷玲珑塔就是要跑鞋,否则什么技术都刷不满,跑路浪费时间太多。我只弄了双速度30的跑鞋,魔攻平均水平加个幻神出了群,打完一层少说还剩30秒,根本不费事。 仙点基本都换幻想之星,疾速加3,开天仙石等等好卖的,换别的连卖都卖不掉。现在刷玲珑塔如果boss不爆东西很难挣钱了。光摆摊卖东西浪费的时间就让人受不了。东西太难卖了。一般20曾刷下来东西都已比摆摊稍低一点价格卖掉能挣3金就差不多了
....你这装备一般还是算了吧。。。。等着级高了~再去~要不浪费~还有就是要有一个跑的快的BB~最好是驯鹿~(一个胖的,一个瘦的)要瘦的、、、、、、
3真秋3普秋 武器+10以上快就可以全刷满仙点图一次刷下去 很快的 幻神最好弄个3群

文章TAG:权倾三国国家任务攻略  qq三国国家任务  三国  国家  国家任务  

相关文章

  • 我的世界怎么删除已购模组

    我的世界玩家购买了很多的模组插件,但是有可能遇到不兼容或者是好友无法进入的问题,想要把世界里面的插件删除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其实只需要在组件管理里面就可以删除了。..
  • 大侠立志传完颜昭宁怎么入队

    大侠立志传完颜昭宁玩家想要她入队,需要完成她对应的前置任务江湖人就可以了,在任务中放走江湖人就可以了,今天就把详细的入队攻略分享给各位玩家。..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使,装修,留学,游戏,,茶叶,道具,黄金,教育,珠宝,软件等信息创造价值.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