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单机攻略 - 新三国东吴志攻略,终极三国中五虎将去东吴是第几集

新三国东吴志攻略,终极三国中五虎将去东吴是第几集

时间:2022-08-01 19:55:11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终极三国中五虎将去东吴是第几集

第19集!王允校长带五虎、修、曹操去找证据,结果遇到了董卓在那里等他们,是那集吗?如果是的话,就是第19集!
终极三国當中是五虎将。 他們的藝名是武虎将。

新三国东吴志攻略,终极三国中五虎将去东吴是第几集

2,三国志曹操传MOD东吴志的攻略

楼主你好,攻略已发请注意查收 邮箱名为[email protected]

新三国东吴志攻略,终极三国中五虎将去东吴是第几集

3,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东吴能守住领土不失,与曹魏、蜀汉并存数载,自然是文臣武将众多。其中周瑜、鲁肃、陆逊、吕蒙等人都是帅才,而将才就更多了。相比于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四大都督,每一个都是耀眼的明星。他们文能入相,治理地方,武能打仗,上阵杀敌。1.东吴美周郎周瑜属于东吴的开国功臣,和孙策是铁哥们,他不光长的帅,还文武双全,晓通音律。当年孙家落难,孙策不得不寄人篱下,周瑜变卖了所有家产,帮助孙策东山再起。在他的谋划下,江东之地逐步落入他们口袋,为后来东吴势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孙策不幸早逝,孙权即位,但其地位不稳,因为他早年有父兄的庇护,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遍访诸位名士、武将。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力挽狂澜,明确了要拜孙权为主,如此孙权得了强援,反对的声音逐渐被压了下去。周瑜主导了赤壁之战,一战成名。他用反间计杀曹魏水军统领蔡瑁张允,用苦肉计和黄盖配合骗过曹操,用火攻计破敌。这一套连环计使下来,精彩绝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常胜将军:陆逊陆逊亦为外能成将,内能入相的人杰。公元222年,陆逊成为大都督,在面对以刘备统领蜀汉大军的疯狂报复时,能沉住气不骄不躁,面对内部的舆论压力也同样不为所动。这一战如果打赢,将为东吴带来数年和平,败了的话,东吴将倾家荡产,从三国除名。他用火攻之计,烧掉刘备大军,让蜀汉实力大损,刘备自此一蹶不振,口吐鲜血,郁郁而终。孙权登基为皇帝位后,以陆逊为相治理东吴,他深谋远虑,秉性正直,实乃东吴的栋梁之才。3.真汉子:鲁肃或许是被三国演义误导,鲁肃给人的形象,是一种老好人的感觉,经常被诸葛亮忽悠地找不到北。事实上,鲁肃性格豪爽,学富五车,擅长骑射,从小练武,是一个豪爽的真汉子。当年周瑜缺粮,鲁肃眼睛都不眨,将三千斛粮食借给他,解决了周瑜的燃眉之急。他也是一个谋略家,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就提出了以江东为根据地,逐步图谋西川,进而争雄天下的战略构思。当年曹操率领全国之兵南下,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表明要和曹魏决一死战,体现了他雄心勃勃的一面。4.白衣渡江:吕蒙吕蒙有个故事叫做“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他学习能力很强,颇有胆略。当年刘备集团占领荆州不还,他主动示敌以弱,趁荆州空虚,一举夺回荆州,生擒名将关羽,令东吴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从此之后东吴凭借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水军。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杀了关羽之后不久,因病去世。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看更多精彩故事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东吴能守住领土不失,与曹魏、蜀汉并存数载,自然是文臣武将众多。其中周瑜、鲁肃、陆逊、吕蒙等人都是帅才,而将才就更多了。相比于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四大都督,每一个都是耀眼的明星。他们文能入相,治理地方,武能打仗,上阵杀敌。1.东吴美周郎周瑜属于东吴的开国功臣,和孙策是铁哥们,他不光长的帅,还文武双全,晓通音律。当年孙家落难,孙策不得不寄人篱下,周瑜变卖了所有家产,帮助孙策东山再起。在他的谋划下,江东之地逐步落入他们口袋,为后来东吴势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孙策不幸早逝,孙权即位,但其地位不稳,因为他早年有父兄的庇护,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遍访诸位名士、武将。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力挽狂澜,明确了要拜孙权为主,如此孙权得了强援,反对的声音逐渐被压了下去。周瑜主导了赤壁之战,一战成名。他用反间计杀曹魏水军统领蔡瑁张允,用苦肉计和黄盖配合骗过曹操,用火攻计破敌。这一套连环计使下来,精彩绝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常胜将军:陆逊陆逊亦为外能成将,内能入相的人杰。公元222年,陆逊成为大都督,在面对以刘备统领蜀汉大军的疯狂报复时,能沉住气不骄不躁,面对内部的舆论压力也同样不为所动。这一战如果打赢,将为东吴带来数年和平,败了的话,东吴将倾家荡产,从三国除名。他用火攻之计,烧掉刘备大军,让蜀汉实力大损,刘备自此一蹶不振,口吐鲜血,郁郁而终。孙权登基为皇帝位后,以陆逊为相治理东吴,他深谋远虑,秉性正直,实乃东吴的栋梁之才。3.真汉子:鲁肃或许是被三国演义误导,鲁肃给人的形象,是一种老好人的感觉,经常被诸葛亮忽悠地找不到北。事实上,鲁肃性格豪爽,学富五车,擅长骑射,从小练武,是一个豪爽的真汉子。当年周瑜缺粮,鲁肃眼睛都不眨,将三千斛粮食借给他,解决了周瑜的燃眉之急。他也是一个谋略家,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就提出了以江东为根据地,逐步图谋西川,进而争雄天下的战略构思。当年曹操率领全国之兵南下,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表明要和曹魏决一死战,体现了他雄心勃勃的一面。4.白衣渡江:吕蒙吕蒙有个故事叫做“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他学习能力很强,颇有胆略。当年刘备集团占领荆州不还,他主动示敌以弱,趁荆州空虚,一举夺回荆州,生擒名将关羽,令东吴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从此之后东吴凭借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水军。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杀了关羽之后不久,因病去世。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看更多精彩故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如今被网友们称为东吴四大都督。实际上,四人中,获得大都督一职的,只有陆逊一个人。而都督(没有大)一职,在当时非常普遍,就是甘宁手下都有都督,所以不算什么特别牛的职务。不过,这四人确实一度在东吴军“外事”的主要负责人(后来担任过丞相的陆逊工作内容更广一点),都曾负责东吴的对外发展规划、外交、对外战争指挥,确实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总的来说,这四人各有千秋,但仍有高下之分。周瑜(1)、大环境:从救亡图存到抢占中间地带。赤壁之战前,东吴直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只有赢得赤壁之战,才可能生存下来。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刘彼此在正面都讨不到什么好处,三方开始抢夺“中间地带”。关中、陇右、益州、交州等地成为争夺重心。(2)、战略规划:进取益州,连结马超。赤壁之战前的规划不说了。相信无论这“四都督”中的任何一位,都会做出联刘抗曹的选择。赤壁之战后,周瑜的规划是:趁曹操新败,抓紧时间进益州、夺取汉中、连结马超。可以说,周瑜精准地洞察到了当时竞争的重点:抢占中间地带。当时,曹孙刘三方都意识到了抢占中间地带的问题。不过,如果东吴及时采取周瑜的规划,即使不能竞全功,平定西川、汉中还是有较大可能的。(3)、外交:以东吴为主导的孙刘联盟。东吴的外交,核心问题就是与刘备的关系。周瑜处理与刘备关系的原则是:以东吴主导的孙刘联盟。周瑜时期,无论是利益分配,还是任务分工,东吴均是主导者。作为赤壁之战前后的联军主帅,在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中,周瑜统一协调了刘备、关羽与东吴的军事行动,既以东吴为主力,也发挥了刘备的作用。在利益分配上,无论是刘备平定南三郡还是获取公安,都是在周瑜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周瑜反对借江陵给刘备,甚至表示想通过控制刘备来直接控制刘备军团。可以说,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后来没有那么多发展空间。(4)、军事指挥:强悍。周瑜、吕蒙、陆逊的军事指挥能力都很强。相比之下,周瑜的风格是比较强悍的。赤壁之战、江陵之战,周瑜都是“正面扛”,直接击败对手取胜的。尤其是江陵之战,是东吴唯一一次直接从曹操(曹魏)手中夺取重要城市的作战,其精彩程度不下于赤壁之战。鲁肃:没有被低估,甚至还被高估许多朋友说鲁肃是被演义矮化的牛人。真的吗?(1)、大环境:抢占中间地带鲁肃时期,大环境仍然是:各自抢占中间地带。这段时间,曹操进军关中、陇右;刘备进军益州;孙权进军交州,彼此都在避实击虚,抢占中间地带。(2)、战略规划:从全据长江到借重刘备。早在刚见孙权时,鲁肃的“榻上策”就指出:要攻取荆州,“全据长江”。赤壁之战后,周瑜、甘宁收复南郡,“全据长江”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鲁肃接班后,提出:“借南郡”给刘备,以分担军事压力。这是灾难性的规划。这个规划的结果是:曹操夺取了关中、陇右、汉中(后被刘备夺去);刘备夺取了西川,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东吴,只获得了位置、经济都不太好的交州。其实,当时,在抢占中间地带中,东吴最应全力争夺,也有能力争夺的的是西面的益州。可是,将江陵借给刘备后,入川之路完全堵死,东吴只剩下地理位置、经济水平都不佳的交州发展。(3)、外交:鸡飞蛋打。鲁肃的外交,是最被高估的。许多朋友说:鲁肃有“大局观”,坚持孙刘联盟。如果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看,鲁肃确实是有“大局观”,毕竟让刘备占尽便宜嘛。可是,鲁肃是东吴的都督!鲁肃放弃了周瑜以压制、控制为原则的合作方式,采取了“常以欢好抚之”的方法。刘备是“欢好”了,东吴呢?可以说,鲁肃在外交上的过于牵就,使孙刘联盟的关系已不公平,这也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所以,早在鲁肃去世前,孙刘关系就已经非常脆弱了。(其实,215年,如果不是曹操攻打张鲁,孙刘就已经提前交兵了。)为了交好盟友,鲁肃不惜放弃了他一直追求的“全据长江”策略,但结果确实:既做出了牺牲,也没有得到真的盟友。鲁肃的外交成果,可以用“鸡飞蛋打”来形容。(4)、军事指挥能力:缺乏代表性战役。鲁肃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个没有代表性战役的人物。鲁肃时期,主要的军事行动,多是吕蒙、甘宁等负责执行,鲁肃的调度记载比老板孙权还要少。吕蒙(1)、大环境:“不稳定的三角对立”。吕蒙接班时,三方对“中间地带”的争夺基本上结束,三方要求发展,只能从彼此身上找食了。当时,孙刘联盟虽仍保持,但实际上已经貌合神离,已经是“三角对立”关系。同时,虽然刘备在益州、孙权在江东都有稳定的基本盘。但是,在汉中、荆州等地,彼此的地盘都不稳固。(2)、战略规划:全取荆州!吕蒙的规划是:夺取荆州!吕蒙据守襄阳,孙皎据南郡,潘璋据白帝,蒋钦率机动部队游弋,何必要借助刘备?吕蒙的这个规划是很嚣张的。他不但要从刘备那里拿下南郡、白帝,还要从曹操手中拿下襄樊!(3)、外交:不要外交!对于孙刘联盟,周瑜是“控制+利用”,鲁肃是“常以欢好抚之”,但都是坚持孙刘联盟,“两弱抗一强”的。吕蒙对此态度是:刘备不但不是盟友,还是东吴最大的威胁!关羽现在不打我们,只是因为我们这些人还在,将来我们不在了,关羽一定会来打我们!而吕蒙的总体外交思路是:不要外交!从吕蒙既要南郡,也要襄樊的态度看:吕蒙是彻底干脆不要盟友!以力拒天下!可以说,吕蒙的外交思想,注定了他在翻脸时往往把事情作得绝,作得狠!(4)、战役指挥:攻心专家。吕蒙的战役指挥最大的特点是:极其擅长心理战!215年,偷袭南三郡时,长沙、桂阳,都被他书信直接说服。随后,吕蒙又通过风骚的心理战、信息,“计赚郝普”,赚了零陵。219年袭南郡时,他又是一波心理压力,搞得公安、江陵两座大城主将不战而降!随后,他又通过让关羽军家属“报平安”,直接瓦解了关羽大军!可以说,吕蒙的心理战水平,在真个历史上都是最高级别的。所以,后世每每谈到攻心时,都会将“吕蒙取荆州之策”提出来。陆逊:(1)、大环境: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稳定的两强抗一弱”。陆逊任期是最长的。陆逊前期,大环境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备大军压境,曹丕按兵待机。陆逊后期,大环境是“稳定的两强抗一弱”。孙刘重新结盟,但此时彼此势力范围都已经比较稳定。(2)、战略规划:限江自保。陆逊是的战略是:限江自保,与民休息。他不但反对大规模北伐,还反对向辽东、夷州等“偏远中间地带”发展。东吴数次北伐,孙权都是从淮南方向发起,陆逊只参加了其中1、2次,而且都很快结束。陆逊不但反对立刻大举北上,甚至连“观天下之变”都不提,完全就是“往死里自保”!他主张以西陵为“国之藩表”,经营西陵、夷陵,以点制面,建立国防体系。(3)、外交:“平等联盟”。孙权与刘备、刘禅、诸葛亮的信件,都要陆逊过目(《三国志.陆逊传》),可见陆逊在外交上是“管得很宽”的。陆逊时期,吴蜀联盟是“平等互惠”的。虽然陆逊不主张大规模北伐,但诸葛亮北伐时,陆逊一般是支持发起策应攻势的。而在石亭之战后,魏部署对吴进攻时,第一次北伐失败没多久的诸葛亮旋即进攻陈仓,迫使张郃从荆州前线救援,以分其压力。(4)、军事指挥:沉稳。陆逊的用兵风格最符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有两场代表性战役:夷陵之战、石亭之战。夷陵之战,他先是主动撤退,使刘备陷入难以展开的战场,然后稳守待机,最后一击必杀。石亭之战,他先是诱敌深入,后又稳重出击,大败敌军,最后,又否决大举发起战略反攻的建议,收兵。陆逊的用兵风格沉稳老练,极其符合东吴“限江自保”的战略。世人评价:周瑜、陆逊>吕蒙>鲁肃。世人评价武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时人评价;一类是官方武庙;一类是后世整理的名将集。时人评价,最有权威的无疑是他们的老板孙权了!孙权曾对陆逊评价了这些“前任”:吕蒙“可以次于公瑾···胜于子敬”。虽然孙权言语前提不少,但其言语间,周瑜>吕蒙>鲁肃的意思是明确的。历代武庙中,周瑜、陆逊都不会缺席,吕蒙也是“常客”。而在后世的名将集中。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清末的《百将图记》都收录了周瑜、陆逊。吕蒙出现在《十七史百将传》,但未录入《百将图记》。就地位而言,周瑜、陆逊,要高于吕蒙,吕蒙又高于鲁肃。个人看法:周瑜>陆逊>吕蒙>鲁肃如本人在前文表述的观点,鲁肃确实明显弱一档。鲁肃期间,在曹操、刘备实力继续大发展,东吴的实力发展最少,甚至险些被刘备“后来居上”,这就是明证。其他人中,吕蒙又稍弱一点。单纯以军事能力而言,吕蒙未必不如周瑜、陆逊。尤其是其心理战,可谓旷古绝伦。但是,其规划一味逞强,其实与关羽“以力拒之”没有太大区别,风险很大。后来夷陵之战时,刘备进攻在前,曹丕驻兵于后的危险局面,与吕蒙的一味逞强有关。周瑜、陆续间,个人认为周瑜略胜。陆逊“限江自保”虽符合当时的国力对比及江东大族利益,但“偏安一隅”,越到后面越无希望,“温水煮青蛙”。所以,个人认为周瑜最强,鲁肃最弱。朋友,不知您怎么看呢?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东吴能守住领土不失,与曹魏、蜀汉并存数载,自然是文臣武将众多。其中周瑜、鲁肃、陆逊、吕蒙等人都是帅才,而将才就更多了。相比于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四大都督,每一个都是耀眼的明星。他们文能入相,治理地方,武能打仗,上阵杀敌。1.东吴美周郎周瑜属于东吴的开国功臣,和孙策是铁哥们,他不光长的帅,还文武双全,晓通音律。当年孙家落难,孙策不得不寄人篱下,周瑜变卖了所有家产,帮助孙策东山再起。在他的谋划下,江东之地逐步落入他们口袋,为后来东吴势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孙策不幸早逝,孙权即位,但其地位不稳,因为他早年有父兄的庇护,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遍访诸位名士、武将。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力挽狂澜,明确了要拜孙权为主,如此孙权得了强援,反对的声音逐渐被压了下去。周瑜主导了赤壁之战,一战成名。他用反间计杀曹魏水军统领蔡瑁张允,用苦肉计和黄盖配合骗过曹操,用火攻计破敌。这一套连环计使下来,精彩绝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常胜将军:陆逊陆逊亦为外能成将,内能入相的人杰。公元222年,陆逊成为大都督,在面对以刘备统领蜀汉大军的疯狂报复时,能沉住气不骄不躁,面对内部的舆论压力也同样不为所动。这一战如果打赢,将为东吴带来数年和平,败了的话,东吴将倾家荡产,从三国除名。他用火攻之计,烧掉刘备大军,让蜀汉实力大损,刘备自此一蹶不振,口吐鲜血,郁郁而终。孙权登基为皇帝位后,以陆逊为相治理东吴,他深谋远虑,秉性正直,实乃东吴的栋梁之才。3.真汉子:鲁肃或许是被三国演义误导,鲁肃给人的形象,是一种老好人的感觉,经常被诸葛亮忽悠地找不到北。事实上,鲁肃性格豪爽,学富五车,擅长骑射,从小练武,是一个豪爽的真汉子。当年周瑜缺粮,鲁肃眼睛都不眨,将三千斛粮食借给他,解决了周瑜的燃眉之急。他也是一个谋略家,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就提出了以江东为根据地,逐步图谋西川,进而争雄天下的战略构思。当年曹操率领全国之兵南下,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表明要和曹魏决一死战,体现了他雄心勃勃的一面。4.白衣渡江:吕蒙吕蒙有个故事叫做“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他学习能力很强,颇有胆略。当年刘备集团占领荆州不还,他主动示敌以弱,趁荆州空虚,一举夺回荆州,生擒名将关羽,令东吴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从此之后东吴凭借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水军。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杀了关羽之后不久,因病去世。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看更多精彩故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如今被网友们称为东吴四大都督。实际上,四人中,获得大都督一职的,只有陆逊一个人。而都督(没有大)一职,在当时非常普遍,就是甘宁手下都有都督,所以不算什么特别牛的职务。不过,这四人确实一度在东吴军“外事”的主要负责人(后来担任过丞相的陆逊工作内容更广一点),都曾负责东吴的对外发展规划、外交、对外战争指挥,确实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总的来说,这四人各有千秋,但仍有高下之分。周瑜(1)、大环境:从救亡图存到抢占中间地带。赤壁之战前,东吴直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只有赢得赤壁之战,才可能生存下来。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刘彼此在正面都讨不到什么好处,三方开始抢夺“中间地带”。关中、陇右、益州、交州等地成为争夺重心。(2)、战略规划:进取益州,连结马超。赤壁之战前的规划不说了。相信无论这“四都督”中的任何一位,都会做出联刘抗曹的选择。赤壁之战后,周瑜的规划是:趁曹操新败,抓紧时间进益州、夺取汉中、连结马超。可以说,周瑜精准地洞察到了当时竞争的重点:抢占中间地带。当时,曹孙刘三方都意识到了抢占中间地带的问题。不过,如果东吴及时采取周瑜的规划,即使不能竞全功,平定西川、汉中还是有较大可能的。(3)、外交:以东吴为主导的孙刘联盟。东吴的外交,核心问题就是与刘备的关系。周瑜处理与刘备关系的原则是:以东吴主导的孙刘联盟。周瑜时期,无论是利益分配,还是任务分工,东吴均是主导者。作为赤壁之战前后的联军主帅,在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中,周瑜统一协调了刘备、关羽与东吴的军事行动,既以东吴为主力,也发挥了刘备的作用。在利益分配上,无论是刘备平定南三郡还是获取公安,都是在周瑜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周瑜反对借江陵给刘备,甚至表示想通过控制刘备来直接控制刘备军团。可以说,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后来没有那么多发展空间。(4)、军事指挥:强悍。周瑜、吕蒙、陆逊的军事指挥能力都很强。相比之下,周瑜的风格是比较强悍的。赤壁之战、江陵之战,周瑜都是“正面扛”,直接击败对手取胜的。尤其是江陵之战,是东吴唯一一次直接从曹操(曹魏)手中夺取重要城市的作战,其精彩程度不下于赤壁之战。鲁肃:没有被低估,甚至还被高估许多朋友说鲁肃是被演义矮化的牛人。真的吗?(1)、大环境:抢占中间地带鲁肃时期,大环境仍然是:各自抢占中间地带。这段时间,曹操进军关中、陇右;刘备进军益州;孙权进军交州,彼此都在避实击虚,抢占中间地带。(2)、战略规划:从全据长江到借重刘备。早在刚见孙权时,鲁肃的“榻上策”就指出:要攻取荆州,“全据长江”。赤壁之战后,周瑜、甘宁收复南郡,“全据长江”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鲁肃接班后,提出:“借南郡”给刘备,以分担军事压力。这是灾难性的规划。这个规划的结果是:曹操夺取了关中、陇右、汉中(后被刘备夺去);刘备夺取了西川,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东吴,只获得了位置、经济都不太好的交州。其实,当时,在抢占中间地带中,东吴最应全力争夺,也有能力争夺的的是西面的益州。可是,将江陵借给刘备后,入川之路完全堵死,东吴只剩下地理位置、经济水平都不佳的交州发展。(3)、外交:鸡飞蛋打。鲁肃的外交,是最被高估的。许多朋友说:鲁肃有“大局观”,坚持孙刘联盟。如果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看,鲁肃确实是有“大局观”,毕竟让刘备占尽便宜嘛。可是,鲁肃是东吴的都督!鲁肃放弃了周瑜以压制、控制为原则的合作方式,采取了“常以欢好抚之”的方法。刘备是“欢好”了,东吴呢?可以说,鲁肃在外交上的过于牵就,使孙刘联盟的关系已不公平,这也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所以,早在鲁肃去世前,孙刘关系就已经非常脆弱了。(其实,215年,如果不是曹操攻打张鲁,孙刘就已经提前交兵了。)为了交好盟友,鲁肃不惜放弃了他一直追求的“全据长江”策略,但结果确实:既做出了牺牲,也没有得到真的盟友。鲁肃的外交成果,可以用“鸡飞蛋打”来形容。(4)、军事指挥能力:缺乏代表性战役。鲁肃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个没有代表性战役的人物。鲁肃时期,主要的军事行动,多是吕蒙、甘宁等负责执行,鲁肃的调度记载比老板孙权还要少。吕蒙(1)、大环境:“不稳定的三角对立”。吕蒙接班时,三方对“中间地带”的争夺基本上结束,三方要求发展,只能从彼此身上找食了。当时,孙刘联盟虽仍保持,但实际上已经貌合神离,已经是“三角对立”关系。同时,虽然刘备在益州、孙权在江东都有稳定的基本盘。但是,在汉中、荆州等地,彼此的地盘都不稳固。(2)、战略规划:全取荆州!吕蒙的规划是:夺取荆州!吕蒙据守襄阳,孙皎据南郡,潘璋据白帝,蒋钦率机动部队游弋,何必要借助刘备?吕蒙的这个规划是很嚣张的。他不但要从刘备那里拿下南郡、白帝,还要从曹操手中拿下襄樊!(3)、外交:不要外交!对于孙刘联盟,周瑜是“控制+利用”,鲁肃是“常以欢好抚之”,但都是坚持孙刘联盟,“两弱抗一强”的。吕蒙对此态度是:刘备不但不是盟友,还是东吴最大的威胁!关羽现在不打我们,只是因为我们这些人还在,将来我们不在了,关羽一定会来打我们!而吕蒙的总体外交思路是:不要外交!从吕蒙既要南郡,也要襄樊的态度看:吕蒙是彻底干脆不要盟友!以力拒天下!可以说,吕蒙的外交思想,注定了他在翻脸时往往把事情作得绝,作得狠!(4)、战役指挥:攻心专家。吕蒙的战役指挥最大的特点是:极其擅长心理战!215年,偷袭南三郡时,长沙、桂阳,都被他书信直接说服。随后,吕蒙又通过风骚的心理战、信息,“计赚郝普”,赚了零陵。219年袭南郡时,他又是一波心理压力,搞得公安、江陵两座大城主将不战而降!随后,他又通过让关羽军家属“报平安”,直接瓦解了关羽大军!可以说,吕蒙的心理战水平,在真个历史上都是最高级别的。所以,后世每每谈到攻心时,都会将“吕蒙取荆州之策”提出来。陆逊:(1)、大环境: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稳定的两强抗一弱”。陆逊任期是最长的。陆逊前期,大环境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备大军压境,曹丕按兵待机。陆逊后期,大环境是“稳定的两强抗一弱”。孙刘重新结盟,但此时彼此势力范围都已经比较稳定。(2)、战略规划:限江自保。陆逊是的战略是:限江自保,与民休息。他不但反对大规模北伐,还反对向辽东、夷州等“偏远中间地带”发展。东吴数次北伐,孙权都是从淮南方向发起,陆逊只参加了其中1、2次,而且都很快结束。陆逊不但反对立刻大举北上,甚至连“观天下之变”都不提,完全就是“往死里自保”!他主张以西陵为“国之藩表”,经营西陵、夷陵,以点制面,建立国防体系。(3)、外交:“平等联盟”。孙权与刘备、刘禅、诸葛亮的信件,都要陆逊过目(《三国志.陆逊传》),可见陆逊在外交上是“管得很宽”的。陆逊时期,吴蜀联盟是“平等互惠”的。虽然陆逊不主张大规模北伐,但诸葛亮北伐时,陆逊一般是支持发起策应攻势的。而在石亭之战后,魏部署对吴进攻时,第一次北伐失败没多久的诸葛亮旋即进攻陈仓,迫使张郃从荆州前线救援,以分其压力。(4)、军事指挥:沉稳。陆逊的用兵风格最符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有两场代表性战役:夷陵之战、石亭之战。夷陵之战,他先是主动撤退,使刘备陷入难以展开的战场,然后稳守待机,最后一击必杀。石亭之战,他先是诱敌深入,后又稳重出击,大败敌军,最后,又否决大举发起战略反攻的建议,收兵。陆逊的用兵风格沉稳老练,极其符合东吴“限江自保”的战略。世人评价:周瑜、陆逊>吕蒙>鲁肃。世人评价武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时人评价;一类是官方武庙;一类是后世整理的名将集。时人评价,最有权威的无疑是他们的老板孙权了!孙权曾对陆逊评价了这些“前任”:吕蒙“可以次于公瑾···胜于子敬”。虽然孙权言语前提不少,但其言语间,周瑜>吕蒙>鲁肃的意思是明确的。历代武庙中,周瑜、陆逊都不会缺席,吕蒙也是“常客”。而在后世的名将集中。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清末的《百将图记》都收录了周瑜、陆逊。吕蒙出现在《十七史百将传》,但未录入《百将图记》。就地位而言,周瑜、陆逊,要高于吕蒙,吕蒙又高于鲁肃。个人看法:周瑜>陆逊>吕蒙>鲁肃如本人在前文表述的观点,鲁肃确实明显弱一档。鲁肃期间,在曹操、刘备实力继续大发展,东吴的实力发展最少,甚至险些被刘备“后来居上”,这就是明证。其他人中,吕蒙又稍弱一点。单纯以军事能力而言,吕蒙未必不如周瑜、陆逊。尤其是其心理战,可谓旷古绝伦。但是,其规划一味逞强,其实与关羽“以力拒之”没有太大区别,风险很大。后来夷陵之战时,刘备进攻在前,曹丕驻兵于后的危险局面,与吕蒙的一味逞强有关。周瑜、陆续间,个人认为周瑜略胜。陆逊“限江自保”虽符合当时的国力对比及江东大族利益,但“偏安一隅”,越到后面越无希望,“温水煮青蛙”。所以,个人认为周瑜最强,鲁肃最弱。朋友,不知您怎么看呢?曹魏统一北方,孙吴称臣,压制蜀汉,是三国正统!刘邦是布衣起家,血统远不及六国贵族,因此刘邦也坚信“天下,能者居之”,蜀汉正统的争议在刘氏血脉,但刘备属于绝对远亲,汉室四百年传承轮不到刘备,因此刘备没能力夺取中原,只能依托蜀地割据,远无法被认同为正统。孙氏父兄三代奠定东吴基业,深知东吴的优势在长江天堑,但境内山川河流阻隔,少数民族聚集抗衡,耕种与商业开发薄弱,孙权很聪明的选择平衡战略,既与蜀汉合作攻取曹魏,也向曹魏称臣确保实力,孙权不仅称帝最晚,也最没有正统性。必须补充,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南唐宣称继承唐朝,北汉宣称继承后汉,但史学家仍认定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北宋为正统,因为五代占据天下中心,华夏起源的黄河流域,曹魏在地理位置上便有此因素。何况曹魏从曹操起几十年征战,获得北方世族的拥护,世族是构成汉代稳定的基础,曹丕用“九品中正制”重组,构建曹魏的统治根基,加之获得汉献帝的禅让而非自立,曹丕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毋庸置疑是三国时期最正统的政权。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汉时候台湾称夷州,那时候的台湾十分荒凉,人烟稀少,生活原始。黄龙二年(230)年,吴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万官兵出海,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出发,出台州湾,经福州、泉州,之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天的台南和嘉义附近上岸。卫温和诸葛直迁土著几千人往吴国,在台湾驻扎一年后,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不得已,军队又返回了东吴。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汉时候台湾称夷州,那时候的台湾十分荒凉,人烟稀少,生活原始。黄龙二年(230)年,吴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万官兵出海,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出发,出台州湾,经福州、泉州,之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天的台南和嘉义附近上岸。卫温和诸葛直迁土著几千人往吴国,在台湾驻扎一年后,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不得已,军队又返回了东吴。东吴能守住领土不失,与曹魏、蜀汉并存数载,自然是文臣武将众多。其中周瑜、鲁肃、陆逊、吕蒙等人都是帅才,而将才就更多了。相比于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四大都督,每一个都是耀眼的明星。他们文能入相,治理地方,武能打仗,上阵杀敌。1.东吴美周郎周瑜属于东吴的开国功臣,和孙策是铁哥们,他不光长的帅,还文武双全,晓通音律。当年孙家落难,孙策不得不寄人篱下,周瑜变卖了所有家产,帮助孙策东山再起。在他的谋划下,江东之地逐步落入他们口袋,为后来东吴势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孙策不幸早逝,孙权即位,但其地位不稳,因为他早年有父兄的庇护,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遍访诸位名士、武将。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力挽狂澜,明确了要拜孙权为主,如此孙权得了强援,反对的声音逐渐被压了下去。周瑜主导了赤壁之战,一战成名。他用反间计杀曹魏水军统领蔡瑁张允,用苦肉计和黄盖配合骗过曹操,用火攻计破敌。这一套连环计使下来,精彩绝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常胜将军:陆逊陆逊亦为外能成将,内能入相的人杰。公元222年,陆逊成为大都督,在面对以刘备统领蜀汉大军的疯狂报复时,能沉住气不骄不躁,面对内部的舆论压力也同样不为所动。这一战如果打赢,将为东吴带来数年和平,败了的话,东吴将倾家荡产,从三国除名。他用火攻之计,烧掉刘备大军,让蜀汉实力大损,刘备自此一蹶不振,口吐鲜血,郁郁而终。孙权登基为皇帝位后,以陆逊为相治理东吴,他深谋远虑,秉性正直,实乃东吴的栋梁之才。3.真汉子:鲁肃或许是被三国演义误导,鲁肃给人的形象,是一种老好人的感觉,经常被诸葛亮忽悠地找不到北。事实上,鲁肃性格豪爽,学富五车,擅长骑射,从小练武,是一个豪爽的真汉子。当年周瑜缺粮,鲁肃眼睛都不眨,将三千斛粮食借给他,解决了周瑜的燃眉之急。他也是一个谋略家,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就提出了以江东为根据地,逐步图谋西川,进而争雄天下的战略构思。当年曹操率领全国之兵南下,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表明要和曹魏决一死战,体现了他雄心勃勃的一面。4.白衣渡江:吕蒙吕蒙有个故事叫做“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他学习能力很强,颇有胆略。当年刘备集团占领荆州不还,他主动示敌以弱,趁荆州空虚,一举夺回荆州,生擒名将关羽,令东吴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从此之后东吴凭借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水军。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杀了关羽之后不久,因病去世。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看更多精彩故事
我是曾得不错,在此做个浅显的回答,望有所帮助。关于题主的问题: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7次北伐(应该是5次),为何实力强的东吴不打曹魏?这里要分开来分析这个题目:首先要看蜀汉为什么要北伐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至于为何要进行北伐,要从源头说起,这个源头就是《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军事集团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原文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军事集团与诸葛亮一开始的目标是一统中原、还于汉室。这是蜀汉建国的核心精神。而尤其像诸葛亮这样的儒生,国家与君臣观念极强。当然这也成为他后刘备时期沉重的政治包袱。《隆中对》中规划得非常明确: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不可迅速拿下,孙吴大地固若金汤,可以合作。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天下有变,则两路齐发。这里为什么说天下有变就北伐,而不是东征呢。那是因为蜀汉坚定地认为篡汉者是曹魏,而不是孙吴。所以必须北伐,才能证明其起兵与最后建国的正义性。当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策,虽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但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刘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朝野上下不平、接班人不力、蜀地三股势力暗箱争斗。这三股势力分别为:第一股势力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荆州人士组成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了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股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时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所组成的“东州集团”,即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股势力是: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的世族所组成的“本土士族”,不受蜀汉政权的待见。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与本土士族基本上算是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刘备在位时多次镇压国。后刘备时期,诸葛亮采取亲和政策,但仍旧不信任。且诸葛亮时期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士族集团颇有怨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益州危在哪里呢?此时诸葛亮早已与东吴结为友好同盟。赤壁之战后,曹操已退回北方,曹魏对他并无威胁。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这也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才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达到空前团结的目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去分析实力相对较蜀汉强大的东吴,为何不进行北伐。孙吴不北伐的原因这也得从东吴版的《隆中对》即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说起:……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文中的鲁肃的建议中,重点在于守荆州、据长江,三分天下,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意思很明显,就是谁也吃不了谁,守住江东以观时局之变。孙权虽一开始未在明面接受,但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当中,无不贯彻鲁肃一开始的建议。可以说如果蜀汉政权的守是“以攻为守”,那么孙吴集团的守就是“韬光养晦”中略带“流氓行径”了。况且,孙权是位极为成熟的政治家,政治家的眼中只有利益,情义是为利益服务的。孙权没有诸葛亮的政治包袱(平定中原,匡扶汉室),又有父兄二人打下的江山作为基础,留下一批忠实的文武权臣相辅佐,而东吴富饶的物产又使经济基础较为稳定。此时曹魏依旧强大,蜀汉占据长江上游,又有蜀地天险,易守难攻。如此,那就守着江东即可,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因此,这就是三国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5次北伐,而实力较强的东吴却不打曹魏的原因。我是曾得不错,一个喜爱三国的小编,欢迎留言交流!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汉时候台湾称夷州,那时候的台湾十分荒凉,人烟稀少,生活原始。黄龙二年(230)年,吴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万官兵出海,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出发,出台州湾,经福州、泉州,之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天的台南和嘉义附近上岸。卫温和诸葛直迁土著几千人往吴国,在台湾驻扎一年后,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不得已,军队又返回了东吴。东吴能守住领土不失,与曹魏、蜀汉并存数载,自然是文臣武将众多。其中周瑜、鲁肃、陆逊、吕蒙等人都是帅才,而将才就更多了。相比于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四大都督,每一个都是耀眼的明星。他们文能入相,治理地方,武能打仗,上阵杀敌。1.东吴美周郎周瑜属于东吴的开国功臣,和孙策是铁哥们,他不光长的帅,还文武双全,晓通音律。当年孙家落难,孙策不得不寄人篱下,周瑜变卖了所有家产,帮助孙策东山再起。在他的谋划下,江东之地逐步落入他们口袋,为后来东吴势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孙策不幸早逝,孙权即位,但其地位不稳,因为他早年有父兄的庇护,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遍访诸位名士、武将。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力挽狂澜,明确了要拜孙权为主,如此孙权得了强援,反对的声音逐渐被压了下去。周瑜主导了赤壁之战,一战成名。他用反间计杀曹魏水军统领蔡瑁张允,用苦肉计和黄盖配合骗过曹操,用火攻计破敌。这一套连环计使下来,精彩绝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常胜将军:陆逊陆逊亦为外能成将,内能入相的人杰。公元222年,陆逊成为大都督,在面对以刘备统领蜀汉大军的疯狂报复时,能沉住气不骄不躁,面对内部的舆论压力也同样不为所动。这一战如果打赢,将为东吴带来数年和平,败了的话,东吴将倾家荡产,从三国除名。他用火攻之计,烧掉刘备大军,让蜀汉实力大损,刘备自此一蹶不振,口吐鲜血,郁郁而终。孙权登基为皇帝位后,以陆逊为相治理东吴,他深谋远虑,秉性正直,实乃东吴的栋梁之才。3.真汉子:鲁肃或许是被三国演义误导,鲁肃给人的形象,是一种老好人的感觉,经常被诸葛亮忽悠地找不到北。事实上,鲁肃性格豪爽,学富五车,擅长骑射,从小练武,是一个豪爽的真汉子。当年周瑜缺粮,鲁肃眼睛都不眨,将三千斛粮食借给他,解决了周瑜的燃眉之急。他也是一个谋略家,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就提出了以江东为根据地,逐步图谋西川,进而争雄天下的战略构思。当年曹操率领全国之兵南下,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表明要和曹魏决一死战,体现了他雄心勃勃的一面。4.白衣渡江:吕蒙吕蒙有个故事叫做“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他学习能力很强,颇有胆略。当年刘备集团占领荆州不还,他主动示敌以弱,趁荆州空虚,一举夺回荆州,生擒名将关羽,令东吴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从此之后东吴凭借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水军。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杀了关羽之后不久,因病去世。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看更多精彩故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如今被网友们称为东吴四大都督。实际上,四人中,获得大都督一职的,只有陆逊一个人。而都督(没有大)一职,在当时非常普遍,就是甘宁手下都有都督,所以不算什么特别牛的职务。不过,这四人确实一度在东吴军“外事”的主要负责人(后来担任过丞相的陆逊工作内容更广一点),都曾负责东吴的对外发展规划、外交、对外战争指挥,确实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总的来说,这四人各有千秋,但仍有高下之分。周瑜(1)、大环境:从救亡图存到抢占中间地带。赤壁之战前,东吴直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只有赢得赤壁之战,才可能生存下来。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刘彼此在正面都讨不到什么好处,三方开始抢夺“中间地带”。关中、陇右、益州、交州等地成为争夺重心。(2)、战略规划:进取益州,连结马超。赤壁之战前的规划不说了。相信无论这“四都督”中的任何一位,都会做出联刘抗曹的选择。赤壁之战后,周瑜的规划是:趁曹操新败,抓紧时间进益州、夺取汉中、连结马超。可以说,周瑜精准地洞察到了当时竞争的重点:抢占中间地带。当时,曹孙刘三方都意识到了抢占中间地带的问题。不过,如果东吴及时采取周瑜的规划,即使不能竞全功,平定西川、汉中还是有较大可能的。(3)、外交:以东吴为主导的孙刘联盟。东吴的外交,核心问题就是与刘备的关系。周瑜处理与刘备关系的原则是:以东吴主导的孙刘联盟。周瑜时期,无论是利益分配,还是任务分工,东吴均是主导者。作为赤壁之战前后的联军主帅,在赤壁之战、江陵之战中,周瑜统一协调了刘备、关羽与东吴的军事行动,既以东吴为主力,也发挥了刘备的作用。在利益分配上,无论是刘备平定南三郡还是获取公安,都是在周瑜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周瑜反对借江陵给刘备,甚至表示想通过控制刘备来直接控制刘备军团。可以说,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后来没有那么多发展空间。(4)、军事指挥:强悍。周瑜、吕蒙、陆逊的军事指挥能力都很强。相比之下,周瑜的风格是比较强悍的。赤壁之战、江陵之战,周瑜都是“正面扛”,直接击败对手取胜的。尤其是江陵之战,是东吴唯一一次直接从曹操(曹魏)手中夺取重要城市的作战,其精彩程度不下于赤壁之战。鲁肃:没有被低估,甚至还被高估许多朋友说鲁肃是被演义矮化的牛人。真的吗?(1)、大环境:抢占中间地带鲁肃时期,大环境仍然是:各自抢占中间地带。这段时间,曹操进军关中、陇右;刘备进军益州;孙权进军交州,彼此都在避实击虚,抢占中间地带。(2)、战略规划:从全据长江到借重刘备。早在刚见孙权时,鲁肃的“榻上策”就指出:要攻取荆州,“全据长江”。赤壁之战后,周瑜、甘宁收复南郡,“全据长江”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鲁肃接班后,提出:“借南郡”给刘备,以分担军事压力。这是灾难性的规划。这个规划的结果是:曹操夺取了关中、陇右、汉中(后被刘备夺去);刘备夺取了西川,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东吴,只获得了位置、经济都不太好的交州。其实,当时,在抢占中间地带中,东吴最应全力争夺,也有能力争夺的的是西面的益州。可是,将江陵借给刘备后,入川之路完全堵死,东吴只剩下地理位置、经济水平都不佳的交州发展。(3)、外交:鸡飞蛋打。鲁肃的外交,是最被高估的。许多朋友说:鲁肃有“大局观”,坚持孙刘联盟。如果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看,鲁肃确实是有“大局观”,毕竟让刘备占尽便宜嘛。可是,鲁肃是东吴的都督!鲁肃放弃了周瑜以压制、控制为原则的合作方式,采取了“常以欢好抚之”的方法。刘备是“欢好”了,东吴呢?可以说,鲁肃在外交上的过于牵就,使孙刘联盟的关系已不公平,这也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所以,早在鲁肃去世前,孙刘关系就已经非常脆弱了。(其实,215年,如果不是曹操攻打张鲁,孙刘就已经提前交兵了。)为了交好盟友,鲁肃不惜放弃了他一直追求的“全据长江”策略,但结果确实:既做出了牺牲,也没有得到真的盟友。鲁肃的外交成果,可以用“鸡飞蛋打”来形容。(4)、军事指挥能力:缺乏代表性战役。鲁肃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个没有代表性战役的人物。鲁肃时期,主要的军事行动,多是吕蒙、甘宁等负责执行,鲁肃的调度记载比老板孙权还要少。吕蒙(1)、大环境:“不稳定的三角对立”。吕蒙接班时,三方对“中间地带”的争夺基本上结束,三方要求发展,只能从彼此身上找食了。当时,孙刘联盟虽仍保持,但实际上已经貌合神离,已经是“三角对立”关系。同时,虽然刘备在益州、孙权在江东都有稳定的基本盘。但是,在汉中、荆州等地,彼此的地盘都不稳固。(2)、战略规划:全取荆州!吕蒙的规划是:夺取荆州!吕蒙据守襄阳,孙皎据南郡,潘璋据白帝,蒋钦率机动部队游弋,何必要借助刘备?吕蒙的这个规划是很嚣张的。他不但要从刘备那里拿下南郡、白帝,还要从曹操手中拿下襄樊!(3)、外交:不要外交!对于孙刘联盟,周瑜是“控制+利用”,鲁肃是“常以欢好抚之”,但都是坚持孙刘联盟,“两弱抗一强”的。吕蒙对此态度是:刘备不但不是盟友,还是东吴最大的威胁!关羽现在不打我们,只是因为我们这些人还在,将来我们不在了,关羽一定会来打我们!而吕蒙的总体外交思路是:不要外交!从吕蒙既要南郡,也要襄樊的态度看:吕蒙是彻底干脆不要盟友!以力拒天下!可以说,吕蒙的外交思想,注定了他在翻脸时往往把事情作得绝,作得狠!(4)、战役指挥:攻心专家。吕蒙的战役指挥最大的特点是:极其擅长心理战!215年,偷袭南三郡时,长沙、桂阳,都被他书信直接说服。随后,吕蒙又通过风骚的心理战、信息,“计赚郝普”,赚了零陵。219年袭南郡时,他又是一波心理压力,搞得公安、江陵两座大城主将不战而降!随后,他又通过让关羽军家属“报平安”,直接瓦解了关羽大军!可以说,吕蒙的心理战水平,在真个历史上都是最高级别的。所以,后世每每谈到攻心时,都会将“吕蒙取荆州之策”提出来。陆逊:(1)、大环境: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稳定的两强抗一弱”。陆逊任期是最长的。陆逊前期,大环境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备大军压境,曹丕按兵待机。陆逊后期,大环境是“稳定的两强抗一弱”。孙刘重新结盟,但此时彼此势力范围都已经比较稳定。(2)、战略规划:限江自保。陆逊是的战略是:限江自保,与民休息。他不但反对大规模北伐,还反对向辽东、夷州等“偏远中间地带”发展。东吴数次北伐,孙权都是从淮南方向发起,陆逊只参加了其中1、2次,而且都很快结束。陆逊不但反对立刻大举北上,甚至连“观天下之变”都不提,完全就是“往死里自保”!他主张以西陵为“国之藩表”,经营西陵、夷陵,以点制面,建立国防体系。(3)、外交:“平等联盟”。孙权与刘备、刘禅、诸葛亮的信件,都要陆逊过目(《三国志.陆逊传》),可见陆逊在外交上是“管得很宽”的。陆逊时期,吴蜀联盟是“平等互惠”的。虽然陆逊不主张大规模北伐,但诸葛亮北伐时,陆逊一般是支持发起策应攻势的。而在石亭之战后,魏部署对吴进攻时,第一次北伐失败没多久的诸葛亮旋即进攻陈仓,迫使张郃从荆州前线救援,以分其压力。(4)、军事指挥:沉稳。陆逊的用兵风格最符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有两场代表性战役:夷陵之战、石亭之战。夷陵之战,他先是主动撤退,使刘备陷入难以展开的战场,然后稳守待机,最后一击必杀。石亭之战,他先是诱敌深入,后又稳重出击,大败敌军,最后,又否决大举发起战略反攻的建议,收兵。陆逊的用兵风格沉稳老练,极其符合东吴“限江自保”的战略。世人评价:周瑜、陆逊>吕蒙>鲁肃。世人评价武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时人评价;一类是官方武庙;一类是后世整理的名将集。时人评价,最有权威的无疑是他们的老板孙权了!孙权曾对陆逊评价了这些“前任”:吕蒙“可以次于公瑾···胜于子敬”。虽然孙权言语前提不少,但其言语间,周瑜>吕蒙>鲁肃的意思是明确的。历代武庙中,周瑜、陆逊都不会缺席,吕蒙也是“常客”。而在后世的名将集中。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清末的《百将图记》都收录了周瑜、陆逊。吕蒙出现在《十七史百将传》,但未录入《百将图记》。就地位而言,周瑜、陆逊,要高于吕蒙,吕蒙又高于鲁肃。个人看法:周瑜>陆逊>吕蒙>鲁肃如本人在前文表述的观点,鲁肃确实明显弱一档。鲁肃期间,在曹操、刘备实力继续大发展,东吴的实力发展最少,甚至险些被刘备“后来居上”,这就是明证。其他人中,吕蒙又稍弱一点。单纯以军事能力而言,吕蒙未必不如周瑜、陆逊。尤其是其心理战,可谓旷古绝伦。但是,其规划一味逞强,其实与关羽“以力拒之”没有太大区别,风险很大。后来夷陵之战时,刘备进攻在前,曹丕驻兵于后的危险局面,与吕蒙的一味逞强有关。周瑜、陆续间,个人认为周瑜略胜。陆逊“限江自保”虽符合当时的国力对比及江东大族利益,但“偏安一隅”,越到后面越无希望,“温水煮青蛙”。所以,个人认为周瑜最强,鲁肃最弱。朋友,不知您怎么看呢?

新三国东吴志攻略,终极三国中五虎将去东吴是第几集

4,QQ三国吴国有哪些地图可以杀人

江夏西郊 乌林沼泽`东 乌林沼泽`西
红区都可以杀人
江夏西郊 曹军水寨 东吴水防 乌林沼泽东 西 江陵水道 华容叛军营 将军牙仗 我天 累死我了。 给点分把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歇歇 保证纯手工打的
江夏西 乌林 东西 水战遗迹 东吴水访 。。
江夏后的地图都是红名地图,就是江夏西郊开始的地图。
红名的图就可以

5,三国志战略版零氪怎么搭配

零氪开荒推荐:孙坚、孙策、关平。获取难度:这三个武将组合获得要求低,对零氪玩家友好。强度方面:不仅输出强力,还带有治疗、控制这样的额外功能,非常实用。《三国志战略版》零氪开荒阵容组合搭配攻略:零氪开荒推荐:孙坚、孙策、关平几乎都是人人都有的武将,这三个获得要求较低的武将组合起来也是不错的选择。组合中孙坚负责保护孙策和关平。孙策和关平是组合的核心输出,不仅输出强力,还带有治疗、控制这样的额外功能,可以有效的减少组合整体的战损。组合总统御值为16,如果还没达到6级主城不妨先把关平替换为统御值更低的武将,比如说李典这种3统御值的武将。战法推荐:孙策:不辱使命、避实击虚、暗潮涌动、兵刃输出类战法。孙坚:御敌屏障、自愈、诈降。关平:落凤、轻勇飞燕、神上使、兵刃输出类战法。兵种推荐:骑兵、枪兵

6,三国志东吴传第四关怎么过

本关的吕布确实厉害先手攻击还有机率加混乱关键还是在于用好黄盖,先用好韩当的手戟,把吕布定住,然后还是用好黄盖的铁鞭的一下子混乱,开始装备等级低,多几次S/L就可以了,这关我放弃了所有的友军,自己慢慢打,免得关张太厉害了几下就把董卓吓跑了,另外杀死徐荣得皮盾 本关战利品:我军有人到达董桌面前,下回合董卓就逃跑得格斗袍,全灭得到武力果, 全灭的条件是关张2人不死早点让黄盖混主吕布才能做到.进城后快点去下面董卓边上的杀掉上面留给关张打拖几个回合,留足告时间让韩当他门把董卓前2排杀掉,等下关张下来大家清完董卓前面2个兵关张就能去把董卓给砍掉
http://www.soso.com/q?w=三国志东吴传&cid=t.s http://www.soso.com/q?w=三国志袁绍传&cid=t.s

7,三国志战略版攻略是什么

三国志战略版攻略包括开局角色创建、选择出生地、基础货币和资源系统、内政系统的操作。游戏之初,玩家要通过回答系统的几个问题来决定自己的主公资质,主公资质会影响开局礼物。礼物首推50000铜币,前期主公靠这些铜币可以换取大约1000战法经验以及一些3星武将卡,低概率抽取4星武将卡。之后就是选择出生地,每个出生地有不同的特性。《三国志战略版》一款大地图上行军打仗的游戏,玩家通过抽取或其他方式获得三国武将,再将武将编制部队和兵力,与其他玩家或系统互相攻伐。以pve为辅,pvp内容为主,在游戏中加入同盟,结交好友,多人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同屏战争。创建角色1、游戏之初,玩家要通过回答系统的几个问题来决定自己的主公资质,主公资质目前来看只会影响开局礼物。2、礼物首推50000铜币,前期主公靠这些铜币可以换取大约1000战法经验以及一些3星武将卡,低概率抽取4星武将卡。其次,礼物选择1300战法经验。3、选择出生地,每个出生地有不同的特性,如果有认识的亲朋好友可以选择同一出生地出生,之后在大地图上会随机生成玩家的主城,开始游戏。新手期新手期是开荒期最重要的两天,甚至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游戏体验。当你创建完角色,落地之后,新手期就开始了。新手期玩家可以享受大量的效果为开荒提供使利。例如行动体力消耗减半,意味着可以让你打更多土地,提升更高的等级攻占土地耗时减少,武将下阵全返兵力可以加快前期的节奏;遗忘战法全返经验也给了玩家配队更多空间。需注意的是,开荒期结束后退盟,下阵武将,遗忘战法都是有不少的消耗的。基础系统介绍1、基础货币和资源系统铜币主要用途抽3.4星卡(大量),转换战法经验(小量) .增加建筑认列小量),野外征兵(中等)。金珠主要用途 抽4.5星卡(大),转换战法经验(小),加速建筑(小)。获取途径:任务(小。各类活动(中)玉壁主要用途:将玉璧转揍成金珠,效果同等于金。获取途径:充值,月卡木材,铁矿-主要用于建造建筑, 通常两者的总消耗一致石料主要用于建造建筑, 消耗大于木材铁矿粮食-主要用于征兵, 每个兵需要消耗10单位的木材铁矿和20单位粮食内政系统介绍点击政厅可进入内政系统,政厅一共有5个操作指令:1、君主迁城:俗称搬家。将你的主或分城搬到新的坐标,需要在目标点打下工字型11块地闭城:主分城池免战,土地不受保护,开启后需要3小时准备,准备完成后进入5小时免战期。此时进行出征一类操作皆会使免战期结束。闭城有一定CD冷却。再起:重新出生,放弃所有土地,保留80%资源同州重生保留城内建筑。否则重置建筑注意,萌新开荒期千万不要选择重生,重生等于放弃大量时间和资源。基本上没有盟友的支持就要GG哀服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选择。2、赋税建造建筑民居解销,日常钢币的来源3、领地可快捷查看资源土地具体情况,可快捷选择土地放弃4、商贾随霸业进度解锁,可以用资源交换战法经验和铜币,可以用战功交换锻造材料5、贸易建造市场解锁,可以将木铁石粮技比例互相兑换,基础兑换比例为40%,升级市场或设置内政官可增加比例

8,新三国关羽死是第多少集

第七十二集。恶战。关羽肩头中了一箭。入夜,箭创大做,随军医师发现那是支毒箭!关平大悲,以为父亲性命不保。关羽却豪迈笑:我刀枪剑戟尚且无惧,还怕区区此DU?再说天下有什么DU能DU到我?…… 关平大急,急寻名医。谋臣马良推荐华佗。 大帐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场面惊心动魄……只见关羽镇定自弱,与马良坦然下棋,落子无误。而刮骨之声铮铮入耳! 事毕,华佗万分佩服,说自己为行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关羽挥动刚刚刮过的臂膀,淡然道:多谢!华佗说,箭疮上的DU虽然刮尽了,但仍然要爱护。切勿怒气伤触,百日后才能平复如旧。马良赶紧劝关羽先回荆州养伤,伤好再来攻樊城不迟。关羽傲然道,我一只胳膊照样可以打下樊城! 马良送华佗出帐。华佗告诉马良,自己人北方过,沿途看见曹部大军到了,装备精良……马良叹息:先生虽然是神医,能治好将军DU伤,可是将军骄狂之病,什么药都无治啊! 江东,吕蒙亲自驾船出行,侦察荆州防务。他发现蜀军沿江建立许多了烽火台,料定关羽早有准备,不禁感叹虽然张狂但仍是良将……忧虑之中,吕蒙突然倒地,口角吐出鲜血。当天晚上,东吴遍传“大都督病危”的消息,军心顿时动乱。 关羽虽然力攻樊城,但他也时时关注着荆州。这天得到消息,说长江上吴军战船频繁来往。关羽顿时警惕,急派关平亲率五千精锐增援荆州。关平尚未出行,荆州又来禀报,说东吴大都督吕蒙病重吐血,奄奄待毙,孙权悲痛难忍,竟然三日不食……关羽大喜,又下令召回援兵,倾力攻襄樊,拿下城池后南回防荆州。马良力谏应该放弃襄樊,保重荆州。但关羽道:那么就派你回荆州助防吧!马良无奈,只得带五百军赶回荆州。 吕蒙的病实际上是掩人耳目的计策,他为了实现自己收回荆州的梦想,甚至把主公孙权也骗过了! 这天黄昏,江风大做。烽火台守军看见江上有两艘小船即将倾复。万险之下,这两船不得不停靠北岸……船上的客商,拿银两贿赂了烽火台上的蜀军士兵,乞求在烽火台下停留一宿以避大风。失去警惕的蜀军士兵同意了。 夜深时,商船中冲出几十壮士,攻上烽火台,杀死所有守军……黎明时,江面万船齐发,吴军直奔荆州! 先锋将军徐晃营中,徐晃再次接到了曹仁求救的文书,说他樊城被围了三月,连老鼠都被吃光了,要是你再不进军,我们只能吃人肉了……曹仁是徐晃老上司,他的话令徐晃万十分痛苦!但是,徐晃曾经三次请战都被曹操骂回。在定军山,徐晃看见过夏侯渊被黄忠杀死,现在他又要看着曹仁被关羽杀死了,而这一切都因为宰相不准他上阵救援。自己为将三十年,从没受过这般奇耻大辱,欲战不得,生不如死啊! 突然,曹操满面春风而来,告诉徐晃可以攻杀关羽了!徐晃大喜问:我等了三个月了,三次请战三次被骂。为何今天我没有请战,主公却亲自赶来催我进攻呢?曹操笑说:因为战机到了――孙权发来信函,同意联曹抗刘,和曹军一道袭取荆州,共分其地! 这次,曹操甚至把自己的卫队、以及儿子曹彰一起交给徐晃。他说,你要牢记你汉水边的那场惨败,知耻而后勇!自从吕布死后,关羽便是天下第一猛将。今天,我要你证明,你徐晃才是天下第一猛将! 徐晃感奋得热泪盈眶,即刻发起攻击,疯狂的挥师血战!……

9,新三国志英杰传当阳之战怎么出诸葛亮

孔明家在隆中啊,你找不到就多转转,去南阳干什么,当你家不是在新野么,发现问题就回家问问,说不定在酒馆什么的地方有人要和你说话,第三次在隆中找他,随便点点他就跟你了 其实关2不用死的,我关2走前就是我的人里面等级最高的,荆州之战他再升10级,大约42级左右。你一定要给他备上赤兔马啊,让他快跑,战车什么的就是廖化等人能过草地,你刚开战就让他们从草地走牵制吴国的人,别打人,就是给自己加血争取多撑些时候,这样关2一定能走,关2活了就都能活下来了,然后杀曹仁的时候会出现个???就是关2 庞统不死撑上他10几个回合就能活下来了,在某个战役的宝物库里有个变妖术师的书,一般都给马良用了
当阳之战单挑:赵云和夏侯恩(夏侯恩阵亡),赵云和张郃(赵云移动力+2)。对话:赵云和淳于导(淳于导阵亡),赵云和晏明(晏明阵亡),赵云和锺缙,赵云和锺绅(这两个对话必须是这两人围住赵云,才能触发,锺缙阵亡,锺绅阵亡),赵云和焦触,赵云和张楠,赵云和马延,赵云和张铠(攻击要求,这四个对话必须是这四人围住赵云,才能触发,焦触阵亡,张楠阵亡,马延阵亡,张铠阵亡)。强调一下:战役开始前,最好给赵云装备亮银铠,的卢,丈八蛇矛(或者)龙胆枪。左上往下的山路可以跑开始后,我方百姓,车辆移动力+2。如果不想触发赵云救糜夫人和阿斗等剧情:堵住右下村庄,不要让百姓逃走,消灭所有敌军过关(只要百姓逃到右下村庄,被消灭的部分敌军就会在某个村庄无限复活)。如果想要触发赵云救糜夫人和阿斗等剧情:开始后,不要消灭敌人(或者)尽量少的消灭敌人,否则,赵云从左上方一出来就有可能被复活的敌军围住,很难行动。百姓都逃到右下村庄后,触发剧情,赵云出现,敌军夏侯恩出现,被消灭的敌军复活,我军其他人员撤退(被混乱的人员不会撤退)。赵云到过6个村庄后(不算右下方的村庄),敌军不再复活,右上方的水池出现。接近水池时,糜夫人出现,触发剧情,赵云攻击力,精神力,防御力,爆发力,士气增加,移动力+2,敌军淳于导,张郃,晏明,曹仁,乐进,李典,锺缙,锺绅等人出现。当赵云从右上树林附近出来时,敌军焦触,张楠,马延,张铠等人出现。接近中间的山上,敌军曹操,程昱,贾诩,荀攸,荀彧,夏侯杰等人出现。到达当阳桥附近,张飞出现,触发剧情过关。普通物品:右边村庄:碧灵丹。(赵云占领本庄,攻击力增加,移动力+2)左边村庄:蟠桃。(赵云占领本庄,士气增加,移动力+2)左下村庄:山泉水。(赵云占领本庄,防御力增加,移动力+2)右下村庄:没有东西。右上村庄:没有东西。(赵云占领本庄,爆发力增加,移动力+2)左上靠下村庄:杜康酒。(赵云占领本庄,攻击力增加,移动力+2)左上靠上村庄:经验果。(赵云占领本庄,防御力增加,移动力+2)隐藏宝物:击退夏侯敦,得到武力果。击退许褚,得到武力果。击退夏侯渊,得到统率力果。击退于禁,得到武力果。击退乐进,得到统率力果。击退李典,得到统率力果。击退张郃,得到武力果。击退程昱,得到统率力果。击退贾诩,得到智力果。击退荀攸,得到好运果。击退荀彧,得到智力果。击退曹操,得到智力果。触发赵云和夏侯恩单挑,得到宝物青缸剑(不触发单挑,消灭夏侯恩得不到)。触发赵云和晏明对话,得到经验果(不触发对话,消灭晏明得不到)。触发赵云和淳于导对话,得到蟠桃(不触发对话,消灭淳于导得不到)。触发赵云和锺缙,赵云和锺绅对话,得到2个敏捷果(不触发对话,消灭锺缙,锺绅,得到2个佳肴)。触发赵云和焦触,赵云和张楠,赵云和马延,赵云和张铠对话,得到武力果,统率力果,敏捷力果,好运果各1个(不触发对话,消灭焦触,张楠,马延,张铠,得到4个佳肴)。消灭所有敌军,过关后得到好运果1个,经验果2个。没有消灭所有敌军,过关后得到3个经验果。

文章TAG:新三国东吴志攻略  终极三国中五虎将去东吴是第几集  新三国  三国  三国东吴  

相关文章

  • 我的世界怎么删除已购模组

    我的世界玩家购买了很多的模组插件,但是有可能遇到不兼容或者是好友无法进入的问题,想要把世界里面的插件删除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其实只需要在组件管理里面就可以删除了。..
  • 大侠立志传完颜昭宁怎么入队

    大侠立志传完颜昭宁玩家想要她入队,需要完成她对应的前置任务江湖人就可以了,在任务中放走江湖人就可以了,今天就把详细的入队攻略分享给各位玩家。..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使,装修,留学,游戏,,茶叶,道具,黄金,教育,珠宝,软件等信息创造价值.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