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通过大数据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这是原有P2P行业的公司所具备的优势。关于题主的问题,确实有人这么干,也就是从银行贷款出来,然后再以较高的贷款利率放贷给其他人,自己赚中间的差价。大概在五六年前,那时候最火的是什么,是P2P,这种新型的借贷方式带来了金融行业的巅覆,早期有不少P2P是真心的想做好这个事情的,但随着进入者越来越多,开始变质了,最后演变成铺天盖地的庞氏骗局。
面对网贷的冲击,银行意欲何为?
银行将踩在网贷的尸体上,昂首阔步的前进。银行不是需要的暴利,银行需要的是活的命长。网贷需要的是暴利而不在乎命长。所以我们看到网贷公司轰隆隆的一拥而起,现在又做鸟兽散。1.全国已有16个省,全面取缔了本省的网贷业务。按照监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应该在2020年的6月底之前,全面整顿清理完毕所有的网贷业务。而剩余的网贷公司只有三个方向,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变成小贷公司,或者自愿或不自愿的良性或恶性退出。
但是就是没有所谓网贷公司备案成功这一条路,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没有金融牌照的网贷公司,未来是一家都不会存在的。2.网贷公司曾经存在过几千家,现在看看他们的出路吧。大部分都偷偷跑路了,大部分都被暴雷抓起来了。有极少部分良性退出,给投资人全部兑付了。剩下的未来成功转型消费金融公司,并且拿到银保监会金融牌照的只有陆金所。
成功获得小贷公司牌照的寥寥几家。目前剩余还未做定论的上百家网贷平台,未来的出路如何呢?其实就在这一两个月中基本见分晓,如果情况复杂的,也不会超过年底一定会有定论。3.如果深入的来分析,这些网贷公司是互联网金融的探雷兵。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到底业务怎么搞?模型怎么建?流程怎么设置才合理?其实都没有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成熟的监管。
银行也确实想介入此块业务,但是银行需要一块大市场,需要可以风险可控的审核,需要成熟的数据积累,需要大量的客户人群。在这些都没有得到之前,银行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而这些网贷公司,其实就做了银行探寻数据的现行者。这也是网贷公司为社会或者为这块新业务做的,唯一一件有正面价值的事情。4.银行现在已经开始准备大规模进军互联网信用贷款市场了。
在上个月保监会已经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待征求意见期限满之后,银保监会正式发布通知后,各个银行就会大规模来开展此项业务。其实目前已经多家银行开始试点了。5.在网贷公司盛行期间,也有很多小银行也在参与互联网贷款的放款。但是他们扮演的是资金供给者的角色,其实放款方都是银行。
所以如果遭受到网贷公司的各种借款套路之后,借款人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仔细审视自己的借款合同,如果发现放款方其实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那么也可以向监管部门进行积极的反映情况,要求银行予以纠正。6.当真正银行开始按照监管规定,进入到互联网信用贷款市场后,目前网贷市场的乱象应该会告一段落,监管有序,银行行为就会更加的合规。
从银行贷款100万,然后把这100万存到其他银行吃利息还贷款可以吗?
银行现在贷款利率约在4.9%左右,已经是近些年很低的贷款利率水平了。关于题主的问题,确实有人这么干,也就是从银行贷款出来,然后再以较高的贷款利率放贷给其他人,自己赚中间的差价。就金老师看来,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整个资金盘都会垮掉。前些年,有一位朋友,当时有几年没有联系了。然后发信息给我,说借给他几万块钱,然后给我两分的息。
金老师对借钱这种事,可以说是十分的谨慎。直接就回复了“生活还需要钱来维持!”可能很多人认为,金老师太抠门了。金老师对于借钱这种事儿,一直很抠门。如果说聚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我会毫不犹豫的请客,但借钱就算了。借出去以后,基本没得回头钱,伤感情。两个月后,也是一次聚餐,然后朋友们就聊起了这位朋友。当时一些女性朋友就将钱借给了她,甚至还有一些男性朋友早在几年前就将钱借给了他。
当然,后果可想而知,都是没有偿还,发信息、打电话都不回复也不接。当时,借给她钱的女性朋友们,明显感觉有些着急,有一位借出资金有十万元。大概过了半年的时间,金老师朋友圈里突然出现了一篇文章,事关这位借钱的人。他这些年不管的向朋友、同学、亲戚、高利贷、银行等借入资金“拆东墙补西墙”。怎么讲?2015年降息的时候,他发现市场需求资金量很大,就将房产做了抵押,当时还有一个公司,向银行贷了款。
但是,他贷的款并没有直接使用贷款目的的生意中去,而是用在了放贷,想着中间赚贷款差价。而这一个贷款差价,就让他萌生了做中介的想法,然后向一部分朋友借钱,然后再带出去。2016年市场的生意难做,风险也出现了,一些贷入资金的生意人,根本没有能力还款。所以,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另外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没有本金的回笼,他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
为什么,现在很多APP都有借钱功能,连美图秀秀都能借钱,京东,滴滴,哈罗,头条也是?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APP都能借钱了呢?因为都想在信贷市场分一杯羹。大概在五六年前,那时候最火的是什么,是P2P,这种新型的借贷方式带来了金融行业的巅覆,早期有不少P2P是真心的想做好这个事情的,但随着进入者越来越多,开始变质了,最后演变成铺天盖地的庞氏骗局。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其实也有借贷的广告,但只是起到一个引流的作用,并不对借贷业务负责。
随着P2P的大批倒闭,这种依赖中间模式进行牵头的模式已经证明不可行了,但是信贷市场依然存在,所以转变另一种方式了,即现在流行的互联网信贷模式。最大的当属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宝上有借呗,微信上有微粒贷。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通过大数据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这是原有P2P行业的公司所具备的优势。
随着支付宝借呗的不断发现,其他互联网公司自然也不想错失这一跑道,相继退出了自己的借贷产品。就出现你所说的京东、滴滴、哈罗、美图秀秀等公司的APP都推出了借款功能的情况。不过,不同公司的用户消费行为不一样,大数技所能带来的风控作用也各不一样,因此虽然有些公司也推出了借款功能,但相对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态度较为谨慎,比如滴滴上面的贷款功能,藏得比较深,不注意的很难找到。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