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单机攻略 - 初年传皇子赈灾攻略,为妃作宰皇子攻略

初年传皇子赈灾攻略,为妃作宰皇子攻略

时间:2022-09-22 16:12:07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做夫人那些年什么时候赈灾

第二年八月,婚前的名声,每年七月去参加品莲宴,在护国寺的。参加女红和容貌最容易,都超过60就可以了。第二年八月赈灾,给三皇子米,10石米是10名声,30石是30,再多米也是30名声,没有提前屯米,可以捐钱,但是会捐全部哦,所以提前准备米。

我做夫人那些年什么时候赈灾

2,为妃作宰皇子攻略

地球上的生命有38亿年的发展演化史,虽然经历过是数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但是到今天为止地球上仍存在数百万个物种,它们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表面,导致统治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整体性灭绝。恐龙的消失也给了哺乳动物发展的时机和空间,在大约1000万年的时间内,哺乳动物迅速抢占恐龙灭绝之后空出的生态位,在大量空间和资源的加持下哺乳动物崛起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的出现要感谢恐龙的灭绝。 陆地上的生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没有像人类一样,在演化的过程中全身的毛发几乎全部消失殆尽,开始改变生活方式穿上保暖的衣物,并且毛也只在特殊的地方留存。跟我们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大多数都全身布满茂密的毛发,唯独人类较例外,因此我们又常被称为裸猿,有些灵长类因为疾病或者其它特殊原因,全身的也会变得光秃秃,但看起来就比较丑陋和怪异。 为什么褪去全身毛发?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褪去全身毛发,这个现象在科学上尚没有确定的结论,只不过有很多看似合理的解释。无论怎么说,人类在进化的历程中丢失掉了既保暖又安全的毛,如果理由不充分都难以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无论是在高寒地带还是热带地区,全身毛发都有一定好处,达尔文认为人类丢失掉全身毛发很奇怪,并且这个结果并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实现的。01、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一、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600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的发展进化之路,人类的祖先从树上下来开始适应直立行走,这样就可以解放双手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操作。随着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不再是非洲草原上瑟瑟发抖的小可怜,可以追寻猎物。 二、人类的起源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曾生活在水里,就是水猿假说,但目前这个观点并不被很多人所接受。这个观点认为人类的祖先曾经度过半水栖的时期,因为多数时间可以生活在水里,那么全身的毛发就变得毫无意义,逐渐的就退化掉了。后来登上陆地之后,也没有办法只能光秃秃的了。 因为只有光滑的皮肤才利于在水中活动,人类的婴儿天生就比较亲水,以及我们身体内厚厚的脂肪层都能证明这个问题。02、卫生安全问题,远古人类适应了狩猎的生活,它们在草原上追逐猎物,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安全的工作,有的时候就会面临着危险。经常受伤的情况下,多毛发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尤其是不卫生的情况下经常引起感染,久而久之毛发就退化掉了。 。 为什么在奇怪的地方留存?人类的全身的毛发几乎都在进化的过程中退化掉了,但是在身体的一些隐私部位仍然有毛发存留。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人类起源的地方并不是高寒地带,每天在草原上东奔西走寻找猎物,既要退掉体毛变成更多的汗毛,让汗腺发育成为人类长距离奔跑的利器。 我们从很多原始部落的人身上就能看到端倪,它们的装饰多在肩部和背部上有柔软物覆盖,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太阳直射带来的伤害。 说在最后在地球上所有物种里,如果论耐力,人类绝对可以排在前列,主要就是因为

为妃作宰皇子攻略

3,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一、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二、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此话怎讲?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一、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二、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此话怎讲?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在《雍正王朝》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赈,顺利筹到了300万两白银,总算是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羹尧和田文镜押着筹赈物资先行北上,年羹尧更是带着胤禛的折子先期到京。康熙读罢胤禛的奏折深感宽慰,遂留年羹尧在京任职,并加封胤禛为“雍郡王”;然而对同样立下功劳的胤祥却不予褒奖。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胤祥被刻意忽略了。现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的确胤祥不是主角。嘉奖主角,而刻意忽略配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年羹尧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只是底下具体做事的人,甚至连个配角都不算,竟然也从杭州偏将留任京城了。从地方基层官员到三品京官,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但是顶端和末尾都奖赏了,却偏偏将中间的给拉下了,这若是针对一个团队,那就是刻意制造矛盾。但是很显然,此刻胤祥和胤禛虽然关系很好,但还算不上一个团队。虽然胤祥也无意此类奖赏,然而胤禛对此事其实还是比较上心的。在后来因为追比国库欠款案时,胤禛请康熙对赈灾有功的胤祥也予以褒奖,并希望胤祥能随自己办理追缴国库欠款案。康熙的回答是:“至于胤祥,不宜过多嘉奖”。在胤禛未来的路上,康熙再一次刻意将胤祥搁置一边。很显然,此刻康熙其实已经有意识去培养胤禛为“孤臣”,并希望通过“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摸排一下胤禛的真实能力,是否可以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独当一面”。所以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上,不让胤祥插手。很显然康熙意识到,胤祥是办具体事情的一把好手。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江南筹赈”完全是胤禛的功劳吗?很显然并不完全是,康熙刻意安排胤禛“摘桃”的成分更大。整个“江南筹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300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来的?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十三阿哥胤祥在关键时刻,取出了九阿哥胤禟给任伯安的密信,抓了任伯安的小辫子,因而只得捐款。为此,远在京城的八阿哥胤祀、胤禟等人惊闻知此事后,恼羞成怒,却又哑巴吃黄连,只能以“扰官逼捐”为名参奏胤禛。所以说胤祥才是本次“江南筹赈”的实际“托底人”。而胤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会暴露胤禩集团和胤礽集团之间的矛盾。既然胤祥的能力并不是不嘉奖的理由,那理由必然就在胤祥的处事上。其实在剧情中,我们发现胤祥的性格直、脾气急、好任侠,交朋友没话说。如果他是游侠,一定会青史留名,但很可惜他是帝胄。所以难免会被人利用,引发各种矛盾。这一点在后来不断应验。而且在第一集中其实就已经有注解了。康熙46年黄河决堤,康熙接到快报急招诸王大臣议事,胤礽因为和郑春华厮混而迟到。实际上康熙是希望胤礽主动替自己担起这个责任,并且能够拿出解决方案。但结果胤礽完全一副没有主见的状态。“皇阿玛英明瑞断,自有主张。”由于拿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被康熙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惹得胤禟等人一顿蔑笑。紧接着胤禩便主动站了出来,替康熙洗脱责任。“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年百姓不受黄患之苦?可是自皇阿玛即位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河。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30年之久。遍览史册,古来治河者,既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此次黄患突发,不在人事好,实乃天灾。皇阿玛抱忧民之心则可,抱自责之意则不必。”这段话表面看起来,于事无补。但是着实见到胤禩之所以能称为“八贤王”的功底。这句话说要表达的是,“责任不在康熙,而且康熙为百姓做的已经超越了历代帝王,不应该因为这次黄患而受指责和质疑。”话都是胤禩说的,但是马屁全拍到了康熙身上。历朝历代,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候,都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替皇帝“背锅”,而这次胤禩让“老天爷”给康熙背锅。康熙其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实际上也默认了胤禩的说法,毕竟也算是个交代么,微微地点了下头。理论下下面问题解决得好,解决不好,责任其实都已经不是康熙的了。而就在此刻,胤祥突然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假设”。“八哥,你不要忘了,康熙43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这句话一出,顿时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张廷玉等人立马把目光投向了康熙。康熙心里顿时也暗自一惊,赶紧盘起他的佛珠手串来,稳定心态。恰好此刻,突然一个惊雷,闪电照亮了康熙灰暗的脸色。胤禩的歌功颂德其实都是谎言,短短3年前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患。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地失忆。接连发生黄患,说是天灾意外,是说不过去的。胤祥并不明白自己戳破了这个谎言,实际难堪的并不是胤禩,而是康熙。按照胤祥的性格,他应该是没有考虑到胤禩这些话背后的政治含义。他的行为或许只是因为诚实;或许因为看不惯胤礽被批之后,胤禟等人轻蔑的笑声。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戳破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那个说“整个冬天下雪,是因为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是上天示警”的周云逸。 此前康熙一直把胤礽推到前面做自己的挡箭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控全局,而胤祥则随时可能成了不可预知的“搅局者”。等到胤禛把“灾区临近省份无粮可调,国库已经无银可拨”的真相捅破的时候,康熙暴怒,但是他是这么说的。“这些年,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还什么也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是有胤禩……”所以说对于责任这个问题,康熙是非常重视且分得特别清楚的。而当胤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康熙开始坦然地总结问题根源,把控全场。“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行;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感知天意,明天就会淹这紫禁城。”所以胤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磨练,还需要经历坎坷。而此刻若是奖赏他,是不利于胤祥的成长。因为每上升一个爵位,所面临的风险等级是不一样的;受到各方的敌意和攻击也是逐渐增加层次的。而很显然胤祥缺乏这种分寸感。而胤禛则显得老练得多。他在朝堂之上,把所有的风头出完之后,立马第一时间跑到了胤礽的毓庆宫,去找胤礽打招呼,消除误会。而这些胤祥即便懂得也不屑去做。剧情和史料结合:1、康熙43年(1704年),由于河间水灾,山东、河间饥民进京,规模庞大,朝廷一方面要求李光地将灾民领回;一方面令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并派佟国维和明珠等监赈;2、康熙46年(1707年),并未发生黄患,同年康熙第6次南巡开始;并且圆明园与这一年开始修建。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一、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二、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此话怎讲?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在《雍正王朝》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赈,顺利筹到了300万两白银,总算是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羹尧和田文镜押着筹赈物资先行北上,年羹尧更是带着胤禛的折子先期到京。康熙读罢胤禛的奏折深感宽慰,遂留年羹尧在京任职,并加封胤禛为“雍郡王”;然而对同样立下功劳的胤祥却不予褒奖。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胤祥被刻意忽略了。现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的确胤祥不是主角。嘉奖主角,而刻意忽略配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年羹尧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只是底下具体做事的人,甚至连个配角都不算,竟然也从杭州偏将留任京城了。从地方基层官员到三品京官,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但是顶端和末尾都奖赏了,却偏偏将中间的给拉下了,这若是针对一个团队,那就是刻意制造矛盾。但是很显然,此刻胤祥和胤禛虽然关系很好,但还算不上一个团队。虽然胤祥也无意此类奖赏,然而胤禛对此事其实还是比较上心的。在后来因为追比国库欠款案时,胤禛请康熙对赈灾有功的胤祥也予以褒奖,并希望胤祥能随自己办理追缴国库欠款案。康熙的回答是:“至于胤祥,不宜过多嘉奖”。在胤禛未来的路上,康熙再一次刻意将胤祥搁置一边。很显然,此刻康熙其实已经有意识去培养胤禛为“孤臣”,并希望通过“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摸排一下胤禛的真实能力,是否可以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独当一面”。所以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上,不让胤祥插手。很显然康熙意识到,胤祥是办具体事情的一把好手。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江南筹赈”完全是胤禛的功劳吗?很显然并不完全是,康熙刻意安排胤禛“摘桃”的成分更大。整个“江南筹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300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来的?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十三阿哥胤祥在关键时刻,取出了九阿哥胤禟给任伯安的密信,抓了任伯安的小辫子,因而只得捐款。为此,远在京城的八阿哥胤祀、胤禟等人惊闻知此事后,恼羞成怒,却又哑巴吃黄连,只能以“扰官逼捐”为名参奏胤禛。所以说胤祥才是本次“江南筹赈”的实际“托底人”。而胤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会暴露胤禩集团和胤礽集团之间的矛盾。既然胤祥的能力并不是不嘉奖的理由,那理由必然就在胤祥的处事上。其实在剧情中,我们发现胤祥的性格直、脾气急、好任侠,交朋友没话说。如果他是游侠,一定会青史留名,但很可惜他是帝胄。所以难免会被人利用,引发各种矛盾。这一点在后来不断应验。而且在第一集中其实就已经有注解了。康熙46年黄河决堤,康熙接到快报急招诸王大臣议事,胤礽因为和郑春华厮混而迟到。实际上康熙是希望胤礽主动替自己担起这个责任,并且能够拿出解决方案。但结果胤礽完全一副没有主见的状态。“皇阿玛英明瑞断,自有主张。”由于拿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被康熙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惹得胤禟等人一顿蔑笑。紧接着胤禩便主动站了出来,替康熙洗脱责任。“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年百姓不受黄患之苦?可是自皇阿玛即位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河。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30年之久。遍览史册,古来治河者,既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此次黄患突发,不在人事好,实乃天灾。皇阿玛抱忧民之心则可,抱自责之意则不必。”这段话表面看起来,于事无补。但是着实见到胤禩之所以能称为“八贤王”的功底。这句话说要表达的是,“责任不在康熙,而且康熙为百姓做的已经超越了历代帝王,不应该因为这次黄患而受指责和质疑。”话都是胤禩说的,但是马屁全拍到了康熙身上。历朝历代,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候,都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替皇帝“背锅”,而这次胤禩让“老天爷”给康熙背锅。康熙其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实际上也默认了胤禩的说法,毕竟也算是个交代么,微微地点了下头。理论下下面问题解决得好,解决不好,责任其实都已经不是康熙的了。而就在此刻,胤祥突然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假设”。“八哥,你不要忘了,康熙43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这句话一出,顿时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张廷玉等人立马把目光投向了康熙。康熙心里顿时也暗自一惊,赶紧盘起他的佛珠手串来,稳定心态。恰好此刻,突然一个惊雷,闪电照亮了康熙灰暗的脸色。胤禩的歌功颂德其实都是谎言,短短3年前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患。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地失忆。接连发生黄患,说是天灾意外,是说不过去的。胤祥并不明白自己戳破了这个谎言,实际难堪的并不是胤禩,而是康熙。按照胤祥的性格,他应该是没有考虑到胤禩这些话背后的政治含义。他的行为或许只是因为诚实;或许因为看不惯胤礽被批之后,胤禟等人轻蔑的笑声。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戳破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那个说“整个冬天下雪,是因为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是上天示警”的周云逸。 此前康熙一直把胤礽推到前面做自己的挡箭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控全局,而胤祥则随时可能成了不可预知的“搅局者”。等到胤禛把“灾区临近省份无粮可调,国库已经无银可拨”的真相捅破的时候,康熙暴怒,但是他是这么说的。“这些年,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还什么也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是有胤禩……”所以说对于责任这个问题,康熙是非常重视且分得特别清楚的。而当胤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康熙开始坦然地总结问题根源,把控全场。“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行;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感知天意,明天就会淹这紫禁城。”所以胤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磨练,还需要经历坎坷。而此刻若是奖赏他,是不利于胤祥的成长。因为每上升一个爵位,所面临的风险等级是不一样的;受到各方的敌意和攻击也是逐渐增加层次的。而很显然胤祥缺乏这种分寸感。而胤禛则显得老练得多。他在朝堂之上,把所有的风头出完之后,立马第一时间跑到了胤礽的毓庆宫,去找胤礽打招呼,消除误会。而这些胤祥即便懂得也不屑去做。剧情和史料结合:1、康熙43年(1704年),由于河间水灾,山东、河间饥民进京,规模庞大,朝廷一方面要求李光地将灾民领回;一方面令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并派佟国维和明珠等监赈;2、康熙46年(1707年),并未发生黄患,同年康熙第6次南巡开始;并且圆明园与这一年开始修建。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史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5个儿子。司马衷是次子,是正宫杨皇后所生, 所以于武帝泰始三年被立为太子,时年9岁。司马衷一、两岁时, 大家发现他简直就是个弱智,是一个什么都弄不清楚近乎白痴的低能儿。因长子已于两岁时夭折,按封建皇族礼法只能立他为太子。但司马衷实在让老爹晋武帝瞧不上眼。武帝司马炎见他痴愚异常,恐怕难继大统,所以想在其他儿子中选个聪明能干的当自己的继承人。武帝和杨皇后商议改立太子一事,杨皇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位,就不厌其烦地唠叨“自古立长不立幼”祖制 ,坚决要立司马衷,武帝拗不过她,又不便擅改古训,只好立司马衷为储君。一晃两年过去了,司马衷已经11岁了,无论说话还是读书均愚不可及。晋武帝看着心焦,心里后悔起来,又动了改立太子的年头。杨皇后仍坚决不同意,说:“太子憨厚纯真,只要慢慢教诲、引导,日后必能成才。如果将他废黜掉,就会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宗之法,还会由此引发皇室内乱”。武帝听后觉得似乎有理,遂作罢。于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智障太子司马衷的储位,由于其母杨皇后的极力袒护,终于稳固下来。 司马衷13岁时,按当时的习惯到了选太子妃的年纪了。太子妃的候选人有两位:武帝青睐大臣卫瓘的女儿,杨皇后依然和老公唱反调,她更喜欢大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贾充时任宰相,为保住相位,就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贾充想尽办法取悦杨后,一些依附他的人也在皇后面前竭力吹嘘贾家女儿如何温柔贤惠、貌美有才,杨后信以为真,就极力撺掇武帝选贾充之女为太子妃。武帝再次让步,最后只好放弃了聪明贤德的卫氏女,同意立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南风比司马衷大两岁,长相矮胖黧黑,生性善妒且凶悍,非常善于玩弄权术。在杨皇后的坚持下,贾南风终成太子妃。这样,傻逼娶泼妇,一对绝配成了堂堂西晋王朝的帝、后。杨皇后做梦也想不到,他力主选贾南风为媳妇,竟是引狼入室,埋下了日后自相残杀的祸根。 到了武帝咸宁四年,杨皇后已死,皇太子司马衷已年满20。满朝文武都知道太子愚蠢昏昧,哪能当一国之主,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智障儿做了皇帝,指不定会闹出啥大乱子来。于是,他们找机会委婉规劝武帝,劝他趁早另立太子。晋武帝很犹豫,对这个傻儿子的斤两,他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于是他想试一试太子究竟糊涂到什么程度。某日,他特地给太子送去一卷公文,让他处理一下。太子虽傻,但太子妃贾氏却十分精明能干, 她特地请来了丞相府里的几位老师,替太子处理案牍。老师们写完后,贾妃又觉得太完美怕引起皇上怀疑,于是让太子依样画葫芦抄写一遍,再呈给晋武帝。武帝看后,觉得儿子字虽写得歪歪扭扭还不如3岁小儿,文理也有些不通,但意思还算到位,也有应对办法,觉得儿子虽非大才,头脑还算清楚,能够将就对付过去,于是再也不提废立太子的事了。说也奇怪,太子司马衷天生痴愚,但他和贾氏所生一子司马遹却聪慧异常,武帝司马炎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武帝的打算是:儿子当皇帝确实难寄厚望,但皇孙聪明颖悟,将来司马家的江山还是后继有人的,这也是使司马衷太子地位彻底稳固下来的主因。晋武帝本人的生活也是骄奢淫逸、糜烂不堪的,杨皇后死后他又纳其妹为皇后,还大肆挑选民间秀女充实后宫,晋军灭东吴后从吴宫掳来数千美女,佳丽多达万人。公元290年,耽于酒色的晋武帝病入膏肓,太子司马衷已年过30了,按理说早就可以打理政事、独当一面了,可武帝还是不放心,他立下遗嘱,命自己的岳父杨骏和叔父司马亮一起辅政。杨骏篡改遗诏,开始独揽大权。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他就是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当了皇帝,治国理政一窍不通,整日浑浑噩噩,啥事也管不了,还闹了许多笑话。有一年,天降巨灾,粮食颗粒无收,地方官上奏朝廷说,灾区饥民遍地,饿殍遍野,希望朝廷开仓赈济灾民。晋惠帝听后突然灵光一闪,脑洞大开道:“何不食肉糜(为何不叫他们多吃些肉饼呢)”?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哭笑不得,不知说什么好。晋惠帝司马衷在位17年间 ,贾后专权,政出群下,纲纪败坏,小人争附,忠贤绝路,政治黑暗腐败,宗室内讧不休,血肉相杀,司马衷沦为傀儡之君,其昏聩愚蠢已成为千古笑柄。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一、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二、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此话怎讲?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在《雍正王朝》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赈,顺利筹到了300万两白银,总算是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羹尧和田文镜押着筹赈物资先行北上,年羹尧更是带着胤禛的折子先期到京。康熙读罢胤禛的奏折深感宽慰,遂留年羹尧在京任职,并加封胤禛为“雍郡王”;然而对同样立下功劳的胤祥却不予褒奖。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胤祥被刻意忽略了。现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的确胤祥不是主角。嘉奖主角,而刻意忽略配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年羹尧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只是底下具体做事的人,甚至连个配角都不算,竟然也从杭州偏将留任京城了。从地方基层官员到三品京官,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但是顶端和末尾都奖赏了,却偏偏将中间的给拉下了,这若是针对一个团队,那就是刻意制造矛盾。但是很显然,此刻胤祥和胤禛虽然关系很好,但还算不上一个团队。虽然胤祥也无意此类奖赏,然而胤禛对此事其实还是比较上心的。在后来因为追比国库欠款案时,胤禛请康熙对赈灾有功的胤祥也予以褒奖,并希望胤祥能随自己办理追缴国库欠款案。康熙的回答是:“至于胤祥,不宜过多嘉奖”。在胤禛未来的路上,康熙再一次刻意将胤祥搁置一边。很显然,此刻康熙其实已经有意识去培养胤禛为“孤臣”,并希望通过“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摸排一下胤禛的真实能力,是否可以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独当一面”。所以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上,不让胤祥插手。很显然康熙意识到,胤祥是办具体事情的一把好手。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江南筹赈”完全是胤禛的功劳吗?很显然并不完全是,康熙刻意安排胤禛“摘桃”的成分更大。整个“江南筹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300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来的?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十三阿哥胤祥在关键时刻,取出了九阿哥胤禟给任伯安的密信,抓了任伯安的小辫子,因而只得捐款。为此,远在京城的八阿哥胤祀、胤禟等人惊闻知此事后,恼羞成怒,却又哑巴吃黄连,只能以“扰官逼捐”为名参奏胤禛。所以说胤祥才是本次“江南筹赈”的实际“托底人”。而胤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会暴露胤禩集团和胤礽集团之间的矛盾。既然胤祥的能力并不是不嘉奖的理由,那理由必然就在胤祥的处事上。其实在剧情中,我们发现胤祥的性格直、脾气急、好任侠,交朋友没话说。如果他是游侠,一定会青史留名,但很可惜他是帝胄。所以难免会被人利用,引发各种矛盾。这一点在后来不断应验。而且在第一集中其实就已经有注解了。康熙46年黄河决堤,康熙接到快报急招诸王大臣议事,胤礽因为和郑春华厮混而迟到。实际上康熙是希望胤礽主动替自己担起这个责任,并且能够拿出解决方案。但结果胤礽完全一副没有主见的状态。“皇阿玛英明瑞断,自有主张。”由于拿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被康熙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惹得胤禟等人一顿蔑笑。紧接着胤禩便主动站了出来,替康熙洗脱责任。“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年百姓不受黄患之苦?可是自皇阿玛即位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河。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30年之久。遍览史册,古来治河者,既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此次黄患突发,不在人事好,实乃天灾。皇阿玛抱忧民之心则可,抱自责之意则不必。”这段话表面看起来,于事无补。但是着实见到胤禩之所以能称为“八贤王”的功底。这句话说要表达的是,“责任不在康熙,而且康熙为百姓做的已经超越了历代帝王,不应该因为这次黄患而受指责和质疑。”话都是胤禩说的,但是马屁全拍到了康熙身上。历朝历代,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候,都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替皇帝“背锅”,而这次胤禩让“老天爷”给康熙背锅。康熙其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实际上也默认了胤禩的说法,毕竟也算是个交代么,微微地点了下头。理论下下面问题解决得好,解决不好,责任其实都已经不是康熙的了。而就在此刻,胤祥突然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假设”。“八哥,你不要忘了,康熙43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这句话一出,顿时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张廷玉等人立马把目光投向了康熙。康熙心里顿时也暗自一惊,赶紧盘起他的佛珠手串来,稳定心态。恰好此刻,突然一个惊雷,闪电照亮了康熙灰暗的脸色。胤禩的歌功颂德其实都是谎言,短短3年前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患。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地失忆。接连发生黄患,说是天灾意外,是说不过去的。胤祥并不明白自己戳破了这个谎言,实际难堪的并不是胤禩,而是康熙。按照胤祥的性格,他应该是没有考虑到胤禩这些话背后的政治含义。他的行为或许只是因为诚实;或许因为看不惯胤礽被批之后,胤禟等人轻蔑的笑声。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戳破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那个说“整个冬天下雪,是因为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是上天示警”的周云逸。 此前康熙一直把胤礽推到前面做自己的挡箭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控全局,而胤祥则随时可能成了不可预知的“搅局者”。等到胤禛把“灾区临近省份无粮可调,国库已经无银可拨”的真相捅破的时候,康熙暴怒,但是他是这么说的。“这些年,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还什么也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是有胤禩……”所以说对于责任这个问题,康熙是非常重视且分得特别清楚的。而当胤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康熙开始坦然地总结问题根源,把控全场。“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行;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感知天意,明天就会淹这紫禁城。”所以胤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磨练,还需要经历坎坷。而此刻若是奖赏他,是不利于胤祥的成长。因为每上升一个爵位,所面临的风险等级是不一样的;受到各方的敌意和攻击也是逐渐增加层次的。而很显然胤祥缺乏这种分寸感。而胤禛则显得老练得多。他在朝堂之上,把所有的风头出完之后,立马第一时间跑到了胤礽的毓庆宫,去找胤礽打招呼,消除误会。而这些胤祥即便懂得也不屑去做。剧情和史料结合:1、康熙43年(1704年),由于河间水灾,山东、河间饥民进京,规模庞大,朝廷一方面要求李光地将灾民领回;一方面令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并派佟国维和明珠等监赈;2、康熙46年(1707年),并未发生黄患,同年康熙第6次南巡开始;并且圆明园与这一年开始修建。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史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5个儿子。司马衷是次子,是正宫杨皇后所生, 所以于武帝泰始三年被立为太子,时年9岁。司马衷一、两岁时, 大家发现他简直就是个弱智,是一个什么都弄不清楚近乎白痴的低能儿。因长子已于两岁时夭折,按封建皇族礼法只能立他为太子。但司马衷实在让老爹晋武帝瞧不上眼。武帝司马炎见他痴愚异常,恐怕难继大统,所以想在其他儿子中选个聪明能干的当自己的继承人。武帝和杨皇后商议改立太子一事,杨皇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位,就不厌其烦地唠叨“自古立长不立幼”祖制 ,坚决要立司马衷,武帝拗不过她,又不便擅改古训,只好立司马衷为储君。一晃两年过去了,司马衷已经11岁了,无论说话还是读书均愚不可及。晋武帝看着心焦,心里后悔起来,又动了改立太子的年头。杨皇后仍坚决不同意,说:“太子憨厚纯真,只要慢慢教诲、引导,日后必能成才。如果将他废黜掉,就会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宗之法,还会由此引发皇室内乱”。武帝听后觉得似乎有理,遂作罢。于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智障太子司马衷的储位,由于其母杨皇后的极力袒护,终于稳固下来。 司马衷13岁时,按当时的习惯到了选太子妃的年纪了。太子妃的候选人有两位:武帝青睐大臣卫瓘的女儿,杨皇后依然和老公唱反调,她更喜欢大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贾充时任宰相,为保住相位,就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贾充想尽办法取悦杨后,一些依附他的人也在皇后面前竭力吹嘘贾家女儿如何温柔贤惠、貌美有才,杨后信以为真,就极力撺掇武帝选贾充之女为太子妃。武帝再次让步,最后只好放弃了聪明贤德的卫氏女,同意立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南风比司马衷大两岁,长相矮胖黧黑,生性善妒且凶悍,非常善于玩弄权术。在杨皇后的坚持下,贾南风终成太子妃。这样,傻逼娶泼妇,一对绝配成了堂堂西晋王朝的帝、后。杨皇后做梦也想不到,他力主选贾南风为媳妇,竟是引狼入室,埋下了日后自相残杀的祸根。 到了武帝咸宁四年,杨皇后已死,皇太子司马衷已年满20。满朝文武都知道太子愚蠢昏昧,哪能当一国之主,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智障儿做了皇帝,指不定会闹出啥大乱子来。于是,他们找机会委婉规劝武帝,劝他趁早另立太子。晋武帝很犹豫,对这个傻儿子的斤两,他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于是他想试一试太子究竟糊涂到什么程度。某日,他特地给太子送去一卷公文,让他处理一下。太子虽傻,但太子妃贾氏却十分精明能干, 她特地请来了丞相府里的几位老师,替太子处理案牍。老师们写完后,贾妃又觉得太完美怕引起皇上怀疑,于是让太子依样画葫芦抄写一遍,再呈给晋武帝。武帝看后,觉得儿子字虽写得歪歪扭扭还不如3岁小儿,文理也有些不通,但意思还算到位,也有应对办法,觉得儿子虽非大才,头脑还算清楚,能够将就对付过去,于是再也不提废立太子的事了。说也奇怪,太子司马衷天生痴愚,但他和贾氏所生一子司马遹却聪慧异常,武帝司马炎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武帝的打算是:儿子当皇帝确实难寄厚望,但皇孙聪明颖悟,将来司马家的江山还是后继有人的,这也是使司马衷太子地位彻底稳固下来的主因。晋武帝本人的生活也是骄奢淫逸、糜烂不堪的,杨皇后死后他又纳其妹为皇后,还大肆挑选民间秀女充实后宫,晋军灭东吴后从吴宫掳来数千美女,佳丽多达万人。公元290年,耽于酒色的晋武帝病入膏肓,太子司马衷已年过30了,按理说早就可以打理政事、独当一面了,可武帝还是不放心,他立下遗嘱,命自己的岳父杨骏和叔父司马亮一起辅政。杨骏篡改遗诏,开始独揽大权。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他就是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当了皇帝,治国理政一窍不通,整日浑浑噩噩,啥事也管不了,还闹了许多笑话。有一年,天降巨灾,粮食颗粒无收,地方官上奏朝廷说,灾区饥民遍地,饿殍遍野,希望朝廷开仓赈济灾民。晋惠帝听后突然灵光一闪,脑洞大开道:“何不食肉糜(为何不叫他们多吃些肉饼呢)”?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哭笑不得,不知说什么好。晋惠帝司马衷在位17年间 ,贾后专权,政出群下,纲纪败坏,小人争附,忠贤绝路,政治黑暗腐败,宗室内讧不休,血肉相杀,司马衷沦为傀儡之君,其昏聩愚蠢已成为千古笑柄。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黄河泛滥,两岸良田尽毁。与狂怒不止的黄河水同样波涛汹涌的,是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原本是应将国家和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的廷议,却成为了各方势力相互攻伐、相互倾轧的“战场”,特别是究竟由谁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已然成为了焦点所在。最终,雍正主动请缨,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会同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署理此项差事。在这期间,雍正除了展现了其非常高明的政治头脑外,更是体现了其极为卓越的“汇报艺术”,进而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雍正清查户部,可谓是给了八阿哥胤禩以沉重一击。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灾患,康熙在问询太子胤礽解决方案的时候,胤礽则是完全的不知所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则是对此“侃侃而谈”:“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次百姓不是遭受黄患之苦,自从皇阿玛登基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何,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三十年之久,遍览古册,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所以,此次黄河发大水不因人事,纯属天灾,皇阿玛怀忧民之心则可,抱自疚之意则不必。”胤禩之所以如此回答,除了是借题发挥,拍一拍康熙的马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引导康熙认为,黄河遭灾,实际上损失并不大, 进而不必着急赈济,反倒是应该静观其变。而八阿哥胤禩也正是要用这样“混淆视听”的方式,来掩盖国库空虚的事实。至于此时的国库为什么会空虚,实际上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康熙朝的前中期,整个国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包袱”。康熙刚刚继位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风起云涌。刚刚将各地的动乱肃清,康熙也完成“擒鳌拜”以实现亲政,“三藩之乱”随之爆发。平定了叛乱,紧跟着康熙又武力收复了台湾,并且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而此时,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康熙又连续三次“亲征噶尔丹”,稳定了北部局面。就这样,经历了前后长达几十年的战火洗礼,让国家始终处于“透支”状态,国库一直没有攒下钱来,况且此时还要应对西北、西南持续不断的动荡,国库紧张,已是康熙朝时期的常态。另一方面,就是国库的银两为官员们所挪借。借取国库存银的官员,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清朝时期官员俸禄并不高,有些时候真的是不靠借取难以维继基本的生活,如隆科多就是如此;其二,就是有些官员,借用国库存银,为己所用,进而以此获利,如后来为康熙发现并处置的邓元方等三人;其三,就是朝廷挪借成风,为了顺应朝堂上的“潮流”,不被人说是“故作清高”,而主动借取银两,算是向官场不正之风献上了“投名状”,如陈文胜等人。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挪借国库银两,如果不是当时主管户部的皇子,即八阿哥胤禩的首肯和默许,很难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库亏空如此,胤禩可以说是难辞其咎。而胤禩之所以如此,还是为了所谓的“人心”。生活困难的官员,因为国库的银两,缓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必然对于八阿哥胤禩是感恩戴德;利用国库银两牟利的官员,则将胤禩看作是自己的“财神爷”和后台支柱加以推崇;至于想着随波逐流的,也会因为胤禩给予他们的方便,而使之最终目的的达成而对胤禩产生好感。于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不管从哪方面的人来讲,胤禩都将获得朝堂上的舆论支持,这也是八阿哥胤禩所最想看到的。由此可见,雍正向康熙揭露了户部的现状,不仅给了八阿哥胤禩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将其自以为是的“假仁假义”呈现在康熙面前。特别是胤禩在用国家的资源,赌上的是朝廷的安危去邀买人心,这一点必然是为康熙所厌恶的。雍正通过太子胤礽举荐南下,可谓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实际上,当雍正当众揭露出国库空虚的现状的时候,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就应该由他来亲自接下。一来,此时的雍正必然要对自己的清查户部的行为负责。户部的“马蜂窝”是雍正自己捅的,并且,先在直隶购粮应急,再派钦差大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案也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此持有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难免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更为重要的是,仅仅在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完攻击后,自己这面却没有任何的举动,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的表现,必然也会招致康熙的厌恶。所以,雍正必然要接下这份差事,好让自己此前的一系列言行能够自圆其说。二来,雍正这也是在主动迎合康熙。“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雍正在朝堂上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康熙对于皇子们署理政务的态度,那就是要积极参与其中,要多多的献言献策,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皇子们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毕竟“宗室与国同体”。所以,雍正也是在用自己积极的朝堂表现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来博取康熙对其的好感。三来,此举也是为了“深入虎穴”,对于“八爷党集团”进行一次摸排。江南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八爷党”特别是九阿哥胤禟“小金库”的所在地,这里上至官员,下至地方富户豪强,都与“八爷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雍正也可利用此举,摸清“八爷党”的真实实力与地方支持势力,算是一次“知己知彼”的机会。然而,雍正明知道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式应该由他去接,可他却没有自己提出,而是走由太子胤礽的举荐这条路,可谓是非常的巧妙。首先,这是做给康熙看的。此时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太子胤礽。而此时康熙最不想看到,也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众位皇子觊觎太子之位,进而对胤礽进行打压和攻伐。而雍正这样的行为无疑就是一种“示弱”,一方面,这是在极力的肯定并且维护太子胤礽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向康熙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雍正是太子胤礽的人,是支持并且帮助胤礽的。于是,在面对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对储君之位不断不发起冲击,并且胤礽已然是有些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如此的表现必然会让康熙欣慰,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势力平衡的角度来说,他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康熙的青睐。其次,这是做给太子胤礽看的。在此之前,太子胤礽因为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对其略有微词,而雍正通过此举,重新将太子抬上高位,算是让胤礽放下了戒备之心。并且,雍正通过此举表明的是他自己对于胤礽本人的重视,不仅可以让胤礽对其更加的信任,与此同时,也让胤礽有了可以通过“荐人得当”获取康熙褒奖的机会,胤礽必然也是满心欢喜。于是,通过胤礽的举荐,雍正得到了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机会,并且事成之后,被成功加封为雍郡王,更赢得了康熙的认可,算是收获颇丰。在整个过程中,雍正的“汇报艺术”,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纵观雍正清查户部,到获封钦差大臣,雍正的三次“汇报”,不仅展示其卓越的政治思维,更是让其获的绝对的主动权。朝堂上,当得知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国库存银时,十阿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皇阿玛,户部是八哥奉旨该管,四哥这样做是越俎代庖。”而雍正给出的回答是:“户部是八弟该管,但是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短短的一句话,雍正却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息:其一,户部是八阿哥胤禩主管,雍正去查结果遭到了十阿哥的质疑,这是明显的“拉山头”和“自我保护主义”。其二,雍正前往彻查,是遵照康熙的指示精神办事,为的是国家,而没有私怨。其三,雍正特别强调要向康熙汇报的同时,还要向太子胤礽汇报,这是在肯定了太子胤礽地位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太子胤礽的“不知情”进行开脱。而更重要的就是这个第三点,在康熙面前肯定太子的地位,表明自己对于胤礽的支持,这无疑会让康熙非常的欣慰,可谓是说到了康熙的心坎。有了这样的铺垫,此后的一切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而在太子胤礽的府上,胤礽正在发泄自己对于康熙以及朝堂上的反对势力不满。“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见了皇阿玛就像老鼠见了猫,老八他们几个还时不时给我下药儿,还有人背着我向皇阿玛邀功,我这太子窝囊哪!”而雍正的回答则是:“太子爷,我到户部清查账底,本为了给您提个醒,没想遇到那当口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决不是为了邀功!”这样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了让太子胤礽打消对于雍正本人的怀疑,毕竟胤礽如此的口风已经表明了自己的不满,雍正也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在下朝之后马上登门进行解释,并且时刻从太子胤礽的角度出发,这是用低姿态来消除二人之间的误会,避免自己“好心办了坏事”。紧跟着,雍正主动向太子胤礽询问自己该不该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二哥,您说,这差事我不去还有谁愿意去?”之后,更是非常激动的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太子,千里泽国,百万灾民,可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为皇子,臣愿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个人的荣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而这样的处事方式,更加展现了雍正清晰的思路。第一,雍正没有越级汇报,这是对其当前直属上级,即太子胤礽的最大尊重;第二,雍正全部是以大处着手,丝毫没有强调自己的利益得失;第三,依旧是以对待储君的方式对待太子,时刻强调太子胤礽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这样的解释,这样的方式,既让康熙满意,也让胤礽满意,算是收获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而相比较于雍正,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处事方式只能用“愚蠢”来形容。雍正刚一说出前往户部彻查,十阿哥就予以了质疑和抵制,再加上后来户部问题的暴露,明显是有“欲盖弥彰”之意。而在此后,胤禩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人气”,丝毫没有想到“将功折罪”,并且更是用辞职的方式来逃避“追比户部欠款”,更加令康熙对其感到失望和厌恶。由此可见,但从“汇报能力”的这个角度来说,胤禩与雍正之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雍正正是通过他清晰的思路和卓越的“汇报艺术”,以“示弱”的方式表明态度,进而获得康熙的赏识与支持,获得太子胤礽的信任,同时再用鲜明的形象对比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打击,最终使得其获得更为稳定的朝堂地位,足可见其的能力与谋略。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一、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二、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此话怎讲?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在《雍正王朝》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赈,顺利筹到了300万两白银,总算是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羹尧和田文镜押着筹赈物资先行北上,年羹尧更是带着胤禛的折子先期到京。康熙读罢胤禛的奏折深感宽慰,遂留年羹尧在京任职,并加封胤禛为“雍郡王”;然而对同样立下功劳的胤祥却不予褒奖。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胤祥被刻意忽略了。现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的确胤祥不是主角。嘉奖主角,而刻意忽略配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年羹尧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只是底下具体做事的人,甚至连个配角都不算,竟然也从杭州偏将留任京城了。从地方基层官员到三品京官,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但是顶端和末尾都奖赏了,却偏偏将中间的给拉下了,这若是针对一个团队,那就是刻意制造矛盾。但是很显然,此刻胤祥和胤禛虽然关系很好,但还算不上一个团队。虽然胤祥也无意此类奖赏,然而胤禛对此事其实还是比较上心的。在后来因为追比国库欠款案时,胤禛请康熙对赈灾有功的胤祥也予以褒奖,并希望胤祥能随自己办理追缴国库欠款案。康熙的回答是:“至于胤祥,不宜过多嘉奖”。在胤禛未来的路上,康熙再一次刻意将胤祥搁置一边。很显然,此刻康熙其实已经有意识去培养胤禛为“孤臣”,并希望通过“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摸排一下胤禛的真实能力,是否可以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独当一面”。所以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上,不让胤祥插手。很显然康熙意识到,胤祥是办具体事情的一把好手。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江南筹赈”完全是胤禛的功劳吗?很显然并不完全是,康熙刻意安排胤禛“摘桃”的成分更大。整个“江南筹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300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来的?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十三阿哥胤祥在关键时刻,取出了九阿哥胤禟给任伯安的密信,抓了任伯安的小辫子,因而只得捐款。为此,远在京城的八阿哥胤祀、胤禟等人惊闻知此事后,恼羞成怒,却又哑巴吃黄连,只能以“扰官逼捐”为名参奏胤禛。所以说胤祥才是本次“江南筹赈”的实际“托底人”。而胤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会暴露胤禩集团和胤礽集团之间的矛盾。既然胤祥的能力并不是不嘉奖的理由,那理由必然就在胤祥的处事上。其实在剧情中,我们发现胤祥的性格直、脾气急、好任侠,交朋友没话说。如果他是游侠,一定会青史留名,但很可惜他是帝胄。所以难免会被人利用,引发各种矛盾。这一点在后来不断应验。而且在第一集中其实就已经有注解了。康熙46年黄河决堤,康熙接到快报急招诸王大臣议事,胤礽因为和郑春华厮混而迟到。实际上康熙是希望胤礽主动替自己担起这个责任,并且能够拿出解决方案。但结果胤礽完全一副没有主见的状态。“皇阿玛英明瑞断,自有主张。”由于拿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被康熙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惹得胤禟等人一顿蔑笑。紧接着胤禩便主动站了出来,替康熙洗脱责任。“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年百姓不受黄患之苦?可是自皇阿玛即位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河。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30年之久。遍览史册,古来治河者,既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此次黄患突发,不在人事好,实乃天灾。皇阿玛抱忧民之心则可,抱自责之意则不必。”这段话表面看起来,于事无补。但是着实见到胤禩之所以能称为“八贤王”的功底。这句话说要表达的是,“责任不在康熙,而且康熙为百姓做的已经超越了历代帝王,不应该因为这次黄患而受指责和质疑。”话都是胤禩说的,但是马屁全拍到了康熙身上。历朝历代,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候,都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替皇帝“背锅”,而这次胤禩让“老天爷”给康熙背锅。康熙其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实际上也默认了胤禩的说法,毕竟也算是个交代么,微微地点了下头。理论下下面问题解决得好,解决不好,责任其实都已经不是康熙的了。而就在此刻,胤祥突然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假设”。“八哥,你不要忘了,康熙43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这句话一出,顿时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张廷玉等人立马把目光投向了康熙。康熙心里顿时也暗自一惊,赶紧盘起他的佛珠手串来,稳定心态。恰好此刻,突然一个惊雷,闪电照亮了康熙灰暗的脸色。胤禩的歌功颂德其实都是谎言,短短3年前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患。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地失忆。接连发生黄患,说是天灾意外,是说不过去的。胤祥并不明白自己戳破了这个谎言,实际难堪的并不是胤禩,而是康熙。按照胤祥的性格,他应该是没有考虑到胤禩这些话背后的政治含义。他的行为或许只是因为诚实;或许因为看不惯胤礽被批之后,胤禟等人轻蔑的笑声。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戳破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那个说“整个冬天下雪,是因为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是上天示警”的周云逸。 此前康熙一直把胤礽推到前面做自己的挡箭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控全局,而胤祥则随时可能成了不可预知的“搅局者”。等到胤禛把“灾区临近省份无粮可调,国库已经无银可拨”的真相捅破的时候,康熙暴怒,但是他是这么说的。“这些年,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还什么也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是有胤禩……”所以说对于责任这个问题,康熙是非常重视且分得特别清楚的。而当胤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康熙开始坦然地总结问题根源,把控全场。“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行;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感知天意,明天就会淹这紫禁城。”所以胤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磨练,还需要经历坎坷。而此刻若是奖赏他,是不利于胤祥的成长。因为每上升一个爵位,所面临的风险等级是不一样的;受到各方的敌意和攻击也是逐渐增加层次的。而很显然胤祥缺乏这种分寸感。而胤禛则显得老练得多。他在朝堂之上,把所有的风头出完之后,立马第一时间跑到了胤礽的毓庆宫,去找胤礽打招呼,消除误会。而这些胤祥即便懂得也不屑去做。剧情和史料结合:1、康熙43年(1704年),由于河间水灾,山东、河间饥民进京,规模庞大,朝廷一方面要求李光地将灾民领回;一方面令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并派佟国维和明珠等监赈;2、康熙46年(1707年),并未发生黄患,同年康熙第6次南巡开始;并且圆明园与这一年开始修建。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史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5个儿子。司马衷是次子,是正宫杨皇后所生, 所以于武帝泰始三年被立为太子,时年9岁。司马衷一、两岁时, 大家发现他简直就是个弱智,是一个什么都弄不清楚近乎白痴的低能儿。因长子已于两岁时夭折,按封建皇族礼法只能立他为太子。但司马衷实在让老爹晋武帝瞧不上眼。武帝司马炎见他痴愚异常,恐怕难继大统,所以想在其他儿子中选个聪明能干的当自己的继承人。武帝和杨皇后商议改立太子一事,杨皇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位,就不厌其烦地唠叨“自古立长不立幼”祖制 ,坚决要立司马衷,武帝拗不过她,又不便擅改古训,只好立司马衷为储君。一晃两年过去了,司马衷已经11岁了,无论说话还是读书均愚不可及。晋武帝看着心焦,心里后悔起来,又动了改立太子的年头。杨皇后仍坚决不同意,说:“太子憨厚纯真,只要慢慢教诲、引导,日后必能成才。如果将他废黜掉,就会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宗之法,还会由此引发皇室内乱”。武帝听后觉得似乎有理,遂作罢。于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智障太子司马衷的储位,由于其母杨皇后的极力袒护,终于稳固下来。 司马衷13岁时,按当时的习惯到了选太子妃的年纪了。太子妃的候选人有两位:武帝青睐大臣卫瓘的女儿,杨皇后依然和老公唱反调,她更喜欢大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贾充时任宰相,为保住相位,就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贾充想尽办法取悦杨后,一些依附他的人也在皇后面前竭力吹嘘贾家女儿如何温柔贤惠、貌美有才,杨后信以为真,就极力撺掇武帝选贾充之女为太子妃。武帝再次让步,最后只好放弃了聪明贤德的卫氏女,同意立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南风比司马衷大两岁,长相矮胖黧黑,生性善妒且凶悍,非常善于玩弄权术。在杨皇后的坚持下,贾南风终成太子妃。这样,傻逼娶泼妇,一对绝配成了堂堂西晋王朝的帝、后。杨皇后做梦也想不到,他力主选贾南风为媳妇,竟是引狼入室,埋下了日后自相残杀的祸根。 到了武帝咸宁四年,杨皇后已死,皇太子司马衷已年满20。满朝文武都知道太子愚蠢昏昧,哪能当一国之主,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智障儿做了皇帝,指不定会闹出啥大乱子来。于是,他们找机会委婉规劝武帝,劝他趁早另立太子。晋武帝很犹豫,对这个傻儿子的斤两,他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于是他想试一试太子究竟糊涂到什么程度。某日,他特地给太子送去一卷公文,让他处理一下。太子虽傻,但太子妃贾氏却十分精明能干, 她特地请来了丞相府里的几位老师,替太子处理案牍。老师们写完后,贾妃又觉得太完美怕引起皇上怀疑,于是让太子依样画葫芦抄写一遍,再呈给晋武帝。武帝看后,觉得儿子字虽写得歪歪扭扭还不如3岁小儿,文理也有些不通,但意思还算到位,也有应对办法,觉得儿子虽非大才,头脑还算清楚,能够将就对付过去,于是再也不提废立太子的事了。说也奇怪,太子司马衷天生痴愚,但他和贾氏所生一子司马遹却聪慧异常,武帝司马炎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武帝的打算是:儿子当皇帝确实难寄厚望,但皇孙聪明颖悟,将来司马家的江山还是后继有人的,这也是使司马衷太子地位彻底稳固下来的主因。晋武帝本人的生活也是骄奢淫逸、糜烂不堪的,杨皇后死后他又纳其妹为皇后,还大肆挑选民间秀女充实后宫,晋军灭东吴后从吴宫掳来数千美女,佳丽多达万人。公元290年,耽于酒色的晋武帝病入膏肓,太子司马衷已年过30了,按理说早就可以打理政事、独当一面了,可武帝还是不放心,他立下遗嘱,命自己的岳父杨骏和叔父司马亮一起辅政。杨骏篡改遗诏,开始独揽大权。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他就是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当了皇帝,治国理政一窍不通,整日浑浑噩噩,啥事也管不了,还闹了许多笑话。有一年,天降巨灾,粮食颗粒无收,地方官上奏朝廷说,灾区饥民遍地,饿殍遍野,希望朝廷开仓赈济灾民。晋惠帝听后突然灵光一闪,脑洞大开道:“何不食肉糜(为何不叫他们多吃些肉饼呢)”?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哭笑不得,不知说什么好。晋惠帝司马衷在位17年间 ,贾后专权,政出群下,纲纪败坏,小人争附,忠贤绝路,政治黑暗腐败,宗室内讧不休,血肉相杀,司马衷沦为傀儡之君,其昏聩愚蠢已成为千古笑柄。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黄河泛滥,两岸良田尽毁。与狂怒不止的黄河水同样波涛汹涌的,是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原本是应将国家和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的廷议,却成为了各方势力相互攻伐、相互倾轧的“战场”,特别是究竟由谁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已然成为了焦点所在。最终,雍正主动请缨,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会同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署理此项差事。在这期间,雍正除了展现了其非常高明的政治头脑外,更是体现了其极为卓越的“汇报艺术”,进而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雍正清查户部,可谓是给了八阿哥胤禩以沉重一击。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灾患,康熙在问询太子胤礽解决方案的时候,胤礽则是完全的不知所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则是对此“侃侃而谈”:“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次百姓不是遭受黄患之苦,自从皇阿玛登基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何,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三十年之久,遍览古册,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所以,此次黄河发大水不因人事,纯属天灾,皇阿玛怀忧民之心则可,抱自疚之意则不必。”胤禩之所以如此回答,除了是借题发挥,拍一拍康熙的马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引导康熙认为,黄河遭灾,实际上损失并不大, 进而不必着急赈济,反倒是应该静观其变。而八阿哥胤禩也正是要用这样“混淆视听”的方式,来掩盖国库空虚的事实。至于此时的国库为什么会空虚,实际上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康熙朝的前中期,整个国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包袱”。康熙刚刚继位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风起云涌。刚刚将各地的动乱肃清,康熙也完成“擒鳌拜”以实现亲政,“三藩之乱”随之爆发。平定了叛乱,紧跟着康熙又武力收复了台湾,并且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而此时,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康熙又连续三次“亲征噶尔丹”,稳定了北部局面。就这样,经历了前后长达几十年的战火洗礼,让国家始终处于“透支”状态,国库一直没有攒下钱来,况且此时还要应对西北、西南持续不断的动荡,国库紧张,已是康熙朝时期的常态。另一方面,就是国库的银两为官员们所挪借。借取国库存银的官员,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清朝时期官员俸禄并不高,有些时候真的是不靠借取难以维继基本的生活,如隆科多就是如此;其二,就是有些官员,借用国库存银,为己所用,进而以此获利,如后来为康熙发现并处置的邓元方等三人;其三,就是朝廷挪借成风,为了顺应朝堂上的“潮流”,不被人说是“故作清高”,而主动借取银两,算是向官场不正之风献上了“投名状”,如陈文胜等人。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挪借国库银两,如果不是当时主管户部的皇子,即八阿哥胤禩的首肯和默许,很难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库亏空如此,胤禩可以说是难辞其咎。而胤禩之所以如此,还是为了所谓的“人心”。生活困难的官员,因为国库的银两,缓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必然对于八阿哥胤禩是感恩戴德;利用国库银两牟利的官员,则将胤禩看作是自己的“财神爷”和后台支柱加以推崇;至于想着随波逐流的,也会因为胤禩给予他们的方便,而使之最终目的的达成而对胤禩产生好感。于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不管从哪方面的人来讲,胤禩都将获得朝堂上的舆论支持,这也是八阿哥胤禩所最想看到的。由此可见,雍正向康熙揭露了户部的现状,不仅给了八阿哥胤禩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将其自以为是的“假仁假义”呈现在康熙面前。特别是胤禩在用国家的资源,赌上的是朝廷的安危去邀买人心,这一点必然是为康熙所厌恶的。雍正通过太子胤礽举荐南下,可谓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实际上,当雍正当众揭露出国库空虚的现状的时候,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就应该由他来亲自接下。一来,此时的雍正必然要对自己的清查户部的行为负责。户部的“马蜂窝”是雍正自己捅的,并且,先在直隶购粮应急,再派钦差大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案也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此持有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难免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更为重要的是,仅仅在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完攻击后,自己这面却没有任何的举动,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的表现,必然也会招致康熙的厌恶。所以,雍正必然要接下这份差事,好让自己此前的一系列言行能够自圆其说。二来,雍正这也是在主动迎合康熙。“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雍正在朝堂上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康熙对于皇子们署理政务的态度,那就是要积极参与其中,要多多的献言献策,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皇子们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毕竟“宗室与国同体”。所以,雍正也是在用自己积极的朝堂表现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来博取康熙对其的好感。三来,此举也是为了“深入虎穴”,对于“八爷党集团”进行一次摸排。江南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八爷党”特别是九阿哥胤禟“小金库”的所在地,这里上至官员,下至地方富户豪强,都与“八爷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雍正也可利用此举,摸清“八爷党”的真实实力与地方支持势力,算是一次“知己知彼”的机会。然而,雍正明知道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式应该由他去接,可他却没有自己提出,而是走由太子胤礽的举荐这条路,可谓是非常的巧妙。首先,这是做给康熙看的。此时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太子胤礽。而此时康熙最不想看到,也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众位皇子觊觎太子之位,进而对胤礽进行打压和攻伐。而雍正这样的行为无疑就是一种“示弱”,一方面,这是在极力的肯定并且维护太子胤礽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向康熙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雍正是太子胤礽的人,是支持并且帮助胤礽的。于是,在面对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对储君之位不断不发起冲击,并且胤礽已然是有些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如此的表现必然会让康熙欣慰,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势力平衡的角度来说,他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康熙的青睐。其次,这是做给太子胤礽看的。在此之前,太子胤礽因为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对其略有微词,而雍正通过此举,重新将太子抬上高位,算是让胤礽放下了戒备之心。并且,雍正通过此举表明的是他自己对于胤礽本人的重视,不仅可以让胤礽对其更加的信任,与此同时,也让胤礽有了可以通过“荐人得当”获取康熙褒奖的机会,胤礽必然也是满心欢喜。于是,通过胤礽的举荐,雍正得到了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机会,并且事成之后,被成功加封为雍郡王,更赢得了康熙的认可,算是收获颇丰。在整个过程中,雍正的“汇报艺术”,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纵观雍正清查户部,到获封钦差大臣,雍正的三次“汇报”,不仅展示其卓越的政治思维,更是让其获的绝对的主动权。朝堂上,当得知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国库存银时,十阿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皇阿玛,户部是八哥奉旨该管,四哥这样做是越俎代庖。”而雍正给出的回答是:“户部是八弟该管,但是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短短的一句话,雍正却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息:其一,户部是八阿哥胤禩主管,雍正去查结果遭到了十阿哥的质疑,这是明显的“拉山头”和“自我保护主义”。其二,雍正前往彻查,是遵照康熙的指示精神办事,为的是国家,而没有私怨。其三,雍正特别强调要向康熙汇报的同时,还要向太子胤礽汇报,这是在肯定了太子胤礽地位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太子胤礽的“不知情”进行开脱。而更重要的就是这个第三点,在康熙面前肯定太子的地位,表明自己对于胤礽的支持,这无疑会让康熙非常的欣慰,可谓是说到了康熙的心坎。有了这样的铺垫,此后的一切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而在太子胤礽的府上,胤礽正在发泄自己对于康熙以及朝堂上的反对势力不满。“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见了皇阿玛就像老鼠见了猫,老八他们几个还时不时给我下药儿,还有人背着我向皇阿玛邀功,我这太子窝囊哪!”而雍正的回答则是:“太子爷,我到户部清查账底,本为了给您提个醒,没想遇到那当口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决不是为了邀功!”这样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了让太子胤礽打消对于雍正本人的怀疑,毕竟胤礽如此的口风已经表明了自己的不满,雍正也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在下朝之后马上登门进行解释,并且时刻从太子胤礽的角度出发,这是用低姿态来消除二人之间的误会,避免自己“好心办了坏事”。紧跟着,雍正主动向太子胤礽询问自己该不该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二哥,您说,这差事我不去还有谁愿意去?”之后,更是非常激动的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太子,千里泽国,百万灾民,可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为皇子,臣愿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个人的荣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而这样的处事方式,更加展现了雍正清晰的思路。第一,雍正没有越级汇报,这是对其当前直属上级,即太子胤礽的最大尊重;第二,雍正全部是以大处着手,丝毫没有强调自己的利益得失;第三,依旧是以对待储君的方式对待太子,时刻强调太子胤礽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这样的解释,这样的方式,既让康熙满意,也让胤礽满意,算是收获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而相比较于雍正,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处事方式只能用“愚蠢”来形容。雍正刚一说出前往户部彻查,十阿哥就予以了质疑和抵制,再加上后来户部问题的暴露,明显是有“欲盖弥彰”之意。而在此后,胤禩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人气”,丝毫没有想到“将功折罪”,并且更是用辞职的方式来逃避“追比户部欠款”,更加令康熙对其感到失望和厌恶。由此可见,但从“汇报能力”的这个角度来说,胤禩与雍正之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雍正正是通过他清晰的思路和卓越的“汇报艺术”,以“示弱”的方式表明态度,进而获得康熙的赏识与支持,获得太子胤礽的信任,同时再用鲜明的形象对比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打击,最终使得其获得更为稳定的朝堂地位,足可见其的能力与谋略。这就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区别咯。老朱革命那会,打着驱除鞑虏的口号,对于自己治下的人可以很温柔,用根据地的人去抢对手的钱粮,既然是抢就可以没有底线的做,比如朱元璋打下两江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算,被清算的人为了活下去,只能把自己的内裤拿出来换成钱保命,两江反对的人,都是敌人。只要把抢来的粮发给自己根据地的人就可以有人替你说好话。而到了万历那个年月,老朱家已经是执政党了,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你不能为了为了农民要地主的命,也不能为了安徽不管两江人的死活,一碗水要端平,不能紧着一户往死欺负。封建帝国土地可以买卖,到了万历年月说是三十税一,其实就是地主家里有一万亩田,也交那么多,而农民没地或者少地,也交那么点。说的太遥远怕你不明白,拿今天举例,比如征税,我一年赚钱千亿,交百亿就是良心商人。你赚8000得交1000,也没几块钱,而且还有大量赚3000的只有点消费税,全花了也就交几十块钱,你还得补贴活不下去的。就交这点钱,我还得用你的钱给别的省的人修路,修学校,修医院。如果是革命呢,敌人地主家的钱,都是我的,用他们的钱养军队。知道我有一千亿,还不是自己人对不起,都给我!不给,拿刀来!头没了钱也还是我的,还会得到很多人支持。这样的人有三百个就不缺钱养军队。执政党的话,知道你家里有一千亿,但是我只能拿100,因为拿的多就有人生气,有人骂街,有人铤而走险了,会失去很多人支持。再比如赈灾,长江大水,老朱一听大喜,赶紧把堤坝都扒了,中军大营里听着敌人被淹死大家都发出快活的笑声。执政党万历皇帝呢?就算要笑,你也得回家等没人了偷偷的笑,愿不愿意你也得拿钱出来修堤坝。这也就是为啥古代打仗的将军都是金山银海,他们的抢劫某种意义上是上面允许的,这是压榨敌人战争能力的一种方法。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皇子?皇个锤子!虽然北周的皇室都姓宇文,可宇文化及并不是什么北周皇子,他的祖上也并不是什么北周的皇室宗亲,只不过碰巧姓宇文罢了。宇文化及的父亲,在北周时期就跟杨坚是穿一条裤子的人,隋朝建立后,宇文家功勋卓越地位显赫,而宇文化及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成为隋朝之臣。宇文化及本姓野破头, 但他并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人,宇文化及祖上都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军主,其祖父宇文盛年轻时,跟随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南征北战,功劳匪浅。西魏建立之后,宇文盛成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是宇文泰的心腹与左膀右臂,而北周建立之后,宇文盛扶摇直上,屡屡东征北齐,最终成为太子少师,拜上柱国。宇文盛的儿子宇文述,也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因为其父功勋,也备受器重,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时期,最非常信任宇文述,觉得他是个极其有前途的人才。不过,宇文述也不是一般人,他首鼠两端见风转舵,在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夺回大权之后,他又非常巧妙而及时地取得了宇文邕信任,依旧是朝廷里的风云人物。北周静帝时期,杨坚已经掌握了大权,当时北周重臣尉迟迥曾公然起兵反对杨坚,结果被宇文述所击溃,宇文述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因此获得了杨坚的信任重用。最后,宇文述帮着杨坚夺位建立隋朝,成为大隋功勋,有这样的祖父还有父亲,注定宇文化及是人生非同一般,他年少时期就倚仗祖父与父亲的威势不遵法度,经常胡作非为。宇文家跟隋朝皇室往来密切关系亲厚,宇文化及因此也成为了宫廷里的常客,宇文化及与杨广私交甚厚,更帮着杨广夺储,在杨广成为太子后,宇文化及入职内禁。由于宇文化及跟杨广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即便他犯再多的错,杨广也没苛待过他,甚至于杨广还把自己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越发目中无人不知轻重的宇文化及,在大业初年违背禁令,私下与突厥人做生意,被触怒逆鳞的隋炀帝盛怒,准备砍了宇文化及,因南阳公主求情得免。然而,隋炀帝对于宇文化及的宽纵信任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隋末风云变幻,宇文化及竟在江都绞杀了他的恩人隋炀帝,并自任大丞相,成为隋末群雄之一。就在宇文化及绞杀隋炀帝,准备率众退守关中之时,半路生变,很多不满宇文化及的将领直接起兵反他,而宇文化及又受到瓦岗寨进攻,败退到了魏县。穷途末路之际,宇文化及在魏县称帝,但没多久之后,就受到唐军与窦建德部夹击,宇文化及最终被窦建德所俘诛斩,其首级被送去了突厥,交给了义成公主。从宇文化及的出身来看,他本身就跟北周皇室没什么亲戚关系,江山也不是他家的,而北周时期,宇文化及的父亲就很识趣地倒向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奠定了宇文家在隋朝的根基。宇文家与杨家过从甚密,根本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宇文化及还没长大的时候,杨家已经掌握了北周社稷,而且宇文化及从来不是忠贞之人,只随利而往,做隋臣再正常不过。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皇子?皇个锤子!虽然北周的皇室都姓宇文,可宇文化及并不是什么北周皇子,他的祖上也并不是什么北周的皇室宗亲,只不过碰巧姓宇文罢了。宇文化及的父亲,在北周时期就跟杨坚是穿一条裤子的人,隋朝建立后,宇文家功勋卓越地位显赫,而宇文化及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成为隋朝之臣。宇文化及本姓野破头, 但他并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人,宇文化及祖上都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军主,其祖父宇文盛年轻时,跟随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南征北战,功劳匪浅。西魏建立之后,宇文盛成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是宇文泰的心腹与左膀右臂,而北周建立之后,宇文盛扶摇直上,屡屡东征北齐,最终成为太子少师,拜上柱国。宇文盛的儿子宇文述,也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因为其父功勋,也备受器重,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时期,最非常信任宇文述,觉得他是个极其有前途的人才。不过,宇文述也不是一般人,他首鼠两端见风转舵,在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夺回大权之后,他又非常巧妙而及时地取得了宇文邕信任,依旧是朝廷里的风云人物。北周静帝时期,杨坚已经掌握了大权,当时北周重臣尉迟迥曾公然起兵反对杨坚,结果被宇文述所击溃,宇文述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因此获得了杨坚的信任重用。最后,宇文述帮着杨坚夺位建立隋朝,成为大隋功勋,有这样的祖父还有父亲,注定宇文化及是人生非同一般,他年少时期就倚仗祖父与父亲的威势不遵法度,经常胡作非为。宇文家跟隋朝皇室往来密切关系亲厚,宇文化及因此也成为了宫廷里的常客,宇文化及与杨广私交甚厚,更帮着杨广夺储,在杨广成为太子后,宇文化及入职内禁。由于宇文化及跟杨广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即便他犯再多的错,杨广也没苛待过他,甚至于杨广还把自己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越发目中无人不知轻重的宇文化及,在大业初年违背禁令,私下与突厥人做生意,被触怒逆鳞的隋炀帝盛怒,准备砍了宇文化及,因南阳公主求情得免。然而,隋炀帝对于宇文化及的宽纵信任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隋末风云变幻,宇文化及竟在江都绞杀了他的恩人隋炀帝,并自任大丞相,成为隋末群雄之一。就在宇文化及绞杀隋炀帝,准备率众退守关中之时,半路生变,很多不满宇文化及的将领直接起兵反他,而宇文化及又受到瓦岗寨进攻,败退到了魏县。穷途末路之际,宇文化及在魏县称帝,但没多久之后,就受到唐军与窦建德部夹击,宇文化及最终被窦建德所俘诛斩,其首级被送去了突厥,交给了义成公主。从宇文化及的出身来看,他本身就跟北周皇室没什么亲戚关系,江山也不是他家的,而北周时期,宇文化及的父亲就很识趣地倒向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奠定了宇文家在隋朝的根基。宇文家与杨家过从甚密,根本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宇文化及还没长大的时候,杨家已经掌握了北周社稷,而且宇文化及从来不是忠贞之人,只随利而往,做隋臣再正常不过。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皇子?皇个锤子!虽然北周的皇室都姓宇文,可宇文化及并不是什么北周皇子,他的祖上也并不是什么北周的皇室宗亲,只不过碰巧姓宇文罢了。宇文化及的父亲,在北周时期就跟杨坚是穿一条裤子的人,隋朝建立后,宇文家功勋卓越地位显赫,而宇文化及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成为隋朝之臣。宇文化及本姓野破头, 但他并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人,宇文化及祖上都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军主,其祖父宇文盛年轻时,跟随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南征北战,功劳匪浅。西魏建立之后,宇文盛成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是宇文泰的心腹与左膀右臂,而北周建立之后,宇文盛扶摇直上,屡屡东征北齐,最终成为太子少师,拜上柱国。宇文盛的儿子宇文述,也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因为其父功勋,也备受器重,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时期,最非常信任宇文述,觉得他是个极其有前途的人才。不过,宇文述也不是一般人,他首鼠两端见风转舵,在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夺回大权之后,他又非常巧妙而及时地取得了宇文邕信任,依旧是朝廷里的风云人物。北周静帝时期,杨坚已经掌握了大权,当时北周重臣尉迟迥曾公然起兵反对杨坚,结果被宇文述所击溃,宇文述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因此获得了杨坚的信任重用。最后,宇文述帮着杨坚夺位建立隋朝,成为大隋功勋,有这样的祖父还有父亲,注定宇文化及是人生非同一般,他年少时期就倚仗祖父与父亲的威势不遵法度,经常胡作非为。宇文家跟隋朝皇室往来密切关系亲厚,宇文化及因此也成为了宫廷里的常客,宇文化及与杨广私交甚厚,更帮着杨广夺储,在杨广成为太子后,宇文化及入职内禁。由于宇文化及跟杨广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即便他犯再多的错,杨广也没苛待过他,甚至于杨广还把自己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越发目中无人不知轻重的宇文化及,在大业初年违背禁令,私下与突厥人做生意,被触怒逆鳞的隋炀帝盛怒,准备砍了宇文化及,因南阳公主求情得免。然而,隋炀帝对于宇文化及的宽纵信任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隋末风云变幻,宇文化及竟在江都绞杀了他的恩人隋炀帝,并自任大丞相,成为隋末群雄之一。就在宇文化及绞杀隋炀帝,准备率众退守关中之时,半路生变,很多不满宇文化及的将领直接起兵反他,而宇文化及又受到瓦岗寨进攻,败退到了魏县。穷途末路之际,宇文化及在魏县称帝,但没多久之后,就受到唐军与窦建德部夹击,宇文化及最终被窦建德所俘诛斩,其首级被送去了突厥,交给了义成公主。从宇文化及的出身来看,他本身就跟北周皇室没什么亲戚关系,江山也不是他家的,而北周时期,宇文化及的父亲就很识趣地倒向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奠定了宇文家在隋朝的根基。宇文家与杨家过从甚密,根本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宇文化及还没长大的时候,杨家已经掌握了北周社稷,而且宇文化及从来不是忠贞之人,只随利而往,做隋臣再正常不过。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在朝阳门码头的遭遇,用“鸿门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期间隐藏着诸多的陷阱和“杀机”,而最终四阿哥也成功破解了这一团迷局,渡过了这场危机。四阿哥回京,百官无奈之下,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圆满完成了筹款赈灾的任务,正在奉旨回京的路上。康熙为了表彰四阿哥解朝廷燃眉之急的功绩,加封四阿哥胤禛为雍郡王,同时,也提出了希望有皇子能承担追比户部欠款的职责,并且表达了追款的决心。这样一来,上至皇子贝勒,下至文武百官,凡是欠了款的都着了急,特别是欠款的大臣,纷纷来到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寻求帮助,就连康熙朝德高望重的魏东亭老爷子也来求八阿哥帮忙,这时,九阿哥胤禟提议要大家第二天去朝阳门码头为四阿哥、十三阿哥接风,而不知所措的众人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前往一试了。“八爷党”鼓动百官前往朝阳门码头的用意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四阿哥回京前已经知道了皇上册封郡王的旨意,既没有请旨谢恩,也没有面圣叩首,而直接先行接受百官朝贺,这种目无君父且自恃骄傲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康熙的厌恶;第二,百官宴请的理由非常明确,希望四阿哥在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能有所宽限,而此时,康熙还没有最终下旨确认担纲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皇子人选,一旦四阿哥大言不惭,谈及此时,必然落得揣测圣意、妄言朝政的口实,同样也会得到康熙的反感;第三,不管四阿哥是什么态度,百官宴请都属于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的无奈行为,以四爷的个性肯定要让百官们碰灰,这样一来好人“八爷党”来做,而四爷来唱这个“黑脸”,这些官吏四爷肯定都是要得罪的。“八爷党”就是希望借此给刚刚加封郡王爵位的四阿哥胤禛一个下马威,但是这样的伎俩还是没有瞒过四阿哥,大阿哥敬酒被回绝,八阿哥敬酒被回绝,十四阿哥敬酒也被回绝,十阿哥敬酒还是被回绝,最后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去。其实,摆宴敬酒仅仅是朝阳门码头“鸿门宴”里的一个“陷阱”,却不是真正隐藏的“杀机”。真正考验四阿哥的是就是帝王的仪仗礼仪,就是那些龙旗、宫灯和奏乐,以及整个的排场,因为这些细节关系到的是“僭越”之举,这才是这场“鸿门宴”的真正的核心关键和“杀机”所在。那么,是谁安排了这些“僭越”的仪仗礼仪呢?是“八爷党”么?是太子么?是其他皇子?还是皇子与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呢?答案都不是。这项罪名太大了,风险太高了,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蔽性,只要一查就能查到是谁主使,并且所要承担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就连太子也不敢如此行事,“精明”的“八爷党”和在官场上打拼多年文武百官更是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并不是他们中任何一方安排的。如果不是他们,那答案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康熙,是康熙自己导演、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康熙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出戏呢?这里要明确一点,四阿哥胤禛回京的日期和具体安排,大臣们并不知道,是九阿哥告诉这些欠款的大臣们的,因此可以看出,康熙一开始并没有让大臣们前去迎接,只是安排了众位皇子前去,叙一叙兄弟之情,仅此而已。大臣们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康熙的旨意,贸然前往也是有所顾忌的,所以魏东亭就成为了这件事情上的领路人和汇报人。康熙知道了大臣们准备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四阿哥之后,这才将计就计,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至于“八爷党”的这点小心思,康熙早就洞若观火,也并没有在意。同时,康熙并没有安排太子和上书房的三位大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前往,主要是因为这几位目标太过于明显,他们的到场就知道这是皇帝所为,所以让他们回避了,而是安排了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负责仪式的安排,这一点,从大阿哥与三阿哥指挥礼部司官姚典行动就能看的出。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四阿哥胤禛进行考验。首先,考验他有没有居功自傲,有恃无恐。虽然被加封了郡王,在康熙所有的儿子里面,是继大阿哥、三阿哥之后第三位被加封郡王的皇子,康熙担心四阿哥会得意忘形,因而用皇帝的仪仗和御用乐曲考验他,看看他是否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否有“僭越”之举,这是对他心态和性格的考量。其次,也是要看看四阿哥在受封之后的状态。是骄傲自喜,得意忘形,还是心中依然坚持忠君之道,先行叩谢圣恩之后,再接受百官朝贺,所以这一点,康熙借用了欠款官员这顿饭,对四阿哥进行了考验。再次,康熙也是在考验此时的四阿哥有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被册封郡王体现了康熙对于他的关注与认可,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膨胀的情绪和自我满足的错觉,对于“僭越”仪仗的态度,就是观察他对于皇位的态度;面对百官的朝贺,有没有借此进行拉拢,培植党羽,都是康熙关注的重点。最后,就是康熙就是要看看四阿哥自己对于出任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态度。如果担任这个差事,那么面前的人就是要自己去“逼债”的人,有兄弟,有故友,有功臣,可谓是困难重重,这也是让他提前先把这件事情的困难看清楚,再行考虑额,毕竟,这个想要这个亲王,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剧情中,有个小插曲,颇有深意,就是四阿哥胤禛同三阿哥胤祉的那段对话。三阿哥:“居士,你从何而来?”四阿哥:“来处而来。”三阿哥:“从何而去?”四阿哥:“去处而去。”三阿哥:“勘破味食,不饮酒,汝能持否?”四阿哥:“能持。”三阿哥:“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四阿哥:“不能持。”三阿哥:“我也不能持。”接受了康熙授意并且于四阿哥关系不错的三阿哥主动以提问的形式,旁打侧敲的告诉了四阿哥,你要知道你这个郡王是怎么来的,所以先去哪儿后去哪儿你自己要明白,赶紧去谢恩才是要紧的。四阿哥也听出了他三哥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酒是不会喝的,饭可以吃一点,要给诸位皇子和大臣一点面子,只不过八爷党的继位阿哥们步步紧逼,四阿哥只得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场,扬长而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四阿哥进宫面圣,已经知晓了一切的康熙并没有召见,而是御赐了一席御膳给两位阿哥,这是对两位阿哥在江南办差的嘉奖,同时也说明了,康熙对于两位阿哥,特别是四阿哥胤禛在朝阳门码头这场“鸿门宴”上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四阿哥的认可也又增添了一分。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皇子?皇个锤子!虽然北周的皇室都姓宇文,可宇文化及并不是什么北周皇子,他的祖上也并不是什么北周的皇室宗亲,只不过碰巧姓宇文罢了。宇文化及的父亲,在北周时期就跟杨坚是穿一条裤子的人,隋朝建立后,宇文家功勋卓越地位显赫,而宇文化及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成为隋朝之臣。宇文化及本姓野破头, 但他并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人,宇文化及祖上都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军主,其祖父宇文盛年轻时,跟随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南征北战,功劳匪浅。西魏建立之后,宇文盛成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是宇文泰的心腹与左膀右臂,而北周建立之后,宇文盛扶摇直上,屡屡东征北齐,最终成为太子少师,拜上柱国。宇文盛的儿子宇文述,也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因为其父功勋,也备受器重,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时期,最非常信任宇文述,觉得他是个极其有前途的人才。不过,宇文述也不是一般人,他首鼠两端见风转舵,在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夺回大权之后,他又非常巧妙而及时地取得了宇文邕信任,依旧是朝廷里的风云人物。北周静帝时期,杨坚已经掌握了大权,当时北周重臣尉迟迥曾公然起兵反对杨坚,结果被宇文述所击溃,宇文述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因此获得了杨坚的信任重用。最后,宇文述帮着杨坚夺位建立隋朝,成为大隋功勋,有这样的祖父还有父亲,注定宇文化及是人生非同一般,他年少时期就倚仗祖父与父亲的威势不遵法度,经常胡作非为。宇文家跟隋朝皇室往来密切关系亲厚,宇文化及因此也成为了宫廷里的常客,宇文化及与杨广私交甚厚,更帮着杨广夺储,在杨广成为太子后,宇文化及入职内禁。由于宇文化及跟杨广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即便他犯再多的错,杨广也没苛待过他,甚至于杨广还把自己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越发目中无人不知轻重的宇文化及,在大业初年违背禁令,私下与突厥人做生意,被触怒逆鳞的隋炀帝盛怒,准备砍了宇文化及,因南阳公主求情得免。然而,隋炀帝对于宇文化及的宽纵信任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隋末风云变幻,宇文化及竟在江都绞杀了他的恩人隋炀帝,并自任大丞相,成为隋末群雄之一。就在宇文化及绞杀隋炀帝,准备率众退守关中之时,半路生变,很多不满宇文化及的将领直接起兵反他,而宇文化及又受到瓦岗寨进攻,败退到了魏县。穷途末路之际,宇文化及在魏县称帝,但没多久之后,就受到唐军与窦建德部夹击,宇文化及最终被窦建德所俘诛斩,其首级被送去了突厥,交给了义成公主。从宇文化及的出身来看,他本身就跟北周皇室没什么亲戚关系,江山也不是他家的,而北周时期,宇文化及的父亲就很识趣地倒向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奠定了宇文家在隋朝的根基。宇文家与杨家过从甚密,根本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宇文化及还没长大的时候,杨家已经掌握了北周社稷,而且宇文化及从来不是忠贞之人,只随利而往,做隋臣再正常不过。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在朝阳门码头的遭遇,用“鸿门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期间隐藏着诸多的陷阱和“杀机”,而最终四阿哥也成功破解了这一团迷局,渡过了这场危机。四阿哥回京,百官无奈之下,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圆满完成了筹款赈灾的任务,正在奉旨回京的路上。康熙为了表彰四阿哥解朝廷燃眉之急的功绩,加封四阿哥胤禛为雍郡王,同时,也提出了希望有皇子能承担追比户部欠款的职责,并且表达了追款的决心。这样一来,上至皇子贝勒,下至文武百官,凡是欠了款的都着了急,特别是欠款的大臣,纷纷来到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寻求帮助,就连康熙朝德高望重的魏东亭老爷子也来求八阿哥帮忙,这时,九阿哥胤禟提议要大家第二天去朝阳门码头为四阿哥、十三阿哥接风,而不知所措的众人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前往一试了。“八爷党”鼓动百官前往朝阳门码头的用意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四阿哥回京前已经知道了皇上册封郡王的旨意,既没有请旨谢恩,也没有面圣叩首,而直接先行接受百官朝贺,这种目无君父且自恃骄傲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康熙的厌恶;第二,百官宴请的理由非常明确,希望四阿哥在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能有所宽限,而此时,康熙还没有最终下旨确认担纲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皇子人选,一旦四阿哥大言不惭,谈及此时,必然落得揣测圣意、妄言朝政的口实,同样也会得到康熙的反感;第三,不管四阿哥是什么态度,百官宴请都属于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的无奈行为,以四爷的个性肯定要让百官们碰灰,这样一来好人“八爷党”来做,而四爷来唱这个“黑脸”,这些官吏四爷肯定都是要得罪的。“八爷党”就是希望借此给刚刚加封郡王爵位的四阿哥胤禛一个下马威,但是这样的伎俩还是没有瞒过四阿哥,大阿哥敬酒被回绝,八阿哥敬酒被回绝,十四阿哥敬酒也被回绝,十阿哥敬酒还是被回绝,最后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去。其实,摆宴敬酒仅仅是朝阳门码头“鸿门宴”里的一个“陷阱”,却不是真正隐藏的“杀机”。真正考验四阿哥的是就是帝王的仪仗礼仪,就是那些龙旗、宫灯和奏乐,以及整个的排场,因为这些细节关系到的是“僭越”之举,这才是这场“鸿门宴”的真正的核心关键和“杀机”所在。那么,是谁安排了这些“僭越”的仪仗礼仪呢?是“八爷党”么?是太子么?是其他皇子?还是皇子与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呢?答案都不是。这项罪名太大了,风险太高了,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蔽性,只要一查就能查到是谁主使,并且所要承担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就连太子也不敢如此行事,“精明”的“八爷党”和在官场上打拼多年文武百官更是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并不是他们中任何一方安排的。如果不是他们,那答案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康熙,是康熙自己导演、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康熙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出戏呢?这里要明确一点,四阿哥胤禛回京的日期和具体安排,大臣们并不知道,是九阿哥告诉这些欠款的大臣们的,因此可以看出,康熙一开始并没有让大臣们前去迎接,只是安排了众位皇子前去,叙一叙兄弟之情,仅此而已。大臣们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康熙的旨意,贸然前往也是有所顾忌的,所以魏东亭就成为了这件事情上的领路人和汇报人。康熙知道了大臣们准备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四阿哥之后,这才将计就计,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至于“八爷党”的这点小心思,康熙早就洞若观火,也并没有在意。同时,康熙并没有安排太子和上书房的三位大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前往,主要是因为这几位目标太过于明显,他们的到场就知道这是皇帝所为,所以让他们回避了,而是安排了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负责仪式的安排,这一点,从大阿哥与三阿哥指挥礼部司官姚典行动就能看的出。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四阿哥胤禛进行考验。首先,考验他有没有居功自傲,有恃无恐。虽然被加封了郡王,在康熙所有的儿子里面,是继大阿哥、三阿哥之后第三位被加封郡王的皇子,康熙担心四阿哥会得意忘形,因而用皇帝的仪仗和御用乐曲考验他,看看他是否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否有“僭越”之举,这是对他心态和性格的考量。其次,也是要看看四阿哥在受封之后的状态。是骄傲自喜,得意忘形,还是心中依然坚持忠君之道,先行叩谢圣恩之后,再接受百官朝贺,所以这一点,康熙借用了欠款官员这顿饭,对四阿哥进行了考验。再次,康熙也是在考验此时的四阿哥有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被册封郡王体现了康熙对于他的关注与认可,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膨胀的情绪和自我满足的错觉,对于“僭越”仪仗的态度,就是观察他对于皇位的态度;面对百官的朝贺,有没有借此进行拉拢,培植党羽,都是康熙关注的重点。最后,就是康熙就是要看看四阿哥自己对于出任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态度。如果担任这个差事,那么面前的人就是要自己去“逼债”的人,有兄弟,有故友,有功臣,可谓是困难重重,这也是让他提前先把这件事情的困难看清楚,再行考虑额,毕竟,这个想要这个亲王,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剧情中,有个小插曲,颇有深意,就是四阿哥胤禛同三阿哥胤祉的那段对话。三阿哥:“居士,你从何而来?”四阿哥:“来处而来。”三阿哥:“从何而去?”四阿哥:“去处而去。”三阿哥:“勘破味食,不饮酒,汝能持否?”四阿哥:“能持。”三阿哥:“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四阿哥:“不能持。”三阿哥:“我也不能持。”接受了康熙授意并且于四阿哥关系不错的三阿哥主动以提问的形式,旁打侧敲的告诉了四阿哥,你要知道你这个郡王是怎么来的,所以先去哪儿后去哪儿你自己要明白,赶紧去谢恩才是要紧的。四阿哥也听出了他三哥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酒是不会喝的,饭可以吃一点,要给诸位皇子和大臣一点面子,只不过八爷党的继位阿哥们步步紧逼,四阿哥只得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场,扬长而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四阿哥进宫面圣,已经知晓了一切的康熙并没有召见,而是御赐了一席御膳给两位阿哥,这是对两位阿哥在江南办差的嘉奖,同时也说明了,康熙对于两位阿哥,特别是四阿哥胤禛在朝阳门码头这场“鸿门宴”上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四阿哥的认可也又增添了一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黄河泛滥,两岸良田尽毁。与狂怒不止的黄河水同样波涛汹涌的,是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原本是应将国家和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的廷议,却成为了各方势力相互攻伐、相互倾轧的“战场”,特别是究竟由谁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已然成为了焦点所在。最终,雍正主动请缨,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会同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署理此项差事。在这期间,雍正除了展现了其非常高明的政治头脑外,更是体现了其极为卓越的“汇报艺术”,进而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雍正清查户部,可谓是给了八阿哥胤禩以沉重一击。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灾患,康熙在问询太子胤礽解决方案的时候,胤礽则是完全的不知所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则是对此“侃侃而谈”:“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次百姓不是遭受黄患之苦,自从皇阿玛登基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何,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三十年之久,遍览古册,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所以,此次黄河发大水不因人事,纯属天灾,皇阿玛怀忧民之心则可,抱自疚之意则不必。”胤禩之所以如此回答,除了是借题发挥,拍一拍康熙的马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引导康熙认为,黄河遭灾,实际上损失并不大, 进而不必着急赈济,反倒是应该静观其变。而八阿哥胤禩也正是要用这样“混淆视听”的方式,来掩盖国库空虚的事实。至于此时的国库为什么会空虚,实际上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康熙朝的前中期,整个国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包袱”。康熙刚刚继位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风起云涌。刚刚将各地的动乱肃清,康熙也完成“擒鳌拜”以实现亲政,“三藩之乱”随之爆发。平定了叛乱,紧跟着康熙又武力收复了台湾,并且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而此时,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康熙又连续三次“亲征噶尔丹”,稳定了北部局面。就这样,经历了前后长达几十年的战火洗礼,让国家始终处于“透支”状态,国库一直没有攒下钱来,况且此时还要应对西北、西南持续不断的动荡,国库紧张,已是康熙朝时期的常态。另一方面,就是国库的银两为官员们所挪借。借取国库存银的官员,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清朝时期官员俸禄并不高,有些时候真的是不靠借取难以维继基本的生活,如隆科多就是如此;其二,就是有些官员,借用国库存银,为己所用,进而以此获利,如后来为康熙发现并处置的邓元方等三人;其三,就是朝廷挪借成风,为了顺应朝堂上的“潮流”,不被人说是“故作清高”,而主动借取银两,算是向官场不正之风献上了“投名状”,如陈文胜等人。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挪借国库银两,如果不是当时主管户部的皇子,即八阿哥胤禩的首肯和默许,很难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库亏空如此,胤禩可以说是难辞其咎。而胤禩之所以如此,还是为了所谓的“人心”。生活困难的官员,因为国库的银两,缓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必然对于八阿哥胤禩是感恩戴德;利用国库银两牟利的官员,则将胤禩看作是自己的“财神爷”和后台支柱加以推崇;至于想着随波逐流的,也会因为胤禩给予他们的方便,而使之最终目的的达成而对胤禩产生好感。于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不管从哪方面的人来讲,胤禩都将获得朝堂上的舆论支持,这也是八阿哥胤禩所最想看到的。由此可见,雍正向康熙揭露了户部的现状,不仅给了八阿哥胤禩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将其自以为是的“假仁假义”呈现在康熙面前。特别是胤禩在用国家的资源,赌上的是朝廷的安危去邀买人心,这一点必然是为康熙所厌恶的。雍正通过太子胤礽举荐南下,可谓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实际上,当雍正当众揭露出国库空虚的现状的时候,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就应该由他来亲自接下。一来,此时的雍正必然要对自己的清查户部的行为负责。户部的“马蜂窝”是雍正自己捅的,并且,先在直隶购粮应急,再派钦差大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案也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此持有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难免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更为重要的是,仅仅在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完攻击后,自己这面却没有任何的举动,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的表现,必然也会招致康熙的厌恶。所以,雍正必然要接下这份差事,好让自己此前的一系列言行能够自圆其说。二来,雍正这也是在主动迎合康熙。“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雍正在朝堂上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康熙对于皇子们署理政务的态度,那就是要积极参与其中,要多多的献言献策,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皇子们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毕竟“宗室与国同体”。所以,雍正也是在用自己积极的朝堂表现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来博取康熙对其的好感。三来,此举也是为了“深入虎穴”,对于“八爷党集团”进行一次摸排。江南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八爷党”特别是九阿哥胤禟“小金库”的所在地,这里上至官员,下至地方富户豪强,都与“八爷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雍正也可利用此举,摸清“八爷党”的真实实力与地方支持势力,算是一次“知己知彼”的机会。然而,雍正明知道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式应该由他去接,可他却没有自己提出,而是走由太子胤礽的举荐这条路,可谓是非常的巧妙。首先,这是做给康熙看的。此时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太子胤礽。而此时康熙最不想看到,也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众位皇子觊觎太子之位,进而对胤礽进行打压和攻伐。而雍正这样的行为无疑就是一种“示弱”,一方面,这是在极力的肯定并且维护太子胤礽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向康熙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雍正是太子胤礽的人,是支持并且帮助胤礽的。于是,在面对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对储君之位不断不发起冲击,并且胤礽已然是有些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如此的表现必然会让康熙欣慰,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势力平衡的角度来说,他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康熙的青睐。其次,这是做给太子胤礽看的。在此之前,太子胤礽因为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对其略有微词,而雍正通过此举,重新将太子抬上高位,算是让胤礽放下了戒备之心。并且,雍正通过此举表明的是他自己对于胤礽本人的重视,不仅可以让胤礽对其更加的信任,与此同时,也让胤礽有了可以通过“荐人得当”获取康熙褒奖的机会,胤礽必然也是满心欢喜。于是,通过胤礽的举荐,雍正得到了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机会,并且事成之后,被成功加封为雍郡王,更赢得了康熙的认可,算是收获颇丰。在整个过程中,雍正的“汇报艺术”,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纵观雍正清查户部,到获封钦差大臣,雍正的三次“汇报”,不仅展示其卓越的政治思维,更是让其获的绝对的主动权。朝堂上,当得知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国库存银时,十阿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皇阿玛,户部是八哥奉旨该管,四哥这样做是越俎代庖。”而雍正给出的回答是:“户部是八弟该管,但是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短短的一句话,雍正却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息:其一,户部是八阿哥胤禩主管,雍正去查结果遭到了十阿哥的质疑,这是明显的“拉山头”和“自我保护主义”。其二,雍正前往彻查,是遵照康熙的指示精神办事,为的是国家,而没有私怨。其三,雍正特别强调要向康熙汇报的同时,还要向太子胤礽汇报,这是在肯定了太子胤礽地位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太子胤礽的“不知情”进行开脱。而更重要的就是这个第三点,在康熙面前肯定太子的地位,表明自己对于胤礽的支持,这无疑会让康熙非常的欣慰,可谓是说到了康熙的心坎。有了这样的铺垫,此后的一切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而在太子胤礽的府上,胤礽正在发泄自己对于康熙以及朝堂上的反对势力不满。“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见了皇阿玛就像老鼠见了猫,老八他们几个还时不时给我下药儿,还有人背着我向皇阿玛邀功,我这太子窝囊哪!”而雍正的回答则是:“太子爷,我到户部清查账底,本为了给您提个醒,没想遇到那当口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决不是为了邀功!”这样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了让太子胤礽打消对于雍正本人的怀疑,毕竟胤礽如此的口风已经表明了自己的不满,雍正也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在下朝之后马上登门进行解释,并且时刻从太子胤礽的角度出发,这是用低姿态来消除二人之间的误会,避免自己“好心办了坏事”。紧跟着,雍正主动向太子胤礽询问自己该不该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二哥,您说,这差事我不去还有谁愿意去?”之后,更是非常激动的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太子,千里泽国,百万灾民,可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为皇子,臣愿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个人的荣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而这样的处事方式,更加展现了雍正清晰的思路。第一,雍正没有越级汇报,这是对其当前直属上级,即太子胤礽的最大尊重;第二,雍正全部是以大处着手,丝毫没有强调自己的利益得失;第三,依旧是以对待储君的方式对待太子,时刻强调太子胤礽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这样的解释,这样的方式,既让康熙满意,也让胤礽满意,算是收获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而相比较于雍正,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处事方式只能用“愚蠢”来形容。雍正刚一说出前往户部彻查,十阿哥就予以了质疑和抵制,再加上后来户部问题的暴露,明显是有“欲盖弥彰”之意。而在此后,胤禩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人气”,丝毫没有想到“将功折罪”,并且更是用辞职的方式来逃避“追比户部欠款”,更加令康熙对其感到失望和厌恶。由此可见,但从“汇报能力”的这个角度来说,胤禩与雍正之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雍正正是通过他清晰的思路和卓越的“汇报艺术”,以“示弱”的方式表明态度,进而获得康熙的赏识与支持,获得太子胤礽的信任,同时再用鲜明的形象对比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打击,最终使得其获得更为稳定的朝堂地位,足可见其的能力与谋略。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皇子?皇个锤子!虽然北周的皇室都姓宇文,可宇文化及并不是什么北周皇子,他的祖上也并不是什么北周的皇室宗亲,只不过碰巧姓宇文罢了。宇文化及的父亲,在北周时期就跟杨坚是穿一条裤子的人,隋朝建立后,宇文家功勋卓越地位显赫,而宇文化及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成为隋朝之臣。宇文化及本姓野破头, 但他并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人,宇文化及祖上都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军主,其祖父宇文盛年轻时,跟随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南征北战,功劳匪浅。西魏建立之后,宇文盛成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是宇文泰的心腹与左膀右臂,而北周建立之后,宇文盛扶摇直上,屡屡东征北齐,最终成为太子少师,拜上柱国。宇文盛的儿子宇文述,也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因为其父功勋,也备受器重,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时期,最非常信任宇文述,觉得他是个极其有前途的人才。不过,宇文述也不是一般人,他首鼠两端见风转舵,在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夺回大权之后,他又非常巧妙而及时地取得了宇文邕信任,依旧是朝廷里的风云人物。北周静帝时期,杨坚已经掌握了大权,当时北周重臣尉迟迥曾公然起兵反对杨坚,结果被宇文述所击溃,宇文述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因此获得了杨坚的信任重用。最后,宇文述帮着杨坚夺位建立隋朝,成为大隋功勋,有这样的祖父还有父亲,注定宇文化及是人生非同一般,他年少时期就倚仗祖父与父亲的威势不遵法度,经常胡作非为。宇文家跟隋朝皇室往来密切关系亲厚,宇文化及因此也成为了宫廷里的常客,宇文化及与杨广私交甚厚,更帮着杨广夺储,在杨广成为太子后,宇文化及入职内禁。由于宇文化及跟杨广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即便他犯再多的错,杨广也没苛待过他,甚至于杨广还把自己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越发目中无人不知轻重的宇文化及,在大业初年违背禁令,私下与突厥人做生意,被触怒逆鳞的隋炀帝盛怒,准备砍了宇文化及,因南阳公主求情得免。然而,隋炀帝对于宇文化及的宽纵信任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隋末风云变幻,宇文化及竟在江都绞杀了他的恩人隋炀帝,并自任大丞相,成为隋末群雄之一。就在宇文化及绞杀隋炀帝,准备率众退守关中之时,半路生变,很多不满宇文化及的将领直接起兵反他,而宇文化及又受到瓦岗寨进攻,败退到了魏县。穷途末路之际,宇文化及在魏县称帝,但没多久之后,就受到唐军与窦建德部夹击,宇文化及最终被窦建德所俘诛斩,其首级被送去了突厥,交给了义成公主。从宇文化及的出身来看,他本身就跟北周皇室没什么亲戚关系,江山也不是他家的,而北周时期,宇文化及的父亲就很识趣地倒向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奠定了宇文家在隋朝的根基。宇文家与杨家过从甚密,根本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宇文化及还没长大的时候,杨家已经掌握了北周社稷,而且宇文化及从来不是忠贞之人,只随利而往,做隋臣再正常不过。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在朝阳门码头的遭遇,用“鸿门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期间隐藏着诸多的陷阱和“杀机”,而最终四阿哥也成功破解了这一团迷局,渡过了这场危机。四阿哥回京,百官无奈之下,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圆满完成了筹款赈灾的任务,正在奉旨回京的路上。康熙为了表彰四阿哥解朝廷燃眉之急的功绩,加封四阿哥胤禛为雍郡王,同时,也提出了希望有皇子能承担追比户部欠款的职责,并且表达了追款的决心。这样一来,上至皇子贝勒,下至文武百官,凡是欠了款的都着了急,特别是欠款的大臣,纷纷来到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寻求帮助,就连康熙朝德高望重的魏东亭老爷子也来求八阿哥帮忙,这时,九阿哥胤禟提议要大家第二天去朝阳门码头为四阿哥、十三阿哥接风,而不知所措的众人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前往一试了。“八爷党”鼓动百官前往朝阳门码头的用意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四阿哥回京前已经知道了皇上册封郡王的旨意,既没有请旨谢恩,也没有面圣叩首,而直接先行接受百官朝贺,这种目无君父且自恃骄傲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康熙的厌恶;第二,百官宴请的理由非常明确,希望四阿哥在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能有所宽限,而此时,康熙还没有最终下旨确认担纲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皇子人选,一旦四阿哥大言不惭,谈及此时,必然落得揣测圣意、妄言朝政的口实,同样也会得到康熙的反感;第三,不管四阿哥是什么态度,百官宴请都属于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的无奈行为,以四爷的个性肯定要让百官们碰灰,这样一来好人“八爷党”来做,而四爷来唱这个“黑脸”,这些官吏四爷肯定都是要得罪的。“八爷党”就是希望借此给刚刚加封郡王爵位的四阿哥胤禛一个下马威,但是这样的伎俩还是没有瞒过四阿哥,大阿哥敬酒被回绝,八阿哥敬酒被回绝,十四阿哥敬酒也被回绝,十阿哥敬酒还是被回绝,最后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去。其实,摆宴敬酒仅仅是朝阳门码头“鸿门宴”里的一个“陷阱”,却不是真正隐藏的“杀机”。真正考验四阿哥的是就是帝王的仪仗礼仪,就是那些龙旗、宫灯和奏乐,以及整个的排场,因为这些细节关系到的是“僭越”之举,这才是这场“鸿门宴”的真正的核心关键和“杀机”所在。那么,是谁安排了这些“僭越”的仪仗礼仪呢?是“八爷党”么?是太子么?是其他皇子?还是皇子与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呢?答案都不是。这项罪名太大了,风险太高了,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蔽性,只要一查就能查到是谁主使,并且所要承担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就连太子也不敢如此行事,“精明”的“八爷党”和在官场上打拼多年文武百官更是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并不是他们中任何一方安排的。如果不是他们,那答案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康熙,是康熙自己导演、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康熙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出戏呢?这里要明确一点,四阿哥胤禛回京的日期和具体安排,大臣们并不知道,是九阿哥告诉这些欠款的大臣们的,因此可以看出,康熙一开始并没有让大臣们前去迎接,只是安排了众位皇子前去,叙一叙兄弟之情,仅此而已。大臣们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康熙的旨意,贸然前往也是有所顾忌的,所以魏东亭就成为了这件事情上的领路人和汇报人。康熙知道了大臣们准备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四阿哥之后,这才将计就计,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至于“八爷党”的这点小心思,康熙早就洞若观火,也并没有在意。同时,康熙并没有安排太子和上书房的三位大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前往,主要是因为这几位目标太过于明显,他们的到场就知道这是皇帝所为,所以让他们回避了,而是安排了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负责仪式的安排,这一点,从大阿哥与三阿哥指挥礼部司官姚典行动就能看的出。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四阿哥胤禛进行考验。首先,考验他有没有居功自傲,有恃无恐。虽然被加封了郡王,在康熙所有的儿子里面,是继大阿哥、三阿哥之后第三位被加封郡王的皇子,康熙担心四阿哥会得意忘形,因而用皇帝的仪仗和御用乐曲考验他,看看他是否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否有“僭越”之举,这是对他心态和性格的考量。其次,也是要看看四阿哥在受封之后的状态。是骄傲自喜,得意忘形,还是心中依然坚持忠君之道,先行叩谢圣恩之后,再接受百官朝贺,所以这一点,康熙借用了欠款官员这顿饭,对四阿哥进行了考验。再次,康熙也是在考验此时的四阿哥有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被册封郡王体现了康熙对于他的关注与认可,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膨胀的情绪和自我满足的错觉,对于“僭越”仪仗的态度,就是观察他对于皇位的态度;面对百官的朝贺,有没有借此进行拉拢,培植党羽,都是康熙关注的重点。最后,就是康熙就是要看看四阿哥自己对于出任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态度。如果担任这个差事,那么面前的人就是要自己去“逼债”的人,有兄弟,有故友,有功臣,可谓是困难重重,这也是让他提前先把这件事情的困难看清楚,再行考虑额,毕竟,这个想要这个亲王,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剧情中,有个小插曲,颇有深意,就是四阿哥胤禛同三阿哥胤祉的那段对话。三阿哥:“居士,你从何而来?”四阿哥:“来处而来。”三阿哥:“从何而去?”四阿哥:“去处而去。”三阿哥:“勘破味食,不饮酒,汝能持否?”四阿哥:“能持。”三阿哥:“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四阿哥:“不能持。”三阿哥:“我也不能持。”接受了康熙授意并且于四阿哥关系不错的三阿哥主动以提问的形式,旁打侧敲的告诉了四阿哥,你要知道你这个郡王是怎么来的,所以先去哪儿后去哪儿你自己要明白,赶紧去谢恩才是要紧的。四阿哥也听出了他三哥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酒是不会喝的,饭可以吃一点,要给诸位皇子和大臣一点面子,只不过八爷党的继位阿哥们步步紧逼,四阿哥只得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场,扬长而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四阿哥进宫面圣,已经知晓了一切的康熙并没有召见,而是御赐了一席御膳给两位阿哥,这是对两位阿哥在江南办差的嘉奖,同时也说明了,康熙对于两位阿哥,特别是四阿哥胤禛在朝阳门码头这场“鸿门宴”上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四阿哥的认可也又增添了一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黄河泛滥,两岸良田尽毁。与狂怒不止的黄河水同样波涛汹涌的,是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原本是应将国家和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的廷议,却成为了各方势力相互攻伐、相互倾轧的“战场”,特别是究竟由谁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已然成为了焦点所在。最终,雍正主动请缨,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会同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署理此项差事。在这期间,雍正除了展现了其非常高明的政治头脑外,更是体现了其极为卓越的“汇报艺术”,进而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雍正清查户部,可谓是给了八阿哥胤禩以沉重一击。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灾患,康熙在问询太子胤礽解决方案的时候,胤礽则是完全的不知所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则是对此“侃侃而谈”:“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次百姓不是遭受黄患之苦,自从皇阿玛登基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何,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三十年之久,遍览古册,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所以,此次黄河发大水不因人事,纯属天灾,皇阿玛怀忧民之心则可,抱自疚之意则不必。”胤禩之所以如此回答,除了是借题发挥,拍一拍康熙的马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引导康熙认为,黄河遭灾,实际上损失并不大, 进而不必着急赈济,反倒是应该静观其变。而八阿哥胤禩也正是要用这样“混淆视听”的方式,来掩盖国库空虚的事实。至于此时的国库为什么会空虚,实际上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康熙朝的前中期,整个国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包袱”。康熙刚刚继位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风起云涌。刚刚将各地的动乱肃清,康熙也完成“擒鳌拜”以实现亲政,“三藩之乱”随之爆发。平定了叛乱,紧跟着康熙又武力收复了台湾,并且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而此时,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康熙又连续三次“亲征噶尔丹”,稳定了北部局面。就这样,经历了前后长达几十年的战火洗礼,让国家始终处于“透支”状态,国库一直没有攒下钱来,况且此时还要应对西北、西南持续不断的动荡,国库紧张,已是康熙朝时期的常态。另一方面,就是国库的银两为官员们所挪借。借取国库存银的官员,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清朝时期官员俸禄并不高,有些时候真的是不靠借取难以维继基本的生活,如隆科多就是如此;其二,就是有些官员,借用国库存银,为己所用,进而以此获利,如后来为康熙发现并处置的邓元方等三人;其三,就是朝廷挪借成风,为了顺应朝堂上的“潮流”,不被人说是“故作清高”,而主动借取银两,算是向官场不正之风献上了“投名状”,如陈文胜等人。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挪借国库银两,如果不是当时主管户部的皇子,即八阿哥胤禩的首肯和默许,很难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库亏空如此,胤禩可以说是难辞其咎。而胤禩之所以如此,还是为了所谓的“人心”。生活困难的官员,因为国库的银两,缓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必然对于八阿哥胤禩是感恩戴德;利用国库银两牟利的官员,则将胤禩看作是自己的“财神爷”和后台支柱加以推崇;至于想着随波逐流的,也会因为胤禩给予他们的方便,而使之最终目的的达成而对胤禩产生好感。于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不管从哪方面的人来讲,胤禩都将获得朝堂上的舆论支持,这也是八阿哥胤禩所最想看到的。由此可见,雍正向康熙揭露了户部的现状,不仅给了八阿哥胤禩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将其自以为是的“假仁假义”呈现在康熙面前。特别是胤禩在用国家的资源,赌上的是朝廷的安危去邀买人心,这一点必然是为康熙所厌恶的。雍正通过太子胤礽举荐南下,可谓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实际上,当雍正当众揭露出国库空虚的现状的时候,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就应该由他来亲自接下。一来,此时的雍正必然要对自己的清查户部的行为负责。户部的“马蜂窝”是雍正自己捅的,并且,先在直隶购粮应急,再派钦差大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案也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此持有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难免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更为重要的是,仅仅在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完攻击后,自己这面却没有任何的举动,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的表现,必然也会招致康熙的厌恶。所以,雍正必然要接下这份差事,好让自己此前的一系列言行能够自圆其说。二来,雍正这也是在主动迎合康熙。“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雍正在朝堂上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康熙对于皇子们署理政务的态度,那就是要积极参与其中,要多多的献言献策,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皇子们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毕竟“宗室与国同体”。所以,雍正也是在用自己积极的朝堂表现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来博取康熙对其的好感。三来,此举也是为了“深入虎穴”,对于“八爷党集团”进行一次摸排。江南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八爷党”特别是九阿哥胤禟“小金库”的所在地,这里上至官员,下至地方富户豪强,都与“八爷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雍正也可利用此举,摸清“八爷党”的真实实力与地方支持势力,算是一次“知己知彼”的机会。然而,雍正明知道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式应该由他去接,可他却没有自己提出,而是走由太子胤礽的举荐这条路,可谓是非常的巧妙。首先,这是做给康熙看的。此时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太子胤礽。而此时康熙最不想看到,也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众位皇子觊觎太子之位,进而对胤礽进行打压和攻伐。而雍正这样的行为无疑就是一种“示弱”,一方面,这是在极力的肯定并且维护太子胤礽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向康熙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雍正是太子胤礽的人,是支持并且帮助胤礽的。于是,在面对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对储君之位不断不发起冲击,并且胤礽已然是有些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如此的表现必然会让康熙欣慰,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势力平衡的角度来说,他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康熙的青睐。其次,这是做给太子胤礽看的。在此之前,太子胤礽因为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对其略有微词,而雍正通过此举,重新将太子抬上高位,算是让胤礽放下了戒备之心。并且,雍正通过此举表明的是他自己对于胤礽本人的重视,不仅可以让胤礽对其更加的信任,与此同时,也让胤礽有了可以通过“荐人得当”获取康熙褒奖的机会,胤礽必然也是满心欢喜。于是,通过胤礽的举荐,雍正得到了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机会,并且事成之后,被成功加封为雍郡王,更赢得了康熙的认可,算是收获颇丰。在整个过程中,雍正的“汇报艺术”,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纵观雍正清查户部,到获封钦差大臣,雍正的三次“汇报”,不仅展示其卓越的政治思维,更是让其获的绝对的主动权。朝堂上,当得知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国库存银时,十阿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皇阿玛,户部是八哥奉旨该管,四哥这样做是越俎代庖。”而雍正给出的回答是:“户部是八弟该管,但是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短短的一句话,雍正却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息:其一,户部是八阿哥胤禩主管,雍正去查结果遭到了十阿哥的质疑,这是明显的“拉山头”和“自我保护主义”。其二,雍正前往彻查,是遵照康熙的指示精神办事,为的是国家,而没有私怨。其三,雍正特别强调要向康熙汇报的同时,还要向太子胤礽汇报,这是在肯定了太子胤礽地位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太子胤礽的“不知情”进行开脱。而更重要的就是这个第三点,在康熙面前肯定太子的地位,表明自己对于胤礽的支持,这无疑会让康熙非常的欣慰,可谓是说到了康熙的心坎。有了这样的铺垫,此后的一切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而在太子胤礽的府上,胤礽正在发泄自己对于康熙以及朝堂上的反对势力不满。“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见了皇阿玛就像老鼠见了猫,老八他们几个还时不时给我下药儿,还有人背着我向皇阿玛邀功,我这太子窝囊哪!”而雍正的回答则是:“太子爷,我到户部清查账底,本为了给您提个醒,没想遇到那当口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决不是为了邀功!”这样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了让太子胤礽打消对于雍正本人的怀疑,毕竟胤礽如此的口风已经表明了自己的不满,雍正也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在下朝之后马上登门进行解释,并且时刻从太子胤礽的角度出发,这是用低姿态来消除二人之间的误会,避免自己“好心办了坏事”。紧跟着,雍正主动向太子胤礽询问自己该不该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二哥,您说,这差事我不去还有谁愿意去?”之后,更是非常激动的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太子,千里泽国,百万灾民,可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为皇子,臣愿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个人的荣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而这样的处事方式,更加展现了雍正清晰的思路。第一,雍正没有越级汇报,这是对其当前直属上级,即太子胤礽的最大尊重;第二,雍正全部是以大处着手,丝毫没有强调自己的利益得失;第三,依旧是以对待储君的方式对待太子,时刻强调太子胤礽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这样的解释,这样的方式,既让康熙满意,也让胤礽满意,算是收获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而相比较于雍正,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处事方式只能用“愚蠢”来形容。雍正刚一说出前往户部彻查,十阿哥就予以了质疑和抵制,再加上后来户部问题的暴露,明显是有“欲盖弥彰”之意。而在此后,胤禩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人气”,丝毫没有想到“将功折罪”,并且更是用辞职的方式来逃避“追比户部欠款”,更加令康熙对其感到失望和厌恶。由此可见,但从“汇报能力”的这个角度来说,胤禩与雍正之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雍正正是通过他清晰的思路和卓越的“汇报艺术”,以“示弱”的方式表明态度,进而获得康熙的赏识与支持,获得太子胤礽的信任,同时再用鲜明的形象对比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打击,最终使得其获得更为稳定的朝堂地位,足可见其的能力与谋略。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一、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二、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此话怎讲?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顺治即世祖福临(1638∽1661年)在位(1643年∽1661年)。6岁登基,是有名的少年天子。开始时岁小叔父摄政。1651年正月,14岁亲政。通晓治国之道,颇具文之风。治国策略由武攻转向文治。推行休生养息稳定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虽然他儿子几个,康熙是他的第3个儿子。但要选一个合适的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不是儿戏。他要放心的把皇位传给他,便皇位更稳固,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稳定。要守住江山,稳得住人心,推动的发展。符合这个标准的也只有康熙了。康熙(1654一1722年)。在位(1661年一1722年)。沉着睿智,勤奋仁孝。是符合传统内圣外王尺度的人选。事实证明顺治的判断,康熙也没辜负父亲的厚爱。把个国家治理的杠杠的。并开创了伟大的局面康乾盛世。居于治国安邦富民的考虑,所以顺治才打破传位立长不立幼的规距,选择了第三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顺治得天花24岁便早逝。否则他会看到伟大的盛世。五阿哥永琪,荣亲王,在乾隆登基的第六年,1741年二月出生。是乾隆非常喜爱的一个皇子,因为永琪出名好学,才华横溢,善骑射,精通满文和汉语。乾隆帝曾一度的想离五阿哥永琪为太子,可惜永琪只活了26岁,英年早逝。一般像晋封亲王的,基本上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只有五阿哥,永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亲王,而且还是荣亲王。封亲王还能得“荣”字,也是被乾隆帝给予厚望,因为荣字本来就是十分尊贵,可见五阿哥永琪确实非常的乾隆的喜爱。乾隆皇帝在永琪死了20多年之后,在外国使臣面前也毫不吝啬的表达,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如果永琪不死乾隆很大上会把皇位传给永琪。《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荣纯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永琪虽然只活了仅仅26年,但确实是非常得乾隆的喜爱。历来母以子贵,加上儿子又非常受宠 ,自从永琪的母亲柯里叶特氏,生了永琪以后在后宫的位置也是不断上升。永琪的母亲为什么止步于愉妃的位置呢?愉妃本身并不得宠永琪的母亲愉妃,在乾隆潜邸是格格的身份,相当于侍妾。据说在乾隆还没娶富察皇后的时候,乾隆的府里有八九个格格,其中就有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1727年,乾隆皇帝与富察氏大婚,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嫡福晋。1735年乾隆登基。然后大封后宫,永琪的母亲被封“海常在”(估计是因为珂里叶特氏,也称海佳氏,所以才封海常在的)1737年,被封为海贵人,1741年,生永琪,晋封愉嫔1745年,晋封愉妃1792年,死后追封愉贵妃乾隆册封愉妃:朕惟化理肇于宫闱。令仪是式。功容凛夫图史。位序宜崇。爰贲徽章。用昭懿典。咨尔愉嫔海氏。性生淑慎。质秉柔嘉。力佐椒涂。恒服勤而弗懈。荣分象服。早敬慎而无违。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愉妃。尔其祇承休命。愈怀谦抑之衷。式荷鸿禧。永迓骈繁之祉。钦哉。从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在后宫嫔妃位置的轨迹上来看:乾隆登基前,永琪的母亲根本不受宠,伺候乾隆十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乾隆在登基之前,可能是真喜欢富察皇后,也可能是为了保证嫡系血脉先诞生,所以自从乾隆皇帝大婚之后,特别宠爱富察氏,到1731年,五年时间给乾隆生下了两个嫡子和一个嫡女。乾隆登基后,宠爱别的嫔妃。纯慧皇贵妃生了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皇子,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十来年里,淑嘉皇贵妃和纯慧皇贵妃,从两人频繁生子上可以看出,两人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珂里叶特氏自从1741年生了永琪之后,再无所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皇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永琪的母亲并不得宠爱。估计就连永琪也是侥幸怀上的。乾隆后期,皇帝总是会喜新厌,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所以在乾隆后来的时候令妃比较受皇帝的宠,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爬到贵妃的宝座,最后因为儿子当上皇帝追封为皇后。而愉妃,五阿哥年轻早世之后,一个本身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受宠的儿子已经死去,所以在妃位上想要在晋升,真的不太可能。永琪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愉妃,其实从刚开始到最后一直处于不受宠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愉妃的性格或者是不够貌美,总之是没有被皇帝放在心上的一个妃子。愉妃的母家不够显赫,自己也没有什么手段愉妃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这个员外郎在京城一抓一大把高官权贵的地方,员外郎这个官实在不起眼。所以曾经在乾隆潜邸的时候,以格格的身份存在,这个大多数都是一些官位不高的官员家,把自己的女儿直接送到府里。在后宫:母家不显赫的话,在后宫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像家里非常显赫的,嫁给皇子不是嫡福晋就是侧福晋。在后宫受宠就有孩子,有了孩子位置就能提升。后宫也有家族不够显赫的女子,像令妃,刚开始是个宫女。凭着自己的心计,手段,一步一步的爬上了贵妃的宝座。所以在后宫里,要么家族显赫家族不够显赫的,得自己有手段。受宠儿子永琪英年早逝,低调的生活在后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高宗诸妃有子女者: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涂女。女二,皆殇。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子一,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子一,殇,未命名。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从1741年永琪出生到1745年,珂里叶特氏,从海贵人—愉嫔—愉妃。1766,儿子五阿哥,永琪去世。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1.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从常在到贵人,用了六年(1935年到1941年)。生了儿子得的晋封,在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又升到了妃位。纵观后宫,向愉妃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生了五阿哥永琪,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实在太不受宠了。虽然不太受宠,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活到79岁也算是得到善终。2.虽然不受宠,但是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这里从他的儿子五阿哥可以看出来,五阿哥永琪有能力,满语和汉文都很好,骑射也好。大清皇族的祖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所以好的骑射当然受皇帝的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五阿哥的英年早逝,不然皇位还真有可能是永琪的。能教出一个可以让皇帝想立太子的儿子,愉妃自己本身肯定足够优秀。可惜不对乾隆的胃口。3.低调的生活在后宫也是聪明女子的一个选择。可能愉妃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不然也不会培养出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可是随着儿子五阿哥的死亡,也带走了愉妃的希望。在后宫一个没有儿子靠山的女人。只有低调的活着,很显然愉妃在永琪死去之后,活的很低调。加上儿子曾是乾隆最喜爱的皇子。至少可以在后宫平安到老,得到善终。后宫和战场一样。看看那么多早逝的皇子,还有年轻嫔妃的死亡,可以看出后宫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后宫里想要生存下去,那得有手段,有心机,要么就低调过日子。不然分分钟被人整死。再说愉妃儿子都没了,想要升皇贵妃,贵妃真的不太可能。再说妃位也不算是低。总结:在后宫想要妃位以上的位置,要么有荣宠,儿子,还有家族靠山愉妃这一生虽然没有多少荣宠,母家普通所以无法给自己当靠山。唯一的儿子在26岁也死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毅然的生存在后宫。低调,坚韧。虽然一生止步在妃位,但是得到了善终。活到了79岁。再说本身没了儿子,想挣也没什么可挣的。不如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的舒心。此后追封贵妃愉妃,死后是按着贵妃的葬礼办的。虽然葬礼的规格不如忻贵妃、庆贵妃的规格大。能在死后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给追封的哀荣,可见在皇帝眼里印象还是不错的。皇子?皇个锤子!虽然北周的皇室都姓宇文,可宇文化及并不是什么北周皇子,他的祖上也并不是什么北周的皇室宗亲,只不过碰巧姓宇文罢了。宇文化及的父亲,在北周时期就跟杨坚是穿一条裤子的人,隋朝建立后,宇文家功勋卓越地位显赫,而宇文化及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成为隋朝之臣。宇文化及本姓野破头, 但他并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人,宇文化及祖上都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军主,其祖父宇文盛年轻时,跟随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南征北战,功劳匪浅。西魏建立之后,宇文盛成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是宇文泰的心腹与左膀右臂,而北周建立之后,宇文盛扶摇直上,屡屡东征北齐,最终成为太子少师,拜上柱国。宇文盛的儿子宇文述,也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因为其父功勋,也备受器重,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时期,最非常信任宇文述,觉得他是个极其有前途的人才。不过,宇文述也不是一般人,他首鼠两端见风转舵,在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夺回大权之后,他又非常巧妙而及时地取得了宇文邕信任,依旧是朝廷里的风云人物。北周静帝时期,杨坚已经掌握了大权,当时北周重臣尉迟迥曾公然起兵反对杨坚,结果被宇文述所击溃,宇文述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因此获得了杨坚的信任重用。最后,宇文述帮着杨坚夺位建立隋朝,成为大隋功勋,有这样的祖父还有父亲,注定宇文化及是人生非同一般,他年少时期就倚仗祖父与父亲的威势不遵法度,经常胡作非为。宇文家跟隋朝皇室往来密切关系亲厚,宇文化及因此也成为了宫廷里的常客,宇文化及与杨广私交甚厚,更帮着杨广夺储,在杨广成为太子后,宇文化及入职内禁。由于宇文化及跟杨广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即便他犯再多的错,杨广也没苛待过他,甚至于杨广还把自己的长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越发目中无人不知轻重的宇文化及,在大业初年违背禁令,私下与突厥人做生意,被触怒逆鳞的隋炀帝盛怒,准备砍了宇文化及,因南阳公主求情得免。然而,隋炀帝对于宇文化及的宽纵信任最后也没得到好结果,隋末风云变幻,宇文化及竟在江都绞杀了他的恩人隋炀帝,并自任大丞相,成为隋末群雄之一。就在宇文化及绞杀隋炀帝,准备率众退守关中之时,半路生变,很多不满宇文化及的将领直接起兵反他,而宇文化及又受到瓦岗寨进攻,败退到了魏县。穷途末路之际,宇文化及在魏县称帝,但没多久之后,就受到唐军与窦建德部夹击,宇文化及最终被窦建德所俘诛斩,其首级被送去了突厥,交给了义成公主。从宇文化及的出身来看,他本身就跟北周皇室没什么亲戚关系,江山也不是他家的,而北周时期,宇文化及的父亲就很识趣地倒向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奠定了宇文家在隋朝的根基。宇文家与杨家过从甚密,根本就是一个鼻孔出气,宇文化及还没长大的时候,杨家已经掌握了北周社稷,而且宇文化及从来不是忠贞之人,只随利而往,做隋臣再正常不过。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在朝阳门码头的遭遇,用“鸿门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期间隐藏着诸多的陷阱和“杀机”,而最终四阿哥也成功破解了这一团迷局,渡过了这场危机。四阿哥回京,百官无奈之下,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圆满完成了筹款赈灾的任务,正在奉旨回京的路上。康熙为了表彰四阿哥解朝廷燃眉之急的功绩,加封四阿哥胤禛为雍郡王,同时,也提出了希望有皇子能承担追比户部欠款的职责,并且表达了追款的决心。这样一来,上至皇子贝勒,下至文武百官,凡是欠了款的都着了急,特别是欠款的大臣,纷纷来到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寻求帮助,就连康熙朝德高望重的魏东亭老爷子也来求八阿哥帮忙,这时,九阿哥胤禟提议要大家第二天去朝阳门码头为四阿哥、十三阿哥接风,而不知所措的众人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前往一试了。“八爷党”鼓动百官前往朝阳门码头的用意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四阿哥回京前已经知道了皇上册封郡王的旨意,既没有请旨谢恩,也没有面圣叩首,而直接先行接受百官朝贺,这种目无君父且自恃骄傲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康熙的厌恶;第二,百官宴请的理由非常明确,希望四阿哥在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能有所宽限,而此时,康熙还没有最终下旨确认担纲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皇子人选,一旦四阿哥大言不惭,谈及此时,必然落得揣测圣意、妄言朝政的口实,同样也会得到康熙的反感;第三,不管四阿哥是什么态度,百官宴请都属于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的无奈行为,以四爷的个性肯定要让百官们碰灰,这样一来好人“八爷党”来做,而四爷来唱这个“黑脸”,这些官吏四爷肯定都是要得罪的。“八爷党”就是希望借此给刚刚加封郡王爵位的四阿哥胤禛一个下马威,但是这样的伎俩还是没有瞒过四阿哥,大阿哥敬酒被回绝,八阿哥敬酒被回绝,十四阿哥敬酒也被回绝,十阿哥敬酒还是被回绝,最后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去。其实,摆宴敬酒仅仅是朝阳门码头“鸿门宴”里的一个“陷阱”,却不是真正隐藏的“杀机”。真正考验四阿哥的是就是帝王的仪仗礼仪,就是那些龙旗、宫灯和奏乐,以及整个的排场,因为这些细节关系到的是“僭越”之举,这才是这场“鸿门宴”的真正的核心关键和“杀机”所在。那么,是谁安排了这些“僭越”的仪仗礼仪呢?是“八爷党”么?是太子么?是其他皇子?还是皇子与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呢?答案都不是。这项罪名太大了,风险太高了,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蔽性,只要一查就能查到是谁主使,并且所要承担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就连太子也不敢如此行事,“精明”的“八爷党”和在官场上打拼多年文武百官更是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并不是他们中任何一方安排的。如果不是他们,那答案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康熙,是康熙自己导演、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康熙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出戏呢?这里要明确一点,四阿哥胤禛回京的日期和具体安排,大臣们并不知道,是九阿哥告诉这些欠款的大臣们的,因此可以看出,康熙一开始并没有让大臣们前去迎接,只是安排了众位皇子前去,叙一叙兄弟之情,仅此而已。大臣们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康熙的旨意,贸然前往也是有所顾忌的,所以魏东亭就成为了这件事情上的领路人和汇报人。康熙知道了大臣们准备前往朝阳门码头迎接四阿哥之后,这才将计就计,安排了这场“鸿门宴”的大戏,至于“八爷党”的这点小心思,康熙早就洞若观火,也并没有在意。同时,康熙并没有安排太子和上书房的三位大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前往,主要是因为这几位目标太过于明显,他们的到场就知道这是皇帝所为,所以让他们回避了,而是安排了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负责仪式的安排,这一点,从大阿哥与三阿哥指挥礼部司官姚典行动就能看的出。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四阿哥胤禛进行考验。首先,考验他有没有居功自傲,有恃无恐。虽然被加封了郡王,在康熙所有的儿子里面,是继大阿哥、三阿哥之后第三位被加封郡王的皇子,康熙担心四阿哥会得意忘形,因而用皇帝的仪仗和御用乐曲考验他,看看他是否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否有“僭越”之举,这是对他心态和性格的考量。其次,也是要看看四阿哥在受封之后的状态。是骄傲自喜,得意忘形,还是心中依然坚持忠君之道,先行叩谢圣恩之后,再接受百官朝贺,所以这一点,康熙借用了欠款官员这顿饭,对四阿哥进行了考验。再次,康熙也是在考验此时的四阿哥有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被册封郡王体现了康熙对于他的关注与认可,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膨胀的情绪和自我满足的错觉,对于“僭越”仪仗的态度,就是观察他对于皇位的态度;面对百官的朝贺,有没有借此进行拉拢,培植党羽,都是康熙关注的重点。最后,就是康熙就是要看看四阿哥自己对于出任追比户部欠款大臣的态度。如果担任这个差事,那么面前的人就是要自己去“逼债”的人,有兄弟,有故友,有功臣,可谓是困难重重,这也是让他提前先把这件事情的困难看清楚,再行考虑额,毕竟,这个想要这个亲王,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剧情中,有个小插曲,颇有深意,就是四阿哥胤禛同三阿哥胤祉的那段对话。三阿哥:“居士,你从何而来?”四阿哥:“来处而来。”三阿哥:“从何而去?”四阿哥:“去处而去。”三阿哥:“勘破味食,不饮酒,汝能持否?”四阿哥:“能持。”三阿哥:“饿着肚皮,不吃饭,汝能持否?”四阿哥:“不能持。”三阿哥:“我也不能持。”接受了康熙授意并且于四阿哥关系不错的三阿哥主动以提问的形式,旁打侧敲的告诉了四阿哥,你要知道你这个郡王是怎么来的,所以先去哪儿后去哪儿你自己要明白,赶紧去谢恩才是要紧的。四阿哥也听出了他三哥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酒是不会喝的,饭可以吃一点,要给诸位皇子和大臣一点面子,只不过八爷党的继位阿哥们步步紧逼,四阿哥只得带着十三阿哥愤然离场,扬长而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四阿哥进宫面圣,已经知晓了一切的康熙并没有召见,而是御赐了一席御膳给两位阿哥,这是对两位阿哥在江南办差的嘉奖,同时也说明了,康熙对于两位阿哥,特别是四阿哥胤禛在朝阳门码头这场“鸿门宴”上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四阿哥的认可也又增添了一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黄河泛滥,两岸良田尽毁。与狂怒不止的黄河水同样波涛汹涌的,是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原本是应将国家和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的廷议,却成为了各方势力相互攻伐、相互倾轧的“战场”,特别是究竟由谁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已然成为了焦点所在。最终,雍正主动请缨,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会同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署理此项差事。在这期间,雍正除了展现了其非常高明的政治头脑外,更是体现了其极为卓越的“汇报艺术”,进而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雍正清查户部,可谓是给了八阿哥胤禩以沉重一击。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灾患,康熙在问询太子胤礽解决方案的时候,胤礽则是完全的不知所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八阿哥胤禩则是对此“侃侃而谈”:“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次百姓不是遭受黄患之苦,自从皇阿玛登基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何,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三十年之久,遍览古册,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所以,此次黄河发大水不因人事,纯属天灾,皇阿玛怀忧民之心则可,抱自疚之意则不必。”胤禩之所以如此回答,除了是借题发挥,拍一拍康熙的马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引导康熙认为,黄河遭灾,实际上损失并不大, 进而不必着急赈济,反倒是应该静观其变。而八阿哥胤禩也正是要用这样“混淆视听”的方式,来掩盖国库空虚的事实。至于此时的国库为什么会空虚,实际上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康熙朝的前中期,整个国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包袱”。康熙刚刚继位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风起云涌。刚刚将各地的动乱肃清,康熙也完成“擒鳌拜”以实现亲政,“三藩之乱”随之爆发。平定了叛乱,紧跟着康熙又武力收复了台湾,并且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而此时,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康熙又连续三次“亲征噶尔丹”,稳定了北部局面。就这样,经历了前后长达几十年的战火洗礼,让国家始终处于“透支”状态,国库一直没有攒下钱来,况且此时还要应对西北、西南持续不断的动荡,国库紧张,已是康熙朝时期的常态。另一方面,就是国库的银两为官员们所挪借。借取国库存银的官员,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清朝时期官员俸禄并不高,有些时候真的是不靠借取难以维继基本的生活,如隆科多就是如此;其二,就是有些官员,借用国库存银,为己所用,进而以此获利,如后来为康熙发现并处置的邓元方等三人;其三,就是朝廷挪借成风,为了顺应朝堂上的“潮流”,不被人说是“故作清高”,而主动借取银两,算是向官场不正之风献上了“投名状”,如陈文胜等人。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挪借国库银两,如果不是当时主管户部的皇子,即八阿哥胤禩的首肯和默许,很难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库亏空如此,胤禩可以说是难辞其咎。而胤禩之所以如此,还是为了所谓的“人心”。生活困难的官员,因为国库的银两,缓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必然对于八阿哥胤禩是感恩戴德;利用国库银两牟利的官员,则将胤禩看作是自己的“财神爷”和后台支柱加以推崇;至于想着随波逐流的,也会因为胤禩给予他们的方便,而使之最终目的的达成而对胤禩产生好感。于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不管从哪方面的人来讲,胤禩都将获得朝堂上的舆论支持,这也是八阿哥胤禩所最想看到的。由此可见,雍正向康熙揭露了户部的现状,不仅给了八阿哥胤禩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将其自以为是的“假仁假义”呈现在康熙面前。特别是胤禩在用国家的资源,赌上的是朝廷的安危去邀买人心,这一点必然是为康熙所厌恶的。雍正通过太子胤礽举荐南下,可谓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实际上,当雍正当众揭露出国库空虚的现状的时候,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就应该由他来亲自接下。一来,此时的雍正必然要对自己的清查户部的行为负责。户部的“马蜂窝”是雍正自己捅的,并且,先在直隶购粮应急,再派钦差大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案也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此持有的是置之不理的态度,难免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更为重要的是,仅仅在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完攻击后,自己这面却没有任何的举动,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的表现,必然也会招致康熙的厌恶。所以,雍正必然要接下这份差事,好让自己此前的一系列言行能够自圆其说。二来,雍正这也是在主动迎合康熙。“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雍正在朝堂上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康熙对于皇子们署理政务的态度,那就是要积极参与其中,要多多的献言献策,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皇子们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毕竟“宗室与国同体”。所以,雍正也是在用自己积极的朝堂表现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来博取康熙对其的好感。三来,此举也是为了“深入虎穴”,对于“八爷党集团”进行一次摸排。江南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八爷党”特别是九阿哥胤禟“小金库”的所在地,这里上至官员,下至地方富户豪强,都与“八爷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雍正也可利用此举,摸清“八爷党”的真实实力与地方支持势力,算是一次“知己知彼”的机会。然而,雍正明知道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方式应该由他去接,可他却没有自己提出,而是走由太子胤礽的举荐这条路,可谓是非常的巧妙。首先,这是做给康熙看的。此时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毫无疑问是太子胤礽。而此时康熙最不想看到,也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众位皇子觊觎太子之位,进而对胤礽进行打压和攻伐。而雍正这样的行为无疑就是一种“示弱”,一方面,这是在极力的肯定并且维护太子胤礽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向康熙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雍正是太子胤礽的人,是支持并且帮助胤礽的。于是,在面对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对储君之位不断不发起冲击,并且胤礽已然是有些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如此的表现必然会让康熙欣慰,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势力平衡的角度来说,他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及康熙的青睐。其次,这是做给太子胤礽看的。在此之前,太子胤礽因为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对其略有微词,而雍正通过此举,重新将太子抬上高位,算是让胤礽放下了戒备之心。并且,雍正通过此举表明的是他自己对于胤礽本人的重视,不仅可以让胤礽对其更加的信任,与此同时,也让胤礽有了可以通过“荐人得当”获取康熙褒奖的机会,胤礽必然也是满心欢喜。于是,通过胤礽的举荐,雍正得到了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机会,并且事成之后,被成功加封为雍郡王,更赢得了康熙的认可,算是收获颇丰。在整个过程中,雍正的“汇报艺术”,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纵观雍正清查户部,到获封钦差大臣,雍正的三次“汇报”,不仅展示其卓越的政治思维,更是让其获的绝对的主动权。朝堂上,当得知雍正前往户部清查国库存银时,十阿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皇阿玛,户部是八哥奉旨该管,四哥这样做是越俎代庖。”而雍正给出的回答是:“户部是八弟该管,但是皇阿玛曾对儿臣说过叫儿臣平时多多留心国事,军政民务凡有重要建议,要随时向皇阿玛和太子奏陈。”短短的一句话,雍正却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息:其一,户部是八阿哥胤禩主管,雍正去查结果遭到了十阿哥的质疑,这是明显的“拉山头”和“自我保护主义”。其二,雍正前往彻查,是遵照康熙的指示精神办事,为的是国家,而没有私怨。其三,雍正特别强调要向康熙汇报的同时,还要向太子胤礽汇报,这是在肯定了太子胤礽地位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太子胤礽的“不知情”进行开脱。而更重要的就是这个第三点,在康熙面前肯定太子的地位,表明自己对于胤礽的支持,这无疑会让康熙非常的欣慰,可谓是说到了康熙的心坎。有了这样的铺垫,此后的一切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而在太子胤礽的府上,胤礽正在发泄自己对于康熙以及朝堂上的反对势力不满。“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见了皇阿玛就像老鼠见了猫,老八他们几个还时不时给我下药儿,还有人背着我向皇阿玛邀功,我这太子窝囊哪!”而雍正的回答则是:“太子爷,我到户部清查账底,本为了给您提个醒,没想遇到那当口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决不是为了邀功!”这样做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了让太子胤礽打消对于雍正本人的怀疑,毕竟胤礽如此的口风已经表明了自己的不满,雍正也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在下朝之后马上登门进行解释,并且时刻从太子胤礽的角度出发,这是用低姿态来消除二人之间的误会,避免自己“好心办了坏事”。紧跟着,雍正主动向太子胤礽询问自己该不该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二哥,您说,这差事我不去还有谁愿意去?”之后,更是非常激动的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太子,千里泽国,百万灾民,可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为皇子,臣愿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个人的荣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而这样的处事方式,更加展现了雍正清晰的思路。第一,雍正没有越级汇报,这是对其当前直属上级,即太子胤礽的最大尊重;第二,雍正全部是以大处着手,丝毫没有强调自己的利益得失;第三,依旧是以对待储君的方式对待太子,时刻强调太子胤礽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这样的解释,这样的方式,既让康熙满意,也让胤礽满意,算是收获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而相比较于雍正,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处事方式只能用“愚蠢”来形容。雍正刚一说出前往户部彻查,十阿哥就予以了质疑和抵制,再加上后来户部问题的暴露,明显是有“欲盖弥彰”之意。而在此后,胤禩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人气”,丝毫没有想到“将功折罪”,并且更是用辞职的方式来逃避“追比户部欠款”,更加令康熙对其感到失望和厌恶。由此可见,但从“汇报能力”的这个角度来说,胤禩与雍正之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雍正正是通过他清晰的思路和卓越的“汇报艺术”,以“示弱”的方式表明态度,进而获得康熙的赏识与支持,获得太子胤礽的信任,同时再用鲜明的形象对比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打击,最终使得其获得更为稳定的朝堂地位,足可见其的能力与谋略。作为一心想登上皇位的老八胤禩。为什么一开始不在康熙帝面前好好表现,接下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差事呢?如果是不想过于表现自己,那么又为什么偏偏接下了追查刑部冤案一事呢?一、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南方赈灾谈起: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着重出场的皇子一共有九个,所以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的第一部名字就是“九子夺嫡”。而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要说最像康熙帝的,还真的得属老八胤禩!虽然该剧表面上把康熙帝刻画成了一个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君主,其实这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由于康熙帝晚年倦政,导致朝廷腐败,灾难频发,苍天之下,民不聊生。这一点康熙帝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一开篇他就自己说了:“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康熙帝推卸责任的做法可谓是炉火纯青,谁不知道太子胤礽在你手中就是个傀儡,哪有他表现的机会。而这次出了问题了,不先想怎么解决,却先想的是把责任推到众皇子的头上,再选一个皇子,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整部剧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九个皇子之间的矛盾,而是老百姓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老百姓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跟君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康熙帝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敢于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还得有视死如归的心态,宁可留下骂名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实现改革的最终魄力。显然,在这一点上,老八胤禩确实离康熙帝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对于老八胤禩来讲,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贤”字,所谓的“贤”就是谁也不得罪,如果非要得罪,那就得罪老百姓,反正他们也没话语权。而他最看重的恰恰是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利益,他认为只要大臣们和读书人这些具备话语权的人拥护,那么登上皇位就是理所当然。二、所以,在面对南方赈灾这件事上,老八胤禩想的却是怎么忽悠过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黄河每年都要泛滥啊,官员每年都会虚报受灾人员啊等等理由来搪塞康熙帝。其实本身就是在打太极,毕竟户部是在自己管理之下,亏空这么大,自己有责任。同时呢想通过拍康熙帝的马屁来转移视线,拍马屁的同时还恶心一下太子胤礽,毕竟一开始太子的表现康熙帝就不满了。后来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去扬州一带赈灾,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来自老八胤禩一边。毕竟这里是他的势力范围,其实如果他来赈灾的话,岂不是水到渠成?包括后来的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要知道户部本就是归他管理,谁借钱谁没借钱,他是一清二楚,按理说他最适合追缴。而且如果是他追缴的话,最起码老十的欠款是能很快还上的。即使在康熙帝的角度来看,也是老八胤禩是最优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不争取呢?简单地来说,南方赈灾和追缴户部欠款这两件差事,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得罪的还是官员和士绅们,而这两种人都是老八胤禩赖以立身的根本,动了这个根基,他就失去了夺嫡希望,况且他也不想得罪人,毕竟是“贤王”嘛。更重要的是,他以为他这样做是在学康熙帝,是在学圣君,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康熙帝临终前自己就说了:“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这是老八胤禩不接那两个差事的根本出发点!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大战略上面的不接,但在实际情况下,老八胤禩不接这两个差事,其实是有个深藏不露的打算,这个打算就是以静制动,这也是他夺嫡的一个策略。此话怎讲?三,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差事的难度:第一件事,黄河泛滥,水淹千里,灾民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些灾民没有好好安置的话。到时候就不是水患了,而是人患,百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百万义民,那时候水淹的就不是老百姓,而是京城了。有了这个基础,也就表明这件事必须要办成!而办成这件事有难点,所谓的难点,无外乎钱粮人:钱,户部已经空了;粮,附件省份已经无粮可调;人,扬州一带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从这三方面来看,老四胤禛基本无胜算,其实不光我们这么认为,连太子胤礽也这样认为:“没把握就不要去了,两百万两银子你向谁要?就算筹到了,还不得得罪一大帮子人。老四,你是我的人....”太子重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办成了,老四胤禛得罪一群人,最后太子胤礽背锅。这是没办成,那就是大祸临头,最终这笔账也会算到太子胤礽头上。搞不好,太子的位置都坐不稳,这就是太子胤礽担心的事情!太子会这样想,老八胤禩同样会这样想,这件事不管老四胤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太子胤礽不利。虽然自己没有接这个差事,不加分,但是也不扣分啊,而太子胤礽扣了分,彼消此长,岂不是等于自己加了分?后来他写信给任伯安让他死抗,也就可以看出,他确实采取的是这个策略!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同样的道理,老八胤禩也有智囊团,也能分析出欠账的都是哪些人,况且他又管着户部。他心中跟明镜似的,最终追债只会追到康熙帝头上,到时候成功了,得罪了康熙帝,失败了,得罪了众臣。而现阶段老八胤禩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给康熙帝解忧,更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扳倒太子,这是他从剧情一开篇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八胤禩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别看他能耐的不行不行的,其实真办起事来,并不成!仅仅从他管理的户部亏空这么多就能看出,他确实能力有限。即使真去赈灾了,也不过是走走过场,下面的官员还不知道怎么忽悠他呢,最终能不能成功,很难保证!同样的道理,追缴户部欠款,本来户部就是自己管的,自己借出去的银子,自己再去要回来,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而让老四胤禛去干那两件事,不仅自己这边的官员仍然汇集在自己一边,连曾经不是自己这边的官员也能拉拢过来。为了扳倒太子胤礽,他才迫不及待地接下了刑部冤案一事,前面一期也讲的很清楚,包括张五哥被顶罪,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一手策划的。甚至送了一个乔姐还不够,还收买了阿兰,让阿兰到老十三胤祥府上当卧底,当然后来阿兰被老十三胤祥感化了,这件事不提。总之刑部冤案,是老八胤禩在前面两件事太子胤礽大受打击之下,在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疑虑增大的前提下,发起的一次强有力攻击。当然,由于出现了破绽,康熙帝面对图里琛大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说到底,老八胤禩在夺嫡阶段的策略就是,凡是对太子胤礽有利的事一概不做,不管朝廷需要不需要。凡是对太子胤礽不利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不管是给任伯安写信,还是怂恿魏东亭去告发太子,还是把太子胤礽卖官的事捅给老大,甚至后来伙同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胤礽调兵手谕。此人心狠到这个程度,接刑部冤案,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还是搞错了一件事,他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基础不是人民,而是官僚和士绅,外加读书人。因为这些人才掌握话语权,穷苦老百姓根本不会知道你“贤”不“贤”,能传播你贤的人不会是穷苦老百姓!这一点,后来的雍正帝也搞明白了,最后也对弘历说:“不要学你皇阿玛,要学你皇爷爷,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老八胤禩这样的人很多,老四胤禛这样的人极少!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作为“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延续文帝的治国方略,与民休养生息,释放社会生产力;他大胆削藩,加强朝廷的控制能力。然而,他依然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可,这个人就是他的生母窦太后。窦太后共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她更喜爱次子刘武。实际上,刘启在汉文帝刘恒诸多子嗣中并不是老大。在文帝继位前后,他的几个孩子相继离世,刘启自然成了长子。据《汉书》记载:“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刘启比老爸刘恒从容多了,他先后生下十四个儿子。刘启要传位,选择的余地实在很大。但是老妈窦太后始终想让二儿子梁王刘武继位,不希望刘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这件事又该如何看待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继位不久,还没有册立太子。一日,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兄弟二人在殿内设宴饮酒,十分热闹融洽。喝着喝着,刘启有了明显的醉意,他给弟弟刘武夸下海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汉书》)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确信没有听错,立即推辞。尽管这样,刘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刘武看来,哥哥心里装着他,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不是说酒后吐真言么,刘武自然是喜不能禁。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当时,窦太后已经因病失明,平时一听到听到梁王的声音就很是高兴。现在,听说景帝愿意将皇位传给他,就深感欣慰。事实上,在和梁王那次痛饮之后,汉景帝刘启还生下了十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后来成为皇帝的刘彻。即使刘启儿子一大把,窦太后依然想要梁王继位,实在反常。窦太后执意让幼子继位的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她对梁王的过分喜爱。疼爱幼子是人的正常心态,刘武一出生,窦太后就很是溺爱。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方圆三百里的东苑里,亭台宫殿相连长达三十里,犹如皇帝一般千骑万乘,常常游猎,出则封到,入则警戒,富可敌国。窦太后对这个儿子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是在窦太后心目中,梁王刘武是比刘启更合适的帝王人选。虽然刘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帝王,而他年轻时候并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太子时,刘启曾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下棋,对弈中刘贤语言不恭,双方发生争执,结果刘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他的暴戾霸道让窦太后很不满意。两个儿子摆在一起,窦太后觉得刘启并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而刘武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我们从七国之乱的平定上就可以窥到一二。史载:“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七国之乱是西汉初年的心头大患,在抵御吴楚联军,巩固长安后防中,刘武率领的梁军和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战功。能和名将周亚夫相比,刘武没两下子还真不行。窦太后更加倾向于了刘武。刘启已成皇帝,岂可轻易更替?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希望刘启立刘武为储君,以便在他去世后让刘武继位。当时一批朝臣反对这个想法。因为有窦太后的力挺,刘武暗中刺杀反对自己的十多位朝臣。刘启很是生气。窦太后立刘武的心思最后停滞在公元前149年。那年四月,汉景帝刘启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

汉景帝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窦太后还要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兄弟梁王呢你怎么看

4,熹妃传皇子健康度怎么看 熹妃传皇子健康度攻略

皇子健康度越低,皇子心情值就降的越快。经常看到健康度100的皇子心情还有130,健康度60的皇子心情已经是0了。是否早点治疗还是看小主~皇子心情值低不会影响健康度,但是打架的时候可能会不上场。皇子心情170以上,学习课程加一次+12值为最高值。建议每次学技能都把皇子心情刷到170。

5,古代怎么惩罚皇子的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您好,这要看轻或者重的,如果轻的话,就是关禁闭,不让走动,或者打几大板!重的话就惨了,不但关禁闭,还不给食物,幽禁或者直接取消掉争夺皇位的资格,不过一般不会闹出人命的,如果犯的错误大到毁灭国家利益的话,就直接给皇子一丈红,就是那木板打腰的部分,打断为止,这时候刚好皇子的衣服上有1丈长的血迹! 提问 就是把救灾的物资弄丢了 回答 如果不得宠也没有替罪羔羊需要交给宗人府处理了,是没有出头之日了 但一般去赈灾的都是得宠的都会找到替罪羔羊不会很严重,顶多就是罚年奉,关禁闭 提问 救济灾区县级别,朝廷出多少合适,末期的王朝,异姓王物资充足的那种 回答 一般灾害反应到朝廷就要开仓放粮你说这种物资充足不需要捐赠,只有为了讨好皇帝才会捐赠 县级在古代也到不了闹上朝廷的地步 更多5条 

6,皇子赈灾住哪

在中国历朝历代,只要脑子没有坑的,就不会去赈灾。只有没有经过帝王教育的人才会做出赈灾这种蠢事。1、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灾后,你赈灾,人口聚集,只会导致死亡人数更多。在一次感冒传染都会死亡的古代,恨不得灾民分散,还去赈灾?2、贪官污吏会把赈灾的钱粮大部分贪污掉,最后到灾民口中,只会是被替换后的陈粮,或者污粮,灾民吃了,闹肚子都会死一批人。3、电视里面,什么插筷子不倒,普通年景的百姓都吃不到插筷子不倒的饭好不好,只会让更多的人不去劳作而且吃救灾粮4、灾害过去后,你怎么让吃惯救灾粮的人回去种地?所以,别想什么皇子赈灾,根本就是个笑话,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中国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景公时期,就执行的是以工代赈。并且这种方法延续了3000年。一旦出现灾害年份,各地政府会拿出一系列的水利开荒等工程,让灾民变成一个一个小队进行基础建设。国家用最少的钱粮养护最多的灾民。皇子赈灾……这是多无耻的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呀,没有常识,没有历史。如果真的古代有皇帝用赈灾的方式去救助灾民……一定是一个讨好儒家罔顾百姓生死的昏君。

7,正妻成长攻略怎么增加名声

正妻成长攻略名声提高方法攻略特殊属性名声,可以通过一些特殊剧情(谨防剧透过多不说)获得,而最好的获得方式是——品莲会!品莲会胜利可以获得两千两和名声,并且每年都有~实在是不容错过。保证至少在容貌女红、才艺心智、言谈品德这三组数据中有一组出众。品莲会的题目都不难,知识点很浅显,实在不会百度搜索一发就能知道。一,刚入游戏的中秋,答对三个问题,触发书生剧情。提高名声。二,是不要错过每年七月的品莲会。数值超过60即可进入考核项,比如女红,容貌超过60,就可以进入品莲会的第二项。问题答案我记得分别是,祈求姻缘,京绣,十五岁。如果不是大礼包玩家,每年七月都不要安排出游和接受邀请,要雷达不动的去参加。不但可以提高名声,而且还可以有奖金。三,某项数值很高。比如我刷才艺,有一次触发剧情,琴声被外面人听到,传颂什么的(这个好像很难刷,我也只出现过一次。)四,赈灾。第二年八月前,在商会屯粮。当爆发饥荒,捐粮。正妻成长攻略声望提升方法1、婚前的名声呢,每年七月去参加品莲宴,在护国寺的。参加女红和容貌最容易,都超过60就可以了。2、第二年八月赈灾,给三皇子米,10石米是10名声,30石是30,再多米也是30名声,没有提前屯米,可以捐钱,但是会捐全部,所以提前准备米。3、婚后声望在正厅招收奴仆。第三年重要是品德,用衣服刷很快的,没事出去逛的时候记得去寺庙。每年正月去会有格外各个属性+3。去寺庙会遇到卖镯子的人,你懂得。这样佳人帖的属性基本没压力。第三年我主要是刷好感拿衣服,首先在这三年中你和闺蜜,蓝颜互动的时候一定要穿姨娘送你的衣服,加好感像坐了火箭一样。姨娘还是有一手的!!!第三年的时候,不要觉得你女红好了,就不想花钱去什么绣阁绣了,绣阁省时间啊,去一次一套嫁衣刷一个家人30的好感。这三年除了正月,我基本没给正房母上大人请过安,基本都是靠送绣品拿的好感。主要刷好感集中在第二年5月左右开始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上半年都是卡在触发事件的好感,如果大幅增加,你只需要找教养嬷嬷帮你约,或者对方约你的时候换好衣服,好感那是噌噌的长。

文章TAG:初年传皇子赈灾攻略  为妃作宰皇子攻略  初年  皇子  赈灾  

相关文章

  • 大侠立志传滋补鲜肉汤获取攻略

    在大侠立志传游戏里,玩家可以在大梁城繁华似锦楼伙计处购买滋补鲜肉汤,玩家在使用食物后可以恢复血量或者提升属性,游戏里有着丰富的食物系统,有着大量的食物和食谱等待玩家解锁。..
  • 我的世界怎么删除已购模组

    我的世界玩家购买了很多的模组插件,但是有可能遇到不兼容或者是好友无法进入的问题,想要把世界里面的插件删除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其实只需要在组件管理里面就可以删除了。..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