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单机攻略 - 官居几品攻略全部结局,小游戏官居几品怎么提高能力

官居几品攻略全部结局,小游戏官居几品怎么提高能力

时间:2022-10-22 17:45:30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小游戏官居几品怎么提高能力

官居几品的能力属性是不能自己加的,它是按照“智谋÷20”来计算的。所以你专门去刷提高“智谋”属性的事就行了,比如去“书院”,去“诗会”,或者去“酒肆”点加智谋的食物等等。祝你通关!
这个游戏最近挺火的诶,我是已经通了,而且试过了很多种结局了!哈哈哈!楼主你问的这个,我给你个地址,这里的攻略超级详细,我不信看完你不通!

小游戏官居几品怎么提高能力

2,官居几品攻略

官居几品通关全流程在哪浏览,游戏开始时能够选择是否使用属性改进和妾室福利,使用妾室福利没有刷好感的剧情。攻略仅提供要点提示和步骤参考以供通关,每关在实现通关条件的情况下仍有很多自由时间,能够自行探索游戏内容。怎么娶柳叔孝?一开始其实是无感的,后来看着他对我是真的好,感觉特别特别喜欢他。不知道有没有他的攻略,以及那些皇子的攻略番外有云佑男变女嫁给叔孝那个苏大夫就是苏浅语,云佑是女的,她是和柳叔孝指腹为婚的云悠专情线和花心线不影响结局,但剧情不同。京城可攻略三位妾室:晚上去青楼的花魁(陆华浓)、(沐)锦娘、(郑)娉婷。每次见面(需花销金钱)新添一些好感,好感达到100见面时能够娶,花销100万。8.妾室聊天一次加好感,并且能够无限赏赐加好感,一次花销10万(柳未央5千,陆羲和1.1万)。晚上去妾室那里在详情内可更改妾室位份,提升位份新添宠爱,降低位份减少宠爱,减的比加的多。怀孕、流产、难产、死亡状况:妻妾好感宠爱高易怀孕,洛青青因为身子原因怀孕几率低。妻妾好感低于100,流产;妻妾宠爱高于50,基本就不会小产。可根据SL刷怀孕和避免流产、小产。妾室宠爱值7位(不包括7位),苏浅语怀孕会难产而死。永安侯、顺天府尹以前即使妾室>7位,如果苏浅语好感、宠爱>1000(该数值参考妾室福利)尚不会难产,永安侯、顺天府尹时妾室>7位一定会难产。通州街道随机触发绝情丹剧情,购买则次月苏浅语死亡。我们进入游戏看看,进入游戏角色选择界面,我们第一次看到游戏内的人物模型,给我第一眼感觉是原画的还原度还不错太细致,而模型的精细度还很好呢游戏的捏脸可以点部位来进行选择搭配,而且不一样各类特征都有特定的要求,就我就不逐一细说了王s牌对决是玩家能够通过自己的爱好来进行调整!

官居几品攻略

3,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答:不办,才是准确!1、官,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是为你走关系。2、你没有把他当亲戚呵护,而是在害他。3、人,光明正大,靠自己努力才是硬核。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答:不办,才是准确!1、官,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是为你走关系。2、你没有把他当亲戚呵护,而是在害他。3、人,光明正大,靠自己努力才是硬核。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答:不办,才是准确!1、官,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是为你走关系。2、你没有把他当亲戚呵护,而是在害他。3、人,光明正大,靠自己努力才是硬核。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按照杨乃武女儿杨濬的回忆,当时被摘掉顶子的官员,其实只有三十多人,许多人之后又官复原职,有的还升了官。受冤主角之一的杨乃武被判杖刑一百,罪名是不应该和小白菜同桌吃饭(其实当时和她同桌吃饭的的还有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并不存在单独吃饭的情形),但是朝廷表示杨乃武不知道避嫌,有失体统,所以不但杖责一百,并且之前被余杭知县刘锡彤革去的举人身份也不给恢复。小白菜也被判杖责八十,理由还是和杨乃武同桌吃饭,不该让杨乃武教她认字,说她不守妇道。不过当时狱卒对他们二人非常同情,棍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棍算十棍,只是做做样子。杨乃武出狱的时候,家人买了新的衣服去接他们,杨乃武和小白菜最后被放出来,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十分伤心,杨乃武反而劝她们不要伤心,这时杨乃武看到来接他的汪树屏、吴以同等浙江籍贯的京官,立刻上前跪在地上,感谢这些道义之交,谢谢他们虎口救人,汪树屏等人也潸然泪下。小白菜出狱之后,没有人来接她,她的婆婆和养母都不肯认领她,她的婆婆也就是葛品莲的母亲沈喻氏(原姓喻,改嫁到沈家,因此称之为沈喻氏)因为诬告,被判杖刑一百,流放四千里,自顾不暇,自然不会来接她。杨乃武女儿杨濬回忆说,杨乃武曾告诉过她,小白菜是太平天国时期,跟着父亲从南京逃出来的太平天国的遗民,她父亲死后,孤苦无依,被喻王氏收养。葛品莲则是一个豆腐店的帮工,他要娶小白菜,就拿出了一百五十个银洋托人向喻王氏说亲,喻王氏贪图钱财就答应了,葛品莲也就入赘到喻王氏家里。可见这个喻王氏是个贪图钱财的人,此时小白菜已经这样了,她又怎么可能接小白菜回家呢?最后小白菜被从余杭去京城的解差解回了余杭。杨乃武在出狱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余杭,而是休息了两天,就到为平反此案出过大力的夏同善、张家骧等人家中登门叩谢,一个月后,才返回到余杭家里,回到余杭家中之后,又去拜谢曾经伸出援助之手的亲朋好友,杭州的拜谢完了之后,又去上海叩谢上海《申报》馆的主人,随即在该报主持人的要求下,在报馆帮了一段时间的忙,又回到余杭家乡。在余杭,杨乃武重操旧业,以种桑养蚕为生,杨家世代养蚕,杨乃武为人又聪明,改良了蚕种,引起远近蚕农争相采购,他们的生活日益好转,杨乃武于民国三年九月以七十四岁高龄病故。小白菜被押解回余杭之后,新任县令要她嫁人,她誓死不从,当时余杭南门外有个叫准提庵的尼姑庵,庵中老尼慈云向官府请求收小白菜为徒,小白菜便削发为尼,法号慧定,老尼死后,这个尼姑庵的香火日渐稀少,慧定便以种菜为生,早晚诵经礼佛,生活归于平静,慧定去世后,葬于小青庙,至今仍存。【慧定法师墓塔】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答:不办,才是准确!1、官,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是为你走关系。2、你没有把他当亲戚呵护,而是在害他。3、人,光明正大,靠自己努力才是硬核。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按照杨乃武女儿杨濬的回忆,当时被摘掉顶子的官员,其实只有三十多人,许多人之后又官复原职,有的还升了官。受冤主角之一的杨乃武被判杖刑一百,罪名是不应该和小白菜同桌吃饭(其实当时和她同桌吃饭的的还有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并不存在单独吃饭的情形),但是朝廷表示杨乃武不知道避嫌,有失体统,所以不但杖责一百,并且之前被余杭知县刘锡彤革去的举人身份也不给恢复。小白菜也被判杖责八十,理由还是和杨乃武同桌吃饭,不该让杨乃武教她认字,说她不守妇道。不过当时狱卒对他们二人非常同情,棍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棍算十棍,只是做做样子。杨乃武出狱的时候,家人买了新的衣服去接他们,杨乃武和小白菜最后被放出来,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十分伤心,杨乃武反而劝她们不要伤心,这时杨乃武看到来接他的汪树屏、吴以同等浙江籍贯的京官,立刻上前跪在地上,感谢这些道义之交,谢谢他们虎口救人,汪树屏等人也潸然泪下。小白菜出狱之后,没有人来接她,她的婆婆和养母都不肯认领她,她的婆婆也就是葛品莲的母亲沈喻氏(原姓喻,改嫁到沈家,因此称之为沈喻氏)因为诬告,被判杖刑一百,流放四千里,自顾不暇,自然不会来接她。杨乃武女儿杨濬回忆说,杨乃武曾告诉过她,小白菜是太平天国时期,跟着父亲从南京逃出来的太平天国的遗民,她父亲死后,孤苦无依,被喻王氏收养。葛品莲则是一个豆腐店的帮工,他要娶小白菜,就拿出了一百五十个银洋托人向喻王氏说亲,喻王氏贪图钱财就答应了,葛品莲也就入赘到喻王氏家里。可见这个喻王氏是个贪图钱财的人,此时小白菜已经这样了,她又怎么可能接小白菜回家呢?最后小白菜被从余杭去京城的解差解回了余杭。杨乃武在出狱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余杭,而是休息了两天,就到为平反此案出过大力的夏同善、张家骧等人家中登门叩谢,一个月后,才返回到余杭家里,回到余杭家中之后,又去拜谢曾经伸出援助之手的亲朋好友,杭州的拜谢完了之后,又去上海叩谢上海《申报》馆的主人,随即在该报主持人的要求下,在报馆帮了一段时间的忙,又回到余杭家乡。在余杭,杨乃武重操旧业,以种桑养蚕为生,杨家世代养蚕,杨乃武为人又聪明,改良了蚕种,引起远近蚕农争相采购,他们的生活日益好转,杨乃武于民国三年九月以七十四岁高龄病故。小白菜被押解回余杭之后,新任县令要她嫁人,她誓死不从,当时余杭南门外有个叫准提庵的尼姑庵,庵中老尼慈云向官府请求收小白菜为徒,小白菜便削发为尼,法号慧定,老尼死后,这个尼姑庵的香火日渐稀少,慧定便以种菜为生,早晚诵经礼佛,生活归于平静,慧定去世后,葬于小青庙,至今仍存。【慧定法师墓塔】曾国荃的最高官位做到了两江总督,正一品级别。最高爵位也达到了一等威毅伯。66岁曾国荃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谥号文襄。可以说,曾国荃后期真的是位极人臣了。不光是封疆大吏,而且爵位也仅次于他的老哥曾国藩,这个人手段比较狠,为乃兄留下了曾剃头的“美名”。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四弟,也是对他帮助最大的弟弟。曾国藩在对付太平军的时候,其实前期一直在吃瘪。因为兵败,甚至连续5次自杀,靖港兵败以后,投水自杀了两次。回到长沙妙高峰后,写下遗嘱打算自杀。在湖口之战战败后,曾国藩跳水自杀,在逃到罗泽南陆军营后,曾国藩写下遗嘱,又打算自杀。前后5次打算自杀,基本都是被手下人给救了。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过程,其实非常艰辛,完全不是一帆风顺的样子。曾国荃前来相助以后,曾国藩的局面逐渐打开了。在湖口之战战败以后,曾国藩被太平军围困在南昌,差点就要挂了。这个时候曾国荃招募了3000乡勇,前往江西救援自己的哥哥。太平军死守吉安,曾国荃一边将吉安重重围住,一边攻打前来支援的太平军。这一招算是百试百灵,后来攻打安庆、天京的时候,曾国荃都是采用了这种办法。曾国藩在后面运筹帷幄,弟弟曾国荃则一直冲锋在前,帮助曾国藩啃下了好几个硬骨头。尤其是在攻打安庆城的时候,曾国荃可谓是一战成名天下知。一、攻占安庆城:安庆是太平军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地处长江中游,西边连着武昌、汉口,东边连着太平天国的天京,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太平军攻占此地已经长达9年之久,可谓是根深蒂固。曾国荃带着8000人,将安庆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以功累擢知府,撤军还长沙。九年,复赴江西,率朱品隆等军五千馀人援剿景德镇。时诸军与贼相持数月,莫肯先进。国荃至,乃合力败援贼於浮梁南。三战皆捷,火镇市,追歼贼及半,克浮梁,擢道员。江西肃清。---《清史稿》安庆城内的粮草不足后,多次突围,都被曾国荃给击退了。太平天国那边也没闲着,派遣陈玉成带领部队来援,结果依旧被曾国荃击退。可以说曾国荃将安庆围得跟铁桶一般,陈玉成无奈之下只好带领几千人前往桐城开会,商量着如何对付曾国荃。可曾国荃这边却抓住了陈玉成不在的空档,集中兵力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的营寨。双方厮杀了20天之久,陈玉成的精锐部队基本全军覆没。这一战,是湘军所经历的所有战斗中,最艰辛的一战。曾国荃本人都表示,打完这一仗,自己要回家种地去了。没有援兵的安庆城,又被曾国荃切断了粮草来源,最终成为了一座没有希望的城池。曾国荃炸开了安庆北门的城墙后,湘军终于冲入了安庆城,将整个安庆的太平军一个不留,全部诛杀,因此曾国荃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称号。曾国荃本人也在这里掠夺了大量财宝,全都运回了自己的老家。可以说这一战过后,曾国荃是名声也响亮了,腰包也鼓起来了,就是手里的血渍擦不干净了。二、攻取天京:拿下了安庆城后,曾国藩十分高兴,便打算直奔天京而来。因为曾国荃在安庆的表现非常出色,所以曾国藩决定,将这次攻打天京的任务也交给曾国荃。曾国荃这个时候志得意满,根本就不考虑危险程度,孤军深入,一路打到了雨花台。因为他担心攻取天京的功劳被其他人给抢了,就连曾国藩让他撤军的话他都不听。甚至连李鸿章前来救援的事情,都遭到了曾国荃的拒绝。曾国荃依旧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将天京城重重围住,击败了太平军20万援军。在曾国荃的坚持之下,1864年7月19日下午,曾国荃终于攻克了天京城。打下天京以后,曾国荃开始纵容手下人在天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天京城的财富,都被曾国荃的部队洗劫一空。国荃令闭城救火,搜杀馀贼。获秀全兄洪仁达及李秀成,伏诛。凡伪王主将大小酋目三千馀,皆死乱兵,毙贼十馀万,拔难民数十万。捷闻,诏嘉国荃坚忍成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锡名威毅,赐双眼花翎。---《清史稿》大量财宝被曾国荃装满了箩筐运回了湖南老家,慈禧太后询问太平天国国库的时候,曾国荃表示,这里面是空的。气得慈禧太后手直抖,但是没办法,人家是大功臣。就算是功臣,曾国荃还是没能躲过言官们的攻击,一来曾国荃纵容手下人烧杀抢掠,二来曾国荃将天京城的财富洗劫一空,三来由于曾国荃的疏忽,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逃出生天。因此曾国荃只好开缺回家。三、封疆生涯:曾国荃回家可不是养老的,而是避难。等到风头过去以后,曾国荃再次出山,刚出来就被任命为湖北巡抚,此后又转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别看他打仗的时候杀人不眨眼,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他还是比较爱惜百姓的。为了帮陕西百姓们度过旱灾,曾国荃各方筹措粮食,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国荃治两江凡六年,总揽宏纲,不苛细故,军民相安。十六年,卒於官,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特谥忠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建专祠。孙广汉袭伯爵,官至左副都御史。---《清史稿》正是因为曾国荃在山西,所以清廷的很多优惠政策才会落实到山西地区。因此山西的百姓官绅们,对曾国荃十分有好感。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已经从哥哥曾国藩那里学来了韬光养晦之术,知道什么叫做收敛,也知道换取点好名声了。离开山西以后,曾国荃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兵部尚书衔。隔了一年以后,曾国荃又被调往两广出任两广总督。1884年,曾国荃再次调任为两江总督,兼任通商事务大臣,礼部尚书衔。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已经没有了湘军兵权,但是依旧是封疆大吏。最终他在南京这个他伤害过的城市,了却了余生,享年66岁。总结:曾国荃是个褒贬不一的人。从安庆、天京等地的百姓角度来考虑,从投降的太平军的角度来考虑,曾国荃无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头,因为他带走了太多鲜活的生命。可是从国家角度出发,曾国荃在战场上的表现,成功挽救了分裂状态下的大清王朝,的确是功劳不小的。参考资料:《清史稿》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答:不办,才是准确!1、官,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是为你走关系。2、你没有把他当亲戚呵护,而是在害他。3、人,光明正大,靠自己努力才是硬核。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按照杨乃武女儿杨濬的回忆,当时被摘掉顶子的官员,其实只有三十多人,许多人之后又官复原职,有的还升了官。受冤主角之一的杨乃武被判杖刑一百,罪名是不应该和小白菜同桌吃饭(其实当时和她同桌吃饭的的还有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并不存在单独吃饭的情形),但是朝廷表示杨乃武不知道避嫌,有失体统,所以不但杖责一百,并且之前被余杭知县刘锡彤革去的举人身份也不给恢复。小白菜也被判杖责八十,理由还是和杨乃武同桌吃饭,不该让杨乃武教她认字,说她不守妇道。不过当时狱卒对他们二人非常同情,棍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棍算十棍,只是做做样子。杨乃武出狱的时候,家人买了新的衣服去接他们,杨乃武和小白菜最后被放出来,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十分伤心,杨乃武反而劝她们不要伤心,这时杨乃武看到来接他的汪树屏、吴以同等浙江籍贯的京官,立刻上前跪在地上,感谢这些道义之交,谢谢他们虎口救人,汪树屏等人也潸然泪下。小白菜出狱之后,没有人来接她,她的婆婆和养母都不肯认领她,她的婆婆也就是葛品莲的母亲沈喻氏(原姓喻,改嫁到沈家,因此称之为沈喻氏)因为诬告,被判杖刑一百,流放四千里,自顾不暇,自然不会来接她。杨乃武女儿杨濬回忆说,杨乃武曾告诉过她,小白菜是太平天国时期,跟着父亲从南京逃出来的太平天国的遗民,她父亲死后,孤苦无依,被喻王氏收养。葛品莲则是一个豆腐店的帮工,他要娶小白菜,就拿出了一百五十个银洋托人向喻王氏说亲,喻王氏贪图钱财就答应了,葛品莲也就入赘到喻王氏家里。可见这个喻王氏是个贪图钱财的人,此时小白菜已经这样了,她又怎么可能接小白菜回家呢?最后小白菜被从余杭去京城的解差解回了余杭。杨乃武在出狱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余杭,而是休息了两天,就到为平反此案出过大力的夏同善、张家骧等人家中登门叩谢,一个月后,才返回到余杭家里,回到余杭家中之后,又去拜谢曾经伸出援助之手的亲朋好友,杭州的拜谢完了之后,又去上海叩谢上海《申报》馆的主人,随即在该报主持人的要求下,在报馆帮了一段时间的忙,又回到余杭家乡。在余杭,杨乃武重操旧业,以种桑养蚕为生,杨家世代养蚕,杨乃武为人又聪明,改良了蚕种,引起远近蚕农争相采购,他们的生活日益好转,杨乃武于民国三年九月以七十四岁高龄病故。小白菜被押解回余杭之后,新任县令要她嫁人,她誓死不从,当时余杭南门外有个叫准提庵的尼姑庵,庵中老尼慈云向官府请求收小白菜为徒,小白菜便削发为尼,法号慧定,老尼死后,这个尼姑庵的香火日渐稀少,慧定便以种菜为生,早晚诵经礼佛,生活归于平静,慧定去世后,葬于小青庙,至今仍存。【慧定法师墓塔】曾国荃的最高官位做到了两江总督,正一品级别。最高爵位也达到了一等威毅伯。66岁曾国荃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谥号文襄。可以说,曾国荃后期真的是位极人臣了。不光是封疆大吏,而且爵位也仅次于他的老哥曾国藩,这个人手段比较狠,为乃兄留下了曾剃头的“美名”。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四弟,也是对他帮助最大的弟弟。曾国藩在对付太平军的时候,其实前期一直在吃瘪。因为兵败,甚至连续5次自杀,靖港兵败以后,投水自杀了两次。回到长沙妙高峰后,写下遗嘱打算自杀。在湖口之战战败后,曾国藩跳水自杀,在逃到罗泽南陆军营后,曾国藩写下遗嘱,又打算自杀。前后5次打算自杀,基本都是被手下人给救了。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过程,其实非常艰辛,完全不是一帆风顺的样子。曾国荃前来相助以后,曾国藩的局面逐渐打开了。在湖口之战战败以后,曾国藩被太平军围困在南昌,差点就要挂了。这个时候曾国荃招募了3000乡勇,前往江西救援自己的哥哥。太平军死守吉安,曾国荃一边将吉安重重围住,一边攻打前来支援的太平军。这一招算是百试百灵,后来攻打安庆、天京的时候,曾国荃都是采用了这种办法。曾国藩在后面运筹帷幄,弟弟曾国荃则一直冲锋在前,帮助曾国藩啃下了好几个硬骨头。尤其是在攻打安庆城的时候,曾国荃可谓是一战成名天下知。一、攻占安庆城:安庆是太平军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地处长江中游,西边连着武昌、汉口,东边连着太平天国的天京,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太平军攻占此地已经长达9年之久,可谓是根深蒂固。曾国荃带着8000人,将安庆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以功累擢知府,撤军还长沙。九年,复赴江西,率朱品隆等军五千馀人援剿景德镇。时诸军与贼相持数月,莫肯先进。国荃至,乃合力败援贼於浮梁南。三战皆捷,火镇市,追歼贼及半,克浮梁,擢道员。江西肃清。---《清史稿》安庆城内的粮草不足后,多次突围,都被曾国荃给击退了。太平天国那边也没闲着,派遣陈玉成带领部队来援,结果依旧被曾国荃击退。可以说曾国荃将安庆围得跟铁桶一般,陈玉成无奈之下只好带领几千人前往桐城开会,商量着如何对付曾国荃。可曾国荃这边却抓住了陈玉成不在的空档,集中兵力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的营寨。双方厮杀了20天之久,陈玉成的精锐部队基本全军覆没。这一战,是湘军所经历的所有战斗中,最艰辛的一战。曾国荃本人都表示,打完这一仗,自己要回家种地去了。没有援兵的安庆城,又被曾国荃切断了粮草来源,最终成为了一座没有希望的城池。曾国荃炸开了安庆北门的城墙后,湘军终于冲入了安庆城,将整个安庆的太平军一个不留,全部诛杀,因此曾国荃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称号。曾国荃本人也在这里掠夺了大量财宝,全都运回了自己的老家。可以说这一战过后,曾国荃是名声也响亮了,腰包也鼓起来了,就是手里的血渍擦不干净了。二、攻取天京:拿下了安庆城后,曾国藩十分高兴,便打算直奔天京而来。因为曾国荃在安庆的表现非常出色,所以曾国藩决定,将这次攻打天京的任务也交给曾国荃。曾国荃这个时候志得意满,根本就不考虑危险程度,孤军深入,一路打到了雨花台。因为他担心攻取天京的功劳被其他人给抢了,就连曾国藩让他撤军的话他都不听。甚至连李鸿章前来救援的事情,都遭到了曾国荃的拒绝。曾国荃依旧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将天京城重重围住,击败了太平军20万援军。在曾国荃的坚持之下,1864年7月19日下午,曾国荃终于攻克了天京城。打下天京以后,曾国荃开始纵容手下人在天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天京城的财富,都被曾国荃的部队洗劫一空。国荃令闭城救火,搜杀馀贼。获秀全兄洪仁达及李秀成,伏诛。凡伪王主将大小酋目三千馀,皆死乱兵,毙贼十馀万,拔难民数十万。捷闻,诏嘉国荃坚忍成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锡名威毅,赐双眼花翎。---《清史稿》大量财宝被曾国荃装满了箩筐运回了湖南老家,慈禧太后询问太平天国国库的时候,曾国荃表示,这里面是空的。气得慈禧太后手直抖,但是没办法,人家是大功臣。就算是功臣,曾国荃还是没能躲过言官们的攻击,一来曾国荃纵容手下人烧杀抢掠,二来曾国荃将天京城的财富洗劫一空,三来由于曾国荃的疏忽,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逃出生天。因此曾国荃只好开缺回家。三、封疆生涯:曾国荃回家可不是养老的,而是避难。等到风头过去以后,曾国荃再次出山,刚出来就被任命为湖北巡抚,此后又转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别看他打仗的时候杀人不眨眼,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他还是比较爱惜百姓的。为了帮陕西百姓们度过旱灾,曾国荃各方筹措粮食,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国荃治两江凡六年,总揽宏纲,不苛细故,军民相安。十六年,卒於官,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特谥忠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建专祠。孙广汉袭伯爵,官至左副都御史。---《清史稿》正是因为曾国荃在山西,所以清廷的很多优惠政策才会落实到山西地区。因此山西的百姓官绅们,对曾国荃十分有好感。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已经从哥哥曾国藩那里学来了韬光养晦之术,知道什么叫做收敛,也知道换取点好名声了。离开山西以后,曾国荃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兵部尚书衔。隔了一年以后,曾国荃又被调往两广出任两广总督。1884年,曾国荃再次调任为两江总督,兼任通商事务大臣,礼部尚书衔。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已经没有了湘军兵权,但是依旧是封疆大吏。最终他在南京这个他伤害过的城市,了却了余生,享年66岁。总结:曾国荃是个褒贬不一的人。从安庆、天京等地的百姓角度来考虑,从投降的太平军的角度来考虑,曾国荃无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头,因为他带走了太多鲜活的生命。可是从国家角度出发,曾国荃在战场上的表现,成功挽救了分裂状态下的大清王朝,的确是功劳不小的。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代大学士,主要承袭明代内阁制度,也叫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正一品。某殿某阁其实是的涉及到他们的排名。(朱元璋初设四殿二阁大学士,朱棣正式确定内阁制度)明朝朱元璋最初设殿阁大学士,分文华殿、华盖殿、谨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他们只是作为自己的秘书班子,做一些辅助工作,官阶仅有正五品,到了朱棣继位后,正式派亲信官员入值文渊阁,就有了内阁之名。然后这些内阁官员纷纷兼任各殿阁大学士排名在六部尚书之上,而这些大学士的权力逐步变大,后来纷纷身兼六部尚书,他们负责处理政务、起草诏书,官员任免等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务,以致嘉靖、万历这样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时,国家也可以正常运作(当然皇帝还是掌握最好决策权,可以处置、任免这些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们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乾隆改四殿二阁大学士为三殿三阁大学士)到了清朝,顺治入关后,沿用明朝内阁制度,也任命官员担任大学士。明朝中后期已确立四殿二阁大学士的定额,即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代改中极殿为中和殿,建极殿为保和殿,四殿二阁大学士排名不变。品级上,四殿二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但排名分先后。不过权力上,清代的内阁大学士却不是最高的。清朝前期,国家军政大权被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康熙年间亲自在南书房决策,南书房大臣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了皇帝身边的决策班子。因此,内阁大学士更多算是论资排辈的荣誉官职,以嘉奖那些劳苦功高的老臣。当然,在南书房、军机处的重臣们往往也会获得排位较高的内阁大学士官职。(傅恒为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后唯一被封的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年间,裁撤中和殿大学士,改设体仁阁大学士。从此四殿二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大学士,排名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自乾隆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后,保和殿大学士成为文官之首,但是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后,保和殿大学士仅授予傅恒一人,再不授予其他人,以体现对其荣宠。故而文华殿大学士实为群臣之首。而东阁、体仁阁大学士也时常会有一个空缺。所以,一般呈现二殿二阁大学士四人的状态。晋升顺序也是从体仁阁到文华殿。不过,由于清朝满臣地位高于汉臣,所以如果文华殿大学士为汉臣而武英殿大学士为满臣时,则武英殿大学士有可能排名高于文华殿大学士。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暴吧?对待曾经的敌人他还算挺厚道,而且威胁越大的敌人他就越厚道。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元,而是陈友谅,这个渔民出身的义军领袖一直盯着朱元璋打,数次把他逼入绝境。可是鄱阳湖一把大火又击杀陈友谅后,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就投降了,陈汉府库里的财物任他挑选,不止封陈理当归德侯,还把陈友谅的老爹也封侯,陈友谅活着的兄弟全封伯爵,最夸张的是战死的陈友仁被封康山王,让官员立庙祭祀。年幼的陈理来到南京后一直闷闷不乐,没事儿就和明玉珍(明夏政权皇帝)的儿子明升一起吐槽现状,很有点对现实不满的意思。这要是隔十年后的朱元璋,估计这两条咸鱼全家小命都难保。可洪武四年的朱元璋却说:“这就是小屁孩才犯的错,恐怕以后要有小人挑拨,让他忘了我的恩赐,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吧”。其实这个举动说不上是发配,更像一种眼不见为净,为了这事儿朱元璋还特意给高丽王写了道旨意。从旨意的内容看,首先可以确定朱元璋没啥文化,那大白话根本不需要古文功底就能看懂。其次可以确定他对陈理和明升的处置确实不是发配,因为朱元璋原话是“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而且在旨意的后面朱元璋还特意强调,他俩肯住下就留着,要是不愿意住了再给我拉回来。这道圣旨在我们这边的史料里没有留存,大抵是太过影响明太祖的光辉形象,好在半岛那边的保留了下来。洪武五年阴历五月十九,陈理和明升抵达王京,高丽恭愍王显然是个奸商,朱元璋给了他纱、罗、缎子共计四十八匹,丫只随手给陈理苎布九匹,这心简直黑到不见五指的地步,难怪被手下砍了。无论如何,陈理就在那边住了下来,名义上叫个陈王,实际里穷如败狗。高丽变成李朝后,历代国王都给他点赏赐,但也没啥值钱东西,倒是李朝太宗李芳远给他分的一块田地,让陈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这个陈汉政权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半岛生存下来,没人知道他的心情如何,没人知道他是否在某个不眠之夜眺望西南,也没人知道他对生活还有什么期许。他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了那个半岛,没人为他立传。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年58岁,他的儿子陈明善向李朝太宗汇报了他死讯,得到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还有棺椁一副。若干年后,陈明善无后而终,这一支就此断绝。最后附上朱元璋的大白话圣旨原文,大伙开心一下好了。钦奉圣旨:那海东高丽国王那里,自前年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飞报各处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迭,王好生被暑热来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设生成的国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抚的好时,天地也喜。我这里勤勤的使臣往来呵,似乎动劳王身体一般。为那般上头,我一年光景不曾教人去。于今恁每中书省收拾纱、罗、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旧日老院使送去,选海船一只,用全身挂甲的军人在上面防海。就将那陈皇帝老少(陈理)、夏皇帝老少(明升)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王肯教那里住呵,留下,不肯时节,载回来。恁省家文书上好生说得子(仔)细了。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暴吧?对待曾经的敌人他还算挺厚道,而且威胁越大的敌人他就越厚道。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元,而是陈友谅,这个渔民出身的义军领袖一直盯着朱元璋打,数次把他逼入绝境。可是鄱阳湖一把大火又击杀陈友谅后,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就投降了,陈汉府库里的财物任他挑选,不止封陈理当归德侯,还把陈友谅的老爹也封侯,陈友谅活着的兄弟全封伯爵,最夸张的是战死的陈友仁被封康山王,让官员立庙祭祀。年幼的陈理来到南京后一直闷闷不乐,没事儿就和明玉珍(明夏政权皇帝)的儿子明升一起吐槽现状,很有点对现实不满的意思。这要是隔十年后的朱元璋,估计这两条咸鱼全家小命都难保。可洪武四年的朱元璋却说:“这就是小屁孩才犯的错,恐怕以后要有小人挑拨,让他忘了我的恩赐,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吧”。其实这个举动说不上是发配,更像一种眼不见为净,为了这事儿朱元璋还特意给高丽王写了道旨意。从旨意的内容看,首先可以确定朱元璋没啥文化,那大白话根本不需要古文功底就能看懂。其次可以确定他对陈理和明升的处置确实不是发配,因为朱元璋原话是“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而且在旨意的后面朱元璋还特意强调,他俩肯住下就留着,要是不愿意住了再给我拉回来。这道圣旨在我们这边的史料里没有留存,大抵是太过影响明太祖的光辉形象,好在半岛那边的保留了下来。洪武五年阴历五月十九,陈理和明升抵达王京,高丽恭愍王显然是个奸商,朱元璋给了他纱、罗、缎子共计四十八匹,丫只随手给陈理苎布九匹,这心简直黑到不见五指的地步,难怪被手下砍了。无论如何,陈理就在那边住了下来,名义上叫个陈王,实际里穷如败狗。高丽变成李朝后,历代国王都给他点赏赐,但也没啥值钱东西,倒是李朝太宗李芳远给他分的一块田地,让陈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这个陈汉政权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半岛生存下来,没人知道他的心情如何,没人知道他是否在某个不眠之夜眺望西南,也没人知道他对生活还有什么期许。他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了那个半岛,没人为他立传。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年58岁,他的儿子陈明善向李朝太宗汇报了他死讯,得到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还有棺椁一副。若干年后,陈明善无后而终,这一支就此断绝。最后附上朱元璋的大白话圣旨原文,大伙开心一下好了。钦奉圣旨:那海东高丽国王那里,自前年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飞报各处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迭,王好生被暑热来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设生成的国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抚的好时,天地也喜。我这里勤勤的使臣往来呵,似乎动劳王身体一般。为那般上头,我一年光景不曾教人去。于今恁每中书省收拾纱、罗、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旧日老院使送去,选海船一只,用全身挂甲的军人在上面防海。就将那陈皇帝老少(陈理)、夏皇帝老少(明升)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王肯教那里住呵,留下,不肯时节,载回来。恁省家文书上好生说得子(仔)细了。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暴吧?对待曾经的敌人他还算挺厚道,而且威胁越大的敌人他就越厚道。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元,而是陈友谅,这个渔民出身的义军领袖一直盯着朱元璋打,数次把他逼入绝境。可是鄱阳湖一把大火又击杀陈友谅后,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就投降了,陈汉府库里的财物任他挑选,不止封陈理当归德侯,还把陈友谅的老爹也封侯,陈友谅活着的兄弟全封伯爵,最夸张的是战死的陈友仁被封康山王,让官员立庙祭祀。年幼的陈理来到南京后一直闷闷不乐,没事儿就和明玉珍(明夏政权皇帝)的儿子明升一起吐槽现状,很有点对现实不满的意思。这要是隔十年后的朱元璋,估计这两条咸鱼全家小命都难保。可洪武四年的朱元璋却说:“这就是小屁孩才犯的错,恐怕以后要有小人挑拨,让他忘了我的恩赐,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吧”。其实这个举动说不上是发配,更像一种眼不见为净,为了这事儿朱元璋还特意给高丽王写了道旨意。从旨意的内容看,首先可以确定朱元璋没啥文化,那大白话根本不需要古文功底就能看懂。其次可以确定他对陈理和明升的处置确实不是发配,因为朱元璋原话是“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而且在旨意的后面朱元璋还特意强调,他俩肯住下就留着,要是不愿意住了再给我拉回来。这道圣旨在我们这边的史料里没有留存,大抵是太过影响明太祖的光辉形象,好在半岛那边的保留了下来。洪武五年阴历五月十九,陈理和明升抵达王京,高丽恭愍王显然是个奸商,朱元璋给了他纱、罗、缎子共计四十八匹,丫只随手给陈理苎布九匹,这心简直黑到不见五指的地步,难怪被手下砍了。无论如何,陈理就在那边住了下来,名义上叫个陈王,实际里穷如败狗。高丽变成李朝后,历代国王都给他点赏赐,但也没啥值钱东西,倒是李朝太宗李芳远给他分的一块田地,让陈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这个陈汉政权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半岛生存下来,没人知道他的心情如何,没人知道他是否在某个不眠之夜眺望西南,也没人知道他对生活还有什么期许。他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了那个半岛,没人为他立传。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年58岁,他的儿子陈明善向李朝太宗汇报了他死讯,得到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还有棺椁一副。若干年后,陈明善无后而终,这一支就此断绝。最后附上朱元璋的大白话圣旨原文,大伙开心一下好了。钦奉圣旨:那海东高丽国王那里,自前年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飞报各处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迭,王好生被暑热来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设生成的国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抚的好时,天地也喜。我这里勤勤的使臣往来呵,似乎动劳王身体一般。为那般上头,我一年光景不曾教人去。于今恁每中书省收拾纱、罗、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旧日老院使送去,选海船一只,用全身挂甲的军人在上面防海。就将那陈皇帝老少(陈理)、夏皇帝老少(明升)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王肯教那里住呵,留下,不肯时节,载回来。恁省家文书上好生说得子(仔)细了。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答:不办,才是准确!1、官,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是为你走关系。2、你没有把他当亲戚呵护,而是在害他。3、人,光明正大,靠自己努力才是硬核。
乾隆死后不到十天,嘉庆(乾隆之子)就在老师朱珪的帮助下软禁了和珅,然后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最后查抄和珅家产,他聚敛的巨额财富价值约合白银8亿至11亿两,是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因此成了清朝最大的蛀虫和腐败分子。在乾隆死后半月,嘉庆赐和珅自尽,并没收其全部家产。从此民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其实也不能全怪嘉庆师徒够狠,和珅在乾隆活着时,侍宠打压诋毁朱珪,更不把未来的皇帝嘉庆放在眼里。和珅没有为自己留下退路,被新皇帝杀死乃意料之中的事。乾隆、和珅、纪晓岚号称“铁三角”,和珅被杀了,纪晓岚下场如何呢?三人是“铁三角”的关系实乃电视剧之说,从真实历史来看,纪晓岚与和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三人论年龄乾隆(1711~1799)最大。乾隆比纪晓岚(1724~1805)大13岁,比和珅(1750~1799)大40岁。假如按照“代沟”来衡量,乾隆应该和纪晓岚更容易接触,毕竟年龄差距不太大,有共同语言。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乾隆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欣赏老纪,而是对老纪很厌烦,说他很圆滑。无论戏说还是真实历史,乾隆对和珅始终如一的重用和信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为什么一贪污腐败分子这么吃香呢?究其原因实则是和珅会伪装,比如乾隆喜欢听奉承话,和珅总是制造一些噱头给皇上惊喜。为了突出皇上比自己聪明,和珅总是在作诗时故意写错几个字,目的就是让乾隆纠错,然后和珅顺理成章的奉承几句,这样听上去一点不肉麻。纪晓岚不会这一套,自然不讨乾隆的喜欢。论资历,纪晓岚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此时和珅还是4岁的小屁孩。当和珅15岁(1769年)进宫接了他老爸轻车都尉之职,成了乾隆贴身侍卫时,纪晓岚却卷入了亲家公卢见曾的“盐政亏空”一案。原来老纪的亲家,曾经的两淮盐政卢见曾任前贪污挪用公款被查了出来。这时卢已经退休了,老纪在皇上身边得到了消息,于是想出妙计,用一只信封,里面装了一点盐和茶叶,派人送给了亲家公。老纪不敢明着告诉卢,通过暗示“盐案被查(茶)出来了,朝廷马上派人去查账,赶紧把亏空补齐”。亲家也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意思,于是把亏空补齐了。但事后盐政案子还是被查了出来,老纪因通风报信被发配乌鲁木齐赎罪。也就是说,和珅进宫得宠,纪晓岚被贬出宫,二人仕途截然不同。两年后,乾隆要编撰清宫国史,在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荐举下,老纪这才重新回到了宫中。回宫这一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老纪被任命《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这时和珅升任皇上的御前侍卫。亲们想想看,纪晓岚此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和珅不过是一个为皇上站岗放哨的士兵,二人怎么能有交集呢?常言道:“要想升官快,围着皇上转”,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你看有些领导的小车司机或者秘书升官都快,原因就是直接和领导打交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一年是和珅仕途转折的一年,也是和珅“火箭提拔”上升的一年。这年3月,和珅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次年六月(1777年)和珅升任步军统领,兼吏部右侍郎,从这一年起,和珅乘风直上青云。此时老纪仕途也不错,(1779年)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时才与和珅有了交集。这一年和珅29岁,纪晓岚55岁。亲们想想看,一个如日中天皇上眼中的红人,一个年过半百失意的文人,老纪有什么能力与和珅斗?按照资料记载,和珅后来集“政、工、商、军”大权为一身,三十多岁就成了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根本不鸟纪晓岚,哪有像电视剧里对和珅嬉笑怒骂,讲真老纪给和珅提鞋都不配。得势的和珅让老纪难望其项背,其实老纪没卷入政治漩涡是他的福气。乾隆死后(1799年),当和珅被嘉庆赐死时,老纪仕途又上了一个台阶。被新皇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亲们看到了吧,老纪与和珅的仕途就是此起彼落和此落彼起的关系。(和珅50岁就死了,当时纪晓岚75岁)也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吧?反正老纪的结局很圆满。次年(1800年)纪晓岚迁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嘉庆十年(1805年),81岁的纪晓岚在家中无疾而终。(和珅死后六年,纪晓岚去世)文/秉烛读春秋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两个人都是清朝的重臣,深得清朝皇帝信任的肱股之臣,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卫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一部《李卫当官》让李卫的名字真正家喻户晓了,至于刘统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影视剧讲述他的故事,那就是《天下粮仓》(暴露年龄了),当然提到他的儿子,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刘墉,相信他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熟悉吧!其实,刘统勋和李卫两个人有过同朝为官的经历,不过那个时候李卫是雍正麾下的重臣,可以说在雍正时期,李卫绝对是能够让刘统勋仰望的存在,而刘统勋真正进入仕途的高峰,是在乾隆年间,而那时李卫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所以如果比较两个人同时期的官职大小,不用想也是李卫大了,不过这里应该说的是两个人官场生涯最高峰的较量,那么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两个人生涯都担任什么品级的官职吧!先来说说李卫,虽然影视剧中的李卫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出身,当然这是影视剧的杜撰,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过李卫这个人从小应该是不爱读书,所以进入官场并不是想其他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而是家中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样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成为兵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干了两年时间,就升任户部郎中,不过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能够获得太大的进步。等待雍正皇帝继位后,原本平平无奇的李卫竟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可以说是火速飞升了,雍正继位后李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可是还没有到任就被雍正调任云南盐驿道,这可是实权官职,在这个职位上李卫做的风生水起,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并且监管盐务,这个官职可以从二品,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了,又过了一年时间,再次被提拔成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仅仅担任一年的巡抚的李卫,再次兼任两浙盐政使,而雍正五年,直接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做到了地方最高官员了,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李卫是一年提升一级了,能够从从五品的员外郎,一个闲职官员,要不然也不会花钱就能当官了,不到十年时间,最终成为朝廷从一品官员,简直是做火箭一般了,可以说雍正就是李卫的伯乐了。等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加封兵部尚书,因为母丧回乡守制,后面加封太子少傅,雍正十年的时候,成为刑部尚书,出任直隶总督,乾隆元年的时候,监管直隶总河,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可以说李卫一辈子担任的最高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了。那么刘统勋呢?他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官进入官场的时候,刘统勋这一年恰好考取了举人,成为朝廷候补官员,真正进入官场是在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在雍正时期担任过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的官职,而他真正获得重用是在乾隆时期,在乾隆刚继位后,刘统勋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就升任刑部侍郎,后面因为母亲病逝回乡丁忧,再次回到朝廷是在乾隆六年,此时担任的官职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官职。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三年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根据《清史稿》记载: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命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等到乾隆十七年的时候,刘统勋进入了清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真正成为乾隆的重臣,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有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此后刘统勋多次被乾隆命令疏通运河,可以说治水有功深受乾隆赏识,最终在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和殿试阅卷大臣,等到乾隆三十年出任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更是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综合两个人的官职,我们也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人的官职大小,李卫最高担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官员,加封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官职,而刑部尚书也是从一品官员,所以李卫就是从一品的朝廷高官;而刘统勋是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官职,虽然军机大臣没有品级,但是军机处才是朝廷的权力核心,至于东阁大学士是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属于正一品的官职,清朝最高的官职,而且在清朝殿阁大学士就是百官之长,两大官职集于一身,就是清朝真正的“宰相”了。可以说在清朝的时候,真正掌控朝政的官员都是军机大臣加上殿阁大学士,当然这里说的是雍正之后的官场,比如雍正最信任,也是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如此,后面傅恒、阿桂、福康安以及和珅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才是清朝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官员了,我们仅从官员品级上去看的话,刘统勋都是要比李卫更高,因为东阁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李卫的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而已,不过李卫一辈子没有进入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大学士,两个人的高低一目了然了。而且刘统勋死后被赠谥号“文正”,这是清朝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可见此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的地位,就是他的儿子刘墉也没有达到,尽管刘墉在影视剧中成为和和珅斗法的存在,另外一个人就是纪晓岚,可是两个人与和珅的地位相差太大了,其实就是刘统勋也没有达到和珅的高度,更何况是刘墉和纪晓岚呢?刘墉一辈子最高也仅仅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是进入军机处却一直没有实现,至于纪晓岚,最高仅仅做到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这是低于殿阁大学士一级的官职,在没有宰相的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不过这里说的是进入军机处的殿阁大学士才是宰相,所以李卫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而刘统勋就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了,所以两个人谁的官大,还用说吗?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暴吧?对待曾经的敌人他还算挺厚道,而且威胁越大的敌人他就越厚道。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元,而是陈友谅,这个渔民出身的义军领袖一直盯着朱元璋打,数次把他逼入绝境。可是鄱阳湖一把大火又击杀陈友谅后,朱元璋并没有赶尽杀绝。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就投降了,陈汉府库里的财物任他挑选,不止封陈理当归德侯,还把陈友谅的老爹也封侯,陈友谅活着的兄弟全封伯爵,最夸张的是战死的陈友仁被封康山王,让官员立庙祭祀。年幼的陈理来到南京后一直闷闷不乐,没事儿就和明玉珍(明夏政权皇帝)的儿子明升一起吐槽现状,很有点对现实不满的意思。这要是隔十年后的朱元璋,估计这两条咸鱼全家小命都难保。可洪武四年的朱元璋却说:“这就是小屁孩才犯的错,恐怕以后要有小人挑拨,让他忘了我的恩赐,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吧”。其实这个举动说不上是发配,更像一种眼不见为净,为了这事儿朱元璋还特意给高丽王写了道旨意。从旨意的内容看,首先可以确定朱元璋没啥文化,那大白话根本不需要古文功底就能看懂。其次可以确定他对陈理和明升的处置确实不是发配,因为朱元璋原话是“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而且在旨意的后面朱元璋还特意强调,他俩肯住下就留着,要是不愿意住了再给我拉回来。这道圣旨在我们这边的史料里没有留存,大抵是太过影响明太祖的光辉形象,好在半岛那边的保留了下来。洪武五年阴历五月十九,陈理和明升抵达王京,高丽恭愍王显然是个奸商,朱元璋给了他纱、罗、缎子共计四十八匹,丫只随手给陈理苎布九匹,这心简直黑到不见五指的地步,难怪被手下砍了。无论如何,陈理就在那边住了下来,名义上叫个陈王,实际里穷如败狗。高丽变成李朝后,历代国王都给他点赏赐,但也没啥值钱东西,倒是李朝太宗李芳远给他分的一块田地,让陈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这个陈汉政权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半岛生存下来,没人知道他的心情如何,没人知道他是否在某个不眠之夜眺望西南,也没人知道他对生活还有什么期许。他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了那个半岛,没人为他立传。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年58岁,他的儿子陈明善向李朝太宗汇报了他死讯,得到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还有棺椁一副。若干年后,陈明善无后而终,这一支就此断绝。最后附上朱元璋的大白话圣旨原文,大伙开心一下好了。钦奉圣旨:那海东高丽国王那里,自前年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飞报各处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迭,王好生被暑热来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设生成的国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抚的好时,天地也喜。我这里勤勤的使臣往来呵,似乎动劳王身体一般。为那般上头,我一年光景不曾教人去。于今恁每中书省收拾纱、罗、段子四十八匹,差元朝旧日老院使送去,选海船一只,用全身挂甲的军人在上面防海。就将那陈皇帝老少(陈理)、夏皇帝老少(明升)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王肯教那里住呵,留下,不肯时节,载回来。恁省家文书上好生说得子(仔)细了。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答:不办,才是准确!1、官,人民公仆为人民,不是为你走关系。2、你没有把他当亲戚呵护,而是在害他。3、人,光明正大,靠自己努力才是硬核。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4,jsk封魔少女攻略

情人的结局:2 - 2 2 - 1失败没有撕裂她的衣服让她(第二选择)选择1再次击败她,没有撕裂她的衣服让她= >情人结束:在失败里的恶魔女孩,你会晕倒。你在医院醒来,女孩是担心你。恶魔的爱情结局:2-1-2-1殴打、强奸1失去2殴打,备用主导的结局:1-1-1-1失去了w / o脱掉衣服1删除衣服和赢得强奸1失去性爱场面。被强奸或强奸她。face-sitting(特殊体位)一个要求你摧毁她的盔甲和布的下部,然后输数字代表的是选项

5,官居几品智谋怎么刷 官居几品攻略教程

搜一下:官居几品智谋怎么刷 官居几品攻略教程
官居几品玩法解析攻略会试条件:智谋、才学、孝道 100专情、花心、永安侯、京兆尹这都会影响所需要的店铺数量和基本数值永安侯能攻略的妾室是很有限的青楼每个姑娘找两次,第三次再去找的时候,她就会要你娶她书院:看书 1万   (才学+2 智谋+1)上课 5万   (才学+3 智谋+6)诗会 20万  (才学+10、智谋+15)酒肆 6千   (才学+2 智谋+2)刚到京城时会有浅语的贴心询问,选夫人多虑了,这已经很好了德治5年1月,早上浅语会生产建议5年~6年9月都不要去青楼,专心刷技能跟店铺晚上都选书房专情店铺其实只需要10~15间如果单纯是怕以後元宝不够,不用担心因为店铺赚钱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再人鱼岛刷丹德治5年1月:外出 钱庄 店铺 店铺 书房早上就有诗会了,只要金钱足够都建议选诗会

6,彩虹岛一共有几个剧情不要把级别和任务名打出来

她会给你下一个剧情任务,然后让你去香格里拉打玄武。 玄武相比较其他几个...BOSS会毒技能和类似黑巾盗贼的把你粘在地板上不能动。 打完黑月公主以后,...
蛇龙玄武黑月潘多拉法老海龙王试验室凤凰至于级别你百度单独查一下吧 因为不是悬赏问题 我也没必要搞得那么细致 那么麻烦
啊啦拉......推荐答案的动作还真快嗳- -表示补全一下:目前彩虹岛中一共有13项剧情任务,分别是:蛇龙再现(16级)复苏的玄武(30级)月光之影(51级)金字塔悬室(73级)歌特式房屋(98级)海龙王神庙(105级)被诅咒的痕迹(111级)蓝色妖姬(130级)时空碎片之黑暗塔城(160级)时空碎片之精灵城(160级)时空碎片之空中阁楼(160级)时空碎片不知名的世界(160级)地狱之门(180级)原来的只有到凤凰,也就是蓝色妖姬,不过现在后面又多了几个,虽然奖励是不错啦,不过那些BOSS都各种变态的,不解释.........求采纳~
额额。。。你真有钱。。。应该是只要有印证换了书就能学的也可能是要到125j以上才能学反正你就先练呗~到了125j再学不就行了?要么你就现在就点那个书看看它给你技能伐~如果不行你就快点练到125j把~目前我火枪还100j唉~到125j有得好练咯。。。
蛇龙再现(16级)复苏的玄武(30级)月光之影(51级)金字塔悬室(73级)歌特式房屋(98级)海龙王神庙(105级)被诅咒的痕迹(111级)蓝色妖姬(130级)时空碎片之黑暗塔城(160级)时空碎片之精灵城(160级)时空碎片之空中阁楼(160级)时空碎片不知名的世界(160级)地狱之门(180级)

7,shuffle 游戏 全推结局及攻略

五个,希娅,奈莉奈,亜纱,枫,普莉姆拉 至于全推路线是没有滴,可以看动画然后脑补下~以下是转来的日文中文双语攻略,方便打补丁还原什么的 昨日汉化补丁一出来,今天我就参照日文攻略一直Ctrl,连剧情都没欣赏,终于在机翻的艰难条件下通了各线,做成了一份双语攻略(谁叫我是日语小白呢%>_<%) 中文攻略是按汉化版写的,应该没问题(但最后的选项就。。。。。。) SHUFFLE! 中日双语攻略 并列的选择不影响流程、为了CG回収请S/L两边都选。 攻略プリムラ的话要先看到リシアンサス与ネリネ的END。 リシアンサス 【莉希安萨斯】 6月15日 【SAVE1】 シアについて闻きに行く (去问关于希娅的事) 6月16日 リシアンサス (莉希安萨斯) 6月20日 プリムラを引き受ける (接受普莉姆拉) 6月21日 确かに暇だ (的确很闲) 6月23日 别の友人と帰ってもらう (和其他朋友回去) 6月24日 もう少し风景を见てる (再看一下风景) 7月4日 适当に买い物 (正好买点东西) 8月11日 中に出す/外に出す (射在里面/射在外面) 8月24日 黙って受け入れる (默默地接受) 9月6日 【SAVE2】 しっかり受け止める (接住) シア END SAVE2开始 9月6日 なんとかかわす (躲开) シア END -------------------------------------------------------------------------------- ネリネ 【奈莉奈】 SAVE1开始 6月15日 このままネリネについて闻く (先听听奈莉奈的事) 6月16日 【SAVE3】(2回使用) ネリネ (奈莉奈) 6月20日 プリムラを引き受ける (接受普莉姆拉) 6月21日 确かに暇だ (的确很闲) 6月23日 枫と一绪に帰る (和枫一起回去) 6月24日 さっさと帰る (迅速回家) 7月4日 せっかくだしプリムラに何か…… (给普莉姆拉买点什么……) 9月11日 中で出す/一気に引き抜く (射在里面/一口气拔出来) ネリネ END -------------------------------------------------------------------------------- 枫 【枫】 SAVE3开始 6月16日 枫 (枫) 6月20日 プリムラを引き受ける (接受普莉姆拉) 6月21日 【SAVE4】 実は约束がある (有其他事) 枫なら问题ないな (枫的话是没问题的) 6月23日 枫と一绪に帰る (和枫一起回去) 6月24日 さっさと帰る (迅速回家) 7月4日 适当に买い物 (正好买点东西) 8月11日 中に出す/外に出す (射在里面/射在外面) 枫 END SAVE4开始 6月21日 确かに暇だ (的确很闲) 6月23日 枫と一绪に帰る (和枫一起回去) 6月24日 もう少し风景を见てる (再看一下风景) 7月4日 せっかくだしプリムラに何か…… (给普莉姆拉买点什么……) これで7月16日にCG回収 (这样的话7月16日CG回收) -------------------------------------------------------------------------------- プリムラ 【普莉姆拉】 SAVE3开始 6月16日 その他 (其他人) 6月20日 【SAVE5】 プリムラを引き受ける (接受普莉姆拉) 6月21日 実は约束がある (有其他事) ケガしないようにな (可别受伤了哦) 6月23日 枫と一绪に帰る (和枫一起回去) 6月24日 さっさと帰る (迅速回家) 7月4日 せっかくだしプリムラに何か…… (给普莉姆拉买点什么……) 8月19日 このまま放つ/外で放つ (射在里面/射在外面) プリムラ END -------------------------------------------------------------------------------- 亜纱 【亚沙】 SAVE5开始 6月20日 プリムラを引き受けない (不接受普莉姆拉) 6月21日 実は约束がある (有其他事) 亜沙先辈も呼ぶか? (要叫亚沙先辈吗?) 6月23日 别の友人と帰ってもらう (和其他朋友回去) 6月24日 さっさと帰る (迅速回家) 7月4日 适当に买い物 (正好买点东西) 8月2日 上着をはだける/スカートを下ろす (将上衣脱去/将裙子脱下) 亜纱 END

文章TAG:官居几品攻略全部结局  小游戏官居几品怎么提高能力  攻略  全部  结局  

相关文章

  • 中文字幕乱码高清完整版

    电影字幕乱码解决方法字幕乱码是字幕文档编码方法不正确造成的,需要改变字幕文档的格式。1.先打开视频,发现字幕乱码。2.打开现有的字幕文件。3.双击用记事本打开它。4.然后单击文件-选择另存为。5.选择unicode-作为编码方法-单击确定。6.重新加载文件-成功2,看电影遇到中文字幕乱码是big5格式的,台湾制式,你要找大陆GB格式的big5的可以用软件转换一下,word就可以具体方法:用Word打开big5字幕,应该能正常显示,不过是繁体,点繁简转换,转换成简体,全选,复制,关闭,用写字板打开Big..
  • 大侠立志传滋补鲜肉汤获取攻略

    在大侠立志传游戏里,玩家可以在大梁城繁华似锦楼伙计处购买滋补鲜肉汤,玩家在使用食物后可以恢复血量或者提升属性,游戏里有着丰富的食物系统,有着大量的食物和食谱等待玩家解锁。..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