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到底是谁的错?
孩子沉迷于游戏,责任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游戏是对真实世界的虚拟镜像反映,游戏的世界里有虚拟的人生观及世界观,可以弥补人们在真实世界中的缺失,这就是游戏的魅力所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赤子,面对花花世界的百态,赤子们会萌发触摸的愿望,这种愿望是赤子认知世界的开始,这种愿望是赤子树立人生观的开始,这种愿望是赤子树立世界观的开始!当这种希望触摸世界的愿望得不到应有的回馈时,沉迷于游戏中的虚幻世界就成为代替赤子触摸真实世界的平台。
当我们斩断赤子所有触摸世界的机会时,抑郁病的小龄化就会成为现实......赤子认知社会的触角,有着强烈的生命力,是不可以人为胁迫来斩断的。赤子认知社会的触角,是需要家长及社会去引导。约束孩子去触摸有真实人格的世界,避开虚拟人格的游戏世界,家长及社会需要做是的只是给赤子提供足够的玩伴及时间而已......这些可以轻易给予赤子们的东西,怎么就成了赤子们的梦魇......。
一个16岁的初三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一点目标和追求都没有?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还真是蛮多的,关键在于孩子从小养成了什么都任由他要的习惯,越大越没办法改过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小长大,一路过来,父母大概都是顺着他们的,他们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等到想管的时候,孩子翅膀硬了,就管不了了。截图就是前天周四发生在我们班上真实事例。那天午休的时候数学老师从我们班门口过,一下子发现了四个学生在玩手机(学校是不允许学生带手机来学校的,如果带了,那么到校后交给老师保管,放学时再拿走,住校生则由老师保管一周,周末回家时取),就把暂时把他们收缴上来,在群里面跟家长说第二天不让孩子带手机,再带手机的话就不要来了。
上课玩手机睡觉。来来学校干嘛呢?当天放学的时候,学生把手机拿回去,也承诺第二天不再带手机。第二天就一位学生没来家长私聊我,说孩子因为手机的事情在跟他闹情绪,不让他带手机,就不愿意来学校,看截图家长似乎也很无奈的样子,拿孩子没有办法。想起我们班上有另外一个同学,前段时间也是因为被没收了手机,结果喊家长来,孩子在家长面前又哭又闹,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师,说你把手机给她吧,你不给她,她会闹。
唉,典型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家长就是这么干的。昨天在跟女儿微信聊天的时候,说到现在的孩子,又说起她小时候我是怎么对她的,凡 是她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说出合理的理由,我都不会给她买,然后女儿就愤愤不平的说我是后妈,说我妈给人看上去可和气可好讲话了,可是这些都是假相,说你给我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我说小时候我不这样管你,你能成器吗?对孩子来说就是不能顺着他,顺着最后的结果就失控。
比如说玩手机的事,等到家长想起来孩子要管,再不管不行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强调的是,孩子要在六岁前管住他的脾气,父母在他面前说一是一说二是二,面对不合理的需求,绝不容忍不顺从不答应,否则,等孩子长大的时候在想管他就难了。人的本性里面其实都有一种惰性和享乐的成份。玩游戏多爽,既有乐趣又不要费脑子,读书对大多数还没有找到境界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既枯燥又费脑子的事情,是让他们觉得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给他们选择,那么孩子自然会选择玩游戏而不是读书。
家长如果不能通过硬行规定强制孩子不玩手机,大概多数孩子就成了题主所说的这样,沉迷游戏,一点目标和追求都没有,因为玩着爽。我截图所说的这个孩子,连着两天没来上课,不知道下周他会不会来,家长能不能说通他。而老师采取了强制措施家长居然还不配合,就更别指望孩子能够自律了。我也只能说叹一口气:好吧,反正不是我的孩子!。
为什么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们会得抑郁症?有什么办法挽救?
了解心理学,知道个人成长和家庭要素的人就知道不是游戏的问题。游戏是个虚拟空间,奖励机制促进行为强化。游戏外的现实世界,家人期待和夹杂着暴力。孩子内心长期被忽视,就会躲到虚拟世界。家庭成员情感沟通不畅,抑郁只是个“结果性”表达。不用要“挽救”,孩子更多是需要被“看到”。青春本来充满活力和希望。让久违的包容回来——心灵有土壤让消失的自信回来——成长要自主让尊严的边界回来——负责靠自强不自律源于低自尊。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