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子房张良。张良为刘邦分析天下大势。张良阻止了刘邦的愚蠢行为。而且天下统一后,张良是最先撂挑子的,所以说“海龟式”的张良,也是不得已才最终跟着刘邦而已。至于为什么我认为他功劳高于张良,萧何。总而言之,萧何、韩信、张良之所以自始至终地的跟着刘邦干。
张良、韩信、萧何功劳如何排序?
功劳排名韩信>张良≥萧何萧何有一个词语形容韩信:国士无双。就是说韩信这个人的能力,天下没有第二个,这是个非常高的评价。再来看一看韩信的功劳:灭魏,攻赵,破代,降燕,伐齐,然后在潍水之战大破楚军,斩首龙且,最后对项羽十面埋伏获得最后的胜利,韩信功不可没,这也是为什么韩信最后能成为王的原因。至于为什么我认为他功劳高于张良,萧何。
因为在韩信出来之后,给你机会了,你不中用啊。韩信出来之前,刘邦是个什么情况??1.在巴蜀地区偏安一隅。(有韩信之后可以还定三秦)2.在彭城之战时候,刘邦手下同时拥有两大超级谋士张良,陈平都没有想到项羽居然能从彭城西侧的萧县打了过来,3万打50万,被项羽打的丢盔弃甲,老婆孩子父亲被活捉,而且差点活捉刘邦。
要不是丁公对他网开一面放了,刘邦真的被活捉了,外加一句,刘邦最后杀了丁公。。。。(最后还是靠韩信一步步收复失地,横扫黄河以北。)3.刘邦手下有张良陈平,后面有萧何供给后勤,依然被项羽按着打。要不是纪信救主,刘邦就被抓了,而且不止一次被项羽攻破城池,张良无计可施。(韩信横扫黄河以北的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刘邦对他没有任何支援,但是刘邦可是偶尔坑他,没事就把韩信手下的精兵调走补充兵员。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刘邦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魅力吸引了不同的英雄豪杰。可以说刘邦是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人,他在起义推翻秦朝统治、楚汉相争的各个时期都能够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的提拔使用各类才俊。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但这些人是刘邦的根基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就是刘邦的死党吗?作为刘邦起义的老部属,萧何离开刘邦,只能是死路一条,别的诸侯王是不可能信任萧何的。
也不会给更好的职位给他。而且萧何在刘邦集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怎么可能不死心塌地的跟刘邦干呢?除非刘邦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刘邦还是非常有希望统一天下的,所以萧何不会另起炉灶,也不会另觅高枝。他也不会为赶时髦,而用张良这样的战国纵横家装点门面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装点门面,不是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就是高薪聘任海外名人学者,但是又不给实际职位,言不听,计也不从,其实就是装点门面而已。
那么刘邦用张良,是不是装点门面呢?开始可能也有这种想法。所以张良也是“朝秦暮楚”,一会儿投奔刘邦,一会儿效力于项羽。但是,项羽太清高自大,他用张良,纯粹是装点门面而已,不给适当的职位,言不听,计不从,范增就是前车之鉴。自从有范增的悲惨遭遇之后,像张良这样的谋士,谁还敢跟项羽这样的主公玩到底。张良能够始终效力于刘邦,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天下不归汉,则归楚。
事实上,张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也就将就着跟着刘邦打天下而已。而且天下统一后,张良是最先撂挑子的,所以说“海龟式”的张良,也是不得已才最终跟着刘邦而已。刘邦也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初出茅庐的韩信这样的底层谋士韩信投奔刘邦,纯粹就是为了一官半职,而且是狮子大开口,索要刘邦的全部兵权,他虽然自己没有说要当大将军,但是他可以通过萧何的推举,来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
刘邦非常清楚,韩信这样的人,能够留住他,除了功名利禄也没有更好的手段,因为他既不是自己的同乡伙伴,也不是身边的随从卫士。只能效法周文王求贤,要么不用,要么就赌一回,给他天大的职位,然后榨干他的聪明才智,没想到韩信是一个榨不干的“常胜将军”,从来不打败战,他的军队是越打越多,而刘邦自己带领的军队却越打越少。
可是韩信也仅仅是一个“兵痴”而已,离开军队,他可能什么都不懂,所以除了打战,他也可能什么都不会。说白了,韩信就是打战的行家里手,而且刘邦又愿意让他带兵,要是在项羽那里,估计一辈子也别想成为将军,更别说“封王封侯”。总而言之,萧何、韩信、张良之所以自始至终地的跟着刘邦干。就在于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
为什么韩信不在时,张良与陈平辅佐刘邦总是打不过项羽?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第一,韩信也未必打得赢项羽在大多数人看来,韩信的军事才能似乎超过项羽,但我并不这样认为。韩信只有一战是打败项羽的,就是项羽最后一役,韩信布下十面埋伏。可是这一战,项羽本来就是居于绝对劣势。在垓下之战,除了刘邦本部外,还包括韩信的部队、彭越的部队以及英布的部队,这几个人都是名将中的名将。
况且垓下之战,也并非只算韩信一人之功,可以说,这是一场以多打少的合围战。仅从这一战,要说韩信打仗比项羽厉害,未免难令人信服。尽管韩信在伐魏/赵/燕/齐中立下赫赫战功,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如果讨伐这四国的不是韩信,而是项羽,结局会是怎样呢?我想项羽去扫平这四人,也将是秋风扫落叶,所向无敌。实际上韩信扫平四国,比起项羽的巨鹿之战以及彭城之战,还是略有不及的。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项羽不如韩信呢?我想主要是史书对项羽的谋略写得比较少,似乎他打仗只是靠蛮力。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项王再厉害,靠蛮力能杀两三百人,也不可能影响战局。相反,史书对韩信的计谋写得比较多,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韩信打仗是靠谋略,而项羽则没有什么谋略。这种认识,我认为是有偏差的。项羽百战百胜,岂是靠蛮力,他的军事谋略其实是极高明的。
第二,刘邦 张良 陈平为什么打不过项羽刘邦打仗的水平也是不错的,我认为可以逊色于项羽/韩信,但应该比英布/彭越要高明。后来韩信说刘邦的军事才能就只能带十万兵,超过十万,他就有点指挥不来。我还是认同韩信的判断,因为刘邦虽然有极高的天份,但他没有读过兵书,就是说他的军事专业技能还是不够硬。项羽是研究过兵法的,他对叔父项梁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梁遂传授给项羽兵法。依史记的说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给人感觉是项羽只学了半桶水。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项羽只是认为兵法书是死的,没必要啃成老学究。要是说项羽只是半桶水,怎么解释他一生几乎百战百胜呢?怎么解释他3万人击破刘邦的56万呢?没有哪个半桶水能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史记里没有记录韩信学习兵法,但在井陉之战后,他回答诸将的疑问时,对兵法信手拈来,可见他是非常精通兵法。
韩信不仅非常精通兵法,还不囿于书本知识,诸将问他为什么打仗违背兵法的原则时,他的回答是:“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就是说,你们并没有把兵法的精华吃透,你们以为我违背兵法原则,其实不是,只是兵法要活学活用。刘邦对兵法的研究,逊色于项羽/韩信二人,这是无可疑的。但他有张良/陈平为谋士,怎么还干不过项羽呢?张良也是研究过兵法的,但是他的长处在战略与大局观,你要他带兵打仗,他就干不来了。
陈平的长处是搞情报与外交,特别是离间项羽集内部的高级将领,他也搞不来行军作战。所以,刘邦即便有张良/陈平为羽翼,在与项羽对阵时,在战术层面上,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但是在战略层次上,还是一步步地扭转劣势。项羽并非输在战术上,而是输在战略上,他没有萧何这样的后勤总管保障粮食与兵源,没有张良、陈平这样的战略家,在相持战中,最终越打越弱,直到败亡。
刘邦本来只是个小亭长,无权无势,凭什么领导张良、萧何、韩信?
说刘邦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待人宽容、处事有量,以及能够坚忍克己等等,这其实都是后话。刘邦起事之初,不仅有樊哙、周勃等武将跟随,还有曹参、萧何这些个高参辅佐。为什么刘邦会有如此的声望呢?窃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邦身上的气场,二就是不可否认的人格魅力!说白了,就是刘邦身上自有的英雄气概和领袖的风范。今天的人们,一说起谁谁谁时常爱用气场和范儿这两个词儿。
有气场和范儿的人,往人前一站,甭用说话,往往就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和可信感。这,就是气质。刘邦起事时,不过就是个亭长,充其量也就如同今天的一个村长。可萧何呢?那可是仅次于县太爷的县丞。一个县丞不仅愿意给一个村官当下属,且还把自己一生的聪明才智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了。凭什么?凭的就是他从心里敬佩刘邦!当然,刘邦后来的一系列表现也没有令他当年的追随者们失望,最终实现了自己当初见到秦始皇时所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愿望!就连以将兵多多益善自居的韩信,不是也在刘邦面前心服口服了吗!汉高祖,即使是流氓,也是个有领导风范的流氓头子!这种气质非常人所有,故常人也很难替代,也就只有心甘情愿的跟随着了……。
张良、韩信和萧何,他们在为刘邦建立大汉的过程中,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萧何、张良和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三个为大汉的建立汗马功劳。刘邦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认为大汉建立的重要原因是自己用对了“汉初三杰”。
我们来一起看看“汉初三杰”对建立大汉的贡献。先来看看子房张良。1、留地相遇。张良为刘邦分析天下大势。2、强攻南阳。张良力主一定要打下南阳解除进入关中的后顾之忧。打下南阳之后,西征大军所向披靡。3、鸿门宴。鸿门宴前和刘邦一起忽悠项伯,鸿门宴中又帮刘邦解困,救了刘邦的小命。4、火烧栈道。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表示无东归之意,以迷惑项羽,同时也可以防备其他诸侯袭击汉军。
刘邦可以关起门来发展力量,养精蓄锐。5、迷惑项羽。刘邦攻占关中之后,彻底惹怒了项羽。张良修书给项羽,陈明刘邦只是想遵照怀王之约占领关中,绝对不敢东出函谷关。同时把齐地作乱的消息透漏给项羽。项羽把主要精力由西攻刘邦转移到东灭齐国。刘邦因此躲过一劫。6、下邑划谋。张良为刘邦确立了以土地换取人心的策略,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封给能击败项羽之人。
同时确定了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方针。刘邦成功地拉拢了英布、彭越等人。7、劝封齐王。韩信求封假齐王的时候,引得刘邦破口大骂。张良阻止了刘邦的愚蠢行为。又建议刘邦用齐地换取韩信出兵,用梁地换取彭越出兵。他们最终两个起兵参与灭项,并消灭项羽。8、四面楚歌。张良利用四面楚歌彻底瓦解了楚军的士气,消灭了项羽。9、劝都关中。
刘邦选择都城的时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张良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最终稳定了大汉的局面。再来看看韩信。1,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采用这一战术成功迷惑了三秦,最终韩信一举消灭三秦,刘邦得以重返关中。2,初败楚军。刘邦彭城大败之后,韩信在荥阳,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使汉军得到恢复发展的时间。3、攻灭魏豹。奇袭魏都安邑一举消灭西魏国,并且俘虏了魏豹,消灭了刘邦东出的后顾之忧,并且俘虏汉文帝的母亲,为大汉保留了火种。
4、背水一战。井陉之战中消灭了二十万赵军,杀死了陈余,活捉了赵歇,一举灭掉了代国和赵国。5、逼降燕国。大军陈兵燕赵边境,用政治手段逼迫燕国投降,成功占领了燕国6、共灭齐国。在齐国打败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军,并杀死龙且。打败楚军之后成功灭掉了齐国。7、十面埋伏。垓下之战设下十面埋伏成功狙杀了项羽。楚汉之争期间,韩信先后灭掉了三秦、西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等九个国家,堪称大汉第一功臣。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管家萧何。1、沛县护主。刘邦起义之前,萧何曾经多次帮助刘邦及其家属。2、沛县起义。拥护刘邦为沛公,从此刘邦成为这支义军的首领。3、西进关中。辅佐刘邦进入关中,在楚汉战争中占得舆论上的先机。4、保举韩信。在汉中推荐了韩信这个不世奇才,为了刘邦获得胜利立下大功。5、镇守关中。刘邦先是大败于彭城,后是在荥阳成皋一带和项羽拉锯,巨大的消耗都由萧何补充。
如果你是姜子牙、韩信、张良那样的人,你会怎么做,是等待明主,还是毛遂自荐?
如果我具备有姜子牙,张良俩个人(暂且不谈品,忠,义,信)智慧,绝不会坐等机会,等待圣主。最起码在圣主未到之前,先把自已的才华显示来,做别人不能做做不到的事,且做得非常圆满,认周边群体和社会对你的所做所为有所认可,也为自已的能力做自我检测,让智慧、才干得到升华。也就是“毛遂自荐”。当然,这种自荐也必须具备:勇气,信心和负责任的观念;还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方可实施行为。
也就是所说的时间、条件、机遇。前两者虽已成熟,但由于某一团体、某一人(有决定权)对你实施打压,那对不起,你也只能屈居归稳。等待时机完全成熟,真正圣主的到来(机遇),你就能大刀阔斧施展才华。假如有韩信之才,肯定投入保疆卫国之军旅报效国家。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一条件,但“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一消极。成功永远属于:勤于业,信于人,勤勤恳恳,热爱生活,勇于拼搏,善于思考的人。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