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战可以输,鲁班必须死”是每个玩家坚持的理念,无论版本如何变化,这个理念从未动摇。让“鲁班多活一秒,输出万吨伤害”,所以团战中必须先切死鲁班,不切死它,死的就是你自己,甚至是整个队伍都被他扫团灭。诸葛亮想要以一州之地对抗魏国的九州的国力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如果司马懿死了,孔明能灭魏国吗?
在三国时期,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率领魏军多次击退诸葛亮的北伐,最后导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如果司马懿先比诸葛亮死,诸葛亮的北伐是否能成功呢?我的结论是诸葛亮还是无法灭亡魏国。有以下几个原因:1.国力差距太大:我们知道三国时期蜀国的人口还不到魏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诸葛亮每次出祁山率领的蜀军也就区区几万人,人口差距太大。
诸葛亮想要以一州之地对抗魏国的九州的国力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如果诸葛亮不北伐曹魏,魏国只要不断的发展国力,差距越来越远,蜀汉自然臣服。2.益州非进取之地:从益州北伐曹魏,北出山高路远,粮草补给不足,运粮非常困难,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司马懿坚壁清野,导致蜀军粮绝不得已而退兵。益州可以说是易守难攻,你打不出去,敌人也打不进来。
三国杀中除了主公,最拉仇恨的角色是谁?
所谓最拉仇恨,就是嘲讽极高,这一类武将一般不是比较强势,就是比较恶心。先来说标准包,蜀国的黄月英、魏国的张辽、吴国的孙尚香、吕蒙、黄盖,群雄的华佗、貂蝉。黄月英,堪称法术机关枪,或许你知道沮授、王基、留赞的不断摸牌,但是最初的过牌神将,其实就是黄月英,标准包中的最强,没有之一。张辽,神偷武将,他会告诉你,你手中的牌不一定就是你的。
孙尚香依靠装备过牌,又可以回血,吕蒙几回合不动他,他就真的会教你做人,黄盖就是最单纯的爆将。华佗的强力回血、貂蝉的离间,都是属于比较恶心的类型,说白了,在场上就是不喜欢看到他们。再说扩展包,像经典的有鲁肃、李儒、陈琳、关索等鲁肃,也就是大师,换牌能力在三国杀界绝对是一流人物,因此而招致杀人之祸,也就是容易被集火针对,一般大师活不了太长,如果活的时间很长,那就说明,大师一方稳赢了。
李儒,这个是一个输出型的强将,他有三个技能,每个技能都是输出型,缺点就是防御差,没错,李儒基本就是1-2个回合的事儿,大招可以改变场上局势,打完了输出,基本上他的任务也就结束一半了。陈琳,基本就是拉牌差型的武将,拉完牌差,就开始掉体力,完克卖血将,是一个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武将。关索,这个不用过多解释,前期没人动他,后期他就是神,所以关索基本都是前期就被集火。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
杨修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下,他成了高智商、低情商的代表。尤其是杨修猜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军营口令的意思,诱导夏侯惇筹备班师,由此被曹操铲除。故事虽然精彩,但曹操若以此杀人恐怕有违政治家的盛名,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掉杨修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呢?出身敏感,拉拢与铲除的二选一?在历史上,杨修的身份其实很特殊,他是弘农杨氏根正苗红的血统,这一脉发迹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即源于“斩杀”项羽而功拜赤泉侯的杨喜。
也就是当年项羽穷途末路时,刘邦下令斩杀项羽者封侯,至于是不是斩杀,已经无从考证了,反正杨喜是拿了项羽一条大腿回去领赏了,其余还有吕马童等四人也是如此封侯的。所以杨喜也从一个郎中骑,摇身一变成为西汉开国猛将,得了侯爵、食邑。杨喜的后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在老祖宗打下的基础上,在门阀政治的背景下,杨氏一脉出了不少名流。
杨喜八世孙杨震,于东汉升至司徒、太尉,杨震第二子杨秉这一支系中,往后八代皆为太尉,名副其实的“八世三公”。杨修属于杨喜第十二世孙,是杨秉的重孙,这中间一共隔了四世,所以从杨秉算起,杨修也是出身于“四世三公”,杨修出身敏感也正因如此。杨修的爹是杨彪,东汉的太尉,曹魏的光禄大夫(仅次于三司);杨修的爷爷是杨赐,东汉的太尉,去世后赠骠骑将军;杨修的太爷爷就是杨秉,这位更厉害了,与权臣梁冀斗智斗勇一辈子,最后官拜太尉,实为宰执。
这些家庭背景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杨修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有位伟人曾经说过“革命的事业要交给革命的子女”,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没毛病,天下是人家老祖宗拼命打的,人家后代必然是治理天下的首选。而曹操是何人?阉宦之后,挟天子令诸侯的不臣之人,那是要推翻革命成果的,这种对立是骨子里带的。解决对立问题只有两种方式,要么拉拢,要么铲除,杨家就是经历了拉拢到铲除的过程。
当年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挟献帝西逃,杨彪一路跟随护主,差点被郭汜砍了,这正体现了杨家世受皇恩的内心驱动,若非自立,又怎能真心帮助割据势力推倒献帝?或者说推倒汉室之后,杨家的地位不可能如以前那般,所以杨家的天秤倒向汉室是没错的。曹操内心很明白这一点,所以迎献帝到许都后,曹操一心想除掉杨彪,而出面求情的只有另一位世家大儒——孔融!(孔融剧照)孔融的面子确实大,他是被曹操请到许都做官的,由此可见曹操前期还是很谦卑的,实用型人才要拉拢,名士也要拉拢,杨彪这种“四世三公”背景,又跟着献帝历经磨难的人更需拉拢。
孔融其实对这种政治构架早就点透了,他说杨彪“杨公四世清徳,海内所瞻”,说白了就是冲着杨彪的名气,有利于人才的招揽,有助于扶汉形象的树立,你曹操要是杀了杨彪,估计就砸了自己的招牌,成为天下公敌了。这与曹操迎献帝的意图如出一辙,献帝在,汉室就依然存在,曹操就是天子的拥护者和代言人。所以杨彪在入许都后,虽无实职,却一直处于九卿的高位,曹操也一直没敢杀杨彪,这里也反应了杨彪的政治智慧,人家早就自称多病,不堪大任,从而退出权力核心层了。
然而杨修不同,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正直建功立业的年龄,所以不会像父亲那般隐忍身退。曹操也非小心眼的人,他对杨修的重用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杨修才智过人,可堪重任;二是杨修乃杨彪之子,老子不为我卖命,你儿子愿意卖命,反正不都是你老杨家的种?能用则用,反正差的不是杨修这个人,而是“四世三公”家族为曹魏办事的立场!所以杨修出场的平台是很高的,当了丞相府仓曹主簿,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六部”之制,其实六部就是由“曹”发展而来。
这个丞相府仓曹就是曹操的谷事管理机构,杨修就是这个机构的办公室主任。而且这个是丞相府属曹,即曹操的核心管理圈,故“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所以曹操并没有因为杨修的身份而排斥他,反而是一箭双雕的重用了杨修,这说明曹操对杨家一直是拉拢的态度。“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而杨修被处死在《三国志》中提及了原因,主要点明了曹操对他的怀疑,以及袁术外甥的身份。先来说一下袁术外甥的身份,因为袁术的妹妹就是杨修的母亲,这属于两个“四世三公”家族的政治联姻。当初曹操想杀杨彪时,就是以此为由,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为由,想杀了杨彪,即上述孔融力保的那一回。
到了杨修被杀时,袁术坟头草都一米多高了,再以此为由就显得牵强了。再说曹操怀疑生变,裴松之引注说“公以修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这里是指向敌对势力泄露军事机密,这个事儿坐实了肯定是要杀头的,但也有例外,即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阵营搜罗出的暗通信件,曹操选择烧毁所有信件,不去查追是谁暗通敌军。
可是这种宽容并不适用于建安二十四年的魏王,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还未形成气候,故以宽仁笼络人心,但杨修被杀时,曹操已成北方雄主,再有通敌之人,定然不会逃过制裁。但问题在于杨修不会傻呵呵的干出通敌的事,此时通敌也太不符合逻辑,所以通敌也只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之一。总体上曹操对杨氏是拉拢的态度,诛杀杨修而不株连其族人就说明了这点,那么杨修之死只在乎其个人!夺嫡走势决定生死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杨修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杀,所以“杨修颇有才策”才是问题的关键。
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就确定了曹丕的继承身份,这就决定了曹植和他幕僚们的命运。很不幸的是杨修始终站在了曹植一边,那么杨修的“颇有才策”对于继承人曹丕来说就是个威胁。在立储问题上,曹操曾经问过贾诩的意见,这位著名的“毒士”没有发表任何明确见解,只是列举了袁绍废长立幼的惨痛教训,并将袁绍诸子相互攻伐的幕后推手一一分析,可以说贾诩是杀人于无形的高手。
自古君王为儿子铺路都会有两个方向,一是亲自铲除阻碍,二是留下恩惠让继任者去办。曹操也是这么做的,曹丕的支持者如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都是在曹丕即位后才得以提拔,这是曹操留给曹丕攒人情、拢人心的机会。而杨修被杀就是曹操亲自为儿子铺平道路的过程,如果站在曹丕的角度,杨修就是政治上的“敌首”,这个敌首一定是前任君王出面解决的,因为要树立后继者的宽仁形象;但其余人等就会留给新君去处理,因为要树立继任者的威望,所以曹植的另外两大智囊丁仪、丁廙,都在曹丕称帝后惨遭灭门。
有人说杨修不懂变通,建安二十二年之后仍然与曹植交善,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妥当。杨修是聪明人,并不是政治智慧不够,只不过在夺嫡时期,杨修的立场过于坚定,与曹丕势力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倘若立储之后杨修立即排斥曹植,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墙头草,曹操也一定不会再予重用,因此杨修的处境本就尴尬,并非智谋欠缺。而且杨修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在临时前就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就是他早就该死了,能托到建安二十四年还出乎意料了。
综上所述,曹操对于杨氏一直处于拉拢态度,历史上曹操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一定要对杨氏下手的情况,再者杨彪与杨修不同,杨彪处于暮年身退的情况,对曹魏政权影响不大,而杨修投身仕途,倘若有变,杨氏的“负面”影响力则会发挥出来,因而曹操更“关注”杨修。若说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以杨氏的身份参与夺嫡,这种情况再有变数,对曹操来说威胁更大。
如果诸葛亮不早死,能不能带领蜀国灭了魏国?
诸葛亮死后,蜀汉政局比较稳定,曹魏却出现了四次变乱,可以说给了蜀汉灭曹魏四次比较可能的机会。如果诸葛亮不死,蜀汉能不能抓住这四次机会,精心策划,灭掉曹魏呢?第一次,辽东叛乱。辽东公孙渊在诸葛亮死后不久,发动了叛乱。不过这公孙渊发动叛乱选的还真不是时候,如果选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也许他的叛乱就能成功。但是,诸葛亮死后,曹魏西线无战事,东吴也没有动静,他却发动了叛乱,结果被司马懿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迅速平定了,公孙家族的辽东从此终结。
如果诸葛亮没有死,诸葛亮也许会趁公孙渊发动叛乱,再次北伐,并通知东吴也起兵,如此对曹魏多面发动进攻,司马懿就是有天大本事,也很难应付如此的局面,更何况司马懿的军事才能难匹诸葛亮呢。第二次,曹睿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共同扶持小皇帝曹芳时。曹芳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两人为争夺权力,明争暗斗,结果曹爽利用与曹芳的亲戚关系,将司马懿明升暗降,罢除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只好归家养老。
如果这时诸葛亮很好利用曹爽与司马懿的矛盾,司马懿归家赋闲的机会,或者曹爽伐蜀大败时,起兵北伐,再让东吴配合,也许诸葛亮北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次,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装病拽曹爽,趁曹爽对其不加防备,陪小皇帝去郊外拜祭祖庙之时,突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洛阳城,并引诱曹爽上当,竟屈服于司马懿,回到了洛阳城。
结果司马懿不仅斩杀了曹爽及亲信,还灭了曹爽三族,同时还将曹氏宗室尽皆囚禁。如果这时诸葛亮不死,适时掌握曹魏动向,适时联合曹爽,或打出清除司马懿的旗帜进行北伐,必能让倾向曹氏的人纷纷响应,北伐效果也许会很顺利。第四次,司马懿去世或司马师去世时。司马懿、司马师去世后,趁司马氏在权力交接上尚立足未稳,精心谋划扶持反司马势力,适时发动内乱,诸葛亮乘势北伐,并让东吴配合,如此一来曹魏朝野震动,内乱外侵,曹魏又没有能敌诸葛亮的将才。
这样诸葛亮北伐很可能成功,统一天下,恢复汉室,回报刘备心愿,也实现了自己心中凭生的抱负。诸葛亮再无遗憾,后世再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叹,诸葛亮也会成为文治武功的典范,现在的那些专家教授,恐怕再也不会有喁喁诋毁之言了吧。可惜了,诸葛亮早死,以后无论是刘禅还是蒋琬、费祎,都不愿再大动干戈全力北伐,姜维北伐虽决心很大,却在蜀汉朝堂得不到大力支持,最后只能被逼到沓中屯田避祸。
如果诸葛亮再活20年的话,蜀国可以灭掉魏国吗?
谢邀请。根本办不到!①当年刘邦胜项羽,是在项羽走向衰弱刘邦走向强盛的时期,又有韩信出兵燕赵之地侧击项羽。其主战场在现在的河南省荥阳一带!②诸葛亮面对的是幅原辽阔,兵多将广的魏国。以兵微将寡的西蜀对国力强大的魏国,防守尚可,进攻只能是劳民伤财!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诸葛亮难以取胜,一是天时不好,最主要是地利方面处劣势!出兵岐山转战千里,大都是魏国边郵之不毛之地,人烟稀少,粮食鲜薄。
汉初三大功臣,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必须被除掉?
谢谢邀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功劳太大,一国的军事主帅,吕后、萧何害怕韩信谋反,所以密谋擒获,加上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虽然说是背着刘邦,刘邦心中也是有数的。刘邦、吕后对待张良和对别人就不同了,刘邦就是用张良的谋略才成就了霸业,每走一步都离不了张良的谋略。鸿门宴脱险、下邑画策、借箸代筹、定都长安这些功劳,使刘邦对张良格外器重,若杀张良,今后就难以找到像张良这样的忠臣献策了,何况张良是文官,不掌军权。
为什么团战可以输,鲁班必须死,鲁班到底做错了什么?
“团战可以输,鲁班必须死”是每个玩家坚持的理念,无论版本如何变化,这个理念从未动摇。而且玩家还在一直苦苦研究,怎么给鲁班增加一个新的死法,千奇百怪的死法小鲁班真的是太可怜了。鲁班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招来那么多仇恨惹来杀身之祸?第一点,有玩家看不惯鲁班走路太嚣张。因为鲁班走路姿势的原因拉来不少仇恨值,很多玩家看不惯了,一个小学生不好好上学,整天在峡谷里打游戏,而且走路二冲二冲呢自带嘲讽,一个小矮子,走路居然敢这么冲,不教训一下他感觉对不起它的走路姿势。
小鲁班可是小学生的带名词,想必大家都被小学生坑惨了,把小鲁班当小学生好好教训一下出出气也不错,让他回家好好写作业去。第二点,导弹到处惹事生非。刚出门就被鲁班导弹击中,刚出泉水,看到不健康的血量很烦,回家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开局就恨死鲁班了。有事没事上路来一炮,中路一炮,两路八竿子打不着,它也来招你惹你,满屏幕导弹乱飞,残血回家也要小心翼翼,生怕鲁班导弹找上门来,躲的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刚回到泉水就被鲁班一炮打死,活生生死在自家泉水里,这时候有没有很想弄死它?最可气的是,辛辛苦苦打的大小龙,鲁班随随便便一炮抢走了,这时候就问谁不气?当大龙被抢的时候,心里已经默默的发誓了,不杀鲁班,誓不为人,那怕自己死,鲁班必须死才解气。
最后一点,鲁班输出爆炸。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可否认,鲁班虽然可恨,但是它的伤害有目共睹,伤害非常高,如果鲁班发育起来,后期三个被动出去谁都要死。让“鲁班多活一秒,输出万吨伤害”,所以团战中必须先切死鲁班,不切死它,死的就是你自己,甚至是整个队伍都被他扫团灭。所以根本原因就是鲁班伤害太高,团战首先切死鲁班是每个王者荣耀玩家的基本常识。
一些王者荣耀玩家为什么老是打鲁班?团战可以输,鲁班必须死,你们怎么看?
“团战可以输,鲁班必须死”是王者峡谷中流传非常广泛的一句话,鲁班七号自从改版加强之后就一直是热门射手英雄,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玩家都喜欢针对鲁班呢?接下来我就跟大家一起聊聊这个问题!1、没有位移技能-好抓!鲁班一直被玩家们戏称为“小短腿”,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腿真的很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没有任何位移技能,所以很多打野英雄都喜欢抓他,因为成功率非常高!一般情况下只要鲁班的闪现在冷却中时,几乎是一抓一个准,尤其是猴子、娜可露露、兰陵王、阿珂这一类的爆发型打野英雄,直接突进贴脸一套就带走!2、后期伤害太爆炸-必须抓后期六神装的鲁班七号的伤害简直太爆炸了,一个扫射就能打残甚至打死脆皮英雄!所以不能放任其平稳发育到后期!王者荣耀主播张大仙就曾经在直播中多次提到过这个情况,还有个搞笑的兰陵王“恋爱循环”无限抓鲁班套路,算准时间一直抓鲁班,搞得鲁班直接心态爆炸!曾经有过统计,王者峡谷中被击败次数最多的英雄就是“鲁班七号”!(心疼小短腿三秒钟)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鲁班七号的受欢迎程度!那么你喜欢用鲁班七号么?在游戏中如果被对方针对,你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曹操、刘备死后孙权还有大好青春,为什么不趁机西取蜀汉北伐魏国,统一中国?
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开始算起,一直到孙权病死为止。他在二十九的时间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诸葛亮、蒋琬、司马懿等与他同辈的当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孙渊这些比他晚一辈的人。说他是三国时期第一能熬,实质名归。但是在这二十九年中。孙权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与他早期的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很难理解。
这里就对孙权在曹操和刘备死后,他的所做所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个陈述总结。说说孙权晚年的那点事。公元219年,孙权干了一件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大事——偷袭荆州。这是他一辈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辈子干的最失败的一件事。说他成功,是因为孙权在多次谋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
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荆州,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袭荆州,重锤了刘备的上升势头。并且他不再以谋求曹魏的土地为自己的第一诉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力图缩小自己与曹操的差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孙权很成功。因为东吴的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一倍,而刘备对东吴的压力也锐减。但是,让孙权没想到的是。
曹魏方面对刘备根本看不上。之前关羽在荆州时,魏国还派重兵防着关羽。等于关羽替孙权分担了一部分的压力。然而当关羽被孙权杀死后,魏国的压力就全部压倒东吴身上了。夷陵大战之后,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恭敬为借口,迅速调集了曹仁、张辽、张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将征讨东吴。这一战下来,曹魏和东吴都是精锐尽出,动用的总兵力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要多。
双方大战六个月,最终以曹魏退兵收场。这一战,曹魏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国对蜀汉没兴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孙权这一个对手。如果蜀汉忍着不出兵,孙权只能自己单挑曹魏。孙权瞬间傻眼了……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孙权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与蜀汉复通了关系。双方缔结同盟,关系恢复到了吕蒙偷袭荆州之前。
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孙权都没有再动过蜀汉的心思。也就是说,不是他没想过灭蜀,而是他不敢灭蜀。他怕自己灭蜀时,曹丕会揍他。既然攻蜀已经不可能了,孙权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孙权打不赢曹丕,他之前已经吃过几次大亏。如果没有刘备帮他分担压力,他根本不敢挑衅魏国。所以,孙权也就只能放弃扩张的想法。
专心处理东吴的内部问题。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孙权自己的名分问题;第二,东吴内部的叛乱势力;所谓名分,就是孙权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刘禅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吴王。而他的吴王还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说,东吴名义上是曹魏的藩属国。但是公元222年时,东吴已经与曹魏翻脸,这个藩属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孙权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名分。
也就是像刘备那样,自己给自己编一个称帝的理由。否则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而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东吴内部的士族问题和反对孙权的叛乱分子。这些人的力量太强大,孙权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他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的荆州和交州,也需要时间缓和自己与士族的关系,更需要时间去消灭江东的山越人。于是这么一拖,孙权也就有五年时间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
到了公元228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便来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鲂诈降,引诱魏军进入他在石亭设好的伏击圈。这一战,即历史上的石亭之战,也叫“周鲂断发赚曹休”。当时的魏国扬州都督曹休中计,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九万,魏军十万,结果魏军被东吴打的屁滚尿流,连曹休的老命都差点丢了。所幸是后来魏军的增援赶到,魏军才没有被吴军全歼。
诸葛亮在听说孙权主动出击后,也迅速调了三万蜀军,以强行军的速度,在一月之内北上陈仓,攻打陈仓关,减轻孙权的压力(第二次北伐)。然而东吴接下来的行为却让诸葛亮失望了。孙权见魏军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让诸葛亮空欢喜了一场。一年后,孙权凭借石亭大战的威望,在建业称帝。(这是他发动石亭大战的原因)在此之后,东吴与曹魏又有四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一直到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第五次北伐魏国时(也是最后一次),孙权才再次出兵。这一次是诸葛亮挑的头,孙权认为诸葛亮的建议可行,便积极响应了蜀汉的行动。结果,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马懿熬死。孙权在前期风风火火了一把,后期见战局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就赶紧退兵了。而他这次退兵,他把脸都丢光了。当时,魏明帝曹叡对大臣说:这次蜀吴来犯我大魏,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
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孙权那个鼠辈,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然而,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本以为自己到前线后,孙权就会跑。结果,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听说曹叡亲征,连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风跑路了。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三国志·魏明帝本纪》这就是孙权的德性,也难怪曹叡会笑他胆小如鼠。可能有人会问,孙权与曹丕同辈,他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答案是:孙权他不忍气吞声能怎么办?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还。三足鼎立的局势早已稳定,蜀汉不能打,魏国又不打蜀汉。东吴就那么大,他的实力只有魏国的一半。实力悬殊太大,他确实是打不赢。
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派卫温和诸葛直带一万士兵去台湾抢人口,可带回来的蛮夷还没有损失的人多,气得孙权把卫温、诸葛直给砍了。为了绕过曹魏扩充实力,孙权还曾经向辽东霸主公孙渊暗送秋波,派了一万士兵去辽东帮助公孙渊。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一万兵也被缴械。差点把孙权气疯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讨辽东。
扩充不了实力,孙权也没有办法。先前他与曹操打过多次,也与张辽、满宠这些魏国的大将打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赢,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只能忍。后来,诸葛亮病死。蜀汉方面的新任总经理蒋琬联络孙权,希望联合北伐。结果孙权还瞧不上蒋琬,不愿意搭理他。对合作北伐的提议一拖再拖。再后来,辽东霸主公孙渊被司马懿斩杀,东吴彻底失去了从东北购买战马的可能。
也失去了一个盟友。此时的孙权,只剩蜀汉这一个独苗伙伴了。他瞧不起蜀汉,又没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不再对曹魏动武了。外事诸多不利,家里又祸事连连。孙权六十岁时,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了新太子孙和,但他又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东吴内部二宫之争。没过多久,亲密战友诸葛瑾也去世了。孙权脑神经抽疯,开始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权,孙权在太子孙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骂陆逊,骂的陆逊最后忧愤而死。
又过了五年,孙权脑子又开始抽疯。他先是废了太子孙和,接着又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年仅七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到他六十九岁时,他把巨能熬的司马懿也熬死了,成为汉末三国的那批群雄中,仅剩的一个独苗。但是这时孙权也已经中风,离咽气也不远了。公元252年,孙权七十岁。驾崩。纵观孙权这一生,他的辉煌是偷袭荆州,他的上升转折点也是偷袭荆州。
当刘备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汉就残废了。没有蜀汉的从旁牵制,光靠孙权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动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一个连合肥都打不下来的人,还能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么?不过,东吴的外战不利,也不能都赖到孙权一个人的头上。当时是士族社会,是一个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蜀汉和东吴却都不搞这一套。这就导致了吴蜀两国很严重的国内矛盾。
很多的蜀人和吴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国论,盼望“魏国鬼子”来“解放”自己。这三天两头的有人造谣,搞得人心惶惶,仗还怎么打?后来的人就对当时东吴军队有过评价:吴军不是没有战斗力,但就是没有凝聚力。东吴的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想陪孙权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证明吴军是一支守土责任感很强的军队,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
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孙权他在位时,凭借他的威望,还能处理好东吴的三大派系的关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让东吴政权在曹魏的压力下,苟延残喘。但是,东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弥合的矛盾。这样,也就不可能给孙权有作为的条件和空间了。
所以,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操去世后,毫无作为呢?归根到底来说,就是当时的东吴政权不支持孙权的锐意进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因为历史的大方向,不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孙权一个人,同样也适用在刘备和曹操身上。并且,孙权也算不上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不说跟曹操和刘备比,他跟同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有差距。
假设当年赵国和秦国僵持不下,白起出使魏国时,死在魏国,哪个国家最可能统一?
首先,名将对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是有影响的,而影响最大的也是名将的战略思维,比如赵括换掉廉颇,战略防御对峙改为战略出击决战,这是长平之战的转折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走向灭亡的关键战役;再比如三国时期的姜维,没有延用诸葛亮制定的以汉中为根基据守的战略理念,而是放魏军入汉中平原企图围歼,直接导致蜀国门户大开,一发不可收拾而至亡国。
所以,如果白起真的死在魏国,秦国统一的步伐会放缓,而统一天下的依旧是秦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国之强主要原因不在于个别将领,而在于商鞅变法后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军队实力的提升。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改革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国家,甚至将领土扩张至匈奴游牧的地区;魏国的“魏武卒”的整编,让魏国的军事力量达到顶峰,这一特种部队的诞生,可以说是魏国崛起的关键;而秦国的商鞅变法,不经在经济农业上使秦国逐步丰裕起来,而在军事方面,以将士杀敌人数记录军功的制度,无疑是让秦兵化身为恶魔,这里很有趣的一点是,秦军作战后,会将敌人的头颅挂在腰间回营领功,后来军中头颅太多,不易处理,最后就改为割下敌人的左耳为算,那么六国军队与秦军作战时,死的伤的都会被割掉左耳,形成当时一个奇怪的现象,也使得六国士兵谈秦色变。
加之秦军的军事改革创新中,对秦弩的发展,可以说是当时战场上最具威胁性的神器,在当今考古专家还原秦弩做实验时,200米的距离能精准射穿当时“魏武卒”装备的重型甲胄,这个杀伤里和精准度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了吧。还有一点就是,秦国并不缺少善战的将领,只是白起嗜杀,且大兵团作战的战绩确实鹤立鸡群,才使得名声要高于其他将领,但我们也可以罗列一下,倘若白起死去,谁代替白起呢?(一)王翦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跟白起一样,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胜于白起的地方在于他擅长攻城战,而白起更擅长开阔地带的野战。
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先后攻占了赵国的七座城池,一战成名。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先是佯装与楚国相持,准备长期对峙,引诱楚国集结兵力决战,当楚军在调动之际,王翦率军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项羽祖父)于蕲,擒获楚王负刍,平定楚国,此时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军力是六十万,虽有夸大,但展现了王翦大兵团战役的指挥能力,而其子王贲,在灭楚战役中表现的才能不下于他的父亲,也是后来秦国相当仰仗的高级将领。
(二)司马错因《史记》没有给司马错列传,就像公孙衍一样。所以司马错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司马错被记载在《史记.张仪列传》里的一段是很出名的,就是秦慧王问计张仪和司马错伐蜀还是伐韩的问题,两个人讨论之后,秦惠王认可了司马错的意见,并由司马错任主帅伐蜀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司马错攻伐了弱小的蜀国,可能军事能力不如王翦、白起,但在战略智谋上可以说是王翦、白起没法比的。
在那个时期,能说的过张仪的估计只有苏秦了吧,没想到司马错能赢得这场辩论,可见其智。(三)魏冉首先,白起的成功也要感谢魏冉这个伯乐,若非魏冉举荐白起,可能就不会有一代杀神的出现。而魏冉本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在秦昭王时期,率军进攻魏国,歼灭魏将暴鸢的四万军队,取得了魏国的三座城池,后又带着白起、胡阳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于华阳大败芒卯,斩敌十万,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这也算是给白起上了一课,培养了日后的战神。
除了军事方面,魏冉的政治外交能力也是相当出色,在六国中“挑拨离间”,玩了一手好手段使得秦国坐收渔利。但魏冉后期权倾朝野,也是过于高调,后被秦王免职,公元前266年去世了,所以,魏冉可以代替前期战役,代替不了后期诸如长平之战这样的大战。当然,除了此几位名声大,有分量的人物,还有诸如王齝、蒙骜、蒙武、李信等同时期为秦国兼并战争中付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家。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