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这块石头疙瘩,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过。第三、传国玉玺的材质非凡。传国玉玺其实就是一种象征意义,表明君权天授,是为正统。因为传国玉玺几经得失,已经无法确证是始皇帝的老物件。也就是说,不管是啥材料制成,秦始皇肯定制作了一个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价值多少钱?
如果现在找到了传国玉玺,那么肯定是会被定为不准出国展览的文物的,而且一定是无价之宝。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说它的唯一性。从古到今,我国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印章,材质不同、大小各异,但是没有任何一枚印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帝王执政的信物,只有传国玉玺有这个作用,如果得不到这个传国玉玺,很多坐上皇帝宝座的人心里都不踏实。
可见这个宝贝在中国古代的意义是绝无仅有的。第二再说它的传奇经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命令李斯刻一枚传国玉玺,于是李斯命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精细研磨,雕琢为玉玺,李斯写了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就是著名的传国玉玺。秦始皇带着它东巡,在洞庭湖遇到大风浪,眼看着船要翻了,于是把传国玉玺扔到湖里了,风浪立即平息了。
后来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晚经过华阴平舒道,一人持璧拦使者,说“为我遗滈池君”。这块璧是八年前秦始皇南巡洞庭、封湘山时,遇风暴投入水中的和氏璧。刘邦五载亡秦三年灭楚之后,得到了传国玉玺。王莽篡汉室逼迫孝元皇后交出玉玺,孝元皇后把玉玺扔到地上摔掉一个角,用金补上了。王莽失败,刘秀得到了传国玉玺,传到东汉末年,被孙坚得到了,后来被袁绍夺取,又归了汉献帝。
后来归曹魏,三分归晋之后玉玺落到了晋朝皇帝手里,南北朝时期,传国玉玺几经辗转落到了陈武帝手里,经过隋唐时期,到了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李从珂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传国玉玺,伴随着政权更迭而不断易手,经历可谓是惊心动魄,又艰难曲折,有这样经历的文物绝无仅有。第三、传国玉玺的材质非凡。
雕琢传国玉玺的材料是和氏璧,和氏璧是春秋时期的卞和在荆山发现的。卞和在荆山看到一块石头上落着一只凤凰,于是他就知道这块石头绝非凡品。于是就把石头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工鉴定一下,玉工说是一块顽石。于是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一瘸一拐的又去献宝石,结果和上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次砍掉了右脚。
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没法献宝了,只能坐在荆山脚下哭泣。文王派人了解情况,又鉴定了一次,结果把石头剖开,发现了玉石,制成了和氏璧。完璧归赵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和氏璧,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可见这块玉料的价值。就凭这三条足以打败一切文物,哪一件文物存世时,能和每一次政权更迭紧密联系?没有;哪一件文物能有如此昂贵的材料制成?也没有;哪一件文物可以成为皇帝执政合法性的证明?只有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上写的是什么?
传国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这个“传说”不是说传国玺在历史上不存在,而是在历史上出现过,但是到现在已经没有了,见不到了,成了传说。据说传国玺是秦始皇时所造,传承至两汉、魏晋、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皇帝李从珂时,这个传国玺就再也没有了记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在这段时间里,但凡朝代更替,传国玺的继承就成了开国皇帝们渴望得到的“神器”,因此也赋予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意义。
传国玺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列出两汉魏晋时期的记载:《吴书》、《玉玺谱》、李贤注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应劭,皇甫谧:受命于天,既寿且康。《晋阳秋》载冉魏大将军蒋幹送给东晋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徐广、《宋书·志第八》: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综上,传国玺上的文字一共有4个版本,文字均有出入。【此印是用鱼鸟篆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下面我来回顾一下传国玺的传承细节《玉玺谱》: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这段文字是出自《后汉书》李贤注文,李贤是唐朝人,史称章怀太子,这本《玉玺谱》的作者按照《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来推测,应该是僧约贞。
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段记载是唐朝人总结的“秦至东汉时期传国玺传承情况”。如今影视作品中对传国玺的解读,也大都依据这段记载。【电视剧《新三国》中关于传国玺的剧情】《玉玺谱》对传国玺文字的描述应该是继承于《吴书》的。《吴书》:(孙)坚入雒,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
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裴松之对这段记载有过自己的见解。应氏《汉官》、皇甫《世纪》,其论六玺,文义皆符。汉宫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永昌”,二字为错,未知两家何者为得。
应氏就是东汉末年人应劭,皇甫则是西晋名士皇甫谧,裴松之说,这两位记载的文字和《吴书》的内容不同,不知道“且康”和“永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其实,仔细想想,应该就是《吴书》的记载为正。道理很简单,应劭和皇甫谧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传国玺啊!他们记载很可能是听来的。特别是皇甫谧,他一辈子都没做过官,就坐在家里写书做学问,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应劭,应劭多少还是在朝廷中呆过一段时间的。
应劭和孙坚都是汉末人物,孙坚是有明确记载,亲手拿过传国玺的人,随后他把玉玺交给了妻子吴夫人,其儿子孙策、孙权也应该是见过的。再者,《吴书》是孙吴帝国的官修史书,记载自己家皇帝家里的这段经历,自然是有准数的,不会胡编乱造。应劭是在东汉帝国朝廷中做过官的,他在乱世中担任泰山郡太守,因为没有帮曹操接到父亲曹嵩,导致曹嵩被陶谦的士兵谋害,他害怕曹操报复,于是投奔了袁绍,然后他在冀州安心写书,做学问。
在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县后,他把写成的书先给汉献帝,用来恢复汉朝威仪。很可惜,不久后他就逝世了,汉献帝拿到传国玺大概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应劭如果写错了的话,死人也是不会修改的。至于东晋人徐广和《晋阳秋》的记载,文字发生了更多的偏差,“既寿”变成了“皇帝”,这一点,笔者以为,汉末时的那枚传国玺已经遗失,东晋之后的传国玺已经发生了转换、改写,所以才造成记载不同。
说到底,传国玺的真正秘密,到现在永远成了一个谜了。说点其他事元后摔坏的是传国玺上一条龙的龙角,并非是传国玺的一角。《玉玺谱》原文是:至汉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乃出玺,投之於地,玺上螭一角缺。《吴书》说孙坚从雒阳井中捞得的传国玺也是如此: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这里的“螭”就是龙之九子之一。现在很多人道听途说,没看过史书原文,误以为是传国玺缺了一角。
例如在电视剧《新三国》里,小孙权就是这么说的。曹丕加字。据说,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得到传国玺,还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刻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秦汉时的传国玺很可能在西晋灭亡时遗失了。这一点,可以从东晋之后的记载看出端倪来,因为八个字已经发生改变。可见,当年刘聪攻入洛阳,灭亡西晋时,传国玺已经遗失,之后由“后赵→冉魏→东晋”传承的传国玺,文字已经变成“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可见这个传国玺已经不是秦汉时的那枚了。
传国玉玺历经千年为何神秘失踪了?
传国玉玺这东西应该是真有,但啥时候没了这事就不好说了。在豹眼看来,恐怕没有经历千年,传国玉玺存世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后世那些所谓的传国玉玺,应该不会是原来的那个,恐怕都是赝品。01传国玉玺的由来,及第一次丢失的经历据说秦始皇称帝后,命人用和氏璧镌刻了这个传世玉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由玉工孙寿篆刻、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秦朝以此作为镇国之宝,把它看作“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但传国玉玺横空出世之后,由于其非凡的象征意义,就开始了传奇而血腥的经历。据传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经过洞庭湖时,风浪大作,龙舟似欲倾覆。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说来也怪,湖水霎时风平浪静。八年后,有人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
”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重新归于秦朝。这些事都没有确切地记载,都是在传说。在豹眼看来,纵然是秦始皇也可能会迷信,把玉玺抛到湖中也是很可能的。但是再得到这个东西就真的是传说了。恐怕传国玉玺从这一刻开始,就再也没有面世过。之所以有这个传说,估计这东西是真的丢失了。否则,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不会出现这样的故事。
至于失而复得,很好理解。这么神奇的宝物,秦朝又是受命于天,始皇还要把帝位传承万世,没有这个信物不好跟世人交代哦。那就再找人刻一个呗,反正也没有几个人见过原来的老物件。和氏璧没了,那就换一块别的石头,差不多大小就行了,仅此而已。这事指定是这么干的,不用教都会。还有个例证就是,对于和氏璧究竟是啥材料制作的,没有定论。
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玉,有认为是夜明珠,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近年有专家研究认为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地区等等。和氏璧最后也没有了下落,恐怕还真就是做成了那个投到洞庭湖中的传国玉玺。02传国玉玺的传承与最终丢失秦末战乱,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朝子婴就把这个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佩带此传国玉玺登基,号称“汉传国玺”。
刘邦也没见过这玩意啊,他无法鉴宝,不清楚真假。就算刘邦看出来是假的,因为真的丢失了,但刘邦绝不会说这就是假的。真假无所谓,它仅仅就是一个信物,证明刘氏江山受命于天,刘邦的皇权是天授,这就足够啦。刘邦知道他是个假的,还会到处宣扬这不是真的,挖地三尺也要把真的给我找到。没人会那么傻吧,刘邦更不会。从此之后,就以假传假,也就没有人对个这玉玺提出质疑。
同意的道理,之后的持有者明知道它是假的,也不会说破,没有例外。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命其弟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玺。太后舍不得,一怒之下将玉玺掷于地下,摔坏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修补,于是,留下了瑕痕。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东吴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在宫中一口深井中打捞出一个宫女的尸体。宫女的脖子上系着一个锦盒,打开一看居然是传国玉玺这个宝贝。
孙坚立马跑到了江东,准备做皇帝啦。孙坚之所以这么拼命,就是想有一天把这宝贝拿出来示人。命中无有莫强求,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不久,孙坚就挂了。其子孙策为了替父报仇,就用这个宝贝作抵押向袁术借兵。这就到了袁术的手中,袁术也就称帝了。把玩了两年多,也玩不下去了,就想把这宝贝献给仇敌袁绍。袁绍自然很高兴,派兵援救袁术北上。
不想被曹操得知,派遣刘备、朱灵带领大军,半路截胡啦。据说这宝物就重新回到了献帝的手里。估计刘备可能见过,感觉是不错的玩意,从此之后,一门心思要匡扶汉室,其实是在惦记着这个东西吧。曹丕接受献帝禅让,就在传国玉玺的肩部镌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司马氏接受曹魏禅让,也照葫芦画瓢,刻上了几个字,究竟刻了啥,不得而知。
五胡十六国时代,玉玺被石勒得到了,在玉玺的右面加刻了“天命石氏”。这些看上去都是些儿戏,如此珍贵的宝物,岂能如此亵渎,要不他们都不得善终呢?看来这些,都是传说,不足为信。03最终的悬案隋朝一统后,玉玺就到了隋宫。隋朝灭亡后,萧皇后就带着这个宝贝逃到了漠北。唐朝李世民派人去寻找也没找到,就命人做了几个类似的玉玺,凑合着用。
后来萧皇后回到了中原,就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唐朝宫室。唐朝末年,战乱四起,你抢我夺,最后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玉玺,登上玄武楼点火自焚,从此玉玺不见了下落。到了北宋哲宗时期,洛阳一个农夫在李从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一方玉玺,献给了朝廷。经过当时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为始皇所制作的传国玉玺。可惜,靖康之难时,又被金兵掳走了,从此了无踪迹。
元末明初,传说元顺帝携带着传国玉玺又逃到了漠北。朱元璋远征,想把这玩意找回来,但无功而返。后来,一个陕西人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要献给孝宗皇帝,但孝宗认为这是个假的。到了清朝初期,紫禁城一共收藏了玉玺39方,其中就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但经过乾隆皇帝的鉴别,发现这个玉玺完好无损,就断定是赝品。看来只有乾隆是个实在人,其中的猫腻就不必多说了吧。
但这事也不好说,说不定这个完好无损的,还真就是秦始皇投到洞庭湖里的那个,也不是没有可能。就这个假的,也有人惦记。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宝物不见了踪影。据说袁世凯称帝时,用官帽、金钱拉拢溥仪的堂兄溥伦,偷偷把它偷了出来。但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就驾崩了。看来这个假的威力也不小哦。总之,在豹眼看来,所谓的传国玉玺是真有此物,秦始皇不管用啥材料做一个这样的玉玺,并不困难。
但在其投入洞庭湖之后,这个玉玺也就寿终正寝啦。从此之后,历朝历代就开始了造假的运动,直至乾隆鉴定是个赝品为止。大家想象一下就可以明白,没人见过的东西,说啥样就是啥样。比如宋哲宗时期,从李从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了玉玺,这更扯淡。多少人挖了几百年都没有挖出,最后让他给挖出来了。再说,既然能挖出来,就要证明他是真的。
三国魏蜀吴的玉玺,哪国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这块石头疙瘩,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过。但屡遭磨难,几失几得,最终在唐后彻底消失,不见了踪影。后世无从准确知道它究竟是啥个模样,究竟啥材料制作,上面究竟刻了啥字。但是,根据相关的史料,在汉晋期间,传国玉玺还是传承有序的,起码表面看来是那么回事儿。秦始皇始治传国玉玺,经子婴之手献给刘邦;后王莽篡汉,得到了玉玺,几经辗转到了刘秀手中;汉末少帝刘辩时搞丢了,经过孙坚过手,袁术得到因而称帝;袁术称帝失败后,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
因而只有魏国才有所谓的传国玉玺,蜀汉、孙吴建国时都没有这个石头疙瘩。孙权之父孙坚曾经拥有过,但没有示人,更没有借此称帝。兹事体大,史书虽有许多记载,但更多是传说,真真假假,难以辨别。对于题主这个问题,真是说来话长。曹魏接受了汉献帝禅让,得到了传国玉玺,仅仅以此就证明继承了正统,恐怕难以服众。因为传国玉玺几经得失,已经无法确证是始皇帝的老物件。
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块石头疙瘩,找个能工巧匠刻上一个,反正谁也没有见过,说是真的,也没有人能辨别出是假的。这可不是专家们说真就是真,说假就是假,必须要有传承的具体记载。就算是编故事,也必须要编得跟真的一样才行。因此,要弄明白题主的问题,还需要从根上去探究,依据传承的顺序,才能感知是真是假。秦传玉玺传国玉玺乃非凡之物,自有其非凡的来历。
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那就先说一下和氏璧的情况吧。《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韩非子·和氏》记载了和氏璧的来历,既然是和氏璧,自然此人为和氏,但又名卞和。不清楚此人是姓卞,和氏,还是卞地人,但他发现的那块石头貌似是真的。
和氏璧面世之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过了四百年后,楚威王为表彰功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领宾客游历赤山时,想显摆一下,于是拿出来供人欣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还发生了“赤山宴会张仪蒙冤”的故事。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玉,经玉人鉴定,居然是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后,就据为己有。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楚国向赵国求婚,作为聘礼,和氏璧就到了赵国。和氏璧乃天下至宝也,惦记的人不少。秦昭襄王得知后,就给赵王写信,愿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这就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蔺相如作为使者出使秦国,凭借智慧,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暂时保住了和氏璧。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了秦国手中。但是,和氏璧从此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秦始皇始治传国玉玺传说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但没有得到后世确认。还有史料记载,秦传国玉玺是由陕西蓝田玉制作而成,但也没有人证明确有此事。
据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咸阳玉工孙寿篆刻而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称之为“天子玺”。秦始皇不管是用啥材料制作这样一方玉玺,其目的就是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以象征皇权和帝位,秦始皇希望此玺,子子孙孙万世传承下去。秦朝玉玺失而复得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覆。
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从此失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前219年,秦始皇沿长江西上到达湘山祠,遇到了大风浪。
这湘山祠就位于洞庭湖的君山上,是祭祀湘水之神、尧帝之女、舜帝之妻的庙宇。秦始皇不仅没有惧怕还与之进行了搏斗,《史记》没有记载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的事。看来,司马迁并不相信此事。八年后,有人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中,对秦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言毕,此人不见了踪影,传国玉玺重新归于秦朝。这些都是传说,难以分别真假。
传国玉玺搞丢了不好跟子孙及天下人交代,秦始皇就做了这么个套,说是又找到了,这也是天意所在哦。再做一个传国玉玺容易,可不好弄到和氏璧做材料了。随便弄块石头冒充一下,但很容易露出破绽。这或许就是和氏璧莫名其妙不见了踪影的原因,也是有史料说秦传国玉玺是蓝田玉制作而成的依据。豹眼认为,大概率是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但最后搞丢了;又用蓝田玉做了一个相似的玉玺,以假乱真,也就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样的话,自然不好明确说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否则就会被甄别出来,其皇权天授的权威就大打折扣。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糊涂,模棱两可。正史不能记载,只在野史和民间流传。不管故事是真是假,秦始皇做一个传国玉玺并不困难,也很有必要。作为皇权的象征,世世传承子孙是完全可能的,不该质疑这件事。也就是说,不管是啥材料制成,秦始皇肯定制作了一个传国玉玺。
汉传玉玺刘邦得到秦传玉玺而称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逼杀秦二世胡亥,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当时,赵高命子婴沐浴斋戒,到祖庙中相见,把王玺交给了秦王子婴。这里说得是王玺而未必就是传国玉玺,子婴是秦王而非秦皇帝了。五天后,子婴杀掉了赵高。但子婴还没有把热乎玉玺,刘邦的军队就来到了霸上。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子婴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沛公刘邦就率军进入咸阳,子婴就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之后五年,刘邦就建立汉朝,佩带此传国玉玺登基做了皇帝。这里又有几个可能的意外出现:第一,赵高想自己称帝,他杀了秦二世胡亥,会不会再制作一个假的传国玉玺交给子婴,自己留下了那个真的呢?或者赵高给子婴的不是传国玉玺而是秦王玉玺,自己留着等待机会卖个好价钱呢?第二,子婴不得已投降了刘邦,献给刘邦的传国玉玺会不会是假的呢?自己把真的藏起来,等待机会复国。
子婴上任五天就除掉了赵高,这手段也不是一般的狠哦。以此推断,刘邦本是个粗老帽,也不明白传国玉玺是个啥模样,既然你说是那就是吧。第三,本没有子婴献上传国玉玺一事,刘邦早就想当皇帝,就此机会弄一个出来,以示天意。联系其母有龙附身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等故事,再弄个传国玉玺,刘邦是能干得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汉传国玺与秦传国玺不一样的原因吧,毕竟刘邦没见过真物件,凭猜测仿制了一个,但难以完全相似。
王莽横刀夺爱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当初,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后,世世传受,号称“汉传玉玺”。这里暂且不说,下面再详细分析。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当时孺子刘婴年幼,传国玉玺就保存在长乐宫王太后处。
王莽称帝后,就命其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玺。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
——《汉书·元后传》。太后舍不得交出玉玺,因而垂泣流涕,王舜也陪着流泪,娘俩哭得一塌糊涂。但太后害怕王莽加害,就请出玉玺投掷于地,并发狠说:“我老了是快死的人,你们兄弟也将会被灭族。”这老娘们也忒狠了,王莽兄弟灭族,岂不就是王太后娘家绝后吗?但王莽得到了传国玉玺,还是非常高兴。有说法是太后这一摔,碰坏了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修补。
但《汉书》没有记载玉玺被摔坏一事,后世《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没有玉玺崩角镶金的记载,一般怀疑这是演义所致。东汉光武帝辗转得到汉传玉玺而称帝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专门赶到宛城,献给了更始帝刘玄。更始帝三年(25年),赤眉军杀刘玄,改立刘盆子,传国玉玺到了刘盆子手中。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献给汉光武帝刘秀。
“汉传玉玺”在王莽称帝失败后,几经转手,最终又回到了刘邦后裔刘秀手里。世世相传,就到了汉末桓灵时期。王莽这一折腾,几经倒手,但时间太短,恐怕作假的可能不大。刘秀得到的玉玺,大概率就是刘邦手上那一个。把东汉称为西汉正统传承是有道理的,起码这个石头疙瘩可以作证。曹魏接受汉禅得到传国玉玺孙坚意外得到传国玉玺据裴松之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作注引用史料记载: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
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吴书》记载: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带兵进入洛阳,在城南甄官井内发现了传国玉玺。此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缺一角,有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当初,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黄门张让等作乱,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出逃,掌玺者投井,玉玺失踪。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其妻吴氏处保存。袁术夺人所爱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山阳公载记》记载:袁术想称帝,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拘押了孙坚夫人吴氏,逼迫她交出了玉玺。
还有种说法是,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为替父报仇,就以传国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兵,玉玺就到了袁术手中。这事不管如何到了袁术手中,肯定的是孙坚已经死去,否则,袁术也不敢招惹孙坚。传国玉玺重归汉室据《后汉书·徐璆传》记载: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术僭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
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公为丞相。公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袁术称帝失败,其死后徐璆得到了传国玉玺,他把玉玺交还许都朝廷,徐璆被拜为太常。《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年),汉献帝以曹操为丞相,命太常徐璆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曹操以丞相之位让给徐璆,徐璆不敢接受。
裴松之引《先贤行状》为此作注:先贤行状曰:璆字【孟平】孟玉,广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历任城、汝南、东海三郡,所在化行。被徵当还,为袁术所劫。术僣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后,璆得术玺,致之汉朝,拜卫尉太常;公为丞相,以位让璆焉。】经过这一番折腾,汉传国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曹魏接受禅让得到传国玉玺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献帝禅让,曹丕建魏,传国玉玺就到了曹丕手中。
据说曹丕为了证明魏代汉为正统,还派人在传国玉玺肩部篆刻隶书“大魏受汉传玉玺”,以证明其非“篡汉”也。豹眼查阅资料,也没有找到这究竟出自何处。但豹眼认为这事不太靠谱,恐怕是有人故意恶心曹魏吧。《后汉书》: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后汉书》也记载了魏受汉禅,派使者向献帝皇后曹节索要玺绶。曹节一样舍不得交出来,最后无奈之下,将玺抛在轩下。有人就以此说传国玉玺是曹节摔坏的,其实这不太可能。豹眼认为,使者讨要的恐怕是皇后的玺绶,并非皇帝的传国玉玺。总之,故事太多,难以一一说清。据此看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有玉玺,相对而言,魏国这个玉玺更有权威性,貌似是正宗的。
吴国之玉玺在此多说一下关于孙吴所持玉玺的事情。裴松之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作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介绍传国玉玺之事。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獻帝起注云「從河上還,得六玉璽於閣上」,此之謂也。
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虞喜志林》记载:天子有六玺,传国玉玺是汉高祖刘邦所佩戴的秦皇帝的玺,世世传受,不在这六玺之内。
《应氏汉官》、《皇甫世纪》都论述过天子六玺。但是,汉宫传国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与秦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有二字不同。这就对刘邦当年接受秦朝传国玉玺一事,提出了异议。八个字错了两个,还能是一回事儿吗?裴松之引用了这些史料,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
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受命于天,奚取於歸命之堂,若如喜言,則此璽今尚在孫門。匹夫懷璧,猶曰有罪,而況斯物哉!裴松之的意思是,孙坚素以忠烈著称,他要是得到传国玉玺的话,不可能隐而不言,否则就是心怀异志。吴史把这看作是国家荣耀的事,其实是有损孙坚的德行。
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最要命的就是两点:第一,裴松之认为孙坚不可能得到过这个玉玺,否则他会上交朝廷。第二,汉传玉玺其文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与传说中的秦传国玉玺差了二字。再说,孙坚命人在井中打捞上来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上挂着这个传国玉玺。这么重要的物件,岂能交给一个宫女保管?这可是命根子哦。以此推论,刘邦最初得到的很可能就不是秦始皇当年命李斯篆文、孙寿篆刻的那个石头疙瘩。
那么,汉朝受命于天,岂非扯淡?孙坚没有得到传国玉玺,袁术从孙氏那里弄来的玉玺算个屁玩意哦?徐璆把袁术的传国玉玺交还汉献帝,岂不也是儿戏?如果有假,汉献帝焉能不知?汉献帝禅让,把这个假的石头疙瘩送给曹丕,岂不也很荒唐?虞喜还说吴国末帝孙皓归降西晋,上交六玺。裴松之对此质疑,认为传国玉玺并不在六玺之内,难不成此玺仍在孙氏一门?这东西可不是百姓随便收藏的,孙皓真有传国玉玺决不能说留下就留下。
传国玉玺是否为一个谎言?为何史记和汉书里没有记载?
传国玉玺应该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他的作用与影响并没有现在认为的那么大,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权利的供奉品,是皇权和至高权利的一种代言品,但是其实际所起到的作用又与帝王们要塑造它的初衷相差甚远,因为真正支撑最高权利的还是广大人民与百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能承载一代又一代帝王是无数百姓,而传国玉玺不能,最后也只是权利的一种代言词,别无他用!。
皇太极找到传国玉玺称帝,传国玉玺为何传到乾隆就没了?
皇太极手里的传国玉玺是多尔衮进献的,据说多尔衮率兵攻打察哈尔,凯旋回师时遇到了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对多尔衮说附近山涧有一个怪现象,里面的青草长的非常茂盛,但是不知何故,所有的羊都不敢吃里面的草。于是多尔衮就下令搜查,一探究竟,结果在就在山涧找到了一方玉玺,也就是满清所说的“传国玉玺”。后来,多尔衮为了讨好皇太极,就把玉玺献了出来。
皇太极非常高兴,认为天命所归,满清该得天下,于是将金国改为满洲国,并加紧了对中原的攻势。1643年皇太极病世,经多方势力激烈角逐,最终选定了由6岁的皇太极之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皇位。第二年四月份,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开启了满清长达276年统治中原的历史。那么,传国玉玺为何到乾隆时期就没有了呢?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玺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宝印。而传国玉玺无疑是在所有宝印中是最为尊贵的,有关它的传说几千年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枚玉玺之所以被称为“传国玉玺”,与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关。自卞和发现和氏璧后,它一直是楚王室的重器,后来楚王将其赏给了大臣。之后,和氏璧下落不明。后来,和氏璧流传到了赵国。于是历史上还发生了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虽然当时蔺相如以死相逼保住了和氏璧,但最终赵国被灭,和氏璧还是到了秦国手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命李斯找工匠把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没想到秦国二世就亡了。刘邦入关后,秦王子婴搞了一个规格隆重的投降仪式,于是传国玉玺就到了刘邦手里,刘邦称帝后将“秦传国玉玺”更名为“汉传国玉玺”。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幼帝刘婴才两岁,玉玺就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汉少帝出逃的时候将玉玺落在了宫中,等再次回来时,玉玺已经不见了踪迹。后来董卓被灭后,长沙王孙坚在洛阳城南的甄宫井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玉玺。从这以后,随着政权的更替,玉玺也在不断改换着它的主人。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把“玺”改为了“宝”。五代十国时期,传国玉玺就彻底的消失了,因此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成了无“玺”之主。
但是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却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北宋绍兴三年(1096年),咸阳段义在河南乡挖地基盖房子的时候,竟挖出了一枚“背螭纽五盘”的玉印。经十多名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鉴定,为“真秦制传国玉玺”。后来玉玺到了那里、究竟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对皇太极和这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仔细的鉴赏了一番,之后就丢在一边了。
常说传国玉玺,最出名和氏璧了,到底是一个还是每朝不一样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传国玉玺,我们普遍所指的是始皇帝称帝后,秦相李斯令人采用蓝田玉制作的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它并不是我们常听到传言采用和氏璧制作而成的,这个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传国玉玺其实就是一种象征意义,表明君权天授,是为正统。从秦流传下来,到后唐,一直随着皇权的更替而传承。
后唐时传国玉玺在大火中遗失,至今下落不明。那后面的朝代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呢?当然就重新刻咯,于是后面的朝代就出现了不同的玉玺,和秦朝的传国玉玺不一样,到是所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一样的象征皇权。因此个人觉得不用夸大传国玉玺的作用,最终还是实力说话,传国玉玺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证明拥有者名义上的合法性。
《画江湖之不良人》40集,不良帅死了,玉玺最后被谁拿走了?李嗣源吗?
不请自来。《画江湖之不良人》第三季完结了,和往常一样,不良人中的强者往往都是死于剧情杀的,不良帅也不例外,他活了三百年,结果遇到了个李星云,然后活活被“气”死了,可以说,不良帅的死,对李星云的影响真的不大,因为李星云最终,应该还是不会称帝,这不,在这一集动画的最后,他连不良帅交付给他的传国玉玺都给弄丢了。
虽然说最后捡玉玺的人不知道是谁,但我觉得九成九都不可能是李星云捡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玉玺到底是谁捡的呢?大家不妨可以听一听我的看法。其实,最有可能捡这个玉玺的人是李嗣源从前面的多个伏笔和历史角度上来看的话,大家都会觉得是李嗣源捡了玉玺的可能性最大,确实,我第一反应所能想到的人,也是李嗣源,因为不良人前面给到李嗣源的伏笔还是挺多的,尤其是前面的假死和上一集的怪笑,这不禁让我们觉得,李嗣源,似乎才是这一集中的最后赢家。
而从历史上的角度来看,李嗣源他确实称过帝,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李嗣源在前面才得以死而复生,而不良帅死后,不良人的导演们估计就会想办法将李嗣源洗白了,而且就目前而言,在动画中的李嗣源也确实有称帝实力,所以捡玉玺的这个人,极有可能是李嗣源。但是说,若森数字往往都喜欢不按套路出牌,所以我觉得捡玉玺的人还有可能是——蜀王孟知祥乍一说捡玉玺的人是蜀王的话,大家可能会不太相信我,或者是觉得我的话没有根据,其实我说这话是有根据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得之前李星云对蜀王孟知祥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呢?“知不言,言不尽,是大智!”这便是李星云对蜀王的评价,而且李星云还说过,如果是蜀王当皇帝的话,应该会是个好皇帝,然后在埋藏龙泉宝藏的地宫崩塌的时候,除了李嗣源临走之前有一点小动作以外,张子凡和蜀王的小动作同样也值得让人怀疑,因为当时张子凡向蜀王递了个眼神之后,蜀王便离开了。
这个是细节,也是伏笔,所以说,蜀王孟知祥也有可能是捡玉玺的那个人。总之,在捡玉玺的时候只露了个手的这个人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说——可能去捡这个玉玺的人,不仅仅只有李嗣源和孟知祥而已若森数字的动画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说,如果我们按常规的思维去猜的话,估计有可能会被打脸,所以要说捡玉玺的这个人是不是李嗣源,是不是孟知祥,只能看后续了,可能捡玉玺的这个人就在不良帅之前没有划完的那张名单上,也说不定呢,不过我觉得这个玉玺还是挺鸡肋的,因为之前埋了那么久伏笔的龙泉宝藏,就只有一堆金银财宝和一个玉玺而已,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但如果李嗣源要称帝的话,这个玉玺倒还是能派得上用场,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