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软件攻略 - 荀彧荀攸,为什么杨修和荀彧都深知曹操的心思 而杨修却被杀了

荀彧荀攸,为什么杨修和荀彧都深知曹操的心思 而杨修却被杀了

时间:2022-07-14 11:28:59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为什么杨修和荀彧都深知曹操的心思 而杨修却被杀了

很简单,因为杨修恃才放旷,而荀彧却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楼主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三国志》,别看《三国演义》。
恃才旷物

荀彧荀攸,为什么杨修和荀彧都深知曹操的心思 而杨修却被杀了

2,荀彧是荀攸的什么人

荀彧是荀攸的叔父,是叔侄关系,但荀攸比荀彧年长5岁。但是叔侄俩很明显俩人的政治观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姑且称之为实务派的,和华歆、王朗一样。1、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2、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

荀彧荀攸,为什么杨修和荀彧都深知曹操的心思 而杨修却被杀了

3,荀彧荀攸什么关系

荀攸和荀彧是叔侄关系,荀攸是侄子,荀彧是叔叔。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谋士。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史书记载荀攸和荀彧皆在官渡之战中有所作为,而荀谌则描述很少。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荀彧荀攸,为什么杨修和荀彧都深知曹操的心思 而杨修却被杀了

4,荀攸的能力可匹敌荀彧程昱可为何名声却不如二人的大呢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在东汉时期的官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官员道德体系,后世史家称之为“二元君主观”。简单的说,就是曹操这种能够开府招贤纳士的官员,招纳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后,荀攸效忠曹操是优先于皇帝的。举个现实例子:荆州牧刘表派下属(官职名为:荆州牧府从事中郎)韩嵩去许都朝廷汇报工作,韩嵩不愿意去,他对刘表解释说:“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会给我封官的,到那时,我回来之后便是汉官,而不再是荆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继续对你效忠了。”同理,荀攸长期在曹操丞相府里任职,曹操想称公,他如果要反对,也只能做到劝阻这一步,曹操偏不听,称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只能继续效忠曹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荀彧本来也是曹操的下属,但是自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迁都许县以来,荀彧就脱离了曹操的官员体系,进入汉廷的官员体系,以侍中,守尚书令。最终在曹操专权的道路上,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荀彧自杀,明显是效忠汉廷多于故主。这一点,与韩嵩对刘表的说辞所体现出来的“二元君主观”是一致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从,又同朝为汉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对自己是一片真心。曹操在专权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还曾提议让荀彧当上三公。荀彧也是聪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实想法,便一口回绝了。曹操仍不死心,继续表奏朝廷,荀彧便让荀攸十多次传话给曹操,表示自己绝对不要当三公,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最后,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点名让荀彧以朝廷劳军的名义前往谯县,其实就是想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可是按照这段时间的史书记载,我们找不到曹操与荀彧见面的证据,有可能见面后的谈话没有记载,也可能如同现有记载这样:曹操不想见到两人见面后,争的面红耳赤,希望荀彧能够妥协,给点暗示。最终两人之间想说的话,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谏。荀彧的忠义,一之于朝廷,二之于曹操。荀彧的悲剧,是他对权衡忠义之后的两难选择。脑补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阳逝世。黄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开鬼卒,急身向前,不觉脚底打软,跌倒在地,抬头已是泪眼:“他年文若弃我而去,何至于此!”荀彧上前搀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转的泪水,多年的恩情化作云淡风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天子不负卿。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在东汉时期的官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官员道德体系,后世史家称之为“二元君主观”。简单的说,就是曹操这种能够开府招贤纳士的官员,招纳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后,荀攸效忠曹操是优先于皇帝的。举个现实例子:荆州牧刘表派下属(官职名为:荆州牧府从事中郎)韩嵩去许都朝廷汇报工作,韩嵩不愿意去,他对刘表解释说:“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会给我封官的,到那时,我回来之后便是汉官,而不再是荆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继续对你效忠了。”同理,荀攸长期在曹操丞相府里任职,曹操想称公,他如果要反对,也只能做到劝阻这一步,曹操偏不听,称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只能继续效忠曹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荀彧本来也是曹操的下属,但是自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迁都许县以来,荀彧就脱离了曹操的官员体系,进入汉廷的官员体系,以侍中,守尚书令。最终在曹操专权的道路上,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荀彧自杀,明显是效忠汉廷多于故主。这一点,与韩嵩对刘表的说辞所体现出来的“二元君主观”是一致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从,又同朝为汉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对自己是一片真心。曹操在专权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还曾提议让荀彧当上三公。荀彧也是聪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实想法,便一口回绝了。曹操仍不死心,继续表奏朝廷,荀彧便让荀攸十多次传话给曹操,表示自己绝对不要当三公,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最后,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点名让荀彧以朝廷劳军的名义前往谯县,其实就是想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可是按照这段时间的史书记载,我们找不到曹操与荀彧见面的证据,有可能见面后的谈话没有记载,也可能如同现有记载这样:曹操不想见到两人见面后,争的面红耳赤,希望荀彧能够妥协,给点暗示。最终两人之间想说的话,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谏。荀彧的忠义,一之于朝廷,二之于曹操。荀彧的悲剧,是他对权衡忠义之后的两难选择。脑补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阳逝世。黄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开鬼卒,急身向前,不觉脚底打软,跌倒在地,抬头已是泪眼:“他年文若弃我而去,何至于此!”荀彧上前搀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转的泪水,多年的恩情化作云淡风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天子不负卿。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隐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叛乱后,关东起兵,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以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饮食、言谈自若,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建安三年(198),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太祖不听,终于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太祖军作战不利。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这一年,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坚守那里,太祖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太祖想收兵。荀攸和郭嘉劝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军队以大将为核心,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谋划还未确定,我们进兵,急速攻打,吕布就可以被拿下。”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吕布。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设计斩了颜良,详见本书《武帝纪》。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太祖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太祖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张..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建安七年(202),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太祖说:“正确。”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太祖说:“忠诚正直缜密谋划,安抚内外人心,功归于文若。其次便是公达。”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中途去世。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荀适无子,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年间(220~226),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时期(240~248),追谥荀攸为敬侯。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兖州牧,后又任镇东将军,荀彧常作司马跟随。兴平元年(194),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奉吕布。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众人将信将疑。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留守兵力少,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来到,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害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镇守者,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来得很急,准是主意还没打定。趁他未定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从徐州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去。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建安元年(196),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北面联合张杨,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原先,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曾举荐了戏志才。志才死后,又推荐了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后来兵败身亡。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建安八年(203),太祖登录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彧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彧将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劳!”极力推辞没肯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为天下人所瞩望,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但于国不利!”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务,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授为光禄大夫。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护大臣等事情上,贾诩都出了力。天子放出之后,贾诩交还官印绶带。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贾诩终于走了。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就是这些罢了。”文帝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太祖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共八百户。又分封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红潮网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做过太守。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爵位。评曰:荀彧清高秀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在东汉时期的官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官员道德体系,后世史家称之为“二元君主观”。简单的说,就是曹操这种能够开府招贤纳士的官员,招纳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后,荀攸效忠曹操是优先于皇帝的。举个现实例子:荆州牧刘表派下属(官职名为:荆州牧府从事中郎)韩嵩去许都朝廷汇报工作,韩嵩不愿意去,他对刘表解释说:“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会给我封官的,到那时,我回来之后便是汉官,而不再是荆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继续对你效忠了。”同理,荀攸长期在曹操丞相府里任职,曹操想称公,他如果要反对,也只能做到劝阻这一步,曹操偏不听,称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只能继续效忠曹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荀彧本来也是曹操的下属,但是自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迁都许县以来,荀彧就脱离了曹操的官员体系,进入汉廷的官员体系,以侍中,守尚书令。最终在曹操专权的道路上,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荀彧自杀,明显是效忠汉廷多于故主。这一点,与韩嵩对刘表的说辞所体现出来的“二元君主观”是一致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从,又同朝为汉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对自己是一片真心。曹操在专权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还曾提议让荀彧当上三公。荀彧也是聪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实想法,便一口回绝了。曹操仍不死心,继续表奏朝廷,荀彧便让荀攸十多次传话给曹操,表示自己绝对不要当三公,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最后,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点名让荀彧以朝廷劳军的名义前往谯县,其实就是想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可是按照这段时间的史书记载,我们找不到曹操与荀彧见面的证据,有可能见面后的谈话没有记载,也可能如同现有记载这样:曹操不想见到两人见面后,争的面红耳赤,希望荀彧能够妥协,给点暗示。最终两人之间想说的话,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谏。荀彧的忠义,一之于朝廷,二之于曹操。荀彧的悲剧,是他对权衡忠义之后的两难选择。脑补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阳逝世。黄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开鬼卒,急身向前,不觉脚底打软,跌倒在地,抬头已是泪眼:“他年文若弃我而去,何至于此!”荀彧上前搀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转的泪水,多年的恩情化作云淡风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天子不负卿。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隐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叛乱后,关东起兵,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以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饮食、言谈自若,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建安三年(198),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太祖不听,终于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太祖军作战不利。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这一年,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坚守那里,太祖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太祖想收兵。荀攸和郭嘉劝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军队以大将为核心,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谋划还未确定,我们进兵,急速攻打,吕布就可以被拿下。”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吕布。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设计斩了颜良,详见本书《武帝纪》。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太祖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太祖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张..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建安七年(202),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太祖说:“正确。”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太祖说:“忠诚正直缜密谋划,安抚内外人心,功归于文若。其次便是公达。”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中途去世。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荀适无子,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年间(220~226),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时期(240~248),追谥荀攸为敬侯。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兖州牧,后又任镇东将军,荀彧常作司马跟随。兴平元年(194),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奉吕布。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众人将信将疑。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留守兵力少,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来到,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害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镇守者,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来得很急,准是主意还没打定。趁他未定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从徐州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去。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建安元年(196),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北面联合张杨,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原先,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曾举荐了戏志才。志才死后,又推荐了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后来兵败身亡。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建安八年(203),太祖登录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彧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彧将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劳!”极力推辞没肯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为天下人所瞩望,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但于国不利!”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务,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授为光禄大夫。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护大臣等事情上,贾诩都出了力。天子放出之后,贾诩交还官印绶带。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贾诩终于走了。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就是这些罢了。”文帝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太祖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共八百户。又分封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红潮网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做过太守。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爵位。评曰:荀彧清高秀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谢邀。一、志同道合荀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出山荀彧出山之时正值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期。荀彧是士族阶层出身,其祖父辈都曾在汉室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一个心愿就是,匡扶汉室。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谋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谁,就能从多方面来选择,谁才是最有利之人选,答案很明显,自然是声名鹊起的曹操。荀彧弃袁绍而奔曹操。也是与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复汉室为己任,可以说志同道合。荀彧投奔曹操后,虽初次见面,他就深知曹操的枭雄之志:吾之子房也,曹公把荀彧比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之不言自明。荀彧等极力拥护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略此策略是使曹操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提出者毛玠所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而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等力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奉迎天子会赢得百姓的声望,是顺应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让诸侯咸服,是大略的表现。扛起大义的旗帜,是最大的德行。曹操心领神会 ,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师出有名,首先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尊奉天子以发号施令。荀彧在而后多年辅佐曹操期间屡出奇计,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曹操的赏识。先后被汉献帝封为侍中,尚书令。曹操经常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由荀彧处理。在荀彧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下,曹操终成三分天下占其八,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之魁。二、分道扬镳随曹操之野心膨胀,曹丞相已不满当下的名分,逼迫献帝为其晋魏公加九锡。以此为分水岭,是曹操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汉恩,其实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也是为了扶持汉室的苟延残喘,而非相反。当荀彧听到有人建议给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时,自然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操真的封为魏公,加了九锡,那么篡位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当曹操的野心即将成为现实时,荀彧又不能识时务。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于是心狠手辣的曹丞相为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惜下黑手也要清除这个绊脚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坠入包括荀彧自己曾经费尽心机挖下的深坑!(因荀攸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一事史中有争议,故只讲荀彧)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在东汉时期的官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官员道德体系,后世史家称之为“二元君主观”。简单的说,就是曹操这种能够开府招贤纳士的官员,招纳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后,荀攸效忠曹操是优先于皇帝的。举个现实例子:荆州牧刘表派下属(官职名为:荆州牧府从事中郎)韩嵩去许都朝廷汇报工作,韩嵩不愿意去,他对刘表解释说:“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会给我封官的,到那时,我回来之后便是汉官,而不再是荆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继续对你效忠了。”同理,荀攸长期在曹操丞相府里任职,曹操想称公,他如果要反对,也只能做到劝阻这一步,曹操偏不听,称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只能继续效忠曹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荀彧本来也是曹操的下属,但是自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迁都许县以来,荀彧就脱离了曹操的官员体系,进入汉廷的官员体系,以侍中,守尚书令。最终在曹操专权的道路上,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荀彧自杀,明显是效忠汉廷多于故主。这一点,与韩嵩对刘表的说辞所体现出来的“二元君主观”是一致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从,又同朝为汉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对自己是一片真心。曹操在专权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还曾提议让荀彧当上三公。荀彧也是聪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实想法,便一口回绝了。曹操仍不死心,继续表奏朝廷,荀彧便让荀攸十多次传话给曹操,表示自己绝对不要当三公,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最后,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点名让荀彧以朝廷劳军的名义前往谯县,其实就是想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可是按照这段时间的史书记载,我们找不到曹操与荀彧见面的证据,有可能见面后的谈话没有记载,也可能如同现有记载这样:曹操不想见到两人见面后,争的面红耳赤,希望荀彧能够妥协,给点暗示。最终两人之间想说的话,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谏。荀彧的忠义,一之于朝廷,二之于曹操。荀彧的悲剧,是他对权衡忠义之后的两难选择。脑补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阳逝世。黄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开鬼卒,急身向前,不觉脚底打软,跌倒在地,抬头已是泪眼:“他年文若弃我而去,何至于此!”荀彧上前搀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转的泪水,多年的恩情化作云淡风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天子不负卿。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隐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叛乱后,关东起兵,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以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饮食、言谈自若,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建安三年(198),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太祖不听,终于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太祖军作战不利。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这一年,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坚守那里,太祖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太祖想收兵。荀攸和郭嘉劝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军队以大将为核心,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谋划还未确定,我们进兵,急速攻打,吕布就可以被拿下。”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吕布。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设计斩了颜良,详见本书《武帝纪》。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太祖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太祖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张..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建安七年(202),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太祖说:“正确。”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太祖说:“忠诚正直缜密谋划,安抚内外人心,功归于文若。其次便是公达。”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中途去世。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荀适无子,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年间(220~226),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时期(240~248),追谥荀攸为敬侯。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兖州牧,后又任镇东将军,荀彧常作司马跟随。兴平元年(194),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奉吕布。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众人将信将疑。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留守兵力少,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来到,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害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镇守者,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来得很急,准是主意还没打定。趁他未定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从徐州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去。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建安元年(196),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北面联合张杨,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原先,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曾举荐了戏志才。志才死后,又推荐了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后来兵败身亡。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建安八年(203),太祖登录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彧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彧将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劳!”极力推辞没肯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为天下人所瞩望,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但于国不利!”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务,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授为光禄大夫。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护大臣等事情上,贾诩都出了力。天子放出之后,贾诩交还官印绶带。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贾诩终于走了。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就是这些罢了。”文帝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太祖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共八百户。又分封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红潮网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做过太守。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爵位。评曰:荀彧清高秀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谢邀。一、志同道合荀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出山荀彧出山之时正值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期。荀彧是士族阶层出身,其祖父辈都曾在汉室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一个心愿就是,匡扶汉室。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谋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谁,就能从多方面来选择,谁才是最有利之人选,答案很明显,自然是声名鹊起的曹操。荀彧弃袁绍而奔曹操。也是与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复汉室为己任,可以说志同道合。荀彧投奔曹操后,虽初次见面,他就深知曹操的枭雄之志:吾之子房也,曹公把荀彧比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之不言自明。荀彧等极力拥护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略此策略是使曹操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提出者毛玠所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而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等力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奉迎天子会赢得百姓的声望,是顺应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让诸侯咸服,是大略的表现。扛起大义的旗帜,是最大的德行。曹操心领神会 ,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师出有名,首先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尊奉天子以发号施令。荀彧在而后多年辅佐曹操期间屡出奇计,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曹操的赏识。先后被汉献帝封为侍中,尚书令。曹操经常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由荀彧处理。在荀彧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下,曹操终成三分天下占其八,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之魁。二、分道扬镳随曹操之野心膨胀,曹丞相已不满当下的名分,逼迫献帝为其晋魏公加九锡。以此为分水岭,是曹操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汉恩,其实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也是为了扶持汉室的苟延残喘,而非相反。当荀彧听到有人建议给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时,自然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操真的封为魏公,加了九锡,那么篡位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当曹操的野心即将成为现实时,荀彧又不能识时务。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于是心狠手辣的曹丞相为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惜下黑手也要清除这个绊脚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坠入包括荀彧自己曾经费尽心机挖下的深坑!(因荀攸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一事史中有争议,故只讲荀彧)答:这个不好比!各有所长,都对曹操有贡献,某一方面的贡献有的时候就能决定一次战役的成败,对国家统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荀彧是从战略、战术、政治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指导,大的方向方面要优于荀攸。荀攸却是军师,直接参与战斗指挥,负责具体军事业务,水平之高,郭嘉都望尘莫及…在曹操的每一次大战中,特别是决定性的战役中,都是荀攸呕心力作!曹操自从失去了荀攸,开始失败接二连三。例如,荀攸于214年去世,当时的曹操正准备与孙权开战,结果一败再败……单纯从战争方面比较,荀攸要远远高于荀彧。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在东汉时期的官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官员道德体系,后世史家称之为“二元君主观”。简单的说,就是曹操这种能够开府招贤纳士的官员,招纳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后,荀攸效忠曹操是优先于皇帝的。举个现实例子:荆州牧刘表派下属(官职名为:荆州牧府从事中郎)韩嵩去许都朝廷汇报工作,韩嵩不愿意去,他对刘表解释说:“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会给我封官的,到那时,我回来之后便是汉官,而不再是荆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继续对你效忠了。”同理,荀攸长期在曹操丞相府里任职,曹操想称公,他如果要反对,也只能做到劝阻这一步,曹操偏不听,称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只能继续效忠曹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荀彧本来也是曹操的下属,但是自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迁都许县以来,荀彧就脱离了曹操的官员体系,进入汉廷的官员体系,以侍中,守尚书令。最终在曹操专权的道路上,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荀彧自杀,明显是效忠汉廷多于故主。这一点,与韩嵩对刘表的说辞所体现出来的“二元君主观”是一致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从,又同朝为汉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对自己是一片真心。曹操在专权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还曾提议让荀彧当上三公。荀彧也是聪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实想法,便一口回绝了。曹操仍不死心,继续表奏朝廷,荀彧便让荀攸十多次传话给曹操,表示自己绝对不要当三公,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最后,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点名让荀彧以朝廷劳军的名义前往谯县,其实就是想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可是按照这段时间的史书记载,我们找不到曹操与荀彧见面的证据,有可能见面后的谈话没有记载,也可能如同现有记载这样:曹操不想见到两人见面后,争的面红耳赤,希望荀彧能够妥协,给点暗示。最终两人之间想说的话,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谏。荀彧的忠义,一之于朝廷,二之于曹操。荀彧的悲剧,是他对权衡忠义之后的两难选择。脑补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阳逝世。黄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开鬼卒,急身向前,不觉脚底打软,跌倒在地,抬头已是泪眼:“他年文若弃我而去,何至于此!”荀彧上前搀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转的泪水,多年的恩情化作云淡风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天子不负卿。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隐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叛乱后,关东起兵,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以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饮食、言谈自若,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建安三年(198),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太祖不听,终于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太祖军作战不利。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这一年,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坚守那里,太祖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太祖想收兵。荀攸和郭嘉劝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军队以大将为核心,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谋划还未确定,我们进兵,急速攻打,吕布就可以被拿下。”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吕布。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设计斩了颜良,详见本书《武帝纪》。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太祖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太祖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张..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建安七年(202),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太祖说:“正确。”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太祖说:“忠诚正直缜密谋划,安抚内外人心,功归于文若。其次便是公达。”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中途去世。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荀适无子,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年间(220~226),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时期(240~248),追谥荀攸为敬侯。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兖州牧,后又任镇东将军,荀彧常作司马跟随。兴平元年(194),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奉吕布。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众人将信将疑。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留守兵力少,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来到,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害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镇守者,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来得很急,准是主意还没打定。趁他未定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从徐州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去。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建安元年(196),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北面联合张杨,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原先,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曾举荐了戏志才。志才死后,又推荐了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后来兵败身亡。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建安八年(203),太祖登录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彧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彧将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劳!”极力推辞没肯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为天下人所瞩望,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但于国不利!”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务,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授为光禄大夫。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护大臣等事情上,贾诩都出了力。天子放出之后,贾诩交还官印绶带。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贾诩终于走了。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就是这些罢了。”文帝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太祖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共八百户。又分封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红潮网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做过太守。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爵位。评曰:荀彧清高秀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谢邀。一、志同道合荀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出山荀彧出山之时正值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期。荀彧是士族阶层出身,其祖父辈都曾在汉室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一个心愿就是,匡扶汉室。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谋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谁,就能从多方面来选择,谁才是最有利之人选,答案很明显,自然是声名鹊起的曹操。荀彧弃袁绍而奔曹操。也是与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复汉室为己任,可以说志同道合。荀彧投奔曹操后,虽初次见面,他就深知曹操的枭雄之志:吾之子房也,曹公把荀彧比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之不言自明。荀彧等极力拥护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略此策略是使曹操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提出者毛玠所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而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等力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奉迎天子会赢得百姓的声望,是顺应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让诸侯咸服,是大略的表现。扛起大义的旗帜,是最大的德行。曹操心领神会 ,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师出有名,首先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尊奉天子以发号施令。荀彧在而后多年辅佐曹操期间屡出奇计,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曹操的赏识。先后被汉献帝封为侍中,尚书令。曹操经常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由荀彧处理。在荀彧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下,曹操终成三分天下占其八,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之魁。二、分道扬镳随曹操之野心膨胀,曹丞相已不满当下的名分,逼迫献帝为其晋魏公加九锡。以此为分水岭,是曹操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汉恩,其实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也是为了扶持汉室的苟延残喘,而非相反。当荀彧听到有人建议给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时,自然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操真的封为魏公,加了九锡,那么篡位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当曹操的野心即将成为现实时,荀彧又不能识时务。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于是心狠手辣的曹丞相为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惜下黑手也要清除这个绊脚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坠入包括荀彧自己曾经费尽心机挖下的深坑!(因荀攸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一事史中有争议,故只讲荀彧)答:这个不好比!各有所长,都对曹操有贡献,某一方面的贡献有的时候就能决定一次战役的成败,对国家统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荀彧是从战略、战术、政治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指导,大的方向方面要优于荀攸。荀攸却是军师,直接参与战斗指挥,负责具体军事业务,水平之高,郭嘉都望尘莫及…在曹操的每一次大战中,特别是决定性的战役中,都是荀攸呕心力作!曹操自从失去了荀攸,开始失败接二连三。例如,荀攸于214年去世,当时的曹操正准备与孙权开战,结果一败再败……单纯从战争方面比较,荀攸要远远高于荀彧。荀彧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惹怒曹操遭到冷遇忧惧而死,有一种说法是曹操给了他一个空的食盒暗示,荀彧服毒自尽;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说是被曹操逼死,那么既然如此,身为荀彧侄儿的荀攸在叔叔死后为什么还为曹操效力?这其实有几个以下原因:1、荀彧与荀攸实际亲属关系较远。荀彧与荀攸虽然是叔侄,但是荀攸的父亲荀彝与荀彧只是从祖兄弟,也就是同一个曾祖父但不同祖父的同辈兄弟,因此荀彧与荀攸实际上关系挺远,事实上,侄子荀攸比荀彧还大6岁,两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各自发展,似乎并没有很深的感情。2、荀氏家族的家族利益考虑。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的行藏用舍有通盘的考虑,颍川荀氏也是如此,在袁绍这里也有荀氏家族的成员,某一个成员遭遇了什么,为了家族利益,别的成员通常不会一起进退。3、荀攸本人的个性性格。荀攸行事周密低调,给曹操出的各种奇策都秘不示人,他还早年还曾经因为谋刺董卓而被下狱,在狱中言语饮食自若,显示出沉稳的个性。沉稳加上低调的个性性格,使得荀攸也不会在荀彧被曹操逼死后强出头。综上,荀攸与荀彧亲属关系实际较远,再加上考虑颍川荀氏的家族利益与本人的沉稳低调的个性性格,因此在荀彧死后,几乎浑若无事地继续为曹操效力。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在东汉时期的官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官员道德体系,后世史家称之为“二元君主观”。简单的说,就是曹操这种能够开府招贤纳士的官员,招纳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后,荀攸效忠曹操是优先于皇帝的。举个现实例子:荆州牧刘表派下属(官职名为:荆州牧府从事中郎)韩嵩去许都朝廷汇报工作,韩嵩不愿意去,他对刘表解释说:“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会给我封官的,到那时,我回来之后便是汉官,而不再是荆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继续对你效忠了。”同理,荀攸长期在曹操丞相府里任职,曹操想称公,他如果要反对,也只能做到劝阻这一步,曹操偏不听,称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只能继续效忠曹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荀彧本来也是曹操的下属,但是自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迁都许县以来,荀彧就脱离了曹操的官员体系,进入汉廷的官员体系,以侍中,守尚书令。最终在曹操专权的道路上,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荀彧自杀,明显是效忠汉廷多于故主。这一点,与韩嵩对刘表的说辞所体现出来的“二元君主观”是一致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从,又同朝为汉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对自己是一片真心。曹操在专权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还曾提议让荀彧当上三公。荀彧也是聪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实想法,便一口回绝了。曹操仍不死心,继续表奏朝廷,荀彧便让荀攸十多次传话给曹操,表示自己绝对不要当三公,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最后,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点名让荀彧以朝廷劳军的名义前往谯县,其实就是想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可是按照这段时间的史书记载,我们找不到曹操与荀彧见面的证据,有可能见面后的谈话没有记载,也可能如同现有记载这样:曹操不想见到两人见面后,争的面红耳赤,希望荀彧能够妥协,给点暗示。最终两人之间想说的话,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谏。荀彧的忠义,一之于朝廷,二之于曹操。荀彧的悲剧,是他对权衡忠义之后的两难选择。脑补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阳逝世。黄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开鬼卒,急身向前,不觉脚底打软,跌倒在地,抬头已是泪眼:“他年文若弃我而去,何至于此!”荀彧上前搀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转的泪水,多年的恩情化作云淡风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天子不负卿。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隐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叛乱后,关东起兵,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以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饮食、言谈自若,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建安三年(198),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太祖不听,终于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太祖军作战不利。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这一年,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坚守那里,太祖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太祖想收兵。荀攸和郭嘉劝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军队以大将为核心,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谋划还未确定,我们进兵,急速攻打,吕布就可以被拿下。”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吕布。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设计斩了颜良,详见本书《武帝纪》。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太祖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太祖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张..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建安七年(202),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太祖说:“正确。”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太祖说:“忠诚正直缜密谋划,安抚内外人心,功归于文若。其次便是公达。”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中途去世。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荀适无子,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年间(220~226),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时期(240~248),追谥荀攸为敬侯。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兖州牧,后又任镇东将军,荀彧常作司马跟随。兴平元年(194),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奉吕布。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众人将信将疑。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留守兵力少,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来到,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害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镇守者,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来得很急,准是主意还没打定。趁他未定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从徐州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去。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建安元年(196),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北面联合张杨,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原先,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曾举荐了戏志才。志才死后,又推荐了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后来兵败身亡。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建安八年(203),太祖登录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彧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彧将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劳!”极力推辞没肯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为天下人所瞩望,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但于国不利!”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务,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授为光禄大夫。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护大臣等事情上,贾诩都出了力。天子放出之后,贾诩交还官印绶带。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贾诩终于走了。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就是这些罢了。”文帝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太祖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共八百户。又分封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红潮网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做过太守。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爵位。评曰:荀彧清高秀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谢邀。一、志同道合荀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出山荀彧出山之时正值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期。荀彧是士族阶层出身,其祖父辈都曾在汉室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一个心愿就是,匡扶汉室。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谋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谁,就能从多方面来选择,谁才是最有利之人选,答案很明显,自然是声名鹊起的曹操。荀彧弃袁绍而奔曹操。也是与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复汉室为己任,可以说志同道合。荀彧投奔曹操后,虽初次见面,他就深知曹操的枭雄之志:吾之子房也,曹公把荀彧比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之不言自明。荀彧等极力拥护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略此策略是使曹操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提出者毛玠所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而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等力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奉迎天子会赢得百姓的声望,是顺应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让诸侯咸服,是大略的表现。扛起大义的旗帜,是最大的德行。曹操心领神会 ,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师出有名,首先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尊奉天子以发号施令。荀彧在而后多年辅佐曹操期间屡出奇计,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曹操的赏识。先后被汉献帝封为侍中,尚书令。曹操经常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由荀彧处理。在荀彧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下,曹操终成三分天下占其八,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之魁。二、分道扬镳随曹操之野心膨胀,曹丞相已不满当下的名分,逼迫献帝为其晋魏公加九锡。以此为分水岭,是曹操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汉恩,其实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也是为了扶持汉室的苟延残喘,而非相反。当荀彧听到有人建议给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时,自然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操真的封为魏公,加了九锡,那么篡位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当曹操的野心即将成为现实时,荀彧又不能识时务。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于是心狠手辣的曹丞相为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惜下黑手也要清除这个绊脚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坠入包括荀彧自己曾经费尽心机挖下的深坑!(因荀攸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一事史中有争议,故只讲荀彧)答:这个不好比!各有所长,都对曹操有贡献,某一方面的贡献有的时候就能决定一次战役的成败,对国家统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荀彧是从战略、战术、政治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指导,大的方向方面要优于荀攸。荀攸却是军师,直接参与战斗指挥,负责具体军事业务,水平之高,郭嘉都望尘莫及…在曹操的每一次大战中,特别是决定性的战役中,都是荀攸呕心力作!曹操自从失去了荀攸,开始失败接二连三。例如,荀攸于214年去世,当时的曹操正准备与孙权开战,结果一败再败……单纯从战争方面比较,荀攸要远远高于荀彧。荀彧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惹怒曹操遭到冷遇忧惧而死,有一种说法是曹操给了他一个空的食盒暗示,荀彧服毒自尽;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说是被曹操逼死,那么既然如此,身为荀彧侄儿的荀攸在叔叔死后为什么还为曹操效力?这其实有几个以下原因:1、荀彧与荀攸实际亲属关系较远。荀彧与荀攸虽然是叔侄,但是荀攸的父亲荀彝与荀彧只是从祖兄弟,也就是同一个曾祖父但不同祖父的同辈兄弟,因此荀彧与荀攸实际上关系挺远,事实上,侄子荀攸比荀彧还大6岁,两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各自发展,似乎并没有很深的感情。2、荀氏家族的家族利益考虑。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的行藏用舍有通盘的考虑,颍川荀氏也是如此,在袁绍这里也有荀氏家族的成员,某一个成员遭遇了什么,为了家族利益,别的成员通常不会一起进退。3、荀攸本人的个性性格。荀攸行事周密低调,给曹操出的各种奇策都秘不示人,他还早年还曾经因为谋刺董卓而被下狱,在狱中言语饮食自若,显示出沉稳的个性。沉稳加上低调的个性性格,使得荀攸也不会在荀彧被曹操逼死后强出头。综上,荀攸与荀彧亲属关系实际较远,再加上考虑颍川荀氏的家族利益与本人的沉稳低调的个性性格,因此在荀彧死后,几乎浑若无事地继续为曹操效力。他们三个人,按顺序说,第一位是首席参谋。第二位是丞相级别的高级参谋长。第三位是卖主求荣的狂人。话不多说了。自己看书去体会。
先说结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是荀彧比荀攸小五岁,那我们来看看荀彧在曹魏的重要表现吧。荀彧是颍川荀氏,他的祖父叫荀淑,号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叫荀氏八龙。就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叫司马八达。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当过济南相,他的叔父荀爽,当过司空。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名士何颙见过荀彧,说他是王佐之才。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举孝廉,因为董卓专政,荀彧弃官回家,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袁绍待荀彧为上宾,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看到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张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因为曹嵩的事情东征陶谦,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荀彧程昱夏侯敦保住了甄城,东阿,范县,最终曹操回师打败了吕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毛玠,荀彧的建议下,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郡,杜畿,司马懿等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想征讨袁绍,但是又担心不是袁绍的对手,荀彧就告诉曹操四胜四败,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荀彧与孔融就能不能打得过袁绍展开了一场辩论,荀彧认为袁绍内部有很多问题,列举了袁军重要谋臣和将领的缺点之后,再次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而且军粮不足,曹操写信给荀彧想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跟曹操阐明利害关系,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曹操后来偷袭乌巢,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增加荀彧食邑千户,累积两千户。曹操想授以荀彧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和荀攸两人的关系当然好,所谓两人“政见不同”,实属误读。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荀攸则是入了曹操的魏国当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两人“在其位,谋其政”的表现,根本与政见无关。荀彧身居汉廷,守尚书令十多年,他反对曹操称公,是维护汉廷的利益;荀攸则是曹操丞相府的官员,他效忠曹操,是职责和忠义所在。在东汉时期的官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官员道德体系,后世史家称之为“二元君主观”。简单的说,就是曹操这种能够开府招贤纳士的官员,招纳了荀攸,荀攸同意,便入了曹操的丞相府,此后,荀攸效忠曹操是优先于皇帝的。举个现实例子:荆州牧刘表派下属(官职名为:荆州牧府从事中郎)韩嵩去许都朝廷汇报工作,韩嵩不愿意去,他对刘表解释说:“如果我去了,朝廷一定会给我封官的,到那时,我回来之后便是汉官,而不再是荆州牧府的人了,我也就不能继续对你效忠了。”同理,荀攸长期在曹操丞相府里任职,曹操想称公,他如果要反对,也只能做到劝阻这一步,曹操偏不听,称公了,荀攸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只能继续效忠曹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荀彧本来也是曹操的下属,但是自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迁都许县以来,荀彧就脱离了曹操的官员体系,进入汉廷的官员体系,以侍中,守尚书令。最终在曹操专权的道路上,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突,荀彧自杀,明显是效忠汉廷多于故主。这一点,与韩嵩对刘表的说辞所体现出来的“二元君主观”是一致的。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很好,私下是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明面上又曾是故主从,又同朝为汉臣,曹操也深知荀彧对自己是一片真心。曹操在专权的路上也希望荀彧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还曾提议让荀彧当上三公。荀彧也是聪明人,自然明白曹操的真实想法,便一口回绝了。曹操仍不死心,继续表奏朝廷,荀彧便让荀攸十多次传话给曹操,表示自己绝对不要当三公,最终曹操只能放弃。最后,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点名让荀彧以朝廷劳军的名义前往谯县,其实就是想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可是按照这段时间的史书记载,我们找不到曹操与荀彧见面的证据,有可能见面后的谈话没有记载,也可能如同现有记载这样:曹操不想见到两人见面后,争的面红耳赤,希望荀彧能够妥协,给点暗示。最终两人之间想说的话,全部用沉默代替: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以死相谏。荀彧的忠义,一之于朝廷,二之于曹操。荀彧的悲剧,是他对权衡忠义之后的两难选择。脑补一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在雒阳逝世。黄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站在路旁恭候,便甩开鬼卒,急身向前,不觉脚底打软,跌倒在地,抬头已是泪眼:“他年文若弃我而去,何至于此!”荀彧上前搀扶起曹操,忍住已在打转的泪水,多年的恩情化作云淡风轻: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天子不负卿。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隐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叛乱后,关东起兵,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以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饮食、言谈自若,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建安三年(198),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太祖不听,终于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太祖军作战不利。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这一年,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坚守那里,太祖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太祖想收兵。荀攸和郭嘉劝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军队以大将为核心,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谋划还未确定,我们进兵,急速攻打,吕布就可以被拿下。”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吕布。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设计斩了颜良,详见本书《武帝纪》。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太祖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太祖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张..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建安七年(202),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太祖说:“正确。”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太祖说:“忠诚正直缜密谋划,安抚内外人心,功归于文若。其次便是公达。”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中途去世。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荀适无子,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年间(220~226),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时期(240~248),追谥荀攸为敬侯。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莈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兖州牧,后又任镇东将军,荀彧常作司马跟随。兴平元年(194),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奉吕布。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众人将信将疑。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留守兵力少,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来到,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害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镇守者,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来得很急,准是主意还没打定。趁他未定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从徐州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去。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建安元年(196),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北面联合张杨,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原先,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曾举荐了戏志才。志才死后,又推荐了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后来兵败身亡。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建安八年(203),太祖登录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彧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彧将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劳!”极力推辞没肯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为天下人所瞩望,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但于国不利!”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务,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授为光禄大夫。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护大臣等事情上,贾诩都出了力。天子放出之后,贾诩交还官印绶带。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贾诩终于走了。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就是这些罢了。”文帝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太祖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共八百户。又分封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红潮网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做过太守。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爵位。评曰:荀彧清高秀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谢邀。一、志同道合荀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出山荀彧出山之时正值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期。荀彧是士族阶层出身,其祖父辈都曾在汉室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一个心愿就是,匡扶汉室。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谋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谁,就能从多方面来选择,谁才是最有利之人选,答案很明显,自然是声名鹊起的曹操。荀彧弃袁绍而奔曹操。也是与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复汉室为己任,可以说志同道合。荀彧投奔曹操后,虽初次见面,他就深知曹操的枭雄之志:吾之子房也,曹公把荀彧比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之不言自明。荀彧等极力拥护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略此策略是使曹操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提出者毛玠所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而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等力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奉迎天子会赢得百姓的声望,是顺应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让诸侯咸服,是大略的表现。扛起大义的旗帜,是最大的德行。曹操心领神会 ,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师出有名,首先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尊奉天子以发号施令。荀彧在而后多年辅佐曹操期间屡出奇计,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曹操的赏识。先后被汉献帝封为侍中,尚书令。曹操经常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由荀彧处理。在荀彧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下,曹操终成三分天下占其八,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之魁。二、分道扬镳随曹操之野心膨胀,曹丞相已不满当下的名分,逼迫献帝为其晋魏公加九锡。以此为分水岭,是曹操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汉恩,其实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也是为了扶持汉室的苟延残喘,而非相反。当荀彧听到有人建议给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时,自然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操真的封为魏公,加了九锡,那么篡位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当曹操的野心即将成为现实时,荀彧又不能识时务。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于是心狠手辣的曹丞相为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惜下黑手也要清除这个绊脚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坠入包括荀彧自己曾经费尽心机挖下的深坑!(因荀攸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一事史中有争议,故只讲荀彧)答:这个不好比!各有所长,都对曹操有贡献,某一方面的贡献有的时候就能决定一次战役的成败,对国家统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荀彧是从战略、战术、政治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指导,大的方向方面要优于荀攸。荀攸却是军师,直接参与战斗指挥,负责具体军事业务,水平之高,郭嘉都望尘莫及…在曹操的每一次大战中,特别是决定性的战役中,都是荀攸呕心力作!曹操自从失去了荀攸,开始失败接二连三。例如,荀攸于214年去世,当时的曹操正准备与孙权开战,结果一败再败……单纯从战争方面比较,荀攸要远远高于荀彧。荀彧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惹怒曹操遭到冷遇忧惧而死,有一种说法是曹操给了他一个空的食盒暗示,荀彧服毒自尽;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说是被曹操逼死,那么既然如此,身为荀彧侄儿的荀攸在叔叔死后为什么还为曹操效力?这其实有几个以下原因:1、荀彧与荀攸实际亲属关系较远。荀彧与荀攸虽然是叔侄,但是荀攸的父亲荀彝与荀彧只是从祖兄弟,也就是同一个曾祖父但不同祖父的同辈兄弟,因此荀彧与荀攸实际上关系挺远,事实上,侄子荀攸比荀彧还大6岁,两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各自发展,似乎并没有很深的感情。2、荀氏家族的家族利益考虑。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的行藏用舍有通盘的考虑,颍川荀氏也是如此,在袁绍这里也有荀氏家族的成员,某一个成员遭遇了什么,为了家族利益,别的成员通常不会一起进退。3、荀攸本人的个性性格。荀攸行事周密低调,给曹操出的各种奇策都秘不示人,他还早年还曾经因为谋刺董卓而被下狱,在狱中言语饮食自若,显示出沉稳的个性。沉稳加上低调的个性性格,使得荀攸也不会在荀彧被曹操逼死后强出头。综上,荀攸与荀彧亲属关系实际较远,再加上考虑颍川荀氏的家族利益与本人的沉稳低调的个性性格,因此在荀彧死后,几乎浑若无事地继续为曹操效力。他们三个人,按顺序说,第一位是首席参谋。第二位是丞相级别的高级参谋长。第三位是卖主求荣的狂人。话不多说了。自己看书去体会。能力是能力,名声是名声。能力是一个人内在的素质,是内涵性的东西;而名声是外在的,影响性的东西,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正比关系。所以,即使荀攸的能力更强,而名声反不如荀彧和郭嘉也很正常。

5,率土之滨4星郭嘉荀彧SP张合怎么配战法

既然你有SP张合,那就是S2了,基本战法也齐全了,但是又缺少夏侯渊和大郭嘉吧。那给你配一个一般的,前锋SP张合(空城、回马),中军荀彧(大火,水淹),大营郭嘉(落雷、援军秘策/迷阵)。其实我更倾向于前锋曹仁(空城,反计之策)

6,荀彧和荀攸是什么关系

荀彧是荀攸的叔父。1、荀彧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2、荀攸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扩展资料:1、荀彧的功绩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2、荀攸的功绩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另著有《魏官仪》,今已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攸

7,军师联盟荀彧和荀攸什么关系 这两个人谁更厉害

荀攸与荀彧是叔侄关系,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年长5岁。 荀彧利害,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荀彧和荀攸倒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两人是叔侄关系,都是曹操很得力的助手,后两人都因为劝谏曹操而先后被杀。都很厉害,历史上进本不分上下的,但荀彧经常在曹操出征的时候负责守卫大后方,而荀攸经常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可能两人擅长的方面不一样吧。
叔侄

8,曹操在朝堂上杀人的时候曹仁转过头去不看程昱很颤抖荀彧闭

楼主太有才了。这种场景设计的很生动,仿佛有生临其境的之感。曹操杀人唯司马懿作镇静状,因为司马懿也有才!
楼主说的这段貌似没什么印象,不过个人看来,应该是司马懿想表现出曹操的行为表示理解、赞同,以博取曹操的更多信任。
其实曹操这个人我很欣赏他,人家都说他很奸诈,可我认为他不是的,只是疑心过大而已有看多他的“煮酒论英雄”的就知道```能受到启示的```

9,攻城掠地选文官徐庶鲁肃荀彧哪个好

一般大家通用喜好选拥有“谎报”和“空城”技能的文官,相比较其他的作用更实际点!
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也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踏上人生旅途,义无反顾。生活在这个忙碌的社会,因为疲累,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攻城掠地选文官,选用有“谎报”和“空城”技能的家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嗯,现在网页游戏这么多,很多游戏都同化了,想找一款比较好玩的页游确实不是很好找,你要是要玩页游的话,跟我一起去这里玩吧,这里的游戏比较公平,人气很火爆,玩起来比其他平台的更有意思,推荐你去去看看。 网址:Www.bdc8.Com/yx.htm 【复制粘贴到浏览器即可】 。。。。。。 。。

10,三国杀如何玩好荀彧求高手专家

可以故意驱虎失败主动掉血发动节命,节命给谁补牌要看谁的牌少
ke以故意驱虎失败主动掉血发动节命,节命给谁补牌要看谁的牌少
当反的时候,主公的攻击距离内有一个一滴血的忠臣的时候,你跟主公驱虎,扣那个忠,没人救他,主公就要弃牌,也可以用来表忠。
尽量在既可以卖血补牌又可以帮助对手伤人时使用。尽量补自己如果有同伴比你更要牌和补牌更多时再给人,主内尽量不要卖血。一定有把握时发动驱虎,不然死得很惨
荀彧如何玩反和忠?做反 就控制血 保证每回合驱虎掉 忠臣或者主公血 建议驱虎忠臣 血少而且弃主攻牌做忠 驱虎能反制的角色,比如跟B拼掉,让B对夏侯或者司马造成伤害主和内我觉得荀彧就比较弱了.荀彧的节命什么情况下给自己,什么情况下给别人?首先是考虑补牌量 补牌量大的有限 其次考虑角色, 华佗小乔 大乔 手牌系优先 其次考虑位置,顺位优先 先行动。驱虎什么时候发动比较好?能发动必须发动,没牌了可以等待受伤 补牌 驱虎失败的话自己还要掉血,怪烦人的.还有就是如果你驱虎成功了,如何更好的去选择攻击方和被攻击方?这个问题 因角色而已 第一条已经回答了 荀彧神将请慎用

11,你心中最喜欢的谋士

1.张良 2.范蠡 3.伊尹 4.姜太公 5.范曾 6.管仲 7.徐茂功 8.刘伯温 9.李斯 1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术,当之无愧的NO1。 2 司马懿:和诸葛亮抗横多年,又智夺大权,为西晋建立和统一三国开创了基业。 3.贾栩:就谋士地位来说,可为第一。 4.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谋士,极其多智。 5.庞统:老诸和其并称 卧龙 凤雏,自然不俗。 6.陆逊:可谓东吴第一高人,吕蒙死后中流砥柱。 7.徐庶:老诸的朋友,可惜屈事曹操,不得其志。 8. 程昱:此人虽然名气不大,可智略不低。 9. 荀彧:曹操重要谋士,多智。 10.周瑜:东吴名将,可惜碰上老诸。 11. 姜维:诸的接班人,奈何独木难支。 12.邓艾:姜的有力对手,可叹功成身死。 13.田丰: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然不为袁重用。 14.鲁肃:大智若愚,周瑜之后东吴砥柱。 15.荀攸:曹操的重要谋士。 16.钟会:和邓并为北方的才俊,可怜贪心不足。 17.马良:有才智,比其弟强多了。 18.诸葛恪:可谓神童,然聪明显于外,被灭全家。 19.杨修:机智,但耍小聪明,终被玩死。 20.陈宫:多谋之士,然未得明主。
公瑾,奉孝,文和,得其一者得天下。
贾诩 周瑜 法正
诸葛~~~~~~~~~~~~~

文章TAG:荀彧荀攸  为什么杨修和荀彧都深知曹操的心思  而杨修却被杀了  荀彧  荀攸  为什么  

相关文章

  • 青柠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电视剧安装地址介绍

    青柠影院可以永久免费观看这里的视频内容,这里的全部资源都可以自由观看,而且这里的资源还是完全免费的,功能也是非常的丰富多样,你可以随时找到更多适合你的视频资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软件的具体安装地址吧。..
  • 青柠影院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安装地址介绍

    青柠影院可以免费观看这里的各种不同的视频资源,超多优质的影视你可以随时来观看,而且全部都是永久免费的,推荐给各个用户来观看这里的视频资源,超多好玩的影视内容你也可以来体验哦。..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邮箱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