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赵国附近有小国中山国。两个国家都被山东诸国鄙夷为蛮夷之国,没有文化的国家。先说说齐齐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齐国不是姬姓诸侯国,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地。那些说秦乃戎狄之国的人,你让奋战数百年的秦人先祖情何以堪。这也是有些人,称秦为戎狄之国的原因,因为秦当时的处境确实被戎狄包围。
权力的游戏七大国到底是哪七国?
《权利的游戏》中的七大国指伊耿建立坦格利安王朝之前存在于维斯特洛大陆上的七个国家,他们分别是北境王国、山谷王国、河屿王国、凯岩王国、风暴王国、河湾王国和多恩王国。伊耿带领他的三条龙从黑水河登陆相继灭掉了其中的六国,多恩王国在其国王的带领下奋力抵抗,最终没被征服,伊耿也不得不承认多恩自治。北境王国七大王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由史塔克家族家族统治,第一任北境之王是布兰登·史塔克,他修筑了临冬城和绝境长城(修建者还有森林之子和巨人族),最后一任北境之王是托伦·史塔克,他迫于伊耿强大的实力,选择了投降。
后史塔克家族被封为北境守护,族长为临冬城公爵,世袭罔替。山谷王国由艾林家族统治,具有最纯正的安达尔人贵族血统,第一任山谷之王“猎鹰骑士”阿斯提·艾林,征服战争中臣服于伊耿,艾林家族被封为东境守护,族长为鹰巢城公爵,世袭罔替。河屿王国由铁群岛和河间地组成,最后一任国王是黑心赫伦,他修建了七国中最大的城堡赫伦堡,他曾吹嘘自己城堡有多牢靠,但他没想到的是伊耿有三条龙。
河屿王国覆灭之后,河间地被伊耿赏给了徒利家族(徒利家族在伊耿征服河屿王国时,背叛了原国王赫伦,并在战役中表现突出),铁群岛由铁民自己选出的葛雷乔伊家族统治。凯岩王国由安达尔冒险者建立的王国,由兰尼斯特家族统治,首府凯岩城盛产黄金,因此也是七国中最富有的王国,最后一任国王罗伦·兰尼斯特在怒火燎原战役中惨败后归降伊耿,被封为西镜守护,凯岩城公爵,世袭罔替。
风暴王国因常年受到来自海上的风暴而得名,最后一任风暴王亚尔吉拉被伊耿的得力干将奥里斯·拜拉席恩杀死,伊耿就将风暴之地赏赐给了他,奥里斯也成为了第一任风息堡公爵。河湾王国由园丁家族统治,最后一任河湾王孟恩九世死于怒火燎原战役,而后园丁家族的封臣哈伦·提利尔主动献出了高庭,伊耿也就将河湾地区交由提利尔家族统治,族长封高庭公爵,世袭罔替。
多恩王国由马泰尔家族统治,马尔泰家族经过多年的征战才将多恩全境归于自己版图,因此他们深知疆土的来之不易。在征服者战争期间,时任多恩国王的梅丽亚·马泰尔带领多恩顽强抵抗才使多恩免于被伊耿征服,伊耿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多恩自治。今后的几百年里,坦格利安王朝曾数次征讨多恩,都未成功,后来坦格利安和马泰尔两家通过联姻的方式和解,多恩名义上归铁王座统治,但任然保留“多恩亲王”头衔,这也是为什么剧里的人要交“红毒蛇”为奥柏亲王。
历史上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到底是怎样由来的?
谢谢邀请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秦、赵、魏、韩。这些国家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周灭商后,为了巩的统治,开拓疆域,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功臣和亲戚,称为授民授疆土。大小一共分了72个诸侯国,其中有姬姓诸侯国也就是王室子弟和异姓诸侯国,也就是功臣们,当然后来也有平行的国家慢慢强大,后又名义上策封的。先说说齐齐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齐国不是姬姓诸侯国,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地。
公元前1044年,姜尚帮助周武王灭掉商后,被封在东夷之地,今山东大地,齐国诞生。齐国濒临东海,靠煮盐获利,富甲一方。春秋战国时,齐国一直是东方一强,春秋时期齐桓公第一个称霸,尊王攘夷,击退楚国,名流千古。齐桓公收留了一个叫田完的人,给他官做,这就是田氏在齐国的开始。田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齐国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
公元前489年,田乞发动政变,诛杀高、国两家,开始田氏专权时代。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绝祀。在战国时期,齐国历经齐威王、齐宣王两代明君治理,到齐湣王时达到顶峰,与秦国并称东西两帝。后被燕国乐毅攻破,齐国一蹶不振。楚楚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楚人最早出自黄帝部落集团,祖先为祝融,后被商人压迫,祝融率族人南下,开拓荆楚大地,与当地土著冲突融合,楚族也开始多元化,文化上与北方华夏也显差异,甚至带有夷人特征,比如图腾为鸟,也就是“凤”,也有说是“鸾”。
这也是楚国老被北方那几个国家成为蛮夷的原因。楚国文化有着浪漫绚丽的特点,汉朝建立者既为楚人,西汉初期,统治者祭祀的至高神明,是东皇太一,东皇太一是楚国的至上神,东汉时才改为昊天上帝。楚文化是后世汉文化重要源流之一,甚至可以说华夏文化一半都出自楚。楚国缔造者是鬻熊,为芈姓熊氏,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
他的后人,熊绎,在周成王时正式封邦建国于荆楚大地,从此楚国诞生。楚国是正统的华夏后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蛮夷。当然,楚人在西周时,地位地下,甚至开始时无资格参与诸侯会盟,只有做祭祀的份,和西方秦国一样,被辱为蛮夷,不过,楚族人奋发图强,不担虚名,北上争霸,多次深入中原,看春秋战国图,半个华夏都是楚。
楚族人为华夏开拓江汉,扩张版图,其功之大列国之首。楚人有些极高的凝聚力,按照当今民族虚无论者的观点,当时没有所谓的民族概念。但楚人作为一个团体,雄据江汉,当年祝融率部落族人南下,北抗商人,南征夷越。可以说是在战斗中发展壮大,战国后期,灭掉越国后,一个楚国的体量几乎超过其他所有诸侯国总合。这给了楚人极高的优越感和凝聚力。
楚国被秦国灭,项羽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话里面含有多少意思,很明显了。燕国燕国,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姬姓。开国君主是燕召公奭。于公元前7世纪灭掉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但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齐国、晋国等中原大国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的对中国最大的功劳就是北伐山戎,开辟了辽东,不过由于土地偏远贫瘠,整个春秋战国,都没什么作为,除了燕昭王时把齐国打的只剩下裤衩这一丰功伟绩外,其他时间真是没什么存在感。顶多趁赵国与秦国打仗时,时不时出来戳一下赵国的屁股,其他感觉啥也没干。赵赵国人为赢氏,与秦同源。赢氏出于东部山东一带,世代辅佐殷商,商被周灭亡后,赢氏恶来那一支依然忠于纣王,甚至参与叛乱,被周王室厌弃,给赢氏族人来了个乾坤大罗移,从东方扔到西方。
赢氏后人造父擅长驾车,给周穆王驾车,后来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赵城县西南),以地名为氏,形成赵氏。他的后代一个叫赵衰的人,跟着公子重耳工作。随重耳逃亡十九年,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前636年—前610年),赵衰任国政。公元前453年,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瓜分了晋国。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始命烈侯赵籍为侯,赵国诞生。赵国开始建都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安阳西南),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地处四战之地,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秦上面已经讲了秦赵同源。秦人赢氏最早的祖先是大费,大费跟着大禹治水有功,被舜留在身边驯养鸟,也称伯益。大费后人费昌,在夏桀时代,投奔了商汤,跟着商汤灭了夏,成为了商朝贵族,一直效忠于商朝,一直到恶来,周灭商,杀掉了恶来。恶来有个弟弟叫季胜,他就是赵国先祖造父的爷爷,所以说秦赵同源。造父有个侄子叫大骆,是恶来的儿子,擅长养马,被造父推荐给周人养马。
后来有个儿子,叫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封为秦地(今甘肃天水)从此秦人留在西部给周人养马,并抵抗戎狄。秦人与戎狄的战争非常激烈,先后多为国君战死沙场。西戎在周历王时,灭了居住在犬丘的大骆全族。后来秦仲继位,奉命领着族人反击西戎,最终死在战场上。后来秦庄公收复失地,周重新把秦先人大骆的居地犬丘分给秦人。从此秦有了两个封地一个在天水一个在咸阳。
关中大片土地都被戎狄占据。这也是有些人,称秦为戎狄之国的原因,因为秦当时的处境确实被戎狄包围。但秦绝不是戎狄,而是正统华夏之后,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一直到了周幽王时代,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秦襄公率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国诞生。周平王开了个空头支票,说西周故地岐山之地,被犬戎占据,如果秦能收复失地,就把此地封给秦国,这就是被戎狄占据的关中之地。
从此秦襄公开启了征讨西戎的生涯,一直到死。秦襄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
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那些说秦乃戎狄之国的人,你让奋战数百年的秦人先祖情何以堪。没写完,吃完饭,一会写。~~~~~~~~~~~~~~~~~~~~~~~继续 继续还有韩国和魏国先说魏国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 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
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公元前661年, 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公元前453年,晋知伯(荀瑶)领着韩、魏两家去攻打赵氏,打了三年都没打下来,结果,魏、韩两家反被赵人策反,三兄弟一起攻打知伯。知伯被杀,领地也被赵魏韩分了。韩、赵、魏 三家分晋局面形成。
公元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封为诸侯,魏国诞生。建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国号为梁,魏国也称为梁国。韩扣內蒙轱辘不转思密达~~~~请韩国同学不要高潮,此国与你们无关。你们还是关心楚国去吧。韩氏部族是周武王后裔,姓姬。
后来迁入晋国后被封在了韩原这个地方,因此以封地为姓,开始有了韩氏部族。一个叫韩厥的人,贤明大义,在晋国朝中名望很高,后来晋国发生政变,权臣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之事,嫁祸给赵盾,借机剪灭赵氏一族。电影《赵氏孤儿》就是讲的这一事件。此时,韩厥为赵氏主持公道,对抗屠岸贾,力保赵氏血脉,后来,又帮助赵氏后人“赵武”重新获得封地。
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忠义之人。后来赵氏灭了屠岸贾,韩厥晋成为晋国六卿之一。与赵氏联盟,扩大了韩氏部族势力。后来与赵氏、魏氏一起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与魏国一起被周天子封为诸侯,韩国诞生。纵观战国七雄,最值得称赞的是秦国、楚国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伟大的国家。两个国家都是举族迁到边疆,开拓疆土,为华夏文明扩展空间,一个战西戎,一个征南夷。
两个国家都是历经磨难,国君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两个国家都被山东诸国鄙夷为蛮夷之国,没有文化的国家。但两个国家却都对中国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在政治制度上传承千年,一个在文化上影响千年。上文说过,一个楚就是半个华夏,楚国人披荆斩棘,开辟疆土数千里,可以说没有楚国的基础,后世秦始皇是难以征伐岭南百越的。
楚国是有实力统一六国的,但谁让秦国是天选之国呢?自秦孝公以后的七位国君,各个英明神武,这谁比的了?相比楚国最后出的国君各个昏庸无能,如果多出几个秦国那样的贤明有为的国君,难说楚国不会变法成功。秦国人的功劳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区区尺寸之地,历经数百年与戎狄作战,一点一点的从西戎脚下把土地扣回来,要不然今天陕西就不是汉地了。
秦人驱逐西戎,占据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秦人为什么善战?好战?那都是打出来的,秦人自生下来就为了打仗,秦国贵族男子,各个都进行军事训练,这就是东方“斯巴达”啊。击败西戎之后,秦又攻下巴蜀之地,扒开了西南的迷雾。后对巴蜀之地的开发与治理,使其成为天府之国,这是秦强大的基础,之后秦统一六国,将华夏彻底凝聚在一起。
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战国时期匈奴其实还没有统一,著名的冒顿单于是在秦代才杀父自立,让匈奴各部有统一的领袖。他父亲头曼单于为儿子打下很好的基础。而匈奴各部落的特点是,如果没有最高领袖就会陷入无止境的互相残杀中,争夺牧场、牲畜和人口。所以,匈奴真正强大,是在秦代以后。但即便如此,在战国时期匈奴和其他胡人也是很难对付的。
大家看看李牧的战绩。自赵国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和林胡、襜褴等胡人作战,曾经多次吃过胡人骑兵的大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白了就是被胡人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到了李牧时代,随着匈奴的崛起,北方的外患更为严重。同最多出动数千兵力的襜褴、林胡不同,匈奴、东胡的部落众多,实力强大,甚至出现了拥兵万人的超大部落。匈奴骑兵骁勇善战,机动灵活,善于骑射,利用战国陷入战乱的良机屡屡入侵,一次就能出动骑兵数万。
一时间,赵国北部边境屡屡告急。大量赵军被凶悍的匈奴骑兵杀死,更多的赵国百姓被成群屠杀或者掠走成为奴隶。同秦国的战事久拖未决,赵国无力对抗匈奴,基本只能以被动的防御为主。这几十年来,至少有几十万人死于匈奴人的屠刀之下,无数赵国妇女被掠走成为泄欲和生育工具,还有很多赵人沦为匈奴的奴隶,永世不得超生。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匈奴骑兵早已肆无忌惮,随意进出雁门,杀入山西腹地。赵人的活动基本完全陷于城池之内,出了城池就是地狱般的场面。匈奴骑兵随时可能入侵骚扰,杀死男人和儿童,掠走妇女和牲畜。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无数的良田被放弃,这里的老百姓一日数惊。匈奴骑兵凶恶善战,赵军和他们交战鲜有胜利,长此以往出现了恐慌情绪。很多赵军看到匈奴战马就不敢应战,一味逃走。
李牧自上任开始,就坚定执行自己的长期战略。他亲自出马,教授士兵们射箭和骑马,以编组大量的弓箭手和骑兵。训练艰苦又无情,几年后就建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带兵上,李牧非常体恤部下,每天下令宰牛犒赏士兵,不惜截留当地财政也要让士兵们生活无忧。长期以往,李牧受到官兵的一致爱戴,官兵士气也非常高昂。这边,李牧深知人民的支持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李牧下令赵军不得扰民,抢掠民财者斩、奸人妻女者斩、毁民田苗者斩、乱占民间房舍者斩。在李牧的爱民政策下,赵军和民众相处和谐,民众将赵军视为保护神,全力支持。对于匈奴人的入侵,李牧巧妙的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李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间谍,还设置了大量烽火台,只要发现匈奴骑兵的踪迹就提前报警。这边,赵军官兵和居民就带着牲畜和财物,全部撤入营垒中!李牧规定,如果擅自出击应战匈奴,一律斩首。
匈奴人的弓箭不可能攻破坚固的营垒,只能悻悻的空手撤退。这样几年过去了,匈奴人每次南下都劳而无功,收获极少,无法以战养战壮大自己。而赵军坚守不出,伤亡轻微。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见李牧一味避战,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庸将,对他非常轻视。见李牧每年花费大量军饷练兵,却不敢出战,赵王非常不满。说起来也是,哪有这样打仗的?你匈奴人敢来,我李牧就敢躲?恼怒的赵王,终于耐不住性子,将李牧撤换。
新任的将领指挥不了李牧的军队,偶尔几次出兵也无法抓住匈奴人的主力,反而伤亡不小。几次战斗下来,赵王被迫将李牧派回。李牧开始拒绝上任,在得到赵王不会干涉用兵后才回到部队。见李牧回来,赵军士气高涨。经过几年的训练,李牧已经练成了一支十多万人的强悍精兵,让人望而生畏。这边,匈奴人还茫然无知,一味认为李牧无能。
南下期间,匈奴非常嚣张,甚至围绕着赵军营垒乱转、表演马术、斩杀捉到的零星战俘、公开奸淫捉到的赵国妇女,对赵军百般羞辱。此时赵军从上到下群情激奋,发誓要和匈奴决战,保卫国家和人民。这样一来,赵军如何能够不胜?见时机已经完全成熟,李牧终于开始了战略决战。通过潜入匈奴阵营的间谍情报,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来,又联合东胡和林胡,共计10万骑兵,准备南下再次攻击赵国。
确认情报的准确性以后,李牧开始了作战部署。战役的关键,在于要将匈奴人引入赵国境内以合围歼灭。这并不容易,为此李牧用尽方法迷惑敌人。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驱赶数千牲口在边境放牧。匈奴骑兵一来,这些牧民奉命丢弃牲畜逃走。匈奴先锋虏获大量牲口,认为此次赵国并没有准备,兴奋之余让余部迅速倾巢而来。不过,匈奴人终究是马背上的战士,开始还是比较慎重的。
先锋部队走走停停,观察赵军是否应战。在这种情况下,李牧命令数千老弱赵军拦截,许败不许胜。这数千人刚和匈奴先锋交手,就大败,丢盔弃甲逃走,匈奴人追击斩杀了一通,大获全胜。由此,本来就极度轻视李牧和赵军的匈奴人,认为赵军又会不战而逃,更是没有任何顾虑。各部落都急于先一步进入赵国抢夺战利品,不觉放弃谨慎,疯狂抢先南下。
于是, 10万匈奴骑兵,浩浩荡荡、昂首扩胸,杀入赵国境内。这边,李牧得知匈奴人中计,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锐主力迎战: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这些部队训练多年,战斗力极强,士气更是高涨到极点。官兵纷纷表示,不需要任何奖赏,也要入侵的残酷敌人决以死战。
于是,匈奴大军首先遭遇了赵军正面的主力。李牧这么多年来示弱的结果,让匈奴人狂妄到了极点,根本不把赵军放在眼里。匈奴人认为只要全军一次冲击,赵军一定会溃不成军,夹着尾巴乱窜。数万匈奴骑兵耀武扬威的集结起来,向李牧的正面猛烈冲来。按照以往的战术,匈奴人冲击到赵军的阵前,立即射出大量的弓箭,通过远程火力先重创赵军。
没想到,此次迎接他们的是赵军10万精锐弓箭手。这些弓箭手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更有强弓硬弩以及金属箭头,更有甲防御敌人弓箭的衣甲。双方激烈对射中,匈奴骑兵完全不是对手。在赵军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骑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过去的箭雨,却软弱无力,动摇不了赵军的阵脚。匈奴人极为震惊,这是以往多年战争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过,匈奴人毕竟是英勇的战士。无奈之下,他们立即转为猛烈的冲锋,试图近距离肉搏,冲散赵军的箭阵。在没有马镫的当年,骑兵近距离肉搏非常危险,这完全是败中求胜的方法。没想到,冲锋的匈奴骑兵,却遭遇了1300辆赵军的战车。这是古代的坦克,赵军战车不可能可以利用车速进行激烈肉搏,上面的弓弩手还可以持续射箭。战车兵可以站在车辆上挥舞兵器,双脚可以借力,而匈奴骑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会落马摔死。
战车的长戈可以达到2米,而受技术限制,匈奴骑兵战刀才不过半米长。近战也完全是一边倒!在赵军战车冲击下,匈奴骑兵远程近程都不是对手,很快溃不成军。在正面交锋的同时,李牧迅速派出精锐步兵和骑兵进行两翼包抄,切断匈奴人的后路。这里是赵国境内,赵军对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1万3000名骑兵首先行动,击溃了匈奴后方殿后的小股部队,一举切断了退路。
稍后,赵军精锐步兵也纷纷赶到,配合骑兵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包围圈。此时匈奴人才感觉不对,考虑全军撤退。遗憾的是,匈奴人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数十个部落只能散乱的互相联络,分头向后撤退。结果,他们很快撞进了李牧的包围圈。此时匈奴、东胡、林胡各部落已经失去联络,各部如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无论他们撤退到哪里,都会遭遇赵军步兵、骑兵和弓兵的迎头痛击,丢下大片的尸体。
与此同时,李牧指挥部队迅速收拢包围圈,战车、步兵、弓兵、骑兵巧妙配合,四面推进。此时,匈奴骑兵又体现出自己的弱点。他们毕竟是武装化的牧民,能胜不能败。遭遇毁灭性打击后,匈奴各部落出现了全线的溃散,部落领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部族。匈奴人分为几十股,四处乱窜突围。于是,下面的战斗成为一场单方面屠杀的歼灭战。
赵军迅速收拢包围圈,数日之内就将匈奴骑兵基本歼灭。此次匈奴、林胡、东胡被歼灭高达10万之众,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几乎将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扫掉了一大半。赵国战场上,到处都是匈奴人的死尸和失去主人乱窜的战马。战国士兵割下匈奴人的首级论功,人头堆成无数小山。主战场十多公里范围内,泥土几乎都被染成红色!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这边,李牧乘胜追击,先将蔚县以北的襜褴部落全部歼灭;随后,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残部,后者仓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窜;余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吓破了胆,单于丢下部落独自逃亡,余部宣布归顺赵国,林胡消亡。强大汉朝和匈奴鏖战200年,才将匈奴打垮消灭。而李牧同匈奴只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匈奴几乎打垮,太牛逼了。
汉武帝北伐匈奴死伤十几万就耗空国力,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却越打越强?
答案很简单,一个只支出无回报,或者说回报不明显;一个支出大回报更大。匈奴是游牧文明,相对于大汉来说就是个穷鬼,所以汉匈战争短期来看得不偿失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战争。要想打败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一次在马匹方面的消耗都是数以万计,钱粮更是不可胜数。但游牧文明的生产资料不过是牛羊马等牲畜,即使打败了匈奴,也只是能缴获一堆牲畜而已,价值有限。
虽然武帝时期基本重创了匈奴,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国内长久积累的社会财富和资本丧失殆尽,马匹等物资损失严重,而加征租税又造成了农民起义。而且因为汉军不可能在大草原上长期驻扎,要想控制打下来的匈奴领土必须迁移人口、开垦荒地、修筑城池,这又是一大笔支出,还是长期支出,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回报。打败匈奴后还要继续花钱,建设新获得的土地,压缩匈奴生存空间,这投入比战争更大、更持久例如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地区一部。
汉武帝当年即置朔方郡、五原郡,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前125年又置西河郡。朔方郡建县城十座,五原郡建县城十六座,西河郡建县城三十六座。同时为防止匈奴袭扰这些新郡,还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如五原郡内就有石门障、光禄城、支就、头曼、呼河、宿虏等多座鄣塞,还以长城连接起来,称为列城。这样大的建设规模,全部都需要中央拨款,可以想见支出之大。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大家看重的生产资料都是一样的,人口、土地、城市、矿产,打了胜仗后占领的地区,不需要什么投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战胜国的资产,为其下一次战争提供资源,所以当然会越打越强(准确说是越胜越强)。例如宜阳之战,虽然秦国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攻克宜阳,但却获得了著名的宜阳铁山和大量能工巧匠,当时最先进的冶铁技术从此被秦国掌握,原本以“强弓劲弩”闻名于诸侯的韩国则从此一蹶不振,衰弱下去。
呼韩邪单于归汉,标志着汉匈百年战争的终点但是汉武帝打击匈奴的长远收益是巨大的。汉匈战争主要在匈奴地盘上打,大汉仅损失壮丁和物资,不伤根本。在一段休养生息后,到宣帝时期依然能发动十余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而河西、河南两块富庶地区的丢失使匈奴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再加上内忧外患,匈奴不久发生了内乱,甚至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