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软件攻略 - 魔兽东汉末年20攻略,脑残什么兴起

魔兽东汉末年20攻略,脑残什么兴起

时间:2022-09-08 09:23:47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脑残什么兴起

脑残 最早在东汉末年 3国兴起的时候 有个代表任务 曹操 就是脑残的 开山祖师
从外国进来的,被我们中国的90后模仿的非常低级。

脑残什么兴起

2,魔兽2012世界末日攻略

最高难度第一波尽快杀光等最后一秒就可以升级第3个塔~~我用投刃塔之后投资180之后升级攻击。。。多起一个塔(加攻击哪个塔先不用起~因为才加25%攻击~~开始还不如多升一次攻击~)再投资360循环暴塔和投资升攻就OK~~建议攻速不升~射程升2-3级(射程我升到18级才到快。。。郁闷~好在已经稳过等投资到1080之后就起一个减速和减防~~大概升到1250哪个级别加上冰塔减速怪就跑不动了~~之后自己随便玩

魔兽2012世界末日攻略

3,魔兽rpg东汉末年攻略180中魏延怎么获得

 触发条件:波数为:2+难度*2以上,-m难度需要第13波,这时候去村长那,有25%概率接到任务,多试几次很容易就可以接到了   先到左边村长处接任务   会出现以下对话:   注意做完该任务魏延不会获得镇魔套装

魔兽rpg东汉末年攻略180中魏延怎么获得

4,东汉末年中原王朝为何放弃河套诸郡县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袁术影视形象)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第九路、济北相鲍信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孙坚影视形象)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袁术影视形象)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第九路、济北相鲍信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孙坚影视形象)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浅谈历史,细看古今。“东汉末年分三国”,为什么东汉末年天下会大乱呢?请各位看官听我细细道来。其一:皇帝昏庸汉朝末年自恒、灵二帝开始,疏贤臣,近小人,不以天下为己任。奸臣当道,官场混乱,买卖官职十分猖獗。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其二:国家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全国设十三个郡县,每个县设刺史一名,下面管几个政事(古代官职),刺史为朝廷委任,权利越来越大,到后来掌握了军权。到最后朝廷无法有效的制约,使其称霸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其三:战乱西羌入侵,汉朝劳师远征,每日耗费千金的粮草军饷,而且还不能获得胜利。战乱导致民生凋零。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天灾人祸不期而遇,上无法抵入侵,下无法制约各地。中央权力的削弱,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以上就是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的原因。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见解,敬请指点。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袁术影视形象)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第九路、济北相鲍信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孙坚影视形象)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浅谈历史,细看古今。“东汉末年分三国”,为什么东汉末年天下会大乱呢?请各位看官听我细细道来。其一:皇帝昏庸汉朝末年自恒、灵二帝开始,疏贤臣,近小人,不以天下为己任。奸臣当道,官场混乱,买卖官职十分猖獗。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其二:国家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全国设十三个郡县,每个县设刺史一名,下面管几个政事(古代官职),刺史为朝廷委任,权利越来越大,到后来掌握了军权。到最后朝廷无法有效的制约,使其称霸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其三:战乱西羌入侵,汉朝劳师远征,每日耗费千金的粮草军饷,而且还不能获得胜利。战乱导致民生凋零。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天灾人祸不期而遇,上无法抵入侵,下无法制约各地。中央权力的削弱,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以上就是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的原因。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见解,敬请指点。这问题提的,元未农民军起义为什么叫“红巾军?”而不叫绿巾军蓝巾军?因为头上罩一块红头巾嘛。古人留长发,有身份的人戴冠束发,没身份的人戴一条头巾以免长发碍事,所以古代平民人人戴头巾,而组成军队后就要统一头巾颜色以区分敌我。元未刘福通的农民军统一戴红头巾,所以称为红巾军。而东汉未年的张角起义,农民军统一戴黄头巾,所以称为“黄巾军。”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倒是西汉末年的绿林军没有称为“绿巾军”,恐怕是嫌戴“绿头巾”的名声不好听吧。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袁术影视形象)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第九路、济北相鲍信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孙坚影视形象)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浅谈历史,细看古今。“东汉末年分三国”,为什么东汉末年天下会大乱呢?请各位看官听我细细道来。其一:皇帝昏庸汉朝末年自恒、灵二帝开始,疏贤臣,近小人,不以天下为己任。奸臣当道,官场混乱,买卖官职十分猖獗。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其二:国家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全国设十三个郡县,每个县设刺史一名,下面管几个政事(古代官职),刺史为朝廷委任,权利越来越大,到后来掌握了军权。到最后朝廷无法有效的制约,使其称霸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其三:战乱西羌入侵,汉朝劳师远征,每日耗费千金的粮草军饷,而且还不能获得胜利。战乱导致民生凋零。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天灾人祸不期而遇,上无法抵入侵,下无法制约各地。中央权力的削弱,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以上就是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的原因。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见解,敬请指点。这问题提的,元未农民军起义为什么叫“红巾军?”而不叫绿巾军蓝巾军?因为头上罩一块红头巾嘛。古人留长发,有身份的人戴冠束发,没身份的人戴一条头巾以免长发碍事,所以古代平民人人戴头巾,而组成军队后就要统一头巾颜色以区分敌我。元未刘福通的农民军统一戴红头巾,所以称为红巾军。而东汉未年的张角起义,农民军统一戴黄头巾,所以称为“黄巾军。”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倒是西汉末年的绿林军没有称为“绿巾军”,恐怕是嫌戴“绿头巾”的名声不好听吧。东汉未年,皇室衰弱,诸候军阀割剧,划地为牢。这些诸候,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自已任命官员治理地方。从大局看,全国一片散沙,谁控制了粮食,人口,土地,军队,谁就控制了天下。从局部看,谁有粮食,政局平稳,百姓就向那里流动。粮食的来源!一是原有的粮仓!在几大势力中,董卓集团之所以为祸很长时间,正由于他控制了官仓,他想称帝时就想据粮仓以制百官。袁绍占据河北,也是得益于辖区内有粮仓,袁术控制孙策也是有后勤供给手段。大小军阀,都是大同小异。二在辖区内搜刮民财。东汉未年,大小豪强占山占地为王,各自都有自已的庄园庄丁,失地流民,聚伙成群,农民起义蜂起云涌,大小地主为自保,也有自已武装,野无所掠,便攻城掠地,民不聊生。当地军阀和州郡便自已组织军队,形成网络,抽丁建军与大小豪强和地主结成团伙,据州占县,一方面镇压农民起义,一方面联防联保,其粮食来源正是大小地主提供。没有组织能力的诸候和军阀便掠民财以自保,对地方的破坏性极大。三有管理能力,有远见,有智慧,有魄力的诸候和军阀,便自已生财!如曹操,一方面与民休息,一方面屯军耕田,这样不但吸收了大量流民,又积聚了生力军,又解决了粮食后勤供给,这比其它军阀的杀鸡取卵方式要高明许多。也为在群雄争霸中异军突起,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总之谁控制了粮食谁就可以得天下!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袁术影视形象)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第九路、济北相鲍信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孙坚影视形象)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浅谈历史,细看古今。“东汉末年分三国”,为什么东汉末年天下会大乱呢?请各位看官听我细细道来。其一:皇帝昏庸汉朝末年自恒、灵二帝开始,疏贤臣,近小人,不以天下为己任。奸臣当道,官场混乱,买卖官职十分猖獗。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其二:国家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全国设十三个郡县,每个县设刺史一名,下面管几个政事(古代官职),刺史为朝廷委任,权利越来越大,到后来掌握了军权。到最后朝廷无法有效的制约,使其称霸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其三:战乱西羌入侵,汉朝劳师远征,每日耗费千金的粮草军饷,而且还不能获得胜利。战乱导致民生凋零。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天灾人祸不期而遇,上无法抵入侵,下无法制约各地。中央权力的削弱,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以上就是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的原因。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见解,敬请指点。这问题提的,元未农民军起义为什么叫“红巾军?”而不叫绿巾军蓝巾军?因为头上罩一块红头巾嘛。古人留长发,有身份的人戴冠束发,没身份的人戴一条头巾以免长发碍事,所以古代平民人人戴头巾,而组成军队后就要统一头巾颜色以区分敌我。元未刘福通的农民军统一戴红头巾,所以称为红巾军。而东汉未年的张角起义,农民军统一戴黄头巾,所以称为“黄巾军。”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倒是西汉末年的绿林军没有称为“绿巾军”,恐怕是嫌戴“绿头巾”的名声不好听吧。东汉未年,皇室衰弱,诸候军阀割剧,划地为牢。这些诸候,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自已任命官员治理地方。从大局看,全国一片散沙,谁控制了粮食,人口,土地,军队,谁就控制了天下。从局部看,谁有粮食,政局平稳,百姓就向那里流动。粮食的来源!一是原有的粮仓!在几大势力中,董卓集团之所以为祸很长时间,正由于他控制了官仓,他想称帝时就想据粮仓以制百官。袁绍占据河北,也是得益于辖区内有粮仓,袁术控制孙策也是有后勤供给手段。大小军阀,都是大同小异。二在辖区内搜刮民财。东汉未年,大小豪强占山占地为王,各自都有自已的庄园庄丁,失地流民,聚伙成群,农民起义蜂起云涌,大小地主为自保,也有自已武装,野无所掠,便攻城掠地,民不聊生。当地军阀和州郡便自已组织军队,形成网络,抽丁建军与大小豪强和地主结成团伙,据州占县,一方面镇压农民起义,一方面联防联保,其粮食来源正是大小地主提供。没有组织能力的诸候和军阀便掠民财以自保,对地方的破坏性极大。三有管理能力,有远见,有智慧,有魄力的诸候和军阀,便自已生财!如曹操,一方面与民休息,一方面屯军耕田,这样不但吸收了大量流民,又积聚了生力军,又解决了粮食后勤供给,这比其它军阀的杀鸡取卵方式要高明许多。也为在群雄争霸中异军突起,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总之谁控制了粮食谁就可以得天下!东汉末年普通士兵有没有兵甲,答案肯定是有的。早在商周时代兵甲就已经出现。商代至西周时期甲胄主要使用皮革和青铜材质。胃多由青铜制作,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两类。整体式胃为这一时期主要类型,商代后期到西周时期使用;分体式胃在商代后期方国中有使用。甲的材质有皮革、青铜、骨角等,形制上以整片式为主。商代后期的皮甲为一块皮革,形制呈前搭状;西周时期则在皮革上缝上青铜片,皮甲的形制多呈长方形,主要用于前胸部位的防护。东周时期甲胄的主要材质为皮革,战国后期出现铁甲胄。甲片的形制分为四类:长条形、梯形、长方形、异形;胃片的形制分为半圆形、长方形、弧状梯形、异形四类。东周时期甲胄都已发展为札片编成模式。甲衣防护的部位为人体的躯干和双臂,甲衣形制分为有披膊和无披膊两型,两型甲衣在主体部位使用的甲片以及编缀形式基本一致。东周时期胃的形状仍为覆钵形,战国早、晚期甲片形制差异较大,早期遗物全由特殊形状片编成,晚期遗物特殊片减少,整体形制也有不同,呈半球状。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札甲已成为主要的甲胄组编模式;甲胄的札片逐渐趋于规范,规整的几何形片成为甲胄的基本片,除基木片外,甲胄的组编中仍需异形片。秦代甲片形制分为五类:长条形、长方形、梯形、鱼鳞形和异形;胃片分为圆形、弧状梯形和异形三类。甲衣形制分为复合甲和札甲,前者由大片的皮革和札片复合编成,后者全由札片编成。札甲分为三型:A型由身甲、下摆和披膊等部位构成,B型仅由身甲及下摆部位组成,没有披膊部位,C型:由身甲、下摆、护臂等构成,三型甲衣的基木片为长方形片。秦代铠甲编缀方式分固定式和活动式,层与层间的连结视部位而有所不同。两汉时期甲片形制分为长条形、长方形、鱼鳞形、叶形四类,胃片形制分为圆形、梯形、长方形、椭圆形、鱼鳞形、异形等六类。 从实用角度看,甲胄主要作为军队和仪卫装备使用。由于作战方式的不同,商代到东周时期,甲胄配置于军队中,主要作为车马、甲十的防护用具;战国、秦汉时期甲胄的使用扩大到一般士兵。仪卫装备的甲胄,源自其实用功能,增加了仪仗的意义。所以汉末时期普通士兵是有甲胄的。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但统一是大势,分裂是为了更好的统一,而且分裂还是改朝换代的需要,为政权更迭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正当京城洛阳一片火拼,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同归于尽的时候,董卓出场了,在得知京城洛阳大乱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领成建制军队进入京城洛阳的军阀,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阳,收编了何进属下的部队,同时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这是东汉自刘秀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地方军阀势力进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阳,董卓从一个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同时董卓也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没有之一。在何进没有被杀之前,东汉朝廷虽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进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势力也不敢太过嚣张,对于中央的命令还是会遵守的,况且何进手中还控制着东汉朝廷最有实力的中央军---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北军五校可是当年平定黄巾起义的精锐部队,任何地方军都不是北军五校的对手,现在这支军队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战略正确的话,真没有后来的三国,要知道当时整个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五校和西凉军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董卓当时控制的地盘是从洛阳到长安一带的核心地区,还包括凉州一部分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个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区,是成就王霸之业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当时控制的地盘主要就是司隶州,也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到中原核心洛阳,董卓可以把政权核心放在长安,沿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布防对付关东联军,尤其是进入关中的函谷关、潼关,包括南边的武关,控制这些主要据点,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根本进不来。董卓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并不是害怕关东联军,是因为洛阳离关东太近了,而且无险可守,关东联军能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洛阳,身在洛阳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个,关东联军的军事力量任何一家都无法与董卓对抗,但是合在一起,势力就与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实上,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不仅在军事上被董卓打得到处逃窜,而且彼此还自相残杀,董卓真有战略眼光的话,完全可以击败关东联军,进一步问鼎关东。董卓如果占据了洛阳到长安之间的核心地带的话,派兵守住重要的险关隘口,就能巩固在长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已的军事优势拉拢或收复凉州和益州,解除东进的后顾之忧,模仿当年秦国及刘邦统一天下的路径和战略,这在当时天下诸多诸侯中,绝对是优势中的优势。长安的西边是凉州,凉州当时军阀林立,董卓本身就是凉州人,可以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愿意跟随自已的拉拢,不愿意跟随自已的打击,况且手中还有皇帝这张王牌,动不动可以皇帝名义下个诏书,让不服从的人进京,不愿意服从的话,联合凉州其他势力摆平。长安的南边是益州,董卓如果摆平了凉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当时还是刘焉主政,刘焉在益州的政权并不安稳,完全是靠东州兵打压本土豪强才勉强坐稳,董卓可以联合益州本土豪强,许以利益,打击刘焉,完全可以将益州收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凉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机东进,攻打关东,董卓手里捏着皇帝,只要以皇帝名义下诏,不服从的就开始派兵打击,将领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模式,以占据关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凉州和益州为后方,统一天下未尝不可。可惜了,董卓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白白浪费了如此之好的有利位置。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袁术影视形象)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第九路、济北相鲍信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孙坚影视形象)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浅谈历史,细看古今。“东汉末年分三国”,为什么东汉末年天下会大乱呢?请各位看官听我细细道来。其一:皇帝昏庸汉朝末年自恒、灵二帝开始,疏贤臣,近小人,不以天下为己任。奸臣当道,官场混乱,买卖官职十分猖獗。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其二:国家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全国设十三个郡县,每个县设刺史一名,下面管几个政事(古代官职),刺史为朝廷委任,权利越来越大,到后来掌握了军权。到最后朝廷无法有效的制约,使其称霸一方。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其三:战乱西羌入侵,汉朝劳师远征,每日耗费千金的粮草军饷,而且还不能获得胜利。战乱导致民生凋零。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天灾人祸不期而遇,上无法抵入侵,下无法制约各地。中央权力的削弱,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以上就是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的原因。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见解,敬请指点。这问题提的,元未农民军起义为什么叫“红巾军?”而不叫绿巾军蓝巾军?因为头上罩一块红头巾嘛。古人留长发,有身份的人戴冠束发,没身份的人戴一条头巾以免长发碍事,所以古代平民人人戴头巾,而组成军队后就要统一头巾颜色以区分敌我。元未刘福通的农民军统一戴红头巾,所以称为红巾军。而东汉未年的张角起义,农民军统一戴黄头巾,所以称为“黄巾军。”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倒是西汉末年的绿林军没有称为“绿巾军”,恐怕是嫌戴“绿头巾”的名声不好听吧。东汉未年,皇室衰弱,诸候军阀割剧,划地为牢。这些诸候,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自已任命官员治理地方。从大局看,全国一片散沙,谁控制了粮食,人口,土地,军队,谁就控制了天下。从局部看,谁有粮食,政局平稳,百姓就向那里流动。粮食的来源!一是原有的粮仓!在几大势力中,董卓集团之所以为祸很长时间,正由于他控制了官仓,他想称帝时就想据粮仓以制百官。袁绍占据河北,也是得益于辖区内有粮仓,袁术控制孙策也是有后勤供给手段。大小军阀,都是大同小异。二在辖区内搜刮民财。东汉未年,大小豪强占山占地为王,各自都有自已的庄园庄丁,失地流民,聚伙成群,农民起义蜂起云涌,大小地主为自保,也有自已武装,野无所掠,便攻城掠地,民不聊生。当地军阀和州郡便自已组织军队,形成网络,抽丁建军与大小豪强和地主结成团伙,据州占县,一方面镇压农民起义,一方面联防联保,其粮食来源正是大小地主提供。没有组织能力的诸候和军阀便掠民财以自保,对地方的破坏性极大。三有管理能力,有远见,有智慧,有魄力的诸候和军阀,便自已生财!如曹操,一方面与民休息,一方面屯军耕田,这样不但吸收了大量流民,又积聚了生力军,又解决了粮食后勤供给,这比其它军阀的杀鸡取卵方式要高明许多。也为在群雄争霸中异军突起,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总之谁控制了粮食谁就可以得天下!东汉末年普通士兵有没有兵甲,答案肯定是有的。早在商周时代兵甲就已经出现。商代至西周时期甲胄主要使用皮革和青铜材质。胃多由青铜制作,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两类。整体式胃为这一时期主要类型,商代后期到西周时期使用;分体式胃在商代后期方国中有使用。甲的材质有皮革、青铜、骨角等,形制上以整片式为主。商代后期的皮甲为一块皮革,形制呈前搭状;西周时期则在皮革上缝上青铜片,皮甲的形制多呈长方形,主要用于前胸部位的防护。东周时期甲胄的主要材质为皮革,战国后期出现铁甲胄。甲片的形制分为四类:长条形、梯形、长方形、异形;胃片的形制分为半圆形、长方形、弧状梯形、异形四类。东周时期甲胄都已发展为札片编成模式。甲衣防护的部位为人体的躯干和双臂,甲衣形制分为有披膊和无披膊两型,两型甲衣在主体部位使用的甲片以及编缀形式基本一致。东周时期胃的形状仍为覆钵形,战国早、晚期甲片形制差异较大,早期遗物全由特殊形状片编成,晚期遗物特殊片减少,整体形制也有不同,呈半球状。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札甲已成为主要的甲胄组编模式;甲胄的札片逐渐趋于规范,规整的几何形片成为甲胄的基本片,除基木片外,甲胄的组编中仍需异形片。秦代甲片形制分为五类:长条形、长方形、梯形、鱼鳞形和异形;胃片分为圆形、弧状梯形和异形三类。甲衣形制分为复合甲和札甲,前者由大片的皮革和札片复合编成,后者全由札片编成。札甲分为三型:A型由身甲、下摆和披膊等部位构成,B型仅由身甲及下摆部位组成,没有披膊部位,C型:由身甲、下摆、护臂等构成,三型甲衣的基木片为长方形片。秦代铠甲编缀方式分固定式和活动式,层与层间的连结视部位而有所不同。两汉时期甲片形制分为长条形、长方形、鱼鳞形、叶形四类,胃片形制分为圆形、梯形、长方形、椭圆形、鱼鳞形、异形等六类。 从实用角度看,甲胄主要作为军队和仪卫装备使用。由于作战方式的不同,商代到东周时期,甲胄配置于军队中,主要作为车马、甲十的防护用具;战国、秦汉时期甲胄的使用扩大到一般士兵。仪卫装备的甲胄,源自其实用功能,增加了仪仗的意义。所以汉末时期普通士兵是有甲胄的。东汉从来就没放弃过河套地区!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也是“羁縻”管理。只有汉武帝进行了控制阴山以北的尝试以后。汉宣帝把阴山以北的要塞撤除了。汉宣帝放弃那也是因为气候发生的转变,也没有办法进行农耕,驻军的话运输线太长。据考古发现汉外长城两道沿线并未发现有迁移居民的聚居城市遗址,就其原因应该是这两道长城已经不在适合农耕的地方,靠着农耕生产,靠着人口来养战已经不可能了。放弃也是战争要钱要人啊!那些游牧民族打不赢的时候就跑了躲起,看你衰弱的时候又冲去抢一把,实在是防不胜防。加上匈奴渐渐内附了政府也就没这个需求了。要不是为了对抗匈奴,加上发现丝绸之路,不然不利于古代的农耕生产的西域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有人说河套丢失是在汉光武帝时期,那么先看下河套地区秦时已占领河套地区了,在上古的时候,从考古发现来看,河套地区是华夏人民最早岀现了一个地方之一,因为上古是不是统一王朝和中央集权不好说,所以说是从秦开始算起走。但在秦朝末年就是汉朝初期,因为内乱匈奴人又把河套地区夺了。河套地区只离长安500多千米,匈奴骑兵南下不过两三日路程。汉初数十年间,最头疼的就是匈奴为忧,而河南地在匈奴控制下是其重要原因。汉武时期收复河套地区,利用河套这一有利的天然屏障,把朔方和五原建成抗击匈奴的基地,既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又可以减省军需粮饷的转输,为汉朝最后击败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让汉朝女人多了一个化妆品“胭脂”汉匈百年战争中的决战之役,西汉投入24万多匹战马和约50万士卒,匈奴以全部兵力迎战,战役以汉军全胜、匈奴退处漠北而结束“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朝则从河套地区到河西走廊“通渠置田官”驻军防守,徙民开边,与匈奴漠北地区接壤,从而暂时解除了汉帝国西北部边疆的威胁。而于匈奴女人来说,丢失了牧场用不着过于伤心,因为在别处可以找到新的牧场;丢失了金神人也没有什么,因为祭天本来就是男人的事儿。但丢失了焉支山,她们就无法为出嫁的新娘化妆了。“使我妇人无颜色”然后匈奴内乱,重新分裂为南北匈奴。建武二十四年,南部匈奴人立醢落尸逐鞮单于,建庭五原塞,依附东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不把这帮人放在河套地区,把他们放在哪儿?难道把他们全部杀了吗?汉人又不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农垦。汉光武帝不被这个锅!建武二十五年,南匈奴迁庭于美稷县,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而此后,南匈奴同乌桓一起成为了类似东汉雇佣兵的角色,在讨伐北匈奴、羌乱和鲜卑时,经常依仗南匈奴。而此地羌乱整整齐齐的闹了一百年!原地剩下的匈奴和鲜卑族混一起了!不过南匈奴也经常入寇抢东西这也不能怪他们这个游牧民族突然变成农耕民族,可能是又游牧又农耕,他们经济实力本来就不发达,靠天吃饭,没得饭吃的时候只有去抢。只是为了活下去!而东汉根基在崤山以东,整个关西和河套不过是贵族们博取军功的猎场罢了。这一点蓉觉得该为北边少数民族打抱不平了,平常税收是一分不少,打仗的时候尽喊他们去当炮灰,当然他们要反抗。到了三国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是成为少数民族最猖狂的地方,而内部人正打的热闹,内讧不止,谁还有闲工夫去管他们。不过曹操还是把匈奴分成了五部,分而治之,并动手教育了不听话的乌桓。所以汉王朝从来没有放弃过河套地区,而且河套地区也适宜农耕生产,只是偏干一点而已,搞水利疏导工作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良田。《我的名字是王土地》的连续剧就讲在河套地区搞水利工程。

5,魔兽rpg东汉末年攻略180中魏延怎么获得

触发条件:波数为:2+难度*2以上,-m难度需要第13波,这时候去村长那,有25%概率接到任务,多试几次很容易就可以接到了  先到左边村长处接任务  会出现以下对话:  注意做完该任务魏延不会获得镇魔套装
开战前鲁肃建议用火攻,但只欠东风了,拿了遁甲天书到城后的光圈借到东风。(神兽白虎栖于选英雄下方一小块空地,用遁甲天书中的地遁可以到,打死后爆和氏碧和养由弓) 本游戏是根据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前后的故事改编的;拥有丰富的系统和剧情。

6,魔兽幻想曹操传20怎么玩 幻想曹操传玩法技巧解析

基本攻略:1.远程英雄带了吸血方面的道具会影响英雄本身的攻击速度。2.下地狱后,触发魔王撒旦任务是必须尽快清完曹操,你折腾的时间越长,曹操越多。曹操级别虽低但很耐打,还有分裂。3.打小农民时身上最好有加闪避的装备,小农民不魔免,大家可以用魔法磨死他。4.选了曹操的和准备变诸葛亮的不要跟别的玩家抢书。更不要去做挑战4倍镜像这无聊的事。幻想曹操传玩法技巧解析:1.典韦:这个英雄一出来就有分身.,一般的版本一出来都有经验,吃2个,学震和耐久光环,一定要抢到方天,可以升级的那种;2.抢不到买都要从别人那买到,不然很难打的,一直学震和耐久,血剑方天有,风暴也要学,到了守城的地方去和装备;3.一般可以抢到一个暗影猎手的死亡面罩,再把所有非顶级的装备...除面罩和方天卖了,换上合的顶级装备;4.有钱就买书;5.到了打姜维那;温馨提示:注意特殊的3波和5波,这些怪会晕,到来之前保证有分身或风暴,后面就没有讲的了,主要是前期.

7,魔兽木叶曙光20的攻略

佐助,4代,我爱罗(推荐)等都是前期,出来马上运信升级,运到8级,再去吃2本经验书,运次水,买红蓝血各一组,就去刷钱,佐助,我爱罗用w,4代用Q,刷到10w,很快,出来买下忍护额,鞋子,护腕,升到上忍,换5个木头,就在2代那里合影之玉
前期宇智波斑、主要加Q,W两个技能 Q前期伤害高 W可以锁人 前期都是运水升级、斑10级左右可以去刷钱了
http://war3.uuu9.com/war3rpg/201104/72130.shtml 你自己看吧,前期你也知道是哪里

8,魔兽赤壁20正常和困难求通关 1详细点不要术语 2我的英雄为什么学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在英雄100级时战功肯定不会到20000的,一个人打的话,最快也要过了典韦战功才能到20000,你可以在战功够了在去学习次,神兽其实很好打的,在你挑战了五虎将后,给终极骑兵马云禄和黄忠装备上专属以后,当然还必须周瑜装备上铜雀才能看到神兽,马云禄会钉住它,黄忠最多3个神射术就秒了它了,根本不用你操心,其实挑战五虎将根据个人有很多杀法,这种难度的相对比较好杀,比如吕布配合2个甘宁加天地中级,或者2-3个超级弓箭或者1个弓神加吕布加中级天地很轻松杀,超级弓箭和弓神杀五虎将很容易的,你只用控制每个点射,很快就毒的没血了,其他的攻略很容易找的,就不说了,这图运气很关键 ,最后在说句,2.0取消了怒气,很多塔都没威力了,你可以玩1.7或者1.8试验下效果,一个吴国太师懿就通关了,不管什么难度的,最多配合上英雄,战气怒气上百,太师懿可以打出几亿的全范围伤害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9,20魔兽不死怎么战术最好

没有最好的战术,只有最强的意识和操作. 不死我也不是很熟悉,但是主要看克制问题,天地鬼主要克制暗夜,但是需要很高的操作,不然都是送经验 女妖流,骷髅流主要克制兽人驱散单位难出的问题,但是被发现也很快会被修理. 破法者打法还是比较可以的打法,可以配合石像鬼打击保护不力的法系部队. 此外还有蜘蛛流, 多看看,多打打,下来和朋友研究研究,在论坛上看看高手心得吧.APM是打出来的,意识也是锻炼出来的.
没有最好的战术,只有最强的意识和操作. 当你在一本的时候你可以DK带狗的打法克制一下对方,但是狗的血量不是很多,所以要注意一下,只要生到2本你可以出天鬼,用天地鬼,你也可以一本出慢蜘蛛,等到老家3本到了以后用蜘蛛加毁灭的打法!!!,你自己慢慢研究把!!!!
蜘蛛流 我个人认为
不死的打法 冰甲蜘蛛流 天鬼流 狗RUSH流 蜘蛛+毁灭流 蜘蛛+冰龙流 就是看情况和你所要面对的种族而定,一般不死的英雄组合就是 DK+51,或者DK+娜迦,用的最多的还是DK+51带腐蚀球,
我觉得毁灭强
看你的手指头拉~~对每个种族的战术都是不同的~本人比较中爱蜘蛛流~呵呵~~

10,魔兽RPG僵尸岛20怎么玩

经过了N次的再开始 浩芳的朋友都被虐的不进我的图了。没办法 一个人玩 又经过再开始终于把这关过了 其实就是坚持30分钟 遗憾的是黄色大僵尸没被杀掉 还有一丝血 其实玩法很简单 : 俗话说树大招风 很多朋友喜欢多开分基 开始的时候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 要过这关 最好的办法就是 最大限度的缩小基地范围 在一个角落里 发展 用炮台把自己包起来 外层 用可以重生的炮台如果怕守不住 可以多包几层 但要考虑树大招风 中间一层 石头塔 用来击晕大僵尸 内层 机枪兵配魔法泉 魔法泉用来加状态 也可以掺减速塔但不要过多 内层全出抛石头车 越多越好 因为射层远 这样防守 小僵尸基本不用管就挂掉了 大僵尸来了 为了防止他拆到石头塔层 可以用石头击晕 随便打几下大僵尸就挂了 (这里有个小窍门 框定多个石头塔按B键 点怪物便可连续击晕 这样可以同时牵制2 到3个僵尸 叫他们都晕着)最难的就是黄色大僵尸 必须用魔法泉一直用网 网住 难的原因就是这时会有3到4个大僵尸冲过来 这时就是考验你的微操了 网子一好就网黄色僵尸 又要点石头 不断的击晕冲进来的几个大僵尸 如果你只想过关不杀黄色大僵尸 就可以把火力集中消灭大僵尸 用网子一直网黄色 一定要小心 黄色僵尸每前进一步 你就会少很多建筑和兵 他的凶悍拿秒来形容都不够。。。说到这里 手也打酸了 决定 再来一盘 杀掉黄色BOSS以不遗憾 当然这只是小弟刚刚总结的一点小办法 这个图出的快一年了 我才玩到 前辈们可能比我凶悍 有更好的办法 希望能和你们交流 我找这个图的论坛没打开 最后希望大家游戏多多 快乐多多~~

11,天下之名巧马钧发明了什么

马钧被称为“天下之名巧”,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创造,最突出的有还原指南车、改进织绫机、改制诸葛连弩、发明龙骨水车、轮转式发石机、水转百戏图等,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马钧是东汉末年三国曹魏时的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他一生勤奋好学,长时间住在乡间,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一生的创造发明很多,是我国古代的机械制造大师,其中著名的有如下发明。还原指南车。马钧认为古时曾有过指南车,但已失传了,谁也没见过指南车是啥模样。马钧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研制了一种由车子和一个木人构成的指向机械,车中装有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装置,并与木人相连,木人有一只手指向前方。不管车辆朝什么方向行走,在自动离合齿轮装置的作用下,不管车辆如何的翻动,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改良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用的脚踏提花织绫机,原来织一匹花绫要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非常笨拙。马钧决心改良这种织绫机,以减轻工人的劳动,于是将汉代生产效率低下的织机作了重大的改进,改造了桄运动机件,不但使操作大大简化,生产率比原来的提高了四、五倍,而且提高了织机的性能,织出的织物的花纹图案更加精美,受到了广大丝织工人的欢迎。创制了龙骨水车。据古籍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有翻车的制造,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马钧当时在魏国当一个小官,在居住的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马钧因看到园圃地势高,灌溉困难,便制造了一种新式的引水工具翻车(即龙骨水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可连续提水,运转轻便省力,儿童都可操作,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侯向外排水,效率比其他提水工具高得多,从而使翻车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制造水转百戏。马钧将人送魏明帝一种木制玩具木偶百戏,用木头做了一个原动大轮,以水为动力推动轮运转,再利用齿轮装置与戏中的人物、禽兽相连,使其活动,这样,上层的所有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有的击鼓,有的吹萧,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官行署,真是变化无穷。巧妙利用水利和机械方面传动的原理让变化万端的“水转百戏”得以研制成功,这在我国古代木偶艺术中,应该说是非常卓越的创造。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马钧的创造发明,就算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非常了不起,何况是在1700多年前。因不少发明创造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传动机械方面又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用“巧思绝世”来评价他,称他为“天下之名巧”,堪称为一代机械大师。

文章TAG:魔兽东汉末年20攻略  脑残什么兴起  魔兽  东汉末年  末年  

相关文章

  • 含羞草app安装地址介绍

    含羞草这个软件涵盖了非常丰富多样的影视资源,这里可以一键快速查找更多适合你的影视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同时这里也汇聚了全网最为丰富的优质影视,提供给你更加独特的观影体验。..
  • 成品短视频下载网站地址分享

    这款软件每日不断更新大量影视资源,涵盖各类最新热门电影和电视剧,所有内容免费提供,用户无需花费即可体验影院级别的视觉盛宴。此外,我们还保证用户总能率先获取新片资源,享受高清画质的观影体验。..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邮箱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