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软件攻略 - 大明极速西化攻略,极速闯关手游牧玩游戏攻略

大明极速西化攻略,极速闯关手游牧玩游戏攻略

时间:2022-09-20 15:09:24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极速闯关手游牧玩游戏攻略

摘要 1、养小鸡,吃的少,周期短,得经验就多。 2、牧场也不要搞烂摊子,让小鸡的生产时间一致, 自己动物生产的经验都要让自己得。 3、众所周知,多找点牧场好友给你放蚊子。上限300。 4.还有给别人添牧草也加经验,抓别人动物去生产也加经验的... 5.与好友联合互放蚊子、互杀蚊子,这样可以刷经验值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9 极速闯关手游牧玩游戏攻略 1、养小鸡,吃的少,周期短,得经验就多。 2、牧场也不要搞烂摊子,让小鸡的生产时间一致,自己动物生产的经验都要让自己得。3、众所周知,多找点牧场好友给你放蚊子。上限300。4.还有给别人添牧草也加经验,抓别人动物去生产也加经验的...5.与好友联合互放蚊子、互杀蚊子,这样可以刷经验值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或者为您解决了相关问题,请给我赞哟,谢谢亲,这对我很重要?? 1000元红包多少级可以领啊是真的吗 我以前试过 可以是可以,要看你自己有没有耐心去玩 如果肝的话是可以领到的哟亲 洗练失败会降战力吗 不会 成功会提升,但是失败不会哟亲 谢谢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或者为您解决了相关问题,请给我赞哟,谢谢亲,这对我很重要?? 怎么才能提升挂机经验 当你的级别越高,挂机获得的经验就越多了哟亲 怎么才能升级快啊 多做任务哟亲 红包1000元要打到游戏多少级可以领啊 游戏里面有提升的哟亲 具体的还是在游戏里面观看

极速闯关手游牧玩游戏攻略

2,土木堡之变大明文官是不是打压了武官成为大明话事人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是根据莲静竹衣所著的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一生传奇的故事。明永乐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成祖朱棣满门抄斩,其长女蔓殊为孙忠所救,化名孙若微收养家中。后来,孙若微进入皇宫,初为贵妃,后为皇后,母仪天下,经历了辉煌的一生。相信许多友友,看了之后,都在疑问,史上有没有孙若微其人或者其原型是谁?她的人生是不是真的这么精彩?豹眼就抛开小说和影视剧,说一说史书所记载的这位传奇女人真实的故事。人殉制度始于原始社会,商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汉唐时已经非常罕见。但到了朱元璋时代,重新恢复了这一残忍、野蛮的恶习。之后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几代帝王,都遵循朱元璋的遗制,死后都把大量的妃嫔陪葬。但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却幸免于难,以至于出现孙氏屡屡干预朝政,这在明初是很少见的事。有史料记载的朱瞻基后妃一共十四位,除了已废皇后胡善祥、孝恭章皇后孙氏、贤妃也就是孝翼太后吴氏之外,自贵妃何氏以下,共十一位妃嫔全部殉葬。原废后胡善祥是因为无子而被废,但一直得到朱瞻基嫡母张太后的偏爱,得以善终;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嫡母;吴贤妃是明代宗朱祁钰之母。朱瞻基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因此孙皇后与吴贤妃得以幸免,没有殉葬。史书中对这个孙皇后没有记载具体的名字,是不是叫孙若微不得而知,但小说和影视剧以孙皇后为原型,这事应该不假。据《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孙皇后祖籍山东邹平人,年轻时就很有姿色。其父孙忠,是永城县主薄。朱瞻基的母亲、朱高炽发妻诚孝昭皇后张氏之母,是河南永城人,时时到宫中,说孙忠家有贤女。于是,十几岁的孙氏得以入宫。成祖朱棣就命张皇后抚育孙氏。之后,宣宗朱瞻基成婚,诏选济宁胡善祥为妃,以孙氏为嫔。宣宗继位后,就以胡善祥为皇后,以孙氏为贵妃。据《后妃传》记载,胡善祥没有儿子,孙氏也没有儿子。孙氏就偷偷地取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但这个问题是存有争议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孙氏都因为这个儿子日益得宠。胡善祥后来得病,就上表逊位,请求早定国本,也就是立储。孙氏假装推辞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此事可以看出孙氏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既然窃取别人的儿子,不就是想上位吗?表面而看,孙氏还是遵循胡氏为老大,胡氏之子将是嫡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为大。但胡氏成婚已经十几年了,也没有生下儿子,能够再生儿子的概率很小,跟没有一样。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年已八岁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三月,胡后被废,孙氏母凭子贵,被册立为皇后。这是明史的记载,胡后与孙氏都没有亲生儿子,就因为孙氏有了儿子,不管是否亲生,朱瞻基就把胡后废掉,改立孙氏。朱瞻基也需要一个继承人,不管谁生的,只要是自己的儿子也就行了。有些帝王自己没有儿子,收养一个儿子,也是可以继承帝位的,总比没有要好。何况孙氏与朱瞻基青梅竹马,从小就感情很深。朱瞻基其父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但其母张太皇太后就组建了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正统七年(1442年)病逝。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意外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尊其母、皇后孙氏为皇太后。朱瞻基死后,留下二子二女,长子朱祁镇,其母孙氏;次子朱祁钰,其母吴贤妃。此时,以张太皇太后为核心的摄政团,依然在主持工作。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宦官王振叫去训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在她掌权时期,不敢做坏事。当时的王振也不敢过分嚣张,可见张氏眼光很远。每次举办朝宴,张太皇太后总是安排胡废后位居孙氏之上,这让孙氏心中不爽,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次年(1443年),原废后胡善祥也相继病逝。此后,孙氏开始参与朝政。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听兵部左侍郎于谦、兵部尚书邝野等人的劝阻,执意御驾亲征。孙太后就命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的攻势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些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把子女送往南京。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但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荡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朝野人心。于是,孙太后迫不得已,立朱祁钰为帝继位,是为代宗,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当时,英宗朱祁镇在北方瓦剌营中,孙太后数次寄去御寒衣裘。等到英宗归还,被幽禁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往省视。这虽然是母子情深,看上去是关心自己的儿子,但作为太后,此举绝非等闲之事,这给许多权臣、野心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密谋夺门之变,武力让英宗复辟。事前,石亨先派遣宦官曹吉祥禀告孙太后,得到允许后,复辟成功。英宗复辟后,上孙太后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此为明朝先例。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这是史料所记载的孙皇后、孙太后的生平,虽然没有过分之举,独揽朝政。但由于土木之变及夺门之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居于特殊时期、特殊地位的孙太后,无法置身事外。她能够采纳于谦等人力主抗战的正确建议,挽救大明朝于危难之中,孙太后功不可没。在朱祁钰病重、而且他没有自己亲生儿子的情况下,朱祁镇父子重新复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孙太后依然同意石亨等人的复辟请求,导致于谦等许多明朝肱骨大臣被杀,从此使明朝走向衰败、混乱。不能不说,孙太后干预朝政,是这一事变最大的推手,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豹眼看来,孙氏也就是孙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皇后,而且是其继承人朱祁镇的母亲。朱瞻基不能让孙氏殉葬,即便朱瞻基有遗诏,朱祁镇也不会遵循。明朝太后从张太皇太后开始,孙太后也难免会干预朝政。明朝衰败的开始,孙太后不能逃脱责任,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朱祁钰多活几年,或者朱祁镇能够像朱家祖宗那样,多少争点气,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总而言之,孙太后负有责任,但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她,根本而言,明朝的衰败,还是其子孙太不争气导致的。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是根据莲静竹衣所著的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一生传奇的故事。明永乐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成祖朱棣满门抄斩,其长女蔓殊为孙忠所救,化名孙若微收养家中。后来,孙若微进入皇宫,初为贵妃,后为皇后,母仪天下,经历了辉煌的一生。相信许多友友,看了之后,都在疑问,史上有没有孙若微其人或者其原型是谁?她的人生是不是真的这么精彩?豹眼就抛开小说和影视剧,说一说史书所记载的这位传奇女人真实的故事。人殉制度始于原始社会,商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汉唐时已经非常罕见。但到了朱元璋时代,重新恢复了这一残忍、野蛮的恶习。之后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几代帝王,都遵循朱元璋的遗制,死后都把大量的妃嫔陪葬。但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却幸免于难,以至于出现孙氏屡屡干预朝政,这在明初是很少见的事。有史料记载的朱瞻基后妃一共十四位,除了已废皇后胡善祥、孝恭章皇后孙氏、贤妃也就是孝翼太后吴氏之外,自贵妃何氏以下,共十一位妃嫔全部殉葬。原废后胡善祥是因为无子而被废,但一直得到朱瞻基嫡母张太后的偏爱,得以善终;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嫡母;吴贤妃是明代宗朱祁钰之母。朱瞻基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因此孙皇后与吴贤妃得以幸免,没有殉葬。史书中对这个孙皇后没有记载具体的名字,是不是叫孙若微不得而知,但小说和影视剧以孙皇后为原型,这事应该不假。据《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孙皇后祖籍山东邹平人,年轻时就很有姿色。其父孙忠,是永城县主薄。朱瞻基的母亲、朱高炽发妻诚孝昭皇后张氏之母,是河南永城人,时时到宫中,说孙忠家有贤女。于是,十几岁的孙氏得以入宫。成祖朱棣就命张皇后抚育孙氏。之后,宣宗朱瞻基成婚,诏选济宁胡善祥为妃,以孙氏为嫔。宣宗继位后,就以胡善祥为皇后,以孙氏为贵妃。据《后妃传》记载,胡善祥没有儿子,孙氏也没有儿子。孙氏就偷偷地取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但这个问题是存有争议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孙氏都因为这个儿子日益得宠。胡善祥后来得病,就上表逊位,请求早定国本,也就是立储。孙氏假装推辞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此事可以看出孙氏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既然窃取别人的儿子,不就是想上位吗?表面而看,孙氏还是遵循胡氏为老大,胡氏之子将是嫡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为大。但胡氏成婚已经十几年了,也没有生下儿子,能够再生儿子的概率很小,跟没有一样。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年已八岁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三月,胡后被废,孙氏母凭子贵,被册立为皇后。这是明史的记载,胡后与孙氏都没有亲生儿子,就因为孙氏有了儿子,不管是否亲生,朱瞻基就把胡后废掉,改立孙氏。朱瞻基也需要一个继承人,不管谁生的,只要是自己的儿子也就行了。有些帝王自己没有儿子,收养一个儿子,也是可以继承帝位的,总比没有要好。何况孙氏与朱瞻基青梅竹马,从小就感情很深。朱瞻基其父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但其母张太皇太后就组建了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正统七年(1442年)病逝。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意外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尊其母、皇后孙氏为皇太后。朱瞻基死后,留下二子二女,长子朱祁镇,其母孙氏;次子朱祁钰,其母吴贤妃。此时,以张太皇太后为核心的摄政团,依然在主持工作。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宦官王振叫去训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在她掌权时期,不敢做坏事。当时的王振也不敢过分嚣张,可见张氏眼光很远。每次举办朝宴,张太皇太后总是安排胡废后位居孙氏之上,这让孙氏心中不爽,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次年(1443年),原废后胡善祥也相继病逝。此后,孙氏开始参与朝政。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听兵部左侍郎于谦、兵部尚书邝野等人的劝阻,执意御驾亲征。孙太后就命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的攻势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些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把子女送往南京。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但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荡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朝野人心。于是,孙太后迫不得已,立朱祁钰为帝继位,是为代宗,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当时,英宗朱祁镇在北方瓦剌营中,孙太后数次寄去御寒衣裘。等到英宗归还,被幽禁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往省视。这虽然是母子情深,看上去是关心自己的儿子,但作为太后,此举绝非等闲之事,这给许多权臣、野心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密谋夺门之变,武力让英宗复辟。事前,石亨先派遣宦官曹吉祥禀告孙太后,得到允许后,复辟成功。英宗复辟后,上孙太后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此为明朝先例。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这是史料所记载的孙皇后、孙太后的生平,虽然没有过分之举,独揽朝政。但由于土木之变及夺门之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居于特殊时期、特殊地位的孙太后,无法置身事外。她能够采纳于谦等人力主抗战的正确建议,挽救大明朝于危难之中,孙太后功不可没。在朱祁钰病重、而且他没有自己亲生儿子的情况下,朱祁镇父子重新复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孙太后依然同意石亨等人的复辟请求,导致于谦等许多明朝肱骨大臣被杀,从此使明朝走向衰败、混乱。不能不说,孙太后干预朝政,是这一事变最大的推手,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豹眼看来,孙氏也就是孙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皇后,而且是其继承人朱祁镇的母亲。朱瞻基不能让孙氏殉葬,即便朱瞻基有遗诏,朱祁镇也不会遵循。明朝太后从张太皇太后开始,孙太后也难免会干预朝政。明朝衰败的开始,孙太后不能逃脱责任,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朱祁钰多活几年,或者朱祁镇能够像朱家祖宗那样,多少争点气,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总而言之,孙太后负有责任,但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她,根本而言,明朝的衰败,还是其子孙太不争气导致的。“五代十国”以后,“名门世家”、“豪门贵族”这一个出现了一千多年的政治集团被彻底粉碎,“贵族本位”也向“官本位”全面转变,权力不再来自于世家、贵族,而仅仅是来自于流官的职位,这也标志着文官集团的全面崛起。从此,没有一个政权能离得开文官集团,也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够制衡文官集团,这在古代的政治史中,是一种罕的现象。(文官集团)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宋朝,我们去看宋代史,文风极盛,但对于国家的治理却其烂无比,频频被外敌所欺不说,农民起义的数量就高达一千起。朱元建国之后,废除了宰相制度,全面打压文官集团,就是来自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年代以后,明朝的朝堂上基本上形成了“皇权+文官+武将”的这么一个权力三角架。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北方强敌,结果被瓦剌人所俘虏,五十五万大军也全军覆没。一个三角架,如果缺了一个角,结果肯定是倾斜,这个比喻应该非常恰当。(文官崛起)我们不可否认,文官集团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他的好处是:文人偏爱秩序,崇尚和平,所以文官当国,基本上使得国家相对和平;他的坏处是:文官略显保守,都会形成一个“内残外忍”的局面,最终被外敌所灭。比如,宋被辽、金、元所欺,明被后金所灭。而所谓的“内残”,就是文官、文人、乡绅、地主他们自动形成一套严密的亲密纽带关系,不断地兼并土地,导致了国家税收体系被破坏,王朝的衰败首先表现在财政制度上的崩溃。我们来举一个个案:大奸臣严嵩,被皇帝清算的时候,他家共有四万亩;而扳倒严嵩的大清官大名人徐阶徐阁老,家中良田竟达二十万亩。如果仅仅用“好人、坏人”的角度去读史,你该怎么去看? (文人天下)回到本题问题,我们可以从现象推出结论——土木堡事变之后,文官还没有成为大明的话事人,而是经过了明孝宗一朝时,文官才壮大到了巅峰时刻。因此,明孝宗皇帝的儿子正德皇帝上位之后,他不得不提拔太监刘瑾来形成“宦官集团”,制衡掉文官集团的这一股力量。歪眼小史工作室文——千古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曾经创造过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而且在嘉靖一朝,还出现了严嵩这样的超级大奸臣,把整个朝政给搞了个乌烟瘴气。长时间不理朝政、20多年不上朝,还出了大奸臣,这样的标签贴上,我们一般会认为嘉靖是个又懒又笨的皇帝,如果不懒的话,怎么会20多年不理朝政呢?如果不笨的话,怎么会让严嵩这样的大奸臣长期胡作非为呢?但是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史料,只要提到嘉靖皇帝,虽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基本所有的材料都评价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意思就是说他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英明,对朝政的控制也非常地严密。从我们一般对嘉靖的印象,再结合大量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嘉靖的评价会出现很大的出入,那么嘉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按照史学家、文学家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来说,嘉靖是一个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要说明这点,我们就要从嘉靖的生平说起了。初登皇位,一个不简单的少年嘉靖生于公元1507年,当皇帝的时候是在1521年,大约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老爹死了,他作为皇帝老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死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0岁,又没有儿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就应该兄终弟及,可明武宗偏偏又没有兄弟,是他老爹明孝宗的独苗,所以没办法就只好在武宗的堂兄弟里面去选,结果选来选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嘉靖,于是嘉靖就继承了明武宗的皇位。从亲属关系来说,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同父异母的兄弟,封地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明武宗死后,朝中最能说上话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明孝宗的皇后,此时的太后张太后,另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他们一商量就决定把嘉靖从湖北接到北京来当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嘉靖的年龄很小,才14岁,这样小的孩子也闹不出什么动静;第二,作为一个王爷来说,突然能继承皇位,当上皇帝,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定会高兴坏了,自然不会想太多;第三,是张太后和杨延和力挺嘉靖当皇帝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嘉靖也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那么嘉靖费怎么大劲去争礼制,为的是什么呢?其实目的很简单,也彰显了他权谋家的本色——权力。这个里面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个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而明朝却有两个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另一个祖就是成祖朱棣了,而给朱棣加上祖字的,就是嘉靖。那么为什么嘉靖要给朱棣加祖字呢?其实嘉靖就是这么个逻辑,因为朱棣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而他嘉靖也一样,他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嘉靖的城府能有多深,其目的还是为了权力。那争礼制这种问题跟权力有多大关系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关系非常大,在明朝来说,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嘉靖在礼制上的争夺,其实争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当他把这个制高点争到了以后,对于任何臣子,对于任何事情以及任何人,就能够达到绝对掌控的效果。表面上看起来嘉靖争的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际上,嘉靖争这些就恰恰体现了他权谋家的特质。嘉靖朝出过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如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大奸臣严嵩,但即便是这些人,见到了嘉靖这位爷也只能认怂,因为谁都玩不过他。也正因为嘉靖获得了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嘉靖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其他的皇帝,一般都是崇拜皇位,而非皇帝这个人。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万历皇帝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也照样没事,为什么海瑞出来骂嘉靖的时候,还没怎么骂的时候就名满天下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敢出来骂嘉靖的人就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太稀缺了。所以当海瑞骂嘉靖的那封奏疏到了嘉靖手上的时候,嘉靖是气得手发抖的,因为嘉靖搞了一辈子的礼制学术,为的就是防范海瑞这种骂他的人出现。那么到后来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呢?还是要保护稀缺物种呀,像海瑞这么二的人,老子是一辈子都没见过。权谋家嘉靖的最高境界那么嘉靖玩权谋,最后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可以无视一切规则的境界,因为儒家所定下来的规矩,老子嘉靖可以一概不认,所以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过嘉靖的不上朝和后来万历的不上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历的不上朝就完全是跟大臣们怄气,皇帝罢工了,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到后来官职出现了空缺,比如吏部尚书死了要补一个,某个侍郎死了要补充一个侍郎,这些万历都不做声,以至于到了万历晚期的时候,整个朝堂出现了大量的空缺,但朝政就是没人管。而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政的管控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大量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工人员遍布朝堂,每一个大臣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动作嘉靖都了如指掌;其次虽然小事他基本不管,但他会经常面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他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才睡觉。再比如说当时的内阁,其实在一个政策发布之前会为皇帝草拟圣旨,这叫票拟,但内阁出的票拟经常被他大篇幅地修改,即便一篇票拟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他也会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一下,以显得大权仍在他手上。所以嘉靖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规则礼法而已,这就是嘉靖的权力境界。权力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利用职务直接对事情施加影响,比如嘉靖是皇帝,他可以直接命令某个大臣去替他办件事情;第二层是影响议事的议程,比如内阁讨论财政问题的时候,是将财政主要用在水利上,还是用在军事上,或是用在民生上,这是对议程的影响,属于权力的暗中应用;第三个层次是权力的无形运用,用权力去改变社会,改变整个社会中人的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嘉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其实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一个化境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权力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说白了这就是玩人了,而嘉靖就是个玩人方面的超级高手。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嘉靖在用首辅的时候,先把这个首辅立起来,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个首辅,然后在首辅背后安排一个年轻人,并不断地暗示这个年轻人,要这个年轻人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把首辅撤下,把攻击他的人立为首辅,然后在新立的首辅后面再安排一个年轻人。他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在首辅位置上待的时间太长,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就干掉这个人,如此皇帝就握有最终的权威了。嘉靖最大的对手,严嵩那么既然嘉靖是一代英主,既然是超级权谋家,那么在他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呢?严嵩当奸臣,一边陷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还一边糊弄皇帝,而嘉靖并不是好糊弄的这点又怎么说呢?更为奇怪的是,严嵩怎样就在嘉靖这样一个有着凌厉权术的皇帝面前,干了20年大学士,15年的内阁首辅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非常能干,他是最能体会嘉靖心里想什么的人。比如嘉靖晚年的时候经常喜欢写纸条子出来,意思写的模棱两可,他就是要让底下的人去猜,这也是他巩固权威的一种方式,而猜来猜去,也只有严嵩猜的最准,后来严嵩到了80了,严嵩就让他儿子严世蕃来猜,也猜得非常准;第二在于严嵩非常勤快,嘉靖手下有大量的特务帮他刺探大臣们的日常,每次特务回来的时候都会报告嘉靖说严嵩特别勤奋,在家熬夜点灯为您写青词;第三点在于严嵩经常替嘉靖背黑锅,比如杨继盛事件,其实就是杨继盛上书说严嵩有五奸十罪,说严嵩是个大奸臣。其实在明代来说,每位内阁首辅都被骂成过奸臣,严嵩被骂成奸臣也不奇怪,但杨继盛的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杨继盛跟嘉靖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您要是不信就去问您的两个儿子,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去问问。这句话坏在什么地方呢?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这是嘉靖最受不了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触了嘉靖的忌讳,就是找他的两个儿子去问,可嘉靖在修道的时候道士就跟嘉靖说过,嘉靖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二龙不见,就是嘉靖的那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必然会在将来当皇帝,所以嘉靖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能相见的,所以杨继盛的这句话在嘉靖看来,就是要害死嘉靖了。杨继盛的死,其实跟这句话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严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这其中就牵涉到了严嵩的第四个特征,他是个特别阴柔而且低调的人。其实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只不过在嘉靖朝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皇帝,他后来就不得不改变了行事的策略,可以说是一个虐待狂遇到了一个受虐狂,两人即相互欣赏,又互相不爽。比如严嵩之前的首辅是夏言,嘉靖就要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就不上这个当,对夏言非常恭敬。嘉靖见严嵩不上当,就先把夏言贬出了朝廷,把严嵩扶上了首辅的位置,后来又把夏言调回朝廷,让夏言继续当首辅,把严嵩给扒下来,就这么把两人一挪位,夏言就不可能不恨严嵩了。夏言回来后就天天罗织严嵩的罪名,要把严嵩搞倒,严嵩就带着全家跑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面前,几乎是哭求了,表示自己真没别的意思,就是完全不要脸了,夏言一看严嵩都服软到这地步了,就放过了严嵩。后来夏言被嘉靖找了个理由给杀了,其实到了这里,嘉靖是想动手的,他想借严嵩的手去弄掉夏言,结果严嵩总是不动手,到最后没办法了,嘉靖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在夏言之后,嘉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里就他一个大学士,让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了别人早就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可严嵩呢,不断地上书皇帝,要求增加内阁人数,我一人责任太重,需要有人分担。于是嘉靖就让他自己去选定内阁人选,这是让严嵩自己去延揽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好搞掉严嵩。可严嵩还是不上当,他推脱了自己选定内阁人选的权力。一看这下还不行,嘉靖就给严嵩封了个上柱国的封号,严嵩就说,这个不妥,上只能您用,我是不能用的,严嵩就搞得嘉靖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都不钻。但是严嵩最终还是没能玩过嘉靖,嘉靖在严嵩屁股后面又安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首辅徐阶,所以当徐阶出现的时候,严嵩也知道徐阶的使命就是干掉自己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搞掉严嵩的。严嵩便又一次表现出了阴柔的一面,他把徐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后就把自己的儿孙都叫了出来,要他们当场都给徐阶跪了下来,严嵩表示自己的儿孙们将来能不能活,就看徐阶了,徐阶也当场答应了严嵩的请求,不过后来对严嵩下黑手的还是徐阶。严嵩最后的下场呢?其实非常惨,虽然他跟嘉靖过了15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有饶过他,嘉靖利用徐阶扳倒了严嵩,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给杀了,把严嵩的家也给抄了,最终严嵩以87岁的高龄贫困交加而死。据说当人们最后看到严嵩的时候,严嵩可怜地待在别人的墓地里,吃着别人上坟用的贡品,可以说是悲惨至极了。好了,这就是嘉靖,在历史上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人,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觉得扑所迷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扒开他所有的外衣,他就是一个权谋家,他玩了一辈子的权谋,将他的权谋事业做到了极致,因此到了这里我想对他的评价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吧——超级权谋家。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曾经创造过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而且在嘉靖一朝,还出现了严嵩这样的超级大奸臣,把整个朝政给搞了个乌烟瘴气。长时间不理朝政、20多年不上朝,还出了大奸臣,这样的标签贴上,我们一般会认为嘉靖是个又懒又笨的皇帝,如果不懒的话,怎么会20多年不理朝政呢?如果不笨的话,怎么会让严嵩这样的大奸臣长期胡作非为呢?但是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史料,只要提到嘉靖皇帝,虽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基本所有的材料都评价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意思就是说他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英明,对朝政的控制也非常地严密。从我们一般对嘉靖的印象,再结合大量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嘉靖的评价会出现很大的出入,那么嘉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按照史学家、文学家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来说,嘉靖是一个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要说明这点,我们就要从嘉靖的生平说起了。初登皇位,一个不简单的少年嘉靖生于公元1507年,当皇帝的时候是在1521年,大约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老爹死了,他作为皇帝老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死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0岁,又没有儿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就应该兄终弟及,可明武宗偏偏又没有兄弟,是他老爹明孝宗的独苗,所以没办法就只好在武宗的堂兄弟里面去选,结果选来选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嘉靖,于是嘉靖就继承了明武宗的皇位。从亲属关系来说,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同父异母的兄弟,封地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明武宗死后,朝中最能说上话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明孝宗的皇后,此时的太后张太后,另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他们一商量就决定把嘉靖从湖北接到北京来当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嘉靖的年龄很小,才14岁,这样小的孩子也闹不出什么动静;第二,作为一个王爷来说,突然能继承皇位,当上皇帝,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定会高兴坏了,自然不会想太多;第三,是张太后和杨延和力挺嘉靖当皇帝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嘉靖也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那么嘉靖费怎么大劲去争礼制,为的是什么呢?其实目的很简单,也彰显了他权谋家的本色——权力。这个里面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个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而明朝却有两个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另一个祖就是成祖朱棣了,而给朱棣加上祖字的,就是嘉靖。那么为什么嘉靖要给朱棣加祖字呢?其实嘉靖就是这么个逻辑,因为朱棣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而他嘉靖也一样,他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嘉靖的城府能有多深,其目的还是为了权力。那争礼制这种问题跟权力有多大关系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关系非常大,在明朝来说,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嘉靖在礼制上的争夺,其实争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当他把这个制高点争到了以后,对于任何臣子,对于任何事情以及任何人,就能够达到绝对掌控的效果。表面上看起来嘉靖争的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际上,嘉靖争这些就恰恰体现了他权谋家的特质。嘉靖朝出过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如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大奸臣严嵩,但即便是这些人,见到了嘉靖这位爷也只能认怂,因为谁都玩不过他。也正因为嘉靖获得了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嘉靖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其他的皇帝,一般都是崇拜皇位,而非皇帝这个人。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万历皇帝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也照样没事,为什么海瑞出来骂嘉靖的时候,还没怎么骂的时候就名满天下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敢出来骂嘉靖的人就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太稀缺了。所以当海瑞骂嘉靖的那封奏疏到了嘉靖手上的时候,嘉靖是气得手发抖的,因为嘉靖搞了一辈子的礼制学术,为的就是防范海瑞这种骂他的人出现。那么到后来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呢?还是要保护稀缺物种呀,像海瑞这么二的人,老子是一辈子都没见过。权谋家嘉靖的最高境界那么嘉靖玩权谋,最后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可以无视一切规则的境界,因为儒家所定下来的规矩,老子嘉靖可以一概不认,所以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过嘉靖的不上朝和后来万历的不上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历的不上朝就完全是跟大臣们怄气,皇帝罢工了,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到后来官职出现了空缺,比如吏部尚书死了要补一个,某个侍郎死了要补充一个侍郎,这些万历都不做声,以至于到了万历晚期的时候,整个朝堂出现了大量的空缺,但朝政就是没人管。而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政的管控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大量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工人员遍布朝堂,每一个大臣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动作嘉靖都了如指掌;其次虽然小事他基本不管,但他会经常面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他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才睡觉。再比如说当时的内阁,其实在一个政策发布之前会为皇帝草拟圣旨,这叫票拟,但内阁出的票拟经常被他大篇幅地修改,即便一篇票拟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他也会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一下,以显得大权仍在他手上。所以嘉靖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规则礼法而已,这就是嘉靖的权力境界。权力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利用职务直接对事情施加影响,比如嘉靖是皇帝,他可以直接命令某个大臣去替他办件事情;第二层是影响议事的议程,比如内阁讨论财政问题的时候,是将财政主要用在水利上,还是用在军事上,或是用在民生上,这是对议程的影响,属于权力的暗中应用;第三个层次是权力的无形运用,用权力去改变社会,改变整个社会中人的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嘉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其实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一个化境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权力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说白了这就是玩人了,而嘉靖就是个玩人方面的超级高手。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嘉靖在用首辅的时候,先把这个首辅立起来,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个首辅,然后在首辅背后安排一个年轻人,并不断地暗示这个年轻人,要这个年轻人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把首辅撤下,把攻击他的人立为首辅,然后在新立的首辅后面再安排一个年轻人。他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在首辅位置上待的时间太长,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就干掉这个人,如此皇帝就握有最终的权威了。嘉靖最大的对手,严嵩那么既然嘉靖是一代英主,既然是超级权谋家,那么在他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呢?严嵩当奸臣,一边陷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还一边糊弄皇帝,而嘉靖并不是好糊弄的这点又怎么说呢?更为奇怪的是,严嵩怎样就在嘉靖这样一个有着凌厉权术的皇帝面前,干了20年大学士,15年的内阁首辅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非常能干,他是最能体会嘉靖心里想什么的人。比如嘉靖晚年的时候经常喜欢写纸条子出来,意思写的模棱两可,他就是要让底下的人去猜,这也是他巩固权威的一种方式,而猜来猜去,也只有严嵩猜的最准,后来严嵩到了80了,严嵩就让他儿子严世蕃来猜,也猜得非常准;第二在于严嵩非常勤快,嘉靖手下有大量的特务帮他刺探大臣们的日常,每次特务回来的时候都会报告嘉靖说严嵩特别勤奋,在家熬夜点灯为您写青词;第三点在于严嵩经常替嘉靖背黑锅,比如杨继盛事件,其实就是杨继盛上书说严嵩有五奸十罪,说严嵩是个大奸臣。其实在明代来说,每位内阁首辅都被骂成过奸臣,严嵩被骂成奸臣也不奇怪,但杨继盛的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杨继盛跟嘉靖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您要是不信就去问您的两个儿子,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去问问。这句话坏在什么地方呢?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这是嘉靖最受不了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触了嘉靖的忌讳,就是找他的两个儿子去问,可嘉靖在修道的时候道士就跟嘉靖说过,嘉靖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二龙不见,就是嘉靖的那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必然会在将来当皇帝,所以嘉靖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能相见的,所以杨继盛的这句话在嘉靖看来,就是要害死嘉靖了。杨继盛的死,其实跟这句话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严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这其中就牵涉到了严嵩的第四个特征,他是个特别阴柔而且低调的人。其实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只不过在嘉靖朝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皇帝,他后来就不得不改变了行事的策略,可以说是一个虐待狂遇到了一个受虐狂,两人即相互欣赏,又互相不爽。比如严嵩之前的首辅是夏言,嘉靖就要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就不上这个当,对夏言非常恭敬。嘉靖见严嵩不上当,就先把夏言贬出了朝廷,把严嵩扶上了首辅的位置,后来又把夏言调回朝廷,让夏言继续当首辅,把严嵩给扒下来,就这么把两人一挪位,夏言就不可能不恨严嵩了。夏言回来后就天天罗织严嵩的罪名,要把严嵩搞倒,严嵩就带着全家跑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面前,几乎是哭求了,表示自己真没别的意思,就是完全不要脸了,夏言一看严嵩都服软到这地步了,就放过了严嵩。后来夏言被嘉靖找了个理由给杀了,其实到了这里,嘉靖是想动手的,他想借严嵩的手去弄掉夏言,结果严嵩总是不动手,到最后没办法了,嘉靖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在夏言之后,嘉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里就他一个大学士,让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了别人早就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可严嵩呢,不断地上书皇帝,要求增加内阁人数,我一人责任太重,需要有人分担。于是嘉靖就让他自己去选定内阁人选,这是让严嵩自己去延揽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好搞掉严嵩。可严嵩还是不上当,他推脱了自己选定内阁人选的权力。一看这下还不行,嘉靖就给严嵩封了个上柱国的封号,严嵩就说,这个不妥,上只能您用,我是不能用的,严嵩就搞得嘉靖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都不钻。但是严嵩最终还是没能玩过嘉靖,嘉靖在严嵩屁股后面又安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首辅徐阶,所以当徐阶出现的时候,严嵩也知道徐阶的使命就是干掉自己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搞掉严嵩的。严嵩便又一次表现出了阴柔的一面,他把徐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后就把自己的儿孙都叫了出来,要他们当场都给徐阶跪了下来,严嵩表示自己的儿孙们将来能不能活,就看徐阶了,徐阶也当场答应了严嵩的请求,不过后来对严嵩下黑手的还是徐阶。严嵩最后的下场呢?其实非常惨,虽然他跟嘉靖过了15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有饶过他,嘉靖利用徐阶扳倒了严嵩,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给杀了,把严嵩的家也给抄了,最终严嵩以87岁的高龄贫困交加而死。据说当人们最后看到严嵩的时候,严嵩可怜地待在别人的墓地里,吃着别人上坟用的贡品,可以说是悲惨至极了。好了,这就是嘉靖,在历史上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人,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觉得扑所迷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扒开他所有的外衣,他就是一个权谋家,他玩了一辈子的权谋,将他的权谋事业做到了极致,因此到了这里我想对他的评价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吧——超级权谋家。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曾经创造过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而且在嘉靖一朝,还出现了严嵩这样的超级大奸臣,把整个朝政给搞了个乌烟瘴气。长时间不理朝政、20多年不上朝,还出了大奸臣,这样的标签贴上,我们一般会认为嘉靖是个又懒又笨的皇帝,如果不懒的话,怎么会20多年不理朝政呢?如果不笨的话,怎么会让严嵩这样的大奸臣长期胡作非为呢?但是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史料,只要提到嘉靖皇帝,虽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基本所有的材料都评价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意思就是说他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英明,对朝政的控制也非常地严密。从我们一般对嘉靖的印象,再结合大量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嘉靖的评价会出现很大的出入,那么嘉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按照史学家、文学家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来说,嘉靖是一个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要说明这点,我们就要从嘉靖的生平说起了。初登皇位,一个不简单的少年嘉靖生于公元1507年,当皇帝的时候是在1521年,大约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老爹死了,他作为皇帝老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死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0岁,又没有儿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就应该兄终弟及,可明武宗偏偏又没有兄弟,是他老爹明孝宗的独苗,所以没办法就只好在武宗的堂兄弟里面去选,结果选来选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嘉靖,于是嘉靖就继承了明武宗的皇位。从亲属关系来说,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同父异母的兄弟,封地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明武宗死后,朝中最能说上话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明孝宗的皇后,此时的太后张太后,另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他们一商量就决定把嘉靖从湖北接到北京来当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嘉靖的年龄很小,才14岁,这样小的孩子也闹不出什么动静;第二,作为一个王爷来说,突然能继承皇位,当上皇帝,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定会高兴坏了,自然不会想太多;第三,是张太后和杨延和力挺嘉靖当皇帝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嘉靖也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那么嘉靖费怎么大劲去争礼制,为的是什么呢?其实目的很简单,也彰显了他权谋家的本色——权力。这个里面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个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而明朝却有两个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另一个祖就是成祖朱棣了,而给朱棣加上祖字的,就是嘉靖。那么为什么嘉靖要给朱棣加祖字呢?其实嘉靖就是这么个逻辑,因为朱棣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而他嘉靖也一样,他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嘉靖的城府能有多深,其目的还是为了权力。那争礼制这种问题跟权力有多大关系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关系非常大,在明朝来说,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嘉靖在礼制上的争夺,其实争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当他把这个制高点争到了以后,对于任何臣子,对于任何事情以及任何人,就能够达到绝对掌控的效果。表面上看起来嘉靖争的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际上,嘉靖争这些就恰恰体现了他权谋家的特质。嘉靖朝出过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如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大奸臣严嵩,但即便是这些人,见到了嘉靖这位爷也只能认怂,因为谁都玩不过他。也正因为嘉靖获得了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嘉靖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其他的皇帝,一般都是崇拜皇位,而非皇帝这个人。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万历皇帝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也照样没事,为什么海瑞出来骂嘉靖的时候,还没怎么骂的时候就名满天下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敢出来骂嘉靖的人就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太稀缺了。所以当海瑞骂嘉靖的那封奏疏到了嘉靖手上的时候,嘉靖是气得手发抖的,因为嘉靖搞了一辈子的礼制学术,为的就是防范海瑞这种骂他的人出现。那么到后来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呢?还是要保护稀缺物种呀,像海瑞这么二的人,老子是一辈子都没见过。权谋家嘉靖的最高境界那么嘉靖玩权谋,最后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可以无视一切规则的境界,因为儒家所定下来的规矩,老子嘉靖可以一概不认,所以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过嘉靖的不上朝和后来万历的不上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历的不上朝就完全是跟大臣们怄气,皇帝罢工了,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到后来官职出现了空缺,比如吏部尚书死了要补一个,某个侍郎死了要补充一个侍郎,这些万历都不做声,以至于到了万历晚期的时候,整个朝堂出现了大量的空缺,但朝政就是没人管。而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政的管控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大量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工人员遍布朝堂,每一个大臣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动作嘉靖都了如指掌;其次虽然小事他基本不管,但他会经常面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他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才睡觉。再比如说当时的内阁,其实在一个政策发布之前会为皇帝草拟圣旨,这叫票拟,但内阁出的票拟经常被他大篇幅地修改,即便一篇票拟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他也会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一下,以显得大权仍在他手上。所以嘉靖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规则礼法而已,这就是嘉靖的权力境界。权力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利用职务直接对事情施加影响,比如嘉靖是皇帝,他可以直接命令某个大臣去替他办件事情;第二层是影响议事的议程,比如内阁讨论财政问题的时候,是将财政主要用在水利上,还是用在军事上,或是用在民生上,这是对议程的影响,属于权力的暗中应用;第三个层次是权力的无形运用,用权力去改变社会,改变整个社会中人的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嘉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其实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一个化境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权力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说白了这就是玩人了,而嘉靖就是个玩人方面的超级高手。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嘉靖在用首辅的时候,先把这个首辅立起来,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个首辅,然后在首辅背后安排一个年轻人,并不断地暗示这个年轻人,要这个年轻人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把首辅撤下,把攻击他的人立为首辅,然后在新立的首辅后面再安排一个年轻人。他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在首辅位置上待的时间太长,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就干掉这个人,如此皇帝就握有最终的权威了。嘉靖最大的对手,严嵩那么既然嘉靖是一代英主,既然是超级权谋家,那么在他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呢?严嵩当奸臣,一边陷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还一边糊弄皇帝,而嘉靖并不是好糊弄的这点又怎么说呢?更为奇怪的是,严嵩怎样就在嘉靖这样一个有着凌厉权术的皇帝面前,干了20年大学士,15年的内阁首辅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非常能干,他是最能体会嘉靖心里想什么的人。比如嘉靖晚年的时候经常喜欢写纸条子出来,意思写的模棱两可,他就是要让底下的人去猜,这也是他巩固权威的一种方式,而猜来猜去,也只有严嵩猜的最准,后来严嵩到了80了,严嵩就让他儿子严世蕃来猜,也猜得非常准;第二在于严嵩非常勤快,嘉靖手下有大量的特务帮他刺探大臣们的日常,每次特务回来的时候都会报告嘉靖说严嵩特别勤奋,在家熬夜点灯为您写青词;第三点在于严嵩经常替嘉靖背黑锅,比如杨继盛事件,其实就是杨继盛上书说严嵩有五奸十罪,说严嵩是个大奸臣。其实在明代来说,每位内阁首辅都被骂成过奸臣,严嵩被骂成奸臣也不奇怪,但杨继盛的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杨继盛跟嘉靖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您要是不信就去问您的两个儿子,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去问问。这句话坏在什么地方呢?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这是嘉靖最受不了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触了嘉靖的忌讳,就是找他的两个儿子去问,可嘉靖在修道的时候道士就跟嘉靖说过,嘉靖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二龙不见,就是嘉靖的那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必然会在将来当皇帝,所以嘉靖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能相见的,所以杨继盛的这句话在嘉靖看来,就是要害死嘉靖了。杨继盛的死,其实跟这句话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严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这其中就牵涉到了严嵩的第四个特征,他是个特别阴柔而且低调的人。其实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只不过在嘉靖朝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皇帝,他后来就不得不改变了行事的策略,可以说是一个虐待狂遇到了一个受虐狂,两人即相互欣赏,又互相不爽。比如严嵩之前的首辅是夏言,嘉靖就要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就不上这个当,对夏言非常恭敬。嘉靖见严嵩不上当,就先把夏言贬出了朝廷,把严嵩扶上了首辅的位置,后来又把夏言调回朝廷,让夏言继续当首辅,把严嵩给扒下来,就这么把两人一挪位,夏言就不可能不恨严嵩了。夏言回来后就天天罗织严嵩的罪名,要把严嵩搞倒,严嵩就带着全家跑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面前,几乎是哭求了,表示自己真没别的意思,就是完全不要脸了,夏言一看严嵩都服软到这地步了,就放过了严嵩。后来夏言被嘉靖找了个理由给杀了,其实到了这里,嘉靖是想动手的,他想借严嵩的手去弄掉夏言,结果严嵩总是不动手,到最后没办法了,嘉靖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在夏言之后,嘉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里就他一个大学士,让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了别人早就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可严嵩呢,不断地上书皇帝,要求增加内阁人数,我一人责任太重,需要有人分担。于是嘉靖就让他自己去选定内阁人选,这是让严嵩自己去延揽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好搞掉严嵩。可严嵩还是不上当,他推脱了自己选定内阁人选的权力。一看这下还不行,嘉靖就给严嵩封了个上柱国的封号,严嵩就说,这个不妥,上只能您用,我是不能用的,严嵩就搞得嘉靖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都不钻。但是严嵩最终还是没能玩过嘉靖,嘉靖在严嵩屁股后面又安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首辅徐阶,所以当徐阶出现的时候,严嵩也知道徐阶的使命就是干掉自己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搞掉严嵩的。严嵩便又一次表现出了阴柔的一面,他把徐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后就把自己的儿孙都叫了出来,要他们当场都给徐阶跪了下来,严嵩表示自己的儿孙们将来能不能活,就看徐阶了,徐阶也当场答应了严嵩的请求,不过后来对严嵩下黑手的还是徐阶。严嵩最后的下场呢?其实非常惨,虽然他跟嘉靖过了15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有饶过他,嘉靖利用徐阶扳倒了严嵩,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给杀了,把严嵩的家也给抄了,最终严嵩以87岁的高龄贫困交加而死。据说当人们最后看到严嵩的时候,严嵩可怜地待在别人的墓地里,吃着别人上坟用的贡品,可以说是悲惨至极了。好了,这就是嘉靖,在历史上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人,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觉得扑所迷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扒开他所有的外衣,他就是一个权谋家,他玩了一辈子的权谋,将他的权谋事业做到了极致,因此到了这里我想对他的评价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吧——超级权谋家。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是根据莲静竹衣所著的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一生传奇的故事。明永乐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成祖朱棣满门抄斩,其长女蔓殊为孙忠所救,化名孙若微收养家中。后来,孙若微进入皇宫,初为贵妃,后为皇后,母仪天下,经历了辉煌的一生。相信许多友友,看了之后,都在疑问,史上有没有孙若微其人或者其原型是谁?她的人生是不是真的这么精彩?豹眼就抛开小说和影视剧,说一说史书所记载的这位传奇女人真实的故事。人殉制度始于原始社会,商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汉唐时已经非常罕见。但到了朱元璋时代,重新恢复了这一残忍、野蛮的恶习。之后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几代帝王,都遵循朱元璋的遗制,死后都把大量的妃嫔陪葬。但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却幸免于难,以至于出现孙氏屡屡干预朝政,这在明初是很少见的事。有史料记载的朱瞻基后妃一共十四位,除了已废皇后胡善祥、孝恭章皇后孙氏、贤妃也就是孝翼太后吴氏之外,自贵妃何氏以下,共十一位妃嫔全部殉葬。原废后胡善祥是因为无子而被废,但一直得到朱瞻基嫡母张太后的偏爱,得以善终;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嫡母;吴贤妃是明代宗朱祁钰之母。朱瞻基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因此孙皇后与吴贤妃得以幸免,没有殉葬。史书中对这个孙皇后没有记载具体的名字,是不是叫孙若微不得而知,但小说和影视剧以孙皇后为原型,这事应该不假。据《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孙皇后祖籍山东邹平人,年轻时就很有姿色。其父孙忠,是永城县主薄。朱瞻基的母亲、朱高炽发妻诚孝昭皇后张氏之母,是河南永城人,时时到宫中,说孙忠家有贤女。于是,十几岁的孙氏得以入宫。成祖朱棣就命张皇后抚育孙氏。之后,宣宗朱瞻基成婚,诏选济宁胡善祥为妃,以孙氏为嫔。宣宗继位后,就以胡善祥为皇后,以孙氏为贵妃。据《后妃传》记载,胡善祥没有儿子,孙氏也没有儿子。孙氏就偷偷地取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但这个问题是存有争议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孙氏都因为这个儿子日益得宠。胡善祥后来得病,就上表逊位,请求早定国本,也就是立储。孙氏假装推辞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此事可以看出孙氏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既然窃取别人的儿子,不就是想上位吗?表面而看,孙氏还是遵循胡氏为老大,胡氏之子将是嫡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为大。但胡氏成婚已经十几年了,也没有生下儿子,能够再生儿子的概率很小,跟没有一样。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年已八岁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三月,胡后被废,孙氏母凭子贵,被册立为皇后。这是明史的记载,胡后与孙氏都没有亲生儿子,就因为孙氏有了儿子,不管是否亲生,朱瞻基就把胡后废掉,改立孙氏。朱瞻基也需要一个继承人,不管谁生的,只要是自己的儿子也就行了。有些帝王自己没有儿子,收养一个儿子,也是可以继承帝位的,总比没有要好。何况孙氏与朱瞻基青梅竹马,从小就感情很深。朱瞻基其父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但其母张太皇太后就组建了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正统七年(1442年)病逝。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意外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尊其母、皇后孙氏为皇太后。朱瞻基死后,留下二子二女,长子朱祁镇,其母孙氏;次子朱祁钰,其母吴贤妃。此时,以张太皇太后为核心的摄政团,依然在主持工作。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宦官王振叫去训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在她掌权时期,不敢做坏事。当时的王振也不敢过分嚣张,可见张氏眼光很远。每次举办朝宴,张太皇太后总是安排胡废后位居孙氏之上,这让孙氏心中不爽,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次年(1443年),原废后胡善祥也相继病逝。此后,孙氏开始参与朝政。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听兵部左侍郎于谦、兵部尚书邝野等人的劝阻,执意御驾亲征。孙太后就命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的攻势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些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把子女送往南京。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但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荡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朝野人心。于是,孙太后迫不得已,立朱祁钰为帝继位,是为代宗,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当时,英宗朱祁镇在北方瓦剌营中,孙太后数次寄去御寒衣裘。等到英宗归还,被幽禁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往省视。这虽然是母子情深,看上去是关心自己的儿子,但作为太后,此举绝非等闲之事,这给许多权臣、野心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密谋夺门之变,武力让英宗复辟。事前,石亨先派遣宦官曹吉祥禀告孙太后,得到允许后,复辟成功。英宗复辟后,上孙太后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此为明朝先例。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这是史料所记载的孙皇后、孙太后的生平,虽然没有过分之举,独揽朝政。但由于土木之变及夺门之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居于特殊时期、特殊地位的孙太后,无法置身事外。她能够采纳于谦等人力主抗战的正确建议,挽救大明朝于危难之中,孙太后功不可没。在朱祁钰病重、而且他没有自己亲生儿子的情况下,朱祁镇父子重新复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孙太后依然同意石亨等人的复辟请求,导致于谦等许多明朝肱骨大臣被杀,从此使明朝走向衰败、混乱。不能不说,孙太后干预朝政,是这一事变最大的推手,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豹眼看来,孙氏也就是孙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皇后,而且是其继承人朱祁镇的母亲。朱瞻基不能让孙氏殉葬,即便朱瞻基有遗诏,朱祁镇也不会遵循。明朝太后从张太皇太后开始,孙太后也难免会干预朝政。明朝衰败的开始,孙太后不能逃脱责任,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朱祁钰多活几年,或者朱祁镇能够像朱家祖宗那样,多少争点气,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总而言之,孙太后负有责任,但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她,根本而言,明朝的衰败,还是其子孙太不争气导致的。
很难讲是进步还是退步。从版图来看,清朝入关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使得新疆、西藏、外蒙和东北的广袤领土并入了中华帝国,奠定了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福延子孙后代。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承明制,对文化的高压专制和读书人的禁锢摧残,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无以复加,文人风骨尽失,不得不噤若寒蝉,奴颜卑膝,导致思想落后,创造力全无,为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西方埋下了祸根。《大明风华》里,朱瞻基说他爷爷朱棣重金聘请泰西人,教大明将士打火铳,竟然还叫戈登。的确明朝军队里有外国雇佣兵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朱棣的军队里存在着大量的外国雇佣兵,甚至包括大量的蒙古雇佣兵。但是这个阶段要泰西人教明军打火铳,显然是一个笑话。而且戈登这个名字很容易然人联想到清末的“戈登洋枪队”。那是清廷花了大价钱请来剿灭太平军的,结果被李鸿章花了19万两白银遣散了,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误会。世界上第一支火铳部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建立于永乐8年(1410年)。而那时候欧洲虽然也有火枪手,但还没有成建制的火铳部队。1415年,欧洲阿尔库金战役,英国国王亨利5世用长弓部队重创了法国重装骑兵,取得大胜。而在一年前,也就是1414年,朱棣就创造了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火器头阵配合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方式,重创了瓦剌,取得了大胜。其实即便在神机营建立之前,火器也已经在明军中成熟运用了。朱元璋时期,邓愈、沐英都是擅长使用火器的高手。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几万人抵陈友谅60万大军80多天,靠的是洪都城城墙坚固么?他的副手是邓愈,而他的部队里就装备了大量的火铳。而沐英镇守云南,面对土司暴乱,面对对方的战象,他比其他明军部队更加依赖火器。沐英甚至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一直到100多年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有了类似的发明。朱元璋时就对火器非常重视,对会操作火铳的士兵培养更重视。在朱元璋世兵制中,凡100户军户中,就必须要有10个铳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时期,明军每10个士兵就有1个火铳兵了。否则朱棣规模达到几万人的火器营,是怎么能够在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元朝的时候是和西方无隔绝的,所以不存在谁的武器更先进,彼此技术是有交流的。所以在明初,火器才如此大规模运用于明军,那个时期如果说存在外国人教大明士兵打火铳,也是情有可原的。朱棣时期恰恰是中国在火铳运用到战争中,领先于世界的时期。所以一直要等到嘉靖时期,西方的火绳枪(鸟铳)的出现,大明才需要请外国老师来教大明士兵怎么打鸟铳。的确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嘉靖年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火绳枪(鸟铳)已经超越了明朝原来的火铳。大明兵仗局在嘉靖37年(1558年)成功仿制了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这阶段花重金聘请洋人教习,倒是真有可能。但是这离朱棣时代已经100多年了。而朱棣一手创建的“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精锐在正统14年(1449年)被朱祁镇丢在土木堡了。虽然后来又重建了,但早就失去了当初的战斗力。用人民网的话说,既然历史剧都有一颗当正剧的心,那就一定要琢磨好历史细节。——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谢邀。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这并不是说明朝没有扩张疆域,而是明朝为了稳定边界,没有要元朝打下的很多领土。如今史学界都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作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先前很多外国史学家而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元朝的统治领域远远大于明朝领域,所以他们将元朝看成是蒙古的一个王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驱逐蒙人,恢复汉人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当时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赶回沙漠,寻求民族独立,没有完全消灭和占领蒙古的政权和领土。当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明朝与北元交战。后来,他的儿子朱棣派人深入草原,寻找北元的残余蒙古人。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而是为了稳定边界。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守皇门”,而事实上整个明朝都被残余的蒙古部落骚扰和掠夺。甚至有几次蒙古人又打到了北京。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蒙古人囚禁。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北方地区被这些残余蒙古人势力所占领,分割了大部分北方的领土,因此,只控制中原的明朝显得“小巧玲珑”。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所以明朝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旗帜,他们只想统一汉人。所以把沙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亚和中亚作为其固有的附属国。再加上明朝是汉人政权,是农业文明。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制约,纯种汉族人从古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土地的耕作。因此,蒙古帝国的西伯利亚地区对当时的明朝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汉人们认为这片土地不是游牧就是贫瘠。因此,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以军事化的方式去追求这些“鸡肋”,只要它们是名义上的附属,不惹麻烦就行。明朝也没有派兵或官员来行使有效的控制。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元朝的疆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蒙古战马太过雄壮、不可战胜。除了蒙古汗国,其他四个汗国也建立了。这几个汗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把它们与元朝的领土混为一谈显然有点不公平了。元代可以用作田耕的土地并不是很大。根据元代的记载,北面是沙漠,西面是流沙,南面是大海。元朝皇帝自己统治的地区与今天类似,新疆、中亚和俄罗斯属于其他的几个汗国的领土。明朝的陆地疆域虽比元代小,但海上势力却空前繁荣,海洋领域在明朝有了很大的扩张。郑下西洋给中国赢得了很多附属国。所以明朝和元朝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蒙元喜欢扩张陆地疆域,明朝喜欢扩张海上疆域。正是由于先人的开疆扩土,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局面。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现在会非常惨,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白银,国家的钱都干嘛去了?都去养活那百万皇室贵族们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甚至达到了3亿白银。而且,清朝的税率并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财富都拿去养百万宗亲贵族,所谓;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粮税都不够供应本地宗室一半需要。其他军队,官员,工程等等一切都没有钱。除了粮食,还兼并土地,所谓: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现在还有些人想靠这些明朝宗室什么开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工业科技,什么平定内外蒙古,东北,青藏…?明代的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明朝皇帝是无力铲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满清才能把这些祸害百年的寄生虫集团彻底铲除。也会有人说,那满清要养活了百万八旗呢?先不说八旗的待遇远远低于明朝宗室。没有八旗军百年战争打败雄霸中亚的准葛尔汗国,青藏,新疆怎么能重回祖国怀抱?八旗军打败内外蒙古,打败黑龙江索伦,才有了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廓尔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军去平息的。就连左宗棠收复西北,其主力1个是湘军刘锦堂,刘松山,另外一个就是八旗军金顺部队。金顺同时也是前敌总指挥。八旗驻防祖国边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龙江等等苦寒艰苦地方,驻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虫宗室集团可以比拟的?历史不能重演耻辱不会轻易遗忘,更不能假设,但终大明王朝276年的海上交战史,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日本的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如抗倭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十余万大军令人感动。与英国在料罗湾的海战中击毁了英夷四艘战舰,大明水师损伤一舰英夷赔偿大明王朝三千两白银。而且公元1644年如果大明王朝不昏然倒塌,必将是中华民族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夜,大明王朝和西方各国也极积的互动着,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帮助大明王朝改造红衣大炮,和三眼铳,如大明王朝不灭亡明王朝的科技实力必会兴旺帝国,但大明王朝确亡于西北的一群地皮流氓和饥肠辘辘的汉子手下,如果大明王朝能生存到1894年垦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舰队,日本人在明帝国方面前无自信可言。关健是早以陷入财政危机的大明王朝连四百万军薪也支不岀去,怎么会拥有大清帝国1880年时的北洋水师呢?那可是几千万万两白银那,不敢苟同也不去想,垦定也会因腐败床榻无能而惨败。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曾经创造过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而且在嘉靖一朝,还出现了严嵩这样的超级大奸臣,把整个朝政给搞了个乌烟瘴气。长时间不理朝政、20多年不上朝,还出了大奸臣,这样的标签贴上,我们一般会认为嘉靖是个又懒又笨的皇帝,如果不懒的话,怎么会20多年不理朝政呢?如果不笨的话,怎么会让严嵩这样的大奸臣长期胡作非为呢?但是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史料,只要提到嘉靖皇帝,虽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基本所有的材料都评价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意思就是说他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英明,对朝政的控制也非常地严密。从我们一般对嘉靖的印象,再结合大量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嘉靖的评价会出现很大的出入,那么嘉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按照史学家、文学家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来说,嘉靖是一个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要说明这点,我们就要从嘉靖的生平说起了。初登皇位,一个不简单的少年嘉靖生于公元1507年,当皇帝的时候是在1521年,大约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老爹死了,他作为皇帝老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死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0岁,又没有儿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就应该兄终弟及,可明武宗偏偏又没有兄弟,是他老爹明孝宗的独苗,所以没办法就只好在武宗的堂兄弟里面去选,结果选来选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嘉靖,于是嘉靖就继承了明武宗的皇位。从亲属关系来说,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同父异母的兄弟,封地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明武宗死后,朝中最能说上话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明孝宗的皇后,此时的太后张太后,另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他们一商量就决定把嘉靖从湖北接到北京来当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嘉靖的年龄很小,才14岁,这样小的孩子也闹不出什么动静;第二,作为一个王爷来说,突然能继承皇位,当上皇帝,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定会高兴坏了,自然不会想太多;第三,是张太后和杨延和力挺嘉靖当皇帝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嘉靖也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那么嘉靖费怎么大劲去争礼制,为的是什么呢?其实目的很简单,也彰显了他权谋家的本色——权力。这个里面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个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而明朝却有两个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另一个祖就是成祖朱棣了,而给朱棣加上祖字的,就是嘉靖。那么为什么嘉靖要给朱棣加祖字呢?其实嘉靖就是这么个逻辑,因为朱棣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而他嘉靖也一样,他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嘉靖的城府能有多深,其目的还是为了权力。那争礼制这种问题跟权力有多大关系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关系非常大,在明朝来说,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嘉靖在礼制上的争夺,其实争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当他把这个制高点争到了以后,对于任何臣子,对于任何事情以及任何人,就能够达到绝对掌控的效果。表面上看起来嘉靖争的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际上,嘉靖争这些就恰恰体现了他权谋家的特质。嘉靖朝出过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如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大奸臣严嵩,但即便是这些人,见到了嘉靖这位爷也只能认怂,因为谁都玩不过他。也正因为嘉靖获得了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嘉靖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其他的皇帝,一般都是崇拜皇位,而非皇帝这个人。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万历皇帝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也照样没事,为什么海瑞出来骂嘉靖的时候,还没怎么骂的时候就名满天下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敢出来骂嘉靖的人就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太稀缺了。所以当海瑞骂嘉靖的那封奏疏到了嘉靖手上的时候,嘉靖是气得手发抖的,因为嘉靖搞了一辈子的礼制学术,为的就是防范海瑞这种骂他的人出现。那么到后来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呢?还是要保护稀缺物种呀,像海瑞这么二的人,老子是一辈子都没见过。权谋家嘉靖的最高境界那么嘉靖玩权谋,最后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可以无视一切规则的境界,因为儒家所定下来的规矩,老子嘉靖可以一概不认,所以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过嘉靖的不上朝和后来万历的不上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历的不上朝就完全是跟大臣们怄气,皇帝罢工了,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到后来官职出现了空缺,比如吏部尚书死了要补一个,某个侍郎死了要补充一个侍郎,这些万历都不做声,以至于到了万历晚期的时候,整个朝堂出现了大量的空缺,但朝政就是没人管。而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政的管控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大量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工人员遍布朝堂,每一个大臣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动作嘉靖都了如指掌;其次虽然小事他基本不管,但他会经常面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他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才睡觉。再比如说当时的内阁,其实在一个政策发布之前会为皇帝草拟圣旨,这叫票拟,但内阁出的票拟经常被他大篇幅地修改,即便一篇票拟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他也会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一下,以显得大权仍在他手上。所以嘉靖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规则礼法而已,这就是嘉靖的权力境界。权力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利用职务直接对事情施加影响,比如嘉靖是皇帝,他可以直接命令某个大臣去替他办件事情;第二层是影响议事的议程,比如内阁讨论财政问题的时候,是将财政主要用在水利上,还是用在军事上,或是用在民生上,这是对议程的影响,属于权力的暗中应用;第三个层次是权力的无形运用,用权力去改变社会,改变整个社会中人的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嘉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其实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一个化境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权力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说白了这就是玩人了,而嘉靖就是个玩人方面的超级高手。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嘉靖在用首辅的时候,先把这个首辅立起来,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个首辅,然后在首辅背后安排一个年轻人,并不断地暗示这个年轻人,要这个年轻人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把首辅撤下,把攻击他的人立为首辅,然后在新立的首辅后面再安排一个年轻人。他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在首辅位置上待的时间太长,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就干掉这个人,如此皇帝就握有最终的权威了。嘉靖最大的对手,严嵩那么既然嘉靖是一代英主,既然是超级权谋家,那么在他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呢?严嵩当奸臣,一边陷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还一边糊弄皇帝,而嘉靖并不是好糊弄的这点又怎么说呢?更为奇怪的是,严嵩怎样就在嘉靖这样一个有着凌厉权术的皇帝面前,干了20年大学士,15年的内阁首辅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非常能干,他是最能体会嘉靖心里想什么的人。比如嘉靖晚年的时候经常喜欢写纸条子出来,意思写的模棱两可,他就是要让底下的人去猜,这也是他巩固权威的一种方式,而猜来猜去,也只有严嵩猜的最准,后来严嵩到了80了,严嵩就让他儿子严世蕃来猜,也猜得非常准;第二在于严嵩非常勤快,嘉靖手下有大量的特务帮他刺探大臣们的日常,每次特务回来的时候都会报告嘉靖说严嵩特别勤奋,在家熬夜点灯为您写青词;第三点在于严嵩经常替嘉靖背黑锅,比如杨继盛事件,其实就是杨继盛上书说严嵩有五奸十罪,说严嵩是个大奸臣。其实在明代来说,每位内阁首辅都被骂成过奸臣,严嵩被骂成奸臣也不奇怪,但杨继盛的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杨继盛跟嘉靖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您要是不信就去问您的两个儿子,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去问问。这句话坏在什么地方呢?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这是嘉靖最受不了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触了嘉靖的忌讳,就是找他的两个儿子去问,可嘉靖在修道的时候道士就跟嘉靖说过,嘉靖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二龙不见,就是嘉靖的那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必然会在将来当皇帝,所以嘉靖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能相见的,所以杨继盛的这句话在嘉靖看来,就是要害死嘉靖了。杨继盛的死,其实跟这句话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严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这其中就牵涉到了严嵩的第四个特征,他是个特别阴柔而且低调的人。其实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只不过在嘉靖朝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皇帝,他后来就不得不改变了行事的策略,可以说是一个虐待狂遇到了一个受虐狂,两人即相互欣赏,又互相不爽。比如严嵩之前的首辅是夏言,嘉靖就要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就不上这个当,对夏言非常恭敬。嘉靖见严嵩不上当,就先把夏言贬出了朝廷,把严嵩扶上了首辅的位置,后来又把夏言调回朝廷,让夏言继续当首辅,把严嵩给扒下来,就这么把两人一挪位,夏言就不可能不恨严嵩了。夏言回来后就天天罗织严嵩的罪名,要把严嵩搞倒,严嵩就带着全家跑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面前,几乎是哭求了,表示自己真没别的意思,就是完全不要脸了,夏言一看严嵩都服软到这地步了,就放过了严嵩。后来夏言被嘉靖找了个理由给杀了,其实到了这里,嘉靖是想动手的,他想借严嵩的手去弄掉夏言,结果严嵩总是不动手,到最后没办法了,嘉靖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在夏言之后,嘉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里就他一个大学士,让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了别人早就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可严嵩呢,不断地上书皇帝,要求增加内阁人数,我一人责任太重,需要有人分担。于是嘉靖就让他自己去选定内阁人选,这是让严嵩自己去延揽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好搞掉严嵩。可严嵩还是不上当,他推脱了自己选定内阁人选的权力。一看这下还不行,嘉靖就给严嵩封了个上柱国的封号,严嵩就说,这个不妥,上只能您用,我是不能用的,严嵩就搞得嘉靖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都不钻。但是严嵩最终还是没能玩过嘉靖,嘉靖在严嵩屁股后面又安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首辅徐阶,所以当徐阶出现的时候,严嵩也知道徐阶的使命就是干掉自己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搞掉严嵩的。严嵩便又一次表现出了阴柔的一面,他把徐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后就把自己的儿孙都叫了出来,要他们当场都给徐阶跪了下来,严嵩表示自己的儿孙们将来能不能活,就看徐阶了,徐阶也当场答应了严嵩的请求,不过后来对严嵩下黑手的还是徐阶。严嵩最后的下场呢?其实非常惨,虽然他跟嘉靖过了15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有饶过他,嘉靖利用徐阶扳倒了严嵩,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给杀了,把严嵩的家也给抄了,最终严嵩以87岁的高龄贫困交加而死。据说当人们最后看到严嵩的时候,严嵩可怜地待在别人的墓地里,吃着别人上坟用的贡品,可以说是悲惨至极了。好了,这就是嘉靖,在历史上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人,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觉得扑所迷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扒开他所有的外衣,他就是一个权谋家,他玩了一辈子的权谋,将他的权谋事业做到了极致,因此到了这里我想对他的评价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吧——超级权谋家。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是根据莲静竹衣所著的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一生传奇的故事。明永乐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成祖朱棣满门抄斩,其长女蔓殊为孙忠所救,化名孙若微收养家中。后来,孙若微进入皇宫,初为贵妃,后为皇后,母仪天下,经历了辉煌的一生。相信许多友友,看了之后,都在疑问,史上有没有孙若微其人或者其原型是谁?她的人生是不是真的这么精彩?豹眼就抛开小说和影视剧,说一说史书所记载的这位传奇女人真实的故事。人殉制度始于原始社会,商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汉唐时已经非常罕见。但到了朱元璋时代,重新恢复了这一残忍、野蛮的恶习。之后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几代帝王,都遵循朱元璋的遗制,死后都把大量的妃嫔陪葬。但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却幸免于难,以至于出现孙氏屡屡干预朝政,这在明初是很少见的事。有史料记载的朱瞻基后妃一共十四位,除了已废皇后胡善祥、孝恭章皇后孙氏、贤妃也就是孝翼太后吴氏之外,自贵妃何氏以下,共十一位妃嫔全部殉葬。原废后胡善祥是因为无子而被废,但一直得到朱瞻基嫡母张太后的偏爱,得以善终;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嫡母;吴贤妃是明代宗朱祁钰之母。朱瞻基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因此孙皇后与吴贤妃得以幸免,没有殉葬。史书中对这个孙皇后没有记载具体的名字,是不是叫孙若微不得而知,但小说和影视剧以孙皇后为原型,这事应该不假。据《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孙皇后祖籍山东邹平人,年轻时就很有姿色。其父孙忠,是永城县主薄。朱瞻基的母亲、朱高炽发妻诚孝昭皇后张氏之母,是河南永城人,时时到宫中,说孙忠家有贤女。于是,十几岁的孙氏得以入宫。成祖朱棣就命张皇后抚育孙氏。之后,宣宗朱瞻基成婚,诏选济宁胡善祥为妃,以孙氏为嫔。宣宗继位后,就以胡善祥为皇后,以孙氏为贵妃。据《后妃传》记载,胡善祥没有儿子,孙氏也没有儿子。孙氏就偷偷地取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但这个问题是存有争议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孙氏都因为这个儿子日益得宠。胡善祥后来得病,就上表逊位,请求早定国本,也就是立储。孙氏假装推辞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此事可以看出孙氏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既然窃取别人的儿子,不就是想上位吗?表面而看,孙氏还是遵循胡氏为老大,胡氏之子将是嫡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为大。但胡氏成婚已经十几年了,也没有生下儿子,能够再生儿子的概率很小,跟没有一样。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年已八岁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三月,胡后被废,孙氏母凭子贵,被册立为皇后。这是明史的记载,胡后与孙氏都没有亲生儿子,就因为孙氏有了儿子,不管是否亲生,朱瞻基就把胡后废掉,改立孙氏。朱瞻基也需要一个继承人,不管谁生的,只要是自己的儿子也就行了。有些帝王自己没有儿子,收养一个儿子,也是可以继承帝位的,总比没有要好。何况孙氏与朱瞻基青梅竹马,从小就感情很深。朱瞻基其父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但其母张太皇太后就组建了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正统七年(1442年)病逝。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意外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尊其母、皇后孙氏为皇太后。朱瞻基死后,留下二子二女,长子朱祁镇,其母孙氏;次子朱祁钰,其母吴贤妃。此时,以张太皇太后为核心的摄政团,依然在主持工作。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宦官王振叫去训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在她掌权时期,不敢做坏事。当时的王振也不敢过分嚣张,可见张氏眼光很远。每次举办朝宴,张太皇太后总是安排胡废后位居孙氏之上,这让孙氏心中不爽,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次年(1443年),原废后胡善祥也相继病逝。此后,孙氏开始参与朝政。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听兵部左侍郎于谦、兵部尚书邝野等人的劝阻,执意御驾亲征。孙太后就命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的攻势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些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把子女送往南京。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但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荡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朝野人心。于是,孙太后迫不得已,立朱祁钰为帝继位,是为代宗,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当时,英宗朱祁镇在北方瓦剌营中,孙太后数次寄去御寒衣裘。等到英宗归还,被幽禁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往省视。这虽然是母子情深,看上去是关心自己的儿子,但作为太后,此举绝非等闲之事,这给许多权臣、野心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密谋夺门之变,武力让英宗复辟。事前,石亨先派遣宦官曹吉祥禀告孙太后,得到允许后,复辟成功。英宗复辟后,上孙太后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此为明朝先例。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这是史料所记载的孙皇后、孙太后的生平,虽然没有过分之举,独揽朝政。但由于土木之变及夺门之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居于特殊时期、特殊地位的孙太后,无法置身事外。她能够采纳于谦等人力主抗战的正确建议,挽救大明朝于危难之中,孙太后功不可没。在朱祁钰病重、而且他没有自己亲生儿子的情况下,朱祁镇父子重新复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孙太后依然同意石亨等人的复辟请求,导致于谦等许多明朝肱骨大臣被杀,从此使明朝走向衰败、混乱。不能不说,孙太后干预朝政,是这一事变最大的推手,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豹眼看来,孙氏也就是孙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皇后,而且是其继承人朱祁镇的母亲。朱瞻基不能让孙氏殉葬,即便朱瞻基有遗诏,朱祁镇也不会遵循。明朝太后从张太皇太后开始,孙太后也难免会干预朝政。明朝衰败的开始,孙太后不能逃脱责任,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朱祁钰多活几年,或者朱祁镇能够像朱家祖宗那样,多少争点气,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总而言之,孙太后负有责任,但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她,根本而言,明朝的衰败,还是其子孙太不争气导致的。“五代十国”以后,“名门世家”、“豪门贵族”这一个出现了一千多年的政治集团被彻底粉碎,“贵族本位”也向“官本位”全面转变,权力不再来自于世家、贵族,而仅仅是来自于流官的职位,这也标志着文官集团的全面崛起。从此,没有一个政权能离得开文官集团,也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够制衡文官集团,这在古代的政治史中,是一种罕的现象。(文官集团)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宋朝,我们去看宋代史,文风极盛,但对于国家的治理却其烂无比,频频被外敌所欺不说,农民起义的数量就高达一千起。朱元建国之后,废除了宰相制度,全面打压文官集团,就是来自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年代以后,明朝的朝堂上基本上形成了“皇权+文官+武将”的这么一个权力三角架。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北方强敌,结果被瓦剌人所俘虏,五十五万大军也全军覆没。一个三角架,如果缺了一个角,结果肯定是倾斜,这个比喻应该非常恰当。(文官崛起)我们不可否认,文官集团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他的好处是:文人偏爱秩序,崇尚和平,所以文官当国,基本上使得国家相对和平;他的坏处是:文官略显保守,都会形成一个“内残外忍”的局面,最终被外敌所灭。比如,宋被辽、金、元所欺,明被后金所灭。而所谓的“内残”,就是文官、文人、乡绅、地主他们自动形成一套严密的亲密纽带关系,不断地兼并土地,导致了国家税收体系被破坏,王朝的衰败首先表现在财政制度上的崩溃。我们来举一个个案:大奸臣严嵩,被皇帝清算的时候,他家共有四万亩;而扳倒严嵩的大清官大名人徐阶徐阁老,家中良田竟达二十万亩。如果仅仅用“好人、坏人”的角度去读史,你该怎么去看? (文人天下)回到本题问题,我们可以从现象推出结论——土木堡事变之后,文官还没有成为大明的话事人,而是经过了明孝宗一朝时,文官才壮大到了巅峰时刻。因此,明孝宗皇帝的儿子正德皇帝上位之后,他不得不提拔太监刘瑾来形成“宦官集团”,制衡掉文官集团的这一股力量。歪眼小史工作室文——千古

土木堡之变大明文官是不是打压了武官成为大明话事人


文章TAG:大明极速西化攻略  极速闯关手游牧玩游戏攻略  大明  极速  西化  

相关文章

  • 青柠影院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安装地址介绍

    青柠影院可以免费观看这里的各种不同的视频资源,超多优质的影视你可以随时来观看,而且全部都是永久免费的,推荐给各个用户来观看这里的视频资源,超多好玩的影视内容你也可以来体验哦。..
  • 世界杯世预赛2023赛程,预赛都排好了

    国足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国足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如下:第1轮,2023男篮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男篮世界杯预选赛赛程如下:1。2022年8月25日对阵哈萨克斯坦,2023年亚洲足球世界杯赛程2023年亚洲足球世界杯赛程分为小组赛和附加赛两个阶段,2023世界杯赛程2023世界杯赛程为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1日和2023年12月3日,每天都会有4场比赛,8支球队对阵。世预赛亚洲区赛程表2023世预赛中国男篮比赛赛程如下:1。2023年11月25日,中国VS日本。2.2023年11月28日,中国..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邮箱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