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软件攻略 - 官居几品正五品攻略瘟疫,胡雪岩官居几品

官居几品正五品攻略瘟疫,胡雪岩官居几品

时间:2022-10-09 00:37:11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胡雪岩官居几品

四品 加钦赐黄马褂

胡雪岩官居几品

2,官居几品手游正五品许州怎么升官

传奇最经典网页版,多人团战跨服竞技玩法冰火战场,十年最经典游戏,英雄合击,3D特效绚丽,赶紧注册试玩一下! >升职条件:民心>80,药材10万+(攒够1亿去药铺买),医术熟练度>80。然后等病人到1000爆发瘟疫,升官!==早上外出,下午之前可能会因为治安太低出减民心剧情,请在此之前存档,刷到没有意外出现德治十一年:12月贫民区—施粥贫民区—施粥贫民区—施粥书房—拒绝表妹—整理民生资料—商业德治十二年:1月贫民区—施粥贫民区—施粥贫民区—治病书房—拒绝表妹—整理民生资料—商业2月贫民区—治病贫民区—治病贫民区—治病书房—拒绝表妹—整理民生资料—商业3月~5月贫民区—施粥贫民区—施粥贫民区—施粥书房—拒绝表妹—整理民生资料—商业6月贫民区—施粥县衙—谢伯庸—闲聊县衙—谢伯庸—闲聊书房—拒绝表妹—整理民生资料—商业7月县衙—谢伯庸—闲聊县衙—谢伯庸—闲聊县衙—谢伯庸—闲聊书房—拒绝表妹—整理民生资料—商业(商业>60,民心加十)(爆发瘟疫)(属性足够,瘟疫解决,升官)(年龄25,智谋549,才学430,孝道102,交际约235,声望516,店铺45,能力27,政绩195,城府90,野心513,进账约11072025,嫡出儿女9,现金约39136305,存款约106944002,支出10000,俸禄1000000,技能:医术 110,浅语好感约643)(皇上好感104,三皇子好感20,太子好感16,大皇子好感20)

官居几品手游正五品许州怎么升官

3,包拯和海瑞谁官大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包拯、海瑞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廉吏,他们一心为国为民,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一生刚正不阿,因此一个被称为“包青天”,另一个则被称为“海青天”。那作为相隔百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与海瑞到底谁担任的官职更大呢?包拯包拯生前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执掌宋朝军令,《宋史.职官志》载:“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枢密院是北宋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为“枢府”。宋太祖赵匡胤置枢密院的目的如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就是为分相权,因此北宋初期枢密院的权力非常大。“佐天子执兵政”,这就是枢密院。《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宋初枢密院下设兵、吏、户、礼等四房,分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同时若得皇帝的批准,枢密院还有调兵之权。当然宋初,枢密院并没有统兵的权力,如禁军,有统兵之权的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三衙,而枢密院只有调发禁军的权力,正所谓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简单的说“枢密副使”就是宰相之职,他是宋初全国军令的执掌者之一,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可谓是宋初权势最为显赫的一个官职。海瑞海瑞生前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记住不是很多题主说的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位在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都御史之下),位列正二品。南京右都御史,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职掌与北京都察院一样,但是十三道监察御史人数要少于北京,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只有30人,而北京都察院大约有110人。同时南京都察院拥有提督操江之责,领上、下江防之事,这是北京都察院所没有的。都察院,为明朝最高监察机构,“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拥有监察、弹劾百官及建议之权。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明史.职官志》),他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都御史可弹劾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之徒,卑劣贪鄙败坏官纪之徒,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之徒。同时遇到朝觐、考察时,都御史会同吏部尚书确认官员贤能与否,及官员升降。此外,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都御史与刑部、大理寺主官进行三司会审,明确其是否犯罪。简单的说右都御史有点类似于秦汉的御史大夫,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看官员有无违法行为,有就弹劾他。同时明朝的右都御史还有一项比较大的特权,那就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都察院虽无执法权,但是凭借着这个权力,在小事上,如知县犯法,御史可以直接先免了他的官。综上所述,包拯的官职其实是明显大于海瑞的,毕竟包拯的“枢密副使”是宰相之职,而海瑞虽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位列右都御史职,也是与包拯的品级一样,是正二品,但他毕竟不是宰相之职,且别忘记海瑞只是南京右都御史,相对于北京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海瑞的右都御史还是稍微差了点火候,直白的说就是在权利上要比北京低了许多,如此就更比不上包拯的“枢密副使”了。古代中国,官员一般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官员,大概有九品。下面以唐代为例加以说明。 最高统治者为皇帝 以下 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 一、中央主要有三师、三公和六省 (因有三省不太重要,人们习惯称为三省) 、一台、九寺、五监、十六卫。另内官、宫官、太子内官和禁军、东宫、王府官等。 1、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为许训导之官,无所统职,无人则缺。2、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论道之官,佐天子平邦国,无所不统。与三师同,不长设,无实际执掌,长用以赠官。3、六省:(1)尚书省、设尚书令,正二品。下置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由于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所以不再授人,由尚书仆射总其事。(2)门下省,置门下侍中二人,正三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行可驳回。(3)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三品,掌管军国之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4)秘书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置秘书监,从三品。 (5)殿中省,置殿中监,从三品。(6)内侍省,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置内侍四人,从四品。4、一台,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从三品,下设御史中丞为佐贰,正五品上。监察各级官吏。5、九寺。(1)太常寺,置太常寺卿,正三品。(2)光祿寺,置光祿卿正三品。(3)卫尉寺,置卫尉卿,从三品。(4)宗正寺,置宗正寺卿,从三品。(5)太仆寺,置太仆卿,从三品。(6)大理寺,置大理卿,从三品。(7)鸿胪寺,置鸿胪卿,从三品。(8)司农寺,置寺农卿,从三品。(9)太府寺,置太府卿,从三品。6、五监,唐代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督水监。(1)国子监师主管教育的机构,置国子祭酒,从三品。(2)少府监,掌管百士技巧之政令,置少府监,从三品。(3)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之属,置军器监,正四品上。(4)将作监,掌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置将作大匠,从三品。(5)都水监,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置都水使者二人,正五品上 。7、十六卫。唐代初期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二、地方官制唐前期地方设州、县两级。另外中央直辖的三府和设于重要地区与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各设长官。1、三府为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设府尹,从三品。2、都督府,镇守重要地区,分为大、中、下都督,分别为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3、州,分上、中、下。州置刺史一人,分别为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4、县分为上中下。置县令一人,京县县令正五品上或正六品上,县丞二人从七品上或正八品下;其它诸县置县令(上县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上),县丞(上县从八品下,中县正九品上,下县正九品下)。县下设乡、里。清朝实在是太大了,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还大了400万平方公里左右,别问我这400万平方公里去哪儿了,我们今天就谈谈清朝这么大,该怎么管理这件事儿。地方太大了,这也不太好管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网络,传递消息基本就靠马的四条腿,发了疯似的狂奔。为了方便管辖,清朝便开始实行总督制度。其实这玩意儿明朝就有,不过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明朝的总督,基本上就是遇到麻烦事儿了,就派个朝中大员到地方上兼任总督一职,等到事情解决了,这哥们就撤了,类似钦差大臣的意思。比如浙直总督胡宗宪,蓟辽总督袁崇焕等。清朝的总督,那可就是常设职位了。他们便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主要管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一般手里有一到三个省的地盘可以管,那权力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清朝总督,一般是正二品高官,如果还能兼有一个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可就成了从一品大员了。如果这位总督除此之外,还兼有大学士衔,那么就要恭喜他了,他可就荣升为正一品高官了,升无可升的情况下,就等着封爵了。一、清朝常设的总督,一般有9个。清朝的这9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直隶总督,坐镇保定。手握直隶境内的军政大权,包括了如今的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手握江苏(包括上海)、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四川总督,坐镇成都。显然,是四川的军政一把手。闽浙总督,坐镇福州。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军政大权。云贵总督,坐镇昆明。手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政大权。湖广总督,坐镇武昌。手握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大权。(最近不太热播的电影主人公张之洞,就曾是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坐镇广州。自然是广东、广西的军政一把手了。东三省总督,坐镇奉天。这个比较特别,过去清朝在东北设立盛京将军,到了光绪年间,才改成了东三省总督,手握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军政大权。陕甘总督,坐镇兰州。主要负责陕西、甘肃等地的军政事务。除了这9大总督以外,清朝还设立了另外两个比较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他们俩是干嘛的呢?看名字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两位并不是负责某一个片区的军政事务,而是负责水利运输的官员。其中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管理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8个省的漕运。主要负责将这8个省的粮食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河道总督,驻扎在清江浦(也在淮安境内),他们主要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务。二、直隶总督有1个地方,他是管不到的,那就是顺天府。这9大总督,分别管辖着全国各地的军政事务,对清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大家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就是坐镇陕甘地区的陕甘总督,在这儿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运送粮草,顺便以粮草挟制他。两江总督,那可是总督里的热门职位,因为他所管辖的两江地区,是清朝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知道这人有钱就完事儿了。直隶总督,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直隶这个称呼如今没了。其实直隶就是如今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外加内蒙的一小部分地区。那我们现在就通透了,直隶总督不就把京城给包裹起来了嘛!还真是这样,所以现在你应该能搞明白一点了,京城是直隶总督绝对管不了的地方。而京城也不可能是皇帝亲自管理治安问题吧?所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还设立了顺天府,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则是由顺天府尹单独管辖。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员,那么是不是说直隶总督就能管辖顺天府尹了?当然不是!直隶总督看到这儿都懵圈了,什么情况?我一个从一品的高官,怎么就管不了一个正三品的家伙了?对不起,您还真管不了!第一,因为顺天府尹的职位比较敏感,一般都是由朝中六部的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兼任。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人家就是朝中那个人,顺天府尹只是兼职而已,你说你一个地方总督能管得了嘛!第二,因为顺天府尹是皇帝跟前的父母官。好家伙,人家一言不合就可以直接面圣,你虽然是总督,可想要见皇帝,是不是也得层层申请啊?可人家顺天府尹完全有机会成为天天面圣,这就是区别。第三,因为顺天府相当于直辖市。顺天府尹这个直辖市的市长,自然和省部级高官的级别是一样的了,尽管你还是只能称呼他为府尹,可人家头上并没有巡抚和总督了。由此可见,顺天府尹是不好惹的角色,人家在天子脚下做事,可以直达天庭,哪怕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也得给他几分面子。总结:直隶总督,其实是最尴尬的总督。都说直隶总督是天下11位总督中最牛的一个,其实在我看来,直隶总督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才对。身为封疆大吏,一般的总督,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对不对?可直隶总督不行啊,他的地盘上有他管不了的顺天府尹,还有他管不了的京城内各大高官包括皇帝。管不了就躲远点呗,最要命的是,直隶总督还得在这帮高级官吏眼皮子底下干活。你尝试过在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一直盯着你的那种感觉吗?直隶总督整天胆战心惊地上班,这工作自然是很难办得好。而且想要揩油,也不敢随便找机会,因为他知道,有若干双眼睛正在盯着他。所以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以后,从两江总督任上转任直隶总督,这可把他搞得烦透了,在那儿什么都干不好,最后还是回来做两江总督了。不吹不黑,两江地区做官,那是真相。参考资料:《清史稿》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包拯、海瑞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廉吏,他们一心为国为民,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一生刚正不阿,因此一个被称为“包青天”,另一个则被称为“海青天”。那作为相隔百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与海瑞到底谁担任的官职更大呢?包拯包拯生前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执掌宋朝军令,《宋史.职官志》载:“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枢密院是北宋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为“枢府”。宋太祖赵匡胤置枢密院的目的如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就是为分相权,因此北宋初期枢密院的权力非常大。“佐天子执兵政”,这就是枢密院。《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宋初枢密院下设兵、吏、户、礼等四房,分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同时若得皇帝的批准,枢密院还有调兵之权。当然宋初,枢密院并没有统兵的权力,如禁军,有统兵之权的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三衙,而枢密院只有调发禁军的权力,正所谓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简单的说“枢密副使”就是宰相之职,他是宋初全国军令的执掌者之一,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可谓是宋初权势最为显赫的一个官职。海瑞海瑞生前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记住不是很多题主说的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位在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都御史之下),位列正二品。南京右都御史,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职掌与北京都察院一样,但是十三道监察御史人数要少于北京,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只有30人,而北京都察院大约有110人。同时南京都察院拥有提督操江之责,领上、下江防之事,这是北京都察院所没有的。都察院,为明朝最高监察机构,“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拥有监察、弹劾百官及建议之权。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明史.职官志》),他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都御史可弹劾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之徒,卑劣贪鄙败坏官纪之徒,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之徒。同时遇到朝觐、考察时,都御史会同吏部尚书确认官员贤能与否,及官员升降。此外,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都御史与刑部、大理寺主官进行三司会审,明确其是否犯罪。简单的说右都御史有点类似于秦汉的御史大夫,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看官员有无违法行为,有就弹劾他。同时明朝的右都御史还有一项比较大的特权,那就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都察院虽无执法权,但是凭借着这个权力,在小事上,如知县犯法,御史可以直接先免了他的官。综上所述,包拯的官职其实是明显大于海瑞的,毕竟包拯的“枢密副使”是宰相之职,而海瑞虽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位列右都御史职,也是与包拯的品级一样,是正二品,但他毕竟不是宰相之职,且别忘记海瑞只是南京右都御史,相对于北京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海瑞的右都御史还是稍微差了点火候,直白的说就是在权利上要比北京低了许多,如此就更比不上包拯的“枢密副使”了。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包拯、海瑞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廉吏,他们一心为国为民,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一生刚正不阿,因此一个被称为“包青天”,另一个则被称为“海青天”。那作为相隔百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与海瑞到底谁担任的官职更大呢?包拯包拯生前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执掌宋朝军令,《宋史.职官志》载:“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枢密院是北宋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为“枢府”。宋太祖赵匡胤置枢密院的目的如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就是为分相权,因此北宋初期枢密院的权力非常大。“佐天子执兵政”,这就是枢密院。《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宋初枢密院下设兵、吏、户、礼等四房,分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同时若得皇帝的批准,枢密院还有调兵之权。当然宋初,枢密院并没有统兵的权力,如禁军,有统兵之权的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三衙,而枢密院只有调发禁军的权力,正所谓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简单的说“枢密副使”就是宰相之职,他是宋初全国军令的执掌者之一,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可谓是宋初权势最为显赫的一个官职。海瑞海瑞生前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记住不是很多题主说的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位在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都御史之下),位列正二品。南京右都御史,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职掌与北京都察院一样,但是十三道监察御史人数要少于北京,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只有30人,而北京都察院大约有110人。同时南京都察院拥有提督操江之责,领上、下江防之事,这是北京都察院所没有的。都察院,为明朝最高监察机构,“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拥有监察、弹劾百官及建议之权。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明史.职官志》),他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都御史可弹劾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之徒,卑劣贪鄙败坏官纪之徒,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之徒。同时遇到朝觐、考察时,都御史会同吏部尚书确认官员贤能与否,及官员升降。此外,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都御史与刑部、大理寺主官进行三司会审,明确其是否犯罪。简单的说右都御史有点类似于秦汉的御史大夫,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看官员有无违法行为,有就弹劾他。同时明朝的右都御史还有一项比较大的特权,那就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都察院虽无执法权,但是凭借着这个权力,在小事上,如知县犯法,御史可以直接先免了他的官。综上所述,包拯的官职其实是明显大于海瑞的,毕竟包拯的“枢密副使”是宰相之职,而海瑞虽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位列右都御史职,也是与包拯的品级一样,是正二品,但他毕竟不是宰相之职,且别忘记海瑞只是南京右都御史,相对于北京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海瑞的右都御史还是稍微差了点火候,直白的说就是在权利上要比北京低了许多,如此就更比不上包拯的“枢密副使”了。古代中国,官员一般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官员,大概有九品。下面以唐代为例加以说明。 最高统治者为皇帝 以下 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 一、中央主要有三师、三公和六省 (因有三省不太重要,人们习惯称为三省) 、一台、九寺、五监、十六卫。另内官、宫官、太子内官和禁军、东宫、王府官等。 1、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为许训导之官,无所统职,无人则缺。2、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论道之官,佐天子平邦国,无所不统。与三师同,不长设,无实际执掌,长用以赠官。3、六省:(1)尚书省、设尚书令,正二品。下置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由于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所以不再授人,由尚书仆射总其事。(2)门下省,置门下侍中二人,正三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行可驳回。(3)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三品,掌管军国之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4)秘书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置秘书监,从三品。 (5)殿中省,置殿中监,从三品。(6)内侍省,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置内侍四人,从四品。4、一台,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从三品,下设御史中丞为佐贰,正五品上。监察各级官吏。5、九寺。(1)太常寺,置太常寺卿,正三品。(2)光祿寺,置光祿卿正三品。(3)卫尉寺,置卫尉卿,从三品。(4)宗正寺,置宗正寺卿,从三品。(5)太仆寺,置太仆卿,从三品。(6)大理寺,置大理卿,从三品。(7)鸿胪寺,置鸿胪卿,从三品。(8)司农寺,置寺农卿,从三品。(9)太府寺,置太府卿,从三品。6、五监,唐代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督水监。(1)国子监师主管教育的机构,置国子祭酒,从三品。(2)少府监,掌管百士技巧之政令,置少府监,从三品。(3)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之属,置军器监,正四品上。(4)将作监,掌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置将作大匠,从三品。(5)都水监,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置都水使者二人,正五品上 。7、十六卫。唐代初期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二、地方官制唐前期地方设州、县两级。另外中央直辖的三府和设于重要地区与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各设长官。1、三府为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设府尹,从三品。2、都督府,镇守重要地区,分为大、中、下都督,分别为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3、州,分上、中、下。州置刺史一人,分别为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4、县分为上中下。置县令一人,京县县令正五品上或正六品上,县丞二人从七品上或正八品下;其它诸县置县令(上县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上),县丞(上县从八品下,中县正九品上,下县正九品下)。县下设乡、里。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状元是鼎甲之首,又称某科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明清时代,对一甲的三名进士授官,有特别的优待。(请注意,只有一甲三名进士才可称“进士及第”,二甲则只能称“进士出身”,三甲就只能称“同进士出身”了。在名义上的差别非常大)一般来说,二甲、三甲进士在殿试结束唱名放榜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成绩优秀的一部分人,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读书,散馆之后会有好的分配。而其他大多数进士,不是直接授官,而是先分到各部院衙门去实习,称为“观政进士”。实习结束,才正式分配工作,多到六部任职(主要是担任主事,称为“部属”),或到地方上任知县、府州佐贰等官。总的来说,对进士来说,最好的分配,就是去有“清贵”之称的翰林院。翰林官是“清流”,部属及州县地方官则是“俗流”。能够分到翰林院的,都是考试成绩最好的那少部分人。其他进士需要通过再次考试才能获得进入翰林院做词臣和史官的资格,唯独一甲进士及第的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一放榜,就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修撰和编修能够参与国家的修史活动,故又称“史官”,这是极大的荣耀,足以写入墓碑的,一些做过史官的大官僚,往往在墓志铭书衔时,要特别注明,他修过史,做过翰林官!(古代人做了状元,不单是家族的大福,更是一乡、一县、一府,甚至是一省之荣!)一步踏入翰林院,为状元们未来仕途的发展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古代的官僚制度下,九品十八级,品级森列,但官位好不好,不能光看品级。比如修撰的品级并不高,只是从六品,而到地方上做官的进士们,开张也是正七品(知县),看起来只比修撰低一级。然而这一级便是天壤之别。由于明代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入阁做相几乎为翰林官员所垄断,状元的功名兼修撰的出身,决定了他们能以很短的时间擢升到侍郎一级,而且全在京城做官,不会外放(清代略有不同,翰林外放到地方锻炼的机会多了,比如张之洞和他堂兄张之万,一个是探花,一个是状元,都做过翰林,后来都成为地方督抚大员),而知县在地方上升迁就比较慢,两者的差距渐渐拉大。如果运气好的话,状元出身的修撰,只需要十五到二十年便能做到六卿(尚书)或卿贰(侍郎),甚至入阁辅政做相。这在循例迁转的古代官僚体制下,是非常快的了。可惜啦,现在没科举考试了,不然,我也要立一下大志的,嘿嘿!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清宫戏看多了,会觉得五品官的级别不高。看清宫戏,都是皇帝王爷将军们乱斗。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员。所以,再看题主说的五品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喽啰。事实相反,在清朝,一个地级市市长才是从四品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状元,也只能分配一个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从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获得殿试一甲一名,给的官位就是“修撰”,从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学子,一般是编修,只是正七品官职。别嫌弃小,一甲开外的人还当不上呢。特别受待见的,能给个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这种情况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给个7品的“县视学”就算烧香了。想当7品知县这样的一地之首脑,那都要有点工作经验才行。大多数学子,能混个(从)七品典仪、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就算可以了。例如,清朝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经拜了一圈码头,属于曾国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个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康有为受宠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绪帝格外提拔后,也才是个正六品主事!回归正题,说说“五品蓝翎”是什么官。清朝的官员帽子是有一根鸟羽毛的装饰物,可以分辨官员的身份地位。这跟“羽毛”,分为蓝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为珍贵,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还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赏赐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当然,并不是说,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带花翎,这需要另外赏赐。而蓝翎是赏赐给六品以下武官的,以奖励其功绩。蓝翎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上面没有“眼”。除了有军功的低品级武官可以带蓝翎外,皇宫侍卫中的最底层的正六品“蓝翎侍卫”也是佩戴蓝翎的。其他侍卫,都是带花翎,更高级。虽然“蓝翎”没法跟“花翎”比。但是,题主说的“五品蓝翎”前面有个“五品”,这个“五品”比蓝翎“贵”多了!。简单的说,这个“五品蓝翎”指的是一个品级为五品的武官。而他还是蓝翎,没有花翎,证明他的功绩还是不够。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总、参领一类。(如上图,这个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就是单眼花翎。这都是满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辈子也带不上花翎。)按照人数来说,也就是现在的营长或者团长。现在的团长,应该是和县长平级。但是,由于古代重文轻武,武官在和平时代很难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战时,如果动用一千人左右的军队,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级配合。例如:康熙和俄国打仗之时,清军出动3000人,派出的武将都是从一品都统!沿途各地官员都要积极配合。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这种东西,都是靠背景时运。借用赵老师的一句话,要啥自行车啊。(文|勇战王聊历史)九门提督是清朝比较特殊的一个职位。九门提督虽然也叫提督,但是和清朝的提督却有点不一样。在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一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何为绿营兵?其实是相对于八旗兵而言的。绿营兵,由汉人自成(相对应的八旗兵由旗人组成),军营旗帜为绿色,故而得名。绿营兵虽然也是清朝的常备兵种,但是地位远不如八旗兵,所以就造成了提督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提督为从一品,比起八旗兵一省之统领驻防将军的正一品低了半级,这倒也没啥。驻防将军相对比较独立,不受地方督抚的钳制,但是提督却不一样,他受到总督和巡抚的钳制,哪怕巡抚只是正二品。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九门提督这个话题上来。九门提督和其他提督一样,也是武官,其品级初为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九门提督驻京武官的身份决定了他的重要性。京城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极其家属生活的地方,不容有失。而九门提督作为京城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是驻防的八旗劲旅),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在清朝,九门提督这个职位,非旗人不能担任,而且非皇帝的心腹不能担任。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之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隆科多、和珅、荣禄等人。试想一下,要是九门提督把城门一关,带兵杀入紫禁城,那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九门提督历来都是有皇帝亲信之人担任。九门提督之所以被冠以九门之城,是因为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九座城门的治安和守备任务,这九做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守备京师,当然要有足够的人马。九门提督统帅着京师的五个巡捕营(绿营兵),以及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加起来有2到3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士,战斗力不可小觑。当然,到慈禧年间,九门提督下面的兵力战斗力退化严重,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根本就行成不了有效的抵抗。九门提督的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的杂,包括巡逻、守夜、执勤、维护治安、抓捕犯人、审讯犯人、消防,同时还有肩负起抵御敌人进攻的任务。如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说,九门提督有点类似于首都的公安厅厅长同时兼有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责,兼顾警察和军队的双重身份。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清朝康熙十三年,一直存在到了民国时期。溥仪退位之后,清朝宣告灭亡,但是九门提督这个机构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继续负责保卫紫禁城(毕竟溥仪还生活在里面),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机构才宣告瓦解。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判、知往往在职务名称前,表示自身品阶要比所差遣的职位高,守和试往往在职务名称后,表示本身品阶没有差遣的职位高,如知某府、某府留守。根据上述情况,以包拯为例作以解释。嘉祐元年(1056年)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的包拯,被授予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就是包拯当时的荣誉衔;刑部郎中就是包拯当时的“寄禄官”;知江宁府就是包拯当时的“差遣官”。这个人事任命中,包拯的荣誉衔没有变,变化的是寄禄官和差遣职务,寄禄官由刑部郎中变为右司郎中。元丰改制前,刑部郎中与右司郎中都是五品寄禄官,所以包拯并没有提高待遇,但差遣由江宁府到开封府,是从陪都南京调往了首都开封,这就是一个跳板。(包拯画像)这与今天的人事任命是相同的,比如从小县城的县长调到市级某个区委任区长,虽然级别上属于平调,但意味着下一步将要从正处级向副厅级发展。所以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就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品阶来到了从四品。了解了北宋的官制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懂转运使与知府的差别。北宋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官员任命宋朝在地方是实行了州、县二级行政划分,于特殊地区设立府、军、监的“州级”行政机构,如首都、陪都会设府;军事重镇要冲会设军;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会设监。由于地位特殊,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路与州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路并非是行政区划,它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较大的行政权力,而且这些行政权力远远凌驾于州级长官之上。而府在宋朝就是州一级别,无论地位怎么特殊,都不能视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是在明清时期才确立的。路的机构设置、转运使的变迁由于政权的继承性较强,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小修小补。宋太祖修补体制的精髓来自赵普的指点:对于政权构成威胁的机构和职位,从政治上削夺其权;军事上收其精兵;财政上制其钱谷。最终目的是形成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权力垂直度。(赵普剧照)在制其财谷方面,中央以三司使掌管财政,到了地方则设置“路”进行监督和财税收缴,因此北宋设“路”的初衷是为了收回地方的财权。唐后期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州、送史、上贡三个部份,留州是指地方政府截留一部分用于行政开支;送使是指地方节度使所截留的部分;上贡才是最终上交国库的部分。唐后期的地方上贡比例极低,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这是对地方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因素。所以赵普提出的制其钱谷才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北宋立国之初就规定地方财政事务由中央设立的转运使掌控,地方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皆不管理财政事宜。(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北宋的前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13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是为财政工作划出的区域,通俗的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并在统一战争中,扮演征讨大军的粮饷官、新征服区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被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若五品以上官员出任一路或多路转运使的,则称都转运使。由此可以看出,路其实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划,随着一路的配套机构陆续设立,它才具备了监察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军事职能,实际上成为凌驾于州府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配套机构主要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称为“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提点刑狱司是在景德四年(1007年)才正式设置,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也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提举常平司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同时设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除了这些机构,还有如政和元年(1111年)设置的提举茶盐司,这主要是针对茶盐国营设立的监管机构,无茶盐的地区不设;北宋末年设置的提举学事司,主要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的学政。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置提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和关税,南宋时并入转运使司。宋神宗以前,陕西路是产盐大户,所以设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设提举出卖解盐司,专管解盐专卖事务。所以转运使最初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税﹐兼领考察地方官吏,到了宋真宗前期,渐获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把路提升了规格,不再是“税务所”,而是一个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州府的机构设置、知府的变迁宋初于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除此之外,陪都设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长官都称为知府,并兼留守。到了崇宁三年(1104年),以牧、尹、少尹取代了“权知开封府事”,以亲王为牧,普通官员任开封府尹。“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宋史.职官一》除了首都、陪都以外,宋初各州的长官皆为刺史,没有节度使的州和新征服的地区,都由朝廷以差遣的形式委派官员,委派下去的官员品阶都高于州府级别,所以官称“知州军事”,简称“知州”。知州军事都是差遣文臣,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地方管理的模板,继而削减节度使的权利。在版图稳定以后,北宋的节度使就成了无实权、官位高的象征,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可授予,但授予后并不赴任,称“遥领”。(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授予节度使的官员,若是正官为中书令、侍中、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检校官加授节度使,出判某府州的,都被尊称为“使相”。所以说,一般是寄禄官在二品以上,或者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的,才会知、判某州府,这要比转运使的官阶更高。但府、州长官在架空节度使的进程中,是以文官打压武官的模式,当州府文官的权利过大时,中央朝廷就有了分化州府长官的举动了。这个举动主要表现在设立通判任州府的副长官。(水浒里的通判黄文柄)“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宋史职官一》与知州一样,通判最初也是于新征服区设立,参与一州府的军政、民政,后被赋予否决权,即知州、知府关于军政、民政的公务需要通判复核通过,通判否决则无法施行。在编制上,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通判;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州若武官任知州则派一员,文官任知州则不派;边远地区有以通判兼任知州的任命。与此同时,每州府的军事重地设军,长官称知军,有矿区的设监,长官为知监,级别与州、府同,但地位较之低一些。(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宋初的知府寄禄品阶高,总管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且常身兼数职;转运使则主要负责地方财税收缴和官员监察,二者相比,知府在正官官阶和差遣官的权力上,都是要大于转运使的。到了熙宁七年(1074),宋朝完善路的划分,形成了23路的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了每路的行政职能,也就将路提升到了行政区划的地位,元丰年间所编的《元丰九域志》就是以此编写出了北宋的“行政划分”。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知府已经不再差遣高品阶大员,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为八品寄禄官、直史馆为荣誉衔,说明一般州府长官已经远远不如路的行政长官,而如大名府、洛阳府这种高规格府设的长官,依旧是差遣二品大员赴任,级别上不输转运使。参考史料:《宋史》状元是鼎甲之首,又称某科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明清时代,对一甲的三名进士授官,有特别的优待。(请注意,只有一甲三名进士才可称“进士及第”,二甲则只能称“进士出身”,三甲就只能称“同进士出身”了。在名义上的差别非常大)一般来说,二甲、三甲进士在殿试结束唱名放榜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成绩优秀的一部分人,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读书,散馆之后会有好的分配。而其他大多数进士,不是直接授官,而是先分到各部院衙门去实习,称为“观政进士”。实习结束,才正式分配工作,多到六部任职(主要是担任主事,称为“部属”),或到地方上任知县、府州佐贰等官。总的来说,对进士来说,最好的分配,就是去有“清贵”之称的翰林院。翰林官是“清流”,部属及州县地方官则是“俗流”。能够分到翰林院的,都是考试成绩最好的那少部分人。其他进士需要通过再次考试才能获得进入翰林院做词臣和史官的资格,唯独一甲进士及第的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一放榜,就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修撰和编修能够参与国家的修史活动,故又称“史官”,这是极大的荣耀,足以写入墓碑的,一些做过史官的大官僚,往往在墓志铭书衔时,要特别注明,他修过史,做过翰林官!(古代人做了状元,不单是家族的大福,更是一乡、一县、一府,甚至是一省之荣!)一步踏入翰林院,为状元们未来仕途的发展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古代的官僚制度下,九品十八级,品级森列,但官位好不好,不能光看品级。比如修撰的品级并不高,只是从六品,而到地方上做官的进士们,开张也是正七品(知县),看起来只比修撰低一级。然而这一级便是天壤之别。由于明代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入阁做相几乎为翰林官员所垄断,状元的功名兼修撰的出身,决定了他们能以很短的时间擢升到侍郎一级,而且全在京城做官,不会外放(清代略有不同,翰林外放到地方锻炼的机会多了,比如张之洞和他堂兄张之万,一个是探花,一个是状元,都做过翰林,后来都成为地方督抚大员),而知县在地方上升迁就比较慢,两者的差距渐渐拉大。如果运气好的话,状元出身的修撰,只需要十五到二十年便能做到六卿(尚书)或卿贰(侍郎),甚至入阁辅政做相。这在循例迁转的古代官僚体制下,是非常快的了。可惜啦,现在没科举考试了,不然,我也要立一下大志的,嘿嘿!包拯、海瑞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廉吏,他们一心为国为民,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一生刚正不阿,因此一个被称为“包青天”,另一个则被称为“海青天”。那作为相隔百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与海瑞到底谁担任的官职更大呢?包拯包拯生前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执掌宋朝军令,《宋史.职官志》载:“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枢密院是北宋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为“枢府”。宋太祖赵匡胤置枢密院的目的如宋末历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就是为分相权,因此北宋初期枢密院的权力非常大。“佐天子执兵政”,这就是枢密院。《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宋初枢密院下设兵、吏、户、礼等四房,分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同时若得皇帝的批准,枢密院还有调兵之权。当然宋初,枢密院并没有统兵的权力,如禁军,有统兵之权的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三衙,而枢密院只有调发禁军的权力,正所谓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简单的说“枢密副使”就是宰相之职,他是宋初全国军令的执掌者之一,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可谓是宋初权势最为显赫的一个官职。海瑞海瑞生前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记住不是很多题主说的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位在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都御史之下),位列正二品。南京右都御史,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职掌与北京都察院一样,但是十三道监察御史人数要少于北京,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只有30人,而北京都察院大约有110人。同时南京都察院拥有提督操江之责,领上、下江防之事,这是北京都察院所没有的。都察院,为明朝最高监察机构,“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拥有监察、弹劾百官及建议之权。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明史.职官志》),他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都御史可弹劾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之徒,卑劣贪鄙败坏官纪之徒,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之徒。同时遇到朝觐、考察时,都御史会同吏部尚书确认官员贤能与否,及官员升降。此外,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都御史与刑部、大理寺主官进行三司会审,明确其是否犯罪。简单的说右都御史有点类似于秦汉的御史大夫,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看官员有无违法行为,有就弹劾他。同时明朝的右都御史还有一项比较大的特权,那就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都察院虽无执法权,但是凭借着这个权力,在小事上,如知县犯法,御史可以直接先免了他的官。综上所述,包拯的官职其实是明显大于海瑞的,毕竟包拯的“枢密副使”是宰相之职,而海瑞虽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位列右都御史职,也是与包拯的品级一样,是正二品,但他毕竟不是宰相之职,且别忘记海瑞只是南京右都御史,相对于北京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海瑞的右都御史还是稍微差了点火候,直白的说就是在权利上要比北京低了许多,如此就更比不上包拯的“枢密副使”了。

包拯和海瑞谁官大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4,黑暗之魂3 二周目继承物品攻略 二周目可以继承什么

除了NCP骨灰、钥匙、暗穴、防火女眼珠、污染的防火女魂等之外,其他二周目都可以继承。
除了钥匙和剧情相关物品(例如小环旗,人偶),其他都会继承

5,晋代的光禄大夫官居几品

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九品中正里的第三品,掌顾问应对,相当于现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策顾问这一类的
魏、晋以后,作为加官与褒赠之官。晋于光禄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光禄大夫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自此又有金紫光禄大夫、银天地光禄大夫的名号。所以晋代光禄大夫只是皇帝赏赐的褒奖一些人所设的官,不分什么几品的。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无固定员数,亦无固定职务,依皇帝诏命行事。应该相当于现在智库的一些人员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橙光游戏官居几品会试怎么过 会试攻略详解

橙光游戏官居几品攻略1. 开始有几十万存款,先去视察店铺增加进账。几个回合后现钱和存款达到100万就去钱庄提够100万去扩张店铺以此类推,只要存款和现钱之和到100万就扩张店铺,资产会越来越多。2. 可以在京城多留2年刷够店铺,但注意存款和现钱不要突破10亿,否则就会变成负值。如果只要苏浅语一个人,二三十个店铺就差不多,如果要妻妾成群,那就四五十个。3. 关于刷属性:只有下午有诗会,一次20万4. 关于京城刷小妾:晚上去青楼,一个人去见3次后身上有100万就能娶回来,但娶一个苏浅语好感掉50
刚到京城的第一个月: 外出——钱庄【把所有钱都存进去】——店铺【视察】——回府——(想生孩子的去找苏浅语,想提升属性的去书房,不过书房那点属性,还不如孩子来的实在)然后后面的一整年,就是德治4年一年,你的路线就是: 外出——店铺【视察】——店铺【视察】——酒馆【最贵的】——生孩子

7,官居几品游戏攻略官居几品白俊毅势力怎么削弱

这个游戏最近挺火的诶,我是已经通了,而且试过了很多种结局了!哈哈哈!楼主你问的这个,我给你个地址,这里的攻略超级详细,我不信看完你不通!http://www.h5uc.com/glzt/4669.html
首先找到疑点男人的腰带、簪子、窗户、首饰盒,尸体的胸口、尸体的头发第一天早上选择处理公务然后去找段承轩    (下午过后依照自己的线路选择)第二天早上先处理公务再去找郭海第三天早上选择外出然后去郊外选择查案再选择小偷第四天早上选择外出先去书院然后选择查案第五天早上选择外出然后去寺庙选择抓人(注意要刷郭海好感度,郭海好感度大于70,不然会死)第六天早上选择处理公务然后去牢房 (选择"相信")第七天早上选择外出去郊外接着查案,然后到贾府向小翠询问簪子第八天早上选择外出去郊外查案,然后到贾府询问小翠贾府情况第九天早上选择外出去郊外选择查案再去贾府询问来福(问腰带)第十天早上选择外出去郊外查案到贾府询问来福(问贾府情况)第十一天早上选择升堂断案断案女的说谎男的逃跑戒指是女人的最后确定那个女的是罪犯 ( 凶手!凶手就是你!

8,使用无创呼吸机后口鼻罩的清洁及消毒方法

一般都市酒精擦洗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袋子装好。
1、用过的鼻罩及头带,应先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泡在0.5%洗必泰溶液或1:2000新洁尔灭溶剂中2小时后取出,用清 水冲洗晾干备用。临时性清洁:鼻罩等直接接触病人的部分,可按方法1清洁后擦干,用酒精棉球擦洗硅胶软体部分。 2.注意事项: 不要将清洁物品侵入含氯的清洁液中,以免造成损坏。 不要将物品长期浸泡在消毒液及清水中。 清洁后的物品要注意擦干外部,以使其尽快干燥。 防止带水份装到呼吸机上工作,或带到患者鼻部。 如果使用新洁尔灭溶剂消毒,请不要直接与肥皂水接触,消毒物品应以水冲净后再侵入消毒液中。 3.千万不要将水进入管道测压管内。 4、空气过滤片的清洗 呼吸机进气处安装了一片纤维过滤棉,应经常及时清洗或更换,才能有效保证呼吸机的使用寿命。将染尘的过滤棉取下。以水浸湿,涂上肥皂水或洗涤精,轻压将过滤片内的灰尘挤出,反复多次至清洁。将清洁后的过滤片压出水份,尽量干些,晾干后即可再用。不可高温烘烤。 注意: 清洁过过滤棉时,不要用力揉搓,以防止滤层被破损。(破损后需要更换新的过滤棉) 反复清洗数次后该过滤片应弃去更新。(陆个月更换为宜)

9,魔力宝贝怀旧F罪5任务要什么条件才能做详细点

七罪好象没等级限制吧。。 罪1可以不做 任务物品可以收 罪2 3 4 5必须拥有地 水 火 风元素石 罪6的前提是过了罪2 3 4 5 罪7必须过了罪6 如果只是为了拿专属的话 70左右就可以了 要全过的话 建议最少80级
罪一:直接可以做。。。打元素石。完成罪任务最后一部后不能再做罪1====以下为复制黏贴。具体任务太多了。。你自己去官方论坛攻略去单独一个个看吧========罪2任务(贪婪之心)所需要的元素石备注:可以交易,可以丢地.罪1任务(邪灵鸟人)中随即获得.罪3任务(色欲的诱惑)所需要的元素石备注:可以交易,可以丢地.罪1任务(邪灵鸟人)中随即获得.罪4任务(消失的古都)所需要的元素石备注:可以交易,可以丢地.罪1任务(邪灵鸟人)中随即获得罪5任务(隐藏的真相)所需要的元素石备注:可以交易,可以丢地,罪1任务(邪灵鸟人)中随即获得.剑士专属备注:无法交易,无法丢地,能力值固定,只有剑士可拿,罪4任务(消失的古都)中获得.骑士专属备注:无法交易,无法丢地,能力值固定,只有骑士可拿,罪4任务(消失的古都)中获得.战斧斗士专属备注:无法交易,无法丢地,能力值固定,只有战斧斗士可拿,罪4任务(消失的古都)中可获得.格斗士专属备注:无法交易,无法丢地,能力值固定,只有格斗士可拿,罪4任务(消失的古都)中可获得.忍者专属备注:可以交易,能力值浮动,防御固定,体力45-55,只有忍者可以佩带,罪2任务(贪婪之心)中获得.士兵专属备注:可以交易,能力值浮动,攻15-20,防御15-20,敏捷15-20,生命40-50,魔法40-50.只有士兵可以佩带,罪2任务(贪婪之心)获得.护士专属备注:可以交易,能力值固定,任何职业都可佩带,罪2任务(贪婪之心)中可获得.医生专属备注:可以交易,能力值固定,任何职业可佩带,罪2任务(贪婪之心)中获得.封印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但可以丢地,能力值有浮动,攻击7-10,敏捷7-10,精神3-5,昏睡7-10,石化7-10,生命70-80,只有封印可佩带,罪3任务(色欲的诱惑)中获得.驯兽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但可丢地,能力值有浮动,攻击15-20,回复5-8,石化15-20,生命70-80,只有驯兽师可以佩带,罪3任务(色欲的诱惑)中获得.饲养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但可丢地,能力值有浮动,攻击45-50,回复5-8,生命40-50.只有饲养师可以佩带,罪3任务(色欲的诱惑)中获得.箭手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但可丢地.能力值有浮动,攻击25-30,敏捷25-30,体力70-80,只有弓箭手可以佩带,罪3任务(色欲的诱惑)中可获得巫师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不可丢地.能力值浮动,只有巫师可以拿,罪5任务(隐藏的真相)中可获得.魔法师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不可丢地.能力值浮动,只有魔法师可以拿,罪5任务(隐藏的真相)中可获得.传教士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不可丢地,能力值浮动,精神回复最高15,昏睡石化混乱固定5,生命最高103,魔力最高52,耐久最高314,只有传教士可以拿,罪5任务(隐藏的真相)中获得.术师专属备注:不可交易,不可丢地,能力值浮动,敏捷最高11,精神最高15,混乱最高20,魔力最高52,耐久最高314,只有咒术师可以拿,罪5任务(隐藏的真相)中获得.====以上为复制黏贴。具体任务太多了。。你自己去官方论坛攻略去单独一个个看吧========这个是一个系列任务还有各种分支可以刷其他相关道具 如翠绿之类的。。官方没人任务都有详细攻略的。

文章TAG:官居几品正五品攻略瘟疫  胡雪岩官居几品  正五品  攻略  瘟疫  

相关文章

  • 世界杯世预赛2023赛程,预赛都排好了

    国足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国足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如下:第1轮,2023男篮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男篮世界杯预选赛赛程如下:1。2022年8月25日对阵哈萨克斯坦,2023年亚洲足球世界杯赛程2023年亚洲足球世界杯赛程分为小组赛和附加赛两个阶段,2023世界杯赛程2023世界杯赛程为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1日和2023年12月3日,每天都会有4场比赛,8支球队对阵。世预赛亚洲区赛程表2023世预赛中国男篮比赛赛程如下:1。2023年11月25日,中国VS日本。2.2023年11月28日,中国..
  • 中国队vs韩国队lol视频,LOL中国vs韩国

    Lol中国队为什么会输给韩国队?你应该了解一下中国电子竞技的历史。杭州亚运会Lol韩国队韩国队三局三胜2:0战胜中国队,LOL:为什么韩国队可以完全虐中国队?亚运会lol韩国队最终名单揭晓,亚运会lol韩国队阵容为:上丹宙斯、戴耶卡纳维、钟丹乔维、阿德科勒、辅助科里亚,第二轮:中国VS韩国时间:2022年9月6日地点:首尔世界杯体育场中韩的比赛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队40强赛时间表(精彩对决一触即发中国足球队一直是国人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国内联赛还是国际比赛,中国队的表现都备受关注。在即将到来的中国40强..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