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软件攻略 - 明朝开国英烈全攻略,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哪些最后是得以善终的

明朝开国英烈全攻略,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哪些最后是得以善终的

时间:2022-11-06 23:00:24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哪些最后是得以善终的

汤和是一路陪朱重八走到最后的人
汤和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哪些最后是得以善终的

2,明朝开国英烈传救援双将怎么过

《英烈传》写的是朱元璋率群雄英烈推翻元朝统治、剪除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传》的作者扣紧题名,浓墨重彩地塑造出皇明开运时期叱咤风云的英烈群像。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

明朝开国英烈传救援双将怎么过

3,大明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是刘伯温吗为什么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这个故事,要从明朝初建之时说起。明朝建立后,功臣们各个恃宠而骄,穷奢极欲,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太祖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感觉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国本,于是,开始着手整饬吏治。但是朱元璋的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太祖担心这些开国的勋臣悍将们会联合起来谋反,决定一劳永逸,彻底解除这一隐患。朱元璋就命人建造了一座高楼,名曰“功臣楼”,并放出消息说,要为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表功。众功臣们听闻之后,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盼望着功臣楼建成之日。待到功臣楼建成,朱元璋在楼内大摆宴席,召集了包括徐达、冯胜、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三十四功臣在内的众多开国功臣来楼中饮宴。大家兴高采烈的赶到了功臣楼,心想这次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一通了。结果,宴席开始,端上来的菜却让众功臣们大失所望。每位大臣面前,分别上了四道菜和一碗汤,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赞道:“萝卜上了街,药店从此无买卖。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两盘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朱元璋说完,舀了一勺葱花豆腐汤,又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太祖言毕,让众人开吃。已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诸位大臣见状,却是面面相觑。我们是来吃肉喝酒,不醉无休的呀,怎么全是素菜?不过,既然是皇上要求了,众人只得各自夹了一两口吃下,然后就将筷子放下,等着上主菜。朱元璋见状,脸阴沉了一下,吩咐旁边伺候的太监上主菜。一阵忙碌之后,每人面前又分别上了两道硬菜和一碗羹,分别是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和一碗燕窝羹。除了这些,每个人面前又摆上了数坛好酒。太祖道:“今天朕与众卿饮个痛快,不醉无休!”大家早就等着好酒好肉,准备吃喝个痛快了,听太祖言,纷纷抄起筷子和酒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时间,楼内是好不热闹。只有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看了端上来的两菜一羹后,大惊,悄悄的对旁边的徐达说:“今天我二人须紧随皇上,不可远离半步。”徐达本想询问其中缘由,只见刘伯温冲着桌上的菜眨了一下眼睛,端起酒杯,站起来给朱元璋敬酒。徐达又看了一眼桌上的菜,立时明白过来,不由得心中一颤,这不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么,旁边碗中放的是鸟窝,鸟窝都被端了,那就更不需要良弓了。刘伯温起身敬酒完毕,坐下之时,悄悄将朱元璋袍服的衣角压在了自己股下,佯装和徐达等众人继续饮宴。好酒好肉,正合胃口,众人是畅饮甚欢,很快便酒过三巡,各个是喝的酩酊大醉。朱元璋见状起身离席。衣角牵动,已有醉意的刘伯温顿时警觉,看了一眼离去的朱元璋,立刻拽了一下旁边的徐达,两人紧随朱元璋走出了功臣楼。朱元璋出了楼门,看到刘、徐二人也紧紧跟来,犹豫了一下,招手让二人跟自己同走。三人走出数百步后,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功臣楼已是砖瓦飞舞,火光一片。刘伯温和徐达虽然逃过一劫,但朱元璋并未放过二人。朱元璋在刘伯温生病时,赐药,毒死了刘伯温;又赐烧鹅给徐达,让徐达久治不愈的背疽爆裂,疽发身亡。这个故事很精彩,其实,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朱元璋提倡节俭的“四菜一汤”,另外一个是抹黑太祖,暗讽朱元璋残暴的“火烧庆功楼”。有人将两个典故,用范蠡、文种和越王勾践之间发生的典故粘合,形成了一个改造后的“明太祖火烧庆功楼”。不过呢,这个故事明显有漏洞的,杀功臣之前用“四菜一汤”警醒一下,看大臣的反应决定是否一网打尽也就罢了,又端上了兔肉、狗肉和燕窝,这是要留下精明的跟自己继续作对么?明显不合常理。“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产生于清朝文字狱盛行时期。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民间汉人怀念大明朝的恋旧情节,就指使满清的一些奴才文人,编造了“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的假故事,说我大明太祖滥杀功臣,借以抹黑我大明太祖,离间清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大明朝的关系,让他们愤恨大明朝。类似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还做了很多,比如主动为明朝大臣平反,借以抹黑大明皇帝,彰显清朝皇帝的开明。这……让人无语呀……对于我们而言,精彩的故事还是要看得,只是需要我们分辨出其中的缘由即可。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这个故事,要从明朝初建之时说起。明朝建立后,功臣们各个恃宠而骄,穷奢极欲,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太祖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感觉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国本,于是,开始着手整饬吏治。但是朱元璋的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太祖担心这些开国的勋臣悍将们会联合起来谋反,决定一劳永逸,彻底解除这一隐患。朱元璋就命人建造了一座高楼,名曰“功臣楼”,并放出消息说,要为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表功。众功臣们听闻之后,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盼望着功臣楼建成之日。待到功臣楼建成,朱元璋在楼内大摆宴席,召集了包括徐达、冯胜、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三十四功臣在内的众多开国功臣来楼中饮宴。大家兴高采烈的赶到了功臣楼,心想这次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一通了。结果,宴席开始,端上来的菜却让众功臣们大失所望。每位大臣面前,分别上了四道菜和一碗汤,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赞道:“萝卜上了街,药店从此无买卖。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两盘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朱元璋说完,舀了一勺葱花豆腐汤,又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太祖言毕,让众人开吃。已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诸位大臣见状,却是面面相觑。我们是来吃肉喝酒,不醉无休的呀,怎么全是素菜?不过,既然是皇上要求了,众人只得各自夹了一两口吃下,然后就将筷子放下,等着上主菜。朱元璋见状,脸阴沉了一下,吩咐旁边伺候的太监上主菜。一阵忙碌之后,每人面前又分别上了两道硬菜和一碗羹,分别是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和一碗燕窝羹。除了这些,每个人面前又摆上了数坛好酒。太祖道:“今天朕与众卿饮个痛快,不醉无休!”大家早就等着好酒好肉,准备吃喝个痛快了,听太祖言,纷纷抄起筷子和酒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时间,楼内是好不热闹。只有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看了端上来的两菜一羹后,大惊,悄悄的对旁边的徐达说:“今天我二人须紧随皇上,不可远离半步。”徐达本想询问其中缘由,只见刘伯温冲着桌上的菜眨了一下眼睛,端起酒杯,站起来给朱元璋敬酒。徐达又看了一眼桌上的菜,立时明白过来,不由得心中一颤,这不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么,旁边碗中放的是鸟窝,鸟窝都被端了,那就更不需要良弓了。刘伯温起身敬酒完毕,坐下之时,悄悄将朱元璋袍服的衣角压在了自己股下,佯装和徐达等众人继续饮宴。好酒好肉,正合胃口,众人是畅饮甚欢,很快便酒过三巡,各个是喝的酩酊大醉。朱元璋见状起身离席。衣角牵动,已有醉意的刘伯温顿时警觉,看了一眼离去的朱元璋,立刻拽了一下旁边的徐达,两人紧随朱元璋走出了功臣楼。朱元璋出了楼门,看到刘、徐二人也紧紧跟来,犹豫了一下,招手让二人跟自己同走。三人走出数百步后,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功臣楼已是砖瓦飞舞,火光一片。刘伯温和徐达虽然逃过一劫,但朱元璋并未放过二人。朱元璋在刘伯温生病时,赐药,毒死了刘伯温;又赐烧鹅给徐达,让徐达久治不愈的背疽爆裂,疽发身亡。这个故事很精彩,其实,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朱元璋提倡节俭的“四菜一汤”,另外一个是抹黑太祖,暗讽朱元璋残暴的“火烧庆功楼”。有人将两个典故,用范蠡、文种和越王勾践之间发生的典故粘合,形成了一个改造后的“明太祖火烧庆功楼”。不过呢,这个故事明显有漏洞的,杀功臣之前用“四菜一汤”警醒一下,看大臣的反应决定是否一网打尽也就罢了,又端上了兔肉、狗肉和燕窝,这是要留下精明的跟自己继续作对么?明显不合常理。“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产生于清朝文字狱盛行时期。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民间汉人怀念大明朝的恋旧情节,就指使满清的一些奴才文人,编造了“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的假故事,说我大明太祖滥杀功臣,借以抹黑我大明太祖,离间清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大明朝的关系,让他们愤恨大明朝。类似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还做了很多,比如主动为明朝大臣平反,借以抹黑大明皇帝,彰显清朝皇帝的开明。这……让人无语呀……对于我们而言,精彩的故事还是要看得,只是需要我们分辨出其中的缘由即可。第一功臣应该是徐达,刘伯温是个幕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这个故事,要从明朝初建之时说起。明朝建立后,功臣们各个恃宠而骄,穷奢极欲,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太祖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感觉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国本,于是,开始着手整饬吏治。但是朱元璋的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太祖担心这些开国的勋臣悍将们会联合起来谋反,决定一劳永逸,彻底解除这一隐患。朱元璋就命人建造了一座高楼,名曰“功臣楼”,并放出消息说,要为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表功。众功臣们听闻之后,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盼望着功臣楼建成之日。待到功臣楼建成,朱元璋在楼内大摆宴席,召集了包括徐达、冯胜、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三十四功臣在内的众多开国功臣来楼中饮宴。大家兴高采烈的赶到了功臣楼,心想这次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一通了。结果,宴席开始,端上来的菜却让众功臣们大失所望。每位大臣面前,分别上了四道菜和一碗汤,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赞道:“萝卜上了街,药店从此无买卖。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两盘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朱元璋说完,舀了一勺葱花豆腐汤,又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太祖言毕,让众人开吃。已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诸位大臣见状,却是面面相觑。我们是来吃肉喝酒,不醉无休的呀,怎么全是素菜?不过,既然是皇上要求了,众人只得各自夹了一两口吃下,然后就将筷子放下,等着上主菜。朱元璋见状,脸阴沉了一下,吩咐旁边伺候的太监上主菜。一阵忙碌之后,每人面前又分别上了两道硬菜和一碗羹,分别是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和一碗燕窝羹。除了这些,每个人面前又摆上了数坛好酒。太祖道:“今天朕与众卿饮个痛快,不醉无休!”大家早就等着好酒好肉,准备吃喝个痛快了,听太祖言,纷纷抄起筷子和酒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时间,楼内是好不热闹。只有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看了端上来的两菜一羹后,大惊,悄悄的对旁边的徐达说:“今天我二人须紧随皇上,不可远离半步。”徐达本想询问其中缘由,只见刘伯温冲着桌上的菜眨了一下眼睛,端起酒杯,站起来给朱元璋敬酒。徐达又看了一眼桌上的菜,立时明白过来,不由得心中一颤,这不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么,旁边碗中放的是鸟窝,鸟窝都被端了,那就更不需要良弓了。刘伯温起身敬酒完毕,坐下之时,悄悄将朱元璋袍服的衣角压在了自己股下,佯装和徐达等众人继续饮宴。好酒好肉,正合胃口,众人是畅饮甚欢,很快便酒过三巡,各个是喝的酩酊大醉。朱元璋见状起身离席。衣角牵动,已有醉意的刘伯温顿时警觉,看了一眼离去的朱元璋,立刻拽了一下旁边的徐达,两人紧随朱元璋走出了功臣楼。朱元璋出了楼门,看到刘、徐二人也紧紧跟来,犹豫了一下,招手让二人跟自己同走。三人走出数百步后,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功臣楼已是砖瓦飞舞,火光一片。刘伯温和徐达虽然逃过一劫,但朱元璋并未放过二人。朱元璋在刘伯温生病时,赐药,毒死了刘伯温;又赐烧鹅给徐达,让徐达久治不愈的背疽爆裂,疽发身亡。这个故事很精彩,其实,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朱元璋提倡节俭的“四菜一汤”,另外一个是抹黑太祖,暗讽朱元璋残暴的“火烧庆功楼”。有人将两个典故,用范蠡、文种和越王勾践之间发生的典故粘合,形成了一个改造后的“明太祖火烧庆功楼”。不过呢,这个故事明显有漏洞的,杀功臣之前用“四菜一汤”警醒一下,看大臣的反应决定是否一网打尽也就罢了,又端上了兔肉、狗肉和燕窝,这是要留下精明的跟自己继续作对么?明显不合常理。“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产生于清朝文字狱盛行时期。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民间汉人怀念大明朝的恋旧情节,就指使满清的一些奴才文人,编造了“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的假故事,说我大明太祖滥杀功臣,借以抹黑我大明太祖,离间清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大明朝的关系,让他们愤恨大明朝。类似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还做了很多,比如主动为明朝大臣平反,借以抹黑大明皇帝,彰显清朝皇帝的开明。这……让人无语呀……对于我们而言,精彩的故事还是要看得,只是需要我们分辨出其中的缘由即可。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这个故事,要从明朝初建之时说起。明朝建立后,功臣们各个恃宠而骄,穷奢极欲,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太祖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感觉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国本,于是,开始着手整饬吏治。但是朱元璋的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太祖担心这些开国的勋臣悍将们会联合起来谋反,决定一劳永逸,彻底解除这一隐患。朱元璋就命人建造了一座高楼,名曰“功臣楼”,并放出消息说,要为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表功。众功臣们听闻之后,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盼望着功臣楼建成之日。待到功臣楼建成,朱元璋在楼内大摆宴席,召集了包括徐达、冯胜、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三十四功臣在内的众多开国功臣来楼中饮宴。大家兴高采烈的赶到了功臣楼,心想这次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一通了。结果,宴席开始,端上来的菜却让众功臣们大失所望。每位大臣面前,分别上了四道菜和一碗汤,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赞道:“萝卜上了街,药店从此无买卖。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两盘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朱元璋说完,舀了一勺葱花豆腐汤,又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太祖言毕,让众人开吃。已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诸位大臣见状,却是面面相觑。我们是来吃肉喝酒,不醉无休的呀,怎么全是素菜?不过,既然是皇上要求了,众人只得各自夹了一两口吃下,然后就将筷子放下,等着上主菜。朱元璋见状,脸阴沉了一下,吩咐旁边伺候的太监上主菜。一阵忙碌之后,每人面前又分别上了两道硬菜和一碗羹,分别是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和一碗燕窝羹。除了这些,每个人面前又摆上了数坛好酒。太祖道:“今天朕与众卿饮个痛快,不醉无休!”大家早就等着好酒好肉,准备吃喝个痛快了,听太祖言,纷纷抄起筷子和酒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时间,楼内是好不热闹。只有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看了端上来的两菜一羹后,大惊,悄悄的对旁边的徐达说:“今天我二人须紧随皇上,不可远离半步。”徐达本想询问其中缘由,只见刘伯温冲着桌上的菜眨了一下眼睛,端起酒杯,站起来给朱元璋敬酒。徐达又看了一眼桌上的菜,立时明白过来,不由得心中一颤,这不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么,旁边碗中放的是鸟窝,鸟窝都被端了,那就更不需要良弓了。刘伯温起身敬酒完毕,坐下之时,悄悄将朱元璋袍服的衣角压在了自己股下,佯装和徐达等众人继续饮宴。好酒好肉,正合胃口,众人是畅饮甚欢,很快便酒过三巡,各个是喝的酩酊大醉。朱元璋见状起身离席。衣角牵动,已有醉意的刘伯温顿时警觉,看了一眼离去的朱元璋,立刻拽了一下旁边的徐达,两人紧随朱元璋走出了功臣楼。朱元璋出了楼门,看到刘、徐二人也紧紧跟来,犹豫了一下,招手让二人跟自己同走。三人走出数百步后,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功臣楼已是砖瓦飞舞,火光一片。刘伯温和徐达虽然逃过一劫,但朱元璋并未放过二人。朱元璋在刘伯温生病时,赐药,毒死了刘伯温;又赐烧鹅给徐达,让徐达久治不愈的背疽爆裂,疽发身亡。这个故事很精彩,其实,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朱元璋提倡节俭的“四菜一汤”,另外一个是抹黑太祖,暗讽朱元璋残暴的“火烧庆功楼”。有人将两个典故,用范蠡、文种和越王勾践之间发生的典故粘合,形成了一个改造后的“明太祖火烧庆功楼”。不过呢,这个故事明显有漏洞的,杀功臣之前用“四菜一汤”警醒一下,看大臣的反应决定是否一网打尽也就罢了,又端上了兔肉、狗肉和燕窝,这是要留下精明的跟自己继续作对么?明显不合常理。“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产生于清朝文字狱盛行时期。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民间汉人怀念大明朝的恋旧情节,就指使满清的一些奴才文人,编造了“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的假故事,说我大明太祖滥杀功臣,借以抹黑我大明太祖,离间清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大明朝的关系,让他们愤恨大明朝。类似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还做了很多,比如主动为明朝大臣平反,借以抹黑大明皇帝,彰显清朝皇帝的开明。这……让人无语呀……对于我们而言,精彩的故事还是要看得,只是需要我们分辨出其中的缘由即可。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卫国公邓愈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朱元璋出身贫穷,他能当上皇帝,自然少不了身边一众弟兄出生入死帮他打江山。在众多的功臣里,小编认为徐达的功劳最大,完全算得上是明朝第一功臣。自愿作人质,换朱元璋脱险 徐达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他和朱元璋是自小长大的好朋友,两人一起放过牛,掏过鸟窝。朱元璋投身郭子兴起义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欣然应召同往。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1355年三月,孙德崖与郭子兴因粮食问题而闹矛盾。郭子兴将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双方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杀害。在危急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愿充当人质,换回朱元璋,再与孙德崖交换。后来,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无事。 如果没有徐达的舍身相救,朱元璋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这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才华突显,灭陈友谅、大破张士诚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先灭强敌陈友谅,再除张士诚。 徐达作为得力助手,先攻克池州,又用离间计攻下枞阳水寨,并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取得胜利。双方激战数月,徐达逼得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朱元璋和徐达率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与拥兵六十万,巨舰数十艘的陈友谅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在战船着火时沉着灭火,再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 1365年十月,徐达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取淮东、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将张士诚的势力压至江浙两地。第二年,徐达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先用计切断旧馆援兵粮道,然后相继攻克湖、杭二州。随后,徐达统率大军包围平江,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城中粮尽弹绝,部分将领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张士诚最终自缢身亡。 徐达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能帮朱元璋清除了两大劲敌,为朱家江山奠定了基础。 统兵北伐、消灭元朝 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由徐州北上,一路上所向披靡,席卷中原。仅用一年时间就克复大都。 接着,徐达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收拾元朝的残部,歼杀元惠宗及其子。至此,徐达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为了明朝的安定,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过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显赫。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治军严明,善于安抚将士,能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他还注意优待俘虏,安抚百姓,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可以说,徐达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秀将才。如果没有徐达,朱家江山就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朱元璋开始时也很感恩徐达的功劳,将他誉为“万里长城”,封他高官厚禄,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他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他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参与到同乡拉帮结派的斗争中。但可悲的是,徐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曹国公李文忠画像)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这个故事,要从明朝初建之时说起。明朝建立后,功臣们各个恃宠而骄,穷奢极欲,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太祖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感觉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国本,于是,开始着手整饬吏治。但是朱元璋的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太祖担心这些开国的勋臣悍将们会联合起来谋反,决定一劳永逸,彻底解除这一隐患。朱元璋就命人建造了一座高楼,名曰“功臣楼”,并放出消息说,要为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表功。众功臣们听闻之后,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盼望着功臣楼建成之日。待到功臣楼建成,朱元璋在楼内大摆宴席,召集了包括徐达、冯胜、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三十四功臣在内的众多开国功臣来楼中饮宴。大家兴高采烈的赶到了功臣楼,心想这次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一通了。结果,宴席开始,端上来的菜却让众功臣们大失所望。每位大臣面前,分别上了四道菜和一碗汤,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赞道:“萝卜上了街,药店从此无买卖。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两盘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朱元璋说完,舀了一勺葱花豆腐汤,又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太祖言毕,让众人开吃。已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诸位大臣见状,却是面面相觑。我们是来吃肉喝酒,不醉无休的呀,怎么全是素菜?不过,既然是皇上要求了,众人只得各自夹了一两口吃下,然后就将筷子放下,等着上主菜。朱元璋见状,脸阴沉了一下,吩咐旁边伺候的太监上主菜。一阵忙碌之后,每人面前又分别上了两道硬菜和一碗羹,分别是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和一碗燕窝羹。除了这些,每个人面前又摆上了数坛好酒。太祖道:“今天朕与众卿饮个痛快,不醉无休!”大家早就等着好酒好肉,准备吃喝个痛快了,听太祖言,纷纷抄起筷子和酒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时间,楼内是好不热闹。只有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看了端上来的两菜一羹后,大惊,悄悄的对旁边的徐达说:“今天我二人须紧随皇上,不可远离半步。”徐达本想询问其中缘由,只见刘伯温冲着桌上的菜眨了一下眼睛,端起酒杯,站起来给朱元璋敬酒。徐达又看了一眼桌上的菜,立时明白过来,不由得心中一颤,这不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么,旁边碗中放的是鸟窝,鸟窝都被端了,那就更不需要良弓了。刘伯温起身敬酒完毕,坐下之时,悄悄将朱元璋袍服的衣角压在了自己股下,佯装和徐达等众人继续饮宴。好酒好肉,正合胃口,众人是畅饮甚欢,很快便酒过三巡,各个是喝的酩酊大醉。朱元璋见状起身离席。衣角牵动,已有醉意的刘伯温顿时警觉,看了一眼离去的朱元璋,立刻拽了一下旁边的徐达,两人紧随朱元璋走出了功臣楼。朱元璋出了楼门,看到刘、徐二人也紧紧跟来,犹豫了一下,招手让二人跟自己同走。三人走出数百步后,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功臣楼已是砖瓦飞舞,火光一片。刘伯温和徐达虽然逃过一劫,但朱元璋并未放过二人。朱元璋在刘伯温生病时,赐药,毒死了刘伯温;又赐烧鹅给徐达,让徐达久治不愈的背疽爆裂,疽发身亡。这个故事很精彩,其实,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朱元璋提倡节俭的“四菜一汤”,另外一个是抹黑太祖,暗讽朱元璋残暴的“火烧庆功楼”。有人将两个典故,用范蠡、文种和越王勾践之间发生的典故粘合,形成了一个改造后的“明太祖火烧庆功楼”。不过呢,这个故事明显有漏洞的,杀功臣之前用“四菜一汤”警醒一下,看大臣的反应决定是否一网打尽也就罢了,又端上了兔肉、狗肉和燕窝,这是要留下精明的跟自己继续作对么?明显不合常理。“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产生于清朝文字狱盛行时期。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民间汉人怀念大明朝的恋旧情节,就指使满清的一些奴才文人,编造了“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的假故事,说我大明太祖滥杀功臣,借以抹黑我大明太祖,离间清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大明朝的关系,让他们愤恨大明朝。类似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还做了很多,比如主动为明朝大臣平反,借以抹黑大明皇帝,彰显清朝皇帝的开明。这……让人无语呀……对于我们而言,精彩的故事还是要看得,只是需要我们分辨出其中的缘由即可。1368年,朱元璋祭拜天地,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开启了大明 276年的统治,改朝换代都会大封功臣,因为国家的建立与他们的艰苦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二来皇帝为了拉拢人心都会论功行赏,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论功封赏,一是元朝还没有驱逐中原,北伐军还在与元朝交战,二是,朱元璋还没想好怎么封赏,自己制约这些功臣宿将。直到洪武三年才开始封赏功臣,并且加封了开国六公爵,然而六公爵却是封了七个人。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俞,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贞,李文忠。那么这几个人都何许人也?我们来详细介绍:魏国公徐达徐达是明初的第一名将,开国军事统帅,为大明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和驱赶大元的众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1385年徐达病逝,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之称。被人称为朱元璋的韩信。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被人称为朱元璋的萧何,为朱元璋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建国后任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他是大明建立实际功绩最高功臣之一,(其余的为汤和,徐达,刘伯温)。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并诛三族,终年76岁。宋国公冯胜冯胜是朱元璋手下一员虎将,尤其在对蒙古作战上,可以说屡战屡胜,就连徐达头疼的王保保,冯胜也取胜,后与傅有德,蓝玉清除辽东的蒙古势力,因而累积军功被封为宋国公,洪武二十七年,因军功赫赫,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卫国公邓俞邓俞也是明初名将,跟随徐达远征甘肃,收复吐蕃,乌斯藏等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郑国公常茂常茂常遇春的长子,原本朱元璋要加封常遇春的,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只能封给他的儿子,常茂在单田芳老师的《大明英烈》里,是大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雌雄眼,力大无穷,手使禹王神槊,心眼还很多,很多名将都败在他的手下,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然而真实的常茂并没有那么厉害,还差点激起降兵兵变,最后回到南京与他岳父冯胜互相推诿,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曹国公李贞,李文忠大家可能都知道李文忠,明初名将,为明朝建立赫赫战功,还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曾为义子,李文忠不多说,我们来说说这个李贞,李贞是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的二姐夫,是一个农民,朱元璋二姐嫁过去后,这个二姐夫帮了朱元璋很多,在妻子暴毙后,朱元璋也有了点势力,就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感念他的恩情,发誓不让他们受苦,李贞到了朱元璋这里,由于年龄大了,一直在后方做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感念二姐的亲情,等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贞成了驸马,儿子李文忠又战功赫赫,于是朱元璋等李贞和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因此父子同爵。这就是大明的开国六公爵,每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就是朱元璋的亲人。然而封建君主猜忌是很厉害的,尤其从草根逆袭的,因此众多功臣的下场都不是很好,尤其朱元璋的功臣,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刀下。第一功臣应该是徐达,刘伯温是个幕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的。

大明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是刘伯温吗为什么

4,明朝有汤宝伦这个人吗

没有,帝女花里虚构出来的人物。
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哦

5,明朝英雄开国传第十关怎样捕捉宠物

开战前在殿前点击“宠物商人”(最右边那个),然后花3000元买抓宠物的道具,之后进入隐藏关,全灭敌人后会提示去打猎,然后每一回合都会出现捕捉选项,把宠物打到半死,成功率高点。

6,英雄杀刘彻怎么玩全攻略

威强在五谷丰登第一个拿牌角色也是独一无二的,常常导致对手因为害怕刘彻的威强技能不敢轻易的放出五谷丰登,那么刘彻喜欢的也是同自己一起出现的白虎之章的李白了,应该说刘彻的出现让对手李白直接废掉了一个技能。睿德在通过别人齐牌以后用自己的手牌来换掉别人齐的牌从而激活睿德的技能(所有黑色锦囊对自己无效)那么就大大的提高了自己的防守度,也拟补了3血的不足,甚至黑色的雷都可以直接跳过刘彻的身边不被炸,3个烽火基本是浮云了!那么看见对手有牢的时候刘彻也是更加开心的换牌,可谓是睿德无敌了说了那么多废话,其实,刘彻是传说中的吉祥三宝,废将一个,千万不要喜欢刘彻

7,马岱成神路线要全攻略谁能回答

1楼真搞笑,一个争取就完了,负责点,请问怎么争取? 其实真要成神,就必须发展,发展好坏在于你的补兵技术和运气,发展好不如运气好,在群雄里起码是有道理的
群雄里很难说的,看你人品,好的,几下就有月下和雁荡,坏的,丢钱丢死你,前期上路发展,尽量萎缩,队友杀人,你就速度打兵,除非是群殴对面的一个,那你和着打几下,因为前期马岱输出不够,杀人得靠E,要是杀人,最多打残血的,或者就打兵,因为别人去杀人,就没人跟你抢兵钱了,尽快刷。出装,我觉得是烈3,月下,玄武(大概出了玄武你也该16拿铁了),雁荡,后面的自己应该都明白吧。要靠玄武杀对面的法师,这是10vs10的攻略,人少的话,就先月下好了,队友会出烈,你跟着队友杀人,在烈3,玄武,雁荡,之后自己都知道了
前期萎缩在上路打钱 30分钟争取玄武 月下 3烈 燕狼刀 风行 去拿铁 开玄武屠对面吧

文章TAG:明朝开国英烈全攻略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哪些最后是得以善终的  明朝  开国  英烈  

相关文章

  • 世界杯世预赛2023赛程,预赛都排好了

    国足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国足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如下:第1轮,2023男篮世界杯预选赛赛程2023男篮世界杯预选赛赛程如下:1。2022年8月25日对阵哈萨克斯坦,2023年亚洲足球世界杯赛程2023年亚洲足球世界杯赛程分为小组赛和附加赛两个阶段,2023世界杯赛程2023世界杯赛程为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1日和2023年12月3日,每天都会有4场比赛,8支球队对阵。世预赛亚洲区赛程表2023世预赛中国男篮比赛赛程如下:1。2023年11月25日,中国VS日本。2.2023年11月28日,中国..
  • 中国队vs韩国队lol视频,LOL中国vs韩国

    Lol中国队为什么会输给韩国队?你应该了解一下中国电子竞技的历史。杭州亚运会Lol韩国队韩国队三局三胜2:0战胜中国队,LOL:为什么韩国队可以完全虐中国队?亚运会lol韩国队最终名单揭晓,亚运会lol韩国队阵容为:上丹宙斯、戴耶卡纳维、钟丹乔维、阿德科勒、辅助科里亚,第二轮:中国VS韩国时间:2022年9月6日地点:首尔世界杯体育场中韩的比赛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队40强赛时间表(精彩对决一触即发中国足球队一直是国人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国内联赛还是国际比赛,中国队的表现都备受关注。在即将到来的中国40强..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