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派往东线的第7、第9装甲师保持100辆以上的坦克外,其它装甲师最多30到40辆坦克,也就是说普遍缺乏75%的装备,最惨的3、4、8、13装甲师都只有十几辆坦克,彻底沦为装甲连了,而理论上德军装甲师应该有188辆坦克才够用。比如电影《狂怒》中,一辆虎式坦克就干掉了4辆谢尔曼,这是它单枪匹马的情况下,如果当时有1辆豹式坦克协同作战,负责打掩护的话,虎式坦克就能克服机动性不足、炮塔转动困难的问题,不会给谢尔曼从背后击毁它的机会,归根结底是产量不足的问题。
有哪部电影是二战时期的?最好是坦克大战那种?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记得有一部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65年拍得二战经典战争片《坦克大决战》,该片讲述的是纳粹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阿登地区发动的攻势。此次战役与一些次作战协调进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动和麒麟行动等。影片介绍德军由海斯勒将军率领,企图在圣诞前夕,利用不利于盟军空军发挥作用的阴雨天气对盟军发动反击。
因为计划的突然性和盟军的大意,在战役开始尽管盟军士兵英勇抵抗仍然被德军突破防线。盟军马上组织反击,但是德军的破坏行动使得反击受阻。战局急转早先曾经做出正确判断的盟军凯利中校发现了德军突击装甲部队缺少燃料的弱点,司令官于是火速编成坦克集团与德军展开激战,意图消耗瘫痪对手的机械化部队。但是德军一部却占领了盟军的一个油料库,就在海斯勒带领的德军坦克前来抢油时,坦克手葛菲上士带领一帮伤兵抢回了油料库并发动火攻,烧毁了海斯勒的坦克大队。
电影《狂怒》,如果虎式坦克被德军大规模生产,结局又会怎样?
如果在1943年夏季之前,虎式坦克对德军来讲用处并不大,因为在这个时期德军装甲部队以机动进攻为主,它需要的是性能更加均衡、更加可靠的坦克,四号和豹式将会是首选。但如果在1943年夏季大量装备虎式坦克,毫无疑问将会改写历史,德军很有可能赢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重创苏联红军后与其谈和,结束战争甚至赢得最终胜利。
时间进入1943年1月,德国在东线经历了残酷的大放血,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严重缺乏装备。除了新派往东线的第7、第9装甲师保持100辆以上的坦克外,其它装甲师最多30到40辆坦克,也就是说普遍缺乏75%的装备,最惨的3、4、8、13装甲师都只有十几辆坦克,彻底沦为装甲连了,而理论上德军装甲师应该有188辆坦克才够用。
从纸面上看,1943年1月德军在东线共有21个装甲师、6个掷弹兵师,合计拥有41个装甲营、2个重装甲营和其它一些连级分遣队,如果这些部队全部保持满编的话,别说解救第六集团军了,就是拿下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也是有可能的,可问题是当时德军装甲部队严重的装备不足,基本的后勤供应也跟不上,战斗力最多相当于10个装甲师甚至更少。
最惨的第14、第16、第24装甲师和第3、第29、第60掷弹兵师,它们尚有12个装甲营的兵力,但这些部队随保卢斯一起被困于斯大林格勒,由于后勤补给断绝它们手里能用的装备只剩下94辆坦克和31辆突击炮,很明显让这部分人继续留在斯大林格勒毫无疑义,但德军直到最后才勉强空运出一部分装甲兵,很多优秀的坦克手都在肉搏中毫无价值的死去了。
如果有足够的坦克被制造出来,德军就能在第一时间空运出装甲兵、掷弹兵,在短时间内重组这些部队,这样一来曼施坦因在发动解救斯大林格勒的行动时就能投入5到6个装甲师和3个掷弹兵师了,可实际上他远远没有如此雄厚的兵力,原因之一就是坦克产量不足,即使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装甲兵,也没有足够的坦克给他们用。有大神给出的数据认为,在1943年德军可投入到苏德战场的坦克,连800辆都不到,根本无力支持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
但曼施坦因随后在哈尔科夫会战中,还是击败了苏联追兵,成功稳住了崩溃的东线战场,但从此以后德军都没有再进行装甲机动性作战了。后来的库尔斯克会战算不上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德军坦克兵驾驶身披重甲的坦克进攻苏军坚固的阵地,后来又和苏军如潮水般的T-34坦克肉搏,这严重违背了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作战理念,坦克部队不应该这样消耗自己。
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德军好一点的装甲师约有6个装甲连、2个突击炮连的兵力,配备51辆黑豹、52辆四号,突击炮营配备一定数量的突击炮,一个师仅有100多辆坦克了。德军新投入的两款坦克都是以防御为主的坦克,它们在设计时优先满足承载75毫米、88毫米火炮的需要,因此重量飙升到45吨和56吨,机动性大打折扣不适合古德里安早期进行的闪电战,即便在1943年之前大量生产也无济于事,这时候还是多生产四号坦克更合适一些。
但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以及之后,虎式、豹式坦克就非常适合德军的需要了,这两款坦克最大的问题就是耗油量惊人,尤其是虎式坦克在加满油后推进几十公里就要接受油料补给,而且对后勤维修单位的依赖非常严重,这样的装备只适合固守防线,阻挡苏联和盟军的推进绰绰有余,深入敌人防线的后方搞破坏纯粹是找死。比如电影《狂怒》中,一辆虎式坦克就干掉了4辆谢尔曼,这还是它单枪匹马的情况下,如果当时有1辆豹式坦克协同作战,负责打掩护的话,虎式坦克就能克服机动性不足、炮塔转动困难的问题,不会给谢尔曼从背后击毁它的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产量不足的问题。
《狂怒》皮特率领四辆谢尔曼战胜虎式,真正的战场上会是另一种结果吗?
电影里确实是为了效果而这样拍,事实上二战战场中根本不会出现这种低级失误1、虎式坦克作为德军中坚中的中坚,总共才制造了1350量,大部分配属给了五个重型坦克营(501-505重型坦克营),能够作为虎式坦克的车长无一不是经验丰富的坦克兵,每一辆虎式坦克的战损都要写详细的报告,可见德军对虎式的重视。2、虎式的前装甲达到100mm,装有75mm火炮谢尔曼对它的前装甲完全不够成威胁,对付虎式只能采取绕后,虎式坦克的车长肯定不会主动前冲,踩倒车拉开距离才是常用的策略。
电影《狂怒》的结尾里一辆谢尔曼坦克对阵一个步兵营,在现实中可能发生吗?
说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回忆一下电影里给出的一些条件,首先影片里狂怒坦克只是被炸断了履带,失去了机动性能。那么其他功能都齐全,比如炮塔转动能力,弹药储备也齐全,火炮机枪都可以正常工作,成员也都是满员状态;对于德军来说虽然是一个步兵营,但是影片中给的条件是一个轻装营,没有火炮没有迫击炮,唯一的重火力是装备的铁拳火箭筒,但是当时铁拳火箭筒的射程多数都是比较近,按型号射程大概分为30米、60米、100米、150米、250米这几种,但是后面两型则是在战争结束后才出现,没有正式上过战场。
主要使用的还是前面几型。如果影片中只有30米射程,那么德军想要对付这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就要非常靠近才行。理论上来讲实际上即使是有上述这些条件也不可能让一辆瘫痪的坦克能抵挡住一个营级规模的德军发起的正面进攻。超过300多人的营级单位,随便一个迂回都不是一辆坦克能挡得住的。正经来说在现实战场上,可能一旦开战,这辆坦克能不能坚持住15分钟都不好说。
说话上月正好有个机会观摩了一次排级规模的进攻战术,三辆战车分别携带3个12人战斗班充当进攻一方,虽然只有30几个人,但在进攻时拉开的正面战场距离就有数百米宽,如果再有房屋之类的隐蔽物在进攻路线上,对于少量的守军来说想要有效的抵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3个战斗班之间互相交叉掩护,很快就会突入到近战距离。
像电影中这样居然能把战事拖到夜间,实在是不可思议?而在现实中如果不是提前设定很多外挂式的条件,这种可能性真不大。不过影片中还给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这些德军可能都是临时征召的新兵,加上现实中战争末期西线战场上德军主力已经被打残,只剩下了一些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德军五、六流军队。这样的部队自然就没啥战斗力了,再配合上面给出的条件,也就出现了一辆坦克干一个营的壮举。
电影《狂怒》结尾,为什么那个纳粹兵用手电筒发现了躲在车底的诺曼,却默默的走掉了?
前不久才重新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正面战场的大规模兵团作战,而是选取了一个比较小的部队,这支小队深入敌后执行任务,比如营救、比如拦截等等。这场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纳粹即将战败投降的阶段,美军这支小队前去一个十字路口堵截一个纳粹部队,但是在此前的战斗中其他的坦克都被德军摧毁,只剩下一辆坦克,结果还被打坏了,抛锚在路中间,他们只有5个人,依靠坦克作为掩体,抵挡住了德国军队轮番的进攻。
到最后被德军包围,德军向坦克里扔了一枚手榴弹,诺曼从坦克下面的门爬到了地面,才得以保命。这个诺曼原来是打字员,从来未杀过人,后来在队长的压力下不得不开枪射击,从而当起一个机枪手。战争是残酷的,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狂怒》,战争令善良的人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拿起枪去杀人。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却给大家一个暖心的镜头,就是诺曼躲在坦克下面的坭坑里,被一个德国小兵拿手电筒发现了,在诺曼无助的求助眼神下,这个德国小兵就当作什么也没发现地走了。
这无疑是这部电影一个非常出彩的镜头,对于这个德国小兵为何不将诺曼打死或揭发,我们只能猜测其中的原因:1、这个德国小兵也很善良,不是自愿参军的,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卷入战争的。面对同样的年轻人,他无意伤害对方,于是决定放对方一码。他就像最初的诺曼一样,从来没有杀过人,也不敢杀人,对杀人充满了恐惧。2、这是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战败已经成为定局,这个时候多杀一两个美军对战争已经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所以这个德国小兵干脆放诺曼一码。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