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冲锋是一个以三国为背景的网页游戏,是一部养成游戏。斩敌军将领人头军功最大,其次就是夺敌方战旗军功位次。类似于QQ之前出版的七雄争霸网页游戏。而且为了防治军官抢功所以禁止军功割让首级。从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军功制度大同小异,而且计算方法越发复杂。
铁骑冲锋游戏怎么样?
铁骑冲锋是一个以三国为背景的网页游戏,是一部养成游戏。有特色系统,宝石系统,官职封地,庆典系统,通商系统,世界剿匪等玩法。类似于QQ之前出版的七雄争霸网页游戏。可以建立联盟,一起升级和培养英雄。还可以一起出战。我曾经玩过,七个友盟一起宣战世界第一的联盟,同时到达战场。把对手给灭了。然后我的联盟就是第一的。
古代士兵怎么算功勋的?
从先秦时期开始开始,这个时候军功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按照斩首数额多少计算,所以我们京城可以从电视剧里面看到打了胜仗之后,一般都会说斩首几何。秦汉时期,汉承秦制,普通士卒都是靠斩首数,一首升一爵位,但是再升任到三级爵位的时候,商鞅规定,三级爵位出任屯长(50人),从这往后再想升官就必须要算集体的军功。
而且为了防治军官抢功所以禁止军功割让首级。到了千人将(1000人)以上的时候,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军队里面的中级军官了,他们如果还想再进一步就不与要有实打实的的功绩了,再野战中斩首,或者再攻城战中斩首。但是这有一个例外,那就还是“陷阵先登之士”,这种人说白了就是敢死队这样的存在,他们往往是出现在战争中的第一线,所以他们的阵亡率相当之高。
虽然风险很大,但是收获也很大,一般只要再一场攻城战中活下来的士卒就都能升官。而且这类陷阵之士战死以后,他们的子嗣可以接替他们的爵位,这也是为什么秦国有虎狼之师的称号。斩敌军将领人头军功最大,其次就是夺敌方战旗军功位次。从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军功制度大同小异,而且计算方法越发复杂。在秦朝时期,一直刷人头是到不了将军这个职位的,可是在宋朝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宋朝最著名的继位将军,如:狄青、岳飞等都是靠一路斩首人头称为的将军。
《庆余年》里的黑骑是几品高手?
《庆余年》里的黑骑,看上去很神秘的样子,来无踪去无影,一旦出现,不管你是几品高手,都立即老实了,那么,他们算是几品高手呢?其实,黑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武林高手,他们是一支制式化的特种部队。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黑骑这支神秘的制式化部队,是属于战阵型的,无论什么高手,在专业的制式化武装跟前,就都只有送菜的份。
首先,制式化部队在格杀时,是训练有素、进退有据的。不管你要飞上天还是要遁入地,他们都早已为你备好了料。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如果你要上天,他们的强弓硬弩早已经给你准备好了,如果你要遁入地,他们的刀手也会把你剁成肉酱。之所以人类要发明军队这个东西,就在于这种体制化的攻防团体,能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战斗效力。
所以不管那些武侠剧里把高手们说的神乎其神,能够以一当百,但是真实情况是,即便是冷兵器时代,再高的高手遇上再烂的军队,都只有送菜的份。像黑骑这样接受过特种训练的专业精骑兵部队,杀伤力和威力就更大了。只要一看他们每次出场就知道了,抓捕司理理时,他们一出场就气势惊人,两路夹击,整齐划一。还没有接触就一顿齐射,解决掉了北齐冒充山贼的间谍们,然后司理理只好束手就擒。
收拾朱格时,也是四面包围,一顿齐射,原本占尽上风的朱格立即成了孤家寡人,只能任人宰割。所以,黑骑这样的武装,他不会给你摆弄招式,也不会专门搞个人英雄主义,显示自己的武功有多高,他一出手,就是直接肉身消灭,懒得跟你炫技啰嗦。虽然他们的个人武功可能没有进入品级,但是要杀起人来,比所谓的武林高手有效多了。。
古代决战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在古代战争中,敌我双方数十万人集中在一起打生打死,就算一方取得大胜死了几千人,那么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难道就必死无疑吗?在古罗马步兵方阵里,站在最前排的都是一些青壮年,接敌后要跟对方打上一阵子,再有后面的老兵穿插上去替补作战,所以基本可以理解为,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就是充当炮灰了,侥幸活下来的能打的,就变成老兵享受高级待遇。
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发明破甲箭的情况下,第一排士兵需要披着重甲,手持大盾上前应敌。所以一些普通弓箭对于鳞甲,环甲等防护性器具起不到多大作用,而这些战士手中的盾牌可以有效抵挡弓箭的射击。一般而言,这些人待遇比较好,站在第一排还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奖惩机制的激励下,这些战士作战是不怕死的。但是这种伤亡率是非常高,以致于到了后期基本以平民当做肉盾先去送死,以保留一些精锐的老兵。
在明清时期,这种现象很多,李自成张献忠为了保存自己的老兵,往往驱使老百姓打头阵。既然第一排死亡率高,那么站在后排就安全吗?古人虽然装备落后,但并不是连打击后排的手段没有,他们会组织大量弓箭手,使用骑兵冲锋,还有无坚不摧的大型投石机,或者使用浑身挂着鞭炮的火牛阵,土火箭等方式打击后排的士兵,所以认为站的后面的士兵是安全的,基本上是一种妄想,如果胆敢后退一步,那么等待你的还有督战队的刀子。
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对付骑兵不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吗?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棍子打骑兵”。影片里那位“苏格兰大英雄”,面对英格兰国王麾下那支武装到牙齿的“三百重骑兵”,果断祭出了“长棍子打骑兵”的战术。这群连盔甲都没有,穿得破衣烂衫的起义军,硬是抄起长棍子朝英国骑兵乱捅,竟把这“三百大军”杀得稀里哗啦,打出一场堪称战争电影史经典的“神作”。
如此“神作”,也让不少“业余军事爱好者”心生疑惑:既然一根长棍子,就把不可一世的骑兵揍趴下了。这古代传说中很厉害的骑兵,也没什么了不起嘛。其实,“长棍子揍骑兵”这事儿,从理论到实践,也确实是可行的。不过古代的正规军,用的都是升级版的“长棍子”——长枪。就以中国古代战争来说,秦始皇兵马俑里出土的长枪,最长就达到了六米。
诸葛亮北伐时,其军队的木柄枪长度在四米以上,竹柄枪长度在五米以上。此后的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长枪一直是军队里的标准装备。宋军里的“拐突枪”“抓枪”等长枪,长度都在两丈以上,还有了特制的“枪车”——都为对付骑兵。那有了长枪,是不是就能对付骑兵了?要是有这么简单,骑兵这个兵种,早就给淘汰了。首先,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骑兵绝不会像《勇敢的心》里那么傻。
骑兵之所以恐怖,首先就因为其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长枪方阵,稍微有脑子的骑兵部队,也绝不会进行自杀式冲锋。宋金战争史上的一则战例就可以佐证:当时有17名金军骑兵途径磁州,被2000宋军步兵围住。只见这17名金军骑兵果断分成三队:7名骑兵正面冲锋,另外10名骑兵分成两队,在左右边射箭边冲,一下就把2000宋军打垮。
如此场景,单看文字记载难以理解,但放在战场上,却是正常现象:十七名骑兵凭借高速度,发挥兵种优势进行进攻。手拿长枪等武器的步兵看似人多家伙硬,可既缺乏训练又没有速度优势,等于是站在原地白白挨打,当然被打到崩溃。如果把《勇敢的心》里那支“拿大木棍”的苏格兰起义军“搬运”到磁州,面对这十七名骑兵战术娴熟的金兵,相信就算有“主角光环”加持,一场惨案也是可以想……小规模的冲突尚且如此,放在大兵团作战里,胜败更不是“一根大木棍”的事儿。
南宋年间的“端平入洛”之战:装备精良且战斗力强大的南宋步兵军团,在洛河背水列阵,迎战蒙古骑兵。虽然宋军将士顽强拼杀,多次击退蒙古骑兵的冲锋,还缴获了大量蒙古军装备。可宋军已经断粮多日,不得不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冒险突围。结果蒙古骑兵抓住战机,趁宋军步兵突围时派骑兵尾随骑射,数万宋军撤回本土的,竟只有三百人。
其次,就算骑兵“讲讲武德”,如“手拿大长棍”的步兵期望的那样,只是面对面冲锋。大多数情况下,步兵手里的棍子再长,依然还是挡不住对手。中国古代骑兵的集团冲锋有多恐怖?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骑兵,重骑兵往往身披两当铠,马匹也披上铠甲,在正面排成横队冲锋,另有骑兵在侧翼夹击。“手拿长棍”的步兵,面对这样的剧烈冲击,基本顶不住。
而明末军事家熊廷弼,也描述了明代八旗骑兵冲锋时的景象:清军的先头骑兵,往往一人两马,穿着重甲向前冲击,就凭这简单战术,不知冲垮了多少明军军阵——对付这样的骑兵,哪里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儿”?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想要战胜有骑兵优势的对手,一要强调阵型,不同的兵种,必须要按照武器和战术特点形成配合。就以唐朝军队来说,以《太白阴经》记载,一支万人规模的唐军,除了要装备上万条长枪外,还要人手一张弓,配备大量的弩箭。
作战时弩手、枪手、刀手、骑兵形成配合,歼灭敌方骑兵的有生力量。第二,就是一支部队必须要有机动力,即使在缺少骑兵且装备大量长枪的宋代,想要打赢对周边辽、西夏、金等强敌的歼灭战,既要发挥弩手、步兵、弓手等多兵种优势,也同样需要骑兵在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比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辽战争里的雁门关之战,面对辽国十万铁骑的嚣张气焰,宋军主将杨业就利用雁门关地形部署,步兵据险死守,遏制辽军攻势,他亲率数百骑兵从背后夹击,结果一仗击垮辽军,打出“杨家将”的威名。
到了冷热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间,在面对敌方强大骑兵时,想要实现胜利,更要依靠多兵种严格的战术纪律。明代俞大猷就凭着战车、骑兵、步兵配合的战术,以三千兵力击败上万鞑靼骑兵。明代大英雄戚继光更制定了极度细致的作战:装备火炮、火枪、火箭、长枪的明军,在地方骑兵距己六十步时不许乱开火,而当敌人开始接近时,则按照“天鹅声”的号令依次进攻,当敌人被火器打击后,再派兵出击,一举击垮敌人。
凭着这类战术,戚继光一度打得鞑靼部落叩关求投降,曾经战火连天的蓟镇地区也获得了长期和平。而在清代中前期,清军以鸟枪、火炮、步骑兵轮番冲击的战术,也多次重创了准噶尔骑兵,捍卫了西北的和平。但是同样要说的是,再好的战术,再完美的战术纪律,根子上还要依靠日常苦练。一支纪律败坏的部队,不管有多么好的战术,也照样执行不起来。
比如拥有多种火器和优秀战术的明军,为什么明末时却被清军八旗反复吊打?说个萨尔浒战前的细节就知道:那些参战的明军,日常战术训练只是“袭其形似”,也就是摆摆样子。这种日常摆样子糊弄事的队伍,上了战场自然抓瞎。而到了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腐化已久的清军八旗,同样成了“摆样子”的典型。以清代名将乌兰泰的叹息说,当时清朝的驻防八旗,连刀矛弓箭都不怎么练,射箭十发中五就不错。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