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是世界学术的中心。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得主,成就惊人。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学即当时的柏林大学,他是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与此同时,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柏林大学也吸引了不少中国留学生,中央大学老校长罗家伦、美学家宗白华、物理学家王淦昌、气象学家吕炯、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兽医学家盛彤笙、历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韩儒林以及周恩来、温朋久、马君武、顾孟余、朱家骅、谷正纲、关吉玉、章伯钧、张君劢、俞大维和包尔汉等人曾在此就读。在20世纪20年代,柏林大学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中心,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黄金柏林1920年代」。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1921年获奖。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物理学家,1918年获奖。古斯塔夫·赫兹(1887-1975),物理学家,1925年获奖。马克斯·冯·劳厄(1879-1960),物理学家,1914年获奖。阿尔伯特·A·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美籍德国物理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较准确地测定了光速和发明分光仪于,1907年获奖。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法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工作。因创立电守恒定律、“李普曼干涉定律”等于1908年获奖。卡尔·F·布劳恩(Karl F. Braun)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深造。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研制阴极射线示波管于1909年获奖。马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1915年起任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瓦尔特·波西于1954年同获此奖。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物理学家,193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1852-1919),现代生物化学创始人,1902年。弗里茨·哈伯(1868-1934),化学家,1918年。奥托·哈恩(1879-1968),化学家,1944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荷兰化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提出碳原子理论、化学、力学法则和渗透压,1901年获奖。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化学家,曾在其叔父、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米尔·菲舍尔资助下进洪堡大学深造。因关于血液、胆汗的色素研究并研制人造血红素晶于1930年获奖。彼得·德拜(Peter J·W·Debye)美籍荷兰物理化学家,在开始任洪堡大学教授的同一年(1936年)荣获此项殊荣,原因是他提出了极性分子理论,确定了分子的偶极矩的测定方法以及对电子衍射、气体中的X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保罗·埃尔利希(1854-1915),细菌学家,免疫学家,1908年获奖。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德国医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于1889-1895年在该校工作。因研究抗毒素血清,尤其在运用血清治疗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病症方面的贡献于1901年获奖。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德国病菌学家,在任洪堡大学教授、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期间,因分离并确证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结核病菌、霍乱弧菌于1905年获奖。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生物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授(1914-1923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姆森(Theodor Mommsen)德国历史学家,曾在洪堡大学讲授古代史,1874-1875年任该校校长。因著《罗马史》于1902年获奖。格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德国作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因创作《织工们》、《沉钟》、《米哈依尔·克拉玛》等剧本于1912年获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德国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德国首相和外交部长,曾在洪堡大学攻读国民经济学。因推行德国与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的和解政策于1926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