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里被称作老头喝酒的植物,有什么作用?
田地里被称作老头喝酒的植物,其实是一味有名的中药——地黄。就是“六味地黄丸”的地黄,无论是鲜的、还是干燥的,都有多种功效。地黄花为啥叫做“老头喝酒”地黄花在农村有很多种叫法:老头喝酒、老奶奶喝酒、老鼠喝酒、酒壶花、喜酒棵等,为啥都大同小异的,与酒有关呢?其实这里只要针对的是地黄的花。地黄的花朵硕大,毛茸茸的,宛若一下小喇叭。
地黄的花蜜比较甜,很多农村孩子都喜欢吮吸它的花蜜。农村人幽默风趣,把那地黄的花比作“小酒杯”,里面的花蜜比作“美酒”,吸起来自得其乐。很多农村孩子过家家都喜欢用地黄花举杯呢。地黄的花还被叫做蜜蜜罐,这个名字更有趣儿些。不过真正用作中药的,其实是地黄的根。中药地黄——主要是根中药地黄,主要取其根。地黄的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靠它的根来繁殖。
地黄的根是肉质的,比较粗壮,一般秋季采挖药用效果最好。地黄的根有三种用法:鲜生地、生地和熟地。 鲜生地,就是新鲜采挖的地黄根,直接食用就行,主要作用是凉血、止血。生地,地黄根晾干之后,就是生地了。生地的药用价值和鲜生地相差不大,不过药性稍微温和了些。熟地:地黄的根,经过特殊的工艺蒸熟之后,就是熟地了,这个药用价值最丰富,补气益精、滋阴补血、降血压、抑制血栓、治疗月经不调、耳鸣、须发早白等等不一而足。
大家写了哪些原创的古体诗词可以晒一晒吗?
一剪梅:一帆疑是日边来,和风送爽,天高云谈。青黄相掩参差处,青是松柏,黄为山岩。小小风帆渐成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走近高处景独妙,芭蕉绿翠,樱桃红艳! 陆王坟:偏僻山峦陆王府,苍老松柏半庭院。朱门红透似人血,墓室堆满如山钱。九十年代初期曾在二月游过河南新乡陆王坟而写。 宋淇沅之墓:曾教乾隆在学堂,亦建宋家庄村墙。
《雪中悍刀行》中北凉30万铁骑能打下王仙芝的武帝城吗?
何用30万,1000大雪龙骑足以。又不是没有对比,重返地仙的李淳罡极限也就是一剑破甲2600。王仙芝3000撑死,再加上气血比李淳罡足在加1000,共4000。但这里的战力单位是青州兵。北凉铁骑甲天下,大雪龙骑甲北凉。1000大雪龙骑完胜4000青州兵马。当年天下一统后,徐晓马踏江湖,收天下秘籍于听潮阁,江湖没有高手吗?书中虽然有地仙,飞升,但终究是武侠世界,不是仙侠世界。
《雪中悍刀行》能否比肩金庸或者古龙众多小说中的某一本?
《雪中》是一部不错的小说,这本书如果与金庸古龙同时期出,绝对不在二人之下,甚至有过而无不及,只可惜生不逢时。在这个快餐节奏的网文时代《雪中悍刀行》这种慢热的小说能够有诸多人追捧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没有看过《雪中》就不要来诋毁他,不配与金庸古龙比肩。看过的人都能感觉到烽火笔下的侠,李淳罡,温华,剑九黄……每一个拿出来都是一部赛《笑傲》盖《射雕》的好故事,烽火笔下的权谋之成熟也足矣披靡《流星蝴蝶剑》,烽火戏诸侯这名作者无论文笔,还是生活阅历绝对精英级,很多书中细节如果不是集,智,信,仁,勇,严的全才,绝对描绘不出那样让人身临其境的庙堂权谋。
魏忠贤得势仅三年,是否足以对明朝政治造成足够恶劣的影响?
恰恰相反,魏忠贤当权以后不仅没有造成所谓“足够恶劣”的影响,而且明帝国的边疆形势和财政情况还有所好转。真正给帝国造成“足够恶劣影响”的,恰恰是自诩“清流”的、魏忠贤的对头——东林党人。客观地看,对于政治斗争而言,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忠”与“奸”,魏忠贤当权后,用残忍的手段整死了十几个东林党人,后来东林党反攻的时候,又同样杀了一批“阉党”。
两派政治力量展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双方下手都比较重。这里面的恩怨是非,如果单纯以东林党的记录来作为评判,恐怕难以明断。既然双方都打着为天下为国家的旗号,都指责对方“乱政”,那么最好的标准,还是应该看他们通过政治斗争打倒对手以后,是如何来施政的,以及施政的实际效果如何。通俗点说,就是“别看广告、看疗效”。
魏忠贤上台前,东林党丧师失地魏忠贤垮台后,东林党玩完明朝魏忠贤上台前,东林党也是当权三年,但造成的恶果,对比魏忠贤的三年严重得多 。至于后来魏忠贤完蛋后,东林党人作为“清流”更是一直当权,以至于清朝人修的《明史》无耻地称之为“众正盈朝”,那么这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后果就是,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长达276年的江山社稷以皇帝自尽的方式终结(比清朝267年还长),崇祯留下的遗言是:“文臣皆可杀”。
实事求是地讲,东林党就是一个腐败无耻的政治集团,其成员大多具有道学家一贯的伪善特征,嘴上说的冠冕堂皇,就象现在的某些“公知”一样,说的东西与写的东西非常能打动人,而背后根本不关心人民的死活,尽干一些无耻愚弄大众的交易。东林党在魏忠贤之前当权的三年,主要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把万历征收商税的税监给废除了;第二就是把辽东辽西丢了,丧师十万、失地千里。
他们出于党派私利,让熊廷弼英雄无用武之地,犯下了失地的死罪,然后官僚集团按程序判处他死刑,等待皇帝最后批准。可一转身,我们熟悉的一幕发生了,这个官僚集团又收受熊廷弼的巨额贿赂,为他保命。他们嘴上喊着要促进国家政治清明,喊得真是震天响,可真正掌权以后,既不反腐败,也不抑制土地兼并,更不打击商业垄断,天天热衷于排除异己拼命敛财、拼命给大商业资本减税,加征的军饷全部摊派到最穷苦的农民身上,除此以外,啥正事儿都不干。
他们在魏忠贤上台前集体把持中央权力三年多,干的正事还不如海瑞一个人在应天巡抚任上七个月干的多。这种愚弄大众同时又装着一身正气的政治集团,要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清正廉明之士,你相信吗!?魏忠贤严刑整肃东林贪腐集团降低田赋并禁止官僚垄断商业而魏忠贤当权以后,首先是以严刑峻法整肃东林贪腐集团,我们先不管这是不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但其结果就是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被送进了监狱或者被抄家;第二,就是在天启皇帝的示意下,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文官体系来指挥战争的系统,让中央绕过文人官僚有了制约地方军头的权力。
这直接导致了天启年间,明朝守住了九边一线,后金势力从未成功入关过。在内政方面,天启五年十月,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六君子”下狱死后三个月,天启皇帝就下诏(在魏忠贤建议下)提出了几条在现在看起来也非常理智的改革措施:第一条,是降低田赋负担:“天下田赋因比年东西未宁,军兴费重……小民困累极矣。
其免天下宿逋一年。以补纾目前新旧并征之苦……小民拖欠者尽行蠲免”;第二条,是降低人民养马的负担。因为马户需要寄养朝廷的军马,一旦马匹生病、死亡或者被认为变得瘦弱了,就会被要求赔偿,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诏书下令,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如果经过勘察,养马户“无作践情弊”的,“准免陪补”;第三条,就是增加商税来充当军费:“各路关津隘口,商货经由处所,曾经万历二十七年等年设立征榷者,近因新旧兵饷诎乏至极,暂议开复”。
这就把万历年间新增的商税而被东林党废除的部分重新恢复了;第四条,禁止地方官僚集团私自从商业活动中抽分。“有擅立牙行、私抽税钱、网利病民者,抚按官严行查革参奏重治”。所谓“擅立牙行、私抽税钱”是地方官僚比较喜欢干的事。他们一方面反对国家依法征税商税,另一方面垄断地方商业活动谋利。这里补充一句,有人说不该加重商税,但对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来说,不给商人加税就意味着给穷人和农民加税,面对后金的军事威胁,如果不能采用果断的雷霆手段,该收的税收不上来,让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吃不饱穿不暖,那就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做法。
魏忠贤倒台前内政和战争都有改观天启皇帝不是一个昏聩无能的皇帝事实上,天启皇帝去世的时候(也差不多就是魏忠贤倒台前),对后金战争的局面已经相比东林党人的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观。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虽然谈不上是什么胜利,但毕竟重要的城市是守住了,没有出现沈阳、辽阳和广宁那种奸细给敌人打开城门失守的情况。此外, 天启皇帝又命令魏忠贤把喜峰口等长城北部的关口整修一新,加以重兵防御。
蓟门、山海关的坚固防守配合毛文龙后方进攻的抗金战略基本成型。后金正面强攻无法取胜,后方又面临威胁,内部辽民逃亡叛乱不止,粮食紧缺,在战略上开始逐渐处于被动态势。除此以外,魏忠贤还用了两年的时间,花费了五百多万两银子,把万历二十五年被雷电击毁的三大殿修建完成了(至今的保和殿大部分就是那时修的)。而万历皇帝时期想要修,文官集团给出的预算一开口就是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吓得万历皇帝到死没敢开工。
《熹宗实录》中有记录的天启皇帝出席早朝,与大臣们讨论政务的次数就有一百九十多次,平均每个月两到三次。东林党执政时期,整肃东林党时期和魏忠贤完全掌权的时期,上朝的频率都差不多。崇祯皇帝对哥哥并不以为然死后谥号为明思宗含义深刻对文官集团腐败无耻的了解,天启皇帝知道,但是即将继位的信王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不知道。
作为藩王,按明帝国的祖训,朱由检是完全不能过问朝政的。兄弟之间感情挺好,逢年过节朱由检都要进宫向哥哥请安。但这种礼节性的联系,完全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沟通,让朱由检知道真实的宫廷内务和高层决策机制。这种情况下,东林党信息单向透明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到处宣传魏忠贤如何联合客氏迷惑皇帝、迫害忠良,在宫内杀死宠妃、迫使皇后堕胎,甚至图谋篡位等等,把魏忠贤描写成了心理变态、祸国殃民的“权阉”。
因此,到了天启皇帝弥留之际,握着朱由检的手嘱咐他魏忠贤如何可用的时候,朱由检虽然表面点头称是,内心却完全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哥哥已经被魏忠贤迷惑,晕了头、中了邪,竟然临死还要为魏忠贤这种极品太监说好话,真是昏庸到顶!最后,天启死后,崇祯觉得已经布置成熟了,将魏忠贤发往孝陵闲住。魏忠贤一走,东林党立刻发动大规模的弹劾,之前杨涟的“二十四罪”又被翻出来重新弹劾一次。
崇祯皇帝立即决定,派锦衣卫去将魏忠贤逮捕回京受审。在锦衣卫还没有到的时候,魏忠贤知道消息,在半路自缢身亡。这里并不是说太监集团就有多好,问题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失去了制约!东林党的反击是极为残忍的。魏忠贤虽然死了,仍被下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客氏先是被发往浣衣局洗衣服,没过多久又被下令用鞭子活活打死。
魏忠贤的亲信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都被处死,并暴尸街头,还抄了他们的家。那些与魏忠贤结盟的官员们被打成“阉党”,包括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崔呈秀在内的二十五人被处决,十一人被判处充军戍边,其余二百余人分别被判流放、徒刑、革职等处罚。东林党全面起复。在清朝人记录的历史中,朝廷再次出现了天启初年那种“众正盈朝”的局面:政治清明、人才济济,国家似乎大有希望……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东林党上台,除了人事变革以外,就是把魏忠贤在位期间的“恶政”统统加以废除,最重要的当然是减免盐课和商税,保障大盐商和其它即得利益集团的权利。
然后,对魏忠贤制造的各种打击贪腐的“ 冤案” 加以平反,黄山采木案中的吴养春一家,没收的财产六十多万两银子,从国库里拨出来全部退还给吴家,其他各种被贪污罪名整肃的东林党人的财产,也都一一翻案退还。这样一整,中央财政马上就非常缺钱了。东林党人提出了两个方略,第一是减少军费开支;第二是裁撤部分驿站。东林党的根据地东南地区的驿站很重要,当然不能随便裁,但是西北地区的驿站,实在是没什么用,所以就被大幅度裁撤了。
这两个方略很快就引发了两件堪称蝴蝶翅膀微微颤动的“小事”。第一件“小事”是军费被压缩以后,辽东军饷很快就不够了。崇祯元年的八月,宁远爆发兵变。当时宁远守军的粮饷已经拖欠了四个月,计五十三万多两银子。新上任的辽东巡抚毕自肃连续九次上疏,请求拨付买马款、买军械款、赏金、月饷,但户部没有下拨任何资金。士兵们冲进辽东巡抚衙门,将毕自肃、总兵朱梅等捆绑起来索要粮饷,衙门里面的敕书、旗牌、文卷、符验等,散碎狼藉,荡然无存。
毕自肃无力解决,上吊自杀。宁远兵变发生的时间,距离天启皇帝去世已经一年,距离魏忠贤自杀已经八个月。而粮饷的拖欠时间是四个月,其责任显然在崇祯皇帝和重新当权的东林党头上,怪不到魏忠贤头上。魏公公当政的时候军饷都是按时足量发放的,从来没有因为缺饷发生过兵变。第二件“小事”就是西北地区的驿站被裁撤以后,有个叫李自成的驿站工作人员失业了。
他走投无路,选择了造反。这两件事在当时还看不出来对明帝国有什么影响,但后来大家才知道它们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最后,来一个非常灰色的结尾:崇祯皇帝在人生的最后一天,曾经问过参与清算魏忠贤的大太监曹化淳对魏的评价,曹化淳说“若忠贤在,事必不如此”,崇祯听后默然。
崇祯死后,他的曾经的臣子们拥挤在新主子的门前,竟无人替他收殓,当然更无人提出修建陵墓和给与这位汉人王朝的末代皇帝谥号,但最后的胜利者清朝给了他陵墓和谥号。这就是至今仍在北京郊区的“思陵”。谥号为“思”,谥号里什么叫“思”呢?官方的注释是:“外内思索追悔前过”——是为“思”。图片据网络,侵删。参考资料:《明史》《熹宗实录》卷64《明会要·食货五》《熹宗实录》卷68。
郭德纲向京剧名家示好,暗示德云社无意抢风头,他为何要低头?
这些所谓的名家简直是害京剧,狗屁格局,谁还能常坏了,你以为是车,有报废期!你以为是你的二亩地,谁家都不能种?你以为你的能力能扛起振兴京剧的大旗?现在这个世道,有人出来热爱你谢天谢地还不够呢,竟然酸劲十足,他唱他的,你唱你的,谁的好人民自由选择,但有一点,可以不要让人民忘记这个文化,他的影响力自少还在,难道你觉得影响你快放在档案盒里的艺术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的艺术初心就是容不得别人开花吗?开得没你鲜艳吗?我们只要是一个振兴和繁荣的初心,就不应该责备!还要让人家低头,恰是郭德纲有这个格局!你还准备申请专利谁唱京剧起诉谁侵权赔偿吗?我们要像个受人尊重的艺术家,起码我们得有这个大局观!对于邀请发言,这就是一个百姓的看法!。
《红楼梦》薛蟠只不过说了句“金玉良缘,宝钗为何哭了整整一夜?
薛宝钗的父亲去世后,薛家很难维持原来的盛况,走向衰落基本已成定局,宝钗的亲哥哥薛蟠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而且还到处惹事生非的败家子,振兴薛家的重任只能落到宝钗身上,为了薛家,宝钗开始想通过选秀为薛家找到靠山,选秀失败后投奔贾府,其实用意很明显,想通过与贾家联姻,利用贾家的实力和名望重振薛家,来到贾府后,贾宝玉无疑成了她实施计划的关键性人物,之后,"金玉良缘"的故事逐渐展开,而宝钗的眼界很高,她心目中的夫君的标准必须帮她完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愿望,"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又怎会入得了她的眼睛,她根本看不上宝玉也不可能爱上宝玉,为了薛家,她只能无可奈何地实施"金玉良缘"计划,事实上,宝钗如果有接触北静王之类的皇亲贵族的机会,她会毫不犹豫地甩掉宝玉,可惜,老天却没有给她这个机会,选择宝玉对她来说已经有很多的委屈和无奈,薛蟠的话正说在了她的痛处。
为了薛家,宝钗违背意愿选择了宝玉,但这样的想法只能深深地藏在心底,宝钗作为一个大家闺秀表面上是绝对不能流露出对宝玉有丝毫想法的痕迹,否则有损于她贤惠淑女的形象,尤三姐虽有着稀世之美貌,但由于对柳湘莲主动表达爱意而遭到质疑被退婚而含羞自杀的悲剧,宝钗必定有所耳闻,聪明绝顶的宝钗当然不会犯尤三姐的错误。所以宝钗打宝玉主意的事必须是深藏在心底的秘密,是不允许任何人捅破的。
宝玉遭到贾政的毒打,宝钗看望宝玉并送了医治伤痛的药丸,回来后宝钗母女就怀疑宝玉挨打是做事不靠谱的薛蟠从中挑拨惹的祸,薛蟠喝酒回来便加以审问,谁知道薛蟠大怒并扬言要杀了宝玉,宝钗母女阻拦并开导了一番,薛蟠还不解气便说:"好妹妹,你别跟我闹了,谁不知道你这金需找有玉的婚配,你就留了心,如今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处处护着他。
"这话正说中了宝钗隐藏在心中的一个秘密,因为如果宝钗没有打宝玉的动机,薛蟠无论怎样说,她可以不当一回事,更没有生气的心要,而宝钗之所以打宝玉的主意,完全是为了振兴薛家,尤其是为了她那不争气的哥哥薛蟠而所做的无可奈何的选择,为了薛家她用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作为赌注,作为自己的亲哥哥不仅不感激反而说穿了她隐藏在心底的秘密,这无疑给她已布满伤痕的心里撒上了一把盐,让她伤心不已。
总之,宝钗出生于商人家庭,商人重利的本性决定了宝钗决不会像黛玉那样痴情,她也不会对宝玉投入太多的感情,更看不上也不可能爱上宝玉,宝玉对宝钗来说可能只是振兴薛家实现她那"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个愿望的一颗棋子而已,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缺点让宝钗失望至极,"金玉良缘"对宝钗来说是痛苦而身不由己甚至是一万个不愿意的选择,又呆又傻的薛蟠却不知道内情公开说穿了让宝钗痛苦不已的"金玉良缘"的秘密,宝钗当然会痛苦万分,所以才哭了一整夜,说不定连轻生的念头都有了。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谢谢悟空之邀。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占据西南700多年,历经4个朝代,传承了29世不衰,明朝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24万,8路兵马,历经数月,最终才飞灰湮灭。杨家700多年基业尽毁。01打南诏国太原杨氏劳苦功高,杨端被唐僖宗封为播州侯,自此杨家成为一个世袭的家族政权。(1)唐朝末年,西南崛起了南诏国,屡次侵入播州,烧杀抢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诏国有心无力。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皇帝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复播州,收复播州者可永袭播州。时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杨端,向朝廷请缨出兵播州。杨端自筹军马粮草,帅领当地9家豪强子弟兵4000余人前往播州。杨端帅军大败南诏国,唐僖宗封他播州候,成为世袭的家族政权。(2)杨家经历了唐、五代、宋、元、明朝,一直是播州地区的世袭统治者。
元朝入中原的时候,杨家是宋朝抗元主力,元朝建立以后被招抚。经过几代朝廷的封赏,加上杨家自己的经营,“统辖了19个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至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明朝建立后,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继续世袭播州。02播州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狂妄自负,阴狠嗜杀,极不重承诺,树敌无数,杨氏基业尽毁。
杨应龙是杨氏政权第29代统治者,阴狠嗜杀。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1)杨氏祖上一起打天下的“五司七姓”(七姓指的是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家,五司指重安张氏,余庆毛氏,白泥杨氏,容山韩氏,瓮水犹氏),700多年来势力盘根错节。杨应龙掌权后,因其为人狡诈多疑,好杀人立威,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和杨氏分道扬镳。
(2)杨应龙早有不臣之心,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内用太监,俨然以皇帝自居。(3)这只是杨应龙作死的开始,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杀了原配,最终引发了朝廷灭播州的导火索。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听信小妾谗言,竟然把原配妻子杀死,就是一败家子。其原配妻子是张天师族女,“张天师家族的祖上是张道陵和张鲁,当过曹操的亲家,和孔孟家族一样是汉人中的千年名门”,其族女嫁给杨应龙是下嫁,杨应龙高攀了。
(4)一时间杨应龙家里家外仇人遍布,不仅只有天师府,几门亲家都成了仇敌。有野史说杨应龙喜爱的小妾本是族弟杨瑞龙的未婚妻田雌凤,具体如何无法考究,如果真有此事,杨应龙可以说把自己作成了播州最大的祸害了。03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传承了700多年的杨氏统治消亡。(1)杨应龙杀人立威,夺宋氏田庄,杀宋氏族人,宋氏也是杨氏祖上一同打天下的家族之一,逼得宋家上京告御状。
(2)“此后杨应龙又抢夺余庆长官司长官毛守爵家的土地,夺取播州长官司何氏的地产,把何家掌门人何恩逼得弃官而走”。(3)天师府也告御状,状告杨应龙预图谋反。当年与杨氏一起打天下的部属与之离心离德,不但跟着天师府告御状,还在播州之战中消极怠工。(4)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播州已经经营的既富又强。“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海龙屯对联杨应龙又建海龙屯,固若金汤,杨应龙有恃无恐。(5)初时明万历皇帝并没有真正想拿下杨应龙,还是想让播州政权承袭以往。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杨应龙反了。明朝没有防备,措手不及,此时明朝正在抗倭援朝,派出攻打播州的军队迟迟不能攻下,还吃了败仗。
万历皇帝大怒,第二年又派李化龙从8省调24万大军,分8路向海龙屯进发,在海龙脱惨烈鏖战144天,双方死伤4万多人,最终平定叛乱,杨应龙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播战役”。自唐朝以来历700多年,传承29世之久的播州杨氏政权,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04结束语。任何豪强家族的崛起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营,但再厉害的家族也会出现某代败家子。
杨氏的行为一直以来非常低调,不管是真心向朝廷,还是神离貌合,杨氏都能做到与朝廷相辅相成。可惜到了杨应龙掌权时不仅跋扈嗜杀,周边汉人州府和苗人土司都深受其害,祖宗经营的人脉让他断绝干净。不安分的行为任何朝廷都不会相融,最终只会走向灭亡。“平播战役”虽然明朝胜利了,但明朝倾尽国力,庞大的消耗使得明朝国力空虚,从此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历史上白手起家,夺得皇帝宝座用时最短的帝王是谁?有何惊人特质?
历史上,又是白手起家,又用时最短当上皇帝的人是谁呢?符合这个标准的恐怕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是汉高祖刘邦。刘邦确实用三年时间灭秦,四年灭楚,仅用七年时间就被历史的洪流裹挟上了皇位,但是刘邦算不上白手起家。刘邦虽平民出生,但是他不用去给地主放牛,更没有穷到连埋葬亲人的墓地都没有,当然更不用拿着和尚的行头去要饭。
相反,刘邦整日游手好闲,生活滋润,朋友一大堆,女人一大把,最后还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官差。虽然不如芝麻大,但比没有强,而且还能有结交上层社会人物的便利机会。因此,当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紧跟着振臂一呼,他的丰沛集团水到渠成。而朱元璋从小就是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边放牛还经常挨揍,唯一的乐趣就是小伙伴儿们让他伴演一个皇帝玩。
即便如此,朱元璋的心里感觉很知足、很欣慰。因为每当他坐在石头堆上,望着脚下三拜九叩的小伙伴们,总能找到一股君临天下、飘飘欲仙的感觉。朱元璋十六岁那年(1644年),家乡发生了瘟疫,没几天父母、大哥相继被夺走了性命。然而,人间惨剧还不止于此,朱元璋一无钱买棺椁,二无钱买墓地,眼睁睁看着逝去的亲人无法入土为安而一脸茫然。
后来,朱元璋好不容易得到了邻居刘继祖的施舍,用一些破旧衣服将亲人的尸体裹起来,然后买了一块狭地草草安葬。亲人离世,朱元璋走投无路,为了能够活下去,只要去黄觉寺当了和尚。战乱年代的寺庙早已没有了香火缭绕、信男善女匍匐叩拜的盛况,取而代之的是门可罗雀的惨景,原来人间的悲剧就连佛祖也不能置身事外。没过多久,寺庙彻底的荒了,既然佛不渡我,只好自渡,于是人敲着木鱼托着瓦钵,开始了他沿街乞讨的生涯。
然而,元末时期,天灾人祸,流民四起,朱元璋所到之处满目荒凉,赤地千里,到处是衣衫褴褛、易子而食的苦难百姓。尽管如此,腐败的元朝统治阶级还在变本加厉的盘剥、压榨百姓。最终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百姓,举起了反元大旗。就在此时,朱元璋也萌生了一充当救世主的想法,尽管目前他还一无所有,但是他相信这一天不久就能到来。
25岁那年,朱元璋饱尝了一圈人间疾苦,再次回到寺庙修整,继续下一圈的修行之旅,还是寻找人生机会呢?正在朱元璋踌躇不决的时候,儿时的伙伴汤和送来了一封信,原来他已经投靠了一支由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并且干的有声有色,还被升任军中千户。朱元璋喜出望外,这正是自己施展抱负的好机会,于是兴冲冲前往投奔郭子兴。朱元璋吃苦耐劳,踏实勤奋,郭子兴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器重的同时还将义女马大脚嫁给朱元璋,好让他一心一意的为自己效力。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得到了岳父的衣钵家资,后来又收编了别一支由小明王韩林儿领导的义军,由此声势不断壮大。1356年,朱元璋率军北上消灭张士诚,攻占集庆,后改名应天府,为日后建都于此做好准备。随后,朱元璋挥师南下,决战鄱阳湖,一举消灭陈友谅大军。1367年,朱元璋命大将常遇春、徐达与苟延残喘的元朝展开最终较量,残元势力一路北逃遁入漠北草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从1353年参加义军,到1368年建立明朝,历时共16年,由于朱元璋一贫如洗的出身,所以他也荣为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并且用最短时间问鼎天下的皇帝。那么,朱元璋有何惊有特质?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15%的天赋和运气,以及85%的后天努力,朱元璋当然也不例外。
没有一个人能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朱元璋在打仗的时候,总是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即便后来成为义军首领,他还是亲临战场,坐阵指挥。因此,朱元璋的特质就是不畏艰险,抓住时机,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心无旁骛地迈向梦想。朱元璋从小就没有读过书,一出生就得了一个朱重八的名字,但是朱重八后来给自己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朱元璋,字国瑞。
自喻诛灭元朝的玉器,为国家带去祥瑞。另外,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无一例外都彰显了朱元璋文武兼修的气魄。而朱元璋还亲笔撰写文书,拟定律法典章,就连赐予功臣的免死铁券,都由朱元璋亲自操刀执笔。总之,朱元璋是历朝历代,勤政、勤奋好学为数不多的帝王之一,在他身上迸发出的是一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可贵精神。
为什么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后人每年拜祖是到湖北的襄阳,而不是河南的南阳呢?有何依据?
河南方主要依据诸葛亮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认定南阳可笑至极,无知至极(早详细论述过,可查询到的)。 国家于1996.5.28早定论(网上有)并由中央广播台公布(我亲耳听到的,自此关注此事)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了(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20里处)。南阳失利方黔驴技穷近20余年都不服、胡闹—— 胡说什么古、今造假(改史)之类、贿赂之类,这样说的可信依据呢? 这些倒很让人唏嘘、鄙视!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服不服以上定论也得服的。
诸葛亮后代(浙江、广西据说都有分布)最近于2018年9月9日去(此前也多次去过)襄阳隆中纪拜祖先,但绝不去南阳卧龙岗伪躬耕地也是有力的证明,诸葛的后代人(主要在以上2省部分地方)比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傻吗? 我可不是豫、鄂人,也不是那方水军、枪手,我只宣传事实(包括详细论述)达到平息争论。。个人估计河南省外的人大都认可这20多年前的定论的,要河南人也认可还要几十年的。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