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娶妻当得阴丽华?
仕宦当得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两千年前刘秀的人生梦想已成千古绝唱,阴丽华亦被众多男人视为理想中贤妻良母最佳选择。那为什么说娶妻当的阴丽华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一、阴丽华天生丽质却为爱执着,危难时甘愿以身涉险不离不弃。刘秀本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可是随着汉朝推恩令的执行,到其父一辈已成没落贵族。
后又遇王莽篡汉,刘秀成了地道的农家子。刘秀性格温和勤于耕田,这个世人眼中的农村娃,却倾慕当地新野第一美女阴丽华。说起阴家本是春秋名相管仲后裔,后以经商发家,阴家资产雄厚富甲一方。阴丽华身为阴家之女,其才貌双绝是许多高官大贾争相求娶之凰。刘秀虽有宗室贵族血统,可家势已经败落,与阴家无法匹配。谁成想世人眼中并不登对的两人,却因缘相遇时碰出爱的火花。
刘秀被丽华温柔迷醉,更坚定了娶丽华之心。丽华被刘秀英俊儒雅打动,并未嫌弃其家贫。爱也许是催人奋进最好的动力。娶妻当得阴丽华成了刘秀执念,他一反安于田园的闲散,开始想为挚爱谋求一份功名。当时正逢王莽新政失败,各地群雄并起,刘秀亦随长兄刘縯举起义旗。刘秀兄弟举事之初势弱,他们只得投在更始帝刘玄麾下。刘玄忌讳刘縯才能,借机将其杀死以绝后患。
当时刘秀刚刚取得昆阳大捷,突然得知大哥被害心中悲痛欲绝,可他懂得还无力与刘玄抗衡,只有隐忍再隐忍。他回到长安见到刘玄,不提昆阳大捷之功,不提刘縯之死,宴会饮酒一切如常。甚至他为消除刘玄疑忌,在大哥丧期出人意料的向丽华提亲。那时的刘秀前途未卜随时有性命之忧,寻常女子谁敢拿自己婚姻开玩笑?可是丽华甘冒政治风险毅然嫁给刘秀。
洞房花烛夜,刘秀积累多日压抑在心间欲哭不能的愤懑情绪。在丽华软语温存间瞬间缓解,再坚强的男人亦需温柔港湾停泊歇息。小夫妻只耳鬓厮磨了三个月,刘玄就派刘秀赴河北招抚各方势力,这亦是刘秀脱离刘玄的良好契机。刘秀前往河北,丽华暂回娘家居住,谁知一别就是三年,再见面又是另一番人生。丽华懂得真正的爱不是好时的花前月下,而是危难时两人十指相扣不离不弃。
丽华在刘秀绝境时不惜以身涉险,为挚爱拂去心霾,难道这不是值得男人铭记一生的深情款款吗?二、阴丽华深明国家之义,弃私心顾大局婉拒后位。刘秀孤身前往河北,就在其刚刚凭个人魅力打开局面时,突然冒出王朗自称汉成帝之子,妄想与各豪强结盟举事,并四处通缉刘秀。刘秀顿陷四面楚歌境地,无奈之下他只得娶真定王刘杨外甥女郭圣通为妻,以达到与手握重兵的刘杨联盟目的。
这次联姻确实为刘秀带来了转机,他很快平定了王朗之乱,并接收了多路兵马,由此积累了自立为帝的资本。刘秀四处征战,郭圣通一直随其左右,并生下了他们的长子刘疆。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后,马上派人把阴丽华接到身边。丽华随兄而居消息闭塞,等她得知刘秀讯息时,竟是夫君已成皇帝,其身边还多一个女人与儿子。丽华与刘秀再见,哪个女人能忍受挚爱与她人分享?丽华心间悲苦自知。
可她深知刘秀所处环境的无奈,只要他安好她甘愿接受眼前一切。刘秀面对两个女人陷入两难抉择,无奈只得采取拖字计,将两人并肩封为贵人。可这绝非长久之计,一年后他想弥补对丽华亏欠,立挚爱为皇后。可是丽华思虑再三,以自己无资格任皇后为由婉拒刘秀深情。首先丽华自觉虽出身豪富之家,但其家族并无政治背景与出身王府的郭圣通无法比肩。
当时刘秀并未统一全国,他仍处于强敌环伺的困境,丽华懂得只有郭圣通家族能给刘秀强有力的支撑。其次丽华当时还未生子,郭圣通已生有儿子。丽华知道继承人就是将士们最为看重之处,更何况刘秀称帝前,亦是郭圣通伴刘秀驰骋疆场。如果郭圣通当皇后,可以更好的助刘秀号召将士万众一心。丽华视刘秀的安好与事业重于自己生命,她明白真正的爱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她甘愿为挚爱付出一切,名分轻于鸿毛,只要两人依旧心意相通足矣。刘秀在丽华劝说下,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其子刘疆为太子。而丽华这位原配夫人屈尊为贵人,如此为爱付出的女人,难道不值得男人念念不忘吗?三、阴丽华天性纯良宽容,具母仪之美。爱情不争不抢并不意味着得不到,丽华的深明大义与谦让,更赢得了刘秀的爱意情浓。
既使丽华怀孕,刘秀亦将其带在军中,同时丽华也接连为刘秀生了五子。郭圣通眼见刘秀越发宠爱丽华,妒心大发频频当面谩骂羞辱丽华。可是丽华不想刘秀为国劳心再为宫斗劳力,只得避而不战。郭圣通不顾形象对丽华人身攻击的泼妇形态,与丽华的温婉谦让形成鲜明对比,其自作彻底失宠。刘秀面对郭圣通胡搅蛮缠,一气之下一纸诏书废掉郭圣通,继立阴丽华为后,其一纸诏书将自己对丽华的爱昭告天下。
随后刘疆自请辞去太子之位,丽华之子刘庄被立为太子。丽华明了刘秀对自己的爱,封后并未令她恃宠而骄,而是更加恭谨谦和。她放弃前怨丝毫未对郭圣通落井下石,而是安排她以中山王后身份随子居于封地,同时她亦叮嘱儿子善待废太子刘疆,她亦视郭氏其他子女如己出。她妥善处理使废后事件平稳过渡,未发生流血宫斗。因为她不想让刘秀落下忘恩之名,亦不想刘秀为郭氏母子生活担心陷入后宫纷扰。
丽华处事进退有度,想刘秀之所想,做事总能做到刘秀心中。如此纯良宽容的女人,难道不值得男人敬重吗?四、阴丽华约束母家共佐汉室,教子有方树立榜样。阴丽华为刘秀育有五子一女,独得盛宠。可是观刘秀一朝无有外戚之乱,诸皇子兄友弟恭,堪称历朝历代奇闻。其实这一切源于丽华的睿智,她不但严格约束母家,使阴氏子弟不贪高官厚禄,却是刘秀得力左膀右臂。
而且她还时刻注意言传身教树立母亲榜样,孩子们在其教育下友善互助,甚至她为儿子刘庄选的皇后。亦如她一般简朴、宽容并严格约束外戚,俨然又一个阴皇后,这亦是母亲榜样的力量吧。说到这里,你不觉得阴丽华无论作为妻子,还是作为母亲都堪称完美吗?她对爱的执着付出,她深明大义的纯良宽容,她约束母家相夫教子的睿智,当的起雅容宽仁,有母仪之美的赞誉,当的起娶妻当得阴丽华之说。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反王只在中国版图反叛,不去其他国家去建国?
这个问题有些逻辑错误,所谓反叛,就是反抗自己的政府,如果跑到外国去建国,再反抗祖国的政府一般也不叫反叛,除非是在国内反叛然后逃到外国去的,这种例子比较少。而且不同时期中国的版图并不一致,怎么区分国内和国外?我们权且以今天的版图为准。按照今天的版图,历史上在“国外”建国的人也有好几位,名气比较大的有六位。
1、箕子。箕子是帝辛的叔父,帝辛就是商纣王,商朝在他手中灭亡,商亡后,箕子东渡到达今朝鲜半岛北部,并在当地土著的拥护下建立了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后来当周武王得知箕子远避东方,派人封箕子为朝鲜国君,极尽礼遇,显然是想拉拢箕子。箕子也不愿跟周朝交恶,就接受了任命,还曾到周朝国都朝见周武王。但朝鲜与周朝相隔实在太远,中间还有夷狄相隔,箕子朝鲜跟周朝的联系很弱,说是藩属,其实跟独立一样。
2、卫满。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争,夷狄或被同化或被驱逐,中原连成一片,原本位于华北的燕国也向辽东发展,逐渐跟箕子朝鲜接壤。燕国在秦统一战争中被消灭,但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重新分封了燕王,那就是他的老乡卢绾。不过随着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剿灭,卢绾也怕了,打算先下手为强,准备谋反,失败后逃往匈奴。树倒猢狲散,卢绾跑了,他的部将卫满也要跑,他没有跟老大一样往北,而是带着一千多人往东,进入箕子朝鲜境内,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
卫满并不满足为臣,他不断收拢汉朝流民,积蓄足够力量后,发兵攻占箕子朝鲜,驱逐箕子朝鲜末代君主箕准,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城,建立卫氏朝鲜。3、耶律大石。耶律大石是辽国宗室,辽国被金国灭亡后,他带着残兵西行至今天的新疆及中亚。耶律大石在西域积蓄力量,先是依附当地汗国,等到自己势力壮大后,开始进行战争吞并,最后建立起东至高昌,西抵里海的西辽,成为中亚的霸主。
西辽的疆域包括我国新疆的一部分和中亚的一部分,由于其都城八剌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姑且算他是国外建国。4、梁道明。梁道明是广东南海人,移居东南亚小国三佛齐(在今苏门答腊岛),因为威信高,成为当地华人首领。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攻灭三佛齐旧王朝,三佛齐混乱不以,为求自保,旅居三佛齐的华人拥戴梁道明为三佛齐王。
梁道明领兵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对抗满者伯夷,由于对应得法,满者伯夷无法攻进,其他地方的人闻讯,也纷纷前来投奔梁道明。这个小政权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后来梁道明接受明朝招安,回到了老家安享晚年,他的副手施进卿成为旧港华人首领。5、罗芳伯。罗芳伯是广东嘉应人(今梅州),乾隆年间因乡试不中,就和一百多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谋生。
罗芳伯开始以教书为生,不过后来他发现当地华人非常贫困,甚至有的找不到工作只能流落街头,罗芳伯便把他们组织起来,组建了一家采金公司。随着金子的开采,当地华人日渐富裕,但当地的治安极为混乱,土匪海盗猖獗,罗芳伯又组织同乡会,训练民兵,平定土匪海盗,威望极高。平定土匪后,罗芳伯的兵力多达数万,管辖人口达到数十万,当地苏丹也对其佩服不已,决定将位子让给他,但罗芳伯不愿做国王,就建立了一个公司,他任"大唐总长",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
6、郑信。郑信严格来说只是华裔,他并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其父郑镛是广东澄海人(今汕头澄海区),在雍正年间迁居暹罗(今泰国),娶暹罗女子为妻,生下了郑信。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长成后靠养父的关系进入政界,并步步高升,逐步掌握了足够的军权。1763年,缅甸军入侵暹罗,四年后成功攻陷暹罗都城,大城王朝灭亡。
清朝康熙将皇长子圈禁起来,以及后来雍正圈禁他几个兄弟,当时的圈禁条件怎么样?
康熙还算是比较仁慈的,被他圈禁的儿子们还算幸运,因为目的就是让他们清醒清醒,不要过于参与政治,保护的本质多过惩罚。胤礽被废后,总共圈禁了三次,最主要的圈禁状态是“房圈”。最先被圈禁的是太子胤礽,第一次因为是在热河突发事件(在《雍正王朝》里,也就是所谓的“八大山庄事件”),所以实际上是临时圈禁在帐篷里,实际上还是在康熙的视线范围内被圈禁的。
也是因为这次圈禁的过程中,胤礽私自联络了谋反的书信(在《雍正王朝》里,就变成了任伯安的书信了)被后来被第二次被废当作了主要证据。后来回宫胤礽正式第一次被废的时候,被圈禁在内务府上驷院旁,(也就是后来在《雍正王朝》里,王掞推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康熙发了一通邪火,说他喜欢马就把他圈到上驷院养马去,实际上这是发生第一次被废期间圈禁的地方)真正第二次被废以后,实际上圈禁胤礽的地方在咸安宫内。
因为不是太子了,所以不适合圈在东宫,但都还是属于内宫的,都是康熙看得见的地方。实际上还是属于典型的“房圈”,基本上原本的生活待遇啥的都是满足的,只是不允许出咸安宫,也不允许别人去探视。相当约束了其人身自由。皇长子胤禔被圈禁在自己的王府里,活动范围在自己王府范围内,所以应该属于“房圈”。因为胤禔本身有府邸,所以直接圈禁在自己的王府,生活待遇保持不变,只是不允许出府,在府内自由活动还是可以的。
胤禔本身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这样一来,反而也没什么追求和念想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吃喝睡觉,就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生孩子,圈禁了26年,生了29个孩子。应该说他是几个兄弟当中,犯的错最大,但是却又是活得最安逸的一个,而且只比雍正早死了一年。被康熙圈禁的还有胤祥,与胤礽和胤禔不同的是,胤祥是直接交给宗人府来负责圈禁的,应该是典型的“坐圈”,也就是坐牢。
所以很明显,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雍正王朝》里,说是胤祥被圈禁在理藩院,佟国维还特地把隆科多安排到那里去做牢头,来烧胤祥的冷灶。实际上这只是为了完整胤祥的蒙古背景的逻辑,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胤祥虽然只圈禁了一年(《雍正王朝》里是十年),但在圈禁期间却患上了鹤膝风,也就是骨结核。虽说这个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主要触发的主要原因和寒冷潮湿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胤祥的真实圈禁环境可想而知了。
(在《雍正王朝》里,兄弟三个是被关在一个地方不同牢房里的,皇长子胤禔喊冷,胤祥让把给自己的火炉给胤禔送去,自己受冻,因而落下病根。)被雍正圈禁的几个兄弟,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典型带有惩罚性的报复行为在。最早被圈禁的是胤禵,原因大家周知的。所以一开始惩罚比较狠,派他去守皇陵,直接就是“幽禁”。实际上就跟坐牢差不多,不允许探视,而且每天派人盯着他,还不跟他说话。
心理素质低一点的,至少是个抑郁症,疯掉的也是很正常。但是雍正4年之后,还是给改成了“圈禁”,也就意味着雍正对这个兄弟其实也是在逐步放宽惩罚的。不过胤禵本身心理素质也是非常过关的,他的心性算是磨平了,到了乾隆即位之后,不但恢复了自由,还逐步恢复了爵位,甚至晋升为了多罗郡王,后来活到了乾隆20年。其次是胤䄉主要是对新君不敬,被夺爵,抓回京师议罪,拘禁。
具体是由胤禩负责议罪的,所以基本上他虽然倒霉在前,但是结局却要好过胤禩和胤禟。他其实只是被拘禁,也就是说除了待遇被剥夺了之外,有人监视之外,每隔一段时间,向宗人府汇报下自己的动态外,没有什么大的折磨。所以乾隆即位后,恢复了自由,但他死的早了些,没有胤禵后来的待遇。胤禩的命运较惨,因为他被开除了宗籍,也就是说连宗人府里的奴才都可以拿他不当人了,因为专门建堵墙把他围起来,应该属于“墙圈”。
不但特地建了围墙把他圈起来,而且只留给他两个小太监,其他一概不允许探视见面。所以这个心理压力应该比实际受到的牢狱之灾更大,所以没圈禁多久就死掉了。后来乾隆在执政中期,说胤禩没有谋逆的证据,所以给平了反。胤禟的情况也差不多,也被革了黄带子,除了宗籍。关键是正式议了罪的,他甚至比胤禩更惨。因为他得上枷,押送到保定,交给了直隶总督李绂看管,所以胤禟的死因一直都是谜团。
这说明胤禟实际上比胤禩还要难对付。都说古代王法,刑不上大夫。一个出生并不低的皇子受这种罪,的确可以看出来雍正对他有多么痛恨。胤祉、弘晟父子俩命运多舛,儿子常年被拘禁,父亲绕过了很多大风大浪,结果栽在了胤祥的葬礼上,被幽禁而死。胤祉谨小慎微了一辈子,“九子夺嫡”的大风大浪都绕过去了。看守皇陵,雍正也愣是没找到把柄,又给放回来了。
就连向苏克济索要贿赂,都被加罪在自己儿子弘晟头上了,结果在胤祥的葬礼上因为没有悲伤之情(本来胤祉和胤祥关系就不好,小时候经常打架),愣是把胤祉一家子都幽禁到了景山永安亭,而弘晟从雍正2年因罪就一直被禁在宗人府。关键后来胤祉还被追封为亲王,作为世子的弘晟却没有被平反。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