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年轻的用户在Snapchat上也更为活跃。Snap未来会不断将商业化产生的收入投入到产品创新上。Snapchat一直被视为Facebook的挑战者,从用户量上来看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马化腾本来就是产品经理出身!腾讯的商业模式在哪?腾讯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筑在互动娱乐产品海量用户基础上的增值收费模式。
腾讯做的非常漂亮,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嗯,回答本行业话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腾讯是中国最为优质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之一,其在某些地方上的成功确实值得很多企业借鉴!腾讯的成功原因在哪里?腾讯最擅长的还是在于做产品。从最早的QQ到现在的微信,无不在精雕细琢用户的体验。两款产品的用户都超过了10个亿。之所以腾讯能占据中国互联网社交,是在于其产品的细节做的很好!当然了,这和创始人马化腾是离不开关系的。
因为马化腾本来就是产品经理出身!腾讯的商业模式在哪?腾讯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筑在互动娱乐产品海量用户基础上的增值收费模式。这个模式被腾讯在中国发扬光大。这算是腾讯的一个创新!说白了,就是腾讯推出了一些互联网社交产品,然后在虚拟业务身上赚钱。比如说QQ上面的红钻、绿钻以及黄钻等!由于腾讯的强势,这使得马化腾名利双收。
自2017年以来Facebook用户参与度已经下滑多少?
自Facebook2004年成立以来,就有一些权威人士一直预测其衰落。然而到目前为止,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似乎已经克服了导致Friendster和MySpace衰落的严重问题。不过Facebook的好运似乎无法永远持续下去,因为新研究表明,自2017年以来其用户参与度已经下降了26%。分析师Activate Inc的研究显示,美国人在该社交媒体花费的时间从2017年的每月14小时减少到2019年的每月9小时,用户选择在日常活动中增加其他较小的社交网络的使用,例如SnapChat或Instagram。
实际上,Activate发现美国人现在平均使用5.8个网络,到2023年可能会增加到10个。Facebook当然试图通过收购Instagram之类的公司来赶超这一趋势,但是数据显示这并不能弥补Facebook流量的减少。Activate CEO和联合创始人Michael Wolf表示,用户越来越受制于更小,更具针对性的社区,而Facebook似乎正在对增加对Facebook Groups的关注做出回应。
字节跳动发展迅猛,优势突出,未来是否能超越阿里?理由是什么?
头条超越阿里,目前来看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敢说得这么绝对?有以下几个原因。1、市值差距先对比一下两者的市值体量,2019年胡润民营企业百强榜上,字节跳动的市值是5300亿,排名第7,阿里巴巴是38100亿,排名第1,蚂蚁金服10000亿,排名第5,仅从市值上来说,阿里巴巴加蚂蚁金服市值接近5万亿,几乎是字节跳动的10倍。
这还不算阿里投资控股的一些资产,如果全部加起来,可能是字节跳动的二十倍之多。即便是堪称帝国的华为也只有12000亿,与阿里的差距也是遥不可及的。那有人可能说,市值这个东西太虚了,泡泡吹起来快得很,但是资本往往也是最聪明的,泡泡吹得了一时,吹不了一世,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这么久,其市值是经得起资本考验的。
2、阿里把握住了一个大时代,字节跳动把握住了一个小时代。阿里和马云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头条和张一鸣的成功也是如此,一个企业的天花板,常常不在于老板,而在于所选择的赛道本身。即使是2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人能够冲击阿里的电商帝国,而全球的电子商务市场,都有着阿里巴巴的身影,阿里巴巴赶上了大时代,而他的未来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可否认,字节跳动是一匹黑马,尤其是在传媒,短视频领域,它势如破竹,迅速崛起,但是也不难看到,它的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或者数个超级巨头对他围追堵截。当下的字节跳动已经非常优秀了,如果它要向阿里巴巴体量发起挑战,必须继续扩张自己的版图,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至少从目前的业务领域来看,字节跳动几乎没有机会与阿里巴巴比肩。
3、垄断优势在互联网领域,常有老二非死不可的说法,强者恒强效应十分明显。阿里巴巴和腾讯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帝国,正是垄断优势的结果,腾讯最开始通过在社交和即时通讯领域的垄断地位,建立了自己的帝国;阿里巴巴是通过淘宝电商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些年阿里巴巴和腾讯不停地通过买买买,巩固自己的城池,几乎不给排在后面的小弟任何翻身的机会。
坊间有一句玩笑话: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最后都是阿里和腾讯的。虽然只是玩笑,但确实能够反映出阿里和腾讯的霸主地位之牢靠。当然,字节跳动年少有为,没有人敢对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说他的未来是什么样,因为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是从目前客观的情况来看,字节跳动要挑战阿里巴巴的霸主地位,需要一个更大的时代来成就他,否则几乎不可能。
Snap公司即将上市、估值超当年Facebook,为何Snap估值这么高?
正如外界所预期的一样,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的母公司Snap Inc.正式向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递交了上市申请,公开了财报。Snap Inc.曾先后拒绝过Facebook 30亿美元和Google 4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2015年,阿里巴巴以2亿美元入股了Snap Inc.。根据相关媒体报道,Snap Inc.希望其IPO的估值达到250亿美元。
如此,相对于阿里巴巴投资时的估值已经至少翻了一倍。Snap Inc. 希望能够募集30亿美元,用于补充运营开支和收购。这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科技界最大的IPO项目。下面是这家明星公司在招股书中给我们讲的核心故事。Snap Inc.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Snap Inc. 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相机公司(camera company),即通过重新定义相机来改进人们生活和交流的方式。
因为Snap Inc.相信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创造的图像或者视频内容相比文字包含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我们所熟知的Snapchat是Snap Inc.旗下的旗舰产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阅后即焚。截止2016年底,平均一天有1.58亿人使用Snapchat,生产超过25亿短视频或照片(Snap Inc.将其成为snaps)。
目前,每个用户平均每天访问Snapchat超过18次。Snap Inc.最新定义相机的行动是发布了一款能够拍摄Snaps的太阳镜Spectacles,Spectacles可以和Snapchat无缝连接。我们通常将Snapchat定义为社交网络,其在招股书中却回避了这一定位。联想到Facebook在社交网络上的统治性地位,以及Twitter不尽如人意的表现,Snap想尽力凸显自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避免与Facebook的正面比较,当然更不希望上市之后成为另一个Twitter。
毕竟截止到2016年底,Facebook的日活达到了12.28亿,Snapchat仅相当于其12.8%。除了阅后即焚的典型特点,Snapchat的另一个差异化就是用户群更为年轻,以18~34岁为主。相比较而言,年轻的用户在Snapchat上也更为活跃。根据2016年第四季度的数字,25岁及以上的用户每天打开Snapchat 12次,平均使用时长为20分钟,而25岁以下用户平均每天打开20次以上,使用时长每天超过30分钟。
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Snap Inc.有1859名员工,相同期增长159%。未来,Snap Inc.的员工会继续增长,因为其目前正处在商业化的关键阶段。Snap未来的主要战略还是不断加强产品创新,改进照相平台,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提升用户体验,并通过广告获得营收。Snap未来会不断将商业化产生的收入投入到产品创新上。
日活达到1.58亿,但是能否继续高速增长存疑截止2016年底,Snapchat的日活(DAU)达到了1.58亿,同比增长47.7%。同期,Facebook的日活为12.28亿,同比增速为18.2%。Snapchat一直被视为Facebook的挑战者,但是从用户量上来看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Snapchat的同比增速维持在高位,但是从2016年最近四个季度的环比来看,增速不断下滑,最近一个季度甚至已经低于Facebook。
2017年,Snapchat的用户量能否继续高速增长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未来,Snapchat一方面要面临竞争对手的不断模仿,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于Facebook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Facebook收购的同类应用Instagram2016年底月活已经超过6亿,日活也超过了3亿。用户增长存疑,但商业化不断加速Snap Inc.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
2016年,Snap Inc.的营业收入达到了4.04亿美元,同比增长589.5%。2015年开始,Snapchat正式将商业化提上了日程,目前来看成效显著,货币化率不断提升。这点从单个用户贡献的收入也可以非常明显得看出。从Facebook的情况看,Snapchat的营业收入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2016年第四季度,Facebook单个日活用户贡献了7.2美元的收入,而Snap仅仅为1.1美元。即使用户量保持不变,如果能够达到Facebook的水平,Snap的营收也将突破40亿美元,为现在的10倍。从区域来看,北美是Snap的主要营收来源,不仅收入规模大,单用户收入贡献也最高。运营成本高昂,暂时还难以盈利由于Snap的商业化刚刚起步,目前其还处于巨亏状态。
2016年,Snap亏掉了5.14亿美元,2015年为3.72亿美元。从Snap的成本费用(扣除了相应的期权费用)与营收占比来看,其营业成本一项就超过了收入,这也使得其毛利率为负数。Snap营业成本中绝大部分为支付给第三方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费用,也就是支付给Google Cloud的带宽、存储等费用。未来,这一费用仍旧不低。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