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只有清朝当官的才会变僵尸,每个僵尸都穿着清朝官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朝代,相对来说,更熟悉亲近,很多故事更倾向于将清朝设定为背景。清朝的官僚制度,其实最被大家熟知的是九品官,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芝麻官。
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说一个典故,嘉庆皇帝查抄和珅府邸时,从其府中搜出了“大东珠六十余颗”,这让嘉庆帝龙颜大怒,下令将和珅赐死于狱中。这“大东珠”就和问题中的朝珠有关,和珅私藏东珠,为什么会成为他获罪的导火线呢?朝珠是清朝官服中特有的装饰,相传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传下来的规矩。公元七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控制着西藏的吐蕃王朝,和西藏本土的本教发生冲突,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佛教成为西藏的主流教派,称为“藏传佛教”,民间则称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时代,佛教先后出现了宁玛派、葛当派、萨迦派、格鲁派等派系,为了争取中原地区的支持,派出教众四处传教,而努尔哈赤还未崛起之时,就遇到格鲁派的传道。努尔哈赤十分信仰西藏喇嘛教,经常手持念珠,诵经念佛,地位崛起之后,其影响力更扩大到了全体满族男女,当时的满族服饰上,就已经有了念珠装饰。满清入关,顺治登基后,更把念珠这一习俗演变成为了官服装饰的朝珠,并延续至清朝灭亡,而格鲁派也颇受清王朝器重,为了更好地控制西藏地区,历代清朝统治者皆不余遗力地支持格鲁派,使其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
而朝珠的装饰佩戴也有十分的讲究,其数目和手拿念珠一样,都是108颗,取佛教中的百八烦恼之意,每27颗朝珠中需要额外配入一颗体积略大的大珠,称为“佛头”。佛头用料也很讲究,通常用玛瑙、翡翠制作,108颗朝珠就配入四个“佛头”,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而在主朝珠的左右两边,垂立着三串小朝珠,小朝珠串各十颗,名为“纪念”,象征着一月三十天,男女佩戴的位置不同,男为左二右一,女为左一右二。
官员佩戴朝珠,是有严格规定的,四个“佛头”,前三后一,一颗的位置要放在颈部后面,连接着一个塔状的装饰,名为“佛头塔”,塔下绑有丝绦,丝绦末端连接着一块玉片,称为“背云”。朝珠也不是人人都能佩戴的,除了皇帝、后妃、王公之外,大臣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上朝时可以佩戴,以及礼部、国子监、太常寺等官员,在进行大礼时才能佩戴,其他时间则不需佩戴。
最后说到“东珠”,这是产自东北的野生珍珠,产量极少,故十分珍贵,清朝入关后,下令东珠只能用于皇家专用,设置乌拉总管管理,严禁私采,收为国用,按《大清会典》的规定,朝珠所用材料,看官职地位高低佩戴,唯皇帝、皇后的朝珠是用东珠制成。普通的小东珠已经稀贵了,何况是皇帝、皇后朝珠的四个“佛头”大珠,和珅一人就藏了六十多颗大东珠,这不止是僭越违规,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
清朝的九品属什么级别?
从秦朝到清朝,除了国家政治制度体系外,官僚制度也发展得相当完善。清朝入关后,在明朝官僚制度上做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大体上还是沿用了明朝的体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九品十八级’的官僚体制。清朝的官僚制度,其实最被大家熟知的是九品官,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芝麻官。那么九品的芝麻官究竟手中掌握的权利有多大,若是详细说其实并不能感觉到他手中微弱的权利,那么我们把当时一品大官权利结合起来,与今天的官僚相对比,就明白了。
清朝的官员分为两大类,一文一武各司其事。而清朝为了区分官员的等级,因此在官员的衣服上缝制了不同的兽类。而一品文官的补服是仙鹤,一品武官则是麒麟,这两类补服上的动物是古人认知中除了龙凤之外最为尊贵的神兽,因此也对应了他的官职。但是对于九品官员的职位,当然是古人认知中最为低下的动物,文官为蓝雀武官则为海马。
古人的阶级制度是森严的,因此官职与服装也是严格契合。而同时隐藏在官职下面的,不只有权利的大小,更有薪水的高低。清朝中的正一品包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公——太师、太傅和太保,此外还有领侍卫内大臣、三殿三阁大学士、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大学士衔总督。当然,大多时候来说,正一品的三公,基本属于荣誉官职,没啥实权。
当然官职大,自然而然所受到的俸禄也多。正一品的官员年俸为180两,而禄米是180斛。这样的俸禄放在现在年薪差不多是八万左右,这样的俸禄在如今的二三线城市勉强还算个中等阶级。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收入,国家为了防止贪污腐败,特地还设置了养廉银,而一品大官的养廉银是按照总督的规格发放的,一年是一万六的白银。
所以一品大员的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如今的300万。而九品官员相比之下压根就不够看了,九品官员既有京官,如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也有地方官,如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是当时县官的从属官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副主任科员。九品官的工资更是让人捉襟见肘,九品官员的工资大约是33两1.14钱,而所受的禄米是33斛1.14斗。
由于清朝的养廉银只发放到七品也就是知县的官位上,所以从八品到九品是没有养廉银的。因此把九品官员的年薪折合成如今的金钱大约是1.8万元。一品大员的300万和九品官员不到两万元的薪水,一个是国务院级别的官职,而另一个只是知县的从属人员,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简直是云泥之别的差距!当然,九品官除了上面所说的正九品之外,还有从九品,京官和地方官都有。
如翰林院侍诏、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刑部司狱、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其实在清朝来说,九品官员根本不算是最微小的官员,因为九品官员起码还在清朝官僚制度的“九品十八级”中,而有些官员根本无法入了编制,比如说驿丞、典使和盐茶大使,这些都是未入流的官员,相当于现如今的班长或者是组长。
清朝的文武官员是怎么分的?
感谢邀请,我是猫叔,很荣幸为您作答。清朝的官职大部分是承袭了明朝,只是做了一些微调,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补子和顶戴上。首先说说文官。一品文官,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面镶嵌红宝石,衣服中间那块补子绣的是仙鹤;二品文官,朝冠顶饰宝石一块,上面衔镂空花珊瑚一个,头上宝石要比一品的小点,显示区别,衣服中间那块补子绣的是锦鸡;三品文官,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一块,上面镶嵌小蓝宝石,补子绣的是孔雀;四品文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镶嵌小青晶石一块,补子上绣的是云雀;五品文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跟四品区别在于镶嵌的那块石头不同,用的是水晶石,档次低一些,补子上绣的是白鹇;六品文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跟前面俩差不多,估计是蓝宝石比较廉价,不同的是,上面镶嵌的是砗磲;七品文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顶子上变成了素金顶,没有镶嵌式的装饰了,补子绣的是鸂鶒;八品文官,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补子上绣的是鹌鹑;九品文官,朝冠阳文镂金顶,没装饰,补子上绣的是练雀。
再说说武官。一品武官,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面镶嵌红宝石,补子上绣的是麒麟;二品武官,朝冠顶饰宝石一块,上面衔镂空花珊瑚一个,补子上绣的是狮子;三品武官,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一块,上面镶嵌小蓝宝石,补子上绣的是豹子;四品武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镶嵌小青晶石一块,补子上绣的是老虎,至于为什么老虎低于豹子,我也很费解;五品武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顶饰品镶嵌水晶石,补子是熊;六品武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顶饰镶嵌砗磲,补子是彪;七品武官,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块,素金顶,补子是犀牛;八品武官,与七品区别不大,只是犀牛大小有区别,周围环境做了一些调整;九品武官,朝冠阳文镂金顶,没装饰,补子上绣的是海马,看来,在他们眼里,海马战斗力不行。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职责有什么区别?
清代省一级的最高长官称为督抚,即是总督与巡抚的合称。清代内地设有十八个省份,基本上按省设立巡抚,十八个省有十五个巡抚,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另外三个省是直隶、四川、甘肃,他们不设巡抚,惯例以当地的总督兼任巡抚。至于总督,地位略高于巡抚,有的一省设一个,更多的是几省合设一个。
清代一共设有八个直省总督,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清代的总督和巡抚都有管理一地民政、军事、财政、刑名的职责,都属于“封疆大吏”,但是其职责各有侧重。其中总督更加侧重于军事事务,巡抚更加侧重于民政事务。他们各自所直辖的兵力也都不多,又有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意义,所以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总督例加右都御史衔,巡抚例加右副都御使衔,这个习惯是继承自明代,象征着他们有监察地方的权力,到清代已经成了固定加衔。另外清代还经常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为巡抚加兵部侍郎衔,以增加他们的品级。这种加衔在康熙朝开始,到了乾嘉两朝开始成为定例。在称为上,总督一般被尊称为“制军”、“制台”、“总制”、“部堂”,而巡抚则被尊称为“中丞”、“抚台”、“抚军”、“部院”、“抚院”、“抚宪”。
清朝县官除了县令外还有哪些官员?
清朝的一个县衙门,里面能称得上官员的人真的不多。想想也对,一个县令都被称为“七品芝麻官”,那还能有多少入流的官呢?一个县的主官,当然就是县令,他是这个县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的所有负责人,但是他的品级不高,只有七品。除了县令以外,还应该有他的政治副手——县丞(正八品),以及主簿(正九品)。但是,县丞和主簿却不常设,据《清史稿·职官三》载,全国1358县,仅设县丞345人,主簿55人。
其他有品级的官员,就只剩下管教育的两个职务——儒学教谕和训导了,分别为正八品和正九品。一个县里面,能被称为“官员”的,基本也就这么几个人。还有其他官员,比如管司法的典史,管邮传的驿丞,虽然也是官员,但不入流,没有品级。但是一个县,办事人员不应该也不可能就这么几个人,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偌大的县就靠这么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干完所有的活,那除非他们能分身。
清朝末代皇帝退位后,历史上那么多的地方官都去哪里了?
你好,我是笑猫,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博一采取了优待的政策,皇帝的尊号不变,也就是说别人见到他,还得叫他皇上,允许他们住在皇宫里每年从国家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博仪等人的生活费。后来张勋兵变,12岁的宣统复辟,很多的一老一少回到他的身边,可惜皇帝只做了12天就被段祺瑞等人赶下了台。之后住在皇宫的冯玉祥控制了北京,把博仪赶出了皇宫。
满清灭亡后,有的人仍不肯善罢甘休。郑孝胥怂恿溥仪前往东北投靠日军,溥仪也接受了他的意见,没想到投靠了之后,却成为傀儡。在溥仪靠日军的选择上,溥仪的师父是极力的反对,但是反对无效,一气之下回到了老家,在老家开办起教育。段祺瑞把溥仪赶出皇宫后,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一部分跟随溥仪工作了很多年,还有一部分回家做了财主,只有少部分年轻的中低级官员投入到了北洋或者革命党的阵营中。
清朝皇帝每天早上几点上朝?大臣们又是怎样的作息时间?
大清朝当官就别想睡懒觉,这可是在大清律法中有明文规定的,四更天起床,五更天之前务必要赶到金銮殿等候,要说三点多钟起床也不为过。这在现如今的我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儿,周末12点那是常态,平时加班熬夜,睡眠严重不足,为何古人的精气神又如此旺盛呢?其实看似比我们更衰的古人,远没有我们现如今忙碌,当然这是管理阶层的特殊福利。
皇帝的作息时间表一根据大清档案记载发现:古代的皇帝可并不好当,从5:00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就此触发启动按钮,从5:00~7:00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务必会完成起床洗漱,给太皇太后请安,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晨读!看来这和我们上学的那不刻苦劲儿也没什么两样吗?瞬间丧失了对我国中小学生打抱不平的念头。二上午7点开始用膳,一顿早餐要整整持续两个半小时,皇帝的早餐果然非同寻常,至于吃什么,那就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理解的存在了,用过膳之后就要上朝处理政务,一般是从9:30~11:00,就这一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间,比我们正常人可幸福多了。
三11:00~2:30.基本就算是皇帝的晚饭午休时间了,尽管皇帝晚上也吃饭,但那已经属于宵夜或者是晚点的范畴了,下午继续一个半小时的工作,但这工作性质也是偏娱乐兴趣的,看书学习亦或者是吟诗作赋,为了保证不单调,也避免凉了众多妃子们的心,皇帝下午还是要陪同各位夫人,看看戏,听听曲儿的,这是不是才是你最想做皇帝的真实想法呢?四从下午5点开始,皇帝的夜生活正式开启,喝点小酒,再用点小膳,顺便到佛堂里面做做佛事,提升一下思想觉悟也未尝不可。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就寝环节,具体选择怎么完成这一过程,当然也有严格的规矩制度,就是为了避免纵欲过度,从而耽误朝政,切记不要想入非非哦!当然这只是一个计划表,具体皇帝怎么执行,当然是看心情喽,皇帝如此,那么作为底下的王公公大臣,他们又有怎样的生活规划呢?相比较而言,就没有皇帝那样划分明确了,但是大致的时间还是能够确定,首先每天早上5点之前在金銮殿等候上朝,这也是亘古不变的铁律,但是皇帝也会体察民情,设置了一定的弹性空间,就现如今交通如此发达,早上迟到也时常有之。
好在当时没有堵车的习惯,但是靠一匹马嘚吧嘚吧上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点起床已是常态,话说大明朝有位官员就是因为上早朝,月黑风高直接掉河里淹死了,后来也会将上调时间更改到7点甚至8点,当然对于有些年迈的大臣,两三天来一次,皇帝也是不会说什么的。上完早朝.也就到了吃饭时间,当时并没有午饭这一说,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当然大臣们也就需要回去报道了,到各自的单位,处理自己该干的工作,下午4点下班,正常5点就可以回家休息了。
为什么中国僵尸都是清朝官服打扮?难道只有清朝当官的才会变僵尸?
并不是只有清朝当官的才会变僵尸,每个僵尸都穿着清朝官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朝代,相对来说,更熟悉亲近,很多故事更倾向于将清朝设定为背景。年代离我们近,也有话题,有话题就有流量,自然就吸引人前来观看。再者,僵尸总要有点区别,穿古装,不能和活人穿活人的一样吧,这样不详,穿哪个朝代,首选清朝啊。
第二,电影渲染的结果。现实中是没有僵尸的,之所以会出现僵尸的话题,还是僵尸电影引起的僵尸热。既然是拍电影,肯定要有种神秘感、年代感,穿官服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如果是皇帝(多数是秦始皇)那肯定是穿龙袍了。除非是特定的历史人物,不然穿哪朝官府不都一样吗。第三,腐烂程度。清朝离我们近,腐烂程度合乎情理,如果整出一个秦朝时期的僵尸人们感情上就难以相信。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