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隔离》是一款求生类恐怖射击游戏,无尽的恐怖和生命岌岌可危的死亡气息让玩家领会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惧。异形事件15年之后,艾伦-雷普莉(Ellen Ripley,电影《异形》的女主角)的女儿阿曼达(Amanda)肩负揭开母亲消失背后的真相使命,踏上了一个绝望的求生之战。 确认了《异形:隔离》背后的开发商就是Creative Assembly,世嘉发行。游戏包括在线多人模式,合作模式,在线排名和下载内容(有可能是DLC)。 玩家会扮演 阿曼达,不可当异形
异形:隔离全集高清完整版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GcbcMMIYTxtwaCT2KrDPw
在玩《异形隔离》时候,是否有很多精彩瞬间想截图下来和大家分享,但又发现自己手机的截图功能很繁琐不好操作,这里教大家一个很方便的截图方法,你看看游戏界面上是不是有一个“玩”字的图标,点击后会展开“截图”和“存档”的图标。 点击“截图”后会将你现在的游戏画面截图下来,此时你便可保存分享了。 异形隔离官方介绍:体验最可怕的恶梦,为求生存,你被迫打击可怕的太空生物。在游戏中你是一位绝望的佣兵,你必须克服太空船与燃烧的红色星球上种种挑战。折服于游戏中的光影,解锁最强大的武器。切记,你永远不知道黑暗中藏着什么…? 最激烈的太空生存游戏,已提供免费手机版游戏!? 探索丰富细微的游戏环境,从废弃的太空船到荒凉的星球? 可怕的环境:提防每个阴影,你永远不知道暗处埋伏着什么。? 在细致生动的画面与身历其境的关卡克服可…异形隔离版本:1.0.0发布:2013-02-28大小:25.73M分类:动作射击语言:英文适用:1.0下载:2708次开发商:Gameloft立即查看
科幻惊悚巨制《异形:契约》已于5月19号北美上映,即将于6月16号在中国内地上映。别看片方自行删减了6分钟,惊悚程度还是非常吓人的!豆瓣网评分:7.4,imdb评分:6.9异形前几部的故事模式基本一样:女英雄带领着一群人来冒险,在飞船上和异形怪兽做殊死搏斗,一会异形侵入人体把身体搅碎,一会直接将开膛破肚!所以有心脏病的人只能一辈子远离这个系列,实在会把人吓破够胆!
我们来看一下异形怪兽的模样。
头颅呈现含苞待放的花多的形状,四肢较长,优点就是可以直接跳在墙上再努力跳下将人们截杀,将人的脑袋砍下来,切成一片一片的,记得这一系列在北美上映的时候在电影院里吓坏很多人,几乎所有女人和少数男人含着泪走出了影厅······
不出意料,《异形:契约》可能会成为国家广电总局第二部手动分级的影片,而且这电影的尺度比被广电总局手动分级的第一部电影《金刚狼3:殊死一战》尺度还大。1-15以下的小孩子最好不要一个人去看。
第一:声音,异形出现有声音的,听声音然后再看雷达,雷达显示出现后,快速躲避。
第二:靠雷达,但也不要过于依赖雷达,因为不止异形出现在雷达中,人类和机器人都出现雷达中。
第三:看见异形后千万不要跑。你是跑不过异形的,要慢慢的走。蹲下走,也不要把雷达弄出来,因为你的敌人出现后,会有响声,会告诉你的敌人,然后快速躲避桌子底下或者箱子中。
第四:不要躲在玻璃、门口等。还有你的头顶上面也不要有通风口可以看见你的地方,否则,会死的很惨哦。一定要躲在没有这些地方的箱子或者桌子底下。
第五:如果你走的地方头顶上面有通风口的话,用手电或者是燃烧棒看一下有没有水漏下。如果有的话,千万不要走,里面有异形,不信的话,你可以用喷火器烧一下,看看有没有异形的叫声。如果你还没有喷火器的话,可以从这个通风口的旁边走,可以躲避一下。
第六:不管你距离门或者电梯多远,千万不要跑,要慢慢的走过去,否则,也是一样死的很惨。
下载下来玩啊~注意配置,游侠网去下载
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终于不负众望,在国内上映一周,票房与口碑冲破高点,赢得网上嗨声一片。
截止4日,票房已经突破7个亿!
《头号玩家》用特效和情怀成功给我们讲了一个成天宅在家,不读书,打游戏,最终完成华丽人生的的故事。
影片中,看见了许多经典电影的影子,如《钢铁巨人》、《哥斯拉》、《闪灵》、《鬼娃还魂》、《异形》、《超人》等,据统计,本篇先后致敬了36部影片。
大量游戏角色的客串,猎空、狂热者、吉姆·雷诺、春丽、隆,还有波动拳,街机的美好回忆太多了。
但这部电影同时留下了许多巨坑,蕴藏有更深的含义。
一、反派为什么是诺兰?
为夺取“绿洲”不择手,电影中的头号反派,诺兰,其原型不是大导演诺兰,而是游戏界的风云人物诺兰·布什内尔。
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游戏“PONG”,开发了世界上首个家用游戏机“雅达利”,这台游戏机曾风靡整个70年代。
本电影,也是为其缅怀和致敬。
二、整个电影为什么花大量桥段致敬《闪灵》?
《闪灵》是惊悚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不假,斯皮尔伯格是《闪灵》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好基友,也对。
但这部电影主要是通过《闪灵》的主角男作家,一遍一遍构思自己的作品,把自己代入凶手的角色,最终把自己逼疯了的故事,告诫各位不要过分沉迷于游戏,否则有可能变成闪灵中的男主,后果很严重。
这便是头号玩家要通过闪灵来告诉我们的意义。
三、后悔一生的合同,实际在影射斯皮尔伯格自己?
电影中那个让哈利迪一辈子后悔的合同,实际上说的就是斯皮尔伯格自己。
许多年前,斯皮尔伯格曾经负责游戏作品《荣誉勋章》,称霸了整个游戏市场,游戏成名后,斯皮尔伯格一纸合同把这个系列卖给了游戏公司EA,这是他最为后悔的一个决定,在EA把这个系列做烂后,《荣誉勋章》被彻底抛弃。
许多网友说这部电影的最大反派是腾讯,英雄所见略同。
白银会员、青铜会员、清水会员的会员体系,花钱买最强道具的各种收费业务,怎么都有我大腾讯的影子哈?
想起网上的最强语录,“小伙子,问问题之前,先想想自己冲了多少钱?”
当整个游戏娱乐产业被商业化的浪潮冲刷的连最后的一块遮羞布都丢失后,电影中的绿洲也许就是现今无数人心中的净土吧。
异形:隔离》是Creative Assembly开发SEGA发行的第一人称恐怖求生游戏。 《异形:隔离》改编自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的经典电影《异形》。在《异形:隔离》中,玩家将扮演主角Amanda Ripley,在外星怪物异形的恐怖和威胁中求生存。 《异形:隔离》2014年10月7日登陆PC、PS3、PS4、Xbox 360和Xbox One平台。 游戏剧情 《异形:隔离》的故事发生在《异形》事件后的第十五年,艾伦·雷普利的女儿阿曼达卷入了一场为生存而发生的绝望战斗,她身负着揭开自己母亲消失真相的任务。 作为阿曼达,你需要穿过一个越来越不稳定的世界,并且还要面对来自致命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5343332、无法预知的异形的各方势力。你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准备来与之对抗,你需要资源才能存活,开动脑筋及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你不仅需要完成你的任务,还要生存下去。 配置要求 最低配置 操作系统: Windows 7 (32bit) 处理器: 3.16Ghz Intel Core 2 Duo E8500 内存: 4GB 内存 硬盘: 35GB 显卡: 1GB DirectX? 11 (AMD Radeon HD 5550 or Nvidia GeForce GT 430) 网络:宽带网络连接 推荐配置 操作系统: Windows 7 (64bit) 处理器: AMD: Phenom II X4 955(4核), 3.2 GHz或INTEL: Core 2 Quad Q9650(4核), 3.0 Ghz 内存: 8GB 内存 硬盘: 35GB 显卡: 2GB DirectX? 11 (AMD GPU: AMD Radeon R9 200 Series or Nvidia gpu: GeForce GTX660) 网络:宽带网络连接 游戏评测 《异形:隔离》是一个完美的异形游戏,画面艺术设计和游戏声效都很出色,忠实再现了原版电影中的气氛和场景。不过,《异形:隔离》的娱乐性太差,15-20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中,玩家大多数时候都在查看生物探测器或是躲在壁橱里,即使这样我还是死了上百次,我甚至曾经丧失了通关的信心
在玩《异形隔离》时候,是否有很多精彩瞬间想截图下来和大家分享,但又发现自己手机的截图功能很繁琐不好操作,这里教大家一个很方便的截图方法,你看看游戏界面上是不是有一个“玩”字的图标,点击后会展开“截图”和“存档”的图标。 点击“截图”后会将你现在的游戏画面截图下来,此时你便可保存分享了。 异形隔离官方介绍:体验最可怕的恶梦,为求生存,你被迫打击可怕的太空生物。在游戏中你是一位绝望的佣兵,你必须克服太空船与燃烧的红色星球上种种挑战。折服于游戏中的光影,解锁最强大的武器。切记,你永远不知道黑暗中藏着什么… 最激烈的太空生存游戏,已提供免费手机版游戏! 探索丰富细微的游戏环境,从废弃的太空船到荒凉的星球 可怕的环境:提防每个阴影,你永远不知道暗处埋伏着什么。 在细致生动的画面与身历其境的关卡克服可…异形隔离版本:1.0.0发布:2013-02-28大小:25.73m分类:动作射击语言:英文适用:1.0下载:2708次开发商:gameloft立即查看 查看原帖>> 希望采纳
关注「秋叶 Excel」,回复【福利】有惊喜哟
图片和形状,如果你对它们有比较清晰的概念,一般会觉得在 PPT 中,它们是相对很独立的存在。
也就是说,我之前一直以为我在 PPT 中处理图片的时候,基本不会涉及图形相关的操作,同样在处理图形时,也不会把长相更多彩的图片掺和进来。
直到我看到了下面这些 PPT,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 PPT 里的异形图片是怎么做出来的?」。
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才意识到 PPT 中,图片和形状是可以操作时就产生物理化学反应的。
我正好用对于「如何在 PPT 中创作出异形图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阐述 PPT 中图片和形状相爱相杀的 3 种方式。
01
物理变化 1:用形状裁剪图片
◆ ◆ ◆
先来说说创作异形图片中最常规也是最好理解的办法,把图片裁剪为我们想要的形状。
使用【图片工具-格式】里的【裁剪】工具,在【裁剪为形状】中选择某个形状,作为图片新的轮廓形状,这样就把原本四四方方的图片裁剪成了异形。
比如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基本形状」里的六边形。咦,明明是个底边有两个直角的五边形,怎么用了六边形呢?
你看,只要把右侧的部分移到幻灯片画布之外不就行了吗?
那为什么说用形状裁剪图片是物理变化呢?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化学课上老师讲过,「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裁剪完的图片依然还是图片,性质没有变化,所以裁剪这个方法就可以称作「物理变化」。
02
物理变化 2——用图片填充形状
◆ ◆ ◆
如果说上一个办法是对着一张图片裁掉某些部分,保留的部分构成一个异形的话,那么下面这个办法就是把形状当成一个容器,用图片去填充它,并呈现出这个容器的轮廓。
? 首先复制要改变形状的图片,然后插入一个六边形。
? 选中六边形右键选择【设置形状格式】,选择「图片或纹理填充」,点击【剪切板】。图片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想要的形状上了。
? 但有的时候会出现填充的图片比例与形状不合适的情况,图片就会发生拉伸变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勾选上「将图片平铺为纹理」,之后调整一下「对齐方式」与「偏移量」就好了。
?
这个办法也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填充完图片的形状还是形状。
这两个办法,不论是用形状去裁剪图片还是用图片填充形状,都是其中的一方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另一方,虽然被影响的一方却始终保持着自己本身的性质,但也成了人们口中说的「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人的样子」。
但是最后一种办法,才让我看到这两方相互影响,终成眷属。
03
化学变化:形状与图片相交
◆ ◆ ◆
操作如下,直接把形状放置在图片上合适的位置,依次选中图片和形状(按住【Shift】键),执行【合并形状】-【相交】就可以很快完成图片的异形裁剪。
在这个过程中,一张图片和一个形状最后变成了一张图片,妥妥的「化学变化」啦~
Office 2013 开始,【绘图工具-格式】中的【合并形状】功能愈加地强大,不仅仅对形状+形状起作用,就连图片+形状也可以进行【合并形状】操作。
这个操作的好处在于,不用担心填充进去的图片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无需像第二种办法那样后期调节参数,合并形状之后就可以获得想要的图片效果了。
嘿嘿嘿,不知道用物理化学变化这个来自初中化学的概念,来阐述图片和形状在一起的三种方式,是不是更便于理解了呢?当然想要掌握得更熟练,还是要勤加练习呀~
最后,如果大家还知道更多关于他们相爱相杀的故事,也欢迎分享在留言区哟。
当然还有一个最最最最快的办法,那就是报名《工作型 PPT 应该这样做》,随课赠送 3000 多页的速查手册,各种版式形状的封面页、目录页、转场页、内容页、结束页一应俱全,只需要动手更换图片即可,还发愁这形状那形状怎么来嘛!
工作型 PPT
◆ ◆ ◆
年轻时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抓住风口和机会。《工作型 PPT 应该这样做》,全面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
包含学术风、党政风、商务风、科技风......不同风格页面的排版设计,哪里不会就换哪里!
?
七位一体,全面系统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
?
现在购买,3000 页 PPT 制作手册免费领(购买后记得从公众号右侧菜单进入,联系人工客服领取哟~)
◆ 好文推荐 ◆
猛戳【阅读原文】,下一个职场 PPT 达人就是你!
灵肉学博士
地铁上的咸猪手,马路上的“顶族”,遇到了,怎么办?
帮还是不帮, 这是个问题.
性骚扰滋生于冷漠的土壤里,我们都可能成为性骚扰事件的受害者,但更可能成为性骚扰事件的旁观者。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热线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有84%的女性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
陌生异性的身体触碰是中国公共场所中最常见的性骚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70%的被访者曾在公共场所被陌生的异性抚摸。
而你,真的想做那个推波助澜的人吗?
帮不帮? 那么问题来了,你突然看见咸猪手伸向一位陌生的姑娘,帮还是不帮?“还是帮了吧?”“还是不找事了吧?”“还是帮吧但是要怎么帮啊……”等你内心挣扎完所有的OS,地铁到站了,咸猪手逃之夭夭,留下一个愤怒又无助的姑娘和一个懵逼又悔恨的你。“就算我想帮,估计也帮不上多少吧”,你劝自己。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两则近期的新闻。第一则,来自丧病指数五颗星,震惊全国的北京公交割喉案:7月17日,北京通州582路公交车上,一名女乘客遭男子持刀刺伤。见义勇为者杨先生告诉记者,被捅女子在公交上称被男子猥亵,拍照要报警,男子辩解不成,遂持刀行凶,先是捂嘴抹脖,然后连刺三四刀。其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当女乘客指责男子行为不轨时,车上的另一位女乘客并没有当回事,反而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劝说着:都上班呢跟他较劲干什么? 另一则发生于8月1日的武汉。上午8时左右,一辆552路公交车从汉口到了徐东,一年轻男子掏出手机,偷拍旁边女乘客的胸部,其他乘客发现后及时提醒,该男子见形迹败露,往车门逃跑,女乘客将其死死抓住,在司机和好心乘客的帮助下,将男子控制并扭送警方,正能量指数五颗星。 看出区别了吧?不同态度的旁观者可能就改变了事件的走向。所以,当你在公共场合目睹了一起性骚扰时,你要知道,这件事和你是有关的。不要抱有“反正那么多人,我不帮也会有别人帮”的从众心理,正是这种想法才导致人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受害者孤立无援,罪犯更加嚣张。所以,如果你目睹了一起性骚扰,作为旁观者,应该怎么帮?
当你目睹整个案发过程
看见姑娘被摸,看见姑娘争吵,作为目睹事件全过程的你,此时一定要明白眼前刚刚发生的一幕叫做“性骚扰,要维权”。如果你选择挺身而出,那么你具备了以下几个功能:1.给受暴者支持 2.震慑施暴者 3.成为活生生的人证。一些施暴者之所以敢于下手,就是看中了一些独自出行的女性孤立无援的特点。他们会专挑看似不敢反抗的软柿子捏,并且就算她反抗了,也很可能出现“叫破了喉咙也没人帮你,更不会有人信你”的局面。所以,旁观者站出来给受暴者以支持本身就能威慑施暴者。你无须担心自己没有记录犯罪证据,好像无法指控施暴者。因为在性别暴力案件中,虽然人证的作用小于物证,但仍然有被采信的可能。因此,勇敢地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都说出来吧!
当你听见了争吵
你听见姑娘说,“你手放哪里了,你为什么摸我?”这是一种更常见的情况:你并没有目睹性骚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你听到一个姑娘在指责另一个人“非礼她”。这种情况的重点在于“我是否应该相信她”以及“我没看到发生了什么,那我是否有立场站出来”。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着对性的禁忌和由其延伸的“荡妇羞耻”,对于一名女性而言,敢于在公共场合做出与性有关的指控本身就是一件亟需勇气的事,因此从概率的角度上讲,女性诬告另一个人“非礼我”的可能性是极低的。所以如果当你看到一个女生用“性骚扰”指控另一个人,请相信她。那么如果“我没看到发生了什么,那我是否有立场站出来”呢?当然有。如上分析,这件事真实发生的概率已经达到99.99%以上,你站出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对受害者最大的心理支持和对施暴者的震慑。站出来之后可以做什么呢?你可以协助报警,先隔离两个人,避免进一步的肢体冲突;并在警察到来前稳定犯罪嫌疑人,不让其轻易逃脱。
当你目睹骚扰行为但姑娘沉默了
如果连你这个旁观者都看出了性骚扰的行为,而当事人却毫无反应,此时存在两种可能性:1.当事人特别怂,不敢反抗。不要奇怪,这是非常常见的。施暴者往往会找独身的女性下手,因为她当时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反抗,又难以判断周围的人是否会帮助她。受害者可能过于害怕,或困于对性的羞耻感不敢声张。2.这位涉世未深、神经大条的姑娘根本没发现自己被性骚扰了。这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早晚高峰人挤人的公共交通上,分辨究竟是车厢太挤还是自己碰到了“顶族”,对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的你可以采取一些非常微妙的方法施以援手。比如主动搭讪当事人,用身体隔离开她和施暴者,比如主动与对方换位子。如果没有勇气上前也没有关系,默默地把看到的一切用手机记录下来,是旁观者在干预性骚扰事件上可以发挥的重大作用(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帮了上班会迟到,怎么办?
许多公共场所的性骚扰都发生在拥挤的公共交通上,很可能恰好是上下班高峰期,于是旁观者们常常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上前干预要花时间,报警等警察来要花时间,可能还要跟警察去做笔录也要花时间。这么一折腾,可能一上午就没了,客户还在等着,文书还没写完,如何跟领导交代?此时,默默拍照拍视频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待到警方调查时呈上证据,深藏功与名。性骚扰事件中,总有些人会说“干脆息事宁人,也不是多大点事儿”,但从北京公交被刺案我们可以看出,息事宁人会给性骚扰维权留下多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拉偏架、理客中”要怎么办呢?如果亲爱的你口才甚好,你可以回怼过去“这特么要是发生在你女性亲戚身上你也算了呗?”不过,要注意的是,与其他路人争吵容易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给施暴者可乘之机。因此更建议大家不要理会那些“息事宁人”的声音,让它们消散在空气里吧。当施暴者反问“你多管什么闲事,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又该怎么处理?同样,无视。在事发当下,当事人双方一般都会处于恼羞成怒的状态,言语的针锋相对往往会使事态升级并授人以柄,对受害者和旁观者自身都不利。因此,建议不要理会施暴者的指责,如果需要交流,只要与受害者和警方交流即可。
To 帮 or not to 帮, 帮!!
/ 文内插图来自插画师Cecile Dormeau
(文 /灵肉学教授,
编辑/谈性说爱编辑部。本文首发于Master4Her,谈性说爱授权转载。
)
(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互动留言#
作为旁观者,
面对性骚扰。
你有什么建议呢?
快来给大家支支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观看
从技术层面解析口爱:男性版 身寸精却无Gao潮,这是为什么? 妹子请进|和小丁丁啪啪啪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谈性说爱一个既性感又科普的公众号微博 @谈性说爱LoveMatters中文网 lovematters.cn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谈性说爱中文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42章经”(ID:myfortytwo),作者:陈悦天;36氪经授权转载
我从 2015 年底开始就在写一个系列文章,叫“文化内容投资手札”,到现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了。我在日常的投资工作和投后管理中实践了很多我当时的观点,有些如我所料,有些不尽如人意。
作为一个投资人,阶段性复盘自己的思考是必须的,不然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知。我也愿意把我所有的思考过程和例子都分享出来,供大家讨论。
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在写经书,确实,我的野心可能大了些:我确实是想写一部传媒业创业和投资的“九阴真经”出来,其中最好涵盖世界观、方法论、练气打坐法门、既有内功心法也有外家招式。
而且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从传媒行业的创业投资实务中,抽象出更高层面的商业原理,能够适用于其他的商业领域。
只是秘籍写出来可能内容有点晦涩,不是大家都能看得懂,以前的系列是入门内容,现在进阶了,需要有点经历的人才能明白。
初看的朋友建议先把我 2 年多前写的系列文章读一遍,不然先看这篇可能会乱,没完全理解的话可能会“走火入魔”。
行业里的很多问题和讨论,我 2 年多前的文章大部分已经覆盖了,只是没人看或者没人看明白了,该说的早就说过了。比如好内容的标准,体系和生态的搭建,怎么样 Trans-media。大概只是没有人在 2 年多的过程中把公司做到这个高度,这些问题都还没碰到吧,哈哈。
没关系,这些东西,有缘人自然能看到,有缘人自然也能看懂。
写给中国文娱产业大潮中的有缘人。
2015 年和 2016 年我说对了什么,说错了什么?
这两年过去,果然,中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规模化的大爆发,而且还在持续爆发的过程中。
我当时对行业现状做了3个评判:
玩家还不够多
竞争还不够充分
工业化、标准化水平太低,不够规范
这两年过去,行业现状鲜有改变,除了玩家增加了不少,但是产业水平的提升仍然任重道远。
这一系列的写作会持续下去,但是摆脱掉启蒙的意义,希望真正能够为行业中的从业者、产业经营者、投资人等带来帮助,更好地帮助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壮大。
就像前面的所有文章里写的一样,虽然内容很多,但仍然有所保留,真知灼见,还望面谈。
我们主业是投资,副业是战略咨询,需要的朋友,请随时约我聊。
渠道要避免的问题与视频网站的战局迷思
我所期待的在内容生产端的更大的垄断形态并没有发生,但是有很多公司正在尝试着努力。
VC投资于垄断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我对于垄断是否是唯一可能成功的商业模型开始变得有疑问。现在看到所谓的内容端需要达成垄断形态才能向渠道端拓展的想法是错误的:只要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壁垒够高、现金流够好,就可以马上去建立公司的另外一种核心能力。
“得到”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腾讯就是另一个更大的例子,还是从一个内容门类开始向其他内容门类迁移的例子。
在内容产业链中,渠道和平台比较容易形成垄断,成为了投资方和创业者们首选的创业环节。
不过虽然渠道和平台更容易形成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两种形态的产品也非常容易管道化,消费者很容易不关心渠道品牌,而被渠道上传递的内容吸引到不同的地方去。渠道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是衰减的。
所以渠道的经营要持续强调差异化策略,或者持续强调效率。而差异化和效率,都取决于公司和产品本身的定位。“差异化”和“效率”是比较出来的产物,如果目标市场、受众、竞争者自己都定义不出来,差异化和效率自然无从谈起。
能够承载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内容的渠道会更有价值,比如:
传统的水电网络的价值肯定没有电话网络的价值大:因为电话网络上能够承载不止一样东西,而水电网络要么承载水、要么承载电
电话网络没有互联网的价值大:电话网络上面可能是一些简单的电话信号,编码解码出音频;但是互联网的网络上面能够承载各类的信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皆可
只能运送一种商品的物流体系肯定没有能运送多种商品的物流体系价值大。
而且渠道上传递的东西越单一,渠道越管道化,那么渠道上传递的具体东西就越有价值,越会逼着渠道方进行产业链向上整合。
不进行产业链向上整合的话,渠道就只有扩规模一条路(你不扩规模别人在扩规模,你不扩规模会被挤死掉)。但是单单扩规模又对于提高效率和毛利水平没有帮助。渠道方在这个时候是被倒逼着向上走。
网络视频产业链的竞争,经过了两年,已经真正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随着乐视的脱节(完全是自己作死,公司不可惜,但是网站甚是可惜),上游视频网站剩下了3家:爱奇艺、腾讯视频、优土。所以也印证了我两年前关于下游渠道博弈格局会持续下去的判断。
这两年的态势,就是谁能抢到头部而且持续的抢到头部就跑赢其他两家。目前我感觉爱奇艺暂时领先。
不过有趣的是,腾讯视频和优土都各靠一家重要的战略集团,爱奇艺反而是相对独立于外部,需要外部融资。
所以腾讯和优土都还在不断尝试烧钱的策略,希望在长内容头部内容领域能够挤压爱奇艺的空间。
最终这种策略是否能成功不清楚,因为其实这是一个博弈过程,最后爱奇艺有没有外部资方支持,可能是个非常微妙的过程。
从现在情况看起来,爱奇艺应该没问题,一方面登陆了美股市场。另一方面开年之后所对标的视频网站 Netflix 市值突破1300亿美元。爱奇艺资本市场的估值还是远远低估,空间很大。
但是回过头来看视频网站这种渠道形态,整个行业陷入了只要愿意持续投入,谁也干不死谁的状态。是个死局。
我认为现在常年的版权成本高企、死不赚钱的状态,本质上还是全行业经营策略的方向性错误,三家硬生生带着行业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渠道需要避免的最大问题——管道化。渠道越管道化、越是只提供“传递”功能,那在这个渠道上传递的“内容”就会越有价值。
所以我仍然长期看好中国的视频内容生产商——头部的剧集和综艺制作公司。
也许视频网站的朋友会说我站着不腰疼:我们不买头部版权,难道还有别的办法竞争吗?
有的。现在三大视频网站除了有钱采买头部版权之外,并没有其他除资本之外的壁垒。
但大家其实明明可以通过有明显垂直人群属性的内容来建立用户壁垒的,也可以通过有明显场景属性的内容来建立商业模式的。用户壁垒+商业模式。
在我看来,B 站通过动画和 UGC 内容建立的用户壁垒,比三大视频网站高多了。
B 站韬光养晦,现在又建立了游戏这块现金流业务,已经可以慢慢养活自己,而且效率奇高。
我们来看看B站通过垂直内容建立的高转化率:
视频网站我们知道都是靠内容来拉新和留存用户的。所以我们就用他们的内容采买成本除以日活来评价效率。
B站 2017 年日活 2800 万左右,内容成本采买 2.6 亿,大概 10元/DAU 维持成本。但是收入呢?24.68 亿,每个 DAU 贡献90人民币。
爱奇艺 2017 年日活 1.26 亿,内容成本 126 亿元,大概 100元/DAU 维持成本。2017 年收入 173 亿,每个 DAU 贡献 150 元。
意思是,爱奇艺每个日活用户贡献是 B 站 1.5 倍,但是通过内容单个 DAU 的获取成本却是 10 倍!
2017 年,三大视频网站最应该做的,其实是把 B 站给买了。但是现在人家上市了,估计也没兴趣卖了。
曾经,几大卫视相互竞争,定过明确的频道定位,江苏卫视说亲情家庭,湖南卫视说年轻娱乐,浙江卫视也好歹说了个“中国蓝”,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向。
不说哪个是最正确的(虽然大家都看出来了什么内容最有价值),但是没有明确定位、用户和内容属性的卫视都差不多挂了。
内容产业的本质,不是内容本身的价值,果然是内容背后的人群价值。
CP 方的竞争策略——把内容越做越“难”
在短内容快迭代领域,由于内容生产的壁垒较低,容易产生同质化内容,所以渠道环节会在产业链竞争中占优势。
在长内容慢迭代领域,由于内容生产的壁垒高,头部内容概率低,所以产业链中,稀缺的生产资料和高效的生产流程会占优势。
意思是,快手、抖音、西瓜视频、人人视频、Bilibili 这些短视频网站长期看来会过得好;优土、腾讯视频、爱奇艺所在的长视频领域,头部内容生产公司和渠道方的博弈也会持续下去。
内容生产公司(CP)在内容比较“难做”的领域会有优势。
今天中国直播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和内容生产相关的壁垒问题。内容层面创新太少,内容做起来太“简单”。人人都会做,人人都能做,导致了内容同质化。实际上直播内容明明可以做复杂,如果直播内容不断创新形式(比如 1 人到 2 人到多人),不断创新场景(比如不在室内,吃饭、户外、论坛),这样内容端的优势就可以不断确立起来。
就算直播行业里 CP 不这么做,平台也可以自己做复杂内容来确立竞争壁垒,偏就一个都没往这个方向去。
直播行业的竞争还停留在当年门户网站博客时代抓头部创作者的阶段,生态完全没建立起来。
总体来说,要持续地做更多越来越难的事,还要同时越来越巧地去做这些事。
难度和效率这两点看似是冲突的。但就是因为这种冲突,如果能够在一家公司里调和的话,就是很厉害的公司。两者都具备,就是公司体系的壁垒。
所有形态的媒介终将集合
多种媒介形态的协同传播是扩大渠道增加在某个具体内容上用户总消费时长常见方法。
就消费难易度来说,视频最容易被消费、门槛最低,也是现存的覆盖面最广泛的媒介。
视频所展示的世界和我们睁眼第一天看世界的就是相同的。而直播是现实生活最生动的克隆。
图片是对视频生活的抽象化反映,理解起来会有一点难度。比如有一些人是看不懂漫画的。
而文字其实是最早存在,但是消费门槛最高的媒介。
想象文字的阅读过程:首先我们得识字,知道一系列图形符号和他们的组合所代表的意义;然后通过句子,我们要在大脑中映射出感觉和意向,有一些要图像化处理后才能理解。
再思考文字的写作过程:我们要知道这些感觉和意义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落到纸面。
所以文字的消费过程是个压缩和解压的过程。这个行为相比于其他的内容消费形式,门槛是比较高的。这也是文盲那么多的原因...
声音比文字更容易消费,因为毕竟没有这么多复杂的千奇百怪的图形,只有有限个声音。汉字将近有10万个(当然常用的大概3500个左右吧)
在媒介平台的经营策略上,有人谈媒介升级,我更愿意谈媒介联合。
每种媒介并没有优劣高低等级之分,顶多就是信息的总量和密度不同。视频媒介的信息总量和密度最高,图片次之,然后是文字。
而每种媒介所适应的场景和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有些需要高注意力、长时间;有些需要伴随;有些需要碎片时间浏览,都不太一样;图片和影像是关乎视觉的,是冲动的,情绪化的,注重感觉的;文字是逻辑的,有前后钩稽关系的。
短视频网站 2017 年迅速冒出了几家:快手、抖音、西瓜视频、Bilibili。
在这里有两个预判:
短视频网站一定会涉足长视频业务,个人觉得是早晚的事。
直播网站一定会切入短视频业务,进而发展出长视频业务。斗鱼实际上已经把直播中的精彩内容沉淀到v.douyu.com上面了。
所有的媒体最终都将融合为一体,不光视频本身的长和短、实时还是异步,在视频、文字、音频门类之间都会在某个产品上共存。
这两年快看的崛起速度让我瞠目结舌,其实喜马拉雅得到也是。他们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是多种媒介的结合体,当然要在他们自己的门类做到绝对领先之后。
电影和游戏市场的倒三角结构是不可类比的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不断说中国电影市场和移动游戏市场一样都是倒三角结构,即渠道是瓶颈,最垄断的环节;发行次之;CP 最分散。所以这两个产业的渠道,即院线和应用商店最有价值。
但我后来发现其实这么说是不对的,这两种倒三角结构是不一样的。
电影产业的倒三角结构是因为影院是固定的。电影是一种场地型的消费,你必须要去影院看电影。一个影院占据一个固定的真实地方,覆盖周边地理位置上的一个人群,这群人只能到这个影院看电影最方便。
但是游戏玩家却可以在任何地方下载游戏和消费游戏。
所以在游戏产业,应用商店的壁垒是比院线在电影产业的壁垒低的,虽然应用商店和院线都是各自产业链里的渠道。
用这个理论来看今天的视频网站,今天大家只能在视频网站看到内容,这点肯定也会改变。
可以说,所有电子内容的消费都有可能摆脱渠道,今天视频网站有效率,明天可能就没效率。
全网全渠道发行能够改变这一点,可以让所有 CP 摆脱视频网站的限制。所以以前三大视频网站最怕的是快播。
每种渠道从长远时间看起来都会基础设施化,而这个基础设施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能持续收到钱,可能从它们诞生第一天开始就决定了。
新·好内容的评价标准
这一段,细化一些那篇《好内容的评价标准》中曾经提到的理念和评价标准:
做内容的过程就是持续用的新的元素/感觉关联去进攻旧的元素/感觉关联的过程。
对于内容的理解可以上升为对于所有其他客观事物作用于主观感觉上的理解,都是抽象的元素关联至感觉,然后反射弧被持续加强和缩短的过程。
所以第一点要做的是 感觉 抽象/映射至元素/符号,第二点的是持续建立/加强 关联。
内容对人产生作用的过程和巴普洛夫训狗是一样的。
而评判好内容的方法,就是
有没有提供新感觉
感觉 和 元素 的关联强不强
元素本身的符号化程度
比如 17 年国庆的时候我终于看了异形,异形就是有明显的符号化元素的片子:太空封闭场景恐惧,异形本身的形象和各种湿嗒嗒的粘液感,女性为主角的故事,以及故事本身前低后高、前缓后急的结构。
Macross 也是同理,太空、战斗机、未知的生物体种族、歌曲是沟通的桥梁、两女一男的三角关系(你喜欢我我喜欢她)。这些都是持续出现在系列故事中出现的元素。
这两个都是好内容的代表。
内容上“形”和“意”的结合评价标准也没有问题,但是可以多加两个维度:起伏和疏密。
起伏和疏密是内容感觉层面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标尺,可以想象成一个示波器的波形图。
感受和价值的起伏要和故事本身的速度结合起来才会有对比出来的感觉。
故事、角色和世界观是好内容的三个层级。但这三者都离不开内容内涵的价值观(是内容DNA),创作者必定是有某一种想法和感觉需要传递:我不能空谈感觉,我只能以故事、角色和世界观让受众来感受到。所以凡是内容,皆强调代入感,或曰沉浸感。
连续的故事塑造角色
多个角色、设定之上搭建世界
最好的内容有足够深的讨论空间,伴随着角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从而在受众中产生探讨和争论,这样才能形成交流氛围,更进一步形成社群。
回顾历史上最好的故事,皆有这些特性。
我所说的内涵、精神内核、价值观都是同一个东西。(你看,汉语汉字发展了这么久,我要表达我对同一个概念感觉,得用多个词、逻辑和例子才能有效地传递出去。)
宗教是最强大的文化产品,我刚才提到的所有特性,大家想想是不是宗教体系里面都有?
宗教是产品化后的传统文化:符号化,体系化(逻辑链条),反馈系统,参与感和实践感,仪式。
付出与行动能和结果产生某种行为和关联,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人们自己幻想后归因的。
文化产品最强大的力量,是改变人的想法,我以前的比喻就是盗梦空间 Inception 里的 idea 作为种子在人脑中生根发芽成长。所有人的哲学逻辑追根溯源都会有一个最底层的想法。比如孙正义如果不是看了坂本龙马的话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孙正义了。
不过要强调的是,评判好内容对于判断内容生产公司的好坏是不够的,好的内容生产公司除了能够完成一次性的高质量要求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稳定和持续。就像王者荣耀里的射手,光高攻击高暴击是没用的,持续生存+输出才是王道。
再谈渠道
内容生产者——宣传发行方——终端渠道。
这是我心中对于所有内容产业的三段模型。
但是这个三段模型也带来了我最多的困惑,整个 2017 年,我在和自己脑中的概念搏斗。
如果分出了内容生产商、发行商和渠道这三类内容市场参与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标准化一定是对的吗?垄断是不是一定是好的?
我自己得出了一些答案,写在下面,但是我更需要大家的印证。
渠道的定义
在聊渠道之前,先要给渠道这种商业形态一个明确的定义:渠道到底是什么?渠道影响的是什么?
渠道的价值在于降低消费者挑选的成本和提供服务产品内容的投放:
集中展示有利于快速找到需要的东西,原理可以理解为超市对于商品的成列;推荐和搜索也能够降低挑选的成本。因为挑选的行为是一种信息流动和决策行为,你首先得知道那里有这个东西,才能决定买不买,看都没看到,不会有人产生购买的想法。
另外一个价值就是服务、产品、内容的投放了,这个是渠道不会消失的功能。
曾经渠道也是收钱的地方,但是现在有了电子支付,金流走了另外一条路,所以渠道往往都不收钱了。
渠道的存在往往是因为用户难以触达,不管是因为目标人群太过垂直、用户比较少还是商品流困难的原因,难以触达的目标人群会导致产业链中分出一块专门做“用户触达”的事情。所以如果大的基础设施足够完善,用户就算遍布各地也很容易做用户触达,垂直渠道的价值会越变越低。
渠道影响消费者发现一个可消费品(包括商品、内容、服务),使用一个可消费品,对一个可消费品进行付费的成本(其中也包含转化率,代表着可能性)。
就像我以前写的一样,渠道和平台这样的商业模型之所以大量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趋之若鹜,是因为它较容易形成“垄断”。
“垄断”按照结果来定义的话就是在某个产业链环节的市场份额比其他产业链环节中的企业市场份额高。比如在中国电影市场,如果包含电影出品方、电影制作方、电影宣传发行方、院线、票务端软件这么几方的话。在猫眼把微影合并之前,产业链上最大的垄断方应该是院线端的万达院线,因为它在院线端的市占率在20%以上;但是在猫眼微影合并之后,整条产业链上最垄断的应该是猫眼电影,因为在票务端的份额猫眼达到了50%以上,超越了任何其他环节。
产业链中为何某些环节更容易比其他环节产生集中?
渠道就非常容易产生集中,但是为什么呢?
我的结论是渠道做的事情往往比较标准,因为这些标准化的操作导致规模可以迅速变大,变大的速度超过产业链的其他不那么容易标准化的环节。在一条产业链中,有的环节更容易操作,能够迅速做大规模,这样就更容易横向整合产生集中。
所以标准化就是某个具体产业链环节比其他环节更容易产生集中的原因。
标准化的好与坏
但是“标准化带来某环节集中”这个答案仍是不完善的。
标准化是一个商业上的普遍现象,发生在所有行业。比如,过去的7年,从移动互联网发端开始,整个中国创投圈子就经历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标准化。
但是标准化不光带来产业链集中、带来垄断可能性这个好处,会有些严重的副作用,结果不一定都是好的,这是我去年发现的一个反常识。
某个产业链环节标准化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是这个环节的门槛降低,具体 knowhow 的复制和传播。
拿刚才提到的创投圈子举例子,原来非常高门槛的搜索、访谈、谈判、行业研究、估值、条款、尽职调查、投后管理等一系列的操作,因为有人公布了每条条款的意思、放弃了一些原来“必须有”的工作流程、把案源放在了网上,整个行业的竞争门槛都变低了。
也许一开始,某个先发者标准化本环节的手法有其效率优势,可能是技术、流程、工具等。但是所有的 knowhow 都有其时间窗口,早晚有一天会传播至本环节的所有其他玩家。
标准化玩家是可以迅速将自己的市场做大,这是这种打法的好处。但是如果一味标准化却不想其他问题,最终带来的是整个产业链环节效率提高,本环节行业门槛的整体降低,所有产业链玩家同质化竞争。
标准化其实是“降维打击”,是“七伤拳”,先伤己再伤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以产业链具体环节产生集中的原因还应该再加一条:
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产业链环节内部的协同效应随着规模的变大而变大,形成了正反馈。
这个正反馈效应比产业链其他环节更大。即,不光是横向整合速度快(V),还同时横向整合的加速度也快(a)。
所以一旦某个产业链环节开始标准化,领先公司就要开始想在其他方面建立壁垒,而不是光靠规模:
比如可以思考是否能凭借着先发优势先建立垄断?避免被同行拖入持久战(当今中国的三大视频网站之争是太好的反例)
比如可以思考能否建立有效的单边或者双边网络效应?(保证根据地的稳固,节点不流失)
比如可以思考能否迅速占领消费者认知建立品牌提高转化率最后用效率耗死对手?(保证根据地的稳固)
如果本环节的标准化已经开始传播,那么提门槛比扩规模重要!
关于“规模就是好的”“速度快就是好的”这两个概念是国内 VC 常见错误,甚至很”有名“的 VC 也会犯这个错误,一味追求增长,变大,追求速度。要知道规模不一定是好的,规模带来的其他效应才是好的。
常见的误区还有“赢家通吃”这个概念。我们要思考什么样的行业会赢家通吃,什么样的行业不能。而不是把赢家通吃直接作为一个终极结论。这一条我以后再吐槽吧。
渠道除了门槛之外另一个必须强调的评价标准就是效率,但这个效率不仅仅是转化率。
产品方希望能够卖更多的货,就会铺向所有渠道。比如同样是酸奶这样的产品,肯定是进便利店、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夫妻老婆店,都会进去。那他们怎么衡量一个渠道我该不该铺呢?自然是这个渠道足够高效,也是产品方和渠道方合作的唯一的原因。要高效,不然就会被其他渠道打败。不同的渠道是在相互比较效率中诞生和消亡的。
渠道效率=(目标人群数×渠道渗透率×用户转化率×客单价)/获客成本=ROI
做渠道生意光一味求规模是没用的!
规模化带来的其他优势才有用,最终,是门槛和效率的比拼。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