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的顺序在前一个图最下面的对话里,顺序应该是2431
攻略 介绍 进入游戏场景1,向前点进入场景2,记录字母 MPSD备用。 右边小箱子点开,收一把钥匙。 返回场景1,用钥匙开门。 进入 门内场景3,记录墙上的环形方向提示。 返回门外场景1,按提示调整右边环形方向。收紫色零件,收一张提示纸。点开提示纸,记录图形备用
游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引领玩家进入到黑漆漆的精神病院展开诡异的冒险,虽然,玩家有手电筒帮助,但这道细微的光束根本无法穿透这无尽的黑暗,等待你的将是各种恐怖犹如潮水涌来。此外,游戏中还新增了多人模式,玩家可任选精神病人和记者其一进行不一样的体验! 进入游戏是开车进入医院,一开始就一堆尸体横陈……桌边的桌子上有一张提示。靠近可以调查。 从正面进入一地的血迹。 三岔路口选择正面进入,右边是死路,一会我们去左边。(先去的是右边) 正面走到底后,点击打开正门。 第一扇门没东西。 打开第二扇门的时候会有一双眼睛盯上你。 直接走到尽头,打开第三扇门,床头柜有一张文件点击查看。 第一层就没有其他信息了,我们回到开始的三叉路口, 向右拐。 在关不上的电梯旁,左边黑乎乎的地方就是安全楼梯可以上楼。 这篇精神病院3图文通关攻略(1)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希望能给不了解精神病院3怎么玩的玩家带来帮助。
可穿戴智能硬件产品层出不穷,其中很大部分都涉及到定位相关应用,包括儿童/老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定位器等等。
由于涉及到室内外等各场景的定位技术,以及配套的软件应用(如APP、后台)等开发,很多智能硬件公司需要外包或自己招人研发,投入数十万、上百万的资金,花费半年以上时间,而市场环境却快速变化。
36氪近日接触的科技公司「防走丢」,针对该痛点,为智能硬件公司提供物联网定位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低成本的推出智能硬件产品,并通过其产品触达、获取大量C端用户进一步挖掘价值。
防走丢CEO罗辉告诉36氪,防走丢集成了多种定位技术,包括GPS定位、LBS定位、WIFI定位、运动检测定位、蓝牙、北斗等,可以适应复杂场景,快速精准定位;通过调优省电算法、优化底层API、利用网络检测、环境检测等,待机电流仅2-3mA,相比市面其他产品,耗电量低一半以上。
软件应用方面,防走丢开发了配套的移动APP(可在手机独立使用),以及管理后台SaaS产品。软件支持数十种功能模块,供智能硬件厂商灵活选择,包括轨迹记录、轨迹分享、语音视频通话、紧急求助等等。可以应用于防止老人、小孩走丢(离开一定距离产生报警)、寻找走丢人(定位、轨迹)、保护人身安全(报警推送位置)、防止物品丢失、找回物品等场景。
智能硬件客户可以将防走丢的SDK接入硬件产品,直接使用防走丢APP和管理后台产品,从而快速、低成本将产品推向市场。
除了消费级智能硬件客户,养老院、精神病院、民政局等机构也是防走丢的重要客户,使用可穿戴智能硬件结合防走丢应用和管理后台,对老人、精神病人等进行安全监护和监管。
盈利模式上,防走丢根据采购规模,收取智能硬件厂商1~2元/台的费用,由于智能硬件厂商可以帮助防走丢带来大量的C端用户,对于量很大的硬件客户,防走丢会采取免费策略。
APP层面,防走丢为VIP客户提供例如预警短信、视频通话等增值服务,收取VIP用户每月10元会员费。同时,APP也为防走丢带来每月十多万元的广告收入。
对于养老院、精神病院等B端客户,防走丢收取整套软硬件解决方案的费用,客单价在数万到十多万元。
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防走丢的合作客户包括小霸王、咪咕音乐、百合、咪咪兔等公司,已覆盖156款智能硬件产品,包括儿童/老人智能手表、手机、车载定位、拐杖、书包、学生卡、智能手环、定位器等。APP应用上线一年来,在零推广费用,完全依赖B端客户带流量的情况下,已有1200万用户,日PV4000万,每天新增2万用户,3个月后留存40%(友盟数据)。预计2018年整体营收可达千万元级。
罗辉告诉36氪,防走丢下一步的重点是开拓电信运营商客户,运营商需要大量智能硬件产品来拉动卡销售。防走丢基于其156款硬件产品(通话+定位),如果能顺利打开运营商市场(采购体量大,利润空间较大),预计明年营收可达数千万元。
团队方面,CEO罗辉曾是金山华南区总经理,曾在Trendmicro、Novell等公司任职;CTO罗云生曾是Oracle全球通信行业技术总监、Sun公司全球大客户技术顾问。
防走丢正在寻求800万元融资,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市场渠道拓展等。
——————
我是36氪记者陈绍元,关注物联网、AI、科技,寻求报道和交流请加微信:qq963757163,请注明公司、职位、姓名。
《魂斗罗》 Contra Probotector KONAMI 88.02.09类型:ACT 日版和美版(256K) 选 30人: 标题画面时输入密码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然后选择好P1或2P玩后按START,之后便可以30人的状态进行游戏。 选关 : 在标题画面时选择好P1或2P玩,先按START键,然后按住P1的上、左、SELECT及A键,等到选关画面出现,选定要玩的关卡后按开始即可。 音乐测试:标题画面时按住P1的A和B键,再按START键。 隐藏的台词 : 在结尾画面的卷轴开始时,按住SELECT及START键,即可见到隐藏的恐怖台词。 隐藏关:(可以说是上个世纪FC最大的骗局,但本人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个方法,所以……) 在第七关的后部分,有轨道小车出现,有时敌人乘小车攻击主角,主角从其头上跳过去,然后向空中开三枪,不能击中任何目标。这是敌人行到左边时会变成一只螃蟹向主角冲来,跳起来踩到螃蟹背上,就可以进入海洋关。(只限完全原版) 美版和欧版(美版一般指128K也有256K的,欧版是机械人版 Probotector) 选 30人: 标题画面时输入密码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然后选择好P1或2P玩后按START,之后便可以30人的状态进行游戏。 隐藏的台词 : 在结尾画面的卷轴开始时,按住SELECT及START键,即可见到隐藏的恐怖台词。 新版(盗版加强版等) 选关:标题画面时,按方向键上、下选关。 选30人:标题画面时,按住A或B键,再按START键。 音乐测试:标题画面时按住P1的A和B键,再按START键。 隐藏的台词 : 在结尾画面的卷轴开始时,按住SELECT及START键,即可见到隐藏的恐怖台词。 程序BUG(与版本无关):在第二、四关尾,P1跳起的同时P2按斜下45℃,就好像一匹马,这就是传说的能打出一匹马的秘技。(我没试出来) 另外: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按键是跟居你在摸拟器上按键设定来决定的
30次生命密码(三人版和五人版可用) 标题画面时1prightleftdownupab开始 100次生命密码(20人版可用) 标题画面时1pupupdowndownleftrightleftrightba开始 7种音乐密码(三人版可用) 1pab(按住不放)开始用方向键选择音乐(b试听,a停止) 选关密码(5人版可用) 标题画面时1pabbaa——2关1pabbaaa——3关1pabbaaaa——4关1pabbaaaaa——5关1pabbaaaaaa——6关1pabbaaaaaaa——7关1pabbaaaaaaaa——8关 如上述密码不行则是5人版版本原因,再试下种1paaabb——2关1paaaabb——3关1paaaaabb——4关1paaaaaabb——5关1paaaaaaabb——6关1paaaaaaaabb——7关1paaaaaaaaabb——8关 选关密码(20人版可用) 标题画面时down(按住不放)1pb——2关1pbb——3关1pbbb——4关1pbbbb——5关1pbbbbb——6关1pbbbbbb——7关1pbbbbbbb——8关以上所有密码输完后,按开始键进入游戏。 选关密码(3人版可用) 标题画面时选择(不放手)开始(用updown选定) 变身(3人版可用) 标题画面时rightleftdownupab(30次生命)把游戏打穿一边看完结局upupdowndownleftrightleftrightba开始(主角变身柯拉米男女超人)
你所建的第一个人(唯一一个你可以控制的,也就是故事的主角)掷骰子来决定他的渴望类型, 1 - 知识 2 - 金钱 3 - 浪漫 4 - 声望 5 - 快乐 6 重新掷一次骰子 其他七个人也用骰子来决定渴望类型 1 - 知识 2 - 金钱 3 - 浪漫 4 - 声望 5 - 快乐 6 - 家庭 你可以选择主角的性格外表,其他七个人自己选择或随机决定。 记住你不可以控制其他7个小人,甚至不可以查看他们的信息(万一不小心看到了咋办呢-.-). 你不可以知道他们的状态, 他们当前的期望和恐惧. 也就是说, 一旦搬进住宅绝对不要去点他们的头像. 你也不可以询问他们问题或者约会, 不可以让他们搬出去或找工作. 他们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根本不喜欢你. 你可以邀请他们加入某项活动或使用支配(我更喜欢称为精神控制)让他们做些事. 如果你能坚持不用支配的话可以获得一项奖励. 你只能在工作的时候离开精神病院, 也可以邀请其他模拟人来拜访. 你甚至可以和他们约会但不要离开住所. 你可以支配客人做任何事(将失去不使用支配的奖励), 包括打扫, 整理花园, 修理. 不要请女佣, 园丁, 修理工, 灭虫员. 不可以生小孩或者让其他人搬进来即使有人死去. 如果有人死去(其他精神病人或客人), 你必须留下墓碑让他们的灵魂自在游荡. 祝贺你, 现在有了一位长住病人. 如果有为病人死去, 你必须删掉一张床和一个座位到只剩一张床一个座位. 建筑要求 选一块大小随便的地. 你可以事先造好房子. 记住一旦挑战开始就不可以再建筑了. 还有其他不受控制的病人, 你也要给他们盖好房间, 买够家具. 盖房子的时候可以用秘籍加钱, 一旦挑战开始必须把资金减到100. 然后就不可以买任何东西了, 除非有物品被盗或者毁坏, 你可以买个同样的. 如果你不用秘籍加钱盖房子就不必减少剩余资金, 挑战过程中可以继续买其他东西. 必需品卖够了的话, 只能买些窗户,地板,墙纸,挂画,灯,装饰品... 不能再买其他必需品, 包括座位, 墙壁, 门, 加技能物品.只有原有东西被偷或者毁坏, 才能再买个同样的. 物品要求 符合要求价格合理的自定义物品可以使用. 床 - 不可以买舒适度或精力高于3的床. 你最多可以买一个双人床3个单人床, 或者0个双人床5个单人床. 椅子/沙发 - 总共只能有6个座位. 包括沙发, 躺椅和椅子. 如果你有一个4个座位的餐桌就不可以有三个座位的沙发. 只能有一个可以小睡的物品, 所以如果有沙发就不能再有躺椅. 所有椅子沙发不能高于3点精力或8点舒适度. 卫浴 - 只能有一个马桶, 一个洗手盆, 一个澡盆或淋浴. 学习物品 - 学习用物品加的技能种类不要重了, 比如有了画板就不要有钢琴, 因为都加创造力. 只能买一个书架, 唯一的例外是电视和书架可以同时拥有, 虽然他们都加烹饪. 娱乐 - 可以买电视或音响但不能都有, 而且娱乐不能超过7. 其他娱乐设施统统不许, 不许有mp3, 电脑, 游戏机, 台球桌. 电器 - 可以有很多个电话. 但是由于精神病院条件不好, 不能有火灾报警器, 防盗器, 撒水装置. 设施 - 必须买个可以用的炉子给病人们, 不然他们怎么玩火?? 渴望/职业 奖励物品 - 不许用. 其他 - 任何门不能上锁. 不可以故意移动家具以方便自己. 比如不能故意把开着的电视放到卧室里, 好把一个病人吵醒, 然后自己好去睡觉. 最重要 - 挑战开始后除了必需品外, 不能再买别的加舒适度的东西, 座位, 学技能物品... 可以再买些窗户, 地板, 墙纸, 挂画, 灯具等装饰性物品. 所以开始前一定要买好东西. 唯一的例外是如果有东西被偷或者毁坏可以再买个同样的. 作弊/秘籍 - 不许用除了aging off 算分 当你达到了终身渴望就可以开始算分了. 开始有100分. 加分 从来不用支配点数 +20 病友每获得一点技能 +1 病友每获得1000点渴望点数 +1 每个家庭朋友 +1 减分 在精神病院里每住一天 -1 每个病友死去 -20 每个访客死去 -30 ——转
工商企业的网站
.com是互联网之DNS上的一个通用顶级域名(gTLD),属于工商企业类网站。它的名称源自英文单词“commercial”,表明由商业组织注册此域名的原始意图。
.com域名,国际最广泛流行的通用顶级域名格式。国际化公司都会注册·com域名,当然也可以选择以·net/.org为结尾的国际域名。例如表示工商企业类的.com,表示创意创新的.xyz,表示网络提供商的.net ,表示团体组织的.org 等域名后缀都没有使用范围限制。二是国内域名,又称为国内顶级域名(national top-level domainnames,简称nTLDs),即按照国家的不同分配不同后缀,这些域名即为该国的国内域名。
一、基本信息
.com最初由美国国防部管理,现在则由VeriSign管理。com为commercial简称,表示工商企业性质的网站,com结尾的域名为最早通用的顶级域名。当DNS于1985年1月建立时,.com便是顶级域之一,其他顶级域则有.arpa、.edu、.gov、.mil、.net及.org。如今.com已发展为最大的顶级域。
.com注册的开放正巧和网络的商业化及公众化同一时期,而.com也很快地变成了网络上最多的顶级域。许多在1997年至2001年间开的公司(此一时期被称为“互联网泡沫”)取了许多不适切的站名;它们即为众知的网络公司。
虽然世界任何一间公司可以登记.com域名,但是大多数国家(不包括美国)通常会在其国家及地区顶级域内加上和.com有相似目的的次级域。这些次级域有这些形式:.com.xx或.co.xx,xx代表国家及地区顶级域。例如:澳洲(.com.au)、英国(.co.uk)、巴西(.com.br)、墨西哥(.com.mx)、新西兰(.co.nz)、中国(.com.cn)、日本(.co.jp)、韩国(.co.kr)、以色列(.co.il)、巴基斯坦(.com.pk)、香港(.com.hk)、印度(.co.in)。
大多数非商业网页,如由非营利组织或政府创建的网页也都会使用.com的网址。不过有些与域名原本的用途相违背。对这些网页来说,.gov及其他指定顶级域可能更加适合。无论如何,为了保存.com和防止骗局,网站注册一个.com域名是非常普遍的。而许多顶级域的原本目的也因为没有注册的限制而变得无关紧要。
注册是透过由ICANN认可的管理者来处理的;通用网址也是被允许的。二、历史发展历史上第一个.com域名的诞生是在1985年3月15日。
当时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主要还是使用MS-DOS3.0操作系统,而刚刚成立的“戴尔”的公司正准备发布它的第一款个人电脑“TurboPC”。1985年3月15日,symbolics.com注册成为第一个.com域名。经营这个网站的公司是一家电脑制造商。Symbolics最初的所有者在90年代初宣布破产,后来的所有者继续运营着这个网站。这也就是说该域名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古老的运营中.com 域名,不过这个网站的界面还是非常简单,就像1985年刚创建的时候那样。其他的比较著名的早期域名包括1986年3月3日注册创建的hp点com(惠普域名),1986年3月19日创建的ibm点com(IBM域名),1986年4月25日创建的att点com(AT&T域名)等。
.com域名是目前国际最广泛流行的通用域名格式,现全球的用户超过1.015亿个。所有国际化公司都会注册.com域名;当然也可以选择.net/.org域名
另外个人注册只能注册3位-63位!其他的为系统保留需要申请才能注册!不过价格昂贵!
同级域名
.net(sites related to the Internet itself 的简称)、.org(organization的简称)、.biz(Business的简称)、.info(information的简称)。国际域名及IP地址管理权威机构ICANN认证的域名注册服务商(称为Registrar)可以提供.com(商业机构)、 .net(网络服务机构)、.org(组织)下的二级域名注册服务,全球通过ICANN认证的Registrar有120多家,其中只有60家是正式投入运营的Registrar。在中国,有八家企业被批准成为ICANN认证的域名注册服务商。
【案情经过】
【司法鉴定】
【患方认为】
刘女士的死亡原因是药物中毒,县精神病医院的医疗行为与刘女士的死亡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县精神病医院应承担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误工、交通费、鉴定费、精神抚慰金等全部经济损失。
【院方认为】
刘女士的死因并不是药物中毒,其死亡与院方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鉴定机构认为院方参与度百分之十,医学会作的技术鉴定具有客观性、合法性、权威性,应当作为责任划分依据,故院方只承担10%的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
本案的焦点之一在于被告的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参与度。本案中,原、被告对刘女士的死亡原因系被告用药不当造成的,还是自身疾病所致,双方均未就此再申请鉴定,也没有相关权威部门作出鉴定结论;受理本案后,原、被告均就此申请鉴定,因时间过长,无法鉴定,并作出权威鉴定结论,且原、被告均未就此问题,提交充足证据予以证明其诉、辩主张,以致刘女士的死因不明,双方均有一定的责任;受理本案后,委托司法鉴定中心对相关申请事项进行鉴定。医疗损害技术鉴定书鉴定意见为:患者在没有尸体解剖检验的前提下,其死亡原因符合患者自身病情发展变化及药物B型不良反应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医方的医疗行为存在对抗生素药物的观察和监测不规范的过失,其过失与患者女士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建议过失行为在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为10%。法院认为,因原、被告未及时对刘女士的死亡原因申请鉴定,以致无法判明,双方又均未提交充足证据证明刘女士的死亡原因,双方均有一定的责任,故对被告应承担的责任予以调整,视本案的实际情况确定县精神病医院承担近21%的责任。
一审判决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律评析】
本案中的焦点在于患者的死亡原因是否是“药物中毒”,以及医院是否应为患者药物中毒承担相应的医疗损害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各执己见,患方坚持认为死亡系药物中毒引起的,医方坚持认为死亡是患者自身病情发展的结果,一直拖延未进行尸体检验,导致鉴定过程一波三折,但最终某医学会出具司法鉴定意见,认为患者在没有尸体解剖检验的前提下,其死亡原因符合患者自身病情发展变化及药物B型不良反应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医方的医疗行为存在对抗生素药物的观察和监测不规范的过失,其过失与患者刘某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建议过失行为在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为10%。
药物中毒是医学界及医疗机构要予以高度注意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的通知》第四章第十四条的规定,有药物安全监测管理制度也是评选的标准之一,由此可见药物监测对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药学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务人员是患者的主要救治者,当需要对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时,不仅要先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明确药物的使用禁忌,也需要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用量及使用方法,密切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有问题时更要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中。这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案中的医疗机构正是因为没有尽到监测义务,所以才最终被判决承担责任。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人体是一个处处联系,十分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鉴于此,目前的医学虽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根据现有的医疗技术仍然有无法攻破的医学难题以及无法掌控的病情发展,这也是医疗纠纷案件处理过程中需要司法鉴定机构评定医院过错参与度的原因。本案中,虽然医院对药物监测不到位,与患者死亡的后果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但并不能据此认定医院的全部责任。可以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但医学是个复杂的学科,法院综合考量案件情况及司法鉴定意见,判处医方承担轻微责任是合法且合理的。
对于患方来说,在对院方的医疗行为存疑时,一定要理智维权,同时也应对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人员给予一些理解,或许某个医疗行为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但是不能据此完全否定院方采取的医疗行为的正确性。患方的理解信任,再加上医务工作人员的医者仁心,才能打破医患矛盾的僵局,才能早日看到医患的和谐局面。
(本文系医法汇原创,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均采用化名)
▼
作者 | 曾鼎
本文转载自 | 偶尔治愈(ID:to-cure-sometimes)
这可能是中国名声最好的一种精神疾病,哪怕是在精神疾病被骂做“疯子” 、“神经病”的年代,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都非常乐于被人接受,甚至不吝于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标签——神经衰弱。
最近一个公开声称自己患有神经衰弱的名人是薛之谦。
在贴吧里,声称罹患神经衰弱的病友们用了数十万个帖子交流病史和经验,知乎上则在热烈讨论神经衰弱的体验,甚至“患者应该怎么活下去?”
精神科医生也时常遇到需要休假开假条的病人,他们要求写神经衰弱,而不是精神分裂,或是抑郁症。
它曾经在中国非常盛行,在精神疾病的门诊中,一度有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地方高达80%的病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以至于当哈佛大学的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在1980年访问中国的时候,他震惊了。此时的西方已经找不到神经衰弱的患者,而中国的神经衰弱发病率高得骇人。
这位身兼哈佛医学院和人类学系教授的美国人,中文名字叫“凯博文”。他是1949年以来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日后被尊为全球医学人类学的鼻祖。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凯博文等精神医学学者引入争议,神经衰弱自此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正名——尽管今天这个疾病仍在中国社会被时常念叨,但精神医学领域对于它的专业诊断已不多见。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的流行和衰亡,对文化的渗透,疾病的隐喻以及背后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演绎了一段独特的历史。
被当成“垃圾桶”的神经衰弱
1980年的夏天,凯博文在湖南长沙的湘雅精神科门诊中记录发现,神经衰弱是这里最常见的诊断。
一个星期里,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接待了361名病人,有三分之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而在凯博文曾经执教过的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门诊部门,他从未见医生给出神经衰弱这类诊断。
根据凯博文的报告,中国其他地方医院的情况也差不多。神经衰弱的诊断比例通常是在三分之一到一半之多。
此时,中国最常见的精神医学诊断,大众热衷讨论的对象——神经衰弱,在它的发源地却已经停止使用。
“神经衰弱”本是西方的舶来品。作为一个医学诊断,神经衰弱(neurasthenia)首先出现在美国,神经学家彼尔德(Beard)在1868年把它定义为一种慢性的、功能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他曾定义说:
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
这个疾病诊断直到1940年代以前都流行于欧美。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普通公众,都频繁提起它。很多问题都被装进了这个疾病,彼尔德曾一口气列出50多个症状:头疼、耳鸣、失眠、烦躁、厌食、腹胀、精疲力竭、注意力不集中……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然而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美国精神医学家就开始一直在争论神经衰弱是不是一个笼统的疾病种类。各种症状不加区分的使用,让很多精神科医生批评神经衰弱被当成了一个“垃圾桶”。
1980年,被誉为精神疾病诊断的“圣经”——《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第三版里,取消了神经衰弱的临床诊断,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诊断覆盖,医生认为后者的分辨性更好。
这意味着,无论是从诊断的精确性,还是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后者都更有效。
作为1949年以后第一个到中国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凯博文来华发现,神经衰弱的诊断仍然在中国流行,而当时在西方世界认知广泛的抑郁症诊断,在中国却很少出现。
凯博文开始做起了一项实证研究。在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的门诊病人里,他挑了100位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人。
这些病人年龄在18到60岁之间,没有什么严重的医学疾病或者器质性的精神病。
每天,凯博文都要与这样的病人访谈几个小时:
35岁的女医生林珍在一家工厂的医务室工作。结束了一场恋爱不到一年之后,她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她痛悔失去了早前的男朋友,而后者此时已经成婚。林医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心疼、心悸、失眠、易激动,尤其是头疼的问题,此后更是困扰了她10年之久。每当遇到重大的工作压力,她的头疼症状还会恶化。10年来,她就诊过数次,但大脑检查并没有查出问题;
40岁的工人秦子君一直觉得头晕、头疼、虚弱、没力气。她的症状从两年前开始。当时,她的丈夫因为工作调动到异地,与家庭分居。秦子君独自带着3个孩子,她的工作也不顺心,奖金也没了,她对工作中的噪音和低温变得敏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愤怒和挫败。两年来,她有过失眠,没胃口,觉得行动迟缓,无法放松,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想到过死,但是没有付诸实施。
“神经衰弱”,此时仍是一个笼统的疾病名称,它是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于兴奋和疲劳或衰竭为特点,并伴有许多躯体性症状和睡眠障碍。
同一时期,凯博文目睹了中国精神科医生在门诊里每天接诊几十个病人的忙碌景象——至今也差不多是这样。
在与每个病人都访谈几个小时,并完整记录了100个神经衰弱病人的疾病症状,疾病过程,行为等信息后,凯博文采用美国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逐个诊断。
凯博文发现,如果使用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抑郁症是主要的疾病。在93个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症的个案里,有87人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在经过抗抑郁剂治疗后,抑郁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凯博文在中国的研究,对于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冲击巨大。
湘雅医院的教授张亚林后来在公开课上向学生讲述这段历史时说:
包括我的导师,当中国第一批精神医师的代表团走出国门,出访美国他们提起这个概念,美国医生也不明白“神经衰弱”是什么意思。
因为,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已经早就没有神经衰弱这个概念了。
当神经衰弱遭遇文化大革命
凯博文发现,中文文献对神经衰弱最早的记录来自1930年代上海《同济医学季刊》的一篇论文。该文称:
神经衰弱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疾病,影响了中国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此后,各种因素共同炮制了神经衰弱流行的风潮。
在引进这一概念的20多年后,中国政府层面对它的推崇受到了苏联精神病学的影响。
神经衰弱的理论基础——关于障碍的巴甫洛夫式观点,是当时中国在各方面追随的老大哥苏联精神病学唯一认可的理论基础。
此外,精神病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很深的耻辱烙印。它不只影响患者本人,还将耻辱带给整个家族。一旦被贴上这类疾病标签,不但可能累及子女的婚嫁,还威胁家族的社会名声和地位。
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公认合理的跟生理相关的疾病,被当成了避风港。人们为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找到了理由,如此得以被避免贴上抑郁等严重情绪问题或精神病的标签。
最后,“神经衰弱”的概念还很容易为传统中医吸收和同化。中医过去将虚弱、疲劳这类症状,归因于像是精气不足等问题,与人体的阴阳平衡相联系。这种融入之顺利,以至于凯博文后来说:
在将近一个世纪里,中医把神经衰弱同化进自己的概念体系,现在传统的中医用起它来犹如自己的土产,而非外国的舶来品。
种种因素使得,1949年以来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神经衰弱诊断率正持续上升,人们因此旷课、旷工,据说由于患病人数众多,甚至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
不管怎样,神经衰弱此时是个常见的精神医学诊断,是个顽固的问题,影响着所有社会成员。问题的普遍和严重程度,以至于要以举国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控制。
1959年,当“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一场由国家组织的“快速联合治疗神经衰弱运动”也在开展。
在这场发动群众征服疾病的运动中,体力劳动、谈话、药物等各种治疗方式均得到采用。
这场全民大规模制服神经衰弱的运动主要针对的是脑力劳动者,首当其冲的包括知识分子、办公室人员、教师和学生,此外还有少数的体力劳动者。
在这场运动中,有的医院甚至与警察系统、基层党委和街道委员会合作,以自我报告和他人举报相结合的方式,一旦发现“可疑病人”,立即出击动员其参与集体治疗。
中国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也是差不多从同时期起步。
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召开,在1958年到1962年的中国第一个精神健康五年计划中,消除神经衰弱就被列为三大目标之一。
政治等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神经衰弱的幽灵开始在中国全面游荡。
很多中国人也都是在那时期患了“神经衰弱”。在梁漱溟的记录里,毛泽东曾经跟他说自己偶尔有点神经衰弱。
而长期在毛主席身边的胡乔木,1961年以神经衰弱越来越严重为由长期休养。政治运动中被打倒的知识分子,也都怀疑有神经衰弱。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精神病被当作“思想问题”,神经衰弱也没有躲过。1956年的文章《怎样治疗神经衰弱》描述:
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大量干部,然而我们却有不少的干部为神经衰弱而苦恼,不能献身于伟大的事业。
1966年四川医学院发表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文章,题目则是《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
在文革中,中国的精神医学也遭遇了厄运。时任湘雅院长的精神病学家凌敏猷曾写下一篇文章,规划如何在中国促进作为一门职业的精神医学现代化。
但后来,这篇文章成了“偏离毛泽东思想”的罪证。因为捍卫精神病是一种疾病而不是“错误政治思想”,凌敏猷和他的同行受到了红卫兵的严酷对待。
据后来在湘雅访问的凯博文说,在该院精神医学科的六位前辈中,有两位不堪重压而自杀,有一位被遣往山区的医院。
留在长沙的三位医生都遭到批斗,其中凌敏猷院长被降为最低级别的医生,不得从事精神医学实践与教学。他作为与美国有关联学校的前任校长,“境遇只比间谍好一点”。
被誉为中国情感障碍领域研究“第一人”的沈其杰医生,当时也在湘雅任教。他此前曾经正确地诊断湘雅的一个护士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这个护士后来成为接管医院的革委会的成员,并且指控沈因为反革命的原因而加害自己,于是沈也成了全医院批斗会的靶子。
研究这段历史的精神病学家林宗义认为,神经衰弱发病率的增长和由此引起的政治关注,是1950年代后期革命乐观主义和道德热情的终结所致:经过10年的共产主义实践,阻挠现代化的经济和制度障碍并未得到清除,人们认识到了这一严酷的事实,并产生了身体的反应。
在当时的体制和严密的社会控制之下,神经衰弱及其躯体化的症状,成为从国家运动中逃离的途径。
神经衰弱在中国社会吸足了眼球,借助政治运动跳出医学的圈层,获得文化权威的加持,借此扎进了集体的记忆。
正是这一段中国精神医学界发育停滞的时期,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国外医学界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
当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流的大门再度打开,国人在认识普遍的神经衰弱问题上,很快遭遇了迎头痛击。
中国精神病学
尽管20多年以后,凯博文在他著作的中文版序言当中辩护,自己当初的研究并不是想批评中国的精神医学没有诊断出抑郁症和焦虑症。但无论如何,当时的研究发表后,争论的焦点即在此。
中国的精神医学工作者觉得,凯博文是在批评中国的精神科医生把许多不同的精神问题不加分析地置于当时西方已经不再使用的“神经衰弱”概念之下。
凯博文则说,他真正试图表达的观点是,不论神经衰弱还是“抑郁或焦虑障碍”,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概念,而文化概念形塑着真实的生理体验,建立了区隔正常与病态的界限。
与其他很多有客观指标的疾病不同,精神疾病的专业诊断当中,很多时候症状来自病人的主观感受,诊断依靠病人的描述,因此文化的影响可能显著。
而作为科学的医学追问,神经衰弱是否是一种真正的疾病,其证据是否经得起打量。
凯博文的实证研究,赢得了很多精神医学同行的认可。国内的研究也佐证了他的说法。
1980年代,中国的精神病学家制定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此时神经衰弱在精神医学的地位已经下降。
苏州广济医院的精神科主任医师梅其一后来写道,“神经衰弱”的衰亡,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抑郁症研究的重大成果。抗抑郁治疗的显著疗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过去的神经衰弱还有个理论缺陷,认为用脑过度导致疾病,误导了很多患者不敢用脑,避免疲劳,以相反的心态和行为给病人造成损害。
今天的研究证实,人的脑子越用越灵活,治疗强调功能恢复。许多迁延不愈、多方治疗无效的“神经衰弱”病人,经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后就能好转。
中国的精神科医师们不再滥用过去神经衰弱的诊断,他们开始用最新的专业标准,更准确的疾病名称。很多过去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的病人,也被重新审视,发现其实是抑郁症或是焦虑症患者,再对症治疗。
后来在深圳特区开创精神卫生事业的中国情感障碍领域研究“第一人”沈其杰,也透过在美国的进修意识到,国内情感障碍误诊率非常高,很多有烦躁、失眠症状的患者几乎都会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不过,尽管中外很多学者提议取消神经衰弱这一疾病实体,但神经衰弱最后并没有完全被抛弃。
一些中国精神科医生仍坚持认为,中国有这个疾病的文化特殊性,神经衰弱是个重要且有效的疾病类别。
持此观点的包括已经去世的中国精神病学家、湘雅医学院原副校长杨德森。他曾经和凯博文有过激烈的辩论。杨德森认为,有些变化只是概念的更换。
像他一样的国内精神医学学者认为,中国后来修正的“神经衰弱”概念,差不多就是美国后来命名并制定诊断标准的慢性疲劳综合症(CFS)——一组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这个观点得到很多老一辈精神病学家赞同。
钟友彬医生曾经参与制定1980年代中国的神经衰弱诊断标准,他撰文把神经衰弱称为一个“垃圾筐”似的诊断,许多完全不同的精神疾患都被贴上了这个无处不在的标签,但他对完全抛弃这个诊断类别也很谨慎。钟友彬认为,这一诊断在临床上仍然有用。
此后,一直到2001年完成制定并使用至今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里,神经衰弱仍被单独列出,在中国仍然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
而在1992年完成并沿用至今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由于中国等国的学者支持,神经衰弱仍被归类为一种神经性障碍。不过,后者对神经衰弱的定义比中国更为严格。
相比之下,在西方影响力巨大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从美国精神医学协会1980年发布的手册第三版,到2013年更新至第5版的诊断手册中,神经衰弱一直都不在疾病实体之列。
不同地区精神医学界的分歧,在这个领域有个名词叫“文化精神病学”。
在上述标准的争论中,神经衰弱是最具文化特点也最具争议的疾病之一,此外还有像“肾亏综合征”这样的疾病。
支持的学者认为,地区性的精神疾病分类在文化背景下有重要价值。反对者则指出,保留这类诊断的医学证据不足。
凯博文则对此持理解态度。他说,中国有着长期的国家推动科学现代化的传统,他们既试图在西方模式的压力下创造独特的中国科学制度,又对保持中国传统的元素有着很深切的关怀。
既承认中国过去的神经衰弱诊断滥用,又仍然认为有极少数真实病例存在,凯博文写道:
作为这个传统的新一代执行者,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希望建立一个科学且文化上又合适的精神病学形式—一中国精神病学。
叫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是否对病人有利
尽管中国本土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以及精神病学的教科书上,仍然为神经衰弱留有余地。但现实当中,随着精神医学的专业化发展和精神科医师水平的提高,这已经是一个逐渐式微的诊断。
1979年编写的北医精神病学第一版曾把神经衰弱放在第一位加以描述,认为是最常见的神经症。
而在2009年出版的第5版,虽仍保留了神经衰弱的位置,但将其调到了神经症的最后一章,篇幅也减少了许多,并称国外近10年来对神经衰弱的研究已大为减少,其无奈的姿态已经显现。
而在一些有声望的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医生已经很少将病人诊断成神经衰弱。一些在西方受训过的中国精神科医生也不认同把神经衰弱视作是一个科学的医学概念,甚至直言应该摒弃。
我们和几家中国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包括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深圳市康宁医院的主管级别精神科医生聊过,他们表示,临床中已经很少用到这个诊断了。
业界通常的做法是:如果一个病人的症状同时符合多个疾病的诊断,比如怀疑有抑郁症和神经衰弱,优先诊断抑郁症。 只有排除了其他疾病,最后才能说是神经衰弱。
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曾经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他的老师就是凯博文。徐一峰曾说:
中国人找不到病因就爱称是神经衰弱,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病,国外早就不说了。
徐一峰提醒,烦躁、失眠、焦虑、食欲减退,如果一个人带着这些症状跑到神经内科,各项检查指标都没什么异常,非常可能被神经内科的医生扣上神经衰弱的帽子,但其实这些患者中的绝大多数患的都是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我们精神科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就不再用神经衰弱这个词了,但现在很多内科医生包括神经内科在内,没有接受到新的精神疾病方面的培训,会误把抑郁症当作神经衰弱来治,但收效往往甚微。
徐一峰在“2015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公开说道。
考虑到中国神经衰弱的概念仍然流行,仍然可能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徐一峰建议,如果被内科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话,最好再去精神科看看,是否患有抑郁症。
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精神科医生则认为,民间对神经衰弱的诸多认识在科学上难以立足,至于专业领域,不管是过去凯博文与湘雅老一辈精神病学家的争论,还是现在中外精神医学界对神经衰弱的争议,这个话题在精神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共识已经达成,即对这个疾病的诊断应该慎重。
至于中外精神医学界和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应该采用什么疾病名称,是继续沿用中国的神经衰弱,还是采纳美国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他觉得不重要,只要诊断有利于患者就好。
但这位医生也提醒,神经衰弱虽然已经不是一个“阻碍精神医学进步的虚构诊断”。
但现实是,“这个疾病概念现在不仅普通民众,连很多中国医生也都在用,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不管内科还是外科,但绝大多数人不太可能像我们精神科医生一样去真正理解它。”
参考文献:
[1]《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 [美] 凯博文,上海三联书店,2008-03.
[2] 《疾痛的故事》, [美] 阿瑟·克勒曼 (Arthur Kleinman)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04.
[3] Neurasthenia and depression: a study of somatization and culture in China. Kleinman, Arthu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6.2 (1982): 117-190.
[4] Beard, George. "Neurasthenia, or nervous exhaustion." The Boston Medical and Surgical Journal 80.13 (1869): 217-221.
[5] Neurasthenia: The Disease That Shaped American Ideas About Health and Happiness - The Atlantic,2016-03.
[6] 中南大学公开课:神经症与心理治疗,张亚林教授,网易公开课视频,2011-08.
[7] 徐一峰在「2015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健康时报,2015-07.
[8] 从神经衰弱到抑郁症,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梅其一,好大夫在线, 2017-01.
[9] 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四川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66,10(02).
[10]《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欢迎关注“阵雨Fallin”,带你看看中国人和疾病的故事
↓↓↓
后现代终结了历史,年轻人再也不会满足于被动接受灌输。但目前看来,尽管身处繁花似锦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市场,年轻人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仍然是一片荒漠。 作者|
@江踏歌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硅谷老实人报(guigulaoshiren)
高飞微信头像,成捆人民币毫无ps痕迹
雄鹰高飞是谁?他自称宇宙唯一神,世界大同教主,人类导师,传说中即将掌控全球的紫衣圣人。他的信众亲切的称呼他为高师、苏州圣主。而他的黑粉则骂他是神经病。
事实上,他从皖北农村来苏州打工,月薪3000不到,和买来的云南老婆,还有一双上小学的子女生活在一起。我的采访,是想全面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高飞。
在采访中,我煞有介事的问了两个问题:
1. 您认为有大型组织恶意压制你吗?比如美国政府?间谍组织?
2. 您认为您可能是某位伟人的后裔吗?因为您出生在文革时期,国家动荡,很多领导人遭批判,他们的子女流落人间也不无可能。
高飞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言简意赅:
1. 很有可能!暗涛汹涌!
2. 想多了!我是如来佛祖转世。
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倾向于认为高飞没有受迫害妄想和血统妄想。尽管这并不能成为他没有精神分裂的充分条件,但我开始认为高飞是个正常人。
-
高飞的微信圈子
高飞的微信昵称是:高飞~走进心灵打开枷锁18626207869,微信号是AAAAAAcctv2,宣称有5000微信好友信徒。朋友圈的简介则是:全球政企顾问~个人身心灵成长导师。
他每天20-30条朋友圈,内容大多是数百字的感悟,或是对信(hei)徒(fen)问题的解答。当然,言语中必然会提及他所“创立”并正在“发展”的世界大同教。
高飞朋友圈截图
在我的要求下,雄鹰高飞把我拉入了他的预备弟子微信群,这个群的名字叫“顶层大同设计高峰”,共有266人。高飞把群聊链接发给我后,告诉我,“正常进预备弟子群需要交纳100元起步红包作为管理服务费,想学习读心术和金鸡独立舞修仙术长生不老在一定时期实现逆生长而返老还童,需要缴纳100万弟子费成为精英弟子。”
我并没有交纳100元红包,可能是因为我在采访中表现的真诚让高飞觉得我是值得信任的。我问高飞:“有人成为精英弟子了吗?”高飞表示:“有一名大学生对我的世界大同教作出过杰出贡献,成为了免费百万精英弟子,其他有意向的人也很多。”
在之后对高飞以及其他粉丝采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唯一的免费的精英弟子名叫CY,曾“供养”(发微信红包)过高飞接近1000块。后来因为高飞在朋友圈里对其进行“骚扰”——称其为自己的第二任网络老婆,而深感困扰,目前已经把高飞拉黑。
尬聊不止的微信群
高飞预备弟子微信群绝对是我加过的最火热的微信群,每天有数千条消息在其中发布。高飞本人在群里面的昵称是:圣主(供养得佑护)。
群里有一个高飞本人发布的,介绍世界大同教和他本人生平的1205字的群公告。简而言之就是高飞宣称自己现在已经拥有无穷智慧,无限力量。因为要全力以赴传授更多弟子,快速实现世界大同,所以成立的一个组织,叫“大同教”。
群公告的最后几句话相当严厉,首先是不准对高飞(自称本座活佛雄鹰高飞)有一点点不尊重,其次是对大同教要有奉献精神,最后是抢红包的要双倍奉还。而不遵守纪律的后果都是斩立决。
最近,高飞似乎对群里发低额红包的行为很不满,曾严厉表示,所有红包不得低于1块钱,否则斩立决。
高飞群铁的纪律
然而,这个群似乎并不是这样运作的。群里的消息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对高飞发布信息的应和。应和的方式相当独特,无论高飞发布什么,首先一定会有几名群成员进行一字不落的重复,重复之后才轮到对内容的探讨,而讨论也多以插科打诨为主。
群成员复制粘贴高飞的言论
第二类信息则是高飞相关的图片、表情包和小视频,通常是群友发布。其中最经典的表情就是下面这张,“在干嘛,有点想你”。很多不熟悉高飞的朋友应该也在某些群聊里见过这个戴着骚粉沿帽,露出洁白的牙齿,眼睛眯成一条线的快活小老头。这个笑容十分洒脱爽朗,但配上文字之后,我们又能读出其中的一抹羞涩。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表情而开始对高飞产生了兴趣。
高飞经典表情,在干嘛,有点想你
高飞的颇具特色金鸡独立舞蹈视频也是群里常见的尬聊素材。高飞在金鸡独立时会极其夸张的挥舞手臂,给自己制造严重的不平衡,并保持单脚站立,似乎这样能证明某种强大的平衡能力。
夸张的金鸡独立舞
在后来对高飞的采访中我问过金鸡独立舞的特殊意义,高飞回答:“金鸡独立舞修仙术是一种舞蹈武术,也是终极打坐模式,超越释迦牟尼佛的盘腿打坐,是释迦牟尼佛打坐的升华!可以实现长生不老在一定时期实现逆生长而返老还童!永远保持三岁童心十八岁壮体万岁壮志的颠覆状态!目前已经风靡全球!”
除了跳舞之外,高飞唱歌的视频也在群里广为流传。然而高飞唱歌的水平并不高。下面这首经典的小虎队的《爱》(被高飞定为世界大同教会歌),完全没有在调子上。我个人认为这种跑调的方式非常独特,似乎是故意而为之。
高飞唱小虎队的《爱》(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在最近,也就是2017年8月中旬,群里比较流行的图则来自一个最近亲自去看望高飞的美女粉丝(8分以上),昵称是四奎。她在看望高飞的时候,和高飞在麦当劳,服装店,拍了很多亲密合照,而这些合照也成为群成员们二次创作的素材。之后,我们对四奎也进行了专访。
左图为杂志封面风格,中图为AV海报风格,右图为粗糙迷幻老照片风格
这类搞笑的图片、表情包和小视频在当今青年人社群中相当流行。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图像、视频有的时候比文字传达的信息更生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制作这些表情包和小视频的门槛也在逐渐降低(有专门的手机app)。一个活跃的微信群往往少不了这些内容来带动气氛,而高飞的微信群因为有一个集中的主题(高飞),所以表情包和小视频也大多以高飞本人为素材。
第三类信息则是比较纯粹的群友之间的互动。由于群里大多为年轻人,所以留学、工作、旅游、美食都有所涉及。然而高飞本人似乎对和他本人以及所谓大同教无关的讨论非常反感,曾表示:群里不要发无关世界大同教理论体系学习推广实践的信息!否则统统消失!一个个没有出息的东西!滚蛋。
然而,尬聊的群成员似乎并不以为意,反而活用这句话互相斗嘴,继续尬聊。
群成员用高飞的话互相斗嘴
另一个有趣的事是,群里的人似乎都很喜欢爆粗口。在之后对几名黑粉以及信众的采访中,我也提到过这个问题。他们表示这是一种年轻人的发泄方式。高飞本人也很喜欢爆粗口,也经常在群里发粗口文字、语音表达对某些行为的不满。每当高飞的粗口语音出现,群里又会掀起一波复制,粘贴的高潮。
高飞踢出一个抢红包的群成员,然后爆粗口
群成员互爆粗口
这个预备弟子群是高飞粉丝最集中的地方。然而,还有很多粉丝被高飞赶出了这个群,拉黑了,具体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出言不逊;可能是因为私通外敌,比如刘厚坤、硬汉;也有可能是冒充高飞收供养——粉丝会PS以高飞名义收高额红包截图,之后故意发给高飞气他,而高飞则屡屡上当,气急败坏。这些人组成了众多黑粉群。当然黑粉群里也有预备弟子群的成员不停的向其中搬运日常素材,这导致黑粉群和预备弟子的尬聊内容差别并不大,黑粉群里同样充满了高飞的长篇大论,图片、表情、小视频,以及无底线的粗口。
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预备弟子群里有高飞,并且不能放肆的骂高飞(似乎可以偷偷骂,不被发现即可),而黑粉群里很多人以骂高飞为乐。
高飞本人不在的黑粉群
专访高飞:真诚相待是我永远保持的本色
在采访高飞之前,我花了12.88元,让高飞在朋友圈里转发我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在我表示广告的效果并不好之后,高飞却将我和他的对话在朋友圈里晒了出来,并表达了对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的不屑一顾。
当然,这个广告其实只是投石问路。我在他发了广告的第二天向他交底:我全网自媒体的粉丝数,采访他的目的,对他的好处以及我对他的尊重。高飞很快便答应了我的采访。
左图高飞对名校不屑,中图高飞表示他在炒作我,右图高飞接受我的采访邀请
我在采访之前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您摆脱目前扮演的身份,比较真诚的回答我的问题。
而高飞的回复则是:真诚相待是我永远保持的本色!全球粉丝信徒挂名弟子无数喜欢我的根本原因就是以诚相待(以下省略200字)。
我并不指望高飞完全跳出他扮演的角色,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回答仍然有明显的角色扮演的痕迹,或许这个角色和他本人已经牢牢融为一体。而他则一边回答我的问题,一边在朋友圈向粉丝同步图文直播采访过程,并称之为“答辩清华大学美国自媒体”。
高飞朋友圈同步直播我的采访
生平、家庭、学历
高飞告诉我,他1972年出生,安徽亳州利辛人。高中学历。曾从事个体经营、废品回收、个体运输等数十种职业,还在西安做过记者,目前在苏州从事太阳能热水器销售,基本工资3000不到。
当我问及具体的公司时,高飞表示工作需要保密,因为之前的一份销售经理的工作就因为黑粉的恶意捣乱而被免职。
家庭生活方面,有过两次没有登记的婚姻,第一次婚姻,高飞似乎不愿意过多提及,目前他和2004年花2.2万买来的云南老婆感情也破裂,已经有一年多,但仍然生活在一起,并且育有一儿一女,儿子12岁,女儿9岁。
高飞称他本人生活非常简朴,不吸烟不喝酒,20平蜗居房租300元/月,早餐5元,午餐10元,晚餐回家吃,电话费每月300,有时还需要额外冲流量,大多蹭网,自己的花销每个月不到1000,剩下2000上交家庭(云南老婆)。
高飞对云南老婆的评价很客观,他认为云南老婆的优点是能吃苦耐劳,缺点是太低俗现实,随波逐流。
高飞说:“云南老婆是买来的,非法同居13年,一直没有结婚证,当年也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力,现在我们感情彻底破裂。以前我一个人养家糊口做生意,她还好,最近三年来她上班了赚钱比我多,而我也不做小生意了,而是重新做销售 ,个人投资时间精力资金深入研究调查社会,并且在微信上做全球公益心理咨询 ,入不敷出。她接触精英阶层看到的都比我有钱有地位,已经无视我的存在,更加没有和我补办结婚证的念头了。为了孩子在一起,我们之间除了扶养孩子的费用已经无话可说。谁不管谁,价值观差距太大了,已经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
在之后对其一名粉丝的采访中我得知,有一次,高飞的老婆和家人曾以他母亲病重为由,将其骗回老家精神病院进行诊断治疗。还有一次,高飞的两个弟弟从老家来苏州,准备抓高飞回老家的精神病院。高飞却在火车站金蝉脱壳。街头流浪好几天,等弟弟们回老家了,他才回到苏州家中。
高飞对这些行为称之为:“今天无知家人还以爱的名义谋杀我!说我基本生活保障都不能,做全球公益心理爱情事业咨询综合服务就是精神病。”
网络情缘
除了现实中的两任老婆,高飞很骄傲的告诉我,他在网络中还有两任老婆。不过目前都已经失去了联系。第一任叫YY,高飞原话是:“网络第一任夫人YY据说已经结婚,也是她追求我,开启了我人生真正恋爱史。”
我问,既然YY追求你,为什么又结婚了?
高飞的回答有些动情,又有些语无伦次:“情非得己,她有苦衷,她一直深爱着我!承认我是天底下最好的男人!还说我优秀得是大众老公。是YY对我最客观公正的赞美!我作为人类导师唯一神,可以走进众生心里,包治心理障碍。大众老公称呼问心无愧。”
在我的要求下,高飞还向我展示了多张微信好友对他示爱的聊天截图。
高飞好友示爱截图
第二任老婆即上文所述CY,是高飞认定的唯一一个精英弟子(价值100万人民币)。高飞表示CY是他最早的追求者,公认的前飞嫂,对他一片真心,疯狂追求,绝对忠诚,供养接近1000块。高飞还说他被痴情感动,想照顾CY,但现在也已经被CY拉黑。
我问高飞,他最爱的女人是谁,如何排序,高飞的回答是:“非法同居老婆感情破裂会当做亲人经济上帮助,CY当然回头是岸,续缘最好,YY已经嫁人可以做朋友。”看来高飞心中最爱仍然是CY。
由于没有联系到CY,所以我不能放上CY的照片。我只能说,是一个很白很美胸很大的姑娘。
成名历程
高飞的走红起源于网络。我也对这个历程充满兴趣。
高飞告诉我,2013年3月12日,他注册微博,但因为愤青举报老是被局限不能发表内容而纠结。目前已经恢复正常,昵称叫雄鹰高飞-世界大同,有269个粉丝。
雄鹰高飞微博首页
高飞称,2014年4月,他在上海宝源地产做房地产销售顾问,领导张经理帮助他下载微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神速学习创作,在国内外微信群秒杀全球名家大师,被微友江定生尊称为战神爷爷!由于懒得管理,全球微友满五千也没有组建群!都是挂名弟子们组建群。但后来发现很多人用心不良,不做群主难以把控,才在最近几个月组建自己的预备弟子群!
高飞所说的名家大师,后来他也有所提及,分别是刘厚坤、黄伟、陈安之和梦玲。其中,刘厚坤和黄伟是经常和高飞相提并论的微信“奇葩”网红。
刘厚坤自称是汉世贵胄,要复兴刘家天下,而黄伟自称是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陈安之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成功学”大师,有很多自称的头衔,但也被很多人认为是骗子。最后一个梦玲则比较神秘,高飞称,梦玲是他的一个知己微友,目前50多岁在外国经商,很多人排斥她,但他力挺她,但目前也失去联系。
高飞将这四位名家大师和他自己并称为,影响全球的五位网络达人。但同时,他认为刘厚坤是白日梦帝刘厚坤蝗虫,陈安之是成功学洗脑巨骗,黄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金钱权利奴隶,唯独对梦玲的评价较为正面:一代枭雄女中豪杰。而他在尽数英雄时,对自己的评价则是:超级巨星活佛雄鹰高飞。
从左到右分别为高飞、刘厚坤(喜欢穿皇帝装)、黄伟和陈安之
转战微信之后,高飞最先活跃在一个“MZD思想群”,他自称是群的领袖,是悟实国际战略群的讲师导师政委。后来他,发现悟实“图谋不轨”,于是就开创了自己的人类终极哲学体系:世界大同教理论体系。现在他是三个群的群主,但没有时间细致管理,正在为了扩大知名度玩直播。
高飞对于自己“得道”的经历是这样描述的:“自幼愚笨腼腆,常常被小伙伴欺负,幼小的心灵伤痕累累,励志做世界上最强大的王者不是复仇报复,而是为了保护像自己一样的弱者不再受欺负!
自幼埋头苦读圣贤书,嗜书如命,笨鸟也能飞,勤能补拙,成绩不稳定却人缘最佳,成绩上等。
由于鼻炎久治不愈,1992年在同学的帮助下得到一本气功秘籍,自学了少林六字诀,两个月开悟得道,从此展开了磨难而神奇的传奇人生……
已经拥有救世主、人王、活佛的才华智慧,不战而胜世界、驾驭全球的能量能力,即刻起全力以赴打造神一样的弟子部队,快速实现世界大同!”
高飞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知名度不够,他说:“目前最大障碍就是个人知名度不够,弟子们需要积极参与我自导自演的电影,时代宗师,第一次两个小时的拍摄问题,或者解决奇葩说辩论赛的参与权,帮助我报名参加,或者举办雄鹰高飞舌辩全球神辩会”。他还表示,曾经向中央领导建议开设一个中央电视台传播他的思想,但是没有得到回复。2000年,曾去过北京向当时的中央领导提交学术成果,但被当做精神病遣返。
不过目前,他还是很享受微信给他带来的传播力,他认为“(我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认同推广世界各地,影响全球00后到90,80,70后,中学生,博士后和能接受新鲜事物的有为青年,转发、扩散我的世界大同教理论体系的不计其数,供养过我的粉丝信徒弟子们数百人,最大金额200元一次。”
信众与黑粉
其实在我看来,高飞的粉丝只有黑粉,所谓的信众也都是假装信众的黑粉。但是高飞本人似乎并不这么看。于是我先问了高飞对黑粉的看法。
他回答:“人类本身的劣根性、羡慕嫉妒恨就是黑粉产生的根源!太多的看不得我成功!太多的人看到太多的美女喜欢我,就无法控制造谣中伤我。黑粉对我的生活工作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蚍蜉撼树却使我更加强大无敌了!”
而对于他最大的黑粉,硬汉和李达康,高飞的评价相当客观。一方面,他认同黑粉对他成名的作用:“很多黑粉包括孽徒孽畜硬汉、农夫骗子团伙、李达康都对我扬名立万做出了贡献!这点毋庸置疑!”
但与此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黑粉都是凡夫俗子就会随波逐流,被金钱、权力控制,被金钱、权力牵着鼻子走,成为金钱、权力的奴隶。为了获得成功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肉体,道德底线是他们永远不会拥有的奢侈品!”这样的批评应该是因为他认为黑粉冒充他的身份骗巨额供养。
网传硬汉黑粉团伙,其中居然还有高飞的第一任网络老婆YY
而对“信徒”高飞也并不满意,他表示:“信徒弟子们的忠诚度有待遇提升,他们还都不是我真正的精英弟子,还很世俗。”
唯一得到表扬的是前几天去看他的苏州女弟子四奎:“四奎不错,值得栽培,还很世俗,急需大力提升栽培!”
粉丝的视角
首席黑粉硬汉:对飞飞温柔点
之所以采访他,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名字时常出现在高飞的朋友圈里,另一方面也有群友告诉我,硬汉是高飞成名的推手,也是很多表情包的制作人。
硬汉头像是个很囧的小男孩
硬汉本人26岁,目前在湖北武汉一家国企就职,学历是本科。
据硬汉称:“其实最开始不是我直接发现高飞的,是我一个朋友发现的,当时他们公司在做一个APP,他负责推广文案这一块,推广初期,他当时整天在网上各种溜达寻找灵感在各大社交平台。
然后有一天在微信上一个MZD粉丝群里面,发现了高飞这个老头,觉得经常发言很别致,然后头像也很搞笑,一个金鸡独立的样子,就加了好友。
当时还发现了好几个跟高飞类似的人,2015年8月左右,我朋友把这几个人介绍给我认识,然后建了个群,把他们都拉进去了,让他们相互辩论,碰撞思想。黄伟、刘厚坤后来也进来了。
后来我把他介绍给了我很多微信好友认识,然后我的一些微信好友把他介绍给了一个叫“地域群”的一个群,那个时候开始他才慢慢开始被很多人知道。并且在2016年6月份之后开始大力宣传大同教,收徒。”
这个地域群的重要性,我们之后还会提到。
我问硬汉是否觉得高飞有精神病。
硬汉回答:“他这个人不好说,很多人现实见过他,感觉跟网上是两个人。网上架子很大啊,现实听几个朋友说还好。不像网上那样满口胡话,我认识的起码五个人见过高飞,都这么说。”
我又问硬汉,为什么他成为了高飞的头号黑粉,硬汉说,是因为他P了一些冒充高飞收别人巨额红包的聊天截图,被高飞发现。一方面是生气有人冒充他,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觉得这么大红包没收到,所以恼羞成怒。
高飞怒斥硬汉冒名顶替收取红包
硬汉还说:“高飞的所谓信徒也无真心供养他,变相的一种黑粉而已。供养他的无非是凑热闹,耍猴。打一棍子给一颗糖,付费消遣罢了。”
我问他:“你觉得亲自看望高飞的四奎美女是什么动机?”
硬汉说:“闲的吧。”
我又提出一种可能问硬汉:“你觉得高飞知道他的所谓弟子都是变相黑粉吗?”
硬汉说:“可能知道吧,这个不好说。搞不好是黑粉被耍了。确实,起码这两年来,他自己感觉也不一样,确实可以弄到点钱。以前房租交不起,后来网友给他发红包,硬是凑齐了房租。”
至于为什么高飞粉丝群里的氛围很粗俗,互相骂人,说脏话,硬汉也给出了解释:“这和之前那个地域群有关。群是微博的一个博主建的。群里面的节奏就是每天骂人。大概有五百个人,每个人的群名片全部都改成有地域攻击性的、辱骂性质的昵称,高飞的黑粉当中有很多就是从那个地域群里面出来,可能把那里面的习惯都带过来了。”
硬汉还跟我说,他有朋友计划要去打高飞,因为高飞有时候嘴实在太欠。但结果没有打成,请高飞吃了个饭就走了。毕竟不是恶人,对那种小老头没法下手。并且他现在工作忙了,也不怎么玩高飞了,之前都是闲的。
最后,我问硬汉,关于高飞有什么感想。
硬汉说:“不可亵玩,切勿沉迷,对飞飞温柔点,玩完之余,还是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吧!”
硬汉冒充高飞注册的微博,这个号居然有500多个粉丝
美女四奎:我是社会蛀虫网络蛆
四奎是上面提到的去看望高飞,并且拍下亲密照片的大美女。苏州本地人,97年出生,目前正在找工作。
美女四奎和高飞的合照
四奎口中的高飞和硬汉所说的差不多,事实上,四奎和硬汉他俩也经常在群(黑粉群,硬汉早已被赶出信徒群)里进行互动。但四奎说,高飞之前有很多网红粉,自己也是被一个网红朋友拉进来的,但现在网红粉又都没了,原因是网红是月入几十万的人,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玩高飞只是一时兴起。
四奎自称有暴躁症(自我诊断),曾在去年疯狂骂高飞,后来被拉黑。今年又好了一些,被拉回好友。见高飞也纯粹是为了好玩,因为都在苏州,就约着好朋友一起去看看这个搞笑的小老头,在麦当劳坐了会,逛了会饰品店。
因为之前看到有人在群里公开调戏四奎,于是我又问她:“因为你长得确实很漂亮,有吸引力,群里很多人应该都有约你吧,你怎么应对的呢?”
四奎说:“他们有真约我出去的,也有假约我出去的,我都是开玩笑随便应付一下。因为我不会真去见网友,也没聊过多长时间也不熟,为什么要和他们出去?”
至于为什么在群里说脏话,口无遮拦,四奎解释道:“我也是一个社会蛀虫网络蛆,在网上可以随便骂人调侃释放压力。”
最后,四奎也给我们留下一句话:“你们可以关注高飞并且进群进行网络畅聊,释放压力,欢迎大家。”俨然一副老玩家的样子。
四奎带的节奏也往往有人响应
路人粉马先生:我很想艹高飞的女粉丝
马先生是一个流窜在各种网络亚文化圈子里的小帅哥,也正是因为他我才接触到高飞的相关信息。而我和马先生则是在的勃学圈子里认识的。
马先生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他自称家里是望族,世代为官,父亲目前是副处级调研员,母亲是科级干部,自己则是985的本科生。
马先生在今年4月份通过高飞的黑粉之一,李达康,同时也是马先生的校友,加入了高飞的圈子。马先生透露他和高飞打过几次电话,并表示电话里的高飞和网上完全不同:“电话里高飞很睿智,很从容,语气根本没有像网上那样神经质,激动。而是风轻云淡,把控一切的感觉。上次,8月6日,我们准备打高飞,我就电话里和他聊了聊,他表示很淡定,苏州公安局长都是他朋友。说的跟真的一样,好像确实满不在乎。”
马先生还直白的表达了自己混这个圈子的目的:“除了好玩,更主要是,高飞的女粉丝,包括刘厚坤妃子,都是一批人。有些是网红,反正基本都是大城市的富家千金女。皮肤好,身材好,我很想艹她们。”
我疑惑,为何此类奇葩网红都有很多女粉丝。马先生则给我举了另一个“响指哥”的例子:“这种现象其实很多。可以深度思考。我在现实中还认识一个网红,响指哥,也是天天和年轻漂亮女粉丝约会。现代人,包括很多女孩子,太浮躁了,追求刺激,好玩,和这些网红接触,虚荣和好玩,打发自己的时间,和朋友们一起娱乐算是。我也一样,一天到晚想着和不同女孩子上床,很快就没新鲜感。对了,响指哥和我是同一个村的人。”
响指哥和美女粉丝面基
我问马先生:“你通过这些亚文化群约到炮了吗?”
马先生说:“约到了。”
于是我再问:“你在群里各种爆粗口,约炮,为什么要这样粗俗?你觉得群里这样的语言氛围是怎么形成的?你怕之后有人截图黑你吗?”
马先生回答:“不怕。这就是娱乐而已,这都是07.08年的时候,百度贴吧玩烂的东西。以前的魔兽世界吧,恶俗文化,易帝吧,雷霆三巨头,蛆吧。早就有了,一脉相承的东西。即使被人截图黑我,也无所谓,这在会玩圈子里,这都是娱乐和幽默。比如硬汉,这个词,就是09年易帝吧创造的。这是一种娱乐和幽默,本身没有意义。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幽默随意的生活态度。老美其实也都这样,黑人损人,天天fuck you,suck my dick。”
我叹服于马先生的豁达:他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进入这些圈子,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而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感想,马先生也同样直接:
“没什么好说,只想说,约炮的加我,我活好高素质,戴套。”
尾声
这似乎是一个靠着“售卖”荒诞,勉强挣扎出社会最底层的故事。但高飞大概也仅仅冒过了一点点头。45岁,3000月薪,皖北农村,精神病,老婆儿女乃至父母的生活,以及或许还想回县城买套商品房,这些现实大概才是放下活佛、本座、导师身份的高飞内心真正的压力。
我一开始认为高飞是个精神病;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他似乎是在表演;但在这次采访之后,我又陷入了迷茫,没有办法进行判断了。或许有时候,表演太多,真正的自我也就成了饰演的角色。
人吃饱、喝足、有衣服穿、有房子住之后,总要找点乐子。有的人打麻将,有的人打王者农药,有的人刷知乎,有的人看电视剧,也有的人在高飞,刘厚坤,黄伟身上找乐子。
高飞的粉丝以二三线慢节奏城市的年轻人为主,并且很多都是家境不错的。他们有的在读书,有的已经有了份稳定的工作,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而他们为何热衷于这些荒诞文化,则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主流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大部分年轻人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后现代终结了历史,年轻人再也不会满足于被动接受灌输。但目前看来,尽管身处繁花似锦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市场,年轻人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仍然是一片荒漠。
斗鱼,YY,快手直播,虽然比不上工业化制作的文艺作品,但主播会念出送礼物的人的名字,会回应弹幕带起的节奏,会邀功争宠,这给观众带来的参与感是无可代替的。微信则进一步消解了输出者的权威性,微信群里的发言人人平等,中心人物和普通玩家之间的距离第一次变得如此之短,这使得文化消费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高。
斗鱼顶级女主播恩怨:弹幕在阿冷房间带冯提莫的节奏
但门槛低带来的结果是核心作品质量的极端低劣(高飞的文字、直播、视频等),“奇葩”红人小圈子活跃度的维持严重依赖普通玩家参与性的创作(表情包,P图)和日常互动,这导致传播力低,变现难度大。因此,无论是高飞,还是刘厚坤、黄伟,他们还是希望能尽快加入主流文化产业圈。
这些看起来疯癫的网络“红人”究竟是真疯还是假疯,我们也没法一探究竟。事实上,他们目前远远未到红人的程度,但也可能只是缺乏一个契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高飞5000好友的“供养”,对他本人而言是一笔难得的收入。
事实上,高飞本人对“供养”、“红包”异常重视。硬汉因为被高飞认为冒充其领红包,从核心弟子被贬为孽畜、孽徒、首席黑粉;高飞弟子群的公告里强调误领供养,双倍奉还;并且最近还对小额红包(1块钱以下)表达了强烈不满。种种迹象透露出,对高飞而言,钱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些看客,大多是吃饱、喝足、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的年轻人,而高飞已经45岁,还在抚养自己的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所以我觉得,就让高飞的表演继续下去吧,像看个荒诞戏剧。我们乐呵乐呵,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刘厚坤在期待我的采访
我稿子写得比较慢,高飞没催,倒是刘厚坤有些心急,或许是因为看到高飞朋友圈的直播“答辩清华大学美国自媒体”。
我心里是很希望能带他们红的,但其实我也没那么大本事,还得靠读者们。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