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好线,然后画小圆点碰击红球,再多画几个小圆点碰击蓝球,过关!! 以上就是脑点子183关过关的详细方式,掌握后的玩家就自己试试看吧。 这就是怎么过关的全部内容了
脑点子第171关通关攻略 1.画一向左的小斜坡,灰球掉落后,给其一个阻力; 2.在左下画一障碍物,防止小球滚出; 3.红球被灰球砸向蓝球,轻松过关!
1.在两个网中间画一个正方形的桥 上沿和两个平台平齐 2.左面画一根长棍把左面的球通过桥打到右面
马六进四,士5进6,车四进一,将平5,车四进一,将退1,兵七进一,下一步车四退二,车四平五再进二
争议相当简单的一关,中间画一个平台,把蓝球砸向红球即可通关!因为需要图片详情所以你可以百度"当游 脑点子119关攻略"他们家有相关的介绍
脑点子画笔的作用: 画笔看粗细来用的。其他就是美观漂亮而已了。有些关卡只有细的能过 还有还有,粗画笔重。细画笔轻。我用铅笔和钢笔画出来东西的摩擦力都是不一样的哦。铅笔类型的明显蝎~ 我觉得钢笔和油漆笔务必入手 铅笔性质是滑,轻(适合弄滑道)。红笔性质是平均;蜡笔性质是偏重且偏滑(适合弄翘棍),且一般细;刷子性质是直接砸飞,超重(适合两边小球砸中间的关卡);钢笔性质是重且极其不易打滑(LZ主笔,手感非常好)。雨伞性质是非常滑,且一般重(适合扳飞东西)!
脑点子Brain Dots第176关怎么过:如图画线,轻松过关 脑点子Brain Dots第177关怎么过:如图画一个斜坡,将蓝球砸入网中,过关 脑点子Brain Dots第178关怎么过:本关如图画线,蓝球缓缓滚下,轻松过关 脑点子Brain Dots第179关怎么过:相当简单的一关,将蓝球往右砸,触碰机关,过关 脑点子Brain Dots第180关怎么过:在蓝球下方如图画线,蓝球解除机关;将刚才画的线砸开,蓝球推下,轻松过关。
搜一下:脑点子第176/177/178/179/180关怎么过 通关攻略
手机游戏里。脑点子这款游戏一度风靡一时。胜在这款游戏操作简单。关卡复杂有趣。容易上手。一旦玩开,特别容易停不下来。有些玩家甚至会茶不思饭不想就想通关。那么对于这款游戏而言。到底有没有快速通关的方法呢? 首先,办法肯定是有的。我们大家在游戏里面可以看到,过关卡时。当你失败以后。游戏会自动弹出询问窗口。询问你需不需要提示。如果在这个时候,你点击需要。那么游戏会自动出一条提示线。这是你只需要根据线的轨迹来滑动手指。这样的话就可以通关了。当然也有极低的概率无法通关。可能是你画的线和提示线没有重合。当然这个概率是很低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解谜类游戏好玩就好玩在过程。在自己经过无数次尝试都失败了。无论是苦心钻研出的通关方法。还是不经意间的随手一划。在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通关以后的那份喜悦是最宝贵的。
画个如图的斜坡,再画一根棒子,从斜坡滑到红球的右边,碰到红球,红球自然会向左移动.从防御塔的外形攻击轨迹到英雄的技能呈现都能显示出较好的画面感,在这里w特别你玩下这个叫做王a牌;对决的游戏啊,水面采用了仿真的反光设计,让玩家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真实感。特有的匹配系统、天梯排名使得游戏不失竞技对抗的特色。
下面就由给大家带来脑点子brain dots第148关怎么过,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脑点子brain dots第148关攻略的全部内容了,脑点子brain dots第148关攻略的内容,脑点子brain dots第148关要怎么过;脑点子brain dots攻略大全 以上就是由给大家带来的脑点子brain dots第148关怎么过,轻松过关;! ;。 脑点子brain dots第148关攻略 如图画线。那么脑点子brain dots是一款规则简单的划线撞球游戏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尤嘉 冯水寒 黄华 宋宇铮
责编 | 惠家明
● ● ●
音频配音由公众号:闪电配音 提供
1.人类大脑中可能存在肠道细菌
图片来源:Wikimedia
人们通常认为,由于血液和脑细胞之间存在隔离屏障,健康人的大脑里不可能有细菌。而在上周,加州圣迭戈市举办的神经科学年会则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会上,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团队报告称,他们利用高分辨率显微镜发现,细菌竟然能够进入健康人的大脑细胞。此类细菌有厚壁菌、变形菌、拟杆菌三类,都是常见的肠道细菌。目前,人们尚不清楚肠道细菌究竟是怎么进入大脑的,而比较有可能的途径是血液和鼻腔。尽管研究团队本身持谨慎态度,并表示样品存在污染的可能性,但是这一结果仍然引发学界轰动。寄生虫专家认为,大脑中有其他种类的寄生生物。而若这些细菌真实存在,它们一定会对大脑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文章链接:
网页链接
2. 蜜蜂的麻烦——烟碱类农药影响蜂类的生存
图片来源:Pixabay
蜂类对于开花植物而言至关重要,它的传粉活动能维持生物多样性。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世界各地的蜂类数量都在下降。有学者推测,广泛使用农药可能是导致蜂类变少的主因之一。本周,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就在Science杂志上发文称,基于自动化平台的连续监测,他们发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会扰乱大黄蜂的巢内行为、社交网络以及温度调节,进而引发蜂巢损坏、生长受损等等问题。烟碱类农药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杀虫剂,能够破坏害虫中枢神经系统。虽然其本意是防治害虫,但实际上却对农业益虫也相当不利。这一研究结果警示我们,农业界应谨慎选择农药种类,以保护好大自然的“百花使者”。
文章链接:
网页链接
3. 珍贵食材松露的基因特征
图片来源:Pixabay
松露是多种可食用子囊菌门物种的总称,被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称赞为“厨房里的钻石”。由于其珍贵难寻,一块上好的松露可能比黄金还贵。为了探究松露的基因特征,法国农科院院士Francis M. Martin带领的团队针对“皮埃蒙特白”、“勃艮第”等品种的松露展开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尽管各种松露的物种亲缘关系很远,但是基因组特征却非常相近。松露体内与纤维素降解酶相关的基因很少,而参与挥发性有机物代谢的基因表达量更高。研究还指出,松露之所以拥有其他菌类欠缺的辛辣气味,并非是因为有特殊的基因,而是因为基因表达量不同。
文章链接:
网页链接
4.因不满法院禁令,瑞典网络服务商屏蔽爱思唯尔
图片来源:ue.edu.pe
如人们所知,知名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和免费论文网站Sci-Hub 是一对“冤家”。后者收集了各大出版社的付费论文,并免费提供给大众阅读,被指损害了出版商利益。2016年,爱思唯尔获得了法院禁令,要求各个互联网服务商屏蔽Sci-Hub网站。而在瑞典,一家小型互联网服务商Bahnhof竟然在屏蔽Sci-Hub以后,也顺势屏蔽了爱思唯尔。当用户访问后者的网站时,会被跳转到一个宣传爱思唯尔暴利商业模式的网站。不仅如此,该服务商甚至将版权法院的网站也一并屏蔽了。
链接:网页链接
5.廉价的RFID标签可快速检测食品安全
图片来源:mit.edu
射频识别标签(RFID),这个名字听上去非常陌生。但实际上,我们的地铁卡、门禁卡乃至身份证都用到了这一技术。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又为射频识别标签开发了新用途:快速检测食品是否安全。研究人员发现,RFID感应通电后发出的信号会被其依附的物体吸收。如果容器里装的食物成分不正常(比如变质),RFID标签发出的信号也会有所变化。基于该原理,研究人员制作了一套识别系统——只要在食品外包装贴上廉价的RFID标签,系统就能根据它发出的信号判断食品成分是否正常。目前,这一系统现在已可以检测出奶粉和酒精的成分异常,将来有望推广到更多的产品上。
文章链接:
网页链接
6.网约车致美国交通事故致死率攀升?
图片来源: Pixabay
今年以来,网约车业务中频发的刑事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网约车与交通事故率的联系上。自80年代起,美国交通事故致死数持续下降,但这一下降趋势却在2014年戛然而止。巧合的是,这一年正是网约车开始急速扩张的一年。在对2955个美国城市和社区进行调查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网约车服务每进入一个城市,该地区交通事故致死率就会平均上升2-3%。在大城市或是人均收入较低的区域,这一特殊现象尤为明显。专家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约车使群众抛弃公共交通服务,导致路面越发拥挤。而很多个体营运司机为追求效率就忽视了安全,使交通事故更易发生。不过,也有学者对研究结果表示质疑,因为有些乡村地区反而有着更高的车祸增长率,但那里的网约车服务相当稀少。
文章链接:
网页链接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更多精彩文章:
千余名研究者联合抵制AI武器;医用CT或增加儿童患脑瘤的风险
美洲土著犬类因传染性癌症灭亡?欧美国家流行吃“聪明药”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知识分子书店。
如今,时间飞逝至中秋后,2018 赛事已过大半,一年四季之三季已与我们擦肩而过。
两百多天里,各路时间神偷一如既往跃跃欲试,觊觎我们的时间荷包。
今天再总结出时间管理干货新八条,助各位从时间神偷中突围,在第四季度收获满满。
本文作者邢军 Julie Xing,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现居美国并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粉丝众多的高产文字工作者。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走路步伐加快一点
这一点做起来不难。
上班路上,会议途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加快点步伐,给自己脚力加加码,每天进步一点点,可以从走路的概念延伸出去,逐渐提高做事节奏。
走路快一点,不仅仅能积腋成裘,从多个时间段挤出许多分钟,还有一个优秀的协同效应,就是脚下生风的人往往给人雷厉风行做事麻利的好印象,给自己的个人品牌也加了分。
熟知自己的生物钟
我们的身体是部机器,还是部聪明的机器。它拒绝单一节律的枯燥运转,它的工作效率,有起伏高低。
我们需要掌握好自己的生物钟,在高峰时刻去做不容打扰最费脑力的事情,在低谷时段去做相对轻松,即使被打扰也无所谓的低风险任务。
比如,你下周有职称晋级的考试,临阵磨枪很重要。
你知道自己上午十点至十一点以及晚饭后的八点半到十点这两个时段头脑一贯清醒,那就把未来几天的这些时段锁定。
除非有重要会议冲突,雷打不动,谢绝打扰,把自己关在单独的房间里强化复习,因为你选择了身体最高效的时段来聚焦于最重要的任务,往往事半功倍。
投入时间不多,却因为投资到了点子上,产出却往往会令你喜出望外。
果断放弃负能量的人和事
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圈子,或多或少总有一些携带负能量的人或事。这些人和事面貌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附加值。
你若混迹其中,基本属于浪费时间。或者说,即使小有收获,却远远抵不过你的时间投入。
同事间无聊的午间八卦嚼舌头,亲戚邻里间的家长里短,乌泱乌泱鱼龙混杂毫无主题的大吃大喝,请快速判断,果断远离。
有一种人,惯性释放负能量,自己事业无成,还逢人就怨声载道,愤世嫉俗,叹世道不公,对TA自己毫无益处不说,还拖别人上进的后腿;
也有人似祥林嫂再世,自己受点挫折,逢人就抓来倾诉,把别人随意当成情绪垃圾桶。
对于这种情况,两回三回尚可,安静做听众给予安慰给予鼓励也是做朋友的本分。
然而,如果你发现,你的反复劝说开导毫无用处,你自己的情绪因此受到污染,自己的时间在这些没有成果的死胡同般的拉锯谈话中悄悄溜走,除非挚友至亲,请果断抽身,及时止损。
毕竟,能够互相照亮互相受益的关系,才有持续温暖力,才值得你花时间去维系。
不事事追求完美
著名高科技公司脸书 Facebook 的公司箴言里有一句话叫做 doing is better than perfect,意思是:动手去做,胜于一切完美。
多数事情是不需要完美的。事事追求完美会额外花去太多时间。如果把那些用来追求完美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收获会更多。
我有个理论叫做“五分不完美经济学”。
我认为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职场生涯中,都应该把时间分配功利化,只在个别至关重要的事情上追求完美,而对多数事情不强求完美。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一百分和九十五分之间没有质的区别。
若从七十分做到九十五分需要拿出七成时间的话,从优秀的九十五分到完美的一百分,可能需要额外五成的时间。
因为从优秀到完美的每一小步都需要格外用力,所以格外费时间,不仅花费了百分之百的时间,还会挤占两成其他重要事情的时间。
五成的时间得到五分的成绩回报,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划算。若有那五成的时间,去学一些新知识,拓展新技能,收获可能更大。
而且,因为不时刻都处心积虑地去追求完美,更容易对手头的学习和工作保持热情,避免学业和职业倦怠感。
随手做笔记
哪怕你记忆力惊人,哪怕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请爱护好这个天分,不要滥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让做笔记变得容易。学会用手机里的备忘录功能,随手做笔记,可以避免事后浪费脑力浪费时间去回忆。
无论是工作上的一个新点子,还是要给父母买的东西;无论是即时生成的一个灵感,还是今天必须给孩子做的一件事,随手记下来,备忘录就是我们随时随地的贴身秘书。
我写职场邢动力专栏这九个多月以来,不知有多少次,文章的思路以及精彩的挠到痒处的一段话,来自出差途中,来自会议间歇,来自锻炼的时候,被我随手记录下来。
那些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因为及时被抓住,省去了时间去痛苦回忆。
繁忙不停歇的工作之余写就的十二万字,随手做笔记绝对功不可没。随时记录是对碎片时间的最好利用,请看下一条。
用好碎片时间
大片的时间对多数职场人来说是个奢侈。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时而冒出来的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的定义是不长,随时会被打扰,或即使不短,环境却不允许我们集中精力的时间段。
上下班路上,会议间隙,午饭前后等等都属于典型的碎片时间。
对职场人来说,每天碎片时间的总和,其实并不少,但我们多数人却不知道这一个个小段时间跑哪里去了。
如果你属于这一类人,可以尝试拿出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对自己诚实地做个小调研,看看自己过去在七天的时间里,哪些碎片时间可以利用起来规划点有意义的事情并去付诸行动。
比如在单位放双运动鞋,用午饭后的二十分钟出去走走锻炼,或者在楼梯间跑楼梯;
再比如,会议间隙十五分钟,用来打电话约个年度体检,在手机上读一本好书的一个章节,都是不错的选择。
上班路上,想想今天的会议,虽然你不是发言主角,但思考一下你可以分享哪些观点推进项目进行等等。
要想碎片时间不白白溜走,关键是刻意地去做一下安排并立即行动。当然,别忘了,给自己留二十分钟打个小盹,也是行动,也是很有意义的。
请习惯来帮忙
习惯是我们生活的和工作的最高统治者。
一旦习惯形成,就成了我们的舒适区,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详情请见之前的专栏文章:“舒适区舒服,却不是该常待的地方”。
曾经一度,我要求自己每天喝两升水,却发现真正做到,难于上青天。
因为早上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大会套小会,午饭往往不是被挤压就是工作餐,真是完不成足量喝水这个任务。
后来我想了个办法逼自己养成习惯,每天早晨一起床,先用大茶壶装上一升热水,泡上我挚爱的家乡绿茶,然后才去洗漱。
早餐前后出门之前大概一小时的时间,我把这一壶茶喝完,保证一天喝水任务完成一半。
进到公司,到办公室之前先到茶水间,接大概七百五十毫升温水带到办公桌,一上午的供水有了保障。
中午的时候,尽量再喝一些,即使午餐的水无法保证,下午和晚上总能补上那短缺的二百五十毫升。
所以这个例子中,一大早的那一壶茶和一进公司的那一大杯水这两个习惯一旦形成,帮助我节省了刻意在满满的日程中抽出空去找水的时间,让习惯帮我实现了喝水目标。
其实工作中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培养一个习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最重要的是自律。
但一旦形成习惯,这个习惯会驱使着你去轻而易举地去完成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省时又省力。
适当放过自己
时间的精细管理并不是把每一分钟都填得满满的。相反,需要经常留点时间给自己用来思考和反思。
天天忙着做事而无暇思考,其实是在用形式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只有让脑子空下来,才能孕育创造力,再生新火花,为下一个台阶蓄力助跑。
像个陀螺般身陷高强度工作时,尤其需要刻意偷空抽出身来做做局外人,否则永远没机会发现自己的盲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就是不要浪费时间去责备自己浪费了一点时间。
总有些时间被花在不那么有价值的事情上。生活过得太有目的其实也是一种无聊。不去苛求每一分钟都有意义都有价值,何尝不是一种洒脱!
本文作者邢军 Julie Xing,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现居美国并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粉丝众多的高产文字工作者。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pixabay和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设想这样一种场景:英雄人物遭遇了看似不可能解决的巨大挑战,不经意间,某件事或某样东西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计上心来,问题迎刃而解。这类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称得上异想天开。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灵光一闪的时刻。更常见的情形是,我们努力找对方向、绞尽脑汁才想出好办法。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应运而生。
用得好的话,迸发的灵感可以按需取用;要是用得不好,随意抛出的观点只会浪费时间。
头脑风暴如何才能奏效?以下是本期CBC热读提供的参考建议。
原文/ Zapier byAja Frost
来源/ 宽带资本公众号(ID: bjkdzb)
编译/ C位君
头脑风暴的历史
在现代的工作文化中,头脑风暴可以说占据了中心地位,但它的历史其实并不长。1948年,广告经理人Alex Osborn出版了《Your Creative Power》,书中有一章将头脑风暴定义为「利用大脑的思考破解需要创造力才能解决的难题——团队成员轮番抛出观点,协同攻克同一个目标」。
▲Alex Osborn设计的头脑风暴执行步骤photo credit: Zapier
Osborn称,他的团队用这个技巧在90分钟内想出了87个点子。为了帮助更多人获得头脑风暴带来的创造力,他定下了4条基本原则:
忌批评性反馈
量比质重要
运用他人的想法催生联想
鼓励大胆的构想
头脑风暴大受追捧。但是任何一个经历过漫长而低效的头脑风暴会议的人都知道,这也可能是对时间的巨大浪费。
为了确保你个人与小组的头脑风暴能够产生新颖(以及有用!)的点子,你与你的团队可以试试这12种策略。
个人「脑暴」的5种方式
▲photo credit: DribbblebyPedro de Britto
独立的头脑风暴听上去自相矛盾。不过,Osborn的调查显示,这种方式比小组合作更能激发创造力。1958年,耶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创造性难题上,独自工作的人比小组合作的人多出了两倍的解决方案。
下次你一个人的时候,尝试用以下策略点燃你的创造力——不过最好在小组头脑风暴之前试,那样你可以事先准备好方案。
发现词汇间的联系
领导力导师Andy Kelund推荐的方法是,先随意选择一个词汇(最好选一个与头脑风暴主题不相关的词),再将它与你的头脑风暴主题结合起来。
假设你要为你的客户主持一场会议。你打开词典,随便翻到了一页,看见「青蛙」这个词。于是你回忆起,学校的摄影师曾经在拍集体照那天带了一只青蛙逗孩子们笑,这提醒你,活动当天得请一位专业摄影师为大家拍摄领英头像照。
如果第一个词不能带给你灵感怎么办?Kelund说,再选一个就是。
或者你也可以用Word Association Lookup和Visuwords之类的工具解锁语汇间更多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photo credit: Zapier
使用提示卡片
作家喜欢在卡片上记下点滴发现灵感,你也可以用提示卡片酝酿下一个好点子。
设计公司IDEO推广了一套有助于创造性工作的“方法卡”(method cards)。这些卡片包含了各种帮助思考的提示。你可以在Method Kit上找到示例卡片,主题包括项目策划、个人发展、产品开发、创业、市场营销和公关、研讨会计划、人物形象等等。
▲photo credit: IDEO
你也可以在Amazon上找到原版IDEO方法卡,或者用PDF模板创建个人专属方法卡。
另外,请同事为你做提示。提示词最好是非常抽象的词组(例如“描述你五岁时的挑战或者目标”或者“先做最近的事”),这样他不需要熟悉具体的项目也能帮助你。
虚拟灵感触发
选择一张有意思的图片,要与头脑风暴主题相关。以客户营销活动的头脑风暴为例,你可以选择一张客户、会议或者小组交流的照片作参考。在Google图片中搜索即可。
写下你看到这张照片时想到的一切:短语、记忆以及相关的想法。
穷尽所有联想后,回顾清单,看是否有灵感涌现。如果你找不到能激发灵感的点,尝试结合两个或者更多的点展开联想。
为自己设限
这听起来很奇怪,但是界限确实能让你更有创造思维。手中可用的资源越少,创造力就越重要——也许这正是超级英雄深陷危机时灵光乍现的关窍所在。
抓住可以“脑暴”的一切问题或机会,并加大难度,看你能否从中收获什么。
比如,你有三个月的时间来制定新的用户获取方案,问问你自己,如果你仅有一个月或者是一天时间,你会如何做这件事。
如果你手头有10,000美元的合作伙伴营销预算。那么,尝试以5000美元甚至500美元的标准挑战自己制定一份同等水平的方案。
得出的结果可以当做成熟方案的跳板。如果在截止日期或预算之内达成目标,还可以给你的经理一个惊喜。
放飞脑洞
另一方面,自由思考也可以帮助你创新。试着想象你有充足的资源来完成工作——不管是时间、金钱、专业知识还是同事的帮助。你会怎么做?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逐渐缩小资源范围。
举个例子,假设你的公司要开设新的办公室,你负责相关的公关活动。如果你有空白支票可以用,就能送每位出席者一副Snapchat眼镜,为他们放送酷炫的推广视频。
但真相是,你并没有花不完的预算,所以不妨把想法转变为购买Snapchat地理位置滤镜,鼓励参加会议的人在app中添加你们的品牌,并为发送照片给你的人赠送礼品。
▲photo credit: Snapchat 迪士尼乐园地理滤镜
团队「脑暴」的7种方式
▲photo credit: DribbblebyGreg Elzerman
在有效的组织下,团队的头脑风暴可以很高效。以下是一些参考方式:
组建多样化团队
与其和你的团队或部门成员举行头脑风暴会议,不如与公司其他部门组成跨职能团队,进而吸收不同的观点与技能。
研究表明,新成员与老成员的火花碰撞能够提高方案的质量。美国西北大学的社会学家Brian Uzzi研究了474场百老汇音乐剧,他发现,更受剧评者和观众欢迎的作品往往来自“中等强度连接”的团队而非合作多次的“强连接”团队,两者的差距可达3倍。
新鲜的声音帮助你远离群体迷思,但如果群体成员间过于陌生,往往会引发冲突。一段适度的关系可以使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试试Brainwriting
正如谈判中说出的第一个数字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人们在头脑风暴会议上分享的第一个点子也会影响整场讨论。
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教授Loran Nordgren解释说,在团队内分享想法并不总是有效的。由于从众行为(conformity),“早期的想法往往会对接下来的谈话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既定了各种规范,固化了事例或潜在解决方案的模式。”
那么,有破解办法吗?
答案是「头脑写作」(brainwriting)。参会者在会议前或会议刚开始的时候写下他们的想法,然后聚在一起讨论。
匿名发表观点是理想的方式。团队成员将写好的便条贴到墙上,投票选出最佳观点。
或者,你也可以使用Candor这样的免费app。Candor会将你的问题发送给参与者,自动收集他们的回复,每个想法会生成一张用于讨论的“卡片”。
使用6-3-5策略
6-3-5策略是头脑写作的一种变式——6个人在5分钟内分别提出3个点子,半小时内就有108个点子。理想情况下,你要召集六名参与者,人数太多会议会难以把控。如果你只有四五名成员,这种方法仍然奏效(尽管收集的点子会少一些)。
给每个人一张纸片,要求他们在五分钟内写下三个点子。写完后,把纸片传给右座。再花五分钟写下另三个点子,然后再次将纸片传给右座。不断重复,直到纸片又回到自己手里。
邀请「局外人」参与
有时候,你需要的只是审视问题的另一双眼睛。请公司外的人与你一起头脑风暴——理想人选是,与你岗位相同但工作领域不同,或者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人。比如,如果你在一家IT软件公司负责协同营销,那么你可以选一位旅游业的协同营销人士一起头脑风暴。
互相提前发送问题或提示(例如「我需要为新产品起个名称」,「我希望本月电子邮件的注册量增长20%」)。接下来,面对面、用chat或者Skype轮流进行头脑风暴。
如何让“烂点子”翻盘
如果你在头脑风暴中,情绪变得负面,不要试图与之抗争。通过“烂点子”练习,负能量也能变得有用。
让每个人写下他们最疯狂、最不可思议、最不可行的想法。然后加以推敲,将这些点子改造成出色的方案——通过改变或添加关键细节,或者从一个截然相反的视角入手改造。
你可能会从中得到一些极好的建议,即使没有,在经过这样的思维拓展后,每个人也能有所收获。
鼓励辩论
辩论鼓励发散思维,也能提高团队思想与决策的质量。
Osborn头脑风暴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不批评”,但它被误导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Charlan Nemeth发现,鼓励辩论的团队比不鼓励的团队多产生了20%以上的观点。
除了告诉你的团队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你也可以通过设置辩论来提升会议质量。首先,给出一个问题或提示。如果你正在寻找提升网络研讨会注册量的方法,你可能会要求团队里的每位成员想一个拉动注册的创意,并且把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以内。
在头脑风暴时,两两一组进行。你可以给第一个人三分钟来阐释观点,留四分钟让其他人提问,加一分钟的评论时间,再给第一个人二分钟时间辩护。然后让第二个人再次阐释观点。
另外,请告诉同伴切换角度阐释。这个练习不仅会推动你的团队挑战他们自身提出的假设,也会促使他们处于解决问题的状态。
分享灵感
头脑风暴不应该是孤立的事件。创建一份共享文件,让每个人都可以存储他们偶然的想法和灵感,想法才能源源不断。Trello面板、Google Drive、Dropbox folder、Pinterest面板,或者只是一个文本文件Google文档,这些工具都可以用来记录想法。
有些具体的指示需要深思熟虑后再进行,比如「策划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活动」,或者查找提升「品牌知名度」等大型主题活动的案例。
你甚至可以在团队聊天app中创建一个板块进行头脑风暴。这样可以轻松留存各自的留言。例如,某人可能先发了一条值得注意的活动链接,而另一个人可以在三小时后再回复。
通常,头脑风暴并不是那么高效。然而在有效组织下,你能将随意的想法变成可行的方案,实际上效果还不错。
宽带资本(CBC)由田溯宁成立于2006年,10余年来专注于TMT行业股权投资。
宽带资本的投资项目涵盖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各阶段,投资组合包括企业级服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技术和数据驱动的领域,旗下各基金累计投资一百多个项目,包括世纪互联、亚信科技、朗新科技、七牛云、同盾科技、大众点评、分众传媒、东方明珠、宝宝树、喜马拉雅以及挖财等行业领先企业。同时,宽带资本与全球领先的创新科技企业进行合作,近年来投资了包括LinkedIn China、Planet、Docker、Evernote、Airbnb在内的全球领先的创新企业,并帮忙他们制定和执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宽带资本借助自身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广泛的生态网络,为投资组合内的公司提供多重价值提升的机遇。曾荣获清科集团“2016/2017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100强” “2017中国大数据和企业服务领域10强”等奖项。
欢迎期待与宽带资本共同成就非凡事业的合作伙伴联系:[email protected]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