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丶传奇丶手游的灵犀秘境的经验也是让人垂涎三尺的,无奈灵犀珠的获取方式只有通过地宫打怪才会拥有,或者拍卖行购买碎片合成。在轩辕城的姬若螭处,双人组队接取任务即可,队长需持灵犀珠进入灵犀秘境答题,推荐和队友调配好语音再开始,即使一起答错也是有奖励的。每天坚持做吧!
法宝血炼 输出型法宝的血炼属性推荐攻击,暴伤加成,第三个属性防御,气血,暴伤减免都行。 防御型法宝的血炼属性推荐防御,暴伤减免,第三个属性攻击或气血都行。 法宝灌魔 比较适合灌魔的有被动技能,大招,百花缭乱,彩云追月,枯木逢春,移花接木,山外清音。 输出云梦灌魔:大招,百花缭乱,云水。 纯防御云梦灌魔:春风化雨,枯木逢春,山外清音。 通用类:3被动,云水,矫健,上善优先。 以上的输出或纯防御灌魔不是固定的,可以弄多个被动,被动技能是最实际的。
平民玩家来说道法提升不如增加职业属性,装备炼器、法宝和阵灵升阶都能提升职业道法,70级后小V玩家道法提升就需要真仙装备和稀有宠物啦。
1.优先买宝石,主要顺序气血_防御_命中。在这些条件外再考虑其他宝石。 2.其次阵灵培育,把隐藏的田灵儿拿到后开三个天地阵。分别张小凡,田灵儿,还有另外那个田胖子(抽奖来的)升二阶可以去用灵尘换。 3.强化里的灌注,这个很重要是拉开道法的关键,之所以放在第三位,因为前两点是硬件,70级后换装备那才是刚刚开始。灌注级优先堆真气、气血、防御,记住。这三样往死里堆,你会发现你的道法蹭蹭往上涨。
1、灌注 其实灌注和阵灵是楼主提升战斗力最大的。灌注1到8用普通符砸,8到18用神品一下就上去了,以后再用普通砸。然后大家注意一点!同等灌注等级,属性不同加的道法也不同!这个跟宝石也是通用的。同等级的灌注和宝石,道法加的最多的是攻击。 下面说的灌注和宝石是合欢的。灌注攻击类我选择攻击命中暴击 防御类防御气血爆抗,爆抗换成爆伤减免也行,我为了抗镇魔怪堆得爆抗,爆伤减免pk实用些。 2、阵灵 基础阵灵就是张小凡大竹峰那6个,打兽神时可以把小凡换曾叔叔,增加2000多攻击,毕竟兽神攻击时是主要的。苏如文敏不仁抽礼包,苏如198容易,文敏98容易。一般3000到4000能抽齐,楼主用了2000算是脸好吧。 (1)碎片齐了,尘灵也要啊。苏如碎片齐那天一天整了200多碎片。 尘灵获得方式,1仙灵法宝换完后,每天把尘灵换,每天都换,因为限购每天20个,急需的话换完尘灵换周一仙碎片,拆解。 (2)打凶,打凶也会掉,楼主当初打凶一中午打20 30个。大凶要点,属于伤害最高的拼命输出,属于最后一击的,你就别挂机打,留技能,待到boss剩10万血时一套技能上去,鬼王的聚灵,合欢的缠绵都是抢怪好技能。 阵灵齐了要会练灵,一点要每个人物洗出2到3条情缘,这个情缘是和你阵灵中的人物搭配的,其他的不要。 记得千万不要升阶,升阶花的尘灵多,加的道法低,不值得。楼主这套洗,用了20多万金币。 3、技能 我自己想的,大神不满者给出意见我会虚心接受的。 再说说技能栏: 第一排我放的秋波,缠绵,法宝技能,江南。 缠绵近身,秋波控制,再江南。一套爆发很高的。 第二排。我放的浮光幻真组合技,激励祈福组合技。情网。旧梦。 天书我点的离恨为了给缠绵加伤害的。 4、法宝 合欢前期用扇子和神木殿。后期换合欢玲紫芒刃,喜欢天琊的人也可以用。土豪噬血珠噬魂。灌魔洗出江南,和3重你点的那个技能,剩一个祈福或激励。我是江南缠绵激励。
攻击 聚灵是鬼王最厉害的技能。灌注,命中,真气,攻击,宝石,命中,真气,攻击,天书后面会有聚灵增加40%命中的效果,但是你只能依靠聚灵,所以都加命中更保险。 防御 建议打闪避,防御,气血,有的高v建议闪避,没什么实力的最好还是打爆抗,稳妥一些,阵灵,前期只要凑齐,张小凡,田不易,宋大人,苏如,田灵儿加上文敏就可以了,系统会送你四个,剩下两个自己想办法攒。 诛仙手游鬼王道法怎么提升 鬼王道法提升技巧 (1) 炼器 就如别人所说,炼器比较坑,最坑的是换装备会掉级,个人认为前期把灌注,宝石,阵灵搞好,也都能过得去,没什么压力,前提你必须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如果是v5v6你是有终身卡,月卡的玩家,建议把上述搞好之后就开始攒元宝,等70或者100级,再去炼器会更合适一些。 法宝 建议前期,下血本,去搞到血练属性带命中,攻击,真气的的法宝,可以一直升级下去,可以在商城摆摊里面购买一些跟你有相同属性法宝,来升级你的法宝属性,也能提供大约5到10万道法。并且花费不算大,比炼器稳定多了,最重要的是以后换法宝也可以传承下去,不会浪费。 前期拼的主要就是阵灵,灌注,宝石这些比炼器风险小的多的玩法,等大家都在一个层面上,才是看谁装备炼器更高。
任务级别: |
领取条件(门派贡献) |
任务奖励(金丹) |
玄天玉薄(一级) |
500W+ |
40 |
中天灯蕊(二级) |
1000W+ |
60 |
羡天宝烛(三级) |
2000W+ |
80 |
从天纂录(四级) |
3000W+ |
100 |
更天金钵(五级) |
4000W+ |
120 |
翠天善果(六级) |
5000W+ |
140 |
廓天柒木(七级) |
6000W+ |
160 |
(八极) |
7000W+ |
180 |
沈天泣佞(九级) |
8000W+ |
200 |
成天正果(十级) |
1E+ |
250 |
我21名接1级的,我们帮主9名也才接3级的。 我21名的时候,门派贡献是980多万,现在交到1100万了,过了1000万接到2级的。过2000万接3级的,以后每过N千万就可以接(N+1)级的任务。我看到我们服一个青云的交到1亿了,还是接10级的,应该是10级最高吧。
看我那么关注你的份上,这次该选我了吧。。。。。。。。。
马蜂窝“点评造假”的消息已经在网上沸腾了一天。
昨天(10月20日),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了一篇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直指旅游社交分享网站马蜂窝上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都是“通过机器人和从点评和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作者在文中表示,马蜂窝点评的增长趋势在某段时间里非常诡异。比如,点评的数量,会在特定时间节点呈“指数级上升,随后断崖式回落”。并且出现了很多点评账号自我身份矛盾、时间错位的现象。
作者抓取了马蜂窝上116万家餐厅,并抽取了其中三分之一作为样本,同时又抓取了大众点评、艺龙、携程等其竞品网站的内容进行对比,同时强调,自己定的“抄袭标准”为“一字不差”,也就是说,和来自其他网站的内容一字不差的点评才会被定性为抄袭,“哪怕十句话中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袭”。
尽管“抄袭标准”已经十分宽松,但作者还是有所发现:
在餐饮方面,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他们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图片来自“小声比比”
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几点证据,证明马蜂窝的点评内容多是出自抄袭:
很多账号的身份、性别、地点都自相矛盾。比如有的显示为“官方账号”的问答账号,会在同一天之内既发出“给老公在上海定了全季酒店”的内容,又写出“和女友在南京汉庭睡得很好”的评价。类似的事故还有很多:
同时,一些“抄袭”自Yelp上的评论,还有着使用谷歌翻译机翻的痕迹:
有时候还会错抓一些与评价主题不相关的内容:
还有,一些抄袭账号或者是公司内部员工还会经常成为马蜂窝网站活动奖品的得主。
......
而在刨除这些作弊账号之后,作者选择剩余的正常用户中15000个最活跃的账号,做出了热力图进行分析,热力图显示,这15000人在2015年中旬突然同时活跃,又在2016年初同时沉寂。
这一系列诡异的用户行为,让作者质疑像是“商量好的”。
虎嗅进入马蜂窝进行搜索,但目前仅能搜索到上述截图中“问答小班长8号”和“问答小班长11号”的官方账号,并且它们的点评数为0。无法判断在此之前是否存在上述点评内容,或者近期账号是否有过清空的动作。
要成为“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
马蜂窝之前出现在热搜上,还是因为世界杯期间那则洗脑广告——“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和8月份让用户“从海参崴打车去希腊”的新闻。
马蜂窝最早以攻略和游记起家,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独角兽。2017年年底,马蜂窝刚刚完成了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当时,马蜂窝CEO陈罡还曾经在一封公司内部信中喊出过马蜂窝的目标:三年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
但实际上,马蜂窝和其竞品企业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根据艾媒的数据,2018年5月,马蜂窝的月活为845.3万,而携程为6855.2万,去哪儿为4179.3万,同程为2221.8万。
但马蜂窝是旅游内容平台中为数不多的变现完成度还算高的一个。
最初,马蜂窝之所以能实现基础的“流量—广告”变现,就是靠着大量的攻略、游记、点评等内容优势。一直以来,马蜂窝要讲的故事就是海量垂直UGC内容带来的大量用户和流量,据官方披露的数据,马蜂窝现有用户量约1.2亿,其2017年整体GMV近百亿(主要来自自由行业务和酒店交易)。
而如今,抄袭、内容造假的事故一出,这样的优势也被蒙上了一层灰色。
对于点评造假这件事,马蜂窝一位市场经理于今天中午对央广“下文”客户端记者回应称:“我们现在正在核实相关情况。我们正在等结果,然后将对媒体反馈。”她表示,暂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出结果,不过今天应该是可以的,具体发布渠道在讨论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一件护住你的上半身,共同抵御资本寒冬
比抱着羊驼还温暖且有趣的重磅「职场杀焦帽衫」
五款在售, 戳小程序开抢
1、斩鬼神真诀 口诀:天地正气,浩然长存,不求诛仙,但斩鬼神! 已知修成者:万剑一、林惊羽、道玄真人疑似掌握此真诀。 斩鬼神是青云门掌门道玄真人的师弟万剑一的绝学,后林惊羽在祖师祠堂出现,万剑一见其资质过人且为人正派,手中拿的法宝正是他年轻时用的斩龙剑,所以青睐有佳,教了他十年武功,并且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斩鬼神教给了林惊羽。 此式真法剑诀刚猛至阳,以攻代守,一往无前,威力巨大,但也大耗本身元气。非到危急关头,一般不运用此真法剑诀。 斩鬼神和斩龙剑,是天生的一对。没有斩鬼神的斩龙剑,发挥不出最佳的威力;没有斩龙剑的斩鬼神,根本就是白忙一场。斩龙剑和斩鬼神,代表着万剑一,也只属于万剑一。 它和神剑御雷真诀不同,神剑御雷真诀只要道法修为高,任何人都可以发动,苍松道人可以,田不易可以,陆雪琪也可以。但斩鬼神,只属于斩龙剑的主人,先是万剑一,后是林惊羽。 斩鬼神一招,其貌不扬,威力巨大。万剑一当年以此招,横扫蛮荒,单枪匹马杀进蛮荒圣殿,威震魔教;林惊羽以此招,杀魔教人无数,令魔教人胆寒。青云后山,为给万剑一报仇,与好友张小凡决裂,并以此招与张小凡大战,不分伯仲。 一往无前斩龙剑,万剑归一斩鬼神。真乃神招也。 2、神剑御雷真诀 口诀:九天玄刹,化为神雷,煌煌天威,以剑引之! 已知修成者:真雩大师、苍松道人、田不易、陆雪琪 青云门源于道教,修习道教无上妙法——太极玄清道,法术精妙绝伦 陆雪琪,讲究共天地一息,身同自然,以身御自然造化,化为大威力,更以青云门镇山奇术之一的“神剑御雷真诀”闻名天下,道法,仙剑,天雷便是青云一派的代表。 “神剑御雷真诀”是道家仙法中的无上奇术。在施法时通过神兵自然而然在施法者身边布下一层无形护罩,以凡人之身引发天地至威,铺以神兵利刃,引下九天神雷,煌煌天威神力,可吸纳万钧雷霆为己用,出招时天惊地动,风云变色,真是当者披靡,威力绝伦。 小说中首次出现:黑衣人(苍松道人)与普智的斗法。 其它出现地点:七脉会武中陆雪琪与张小凡的斗法、流波山田不易与吸血老妖的斗法、南疆七里峒陆雪琪与鬼厉(张小凡)的斗法、还有死亡沼泽萧逸才、陆雪琪与长生堂门主玉阳子斗法、南疆与千年尸王斗法,与魔教惊雷斗法。 3、七星剑式真诀 口诀:未知 已知修成者:天成子、道玄真人 七星剑式真诀是青云门历代掌门相传的绝学,源于青叶祖师,传于天成子这一代,已知只有天成子和道玄真人修成。施展出来后更能借取诸天星辰之力,有鬼神不测之威。根据《诛仙》中万剑一和道玄真人的对话,道玄真人疑似并未将七星剑式传与萧逸才。 小说中首次出现:青云门前任掌门天成子与魔教教主仇忘语的斗法中 4、未知 口诀:未知 无人修成 扩展资料 青云一脉历史悠久,创派至《诛仙》时代已有两千余年,与天音寺、焚香谷同列正道三大门派,为当今正邪两道之首。青云门下,因为当年青叶祖师在“幻月洞府”中得到古剑“诛仙”,仗之横行天下,几无敌手,众后辈仰慕之余,多半都是修炼仙剑作为法宝。 千年之后,剑侠辈出,几乎成了青云门不成文的规矩,便是改名叫青云剑派也无不可。更有开门祖师传下“诛仙剑阵”,威力绝伦。 青云门源于道教,修习道教无上妙法——太极玄清道,法术精妙绝伦,讲究共天地一息,身同自然,以身御自然造化,化为大威力。更以青云门镇山奇术之一的“神剑御雷真诀”闻名天下,道法,仙剑,天雷便是青云一派的代表。 ‘神剑御雷真诀’、‘斩鬼神真诀’、‘七星剑式真诀’,同为青叶祖师所留下的四式真法剑诀之三。‘神剑御雷真诀’为青云门最为知名,修行最广的一式真法剑诀,已知修成者为田不易、水月、陆雪琪等青云门人。 ‘斩鬼神真诀’目前已知的修成者为青云门万剑一,以及林惊羽二人,道玄真人疑似也掌握此真诀。‘七星剑式真诀’目前已知的修行者为青云门前任掌门天成子和其弟子道玄真人。最后一式剑诀未知,无人修成。
第一式:斩鬼神真诀 “浩然正气,天的长存,只为苍生,但斩鬼神” 第二式:神剑御雷真诀 “九天玄刹,化为神雷,惶惶天威,以剑引之” 第三式:剑引苍龙真诀 “九天啸龙,吞食天地,神兵剑引,永存不灭” 第四式:天冰坠地真诀 “九天纯寒,冰晶万里,向天招冰,坠落大地”
小说原创:神剑御雷真诀 游戏原创:太极玄天真绝 雷光遁龙诀 七劫斩龙诀 诛仙2萧鼎著:斩鬼神
第一式:斩鬼神真诀 “浩然正气,天的长存,只为苍生,但斩鬼神” 第二式:神剑御雷真诀 “九天玄刹,化为神雷,惶惶天威,以剑引之” 第三式:剑引苍龙真诀 “九天啸龙,吞食天地,神兵剑引,永存不灭” 第四式:天冰坠地真诀 “九天纯寒,冰晶万里,向天招冰,坠落大地”
神剑 和斩鬼神 小说里面只有这两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二说”,作者 虫二
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摊上大事了,一篇《腾讯没有梦想》让媒体选好立场,分别站队,吃瓜群众拎着马扎儿火速赶场,就为了要看马化腾和一众大佬如何反击,至于腾讯到底有没有梦想,谁会真正关心?
看热闹的不怕事大,看客有两种心理:一是希望事件中有人失态,马化腾当然不会指着作者的鼻子破口大骂,但激愤之下,言多语失就有好戏可看了。二是等料,腾讯为了自证梦想,或许晒出猛料秘辛,那么剧本就有续集了。
但大佬之所以为大佬,就在于见多识广,宠辱不惊,既不会因为被踩到尾巴暴跳如雷,也不会轻易认错,只会摆出一副开诚布公,夜半虚席,敬畏人言的姿态。
想让大佬认错一般只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由马云做了示范。
他曾经特别掏心窝子的表示:“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这逼格太高了,一般人学不来。
第二种叫做这锅我不背。
微软CEO纳德拉眼高于顶,但总是乐于承认WP手机的失败,为什么?因为这锅是鲍尔默的,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反可证明接了个烂摊子。
类似情况还有老佛爷慈禧太后,庚子国难之后,她晓得对各方要有交待,欣然搞了个罪己诏,因为下诏背锅的是光绪皇帝。
第三种比较特殊,叫做自我纠正。
有人曾经问我,“小米6有什么缺点?“我告诉他:“小米7发布时雷军会告诉你!”一般在错误得到修正或后果可控时,人们会变得开明。
最后一种是形势比人强。
当败局已定,残酷的现实逼面而来时,多数人才会反思,失败的创业者总是乐于自我剖析,听来闻者足戒,原因在此。
但这只是主观因素,大佬学不会弯腰,还因为积威之下内部缺乏自省的氛围。
再厉害的打工仔也只敢在体系外撒野,比如阿里十年元老冯大辉离开之后没少抨击阿里,当然也没少给自己惹麻烦,嘴上积德的说他黑白分明,挑事的说他是祥林嫂。
立志做魏征第二,想当老板诤友的少之又少。
魏征辅佐李世民17年,当面劝谏50多次,上书言事200多次,下不了台的李世民有时也想干掉“田舍翁“,但魏征命硬,有第一夫人长孙皇后救场。现实中,你有没有李世民这种老板尚在其次,先看看有没有这样的老板娘。
但大佬的刚愎自用又是有道理的。
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胜利者往往是力排众议,不为浮言所惑,这也说明在关键时刻,宸衷独断远比从善如流有用的多。
事实上,大佬得以成功的真正秘诀既非不犯错误,也不是勇于认错,而是如何低成本的修正和处理错误以及可能带来的间接伤害。
一、自我辩护是外界观察和评判能力的一种方式。
有研究显示,大部分人遇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仍然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人们只会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自己已经形成的看法”。这就是自我辩护。
以今天的公关危机为例,公众习惯了从企业的应对策略观察是非曲直,而不是事件本身,换句话说,你自我辩护的方式要比错误本身更引人注目。
所以认错只是权宜之计,很快就会反客为主,变害为利。去年阿里钉钉的产品营销很成功,但广告越位撩拨微信,引发群嘲,马云碍于身份就不得不发话,但道歉的同时仍不忘强行碰瓷:广告太LOW,像京东做的。
去年12月火绒安全软件与QQ刚正面,马化腾的反应友善,不仅道歉,还誓言自查,这当然不是给KESO面子,也不是大度,而是犯不着。因为火绒的体量还没资格做腾讯的友商,更适合用来展示胸襟而不是胸肌。
不信换成360试试。
自我辩护最成功的是UFO组织。迄今没有任何权威资料证实外星生命造访过地球,但UFO组织对于一次次被证明虚假的“第三类接触”从未出面认错或是做任何澄清。
上个世纪的中国,《飞碟探索》杂志是唯一有能力击败《故事会》、《青年文摘》和《知音》的纸媒,尽管它所“科普“的大多是虚构故事和错误信息。
为什么?因为人类探索未知的信念从未动摇,就有更高的容错能力。同理,互联网创新的便利会让人们选择性忽略它的副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淘宝卖家骂人,滴滴打人,电商和网约车仍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腾讯有没有梦想,都可以安然入睡。
二、无所谓绝对真理,也无所谓不可补救的错误。
坐在清风徐来的书斋里,品评别人很容易,所谓言者无罪是最高级的豁免权,但很多企业的经营战略看起来南辕北辙,为什么实际推行却都很有效?比如程维坚持,“不能在垂直赛道里做到绝对第一,对我们来说就是失败。”王兴则认为“互联网的下半场就是上天,入地,全球化”,几乎把所有热点都纳入美团的赛道。
大多数战略决策至少是需要五年观察期的,那些公众随意品评的所谓战略其实都属于战术范畴,是阶段性策略或权宜之计,当然也不存在抽象意义的对错。
真正的战略需要时间检验,腾讯、阿里进军新零售、大文娱,支付宝做来往,做圈子社交,美团做网约车,滴滴做外卖,都是时势使然,成功与否与大环境和执行力密切相关,战略本身不存在对错,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并没有讨论的意义。
这就好比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和万亿大基建,究竟会把美国推向债务黑洞,还是全面复兴,上至庙堂,下至乡野,都能发表高论,但基本就是胡说八道。
职场的情况也差不多。
绝大多数工作都不是数学公式,没有标准答案,就拿互联网公司的三套马车来说,产品、技术和运营,一直以来都习惯了互相甩锅,技术认为在给产品和运营擦屁股,产品认为运营和技术不懂用户体验,因为大家的职能平行而不交叉,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本位主义,KPI的奴隶而已。
以圈子事件为例,支付宝在来往之后坚持做社交是不得已的尝试,虽然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但不试过总不死心,被腾讯打死总比被吓死好。
管理层既然有决心,团队不过是执行,“所谓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到底是谁的锅?
三、快速试错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比错误更危险的是不敢试错,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
互联网下半场,风口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都被大大压缩,以往的启动、成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越发模糊,摩拜上线爆红不过两年,共享单车就已经走到瓶颈,强如腾讯也不敢躺在QQ上睡觉,内部多个团队孵化移动社交产品,互相PK,微信只不过最后胜出而已。长远来看,单款产品的变现和盈利能力被摊薄,因此必须快速迭代、快速试错,这就导致高投资、长效运营的思路不再靠谱,互联网信奉唯快不破原因在此。
当年摩托罗拉盛极一时,管理层判断手机创新封顶,未来是服务之争,因此推出了野心勃勃的铱星计划,企图在服务稳定性和成本结构上压制对手。
铱星计划在时间、性能、成本和拓展性4个维度上充分考虑了长效机制,耗费34亿美元在3年内将66颗卫星送上太空,最终于1998年组网成功,但在同样周期内,技术进化出了更多的替代方案,摩托罗拉的投资效益不高,铱星面世半年就不得不停运,无法维持运营的66颗卫星在两年内陆续坠入大气层自行焚毁。
在后互联网时代,你押宝一项业务或一个产品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市场和需求也不允许你实行庞大而按部就班的计划,熟练而迅速的资本运作才是王道。
从这个角度上说,依托用户和流量秀财技的腾讯无可厚非,有10套房子的土老财与手握10万+的作者,谁羡慕谁还不一定呢?
四、将错误合理化是最高能力。
大多数人习惯于对抗而不是承认错误,常见的方法是自欺和归罪,前者选择性忽略所有自身因素,后者寻找一切托词,把错误解释为外界影响或某种群体共性。
真正的大佬往往四两拨千斤,因势利导。
1984年,Richard Branson创立英国维珍航空,曾经激进的向波音公司预订了20架飞机,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让他始料不及。维珍当时有两个选择,退订或者与波音对簿公堂,Richard Branson找到了第三条路,他力排众议给波音追加费用,为每架飞机的经济舱定制影音娱乐系统,这成了今天航班的标配,但在当时看起来像是自杀。
结果维珍航空通过差异化优势迅速在萧条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但获得了稳定客源,而且成为与英国航空分庭抗礼的第二大航空公司。
网络上每天数不清的文章和帖子,开着各种药方,如果有哪位大佬真的按图索骥,用公议来治理公司,这家企业会是什么样子?
古代的皇帝对此最有心得,明清两朝,大臣们兴致来了,就会写一通“亲贤臣,远小人”的奏折,问题在于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在现实中并不容易鉴别,实操上又没有靠谱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胜其扰的皇帝选择无视,将奏折“淹了”,学名叫做“留中不发”。腾讯梦想事件中,有人忙着P图马化腾的回复,其实是低估了小马哥的智慧。
五、认错是成功者的专利,不属于升斗小民。
职场上难免犯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认错的权力,大佬是公众人物,被逼到死角时认错反而可以利益最大化,升斗小民绝对不行。
还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例,你是一个UED,承认流程设计不妥是什么责任?作为攻城狮或码农,承认代码有误是什么后果?作为产品运营承认ROI很烂是什么结局?
你以为很坦诚,其实用认错的方式在一个组织中苟延残喘毫无意义,因为你的自我矮化已经使得任何成绩与你无关,老板分期权时会想起一个无能的下属?
对于涉及你工作能力和成绩的任何质疑,必须光速回怼,现在的产品都是复杂的综合体,每个因素都有蝴蝶效应,个人所能犯的错误以及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可怜。
唯一的原则是不要说谎,因为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信任,尤其事关职业操守。一个组织有时会默许不当行为,但绝不会容忍谎言。
刘强东曾经发狠,“你贪了10万元钱,我就算花1000万元调查取证,也要把你查出来,把你开除,因为你做的事情完全违背了我的价值观,”其实这跟价值观没半毛钱关系,只与信任有关,尼采说过:“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信任你了”。
很多人觉得对批评应该宽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让媒体人高度迷信自己的春秋笔法,其实柏杨早就说过: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
"
以下,是经济学人8月18日刊的专题文章“Putting the data into dating”的翻译,部分细节有一咪咪的修改,原创仅指本文开头8点和以下中文翻译部分,enjoy!
"
全文共 8457 字 2 图,阅读超过 18 分钟
题图来自正版图库:图虫创意
———— / BEGIN / ————
这两天抽空听了下探探CEO在2016年的时候,接受某媒体两个多小时专访的录音(是的我拖了两年多才开始听),和今天国内探探with陌陌、国际上MatchGroup整合所有约会类产品的格局比对,挺有意思,以下分享几点自己的心得:
1. 但凡做类陌生人社交(或者说在线约会)的产品,你只能满足男性或者女性其中的一方,不可能让双方同时满意。
比如陌陌,让男性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或者其它条件无限制和女性打招呼,那么女性的体验必然不爽导致流失;探探则是充分保护了女性,你不喜欢的人是没有任何机会骚扰你的,但男的就很憋屈。
2. 其实当年微信附近的人的问题和陌陌一样,男性用户每到了一个地方就打开附近的人看一看,打几个招呼,但女性除了做“魅力测试器”之外别无多大用处,好在微信的机制是必须加上好友后才能聊天,女性用户不至于频繁被骚扰而流失。
3. 陌陌后来找到了直播这种产品形态,不提它在商业上的表现,单就用户层面来说,它非常适合解决陌陌上1个女性用户要面对太多个男性用户的问题——因为如果是一对一私聊,除了微商和淘宝客服之类,我相信没有女生愿意同时和那么多男生聊天,也不太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探探CEO说,陌陌当年做群组其实就是为了让1个女的能够地去对付应更多男的,有一定道理;但显而易见的是:直播提供了一个更加粗浅而高频的互动场景,让所有人都尽量满意。
4. 直播场景里,大部分男性看了主播几个小时的表演(免费)之后,基本诉求得到满足,一小撮人追求更深互动,那他就打赏,打赏得最多的那几个人可能还能发展到线下。
5. 我过去把直播理解为纯商业产品,只能用来增加公司收入,是不完全准确的。直播的营收和利润很有爆炸力,这放在过去YY天鸽9158身上是OK的,但从陌陌的数据表现来看,新增用户确实因为直播也提高了留存和互动。
6. 但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如果是一个真正想来进行陌生人交友甚至是奔着结婚去的女性,在陌陌上想找到的可能性很低,理论上要比探探低很多,且过程体验要比探探类的产品差很多,其实带有类似目的的男生也是一样的。
7. 在陌陌通过直播赚的盆满钵满后,最终也没能让大部分男性用户实现轻松约炮的人生梦想,能在陌陌上约到的男性大部分在线下或者其它软件app上也能轻松约到。
一般来说。他们都有扎实的家底和不错的技巧;而女性如果想要纯约炮的,那么不错的美图技巧弄个头像就完全够了,本人如何不重要,总有愿意收你的男生。
8. 探探现在的逻辑是通过付费来区分用户行为,想让pass掉你的女性知道你对她心动了?付钱买superlike吧!其实是付费购买了骚扰权,这个国外的Tinder也做了且做的更早。
——————翻译分割线——————
一、5%的男性从未获得过任何匹配
在线约会改变了人们寻找配偶的方式,也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社会实验。
在择偶这项人类最私密也最重要的活动中,互联网和大数据精准匹配的力量才刚刚开始显现。
在全球,每月至少有两亿人使用数字约会服务,而且相识于网络的人们缔结的婚姻可能会更持久、更幸福,数字约会为全球千百万人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寻找配偶的方式。
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婚姻是从在线配对开始的,互联网是美国人第二喜欢的结交异性的方式,并且正在迅速赶上现实世界中“朋友的朋友”这种介绍方式。
由于选择更多,再加上数字联系只有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来,数字约会市场的效率远远高于线下。
约会应用引发的某些道德恐慌被极大地夸大了,鲜有证据表明网上约会的机会会助长不忠行为。
在美国,互联网出现之前离婚率一直在攀升,之后便开始下降。
但对有些人来说,在线约会是个坏消息——由于两性在挑剔程度上的巨大差异,一些直男注定永远不会在网上得到配对。
在中国的应用“探探”上,男性对他们看到的60%的女性表示感兴趣,但女性只对6%的男性感兴趣,这种差异意味着有5%的男性从未获得过任何匹配。
在线下约会中,可选男性的数量要少得多,直女因而更有可能与那些在网上没机会被选中的男性牵手。
这个新的浪漫世界,也可能为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既然约会者的选择机会极大增加,他们之间的阻隔就可能被冲破。
证据表明:由于可以绕过同质社会群体,互联网正在促进跨种族婚姻;与此同时,约会者也更能够选择与自己相像的伴侣。
所谓的“同型婚配”,也就是具有相似教育和收入水平的人配对,已被指为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而在线约会可能会使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这是因为受教育水平的信息就那么显眼地摆在个人介绍上,而在线下永远不会这么展示。
不难想象:未来的约会服务可能会根据用户上传的基因组信息通过优选特征来匹配对象。
约会公司也面临固有的利益冲突:高效而又完美的配对又会让它们失去付费客户。
同时,在面对数字约会市场的残酷现实及自己在其中的处境时,许多用户都抱怨压力很大。
有关身体形象的负面情绪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但当陌生人可以随意草率地发布对自己吸引力的评判时,就放大了这些情绪。
已有研究发现,数字约会是导致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从诈骗到虚假账户,困扰其他数字平台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数字约会领域:所有新创建的交友资料中至少有10%是虚假档案。
二、70%的同性关系始于网上
300多年前的1695年7月19日,一则开时代先河的广告出现在了伦敦的一本叫《Collec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usbandry and Trade》的杂志上面。
广告主是“一位年纪大概30岁、自称有非常好的房地产资产的绅士”,他表示如果有人能够撮合他与某位年轻善良的淑女喜结良缘,他将会提供3000英镑的报酬。
这类广告内容后来成为了报纸业的主打产品,并且持续了几个世纪。
现在,就像媒体行业的其他业务一样,交友、约会和结婚等事情统统都已经搬到互联网上来了,而那些征求异性朋友的人在这场转变中做得非常好。
在美国,个人广告促成的婚姻占比不超过1%。
而今天,在所有最终成功结婚的初次约会(first meeting)里,是通过dating网站和app约见的占了1/6。
早在2010年的时候,互联网就已经取代了教堂、社区、教师和办公室成为美国人结识异性更经常的场所。
从此之后,酒吧和饭店的作用也开始下降(参加下图)。
在线约会尤其为那些有非常特定的要求的人提供了便利,对于寻找同性伴侣来说,这种变动甚至更为令人吃惊。
互联网是同性配对(不管是不是临时性质)主要的见面场所,70%的同性关系始于网上;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一个远远扩大了的市场已经产生了非凡的影响。
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新墨西哥大学社会学家Reuben Thomas说:“在寻找伴侣方面这是非常大的转变,这是前所未有的。”根据各种性取向搜索求偶者是一个福音:更多人可以找到他们寻求的亲密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人生伴侣的选择均受限于阶层、地方以及父母意志;在19、20世纪时,这些约束有所弱化,至少在西方是这样的。
自行车极大地增加了年轻人的选择,都市里的现代生活也是。
但大家在摆脱了乡村之后,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如果他们知道你对约会感兴趣的话,如何才能知道谁对你感兴趣,谁会没有兴趣,或者谁可能有兴趣呢?
1995年,在Netscape推出第一款被广泛使用的浏览器还不到1年的时候,一个叫做match.com的网站就成立了。
该网站首先在男同和极客群体流行起来,但是很快就传播出去——因为这对那些在一段长期关系破裂后需要想办法重新约会的人来说帮助特别大,在网上碰面的情侣已成司空见惯。
2010年之后,这些服务开始从笔记本电脑转移到伴随年轻人成长的手机上。
2013年,初创企业Tinder引入了一个既绝妙又简单的想法:直接给用户看潜在的伴侣,看上就向右滑屏幕,没看上就向左滑。
看到彼此照片的两人都是向右滑动时,网站就安排双方联系,结果表明这种做法大获成功。
跟上一代基于PC的服务相比,此类基于手机的服务即时性更强、更加个性化且加更公开化。
更即时是因为:这类服务不是用来为将来的邂逅做规划,或者用来远程聊天,而是用于随时随地寻找某人。
更个人化是因为:手机的即时性非键盘可比,摄像头随时就绪且随身携带。
更公开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很多人现在对于在公共交通上浏览筛选伴侣,跟朋友八卦潜在的匹配对象这种行为,已经相当的乐此不彼。潜在伴侣的截图在Whatsapp和iMessage上传来传去,一旦被限制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时,约会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
三、相似的人和不相似的人
不同国家接受网上约会的速度和方式并不都是一样的,美国人走在前面。相比而言,德国人就比较保守。
而印度这个国家很长时间一直有一个复杂的在线市场来安排相同宗教和种姓的婚姻,现在约会也搬到网上了。
去年,matrimony.com上市募集到了50亿卢比(7000万美元)的资金,这是印度一个很罕见的科技公司IPO案例,其发展目标就是婚姻市场。
在婚姻很大程度上仍然被父母意见左右的国家,今天的app提供了一个过去几乎没有的选项:随意约会。
王宇是2015年成立的中国最大约会app之一探探的CEO,他说在过去,中国的网上约会文化实际上并不存在。“如果你接触陌生人并开始调情的话,那你就是流氓,”他说。
不过在探探上“你不会暴露自己,被拒没有危险,你不会没面子。”今年2月时,探探有2000万用户并且撮合了大概1000万对,王宇补充说,“这对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
不幸的是,这种显著性程度是很难分析或者量化的,很多相关数据被当作收集它们的公司的专有资产;这门生意在全球的规模价值46亿美元,而且发展速度很快且竞争激烈。
运营Tinder、原先的match.com以及40家左右类似企业的MatchGroup在2017年的收入为13亿美元——这个数字跟美国避孕套卖家的收入类似。
Tinder有3800万付费订户,这个数字是创始人和早期员工在对Match发起诉讼时提供的,前者称后者故意压低Tinder估值以避免付出过于昂贵的大价钱。
尽管Tinder领先优势明显,但在美国仍有竞争对手,Bumble就是其中之一,这公司是在Tinder创始人之一离开后成立的。
在全球Tinder也有不少对手,他们都在寻求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调整作为卖点。
Facebook也在进入这个市场,许多约会app的账号已经链接到他们的Facebook账号来显示自己是谁。
如果有了Facebook所拥有的全部信息,那么一个约会app将会拥有强大的优势–前提是如果利用得当,并且用户在后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时代不担忧这一想法的话。
但是,这些公司对公布自己添加进去的秘密数据公式(如果有的话),均不感兴趣。
一个引人担忧的问题就是在线约会市场被少数公司及它们的算法控制,约会应用并不完全得益于其他科技平台那种网络效应,比如它并不需要一个人的朋友们也出现在同一个交友网站上。
但是,由不断完善的产品不断吸引而来的用户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之间的反馈回路仍然存在,手握22亿用户数据的Facebook已经进入了数字约会市场,未来在线约会是否会无可避免地整合到少数几个大平台上?
即使约会市场没有变得更加集中,伴侣结合(或不结合)的过程无疑已经变得更集中。谈情说爱曾经是一个分散的活动,现在,不计其数的人依靠少数公司来与伴侣相识。
这样,调整算法来决定谁与谁在虚拟酒吧相见的少数程序员就获得了巨大的权力,甚至很可能影响婚配结果。
特别是在威权社会中,算法决定婚姻的前景应该会引起一些不安。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这种可能性出现,而让约会应用的匹配原则更透明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在主要通过国家调查(National Surveys)搞到需要的数据以后,像Thomas这样的社会学家发现网上约会总体上而言匹配度更好——原因据推断是因为提供了更好的伴侣选择。
对于那些因为自身喜好而导致寻求伴侣困难(比如因为社会孤立或者物理隔离)的人来说,在线约会的好处是最明显了。同性约会不仅规模比异性约会小,而且在很多地方军仍然被视为非法或者不被社会接受,像这样类型的人就是网上约会的特别受益者。
在互联网上匹配同性伴侣往往要比亲自尝试这么做安全得多,而且要便利得到多。
互联网因此可以帮助那些对婚姻或者其它所有事情有着相似看法的人,网上有那些针对各种小众喜好约会的网站,以及一些可同时找到多位伴侣的网站。
有些网站是给那些想给自己孩子找爸爸但又不想对方成为浪漫伴侣的女性准备的,还有服务专门针对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特朗普支持者、自认为有智慧或自选为素食主义者的人。
有BikerKiss(“两个轮子,两颗心,一条路”)、FarmersOnly(“本国的单身”)以及Ugly Bug Ball(“为普通审美情趣准备的约会”)。
这些为细分群体提供的可能性到底带来多少快乐,不得而知,不过这里有一些整体数字。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始于网上的婚姻最后分道扬镳的可能性更低,并且相比在线下结识的夫妻有更高的满意度。
虽然其中的差别不算特别大,但是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如果满意的总分为7分的情况下,线上婚姻比线下婚姻要高出0.2分。
考虑到美国现在已有高达1/3的婚姻是从网上开始的,这意味着将近一百万人因为互联网而得到了更快乐的婚姻——而在全世界这个数字则要扩大到数百万。
这些研究结果跟Thomas与斯坦福大学的Michael Rosenfeld的发现也是相符的,后者分析了研究机构GFK每几年进行一次的《How Couples Meet and Stay Together(夫妇是如何相识与厮守的)》调查的数据。
再次的,在网上结识其伴侣的结婚人士关系质量要比线下的群体略高一些,并且在一年之后破裂的可能性也会低一点,并且,Rosenfeld还发现始于网上的同性关系走到结婚这一步要比在线下开始的那些更快一些。
这其实是有道理的。
在线下大家以各种方式与类似自己的人(都认得相同的人,在相同的地方工作)见面。
在线上,他们可以结识在某些方面没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共同点更多一点的人。
所以社会学家JessCarbino说:
“你可以跟不像你的人见面,然后选择那些跟你相似的在一起。”
但如果大家希望在网上结识相似的人,大部分时候是希望有同样的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和年龄也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尽管那可能导致更大的不对称。
密歇根大学的Elizabeth Bruch 和 Mark Newman进行过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8号的《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利用了其中一个比较大型的约会app的聊天数据,然后按照其他用户愿意与其聊天的倾向性对约会者进行排名。
分析表明,女性的吸引力在18岁达到高点,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高开低走而男性的吸引力正好相反,为低开高走,一直涨到了50岁,然后再慢慢变少(参见下图)。
而拥有研究生学历可让男性增加吸引力,但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女性吸引力反而降低。这些特点是可以预见的,但多少令人沮丧。
不管怎样,趋势就是这样,而且结果影响也要因人而异。
其目的不是为了招蜂引蝶,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
在线约会的另一个混合效应就是关于种族。
Essex大学的社会学家Josue Ortega认为,通过在往往更同质化的社会群体中开放一个种族混合的伴侣池,互联网会增加混种夫妇的数量。
他利用了一个基于现实世界有关种族偏好数据的计算机模型,结果表明在一个与同种族高度连接而与其他种族联系寥寥的世界里,哪怕是与完美陌生人的随机联系也会迅速增加跨种族婚姻的百分比。
Thomas的工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大家突然在这个人人都可以进入的新酒吧里面见面,这里面的多样性丰富多了。”
话虽如此,并不是酒吧里面的每个人都被平等对待。互联网约会使得互动的种族和性别情况被摸得颇为清楚。
Bruch和Newman的研究表明,所有种族的用户都认为亚洲女性比男性更有吸引力,有时候要有吸引力得多,而黑人男性得到的响应要比黑人女性更多。
四、“完事之后,我从来不说再见”
很多用户尽管对在线世界提供更广大的选择表示欢迎,但是也开始意识到它的不好之处。
对于那些在约会app很火的人来说,选择太多也会变成负担。
24岁的Blessing Mark是来自尼日利亚拉各斯的按摩师,她用Tinder有两个目的:找客户以及找浪漫伴侣。
她说,为了推销自己的业务,Tinder是必不可少的,但她在该app上的爱情生活就令人失望。
她说:
“我觉得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现在的我就是去吃饭和打炮,就这样。”
有人则谈到了在没完没了的匹配和搜罗对象中筋疲力尽,不断对跟其中一些人的约会感到失望,然后又被迫在没地方去的时候回到网上。
这其实也是一种孤独。
互联网将约会与其他社交活动进行了解构,而后者在线下对害羞或被鄙视者的内心也许能起到安慰的作用。
当被剥离了俱乐部或者教堂的背景时,要感受到情感的悲欢离合就会愈发困难一些。
你也许会以为,被在线约会搞得不快乐的人,未来应该会停止这么做。
但事实是:大家一直都在做让自己不高兴的事,而且企业还经常从他们的某种不快乐中获利。
约会app希望现有用户不断使用产品,也许甚至还愿意为一些新功能付费。
绝望未必是他们的敌人,配对成功却肯定不是他们的朋友。
但不管怎么说,新产品似乎确实在寻找新的办法让自己的用户更快乐。
热门app Hinge今年6月刚被Match收购,作为设置简历的一部分,它会要求用户回答3个简短问题,从而为在Tinder上继续完整对话提供素材。
Luna正在尝试开发一个信誉市场,好的约会礼仪——比如在允许情况下才给别人发信息,有问必回等,这些会得到一种叫做Stars的应用内货币奖励。
这些货币可以用来给热门用户发消息,或者换为现金,捐给慈善机构等。
创始人希望,这种对体验的专注能让他们的业务目标和用户的个人目标达成一致。
不过还有其他问题,其中一个令探探的老板王宇感到担忧:他的客户里面还有5%从未匹配成功过,不管屏幕滑了多少次都不行。
他说在探探上面,男人在看到过女性介绍之后,往往喜欢其中的60%,但反过来女性喜欢的比例只有6%——就算是最没有吸引力的女性受到的关注度也跟受关注度最高的男性一样。
这一点跟Bruch和Newman的工作结果相符,一般而言,男人和女人均聚焦在吸引力得分比自己高25%的人身上。
不过最后的结果却男女有别,女性哪怕没那么有吸引力后也能成功。而对于吸引力最弱的男性来说,一切都是徒劳。
王宇说:“我想帮助那最后的5%会很困难”,但他打算试一试。
探探正在使用照片、介绍文字、个人详细资料以及每一次选择、喜好和聊天信息等用户数据来训练算法,后者将充当一个更加活跃的红娘角色,不仅连接彼此喜欢的双方,也会连接那些它认为会有可能性的人。
约翰·纳什的传记电影《美丽心灵》里有这么一幕,讲的是纳什给一群数学家同事出点子,告诉他们怎么成功带一位女孩离开酒吧:去找他们盯上的那群女孩当中,不那么漂亮的其中一位,而不是全都盯住最漂亮的的不放。
因为如果他们都追最好看那位的话,则他们的注意力会相互抵消,而她的朋友,因为对自己后来成为第二选择感到不满,也会拒绝他们。
这一幕启发了王宇,他的目标是利用整个市场的数据来为每个人推荐好的伴侣。如果奏效的话,探探将获得回报。
尽管互联网效应确实会让用户更多的约会产品有一些优势(这也让目前的约会app担心Facebook的意图),但这种优势不是压倒性的,因为很多人都不止使用一款app。
如果他们通过不同的app观察同一组人,并且发现某一款app总是能提供他们更喜欢的配对的话,他们也许就会注销其他效果没那么好的app,而且还会告诉朋友,因此更好的产品有望得到奖励。
将浪漫简化为数字处理,看起来也许有点粗鄙,这种做法也无疑有自己的限制。
但确实,很多从人类角度看似复杂的现象在公正的数据看来往往却很简单。
其中的诀窍是找到最适合的数据类型,这也许是约会app们最有趣的竞争领域:是一见钟情时通过智能手表测量出来的心跳吗?还是第一次约会共度的时光长短?或者看的Netflix系列剧?抑或是回家时错过的站数?
不管最后的指标数据是什么,爱的体验仍将是不可言喻,而且求爱之旅必将充满艰辛。
但是让这条道路走起来变得容易一点似乎能够令很多人活得更好更快乐,这可不是粗鄙的事。
———— / END / ————
———— / 推荐阅读 / ————
>> 新零售的坑,社交流量怎么填?
>> 泛90后,需要怎样的社交产品?
>> 7500字,这是我对人、内容与社交的思考
>> 互联网的下半场:社交媒体与消费场景革命
>> 性、谎言和灰产:社交软件不社交,后来者如何破局?
12周系统学习+项目实战,完成小白到产品经理的蜕变
限时预付99抵500最后1天,欲报从速哦~
戳 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