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作为一款风靡全球的沙盒大作,充满想象力的地图和自由的游戏玩法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而在其中也不乏一些需要玩家费力寻找的有用且有趣的神秘地点,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沙漠、有点在水里;更有的在异世界。在今天就带大家来盘点我的世界中那些不易被找到的神秘地点。
沙漠神庙
沙漠神殿(Desert Temple)(也被称为金字塔)是在沙漠生物群系中自然生成的一种建筑,多生成于较大的沙漠地形。大部分沙漠神殿都在地表生成,偶尔会有部分被沙子掩埋的。
在被沙子掩埋的沙漠神庙中进行探索石一定要更加注意安全,因为可能会有僵尸和尸壳出现。沙漠神殿在游戏前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点,探索难度较低且奖励较为丰厚。但是新手在探索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跳下去取宝箱里的东西,要从旁边挖下去,小心被TNT炸死。
地牢
在我的世界中,地牢一般会在Y轴坐标30左右的地方生成,所以几乎所有的地牢都是在地下的,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在沙漠中,地牢的高度就比较高。
地牢一般由苔石和圆石组成,且在地牢中有各种怪物的刷怪笼,其中出现僵尸刷怪笼的几率最大,其次是骷髅和蜘蛛。
地牢中一般会有宝箱,宝箱中会出现随机物品,就算最珍贵的钻石也是有几率可以找到的。
有传说讲,在村庄水井下很大概率会有地牢,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试,看能挖出来不。
丛林神庙
丛林神庙(Jungle Temple)是一种在丛林生物群系自然生成的建筑,主要由圆石和苔石构成。不像沙漠神庙中的机关直接暴力,丛林神庙中的机关多为红石机关。
且在神庙内光线昏暗、亮度低沉,一不注意就会踩到引发机关的拌线,十分阴损。因此进入神庙拿宝箱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外部破坏进入,保险且暴力。
下界要塞
下界要塞(Nether Fortress),又名地狱堡垒,是一种在下界中自然生成的建筑。要想找到下界要塞,首先得找到下界,用黑曜石即可。到了地狱之后朝着一个方向使劲走,一般就会出现下界要塞。
下界要塞的结构包括地狱砖块建成的桥,地狱砖栅栏和地狱砖楼梯,它的内部经常有烈焰人刷怪箱出现。这里也是唯一能找到地狱疣的地方。下界要塞类似于主世界的要塞,但和它所用的建材不一样,也没有末地传送门,生成的数量也没有限制在3个。
下界要塞的体积通常都很大,再加上地狱砖块的暗色调难以照亮,容易迷路。在下界中不能睡觉(一睡就炸床),因此在不够强大之前还是不要去探险。
海底神庙
海底遗迹(Ocean Monument)是在深海中自然生成的建筑,遗迹被守卫者和远古守卫者保护着。海底遗迹只会生成在深海生物群系区域的中间,它也需要一个水生生物群系(通常即是深海、海洋、冻洋区,河流、冻河区)每一个地方都由29个方块为半径的正方形区域处处围绕着。
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个神庙,想想也知道有多困难。寻找海底神庙基本纯靠运气,还得依靠水肺药水和夜视药水,奖励也不算太丰富。不推荐新手,如果玩的差不多了,闲着没事的话可以去探索探索。
域名,这个“古典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据传是在1983年由保罗·莫卡派乔斯发明的。由于人们很难记住IP地址,因而产生了域名这种字符型标识。而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域名在国内互联网圈也成就了很多的“知识英雄”……
懂懂笔记发现,每当一个风口来临后,都会带火相关行业的域名。而当区块链浪潮来袭,资本市场大量涌入时,域名——这一“古典互联网”的宠儿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商机,尽管数字货币多次遭遇严厉监管,但区块链域名的生意似乎仍旧持续火爆。
helloqkl.com代表“你好区块链”,bitdurex.com代表“比特杜蕾斯”,qklzg.tech代表“区块链中国”……想象不到,这一个个似乎与区块链沾不上边的域名都被赋予了超凡想象力,而拥有者将这类域名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利润售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做区块链多累,他们做区块链域名
李瑞(化名)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目前在上地软件园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如果不是区块链的大火,或许他很难在短时间内靠域名积累起令大多数同龄人艳羡的财富。
“其实我对域名有特殊情结,读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囤一些域名。不为其他的,就是单纯的兴趣爱好而已。”李瑞笑着告诉懂懂笔记。
而这个业余的兴趣爱好让他在大三那年就获得了一笔意外财富。“我现在卖域名的收入超过了六位数。但说实话,我确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我只是看上了一些比较喜欢的域名就买了,其中包括一些跟区块链有关联的域名。其中最便宜的也就十几块钱,但没想到去年开始区块链火了以后通过邮件找我买域名的人越来越多,最高的开到五万一个。”李瑞笑着耸了耸肩膀。
如果说李瑞只是无意中因为区块链的火爆而意外收获了第一桶金,那么王健(化名)可能是域名交易中的资深老手了。
作为一名职业“囤域名者”,王健2008年从广告公司辞职后,全部工作和生活就彻底围绕着域名转了。
“我这些年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各个域名网站上找性价比高的域名。过去这一年来的重心就是找跟区块链有关联的域名,因为买家开的价高。”王健在坐在电脑桌前,满脸疲态眼睛却放着光。
“现在数字组合或者五六位以内的短字母组合非常受欢迎。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字母、数字组合,可能对某个人或公司来说就很重要。” 王健满脸神秘地说道,“毕竟那些带chain的域名都已经被注册绝了,所以要找到其他有新意的,或者是拼音缩写的域名才有价值。”
当问道及域名生意收入时,王健摆了摆手:“和区块链里那些炒币发家的比起来差远了。”
不知所谓的小域名,火起来都靠炒
懂懂笔记在搜索网络后发现关于区块链域名交易的内容多达几百万条。其中一些域名交易网站采取竞价和一口价的模式进行域名售卖,也有一部分是在场外进行私自交易。这里面,不乏域名原始注册者、收购倒卖者和炒家。
“现在带区块链含义的域名都很贵,好的区块链域名比普通域名价格会贵上百倍甚至上千倍,有些特牛的域名甚至卖家都捂着不愿意卖。他们手中的域名是用于自己的网站导流和树立品牌的,区块链行情一转好他们赚的会更多。”王健告诉懂懂笔记。
每种跟区块链有“暧昧关系”的域名都被赋予想象。带有Blockchain、Bitcoin、Ethereum……这一类型的国际域名已经不多,于是qkl、lian也变得洛阳纸贵,甚至一些数字加上英文的组合也火了,每一个数字、单词拆开来都蕴含着无限财富。
王健并没有拥有太多域名,他坦言自己只是一个域名的“搬运工”。
他向懂懂笔记展示了他与某位上游卖家的沟通过程以及一小部分域名类型。在这张表中的域名如果带有“eth”,就跟数字货币“ETH”有了关联,因此一些参与“ETH”项目的公司就会出一定的溢价来购买这种域名。
该卖家对王健表示如果卖个好价钱可以拿10%到20%的提成。不过,这位卖家手里的不少域名在王健看来属于比较普通或者卖不上价的,他平时经常会主动出击,去搜刮一些潜力巨大的国际域名。王健称如果收集到的域名能被赋予更多想象空间的话,价格便会一飞冲天。
“域名的含义本身在于个人的理解和发挥。一是卖家要会解释,二是要主动赋予域名更牛的价值。比方说lian.com、51lian等域名既可视为单拼域名,有“链”的含义,也可视为双拼域名,有“李安、利安、离岸”等含义。往往这种域名可以在很多领域获得客户青睐,当然肯定还是在‘链圈’收益最高。”王健仔细地解释。
“我举例的这个lian.com是在2016年8月售出的,交易价超350万元,可惜前两年没敢下手拿下这个域名。” 王健表示,在自己熟悉的圈子圈里,区块链域名最高卖到超过五十万元,“我可跟人家比不了呀,都是高手。”
除了小倒爷,大佬机构也疯狂
站在更高层面上看,域名的买卖在互联网行业中早就盛行,更且过去几年高价域名买卖时有发生。当区块链火爆后,除了一些小倒爷以外,动辄百万级的域名在区块链大平台的交易中也很常见了。
xmt.com这个域名看似不知所云,但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区块链终端花210万元将其拿下了,买方在交易结束后立即就将域名搭建为全球化区块链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另外,火讯财经以七位数高价拿下了双拼域名 huoxun.com域名,它是一家被标榜为“最火的区块链资讯”网站;Mike Mann以125万元高价出售域名 cryptoworld.com,该域名有“加密世界”含义,域名买家则是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Binance。
“其实在区块链圈子里,不管是知名投资人还是无名创业者,都在争夺域名,有的是真敢下本钱,只不过那些话题被币圈热潮的疯狂遮盖了而已。”王健表示。
王健表示,目前在区块链域名交易圈里公认最出名的大佬莫过于戴跃。
戴跃早些年花了280元注册1861.com.cn,注册后第七天就被买家出价15000元购买。china.vc的投资家咖啡、hnz.com.cn的湖南招聘网、loupan.com的楼盘网……戴跃在互联网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是和域名大咖划等号的。
“在域名生意中,.COM等价BTC、.IO等价ETH,如今我入手的域名已经价值1.5亿。卖域名是乙方,做投资可是甲方。” 戴跃在域名界闯荡二十多年后,最终在区块链域名里完成了华丽腾飞。
的确,这几年区块链的火爆也让戴跃的名字为很多米农和币民熟知。比如他手里那些奇货可居的两字母.com域名,就是域名圈子里如同顶级钻石般的存在。其中,他拥有的QN.com号称售价达到了300个比特币;而陈伟星为了“打车链”从戴跃手中收购的VV.COM,据传也价值不菲。对于域名收购,戴跃也时有惊人之举,包括巨资收购JL.com后,近期又高价拿下了LP.COM、RZ.com。或许,这股币圈域名的热潮一时间仍会持续下去。
有区块链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区块链投资,币圈的域名投资似乎更稳妥,成本和风险更低,而其中成功的秘诀,仅仅在于你怎么去炒作和包装它……
当然,这种域名炒作的暴利还是依托在区块链的热度上,它是在炒作下诞生的一个品牌和流量生意。
当币圈的冬天逐渐到来,并且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酷时,区块链域名买卖还会火下去吗?
最近一个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即将开始工作(20出头的小伙子叫我阿姨,心情还是很复杂的),所以跟他妈妈一起,来找我聊聊学生如何融入“社会”。
现在的孩子很有想法,他关心的不是“什么工作有前途”“跟老板怎么相处”这种常规问题,竟然是“有哪些跟学校不一样的社会规则”“想要成功是不是得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之类社会问题。
问题非常有意思,所以,在我这个曾经的愣头青、现在的老油条眼里,有哪些残忍而真实的社会规则呢?
成功的幅度
可能比成功的次数更重要
贝比鲁斯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棒球运动员。他是多个世界纪录的打破者,是第一个单赛季打了60支全垒打的人,是第一个职业生涯打出714个全垒打的人。
但是,他也有个外号叫做“三振出局之王”,整个职业生涯被三振出局的次数达到1330次。
然而,失败的纪录并没有妨碍他成为最伟大的棒球运动员,以及,被美国在线选为最伟大的美国人之一。
成功的振幅比成功的次数更加重要,这被称为“贝比鲁斯效应”。
比如一个作家,拿过一次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大多数人不会去问“他写过多少本书,哪些书其实很一般”。
比如咨询顾问,你做了多少年不重要,但你如果做过某个著名的咨询项目,基本上可以靠它说上好几年。
创业更是,美团做成之后,大家不会因为王兴之前失败过几个项目而否定他。
所以看起来,如果要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最佳策略是:
与其每次跨出一小步、取得多次小成功,不如不断尝试大挑战,可能会多次失败,但最终可能换来一次大成功。
但这太难做到了,因为“贝比鲁斯”效应是针对旁观者,如果到了自己身上,我们的关注点会反转。
对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我们会更关注次数,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情绪和信心可能会垮,而如果我们经常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会感觉非常好。
比如,如果你在大公司,每年加薪,每2-3年升职,每个阶段都有成长目标。
也就是说,每经过1年的艰辛劳动,都会有一次升职或加薪等着你,作为你努力之后的犒赏,让你有一直向上的成就感。
可以说,大公司的工作是线性向上的,是一次次小成功。
但如果你选择创业,你就要不断试错,可能你做对一件事情,就上到巅峰,然后你做错某件事情,一下子又跌到低谷。
所以,类似创业这样的大挑战,结果却不是线性的,你不知道下一步是波峰还是波谷,可能你努力了很久,一个政策、一个危机把你打回原形,充满了挫败。
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司出来的人,到了创业公司常常很难适应,不仅是工作节奏,更是因为那种固定周期的小成功没了,而失败却变多了。
所以,如果你最终的目标是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是做一些前人没做过的事情,第一件要学会的,就是学会面对失败,降低对阶段性小成功的依赖。
过于客气和谦虚
有时候会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跟人打交道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学生时代被教育的“谦虚”和“客气”,常常是不管用的。
我曾经给一家民营企业做咨询,那时候刚做项目经理,有一次遇到客户方的一位副总,上来打了个招呼,就说:“方案我看了,我不同意,你太年轻、没经验,找你们老板跟我谈吧。”
当时内心有点愤怒,但我想,对客户应该客气一些,所以整理好心情,说:“我在咨询行业5年多了,你们这个行业我服务过好几个客户,方案可能还不完善,您有什么建议,尽管跟我说。”
没想到,我的礼让反而让他变本加厉,瞥了我一眼,说:“6年?我在这个行业快20年了,你有什么权利来给我指手画脚?跟你老板说,对我们的服务好好上点心,派个有经验的人来。”说完就起身往外走。
这时候,内心的愤怒,加上搞不定客户的挫败,以及回去面对老板质疑的恐惧,想着横竖也是死,索性把刚才的愤怒都化成一股劲儿,狠狠地一拍桌子,说:
我告诉你,我就有这个权利来提这个方案!
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如果你对我个人有什么看法,别找我老板,去找你老板,是他请我来的。
你在服务行业做了20年,还没学会尊重人,有什么权利质疑我?
没想到这么一来,他倒被吓住了,坐下来跟我沟通方案,最后也道了歉。
每个人都有气场,围绕在自己周围,有些人的气场可以辐射身外1米,有些人则是10米,双方交手,很快就能通过表情、长相、语气、姿态等等感受到这种气场,然后就开始膨胀。
如果你的气场不够,对方很容易就压垮你,但如果你气场强大,对方就会感到被压迫,反而更容易相信你以及答应你的要求。
狭路相逢勇者胜。
很多时候,就看你是不是够坚定、够有气场,如果你对自己说的话都不确定,反而跟对方说“你多提意见”,那对方为什么要同意你?
过去,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谦虚是美德”,哪怕你内心无比骄傲自信,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谦虚。
但现实恰恰相反,你需要在内心明白很多事情的复杂性、重视很多问题,但在对外的时候,你恰恰需要骄傲和自信。
所以,做一个内心谦虚、外表骄傲的人,而不是相反。
挑战规则
不如掌控规则
我最喜欢的美剧是《Boston Legal》,Alan Shore和Denny Crane是剧里面的两位律师。
年轻的时候,我超爱Alan,他大段大段的结案陈词,每次我都来回播放好几遍,每个字都直指人心,带着对体系和规则的批判,让人听得酣畅淋漓。
比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被告上法庭,因为他年老而有钱的丈夫死了,局势对她很不利,但Alan对陪审团说“判我的当事人有罪吧!为什么不呢?每个人都希望她有罪!她年轻漂亮,又嫁给了有钱人。”
可后来年纪渐长,我开始欣赏Denny的方式,他没有大段的结案陈词,也没有对体制和人性的批判,但他保持了整个律师职业生涯的不败纪录。
比如,剧里面有一对兄弟被指控谋杀,所有的证据指向了兄弟俩,按照Alan的方式,就会以大段对人性和体制的揭露和控诉来打动陪审团,但Denny的做法是:
让兄弟俩互相指控对方,给了陪审团reasonable doubt,所以,判兄弟俩的任何一个人有罪,都变成了不可能。
Alan是那个挑战规则的人,而Denny却是那个掌控规则的人。
曾经有学员问我,自己能力很强,但老板要升另外一个同事,因为对方比较会说,会宣传自己,但自己不想这样做,可又不想葬送前途,该怎么办?
如果年轻的时候,我可能会批判一番,跟他同仇敌忾,但我现在会跟他说:
如果你不想要更高的职位,那没问题,你心里鄙视他就好。
但如果你想要,那就去拿,因为你不去,就是把机会白白让给你看不起的人,做他的下属,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去掌控规则,而不是批判规则。
如果一路拿着剑对抗这个世界,最后可能会被世界伤害或改变,但如果利用规则来掌控世界,反而真正有机会能够改变世界。
比起做“好人”或者“坏人”
不如做个公开透明的人
做一个公开透明的人——这句话,是我在达利欧的《原则》里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一条。
但过去,我曾经执着于选择做个好人还是坏人。好人还是坏人,这是我们在判断很多事情的第一反应。
最近,曾经是律师的张凯,因为写了一篇关于疫苗的情怀满满的文章,收到超过三十万赞赏(后来据说不止)。
结果,这事儿瞬间反转,张凯被质疑身份以及钻微信空子。
总之就是,他从一个情怀满满的律师,变成了一个发国难财的小人。
他的身份不去讨论,事情对错也不讨论,我也没有打赏,所以不要来跟我讨论立场。
但我只针对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质疑张凯说“你写这样情怀满满的文章,再收打赏,合适吗?
“有情怀,为什么要赚钱”这样的论调,我不是第一次听到。
我曾经跟公益组织的朋友聊过,他们讲到自己的处境艰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大众对公益的误解,他们哪怕拿一点养家工资,都会有人质疑“你是不是借公益项目圈钱?”
我们都认可做公益是好人,写情怀满满的文章也是好人,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对好人的定义简单粗暴,就是:
不能赚钱,不能有私欲,就得要饿死,就得要穷死。
而坏人呢?比如天天写毒鸡汤误导年轻人、里面还夹着假冒伪劣商品的广告?没关系,坏人就是这样的,让他去。
“好人成佛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
对好人苛刻,让他穷死累死,对坏人宽容,让他赚钱赚名,这个逻辑很荒谬,但也很真实。
所以,我曾经为一个问题而矛盾:
应该“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好人,不争名利不求升职加薪,但很多事情会失败”还是“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坏人,利用规则、宣传自己,帮团队争取资源”?似乎无解。
但是,我们永远有第三选择。那就是做一个公开透明的人。
罗胖之前总强调自己是个“商人”,刚开始不理解,后来明白了,强调“商人”可以避免让大众觉得你是“知识分子”、是“情怀满满”的人、是个“好人”,大众不能接受好人赚钱,所以他就无法请到足够好的老师、足够好的员工,最终这个商业模式也就无法继续。
有一次,我们因为技术bug,让不该开课的一群人开了课,而圈外学员又是非常较真的一群人,在群里各种讨论猜测和质疑。
刚来的运营小姐姐很慌,看着群里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一直不敢回复,正好我看到了,问她为什么不回复,她说自己在想理由,不能告诉用户我们犯了错误。我说:你照实说。
之后,小姐姐这样回复:
看到群消息的刹那,我是懵逼的,然后马上就明白,出bug了,要怎么办?
我很慌,找了很多理由,比如快到愚人节了,圈外跟你们开个玩笑,比如课程提前出来了,给你们惊喜,等等。
但是,我最后还是决定告诉你们事实:我们出bug了。我给你们发个红包(技术gg们出的),十分抱歉。
最后,没有人指责我们,所有人都开心地表示小姐姐好可爱,甚至有人说“不犯错才不正常啊!”
人与人之间,很多矛盾往往是出于不够信任。而所谓信任,就是可预测性,我能够知道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而不是给我一个惊吓。
所以,把你自己变得透明,是最快让别人信任的方式,也是成本最低的沟通和相处方式。更重要的是,不会被贴上“好人”“完人”标签,导致被情怀绑架。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好人还是坏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做一个公开透明的人。
朋友的孩子听我说着这些,又听我跟他妈妈(曾经的同事)聊到年轻时候的愤青和中二,最后问了我个问题:
你喜欢年轻时候的自己,还是现在的自己呢?
我毫不犹豫地说:现在。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一个人最喜欢自己的状态,大概就是:看清世界的真相之后,仍然对世界充满信心。
LinkedIn招聘新媒体运营实习生啦~~~
社交媒体达人、文字狂热爱好者、脑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们碗里来!后台回复关键词“新媒体”获取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作者孙园媛,在线商学院「圈外同学」创始人&CEO。
“领英洞察”是LinkedIn领英推出的高品质线上专栏,已汇集来自科技、媒体、人力资源、金融、学术、咨询等多个领域的职场领袖人物和行业资深专家数百人。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Pixabay、视觉中国和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