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大乱斗勋章,玩小小大乱斗模式,才能拿到R点
对局收益为人物经验,R点和G币。宠物不参加游戏,宠物不会有消耗,也不会获得宠物经验。
对局结束后,按杀人数排名,如果前2名名次一样则都算第2名,如果4个人都一样都是第4名。
对局获得的经验值与G币值:
3分钟对局:与普通舞蹈对局的计算方式相同
5分钟对局:在普通舞蹈对局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乘上1.5倍(加法)
玩家需购买并佩戴指定的徽章,在大乱斗对局中满足以下条件,才会获得R点,将根据玩家的杀敌次数和死亡次数进行计算:
设定:评判值为M,玩家杀敌数为K,死亡数为D,则M = K - D
如果 0 < = M < 5 则 奖励1 R点
如果 5 < = M < 10 奖励2 R点
如果 M > 10 奖励3 R点
各种关于对局经验和G币加成的效果,仍然适用于大乱斗玩法。
望采纳
App数据分析比Web流量分析更困难,因为对于Web,只要每一页都部署了GA基础代码,就能够收集分析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了。但App分析则不同,如果只是加入基础的统计SDK,则只能收集到日活跃用户、留存率等一些基本的数据而已,完全无法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如何从“平地”建立起数据分析的高楼大厦,其中的方法就变得尤其重要。
本篇文章是《App数据分析全攻略》系列的第一篇,预计以后还会有
事件详解:看起来简单,但灵活度极高
事件应用案例:带你见识强大的Google Analytics
分享行为:极其重要,值得用一整套解决方案去监测
→ App内
→ 微信(QQ、微博...)中
→ 着陆页优化
高级细分:把其他统计工具甩开100条街
屏幕+事件+高级细分:融会贯通,随心所欲洞察数据
目标转化设置:提升分析效率
自定义维度:让分析工具按你的业务“私人定制”
测量协议的妙用:汇总SDK数据
统计方案的开发部署流程
→ 规划统计方案
→ 撰写需求文档
→ 部署情况测试
→ 上线后配置
App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提升留存率的两种分析方法
自动化数据仪表盘:解放分析师,不再每天做数据“搬运工”
以上是本系列文章的内容提纲。接下来,故事开始了。
那一年6月,小孙到香港去玩,顺便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小张见面吃饭。席间他们谈起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小张一直想入行但苦于没有“老司机带路”。小孙是一家手机App公司的产品经理兼数据分析师,而小张当年是传统互联网的内容运营高手,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做点事情。
经过讨论,他们打算做一个搞笑猎奇类内容的App,取名“街头小报”,内容形式有图文和视频等,每天更新几十条。产品的交互设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以大家喜闻乐见的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为样板。小孙更多考虑的是,从数据分析的视角,应该如何解读这个App的架构。
以数据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我们常见的新闻或段子类App,小孙发现它们的架构都有一些共同点:
阅读内容是最重要的用户行为,在数据系统中应被定义为转化目标;
阅读内容、点赞等各种行为,天然可以按照频道进行细分;
作为Google Analytics多年的使用者(以下简称GA),小孙这次依然选择它作为App的数据分析工具。在GA中,主要有“事件”和“屏幕”两种发送数据的类型,而它们正好可以满足转化目标和频道细分的统计需求。
“事件”通常用于捕捉用户的特定行为,然后发送给统计系统。例如播放视频、点赞、发表评论,都可以统计为事件。于是我们就能够统计,昨天用户播放了多少次各类视频,每个视频产生了多少次分享。而且你会发现,分享最多的视频未必是播放量最大的。如果让运营人员每天对比研究这些数据,他们会越来越清楚用户的喜好,从而发布更多优质内容。
“屏幕”有点类似在网站上浏览网页的动作,例如我打开一个网站的首页,然后进入新闻频道页,这就产生了两次网页浏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个PV(Pageview)。而如果我们把App中的不同频道页看做是网页,那么每切换一个频道,我们也给GA发送一个“屏幕”。于是我们就能统计到,不同的内容频道被多少人打开过多少次,以及他们在每个频道中停留了多久,进而推断哪些频道更受用户欢迎。
当事件和屏幕都正常发送给GA之后,二者在报告中可以交叉统计。也就是说,小孙可以筛选出“猎奇”频道下发生了什么事件,或者把“分享”事件按频道进行细分,看看哪个频道贡献最大。
如果把“事件”和“屏幕”的数据结合起来看,一个最简单的洞察就是:被打开最多的频道,其中产生的内容阅读/分享行为也最多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该思考一下原因,或者调整一下频道排列的顺序了?
事件和屏幕的统计是App分析最基础的数据,把它们部署好,就已经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洞察了。不过要想合理的规划出数据统计方案,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在下一篇中我们再继续详细说明。
附GA官方App相关开发文档(无需翻墙):
安卓版
网页链接
iOS版
网页链接
作者简介:
孙维:擅长基于GA的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分析从业5年+,互联网从业10年+。曾就职于泡泡网、苹果园、百思不得姐,目前在卡车之家负责用户行为分析部门。
游戏业务疲软,这是腾讯未经审核的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传递出的明显信号。
具体来看,第二季度,腾讯公司手游和端游都出现了环比负增长,游戏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降至34.2%,为2015年以来最低值。
至此,版号冻结的杀伤力已现。
01
游戏版号收紧的迹象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了。
当时,受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游戏审批主管部门调整影响,版号审批进入暂停状况。至6月初时,国内游戏备案入口已关闭,版号审批也陷入僵局。8月,彭博社消息称,中国网络游戏版号的备案和审批已被冻结。
游戏版号是一款游戏正式发布必需的通行证,相当于电影上映前必须拿到的“龙标”。如果没有版号,新游戏只能进行公测、内侧,但无法开启充值端口,进行商业变现。
版号备案和审批被冻结,就相当于游戏公司的喉咙被扼住。
根据GameLook报道数据:过去4个月里,排队等待的游戏接近3000款。
腾讯公司对此也很无奈。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刘炽平解释:
“目前监管层对于版号的审批冻结是暂时的,没有版号的游戏没有办法正式变现,这是由于中国监管机构改革所导致的,目前所有的新游戏都拿不到批文。”
02
版号对腾讯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款吃鸡手游《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绝地求生:全民出击》。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6月《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渗透率上升至12.3%,环比增长79.3%,是当时手游市场渗透率第二的产品。但受限于版号问题,腾讯公司未能从中获取收入。
腾讯从去年第三季度就开始大推的代理端游《绝地求生》,版号至今尚未解决。而Steam上的《绝地求生》热度已经明显衰退,玩家人数已经从巅峰时期的323万减少到133万人,日活玩家从最高158万人减少到68万人。
考虑到游戏的生命周期,等腾讯搞定《绝地求生》版号时,不知道还有多少玩家有兴趣?
此外,版号也限制了腾讯新游戏的发布。整个第二季度,腾讯只发布了《FIFA足球世界》、《自由幻想》等7款手游——而去年同期的新手游数目是14款。
不过,把游戏收入下滑的锅全部甩给版号,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腾讯智能手机游戏收入(包括归属于社交网络的智能手机游戏收入)同比增长19%,环比下降19%至人民币176亿元;PC客户端游戏收入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8%至人民币129亿元。
其中,手游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用户将时间转移到尚未商业化的热门战术竞技类游戏上,新游戏在季末才推出——总而言之,就是手游玩家们没有合适渠道贡献钞票。
端游收入下降则是由于更多用户转向了手游,以及第二季度原本就是淡季。
03
游戏版号带来的影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般游戏版号审核周期为2-3个月,这意味着,即使版号审批现在就恢复正常,排队“上岸”的浪潮也要等到10月、11月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多数游戏公司的Q3 季度收入还会继续受到影响。
而对于中小开发者来说,这可能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行业自救已经开始。目前流行的“曲线救国”路径主要有三条:租借已经死掉的游戏版号、开发海外市场、申请为期一个月的货币化测试。
但每条路上都有风险。以租借版号为例,目前市面上一个二手版号的起步价已经达到20万,卖方还随时可能坐地起价。除了成本高昂之外,游戏厂商在拿到版号之后,还需要根据版号上的名字相应修改游戏标题和内容。这种换皮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
后面两条路是包括腾讯在内的大公司目前所青睐的。
针对已经拿到文旅部备案,版号审批和内容审查都完成的游戏产品,广电总局可以批注一个月的货币化测试,让游戏公司先上线挣钱。
《怪物猎人:世界》走的就是这条路。
但就在几天前,这款原本被腾讯公司寄予厚望的游戏,因内容原因被要求下架整改,腾讯相关的运营资质也被取消——这无疑是腾讯游戏在第三季度迎来的又一个暴击。
至于开拓海外市场,对于大公司来说已经不是新鲜命题。腾讯在这次财报中也提及,为了拉动游戏收入增长,已经在寻求国际商业化。
可以肯定的是,腾讯正在努力消除版号限制带来的影响。在闸口开放之前,腾讯投入大量资源的爆款游戏无法变换成“现金牛”,只能依靠小游戏来密集支撑起腾讯游戏业务的营收。8月2日,腾讯移动游戏一口气发布了下半年的20款新品手游。
但资本已经做出了选择。
尽管财报发布后,多家投行都维持了对腾讯原有的“买入”评级,但高盛、大摩、富瑞、大和均不同程度下调了对腾讯的目标股价,其中大和下调最多,从原有的530港元下调到每股490港元。而跌跌不休的腾讯股价背后,已经隐隐透着资本市场对腾讯游戏业务的担忧。
被调侃为“南山必胜客”的腾讯法务部,再次展现了其惊人的实力。
故事要从那个因为“抄袭”《王者荣耀》,而被腾讯起诉的前员工说起。
2014 年从腾讯离职后,徐振华成立游戏公司,推出《Mobile Legends》等手游。这款 MOBA 手游,由于出海的节奏更早,它在海外的成绩远远领先《王者荣耀》海外版。数据显示,《无尽对决》在美区 App Store 月流水曾达到 1200 万人民币,同时这款游戏也是印尼市场首款月流水突破百万美金的手游,日活跃用户350万。
《Mobile Legends》游戏截图
而腾讯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 2017 年,就在《王者荣耀》正式推出海外版的前两周,已经是腾讯子公司的《英雄联盟》开发商拳头游戏,在美国加州一法院起诉了沐瞳科技,认为其涉嫌抄袭自家游戏,要求沐瞳科技赔偿15万美元并立即停止运营旗下三款涉嫌侵权的手游。不过,最终法院以“此案在另一个管辖地或法庭审理更加便利”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
跨国官司难免麻烦些,但是回到国内,这件案子就是快刀斩乱麻了:7 月 20 日,外媒 Dot Esports 报道,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判决手游《Mobile Legends》开发商——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徐振华违反竞业限制,支付腾讯公司违约金1940万元,这是目前国内相关案件中判罚金额最大的案件。
注意,此次被起诉主体并非沐瞳科技,而是沐瞳科技创始人,案件缘由也不再是抄袭,而是违反竞业限制。
同时,腾讯也在深圳提交了另一起关于抄袭侵权的诉讼。
上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第一次开庭,并进行了全国直播。而 9 月 18 日晚,《Mobile Legends》的开发商“上海沐瞳科技”,在头条号发表了文章,表示了对于抄袭一案的判决过程和当庭法官的质疑。文章言辞相当激烈,直言审理过程不透明。
主要内容大概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即是关于“抄袭”是否成立的判定。
沐瞳科技提到,主审法官祝建军在案件开审前几个月曾发表过一篇关于游戏抄袭界定的文章,其中大量引用了腾讯方法务人员的观点:
“假设一款网络游戏地图的设计非常简单,比如只有横平竖直的几条道路,参与游戏的各方玩家在这样简单的地图中使用武器进行攻击、对抗,此时,很难说如此简单的游戏地图设计具有独创性,因此,无法将其认定为美术作品或示意图作品。但当该款网络游戏基于努力经营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时,如果他人未经许可对其进行模仿、抄袭,则可以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给网络游戏经营者提供法律保护。”
总结一下,就是“三路一河”虽然不是腾讯游戏首创,但是当腾讯游戏成为最火以后,再运用这类设定的游戏,就会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
说得再精简一点,如果法院真的按照这样判,那 MOBA 游戏(至少在中国)的地图,乃至其他当红游戏的经典设定,只要腾讯能做到最大,那么就都归腾讯管了。
第二点,祝法官与腾讯公司的法务人员及代理律师关系密切。
沐瞳科技提到,法官与腾讯在此前来往密切,比如“自2017年立案至今,祝建军法官至少12次参与了腾讯公司承办,且有腾讯高级法务人员参与的各类活动”,而其就职的深圳大学,也曾多次接受腾讯的捐款,已构成利益相关,甚至腾讯方律师与祝法官疑似有提前沟通。
另外,沐瞳科技还指出了“其他合议庭审判员严重缺位”“腾讯方仓促更改起诉状,违反立案程序”“庭审连续两次被临时取消”等纰漏。
当然,如今业界对于游戏抄袭依然非常难以界定,往往都要靠玩家们“自行判断”,但毫无疑问《Mobile Legends》确实难逃抄袭《王者荣耀》之嫌。此外,这篇文章乃是沐瞳科技的单方面言论,其直接质疑腾讯和法院有“猫腻”,从而让自己变成了受害者,站在了道德高地,而《无尽对决》也确实和《王者荣耀》颇为相似,这份声明的可信度也就打了折扣,难逃卖惨的嫌疑。
而值得玩味的,是腾讯法务部的观点。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自由之战》维权一事。2016 年的 ChinaJoy 上,《自由之战》的制作人在 现场拉条幅地址抵制腾讯抄袭,其认为晚了 10 个月上线的《王者荣耀》,侵犯了《自由之战》的“双摇杆”操作方式的专利。
随后,《自由之战》也对腾讯提起了诉讼,认为其涉嫌抄袭,但最后案件不了了之。而就在 9 月 18 日,维权了两年的《自由之战》“妥协”了,发布了致歉声明,表示当初对腾讯的指责为“诽谤”,反而自己还成了抄袭“过错方”。
抄袭腾讯的,多半没有好下场,反之则不然。
腾讯,尤其是腾讯游戏过去曾经有过不太光彩的历史,抄袭起家的帽子一直没能甩掉。而《英雄联盟》也是顶着抄袭《DotA》的质疑逐渐成长起来的,《王者荣耀》亦是如此。不过,腾讯收购拳头以后,这款游戏也就不再涉及所谓抄袭,毕竟都是自家人。
但对于其它游戏来说,这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腾讯法务部文章提到的“火了别人就不能跟风”的观点,确实是非常有进攻性,以腾讯游戏在国内的份额来说,几乎没有哪个游戏类型能逃脱出腾讯的势力范围。这个意见若被采纳,可谓是腾讯法务部的又一经典案例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一个游戏在问世之前要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资金、人力、技术,如果是在国内,还要加上近一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版号。但在问世之后,它需要直接面对的对象只有一个——玩家。
编辑丨陈静(知乎ID @固马 )
这是3个人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故事。它们不完全是真实事件,每个人却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状况。
人们会喜欢一些游戏,不喜欢另一些游戏。他们有很多善良或者不善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游戏公司知道,该听玩家的,而且必须听玩家的。
丨 1
何霆(化名)觉得自己应该算是正义的伙伴。
这在现实中听起来很是中二,但在与游戏相关的事情上正好合适。
何霆的故事正式开始于2018年6月。他所玩的游戏看起来颇受欢迎,但何霆却觉得运营方最近的一系列操作让他颇为不满。
有人画了张图:收养来的女儿给家里赚了钱,却连庆祝晚会都没资格参加。图上,抱膝坐在门外的孤独小女孩和门内的温暖灯光形成了鲜明对比,激发了所有观众的保护欲、正义感和斗争心。
“运营××××!”何霆熟练地使用各类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很快发现这并没有什么用。
“7月不课金!”“8月不课金!”有人发起了这样的活动,他很想积极响应,但一想到自己有那么多角色没抽到,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
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让运营得到教训呢?
办法不是他想出来的。这个被后来者称为“游戏玩家发票维权鼻祖”的点子要归功于论坛上的一位大哥。大哥在帖子里犀利指出,社交网站上的声讨帖没用,不课活动没用,各大App市场刷差评也没用,真正有用的是——开发票。
“索要发票是消费者的正当权利!”大哥说,这也是在后来各种各样的要发票活动中被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代理商没有任何理由拒开发票,一旦他们不开或者开假发票,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更重要的是,大量开发票会给代理商的财务造成压力,财务在公司里的地位可比运营高多了,让他们去对付运营必然更有效果。”
“正当权利”的说法实在很诱人。看着大哥的帖子,不少人都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财务主管恼羞成怒、运营团队玩命道歉的画面,何霆也不例外。这个方法称不上快捷方便,甚至算得上麻烦,但胜在足够正当,对方无法拒绝。
“发票是必须开的,敢不开就投诉。”论坛上有人这么说,“但记得要投诉代理商而不是游戏,代理商凉了无所谓,游戏不能受影响。”
他对这种说法深表赞同,并且立刻投入了要发票的行动中。具体过程不能说是顺利,因为排队时间确实很长,游戏的客服也像所有被安排收拾烂摊子的客服一样让人火大;但也不能说是不顺利,大概收拾烂摊子久了,客服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对他提出的要求都是公式回复,没有任何意料之外的反应。
简单说就是,虽然敷衍着,可发票还是给开了。
这让他的成就感降低了一点,但在其他方面仍然怀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在合理合法、理智正义、不影响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给运营添堵确实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儿。他开始在论坛、贴吧、QQ群里给每一个想知道这件事儿的人介绍开发票的攻略,尽管也有人提出质疑,然而质疑声也很快淹没在“求群号”的列队回复之中。
要发票活动一天之后,代理商道了歉,还搞了声势浩大的抽奖,这反而鼓励了索取发票的人们“加大力度”。论坛上出现了修改版的《论发票战》和发票版的《国际歌》;贴吧里的“小道消息”宣称,玩家们已经要到了50万张发票;QQ群里也有人前仆后继,提出“发个攻略呗”的小白们得到了无比友善的指导。
遗憾的是,人们原本构思的“持久战”大概只持续了一星期,与发票相关的大规模讨论也只有一个多星期。不过在这段时间里,“要发票”登上了各个媒体(虽然绝大部分是游戏媒体),“游戏运营不把玩家当人看,玩家被逼无奈只能要发票”成了一段时间内的热门话题。
过了半个月,论坛上陆陆续续有十几个人反馈:“我的发票到了,你们呢?”
到底有多少人去要了发票,要了多少张,没人知道,正如没人知道代理商的“道歉”是真的道歉还是自罚三杯、抽奖有多少游戏玩家抽中一样。
不过在何霆看来,事情的结果不重要,因为它的原因其实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玩家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让代理商乃至所有的游戏运营都知道,玩家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你无视我的意见并把我视为韭菜,那么我就去找一个能修理你的人,让他修理你。这个人可以是财务,可以是税务,也可以是其他“厉害角色”。
两个多月后,另一个游戏代理商同样在运营问题上惹恼了玩家。看到这条消息,何霆迫不及待地想要介绍自己的经验。不过,还是有人比他快了一点点:
“隔壁××游戏要发票都成功了,我们凭什么花钱遭罪?找运营要发票啊!”
在一场又一场的“发票门”中,总有人提醒大家验证发票的真伪
丨 2
要发票或许有效,但在要不了发票的情况下,玩家还有其他办法。
在朋友们眼中,王东(化名)毫无疑问是个“大佬”。他对自己玩过的每一个游戏了如指掌,可以在每个人遇到任何卡关问题时给出正确答案。当然,他的朋友只在几个群以内,所谓的“大佬”也仅仅相对于一般人而言。因为王东既不是速通玩家,也不是电竞选手。真正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游戏总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并且很难为外人所改变。用他的话说,自己已经玩了10年游戏,不用别人教了。
如果说王东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概只有脾气不好这一条。就因为这个,在他10年的游戏资历里,经历过论坛禁言、联系方式拉黑、社交账号封号、回答被折叠等几乎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操作。以前对他这种人的称呼一般是喷子,现在则改成了暴躁老哥。
王东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是对事不对人,这就不能叫做喷子。”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说话要有道理,不管你说了什么。”有些朋友对他说,就算是讲道理,也不能把话说得太难听,喷人更是不对的。王东对这个说法倒不是不赞成,然而他也承认,自己有点儿改不过来了。
不论如何,让王东最在乎的还是游戏。他玩了10年游戏,年纪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要有游戏玩就不管别的,买过不少盗版盘,也是破解网站的常客,如今不一样了。“以前玩游戏只花过网费,现在该补票的就要补票。”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他的游戏库里已经有了两三千个游戏,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他认真玩过的大概十之二三,其他的要么是补票,要么是游戏打折时单纯的“喜加1”。
“喜加1”经常被人吐槽,但王东自有他的一套道理。“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不管是早还是晚,总算是为游戏公司贡献了一点销量,总比嘴上嚷着喜欢却不买强。”除此之外,王东还有一个理由:“现在国区的游戏销量已经很高了,多买,就能让游戏公司重视国区玩家的需求。以前玩盗版,看不懂剧情,现在很多游戏都自带中文,肯定不是游戏公司良心发现。”
王东再一次喷人源于一件事:他预购的某个新游戏在宣传时声称有官方中文版,临发售时却突然宣布取消中文。这种近于欺诈的行为让所有国区玩家怒不可遏,王东也是其中之一。他想过很多办法,在所有能留下印记的地方怒斥垃圾厂商和垃圾游戏。很快他就发现,这样的做法只是表面解气,游戏公司根本看不到他们在骂——偶尔看到了也可以装看不见——实际上一点用也没有。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找一个厂商能看见的地方说,而且还需要有实际意义,不能说完就完了。很快,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主意,玩家纷纷去平台上打起了差评,一时间把游戏的评价从“好评如潮”拉到了“褒贬不一”。
“‘没中文就差评’实际上是这么来的。”王东说,“游戏公司可以出尔反尔,玩家就不能抗议了吗?”
一段时间之后,游戏公司在更新里加上了中文,这被很多玩家视为差评行动的胜利。实际上,没人能真的确定是差评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掌握了这个手段的玩家们也不是很在意——很快,差评加“We need Chinese”开始出现在更多游戏的评论区里。
这样的做法也招来了不少非议。有些人说,许多游戏公司起初就没有打算支持中文,平台也把“不支持您的语言”放在购物车上方最显眼的位置上,主观上没有欺骗消费者;还有些人说,不少独立开发者没能力搞中文版,如果觉得没中文就玩不下去,大可以不买;更有些人说,呼吁中文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给游戏公司写信,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搞活动,还可以主动成立汉化组,这比给差评实际多了。类似的说法很多,各种表达形式都有。但在王东看来,这些都没什么意义。
“自己花钱买的游戏,可以用任何理由给差评。这就是个战术问题。”王东说,“以前玩家和厂商联系的方法不多,玩家说话厂商未必听。现在有平台了,平台让玩家评价,那么评价就是玩家最简单方便的表态途径,厂商也能直接看到。如果他们继续无视玩家的意见,那就接受差评呗。”
“我连游戏都买了,为什么不能差评?很多喷我的人可能连游戏都没买。评价反映的是游戏体验,因为语言不通,游戏体验很差,为什么不能差评?评价可以影响玩家,我就是要提醒像我一样的玩家避雷,当然更该给差评。厂商在国区卖游戏没有中文,你们知道国外的游戏媒体没有本地语言就拒绝评测游戏吗?看到一个游戏支持18国语言却没有中文,是他们不想做吗?就是根本不重视国区。国区贡献着名列前茅的销量结果根本没人重视你,有些人还要站在厂商立场上说话,跪太久站不起来了吧?”
王东一气呵成地打出这段话,发表在他的第203条回复中。让他不明白的是,“付了钱的人有权利评价他买的东西”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总有人还要和他抬杠。
有些游戏厂商确实在收到差评之后更新了中文,但也有些无动于衷
丨 3
在王东发表自己的第204条回复时,苏颖(化名)正在填写她的第一份举报表格。
苏颖很难说自己算不算游戏玩家。她玩过不少游戏,都是被朋友带着的,MMORPG没兴趣,MOBA玩不来,玩得稍微长久一点的都是抽卡课金游戏,而她对游戏本身的兴趣也完全不高。在她看来,大多数的抽卡游戏都大同小异,差的很差,好的也好不到哪里去,她可以随随便便找出游戏的100个缺点,但那也无所谓。因为她花在CP(即Couple,粉丝们喜欢的情侣配)、同人和周边上的钱跟精力比在游戏上多得多,比起玩游戏,不如说游戏都是为CP服务的。
CP很不错,但也不是最好的。比起CP,她更看重的是本命。熟稔饭圈规则,她同样了解游戏公司的那一套:官方对每个角色的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人气冷热、卖气高低、剧情轻重、立绘美丑、皮肤多少,对于粉丝来说都是战场。
苏颖正在玩的游戏就是这样。
幸运的是,她又喜欢上了一个人气角色,立绘精美、戏份多,预告片和海报也都被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尽管官方卖腐有些刻意,然而她的本命和CP确实互动不断,周边商品成双成对,编剧笔下感人至深的友情被源源不断地折合成同人作者的创作动力,也填补了她的爱心。
然而事情不会如此简单,要维持对本命的爱就需要付出无数的时间与精力。苏颖会出现在一切提到本命名字的文章、视频和评论里,哪怕是字母缩写也无法漏网,为的是确保一切关于他的正面消息能够得到传播,负面消息都能有所回应。与此同时,“对家”的动向也是不能不关注的——对于饭圈女孩来说,“圈地自萌”是个值得赞美的行为,但对方圈的地不能出现在己方的眼里。
游戏某一次更新之后,苏颖突然发现她的本命角色没有新立绘和新皮肤。不仅如此,他也不再出现在海报上的中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两个角色。更加让她不能接受的是,新的“C位”正是她所萌CP的对家。
一些画面出现在苏颖的脑海之中:对家有了官方的支持,有了立绘、皮肤和活动,与游戏相关的各个方面肯定会出现海量的对家内容,正如她们以前所做的一样。更重要的是,她们以前站在热门官配立场上甩出的冷嘲热讽,如今也会被原封不动地还回来——粉丝被嘲无关紧要,本命受到攻击可是绝对不允许的。
她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让对家乃至所有人知道她爱的角色和他的粉丝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游戏官方显然不是个好目标,粉丝争吵声再大也只是运营眼中的流量。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反而是游戏之外的东西——圈内解决不了的,圈外可以解决。
苏颖举报了自己说过“一生推”,爱过角色也萌过CP的这款游戏。角色形象不健康、内含同性恋倾向、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她爱过游戏多少,举报的理由就有多少。
她想过举报的后果,却不认为那有多么重要。“反正在别人眼里,游戏就是这种东西,就算没有人举报,每年的‘精神毒品’‘电子海洛因’‘青少年沉迷’就少了吗?”她说,“举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被举报就出问题,只能说他们本来就有问题。”
如今,举报也变得更加便利(图片做了模糊处理)
丨 4
这是3个人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真正的根源是一句话。
上个月,我们采访了不少游戏制作人,他们在等待版号的过程中苦熬。其中有一位开发者说:
“不要以为只有没过审的游戏会被版号影响,过了审的也一样。我听说有些玩家因为自己喜欢的游戏没过审,就把别的过审的游戏举报了。”
原文链接:正义的伙伴们
关注触乐专栏,阅读更多优质游戏文章与深度报道。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