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您好,专业团队为您服务,开局自然是先选择英雄,和DOTA不同的是,开局不可以看到对方选择的英雄,所以场上存在两个相同的英雄是有可能的,然后就是DOTA类游戏一样的节奏了,FARM打钱,出装,然后是团战。
小苍的第一视角是很不错,背景音乐也不错,
还有南风、红领巾的第一视角,他俩玩儿的都不错月不亚于小苍,
小东的视频就当是娱乐吧,郁闷的时候看看就好了,
JY CCM主力~边打边解说 看了收益很大~
南风的也不错...jy的也蛮好
PLU英雄联盟速成宝典也很给力..都是请知名战队的队员边打边解说的
8月19日,在一片吃瓜群众的围观之下,30岁“高龄”的职业选手王思聪在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夏季赛上风头尽出,首秀告捷即宣布退役,留下“出道即巅峰,巅峰即退役,职业生涯胜率100%”的传说。
在国际上,TI全球总决赛的现场观众可以达到数万人。而在中国,2017年KPL春季赛总决赛的1万张现场门票在10小时内销售一空,电竞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受到玩家的追捧之外,电竞也渐渐赢得了国内外权威体育机构的认可,成为了官方正名的体育竞赛项目。从2003年起,电竞就被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列为第78项体育运动;而国际奥委会也在去年认同了电竞的体育身份;在亚奥理事会的带动下,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也将电竞首次纳入正式竞赛项目。
根据伽马数据预测,2018年中国电竞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880亿元。曾经的异类如今已长出巨大的市场空间,电竞究竟是如何吸金的?
什么是电竞?
很多人将电子游戏等同于电子竞技,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电竞项目的不断更替,电子竞技早已不再是局限于IP直连或局域网的单机游戏。
尽管网络游戏在发行、运营、付费方式,以及游戏的平台构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能影响一些平衡性与对抗性很强网游加入到电竞项目中。不管单机游戏(单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多人游戏),只要符合“电子”“竞技”这两个特征,那么它们都可以被称为广义上的电子竞技游戏。
1. 电子竞技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活动, 是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
2. 电子竞技赛事提供电子竞技的比赛的平台,是电竞运动员进行对抗的载体。
3. 移动电竞是指移动端(平板电脑、手机、PSP等电子 设备)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活动。利用手机、平板电脑、PSP等移动游戏设备作为载体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
从电子海洛因到官方正名
90年代末,起源于韩国的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将电子竞技这个词带入人们的视野。
不过,当时大部分人并不会将电子竞技当成一种体育项目,职业玩家绝大部分都处在一种与家庭社会割裂的状态。此时,电子游戏还是老一辈眼中的“电子海洛因”,“网络成瘾”“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这些词汇几乎贴在每一个职业玩家身上。
之后,电竞在我国起步。经历了政策压制、电竞俱乐部联盟成立以及直播平台进入市场之后,中国电竞行业在各方资本的涌入下崛起。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首次将电子竞技纳入为正式项目,并且电子竞技未来还有望入驻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成为与乒乓球、游泳等同等地位的体育项目。
电子竞技产业发展起来,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娱乐观念的转变;同时,主流网络电竞游戏、电子竞技赛事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也极大程度地带动了电子竞技的崛起。
首先,早期第三方电竞赛事的发展培育了坚实的观众基础,中国选手在国际赛事中的屡次夺冠引爆了人们对电竞赛事的关注。
其次,2010年前后诞生了多款优质竞技类游戏, 游戏厂商为了推广自己旗下的游戏纷纷开始主办电竞赛事。
随后,直播平台的兴起解决了困扰电竞多年的变现问题,不仅成倍放大了电竞赛事的影响力,也极大地提高了职业选手、游戏主播等群体的收入水平,困扰电竞多年的变现问题得到了解决。
最后, 国家对电竞的态度从限制转为鼓励,不仅增加了电竞的正面报道,而且举办了多个全国级乃至世界级的电竞赛事,起到了示范作用。
电竞市场有多大?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竞市场规模已达655亿元,且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移动电竞游戏的爆发。
2015年以来,移动电竞游戏在市场中占比不断扩大,至2017年比重超过端游电竞游戏,达到303亿元的规模。同时,尽管电竞生态市场整体规模较小,2017年约50亿元,但其比重在不断上升。按照增速保守预计,2018年整个电竞市场规模会在800亿元以上。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得益于爆款产品的推广与普及,电竞用户的主要增长来源是之前未曾有电竞游戏经历的新用户。
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也给电竞衍生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2017年中国电竞用户规模超过2.6亿人,实现了翻倍的增长;在中国游戏用户大体量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逝,保守预计2018年电竞用户将在3.2亿人以上,其主要的用户群体为19岁~24岁的年轻人。
市场的快速增长,资本的不断涌入,直接促使了电竞从业者收入的水涨船高。据青山资本(ID cyanhillvc)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有36家电竞类公司获得融资,涉及电竞赛事运营、主播经纪、直播平台、电竞社交、电竞俱乐部等多个产业。
同时,一些强势品牌,如腾讯电竞,苏宁、阿里体育和一众A股公司也都早已布局电竞赛道:
1. 2013年A股公司浙报传媒进军休闲互动类网络游戏市场,旗下子公司包括大型互动游戏社区平台,以及投资以游戏直播为主体的直播平台战旗TV,同时与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华奥电竞共同举办NEST大赛。
2. 2015年,苏宁运营的电子竞技联盟SES推出系列赛事。
3. 2016年,阿里体育斥资上亿元推出电竞平台并举办原创世界电子竞技运动会WESG。
4. 2017年,腾讯提出中国电竞的“黄金五年”,在本次亚运会公布的六款游戏中,归属于腾讯旗下的就占了一半。
电竞的变现逻辑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电竞产业链各环节日趋规范,进入有序增长阶段。
我们可以把整个电竞产业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以及衍生行业。由腾讯、网易等企业提供游戏内容版权,赛亊运营方、职业选手、俱乐部等组成内容生产方,通过粉丝效应,再交由赛亊直播平台、游戏直播平台等渠道进行传播,最后到达用户。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
数据显示,电竞市场收入这几年增长非常快,2016年全球电竞市场总收入为4.9亿美元,同比增长48.5%,预计2020年将达到14.9亿美元,是2016年的3.04倍。
电子竞技的名称隐含了两种属性:一个是电子(互联网)属性,所对应的是内容端的游戏内付费,以及相对较新的直播平台付费等模式;第二个则是竞技属性,对应传统体育竞技,在赛事、俱乐部运营方面营收模式。
电竞商业变现主要包括电竞游戏收入、电竞衍生收入、电竞赛事收入:电竞游戏收入指电竞游戏消费总额 (即用户在游戏中的付费总金额);电竞衍生收入 指包括电竞俱乐部及选手、直播平台及主播等收入;电竞赛事收入包括赛事门票、周边以及赞助广告等收入。
目前,电竞游戏变现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中国电竞游戏市场收入为2036.1亿元,其中腾讯收入978.83亿元,网易营收为362.82亿元,二者市场规模合计占比达到66%。在其他电竞链条中,电竞直播、电竞赛事分别拥有整个产业38%和30%的份额。
1. 内容授权:
在体育领域,内容授权处于金字塔塔尖,是吸金利器。之前电竞领域内容授权并没有那么受重视。现在产业火爆了,内容授权随即凸显出来。
以腾讯为例,在目前重要的版权营收中,《英雄联盟》LPL、《王者荣耀》KPL两大赛事的年度版权收益都超过1亿元。
2. 媒介平台:
电竞领域,内容与媒介可谓是相互成就,电竞直接推动了直播平台的第一次快速发展。以直播为例,直播其实早在2008就已兴起,彼时以秀场直播的形式为主。2012年,随着《英雄联盟》等电竞游戏的火爆,游戏直播从传统直播中分离成为一块独立的内容,斗鱼、虎牙等独立游戏平台相继成立,高价签约电竞明星成为了当时积攒平台人气的快速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直播的兴起给了电竞内容传播的渠道,反过来促进了电竞内容的粘性。
3. 视频主播
电竞直播的火爆直接带动了直播行业的粉丝经济效应,用户对于主播的依赖性强,且对喜爱的主播有较强的付费意愿。
同时,电竞主播的收入来源也非常的多元化,包括平台签约费、虚拟道具分成、广告推广费用以及电商销售等。在平台扣除一部分用户付费收入后,主播和公会会分享剩下的收入,主播往往能分到剩余部分75%的收入。
此外,直播+淘宝店已成为主播中一种普遍的变现模式,部分主播在积累了一定人气后,淘宝店的年收入可达千万元。
4. 电竞明星
职业选手的收入包括职业收入、直播平台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签字费和日常工资是选手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线选手的签字费可达200万元/年。
直播平台的兴起给了职业选手扩大影响力、增加收入的机会。并且选手退役后可以通过做直播来持续积累人气,获得高昂收入。由于近几年游戏直播平台竞争激烈,主播身价也水涨船高。排名前10的游戏主播身价均达到了每年千万元以上,明星效应与造富效应凸显。
5. 赛事运营
前文提到,2017年中国电竞用户规模超过2.6亿人,实现了翻倍的增长。庞大的电竞人群基础和产业规模,让电竞赛事逐渐靠拢成功体育赛事。赛事举办方着力打造全民化的,自有流量巨大的电竞赛事超级IP,例如WCA,LPL,S联赛等。
同时,相比传统体育,电竞的受众人群更加年轻化,有着更高的付费意愿。这些特点决定了赛事用户定位可以带来更大的营销潜力。越来越多的电商、视频网站、汽车品牌以及啤酒等快消品等与电竞有相似的用户群,开始加大电竞赛事投入,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
6. 俱乐部运营
从传统体育俱乐部来看,俱乐部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赞助。电竞俱乐部也一样,外设厂商,包括鼠标、键盘、显示器、耳机等,因为和电竞游戏的高关联性,是电竞俱乐部最热情的赞助商,此外一些汽车、快消品以及电商视频网站等互联网公司也可成为赞助商。目前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知名电竞俱乐部基本都有外设赞助商。
俱乐部赞助商
同时赛事的奖金,选手的一些代言分成、周边产品销售收入都是电竞俱乐部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战队盈利的方式依旧很少,据青山资本(ID cyanhillvc)不完全了解,目前包括一线俱乐部在内,绝大部分的电竞俱乐部无法盈利。
最后,从21世纪初至今,电竞经历较长的成长期,专注游戏内容变现的一二线厂商依然将随着娱乐消费升级的路线,跟随行业的增长。
而对于掌握电竞头部内容的平台型公司而言,以腾讯、Valve、暴雪为代表的全球性游戏研运商,既掌握着游戏开发权,同时也掌握了大部分地区的游戏运营权力。通过“平台+内容”的方式构筑了把竞争对手排除在外的强大护城河,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将从游戏内容变现切换为生态变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案例研习+现场实战体验
五大明星案例搞懂新零售之【虎嗅-虎跑团线下参访】
8.30号正式起航,详情点击「盒马参访」
并可获得由虎嗅精选联合虎跑团共同打造的
「新零售精选案例」电子书
19.9入手,限量300份发售中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真像大白(ID:ibigby),作者:靳晓光。
今年8月网易发布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在线游戏服务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加6.7%。但是从去年第四季度起,网易游戏连续两个财季营收同比下滑,外界有人质疑“网易游戏是不是不行了”。
网易游戏为什么不火了?
2001年网易游戏诞生时,只是网易的一个事业部。游戏收入的比重此后逐季增加,到2004年第一季度,网络游戏收入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当季总收入的53.5%,从此以后的14年间,游戏收入占比一直超过半数。
网易游戏的辉煌,始于原创西游题材的走红。2001年12月,网易推出首款自研角色扮演网游《大话西游》,不久又推出《大话西游2》,成为国内首个成功运营的国产网游。2003年发行回合制角色扮演游戏《梦幻西游》,一度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人气网游。官方披露的数据,《梦幻西游》累计有3.6亿注册用户,几乎是一代人的国民游戏。2009年《梦幻西游》创造了网易当年网游营收的四分之三。
进入手游时代,网易的IP大多脱胎于之前的端游,比如《迷你西游》《乱斗西游》《梦幻西游》。其实网易的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从PC时代转入移动时代,推出新游戏IP的风险比较大。套用老IP一方面可以减少宣发费用,另一方面也能吸引老玩家的注意力,引导端游用户向手游过渡。
两年前网易上线日式和风手游《阴阳师》,不到半年时间拿下2亿的全球下载。2016年第四季度和2017年第一季度,网易游戏业务净收入89亿和107亿人民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阴阳师》的成功。这一时期网易游戏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腾讯游戏收入的一半,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不过《阴阳师》的现象级爆发几乎昙花一现,很快受到《王者荣耀》的正面冲击。
网易最近两年的手游产品很多不温不火。艾瑞数据显示,网易版吃鸡游戏《荒野行动》的月活从2月份的6100万,下降到8月份的1300万。相比腾讯的吃鸡游戏《绝地求生》,最近半年时间增加了1亿多月活。而且《荒野行动》去年就拿到了国内游戏版号,上线和商业化都早于《绝地求生》,刚正面的时候也逃不出腾讯的魔咒。
作为国内游戏行业的第一和第二,人们总习惯把腾讯和网易放在一起比较。腾讯系社交产品的流量,远大于网易在邮箱和其他业务的拉动作用。腾讯的产品思路是缩短游戏验证的路径和成本,从2007年开始相继代理了《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英雄联盟》等爆款网游,将国外成功的游戏引入国内。近几年腾讯收购了出品《英雄联盟》的拳头公司,投资盛大等十多家国内外游戏公司,同蓝洞合作拿下了《绝地求生》在中国的独家代理运营权。此外,腾讯还有斗鱼和虎牙两个游戏直播流量入口,为自己的游戏导流。
总结起来,腾讯的优势在于,它们有更多入口直接触达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同国际游戏公司合作,有游戏IP的比较优势。同时腾讯游戏收入也更高,从2008年第三季度腾讯游戏收入历史性超过网易之后,十年间一度是网易的若干倍。
所以有舆论认为,在当下竞争格局中,网易游戏处于追赶状态并将迎来寒冬,当然一边倒的观点有可能是友商的公关行为。但我认为,相关的观察不能只局限在双方的产品、用户和营收上,网易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在游戏上如何追赶超越腾讯,而是未来几年究竟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网易会不会去游戏化?
游戏是网易的命脉,但是这条命脉背后的行业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超过11亿,逼近人口极限,三四线以下人口广泛接入互联网。2018年国内移动游戏用户超5.3亿,游戏行业年化营收超2000亿元。国内移动终端出货量整体下降,市场不会再有爆发式增长。
从今年3月份以来,受到监管部门机构调整影响,游戏版号审批一直处于暂停状态。根据以往统计,7个月以来中国大约累计减少了近5000款游戏审批,而且还没有开放的迹象。没有版号就不能商业化收费,包括腾讯《绝地求生》在内只能让用户免费试用。今年8月,多部门印发了防控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
不论是监管现状,还是政策预期,都预示着中国游戏野蛮生长阶段已经过去。游戏一哥腾讯从来也只是闷声发财,不敢在游戏公关上有丝毫高调。9月底,腾讯正式调整组织架构,增加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刘炽平在全员信中说,腾讯将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这意味着,腾讯将从用户直接创造营收,转向更多面向B端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腾讯的调整同国家战略有密切关系,跟游戏市场的未来形势也有直接关系。不论腾讯有没有梦想,面对国家意志,都得低头。今年以来,在营收继续增长的情况下,腾讯和网易的股价同时出现单边下跌,跌幅都超过40%,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从收入结构看,腾讯和网易都是名副其实的游戏公司,但同样都面临着去游戏化的结构性转型。
网易今天的困境,并不是因为对手腾讯太强大,或者网易的哪一款游戏出现失误,而是游戏的冰河时期来了,考验适应能力的时候到了。对网易来说选项不多,要么游戏进军海外市场,要么像腾讯一样去游戏化。
2017年初,《阴阳师》率先出海,连续两个月取得日本iOS+Andriod综合下载榜前五。去年底《荒野行动》在日本霸榜半年,《终结者2:审判日》发布后登顶了全球59个国家游戏下载榜。今年7月《第五人格》登陆日本之后,迅速登顶日本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下载榜。截止今年6月网易海外游戏收入已经超过腾讯。
网易游戏的海外化是个显而易见的方向,只是游戏开发和市场团队未必还在国内。网易游戏目前采用项目制生产,50个研发团队同时操盘几十个游戏项目,快速试错。这是进入手游时代后,丁磊创造出来的核心模式。
网络游戏是一个高度依赖产品的行业,它的规律非常像影视剧。游戏的爆发具有很大偶然性,在产品上线之前结果很难准确预测。也无法像电商、社交一样建立用户长期忠诚度,生命周期是有限度的,用户玩腻了就会走。所以市场一直在不确定性中持续洗牌。游戏公司,既不会因为一款产品持久成功,也不会一款产品失败就面临绝境,这是一场马拉松长跑。
在网易游戏历史上,大起大落的过往并不是第一次。2006年起网易游戏出现产品青黄不接,2007年第三财季网易的游戏收入4.7亿元,连续6个季度收入增长停滞。紧接着移动化转型出现危机,2011年时任网易COO、网易游戏的核心负责人詹钟晖,被逼带领核心骨干出走。之后丁磊直接负责游戏,他对各个细分领域撒网式投入,很快补齐了手游短板。
今天除了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市场,印度、东南亚已经出现人口红利,的确是网易的广阔天地。只是网易要不要把核心市场放在海外,还需要丁磊的决心。因为这家公司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丁磊或许还有其他选择。
网易只有战术胜利,没有生态
总体看来,网易是一家战术持续胜利的公司,但在战略上却差强人意。网易的邮箱产品很出名,也为丁磊挣得了第一桶金。可很少有人记得网易成立时,其实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1997年网易率先发布了Yeah中文搜索引擎。到1998年丁磊在跟人聊天时偶然听到门户网站的广告模式,决定做网易门户。而在之后的十多年里,网易能被公众知晓的产品数以百计。以“西游”为核心IP的在线游戏,即时通信类的网易泡泡、易信,工具类有道词典和云笔记,没赶上时机的“战略产品”网易微博,走上正轨的网易考拉和严选,还有丁磊的未央猪……
在某个单点产品上,网易经常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这些产品却很难连成一条线索或相互支撑。战略决策上往往是什么挣钱做什么,缺少特别前瞻的打法。网易产品没有前后依存的逻辑线索,在战役级竞争面前,各条产品线无法相互协同,实际上各自为战。这很像一句俗语,“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这样的产品逻辑,导致网易缺乏一个自上而下的流量总源头。在内部产品之间流量也无法相互转化,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封闭和独立的。但网易又没有很强的社交和内容产品,也就没有一个能贮存用户带来强粘性的工具。网易新闻留言跟帖的风格化很强,网易云音乐也有超过4亿用户,可它们对其他产品的导流作用微弱。创造营收的电商和游戏本来就是流量末端,结果必然是末端对流量的高需求和转化效率的低下。当说起网易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有什么核心优势,似乎很难说清楚,可以言说的只有这个那个的产品集合。
相比亚马逊提出的飞轮效应,相比BATM围绕社交、电商、搜索和生活服务依次展开的新业务,网易确实讲不出漂亮的战略,也只能说说“匠心、创新”这类大而化之的关键词。没有一以贯之的主线,也就没有薪火相传的组织和价值观。网易高管历年来离职创业者众多,也被公认为一座互联网军校。
当然这样的产品战略,结果也是一分为二的。比如大文娱产品里,网易有游戏、音乐,也有次一级的阅读和漫画,但缺少影视出品、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我们看看BAT在视频网站周边的巨坑,就知道网易只做轻资产的音乐是多么高明。
再比如网易电商瞄准了大城市人口消费升级的需求,从进口商品和生活日用品优选两个角度,切中了电商消费的时代要害。却没有发力支付、金融和新零售,更没有做IoT和人工智能,反向说明网易对商业的边界感是很强的,生意就是生意,不追风口不讲概念。
网易没有生态的好处是,对于单个产品和业务线,一旦在商业上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可以毫无顾忌的迅速止损。网易在社交产品屡屡尝试,不成功也没什么战略影响。
客观上,门户时代过去,网易新闻客户端没有跟上主潮流,网易一直缺乏战略级产品。主观上,丁磊也并没有追求战略产品,他早年改搜索为门户,到后来进入游戏电商,都是因为盈利问题。产品观念反映出创始人的脑子里,充满了务(tou)实(ji)观念。
网易正在变成一家电商公司
在刚过去的2018年Q2,网易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毛利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但通过网易财报我们发现,从2017年Q3以来的三个季度,网易的营业毛利率持续跌破50%,而腾讯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的毛利率常年在60%以上。也是从2017年Q3开始,网易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在持续下跌。2018年第一季度网易净利润率只有5.3%,是十几年来的最低点。这些指标反映的是,网易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另一个数据是,电商净收入在2018年Q2已经占到网易全部净收入的26.8%,而2017年这个比例是21.6%。可是电商业务在2017年的利润贡献,只有4.6%。
网易盈利能力下降,是因为它的营收成本和营业费用都在大幅增加,最大变量就是电商运营费用的大幅增加。这几组数据的对比表明,虽然网易的营收和利润点仍然主要来自游戏,但由于网易考拉和网易严选的重资产自营模式,网易财报的参照模型正在从游戏公司向电商公司趋势演进,那就是——高营收、低毛利。
电商业务悄悄降低了网易的毛利润率,但是它能不能改变网易成为电商公司,尚需观察。丁磊给网易严选定下2018年的GMV目标是200亿人民币,这距离中国大型电商平台还有很远距离。
网易电商从大城市消费升级中找到一个机会,但细分市场注定它们不会成为一个全民化的电商平台。这跟阿里京东的崛起不太一致,他们都是以流量交易作为基础的。网易背后没有低成本的增量供给和规模化需求基础,意味着很难单独支撑起网易今天270亿美元的市值,毕竟挣惯了白fen的钱再去卖白菜是很难受的。所以,自营电商是壮大营收的好方法,但也可能是烧光现金流的大坑。
我相信未来两年将是网易业务深度调整的阶段,游戏市场发生变化,电商难以承担战略责任,新的盈利点又在哪里?这是需要丁磊思考的深刻问题。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真像大白(ID:ibigby),作者:靳晓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撰文 / 董雨晴
编辑 / 王晓玲
来源 / AI财经社(ID:aicjnews)
这个夏天,宫斗戏突然刷屏。20年来宫斗戏长盛不衰自有其生命力的来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思维方式,内斗早已成为解读大型组织兴衰的重要方法之一。过去几个月,外界对于腾讯的解读,也带有几分宫斗色彩。
在《腾讯没有梦想》、《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等多篇分析文章中,对腾讯批评的逻辑有二:第一,投资成为众矢之的,“腾讯过度投资削弱产品竞争力”、“投资给腾讯的战略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等;第二,由于腾讯内部无法有效组织产品创新,导致关键能力不如竞对(例如大数据和算法),有人追本溯源,认为这仍然是投资部门的锅。
似乎是作为这些观点的支撑,今年以来,腾讯股价跌个不停,距离腾讯今年1月创下的股价高点,市值缩水已近1500亿美元。不久前,腾讯发布2018年Q2财报,营收、净利润多项核心指标均未达预期。Q2总营收736.75亿元,同比增长30%,但低于预期的776.6亿元。营收增速创2015年二季度以来新低,经营盈利218.0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经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40%下降至30%。
而每年1500亿元的投资预算除了给腾讯带来巨大的财务收益外,对于这家互联网巨头的战略价值在哪里?腾讯投资部门罕见地做出回应。腾讯投资合伙管理人之一李朝晖接受了《商业周刊/中文版》的独家专访,回答了外界一系列质疑。作为投资部门的关键人物之一,此前李朝晖很少在媒体前露面。
与此同时,腾讯股价仍然没能回暖。
腾讯游戏的收入依旧占到其总营收的一半,近期游戏业接二连三迎来利空消息。由于受到政策因素影响,腾讯二季度手游收入已经环比下跌了19%。而就在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将对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并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31日早间开盘,腾讯股价直接跌去5%。
01 / 比以往更强大的腾讯游戏
市场并不总是理性的,多位游戏业内人士都表示,实际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于腾讯游戏的影响并不大,真正被卡住喉咙的是那些中小厂商。游戏行业二八效应尤为严重,少数头部精品游戏吸纳了市场上的大部分资金,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本质上是对尾部甚至是腰部游戏的打压。
而且,对于国内游戏经营环境的变化,腾讯网易等头部公司早有准备,除了最近几年早就开始奉行精品策略,此前腾讯爆款游戏王者荣耀已经提前推出防沉迷机制,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此外,“出海”也成为今年以来游戏业的重点发力方向。
但游戏业接二连三的利空消息,让腾讯股价回升乏力。今年以来,游戏、影视作品等意识形态类产品均遭遇政策严管风暴。
腾讯2018年Q2网络游戏收入同比增长6%至252.02亿人民币,该项增长主要依靠《王者荣耀》和《QQ飞车手游》两款老产品。
8月13日,腾讯WeGame平台的《怪物猎人世界》下架,在挂出的停售公告中显示,“因WeGame平台发行的《怪物猎人世界》部分游戏内容未完全符合政策法规要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接到大量举报,该游戏相应运营资质文件现在已被取消,应主管部门要求,现执行下架整改,停止游戏售卖”。
简单而言,网络游戏在国内发行都需要游戏备案,需要拿到国家文化与旅游部的运营备案审判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出版备案审批。而从今年3月开始,国电总局就已暂定“版号”的发放了,这不仅影响到《怪物猎人世界》这款游戏的发售,版号问题也将影响到腾讯《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的商业化前景。
2017年的11月,时值风靡海外的“吃鸡”游戏大火,腾讯IEG事业群先后派出旗下光子、天美两大工作室以《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绝地求生:全军出击》两款游戏同时出发。
8个月后,《绝地求生:刺激战场》跑赢了后者,成为9000万月活的游戏大户。但版号暂停发放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游戏都属于免费状态,让腾讯游戏第二季度新游戏的发布数有所收缩。
但困难是暂时的,腾讯总裁刘炽平在分析师会议上解释称,“最大的游戏无法商业化,当这款游戏可以变现的时候,增长自然会恢复”,他所说的最大的游戏就是《绝地求生:刺激战场》。
此外,刘炽平也承认腾讯游戏整体面临一些麻烦。首先是《王者荣耀》今年5月以来的下载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5%。
种种迹象都表明《王者荣耀》可能撑不住了,不仅在游戏内部推出吃鸡模式,还正在把玩家皮肤拆分出QQ秀形态,目的仅仅是为了带给老玩家们更多新鲜感,从而产生更多消费。即便如此,腾讯手游收入环比还是下跌了。
但今年本该是腾讯游戏的高光时刻。过去一年内,腾讯游戏在全球游戏市场攻城略地,先后战略投资了育碧、蓝洞、盛大游戏、虎牙、斗鱼、VSPN乐竞文化,一步步建立起包含游戏研发、发行、营销、赛事运营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这也促使网易不得不以多元化游戏策略以及开拓海外市场谋求出路,避免与腾讯游戏的正面对敌。
此外,《王者荣耀》虽国内市场用户增长触顶,但流水显示其二季度收入比一季度仍旧有所增长,该游戏的国际版《AoV》在今年8月还将成为2018雅加达亚运会的表现项目参赛,同时《AoV》已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发行,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表现强劲。2018年上半年,《AoV》积累了超1300万的DAU,同时达到了3000万美元的月流水。
至于监管问题,刘炽平在分析师会议中表明,腾讯目前已有15款游戏符合商业化运营条件,同时广电总局目前已意识到其重组为游戏行业带来的影响,因此设立了绿色通道,尽管《绝地求生》不在此列,但腾讯还在争取之中。
游戏仍旧是腾讯目前发展相当成熟、最为强势、且最不容易被撼动的业务,政策变化对于一款游戏定生死的小公司而言,杀伤力是致命性的,但对腾讯这样每年发售数十款游戏的企业而言,有影响但是不致命。
但今年游戏业整体笼罩着悲天悯人的气氛,对于未来的悲观可以说是全行业的,“从大环境来看我是悲观的态度,”一位接近腾讯的游戏行业从业者告诉AI财经社,“此前的游戏行业所能收割的流量殆尽。微信之后腾讯再难有新产品诞生,我凭什么认为腾讯的股价还会涨?”
02 / 流量收割机失灵了吗
在游戏之外,作为腾讯另一大印钞机的广告业务也不容乐观,尽管第二季度腾讯的社交广告同比增速55%,但媒体广告增速大幅下滑,从第一季度的31%下降到16%。在网络媒体方面,今日头条成为腾讯抢夺用户时间方面的强劲对手。有意思的是,这个压力更多的落在投资而非业务部门头上。
今年以来,腾讯投行化的说法甚嚣尘上,从李朝晖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内部压力颇大。在他看来,在腾讯做投资最困难的就是不能只考虑收益率,“如果我们做得太好,就会有声音说是把腾讯战略带坏了,这个责任太重大了。”
这样的声音已经有了,外界开始把腾讯的投资业绩和自有业务放在对立面。李朝晖说,这完全不对,“比如投资做的好,导致了业务做不好,或者某个业务不好是因为腾讯把更多精力转到投资上面来,这是对我们的误解。”
在李朝晖看来,就不能把腾讯的投资和业务割裂开来:一方面,腾讯投资对主营业务的贡献是非常直接的,比如对腾讯最为拿手的游戏领域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腾讯和核心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关系,确保腾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拿到最好的游戏;另一方面,投资跟腾讯业务有非常强的协同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远不是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赚了多少钱那么简单。
李朝晖
李朝晖举了游戏和共享单车两个例子,“比如我们不太可能去运营一个线下自行车的生意。这种方式只有通过投资上面的强绑定,才使得腾讯有可能去用巨大的流量和用户的红利来助力这个业务。在这个过程中,腾讯投资部门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也就是说,投资是腾讯做新业务或者进入新领域的一种方式,“投资给腾讯提供了很多向新领域扩张的机会和可能性。”
而这一轮腾讯的投资逻辑是其流量变现的高效方式。用一种更形象的比喻,腾讯业务与投资协同式的扩张方式,可以理解为一台流量收割机,用微信流量在创业原野里尽情收割成熟项目。
此前几年这台收割机可以说无往不利。由于微信的成功,掌握移动互联网时期最强势的流量入口,又坐拥游戏带来的充盈资金储备,让腾讯在过往的投资谈判中,得以顺利将创业者的梦想一一收入囊中,以至于利用流量与资本优势进行收割,已经成为腾讯进入新领域的惯性思维。
过去,因为腾讯投资只小额参股,不取得绝对控制权的风格,让创业企业中愿意与腾讯结盟但又不想完全臣服的公司选择站队腾讯,而最为典型的京东、美团、58集团等,目前在微信的九宫格里都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被投公司,腾讯提供流量又不参与所投企业的业务竞争,创始团队通过与腾讯的合作提升自身估值,而腾讯本身作为投资人也能获得不菲的投资回报,水准与PE看齐,可谓一举两得。最终,用微信的流量做赋能,促成微信互联网的建设,而微信支付就是贯穿于这一经济生态中的重要支付手段。
这种模式更像是早期的游戏行业,渠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引导性角色,通过对用户的掌控以及粗暴的导量模式获利,ARPU值和付费率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早先的手游市场依靠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得以成长爆发,最终奠定了渠道为王的格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渠道为王的格调,也是腾讯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
03 / 要不要抄底腾讯
过去几年,在流量收割机高效拓荒下,腾讯业务版图迅速扩大,从电商到新零售再到长短视频,腾讯也随之成长为中国估值最高的互联网帝国。
此前许多巨型公司被冠以帝国之名,但实际上真正在体制上与古代帝国类似的公司并不多。帝国的特点是实现对于多民族统治,而且可以无限开拓疆土。但同时由于民族繁杂,且文化各异,对于管理也形成了极大考验。
正如在人类历史上,帝国制度没能走到现代,被投企业也不可能总是和腾讯一条心,如果有可能性,每个民族都希望拥有自决权利,不愿受其他民族的控制。
而在不熟悉的疆域内低估一个民族的战斗力,很容易带来严重后果。
早年手游市场爆发时期,腾讯急于让《英雄联盟》的开发商拳头游戏率先开发移动版的《英雄联盟》,以抢夺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但拳头游戏迟迟未动。迫在眉睫,腾讯宁愿背着抄袭嫡系的罪名,还是让旗下两大工作室先后开发了《全民超神》和《王者荣耀》两款移动moba类游戏,说《王者荣耀》没有损伤《英雄联盟》的利益,那是不可能的,自《王者荣耀》爆发以来,《英雄联盟》的活跃用户数在逐渐缩水。现如今,拳头游戏与腾讯已然貌合神离。由于中国市场的收入持续下降,拳头公司全球的裁员计划还在进行中。
同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在以友情价战略入股快手后没多久,腾讯也依旧重启了微视与快手正面竞争。
不过在腾讯的流量收割机扩大疆域的征途上,最大的风险并非来自复杂的投后管理,而是流量被人抢先收割,这很可能导致腾讯在战略业务上失去先手。
如果没有今日头条的崛起,相信今年不会有这么多人反思腾讯投资。一位在年初高位出清腾讯股票的朋友圈“民间股王”表示,自己应该永远不会再买入腾讯股票。在他看来,腾讯已经输掉了在数字内容上与头条的竞争。
这个领域对腾讯相当重要。2017年,马化腾面对19岁的腾讯定出了“两个半”核心业务模式,一为社交平台,二为数字内容,还有半个是正在发展中的金融业务。
而在移动互联网巨头抢夺用户时长的战役中,由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faceu组成的头条系产品,占互联网用户总时长的占比,从一年前的3.9%涨到了10.1%。超过了百度系、阿里系,仅排在腾讯系身后。
以抖音为例,这个短视频平台上线1年用户数突破了4000万,并用随后的2个月时间用户数激增到1个亿,成为2018年以来日活跃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可以与之对比的是,王者荣耀用18个月的时间才将用户做到1个亿。
据Quest Mobile数据,腾讯系独立APP的使用时长在总时长中的占比,从2017年6月54.3%下降到了47.7%。
在短视频这个腾讯的必争之地,微视复活4个月后,还处于被抖音碾压的状态。据Quest Mobile数据,2018年6月,快手月活2.3亿,抖音月活2亿,微视月活4000万。短视频占人均总时长占比增长至8.8%,与在线视频的9.2%分庭抗礼。
话又说回来,在短视频爆发迹象十分明显的前提下,腾讯为什么会冷藏微视?一位熟悉腾讯的投资人表示,当时短视频平台还没有合理的产品逻辑,而在腾讯看来短视频真的爆发后,只要用微信的流量去收割就好了。
这位投资人认为,尽管战略投资在当下已经变成互联网巨头一项必备业务,但和腾讯相比,其他公司通过投资扩张更像是联邦制,完全消化掉被投企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而另一位业内专家则将这两种新业务拓展模式称为收割式和孵化式,“腾讯做新业务一直都是收割思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2018将会是残酷的一年。
并购是它的主旋律——所有可能产生大机会的领域都已置于巨头军备竞赛的阴影下——这可能带来无趣,也可能有出人意料的竞争结果。
今年,我们走访了超过50名投资人、创业者、管理者及分析师,试图通过研究新商业领域里的明星公司、热门领域,去预判接下来一年的关键事件。
我们去年的许多预言已成真,比如做内容的和做社交的越来越像、非主流文化成为主流、信息流大挣其钱、互联网金融公司集中上市、便利店等线下业态难被取代、外卖市场发生并购……
融合仍在继续。今年,我们依然在内容平台与社区、文娱与游戏、零售与电商、出行与新汽车、手机与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金融,以及新增的区块链这8大领域,预测未来一年值得关注、大概率会发生的41个趋势。
期待与诸位探讨。并期待着观察历史发生。
一、红利到顶,瓜分内容剩余流量
2018将是移动互联网继续马太效应的一年,内容平台尤盛。在资讯分发这个领域,头条、百度、腾讯以及剩余门户的分歧争执将会继续深化,多方竞争已经从暗箭走向明枪,而在短视频这块还算新生的战场,快手、头条系的两大产品,以及腾讯、YY、360等跟进的产品线群魔乱舞,市场喊了多年存量竞争之后,终于迎来“狼来了”的一天。
1 巨头收割开始
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头部公司,它们个头都已经相当巨大,但是主App已经面临增长的天花板。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增长?答案是收购。在社交、音乐、新闻、视频及短视频等领域,头部公司正疯狂而又残酷地收割腰尾部App。
对内容行业来说,今年注定是“大吃小”的并购之年。步入狗年没多久,就已经发生了头条收购Faceu,陌陌收购探探等行业重磅交易,体量虽然都在十亿美金以下,但是胜在频次高,速度快。市面上所有残存的体量稳定但后劲不足的中小公司,都将成为大公司为做大日活而虎视眈眈的猎物。
2 撒币送钱将成常态
2017年下半年以来,内容平台涌现了派派、趣头条这种依托送钱模式实现百万、千万日活的增长神话,也有直播答题这种新的拉新神器蔚然成风,这些原先看似不起眼的增长方式在不同的平台发挥了截然不同的效力,接下来也仍会改变行业认知,送钱、撒币之后,新的方式仍会不断被尝试验证。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差异化的内增长方式边际效应会愈发明显,一个新生事物从出现到被行业普及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甜头留给一个平台独享的情况将越来越少,尤其是越来越头部的内容平台。
3 内容向社交化转型
在内容分发格局渐稳、各家内容千篇一律的新形势下,平台方单纯从内容层上下功夫,已经不是一个付出回报比较高的方案了。接下来,一大批社交场景会迁移、移植到内容平台上,使得平台实现从内容与人,到人与人关系的演化。
从评论、社区、问答、类微博信息流模块渐起,到无数内容平台增添社交媒体属性,从直播平台倒向社交到一系列技术、玩法、组织方式的进步,在内容生态的基础上让人们交流、沟通、玩乐,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
以今日头条为例,今年的战略目标已然是“智能社交”。快手因为用户间存在社交关系,在2017年已经发生了裂变式增长。快手能否更像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一样,在接下来一年中发挥网络效应继续高速裂变,是留给人们心头的疑问。
4 粗制滥造的内容不行了,整肃开始
在新的形势下,粗制滥造、低门槛分发内容的时代红利已经过去了,从对内容源的整顿肃清,到各大平台频频因为执照问题出现变故,再到算法被视为洪水猛兽后阶段性回归人工审核,内容平台的最大成本,俨然已经从内容的生产,走向内容的治理。
这个浪潮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世界,像 Facebook 也正在整核心算法,调整新闻内容和亲友动态之间的比例,除却监管因素,内容行业过去几年过度繁荣所带来的问题也确实激化了社会的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加剧,逼迫平台必须自我改变。
二、广告主瞄准线下
我们正身处行业结构巨变的节点——广告营销行业正从内容驱动转向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和数据曾经被视为广告营销业的救星,但这一行的人们如今正在被无处不在的流量造假困扰。好处在于,广告营销的能见度开始被更大范围内的受众知晓,人们对它的重要性也有了显著提升。
5 互联网公司变成大广告主
得益于互联网企业旺盛的广告投放需求,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电视和网络综艺的冠名商都被互联网品牌占据。互联网企业开始倾注更多成本在营销推广上,并且这不再是偶然出现的个例。毕竟,当互联网的模式创新空间日渐缩窄,流量红利的收割期也行将结束时,作为新事物的互联网行业也必然会面临与传统行业相似的路径选择,它们亟需通过广告营销活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这种趋势将会不可逆地持续下去,而传统的广告营销人们也会发现,当这些全新的金主们进入后,整个行业环境也将迎来一波微妙的变化。比如不少追求效率的互联网广告主开始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广告制作,广告公司感觉到的压力正变得比以往更大。
6 重新认识线下价值
除了网易云音乐的“乐评专列”,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的地铁也成为了不少广告主(尤其是互联网广告主)争相追捧的媒介资源。如果每天留意地铁中出现的广告,你甚至能大致洞察到哪些行业正在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
一方面,线上流量价格的上涨将部分广告投入倒逼回传统线下;另一方面,没有实体产品的互联网企业需要将自身服务实体化让消费者有所感知,而线下环境能提供的丰富体验也让擅长创新的企业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快闪店是这一思路的另一明证,除此之外,例如淘宝造物节、有货潮流新品节等线下活动也开始拥有了不小的传播声量。2018年的户外广告资源仍将获得广告主青睐,而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不仅将成为商业地产运营方增强吸引力的法宝,也将变成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关系的纽带。
整合营销专家 唐·舒尔茨
腾讯副总裁 郑香霖
可口可乐媒介总监 杨曼曼
onenine首席内容官 邰毅磊
W 创始人 李三水
三、躁动的娱乐大年
用户的注意力,驱动了泛娱乐产业里人、时间和金钱的流动。去年我们的核心判断是人民需要娱乐,它的核心是消费掉大众的时间,人们总要有处安放自己的注意力,而它们集中的地方就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过去一年,腾讯、网易、今日头条、快手等公司的表现都印证了这一点。
2018年,好消息是创意、人才的流动更加激烈,稀薄的时间,井喷的内容,竞争不止存在于同类公司之间。以用户的身份来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极度丰富的娱乐时代。
“坏消息”是,这些产品也许会让人无意识地花了太多时间在娱乐,它们竭尽全力投你所好,牢牢将你绑在手机上。但除了娱乐的碎片化的内容,也许你还需要点别的养分。
7 打破次元壁,重新认识小众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再造一个嘻哈很难,但它起码打开了一个题材创新的缺口。2018年,打破次元壁成了最值得延续的经验。视频网站所筹备的网综中,嘻哈、街舞、机器人都属于重投入的新类型。
这个行业的人才流动也在打破次元壁,哪里是最有活力的创意发生地,资金、资源就往哪里流动。陈可辛、冯小刚等电影导演都已经声称在考虑拍网剧,换做三年前,网剧还被认为是这个圈子里上不得台面的边缘产品。
作为文娱产业标志性的产品——偶像的产生也体现打破次元壁的趋势。直播短视频平台、K歌软件、社交网络,都在为这个行业输送明星。不要再用“草根”来形容他们,在这个越来越去中心化、越来越圈层化的娱乐时代,没有什么是自上而下的。
8 文娱类公司迎来上市潮
2018年将是文娱公司冲击上市的大年,考虑到盈利现状,美国、香港是这些公司的首选。 爱奇艺、快手、虎牙、映客、B站、腾讯音乐都已经传出许多次准备上市的消息,上市成功与否,决定着它们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多远的安全距离。
上市对品牌、资金流入等各方面的影响,能让这些公司在长跑中稍微喘口气。何况真正的压力还来自它们的背后,在完成多轮融资,活过残酷的内容烧钱战之后,这些公司也到了该给投资方一个交代的时候。
这就要求这些公司必须讲出更加漂亮的商业模式故事,告诉潜在投资者投入产出比新的计算方式。在新一年里,它们必须在内容产出上投入更多金钱和资源。只不过,以内容为核心,它们说的却是社交、社区、游戏联运和生态链的故事。
9 一百倍市盈率的教育行业,还有革新可能
教育行业太火了。刚过去的一年,教育领域出现了独角兽,上市公司好未来的市盈率已经超过了100倍。教育类公司也变得更有钱砸广告、借助资本力量迅速扩张,房企、出版行业跨界进入,包括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将使原来大量典型的区域性的、传统的中小型教育企业,面临兼并或者淘汰。
而从教育的定义上看,它与过去也不尽相同。对于青少年而言,是素质教育,STEAM教育;对于成人而言,则是一系列自我提升教育产品,包括知识付费的出现。2018年,这一趋势将持续发展,艺术教育、高端学前教育、国际教育都市场潜力。
随着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教育能够提供的品质、效率和吸引力都在提高。尤其是对于已经成熟的K12教育而言,人工智能、线下硬件和小班课的普及,很可能会促进2018教育内容的一次爆发性的进化。
10、游戏难以摆脱巨头控制
2018年,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腾讯、网易两大游戏巨头将继续牢牢控制中国游戏市场,看点只在于它们谁能从对方碗里多抢一点份额。
在巨头的推动下,电竞的商业价值将在2018年迎来大爆发。在试水头部赛事投放之后,广告主也在进入到电竞产业的方方面面。只是这里有个前提,游戏是有“爸爸”的行业,最头部的资源永远掌握在腾讯这样的游戏厂商手里。
不过其他环节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微信小游戏开放后,将迎来一波小游戏的红利期,中小厂商的优质作品也会有机会脱颖而出。而《绝地求生》在2017年的火爆证明了一件事:只要产品的长处足够长,有一些短板也无所谓。
11 电竞从富二代玩票转为大公司入场
可以预见,2018年顶级的电竞赛事赞助费会越来越贵,有意做电竞推广的品牌,应该早早开始备战了。究其原因,一方面电竞的影响力量级已经扩大到顶级品牌商无法忽视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证明电竞用户的年龄结构越来越多样化,更多具有高消费力的用户正在成为电竞观众。
另一方面,2017年上半年苏宁、京东收购LPL联赛战队,年底又有B站、FunPlus、滔博、华硕玩家国度等四家自带资源的公司投资收购《英雄联盟》LPL联赛战队。这些公司把一支电竞战队当做流量入口的行为,是出于理性商业利益的考量计算,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富二代买战队的玩票性质。
但这里面也存在尚未补齐的短板:有数据显示,目前电竞行业人才缺口高达26万,而从业者才区区5万,做电竞教育的机会依旧很多。
12 微信小游戏可能上天,轻量化游戏会越来越多
张小龙在2018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花了很大精力介绍小游戏,动辄数亿的用户活跃度令人鼓舞,轻量化游戏很有可能迎来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游戏那样的红利期,许多开发者在卯足了劲等待风口把自己吹上天。
不过,日活千万的爆款小程序去年并不少见,今年能真正站住脚的小程序和小游戏,需要拿留存率说话。当这种轻量化游戏越来越多出现在市面上的时候,又能反过来吸引更多从来不玩游戏的用户尝试,其中有部分可能会转化为体验更好、耗时更长的重度游戏玩家。
即便轻量化游戏像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初那样成就了新一批的游戏公司,但A股上市道路短期内却不太乐观,这主要取决于证监会的态度是否会转变。
详细版请戳: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总经理 杨奇虎
星美集团执行董事 郑吉崇
骨朵传媒CEO 王蓓蓓
今日网红CEO 彭超
熊猫TV副总裁 庄明浩
ImbaTV 联合创始人 Esports海涛
英雄互娱创始人应书岭
触乐网创始人祝佳音
资深游戏媒体人多边形
四、电商和零售进入第二春,却不是由消费驱动
2017年至今,零售业呈现出难得的再度活跃,这种繁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基于消费的驱动,而是充满“人为作用”的痕迹。背后是两方的需求在靠拢——线上流量红利时代终结,线下急于提升经营效率。恰好作为基础设施的移动支付和视觉识别等技术趋于成熟,大量资本又没有了更好的去处,实体商业的格局重组撕开了一条大口子。
这是两个巨大体系的加速融合,两种不同的思维和组织架构,其中还涉及众多创业者和淘金者。
13 唯品会之后再无百亿电商?快去微信圈地
搜索式电商在过去两年进入尴尬期,阿里、京东两大平台像黑洞一样吸住流量和商家,垂直电商纷纷走向瓶颈甚至绝境。“电商战争已经结束了,唯品会之后再无百亿级电商”,人们纷纷说。
直到拼多多的数据震惊了行业——其交易量已经超过京东,2017年GMV超千亿。而这是一个仅成立两年多的公司。同时,云集微店年GMV接近百亿,环球捕手也在向百亿冲击。它们业务爆发的共同点在于,挖掘和利用了微信的社交流量,比如拼多多是拼团,而云集微店和环球捕手则是分销。
流量压力下,到“淘外”做生意已经成了第一批在淘宝发家的人的共识,腾讯对于电商的渴望则为他们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小程序则在把这种趋势推向高潮,对于还没有进入微信电商生态的人来说,2018年必须要“占坑”了,而对于手握流量的人来说,2018年则是变现之年。相对于稳定的“淘内”,这里是一片埋藏着流量和金钱的荒原,把电商又拉回了乱世出英雄的时代。
14、巨头军备竞赛,2018年商超将完成“站队”
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对于实体商业的第一回合争夺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一年将进入第二梯队收割期。对于第二甚至第三梯队的商超企业,巨头大概率不会亲自收割,而是由旗下企业开展。
但无论哪种方式,2018年商超类实体将完成“站队”,站队后还可能出现的一个情况是,各自体系内的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会频繁出现,比如盒马鲜生与大润发已经开始合作,那盒马鲜生与阿里投资的其他业态也不会远了。
商超只是第一步,“收割”还将蔓延至便利店、餐饮、服装、商业地产。另外,很多“新零售”创业公司自一诞生就走进了投诚巨头的命运里,凡是高频使用移动支付的场景,巨头都会将其纳入收割范围。
15 中国零售进入“空战”时代
大润发原有领导层将在未来两年里与阿里实现权力的平稳交割,腾讯、永辉战投家乐福也被认为是家乐福中国原股东退出中国的信号。
零售业是一个专业度很高的领域,在信息化不够的年代更多仰仗经验和熟练度,但拥有多年经验的这一批零售业中坚力量,在新时代里未必能够掌控话语权。对他们来说,打通线上流量、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但这一过程却无法全靠自己来实现,必然面对话语权的流失。新零售业态已经充满互联网血液,实体商超被收割之后也免不了一步步走向大权移交的那天。
面临“新零售”的疯狂挖角,这个多年来稳固的体系将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打散、重建。曾经的陆战之王已老去,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时代结束了,零售业进入“空战”时代。
16、外卖和新零售、无人货架发生关联,阿里可能收购饿了么
我们在2017年年初预测,新的一年中,在外卖领域大的并购案可能会发生,甚至外卖大战可能出现最后的胜者。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只预测对了前半个部分,2017年夏天,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
外卖领域的胜负依旧不明显。饿了么的背后有阿里扶持,而美团也在年底拿到了腾讯领投的40亿美金。双方之间大有要拼到最后的趋势,不止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36氪,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至少在短期之内,不会接受这两家公司合并。做外卖,对于饿了么来说是全部,而对于美团来说,这项业务也支撑了其巨大的估值。而补贴也都基本停止,2018年可能会继续胶着。
值得关注的,阿里是否会收购饿了么,并把饿了么掰开揉碎,作为自己的基础设施使用。阿里对口碑的投入一直不小,就是因为阿里巴巴对线下市场,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务一直觊觎已久。而外卖的配送团队,跟盒马鲜生这样的业务,乃至无人货架的货品配送,都可能业务协同。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果小美创始人、CEO 阎利珉
缤果盒子创始人、CEO 陈子林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 蔡景钟
灵兽传媒创始人 陈岳峰
五、寡头相争,旅游业的论持久战
在携程、美团、飞猪“一大两小”的割据局面中,旅游行业诞生新的平台级公司的窗口已经关闭。受困于流量魔咒,近两年的旅游圈充斥着创业公司倒闭、破产的坏消息。但一个行业共识是,细分领域的创业机会依然存在。
17、大公司各自把持流量入口
2018年,携程需要在全球各地加速扩充酒店库存,同时加速建设面向海外的品牌。与此同时,它还得面对美团的虎视眈眈,国内市场,美团在门票、短途游、酒店领域持续挑战携程的市场份额,携程通过去哪儿反制美团的动作也会更积极。但应该不会爆发新的价格战,一个核心原因是,三家各自把持了稳定的流量入口,很难歼灭对方。
飞猪机票的平台模式受到航司欢迎,借助天猫淘宝双十一,特价机票很多的印象也在影响着用户心智。2017年万豪和飞猪成立合资公司昭示着大型酒店集团摆脱携程束缚、提升议价权的急迫心理,但美团和飞猪在高星酒店上的供应链能力和订单转化能力,仍要打上问号,这也会是2018年两者主要追赶的方向。
在三家大公司的阴影下,同程、途牛、蚂蜂窝等二线玩家将戴上紧箍咒,不赚钱就出局。
18、大机会没了,小机会看看“旅游+”吧
巨头垄断之下,成长型企业无非两种命运:被消灭,或者被并购。
一个行业共识是,大的机会微乎其微,但细分领域还可作为。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一些有助于改善行业效率的技术型公司会涌现,比如航空科技类、酒店科技类、目的地科技类公司。另外,很多机会将诞生在“旅游+”这个范畴,“比如旅游+游学、旅游+亲子,此间的创业壁垒是你懂教育、懂用户,而不是产品价格有竞争力。”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同程CEO吴志祥
环球旅讯CCO 王京
华威国际投资董事 朱峰
旅游商业观察(TBO)创始人 彭涵
社科院旅游特约研究员 杨彦锋
六、出行乱战,扭做一团
出行领域的边界,正在并将不断消失。
在36氪的诸多报道中,你不难发现过去一年,出行领域的新闻异常频繁:滴滴收购了小蓝,还自己做起了单车;美团在出行领域的布局持续扩张、为了对抗美团,滴滴先是和饿了么谈融资,后来号称自己做外卖业务;摩拜在网约车领域插了一脚;共享单车进入倒闭(合并)热潮;百度和蔚来汽车等做硬件的开始寻找线下渠道,投资了首汽约车……
梳理出行领域和BAT之间错综复杂的投资关系,朋友的朋友未必是朋友,朋友的敌人也未必是敌人,最终的胜负到来之前,先不要急着下结论。
19 美团摩拜,打车领域的新公司
滴滴并通过兼并获得的垄断和宁静,只是暂时的。
广大群众们需要网约车,但网约车新政下运力不足,将继续成为2018年出行市场的大背景。所以,美团、摩拜这样“新”公司,神州、首汽这样的老公司,都将在2018年将继续参战。
摩拜和美团正成为关键的搅局者。虽然美团进入北京打车市场暂时遇到了一点牌照上的小阻碍。但是美团不会放弃,它甚至最近还开始试水共享汽车。摩拜则凭自己的流量优势,接入了首汽约车、曹操和嘀嗒等网约车市场的小玩家。
虽然滴滴一直称并不看好美团和摩拜,也不认为这两家公司会对自己有实质性的威胁。但新的竞争者很可能会撕开一个口子,占据一小部分市场。竞争之下,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2018年抽佣比例只能减少。
很抱歉,在上一年对2017年的预判中,我们最大的判断失误,是认为获得了垄断且毛利丰厚的滴滴会在这一年启动上市。但现在看来,还有诸多阻碍。
20 共享单车“三足鼎立“,战争还会持续一阵
无论是舆论还是双方的投资人,喊ofo和摩拜尽快合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现在看来,两边的创始团队都还比较坚挺。
ofo和摩拜都还没有放弃融资,背后的“大腿”们似乎也没有打算放弃。毕竟,作为一门本质是租赁生意,共享单车领域是一个只要有钱就能持续玩下去的战场。于是,一个本来可能清场的共享单车,2018年初演化成三大力量支持的多角戏。腾讯支持摩拜;阿里支持ofo,并成为哈罗单车第一大股东;滴滴旗下有ofo,还有“海棠”和“小蓝单车”。
但是,共享单车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存在,它挣钱太少了。正因如此,它目前还非常依赖融资和背后的“大腿”,一旦资方出现什么异动,就会造成大的格局变动。也正因如此,它一定会变形,比如摩拜尝试做打车业务,而新业务模式的成绩如何,将决定着单车公司的实际自主权。
21、出海,有人真得利,有人讲故事
新一年,出海依旧是滴滴的重头戏。
滴滴出海的原因非常简单:作为估值超越Uber来到560亿美金的出行巨头,如何守住自己的估值,并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更好的故事。显然,相比起去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寻找机会,国际化是个更优的选择。而在国内,不论是在滴滴的传统中短途出行、最后一公里,还是新能源“共享”汽车业务,滴滴都面临着新的竞争态势。
ofo和摩拜也对外宣布2018年海外进程还将继续。但这让人有点怀疑,两家融资的钱是否还够他们在海外投放新车。这是不是,只是一个讲给资本听的“故事”。
22、新能源车和线下入口相互需要,谁能最终控盘?
各大车企和线下各大入口越来越交缠了。百度和蔚来汽车一起投资了首汽约车;摩拜牵手一汽做共享汽车; 滴滴、美团和神舟纷纷切入分时租赁市场。滴滴还在与12家车企集团合作,根据滴滴出行自己的公开发言,它未来将打造一个开放的新能源汽车共享系统,用户可以用App来用车,就像打车一样。
两者显然相互需要。正在大造车的新能源车企们,总要加入战斗——未来人们都不一定买车,可能直接租用(共享)。当它们要获取用户,就难免跟滴滴、ofo和摩拜这几家产生交集,争夺话语权。不过争夺未必会那么快,在2018年,都曾提出过共享汽车的威马、小鹏汽车等,第一台车上都是SUV,还并不是营运车辆的主流选择。
目前看起来,一个是以滴滴为代表,试图把新能源车纳为己用的系统;一个是以蔚来汽车为代表,试图参与摩拜这种上游流量入口的造车企业。两个系统如何缠斗,是2018年的重头好戏。
七、汽车业百年之变与存亡大考
2018年,互联网对汽车行业的改变还将继续。无论是整车、智能网联,还是销售体系,都将无可避免地被互联网进一步渗透。但汽车是个价值巨大的复杂产业,有着牢固的体系和的严谨的传统。2018年,将是互联网彻底改变行业之前,对传统势力低头学习的一年。
23、 量产大考3要素:产能、销售、充电服务
2018年,初创车企将经受创业以来最大的考验——量产。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以及工厂能否按时交付合格的产品,对互联网基因的初创车企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汽车制造产业链复杂,生产线准备、供应链管理、甚至团队融合的矛盾,最终都会在量产中暴露出来,造成如同特斯拉Model 3所遭遇的产能困境。“真正有规模和品质的交付,有很多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量产的复杂性直言不讳。
新能源车的配套服务体系,也是初创车企需要解决的难题。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服务的搭建,和新车上市同时在倒计时。不仅蔚来汽车在布局,滴滴也在布局。这张“充电/换电网”,将是未来的一个战略要塞。
24、 BAT加码新汽车,先要撬动大车企
2018年,BAT一定会继续加码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与车企合作,使方案落地。
阿里巴巴上汽合资公司“斑马”通过做车联网来打造的爆款车,在2018年有望出现更多,上汽在斑马的角色势必要逐渐淡化,阿里的斑马势必要跟更多车企合作。这个爆款策略也会被更多人跟进。
百度的发力点还在自动驾驶,以及搜集数据上。他们的“阿波罗计划”试图用帮助厂商搭建起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交换数据共享。但对于分享数据,传统车企极度谨慎,他们体系庞大、流程规范,对于数据传统保守,并且长期以来,都掌握着强势的话语权,想要合作,BAT也得放低姿态。而且,自动驾驶在近5年内都很难真正落地。
相比于传统车企对数据的保守,融合了互联网思维的初创车企,与资方BAT业务层面的合作更有想象力。在2018年,依然可以期待BAT等大家伙对新造车行业里的投资和合作,但是合适的新造车企业却并不那么多。
25 汽车金融这块肥肉,汽车电商和互金公司怎么抢?
汽车金融,无论是车险、新车还是二手车贷款,都有很多钱,也都有很多坑。
汽车电商们已经做了二手车贷款了,2018年,包括瓜子、优信、大搜车、人人车等都跨向新车,能怎么做值得关注的看点。不同与混乱分散的二手车,新车市场原本就有成熟的4s店销售,和车厂本身提供贷款的体系,这一回是虎口夺食。
在新车销售上,好车源不好抢。主机厂向4S店、经销商消化库存,往往是以畅销车、滞销库搭售。2018年,汽车电商及金融公司若要打入新车市场,怎么撬动主机厂?人人车创始人李健认为,车源的壁垒既不能通过打广告来构建,也无法凭用户规模与主机厂交换,因为对于主机厂而言,每一家现下的采购体量都是相当微不足道的。撬动主机厂的方法论,迄今为止都还是个难题。
汽车电商们都在建设线下渠道,这能增强他们的议价能力。港股上市的易鑫、美股上市的趣店,也都进入市场,开线下店、用重资产模式运营,将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滴滴出行创始人 程维
华平投资合伙人陈伟豪
小鹏汽车董事长 何小鹏
斑马CEO 施雪松
人人车CEO 李健
出行领域资深观察者 Devin
八、“AI改变世界”更靠谱了一点
“AI改变世界”这件事,在2018年会更值得人期待。
不只是BAT,京东在谈智能仓储配送,滴滴在谈智慧交通……BAT,以及滴滴、京东这样的小巨头,手中攥着大量数据、也有直接服务消费者的场景,这意味着,AI走出实验室,变成你我可感知的产品,机会正越来越大。你熟知的那些互联网公司,会变得更“今日头条”和“快手”。
投资人已经对动辄估值过亿美金的早期项目见怪不怪。“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成了创业圈里风靡的说法。炒作AI概念的创业泡沫越吹越大。一方面,资本的热度沿着产业链蔓延,“卖水人”、向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收割了第一桶金。智能音箱初步撬开了市场。但另一方面,落地体验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但无论如何,AI技术都正在成为新商业的基础设施,成为新的“互联网+”。
26 巨头逼近,站队开始
谁会在AI领域变得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有话语权?
答案是:掌握数据的公司。原因很简单,技术和算法上要产生差异很难,但大数据是独特的、稀缺的、有壁垒的。
围绕巨头的站队开始了。一种是BAT投资。阿里已经投资了5家AI芯片公司,成为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的股东。百度计划2018年投资10家以上AI创业公司。另一种,是巨头做平台输出技术,小公司加入生态。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生存机会存在于垂直的细分场景,跟巨头在通用领域PK,几乎是死路一条。就算对于巨头而言,深入垂直行业也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医疗这类专业性高、体系和数据相对封闭的领域。就场景而言,金融、安防、教育、服务机器人、新零售和无人驾驶,被看作2018年最有落地机会的细分行业。
27 能“看懂”比能“听懂”更有钱赚
语音公司的风头迅速被计算机视觉公司盖过。2017年底,国内大四计算机视觉独角兽中的两家先后破世界纪录拿到巨额融资。原因在于,现阶段,视觉技术比语音技术的落地空间更大。机器理解人类谈话真实含义的技术尚不成熟,而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可以解决很多实际场景中的问题,包括场景安防、金融、无人驾驶。
你有没有觉得,身边的摄像头变多了?以安防为例,每年政府都有巨大的维稳投入。有数据显示,以北京市为例,每千人拥有的监控摄像头数量是59个。反恐、刑侦、情报都对AI技术有所需求。
消费者们还能感受到,去年iPhone X搭载了刷脸识别的Face ID,刷脸已经真正走入生活。包括小米、OPPO在内的国内手机厂商,也都在推广刷脸解锁,大有全面替代指纹解锁的趋势。政府考勤也正从刷指纹变成刷脸。
一轮硬件升级正蓄势待发。能“刷脸”的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打卡机等等都可能相继出现。
28 语音识别要摆脱“听不懂”的尴尬
目前的语音识别,一旦涉及专业名词,准确率会大幅下降。接下来,AI语音技术将变得越来越“细致”。而智能硬件、金融、制造业、教育、翻译等行业,已经对人工智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尝试意愿。
技术服务商接下来的一步是定制化服务。仅科大讯飞消费者BG,就有接近500名研发人员,专门跟合作厂商对接做前端定制、以及后续运维等服务。
而Siri这类大公司在做的通用型的AI语言助手,要达到人们对智能的预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它更像是一个稳步前进的过程:拿智能音箱举例,目前唤醒的成功率、远场识别的精准度、降噪水平、跟人类持续多轮对话的能力,以及机器说话的语调跟人类的相似程度,以及我们能在音箱上使用的技能的丰富程度,都会有所提升。
感谢以下人士接受36氪采访(排名不分先后):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
松禾远望基金创始人、迅雷创始人程浩
Face++(旷视科技)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谢忆楠
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首席战略官战文宇
九、手机凛冬这回真来了
当下的手机市场和曾经的 PC 市场类似,好听的说法是成熟、稳定,不好听的说法是无趣、停滞。
在 OV 的带动下,手机行业在过去两年开始了“上山下乡”,四五线城市乃至农村道旁的围墙上都能看到智能手机的宣传。它们成功了,潜在的消费者都成了实在的顾客,中国再也没剩下“潜在”手机消费市场。
没有亮眼的新技术,没有换机的动力,即便有全面屏、AI 等新概念加持,2017 年的中国手机市场依然在下滑,而这一趋势,在 2018 年将愈发明显。
在一个不再增长的市场里搏杀,意味着每一口肉都是从敌人碗里抢来的。
29 小米、OV,巨头线下“血战到底”
“我们要坚定地战场前移,指挥部设在前线。我们要以省为单位、以城市为单位、以每个县乡甚至社区网格为单位,在战场的每一处始终保持勇猛机敏,寸土必争、血战到底。”在小米的新年内部信里,雷军说,要在 10 个季度内重回国内市场第一。
“县乡乃至社区网格”,基本已经下沉到线下渠道的神经末端。小米之家自建自营,成本高,可以用来圆满小米“新零售”的故事,为二级市场多讲一个故事,但实际上,要依赖合作伙伴的小米专卖店和授权店,才能真正深入到县乡社区。
借着步步高的线下销售渠道优势,Oppo、vivo线下的 20 万销售点,是 OV 开疆拓土、超越小米的先锋功臣——到了市场不再增长的时候,20万销售点却可能成了负担。2018 年,OV 的渠道会精简,并加强自己在一二线的渗透率。
“互联网思维”和“线下商业本质”的神话,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看,已经全然去魅。线下之战意味着,大家最终是殊途同归。
30 出海必需但很难,小公司日子更难
以往中国手机公司把海外当做补充市场,但2018 年海外市场的地位会慢慢与国内平齐。出海不但是因为国内换机潮的红利已经消退,还能拉动公司所在地的出口额,改善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毕竟,华为进军美国的失利,在 2018 年可能还会发生在其他公司身上。
小公司在海外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依靠海外的成绩,一加在 2017 年获得了 100 亿的营收,足以支持它继续做“小而美”的公司,但一个原因是它没有面临来自华为、小米的正面竞争。
苹果与三星竞争时,一方面是产品和营销的厮杀,一方面也在专利方面互相攻击。大举出海的中国公司,可能也会面临相似的处境。一些在国内能蒙混过去的方式,在国外可能会让公司付出极大的代价。
内外夹击下,小公司的日子会更难。谁会在2018年死去?行业里都在窃窃猜测。金立这样的品牌非常危险,而魅族黄章的“梦想机”做得好不好,对魅族这种体量公司的影响也可能是致命的。
31 都要卖高价,但是支撑高价的技术(噱头)在哪?
2018 年手机无疑还会变贵,BOM 成本变高,消费者也有付费意愿,京东的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70% 以上的用户购机预算超过 2000 元,预算在 3000 元以上的消费者占比达 31.8%。
但要让用户掏钱,卖点在哪? 2018 年的新技术,没法能像视网膜屏、指纹解锁一样轻易俘获用户。
全面屏是目前最明确可预见的卖点,但看起来更像是 PPT 上的噱头。比起前代手机,它们没太多视觉上的优势。苹果引领的“异形屏”可能会是最佳选择。传闻华为 P20、小米 MIX 2S 和 vivo X30 等旗舰机型都将使用异形屏。
荣耀总裁赵明对36 氪说,全面屏是小风口,“5G 是真风口”。5G 可能带动的不止是手机行业,它延迟低,带宽高,速度快,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都离不开 5G 的普及。每次网络的进化,都会把手机产业带向新的高峰。
5G虽然不会在 2018 年成熟——2018 年,5G 将完成标准的制定,通信设备也会在今年开始搭建;2019 年,消费者可以体验到 5G 手机;2020 年,5G 可以正式商用。当 5G 时代真正来临时,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差距会再次拉大。
32 AI ,手机的未来
电影“Her”中的AI手机,将是手机行业长期的发展方向。虽然现在的中高端手机都说自己有人工智能,但效果欠奉。
AI手机之战,关键是数据。为了获取数据,硬件出货量便更加重要——硬件不仅包括手机,也包括其他能联网的硬件。
小米在构建自己的物联网标准,从庞大的硬件用户那儿获得数据。华为也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情。华为不但手机出货量过亿,还建设有众多的网络设备,这都可以成为它数据的来源。
只是,当数据成了硬件公司和软件公司都急需的资源,纷争在所难免。华为和腾讯已经为此事发生了摩擦,而当合作进一步深入之后,类似的摩擦也会越来越多,在摩擦过程中,AI 时代的隐私规则才会逐步完善。
33 智能硬件“挖手机的墙角”, 用说话解放双手
多亏了语音技术,被看淡了三年的智能硬件行业正摆脱不温不火。
智能音箱开始火了,苹果的无线耳机Airpods颇受好评。苹果、谷歌、三星、科大讯飞、出门问问……都推出了自己的无线耳机。随身、轻便,能调动AI语音助手,让耳机被看作是很适宜作为入口的产品。
“今天手机占用了人们95%~98%的时间,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手机这种媒介设备一度被看做手的延伸,今天你已经可以通过手机处理几乎所有事,但手机唯一不能满足的就是你希望解放双手的场景。”出门问问李志飞、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夏勇峰这样的从业者们,认为智能硬件市场因此仍有机会。
手机不再被认为是智能家居的入口,但目前,小米依然是智能家居生态链中做得最好的一家,2018年小米上市,这也是它千亿美金市值故事里最有力的一笔。
试图从语音切入、掌控入口的人们,比如BAT、科大讯飞、搜狗,目前还没能解决语音唤醒成功率的问题,从销量上看,市场也并未真正打开。技术巨头们是不是能在2018年强推出Amazon的Echo那样的爆款?这可能是改变格局的关键。
360 手机总裁 李开新
魅族科技高级副总裁 李楠
一加科技创始人 刘作虎
荣耀总裁 赵明
小米生态链副总裁 夏勇峰
出门问问创始人 李志飞
优必选高级研发副总裁 吴牟雄
Rokid创始人 Misa
某手机渠道商高管 Taylor
十、监管之下,新金融模式创新终结
贯穿2017年全年的主题无外乎几个关键词:现金贷、监管、巨头、上市。现金贷的速生速死、赴美上市的潮起潮落、流量巨头暗暗的加速布局,和监管的手起刀落,共同交织而成了互联网金融冰火两重天式的2017。
而行至2018年,随着监管加速收紧、政策红利和流量红利消退、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遇到挑战、规模和盈利空间均被压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机会又在哪里?
34 监管更严,上市潮还在,但不会再有新的“罗敏”
2018年,不该对监管的“心慈手软”抱有幻想。监管会是全方位的,支付、信贷、征信、资管、以及刚刚爆发的区块链,都难以逃脱。
这不全是坏事。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被强监管,作为创业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对监管抱有侥幸心理,更不应该以投机的心态钻监管的空子。合规仍是唯一的出路,曾经轰轰烈烈的金融科技如今正全心渴望被招安、收编,但仍有大量公司逃不掉被整治、清场的命运。
尽管如此,2018年会延续2017年的上市潮,并且会有一批企业——比如陆金所,在上半年集中挂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主流商业社会对其的认可。
但上市冲高市值再下跌的戏剧化故事也许不会再现。对高市值的期待会冷静下来。大家也逐渐意识到,比起高市值,快步走到资本市场中去是更重要的事。后者意味着自我矫正、意味着走到阳光下,意味着赢得信任。
35 新巨头也难逃手脚被束
在重归牌照监管的主题之下,互联网巨头也很难在金融业务上获得飞跃式发展,即使是蚂蚁金服这样的巨头,在监管之下,小额消费贷业务的收入利润也会受明显影响。
继BATJ后,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在过去一年加快了布局金融的步伐,它们对金融科技虎视眈眈,但是,现在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这个产业再孵化出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如此体量巨大、牌照齐全的巨头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尽管它们坐拥流量、牌照、技术、人才等资源领先优势。
腾讯的金融业务尚有想象力,但新的互联网小巨头想像原来一样不断侵蚀传统金融机构的领土和利益,已经不太可能了。但基于自身体系做一些闭环式的业务,将金融作为整体业务的一个内嵌产品、增值业务,寻求线性发展,还是可以的。
36 模式创新已死,技术创新看好,草根难有活路
做技术还是做金融?这是个问题。
在强监管之下,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会自然的向两个方向分化:技术驱动、金融驱动。
中国有金融,也有科技,但没有金融科技。如果做金融,就老老实实接受监管,尤其是一行三会的领导,没有牌照不要轻举妄动;如果做科技,老老实实做好科技的本分,不要妄想用科技颠覆金融。未来,做科技还是做金融,是摆在行业内所有公司面前的一个选择。
像趣店这样的面向C端的、流量驱动型机会已经消失了。监管在斩断金融科技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斩断了他们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在未来两三年内,模式层面的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大量非持牌的创业公司将被清退出市场。
技术驱动型的创新还有机会。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将大数据和AI应用到一些金融服务场景中,做出增量,会是未来两年的重点,比如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信贷产品等,以及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37 出海的机会窗口刚刚打开
像很多行业一样,随着国内的政策红利和流量红利逐渐消失,金融科技创新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东南亚。
一方面,出海对于大量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避险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国已经被证明的模式现在在国内很难发展了,那么东南亚人口众多,经济环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还不错,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适合互联网金融出海。
具体的出海方式有多种:自己做、孵化团队、投资当地企业等。比如,星合资本孵化了一批公司去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主要做现金贷、消费分期、贷款超市等业务。还有人认为,金融行业敏感,与其自己做,不如找一个当地的合伙人来做,或者直接投资当地企业,更安全。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出海,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当地商业环境和社会,是接下来一年金融公司出海要面对的问题。
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周炜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
点融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星合资本董事长郭宇航
钱袋宝创始人、现区块链领域创业者孙江涛
十一、革命?泡沫?冷静后区块链可能诞生初代巨头
“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人皆谈区块链”,作为2018年开年的第一个“风口”,区块链在被部分投资人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同时,也引发了同样庞大而激烈的质疑:它是更多通过币市投机而进入大众视野,因此大众对它的认知更多与币市的上涨和下跌息息相关;它目前的商业实际应用还停留在小范围测试阶段。而它自身又有非常强的颠覆性,因此对区块链未来一年的判断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不谈币市的喧嚣,还原区块链技术本身,它不是天使或者骗局,仍然是一个处于非常早期的技术。它也会遭遇类似于2015年的VR、2016年的人工智能一样,呈现W型的发展过程。
38 区块链的热度会逐渐下降,进入沉淀和调整期
区块链在舆论和资本上已经接近到达第一个发展的高峰。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总计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数字货币发行者们,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实场景落地的,给人类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公司。而纷纷宣言杀入区块链的传统互联网公司,目前也仅仅停留在谈概念、讲故事的阶段。
2017年币市火热的原因之一是:以智能合约为标志,区块链技术走向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与现实商业场景结合的可能,也让长期渴望大故事的投资者看到了希望。“做市”炒作,以及2017年上半年监管还未关注到这一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2018年,这些优势条件恐怕不再存在,比特币2018年年初的“腰斩”证明了这一点。监管压力已经使得大部分国内项目为了避嫌出走海外。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长期技术,仍然处于早期发展期,投入回报周期长。这些因素会使得大多数追逐短期的投资者对区块链技术的兴趣减弱。
热度会在2018年会逐渐衰减,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当区块链的泡沫被刺穿后,整个行业由癫狂回复理性。并由此可能会诞生出第一批真正在产业上有影响的公司,也就是区块链行业的初代巨头。
39 底层技术的进化是重中之重,这是明年的最重要看点
可以斩钉截铁地说,现在区块链技术的性能、可用性远未能达到商用标准。
区块链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存在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无法承载高频密集交易等问题。例如,被广泛使用的底层技术以太坊的性能无法支持高频、大用户数量的应用,每秒只能做7-15笔交易2017年的以太猫就造成了整个以太坊网络的严重拥堵。
并且,基于共识算法而存在的区块链,本身就没有在研发人员当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识。没有统一规范,造成基于不同底层技术的公有链、联盟链无法互通,形成“信息孤岛”。最后,目前的区块链在开发、使用上仍然具有高门槛。
这都意味着,如果没有底层技术的革新,区块链只能局限于少数的to B场景,to C 的商业应用遥遥无期。
因此,区块链在底层技术层面依然需要不断迭代创新,这应该是2018年的一个观测重点。国外被期待取代以太坊的有EOS、AE,国内有NEO、量子链、阿希链等,将在2018年迎来重要节点:它们有些会在上半年正式公测、有些会完成技术迭代,有些则会扩张已有的生态。它们的表现,将会极大影响到人们对区块链未来的评估。
40 落到真正的应用场景上很难,成功的代价是高死亡率
在2017年下半年,区块链行业快速走向应用,出现大量基于特定的商业场景的项目。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伪“区块链+”投机项目。
区块链依托于公链进行各种应用场景的尝试已经不少,金融、征信、游戏、版权、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区块链加应用场景,应当首先考虑应用场景的需求,而不是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例如,盲目强调“去中心化”,很可能会忽略中心化带来的效率增益和专业优势。
而且,线下也得有配合的设备。例如,用区块链做共享租车的前提,是智能车锁的普及。而对大多数日常交易来说,区块链技术也不一定是最迫切的需求。
目前的区块链与商业场景结合模式可能有三点:是否是非常高的信用需求,是否有非常高的隐私保护需求,是否需要有非常高的交易需求。同时,考虑到现在的技术性能还太弱,低频交易会好过高频交易。
这都意味着,2018年区块链不会有人们期待的“爆款”的出现,因为爆款前提是大用户量,但区块链无法支持,大部分可应用的区块链项目仍然会从B端开始。
41 大公司会持续入场,但仍然会以实验和布局为主
区块链是巨头掌握强大话语权之下的必然产物。
大公司的进入会为区块链带来大量的新关注度,但大公司优势,包括流量和用户量、资本、技术储备,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区块链领域的领先优势。
另外一方面,区块链相关的如代币发行、交易监控、敏感数据会带来很高的政策不确定性。因此,大公司介入时,很可能不会规模化,而以小范围技术实验和布局为主。
此外,外整个区块链行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早期区块链行业是由技术极客引领的小范围社区,人数少,难度高,技术分散且缺乏统一标准。当区块链逐渐落地,原来的师徒制、项目制的传授方法已不适用,需要有体系的职业教育。这将是今年年初迅速会出现的一个趋势。
NEO创始人 达鸿飞
量子链创始人 帅初
比原链联合创始人 段新星
沃尔顿链CEO 莫冰
阿希链创始人 单青峰
闫浩(内容平台与社交)
方婷 (大文娱)
张信宇(游戏)
王水(广告营销)
王卜(零售与电商)
乔芊(零售与电商、旅游)
韩洪刚(文娱、手机)
孙然(人工智能、前沿科技)
杨林(出行与O2O)
王海璐 (新汽车)
张雨忻(金融、区块链)
冯尚鉞(区块链、教育)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