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五一假期,北方规模最大、观众最多、coser最多最好玩的动漫游戏狂欢节,第二十六届中国(北京)动漫游戏嘉年华(IDO26)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闭幕!创IDO漫展两天人数历史新高13.5万人!二次元的五一大聚会超趴踢、帝都最大动漫游戏盛会!三大舞台精彩Live演出、ChinaJoy超级联赛北京分赛区及网易漫画宅舞大赛两大二次元顶级大赛、大型COSPLAY文化节等十大二次元专属文化节、数十位顶级嘉宾签售、大型COSER红毯走秀及首届二次元电音节等近50项超有趣的现场互动体验活动、万种动漫游戏周边产品!五一假期华北地区最大的动漫游戏盛会!万名靓丽COSER齐聚盛典!精彩看点全回顾!
看点一:1000万粉丝嘉宾与观众亲密接触!这个嘉宾阵容很IDO!
本届国际重磅男神女神嘉宾汇聚,特别邀请到了 知名舞见:咬人猫;知名主播:魔王、轩墨宝宝;知名up主:中国boy;知名COSER:Can、昭君;知名古风唱见:叶洛洛、山竹;《灵契》主演声优李兰陵、刘明月;《一人之下》作者及声优:米二、小连杀、图特哈蒙、咩咩、瞳音、夏侯落枫、沈念如、TK菌等;少年绘知名漫画家、作家:伊凯、锐思、清英、炎久、小川攻子、客心、言喻等众多人气嘉宾。签售场面相当火爆,各位大大们也是实力宠粉,不仅在舞台上和粉丝们有爱互动,签售时也是各种宠溺,羡慕得IDO娘也想变身小迷妹。
看点二:《灵契》专场声优见面会 热血、战斗、玄幻、友情番《灵契》主演声优李兰陵、刘明月于4月30日出席IDO漫展,超萌CP党上线,现场配音超经典“联契”片段、还一起合作趣味任务,和台下的迷弟迷妹们一起有爱互动,现场简直不要太嗨!
看点三:《一人之下》专场作者、声优见面会 《一人之下》作者米二大大一身休闲装出席活动,给人感觉超和蔼、超平易近人,签售时也很耐心的满足粉丝宝宝们的要求,人超级nice!《一人之下》的7位动漫声优:小连杀、图特哈蒙、咩咩、瞳音、夏侯落枫、沈念如、TK菌等也现场配音了自己剧中对应动漫角色的经典台词,宝儿姐的配音小连杀老师现场cos宝儿姐,让喜欢宝儿姐的粉丝们激动不已,当天精彩互动不停,还有10位幸运观众成功购买到了有米二老师和小连杀老师签名的超美的限量冯宝宝手办,欧气十足!
看点四:顶级赛事精彩纷呈!Cosplay的世界杯+奥斯卡花落谁家? 2018 ChinaJoy超级联赛-北京赛区预选赛,Cosplay的世界杯+奥斯卡百余支社团、数千名coser同台竞技、百家争鸣,各位参赛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舞台上的出色表演,为小伙伴们带来了超燃超精彩的二次元顶级盛宴!
看点五:全国漫展首创新玩法!IDO二次元电音节嗨爆全场! 当电音遇上二次元,场面嗨到停不下来! 最新潮的二次元电音DJ来到IDO漫展 电音动漫歌曲带出动感科幻的节奏 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与合作!嗨爆全场!
看点六:COSER大型红毯走秀盛典,万名高质量coser齐聚! COSER红毯走秀活动每届都是IDO漫展靓丽风景线,近万名靓丽COSER的精彩展现让我们穿越次元,进入了动漫的世界!伴随着欢快的节奏,数千名coser们依次走上红毯,现场的壮观场面简直无法描述。
看点七:超嗨二次元枕头大战,get撩妹撩汉面基新技能! 100平米的超大场地,软绵绵枕头互扔大对决,红蓝CP队,激情四射!互动不停!超级精彩!
看点八:IDO我愿意-二次元浪漫婚礼季,花式发糖喂狗粮~ “良时吉日,端正相迎。”可否羡慕古时“一场婚礼,期许三生”的同心之约,可曾幻想“我的意中人,是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祥云来娶我” 执手伊人一起来体验二次元古风婚礼吧,十里红妆为你们而铺!
看点九:经典小游戏荟萃,趣味赛事嗨不停 只有逛、玩、买怎么够呢?最丰富的现场活动“看”“玩”“逛”“拿”“画”“唱”“跳”一个都不能少,几十项现场互动游玩体验,帝都漫展活动最丰富!没有之一! 首届IDO二次元大型动漫主题乐园包括:二次元枕头大战、默契接球赛;诸葛帽花式吃糖;二次元吃货大赛;二次元任意门大挑战;二次元桌上足球赛;笑掉大牙互动趣味赛;趣味转圈卷布条;二次元超大弹弓趣味赛;金牌射手PK赛;指压板竞技接力赛;二次元真人打地鼠;IDO剑三寻亲墙之古风穿越,幸运投壶;真人大富翁互动体验大冒险;趣味套圈物语之二次元限量精品周边套回家~;二次元积木叠叠乐大战;二次元解压球球大作战;面粉吹球趣味赛;8090游戏体验专属舞台之踢毽子、滚铁环、萝卜蹲、你画我猜、跳房子、斗鸡、拍纸牌、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小伙伴们都玩的超开心!
看点十:知名展商共聚IDO26漫展,场内气氛火热 本届观众数量超过13.5万人次,得到数百家媒体宣传支持,汇集国内外顶级厂商,龙图游戏、雀巢、神奇AR、黑桃互动、永乐互娱、可口可乐(芬达)、康师傅、橙光游戏、乐次元、天闻角川、2144游戏、游卡桌游、咸鱼游戏、齐齐直播、掌阅漫画、樱花国际日语、战舰少女R、润发网络、中版漫文化、趣动乐玩等等动漫游戏企业为现场小伙伴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作品和产品。
IDO26漫展圆满闭幕,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IDO漫展的支持!感谢所有支持IDO漫展的观众们,感谢为大家带来精彩表演的嘉宾和舞团,感谢对IDO漫展大力支持的媒体,感谢所有的合作伙伴!正因为大家的热情,才会有越来越好的IDO漫展!IDO漫展将继续给小伙伴们带来更加完美的漫展盛宴,聚集起众多的二次元小伙伴们,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漫展体验,IDO会一直陪伴着你们,见证成长。我们下届见! 下届预告:第七届动漫北京暨IDO全球动漫精品大展 2018年8月9日-12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会面积超4万平米,创帝都漫展历史之最,全球化、正版化的超级动漫精品大展欢迎小伙伴们再相聚。
作者:Peter Bradshaw
译者:内田枸杞子
校对:Issac
来源:《卫报》
达米恩·查泽雷与《爱乐之城》的主演再度携手,讲述了气势高涨但略显古板的登月故事——以及这件事情对美国国内的影响。
《登月第一人》
达米恩·查泽雷以其迷人的视觉效果、相当保守的剧情正中尼尔·阿姆斯特朗的故事的要害。这部影片由瑞恩·高斯林担纲主演,剧本则是编剧乔希·辛格根据詹姆斯·汉森的传记作品改编。
登上月球的第一人,也是美国在那个世纪的活生生的化身,阿姆斯特朗是没有夏娃、不会堕落的美国亚当。他是找到自己伊甸园的探险家,回来之后神秘地退出公共生活,并看到美国人民以及全世界都对太空旅行失去了兴趣。就像是协和式飞机一样,它是一种未来主义,但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事物。
一部更具质疑精神或细致入微的影片大概会把着陆月球放在影片的中间部分,接着专注于阿姆斯特朗漫长、充满神秘色彩,且具有反高潮本质的地球生活。查泽雷将登月这一事件作为影片的高潮,而且是极光辉的主要事件,这种做法也能理解。
影片充满了让人赞叹的激情与狂喜:它渴望能对这次生存冒险有公正的评价,以及从另外一个星球回望地球的让人思绪万千的经历。当阿姆斯特朗低下头看到他在月球尘土上留下的第一个鞋印时,他惊呆了,他意识到了这代表着什么,查泽雷把这个镜头拍得极为出色。
这部影片同时也削减了登月的爱国热情。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们肯定被苏联在太空竞赛中获得首次胜利的消息深深激怒,但是查泽雷删掉了在月球上插星条旗的段落。
之后,就是这个小心谨慎、平淡无奇的男人说了一句引人注目的话,振奋了整个世界,也惊吓到了他的伙伴,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他指的不是「一个人」,还是说他说的话被我们听错了?)
同样的,一部不那么虔诚的影片会让阿姆斯特朗害羞地练习这句话,可能会用纸笔草稿练习。但是在这部影片里不是这样的。创作这句话的神秘性完全没被提及。
瑞恩·高斯林演绎出了阿姆斯特朗肌肉发达又睿智且得体的一面,他冷静且克制,也缺少所谓的情商,不过这个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没人这么用。影片告诉我们他缺少的正常人的情绪爆发点是他成功的关键:在任何情况之下,他都能在宇宙飞船中保持冷静、专心致志,而那种危急的状况会让大多数人陷入盲目的恐慌之中。
但是查泽雷的影片暗示了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面,以免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的女儿凯伦在1962年死于脑瘤,年仅三岁。
是这件可怕的悲痛之事不知怎的驱使了阿姆斯特朗?他是不是想以她的名义来达成伟大的胜利?还是说她的死亡带来不可言语的极大痛苦影响到了他的情绪,引发听天由命般的清醒?
所有的解释都出现在查泽雷富有同情心且细腻感性的影片中。在阿姆斯特朗执行登月任务前夕,有一个冷幽默的时刻,阿姆斯特朗长期受苦的妻子简(克莱尔·芙伊出演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坚持要他和孩子们聊天,好让他们为他回不来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不擅长这种事情又深沉的他把这个谈话当成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媒体发布会,「还有其它问题吗?」他这么问自己的孩子。
这部影片带我们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NASA逐渐积累的过程,经历了发射失败的痛苦,测试失败的难过,最让人痛心的是,1967年阿波罗一号的三名机组成员——罗杰·查菲、爱德华·怀特和格斯·格里森——在机舱大火中丧生。
格斯·格里森、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
葬礼也是NASA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黑色套装配领带也成为了另外一种职业装束。宇航员们并不一定能够相处融洽。
巴兹·奥尔德林(寇瑞·斯托尔饰演)——不论是否刻画准确——在片中都是不折不扣的让人讨厌的大嘴巴。影片还敷衍地触及到了一个问题,在极度艰难以及种族不平等的年代,耗资巨大的太空拍摄是否是有理由的。这部影片的态度用李尔王的话来说就是:不需要理由。
寇瑞·斯托尔、巴兹·奥尔德林
但重点是,所有的悲剧、所有的失败以及所有的争吵都是献祭般的净化过程:在重大事件之前,剔除所有的不完美之处。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我们需要在这里失败,这样在那个地方我们就不会失败了。没有能够妥协的地方,只能完美。
我想到了查泽雷2014年的电影《爆裂鼓手》中,J·K·西蒙斯扮演的那位专制的音乐老师。
《爆裂鼓手》
但是《登月第一人》缺少同样的模糊性:在这里,没有人在谈论追求最高标准的驱动力。影片的叙事方向把我们从困难之处带向了伟大的崇高时刻,然后……然后影片就结束了。这个结尾有着轰动的影响,但是它没有提出问题:整个事情有什么意义?
我们已经看过许多关于太空竞赛的影片,它们讲述与太空竞赛不相干的方面,具有高度娱乐性。西奥多·梅尔菲的《隐藏人物》揭示了非裔美国女性对NASA的科研工作所做的贡献(这部影片中没有提到)。
《隐藏人物》
朗·霍华德的《阿波罗13号》讲述了阿姆斯特朗成为完美的典型之后的一次让人焦虑万分的灾难。
《阿波罗13号》
《登月第一人》险些因其真正所要讲述的核心内容而折戟。查泽雷以确定和热情的状态讲述了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中国会选《红海》还是《药神》参加奥斯卡?我有个大胆想法
尼古拉斯·凯奇这次咸鱼翻身?你别忽悠我!
香港人直白,把怎么嫁有钱人拍成了电视剧 | 刘起专栏
《攻壳机动队》导演押井守的生活哲学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
一本押井守影评集 | 挖掘冷门,重识大片
一卷职场经 | 对抗外压,贯彻信念
长按扫描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家里人斗嘴时说一句话:“你今天吃枪药了吗?”
这句话十分好玩,也很有表现力,它的意思是说:本来能好好说的话,为什么你说出来那么有攻击性,火药味那么浓?
在我成为心理咨询师,进而转做情感咨询后,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不论是恋人吵架,夫妻离婚,上下级矛盾都是在沟通上出了问题——本来可以好好说的是,偏偏因为几句带着火药味的话导致剑拔弩张。
更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哪种关系,只要出现了这个问题,双方当事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都是他先找事的!
我也曾经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和认知疗法,今天,我打算通过一些我自己的案例和我的一些理解,来系统的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和人发生争吵?为什么我们的谈话这么容易充满火药味?
Part A :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力感产生的愤怒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我十分认同这句话,而且我认为这是我们一切争吵爆发的根源:双方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感,进而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将不安全感转化为对对方的愤怒和敌意。
我随手举几个例子:
我上个星期就交代了一个导师出教案,但是一星期过后我一问他还没有开始准备,一瞬间我立刻感到了十分的愤怒——本质上,我是感受到了这个导师“可能”不把我的话当回事,我“可能”不能很好地管理他。
一个学员约会迟到了十分钟,女生一改以前的温柔体贴,对着男朋友大动肝火——本质上,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男朋友“可能”对自己不上心,自己“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吸引男朋友了。
在一次会议上我指出了一个部门负责人的工作问题,他立刻涨红了脸,拍着桌子大吼大叫——本质上,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他的工作我“可能”不认可,我“可能”对他进行惩罚措施。
当我们感受到了事情的消极信息,且我们无法去改变时,我们就会产生无力感和焦虑感,但是我们自我防御机制总会为了让我们心里好受点而把这种情绪转移出去——它表现为了对外的愤怒和攻击性。
Part B:到底是什么话语让我们愤怒?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明白了一切愤怒的根源是因为无力感产生的愤怒,在这一节里,我将阐述到底是什么样的话语会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
我认为,最容易触发人的无力感和焦虑感的话语,大概分为这么几类:
l 定性式的评价:“你就是一条没有上进心的咸鱼” “你不就是仗着自己是经理吗”
l 模糊的标准:“你总是这个样子” “你一直以来都不重视我”
l 不恰当的类比:“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一个员工和老板说话的态度吗”
l 非黑即白的选择:“你和你的一屋子手办过日子去吧” “我重要还是工作重要”
l 错位的角色代入:“你怎么当老大的” “不就是写个文章吗能有多难”
一旦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语,即使再熟悉心理学的人,都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因为这些话都直接触发了我们的无力感和焦虑感:
定性式的评价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可能”是我们并不喜欢的样子,我们“可能”本性难移;
模糊的标准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可能”一直以来都没有达到对方对我们的预期,我们“可能”经常处在一个很糟糕的状态;
不恰当的类比让我们觉得我们“可能”不如别人优秀,对方“可能”对别人的喜欢胜过我们;
非黑即白的选择让我们感到我们“可能”已经无路可退,“可能”正处在一个绝境;
错位的角色代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可能”并没有合格地扮演我们应有的角色,我们“可能”让别人对我们失望了......
我给所有出现的“可能”都加了双引号,因为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瞬间我们不由自主的从对方的话里解读出了这样的信息,然后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以我们都意识不到的速度开启了——因此我们的愤怒总是来得如此之快。
我们的愤怒,让我们失去了判断事实本身的能力,让我们通过枪口对外的形式,通过攻击他人来替自我开脱——我没有错,是这个人是个坏人。
因此,如果我们想避免冲突,那么我们最好尽可能的不要让类似的话语出现在我们的对话中,以免不必要的激怒对方。
Part C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
当然,即使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反应速度再快,依然有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情绪的导弹发射之前关闭系统——他们在解读阶段,避开了其他人的错误。
对方的信息进入,我们感受到威胁,自我防御机制开启,愤怒情绪产生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我们还漏了重要的一环——解读处理对方的信息。
而这就是大部分人和那些看起来十分冷静的人区别——解读处理信息时,两者并不相同。
普通人很容易在解读信息时犯以下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包括曾经的我)这么容易愤怒:
1. 负面的自我归因:认为对方话中的意思是对自己的攻击和否定。
2. 灾难化的解读信息:认为自己遇到的情况是极其糟糕的,会引发极为严重后果的
3. 非黑即白的设置绝境:告诉自己必须怎么做,不能有别的选择
4. 责怪不可控的因素:都怪我命不好,都是别人的错,我很冤枉
再举几个例子——
领导说:“上个月销售部门的表现不是很好,预计任务没有实现,销售部应该自我检讨一下为什么在其他部门都完成目标时你们却拖了后腿。”
领导的意思是针对整个部门都应该做检讨,反思是不是分工不明确,是否以前的工作模式不适用,还是没有取得相应的配合和支持。
而这个时候,销售部门的人就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因为他们在信息处理时犯了错误:
“什么意思?有话直说呗,还整个销售部?你就是看我在销售部一家独大,找个机会敲打我。从上任第一天你就看我不顺眼,你行你上啊!” 【负面的自我归因】
“天呐销售部被点名了,完了领导在大会上公开点名批评销售部,下一步会不会扣我们的工资?妈的这个人简直有毒,至于嘛,一个月没达标就要在大会上公开批评?”【灾难化的自我归因】
“说你不懂业务你还不服气,我销售部可以达到业绩,但是你有那么多销售预算给我吗?要么你把财务给我说服气了让他乖乖拨款,要么你就凑合过吧,站着说话不腰疼。”【非黑即白的绝境设置】
“这是我销售部的锅吗?你怎么不问问产品那里都多久了还是老一套?别人家公司动不动就一个新产品新模式,你花一大笔钱养着产品那群废物,然后怪我们销售没出息?”【责怪不可控因素】
因此,一旦解读出了这样的信息,负面情绪就会迅速滋生,一场唇枪舌战在所难免。
Part D 如何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沟通
我们了解了可能会触碰别人愤怒点的关键语句,也明白了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可能犯的错误,接下来,宏桑将来分析: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说,才不会让对方感受到被攻击?
道理很简单,有以下几条足矣:
l 摆出客观事实,而非主观结论
“你离约定好的时间已经迟到了八半小时” “我注意到上个星期交代给你的工作你到现在还仅仅做完了30%”
你只需要呈现客观事实是如何的,说出自己看到的客观情况,就不会那么容易激发对方的负面情绪——因为定性的结论和模糊的标准很容易让对方反感或者表达出逆反心理。
l 说出内心真实感受,自我归因
“因为我是一个急性子,所以我会十分看重每个员工的工作是否又快又好的完成。而你这种行为,不仅会让我觉得焦虑,还会觉得是自己没有带领好这个队伍。”
“我等了你半个小时,感觉到有一些不开心,因为我记得之前你也就迟到过十分钟而已,是有什么比我重要的事需要你去做吗?”
简单明确的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不要让对方去猜,或者觉得对方能够领会你的意思——因为对方一旦没有这么做,你只会更加苦恼和愤怒。
l 让对方表达自己,引导对方正确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先不用着急,我没有说这是责怪你,我只是想知道这次任务没完成的原因而已”
“别紧张,我没有生气,我是在想是不是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没准下次我们可以约得晚一些”
虽然你调整了心态,但是对方可能会误解你的意思,或者在话语中流露出攻击的姿态,这个时候需要你主动去引导他表达自己,说出真正你关心的原因。
l 给出具体的,明确的诉求,达成一致意见
“原来是因为你之前一直都在出外勤,那这样吧,如果你以后在出外勤的时候我交代给你什么任务,你提前告诉我预计可能需要的时间,这样如果着急我就可以安排其他坐班的人整理了。”
“原来是因为今天被组长叫去谈话耽搁了时间啊,既然这样,可不可以以后遇到突发情况发一个消息给我呢?我 可以先找个地方自己呆一会,慢慢等你完事。”
控制情绪不意味着忍气吞声,我们也有自己的诉求,我们也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因此在对方经过你的引导,进入正式的谈话节奏后,务必明确的告诉对方你的诉求,然后两个人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开头的话,我打算再放到这里来一次: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在我看来,愤怒和无能是双向的——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所以我们愤怒;而我们愤怒的样子,愈发彰显了我们的无能。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有修养的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的?
我想了很多情景与方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我最满意的一个答案:
有修养的人不用表达愤怒,因为他们没有愤怒——他们清楚地知道愤怒只不过是滋生出来的情绪,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擅长绕开情绪直接解决问题。
卓恋女生课程开课啦
想了解或报名女生课程的宝宝们
添加宏桑导师的微信进行咨询
微信号:17600379920
几天前,我的表妹问我:
“我的主管要离职了,没人带我,我的能力又顶不上去,怎么办?可能我也要离职了。”
这让我想起了 4 个月前的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
作为过来人的我,给她的建议就是:
主管离职了是好事!
代表你有上位机会,虽然过程可能很坎坷很艰辛,但拿下你就赢了。
4 个月前,我入职运营研究社。加上我,同期入职的一共有 3 个编辑。
当时我们都觉得很幸运,因为加入了传说中的套路编辑部,有大神(主编)带着写作,感觉自己能进步飞速。
没想到,1 周后,贤哥把我们叫在一起开会,对我们说:
“主编下周就要离职了。”
当时听到这消息,感觉我们几个都是懵的。
不知道她们俩怎么想,不过当时我的内心也如同表妹,不知所措。
主编走了谁指导我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太烂了会不会被贤哥骂?文章发出来会不会丢运营社的脸?我是不是应该重新找个工作?
几分钟后,贤哥又说:
“我准备在你们几个中,培养一个主编。”
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冲往外又充满挣扎。我想争取当上主编,但我一想到自己才入职一周,能力远远够不上,又十分胆怯。
开完会后的那几天,每天晚上我都睡不好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到底是往上爬当主编,还是安安分分的继续当一个小编,甚至我还想过放弃,重新找一份有人带的工作。
经过 3 天思考后,我终于决定,努力一把,把主编的位置拿下。
除了我想上位,还有一个小伙伴 A 也是这个想法,从她的性格就能看出她是个好强的人。
如果要打败她,就要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对于还是新人的我,能想到最快的捷径,就是去学课程,这一点 A 也想到了。
但是我觉得我比较机智的地方就是,报了 2 种类型的课,一种是比较系统的课程(内容从写作思维到最后成文),另一种是专门针对写作的课(主要是训练)。
然后我将这两门课学完后,做了一个复盘,形成了自己的写作体系(剔除重复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其他思考作为补充)。
为了快速写出符合运营社调性的文章,我还建立了 1 个群,把主编所有的文章都扔进去,每天反复的看,快速学习主编的风格。
而且我经常写稿写到 1 点多,要知道以前我是 10 点睡觉的人。
不过,学+思考+看+练,这还不够,你还要让大 BOSS 看到你的决心和努力。
所以平时我还会在贤哥面前,主动表现自己,提出自己的想法,尤其在其标题的时候特别积极。
慢慢的,贤哥在起标题,找选题的时候,会开始问我的想法,有没有什么意见。
两个月后,当时想做一条咸鱼的小伙伴离职了,而我也在和 A 的竞争中,渐渐的掌握了主动权。你要问我秘诀是什么?
可能我会和你说,首先遇到”主管离职“这种事情时,不要慌,要觉得幸运,因为你的晋升的机会来了,不要怂就是干。
但也不是蛮干。
下定决心后,就要按照看主管岗位职责要求,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主编为例,除了基础的写作能力,还需要有选题、专题策划、数据分析的能力。
而且速度要快,之前你花 1-2 年时间来习得的能力,现在你只有 1 个月时间,因为你要在老板招来新主管前,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这里我想和大家说,除了自己思考和实践,学习技能课程是提升能力最快的方式。
职场晋升的情况有俩种,一种是主管离职(升职),一种是公司尝试新项目方向,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你拥有成熟、体系的技能,否则晋升的不会是你。
提前系统掌握运营技能,说不定下一个离职的就是你的主管!
目前,运营社发布了 4 门运营必备技能训练营课程,可以帮助你牢牢掌握一技之长。
立马提升业绩的技能——转化文案
人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社群运营
互联网运营必备的技能——活动策划
最容易进大厂的技能——内容编辑
它们都是小贤在小红书和百度、运营社的工作中积累沉淀下来的实操经验。如果你想在这 4 个技能方向有提升,想让自己掌握运营必备的技能、拥有进入大厂的技能,可以继续向上滑动,看课程详细介绍与参与方式。
立马提升业绩的技能
《从0到1,让你写出高转化的文案》
小贤曾为某无人机项目做商品众筹详情页优化,3 天卖出 5000 台;曾为视频会员销售公司做 App 推送文案优化,业绩提升了 2.7 倍;曾给运营社的微课海报做文案优化,在非大咖讲师的情况下 3 天涨了 2 万粉...
小贤把转化文案的实践经验都浓缩到课程里了。
与市面上的营销文案不同,这是一门专为运营量身打造的转化文案技能课程,覆盖了运营工作中 90% 的转化文案写作场景。
手把手教你写高转化的商品详情页
10招写出高转化的公众号卖货图文
4步写出高点击的活动banner文案
提升App推送打开率的8个技巧如
何写有逼格又有转化的朋友圈
文案让社群用户买单的高转化文案组合
第 4 期转化文案训练营学习周期为 9 月 4 日 - 9 月 14 日,仅剩 13 个名额。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本期技能训练营,我们将帮助你成为最有成长潜力的运营。
↑↑
适合人群
0基础,推广转化率低的同学,
一遇到写转化文案头就疼的同学。
人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
《8节课教你打造爆款社群》
有人靠社群 1 小时涨粉 3000,有人靠社群将付费转化率提升至 53%,有人靠社群做知识变现脱贫,有人靠社群创业估值 5 千万,幸运的是这 4 种人都在运营研究社,并且他们都把自己的社群实战经验浓缩在了《爆款社群技能训练营》。
1)有价值的社群都是怎样做定位的?
2)从 0 开始运营社群,需要筹备什么?
3)6 个社群获客套路,社群裂变怎么玩?
4)社群的 2 大活跃增长引擎与 8 个手段
5)提升社群转化率,让用户买买买?
依托微信 10 亿日活与人均 90 分钟在线时长的微信社群,是我们每一个互联网人都需要抢占的流量洼地。教育行业可以拿社群做转化,电商行业可以拿社群做ARPU,工具行业你可以拿社群做增长,个人自媒体可以拿社群知识变现…
第 10 期爆款社群技能训练营学习周期为 9 月 11 日 - 9 月 21 日,仅剩 21 个名额,扫描下方二维码,帮助你零基础入门也能变身社群老司机。
↑↑
适合人群
想在微信低成本获客,想提升流量转化率,
留住产品核心用户,想做知识变现的童鞋。
互联网运营必备的技能
《做出让老板点赞的策划书》
在运营小伙伴的交流过程发现,他们在策划活动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对活动价值知之甚少,更多的是听从上级的安排,不知为什么要做活动。
2)对活动策划知之甚少,更多的是沿袭过往的活动,不知如何去优化活动。
3)对活动管理知之甚少,更多的是参与者和协助者,不知如何去操盘活动。
4)对活动预算知之甚少,更多的是接受砍预算实现,不知如何去说服领导。
....
基于小伙伴们亟待解决的这些活动策划问题,小贤结合在小红书、百度和创业以来的策划经验,研发了《活动策划(P3)训练营》。课程内容是选自小贤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魅族等企业提供的内训教程,而后又经过运营社教研团队 300 个个小时的打磨升级完成。
第 8 期活动策划(P3)技能训练营学习周期为 9 月 18 日 - 9 月 28 日,仅剩 32 个名额,扫描下方二维码,在 9 月的最后一周系统掌握活动策划技能。
↑↑
适合人群
需要策划线上活动的运营同学,
尤其是对数据提升比较紧迫的小伙伴。
最容易进一线大厂的技能
《从零开始成为顶级内容编辑》
从拉勾在招岗位数据显示,目前内容编辑在招岗位数量仅次于新媒体,而且设有编辑岗位的企业包含百度、腾讯、网易、京东、美团等知名互联网公司。随着淘宝、大众点评、抖音、Wifi万能钥匙等超级 App 往内容平台发展趋势来说看,内容编辑的需求还将进一步的扩大。
内容编辑作为信息服务连接用户的关键。需要掌握内容定位、编辑、发布、策划、粉丝互动、数据分析的技能,促进产品中的内容流通闭环,最终实现拉新、活跃、留存、转化、传播的运营目的。
另外,对于成长性足够强的运营同学,选择从内容编辑入门,在积累足够活动策划、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的能力,可晋升为内容运营、高级内容运营、产品运营。
第 8 期内容编辑训练营学习周期为 10 月 16 日 - 10 月 26 日,最后仅剩 45 个名额。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本期技能训练营,我们将帮助你成为最有成长潜力的运营。
↑↑
适合人群
希望或正在从事内容相关工作,
对社区产品、内容产品感兴趣的同学。
报名运营社训练营的你将会得到什么?
1)让你 10 天掌握用得上的运营技能
小贤在做课程研发时,一直要求课程能够解决运营大概率会遇到的业务问题,一直要求按真实的运营执行流程构建课程体系。比如社群运营的课程,就是按照社群业务开展流程来做课程设计,从定位、筹备、获客、再到转化。
课后学员反馈
2)让你学会举一反三,解决业务问题
技能训练营的每一个小节课程内容都在坚持用“案例+方法论”的模式进行开发。想象一下,10 天学习后,当老板下达了一个任务,你可以在全部门同学面前有条理、多维度拆解它,那是多么炫酷和有成就感的事。
3)让你“轻松”的完成 10 天高强度学习
与知识获取不同,技能学习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为了让你能够连续 10 天坚持学习一门技能,我们会根据学员的入学测试成绩进行分组,20 人/组并配以教学助理。助教们会“丧心病狂”式对你的技能学习进行督促和辅导。
训练营学员反馈,下滑可查看更多
在付费报名后,你需要熟知技能训练营学习模式
1)训练营模式
图文课程学习(非音频)+ 群内打卡 + 案例分析/话题讨论+作业实战 +导师点评
2)训练营价格
349 元,每项技能训练营预计招生 100 人,额满即止。
3)成功付费的同学,一定要添加@运营宝宝 为好友,并将支付截图发给她,运营宝宝将在开营当天给你专属的编号,并拉你进入学习社群。
如果觉得训练营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推荐给希望提升运营能力的小伙伴。
KY作者/咯咯
编辑/KY主创们
“咸鱼”这个词最近几年经常被大家用来自我调侃。在我的观察中,身边自称“咸鱼”的人们大都不是理直气壮地瘫着,而是一边焦虑一边就地躺下,然后躺着继续焦虑。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有很多的“咸鱼”与其说是不想努力,不如说是不敢努力。甚至,他们还会主动给自己“挖坑”。
来看看以下这些场景有没有你所熟悉的:
期末考试之前通宵吃喝玩乐
想和喜欢的人周六看电影,却在周五晚上才开口约对方
关键的年终报告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
重要面试前一晚通宵刷剧
在我们的后台,也经常收到类似的问题——“KY,为什么我考试前总想打游戏呢?”、“KY,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女神喜欢什么样的,却偏要做相反的事呢?”、“KY,为什么我都尝了无数次拖延的恶果了,还是忍不住拖延呢……”。
如果你也是这样一条,无法心安理得地瘫着,且不知为何离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的“咸鱼”,今天的文章或许能帮到你。
这种看起来很不理智的、不仅不努力,还自己给自己“挖坑”的行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叫作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它在1978年被心理学家Edward Jones和Steven Berglas首次提出。
自我设障,指的是在进行一件事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并在事后将结果的不理想推脱给事先预备好的理由。它是一种认知策略。自我设障者在预测自己无法达到目标,或者会表现得极不理想的情况下会使用这种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设障虽然是一种“策略”,但它发生通常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换言之,给自己“挖坑”的人可能并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倾向,觉察不了自己行为的意图。
Berglas和Jones(1978)在研究自我设障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巧妙的实验:
志愿者们在进入实验室后,先会被分配到一个任务。其中一部分的人拿到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测试(基本只能靠瞎猜),另一部分的人则被分配到相当简单的测试。志愿者相互之间对于测试难度并不知情。
完成后,两组志愿者得到同样的反馈:你完成得很出色,结果非常好。此时拿到极困难任务的志愿者心里会有所疑惑,并把这种侥幸的“出色”全都归功于运气。相对的,简单任务组就不会对这个反馈感到意外。
接着,志愿者们被告知刚才只是一个预测,主要是测试一下他们现在大概的水平,接下来会再做一次测试,并把结果作为真正的实验数据。
在第二次测试开始前,志愿者们被告知现在有两种药可供选择,一种增强药可以提升他们测试时的表现;另一种药会削弱他们的能力,使他们的发挥受到影响。
猜猜哪一组有更多人选择了会削弱能力的抑制药呢?
——答案是困难任务组。
原因是,这组的人因为深知自己第一次的优秀表现是侥幸,所以他们担心再做一次很有可能会“露馅”。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也为了维护他们在实验者心中的形象,他们需要一个好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利,而“我服用了抑制药”就是一个最完美的理由。这是一个自我设障的典例。
自我设障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做行为式设障(Behavioral handicapping),另一种叫做宣称式设障(Claimed handicapping)。
顾名思义,前者给自己设置障碍体现在实际行为中。他们可能会故意做一些会扰乱自己发挥的事情,比如拖延、酗酒、通宵打游戏,等等。他们还可能通过在明明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下,却什么都不做,来达到设障的目的,比如“裸考”、“裸面”。
而另一些自我设障则是“宣称”的,即口头上表示自己因为某些原因处于劣势。考试前说自己没复习,演讲前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以及约会时说自己其实不太会化妆,都属于宣称式的自我设障。不过,这种宣称并不一定与实际行为一致(作者os:想到了小时候班上那种声称自己完全没复习,结果却考了全班第一的人 )。
给自己“挖坑”这件事,的确有它的积极作用。
人们通过自我设障为可能的失败寻求看似合理的外归因(将事情的结果归结于与自己无关的外部因素),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因为,比起自己拼尽全力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被评价为“能力不足”、“不够聪明”、“没有魅力”——即便这种评价实际上只来自他们自己;人们宁愿自己是由于故意不努力,而被人说“咸鱼”,或是将失败理直气壮地推给“时间不够”、“没有准备”,或是“身体不适”。
毕竟,对许多人来说,面对和接受“我努力了也不过如此”这件事,才是最困难的。
自我设障不仅能起到维护自尊的作用,甚至还能在特定情况下提高人们的自尊,发挥自我强化(self-enhancement)和印象管理的作用(Rhodewalt & Vohs, 2005)。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当一个人在自我设障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时。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能给自己再加一层光环——“我都出了状况,还可以做得这么好”。
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努力”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他们会觉得,那些拼命努力,却没有取得什么可见的结果的人,有点儿“傻”。所以他们想要给自己营造一个“不努力”的形象,在这样一种形象背后,包含着一种“我只是不努力,我努力了就一定会和现在不一样”的幻想。
事实上,研究结果显示,在完成任务时使用自我设障这种策略,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让人们的自我感觉更良好,不论任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Rhodewalt & Fairfield, 1991; Rhodewalt, Morf, Hazlett & Fairfield, 1991)。
然而,自我设障能给我们的“保护”一定是暂时且脆弱的。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虽然自我设障是一种用来保护自尊的策略,但若是经常这样做,会让人们不自觉地将对自己和未来的期望越放越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也会越来越不准确。他们只会去好好完成那种极其简单、几乎不可能失败的任务。换言之,人们会由于习惯于给任务增添不必要的障碍,而逐渐失去机会去检验自己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极限又在哪里。
而真正健康的自尊,一定是建立在对自我有相对全面的认知的情况下的。这种“全面”包括了,清楚认识到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地方,优势与劣势,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依然坚信自己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自我设障带来的短期自尊的提高是不堪一击的;长期来看,它本身就是我们给建立健康自尊所设立的一个障碍。
归根结底,自我设障始终还是一种消极回避的策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欺骗。它既不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无法给人带来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成长。长此以往,甚至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1. 回避失败型动机取向者
在Elliot 和Church(1997)提出的动机模型中提到,人们选择做或不做一件事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获取成功(Approach Motivation)和避免失败(Avoidance Motivation)。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些人就算知道有失败的风险,也想为了成功一搏,(e.g. “哪怕终不遂我愿,试过就不后悔”);而还有一些人比起可能面对的失败,宁可选择不要成功(e.g. “如果有可能做不到,那我还不如不做”)。
显然,习惯自我设障的人通常属于第二类——他们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2. 过度悲观者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一个人是乐观或悲观的时候,通常指的就是一个人在气质类型上的乐观/悲观。气质类型上的乐观/悲观,指的是人们对于未来是好是坏的预期和判断。
在气质类型上的
乐观主义者,通常认为自己的未来会是美好的;
悲观主义者,则并不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是美好的。
过度悲观也容易让人进入一种“自我设障”的模式之中。当预感会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过度悲观的人会选择放弃抵抗或不做努力,并且无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我的未来是不美好的,我无法得到我想要的。他们不会尽全力,因为觉得努力是无济于事的。甚至,过度悲观者使用的设障方法都是更加消极和被动的,比如拖延。
3. 隐性自恋者
自我设障常常和低自尊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它和自恋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hodewalt, Tragakis & Finnerty, 2006)。那些最常自我设障的,则是表象上是低自尊,却有着自恋的内核的隐性自恋者,即便他们自身不一定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这种内核。
自恋的内核使得他们不能直视,甚至是想象自己“能力不足”这件事,也无法接受他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但同时也是他们低自尊的一面,让他们在评估任务时,就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法完成。
而真正意义上的低自尊者,可能不会费尽心思地去为失败提前找好借口。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做不好,所以反而能够更坦然地接受那个如约而至的坏结果。
4. 自我意识过高的人
我们曾多次提到“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这个概念。Crozier, & Russell (1992) 指出,自我意识,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觉察是不一样的概念。后者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健康、积极的状态。而自我意识则是“十分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在下意识的假想中,自己好像始终被“注视”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人群中觉得“所有的人好像都在看我”——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自我意识”强的人,不管在做什么事,都还是会有一部分注意力留在自己内在的情绪和想法上。而过于在意成败得失的自我设障者们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过高的自我意识——总觉得别人在看自己、在评价自己,甚至在等着自己“出丑”。
1. 有意识地降低自我意识
研究首先发现,当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识”被降低的时候,当一个人在人群中更少地感觉到自己的时候,被评判带来的焦虑和不适会很大程度上消失。因此,如果你也是一个因为在意别人眼光而提前给自己留足后路的自我设障者,你可能需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别人没有在注视着我、等着看我搞砸一切,别人也没有那么在意我的表现。
2. 学习新的认知策略:“防御性悲观”
防御性悲观,指的是人们在事情发生前,想象出可能的最坏情境,并为之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时依然作出指向最好结果的努力。在心理学家Julie Norem(2001)看来,防御性悲观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焦虑的方式,并能帮助人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或做好准备。
防御性悲观的前半部分看起来和自我设障的策略类似——“事情发生前,想象出最坏情境”;但两者基于这种想象所作出的行为却是截然相反的。
而练习“防御性悲观”,说的就是考虑和分析所有可能的最坏的情况,具体地思考可能会发生什么一一做出实现的应对步骤计划,而不是宽泛地悲观恐惧、沉浸在恐慌中。更不是将时间精力用在提前找好失败的借口之上。做一个“携带救生衣上船的悲观者”,在最坏的情况真实发生时,可以有条不紊地处理,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给自己构建的、虚幻的自我欺骗之中。
3. 进行归因训练,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概念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指出,面对负面结果时一味地向内归因是不健康的,这种稳定的、向内的归因模式也常常体现在抑郁症患者身上。然而,在面对问题时总是刻意地向外归因其实也是不可取的。
最健康的归因方式,应该是相对平衡的——不论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能够明白自身和环境都对这个结果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即便两者作用的比重可能是不同的。对于自我设障者而言,他们需要承认自己对结果是有影响的。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痛苦,例如当不得不承认一个坏的结果与自身特质有关时。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找回控制感的过程。
比起幻想自己不会失败、或是即使结果失败也与自己无关的自我设障者,相信自己在一件事情上具有一定的控制感,并且能够通过努力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便不是立刻扭转结果),或许才是更加现实和可靠,也更利于自己成长的做法。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一些自我设障的行为呢?来评论里分享给我们,互相监督吧~
正文到此结束。
文章开头所说的“咸鱼”其实还有很多场景。比如,眼看着瘫了一个暑假,假期初立下的flag通通泡汤,开始宣称自己一整个假期都在生病;减肥的口号嚷嚷了一个夏天,最后变成了瘫在房间里,将过错推给了健身房的教练话太多。
瘫着的咸鱼们内心最害怕的,可能是孤独——害怕一直瘫在家里没人约,朋友把自己忘了,世界的美好都和自己无关;可能是无价值、一事无成——害怕一直瘫着什么事情都没做成;可能是怕输——害怕身边的人都在积极活着,只有自己在瘫着;还可能是怕没人爱——害怕在家瘫着,变成死宅,精神面貌越来越差,没有人喜欢自己。
但,不论你是哪一款咸鱼,我们都鼓励大家不要再用咸鱼的假象,来掩盖自己内心对成功的向往以及对失败的恐惧。就像我们说的,“咸鱼”久了可能会变成一种循环,一种惯性。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离开这种状态。
和我们一样鼓励“咸鱼翻身”的脉动,联合吐槽达人李诞在其新节目《吐槽咸鱼SHOW》里对咸鱼进行了扎心的吐槽。
脉动联合李诞通过吐槽大学生暑期咸鱼瘫这种社会现象,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大学生们在暑期能充满激情地去实践自己的计划和梦想,彻底告别咸鱼瘫。
脉动富含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让身体充满能量感和满满的行动力,即使你无意识中还想继续咸鱼瘫下去,但身体也会不自觉地想要行动起来!
这个夏天,咸鱼们需要一瓶咸鱼翻身水——脉动,用咸鱼翻身水告别咸鱼的状态。
点击阅读全文,“喝脉动咸鱼翻身水,这个夏天不后悔”。
References:
Berglas, S., & Jones, E. E. (1978). 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4), 405.
Crozier, W. R., & Russell, D. (1992). Blushing, embarrassabil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4), 343-349.
Elliot, A. J., & Church, M. A. (1997).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1), 218.
Jones, E. E., & Berglas, S. (1978). Control of attributions about the self through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The appeal of alcohol and the role of under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 200-206.
Norem, J. K., & Smith, S. (2006). Defensive Pessimism: Positive Past, Anxious Present, and Pessimistic Future.
Rhodewalt, F., & Fairfield, M. (1991). Claimed self-handicaps and the self-handicapper: The relation of reduction in intended effort to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5(4), 402-417.
Rhodewalt, F., Morf, C., Hazlett, S., & Fairfield, M. (1991). Self-handicapping: The role of discounting and augmentation in the preservation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1), 122.
Rhodewalt, F., Tragakis, M. W., & Finnerty, J. (2006). Narcissism and self-handicapping: Linking self-aggrandizement to behavio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5), 573-597.
Rhodewalt, F., & Vohs, K. D. (2005). Defensive Strategies, Motivation, and the Self: A Self-Regulatory Process View.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