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手游攻略 - 欢乐魏蜀吴升级攻略,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欢乐魏蜀吴升级攻略,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时间:2022-06-22 10:50:21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1,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武将进化使用低星级武将当做材料武将给主武将进行进化,进化后材料武将会消失,主武将属性与星级提升。主武将升星需要消耗当前星级数目的材料武将,比如进化四星武将需要4个四星武将。
在前期,还是先把你觉得以后会培养的的武将升星吧,至于其他武将,低星的可以到酒馆用银币刷,这样可以出不少将魂了,另外在千里那,哪天人品爆发了,也会给你很多将魂的,这游戏很良心的。

欢乐魏蜀吴升级攻略,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2,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阴阳师升星攻略技巧:  【1】首先打开卷轴点开式生录,打开之后进入选择一个式神图中的莹草式神下方有着三个勾玉。  【2】代表该角色的星级为3星,根据该游戏的设定,3星的式神等级瓶颈为25级。  【3】因此,为了让式神突破等级的瓶颈,玩家必须要用到升星功能,帮助已到达等级瓶颈的式神进行升星。  【4】但是没有达到等级瓶颈的式神却暂时不能使用升星的功能。  【5】通过升星这个功能,便可以使式神变得更加强大点击育成。  【6】进入育成后面的界面,在右上角有两个灯笼一个升级,升级用的还有一个就是升星  【7】每次升星需要使用式神作为祭品,因此玩家在获得新的式神后,便要考虑如何合理地去安排团队中的各种式神。式神升星成功后等级将会重置回1级,但是基础属性和成长值会稍有增强,以及会增加该式神的等级上限,每升1颗星会增加5个等级上限。  阴阳师升星心得:  为什么把二星(20级以下)喂给三星(20级以下)练技能是不对的  1.原因算一笔账,二星和三星升到20级需要的经验是一样的,但是二星升到20级以后,吃两个N马上分分钟变成三星,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式神你是要养大的话,二星和三星根本没!有!区!别!。然后如果你要升四星,你需要再练3个狗粮。  2.那么如果我们一开始不把二星喂给三星,而是养大二星呢?先把三星留着,等到二星升到20级以后,喂两个卡,变成三星,然后再喂到25级。这时候你发现,你之前那个三星还没有用呢!这时候再用三星卡(1级)去给三星(25级)升星,你只需要再练两个狗粮,而且,它会同时增加星级和增长技能

欢乐魏蜀吴升级攻略,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3,欢乐魏蜀吴开局攻略详解 开局如何刷将

  欢乐魏蜀吴开局一直是影响着玩家们后续游戏的重要因素,越好的开局就能玩的越轻松。今天小编我就为大家带来欢乐魏蜀吴开局发展攻略。   刷开局号对于无氪与月卡党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分强求。一般最好的开局,双五星;其次单五,单四;双四;开局五星可以节约很多金币!很多!前期最重要的资源。就我现阶段理解,与武将相比,其实五星作用反而其次、   推荐武将   注:魏国的曹仁和张颌是前期能抽到的最硬的T;汉朝送得挺多,其实开个前排就可以开局了。   刷将难度赵云应该是最难的,无特别国家指定的,出曹操玩魏,出赵云玩蜀,出孙权玩吴,抽到华佗你就随意了。   (个人感觉PVP还是蜀国比较猛DPS强,吴国持续,汉将都送,魏国前排硬)   刷号效率问题   (1)开场战斗跳过;   (2)通关1-1之后,不刷后面的关就刷1-1速度升级到4,1500元宝抽一波{因为只有两拨,还可以双倍速度刷,且经验同后面是一样的,节约很多时间};   (3)决定好玩哪个国家最好在那个国家的豪华盛宴的时候刷,每两天一个国家,按魏蜀吴排序(从早上12点开启)   以上便是小编我为大家带来得欢乐魏蜀吴开局攻略,希望能给玩家们带来一定的帮助。更多精彩资讯还请关注。
  欢乐魏蜀吴开局一直是影响着玩家们后续游戏的重要因素,越好的开局就能玩的越轻松。今天小编我就为大家带来欢乐魏蜀吴开局发展攻略。   刷开局号对于无氪与月卡党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分强求。一般最好的开局,双五星;其次单五,单四;双四;开局五星可以节约很多金币!很多!前期最重要的资源。就我现阶段理解,与武将相比,其实五星作用反而其次、   推荐武将   注:魏国的曹仁和张颌是前期能抽到的最硬的T;汉朝送得挺多,其实开个前排就可以开局了。   刷将难度赵云应该是最难的,无特别国家指定的,出曹操玩魏,出赵云玩蜀,出孙权玩吴,抽到华佗你就随意了。   (个人感觉PVP还是蜀国比较猛DPS强,吴国持续,汉将都送,魏国前排硬)   刷号效率问题   (1)开场战斗跳过;   (2)通关1-1之后,不刷后面的关就刷1-1速度升级到4,1500元宝抽一波{因为只有两拨,还可以双倍速度刷,且经验同后面是一样的,节约很多时间};   (3)决定好玩哪个国家最好在那个国家的豪华盛宴的时候刷,每两天一个国家,按魏蜀吴排序(从早上12点开启)   以上便是小编我为大家带来得欢乐魏蜀吴开局攻略,希望能给玩家们带来一定的帮助。更多精彩资讯还请关注。
  欢乐魏蜀吴开局一直是影响着玩家们后续游戏的重要因素,越好的开局就能玩的越轻松。今天小编我就为大家带来欢乐魏蜀吴开局发展攻略。   刷开局号对于无氪与月卡党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分强求。一般最好的开局,双五星;其次单五,单四;双四;开局五星可以节约很多金币!很多!前期最重要的资源。就我现阶段理解,与武将相比,其实五星作用反而其次、   推荐武将   注:魏国的曹仁和张颌是前期能抽到的最硬的T;汉朝送得挺多,其实开个前排就可以开局了。   刷将难度赵云应该是最难的,无特别国家指定的,出曹操玩魏,出赵云玩蜀,出孙权玩吴,抽到华佗你就随意了。   (个人感觉PVP还是蜀国比较猛DPS强,吴国持续,汉将都送,魏国前排硬)   刷号效率问题   (1)开场战斗跳过;   (2)通关1-1之后,不刷后面的关就刷1-1速度升级到4,1500元宝抽一波{因为只有两拨,还可以双倍速度刷,且经验同后面是一样的,节约很多时间};   (3)决定好玩哪个国家最好在那个国家的豪华盛宴的时候刷,每两天一个国家,按魏蜀吴排序(从早上12点开启)   以上便是小编我为大家带来得欢乐魏蜀吴开局攻略,希望能给玩家们带来一定的帮助。更多精彩资讯还请关注。

欢乐魏蜀吴升级攻略,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4,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起,魏国就貌似正统,是站在大一统帝国弱小的皇帝肩上,强逼禅让建立起来的魏国。就是拥有北方半壁江山。同样,随后照样画葫芦的司马炎,强逼魏国禅让建立起来的晋国。三国归于晋。胜者为王,陈寿"三国志"就以魏晋为事实正统观,只缘身为晋朝人,自当魏晋传。但毕竟是喝着汉水的人,多少手下留情,没有丑化刘备,更是推崇诸葛亮,为后世对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崇拜埋下伏笔。这就为民间赞颂季汉正统观,打下了烙印。无论"隆中对"的天下观,还是"出师表"的鞠躬论,都将诸葛亮推上了古代忠义第一相。因而把关羽恩怨分明的江湖义气和张飞快意恩仇的英雄气概,列为了古代忠义标杆。从这个意义上,刘关张的"匡扶汉室"和诸葛亮效仿管仲"尊天子以攘四夷"的精神,当成了古代忠义的楷模,而受列代帝王将相所推崇,无疑成了超越三国的历史样本。在宋朝的时候,三国说唱成为了最流行的历史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至民间帮会无不以关公忠义而马首是瞻;商人无不以关公信义卓著而仰慕;习武之人无不以关公恩怨分明而崇敬。一个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一个关帝庙武林天下,还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推向了世界古典文学名著行列。总之,蜀汉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忠义事迹,抢了三国风头,无论是魏晋正统论,还是蜀汉正统论,都不能改变桃园三义和诸葛出师表是古代第一忠义表的历史地位,成为了超越历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巅峰时期的秦国就基本包括了蜀汉、曹魏、孙吴三国的领土,巅峰时期的秦国穿越到公元220多年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要比较的话首先要做两个假设。假设一:不考虑两时期各国领土、经济的情况下,单纯以军事力量对比。我认为秦国有很大的机会战胜三国。秦国的巅峰时期该是始皇帝灭六国前后,当时的秦军空前强大:以蒙恬为统帅的北击匈奴,以王翦父子为统帅的一扫六国,以屠睢、赵佗为统帅南征百越,当时的秦军可谓无往不胜。而且,秦国还有超强的军事动员能力(预备役),秦在四处征战的同时还: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驰道……那得要多少民夫啊!假设二:秦国穿越过来,只是在凉州、并州一带西北地区(惠文王初期,夺回河西还未攻占巴蜀)。这时的秦国别说独对魏、吴、汉三国,就是单扛魏国也够呛。经济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先不说经过了500多年生产力的大发展,都到东汉末年对比的话,曹操的冀州、徐州、豫州可是当时富甲天下的地方,领地面积几乎包含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燕;不同的是当时五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曹操治下的北方可是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啊。而秦国所在的凉州除关中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是草原牧场,若不是合纵连横利用各国矛盾的话,也不可能完成一统。总的来说,巅峰秦国战力超群,该时代武器装备下,几乎没有对手。若把秦国缩小到只有西北一小块地方,独对三国难度很大(国土、经济、人口等体量差距太大)。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起,魏国就貌似正统,是站在大一统帝国弱小的皇帝肩上,强逼禅让建立起来的魏国。就是拥有北方半壁江山。同样,随后照样画葫芦的司马炎,强逼魏国禅让建立起来的晋国。三国归于晋。胜者为王,陈寿"三国志"就以魏晋为事实正统观,只缘身为晋朝人,自当魏晋传。但毕竟是喝着汉水的人,多少手下留情,没有丑化刘备,更是推崇诸葛亮,为后世对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崇拜埋下伏笔。这就为民间赞颂季汉正统观,打下了烙印。无论"隆中对"的天下观,还是"出师表"的鞠躬论,都将诸葛亮推上了古代忠义第一相。因而把关羽恩怨分明的江湖义气和张飞快意恩仇的英雄气概,列为了古代忠义标杆。从这个意义上,刘关张的"匡扶汉室"和诸葛亮效仿管仲"尊天子以攘四夷"的精神,当成了古代忠义的楷模,而受列代帝王将相所推崇,无疑成了超越三国的历史样本。在宋朝的时候,三国说唱成为了最流行的历史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至民间帮会无不以关公忠义而马首是瞻;商人无不以关公信义卓著而仰慕;习武之人无不以关公恩怨分明而崇敬。一个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一个关帝庙武林天下,还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推向了世界古典文学名著行列。总之,蜀汉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忠义事迹,抢了三国风头,无论是魏晋正统论,还是蜀汉正统论,都不能改变桃园三义和诸葛出师表是古代第一忠义表的历史地位,成为了超越历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陈寿作为前蜀国官员,所著史书《三国志》记载有“魏书”、“蜀书”和“吴书”,而非“汉书”,也就证明陈寿并不认可刘备政权国号“汉”。因为,无论是东、西两汉的国力,还是汉室正统承袭,或是偏安一隅的刘备政权,刘备政权国号“汉”可谓名不副实。而将东汉三分天下的曹魏、刘蜀、孙吴明显就是三个新的政权国家,就算孙备勉强承袭汉统,依然难以令世人信服。因此,刘备政权国号“汉”的虚名,被“蜀”的实名所代替。一、东、西两汉皆为大一统国家,而偏安蜀地一隅的刘备政权实难承载“汉”名公元前202年8月12日,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定都长安,成为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至公元8年,被王莽的新朝政权所替代,也就预示着西汉政权的消亡。期间,共历十三帝,享国二百一十四年。公元25年,西汉皇帝的远支皇族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汉光武帝。至公元220年(东汉延康元年)汉献帝刘协被魏王曹丕所逼,无奈禅让帝号于曹丕,自此曹丕称帝改元,代汉建魏,这同样也标志着东汉政权的灭亡。期间,共历十三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此后,史家对于西汉和东汉,统称汉朝。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偏安蜀地一隅,在成都称帝的刘备建国号为“汉”,又如何承载的起“汉”之威名呢?如若蜀汉有能力灭魏、亡吴,国号“汉”名自然当得,但不知那时国号“汉”还会依旧存在否?二、大汉已被三分天下,汉朝已亡,刘备国号“汉”也就更加的名不副实公元220年(延康元年),魏王曹丕代汉称帝,在洛阳建立曹魏政权,定国号“魏”,史称魏文帝,年号“黄初”。公元221年(延康二年),汉中王刘备在大诸文臣武将的支持下,称帝改元,立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后世民间也有“刘蜀”、“蜀汉”、“季汉”之称。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年号“黄龙”,史称大皇帝。由此,世人皆知,大汉已被曹魏、刘蜀、孙吴三分,在原大汉的土地上,崛起的三国政权成为了三个完整的政体主权国家,而原来的大汉早已名实皆亡。因此,刘备政权国号“汉”,自然也就名不副实了。三、挂羊头卖狗肉之名世人皆知,国号“汉”名何人真信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春,自刘备伙同关羽、张飞起事以来,便高举中山靖王之后的大旗,四处招揽文臣武将,数十年南征北战,但并无实质上的忠汉之心。虽然,刘备一直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其实自己并无确凿证据。若非汉献帝刘协看其英雄,想找一助力或靠山,便以族谱上中山靖的依据就认定刘备为皇叔,这也太儿戏了吧。难道我知道某某皇帝的历史,就能成为皇族吗?也因此,刘备凭借着刘皇叔的政治资本,高喊着“兴复汉室”的口号,招人才、占地盘、扩势力,不断壮大自身。但是,当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之时,刘备却并不以消灭欺凌侄子刘协的曹丕为重,反以为弟关羽报仇为借口,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之前,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当其捞足政治资本后,便不顾汉献帝之安危,毅然逃离曹操控制,去开创自己的开地了。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刘备并无忠汉之心同样路人皆知。其实,有些人认为陈寿畏惧西晋权势才不敢称呼刘备的政权国号为“汉”,这种天下皆知的事实,陈寿又何必冒天下大不违呢,更何况写史本就是陈寿的职责与梦想追求。同时,魏、蜀、吴尽皆被晋所亡,难道西晋会去计较早已成为历史的前朝大汉吗?因此, “蜀国”用在刘备政权的身上才更加的贴切真实。对此,你怎么看?图片来源网络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汉末三国时期,朝政混乱,整个社会都是人心惶惶,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生存下去。诸葛三兄弟也并非具有超前眼光,三方下注,为其家族寻求兴旺发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尽管史料有矛盾之处,但诸葛兄弟的身世还是基本清楚的。清楚了诸葛兄弟的身世,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也就清楚了。琅琊郡世族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亮是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司隶校尉是两汉时期的监察官职,其职责主要是监督朝内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七郡的官员。秩二千石,职责类同于刺史,但比刺史的地位要高。三国的牛人袁绍、曹操、张飞都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汉元帝授予诸葛丰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诸葛丰性情刚直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逢迎之人恨之入骨。后因为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许,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职,贬为庶人,最终老死家中。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在位。从汉元帝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192年或作187年)病逝,二百多年过去了,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其家族再有大人物出现。豹眼认为,诸葛丰虽然被贬为庶人失去了官职,但其耕读世家的传统并没有断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一直存在。这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的根本原因。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了泰山郡都丞,再度出仕,重新回到了国家公务员序列。从这里看,诸葛亮的祖上的确曾经阔过,但有些人称诸葛氏是琅琊郡的豪门望族,这恐怕就有些过了。但到了诸葛亮这一代,也许是诸葛氏家族厚积薄发的缘故,涌现出了像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样杰出的人才,可谓时势造英雄。但也正是因为时势的缘故,尽管他们风云一时,但最终结局都很悲催甚至是惨烈,用昙花一现来比喻也不为过。诸葛亮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181--234年),早年丧父,一般认为诸葛亮此时年仅八岁。这就是说其父诸葛珪不太可能是192年病逝,更可能是187年左右。诸葛亮丧父之后,就跟从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到豫章上任。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记载,史料中也没有汝南袁氏与琅琊诸葛氏有交情的记载,豹眼认为,在袁术入主淮南之前,很可能与诸葛氏家族没有多少交往。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在匡亭被曹操击败,曹操六百里大追击,把袁术赶到了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很可能在这时,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他的两个姐姐、弟弟诸葛均上任。后来,汉朝廷更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就失去了官职。由于跟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诸葛玄就前往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躬耕陇亩。这是《三国志》的说法,但《献帝春秋》却有不同的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亡后,袁术表封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所南昌。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请求扬州刺史刘繇出兵,一起攻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乱,杀死了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献帝春秋》言之凿凿说诸葛玄是被叛民杀死的,也没有记载投靠刘表一说,这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相矛盾。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确定的是诸葛亮因为早年丧父,依附叔父诸葛玄,先到了豫章郡(江西南昌),然后才到了荆州襄阳刘表处。究竟是诸葛玄带领诸葛亮等来到了襄阳,还是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等独自来到襄阳,不得而知。但比较肯定的是,诸葛亮兄弟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隐居才来到襄阳,仅仅是因为家庭变故,生活所迫,不得已避居襄阳。对于未来,诸葛亮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是随波逐流而已。此时,诸葛亮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有自立的能力了。之后,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与徐庶等人成为好基友。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成为蜀汉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诸葛亮本身而言,能够成为蜀汉一代贤相并为后世传颂,也是功德圆满。诸葛亮一直没有儿子,就过继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养子,早卒。其子诸葛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卒。诸葛瑾长子、诸葛乔之兄诸葛恪在东吴被夷灭三族后,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诸葛亮晚年有了诸葛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由于诸葛亮的光环照耀,诸葛瞻在蜀汉混得不错。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伐蜀,诸葛瞻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诸葛瞻时年三十七岁。咸熙元年(264年),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之子诸葛显一起被迁徙到河内郡。晋泰始起居注载诏记载:“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晋武帝司马炎认为:“诸葛亮在蜀汉鞠躬尽瘁,其子诸葛瞻又临难而死于大义,此乃天下之一善。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为郿县令。”尚书仆射山涛也替诸葛京说话,举荐他为东宫舍人。诸葛京最后官至江州刺史。诸葛瞻父子在绵竹战死后,后世在绵竹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这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诸葛瑾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诸葛瑾(174--241年),其父病亡时,诸葛亮八岁,那么诸葛瑾应该十五岁了。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上任时大约十三四岁,诸葛瑾就在二十岁左右。此时的诸葛瑾应该开始独立生活,去寻求生路了。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为了避乱到了江东。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年幼,跟随叔父生活,已经长大的诸葛瑾独自去闯荡江湖,也就在情理之中。建安五年(200年),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了诸葛瑾,对于其才大为惊异,就推荐给了孙权。诸葛瑾与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孙权的器重,被当做贵宾来接待。之后,诸葛瑾任孙权长史,又升迁为中司马。诸葛瑾跟随征讨关羽,被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子恪,名盛当世,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遣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在当时就有盛名,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但诸葛瑾却非常嫌弃他,认为他不是保全家族的儿子,并为此忧虑。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此时,诸葛恪已经封侯,诸葛瑾的爵位就由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并继续统领诸葛瑾的队伍驻守公安。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幼,孙权命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并将后事托付给诸葛恪等人。孙权病逝,太子孙亮继位,诸葛恪主掌朝政。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对诸葛恪的刚愎自用、飞扬跋扈非常不满,就联合托孤大臣、侍中孙峻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恪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长子诸葛绰、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全部被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也一起被杀。在江东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族,就此断绝,远在西蜀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远复为诸葛瑾后裔,延续其香火。诸葛诞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不清楚他究竟比诸葛亮小多少,但从其资历来看,比诸葛亮、诸葛瑾出仕要晚很多。最初诸葛诞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在任尚书郎期间,诸葛诞曾经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遇到风浪船沉到河里,二人同时被淹。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让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漂到河岸,后来被救活。从这个情况分析,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孙吴为官与曹魏作对,并没有影响诸葛诞在曹魏出仕,很可能诸葛诞是因为品行被举荐为郎,继而出仕。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各为其主,有能力的人自谋出路,这司空见惯,并没有因为家族中有人在敌对阵营就影响了前程。后来,诸葛诞被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侍郎夏侯玄交好。因为魏明帝曹叡厌恶夏侯玄、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就免掉了诸葛诞的官职。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明帝死后,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曹爽与夏侯玄关系密切,重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得以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控制了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领兵讨伐,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决定三路伐吴,其中一路由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二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得知东兴告急,亲率四万大军日夜兼程驰援,结果诸葛诞被击败。这是诸葛氏爷俩面对面直接的交流,东兴大捷成全了诸葛恪的威名,致使诸葛恪更加骄狂自负,也为最后被夷灭三族埋下了祸根。但司马师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监军司马昭被降职,诸葛诞等武将名义上被降职,但仅仅是防区对调,诸葛诞由镇东将军转为镇南将军罢了。东兴之战,说明了一点,作为将领各为其主,也各自为了自己的前程,即便是兄弟、爷们见面也是往死里揍。这就是他们在不同阵营得以生存的基础。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并派遣使者联络诸葛诞。诸葛诞一向与文钦不睦,便斩杀了使者,向全国通报了二人的叛乱。诸葛诞协助司马师讨伐叛乱,因功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之后,诸葛诞派遣部将蒋班,击败孙吴支援毌丘俭、文钦叛乱的吴军,斩杀吴将留赞。战后,诸葛诞被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虽然与司马氏父子走得很近,但其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杀,王凌、毌丘俭讨伐司马氏失败后被夷灭三族,这引起了诸葛诞对司马氏兄弟擅权的不满,而且心中十分不安。于是,诸葛诞在当地收买人心,并蓄养数千死士以自保。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到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了叛乱。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司马昭率军平叛,围困寿春。二月城破,诸葛诞被夷灭三族。诸葛诞长女嫁给了司马伷,司马伷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外孙司马靓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靓的儿子、也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这恐怕是司马昭、诸葛诞等人都没有想到的事。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发动叛乱时将其送往孙吴做人质,躲过一劫,后为东吴官员,官至右将军。诸葛靓长子诸葛颐,在东晋时为官,官至太常。诸葛靓次子诸葛恢,东晋官员,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诸葛诞的曾外孙司马睿做了皇帝,诸葛诞一脉跟着沾点光也就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为魏蜀吴三国效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至于匡扶汉室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各为其主,各自寻求生路,绝对没有啥战略默契。见面叫一声兄弟,然后各走各路。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与诸葛瑾都能荣光的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子孙或为国战死,或弄权被诛,都难以善终。恰恰是诸葛诞因为造反而被夷灭三族,又因造反把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东吴而留下了一脉。阴差阳错,又因为自己的曾外孙做了东晋的皇帝,这一脉又得以兴旺起来。真正是世事难料,但无论是荣耀、风光,还是被夷灭三族,都是时势所为。不甘于平淡,就要奋斗,但奋斗就会有牺牲。是对是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魏:徐庶。蜀:魏延。吴:孔融。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

5,希望OL小丑30到50级升级攻略

升级攻略:只要你识开加速基本上就无乜攻略。 至于赚钱方法,很多人认为练小丑系最洗钱洗得快噶,不过到后期你就会觉得前期练级用的钱系物超所值的。 前期赚钱方法就系10-20刷面具同黑蝴蝶结,(注:打小妖姬出蝴蝶最多,不过5好系冰峰打,因为人多,去狮子上游坐船到对面,个度全都系小妖,出蝴蝶超快。)30+就去TT小蜘蛛洞刷小尾,不过个度法师超多,如果开加速不妨抢怪打。过45,以上物品就好难再出,除非练小号。换个套装备同匕首准备刷红同刷G装,如果你系装备丑的话就无所谓,如果系智丑的话收套+7好属性的学生或者G装,80-90开住加速去遗迹森林打公主刷G6吧,1本卖到E几,不过大号多,想留耐D就米同人吵,再加上个度出G6材料指甲同高位任务梦袋超快,卖玩家赚5少。

6,欢乐魏蜀吴怎么开局 新手开局必看玩法技巧攻略

一,开局刷号刷开局号对于无氪与月卡党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分强求。一般最好的开局,双五星;其次单五,单四;双四;开局五星可以节约很多金币!很多!前期最重要的资源。就我现阶段理解,与武将相比,其实五星作用反而其次。推荐武将国家 首选 次选 再选魏曹操 、夏侯渊曹仁 、张颌蜀赵云黄忠、刘备孟达、魏延.吴周瑜、孙权全琮、小乔、朱然汉吕布注:魏国的曹仁和张颌是前期能抽到的最硬的T;汉朝送得挺多,其实开个前排就可以开局了。刷将难度赵云应该是最难的,无特别国家指定的,出曹操玩魏,出赵云玩蜀,出孙权玩吴,抽到华佗你就随意了。(个人感觉PVP还是蜀国比较猛DPS强,吴国持续,汉将都送,魏国前排硬)刷号效率问题(1)开场战斗跳过;(2)通关1-1之后,不刷后面的关就刷1-1速度升级到4,1500元宝抽一波(3)决定好玩哪个国家最好在那个国家的豪华盛宴的时候刷,每两天一个国家,按魏蜀吴排序(从早上12点开启)二,资源问题游戏后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不要因为前期送了很多钱就乱用,邮箱里的钱放那里暂时存着,都取出来很容易超上限。而且会容易乱花。极端缺钱的时候再取出来吧!下面给大家说几个能获得金币的方法!开源合理利用武将。注意很多武将都是有特技的,很多武将不要轻易当狗粮吃了,以下三个举例:诸葛诞 诸葛延:特技金币+10%(还有些5%也可以用),封官15%(当然前期级低只有那个10%可以封),这里就是25%的金币加成审配 审配:注意武将头上有房子图标的武将才可以在一统天下封为太守,有这个图标的前期都留一下.因为很可能你打了很多城没有太守可以封,此外特技内政20%,外加封官可以达到更高的.去一统天下在金币产出城做太守,但与消耗比实在杯水车薪吧!张角张角:张角的职业是主公.主公前期不多,不要因为不走黄巾军就把他草草吃了,一统天下的很多任务都要X星主公,到时候你没有就尴尬了,而且可以内政,有副本金币加成,前期带着刷钱很好用。注:刷金币时一般是5金币将外带一高级将。金币,经验获取只有消耗的粮草数量有关,与关卡无关,你可以在低级关卡刷金币.我用的是张颌+司马俊 :带10%金币,能抗能输出,不算活动有75%的金币加成,加上30%活动,相当于双倍金币。各国起始将都是太守,前期太守不多的时候还是别吃掉,毕竟还有很多材料要靠太守产出。刷蛤蟆蛤蟆是随机爆的,不过困难模式几率较高,每天刷腰牌的时候,手动打一下,如果没出,敌方死完前点暂停退出重新打(未结算不扣次数),如此刷下来也是收入也不少(这仅限于空闲时间较多的)。节流上面开源,下面说说一些不必要花钱的:金币库金币库的等级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升级要花的数目挺大的前期搁置;其次展示台,装饰都可以等你金币富足了来;武将培养单开一节来说。粮草粮草4小时一满,一般卡好时间,在早上11:00-13:00之间,用来刷一波金币;下午3-5点刷一波经验;晚上9-12点再刷波金币。一天轻轻松松金币50W+。附纯刷钱阵容:T+带金币buff主攻手(司马俊,霍俊糜夫人,鲁肃、朱恒,董卓、董太后,张角,有华佗)+4金币狗粮,2封金币官职,2封道具官职;注:找能打得过的关,关卡不限制;当然金币狗粮可以替换为括号中的来打更高的关卡,推荐7-2,9-5这两关都比较快,前者要求低,后者出4星装备,具体看队伍强度三,武将培养狗粮问题1星在开局初期还是可以用来吃吃,喂到20级,差不多就是卖卖卖的节奏。为了做每日任务,进阶任务,2星将强化用1星将强到5(2星狗粮前期还是相对稀缺),一般选择带有金币特技的进阶,因为刷金币的时候可以带上升级(为了效率可以精选本国金币狗粮,不过大部分凑不齐还是凑合用).之后3星狗粮,则是用2星强化,最终目的在刷金币过程中产出一张张四星狗粮。非本国的四星狗粮没有金币内政技能的也就不犹豫拿去当进阶狗粮

7,dnf刃影升级攻略是怎样的

大家达到十七八九左右就没有任务了,只能去刷三个区域:格兰之森、诺斯玛尔和地轨中心的地图,就能达成100级。每个区有五个副本,为了快速升级,每个区域只推荐一个副本。新职业刃影的升级机制就是没任务的,所以不少玩家在问怎么升级快,大家达到十七八九左右就没有任务了,只能去刷三个区域:格兰之森、诺斯玛尔和地轨中心的地图,就能达成100级。每个区有五个副本,为了快速升级,每个区域只推荐一个副本。1、格兰之森区域(1级-45级)。推荐暗黑雷鸣废墟。这个区域的5个副本烈焰格拉卡;冰霜幽暗森林;幽暗密林;雷鸣废墟和暗黑雷鸣废墟。前面4个副本怪物太分散了,暗黑雷鸣废墟怪物比较集中,刷图效率高。2、诺斯玛尔区域(45级-75级)。推荐绿都格罗兹尼。绿都的怪虽然多,但是比较集中,而且AI智能比较低。3、地轨中心区域(75级-以后)。推荐兽人峡谷,兽人峡谷的豹BOSS和小怪,并没有隐藏或者强制无敌的机制。BOSS只需要一次觉醒加二次觉醒就能直接通关。反正本次刃影的升级机制就是只能刷这些图,经验胶囊、升级券是不能用的,不过疲劳药和经验药应该可以用。总而言之,这次的新职业刃影升级就是没任务的,升级只能靠刷图。

8,QQ自由幻想刺客160级升级攻略赚钱方法

  QQ自由幻想里的刺客和其他游戏的刺客加点不一样,其他游戏里刺客都要加敏,偏偏就是QQ幻想里,一点也不用加!主要加的是灵巧和体质!(真是游戏里的"异类")   在QQ幻想里,刺客每级会自动分配1力3体4敏2灵1精,可见敏是最高的``所以``根本不需要加敏``从装备来看``刺客的装备只需要灵和体``(而且要求还很高,真没见过对刺客体质要求这么高的游戏~~)建议体质加到可以穿装备就可以``其他的全部加灵```   不过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其实加点也就是1体1灵的加,只有这样才能在该换装备的级别马上穿上装备,如果仔细算点,会发现有最终有9点的剩点,但是如果先把这9点加在力量上了,就意味这你在21级的时候才能穿20级装备这种感觉,要知道,那一级是多难升啊!~所以我并不是很提倡这种加法,最好就是1体1灵的加,其实也就是TX的官方自动分配,真不知道还说成是"自由点"是啥意思~~~~~~~~   刺客在游戏里是防御最高的,所以装备很重要``在对比其他职业来说``刺客追求极品装备要比其他职业要重要。60级前先不加力量   刺客的技能``刺客开始有2个技能``一个是击晕```一个是暗器的定身``这2个技能在下认为是过度技能``只学1点``原因是``击晕``技能介绍是1级就眩晕5秒``大家看了都以为不错吧``但是这个不是魔兽世界```打1下就醒了```就跟梦幻方寸的睡一样```晕了也白晕```命中也不是100.定身呢``也没有什么用```命中也不高``而且最大的弱点就是``这2个技能冷却时间太长。旁边有2个补助技能``一个是暗器的``一个是双刃的``2个都是提高攻击力的``对于前期不加力量的刺客``这2个补助技能一定要学满```到了20级有连环暗器和反击术学``在下对于连环暗器兴趣不大``原因是伤害低````出招慢```反击可是个好技能```这个技能不学满那刺客以后很难练下去。   至于后面的技能就看自己的性格喜欢拉```到了58级后``因为不受装备的属性限制``可以按自己的性格加出自己的风格]   另外说到赚钱的话其实停在46及最好赚钱的..带人刷天....钱比什么还好赚   如果可以建议你停在46及..然后转个职业玩去吧   CK46及也差不多..没什么可玩的了

9,神将三国攻略是什么

进入游戏会先选择角色,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一个就行了,不影响战力。过完剧情之后,会出现第一次五连抽,一开始的五连抽会保底有一张橙卡,可以不停重置,抽到自己想要的卡为止。建议选择技能可以回血或者减伤的将领,减少前期开荒的战损,避免拖慢开荒速度。抽完卡之后,会有魏蜀吴三个阵营以供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阵营,但是根据系统推荐选择阵营可以拿到500金铢的奖励。一开始先跟着任务提示走,熟悉一下怎么操作,这样顺便可以最大程度拿完任务奖励,减少被卡住的风险。游戏里主要就是通过占领资源点获得更多资源,升级对应的建筑/队伍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实现最后的目标:占领洛阳!玉帛:就是游戏点券,玉帛可转化为金铢。金铢:游戏主要货币,用来抽五星神将、秒建筑、买策令、转战法用。铜币:游戏绑定货币,主要用来抽四星名将、将三星良将、二星偏将转化武技点。木材、铁矿、石料、粮草:游戏资源,用来升级建筑、征兵。声望:主要是决定游戏领地上限。声望会随时间增长,做任务也可以增加声望。每100点声望=1块地上限。1527声望=可以占领15块地。领地:1/15,1是你的领地数,15是你的领地上限数。势力:战斗力评分,高级地越多势力越高。令:令书用来屯田,攻打资源部队使用,前期没资源可以在自己当前最高级领地屯田获取资源,令书每天可以买3次,购买1次可以获得3个令书。新:新手保护期效果说明,要注意有些设定新手期结束后会变得非常不同,最重要一点是新手保护期结束之后,更换武将时不再直接返还兵力。演:阵营演武,主要用来竞争选择阵营盟主。持续24小时,可以配自己的阵营进行挑战,上榜时间越长选票越多,成为盟主的几率就越大。女性图标:完成指定任务可以免费获得的五星神将。从大乔、蔡文姬、甄姬、关银屏中选择一个。任务:完成任务可奖励金铢、铜币、声望、资源等,新手期优先完成主线任务,支线任务随缘完成。武将:你的武将栏,可以看到武将的各种属性及技能,武将由招募获取。武技:武将传承即可获得武技(即拆将),演练到100%即可使用战法。政厅:里面有详细的功能。贸易:用一项资源换取另一项资源(有损耗)。委任贸易使和提升内政可以提升交易比例。领地:可查看自己的资源点以及坐标、资源点产出的统计,同时可对资源点进行放弃操作。政务:可以进行迁城(将主城\分成迁往目标区域)、闭城(闭城状态不会受到攻击)、再起(重新选择地域,但需要放弃现有领地)的操作市集:通过金铢、铜币、战功、战役点购买道具。税收:征收铜币,每日登录蛮0/10/30分钟可分别获得一次免费赋税机会。阵营:国家阵营,由系统自动创建,相当于一个国家联盟,需要玩家选举来产生君主。更多:有战役(每日PVE,可获得资源、金铢、战役点)、比武大会、跨服战场、天下大势(集体任务,完成可以获得金铢奖励)、排行(排行榜)、典籍、包裹(获得的装备、材料、道具都在里面)、系统(系统设置)。招募:“神将群集”卡包及天下进度卡包——用金铢招募(产出3-5星将);“忠臣名将”卡包——用铜币招募(产出2-4星将).内政:升级主城各类建筑使用。征兵:增加预备兵储量,用于部队损兵补充。寻访:用于获取材料、宝物和特殊武将。练兵:用于提升武将等级(一般给那些练级慢的法系将使用)。驯马:用于获取武将可以装备的战马。锻造:用于打造可以提升武将属性的武器和防具。任命:任命各种资源的官吏,会对各种资源获取有所提升。巡查:获取稀有武将和道具,每日必做的日常活动,每天0点刷新。鉴宝:鉴定巡查时获得的未鉴定道具。编制部队:进行部队配置。

文章TAG:欢乐魏蜀吴升级攻略  欢乐魏蜀吴武将怎么升星  武将升星攻略  欢乐  魏蜀  吴升  

相关文章

  •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免费游玩方法

    阿凡达潘多拉边境已经正式上线了,玩家也已经可以购买游戏了,但其标准版348的定价却让不少玩家望而却步,因此不少玩家就想到了白嫖,那么怎么才能白嫖呢,有没有不花钱就能玩到阿凡达潘多拉边境的方法呢。..
  • 荒岛的王生存探索路线介绍

    荒岛的王这个游戏需要我们选择几个角色和我们一起登上荒岛,并成功在荒岛上存活并逃离荒岛就可以达成游戏胜利条件了,其中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技能和性格。..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