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始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比如开国功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有建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汉朝以后:诏书任命汉末以后战乱频繁,将军号泛滥成了白菜,大将军也不再具备唯一性,东汉开创的冠号法被发扬光大,各种大将军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横空出世,南北朝时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将军。
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看时代。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汉朝以前:庄严隆重“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汉朝:使者送印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连,这源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鉴于相权过大,汉武帝开始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分享丞相的行政权。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需经过丞相,被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则是外朝,朝政大权逐步由外朝转入中朝。
一开始,中朝的首领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职务正是大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虏小王十余人,匈奴人一万多,牲畜达千百万头。得到捷报,汉武帝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立刻派人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对其战功的褒奖,不过于礼仪来说,已经简略得多。
大将军是军职,所管多为军务,虽然卫青的建议常被汉武帝采纳,但一向谨慎的他并不经常插手内政,此时大将军还算不上中朝领袖。霍去病崛起后,汉武帝特设大司马,加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身上,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视为平级。卫霍二人都善于明哲保身,并不恋权,直到汉武帝去世,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远超丞相,大将军才真正成为中朝领袖。
《文献通考》载:“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之后西汉的最高行政官就由丞相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汉成帝后期将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大将军被废置,大司马成为最高行政官。东汉初年大将军改为在三公之下,汉和帝时期窦宪任大将军,因为勒石燕然的功绩和外戚的权势,百官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东汉的大将军开始也不常置,常常是战乱需要或者奖励战功,而且担任者多为外戚,比如汉安帝时期西羌叛乱,外戚邓骘率军出征,班师后出任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正是汉安帝坏了规矩,始终以外戚耿宝为大将军,且常年在京师处理政务,汉顺帝时期皇后的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同三公,大将军走向了西汉大司马的位置了。东汉开始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比如开国功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还有建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
汉朝以后:诏书任命汉末以后战乱频繁,将军号泛滥成了白菜,大将军也不再具备唯一性,东汉开创的冠号法被发扬光大,各种大将军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横空出世,南北朝时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将军。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将军已经从唯一的最高武职贬值成了高级武职的尾缀。隋朝时,大将军是统率禁军高级将领,唐朝时被改为了二把手,位居上将军之下。
同时从唐朝开始,大将军是武散官的最高级,虽无实权,但听着很威风。宋朝时大将军已经成为空衔,再无统率军队的权力。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又出现了反复,明清时期又像汉朝那样,在战争时期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作为统兵者的后缀,比如徐达、冯胜都担任过大将军,清初豪格也曾为靖远大将军,也都是战后即撤。很显然,汉朝以后大将军先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着又从地方到中央,但职权的变化,基本昭示他们不再需要封坛拜将这种繁琐的程序。
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战国时才以将军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汉置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打仗时的统帅则另加称呼如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名称不一,也不常设。晋时诸州刺史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多,其职位各异。唐代将军与大将军、上将军都是环卫官及武散官。
宋、元、明时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也称为将军。明代的总兵有掛帅印带将军号的,战毕即罢。清时将军,或因战事而临时设置,事毕即罢;或作宗室爵号之一;或以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的称号边疆地区将军则为该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都督———官名。三国时,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兼任驻在地剌史,而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大都督的权位为最重,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吳、蜀同制。晋及南北朝沿置。北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此外,西魏、北周和隋初,府兵制的各军府中,又设大都督、帅都督,是团、旅、队的长官。隋炀帝时,分别改称为校尉、旅帅、队正。唐代置都督府,并分上、中、下三等,其上等都督由亲王充任;都督也常用作赠官,凡边防重地的都督,加旌节以重其权,谓之节度使。唐中叶后,都督名存实亡,为节度使、观察使所代替。
曹操兴建铜雀台,真的是为了江东“二乔”吗?
曹操是个全面型人才,不仅会管理国家,而且还会打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极富才情,闲暇之余,还能吟的一首好诗,随手拈来一首,都能入选初中语文课本。这是刘备、孙权难以媲美的!曹操喜好文学,受其影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有一席之地,历史上称他们爷仨为“三曹”。曹操之所以建铜雀台,相传是在河北打袁绍时,在临漳县睡觉梦见一道金光落地,早晨令人掘地,发现一只铜雀,荀彧说是吉兆,于是曹操就兴建了铜雀台。
后来,铜雀台就成为了曹操一帮文学爱好者吟诗作对的地方了,这帮文学爱好者中,有陈琳、蔡文姬、王粲、徐干、刘祯等等。曹植《洛神赋》,曹丕《典论》、蔡文姬《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都是在铜雀台所作。再后来,随着曹操离世,曹植被放逐,铜雀台不复往日之盛况,加之公元217年临漳县瘟疫大爆发,王粲、徐干、刘祯、陈琳等相继染病,均死于同一年,死后均葬在铜雀台西20公里的曹操墓周围,铜雀台也就此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铜雀台,只剩下两个小土堆,孤单伫立于冷风中。当然,曹操兴建铜雀台并非为了二乔。杜牧那首《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怕是有点牵强附会了。不过,曹操好色,天下尽知,先有从关羽手里抢走秦宜禄老婆杜氏,后又纳张绣婶娘邹氏为妾,而且还与儿媳甄氏不清不楚,这么多案底,难免给后世留下诸多口舌之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你如何理解?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这两句诗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803一852年)所写的七言诗《赤壁》中的后两句。杜牧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与盛唐时的“大李杜”李白与杜甫正好区别开来。《赤壁》全诗内容如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理解后两句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全面的理解诗的含义。
创作背景:诗人托物咏史,借游赤壁,见遗物,为发表独特的看法作铺垫。有一天,诗人漫游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在江边的沙滩上散步时,偶然间发现了沉埋在沙里尚未完全销蚀的断戟。此时诗人兴致大增,立即磨洗了一番,经细致辨认后,发现原来是600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时遗留下来的兵器,不禁感慨万千。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战争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号称“八十”万之众的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不是《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的诸葛亮,而是34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周瑜字公瑾,年少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赤壁一战,周瑜主要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胜己方的敌人,而敌人在这之前将战船全部用铁链绑住,首尾相连,如履平地,结果周郎一把火,把曹军烧得哭爹喊娘,败回北方去了。
此时此刻,发生在历史上的那场影响很大的战争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还有双方的决策者。战争的场面,战争的惨烈程度,诗人无一字涉及,他只是写下这两句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用平淡的口吻描写了前朝战争的遗物,实际并不平淡,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旋即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感慨岁月流逝,多少前尘成往事。
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一件事,偶然间的一个发现,却引出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大战。“折戟沉沙铁未销”,诗人用一个“折”字,概括出了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而用一个“未”字,道出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非常自然地为下面的议论作了一番铺垫。写作风格: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手法,评价历史事件,议论成败得失。1、以小见大,视角独特。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一支断戟升发开来,议论一场几百年前的大战,这场战的重要性世人皆知,毋庸多说。战争的进程,火烧赤壁的惨烈,在史书上已有详细记载,作者也不想多费口舌,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视角非常独特,然角度虽小,却极为精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如果他纯粹也如别人一样写,难免落于俗套,就不是鼎鼎大名的“小杜”了,千古名句也就难成了。
诗的后两句是议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延续前面的写作手法,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赤壁之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几句话是难以说清的,如果孙刘联军这方败了,曹操得胜,将改写历史,曹操一统天下,那么东吴沦陷,生灵涂炭可想而知,诗人没有写国土、百姓的安危,这时却独辟其蹊径写两个女子:二乔,大乔和小乔这两位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以小见大,正是艺术处理上的独特成功之处。
形象性的语言创作,启发形象思维,春光明媚的铜雀台上,曹操金屋藏娇,美人在怀,那么东吴的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此别具一格地反映生活,诗的魅力焕发,毫不死板,反而显得韵味无穷。2、反写手法,别出心裁。诗人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采用反写手法,从反面落笔,假想其失败,强调了东风的作用。很明显,从字面上看,在诗人看来,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如果没有巧遇东风,则还将失败,连二乔都将为曹操所有。
难道诗人不懂军事,不知“天时不如地到,地利不如人和”吗?非也。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云:“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诗人通晓政治军事,一场大战中,谁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他却强调了天时的作用,把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没有东风,东吴无法火烧曹操战船,更谈不上胜利了。难道他不知道周瑜的谋略布局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吗?却似乎对周瑜的才干并不佩服,反而着力说那偶然的东风之便,才成就了伟业。
这正是诗人的别出心裁的写作风格的体现,反其道而行之,以全新的视角来描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足见诗人不泯于世的才华。那么诗人为何要如此写呢?不免让人深思。家国情怀:诗人借史,抒发心中不平,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诗人正处晚唐时期,曾经风光无现的大唐帝国,经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此时早已呈强拏之末。
安史之乱前,藩镇割据,一方独大早已露端倪,安禄山手握三方重镇节度使大权,直接威胁中央,早年雄才伟略的唐玄宗,此时暮气沉沉,朝政荒废,宠幸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最后酿成战祸,大唐盛世转眼间成了泡影。诗人是晚唐时代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从小受诗文熏陶,有着家国情怀,晓兴亡通军事。
他在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时年仅26岁,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多地历任都是下层官职,前半生饱尝沉沦下僚的苦辛。诗人的理想就是恢复大唐盛世的社会局面,希望国家统一、繁荣。他注释过《孙子兵法》,还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讨财赋、战争、治乱等问题,他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庭积极建言,希望朝庭能够采纳。
他痛恨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掠夺骚扰等。可是,此时的唐朝江河日下,政治腐败,思想进步的人常遭受打击,备受压抑。因此,他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的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这是由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所决定的。与山水、边塞诗派不同,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满腔政治抱负的诗人。
尤其是咏史绝句,或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加以别出心裁地描写,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是咏史的代表诗句。诗人借史事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唉,一代英豪周郎若无东风,则事难成,而我牧之呢?东风何在?纵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只能空悲戚了。结语:我们在感慨诗人咏史抒怀,壮志难酬之际,不必纠结于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的评价是否妥当。
为什么后世多认为曹操建造铜雀台,是因为他觊觎“二乔”?
后世多认为,曹操修建铜雀台意在“锁二乔”,有觊觎二乔美色之心,这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归纳一下原因。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二乔”,二乔是什么人?二乔,就是大乔和小乔,一母同胞的姐妹,她们是汉末乔太公的两个女儿。长相貌美,天姿国色,闭月羞花。这二乔之美,我们现在一般都认为,大小乔可以与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齐肩媲美,毫不逊色。
大乔嫁了吴主孙策,小乔嫁了大都督周瑜。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两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美女配英雄,以美女小乔来齐衬周公瑾,妙不可言。其二,我们看一下主角曹操,一代枭雄曹操自己有“案底”,他有特殊爱好。曹操这个人有“品味”,审美也有自己的独特一套,因为这个爱好,他的妻妾多是已婚妇女接理说,就曹操这样的雄主,在当时,他海选几个妙龄少女也不算什么难事,指不定有多少人求之不得呢!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简单看一下曹操的妻妾们。杜夫人,原是吕布部将的妻子;尹夫人,原是汉灵帝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邹氏,这个就更有意思了,曹操在征讨张绣时,竟然看中了张绣的婶子邹氏,而因此,张绣反悔不降,曹操的第一武将典韦,以及曹操的爱子曹昂均战死于此役。这个代价太夸张了!第三,曹操修建铜雀台与曹植《铜雀台赋》。(一)铜雀台,曹操修建铜雀台的目的何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上讲,曹操建好铜雀台后,先是兴志勃勃地帅领一班文武做了两件事:一是比武射箭,二是各自赋诗。
做了一番演讲,表态,激励群臣。同时,铜雀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楼阁亭台广置美女,曹操与众人一起娱乐,饮酒作赋。曹操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就是在这儿接见了她,谈诗赋,论家长。(二)曹植《铜雀台赋》。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是七步成诗的天纵才子曹植曹子建《铜雀台赋》中的几句。
“揽二乔于东南”,这句话很有意思,现在一般分析,认为“乔”通“桥”,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这句,也不过就是讲的桥,铜雀台前的两架桥,并没有其他意思;可是呢,后世的许多诗人词人都视为“二乔”就是大乔和小乔两位美女,并有许多“锁二乔”的字句、作品。这样,后世认为曹操建铜雀台是为了“锁二乔”,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四,诸葛亮舌战群儒,激周瑜。
为抗衡强曹,以图孙刘联兵,三分天下,诸葛亮东下东吴,去游说孙权。东吴大都督周输周公瑾,其实也是个抗战派,苦于无援,实力不济。诸葛亮先是舌战群儒,摸了下东吴的底细,觉得有机会,周瑜可以争取,于是夜探周公瑾,给他心上浇点油,烧把大火。怎么刺激他呢?拿他老婆小乔说事儿!甭管是真是假,就是扑风捉影,也要这样讲。
鲁迅先生评说“诸葛近妖”,确实妖,妖娆哈哈!诸葛孔明正襟微坐,一本正经地对周瑜讲了这样一番话:“山人我最近听说曹阿瞒建了个铜雀台,而且还扬言,他要兵马南下,把你老婆小乔抢去,置放到铜雀台供他玩赏。”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吃瓜群众能不有想法嘛!其五,认为曹操觊觎二乔美色的,不仅仅是现在的我们,其实是自古就有。
铜雀台与二乔,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故事。可是,认为曹操建台觊觎二乔的美色,从唐到宋,从明到清,就从未停过。这个故事,正好是才子诗人们的好素材。我们来试举几个例子。唐代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魏了翁:试问伊谁若是班,二乔铜雀锁孱颜。明代高启: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好犹知节,日供诗书自怡悦。
“铜雀春深锁二乔”那铜雀台是不是为二乔所建?有哪些考据?
谢谢邀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牧,游览赤壁(今黄冈)时写下的诗。诗里所说的的铜雀台是东汉末年曹操所建,与东吴美女“二乔”却是没有一毛钱关系。公元210年冬天,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了一座高十五丈高的台子,取名“铜雀台”。铜雀台右有金凤台,左有玉龙台,各高十丈,以桥相连。
曹操在上面大宴文武,让儿子曹植写赋,曹植写了名篇《铜雀台赋》。其中有“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与东西兮,乐朝夕与之与共”。此“二桥”,是指连接两个高台的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故意用激将法激怒孙权,用了曹植这首赋其中的句子,将“二桥”改成了“二乔”。这事实上是偷梁换柱演义而已。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发生的事,而铜雀台是公元210年曹操才建成的,曹植才写的赋。
孔明借曹操“铜雀台上锁二乔”戏周瑜,难道周瑜听不出来么?是否是周、诸在演双簧?
诸葛亮拿《铜雀台赋》里铜雀台上锁二乔,来故意激怒周瑜,是想激起周瑜的恨意,达成共同抗曹的目的。那时候传播信息的方式单一。除了书信,也没有什么更先进的方式。周瑜应该没有听说过这篇散文,如果听过,就不会恼怒了。因为,这文章里面的二桥非这“二乔”,是说有左右两座桥连接铜雀雀台。 所以,也谈不上诸葛亮周瑜两人演双簧。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