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游戏,APP下载,公益下载:帝一应用

帝一应用手机版|下载排行|最近更新|tags标签汇总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 - 网游攻略 - 东汉末年的激战打一游戏,解析东汉末年群雄讨董卓之战

东汉末年的激战打一游戏,解析东汉末年群雄讨董卓之战

时间:2022-04-25 05:16:43来源:整理作者:佚名投稿 手机版

这是曹操《蒿里行》对东汉末年社会惨状的描绘,按照他的说法,当时的人口仅为东汉和平时期的1/100。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代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雄浑厚重的历史之中,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代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雄浑厚重的历史之中,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但你有想过为何强大的汉朝,咋就分成三国呢?由于东汉朝廷之上,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董卓称霸朝纲,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以刘备、孙权、曹操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

刘备、孙权、曹操三方你攻我守,形成僵局。相比之下,刘备手下良将最多,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实力雄厚。最后由于蜀国大将关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听诸葛亮的劝诫痛失荆州,命丧敌手;大将张飞醉酒怒打部下,被手下酒后偷袭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不惜毁坏孙刘联盟,违背诸葛亮的意愿执意带兵攻打东吴,蜀军大败,最后刘备含恨而终,蜀国开始走向没落。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在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去世之后,将王位传给了其子阿斗,并嘱托诸葛亮以及诸位大将尽力辅佐他。但是由于阿斗的软弱无能,还是导致了蜀国最后的灭亡,最终刘备兴复汉室的夙愿也得以破灭。而剩下的东吴由于蜀国政权的结束,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曹操统一中原,成为了魏王,政权落在了曹操的手中。

三国鼎力时期,东吴有周瑜和鲁肃,蜀国有诸葛亮,魏国有司马懿,他们之间的交锋,斗智斗勇,尽显神威,实力势力都不相上下。可是三国鼎立,谁是最后的赢家呢?吴国在赤壁大战曹操,周瑜采用火烧曹军战船的方法大败曹操,东吴占据绝佳的地势优势,扼守吴国属地,易守难攻,魏蜀吴三国相互遏制。其中,曹操兵力最为庞大,吴蜀结盟是最有效的防御抵制曹操的战略方法,孙权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方只能就此僵持下去。正在曹操无从下手的时候,吴蜀联盟遭到了变故。鲁肃多次前来向关羽索要荆州,却被关羽多次直接拒绝归还。孙权就想暂时先放下荆州,毕竟吴蜀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孙权为了巩固吴蜀联盟,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但狂妄的关羽却不同意,还骂孙权是狗,于是就造成了隔阂的开始。后来,刘备带军出征,关羽奉刘备和诸葛亮命据守荆州。

因为此次出征需要大量兵力,留守在荆州的军力就不太够,同时也因为关羽不听诸葛亮劝告,狂妄自大,被一个小小的角色捉住砍掉了头颅。远在汉中的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来不及前去营救。于是刘备回来之后就开始攻打东吴了,进而就遭遇了蜀军惨败,最后导致蜀国没落。蜀国灭亡后,打破了魏蜀吴三国的制约平衡,很快,东吴就被曹操大军攻破了。

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征战四方,到头来,刘备含恨而终,孙权也终于大败,只剩下曹操一统中原。曹操统一后,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更不想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罪臣,自己也不再想要登上帝位。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继位。曹丕还是一直信任司马懿,因为他能登上帝位都是司马懿的功劳,于是他给了司马懿很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他最后丧失皇位的结局。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了曹爽的排挤,于是,在曹爽和曹芳离开洛阳后,司马懿举兵起义夺得了政权。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是昔日曹操手下的司马懿隐忍,筹划,最终夺得了江山的政权。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且说为何会落到这样的结局。先说曹操,他是著名的军事家,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司马懿的不简单。

在他死之前他曾对曹丕说务必要防范司马懿,结果曹丕不听曹操的劝诫,给予了司马懿最高的权力。而曹丕本来是没有什么才能的,在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极为欠缺。在他死后,他的后代一直排挤司马懿,就理所当然地造成了司马懿造反的事实。谁都想不到,群雄逐鹿,举兵讨伐董卓,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征讨三国鼎立,互相遏制,一生都为了统一而奔波征战,结果却是为司马懿打下了整个江山。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导语: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型农民起义。它是一场有政治主张有主要领导人,并有组织有计划的一场农民起义。公元184年东汉汉灵帝在位,天下干旱,农民饥饿交加,民不聊生。官府剥削年复一年加重,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扩大化,东汉老百姓食不裹腹。以是张角兄弟以行医济世扩大影响,成立太平道组织。终于喊出苍天巳死!黄天当立的口号造反起义。

黄巾起义军开始因为东汉政府措手不及,被打了个突然。所以黄巾军很快占领了很多的州郡。但是因为黄巾起义军都是农民,一,准备不足,叛徒出卖,仓促起事。二。武器装备不行。缺少铁甲和弓箭。三,没有远大的战略布局,进行的流动作战。最终起义失败了。一,起义准备不足,叛徒出卖计划,仓促发动。张角本来密谋公元184年3月5日起义,并准备聚众攻占洛阳城,来一个斩首计划,一劳永逸先占领京城,占据天下制高点。

所以联系京城内应宦官封胥,徐封里应外合共同发动。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张角门下有弟孑唐周入京城告密。从而让擒贼先擒王斩首计划泄露,只好提前一个月仓促起义,准备不足。二,武器装备简陋,没有铁甲和弓箭,没有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黄巾军起义后,挟持流民作战。并没有什么武器装备。缺少战斗需要的铁甲和弓箭,刀枪盾也一样缺少。

更重要的是农民军根本没有骑兵。加上只是一帮老百姓拿杆木棍冲锋陷阵,所以农民起义又称揭杆而起,足以证明武器只能是木棍。这样的装备,面对东汉军队武装到牙齿的力量,一触即崩溃,屡战屡败。三,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缺少粮草和兵员,必然失败。黄巾起义军并无根据地,他们只是一群流民,走一地抢一地。到处流动游击。没有稳定的后勤粮食补,农民军的持续作此能力很弱。

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一个时代的分裂哪是一两个人就能造成的,完成分裂的原因一般来说都是社会动荡造成的,因为如果社会安定,一个人就算再有能力也不会有人跟他造反,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能对抗一个国家,所以只能是社会动荡造成的分裂。而社会动荡一般来说又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社会财富如果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的时候,那么肯定会造成另外一部分人起觊觎之心,当贫穷那部分去生活越来越困难,那么肯定会走上一条反抗的道路,也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所以当贫富差距过大的时候一定会造成社会动荡。

而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他是统治阶级通过一系列制度剥削被统治阶级,日益积累起来的财富,逐渐加大贫富差距,最后让广大穷人无法获得财富,也就是断了其获得财富的途径和希望,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变得生活困难,这个时候一有机会获得拥有财富的途径和希望,那么这些人肯定会蜂拥而至,也就造就了“造反”的群众基础。最后财富通过重新分配,社会再次回到发展的轨道。

东汉末年如果王允接受李榷和郭祀的投降,那么结局会怎样?

这真正是一个好问题啊。尽管是历史不可以如果,但相信大多数人在阅读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时,希望有这么一次如果出现。毕竟和平稳定是多数人的期盼,都不希望社会处于混乱状态。李傕号称是董卓第一猛将,性格勇猛,诡计多端。善于用兵,而且很有辩才。初平二年(191年),在“阳人之战”后,董卓就曾经派遣李傕为使者游说孙坚,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被孙坚拒绝。

但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李傕、郭祀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董卓被杀时,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到中牟与朱儁交战。李傕击败朱儁,然后抢掠中牟、陈留、颍川三郡。由于董卓、牛辅都被诛杀,李傕及部众无所归依。于是,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与董卓其他部将郭祀、樊稠、张济等反攻长安。起初,李傕、郭祀、张济等结盟时,也仅仅率军数千人。

王允派遣董卓部将胡轸、徐荣迎击李傕、郭祀。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李傕等到达长安时已有了十余万人。后来,又有董卓的部将樊稠、李蒙、王方加入,一起围攻长安。城陷,吕布败走,王允被杀。李傕等把持朝政后,诸将不和,在会议上,李傕就把樊稠杀了。主要四将,李傕、郭祀、樊稠,张济,唯张济势力最弱,在朝廷中没有位子,说不上话,只得外出屯兵弘农。

本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是不会尿到一个壶里的,暂时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最终也会为了利益反目为仇。说到这个事情,是真正的遗憾。就因为王允一句话,不仅自己丢掉了性命,而且彻底葬送了汉室。如果王允赦免了董卓的所有旧部,把所有的罪责推在董卓一人身上,不再追究以前的行为。就李傕这些贪利忘义的亡命之徒,绝不会联合在一起,对抗朝廷。

为董卓报仇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可谓鸟无头不飞,此时,谁也不想做这个出头鸟。尽管是”毒士“贾诩的计谋,但不是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般人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果王允不仅不追究董卓部将的以往,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安置、利用,收归朝廷,用来对付关东不听招呼的诸侯。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既然能收纳董卓部将胡轸、徐荣,咋就不能容纳李傕等人哪?王允的心真大,董卓几十万的西凉军精锐,也敢如此处理,真有胆量啊。

看看曹操,在击败青州黄巾军后,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兵”,多么高明。当时青州黄巾军号称一百万,总不能都杀死吧;放掉他们,还会继续闹事的,不会再做宁死不造反的百姓啦;最好的处置方式,就是收编改造,为己所用。人总要生存,总要给人家留一条活路。如果没有了活路,啥事情都能干得出来。即便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董卓的西凉军为朝廷出力,起码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叛乱。

如果你熟读三国演义,又穿越回了东汉末年,你会效力于谁?

司马徽。为友为师都行,就跟他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遁迹江湖,纵情山水,只要不用发愁吃喝,爱哪是哪吧!跟着司马老仙儿的原因,主要就是老夫子趋吉避凶的能力超级棒,知道哪块要有麻烦,好便于提前溜之大吉少惹是非啊!至于那几个主儿,都不可死命效力!曹操太狠辣,若你无才或者是才能低微者,以他雄霸中原人才济济的强大阵容,连弥衡那样天下皆知的名士都不在话下,连张松那样可奉整个西川之大利的高人名士亦难入其如炬法眼,何况我这种寂寂无名半瓶水的一介山野草民,难道会就因为我长得比张松帅几分就大加赏识委以重任啊?他也许敢说,但我却绝对不敢信!另一方面,效力曹操风险太高:无才无名者,甚或有名有才他看不顺眼者,他必不肯用,更未必能容,诸如弥衡、张松!有才有名有能力为其所用者,大多没有好下场,比如荀彧、杨俢、官渡之战时的粮官(一时想不起名字,又懒得去查,如有需要,自己查啊)、得侥幸于万一的司马懿……雄才大略、心怀天下的陈宫不愿为其效命,正缘于此也!我若投曹,不小心多一句嘴、成了荀文若第二,偶尔抖个机灵、被杨德祖称了难兄,无缘无故学了粮官,出俩主意成了宣王……???这类投脑袋去问路的营生,咱可千万不能干,我也绝对不会傻到去装这大瓣蒜!说白了,曹魏所用的人,不仅要是绝对的顶尖人才,更要是他们曹魏家里的狗,想活出你自己的风格、特色来,没门儿!不信的话,你看看在曹氏门中得意的,都是些什么人。

至曹丕篡汉称帝时,抛开从战场上的刀山尸海中闯出来以功擢升的武将之外,在曹魏朝庭中任职最高的文臣主要为“曹魏三公”,以及在当时地位超然的“曹魏四友”:一、曹魏“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几位不用多介绍,清一色全都是曹丕的铁杆心腹!二、曹魏“三公”:1·王朗(字景兴): 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以通经典被任命为郎中,历任菑丘长、会稽太守、谏议大夫、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司空),卒于司徒任上,谥号“成侯”。

此公即《三国演义》中被孔明骂死之老匹夫!2·锺繇(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历任廷尉正、黄门侍郎、御史中丞、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大理、相国、廷尉,卒于太尉任上,谥号“成侯”。 汉献帝十分倚重而封之为东武亭侯,后因助魏篡汉有功,被曹丕封相国、廷尉等,位列三位!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三国后期大将钟会的父亲。

3·华歆(字子鱼) :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举孝廉任郎中,历任尚书郎、议郎、侍中、尚书令、相国、司徒,卒于太尉任上,谥号“敬侯”。此僚原为孙权部属,托辞往许都出差而归曹,蒙献帝封以高官厚禄,却带人闯宫逮捕伏后并交由曹操杀后,多次恃强逼勒君父,尤其是威逼强迫汉献帝协助曹丕篡汉禅位一事上,居功至伟,故深得曹丕信任,得以位列三公!武将方面,曹仁、夏侯渊、张辽、曹洪等均功高无量,但最得曹操亲近信重倚为股肱的,仍然是其血缘关系较近的常败将军夏侯惇!有了以上这些,诸公应该可以明白在下何以不效命与曹魏了吧?效命于东吴孙权,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最为明智的最佳选择!但在我看来,却显然是大谬而不然也!其原因如下!:一是江东六郡人文辐辏,智能之士多如过江之鲫,古之以来就不缺文才。

以张昭、诸葛瑾等人为顶层的梯级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且自成网络,外人很难渗透进入而为东吴孙权所用!比如“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其中之一的“凤雏”庞统,就曾久居江东,也曾四处求谒,多方寻求晋身之阶而未可得!若非吕蒙一再力荐、西蜀大军压境无人可挡,夷陵之战大破刘备一战成名的陆逊,也极有可能在吴中被埋没终生!我思来想去,似乎自己仍然有可能是智不过庞统、才未及陆逊,入东吴怕也是混不上一碗饭吃!二是江东所缺的是吕布、张飞、赵云、许褚一类的悍勇之将,至少要对上曹仁、曹洪、张辽之流可确保战而且能胜之!我再三衡量之后,现在已经基本确认,就是真的生在三国时代,我也无法确保自己可以胜过廖化!三是纵然夤缘入吴而能为其所用,也基本不会有什么好的出头机会,极可能也就是个五斗米的角色而已!经过认真分析、评定自己的臭德性,十有八九早晚得学陶潜,抛官弃职归去来!既然如此,何如不去?四是在三国中,东吴终属偏安一隅的典型代表,既无曹魏图霸天下之大志,更无西蜀谋取中原之野心,开疆拓土攻城掠地之能力更是不足!若是当年孙策、周郎之军政组合,也许会有更加恢弘大气之局面!可惜伯符英年早逝,公瑾一战成觞!孙权、张昭、鲁肃之组合,守成或许尚可,开拓却明显不足!赤壁战后,刘备尚在跑马圈地占地盘,而损失较大的曹操则必需要有一定的恢复周期休养生息,而大获全胜、几无损失的东吴,周郎也好、子敬也罢,竟在此期间几乎无任何作为,只是整天围着荆州跟刘备、诸葛亮瞎泡蘑菇,很好地诠释着什么叫坐失良机!吕子明白衣渡江夜袭荆州,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功在东吴,其实以愚见看来,此举实愚不可及,吕蒙亦诚可谓东吴之千古罪人!一是取荆州斩杀关羽与西蜀反目成仇,招致刘备疯狂报复,后虽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但之前东吴的损失亦是相当巨大的!以袭荆州为起点,导致吴蜀两国积蓄多年的综合国力均毁于一旦,后期实际上都已无力对抗休养生息日久之强盛曹魏,最终造成两国先后灭亡!究其根本原因,实因吕蒙夺荆州斩关羽之过也!二者自关羽坐镇荆州始,慑于关公之威名,曹魏几乎不敢南下,有关公镇守的荆州以为屏障,东吴方得以长期安定,西线几乎没有受到过曹魏袭扰,综合国力因久无战事而大盛。

自取荆州后,魏、吴之间的大小战争,几乎从未断绝过,其对东吴综合国力的损耗累计,绝对远远大于得荆州所得之利益!三是之后的夷陵之战对蜀国国力损伤过重,致使蜀国对魏的威胁明显降低,魏国才得以腾出精力多番征伐、侵扰吴境。四是夷陵战后虽然吴、蜀曾再次修复双方联盟关系,但破镜真正重圆,基本已无可能!所以双方后期的联合,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综上所述,吴之败亡,早晚而已!一个不思进取且阶段性军事思想、方针摇摆不定、多有偏颇的政权,某家安肯投身而事之乎?原本打算效力于刘备的,因为相对而言,西蜀人才较缺,工作好找,且刘备虽颇多虚伪,但用人方面却也算是自有其长处,比如比较放权、手下部属自主性较强……等等!结果到那旮旯一看,不仅昭烈大帝使性子弄气地愣充大头蒜把家底基本祸祸光了不说,他还一蹬腿直接死翘翘了!留下个烂摊子,要人才没人才,要兵马没兵马,要战将没战将,要钱粮没钱粮……要啥啥都没有啊!这且不说,继位的禅哥儿人倒也算是不错,整天装傻充愣嘛事儿不问,倒也好伺候!可手下那三几个歪瓜裂枣的所谓“人才”可就难摆弄了,荆州入川的有一小帮,蜀中当地的算一大派,整天那个撕啊咬的,啃得那简直是遍地的狗毛,鸡飞狗跳,瘴气乌烟!连李严这种曾经名动天下的人物,都不再好好干活安心工作,而整天忱忱于家谋私利!当臣僚已无公心之时,国家便注定已无前途!蹓达了几天看看,实在有些无能为力,这玩意儿连号称“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都搞不定,我再搅和进去,那岂不要成一塞牙缝的啊?况且,西蜀这块儿,吃饭的人虽然不少,可真正能干活活,愿干活、会干活儿的人太少!孔明都给累死了,我还是省省,赶紧拜拜吧!又再看了几天,想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即从巴峡穿巫峡,便经汉川向颖川”,算拉那个倒吧,且去找司马老夫子蹭吃喝去也!(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如果在东汉末年给你一州之地称霸,你会选择哪个州,为什么?

自然是冀州。自古欲取天下,山川形胜之地莫过于关中。四周有山河险阻,利于防守 。中间有开发良好 ,面积足够大的平原 ,可以保证拥有足够多的粮食和人口 。但是在东汉末年,这里却是最早就破坏严重的地区 。经过董卓及其同党之乱 ,已经是山河残破,人口稀疏。想要在此经营,如果没有从外部来源的人口物资等资源,极难恢复繁荣 。

就算有外来的资源,也需要长期经营 ,才可能看到起色 。所以当时的各路豪强基本都把它当作鸡肋 ,都跑到关中以东去抢地盘儿 ,以后的实际占领者曹魏也没把它当做作为一个重点 。不过是一个与蜀汉的军事缓冲区 。凉州、并州、陇右不足道。荆州是四战之地,先天条件不好。其他的益州、扬州(东吴大部),在汉代开发都并不良好 ,虽然地域面积大 ,但是真正开发良好的平原土地并不是很多 ,在当时无法与关中和中原地区相比 。

因为所在地区地形复杂,山区众多 ,民族众多,同时矛盾也多 ,管理困难,时有叛乱,难以整合出比较多的资源用于面对外部压力(这是老毛病,战国时候的楚国也是如此,难以整合力量,显得大而不强 ) 。以汉代那个时候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想要在各个地区修一条好点的官道都极其困难 ,想进行大规模的开发,那是痴人说梦 。

南方地区大规模的开发要等到宋朝的时候了。但是这两个地区也有可取之处 。那就是虽然本身开发并不充分 ,但是也有相当强的经济基础和不少的人口。而且都有山河险阻,利于防守 。益州如果拿下了关中,那就有了夺取天下的可能 。扬州如果拿下荆州和益州,那么夺取天下的条件更好 。这就是《隆中对》和《榻上策》的构想 。

但是从益、扬二州谋天下,都需要长期经营 ,而且变数很大 ,并非最佳的选择 。最佳的选择还是中原和华北,首选冀州。因为中原和华北 ,是当时开发最好,人口最众多的地区 。有条件最好的中原和华北平原 。但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豫州、衮州、青州、徐州和淮南势力众多,争夺激烈 ,战争破坏当然也就比较严重 。冀州情况相对就要好得多,北边的敌对势力就只有一个公孙瓒 (还有一些残余的黄巾军,但是力量并不强 ),南边中原的各路诸侯打作一团 ,相互之间消耗严重 ,对冀州根本形不成威胁 。

这就是为什么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的军力明显强于曹操的原因 。如果袁绍的能力能够强点儿,能够听从谋士田丰、沮授的建议,哪还有曹操什么事呢?比如把曹操的主力吸引到官渡,同时分兵袭击许都,断其后援粮草。曹操早就崩溃了!在曹操偷袭乌巢的时候,及时引兵救援 ,就算粮食被烧 ,曹操不过几千之众,也难逃被杀被擒的结果 。

战国战乱时间远长于东汉末年,为什么人囗损失小于东汉末年?

其实题目中已经点出了原因:东汉末年是战乱,而战国只是战争年代,并不是战乱时代,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战国,是稳定、成熟国家之间的长期博弈战国之所以给我们造成“惨烈”的印象,是因为史书中动不动就有斩首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恐怖数字。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其一,为了鼓励军人作战、提高战斗力,除了采取完善军功爵制的秦国,其他各国也普遍将杀敌数与金钱奖励、爵位提升挂钩(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战场上的将士们一个个仿佛打了鸡血,为了获胜后可以收割敌人的首级而奋不顾身;其二,与春秋时代不同,战国时期各国的争斗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削弱蚕食对方、壮大自己。因此,在战场上尽最大可能消灭对方的战斗人员就成了常见操作。所以那时的战争很少有击溃一说,也没有抓捕俘虏的习惯,要么胜,割对方的头;要么败,被对方砍头。

但除此之外,各国军队并不会杀戮敌国的老百姓,甚至连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国,在战后按规矩会把获得的首级公示三天,就是为了避免杀良冒功、杀战友冒功。这并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各国间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终拼的是综合国力;而在农耕时代,人口则毫无疑问是关乎到国力的最重要资源。因此,秦国在攻城略地后,会立即在当地设立郡县、维持秩序,迅速将掠夺来的国土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赵国派廉颇接收上党百姓入赵时,秦国丝毫不顾师老军疲,愤怒的猛攻赵国长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商鞅变法后,为了开发关中广袤的荒地,秦国还以免税、提供房子和工具等为诱饵,重点吸引人口密集的三晋百姓入秦。因此,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有关战争杀伤的记录,基本只限于军人的损失。甚至遭受长平之惨败的赵国,一战损失了超过1/10的人口,但仍能够续命数十年,就在于其国内的人口基础未被击垮。

而东汉末年的战乱,死在战场上的人口只是很少比例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蒿里行》对东汉末年社会惨状的描绘,按照他的说法,当时的人口仅为东汉和平时期的1/100。但我们在史料中看到的数据并没有这么惨,比如规模浩大的赤壁之战,双方参战人员实际上只有25万左右,战后还有很多当了俘虏,并没有战国时大规模不留活口的砍头现象。

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大部分的人不是死在战场上。所谓战乱,一是战、二是乱,后者甚至更为恐怖。在当时汉政权失序、各军阀以武力较高下的时代,强者横行,失去了最基本保护的普通老百姓可谓命如蝼蚁,成为最直接的牺牲品。造成这一惨状的,主要源于战乱时粮食与人口的矛盾性:首先,在战乱时期,各军阀必须尽力抢夺两项重要资源:一是人口,二是粮食。

但是,在初期混战之际,兵荒马乱、盗贼横行,社会失去了正常生产的客观条件;加上一城一地的易手就在须臾之间,有些军阀甚至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难有长期经营、促进生产的客观条件,粮食就会变得很稀缺;因此,军阀们普遍会大肆收刮粮食,原因很现实:手上有粮,才会有兵源投靠。而那些没有抵抗能力的老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被抢走;身强力壮的,可以去参军混口饭吃,而老弱病残,只能沦落到“易子而食”、直至饿死的境地。

而当一个强势的军阀手上有足够的粮食,并且地盘够大、可以维持正常生产时,他可能会接收老百姓,毕竟得打造根据地;但当资源撑不起更多嘴巴时,他不仅不会接收,甚至会进行大屠杀,其目的很简单:既能省粮食,又可不让这些人口资源落入敌人之手。比如上面悲天悯人的曹丞相就干过这种事:公元193年,曹操在击败陶谦后,将当初从长安、洛阳一线投奔徐州的数十万百姓屠杀殆尽(《资治通鉴·卷第六十》):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于泗水,水为不流。

公元198年,在占领彭城后,曹操更是大肆屠城。因此,那些被后世视为“诸侯”的所谓豪杰们,出于军事及经济目的采取的暴行,正是人口锐减的罪魁祸首。同时,战争往往伴随着瘟疫,由于大量死尸得不到及时掩埋,细菌滋生,本就处于饥饿中的老百姓毫无抵抗力,只能成群的死去;此外,古时自然灾害频发,战乱时期失去了政府的有效赈济,更容易造成民众死亡。

像上述局面,在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混战时屡见不鲜,直到北方统一、三国鼎立后,各方所占疆域相对稳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各国人口才得以触底反弹。这就是人类为什么时常高呼“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原因。战争中,最受伤害的永远是老百姓;若喜爱三国,玩玩相关游戏就行了,千万别想着穿越;否则,若穿越成平头老百姓,可能活不过一天。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

袁家两位大孝子,虽然成了诸侯,可却是踩着袁家长辈的人头而割据的,另外杨家虽然也是四世三公,却并没有“门生故吏遍天下”。畸形世家“四世三公”说起“四世三公”,首先想到的就是袁绍、袁术兄弟出自的汝南袁氏,因为小说中,这俩兄弟经常将这个出身作为炫耀的资本,也是他们立足的资本,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家族也是四世三公,不过在东汉末年,这个家族并没有如汝南袁氏一般兴风作浪,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它就是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

1.什么叫三公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太尉”为最高军长长官,都是品秩一万石,“御史大夫”负责检查百官,但是品秩只有两千石。汉随秦制,西汉初年,大部分官职都是跟秦朝一样,最高的也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将这三位合称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下,又设“九卿”,受三公管辖。这个制度称为“三公九卿”,此时以丞相为主。

东汉时期,不设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依旧是秩万石,名义上依旧是朝廷最高长官,虽然有时候有设“上公”,比如董卓的太师、还有袁隗的太傅,都是高于三公,但是与太保一起的三个上公,一般不常设。总的来说,东汉末年,三公就是除了皇帝以外,名义上朝堂中最高的官员,所以袁家才以“四世三公”为荣。2.汝南袁氏所谓的四世三公,意思就是连着四代人,都有人官居三公之位。

袁绍出自汝南袁氏,他的父亲袁逢曾任司空、叔父袁隗曾任司徒、其祖父袁汤曾官居太尉、曾祖父袁敞曾官居司空、高祖父袁安曾官居司徒。也就是说这连续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而且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职位都有人做过。3.弘农杨氏相比起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就比较简单,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东汉末年的太尉,而从杨彪往上,连续四代人都曾官居太尉,也就是说杨修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父这连续四代人都是太尉,也算另一种“世袭”了吧。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后汉书·杨彪传》4.畸形世家的诞生预示着大汉将亡初看,一家人连着四代人都是朝堂上最高长官,说明这家人人才辈出,天下无人能比,事实上真的这样吗?杨彪四代人都官居太尉,难道真的太尉这个官职是为杨家定做,除了他们,无人有这个能力?袁家三公轮着做,真的是每代人都这么杰出,天下人都只能沦为陪衬?显然不是,东汉末年,董卓入京,以武力强行废黜天子,此时的太尉杨彪、曾任过太尉现职太傅的袁隗,他们又做了什么?此时,满朝衮衮诸公,只有卢植一人敢于出来反对,而身居上公的袁隗却亲自将少帝刘辩从皇位上拉下来,并解除了他的玉玺。

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资治通鉴》官员“世袭”,朝廷三公沦为这些世家门阀的掌中之物,说明东汉末年,朝廷官员选拔制度已经沦为虚设,上至三公,下至郡县,官员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控,在这种情况下,东汉如何能不灭?第一,杨家的后人没有袁家枝繁叶茂同为四世三公,为何袁家有袁术、袁绍,在乱世开启之时曾为天下最大的两个诸侯,差一点代汉,而杨家却如此默默无闻?首先,得从人员构成说起,想要做诸侯,起码得要有能做诸侯的人吧?历史上,公元189年末,190年初是诸侯讨董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诸侯,都是此时能外放为一郡郡守、一州刺史,或者一州州牧,实际上控制一块地盘的官员。

其中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就是其中代表。袁术虽然没有一地之长的官职,但是他本身是开府将军,而且在老家有实际控制力。同样属于袁家的还有山阳太守袁遗,也是汝南袁氏之人。除了长辈在洛阳为官,嫡子袁基也在洛阳为官,袁绍同辈的还有曾任沛国相、后来被征为卫尉的袁忠、袁闳、袁弘等人,可谓是枝繁叶茂。相比而言,杨家这一代,可谓是人丁稀少,同辈人只有一个杨修,唯一的一个族兄杨亮,也只不过是杨振的后代而已,跟杨修还隔得有点远了。

杨修却是公元175年出生,此时才15岁的年纪,根本没有出仕,也无法在外立足,何谈成为诸侯?人丁不旺是杨家不能成为诸侯,不能参与争霸的最根本原因,没有合适的人任职一方,就断绝了争霸的可能性,只能留任朝中,不能兼顾地方。第二,“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可怕董卓之所以能废了少帝刘辩,从而掌控朝堂,一手遮天,是因为他带兵入京,用武力威胁达到目的,可是他又是怎么能够以并州牧的身份带兵入京的呢?说起来,还是靠袁绍,是袁绍建议大将军何进征召董卓带兵到京师,目的是为了诛杀十常侍。

难道袁绍就不担心董卓带兵入京之后,无法掌控,祸乱京城吗?原本他是不怕的,因为董卓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董卓原本在凉州做官,因为犯了事被免了职,后来是官任司徒的袁隗征辟了他,才得以出任并州刺史,之后得以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可以说,没有袁隗,就没有董卓的崛起。董卓哪怕是复起,也最多是一个武将,跟大部分西凉武夫一般,难以任二千石高官。

所以,袁绍才相信他,相信哪怕带兵入京了,董卓依然是袁氏的门生故吏,依旧会“乖乖听话”,只不过董卓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听话而已。同样的还有一个典型,就是冀州牧韩馥,讨董的时候,袁绍只是一个渤海太守而已,在这些诸侯之间,可以说是很普通的一路诸侯,可是讨董失败之后,冀州牧韩馥将这个州牧之位让给了袁绍,从而让袁绍成为了当世第一诸侯,原因依然是因为韩馥是袁氏的门生故吏。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后汉书·袁绍传》对于袁绍、袁术这些诸侯而言,“四世三公”只是祖上的荣耀,而“门生故吏遍天下”才是祖上给他们留下的遗产,真正切实可用的政治资源。同比情况下,弘农杨氏也许有门生故吏,可是离“遍天下”就差得太远。根本原因还是第一个,弘农杨氏人丁稀少,每代能做高官的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哪怕能征辟人才,又能有多少门生故吏?而且杨氏一直在朝廷中央任职,很少做刺史、太守之类,能在地方征辟的人才就更少了。

没有这些门生故吏帮助,哪怕杨氏这一代能有人在地方任职,想做大也很难,因为这些门生故吏不是一个人,他们代表的往往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势力,这才是诸侯掌控地方的手段。第三,袁绍的“孝”封建时代,任何一个时期,武将带兵在外,一般都会将家人留在京城做质子,以防携兵自重。马腾世居凉州,一直是凉州的一个军阀,后来与韩遂反目成仇,被韩遂杀了妻子,因此投靠曹操,被征召为九卿之一的卫尉。

公元208年,马腾带着儿子马休、马铁入邺城为官,留下长子马超在凉州统率兵马,实际上就是以马腾父子为质,让马超成为在外领兵的将领。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裴松之注引《典略》可是,在211年,马超与杀母仇人韩遂一起起兵反抗曹操,在第二年,曹操杀死了身在邺城的马腾、并夷灭三族。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韂尉马腾,夷三族。——《后汉书·孝献帝纪》马超可谓是三国时期第一大孝子。相比之下,其实袁绍、袁术的做法与马超有异曲同工之妙。董卓入京之后,袁术和袁绍都外出做官,而袁隗与袁家的嫡长子袁基在朝中为官,可是袁绍兄弟参与甚至领导了讨伐董卓,使得董卓大怒之下杀死了在京的袁隗、袁基等人。董卓以袁绍之故,戊午,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

——《资治通鉴》袁绍为了一己私欲,招董卓带兵入京,导致少帝被废,皇室威严扫地;又为了一己私欲,与诸侯讨董,导致家族长辈等五十于口人被屠戮殆尽,可谓是“不忠不孝”的典型。而大汉“以孝治天下”,虽然到后期,这个更多是名义上的,但是常年耳濡目染之下,孝道已经深入人心,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违背孝道的,能像袁绍一样,将“忠孝”都弃之不顾的实在是少而又少。

袁绍兄弟能成为早期最大两个诸侯,是献祭了自己族人,可谓是踩着长辈的头颅上位的,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东汉末年,汉室颓危,群雄并起,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世家大族以极少数人,掌控了近乎全部的官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看士族的脸色行事。两次党锢之祸,就是皇帝与士族争权的典型例子,以袁氏、杨氏为代表的士族世代高居三公,却在国难当头并没有扛起他们应该扛起的责任,这样的汉室又怎么能不衰亡呢?主要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文章TAG:末年  东汉  打一  董卓之  群雄  东汉末年的激战打一游戏  解析东汉末年群雄讨董卓之战  

相关文章

  • 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介绍

    不知不觉小冰冰传奇怀旧服已经更新到了1.09版本,那么针对这次的版本更新,又有一些英雄进行了调整。但可能有些玩家并不知道这次的英雄调整,因此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小冰冰传奇怀旧服1.09英雄改动的介绍。..
  • 原神4.3新圣遗物有什么

    原神马上就要更新4.3版本了,很多玩家非常期待新版本的新圣遗物想知道这些圣遗物适用于哪些角色,4.3的两套新圣遗物分别是:回声之林夜话和昔时之歌。..

猜你喜欢

关于帝一应用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2 帝一应用 www.diyia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25288号-1

帝一应用所有资源均来自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公司及个人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网站编辑和QQ联系,我们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谢谢!
本站点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