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
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讨论、关注。阳明新学认为:诸葛亮南征蛮部擒孟获是真的,但七擒七放的故事是演绎的。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这次南征在史书上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提到七擒孟获的事情。“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与《三国志》同时代的史书东晋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提到了七擒孟获的故事,当然习凿齿依然是以蜀汉为正统来撰写的。
著名地理文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的事迹。乾隆三十三年间成书的《通鉴辑览》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否定,认为故事太过于儿戏。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清朝嘉庆年间张若驴编撰的地方志《滇云纪略》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叙且考证了七擒孟获的地点。阳明新学认为,《三国演义》本来就视蜀汉为正统,且成书晚于《三国志》。为了突出诸葛亮代表的汉室正统的仁德,已经突出诸葛亮的功绩,将一些事实加以夸大或编造一些事迹来神化,这是完全可能的。不要说古代,就连现代为了竖立典型,都编造了一些经不起考证推断事迹突出人物形象。
《三国志》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本史记,如果真有于此伟大神奇大仁大义的七擒而放的事迹,定会当以记载。所以对诸葛亮南征陈寿肯定是严加考证过的。至于《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应该是参考来源自《汉晋春秋》。然而《汉晋春秋》这本书很多事迹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成的,没有《三国志》的严谨和认真。至于后面的一些书籍和地方志,成书时间距离历史时间相隔了上千年,故不足信,多半都是根据前人编撰以讹传讹罢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年诸葛亮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这在《三国演义》中有非常细腻的描写,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有史实根据。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大头目,他多次聚集手下骚扰蜀民。诸葛亮知道孟获很得人心,于是用计活捉了他。就这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直到第七次抓到孟获,才使孟获心服口服,再也不反了。尽管孟获都这样了,但还得到诸葛亮的信赖和封官,他心里很是感激诸葛亮。
所以以后,孟获每年都会按时缴纳当地的特产给蜀国,诸葛亮在世时,孟获这些人再也不曾闹过事。中国古书《左传》中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的确,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放虎归山可能后患无穷。但这个故事的经历说明:人世间的道理不是绝对的,有时抓了不放,反而抓不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为了彻底收服对方,诸葛亮最后做到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逗他玩吗?孔明怎么想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回有详细描述。诸葛亮要北伐中原匡复汉室仅有巴蜀之地是不够的,还需要稳定的后方。川南广大地域少数民族部落不服管辖,经常犯上作乱,后方的不安定是诸葛亮北伐战略的心头大患。诸葛亮成功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绝非儿戏。体现了诸葛亮争取少数民族的高超策略。
对孟获的擒与放,思想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擒了孟获又放走,大家並不理解:“孟获乃南蛮渠魁,今幸被擒,南方便定,丞相何故放之?”孔明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直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三擒孟获而又放,诸葛亮又对大家说:“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诸葛亮並未采用杀一警百的恐吓策略,而采用了擒而故纵的怀柔政策,通过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孟获的降服也带动了南方各部落的归顺,蛮方皆感孔明恩德,皆呼之为“慈父”,誓不再反,从此南方平定。
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体现了什么?最后孟获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的南征过程采取的是“剿抚并用”的方针,以剿为主,以抚为辅,完全不是历史学家所美化的那样少数民族地区是对诸葛亮完全信服感恩戴德的。裴松之在评注《三国志》中,提到:“亮纳其策(马谡关于‘攻心’的策略),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这里裴松之用了“不敢”一词,可见南方并非真心降服。从史料上可以查出,诸葛亮在南中的大多数地区,都是先用离间计引发内乱,再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杀其帅而平其部的办法来达到平叛目的。
而且除了孟获“七擒七纵”被降服外,雍闿、朱褒、高定都在战争死了。我们姑且不去论述诸葛亮是通过什么策略使得他们被杀,只看到他们死亡的结局就足以使南中地区其他大姓及百姓心惊胆战。另外从《三国志·蜀书·马忠传》来看,马忠也是靠武力镇压来使得少数民族屈服的。在马忠死后,诸葛亮评价道:“忿怒不形于色,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
”“威”字高于“恩”字,可见马忠在“蛮夷地区”是因为杀了不少人,所以少数民族才畏而爱之。这里是因为畏惧而爱戴,并非发自内心的爱戴。另外,张嶷在任越巂郡太守之后继续执行以“剿”为主的方针。首先“生缚其帅魏狼”,杀了苏祁邑冬逢,然后使用反间计杀害了冬逢的弟弟槐渠,等等。可见,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过程是以压制为主的,少数民族是因为畏惧杀戮而不得不“屈服”,根本不能说是“心服”,其“攻心”的策略是在大量杀戮的基础上才得以发挥作用的。
孟获虽然没有像雍闿,高定那样被杀害,但是他也是屡次在被强大的军队包围中被俘虏的。另外,南征取得胜利后,诸葛亮打乱了原有的行政区划,削弱了地方大姓和夷帅的权力。虽然我们在前面有提到诸葛亮“皆即其渠帅而用之”,但是我们在史料中又可以发现,诸葛亮任命的四郡太守中,没有一位是南中的土著将领。因此我们在前文提到的关于诸葛亮说的“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是完全不符合他后来的政治安排部署的,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还有,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控制,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曾经“为夷作图谱”,他“先画天地、日月、君主、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以赐夷”。他宣扬君臣伦理,尊卑贵贱的观念,冲击了原生的宗教信仰,使得在少数民族地区阶级观念开始强化。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