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驿卒出身,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张存孟起义军。后来,他辗转投入高迎祥麾下,随着义军不断壮大,作战勇猛的李自成被称为闯将,崇祯九年,他被推为闯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一举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不久,山海关一片石(地名)之战,大顺军遭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清军的联手夹击,惨败而回,李自成匆匆在明宫武英殿内举行即位典礼,随即放火焚烧宫殿并仓惶撤出只待了短短42天的北京城。
之后,面对清军与吴三桂部的追剿,李自成数战数败,被迫转战南北,并于1645年行军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他率20骑入山侦察地形(亦有打粮之说),突遭乡民袭击,李自成从此失联,不知所终。一直到今天,关于李自成的迷踪和死因仍无确切说法。综合各类记载和传闻,大致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死于九宫山说”和“禅隐夹山寺说”。
据《明史》和《小腆纪年》以及《南疆逸史》等文献记载,李自成率大顺残军抵达湖北九宫山时,见闯王大势已去,队伍逐渐散去,自成本人领20骑进山,被乡民程九百、金一柏等人用铁锄 击毙。同治年间的《通山县志》对此也有记载。但“九宫山罹难说”也有两点可疑之处,首先是清英亲王阿济格在奏报中说闯王遗骸“尸朽莫辨”,其次是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在给唐王的奏报中说“职在九宫山已将李自成斩首,但亲兵将首级不慎丢失”。
从他两人呈上的奏报可以看出,事发时他俩均未在场,也没亲自验看过闯王遗骸真伪,所以语气写的含混莫名,或许是从部下嘴里听来的消息。民国学者申悦庐最先质疑闯王“九宫山死难说”,他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并未死于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某,他本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老死于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如此离奇诡异的说法,真的能信吗?申悦庐这个推断主要依据是清顺治时期醴州知州何璘所作《书李自成后传》之阐述 ,何璘在经过实地考察,仔细询问当地老人以及寺僧后,认为李自成并未死在九宫山,而是制造假象,迷惑并摆脱清军以及南明政府军的追击。
在从湖北公安逃到湖南澧州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大顺军将士见闯王再难成事,于是纷纷另谋出路。到安福县(今石门)境内时,李自成甩开十余名亲随,单独一人来到夹山灵泉寺剃度出家 ,他就是夹山寺的祖师“奉天玉大和尚”。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奉天玉”暗含“奉天王”之意。“奉天”,一个老僧,要那么大的法号作甚?夹山寺内还收藏有奉天玉大和尚的画像,但其人双目炯炯,和《明史》记载的李自成“眇一目”即瞎了一只眼的形象有所不符。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赞同“九宫山遇难说”。为证明自己的论断,他亲自来到石门夹山寺进行实地考察,他在寺里住了半月,考察到李自成归隐期间曾作《梅花百韵》来赞赏寒梅的品格,他搜集到其中5首,经考证后断为“托名伪作”,并以此作为驳斥“闯王出家夹山寺”之说最具权威性的有力证据。李自成究竟是死于九宫山还是禅隐夹山寺,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刘秀夺得天下后为何还要用原来的国号“汉”?
简单来说,宣示正统。事实上,刘秀不仅继承了西汉的国号,还给西汉皇帝当了儿子,这位西汉皇帝就是与其生父同辈的汉元帝,在宗法上,刘秀就是以汉朝皇帝继承人自居。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寇掠关中。
大司徒邓禹入长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在刘秀称帝的第二年正月,刘秀就在洛阳建立高庙,也正是在这一月,盘踞西汉旧都长安的赤眉军焚烧宫室、挖掘皇陵而去,刘秀手下大将邓禹率军进入长安,将西汉十一位皇帝(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的牌位护送至洛阳高庙。另一方面,刘秀也尊奉了自己的生父及先祖,《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始封祖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从刘发跟汉武帝兄弟俩这一代,这两脉就分开了,武帝为天子,是大宗,刘发为王,是小宗。刘秀这一支,更是小宗中的小宗,因为他的先祖一直都不是继承爵位的嫡长子,而是按照爵位逐级降低,刘秀高祖父刘买为舂陵节侯,曾祖父刘外为郁林太守,祖父刘回为巨鹿都尉,父亲刘钦为南顿令,刘钦早逝,刘秀是由叔父刘良养大的。
刘钦、刘回、刘外和刘买是刘秀直系的四辈祖宗,即四亲,皇帝的四亲都是要立亲庙祭祀的,所以刘秀给他们立了庙,然后遭受儒生的猛烈抨击,因为此举有违礼制。天下大乱时没空搭理礼制,等到建武十一年(公元36年)东汉统一后,朝臣们有空搭理这事了,大臣张纯和朱浮等人向刘秀提出建议。据《后汉书·张郑曹列传》载:“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建武)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
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臣侍祠。
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我们需要注意几句话,一是“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二是“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三是“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第一句表明刘秀建国的理论基础,他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认为汉朝继承者,尽管“继承”的难度达到了建国的级别,可名义上就是继承。
既然是继承,继承谁的呢?自然是西汉皇帝的。西汉末期几位皇帝都无嗣,如果没遇到王莽篡汉,无嗣皇帝从宗室寻找嗣子,自然不会找到刘秀这种远亲头上,可大臣们认为找到皇帝头上的话,皇帝你敢尊崇私亲吗?当了人家的儿子,继承了人家的产业(汉朝),就别再想着生父,这是礼制的意见。在礼制之下,皇帝也得屈服,,刘秀最终认宣、元二帝为祖、父来奉法统,他的宗法父亲汉元帝及以上的汉朝皇帝神位供奉于洛阳高庙,与汉光武帝宗法同辈乃至低辈的汉成帝等神位则供奉于长安高庙,四亲庙随所在之处祭祀。
哪些战役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十分诡异的一幕?
个人听见过二个大战中,有趣的故事:故事一:日军将领阿部规秀,进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时,被八路军围困于山中,于是阿部规秀就在山中驻扎。日军看中了一户人家的大院,将其作为临时指挥部。于是日军将这户人家的人,全部绑了扔进了柴房。而这户人家的鸡丶鸭丶鹅丶狗则依然散落在院中。八路军最终发现了这个日军据点,于是将仅有的一发迫击炮弹朝院中打了过去。
结果院中的所有日军人员全被炸死了,阿部规秀本人也死在了这一发炮弹之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个院子的主人家没事,院中的鸡、鸭、鹅、狗也没受伤,家院也没受任何损害,院子的地上也仅有一个浅浅的弹坑,但是院中的日军全死了,弹片就象长了眼睛一样,一块弹片也没被浪费。故事二:解放战争中的黄淮海战役中,国军将领杜聿明,将司令部设在一个四合院中。
当时的战局对国军极为不利,杜聿明将军焦头烂额。这时有个幕僚对杜将军说:“四合院中有棵大树,从整体上看,这就象一个“困”字。”该幕僚建议将大树给砍了,说不定杜将军就能脱困。于是杜将军照办了,将院中大树给砍了。大树砍了以后,杜将军面临的困境不但没减轻,反而处境更不妙了。于是心情烦闷的杜将军,不停的在四合院中来回踱步。
两人都是明朝将领,都是忠臣,袁崇焕为什么还要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毛文龙,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迷,至今为止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历史学家也没有确切的说法(说法很多,但没有确切的结论),而袁崇焕后来被崇祯处死,其中的一条大罪就是擅杀边帅,即擅自杀死了毛文龙,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杀死了毛文龙为什么会成为袁崇焕的一条大罪呢?我们首先就要从毛文龙的作用开始说起了。
毛文龙的作用,牵制清军主力毛文龙在明朝这边并不是很重视,但是关外的满清却对他非常重视,甚至把除掉毛文龙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之所以毛文龙如此为清廷所重视,是因为只要有毛文龙在,清军便不敢放手进攻明朝,也就是说,毛文龙能牵制住清军的主力。那么毛文龙为什么能牵制住清军的主力呢?这就要从他的作战经历来说了。
毛文龙早年为瑷阳堡守备,因为不肯妄杀一人妄报一功所以一直没有升官,到了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春天,后金占领了辽东大部分地区,毛文龙在鞍山的亲属100多人被后金军杀害,毛文龙义愤填膺,决心杀敌为亲人报仇。当时辽东巡抚王化贞要招募一批勇士到满洲势力范围打游击,毛文龙便毛遂自荐,被明廷授予了练兵游击的官职,就在当年,毛文龙率197名死士出发深入敌后收复辽南2000余里沿海的岛屿,抓住了后金守岛的将领胡可宾等人,在7月14日到了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率百人发动夜袭,擒获了后金外戚佟养真,然后又派部将偷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将领一名,史称镇江大捷。
在毛文龙拿下镇江后,后金对其非常重视,派出了四大贝勒当中的皇太极、阿敏率5000精兵攻打镇江,毛文龙手下这个时候就一二百人,便携带着军民进入了朝鲜,皇太极和阿敏就带着数千精锐进入了朝鲜境内,对毛文龙部进行了围剿,结果好几千人,在皇太极和阿敏这样顶级武将的带领下愣是没干过毛文龙的200多人的部队。天启三年,毛文龙得到情报,后金要南下攻打明朝,毛文龙便兵分四路攻打后金,他亲自统领8000精锐从镇江出击,一时间后金境内狼烟四起,后金不得不放弃南征。
当年6月16日,毛文龙又令麾下大将张盘从麻洋岛登陆,接受了流亡的辽民,先后接济难民共计4000余名,这些流亡的难民很多便追随了毛文龙,毛文龙实力大增。到了7月初二的时候,毛文龙率军攻下金州,随后又收复了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要塞旅顺,以及望海堡和红嘴堡,占据了辽南百余里的土地。到了当年10月,毛文龙又命张盘攻打复州和永宁,张盘夜袭复州,大破后金军,后金调来了更多的部队反击,张盘则在城中设伏,再次大破后金军,斩获无数。
1623年9月,毛文龙得到细作报告,努尔哈赤准备西征,攻打山海关一线,毛文龙亲率三万大军直捣后金故都赫图阿拉,后金当时在赫图阿拉的崇山峻岭中设有董骨寨、牛毛寨、阎王寨三座要塞,深沟高垒易守难攻 ,9月13日,毛文龙攻下了董骨寨,激战到16日,又占领了牛毛寨和阎王寨,消灭了全部后金守军,到了17日后金军反攻,毛文龙又设下埋伏围点打援,大获全胜,努尔哈赤一看这样下去老家会被抄了,便直接放弃了西征,亲率主力来救,毛文龙在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之后直接撤退,不跟努尔哈赤的主力硬拼,对此努尔哈赤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三,后金利用海水结冰,以万余骑绕袭旅顺,张盘坚守不降,后金军无计可施。张盘又在旅顺城外设伏,再次大败后金军。而天启五年,毛文龙的上司,业余军事爱好者登莱巡抚武之望上奏,要在旅顺和金州之间的南关开运河,兵部一糊涂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张盘和他的属下不敢违抗命令只得奉命施工,结果情报泄露,张盘遭到后金军围攻,壮烈牺牲。
如此一来,后金军就乘机重新占领了辽南各城。之后毛文龙又经过一番经营,重新占据了辽南各城,直到毛文龙死后才重新易主。如此,毛文龙的东江军就成为了敌后的坚固堡垒,使得后金军不敢对明朝腹地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即便有所行动,也不得不赶紧撤回。如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进攻宁远,毛文龙派部将进攻海州,直插沈阳,行动极为迅速,只要努尔哈赤对明朝有大动作,毛文龙就会抄他老家。
努尔哈赤被毛文龙搞得心力交瘁,到死都没能拔掉毛文龙这颗钉子。所以,我们能从毛文龙的作战经历看出,毛文龙其实是明朝安插在后金后方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有他在,后金主力无法大规模地南下,等于是把后金主力牵制在了辽东半岛。而在毛文龙死后,皇太极便带领后金主力攻到了北京附近,这也是因为没有了毛文龙之后,后金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因此袁崇焕杀毛文龙,肯定是一件错事。袁崇焕杀毛文龙的个人推测按道理来说毛文龙的存在有利于袁崇焕的军事行动,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在此我也只能给出我的个人推测,那就是袁崇焕于崇祯之间的五年之约。袁崇焕于崇祯之间的五年之约在崇祯登基后不久,便召见了宁远之战中大败努尔哈赤,当时名满天下的名将袁崇焕,在朝堂之上,崇祯问袁崇焕,平定辽东需要多久?袁崇焕回答道只要五年。
于是崇祯便当了真。而在朝议的间隙,就有同僚问过袁崇焕,你有什么把握能五年平辽?不想袁崇焕却说,只是安慰皇上而已。同僚便面露惊恐之色,言道皇上可没有当做玩笑,是当真了呀。袁崇焕这才回过神来,不想他的一句类似玩笑的话,却最终要了他的命。确实,崇祯是把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说法当了真了,袁崇焕也不好推脱,毕竟话已经说了出去,便想设置门槛,比如钱粮要充足,对此崇祯满口答应,只要袁崇焕需要,他就一定满足。
接着袁崇焕要人事权,蓟辽地区的人事任命他要能说了算,对此崇祯也说没问题,给。最后袁崇焕要独断专行的权力,对此崇祯也没犹豫,赐了袁崇焕尚方宝剑,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总之就是,只要袁崇焕能五年平辽,蓟辽这块地方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崇祯根本就不会管。这下袁崇焕的压力就大了,因为五年内他根本无法平辽。为什么五年内无法平辽呢?其实就要说到袁崇焕的战术了,他的战术体系其实是固守坚城利炮,然后依托坚固的城池不断地深入后金的地盘,把后金的地盘一点一点地吃掉。
这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打电子竞技时候的塔推战术,从自己家修箭塔一直修到对方的家里。这个战术体系虽然是最花钱、最耗时间的战术,但也是胜率最高的战术,可以说如果袁崇焕能坚持这套战术体系的话,后金不会有任何机会。那么再说下袁崇焕的战术体系。袁崇焕的战术体系我认为袁崇焕的战术体系有两点,一是坚城利炮,二是关宁铁骑。
先说下坚城利炮,这点大家听了也许并不新鲜,但是我认为袁崇焕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袁崇焕非常善于使用大炮。其实大炮在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等大型战役中,明军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大炮,而且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也远多于宁远之战时期的明军(袁应泰守沈阳、辽阳的时候明军有13万人左右,宁远之战的时候袁崇焕只有1万多人),为什么同样是使用大炮,袁应泰的十多万人惨败,而袁崇焕的1万多人能获胜呢?并且他们遇到的对手也是同样的对手(同样的八旗军主力,同样的努尔哈赤)。
这就是因为袁崇焕非常善于使用大炮所致。当时袁崇焕所使用的是红衣大炮,其实是仿制了当时葡萄牙人的火炮,并且有可能在宁远之战的时候,袁崇焕雇佣了西方人做炮手,不但威力巨大,而且能够实现精准打击。因此在宁远之战的时候,明军的火炮才对后金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后金军的主力其实是重步兵,在进攻的时候持盾进攻,如果是火铳这样的武器,在当时来说对重步兵造成不了多大的杀伤,而威力巨大的火炮则完全不同,如果还能打的准的话,保证你上去多少立马就轰死多少。
即便在哪之后的200年,西方的拿破仑也因为善于使用大炮,使当时的法军一时间打遍欧洲无敌手,拿破仑也成为了人类史上顶尖的军事统帅。可以说,在袁崇焕的时代,善于使用大炮就是一个BUG的存在。▲即便是200年后的拿破仑,也因为善于使用大炮,而成为了人类史上最为顶尖的军事家之一之后的宁锦大战也证明了,只要明军坚守坚城利炮,后金军根本攻不下明军的城池。
那么对付坚城利炮,后金军有办法吗?其实是有办法的,后金军的办法就是围点打援,即把城市包围起来,如果你明军来援的话,就把援军也打掉。围城的时间长了,城中的粮草补给用完,被围的城市就自然能拿下。所以这里就要说袁崇焕战术体系的第二点:关宁铁骑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其实是用来对付清军的围点打援的。围点打援有个关键,就是城市要能够围死,不让被围的城市与外界产生联系,一旦与外界有了联系,外界将援助物资运送到了被围的城市,那就意味着你根本围不死一座城市,这样耗下去的话,你围个十年八年,人家守个十年八年,最后你自己都会给耗死,这样的围就没有意义了。
▲在袁崇焕的手上,关宁铁骑的作用就是破掉对方的围点打援的而关宁铁骑的作用就是突破对方的封锁。我的理解,关宁铁骑在城市被围的时候,会直接杀到被围的城下,与对方在城下硬刚,从而让己方的补给物资能运送到被围的城市。那么为什么要与对方在城下硬刚呢?(其实如果我们翻看战史,袁崇焕遇到八旗主力的时候,从来都是带着关宁铁骑在城下与对方硬刚的,从未与八旗主力真的去打过野战)因为当时明军如果与后金军展开野战的话,基本胜算不大(野战在面对八旗主力的时候,明军就没赢过),而关宁铁骑在遭遇数量对等的八旗军的时候,是能够占上风的,但经不住八旗军主力的围攻。
所以如果在城下与对方硬刚,那么对方其实出动不了过多的兵力对战关宁铁骑。为什么?因为城头上有大炮,能形成一道火力封锁线,保证你进来多少死多少。而且背靠城墙,对方也不能在背后偷袭,关宁铁骑只要用心对付正面的敌人就行了。因此在城下与对方硬刚,关宁铁骑是能抗住八旗军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会在北京城下与八旗军决战,而不是在野外作战,因为在野外作战,关宁铁骑无疑会遭到八旗军主力的围攻,关宁铁骑总共只有一万人左右,也经不住六万左右八旗主力的轮番的、前后左右的进攻。
可以说,有了坚城利炮和关宁铁骑这两件法宝,只要袁崇焕能把这个战术体系一直贯彻下去,灭亡后金也只是时间问题,只可惜崇祯根本看不出这点,其他很多将领也看不出这点,能看出来的,当时只有袁崇焕。袁崇焕的这套战术体系,是看清楚了当时军队作战能力的差距,那就是明军与八旗军进行野战几乎没有胜算,只有依靠坚城利炮打防守反击才是克敌制胜的唯一办法。
所以就袁崇焕的作战来说,他需要的是时间,而且不是五年,甚至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愚蠢的崇祯其实明朝的灭亡,都是崇祯作死作的,哪怕明朝换了一个万历一样的皇帝,成天不理朝政,明朝也不会灭亡。崇祯能蠢到什么地步呢?他就一直没看出明军其实不能与后金主力打野战,在他的生涯中,每次与后金主力大战,他都会催促前方部队尽快与后金军决战,与八旗军打野战。
尤其是松山战役,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当中也没有改掉老毛病,一再催促洪承畴与皇太极决战,到了那个时候,之前遭遇了那么多的失败的情况下,在明朝只剩最后一只能与后金军抗衡的主力军的情况下,崇祯都没看出不能与八旗主力野战的问题,只能说明崇祯智商确实太低了。在袁崇焕死后,他还把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部分给了祖大寿,一部分给了吴三桂,一部分用于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就使得关宁铁骑这支战略部队失去了他的作用,因为每部分的数量太少,所以也起不到破除围点打援的作用了。
▲明朝可以说是让崇祯给作死的当然,崇祯最大的愚蠢就是没看出袁崇焕当时多少是有些跟他开玩笑的,把玩笑话当了真,使得一员战神级的大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是最高领导人的过错。五年之约最终导致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很明显,袁崇焕无法实现五年平辽,那么在当时的袁崇焕来说,就只能一方面和皇太极谈判,另一方面做好大举进攻辽东的准备了(赌一把)。
在与皇太极的谈判中,其实皇太极是把毛文龙当做一个筹码了,皇太极表示如果能除掉毛文龙,那么他可以让出辽东,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骗小孩的把戏,不过这在当时的袁崇焕看来也未尝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真的杀了毛文龙就能得到辽东,那么杀了毛文龙也是值得的。另一方面,如果袁崇焕当时要大举进攻辽东,因为对手非常难对付,而且主动进攻也不是他所擅长的战术体系,这就需要蓟辽地区所有的军队都必须听他的号令。
他要求部队前进就必须前进,他要求后退就必须后退,如果有一支部队不听从他的号令,那么在作战的时候就很可能会产生联动效应,很可能会有很多部队都不听他的号令,那么袁崇焕所发动的进攻就容易被对方瓦解。所以不听号令的情况在当时的袁崇焕看来是不能发生的。可偏偏毛文龙就不听他的号令,这应该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最大的原因。
我们可以想象崇祯给袁崇焕的压力有多大,袁崇焕必须五年平辽,那么五年内他一定要有大的军事行动,在这样的行动下,他能允许有部队不听号令么?肯定不允许。在袁崇焕看来,如果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能拿下辽东,那么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至于牵制不牵制后金军主力,在解决辽东问题之后也就不是问题了,所以袁崇焕最终杀了毛文龙,这也说明当时的袁崇焕肯定是在策划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皇太极出乎意料的举动除掉了袁崇焕可以说,袁崇焕和毛文龙是皇太极最大的两块心病。有毛文龙在,皇太极无法大举南下进攻明朝,有袁崇焕在,皇太极赢不了辽东军。所以对于皇太极来说,除掉袁崇焕和毛文龙一直是他的两个战略目标。在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展开了一次非常冒险的军事行动,他绕过了山海关防线,带着八旗主力在蒙古地区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在喜峰口攻入了北京地区。
这个军事行动在当时有多冒险呢?根据相关历史记载,皇太极在绕行蒙古的时候其实手下的贝勒、大将们都坚决反对他的行军路线,一旦他们进攻受挫,后路被断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同时由于主力都离开了辽东,这个时候辽东的防御其实是非常空虚的,袁崇焕如果带领关宁军主力进攻辽东,那么皇太极的老巢就会被端掉。这个时候如果袁崇焕胆子再大一点,带着关宁军直接抄了沈阳,皇太极就彻底凉凉了。
只可惜袁崇焕被皇太极牵着鼻子走了,在皇命面前他也不得不带着关宁铁骑回援北京,与皇太极大战了几天为北京解围。只是这个时候的崇祯已经对袁崇焕失去了信任,在皇太极围攻北京的时候就将袁崇焕下了狱,最终处死了袁崇焕。可以说袁崇焕的死是令人惋惜的,大明战神级的人物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而皇太极之所以会搞出这么冒险的军事行动,其实背后很可能就是为了除掉袁崇焕。
后金将除掉袁崇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崇祯却上了后金的道,真的除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了。好了,以上就是个人分析为什么袁崇焕会杀毛文龙的原因了。总的来说,毛文龙的作用非常大,他能牵制住后金军主力。而袁崇焕杀毛文龙确实是做错了,但是这个举动其实是在崇祯的五年之约的压力下所做的。通过对袁崇焕战术体系的分析,我基本能推断出,袁崇焕如果按部就班地做的话,平辽其实没问题,但五年之内要解决这个问题,袁崇焕就必须要冒一次很大的险,展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在这样大规模军事行动下,必须所有的部队都要无条件地听从他的号令,而毛文龙是不听他的号令的,为了能够保证军事行动的统一性,袁崇焕最终杀了毛文龙。对于皇太极来说,他把除掉袁崇焕和毛文龙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以除掉这两人为目标,他通过大胆的军事行动使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的信任,最终促使崇祯杀了袁崇焕。崇祯作为最高领导人,并没有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素质,也没有那样的智商。
与大汉朝征战130余年的匈奴,起源于哪里,最后又去了哪里?
两个问都是历史悬案,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匈奴人最后去了哪里?欧洲人显然表现得更为热衷。毕竟 “匈奴”二字,在一世纪的欧洲人眼里,既是破坏者也是野蛮人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欧洲人甚至不惜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寻找真相。虽取得了部分的数据,如掌握父系Y染色体主体及母系线粒体DNA等,但最终仍无法解开谜底。
汉初开启与匈奴和亲公元前3世纪,匈奴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和中国东北等地区。据《过秦论》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匈奴强势崛起时,正值刘邦刚建立了汉朝。此时,完成统一大业后的刘邦根本没把匈奴放在眼里。
于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大军去征讨匈奴。结果悲催了,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的三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虽不至于被打得满地找牙,可也是狼狈不堪。被困七天七夜的刘邦最终用计逃脱,可被迫与匈奴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贸易。刘邦派出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只是个宗室女子,其身份一直存有争议。在汉朝漫长的和亲史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王昭君了。
汉武帝痛击匈奴面对崛起的匈奴,自刘邦开始直至其后的孝惠、文、景诸帝,一方面接受现实,另一方面釆取休养生息,期间匈奴虽有多次侵扰边关,但汉朝仍坚持避免与匈奴发生大模样的军事冲突。到汉武帝时,国力明显增强,隐忍多时的汉朝终于全面爆发,主动出击狠出一口气。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先夺回河套地区。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夺取了河西走廊。
两年后,匈奴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受南匈奴与汉军联手打击,北匈奴自此在中国古书上消失西汉末年,汉军联合乌孙组成二十万联军进攻匈奴。到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为两部,一部由郅支单于率领占据漠北;另一部则由呼韩邪单于带领。而这次的分裂,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分裂。
其后,郅支单于再退守至中亚康居(今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漠北被呼韩邪单于占据。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陈汤率四万余人,兵分两路翻越昆仑山突袭郅支单于。汉军一路杀至康居土城下。攻城之时,汉军先射杀郅支单于妻子,而郅支单于亦中箭受伤,并于当天晚上因伤重而亡,郅支单于部被汉军瓦解。
此时,匈奴只剩据守漠北的呼韩邪单于一部。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修好,娶和亲公主王昭君为妻。至此,西汉与匈奴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公元48年,正值东汉初年,原呼韩邪单于一部由于出现内讧,分裂为两部。一部继续留守漠北,被称作“北匈奴”,另一部总计四万余人南下投靠汉朝,称为“南匈奴”,匈奴历史上真正的分裂从这时开始。
公元81年,“南匈奴”与汉军一起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在漠北和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其残部一直往西后撤,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而相比之下,史书对于“南匈奴”的汉化之路,一直有着清晰的记载。直至南北朝时期,“南匈奴”已完全融入华夏。北匈奴远走欧洲建立庞大帝国,曾迫使东罗马帝国俯首称臣据记载,西撤后的“北匈奴”又分为七部,这七部各自行走不同的路线,最后分别到达了: 高加索地区、伏尔加河地区、匈牙利、保加利亚、中亚两河地区、阿富汗和印度旁遮普邦。
公元300年,一度销声匿迹的“北匈奴”通过发动侵略欧洲战争,再度崛起。匈奴铁蹄所到之处,城市不是被掠夺一空就是惨遭毁灭。公元448年匈奴帝国最强盛时期,其版图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匈奴一度在欧洲建立庞大的帝,也曾迫使罗马帝国俯首称臣,在经历过短暂的辉煌后,匈奴帝国如昙花一现很快瓦解,匈奴人随之散落在各地。
有认为最后并入日耳曼人中;有认为是现在的匈牙利人;有认为是随着东、西罗马帝国军队……等。而匈奴人的残部有的最后驻扎在北叙利亚或南英格兰、有的随哥特人进入了法国和西班牙,甚至北非地区也出现过匈奴人的身影。至于最后去哪里了?因为匈奴分作几个邦迁离,其路线各有不同,学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匈奴起源有各种说法分析关于匈奴起源史书记载各有不同。
一、《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是夏朝的遗民。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可现今对于夏朝的一切仍没有足够的实证,就更遑论匈奴来自夏朝了。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 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 这样的说法也有待考证。毕竟《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它到底是本怎样的书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神话故事、有说是人文地理、鲁迅则认为是本“方术之书”,况且《山海经》有着众多的版本,原本的《山海经》谁也没见过。
三、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如抽出《史记》中的某句话的后半句,就推测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对于文字或句子的理解应从整体或前后语句连贯来进行解读,这种断章取义式的推测显然离题了。四、将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如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的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统称为匈奴。这样的解释确实省事,可问题是匈奴人是游牧民族这个没有争议,但并非所有的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将其一古脑的捆绑在一起肯定不行,这样的归类和推测并不可信。五、从词根、信仰和存有大量墓葬,认为匈奴人就是蒙古人。这一说法先从“单于”一词进行论证,认为符合突厥-蒙古语词;其次,匈奴人的信仰与萨满教相似;最后,在蒙古有上千座匈奴人的墓葬。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