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系列片,在这之前有《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和《大秦帝国之崛起》,每一部的评分都很不错,深受观众喜爱。帝国和天下的组合,未免霸气侧漏帝国这个词语,可以说是一种强大的称呼,至少证明这个国度是一个各个方面制作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发展不错,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度。
秦国灭亡秦国大军在哪里?
秦国有百万“虎狼之师”,这支部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那么,在秦国灭亡时,百万虎狼之师——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都去了那儿呢?一、章邯的近卫军由于秦二世的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随着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暴发,各地纷纷暴发了农民起义。短短数月,起义军的锋芒便逼近了长安城。
这时,皇城外仅有章邯率领的5万近卫军,这5万人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但也无法抵挡呼啸而来的几十万义军。情急之下,胡亥征用了20万囚犯,许诺免去他们刑罚,享受和正式士兵一样的待遇和奖励。于是,一支由章邯为将,5万近卫军、20万囚犯和地方部队混编的杂牌军——新近卫军,就玩笑般地诞生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支杂牌军如一群出笼的恶狼,起义军很快被击退,杂牌军成了真正的虎狼之师。
那20万囚犯呢?自参加作战以来,更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果然是一帮子不要命的狠角色。之后,新近卫军与王离的边防军会合,杀死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几乎打败了黄河沿岸所有的义军队伍。然而,巨鹿一战,章邯投降,近卫军20万人厄运难逃,全被项羽一个不留地处死了。二、蒙恬的边防军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对北方匈奴一直无暇顾及。
胡亥登基后,怨声载道,匈奴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认为时机已到,加紧了对大秦的骚扰和侵犯。大秦在北方就没有驻军吗?当然有。就是驻扎在长城沿线、蒙恬率领的30万边防军,也是大秦的精锐部队。那么,大秦帝都危急,这支精锐怎么不回援呢?据记载:《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戌狄 ,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原来,胡亥在宦官赵高的支持下,逼死皇长子扶苏,杀掉兄弟姐妹二十余人,篡改遗昭,自已坐上了皇位。扶苏仁厚,在朝野上下威望极高。扶苏又和蒙恬共事多年,交情甚厚。胡亥继位,蒙恬十分气愤,赵高又献计,害死了蒙恬。蒙恬死后,副将王离掌握了边防军的指挥权。出于对胡亥的憎恶及对蒙恬、扶苏的爱戴,30万边防军迟迟不肯出动。
但是,王命难违,王离还是带着边防军回援了。不久便与章邯近卫军会师,击退了起义军的多次进攻。可惜的是,边防军和近卫军这对难兄难弟,在巨鹿之战中兵败如山倒,王离被俘,兵士死的死,逃的逃,没死没逃的就举手投降了。自此,近卫军和边防军灰飞烟灭,化作大秦一声长长的叹息。三、赵陀的南征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50万大军征服南方百越各部。
秦军分5路南下,在越城岭遭到南越人的顽强抵抗。经过9年的浴血奋战,南越是拿下了,但南征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仅剩下10万人。当南征军得知皇城危急时,由于痛恨秦二世的残暴无道,主将赵陀遂令严守各个关口,禁止任何人回国救援。不久,赵陀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直到汉高祖时才归顺汉朝。请看:《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结语:秦朝建得快灭得快,究其原因有:秦王朝的残暴不仁,老百姓无法忍受的徭役和税捐,农民起义等等。
如何评价《大秦帝国之纵横》?
大秦帝国,分为四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奏帝国之掘起,大秦帝国之天下。大秦帝国之纵横讲述秦惠文王赢驷在那个大争的时代,怎么把秦国带领向强国。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秦孝公和法家商鞅经过一代人的变法,为秦惠文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赢驷接替秦国做上秦国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财力和军事都有了很大改变,秦国也迈入崭新时期。
此时的秦国,在春秋争霸的战国舞台上,已走在了强国前例。秦惠文王上台后在老世族的压迫下,不得已车裂商鞅。经过吴起变法失败,申不害变法失败后。他明白当下只有商鞅变法可取,所以又坚定地延续商鞅之法。秦国的变法成功也引起他国的恐惧,一场腥风血雨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齐、魏相王,邀秦惠文王观礼,秦惠文王把两国相王变成三国相王,当场提出亲自出席徐州三国相王之仪。
这一举动给秦惠文王带来了危机,先是魏王派死士半路劫杀,后是魏王用威逼恐赫手段让魏纾在婚礼上刺杀夫君秦惠文王。商鞅虽死、但商鞅新法一直被秦惠文王延续使用。秦国老世族甘龙社挚等人对新法不满,所以和魏国合谋里应外合,策动义渠兵变围攻咸阳。企图废除秦惠文王,废除商鞅新法。在秦惠文王运筹帷幄谋定之后,一举铲除秦国老世族一群党羽,破坏了齐魏联盟。
在秦国不断强大后,给其于列国也陷入危机之中,同时各国不断重新洗牌。犀首的结盟合纵,对秦国构成合围之势让秦国在次陷下危机之中。在外力的高压下,秦惠文王重用了鬼谷弟子“张仪”正是张仪的出现,纵横捭阖,突破了外交困局,抒写了鬼谷弟子的合纵,纵横之术。秦惠文王坚持执行商鞅新法,秦国不仅出困境,还让秦国更强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大秦帝国疆域的最西边是现在的哪里?
大秦《琅琊石刻》中记录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此石刻大体将秦朝的疆域进行了概括,大秦帝国东部边疆到达了大海,南部则到达了今天的两广,西部边疆到达了今天的宁夏,北部边疆到达了今天的外蒙古。大秦帝国建立了广袤的领土,这些领土在周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张,可以说除了东部外,其它三个方向大秦都进行了拓边。
秦国本来就是掘起于西陲的一个国家,因此对于西部领土的扩张秦国历代都在进行。秦人立国之初就在关中大地与西戎交锋,因为西戎占据了关中大地,将戎人赶到陇西草原,收复关中大地,才意味着秦人真正立国。秦穆公时代,秦人东出遭到中原大国晋国的顽强阻击,淆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最终秦人也仅仅取得晋国的河西之地,秦人东部边疆只到达黄河西岸。
东进受阻后,秦穆公举兵西进,史称“穆公西霸戎狄,灭国十二,拓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这时秦人西进最远到达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也就是秦人最初的封地秦邑。陇西河谷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东部,是渭河上游的一片河谷之地,是当时农牧文明的分界线。取得陇西河谷后,秦人并没有进一步西进,进入今天的青海、新疆等地,而是全力东出,因为当时最富饶的地区是东部的华北平原,而不是西部的沙漠。
秦惠王时期,大将司马错领军向西南方向进攻,取得巴蜀之地;秦昭襄王晚期,秦国举全国之力修建都江堰,造就了成都的天府之国美誉。重庆就是秦国统一前最西南部的边疆了。秦朝统一后,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抱怨,民不敢南下牧马。击退匈奴后,秦朝取得黄河河套之地,置县44个,分属九原郡与北地郡。
大秦帝国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创】 秦朝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但是,自秦始皇赢政称帝(公元前221年)起,至秦二世胡亥中途而废(公元前207年),大秦帝国仅仅从续了十四年,便烟飞云灭,随之而来的是大汉的崛起。为什么一个盛况空前的大秦帝国,灭亡得这么快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众说纷纭。但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有四,现一一道来。
(秦始皇)第一:我们不能否认暴政对于秦朝灭亡所起促进作用的说法。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秦朝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得太文乎了,我的理解就两个字:暴政。秦朝的暴政,可谓罄竹难书,它开启了一个不好的封建帝风。比如:刑法残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刑;徭役繁重,农民流离失所;赋税严重,民不聊生。
也有人置疑,同样是暴政,秦始皇自始至终,而到秦二世,三年就告灭亡?这恰恰说明暴政延续、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发生社会质变。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暴政之下,没有陈胜、吴广起义,也会有张三李四高举义旗。也许有人会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陈胜、吴广赴役期间“与其等死,不如一搏”,与秦王朝暴政没有直接关系。
依笔者看,“死期将至”,只是点烧了陈胜、吴广等人心中本来就有的怒火而已。没有暴政,何以陈胜、吴广举旗,应者云集?没有暴政,何来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遍地烽火?更何来项羽、刘邦接过抗秦大旗?历朝历代,凡施暴政者,谁又能逃脱灭亡之命运?!(陈胜、吴广起义)第二:“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焚书坑儒”,思想统一了吗?秦始皇加强文化建设是对的,但他采取的手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书同文、车同轨”,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功德无量,但是,“焚书坑儒”却是伤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心。秦始皇认为,诸子百家,思想混乱,《尚书》、《论语》等只会尊古礼贤,谁会把我秦始皇放在眼里?思想要统一,先从文化开始,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焚书坑儒”运动开启。这场运动烧了多少书,无法查实,但据记载,坑杀“犯禁者”竟然多达四百六十余人。
秦始皇说,法家思想不错,正是他忽略了儒家思想的一点,即孟子所说的“民贵君轻”思想。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政权才会被人民接受。秦始皇采取镇压、禁锢的政策,人们的思想统一了吗?非矣,噤若寒蝉,不等于心悦诚服。表面上大一统平和,私下里人心浮动,讳莫如深。思想是禁锢不了的,只能靠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在这方面,秦始皇做得一塌糊涂。
第三:看看赵高、李斯这些人,后来为国家做了些什么?秦始皇可能至死都不太明白,他一生对两个人认识不足。这两个人,是他的“左膀右臂”,一个是赵高,一个是李斯。赵高就是一个心术不正之人;而李斯,虽是“国之大才”,却是一个一向“明哲保身”的人。秦始皇一死,这两人的人性弱点暴露无遗。没有赵高和李斯,何来沙丘政变?秦始皇认为,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
于是立下遗诏,自己死后由扶苏即位。但是,秦始皇东巡死于沙丘时,赵高秘不发丧,欲铲除扶苏,拥立胡亥为帝。在这关键时期,作为丞相的李斯却人伦人性大为裂变,为了“明哲保身”,居然将自己一手参与制订的帝制抛到一边,也置自己的女婿扶苏生死于不顾了,选择了与黑恶加邪恶势力赵高、胡亥沆瀣一气。这样建立起来的政权能生存吗?赵高只会“指鹿为马”,残害忠良,李斯为了明哲保身,只得助纣为虐,令天下苍生失望。
再加上胡亥,手段残忍,贪图享乐。这三人抱成一团,只会加速秦王朝的灭亡,当然,他们自己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秦长城)第四:大兴土木,劳命伤财,国家成了空架子,老百姓又能如何?阿房宫何等壮观,连后来的唐代大诗人杜牧都要为它写上一首《阿房宫赋》,项羽攻陷咸阳时,放火烧了三个月,才将它化为灰烬(也有史家认为,项羽放火烧的是咸阳宫)。
咸阳宫何等气派,渭水河岸,“极目不穷”。要知道,这两宫要消耗多少国家财力,耗费多少老百姓的血汗?秦始皇是不会算这个账的,他也不会体察民情。孟姜女为什么哭长城?虽然是传说,但是,我们不难想象,秦代修筑长城,死掉多少青壮劳力。秦始皇修筑长城,明义上是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其实他考虑的却是秦王朝的生存。他要是为了人民,又何须兴师动众,劳命伤财?他可以减轻农民徭赋,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壮大自己实力,像后来的汉武帝那样,抗击匈奴,何须修筑长城?!还有秦始皇陵、郑国渠、修灵渠,等等,哪一样不是举国之力的重大工程?秦王朝正是这样大兴土木,劳命伤财,致使田地荒芜,国家被掏空,从而快速走向灭亡! @头条历史。
《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何改名为《大秦赋》?
《大秦赋》原名《大秦帝国之天下》,剧本打磨历时8年,拍摄235天,搭建了1000多处拍摄场地,制作服装11000余套、盔甲4000余套。看着这些数字就知道是大手笔,大制作,关键是精细,有道是慢工出细活,这样的电视剧是值得等待的。这部电视剧是《大秦帝国》系列片,原本叫《大秦帝国之天下》,可是为何又改名叫《大秦赋》了呢?《大秦赋》是《大秦帝国》系列的终结,用“赋”字更能体现其大气磅礴的故事《大秦赋》由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历史剧。
它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系列片,在这之前有《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和《大秦帝国之崛起》,每一部的评分都很不错,深受观众喜爱。而最后的这一部终章,却放弃了与原来系列片不同的名字,大概也是因为赋字指的也是一种文体。这类文体主要用来写景和叙事,这样说来剧中讲述的是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更为贴切。
不仅如此,《大秦赋》为了追求真实的场景,更是搭建了很多实景进行拍摄,同时还在雪域高山,戈壁滩等地方取景。如此制作精良的内容,用《大秦赋》来做剧名,虽与之前的不太对称,但是倒也是个讲述的内容,听起来也像是在讲述那个时代特有的大气磅礴的故事。毕竟,值得学习或者记录的故事才会被写下来。帝国和天下的组合,未免霸气侧漏帝国这个词语,可以说是一种强大的称呼,至少证明这个国度是一个各个方面制作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发展不错,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度。
与此同时,帝国也可以理解为具有侵略性的称呼。如果按照之前的名字《大秦帝国之天下》,这未免太过于霸气侧漏了。不仅是强国,大国,还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和谋略。当然,在历史上,秦始皇做到了,但这个天下或者秦国,都是历史上记载的了。那么,话说这天下便不能随便说了。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由很多个国家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思想,也是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的。
那么,在特殊的国际关系比较复杂的阶段,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在名字的使用上当然要讲究了。无论如何,《大秦帝国》终究只是历史其实《大秦帝国》这个系列片真的很不错,是中国历史上的开端,也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不过,无论电视剧如何拍摄,这毕竟已经是历史,而我们需要的是创新,是继续向前,是越来越强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用《大秦帝国之天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部是大秦历史变迁的终结了,至于天下不天下的,不重要了。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其实也不用深究其原因,只要是好剧就行。据说段奕宏饰演吕不韦这个复杂的角色,开拍之前就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大秦历史的史书、典籍。而饰演赵姬的朱珠更是压力很大,非常刻苦,一直在剧组中请教前辈们演戏的经验等等。道具制作,服装设计等等也是十分用心,而演员们的演技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气吞山河一统六国,老秦人是如何开创大秦帝国的?
老秦人是从一个养马的,一步步往上爬,兢兢业业地奋斗,最终开创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接下来请允许我细细道来:秦国的最初起源秦国的先祖源于禹舜时期的伯益,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的奖赏——赐给伯益赢姓、赏美女。本来在禹死后,天下之主应该禅让给伯益的,但被夏启抢走建立夏朝。所以当商汤攻打暴君夏桀时,赢姓后裔积极帮助商汤,最后在商汤建立以后荣为贵族,后因镇守西戎有功升为诸侯。
(这是秦的崛起)但当周武王伐商纣王时,秦人因站错队,被周武王捕获,沦为阶下囚,不断被削。(武王伐纣)秦襄公识时务救主,封为诸侯经过几世,秦人不在造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之下终于在周孝王时期,因秦非子养马有功封为大周朝的附庸。之后又在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因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秦人开始了一步步变强,终于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杀,天下诸侯纷纷袖手旁观之时,只有秦襄公倾尽全部兵力来救大周朝,后在护送大周朝东迁时,感动周平王,最后被封为诸侯。
(大秦帝国)秦人虽被封为诸侯,但却没有封地,因为周平王说:“只要你们秦人能收复被西戎占据的西周(因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只能迁都建立东周,大周朝的势力也因此衰败)国都,那里就是你们的封地。”秦人没有抱怨,开始了漫长的收复失地之路。同时一方诸侯正在崛起。总结:正因为这些情况磨砺的秦人的性格使他们拥有骨气与血性。
为何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是什么导致秦朝的灭亡?
秦朝灭亡,原因重要的有三个。第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六国的反抗势力是有所估计和防备的,所以他做了几件事,收天下兵,把散落在六国的兵器都收了,都运到咸阳去铸成了铜人,可惜的是这些铜人到最后全不见了,也不知道上那去了,不然传到现在,那了不得。但是这是取得一定效果的,陈胜起义,只能揭竿而起,连把刀都没有。
修驰道,最早的标准化“公路”,以防六国的复辟势力造反的时候,秦朝大军能可以立刻开拔,迅速扑灭。思想建设,先是集中读书人到咸阳,设博士,办官学之类的,后来焚书坑儒,目的只有一个,文化教育由政府统一掌握,不过这事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完成。秦朝实行郡县制度,组织系统虽然有了,但还不发达,最关键的是六国的人不认同这个大一统,无论是流传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是刘邦项羽举事的过程都可以清楚的证明这一点。
刘邦,项羽举事,都是把秦朝派去的地方官一杀,然后振臂一呼,就是万众响应。一点难度都没有,就是因为六国的人不认同自己是秦朝人。后世读书人说原因是秦不得民心。不施行仁政的结果。当然不能说错。但是即便施行了仁政,秦朝也未必不亡,就是因为六国的人不认同这个大一统。按司马迁的记录,秦始皇还没死的时候,项羽刘邦这些人就都说过:“彼可取而代之”的话。
第二:秦始皇死的太早了,好多的事只是开了个头,根本没有完全干成,这要怪他迷信神仙方术,以为自己长生不老,起码没有料到自己死那么早。所以他统一之后心思没有完全花在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上。虽然史书记载他也很勤政,每天看多少斤的“文书”。但是其实他的心思更多的放在了修宫殿,修陵寝,修长城,巡视天下,立碑颂德,去海外寻找不死之药这些乱八七糟的事情上。
第三,没有解决好接班人的问题,秦二世那就是个混蛋,再加上赵高这个坏蛋和李斯这个怂蛋,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可以说秦二世要对秦朝灭亡负主要责任。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的体制,但是缺少为长期巩固统一,所必需的政权中枢的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且因为他命短,加上二世混蛋,就使得没有必要的时间让民心转变,使民心认同大一统的体制。
刘邦是吸取了他的教训,建立汉朝之后,不光是修养生息,更重要的是他是分封和郡县混合运作,让时间去慢慢收获人心。到了汉武帝,终于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才宣告完成。以后不管怎么乱,怎么改朝换代,大一统始终是民心所向。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帝国的体制建成了,而且深入民心。其实不光秦朝,隋朝也是一样,中国大一统的短命的朝代,除了因为君主极奢,滥用民力之外,大都是因为制度的建设要么是新创,要么是改变的过急。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