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政变发生在长安街的北大门,唐代中央太极宫玄武门的宮北门。太子党通过八年的发展,势力逐渐壮大,秦王李世民在高祖李渊心中的份量也在逐渐降低。高祖李渊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你们一同进宫,我要亲自审问!’第二天一早,李世民让长孙无忌等人带一支精兵,埋伏在玄武门内。
《神武3》声望怎么突破?
神武3,神望突破和维持(1)当角色获得的三界威望满足下一级官职的需求时,可在声望界面对官职进行突破,最多可以突破一级官职;(2)突破官职后,只要当周达到过突破后的官职,下周即需要扣除维持该官职所需要的三界威望;(3)维持突破官职相较于维持正常官职,需要消耗更多的三界威望;每天日常活动可获得威望是300点,捐装备是320点,吃三界书是900点,也就是说,要是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天最高能赚1520点威望。
李世民是怎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
谢谢邀请。玄武门之变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政变,正是因为这次政变,李世民才登上帝位,开创了辉煌的大唐盛世。玄武门之变也是一次亲兄弟之间的残杀,也多被后人诟病,也留下很多谜团。唐朝是李渊在其几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辅助下,打下的江山,这个过程血雨腥风、艰苦卓绝。李渊称帝后,论功行赏的话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势力最强。
李渊在册立太子,仍然按照立嫡长子的原则,册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祸根。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九年》:"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司马光也说的很明白,玄武门之变,是一个兄弟争夺储位的结果。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组成的太子党。秦王李世民和他的武将集团组成的秦王党。自公元618年五月唐朝建立,到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这长达八年的时间内,太子党和秦王党之间的争斗一直没有停过。
太子党必须打压秦王的势力,秦王的功劳和势力都太大了,对太子是个巨大的威胁。李建成必须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削弱秦王的势力,是必然的。1、太子党通过献媚、贿赂、馈赠各位妃嫔,使得高祖身边的人,都偏向于太子党,替太子党说话。这些枕边风连续吹了八年,点点滴滴,连续不断,众口铄金,导致秦王李世民越来越不受高祖的喜爱。
2、秦王李世民多次按章办事,得罪了很多高祖身边的嫔妃和官员,遭到不少高祖身边枕边风的诋毁,秦王李世民越来越被高祖疏远。3、武德五年十一月高祖下诏命太子李建成带兵讨伐刘黑闼,他有权随机行事。李元吉趁机准备刺杀秦王,尽管被太子李建成制止,但也造成矛盾和斗争的升级和尖锐化。4、太子李建成自建长林兵,调集各地精锐,加强了东宫的武装力量,也使得双方的斗争更加尖锐,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太子党通过八年的发展,势力逐渐壮大,秦王李世民在高祖李渊心中的份量也在逐渐降低。这个此消彼长的结果,直接威胁到秦王李世民的安全问题。秦王党均是武将出身,在宫斗方面一直处于劣势,长期遭到打压。甚至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等人遭到太子党的诬陷和暗杀。秦王党派人人自危,感觉到了生存边缘。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长孙无忌还留在秦王府中,他与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车骑将军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迟恭等人,日以继夜地劝说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恰逢突厥侵犯,太子李建成便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这样,太子党便控制了秦王党的兵权,使得秦王的势力一下子削减。秦王李世民便成了瓮中之鳖。绝地反击,一击致命。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能力问题吗?
李渊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经被杀。三个亲生的儿子死了两个,他还能把剩下的秦王李世民给杀了吗?再说他已经掌控不了局面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绞尽脑汁。凡是有调动兵马的机会,他们总是把李世民的部将调离。这样的他们之间由明争暗斗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这时正好突厥入侵,李建成便和李元吉策划。先夺了李世民的兵权,等出征的时候再把他杀掉。消息很快传到李世民那里,他急忙找来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商量对策,大家都主张立即动手,先发制人。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高祖李渊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你们一同进宫,我要亲自审问!’第二天一早,李世民让长孙无忌等人带一支精兵,埋伏在玄武门内。
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人,事先被李世民收买过来。他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走进玄武门,便迅速把大门关闭。李建成和李元吉下了马,走上临湖殿。李建成发现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他扯一下李元吉的衣袍,转身飞快走下石级,翻身上马。这时有人喊到:‘太子、齐王,为什么不上朝?’李建成回头一看,正是李世民。李世民是拈弓搭箭,一箭把李建成射死。
李元吉匆忙逃跑,也被尉迟敬德一箭射下马来。唐高祖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的跑了进来,高祖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让我来保驾!’高祖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在哪儿?’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给杀了。’事已至此,李渊只得派人到太子、齐王府安慰家人,然后厚葬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了太子,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简单来说,因为李世民是通过政变成为太子的。李世民是李渊的皇子,有皇位继承权没错,但在他头上还有一个大哥李建成压着,大唐的的太子是李建成,而不是他李世民。李世民通过一场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使得自己成为李渊唯一的嫡子,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顺理成章里边还有李渊的意思,是他主动立李世民为太子的。
当然,这个主动很有被逼的意思,因为李世民发动的是玄武门之变,与其说他是想埋伏干掉哥哥和弟弟,不如说他是顺手干掉哥哥和弟弟,逼迫父亲李渊,才是他的终极目的。如果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天李建成没来,李世民自然转头就往皇宫走,控制了李渊再下诏灭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毕竟家伙穿上身了,小弟带进宫了,什么都不干,回去等死吗?而且李世民的目的非常明确,在政变前房玄龄劝他:“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怎么都绕不开李渊!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完全没把握的事,他敢发动政变,正是因为他已经做足了准备,最重要一点,就是收买了禁军,本应该守卫李渊的宿卫,转过头来放李世民进宫,等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发现主子有难来攻的时候,宿卫又跟秦王府卫士一起抵抗。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杀了哥哥和弟弟后,下一步就是李渊,李世民不想自己出面,他派心腹尉迟敬德出面。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来到李渊面前,再配合宫门的喊杀声、尉迟敬德铠甲上的血渍,李渊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有两个选择,事实上他很快就做出了那个对他、对大唐都最有利的选择,还贡献了一番精彩演出。政变以李渊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结束,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一并被李世民斩草除根了,整个唐朝中央,在最短时间内被李世民掌控,李渊则成了傀儡。
一般来说,权臣逼退傀儡皇帝取而代之是需要数年时间的,李世民原本就有底子,现在又是太子,进程大大加快,基本上从政变后他就开始换血,把太子和齐王还有李渊的人通通换成自己的。两个多月后,唐朝宰相班子、宫廷禁卫、地方军区长官全部换成李世民的人,因血腥政变可能引起的动荡已经渐渐压下,李世民已然成为大唐的主人。这个时候,是李世民想上位而李渊又想退位的时期。
李渊知道儿子搞政变就是为了这个位子,现在朝局都稳定下来,不退位等过年呐?他又不说实权皇帝。而李世民想上位原因就更多了,小弟们跟着你搞政变,那是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就等着从龙之功封赏呢,你还拖着干啥?而且李世民此时27岁,他又不是喜欢委屈自己的主,他自己就说:“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
”现在皇位近在咫尺,还忍什么忍,上!另外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出马可以看出,如果可以,他是不想背负杀父弑君名头的,李渊也快六十了,指不定哪天暴毙,风言风语就起来了。不论对李渊而言还是对李世民而言,让李渊退位,李世民取而代之都是最好的选择,机灵的李渊更是在儿子示意之前自己提出来,李世民顺坡下驴,父子关系良好,李渊很是过了几年没羞没躁可劲造人的生活。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经空手无权,为何李渊还是没有斗赢他?
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手握皇权,想收拾谁都是很容易的。关键他是父亲啊,他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因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在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一次刺杀李世民失败后,李渊欲立李世民为太子,封李建成为蜀王打发到蜀中。并对李世民说,希望只要李建成不威胁李世民,就让李建成在蜀中安度一生。只不过李渊耳朵软,让后宫宠妃们一顿耳边风,就把这件事吹散了。
加之李渊认为李建成是嫡长子且立太子久已,不忍更换。但李世民又功劳巨大,声望很高,名声在外。李渊一直都是摇摆不定。这为太子党和秦王府间的政治斗争进一步加深埋下伏笔。这件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更是频频对李世民出手。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处境达到最为危险的境地。那我们看看此时双方力量对比吧。李世民身边只剩下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高士廉等心腹(李建成为打击李世民,利用李渊把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和猛将一一调走),府中只有800家兵。
而李建成府中有两千长林军和从幽州调来的三百突骑兵,加之齐王府力量,处于绝对优势。起因是突厥来犯,李建成促使李元吉领兵出战,借机要调用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彻底架空李世民。并利用出兵之际诱杀李世民,不想被李世民收买的人泄密给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纷纷苦劝李世民击杀李建成,夺取政权。李世民默许,连夜召回一众谋士、猛将(军队就不用想了,按唐制出兵必须由皇帝首肯)然后李世民进宫告御状,陈述李建成、李元吉的阴谋,李渊震怒,下令调查。
因为李世民从未对李建成动过手,这使李渊疏于防范。李世民率领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众人,秘密埋伏于玄武门。玄武门守将常和本是太子亲信,不料早被李世民收买,这又打太子一个措手不及,加之力量对比的优势,李建成、李元吉有些骄狅,而李世民一众就是背水一战。当李建成、李元吉入宫察觉不对,想要逃跑时,李世民果断射出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恭击杀李元吉。
假如李世民在玄武门败给李建成的话,唐朝还会不会有盛世呢?你怎么看?
大家都错了!很多回答根本就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失败和李建成完全掌控政权根本就是两回事。第一,玄武门兵变中,李建成连射三箭,李世民毫毛未伤,李建成就这么菜,三箭连李世民坐骑都射不准吗?李元吉曾用弓勒住李世民,他为什么不用刀剑砍杀,而要抱上去用弓肋住李世民呢?因为他们想平息兵变,或者是只想保命,并无杀心。
第二,这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已经制定了完全的战略决策,那就是鱼死网破,斩草除根,假使李渊不识趣,结果也不会好到那里去。而李建成并没有制定对李世民的战略对策,甚至在命悬一线时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第三,所以,李世民的当机立断、心狠手辣要甩李建成兄弟几条街,纵然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失败,李建成也很难向自己老爹开刀,结果就是李渊继续执政,这就会造成对李世民不可能斩草除根,毕竟兄弟相残与爷爷杀孙是两码事。
第四,以李世民的性格和他的心思缜密,必然对善后做出安排。他策划实施的玄武门兵变只带少数亲兵,有很大的冒险性,不可能对善后没有安排,而人才济济、兵多将广的天策府也必不可能坐以待毙,定会拥立幼主起事。第五,那么将会是什么结果呢?李世民的天策府利益集团与李建成的太子利益集团不可避免将有一场血战,唐朝分裂,生灵涂炭,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玄武门政变,到底发生在玄武门外还是门内,政变发生时李渊处在什么情况?
玄武门政变发生在长安街的北大门,唐代中央太极宫玄武门的宮北门。李世民在政变中杀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只有这样李渊沒有继承太子的人选,是一切宮庭内部血雨腥风的宫中夺位之争。玄武门是适合理伏打伏击战最有利的地方,没有重兵把守,其它门守卫较多,参加玄武门政变的,都是跟随秦王李世民多年打天下的大将,秦王的嫡系,如长生无忌,刘武周、尉迟恭等多名大将。
看后世对唐初“玄武门之变”、明初“靖难之役”评价悬殊,同为篡位夺权,为何褒贬不一?
如果你是一个小老百姓。1.一觉醒来听说太子谋反,圣上立了新太子,大赦天下。俩月后新太子即位,给你减了两年赋税。2.一觉醒来听说燕王谋反,一路从北京打过来了,你家正好在他打仗的必经之路。地里庄稼还没收,全被人马踩死了。你说你喜欢哪个?如果你是一个大臣:1.一觉醒来听说太子谋反,皇上立了新太子,新太子说,没什么事,首恶已除,其余人该干嘛还是干嘛,一切照旧,哪怕是太子府齐王府的旧人,该宽恕的宽恕,有能耐的该重用的还重用2.一觉醒来,燕王登基了,你们叔侄俩争家产,臣子们怎么办?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不能谁帮文帝干活就杀谁吧?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杀了,礼部侍郎陈迪杀了,户部侍郎卓敬被灭三族,吏部侍郎练子宁全家151口人被杀害。
建文帝的旧臣被杀3000人,还复活了锦衣卫,成立了东厂等特务机构,你们一家子大小老婆搓个麻将,输了多少钱在哪个小老婆房里过夜,他都知道。你说你喜欢哪个?如果你是个史官:一个夺嫡夺权,流血极少,基本上一天就控制了局面,大唐国力没损。登基后任贤重能,哪怕政敌旧部一样重用,击溃突厥,横扫西域,创立一代盛世。
等儿子上位后,利用他爹打下的江山,积累的人才和财力物力继续扩大战果,达到大唐最大疆域。一个篡位靖难,杀得血流成河,打了几年内战,死伤无数。继位后靠屠杀维护政权,五征漠北,后三次啥用没有劳民伤财,自己咽气,儿子就赶紧收缩了,为何?国家都没钱了,被他爹祸祸完了。你说你喜欢哪个?如果你是皇帝,不用选了,好歹李世民还是你禅位的,你难道更喜欢造反篡位的臣子?虽然说玄武门弑兄屠弟是李世民的一大污点,可是这在帝王之家也算平常的事情,本质上跟九子夺嫡没啥区别,他爹李渊也没说李世民谋反,而且还把天下禅让给了李世民,甭管是不是情愿的,这从法理上讲李世民继位就是合法的。
李世民再把唐史一改,先说他爹李渊说话不算数,答应他当太子变卦,然后说李建成嫉贤妒能,一心要置他死地,他是逼不得已才发动政变,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何况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足以让人忽略玄武门之变的污点。唐太宗李世民被尊为“千古帝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李世民能做到克制个人感情,选择正确的决策。李建成作为大唐储君,他的嫡系力量和人脉成本无疑是超等强大的,魏征、薛万彻、王珪、韦挺都是李渊给李建成准备的贤臣,李世民能全部收入囊中,既有胸襟还有个人魅力。
魏征是李建成身旁第一谋臣,屡次倡议李建成先动手为强干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责问他,你为啥毁谤咱们兄弟情感,魏征说太子早听我的话,何至于落到如斯悲凉了局。李世民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魏征成了股肪之臣。大将冯立,是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打起来了,李建成的部下赶来救援,双方殊死一战,李世民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传递给众人,众人见太子已死,大势已去,无心恋战。
这时候冯立说,做人不能这样,太子活着受他恩典,死了就作鸟雀散。他带着士兵顽强抵抗,杀死了玄武门守将敬君弘,敬君弘被李世民收买,私放李世民入宫设伏,可以说李建成之死,跟他有直接关系。冯立杀了敬君弘说我这也算报答太子了才逃跑。过后自首李世民也赦免了他,还重用他,冯立为官廉洁,死在广州都督任上。朱棣让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说“先生何必悲伤?我只不过是学习周公辅佐成王的例子罢了。”方孝孺质问朱棣,为什么不把皇位给建文帝的儿子?朱棣回答道,“老百姓更信任年长的君王。”“那燕王为什么不把皇位给建文帝的弟弟呢?”方孝孺的话像神机营的火铳一样,击中了朱棣内心的阴暗面。朱棣恼羞成怒:“这是我们朱家的家务事罢了,不想写就给我死。
”后果我们也知道了,虽然朱棣未见得灭了方孝孺十族,但方孝孺的哥哥方孝闻和弟弟方孝友一起被处决,方孝孺的妻子郑夫人以及两个儿子都上吊自尽了。为了不变成官妓,方孝孺的两个女儿也投河自尽。据记载,在一场腥风血雨之后,方孝孺全族几乎被杀的一干二净,亲友873人均受到牵连。这样的屠杀才开始,建文帝的旧臣被杀3000人,两相对比唐太宗虚怀纳谏,笼络了大批儒家知识分子。
方孝孺一家死节,朱棣算是把天下读书人得罪光了,要知道士人们口诛笔伐的厉害,以至于六百年来始终拿他当做乱臣贼子的代名词。一提朱棣就联想他篡位杀方孝孺十族。海瑞骂嘉靖,整个奏疏里,把他从人品个性到能力,批贬得一无是处。嘉靖暴跳如雷,命令手下:“快抓住他,别叫他跑了。”结果宦官黄锦说“海瑞是个死脑筋,听说他上疏时就自知免不了一死,早已买好了棺材,诀别了家人,在朝候听处置,所以陛下放心,他绝对不会逃跑的。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