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您好谢邀!“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就可以生出羽翼直冲云霄,不需要借助云梯。当成吉思汗在印度河流域打败札兰丁后,之前与蒙古结盟的西夏撕毁和议,再次背叛蒙古,于是成吉思汗回师发动最后灭西夏的战争,1227年西夏灭亡,而成吉思汗也在征途中病逝。
成吉思汗最后打到哪里才回来?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告诉各位一个小知识,成吉思汗出生于公元1162年,这一年是南宋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距离靖康之耻才过去35年,而赵构也在成吉思汗出生的那年正式禅位于太子赵昚,15年后才驾崩,也就是说我们大众通常认为的两个时代的人其实是一个时代的,他们有长达15年的交集!好了话不多说,回归正题!公元1206年,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他们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由此蒙古诸部正式统一,大蒙古国建立。
之后成吉思汗便率领蒙古铁骑开始踏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公元1218年,蒙古军扫平西辽,第二年蒙古大军正式开始西征。蒙古大军首先进攻的就是位于中亚的花剌子模,在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蒙古大军攻占了花剌子模大部分领土,之后蒙古军继续西进,一直打到黑海,最远打到了今克里米亚地区。而由于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之子札兰丁逃到了今印度河地区,所以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向印度河挺进,一直打到了今巴基斯坦地区。
所以相对于今天来说,成吉思汗当年最远打到的地方应该就是今天的黑海地区和巴基斯坦。当成吉思汗在印度河流域打败札兰丁后,之前与蒙古结盟的西夏撕毁和议,再次背叛蒙古,于是成吉思汗回师发动最后灭西夏的战争,1227年西夏灭亡,而成吉思汗也在征途中病逝。其实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大蒙古国的疆域还不是最大的,蒙古大军也还没有打到历史上最远的地区。
成吉思汗病逝后,幼子拖雷监国两年,两年后窝阔台即位,窝阔台在位期间征服高丽,1234年灭金国,将大蒙古国的南部边线推移到淮河流域,1237年进攻俄罗斯并占领莫斯科,最北打到了北极圈,1240年进攻乌克兰占领基辅,1241年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等国,蒙古大军直抵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而这才是蒙古大军所到的最西的地方。
但此时也是蒙古大军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区了,如果继续西征势必会遭到当时欧洲三大强国英国,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联合抵抗,再加上此时窝阔台去世,所以蒙古大军只能撤退东还。窝阔台去世后,蒙哥即位,蒙哥在位期间继续对外扩张,使得大蒙古国的领土达到极盛,有人说忽必烈时期的元朝才是蒙古疆域最大的时期,但我认为忽必烈上台后,蒙古内部开始内讧分裂,导致原附属于大元大蒙古国(忽必烈上台后令改的国号)的四大汗国纷纷宣布脱离大元大蒙古国。
历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里了?
为了给长孙朱允炆铺就一条当皇帝的平坦大道,朱元璋生前禅精竭虑、用尽心思,稍有怀疑的人,果断诛杀。但是,朱元璋到底舍不得诛杀自己的儿子们,还是留下了祸根。1402年,朱允炆当皇帝的第四年,六月十三,朱元璋儿子朱棣率领军队,兵临南京城下。守卫南京城金川门的大将朱橞和李景隆,在城门楼上,看见朱棣的旌旗伞盖,稍作犹豫后,走下城楼,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入南京城。
燕王朱棣率领军队正向皇宫赶去,路途上,看见皇宫浓烟滚滚,很快火焰冲天,曾经辉煌壮丽的明朝皇宫被熊熊大火吞没了。大火吞没了建筑,却不能眠灭人心,很多人都在猜测:皇宫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到哪里去了?朱棣使用两手处理建文帝朱棣没有见到朱允炆本人,也没有看见朱允炆的尸体。但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当皇帝,朱棣命人在皇宫的废墟上寻找朱允炆的尸体。
只有找到朱允炆尸体,然后昭告天下朱允炆死了,朱棣才有充足的理由登上皇帝的宝座。士兵找到一具尸体,不知道是谁的,他们把尸体抬到朱棣面前。朱棣让幸存的太监指认尸体。朱棣问:是皇上吗?太监非常聪明,领会了朱棣的用意,向朱棣禀报:正是皇上!朱棣走到尸体旁边,蹲下身来,拉着尸体的一只手,放声大哭。哭了一会,朱棣对着尸体说:傻小子,何必这样呢?!六月二十日,朱棣率领朝中大臣,用天子的礼仪,将朱允炆安葬下陵。
经过朱棣的安排与造势,全国上下民众都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亡,并且安葬了。虽然朱棣安排手下将领放火烧了皇宫,但是,不能确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烧死了。有人悄悄告诉朱棣:朱允炆跑到南方去了,很可能要逃往南洋。朱棣害怕朱允炆没死,也害怕朱允炆没死的消息在民间传播开来,因为他担心前辈旧臣仍然以朱允炆为皇上,一心恢复建文帝的江山。
所以,朱棣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以弘扬国威为名,实际上是寻找朱允炆。如果找到朱允炆,自然果断处死,不留后患;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彻底断绝天下人怀念故主的心思。朱棣用心十分缜密,那么,他能否实现心愿呢?朱允炆流落何方?就在朱棣燕军包围南京城之后,朱允炆知道大势已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逃出京城,保留性命。
宫中忠臣也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一位近臣偷偷神秘地告诉建文帝朱允炆,最好办法就是化妆出城。如何化妆?反复商议之后,君臣二人决定剃光头发,打扮成和尚。南京城门还没有打开的时候,朱允炆与近臣以和尚的身份混在百姓中,逃出了南京。朱允炆与随行和尚一路逃往大西南,直到云南边境,辗转飘向南洋。部分京官去向成谜不仅仅朱允炆化妆逃走了,还有一部分京官也逃出了南京城。
朱允炆化妆成和尚出城的那天深夜,南京城墙的阴暗之处,有人顺着绳子滑下,逃到城外。一个晚上,南京城内40多位名臣志士失踪不见了。朱棣命人四处搜寻,有近20人被找到,抓了回京。那些没有被抓回来的人,要么去寻找建文帝、要么跟随建文帝到南洋去了。这些逃走的人,大多数都被明成祖写入了“奸臣榜”上。建文帝朱允炆叶落归根?靖难之役之后,又过了几十年,1441年,已经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突然有一天,一个老和尚来到广西思恩州,求见知州。
知州见到和尚,问他是什么人?和尚回答:我是建文帝。知州十分惊讶,先稳住和尚以及随从一行12人,然后,一面命人火速到京城去奏报这件事;一面安排一批军人解送他们到京城去。明英宗命令御史审问老和尚,也就是自称建文帝的老人。老和尚声称自己64岁,年龄与朱允炆确实符合。老和尚说,自己知道在世时间不多了,很想死后安葬在明孝陵旁边,所以,特来投奔当今皇上。
当时朝廷中有一个老太监,名字叫吴亮,曾经服侍过建文帝。明英宗命令老太监吴亮前去辨别老和尚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时间太久,朱允炆相貌变化较大,老太监吴亮拿不准。但是,朱允炆却记得很清楚,一眼认出太监吴亮。吴亮故意谎称自己不是吴亮,试探老和尚能不能回忆一些往事,朱允炆真的说出一段宫廷旧事。有一次在御便殿进膳,服侍皇上的太监是吴亮。
那次建文帝吃鹅肉,是合肥进贡的。一块鹅肉从餐桌上掉到地面,皇上说赏给吴亮吃。吴亮放下酒壶,趴到地上,像一条狗一样,用嘴把那块鹅肉吸进嘴中,然后吃掉了。讲完后,朱允炆问老太监吴亮:还记得这件事吗?听到这里,吴亮跪到地上,放声大哭。哭了一会,明英宗问吴亮:是不是朱允炆?吴亮说:当年建文帝右脚小脚趾旁边的脚趾缝有一颗黑色的大痣,不知道在不在了?朱允炆脱下鞋子,让吴亮仔细看看。
与吴亮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吴亮上前抱住朱允炆的右脚,又是一阵嚎啕大哭。吴亮不知道该讲真话,还是该讲假话,一句话没说,回到自己卧室,上吊自尽了。明英宗从吴亮的一系列表现上判断,老和尚一定是建文帝朱允炆,便将他及其随从,临时安排在皇宫最西端的那几间空房子中。根据朱允炆自己要求,明英宗随后将朱允炆安置到南京居住生活。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这句诗体现了哪些生活哲理?
您好谢邀!“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出自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观内怀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就可以生出羽翼直冲云霄,不需要借助云梯。这句诗更深一层的含义比较清楚,是诗人常常表达的自信:自能成仙,何必求人。告诉人们机遇总垂青自信且不断奋斗的人,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也许不能做到让别人百分之百满意,但至少要付出百分之百的态度。
《观内怀山》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王勃恃才傲物,自负甚高,在这首五言律诗中,他借修道成仙之事,抒发自己的抱负。人生在世,许多事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人们在成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沼泽遍布,没有谁一路走来全是坦途,不要指望成功路上有人会架好云梯等你攀爬。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