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寄养民间非常罕见,毕竟要论条件,哪里也不如皇宫优越。之后的清代皇子居毓庆宫,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胤礽所建,雍正以后不再预立皇太子,改为皇子居所。皇子为何被寄养民间?难道是皇帝想玩刺激的人生游戏?是有意识让皇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都不是,原因就一个,长在宫中的皇子们成活率太低,民间有“贱命好养活”的说法,弄到民间替皇子找护身符!东汉皇嗣危机及荒唐的对策东汉帝国历时195年,八世十四帝,竟然有六位皇帝无子,有七次之多的非正常皇位继承。
清朝后宫为何不让生母抚养子女?
由于封建时代由于女性地位很低,皇帝的后宫也像当时富贵人家一样,三妻四妾。除了皇帝的妻子皇后外,还有作为妾们的大量嫔妃存在。理论上皇帝的妻子只有一名,而“妾”的数量没有定数,以清朝为例,后妃定制为8个等到级,数额是“皇后1名,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定数共14人。
有牌位,分居东、西六宫居住。嫔以下还有3级,称:贵人、常在、答应。这3级没有固定数额。随皇贵妃等分居12宫。虽然后妃定数明确,但实际上并未照章行事。《汇苑》中说:“妾者,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为伉俪也。”清代后宫作为妾存在的大量嫔妃来说,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侍寝和生孩子,对于她们来说生下的孩子“不是”自己的骨肉,而是天之骄子,社稷的未来,其生母不过是把他生出来的工具。
很多人认为清代有规定,庶妃(没有明确地位的小老婆)没有资格抚养自己所生的孩子,其实也对,在庶妃最多的康熙朝,比如雍正的生母乌雅氏,胤祉的生母马佳氏,胤禩的生母卫氏,甚至大阿哥胤禔(保清)生母纳喇氏在刚入宫时都是庶妃,身份及其低微,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宫室,恩赏更少的可怜,她们确实没有无力抚养自己生的“龙子”。
直到她们后来晋升为妃后才可以“抚养”皇子,比如雍正帝胤禛被其母“庶妃”乌雅氏诞下之后交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再比如皇十三子胤祥在生母死后,就被雍正的生母已经晋位为德妃的乌雅氏收养。但这种“抚养”关系并不是生活在一起,而是建立一种所谓“母子”关系,在这个禁闭森严,等级明确的皇宫之中,这种关系并不是哺育,抚养,管束的关系,而是一种“认家门”,甚至是“拜码头”的关系。
由身份更加高贵的“母亲”抚养,一是高贵的养母有能力“照顾”皇子,二也可以提升皇子的身份,但这种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抚养孩子的情况多发生于清朝初年。自康熙立嫡子(胤礽,发妻赫舍里皇后所生)为储君的计划失败之后,逐渐的转向“无嫡立贤”的立储思路上来,后世帝王也采取提升闲者的身份来变为嫡子(如乾隆追封妃魏佳氏为皇后,其子永琰为嫡子继位)的方式来确立储君,并创立了秘密立储制,所以之后嫔妃生的庶子的身份也可以成为皇帝。
但是清朝嫔妃生下的皇子并不是被嫔妃自己或者其他嫔妃甚至皇后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的(除了胤礽和弘历)。嫔妃临盆生产,接生嬷嬷在一旁唱喜歌,在宫门内挖“喜坑”掩埋小皇子胎盘并把寓意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孩子生出来后由乳母哺育,在短暂的相处之后,一般是满月,孩子就要被抱到乾东、西五所(清初皇子居所,还珠格格的漱芳斋就在乾东五所)喂养,生母嫔妃可定期前去探视。
之后的清代皇子居毓庆宫,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胤礽所建,雍正以后不再预立皇太子,改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皇帝5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直到乾隆十一年紫禁城外朝东路建成供皇子们居住的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嘉庆朝以后多以“撷芳殿”代称整组建筑,一般是皇子幼年时先住在毓庆宫,成婚后移居南三所,直到封爵赐府,出宫居住。
此后道光皇帝、咸丰皇帝都曾在此居住。宣统年间,这里曾作为摄政王载沣的起居所。那么为什么清朝后宫“不允许”生母抚养亲生孩子呢,个人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第一,嫔妃虽被皇帝宠爱,但实际上她们也是皇帝的生育工具,生的“孩子”的身份是皇子,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国之君,皇子的出身远在嫔妃之上,是江山社稷的根本,必须交由“国家”来抚养。
第二,嫔妃需要侍寝(翻牌子),更需要争宠,也不可能抚育孩子。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十二至十六年四年连生了四个孩子,胤禛的乌雅氏更是十年生了六个孩子,令妃魏佳氏也是十年生了六个孩子。如果一个一个哺育抚养孩子的话,那就什么都别干了,直接变成冷宫哄孩子去吧。第三,避免皇子与生母关系过于亲近,从而杜绝嫔妃参与到争储中来,也避免了母“依”子贵,恃“子”而骄的情况发生。
让皇子和生母的感情淡漠,也可以防止以后“主少母壮,淫乱自恣”或后宫干政的事件。第四,防止外戚专权,皇子如果长时间的生活在母亲的身边,不可避免的接触母族外戚,建立起亲近信任的关系,从而影响朝政,危害社稷。胤礽的叔姥爷索额图作为外戚,就是太子一党的核心,严重影响朝局。第五,皇子有一套独立的教育体系,为了不受生母的影响,也避免被溺爱,所以从小就要独立的生活和学习,锻炼皇子的能力,共同生活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大局观念。
东汉皇帝为何总喜欢把皇子寄养在民间?
皇子寄养民间非常罕见,毕竟要论条件,哪里也不如皇宫优越。东汉至少有两位皇帝,出生后被寄养在民间,一位是汉殇帝刘隆,一位是汉少帝刘辩。皇帝就出现两位,看起来寄养民间的皇子不会少。皇子为何被寄养民间?难道是皇帝想玩刺激的人生游戏?还是有意识让皇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都不是,原因就一个,长在宫中的皇子们成活率太低,民间有“贱命好养活”的说法,弄到民间替皇子找护身符!东汉皇嗣危机及荒唐的对策东汉帝国历时195年,八世十四帝,竟然有六位皇帝无子,有七次之多的非正常皇位继承。
在位皇帝中,有四位一岁左右即位,他们又全都在位一年就驾崩。总之,在东汉如果哪位嫔妃生了个儿子非常可喜,但一点不可贺,活到成年的概率太低!1.东皇皇嗣危机表征①四位“吃奶皇帝”全部夭折东汉皇帝除了头三位皇帝,即位时已经超过十八岁外,其余十一位皇帝竟然都未成年,最大的是十四岁的汉桓帝,最小的是四位不足一岁的“奶娃”:汉殇帝刘隆、汉少帝刘懿、汉冲帝刘炳和汉质帝刘缵。
这四位小皇帝无一例外地,不到一年就入太庙吃供奉。大王朝难免会出现一两位未成年小皇帝,但是小到这种程度,数量多到这么庞大,又都早夭,未免太过离奇!②皇帝生殖能力大幅下滑东汉皇帝儿子的数量,呈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光武帝刘秀有11个儿子,汉明帝有9个儿子,汉章帝有8个儿子。到了第四代汉和帝,锐减到只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还身怀“痼疾”,不能做皇帝。
和帝驾崩,只好由出生仅百天的殇帝刘隆即位。刘隆驾崩后,出现了第一次绝嗣。第五代汉安帝只有一个儿子,少帝刘懿无子。第六代汉顺帝也只有一个儿子,汉桓帝无子。第七代汉冲帝、汉质帝都无子,汉灵帝终于打破纪录,将皇子的数量提升到两个!第八代少帝刘辩无子,汉献帝替老祖宗扬眉吐气了一把,他生了七个儿子,可惜东汉亡了!③女婴明显多于男婴东汉皇帝的生育,还有一个离奇的现象,皇女远远多于皇子!比如汉和帝,虽然只有一个儿子,女儿却又四个。
汉顺帝也差不多,一子三女,汉桓帝儿子一个没有,女儿三个。按理来说,男婴与女婴出生的比例基本相等才正常,几任皇帝都出现极不协调的比例,这个现象很不正常。比如汉和帝,其实人家产量不低,史书说他生了十几个儿子,全都夭折了,仅剩病歪歪的长子刘胜和一百天的刘隆。刘隆那时候就养在民间。2.皇家寄养民间是一张护身符为了不让皇子们不开小差乱跑,皇帝们绞尽脑汁,最后使出了“民间偏方”——把皇子们悄悄送到民间抚养。
民间有个说法,贱命好养活。这个观念到现在都还存在,尤其解放前后,老百姓都喜欢给子女取个阿狗阿猫的“贱名”,认为命贱的人阎王爷看不上,所以反而能长寿。其实胡扯淡,古代老百姓本来就够低贱了,还需要“贱名”吗?在这件事上,汉和帝做得最彻底,几乎所有的皇子都是养在民间,包括最小的汉殇帝。被董卓杀掉的那位汉少帝刘辩,也是养在民间。
估计吸取汉和帝不成功的教训,汉灵帝特地给刘辩选了个道士做抚养人。这位道士姓史,所以宫里又称刘辩为“史侯”。汉献帝其实也可以算是这种情况,他由汉灵帝的母亲抚养在别宫,所以汉献帝刘协也被称为“董侯”。虽然刘辩和刘协活下来了,但是不代表养在民间这种模式是成功的,至少汉和帝全都失败了。他那病歪歪的长子刘胜,是唯一活到成年的皇子,其余都死了,汉殇帝也不到两岁就驾崩了。
由此可见,寄养民间求保命根本靠不住!东汉皇嗣总是出现断绝的原因连“民间偏方”都不管用,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汉皇嗣频频断绝的呢?1.近亲结婚导致基因衰退古代很多王朝,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末几代皇帝绝嗣。比如清朝,最后三任皇帝都绝嗣,西汉也同样最后三代皇帝绝嗣。从医学角度,这跟皇室内部近亲结婚的恶习密不可分!西汉外戚政治严重,一般情况下,皇后都是皇太后的侄女,皇帝会被一群表姐妹,甚至表姑表侄女包围。
清王朝更明显,皇室基本只跟蒙古贵族通婚,数代下来,各种遗传疾病集中堆积爆发。东汉这种情况大大提前了,原因就在于,从光武帝刘秀建国开始,包括皇族和功臣势力几大家族,以及几大家族之间,就形成了内部通婚的不成文规定。比如,东汉一朝,梁氏出现三名皇后、窦氏两名、阴氏三名。此外马氏、贾氏等,都批量出现在皇宫,比如汉顺帝的皇后梁氏,她的两位姑姑是贵人;汉明帝的贵人,you贾氏姐妹姑侄、阴氏姐妹、阎氏姐妹,而两任皇后马氏与阴氏,还是姑侄关系。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封闭的婚姻圈子,必然导致遗传疾病爆发,生殖能力大幅下滑,后代的夭折率迅速升高。汉献帝为何雄起?原因就是汉灵帝和汉献帝的婚姻,突破了与豪门士族“内部交流”的怪圈!2.后宫斗争导致残忍杀戮后宫内部的残杀,几乎是皇家逃不脱的魔咒!人性的自私,叠加在东汉复杂的外戚势力争斗上,其残酷性要远大于别的朝代。
东汉著名的和熹皇后邓绥,在当皇后前,就遭遇前皇后阴氏的迫害。阴氏发誓要灭了邓氏全族,而她的母亲就出自于邓氏家族!这种激烈的斗争,最大牺牲品就是皇子。汉桓帝时,皇后梁女莹就多次制造对怀孕嫔妃的残害。当年做皇子时的汉顺帝,就差点死在皇后阎氏手中。3.皇帝寿命不长导致子嗣稀少皇帝本来产量就低,还常常英年早逝。
从第三代皇帝汉章帝起,东汉皇帝最大寿数是36岁,除了早夭的,绝大多数驾崩时只有三十岁左右。活得长才能保证子嗣丰盛,三十岁驾崩,能生育的时间段仅剩十余年。这种状况导致皇子稀少,同时又带来一个恶果。当“老”皇帝驾崩时,新皇帝太小,提前被扔进险恶的环境蹂躏,又进入新一轮恶性循环。4.故意选择幼帝加剧皇嗣衰绝皇帝年幼,自然是太后干政,而太后背后就是外戚家族势力。
雪上加霜的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外戚们往往故意选择年幼的皇子即位!从第二任皇后马氏开始,除了最后两位汉灵帝和汉献帝皇后,其余所有皇后都不育,这就导致嫡系断绝。嫡系断绝,给外戚制造了选择空间,她们往往收养小皇子为嫡系。甚至在绝嗣后,从藩王中收继年幼的孩子为嫡系。最典型的就是汉质帝,本来汉质帝的堂兄刘蒜已经成年,且德行非常好。
当哥俩来到京城后,皇太后梁妠和她的哥哥大将军梁翼,偏偏选择仅仅一岁的汉质帝刘缵。到后来,选择未成年皇子,几乎成了见怪不怪的定例!由此又加剧皇嗣危机。东汉皇室断绝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东汉王朝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除了前两代皇帝相对平稳,从第三代开始,政治斗争就越来越复杂。从汉和帝起,宦官势力又开始崛起,形成了外戚、豪门士族和宦官三大势力的惨烈厮杀。
古代妃子为什么不哺乳皇子,而是选择找乳娘?
首先就是妃子们因为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皇帝的后宫之中争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想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要善解人意,还要保持住自己的容颜与身材,才能让皇帝宠爱自己,但是如果自己去哺乳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胸部就会下垂,从而影响自己的身材,所以一般妃子都不会自己哺乳自己的孩子,都会交给奶妈哺乳,有些妃子也是利用子嗣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皇位继承,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皇帝自然马虎不得,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皇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承皇权的,所以说从小如果和自己的母亲过于亲密,而母亲又是对政权有所干涉的话,以后国家的重大事情就很难下决定,所以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点就是嫔妃自身并不适合哺育皇子,嫔妃生产完后还得抓紧时间恢复,准备待寝,主要还是一个后宫争斗始终无法停止,争不完的宠,得不完的爱,于是这么一来,嫔妃生完孩子还得马上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否则后宫得宠快,失宠更快,于是坐月子对于嫔妃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当然只有母亲的政治地位稳定了,皇子才能有安全的保障。
明英宗真的是孙贵妃抱养的吗?这在皇家有可能吗?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朱瞻基长子,九岁继位,年号正统。其母孙氏,始为贵妃,后立为皇后。若问明英宗是不是孙贵妃抱养的,这在皇家是不可能的。皇室血脉传承,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可能如此轻率。我们都知道,明朝有严密的安全制度和宫廷纪律,皇帝宠幸嫔妃也有一整套既定流程,想随随便便抱养一个皇子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具体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第一:皇帝宠幸嫔妃,敬事房都有严格的记录,包括年月日和时辰,都详细得很,这是以后嫔妃受孕的对证。
第二:太医院的定期号脉和体检。自皇帝宠幸嫔妃后,太医院就会例行安排请脉和体检,并记录在案。一直到确定怀孕后,还会实行多人会诊,即号脉的,开药的,抓药的,煎药的,负责监督服药的,记录胎儿成长的,太医院会有一个专门的工作组,各负其责。第三:明朝的锦衣卫制度,那可是严密无比的。除了皇帝,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身边的熟人是不是卧底。
想飞一只苍蝇进去,那都难上加难。更何况偷偷的换一个皇子出去呢?我们因为电视剧看多了,所以经常会看到狸猫换太子这样的狗血情节。不过现在的宫廷剧以及野史小说,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确实喜欢恶搞历史,胡编乱造,毁人三观。不过话也说回来,明英宗朱祁镇也算是一个奇葩的皇帝,身上的故事太多了。宠幸宦官酿成大祸,发生土木堡之变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胤祥的女儿,为何被雍正收养在宫中,难道也是为了牵制胤祥?
和硕和惠公主(1714年—1731年),雍正帝养女,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康熙五十三年生(1714年),生母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后养于宫中,雍正七年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九年去世,年仅十八岁。和硕怡亲王胤祥的女儿,被雍正收养到了宫中,如果是为了以此牵制怡亲王胤祥,我认为这一点并不成立。
首先,怡亲王胤祥和雍正的关系不用多讲,无论是《雍正王朝》等影视作品,还是各种正史和民间野史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胤祥是从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开始,就坚定的站在了雍正这一方。雍正登基后,不仅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就连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都被雍正册封为敬敏皇贵妃,棺椁被按照皇贵妃的规格与标准重新安放,而胤祥也在雍正一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起到的作用和历史贡献远大于《雍正王朝》中所讲述的,所以从他们这对兄弟的关系来看,说雍正让胤祥的女儿入宫是为了牵制胤祥,并不成立。
其次,当时,并不是只有胤祥的女儿入宫,当时,和硕和惠公主被雍正养于宫中,序齿为四公主,大公主为雍正次女和硕怀恪公主(1717年去世,追封),二公主为理密亲王允礽,也就是康熙朝的废太子六女和硕淑慎公主,三公主为庄亲王允禄嫡长女和硕端柔公主,四公主就是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所以并不是只有胤祥的女儿在宫里,废太子和庄亲王的女儿也在宫里被雍正抚养,并且均给予了和硕公主的封号,可见对于继位亲王的女儿都是非常重视。
再次,按照古代的惯例,如果一定要有重要人物的子嗣作为人质的话,那么一般都是会用他们的儿子,特别是嫡长子作为人质,在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下,这样的牵制作用会更大,可是当时的怡亲王众多儿子都在世,包括后来继承和硕怡亲王爵位的弘晓,雍正继位时,弘晓更是不到两岁,但是雍正没有将胤祥的儿子们带进宫来,说明雍正根本就不是要牵制胤祥。
那么,雍正要胤祥,以及废太子和庄亲王的女儿进宫,并由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亲自抚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宗室女儿的特殊身份,宗室家的女儿是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的,因为她们的婚姻基本都是政治联姻,而他们也要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为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利益而服务。雍正的亲生女儿和硕怀恪公主在雍正登基前就去世了,所以雍正也需要有一些名义上的女儿来承担政治联姻的目的。
怡亲王之女和硕和惠公主,于雍正七年(1729年)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庄亲王之女和硕端柔公主,于雍正八年(1730年)下嫁科尔沁郡王博尔济吉特·齐默特多尔济。废太子即理密亲王之女和硕淑慎公主,于雍正四年(1726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所以,这才是雍正将他们召进宫抚养的目的,而不是要牵制他们的父亲。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