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任务有有着很多分支任务,首先寻找「奇怪的声音」的源头,寻找「小狸子」,接着破解结界五处,并清除被逼出来的「污秽的化身」。除了绀田村与那间荒废神社,另外三处结界与雷樱树根分别位于:镇守之森、荒海、以及神里屋敷之外的滩涂地下。完成之后与「花散里」交谈,就能完成任务。
依照花散里的说法,要完成「神樱大拨」,就必须破解结界五处,并清除被逼出来的「污秽的化身」。除了绀田村与那间荒废神社,另外三处结界与雷樱树根分别位于:镇守之森、荒海、以及神里屋敷之外的滩涂地下。在这期间,她似乎会在绀田村井下的树根处待命。
完成镇守之森的神樱大祓。——见任务「神樱大祓·深林狸囃子」。完成荒海的神樱大祓。首先点亮4个雷元素方碑解开机关。完成神里屋敷的神樱大祓。向「花散里」复命。
天狐雕像解谜提示文本:「镇物以言灵封印至此。虽然我希望封印不要有解开的一天,虽然你也已经多年不曾有音讯。但如果一定要解开封印,实行大祓的话,那希望解开封印的人是你。第三句言灵是以前你常说的话。如果是小生的继任者的话,要解开言灵之前,还有这么一个步骤。御灵有四魂,巴有三重。据此我留下了三名式神看守。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才能继续。
本次万圣节促销除了相关游戏之外,相比于往年,许多厂商旗下的非相关题材的作品也都申请参加了,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多,可惜力度比较一般,没有太大的惊喜。
注:万圣节促销截止11.2凌晨1点,持续时间较短。
今天的剁手指南第一弹,依旧是熟悉的新史低环节!
中土世界:战争之影/Middle-earth: Shadow of War 史低 55降为48 支持简体中文
以魔戒为世界观,披着ARPG外皮的魔幻养成游戏,又被玩家戏称为“兽人宝可梦”,游戏独特的兽人养成系统也确实非常有趣。更加广阔的地图,更加丰富的兽人属性,更加流畅的动作,还加入了攻城战,但是依旧掩盖不了游戏中后期极为枯燥的缺点。不过骚话系统还是非常有趣的,不仅能在出场时吼上一嗓子,对打之余还不忘嘲讽上几句。
神界:原罪2终极版/Divinity: Original Sin 2 - Definitive Edition 史低 106降为89 支持简体中文
传统的crpg游戏,个人心中17年的年度rpg游戏。画面相比于前作提升了不少,尤其是场景中的各个细节,光影效果也非常不错。游戏最大的亮点在于战斗的丰富性和策略性,多种技能组合出各种独特的效果,元素结合地形可以瞬间改变战场,丰富且可合成的道具系统。良好的剧情,旁白和对话文本的设计让巨大的文本量不会那么的枯燥乏味。
幽浮2/XCOM2 史低 62降为47 支持简体中文
三个字评价这款游戏“未命中”。走位精妙、枪法准确、懂战术、会包抄,这说的都是外星人。幽浮2的最大亮点,是战场的随机性和良好的策略深度,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变数,从地图、出生点到各种事件,甚至是命中率,多种职业、丰富的武器和科技树搭配出多种玩法。
侏罗纪世界:进化/Jurassic World Evolution 史低 127降为97 支持简体中文&中文配音
以侏罗纪世界为背景的模拟经营类游戏,游戏的核心在于建设一座恐龙公园,所有的建设自然也围绕恐龙来展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混养恐龙,游戏中的恐龙有着社交性和群居性的需求。基础观景建筑之外,也有多种相关建筑,虽然恐龙种类丰富,但玩法依旧比较单一,整体游戏节奏比较迷幻,后续的岛屿也仅仅是在拖时间而已。
四女神ONLINE 幻次元游戏战机少女/Cyberdimension Neptunia: 4 Goddesses Online 史低 58降为46 支持繁体中文
我永远喜欢涅普顿.JPG。说到海王星系列,很多玩家会把其定义为萌豚游戏,没错,还真的就是萌豚游戏。卖的就是人设,至于游戏性,那是什么,可以吃吗。
异域奇兵/Strange Brigade 史低 124降为92 支持简体中文
神鬼传奇 X 求生之路。古埃及的奇妙探险之旅,爽快的射爆丧尸的体验,其中还融入了不少的解谜元素,但是枪支的种类较少,改造也仅通过镶嵌宝石,剧情简短,敌人种类也不算太多。虽然有生存模式,但耐玩性比较一般。
13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 The Game 史低 56降为16 官方无中文
跳楼式的促销一般意味着游戏离凉不远了,实际上游戏也确实快鬼服了。游戏改编自同名电影,和杀机一样,是一名屠夫杰森对多个人类的游戏模式,地图偏大,人类需要在躲避屠夫的同时搜索各种逃生资源,并通过不同的逃生方式逃出。屠夫要做的自然是把所有人杀光。
守墓人/Graveyard Keeper 史低 70降为52 支持简体中文
经营墓场,非常独特、新颖的题材,虽然游戏的可玩性不错,有着经营、种植、打怪等元素,但是实则是个半成品,地图、场景、甚至是任务都有未完成的地方。最蛋疼的还属游戏的体力条设计和极慢的走路速度,小编个人觉得纯属是用于延长游戏时间的。炼金术比较反人类,不仅需要自行摸索,部分原料不仅稀有,还不知道再哪找。交易系统非常蛋疼,过量贩卖会极大的降低物品的价值。整体体验较差,不过游戏还算有潜力,建议等更新调整。
逃生2/Outlast 2 史低 29降为22 支持简体中文
逃生系列的恐怖感极大部分源自于无法反抗的设定,2代作品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主角虽然也是个记者,但跑得并没有初代那么快。二代中的消耗性资源为电池和绷带,资源依旧稀缺,整个游戏过程压迫感十足。2代采用了开阔的场景,前方的无尽黑暗和未知的危险依旧带来了极强的恐惧感,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和惨死画面依旧很吓人。
观察者/>observer_ 史低 52降为44 支持简体中文
赛博朋克风格的恐怖惊悚类游戏,相比于各种转角杀之类的吓人手段,游戏更注重于心理层面的恐惧,压抑的游戏氛围和各种心理暗示,加上极具视觉冲击的游戏画面,游戏时间不宜过长。
火星生存/Surviving Mars 史低 69降为63 支持简体中文
从游戏内容来看,总体来说框架搭建的还不错,以每个穹顶为基础单位,完善配套各种基础设施,建筑物种类还算丰富,不同的科技树还能解锁不同的建筑物,但是每个穹顶完成后,就需要开启新的穹顶,而新的穹顶只不过也是机械的重复而已,各个区域之间基本没有联系。玩法比较单一,耐玩性不足。
RiME 史低 44降为29 官方无中文,但并无影响
优秀的画风和场景设计,制作精良的bgm是游戏的亮点所在。每个章节的场景设计都独特特色,配乐也是恰到好处,整个游戏没有一句台词,却依然能够玩家感受到故事的核心。游戏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战斗和引导,需要玩家自行去探索和解谜。
其余如Raft、人渣/SCUM、暗影:觉醒/Shadows: Awakening等作品均为首次打折促销(发售促销并没有算在其中),促销力度较小。
再补两款平史低的!
古墓丽影暗影/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平史低 售价250 支持简体中文&中文配音
从这两次短时间的促销看来,不难了解到本作的销量情况,小编个人觉得圣诞,甚至秋促就会有又一次新史低的出现。三部曲中场景设计最棒的一作,场景宏伟,多种不同的体验,古墓的场景也得到了加强,探索性也随之加强,每一座古墓有各自的特点和机制。但是定价却相比前两作有明显提高,整体流程偏短,目前dlc的表现也比较一般。
巫师3年度版 平史低 售价63 支持繁体中文
各大促销活动的老朋友,游戏品质自然不需多说,想补票的小伙伴们推荐入手,秋促和圣诞大概率也是这个折扣了。
其余如前瞻中提及的消逝的光芒、黎明杀机、恐怖黎明等游戏也是平史低登场;如黑魂3、无人深空、坎巴拉太空计划作品也在促销中,留在明天一一推荐!
推荐
作者:彤子
来源:壹读(ID:yiduiread)
编辑:
阿烦
社长说
微信群里,不能只聊天,还要会聊天。
● ● ●
微信群生存指南
前段时间,一位母亲心情不太好。虽然她女儿刚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自己却被踢出了老同学微信群。
微博上的“忠臣孝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为父母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人家女儿考上清华不是喜事吗?班长不恭喜就罢了,怎么还踢人呢?故事的全过程是这样的。
有人觉得班长气度太小,有人觉得这位妈妈炫耀过渡,其实炫耀的心态人人都有,只是这位妈妈姿势不正确。
高阶炫耀法
在中国,大部分人以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高低,与是否有“人缘”关系密切。微信作为现代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是现实社交关系的延伸。一个人的人缘好坏,在微信群中体现最直白,同样一句话,人缘好在群里能一呼百应,人缘不好其他人则不予理睬。那么差别在哪里呢?
炫耀的资本是拥有“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一词源于社交网络群体,用来表示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既存在于虚拟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
人们选择添加微信群的目的各不相同,主流需求分为两大类:
一. 认同感充电站
那些善于给他人提供情感支持,满足其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求的人在人群中通常是具有好人缘的。就拥有了社交货币一。
二. 资源中转站
那些拥有特定资源,如财富、实物、权位、重要信息等工具资源,或者声望、名誉、形象、口碑、荣誉等象征性资源的人。就拥有了社交货币二。
人们发现这些拥有社交货币的人,就更愿意与之交往,或交换。他们在群里要求拉票、点赞,大家也乐于支持,因为他们的付出会有所得。
但不是所有拥有社交货币的人,都能一直受大家关注,当人们发现他们不愿或不会流通货币时,他们的资源也不再具备实际价值。
就如同被踢出同学群的这位妈妈,自己女儿成绩好,就是手握社交货币,但她既不分享培养方法,也不提供功课辅导的社交货币流通功能。
对于他人来说,拥有“社交货币”但不实现流通功能,就是不停对着别人晃钱袋子的行为,别人既不能获得实质好处,又觉得声音很吵。
吵就要被踢吗?吵不要紧,不要越位“群花”。
“群花”的自我修养
几乎每个微信群都有“群花”的存在,他们不一定具备什么资源,但他们一定是这个微信群的“核心人物”。
他们大多是天生的暖场王,在一群人因为不熟而尴尬、不知所措时,“群花”擅长破冰,主导群体的交流。这种能力不一定是刻意获得的,但一定是社交中的优势选项。
“群花”和班花不一样,班花要有美丽的皮囊让人赏心悦目,“群花”更需要有趣的灵魂,让人心情愉悦(如果皮囊也美就更完美)。“群花”在群体中一定要拥有受欢迎的人格特质,否则成员们轻则屏蔽、重则退群。
作为核心人物群花的主要指标首先就是活跃度,作为微信群里的麦霸,没点体力可不行。
通常情况下,群花感召力越高,群的凝聚力也就越强,同样是在群里发消息,有的人一张嘴,就能招出一群人热烈讨论,有的人群聊终结者转世,说什么都≈句号。所以,群花可是技术工种,就如同某位相声表演艺术家说的:相声是门学问,人人都有嘴,都会说话,怎么能让你花钱来听我说话呢?
因为听他说话会开心,如果群花擅长让人开心,那就是一朵合格的群花。群花首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气氛,才能让别人乐于加入。群花还要拥有主持人一般的控场能力,善于调动群聊的气氛。群花还要会抖包袱、设悬念,让群聊的节奏恰到好处。最后群花还要有创新精神,时不时创造个脑洞打开的新词,或甩出一个神兽级的表情包。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对微信群的喜爱程度也取决于群花水平。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什么样的群花都有自己的市场,只是寡众的区别。
如果一朵自以为是的群花,单纯表述只与自己相关的琐事,不能使其他成员产生关联感、共鸣感、获得感,甚至令人反感,那充其量就是一个自说自话的话痨。
比如同学群里的这位妈妈。
自说自话不要紧,把自说自话当成与他人交流的谈资就是毛病了,得治。群主班长治理方法一个字:踢!
这也是一个健康微信群的“新陈代谢”。
微信群的“寿命”
其实微信群也是有生命的,很多群的活跃度会逐渐降低,部分成员选择离开,微信群进入沉寂阶段,然后被人遗忘、死亡(注:工作群不在此范畴内)。
有些群在衍化过程中,群中的用户通过群与其他成员建立单独联系(互加好友),群的使命完成,并分裂。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一个结束也可能是另一个开始。
一个生命力超强的微信群,多是由共通兴趣爱好组成的群体,这种群能保持活跃度的秘诀,除了共通爱好这个粘粘剂,还有群成员的“新陈代谢”,群主会不断向群内注射新鲜血液(新成员),这些新成员中会诞生新群花,并带来新观点。
有新的核心人物,就难免出现新的边缘人士,甚至新的“群公敌”,但群公敌也会激起“群免疫”,是群内多数派更加紧密团结,当群公敌被铲除后,不久又会有新的群公敌出现。毕竟设立共同敌人,是促进团结的有效手段。
如果一个群死气沉沉,不妨丢一个群公敌进去,保证你的微信群从此精神抖擞。
物以类聚,人以微信群分。只要拥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目标,就能HAPPY到一起去。所以,被踢的妈妈不用沮丧,世界上总有其它把自说自话当作乐趣的人,您可以专门建一个自说自话群,大家交流一下什么样的自说自话更让人听不下去......
先推荐第一位成员: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赵嘉怡. 社交时代的RSS 沉默就会被边缘化[J]. 数字商业时代, 2013(8):80-80.
余建华, 张登国. 国外"边缘人"研究略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5):54-57.
陈劲, 王毅. 国外核心能力研究述评[J]. 科研管理, 1999, 20(5):13-20.
王芳, 翟羽佳. 微信群社会结构及其演化:基于文本挖掘的案例分析[J]. 情报学报, 2016, 35(6):617-629.
卞娜. 大学生微信群的人际传播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3):138-144.
闵学勤, 王友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协商治理——以社区微信群为例[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5):103-108.
沈艳. 线上人缘:一种中国式社交图景——以H微信朋友圈为例[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3):6-11.
黄光国. 人情与面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85(3):55-62.
● ● ●
1
你可能还会喜欢:
重庆小面排第一,火锅只能排第二? | 探物
80后生二娃的自我修养
团块世代 : 你69岁了,可能还在赚钱养家还债 | 观影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相信大多数人买 Kindle,都是用来看书的,而且只有用来看书。但其实 Kindle 并不仅仅只有这一个使用方法,比如说我就经常用 Kindle 来进行碎片阅读、获取新闻甚至是 RSS 阅读。
之前,AppSo 曾向大家介详细介绍了 Kindle 的各种功能,以帮助各位快速入门 Kindle。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大家并不是不会使用这些功能,而是缺乏将这些功能组合成一套阅读工作流(Workflow)的能力,使得手中的 Kindle 无法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正如茅盾所说: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因而,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套自己的日常阅读工作流,包括了碎片阅读、RSS 阅读两个常用的场景。让各位「Kindle 新手」可以从使用一套完整的工作流开始,慢慢发现自己的需求,并创造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流,使你的 Kindle 价值最大化。
碎片阅读
什么是碎片阅读?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其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
实际上,碎片阅读并不适合所有的文本。比如说微博、朋友圈等短文本是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因为文本限制,信息量本身有限。但对于微信公众号、门户新闻的一些文章来说,信息量比较大,每次阅读的时间较长,更适合在整块的时间里去阅读。
另外,我认为人的阅读是「渐进式」的,随着阅读时间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渐渐渐入状态,阅读、理解的效率会同比增长。因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的,我更建议的阅读流程是这样的:
如果你刚好有 Kindle 那就更棒了,可以将集成到「稍后阅读」App 的文章发送到 Kindle 中以提高阅读体验。当然,你也可以把想「稍后阅读」的文章发到 Kindle 中去。接下来我们以不同的信息源为类别,一步步教你如何实现这个工作流。
1. 微信公众号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相信微信公众号一定是你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而 Kindle 也为中国用户特供了将微信公众号文章一键发至 Kindle 的「Send to Kindle」功能,下面是开通这个功能的步骤:
首先,在亚马逊官网登录账户,点击右上方的「我的账户」-「管理我的内容和设备」。
在新页面中点击「我的设备」,选中你的 Kindle,这时候下方会出现一个以「@Kindle.cn」结尾的邮箱,复制这个邮箱地址。
接着再点击「设置」-「个人文档设置」,在「已认可的发件人电子邮箱列表」中添加亚马逊的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为可信任邮箱。
完成设置后,打开微信,关注亚马逊 Kindle 服务号(cn_Kindle),在公众号对话框中输入「绑定+刚刚复制的电子邮箱」。
然后打开任意一篇微信推文,点击右上角的「…」-「亚马逊 Kindle 服务号」就可以把文章发送至你的 Kindle 了。在 Kindle 联网的情况下,很快就能够收到微信推送的文章。
通过亚马逊微信服务号推送到 Kindle 的公众号文章
2. 网页和 App
除了微信公众号之外,许多人也会在网页或者 app 中阅读到一些不错文章。考虑到这种情况,Kindle 很早就利用 iOS 的 Share Sheet 做了 Send to Kindle 功能,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并登陆 Kindle 的 app,就可以通过分享将网页或 app 内容发到 kindle 中。
但是,我最近发现这个功能用不了了啊!点击 Share Sheet 的分享后跳转到 Kindle app 界面,但 Kindle 中收不到任何文章推送。
在测试了多台不同版本 Kindle 后,我认为是亚马逊中国的此项服务出现了问题,希望相关人员如果看到这篇文章,能帮忙解决一下,救救广大中国 Kindle 用户。
不过,Share Sheet 用不了也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其实,直接在Share Sheet 中点击「微信」-「发送给朋友」,再选中亚马逊服务号,也同样可以将内容推送至 Kindle 中,排版还很好看。
通过亚马逊微信服务号推到 Kindle 的网页文章
3. 通过「稍后阅读」App 发送
如果你不想把 Kindle 直接作为「稍后阅读」文章的归集地,而是想在手机和 Kindle 都能「稍后阅读」的话,那么先将文章保存至「稍后阅读」类 app 再推送至 Kindle 也许更你适合你。
这里以 Instapaper 为例。你需要在 PC 端上登录 Instapaper 官网,点击右上角的 Setting 进入设置界面。
找到 kindle 一栏后,复制 Instapaper 的官方推送邮箱地址,并添加到你的 Kindle 信任邮箱列表里,同时将你的 Kindle 邮箱地址填入,点击保存。
接下来,你需要在新页面中勾选「Send my Unread articles to my Kindle automatically」这一选项,同时你可以设置最多发送的未读文章数量、发送频率、时间等,记得千万不要忘记选择时区,否则推送的时间将会不一致。最后点击「Save Kindle Preferences」,Instapaper 就会按照你的刚刚设置的偏好,自动将保存在其中的文章推送至你的 Kindle 啦。
这里主要邮件后缀要选「@kindle.cn」
目前,Instapaper、Pocket 等稍后阅读 app 都提供了官方的「Send to Kindle」功能,大家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前往官网设置。
RSS 阅读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使用最广泛的 XML 应用。
通过 RSS 你可以订阅任何你喜欢的新闻、Blog 等,再也不用一个网站一个网站的去逛了。而你需要做的,不过是把你想要收到网站的 RSS 源添加到一个 RSS 阅读器中就可以了。
在推荐算法泛滥的今天,RSS 没有见冷,反而有一种「复兴」的趋势。著名 RSS 阅读器 Inoreader 的业务开发经理维克多·斯坦科夫( Victor Stankov )在《连线》杂志今年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是时候让 RSS 复兴了》中说道「自 2015 年以来,Inoreader 的搜索流量几乎翻了一番。」
Inoreader 网页版的界面
试想一下,假如你每一天看的文章都是算法推荐的,那么你永远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看到自己喜欢的观点,你将没有机会去吸收不同的观点,只能固执在自己的看法中独行。
而 RSS 则能够让你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事件和观点,让你自己决定你要看什么,而不是「被」算法决定。
同样的,你也可以在 Kindle 上进行 RSS 阅读,墨水屏对一条条新闻的展示,会让你更有一种旧时看新闻报纸的奇妙复古感。
通过 WhereMyLife 推送到 Kindle 的文章,像一本精美的杂志
AppSo 为大家总结了几个可以将 RSS 新闻直接推送至 Kindle 网站的优缺点,方便大家挑选适合自己的服务。
其中,狗耳朵和 Reabble 都是比较老牌的 RSS 推送服务了,而 WhereMyLife 则是比较新的服务,资源比较新,排版像杂志一样看起来比较舒服。
而 Reabble 则和以上服务比较不同,是 Kindle 上的 RSS 阅读器,你需要在 Kindle 的内置浏览器中打开它的网址,并且在 Kindle 联网状态下才能阅读。
图自:Readdle 官网
写在最后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信息不对等(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参与交易各方所拥有、可影响交易的信息不同,你拥有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往往会对你是否能促成一笔赚钱的交易有巨大的影响。
这个概念放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信息社会的来临让我们在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上获取了极大的便利,信息获取门槛极速降低。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现在许多人租房都喜欢在豆瓣上寻找出租信息,房客和房东的信息直接对接,省略了中介,剩下了中介费。
然而最近我经常听到却多是:过剩的信息如何挤占了自己的时间,垃圾信息如何充斥了自己的设备。想必很多人已经选择性忽略了信息高效对接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了。
古语云,有利必有弊。在你抱怨「信息过盛」的时候,不妨自省一下:我是否有一套有效的过滤机制?我在吸收信息的时候是高效系统的,还是低效分散的?阅读中我容易被打扰分神吗?
在问过这些问题后,你相信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而本文提供的这些信息阅读方法也仅仅是示例,希望能够有助于启发你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工作流,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大利好。
编者按:本文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36氪经授权转载。
经常有读者问我:L先生,你懂这么多东西,平时是不是读了很多书呀?
确实是的,我每个月花在买书上的钱,基本都在500-1000块。
这里面,绝大部分是电子书(亚马逊、豆瓣、多看、微信等),其他一些没有电子书版权的,才买实体书。
即使这样,家里的实体书也已经清了好几趟,送了不少给朋友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比起付费参加价格不菲的课程,读书,实在是一件性价比极高、又极其自由的知识获取方式。
原因无他,只因为大陆的书价,实在是太便宜了。
就说实体书吧。大陆的实体书,每本在30-50元之间,1000块可以买到20-30本。而相比之下呢,亚马逊出售的英文书,基本是14美元打底,差不多90块;台湾的书,均价在500-600新台币,折算大约110多块;香港的书,好的要去到150-200港币,亦即120-150人民币左右。
更别说大陆的电子书,普遍还有打折。算下来,1000块,在上述地区只能买5-10本,在大陆起码能买25本。
(当然,质量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挑)
每每和朋友聊及这个话题,都有人会问:那这么多的书,你能看得完吗?
同样,后台也经常有读者问:我买了很多书,也经常会看,但总觉得自己消化不了,得不到什么东西,怎么办?
其实,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传统的读书方式,是非常低效的。
传统的读书方式是什么?打开一本书,花上1-2个小时,一页一页读;今天读完,明天接着读。读完一本书再打开另一本书;间或在书里做做笔记、写点摘抄……
不是说这样不对。在信息匮乏的时代,这没有问题。但如今,我们能触及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大化地「压榨」书本的价值。
关于如何读书,我已经写过好几篇关于方法论的文章,详见:
「我一年读500本书,你呢?」
读书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学不到什么东西?
但这些更多的是关于「思维方式」。那么,有没有什么实用技巧,可以更有效地「压榨」书本的价值呢?
今天,分享一套我自己的实用阅读指南。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无论你读的是文学,还是实用书籍,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书里的文本,转化成新的信息,进行摄入;再通过思维的分析、联结、消化,把这些新信息嵌入到记忆中,内化成为知识。
这些知识,有些是显性知识,你可以回想起来,并有意识地进行运用和模仿;有些是隐性知识,你未必能想到它们,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谈吐举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塑造人的人格」。
从这个过程思考,为什么我们读了很多书,却留不下什么东西呢?
主要就是这三个环节出了纰漏:
1)没有将文本变成有效的信息;
2)缺乏思维的参与,没有将信息嵌入记忆里;
3)缺乏行动,没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第三点讲过很多,不赘述了,今天主要聊聊1和2。
我会分享4个技巧,来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 问题和目的导向
如果你接触过一些讲阅读方法的书,一定会知道,它们开篇都是这句话:「带着问题去阅读」。
为什么这一点如此重要呢?
举个例子,像下面这张图:给你10秒钟时间,看一遍,然后遮住,问你:图上有什么?
不好回答,对不对?
但如果事先告诉你:我要你观察墙上挂的东西。同样,10秒钟,再提问:墙上挂了几幅有文字的画?
基本没有难度,谁都能记住。
问题导向的作用,就在这里:它相当于一个过滤器,改变了我们神经信号的「bias」刺激,让关注内容的权重提高,非关注内容的权重降低。那么,后者就变成了背景,前者则凸显出来,进入我们的思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去攻克和消化它们。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阅读效率低下,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的吸收能力 —— 我们只是看到了,理解了,但并没有真正把它进行转化。
因为转化所需的资源,远远高于「识别」和「理解」。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时时刻刻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只关注那些相关的内容,从而集中优势资源,专注理解、消化它们。
所以,我一直说: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查」的。
一本书,只要能给我一点启发,解答我的一个疑惑,提供一个角度,就已经值回价钱了。
如何去「查」?这就需要以问题和目的为导向,去搜寻和定位信息,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和阅读。
另一层:很多读者提到,有些书,我哪怕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还是读不懂,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很常见。其实,就是因为你选的书,跳出了你现阶段的需求和能力范围。假设你在该领域的积累是10分,去读一本平均50分的书,怎么可能读得懂?
更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呢?读一本10分的书,然后,从书里去提问,找到问题,再顺藤摸瓜,去「查」相关领域的书,把问题解决掉。这样,才能一步步把10分,提高到11分、12分。
提高阅读效率,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2. 113 包围法
如果说「问题和目的导向」是阅读的基本原则,那么「113 包围法」,就是践行这个原则的基本方法。
具体来说:
1)同一时间内只「查」一个知识点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读一本书,浏览一堆网页,觉得信息量巨大,到处都是新鲜的知识点,但读完之后,脑海里除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别的什么都记不住?
这就表明,你陷入了「信息黑洞」里面。
大量不加筛选的信息,同一时间涌入大脑,只会使大脑变得混乱,认知资源被迫大量分散,会大大影响记忆和理解的效率。
所以,务必要习惯「舍弃」的心态:这个时刻,我只关注我想知道的、搜寻我想了解的东西。别的固然很好、很有用,也先放一放,不要打扰自己的大脑。
这样,才能让大脑专注,集中精力去透彻解答一个问题。
2)以一刻钟(15分钟)为单位时间
传统的阅读,会告诉你:你要划出整段时间,一页页地读,连续读1-2个小时。
但这其实很粗糙 —— 阅读的意义,是从书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实用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比如文学)。跟页数、字数,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此,更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呢?以「知识点」为单位,少量多次阅读,并不断进行反思。
例如,阅读一个小时,我会把它分解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15分钟。每过一个阶段,我都会停下来,问自己:这15分钟里,我离一开始的问题,又推进了多少?
这4个阶段,有可能是4个不同的知识点,有可能是2个知识点,也可能是集中全力、攻克1个知识点,这没有关系 —— 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可以知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我始终在让思维参与到阅读中来。
当然,时间不一定是15分钟,看你的实际情况。我建议设置在10-15分钟,不容易疲倦,也比较容易警醒自己。
3)反思时,问自己3个问题
在第二步进行反思时,不妨参考这个模板,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读到了什么信息?
关于我的问题,我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解答?
要完全解答这个问题,我还需要什么信息?
简而言之,把阅读当成一个项目,带着目标,不断地分割、回顾、思考,一步步向目标推进。
这是很多人常常忽略的地方。
如果你只是为了放松和消遣,那没有任何关系,怎么读都可以。但如果你是为了学习和自我提升,那么,必须让思维参与进来,不断地反刍和思考,把阅读当成一个项目。
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3. 写阅读总结
有过学术基础的同学,应该知道:做学术时,导师经常会要求你,做一个 Research Review。
不同地方叫法不一样,但大同小异:针对一个主题,把你所阅读的文献整合起来,写一份总结和归纳。
撰写 Review 时,你会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内容,要整合到一起,并不容易。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核心,对信息进行浓缩提炼,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更困难。
但坚持下去,慢慢的,你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效率,都会水涨船高。
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训练」。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在日常阅读中,不用上来呢?
以我自己来说。我会先带着一个问题,去横向拓展,广泛阅读各种不同的材料,比如书籍、课程、视频,中文和英文……再运用113包围法和笔记法,从各种材料中,提取出对问题有帮助、相关性高的内容,把它们记下来。
然后,我会定期针对这些内容,写一个简单的总结归纳,用一个更大的主题把它们统摄起来。这就形成了对这个领域的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地去形成、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把它们联系起来,连成一个整体。
我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么构建起来的。
所以,之前有读者说过:读我的文章,感觉有一种「整体性」。仿佛每次都是从一个大的整体里面,取出一小部分,根据主题进行裁剪、打磨,再呈献给读者。
他说得非常对。
这其实就是一个「局部 → 系统 → 局部」的过程。不断地把碎片化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提炼,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把它们变得有序,涌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做阅读总结,你也可以实现。
4. 场景联想法
你可能还会记得,最开始的分析中,我提到的阅读模型,最后一步,是从知识网络,到实践。
这已经脱离阅读的范畴了,它需要你付出行动。但实际上,阅读时,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辅助行动的,比如「场景联想法」。
做法非常简单:反刍、思考时,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知识点,可以跟哪些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
如果你读到一个规律、原理,不妨问自己: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规律和原理来解释?
如果你读到一个方法,不妨问自己: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如果你读到一些案例,不妨问自己:我可以如何拆解这个案例?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些启示可以用在哪些项目和任务里?
诸如此类。
联想之后,不要立刻将其丢掉,最好记下来,做成待办事项,提醒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去试着实践一下。
这是一个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
阅读可以是一种放松和休闲,可以没有任何目的。
但自我提升,必然是一项需要努力的任务。
没有谁能轻轻松松,毫不费脑,就把知识吸收内化。
与你,与大家共勉。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6 / 1.4.08
2023-12-25 / 1.0.3
2023-12-20 / 1.1
2023-12-19 / 6.0.1
2023-12-19 / 6.0.1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