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如何打坦克?
炮兵怎么打坦克,咱们也不讲废话,直接看一个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的战例。1979年3月2日,164师炮兵群为了掩护部队作好进攻准备,命令122榴弹炮1营在派丹东北约2公里处占领阵地,前进观察所由3连长戴可炎率领,转移到362高地,执行侦察和指挥射击的任务。1营前观到达362高地后,利用地图进行现地对照,确定了12个火力控制点,于11时45分完成了射击准备。
5分钟后,前观听到南岸391高地方向有坦克马达声,立即组织搜索目标,发现梅陂西南200米竹林中有2辆坦克和一些步兵活动,立即迅速求出目标坐标并报告营观察所。11时55分,师首长命令榴炮1营歼灭该敌。前观指挥全营行急促射,覆盖了整个目标,当即发现有2辆坦克中弹起火。这个时候,隐蔽在竹林里的5辆坦克和集结在坦克周围的步兵乱成一团,蜂拥而出,四散逃命。
前观立即由集火射向改为适宽射向,逐段实施拦阻射击。敌人往哪边跑,火力就往哪边打。每次修正后,均行全营急促射,弹群始终覆盖着企图逃跑的越军坦克和步兵。我军步兵目睹这一壮观的歼敌场景,连声叫好,说:“我们的炮兵真神了,炮弹长了眼睛!”1营经过5次修正,发射炮弹444发,持续时间22分钟。第二天,大部队打过奇穷河后,师爆破队到现场查看,在榴炮1营射击区域内,发现被击毁的敌坦克3辆(有2辆被越军拖走)、榴弹炮6门、履带牵引车4辆、汽车3辆,尸体约300具。
火炮有多少种?加农炮、榴弹炮是什么意思?
火炮包括两大类:滑膛炮和线膛炮,一种有膛线,靠膛线提升精度,线膛炮是在炮管内刻有不同数目的膛线,能有效保证弹丸的稳定性,提高射程.现代大多数炮都是线膛炮.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
火炮按用途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和海岸炮。其中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还包括火箭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按弹道特性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加农炮弹道低伸,身管长,初速大,射角一般小于45°,用定装式或分装式炮弹,变装药号数少,适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
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和海岸炮都具有加农炮的弹道特性。榴弹炮弹道较弯曲,炮身较短,初速较小,射角可达75°,用分装式炮弹,变装药号数较多,弹道机动性大,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迫击炮弹道弯曲,炮身短,初速小,射角为45°~85°,变装药号数较多,适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射击。按运动方式分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骡马挽曳火炮和骡马驮载火炮。
炮兵在战场上,如果炮管被炸坏了,只剩炮弹了,该怎么办?
撒丫子跑就行,现在大部分火炮都开始车载或自行,只有牵引火炮的机动能力较低。如果炮管是被敌人炸了那说明这个阵地已经彻底暴露,需要赶紧撤离,否则可能说话间的工夫这个地方就会成为一片火海。现在反炮兵雷达和各种侦测手段过于先进,可能你这边第一轮炮火敌人就会捕捉到你,如果敌人无力组织地面反击则有可能马上通知空军来进行报复,这也是现在火炮增加机动性的主要原因。
咦炮管呢?刚才明明还在的,小强是不是你又偷去卖废铁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自己“炸膛了”,这种情况要马上通知上级处理,一般会牵引到后方基地进行维修处理。总之继续待在战区已经毫无作用,甚至可能成为累赘,自行火炮直接自己开着走就行比较方便。其实火炮包括坦克炮炸膛的情况时有发生,只不过这种消息不太引人注意而已。
火炮的膛线、炮管质量、发射药、炮管内的杂质等都能引发炸膛,而造成炸膛的直接原因都是膛压不稳。美军M1A2主战坦克火炮炸膛,这种情况就要赶紧开回基地修理。以前韩国的K-9自行火炮炸膛出了名,它装备的是韩国自行生产的52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该火炮的射程和威力都很大,后来还被出口到土耳其坑了一把,被韩军称为“亚洲第一炮”,但正是这门火炮的出现让韩国士兵吓的都不敢再当炮兵。
第一次出现炸膛是在训练中,导致严重事故,一名士兵直接当场死亡,另有6名士兵受重伤,更有许多轻伤员。而短短几年之内这款火炮就出现了高达20多次炸膛事故,让所有炮兵对这款火炮都望而生畏。即便M777超轻榴弹炮也发生过炸膛事故总体来说现在炸膛事故要远远小于二战,毕竟制造火炮的工艺和材料都有很大提升。二战中火炮、坦克甚至战列舰都常有炸膛事故发生,只不过那时候战争损失本来就大,被丢弃的多,开回去维修的少。
以后来盟军为例,这边战场上损失一辆坦克,可能国内十辆新的坦克都给造出来了,那时因为机械故障等原因被毁坏丢弃的武器到处都是。不过像战列舰这种大家伙炸了膛可不是闹着玩的,必须的老老实实回船坞修理,没有一个国家因为炸膛就把军舰给扔了,包括驱逐舰。美国衣阿华战列舰主炮炸膛,随即带走了炮塔内47名水手的生命,这就是战列舰炮塔为何要做那么深,从装甲防护的弹药仓中取炮弹,一切都为了安全!一战时期美军的密歇根号战列舰也发生过炸膛事故,原因就是火炮制造工艺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公布过伤亡人数。
注意左侧炮塔,炸掉的炮管在右侧。其实好多亲们说迫击炮炸了膛可以继续战斗,这点我不太同意。即便我同意,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还会起作用,迫击炮弹的引信原理可以让它和手榴弹一样扔出去,但是距离太近已经没有远程打击能力。这种班排级编制武器被毁坏掉后直接扔掉“改当”步兵参加战斗就行,哦对了,他们本来就不属于炮兵。
现代战场条件下,炮兵是单炮作战,还是排,连或营集群作战?
还是排,连或营集群作战的。远程炮兵部队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摧毁或压制敌人的炮兵火力。不过,反炮兵作战一直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全部的炮兵作战体系,例如先进的侦察系统,快速反应的指挥系统,多用途的弹药,准确而强大的火力,轰击敌人的炮兵阵地。而敌人的炮兵则利用迅速的展开撤收,灵活机动的战术,坚固的工事,来对抗反炮兵火力的打击。
在远距离歼灭敌人的一个炮兵连,要比打掉敌人的一个步兵连困难得多。有技术统计显示,在进行反炮兵作战时,具有现代化指挥系统的我方地面炮兵,要想有效压制敌方一个拥有装甲防护的自行火炮连,通常要发射400发以上的155毫米口径的高爆榴弹,这意味着需要动用一个18门的炮兵营进行三轮8发急速射。如果是手工操作的技术水平的传统炮兵,则耗弹量更大。
在1986年,南疆战火正酣,我八里河东山55号阵地作战,我军的远程炮兵部队大发神威,以一个步兵师直属的炮兵团参战,以122毫米榴弹炮、160毫米重型迫击炮,以及团属的100毫米迫击炮、107毫米12管火箭炮、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全部火力轰击越军,压制了战线对面越军2个炮兵连的12个浅近纵深的炮兵阵地,最后歼灭了这两个越军炮兵连。
此战,我军炮兵共发射炮弹3000余发,平均歼灭一个越军炮兵连就需要发射1500发炮弹。造成这次战斗耗弹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军在80年代中期的主要炮兵侦察手段比较落后,还是以人力和光学侦察,声测侦察,以及炮口闪光定位侦察为主。声测仪是一种很古老的侦察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地面炮兵的侦察部队,至今仍是很多国家的重要炮兵侦察仪器。
可通过三角定位法,测定敌方的炮声,标定敌人的炮兵阵地,可用于远程反炮兵作战。其实,最早的声测仪器,是雷达发明之前用于防空作战的,后来在防空领域被淘汰了,才被炮兵部队使用,用于地面炮声测量。炮口闪光测定主要用于夜间炮兵侦察,通过光学仪器探测敌人开炮时出现的瞬间闪光,迅速发现和定位。建国后,解放军先后发展了多型炮兵声测仪和闪光定位仪,到了1980年代早期,国产的声测仪的侦察距离达到20公里,声测哨阵列的正面展开宽度达到10公里,定位精度达到100米至300米,与炮口闪光定位仪配合,可以同时测定20个以上的敌人炮位。
直到后来有了新型炮兵侦察雷达,声测和闪光测定设备才陆续退役,主要转向出口。新世纪以后,中国炮兵的远程侦察手段有了显著的进步。不久前,中国陆军在云南边境附近的炮兵演习,演习中,出动了国产的新型中程炮侦雷达,我国的国产704A中程炮侦雷达,可以看做是美国AN/TPQ-36雷达的改进型,侦测距离达到25公里,定位时间8秒左右。
这种雷达主要装备合成旅炮兵营的作战支援连。我军的炮位侦校雷达仅用8秒钟就准确地锁定了“敌方”的炮兵阵地,随后榴弹炮集群就进行了准确地齐射,此时“敌方”的炮弹还在空中飞行,尚未落地。这一反应速度,与美军现役的炮兵定位雷达相当,我军针对拥有预设掩体的敌人炮兵阵地进行的反炮兵作战,通常首轮射击会装填杀伤爆破榴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爆榴弹),用于破坏敌人的火炮掩体,毁伤敌炮兵的技术装备。
随后,会跟进发射空炸榴弹,用于打击敌人的炮手,杀伤敌人暴露有生目标。这两种炮弹会交替使用,最后对敌人实施通杀。在理论上,炮兵通过技术手段侦测定位以后,再通过自动化指挥系统,有大约20秒的时间,已方的反击火炮就能开火。但实际上,反炮兵作战的火力在敌人阵地上炸响的时间,要远远超过20秒。假设按15公里的交战距离,光是双方炮弹的飞行时间相加就有快1分钟了。
所以,目前最先进的反炮兵火力的总反应时间,在1到1分钟半之间。也就是说 ,在双方对抗激烈的前提下,己方炮兵打完1分钟,就应该赶紧跑路。很多情况下,反炮兵火力还需要进行多次打击,以短促急袭射击为主。敌方炮兵的机动性能弥补防护性的不足,有时候炮兵跑出去百十米就安全了。所以,如查明敌方目标已经转移,还要重复进行侦察-定位-急袭射击的过程。
这就像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如果远程炮兵掌握了精确制导弹药,上述的作战就简单多了。有统计表明,已方炮兵打击一个敌人的合成营的坚固支撑点,敌人的兵力包括10辆坦克或步兵战车,6具反坦克导弹或无后坐力炮发射阵地,10~20个土木掩体和射击工事。要求歼灭敌人60%位于掩体内的有生力量,使用传统炮兵需要3个炮兵营的54门152毫米以上重炮进行多次集火射击。
而使用半主动激光制导的152毫米炮弹,末端打击精度在1米以内,只需要一个炮兵连6门炮,以及前沿观察所的激光目标指示-测距仪的配合,每门炮发射5枚激光制导炮弹,就可以一次搞定。而打击敌人一个6门制榴炮连的阵地则更简单,只需要一个炮兵连的6门炮各发射一枚激光制导炮弹,就能一次搞定。不过,尽管激光制导炮弹的打击精度非常高,通常在1米以内。
但缺点也是有的,它会浪费宝贵的前沿观察所的激光测距和目标指示通道。所以,目前我们还装备了北斗卫星制导炮弹和反坦克末敏弹,把制导的工作交给红外敏感器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能够获得10米以内的打击精度。在反炮兵和打击敌人坚固支撑点阵地时,通常先集火发射几枚卫星制导炮弹,打击敌坦克装甲车目标时,就用末敏弹,打击精度要求特别高的点状硬目标时,就用激光制导炮弹,然后再进行一轮空爆弹或子母弹的急速射,杀伤从掩体内逃出的人肉目标。
牵引炮开炮时人都跑老远再拉绳开炮,那坦克里空间那么小开炮时乘员如何防巨响和震动?
兔哥回答;火炮是用来打击远距离目标的,榴弹炮、加农炮都具备很远的射程,而射程需要火炮的高膛压来满足,而高膛压必须要用发射药的装药量做保障,因此火炮的膛压都很高,后坐力也很大,声音自然就大了。火炮开火方式的确是有用绳子拉发的,主要就是避免后座力的伤害,不过现在的火炮都有炮闩击发装置,不用拉绳子了,特别是自行火炮、坦克炮之类的,没空间去拉绳子。
另外,火炮开炮时都有震荡冲击波和巨大的声音,陆地开阔地带好理解,声音扩散的快,坦克炮塔空间几乎就封闭的,开炮时坦克乘员如何防止被噪音伤害呢?下面兔哥说说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一些资料能够了解火炮射击时的噪音是非常大的,不但有声音,还有震荡冲击波,士兵开炮时都会张大嘴巴,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耳朵。其实张嘴主要防范震荡冲击波的伤害,炮兵都有防噪音耳塞,为什么基本不用,主要是防震荡冲击波效果不好。
火炮开炮的冲击波效能多大呢?一桶满装矿泉水放在火炮后面能被震破裂,人站在火炮后面腿部就像被鞭子抽似的,五脏六腑震荡非常厉害。人体内有气体,如果闭嘴闷里面会造成伤害,张嘴使内外压力平衡,好受的多,耳膜也不会因为内外压力不平衡而破裂。越是开阔空间震荡冲击波和声音波束扩散越容易,越是密闭空间伤害越大。那么坦克炮塔内的乘员又是如何避免伤害的呢?说出来可能出乎你想象。
坦克炮塔虽然空间密闭但这正是它隔音的最好方面,火炮虽然声音大,但我们要知道它的声音来源在哪里。火炮的发射原理是将炮弹送进炮膛,然后炮闩闭锁,整个火炮尾部是封闭的,火炮发射时火药气体开始推动弹丸沿炮管向前运动,火药燃烧膨胀气体也是向前运动,同时声波随火药燃烧气体向前运动,冲出炮管的一刹那,火药燃烧膨胀气体伴随声波波束一起从炮口迸发出去,产生巨大的声波震荡。
我们从图片中能够感受到火药气体冲出炮口时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中包含了声波能量,也就是说火炮的炮口才是火炮的声音来源之处,炮尾由于是密封的并没有多大声音,当然声音是有的,但要小的多,小到不需要做任何保护措施的地步,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恰恰是密闭的炮塔,坦克的炮塔都有厚重的装甲,这样的厚度隔音效果非常好,陆地上火炮由于空间开放,声音和火药气体产生的震荡波束会360度传播,虽然炮尾部位的声音要小很多,但依然要大于坦克炮塔内的声音,并且冲击波也会向后传播,火炮的冲击波,以及声波向后传播的途径并不是炮闩尾部,陆地上火炮的炮闩尾部也是闭锁的,声音来自于开放的空间。
而坦克炮塔是一个非常好的阻隔声音的屏障,厚重的装甲,密闭的空间阻隔了声音进入,因此,坦克炮塔内的声音反而很小。除了能够阻止声音进入,同样也阻止了冲击波的扩散进入,所以坦克炮塔内是声音很小的。耳机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隔音效果的体现,坦克虽然火炮射击时的声音不大,但坦克炮塔内并不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发动机就安装在坦克内部,虽然有隔音措施,但依然噪音嘈杂,坦克内部的乘员之间的说话都听不清,因此,所有乘员虽然都相隔不远,依然需要佩戴耳机通话,而这个耳机本身就具备隔音效果,因此,坦克开炮时的声音也被耳机阻隔了一部分。
经过坦克炮塔和乘员耳机两层隔音措施,坦克炮塔内开炮时的声音就很小了,远小于陆地火炮很多很多。自行火炮的声音要大于坦克炮塔内的声音,自行火炮后座力也要大的多,同时炮塔厚度要薄很多,隔音效果也无法和坦克炮塔比,另外自行火炮射击时震荡效应也大,这也是很多自行火炮射击时打开尾门或是侧门,起到泄压平衡的作用。通过上述讲解大家对于坦克炮塔内的声音了解了吗?欢迎探讨指正,共同提高。
2023-08-25 / v3.1
2023-08-25 / v1.0.3
2023-08-25 / v1.0.1
2023-08-25 / v2.19.1
2023-08-25 / v1.2.0
2023-08-25 / v2.0.1
2023-08-25 / v1.5.1
2023-08-25 / v4.4.0
2023-08-25 / v1.0.03
2023-08-25 / v5.6.6
2023-08-25 / v1.2.20230810
2023-08-25 / v2.3.1.1